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范文

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

第1篇: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范文

一、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二、要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许多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三、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的,而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

四、使学生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我们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是否受力,物体任何时候都有惯性。而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反映这些客观事实的物理规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五、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并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对于重要的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学生灵活应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在新的教学要求中,不要求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但是,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综合地运用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等概念和规律解决日常生活用电的简单实际问题,家用电器的选择与使用,用电多少的计算,保险丝的选择等。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规律,我们还必须认清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当前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的感性知识不足;二是相关知识的准备不足;三是规律学习受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

第2篇: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范文

【关键词】物理规律;思维能力;学生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the high

schoolphysics is shallow to talk

Lan Yu-zhi

【Abstract】The physics of the development student thinking ability method:Let the student acquire enough of sensitive faculty understanding, control a fitting thinking method, expel thinking obstacle and exaltation comprehension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Physics regulation;Thinking ability;Student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物理规律的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1.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

物理规律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第二,物理规律反映了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任何物理规律,都是由一些概念组成的,通过语言逻辑或数学逻辑表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第三,任何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物理规律,只能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足够真实但又是近似地反映客观世界。

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是学习物理规律的基础,也是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或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逻辑展开中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便于探索规律的良好的环境.

2.掌握建立规律的思维方法

中学生在建立物理规律时,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四种:

第一,实验归纳。实验归纳即直接从观察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有:第一,由对日常生活经验或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掌握蒸发快慢的条件、电磁感应定律等;第二,由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得出结论。如掌握力矩的平衡条件、胡克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气体的实验定律等;第三,先从实验现象或对事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的结论,如掌握液体内部的压强、牛顿第三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第四,在通过实验研究几个量的关系时,先分别固定某些量,研究其中两个量的关系;然后加以综合,得出几个量的关系。如掌握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焦耳定律等等;第五,限于条件,无法直接做实验时,可通过分析前人的实验结果,归纳出结论。例如掌握光电效应公式。

第二,理论分析。理论分析就是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思维或数学推理,得出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常见的有理论归纳和理论演绎两种。理论归纳就是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经归纳推理,得出更普遍的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例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学习和掌握,就可利用理论归纳的方法。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在科学各分支学科长期发展的基础上,经许多人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后,于19世纪中期形成的自然界的一条基本规律。

第三,类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其具体过程是:通过对两个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移到另一对象中去。类比方法在物理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第四,臻美。所谓臻美的方法,就是在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按照美学规律,对尚不完美的东西进行加工、修改以致重组的思维方法。 美是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统一的审美活动中,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并合乎客观规律的可感形象。物理学中蕴含着美的本质,本质要通过形式来反映。虽然物理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物理规律极为复杂,但物理家们普遍认为,物理学中蕴含的形式美主要有:“对称、简洁、和谐、多样统一”。

3.排除学习规律的思维障碍

与学习物理概念一样,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也存在着思维障碍,大体上有如下几种。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要排除这些思维障碍。

第一,感性认识不足。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对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转化的感受性认识,不仅是物理思维的材料、建立规律的条件,而且也是用来检验各种物理理论真伪是非的标准,是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

第二,相关知识干扰。物理规律反应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之间内在的联系。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的联系。

由于概念不清而影响物理规律的掌握是学习物理规律时相关知识干扰的表现之一。学习物理规律时相关知识干扰的表现之二是前物理观念的干扰。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从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称为前物理观念。在这些观念中,对学生正确地理解物理规律往往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例如,学生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往往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外力的物体是根本不能运动的。

学习物理规律时相关知识干扰的表现之三是数学对学习物理的干扰。例如,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I=U/R及,学生常常将其变形为只R=U/I,并从纯数学的角度考虑,由此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等一类错误的理解。

第三,负迁移和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有时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顺向迁移),但有时后继学习也会影响先前的学习(逆向迁移)。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所产生的影响都有正负之分。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起促进作用的,就称为正迁移;反之,则称为负迁移。

第四,不懂得研究和应用物理规律的思路和方法。

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如果不了解建立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被动地接受,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真正掌握物理规律,以致在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时出现各种问题,产生种种错误。学生在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无从手。

4.理解应用,形成结构

首先,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真正含义、适用条件和范围。物理规律一般可以用文字表述,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内容表达出来。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在学生对有关现象和过程深入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加以分析,特别要分析关键的字、词,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不加分析地“灌”给学生,使学生死记硬背。

