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发展的问题范文

农村发展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发展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发展的问题

第1篇:农村发展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市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面积和人口数量占全国面积以及人口总量的一般以上,充分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对我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也和我国和谐社会的实现息息相关,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可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非常慢,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减慢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问题

首先,我国农村金融缺乏正规功能和到位的服务。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结构,这个金融体系体现了集体性、商业性以及政策性,最初设想的是农村信用社是为了解决农村基本借贷,中国农业银行主要进行有关农业方面的商业性业务,农业开发银行主要金融支持农业政策,可是实际中每一个种类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农村合作社早就失去了集体合作金融的性质,越来越商业化,农业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逐渐从农村撤出核心业务,农业开发银行重视储存和收购大众农产品,发挥越来越小的作用。这些农村金融严重缺失功能,更无法提供到位的服务。

其次,民进金融发展较快,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民进金融快速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有关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信贷量占整个农村金融信贷总量的一般以上,同时其仍在快速发展,规模仍在扩大,发展势头强劲。民间金融包括两种:亲朋好友之间互拆借,不收利息或者收较少的利息;商业性借贷,具有很高的利息。因为民进金融的门槛低,更加便利,所以获得较快的发展。可是在强劲发展背后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高利息增加了农民的还贷压力,资金链容易破裂;农民收入不高,还贷能力有限。

再次,金融需求仍然很大,生产性信贷受到限制。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三大主体是农户、乡镇企业、基层政府,我国农村处于一个高速的发展期,技术化、规模化、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农民急需资金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急需资金转型升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基层政府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的主要金融机构。目前都只吸收存款,不向农村发放贷款,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农户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性信贷受限,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民间金融市场中的问题

首先,农村信贷资金缺乏投入,存在供需不平衡情况。随着农村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农产品生产逐渐向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方向转变,促使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农户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农资以及有关设备,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可是当前金融机构并未以农户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增加贷款支持和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有些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帮助,致使大部分农村向民间金融借贷,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放缓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步伐。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可是银行并未增加农村营业网点。从银行角度来说,它自负盈亏,为了维持自身发展取消了很多营业网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时,当前农村资金不断外流,而农产品生产以及农副产品委托交易有自身特点,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面对较大的风险。有些银行为了降低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吸收存款,严重不符合当前农业生产对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农村银行营业网点缺乏创新性的工作,不能满足农村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需求,而银行繁琐的贷款手续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导致农户不会积极向银行贷款,也大大影响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村金融市场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农村金融市场具有较低的运作效率。由于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服务范围,给金融机构信贷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成本,进而增加了贷款回收的难度。同时,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农户自身具有较弱的地方金融风险的能力,如果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则会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贷款回收工作。接着,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的业务是存款、贷款等,没有推广和普遍实施金融电子产品,导致农村金融运作效率大大低于城镇金融运作效率。农村金融机构是否能得到发展也取决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涉农信贷具有较高的风险和较低的收益,他们在实施工作的时候不会积极办理各种有关农业的贷款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的对策

首先,调整正规金融,提高其服务水平。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有赖于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由于正规金融体系具有合法的业务、科学的管理、合理的利息、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对正规金融体系的构成进行集中性调整,改变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并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同时,因为资本具有逐利性,农村较低的利率无法留住资金,国家可以从政策和财政方面进行支持。

其次,提高民间金融的规范性,并对金融风险进行严格控制。民间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接纳民间金融,并提高其规范性、合理性,促使其更好的辅助正规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加快民间金融的立法,从制度上保障民间金融的发展;可以设置监督机构,确保民间金融的安全运行;可以对民间金融操作进行规范,严厉打击民间金融违法行为。

最后,推广和普及金融知识,正确引导金融需求。毫无疑问,我国农村的生产性信贷需求很大,但是由于广大农民群众金融知识缺乏,没有去正规金融贷款经验,惧怕缺乏贷款条件不满足,很少有农民能主动去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宣传,普及农村群众的金融知识,使大家了解金融信贷,消费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活动。当然,在引导过程中资格审核标准要合理、审核过程要简单、审核结果要公平,且要对生产性借贷的金融需求有所照顾。

(二)民间金融市场问题的对策

首先政府加强监督和管理农村金融市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且带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使有关部门重视农村经济,并给予相应的金融支持。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充分认识到农业具有长投资、大风险、长回收周期等特点,所以将服务重点放在了其他行业,大大降低了农村信贷的数额。所以,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要利用政策和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村金融,扩大农村金融的规模,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此外,政府也要加强监管农村金融,保证农村金融机构切实落实信贷工作,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还要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力度进行研究,明确贷款发放的目的以及原则,并对金融机构的各项制度进行改进,促使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创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层次不高,影响了其发展速度,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不断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有必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运作模式。而模式的健全有赖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和金融服务体制的完善,有效提高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对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更好的处理。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三、结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村经济市场的发展也备受重视。而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受到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着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要从自身入手,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下完善体系和规范市场,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亚锋.嵌入储蓄变量的农村金融发展非均衡性问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20).

