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原文通范文

原文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原文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原文通范文

几千年来,传统草原文化一直是蒙古民族传统的标志性符码。漫长的历史岁月使现代文明生活的内容异常丰富多彩,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不时发现自己正处于现代文明的迷途之中。一些很富有草原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东西在逐渐失落。如果我们淡化了传统草原文化的特色,内蒙古的现代文明将走向何方?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内蒙古怎样保持其民族精髓?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很多对于传统草原文化资源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人可能会感叹传统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还有人可能觉得时代进步了,世界变化了,传统草原文化该逐渐退出现代文明的氛围了。更多的人却感受到一种对于传统草原文化的迷失。例如,有些地区片面追求城市化率的高速度增长,认为城市化到了什么程度,经济就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认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就代表着现代文明程度的高低。“全球化的浪潮将吞噬和同化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城市将丧失文化的独特性,从而丧失它最珍贵的‘精神血液’。这又是一场人文领域内的城市灾难,也是一种人文和精神意义上的生态危机”。这种片面的发展其实是传统草原文化尴尬境遇的一个缩影,自然会带来传统草原文化的迷失。

二、现代文明中的追寻

(一)传统草原文化资源是内蒙古现代文明的精神支撑

作为中华文化三大主流文化之一的草原文化,是草原游牧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草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蕴含着现代文明赖以传承的优秀文化遗产、精神资源和思想源泉,为现代文明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滋养和启示,对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传统草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长期熏染、代代传承,使整个蒙古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渐趋认同,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和精神,使得草原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支撑和延续。

(二)传统草原文化资源是内蒙古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历史过程。由多个民族相继创造、具有悠久历史的草原文化,为现代文明建设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深深植根于草原民族生产、生活实践的草原文化,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古老的民族传统。成为迄今为止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又以饱含现代文明内涵的丰富内容。融入我国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潮流,是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传统草原文化资源是内蒙古现代文明的特色之源

对传统草原文化资源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开发、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现代文明生活中,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过去的“文化积累”之上,传统草原文化是在内蒙古生活的人群的“集体记忆”。对于现代文明来说,一切发展和创造都是建立在对过去文化、智慧的继承和总结之上,没有记忆就没有创造。有了这样的共识,就必然引发人们在内蒙古现代文明进程中竭力保护传统草原文化资源的渴望与努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城市化是发展之‘流’。我国城市应当‘源远流长’,才是健康的持续发展之道”。地区特色制约其文化定位,文化定位体现其地区特色,而文化定位一旦形成又必然会强化地区特色。这种特色有利于地区个性的培育、形象的树立、魅力的增加和品位的握造。现代文明不应该只是建筑的叠加与罗列,不应该只是道路的延伸与交叉,而应该体现出自然环境、建筑艺术和人民素质的和谐结合,应该体现出这一地区的传统风情、现实生活和文化创造的和谐共生。

三、传统与现代的和谐

(一)传统草原文化与内蒙古现代文明共存互补的可行性

传统草原文化与内蒙古现代文明的共存互补作用对于建构现代和谐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源。奠定了现代文明厚重的根基;另一方面,它可以为现代文明提供多彩多姿的民族形式,推动现代文明的多样化发展。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混乱深感不安时,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就是这种共存互补可行性的范例。

传统草原文化与内蒙古现代文明共存互补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草原文化所蕴含和揭示的生态文明意义是十分突出和显而易见的。比如,草原游牧民族为了防止草场的超载使用,将可利用的草原划分为四季营盘,以减少对草原原生态的破坏。传统的游牧、轮牧、休牧。实际上是一种对草原自然的生态恢复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当我们以历史的目光来审视北方的草原生态屏障时。不能不对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在要求有更深刻的历史感悟。

传统草原文化与内蒙古现代文明共存互补还具有重要的现代文化意义。自古以来,内蒙古就是民族聚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地区。一部草原文化史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共同繁荣、携手进步的历史。统计资料显示,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至今留下了各个历史时期丰富多样的文物古迹,现已查明全区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共有15万余处,馆藏文物50万件,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8处。这些珍贵的文化宝藏是内蒙古草原历代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中,最为精华的当属民族建筑的精华。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寺庙古塔很多都忝待抢救维护。在现代文明发展中追寻传统草原文化资源的现代文化意义也由此可见一斑。

(二)传统草原文化与内蒙古现代文明共存互补的实践性

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还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草原歌舞在各地风靡,草原风情吸引了众多的目光。红山文化等文化遗址见证了草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蒙古族无伴奏合唱和民族歌舞摘得国际乐坛上的金奖,乌兰牧骑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草原的乳、肉、绒等产品享誉国内外。这些实践活动展示了草原文化蕴涵着的无穷魅力,增强了世人对于草原文化重要性和深远影响的理解和认同。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草原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草原文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于各地、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和走向世界的升华,并以此成就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