其次,使学生形成物理规律的结构。每一物理规律与某些物理概念和其他物理规律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学中要使学生搞清这种联系和关系,形成物理规律的结构(这一结构应包括物理概念),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物理规律。第三,加强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在规律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物理问题,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进行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第3篇: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范文

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 实现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让每个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因学生的基础有差别,理解水平、分析能力、接受能力有差别。课堂教学中,时常看到“等”和“赶”的现象,“等”的学生无事可做,“赶”的学生精疲力竭还没有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和速度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调整自己的目标。由于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又有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的主动权,他们会朝着自己确定的目标开展学习竞赛。

尊重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作为教师就应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不能一味地以所谓课堂纪律来压制,而是应该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自己感到合适的方式来学习。

善待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千差万别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尽量采纳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把它作为课堂资源加以利用。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

鼓励向高层次作业突破。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的窗口。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实用性,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作业“分级制”。如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基本作业,学困生可以不做综合作业,而自学能力强的学生除了完成基本作业、综合作业外,可以做一些发展性作业。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乐于做自己能做的作业,往往都能“乐此不疲”。因为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教师应尽可能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自身作业的同时,向高一层次作业突破,在教师帮助下完成,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成绩。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以多种形式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

活动化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自主学习。

趣味化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自学提供物质基础和推动力。

竞赛形式。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因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

二、充分利用物理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保证,现在中学科目繁多,各科作业很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实践中逐步掌握其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讲授欧姆定律时,教师只通过对探究实验“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做出适当指点,并强调控制变量,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加以小结,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时间阅读教材,又可以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2. 根据物理教材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教材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实验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需要画图等。例如,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把公式做些处理以帮助学生弄清含义,如将欧姆定律公式“I=U/R”译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学生还要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及公式的变形等。通过这样训练,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第4篇: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范文

【关键词】自学能力;阅读条件;教材特点;预习习惯

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新的知识大量的涌现,一个人在学校得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且很快会老化。学生在学校没有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势必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也就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作为工科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物理,应以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为宗旨,把教会学生会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需要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下面就如何有效利用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谈一下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教师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另一方面在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必要的条件,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现在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一年级公共基础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时间很少。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很多知识点即使课堂上反复讲,学生也做了相关练习,但在教学考查中还是不会,成绩很差。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还是不行的,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教材中既有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既有准确的定性规律,又有精确的定量计算。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对物理教材的阅读,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等。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有意的引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并指导学生怎么读懂物理教材,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对重要的物理规律、结论要求学生在教材上做标识,对一些叙述比较复杂的段落要逐段分析解释。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学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然后求学生还要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在开始上物理课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以教材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物理教材,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

1.看完一节内容后要了解这节内容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

2.这一节讲了几个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

3.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

4.读完后,有什么疑问,并将疑问记下了,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除此之外,在开始时,还可以在课前拟定了一些预习提纲,供学生预习时参考。

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阅读教材,了解其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的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

培养自学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教材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指导他们阅读教材,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训练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的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J].物理教学,2004(1).

第5篇: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范文

关键词:物理概念;重要性;特点;形成途径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们在分析物理现象或处理物理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的判断或者束手无策,也有的学生对概念倒背如流,但一用就错。究其原因,其重要的一条是没有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既然重要,那么,什么叫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有哪些特点?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过程及如何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等等,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抽象。某一物理概念,就是某一事物、现象的本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获得感觉、知觉,形成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想象,区别出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一切概念都要通过词语来表现,定义是对概念内涵(物理意义)的揭示,条件是对概念外延(适用范围)的限制。

本文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结合平时课堂教学实践,就加强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一、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出发点。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有力工具。所以,如何突破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的产物

例如,我们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月亮会升起,汽车会前进,机器在工作,人在行走等等。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象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撇开它的具体形象,从它们的共性去考虑时,就会发现其共同的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于是,我们把这个从一系列具体现象中提炼出来,又反映着这一系列具体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就是一个物理概念。

总之,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定量的物理概念,是可以用数学和测量联系起来的

许多物理概念,如力、质量、速度、温度……都具有定量的表示,如某个力是100牛顿,某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然而,也有许多物理概念,表面看来,是不定量的。实际上,它们也具有定量的含义。如“平衡”的概念,其定量含义是:如果研究对象是质点,则意味着质点的加速度等于零,故其平衡条件为合外力等于零,即F合=0。