(三)在对传统草原文化资源的追寻中去发展内蒙古现代和谐文明

对草原文化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草原文化与经济全球化具有互动性,一方面,草原文化可以通过发扬绿色生态传统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另一方面,应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将草原文化推向经济大潮中,树立“创意经济”意识,积极延伸草原文化的内涵。在内蒙古的发展中,应树立向文化大区转变的观念,树立传统草原文化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发展理念,使之成为内蒙古的文化标识和地区特征。内蒙古与其它地区的不同不是在于地区功能,而是在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底蕴不一样所形成的地区特色、地区风格。内蒙古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更要有传统草原文化作为底蕴、内涵和资源,这样。内蒙古的现代文明建设才有生命力,才可以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第2篇:原文通范文

由于蒙古族有气自身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游牧生活的习俗以及草原自然环境的特色,蒙古族传统的文化物品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它们的造型和纹样大部分都显示出大气,典雅的特点,并且蕴含着一种感性的规律或秩序,包含着美学的艺术和民族的艺术特色,这一切都反映着蒙古族独特的价值关键和审美意识。更可贵的是在蒙古族的传统元素影响下行成的物品不仅图案和花纹的种类繁杂,而且它们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既然蒙古族传统元素影响下的物品所蕴含的的美学规律与民族艺术的特色可以与现代陶艺设计的表现特征是相通的,我们就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其呈现独具魅力的艺术效果。

二、蒙古族传统元素

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众所周知,西方人的美比东方人的更真实,东方人的美比西方人的美更含蓄,这种含蓄来源于中国人的“传统”。据研究得出:这种含蓄美是经过几千年积淀所形成的的一种艺术审美观念,它使得在中国的艺术设计中也要包含这种“传统”的美,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美。在日本,法国,韩国等国的陶瓷中可以看到它们国家独特的文化痕迹和文化符号,这使得他们国家的文化随着陶艺的发展而得到继承和发扬,但是在中国的陶艺产品设计中,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并不充分,而且缺乏具有地域民族的特色和独特的创意的产品,加入蒙古族传统元素的陶艺更是少之又少。如果以蒙古族的文化符号融入设计为出发点,研发出具有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陶瓷产品对蒙古族乃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将蒙古族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代陶艺中设计方法。

1、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是将物体的结构、装饰、色彩、形态等引用到设计之中,能够较为直观的传达出某些信息。研发具有草原传统文化的陶瓷产品,经过比较,选择经历过千百年文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直接引用其形态、色彩、结构等到陶瓷材料中。例如:具有蒙古传统文化元素的日用器皿的设计,可以将蒙古族传统剪纸的元素作为设计的主题,将蒙古族传统剪纸的造型用陶瓷的材料体现出来,这种设计不仅贴近生活,而且更容易被人们所喜爱。对于日常器皿也可以直接引用蒙古族传统器皿造型,这可以使内蒙古地区的日常陶瓷造型风格上具有鲜明的草原游牧的风格,增添其特色。

2、选择性提取与再生成

将蒙古族传统元素中最直观的体现蒙古族地方特色的内容进行提取、强化、再生成,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真正做到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结合。例如,在日常的陶瓷与艺术的陶瓷设计中,将蒙古族头饰为代表的蒙古族服饰文化作为一个主题,将其复试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经过提炼、简化和抽象后的新形态,应用到设计之中,制作出既现代又独具民族特色的陶瓷艺术品。

3、形体转换和重新组建

对蒙古族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分解,变形和转换,将其自然的形态经过抽象化的处理转化为新的形态。通过将原本并没有关系的两个图形结合在一起表达主体的思想。在做到几个形态组合协调和谐的前提下进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其精华,又要将多种形态的元素进行组合。例如,将蒙古族的舞蹈经过提炼和概括和简化以及用现代形态展示,并将某种实用性的功能结合到设计中。

4、材料的运用装饰

在所有的艺术形态的设计中,装饰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产品审美价值的途径之一。装饰要采用同样的材料,经过具体你的图案元素开展装饰;也可以将多种材料综合运用,经过材质的比较,图案的形态和色彩的语言的比较,进而形成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在蒙古族的草原游牧民的生活中,他们经常用皮具、金银器和木质的器皿,这些造型既可以单纯地运用陶瓷材料进行表现,也可以运用皮、金属、木等材料相结合开展研发设计。其中以蒙古族传统剪纸元素为主题的设计,它是用陶瓷运用此类的材质进行合理的组合,使陶瓷餐具以其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陶瓷产品的艺术价值,还可以打造一种亲民的陶瓷产业形象。

三、对新时期蒙古族陶艺发展方向

思考所有优秀的艺术品都传达着一定的创作观念,现代的陶艺也一样。在这个艺术多元化的今天,有一个明确的观念认真对待与思考蒙古族现代陶艺的创作方向很必要。我认为新时期蒙古族陶艺发展方向需要满足以下几个需求,第一,民族的艺术要体现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第二民族艺术多元化的内在需求是其具有个性化;第三,工作室是将蒙古族传统文化要素应用到当代陶艺的有效途径;第四,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陶艺作品,将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推广,真正实现草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扬。目前,内蒙古现代陶艺的创作方向的关键是借助现念与原创性的思维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内化其中,建立起现代陶艺的工作室,促进内蒙古现代陶艺的迅速发展。

四、结语

第3篇:原文通范文

关键词:中原传统文化现代化对策

党的十七大明确并把文化上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化转化和重塑这一重大课题。厚重的中原文化是进一步推进河南的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资源。但传统的中原文化只有通过扬弃而创新和发展,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走向现代化,才能够发挥活力、永葆生机。

一、中原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中原文化就是中原地区的文化,是中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它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是中原人民奉献给人类文明事业的宝贵财富。中原文化是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中原文化的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光辉灿烂。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特点: 一是根源性,中华文明体系发端于中原文化,其是中华文化的母体。 二是主导性,中原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方向,尤其是在在北宋以前的中国历史中始终处于主导、支配地位。三是原创性,中原文化不是传袭于某种外来文化,而是在中原大地自身成长的文化,对中华文明体系起着开创性作用。四是开放性。中原文化兼容并包,吸收了周边诸多文化的优点,由于地处中原,再加上历朝历代中原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其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具有非常的的影响,可以说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影响作用。五是创新性,中原历史文化生生不息、延绵数千年,可见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的秘密就在于其不但继承而且创新。

二、中原文化迈向现代化的困境

文化现代化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如国际因素、地理位置、发展状况等等,更受到文化自身起点的影响。随着南宋以来伴随全国性政治中心远离河南,河南陷于内陆,区位比较闭塞,河南早已远离全国性文化中心;教育相对落后,中原本土居民文化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盲目乐观,朴实有余,开放活跃不足,遇事不急等方面影响,使中原文化在迈向现代化中存在着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农和轻商价值观念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原文化起源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近两千年,发展高度达到了世界领先,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建立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与繁荣发达的农业文明,从中国两千多年的农业发展来看,生产工具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对于封建王朝来说,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可以做文章的只有增加土地面积及单位土地劳动力的投入。近两千年的农业文明其中一半建都在河南,其重农思想影响至今,而这种意识很容易把人圈定在一定范围内,使人目光短浅。农业文明的另一个副产品就是“轻商”。中原地区物产丰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上千年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使人小富即安,重义轻利。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第二,思想观念封闭、落后,使中原文化“走出去”步伐缓慢。河南地处内陆,地域的内陆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封闭、落后,普遍存在着只求稳、不求变,只求生而不冒险,甚至因循守旧、不敢为人先。与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侨乡那种敢于敢为人先、飘洋过海、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精神相比较,中原人却是存在着某种先天不足,这必然会使中原文化推陈出新、走向全国、走向海外面临比沿海地区文化更多的难题,中原文化“走出去”步伐明显缓慢。

第三,中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换、创新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水平是文化能否“走出去”及其竞争力决定因素。对中原文化的创新既需要批判性的继承传统,更要为其注入时代精神。中原文化必须跨越巨大的时空障碍,实现古代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换。

第四,中原当代文化人才缺乏,尤其缺乏大师级人物,削弱了中原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智能基础。高校、科研院所是文化人才的集聚地,河南在这方面很大的欠缺,没有更多的国家级科研院所,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再加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才在全国的流动的大方向是向东南沿海及“北、上、广”集中,河南基本成为人才净输出地,特别是在层次较高、能力较强的复合型文化人才严重短缺。文化人才奇缺的困境,使中原文化进一步提升缺乏强劲的智力支持。

第五,中原文化宣传有限,影响力没达到其应有地位。文化宣传与文化影响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说服是通过宣传而到达其影响力。河南的主流媒体(包括电子媒体)是中原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但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的广度、深度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都有明显的不足,这必然局限中原文化向外扩展及传播,压缩了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空间。

三、中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中原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面对各种挑战所生成的原创性智慧,我们要立足现实、背靠历史、选择传统、融会东西、综合创新、广泛传播,促进中原文化走向现代化。

第一,解放思想谋新篇。解放思想,努力改变各种阻碍文化发展的旧思维定式,促进中原文化走向现代化。目前,中原经济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其核心任务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这个转型就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这种转型必然促进中原的文化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解放思想、增强传统文化适应改革开放和信息化时代潮流发展的新意识,要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促进文化大发展,为传统文化与新型工业文化相融合及早谋划。

第二,侧重精神谈传承。人追求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就是传承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他是融化在你的血液里面的,是与你最亲近的,是最能让你快速认同的,是最能让你获得共鸣的。中原文化虽是一种传统文化,但在当代仍然有着独特的价值,仍然闪烁着独特的光彩,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传承中原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是其侧重点,当然这种精神是那些积极向上、与现代文明发展相适应的、经过提炼加工的。

第三,融会中西促创新。任何民族或地区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受到全球化的强力影响,民族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创新)来讲,仅仅靠文化的内源因子是不行的,它必须引入大量的外源因子作为催化剂,催生、激活当代思想界精英,通过引进外在外埠文化类型的可用要素,对自身文化进行批判性重建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后发优势。目前,在不必走出国门就可以卷入国际文化“旋涡”之中的全球化时代,中原文化走向现代化也不例外,其必须吸收一切先进文化的内容,以利于其自身的传承创新。