3.物理概念还具有各自的特征

中学物理涉及的概念约四百余个,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反映物质属性的。如:运动、惯性、质量、能量、电、磁、波粒二象性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其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很难从其表面定义上获得深入理解。只有随着知识学习的积累和发展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二类是反映物质及其性质的。如:速度、加速度、密度、电场强度、电势、电动势、电阻、电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它们的定义。

第三类是反映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如:力、压强、冲量、功、热量。这些概念的特点是:与物质间相互作用密切关联,对于单个物质是毫无意义的。

第四类是一些描述物理现象的名称。如:匀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反射、折射、干涉、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反射性、核反应、质量亏损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这些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及规律。

能否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直接影响到某一章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学习,下面就讨论一下掌握物理概念的途径。

三、形成物理概念的途径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教学设计时必须通过感知活动、观察实验、科学抽象、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研究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在这个基础上,经过认识加工,思维整理,从而突破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1.通过感知活动,为概念的形成提供认识基础。概念的形成是极为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物理问题勤观察,勤记录,勤比较,以收集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大量的现象和事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对感知事物或现象经思维加工,剔除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以形成概念。

2.通过观察实验,为概念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来源于观察和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通过比萨斜塔上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来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错误结论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概念形成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揭示隐含的不易察觉的规律,从而形成稳固的概念。例如,用两张相同的纸片,一张摊开,一张揉成团,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它们自由下落,结果同样重的纸片下落也有快慢之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瞬间就被质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瞬间就被调动起来了。

3.通过科学抽象,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

物理概念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教学中,在介绍或学生已获取的有关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抽象思维的方法,参与“科学抽象”活动,概括总结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字不漏地背诵课文的定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才能纠正一些错误认识。 转贴于

4.通过讨论归纳,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在“电势”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明白电势是描述静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用置于该点的检验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与检验电荷电量的比值来度量,电场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电势,它决定于电场本身的性质,但与置于电场中的检验电荷q无关。电势同电势能、电场强度的概念不同,电势能是用来描述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势能,其大小既与电场有关,又与引入电场中的电荷有关。电场强度反映静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电场强度的大小也只与电场本身有关,而与检验电荷无关。电势和电场强度都是从不同角度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电场与其它事物的本质区别。

物理概念的外延则是指所反映的物理现象本质属性的对象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电势的概念只适用于静电场,而不适用于交变电场。

5.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着重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

第一,对于所得到的结论,要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文字或数学式子来表达。一般先用语言文字表达,再“翻译”成数学表达式。这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获得一个明确、完整的认识。

第二,对于概念的文字表达,不应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重要的是要及时地将其“返回”到具体事例中,使抽象的东西“物化”,并在具体与抽象反复结合的过程中,使之对有关概念的物理意义不断加深理解。例如:一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坐在车厢里的人,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此物体下落后会落到原来的抛出地点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不断争论的过程,就是具体与抽象反复结合的过程,学生通过争论对惯性的理解就会深入一步了。

第三,容易混淆的概念,可采用对比的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以加深理解。在物理学中,有些概念看来很相似,但其意义却不相同。对于这些概念,我们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其区别与联系。例如电压是反映静电场力做功,把电能转变成其它形式的能的物理量;电动势是反映非静电力做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变成电能的物理量。这是它们质的区别,在量值上它们都是以移动1库仑电荷做功的多少来量度的,二者单位都是“伏特”。所以,电压和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当学生对这两个物理量有了这样的理解后,在他们学习全电路欧姆定律时,从能量转换和守恒的角度来推导和理解这个定律就不困难了。

第四,物理学的许多概念及其公式都有它确定的意义、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应从物理量之间客观存在的依存关系上去全面理解,而不能只从它们之间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形式说明。例如密度,电阻,电容,加速度等均是定义式而不是决定式,分析它们的变化一定得寻找决定式;又如电功率,一定要注意这些公式的适用条件,领会只有在纯电阻电路中才是等效的。

第五,通过阶段性的学习,让学生逐步形成概念。人的认识规律总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浅入深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概念的形成和掌握也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强调一次讲深讲透的做法是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正确的做法应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步扩大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应有明确的要求;同时,不同阶段的学习,又必须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以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此外,要学生牢固掌握概念,还必须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

总之,一个概念的形成,理解并掌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特殊认识和一般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反复结合、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过程,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物理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