第四,精心保护为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谈中原文化的传承发展,既需要改造中原文化,更需要坚持中原文化。中原是三皇五帝建都兴起之地、中原是中华文明发源之地、中原是诸多中华姓氏之源,中原文化更多是一种“跟文化”、“源文化”,失去了根源必然会迷失方向。因此,全球化的今天,对其加以保护珍视,就是加强对民族民间和地域文化的保护。

第五,加大宣传扩传播。宣传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宣传过程中,贯串着一系列战略、战术和方法问题。应整合省内相关宣传机构,结合其自身实际,把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宣传展示,以求让更多的人加以了解,避免“养在深闺无人识”。在宣传的方法上应当注重载体,近几年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武林风”节目在国内外较为广泛的影响,其通俗易懂、直观直接地传播了中原戏曲文化、武术文化,其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是一个成功的文化宣传案例。

总之,在传承中原文化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培育出适应中原崛起的现代文化。中原经济区建设,文化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培育适应中原崛起的现代文化,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M].2008.

第4篇:原文通范文

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从诸子百家到宗教哲学,从中国戏剧到中国武术,从汉字文化到传统中医,从中国节日到中国建筑,从琴棋书画到饮食起居,从生老病死到衣冠服饰,从传统文学到地域文化,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如果这些内容都要在语文教材里体现,那么语文教材就成了文化读本。即使专门编写一套传统文化的教材,也绝对是一套博大丰富的皇皇巨著。学生的语文课其他什么都不学习,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也未必能够学完,而且不容怀疑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绝不都是精华,并不都需要学习继承。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阐明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时也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同样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否则就成了“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而传统文化中,即使有些不是糟粕,也未必都适合中小学生学习。那么,应该怎么精选呢?我们觉得可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必须继承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健康发展;二是对学生的成长能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三是符合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所需;四是和语文学科的内容有紧密联系。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要渗透在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之中。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自身的课程目标,也有自身的课程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的学习本来就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又是和语文课程相对立的独立内容。从前者的立场看,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人文价值的一个方面。我们始终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必须体现在工具价值或者说学科价值实现的过程之中。从后一个立场看,传统文化更应该渗透在语文课程内容之中,而不应该是独立于语文的“他者存在”,更不能是喧宾夺主的外侵式内容。传统文化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最基本的渗透方式有两种:一是渗透在语文教材的各类文本内容和陈述性知识之中,二是渗透在程序性的知识和语文学习活动之中。我们以为后者更是重点。语文的基本学习活动是听说读写,除此还有许多综合性、实践性的探究学习活动。传统文化的学习渗透在这些学习活动之中,尤其能够达到相得益彰、一石数鸟的效果,不仅让学生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优秀的道德情操。如果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和语文课程内容两相隔离,很可能成为一种“文化说教”,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三、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从小学到高中应该为一种塔式分布。

第5篇:原文通范文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中原传统文化;新兴文化;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提升经济区的综合竞争能力是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域的综合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更需要明确到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中原经济区在战略上定位是: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非常重要的农业基地与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主要示范区域,明确来说就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平衡支点,是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更是中原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

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助于探索不以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之路,为国家提供最安全的粮食保障,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好示范榜样,积累更多的优秀经验;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更好的落实,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中原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域,明确河南省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优势,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完善,对中原地区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与整合,能将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拓宽,逐渐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的良好形势,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有助于中原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增加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我国中原文化繁荣复兴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相互作用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毕竟时展速度快,不顺应时代的发展,会被很多领域所遗忘。而新兴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完全可以借助新兴文化的优势,例如:各种各样的数字技术、软硬件载体等等,能有效宣传中原传统文化,一旦形成了一定的局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与利用。

中原传统文化是居住在中原地区内的中原人以及祖先所创造的并一直继承延续发展的,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原特色,其历史比较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属于优良的传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而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化无法复制的精髓所在,在整个中华文化内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文化业态是指,对新兴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如电子技术、各种软硬件载体等等,对文字、图像、影像、语音等等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以数字化为主要操作模式,进行编辑、生产、传递等等,为广大群众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其新兴文化呈不断发展的趋势,更新速度加快,覆盖领域较广。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关键还不是经费与人力方面的投入,关键是文化的传播与使用,因此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是发展河南的新兴文化产业。首先,从传播入手,从发展中原传统文化入手,利用新兴文化各种技术上的优势,将博大精深的中原传统文化宣传出去,让中原传统文化更加直观的展示给人们,力求营造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中原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中去,将中原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其次,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要重视文化凝聚力在中原经济发展中的现实作用,培育具有河南特色文化的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输出;再次,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结合要重视塑造新一代民族精神,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最大的保障,又必须重视文化融合过程中某些外来文化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更需要注意的是中原传统文化与时尚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最大限度避免传统文化可能被商业化的情况出现。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策略

1、以传统文化寻求创意灵感

中原地区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民间艺术在这样的趋势下发展比较好,具有区域特色,例如:朱仙镇年画、南阳玉雕、禹州钓瓷、洛阳三彩、浚县泥咕咕、开封汴绣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的艺术,充分体现了祖先对自然的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这些民间艺术的色彩、造型以及象征意义完全能成为新兴文化发展的主要财富。河南省内一些比较著名的旅游地区,积极开发旅游纪念品设计,并将中原传统文化与纪念品设计相互结合,主要是以当地著名的特色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并充分考虑到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尤其是旅游群众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追溯与向往。

新兴文化产业中如何将传统文化进行成功的转换,关键在于各方面创意的应用与开发,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源头,创意为内核动力,以文化的相互融合为切入点,并且要准确找到市场卖点,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产品化,新兴产品文化化。对现代原材料进行广泛的分析与使用,并与数码建模结合起来,例如:印花、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等等,有助于将中原传统文化直观形象的体现出来,借助现代技术提升产品在造型上的美观度,提升产品的色彩品质,将中原传统文化元素融于现代产品中,使其产品更加有生命力,更加精致,不仅有时代的特色,也同时有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树立中原新兴文化产品品牌形象出一份力,使其中原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当前河南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需要中原传统文化作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与新媒体等等现代技术,让传统艺术形式通过现代化音乐、网络文化产品以及数字化影像等等宣传出去,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能对文化融合与生产方式、表现方式进行创新,有助于形成中原文化传播新的格局。

2、突出中原文化的特征

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意义明确指出:如何要让华夏文明在传承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创新,进一步培育具有中国特色、中原风貌、时代特征,甚至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与中原文化的软实力,成为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战略内容。中原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特色,而其中的多样性无疑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原传统文化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其主要手段在于如何宣传,如何在宣传与利用的过程中成为文化品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中原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需要将河南经济发展的相关元素与新兴文化资源充分结合起来,这是一次对中原传统文化深入系统地剖析与整合,让科技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对中原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势进行创新,有助于寻求中原传统文化开发与利用更多的增长点。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关于市场化运作方面,文化产品虽然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只有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才能获得对应的经济效益,或者更多。我国是一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真善美方面的看法其实是一致的。如何培育高新会计支持下的中原传统文化新的形态,就必须要从中原文化的特色与本质体现出来,要努力寻求一个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首先就必须有艺术、道德基本衡量的标准。文化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技术原理、设计哲学等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的利益而违背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充分体现文化之本、艺术之本。数字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文化产业中必须注重克服机械复制艺术与大众文化,要明白原创艺术的现实意义,要善于通过原创的、艺术的、文化的东西来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唤醒,营造尊重、理解、对话、创新的良好氛围,并在这个环境中创造出新的人类情感认知方式,有效拓展人类认知的视角,进一步营造更加浓厚的中原传统文化的氛围。

将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相互结合,无疑是对传统文化较好的开发与利用。当前中原传统文化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完全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在博物馆中将中原所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集中展示,使其主题化、集约化;充分利用借势、移植、嫁接等等方式,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配置与整合,尽可能让中原传统文化资源借助新兴文化的优势实现不受地域限制的目标,并健康、稳定、持续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兴文化业态的概念、分类及特征[J].中国城市经济,2011,(10):92-97.

[2]喻新安.略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全局意义[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44-50.

[3]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发展大计积极探索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发展新途径[N].河南日报,2012-07-18(006).

第6篇:原文通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等具有重大意义。并且,高职院校偏重学生的技能培训,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限制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各高职院校亟需关注的重点。

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对中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校园文化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实现校园文化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则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校园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华夏大地的肥沃土壤之中,经过几千年的沉积而积淀孕育起来的,是为各代人所认可和接受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儒家思想、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等,富含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经世致用的胸怀;尊师重教的传统。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一是指环境文化,它包含了自然环境和人文制度环境,如校园的设计科学、建筑群的布局结构合理等。二是指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导向作用,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学场所,张贴得体的标语、名言和名画,重要人物的画像、碑铭、雕塑,还有校园文物、校史陈列室等。三是指行为文化,它将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母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新载体,二者互为联系。

二、我国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独特的群体特点,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即使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这类必修课程,对他们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高就业率,造教育在学生中的缺位,导致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加剧了大学生群体人文素养的缺乏。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群体特点

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状况复杂,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单独招生”考试招收的有着艺体特长的高中生;三是通过“2+3”、“3+2”等特殊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和本科类院校相比较,学生在文化基础、道德倾向、技能水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突出的不均衡状态,学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道德意识和思想认知水平较低,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奋斗意识,甚至时常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

(二)目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内较少开设传统文化课

在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无立锥之地。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同职业教育毫无关系,即便少数院校设有此课,也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没有为此配备专门的师资和相应的教材。

2.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职业道德素养普遍较低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多是开设实用性课程,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素质培养,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热衷追逐“考证”,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校园内不文明现象频繁出现,学生基本礼仪缺失,违禁现象屡禁不止,令人担忧。人文类的课程被边缘化,甚至人文类教师都处于一种难以存续的尴尬境地。

笔者了解,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工作的时候,缺乏职业道德,还有一些学生随意毁约、到岗率不足、频繁跳槽等,给企业带来损失,也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队伍偏重于实用性工科,人文类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职院校内,专业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系部不断扩展,专业分支多,学生资源丰富,建设实训室、实训基地。相应的,学校在教师人才招聘版块,更愿意吸收、引进富有技术理论和经验的工科类人才。反观人文类教师队伍,相对而言,比较薄弱。而且,担负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应拥有专业素养,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符合这些条件的师资,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情况并不乐观。可供高职院校使用的传统文化教材也非常有限,仰或是采用本科类学校使用的教材,品种单一,良莠不齐,大多并不适合高职层次教学使用,这些客观条件也制约了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高雅、人本的校园环境,倡导积极上进的文明行为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将优美的自然风景与人文精神交融汇合,使整个校园充满人文内涵,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校园文化中,倡导积极上进的文明行为,增强学生对高校、对自己自身价值的认同感,树立起学校主人公的形象,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勇于制止种种不文明现象。

(二)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核心灵魂引领学生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中仅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这类思想政治课和文化知识性质的文化课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这些课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与写作能力,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没有给予同等的重视。故,高职院校应该开设大量的相关人文素养的课程,特别是要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举办讲座,开展相关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素养,从而促进学生高薪就业。

四、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2013年,学院成为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砥砺,学院秉承“建德明志,筑能笃行”的校训,确立了“培育鲁班传人,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理念;开创了“多方合作、多元共建”的办学格局。

(一)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于鲁班精神文化的传承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学院以“鲁班建筑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助力,以塑造“职业人”和“社会人”为目标,加强以“鲁班建筑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校园中建设有鲁班广场,广场前方中央塑“鲁班金奖”像雕塑,后方建大型浮雕墙――世界建筑发展简史、还有鲁班文化艺术长廊等建筑物。每年五月是学院科技活动周和鲁班文化节,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和技能比赛,聘请专家学术报告,举行“鲁班奖”获得者访谈。鲁班文化节始于2005年9月,每年举行一届,至今已举办了八届。学院土木系还成立鲁班实验班,紧紧围绕“培养鲁班传人”这一目标,学生总体学习劲头足,努力程度高,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院团委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团委下设5个综合性部门,涵盖19个学生团体,包括心理健康协会、盘龙武术协会、徒步越野协会、蓝天音乐协会等。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其成立于2014年12月,由全院青年师生志愿者自愿组成的,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通过组织和协调全院志愿者的社会公益活动,促进青年同学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事业。据统计,我院志愿者注册总人数达3500余人,其中,2014届新生1500余人;100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总计服务时数达2500小时;2014年共组织规模化、系统化志愿服务活动73次,涉及敬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支教等多个方面。

(三)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育人,培育大学精神

学院召开文化建设工作会,强调要认真思考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探索学院内涵式发展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学院层面的工作由宣传部牵头负总责,对全院的建设项目进行总体把控。系部文化建设必须实行项目申报制度,按照“系部申报――专家论证――学院批准――系部建设”的程序推进。开办有30年以上历史的专业的系部要挖掘和研究阐发专业传统文化,提炼蕴涵其中的精神和价值,使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学院文化相适应,延续历史文脉。

五、结语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得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职院校中传承、发展,建设新时期蕴含人文内涵的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王颖.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5

[2]王少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1

[3]尤海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3

[4]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第7篇:原文通范文

关键词:多元系统 文学翻译 策略研究

一、多元系统论视角下对文学翻译的概述

所谓“多元系统”就是指由社会各种相关系统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系统模式,其中包括文学系统以及与文学相关的其他系统。

在多元系统视角下,国内外的文学翻译事业对其有了更好的应用,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为翻译研究工作带了有利的帮助。在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如果一个民族在文化方面具有强势的地位,这就属于强势文化,而翻译文学就相应的处于弱势地位,在进行文学翻译工作时多采用归化式的研究策略,相反的如果一个民族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那么在翻译文学中的强势地位,要求翻译人员采用异化式的翻译策略。

二、多元系统论视角下关于文学翻译策略的探究

文学翻译策略针对翻译工作而言的,主要是指在翻译工作中应当遵守的翻译原则和规范性方式,翻译策略对翻译工作有着一定的积极性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学翻译策略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较好的翻译效果,需要采取多样性的文学翻译策略,归化式的翻译策略和异化式的翻译策略不是文学翻译策略的全部,但却占有较强的地位。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归化式翻译策略和异化式翻译策略。

以《简爱》为例,由于这本著作的优秀,先后被多个国家翻译,但是不同的翻译版本,形成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列举两个翻译的不同版本,通过对比说明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说异化式的文学翻译策略,这种翻译方式主要侧重于译文的贴切程度,使用这种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量的保留了原本欧式风格,翻译工作人员在注重原文语言风格的情况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来自异国的语言风格和情调,让读者有更贴切的感受;接下来我们说归化式的翻译策略,相对异化式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与其有很大的不同,它侧重于行文的流畅程度,贴近中国文化中遣词造句形式,这样方便读者进行阅读,不仅看着舒服还有顺畅感,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化式翻译策略。

三、多元系统论的不足之处及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启示

以上我们对多元系统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阐述一下多元系统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西方文化具有强势的地位,然而我们的中国文化却处于劣势的地位,在整个世界化的大系统内,中国文化没有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在佐哈尔的提出的多元系统论中,中国的翻译文学理应处于中国文学多元系统汇的中心位置,翻译工作者也应当相应的采用异化式的翻译策略,但是就实际的情况来看,多元系统论存在自身的不足之处,它忽略了文学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较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作用。

为了更好的促进文学翻译工作的发展,下面我们讲述几点针对翻译策略的启示:(1)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仅仅应用一项翻译策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增强翻译效果,可以利用删节、增评、加按语评注等方式来增强翻译的效果。其中删节是指有选择地翻译文本,大胆的删去一些对文本无关系的部分,比如在一些书籍的题目上有所应用,《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利用删节的翻译方式后就被简便的翻译成《天演论》;增评是指根据实际的翻译需要,增加一些语句和翻译内容,将增评性的文字添加到翻译中,有效的表达出自己翻译上的见解;加按语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在文章的结束部分或者是中间部分增加一些按语,为文学翻译工作带来一些便利,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评注的意思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难理解或者不好解释的词或语句,通过注释的方式为读者提供阅读的方便,以上说的这四种方式都是增强翻译效果的有效途径,它们都属于归化式翻译的范畴。(2)除了以上提到的翻译策略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多元系统论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创新式的途径去完善翻译策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翻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第8篇:原文通范文

关键词:民间文化;校园文化;文化整合

新时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灵活运用和有效链接,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1]研究表明,对于学生而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民族情怀、养成民族性格、塑造健全人格、增强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提高道德修养。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而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的材料来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保障。[2]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的认识,不少中小学纷纷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中小学特别重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推进传统文化育人工作,以此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打造相得益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关系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整合的实际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1以人为本:体现师生主体地位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常见的失误就是建成“他人的校园文化,他人的传统文化”。让师生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这一过程中缺位。须知,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师生,享受者也是师生,不能得到师生的认同的校园文化就仅仅是被悬置的符号,不是有意义的文化存在。而且如果缺失了师生的认同感,传统文化的现实传承与意义生成也会失去了“人”这一重要的载体。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都以客观形式存在,如果要发挥育人的功能必须让其实现从客观到主观转化。为此,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要实现“以人为本”,需要做到四点:第一、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格化的学校应该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因此,让校园文化在展示其承载的社会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同时,还要彰显独特性质的办学理念,而这个理念应该是集合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气质修养的精神文化底蕴。我们说,物化的形式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但是思想才是一个人、一种文化能看多广能走多远的决定因素。第二、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性格。校学生的文化性格是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综合涵养的体现,是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身上再现的体现。因此,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培养起自身的民族情感,陶冶出自己的民族性格。第三、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中的“人”天然包括学校中的教师,教师除了担负着教学工作,在校园文化中他们还扮演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这不仅对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基本的要求,还对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出了挑战,让教师参与传统文化建设也是让他们自我提升和实现文化育人的过程。当今的学校都是多元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共存的地方,更加剧了对传统文化建设者和传承者心灵与精神的修养要求,这样的社会与时代背景,督促着教育者用毅力、用梦想、用灵魂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传递。同时,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合作,中小学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彰显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顽强的生命力,反过来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塑造也能够让师生们感受到民间文化的尊严与信仰。

2意义生成:扎根学生生活世界

传统文化是人们为了优化和服务自己的生存而创造的,所以从产生之初就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但是文化一旦被浓缩和符号化之后往往容易给人一种远离生活世界的感觉。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合传统文化,肯定不能把文化只以符号的形式存在,而应该是为了影响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世界。这就要求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的前提下更容易习得知识。这里所说的意义包括文本内容层面的知识意义和价值观层面的精神意义。所以,在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过程中,要实现意义生成,需要注意两个个问题。第一、需要关注儿童的视角。一些学校机械照搬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的文本或者符号,虽然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和严肃性,但是却完全是学生生活世界。所以,学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视角,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呈现文化现象,让学生觉得文化是可以理解、接受并分享的。第二、要重视学生的实际参与。如果学校认为学生只是涉世不深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参与到传统文化建设中来,就忽视或者杜绝学生的参与,那就必然会让学生觉得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世界关联不大。相反,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的时候专门留有学生专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影子,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并让学生有机会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文化。我们认为,学校通过实现传统文化的时空延展和意义再生来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以学生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让学生习得传统文化,延续文化基因,记录民族智慧,发扬文化精神。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质上也是人生教育,让文化进入并影响学生的生活世界。[3]而一旦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有可能激荡学生的心灵,并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的现实和未来。

3横向关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当我们谈及传统文化的时候,往往理解为是国家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包括不同层面,从被分享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在国家层面被分享的国家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4]前者是指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国家内的各民族各阶层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规范、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等;后者是指是被某一民族或者在某一地域内人们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或者地域特点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学校和学生所生活的区域紧密联系,对学生的生活影响更大,而且因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地方文化往往与国家传统文化密切联系,从这个意义上将,地方文化也是理解国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要重视与历史深度的纵向联系,还应该注重与地方文化的横向关联。学校始终只是一个连接的纽带,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将学生们培养成才,并输送到社会,为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做贡献,这是一段从“小家”走向“大家”的必然过程。社会变迁使得很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盲目注重普遍性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社会之间的地域差异性和文化特殊性,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割裂了与地方资源的联系。社会中可资利用的资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变迁的社会带来的是多元的文化视角和多样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地方文化是属于民族社会的文化也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社会的文化,它通过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能够平等、和谐地促进学校师生接受现代教育,并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地方文化融合,也能够让民族学生、家长逐渐认同并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与此同时,社会中的民族资源的参与还能够为学校提供新鲜的、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校园文化将优质的地方文化资源纳入建设视野,可以极大提升民族师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使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主动地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去,对整个文化教育环境改善起着积极健康的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还要积极努力地改变部分家长传统而保守的淡漠教育的观念,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唤醒、激励家长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提升家长、社会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和关心,从根本上实现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稳步整合。要知道,民族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绝不是一种文化单向地、简单地接受另一种文化,而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与共荣共生。

4潜移默化:重视学生思想陶冶

传统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但是文化的核心还是精神文化。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四个层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统筹共建,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陶冶,让传统文化铸魂育人,[5]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从思想上让学生认同文化精神,践行文化精神,这样才能够从上而下、由内而外地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与行为方面的相互联结。要让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陶冶不能生硬灌输而应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灌输式的教育只能让学生习得知识而很难改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传统文化生长于过去,当下的学生已经不熟悉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可能会对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文化解读才更有利学生明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尤其是让学生明白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厚重与实用的同事增强文化的认同、内化文化的价值。第二、创造机会让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利用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层面掌握,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并自觉在改善学习生活习惯,确定人生理想等方面践行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精神。第三、要整合多方面资源。学校通过对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让传统文化资源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教育的导向、塑造、陶冶等功能,通过对年轻一代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基础开始培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发挥民族优秀文化的真正力量。第四、让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兼容并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沈建华.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化和链接[J].教育研究,2015(11):25-29+48.

[2]卢德生.传统文化育人的现实与超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6-42.

[3]卢德生.从普遍境域到特殊境域: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基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6(06):123-128.

[4]卢德生.传统文化育人的现实与超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3.

第9篇:原文通范文

2022年幼儿园元旦放假通知范文

尊敬的各位学生家长: 

你们好!

经研究,本幼儿园结合20xx年元旦放假安排规定来拟定20xx年幼儿园元旦放假时间,详情如下:

20xx年1月1日(星期五)—20xx年1月3日(星期日),共放假3天,20xx年1月4日(星期一)正常上课。

幼儿园元旦放假期间家长注意事项:

1、带孩子外出旅游或走亲访友时,切记“珍爱生命,安全第一”,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家庭与个人卫生,监督您的孩子做到勤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给孩子准备随身携带的手帕或纸巾,经常使用洗手液(肥皂)和清水洗手。请教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

3、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拥挤、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

4、请家长和孩子参加适当的户外锻炼,增强体质,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5、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保护眼睛,新入园的幼儿家长应提供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多讲幼儿园发生的事情,避免长假过后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6、合家团圆或亲朋好友聚餐时,不要让孩子吃生、冷、硬的食品,更不要暴饮暴食。水果和零食也不能多吃,以免引起孩子的肠胃不适。

祝新年快乐,合家安康!

xx幼儿园

20xx年x月x日

2022年幼儿园元旦放假通知范文

亲爱的家长:

您好!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首先衷心感谢您这一年来一直以来对我园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为了让您的孩子度过一个充实平安的假期,现把放假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通知如下,敬请家长配合好孩子的监护、教育工作。

放假安排:

放假时间:20xx年1月1日—20xx年1月3日。

返园时间:20xx年1月4日。

假期注意事项:

1.传染病预防。跨年期间避免带孩子前往人群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冬季是上呼吸道传染的高发季节,希望家长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做好防范工作。

2.注意饮食卫生。合家团圆或亲朋好友聚餐时,不要让孩子吃生、冷、硬的食品,更不要暴饮暴食。水果和零食也不能多吃,以免引起孩子的肠胃不适。

3.合理安排作息。元旦期间合理安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多锻炼身体,尽量保持幼儿园的作息规律,以免孩子放假后回到园中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祝福您与孩子元旦快乐!阖家幸福,吉祥如意!

xx幼儿园

20xx年x月x日

2022年幼儿园元旦放假通知范文

各位家长:

根据市教育局工作安排,现将20xx年元旦期间放假要求明确如下:

20xx年中小学及幼儿园公共节假日安排原则上按照省政府办公厅有关规定执行。20xx年元旦期间,1月1日至3日放假调休,共3天。1月4日上课。

放假期间,请家长注意:

1、注意幼儿假期的安全。不玩水、电、火,不独自去河边,不随意外出。幼儿外出活动一定要有家长陪同。

2、注意幼儿的交通安全,不让幼儿独自过马路或在街上乱跑。

3、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暴饮暴食。

4、注意合理安排好幼儿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不可让幼儿长时间在室内看电视,尽量保持刚刚建立的幼儿园的作息规律,以免孩子放假后回到园中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5、 继续在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例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等,提高幼儿自理能力。

6、家长尽量抽空陪同孩子做做游戏、讲讲故事等,让幼儿感受假期里家庭的温馨。

7、天气变凉,家长要多注意幼儿的衣物时常变换。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祝愿新年安康!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