[2]张德强.对民间金融利率特性的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3]张延永.如何完善民间金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1(09).

[4]张军虎,宋明.化解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途经[J].甘肃金融,2010(06).

[5]张权.中国上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04).

第2篇:农村发展的问题范文

一、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低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基本上是每个大队(行政村)都有1名专职教师。进入90年代以后,农村成人教育在机构调整、编制压缩、减轻农民负担等“大气候”下,行政村一级的专职教师大幅度减少,大多是由全日制小学里另派一名教师,在工作量基本不减少或略减少的情况下,指定由其兼抓农民教育。经过调查中得知,目前乡、村两级所配备的成人教育专职队伍由刚上岗不久或由全日制学校改行过来的比例要占65%以上,其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下,教龄在5年以下。让大批年轻人从事农村成人教育丁作,从长远看,这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而言,他们对成人教育工作方法及农村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不足,因此,直接影响到了这些地区工作的开展。

2.各级部门重视不够

农村成人教育配备专门干部,主要在县、乡两级教育管理部门。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县、乡两级的专职干部队伍不同程度地}H现了压缩所设的成教股及成人教研室的现象,乡教育办所配备的专职干部,不少地方压缩列1至2人,乡专职=F部也只是用于应付上级成人教育部门的会议、检查等硬性工作,而在本乡农村的文化技术培训方面,则无暇去考虑长远规划或眼前规划。

3专业学校建设匮乏

当前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乡镇化技术学校建设还面临着极为艰巨的任务,在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独立建制的化技术学校仅有2000所,其中约有2/3的学校目前仅能进行简单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以会代训式的上课。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隔一两年就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一遍较为系统的技术、理论培训。至于实用性的科技培训,应该是年年都要进行,尤其是对于文化素质偏低的我国农民而言,文化培训应该年年进行,科技培训则应该贯穿在生产环节之中,甚至需要进行一些超前性培训。显然,当前我国仅有的乡镇化技术学校是很难胜任这一任务的:

4.“短视行为”阻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

“短视行为”是忽略了生产前的人才培训环节,仍旧用传统的落后手段去从事技术要求高的现代化生产,或者是遇到困难再去进行应急性培训,从而让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不了应有的创造作用。这种违背现代科学生产观的做法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次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是相当普遍的。还有许多地方的基层一直维持其陈旧、落后的生产模式,不把劳动者组织起来学习提高工效的科技生产知识,使得乡村化技术学校时常出现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状况,这种状况如果长期下去,势必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高,而落后地区劳动者素质越来越低,最终影响和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局面。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立法工作,强化政府行为,改善运行机制

我同成人教育的法规建设远远不够,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颁布的《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和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对推动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在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相当部分学龄儿童辍学,使其重新沦为文盲,因此,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前提应是杜绝新文盲的出现。县级以上政府要结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切实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从根本上杜绝文盲的出现,以保证农村成人教育稳定而健康地发展。但是,农村成人教育不能够停留在扫除文盲这个初级阶段上,而是应该向培训农业技术能力、农村副业的开发、开办村办企业等更高层次的技术能力的培训发展。办好农村成人教育还要靠很多部门的协作,这就需要政府行为到位,协调好各个单位,完善政策,确保人、财、物的投入,同时还要优化农村成人教育运行机制,通过集体决策、协调管理、联合办学、评估监督等机制来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2.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只有认识到“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让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广大农村劳动者所运用,提高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才能把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贯彻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整合农业、教育、科技的力量,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村成人教育与普教、职教协调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实践场地、教师队伍、教研T作等方面统筹安排使之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增强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抓紧培养一批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乡镇企业管理人才和医疗卫生人才”。要根据农村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规划、合理配置课程,举行一些长、中、短期专业培训班,让农民学以致用。

4.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建立开放性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向上可以与高等成人教育院校建立对应的专业联系,将需要深造的优秀毕业生送往更高的层次培养,向下可以与基层农村职业培训建立联系,指导他们的教学。成人教育学校还可以与普通高等院校建立对口联系,争取创建实习基地。

5.建立专职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尽管不少地方在教师编制上都有严格的限制,但不应把裁减成教专师做为精简机构的唯一措施。配备一支事业心强的精干的成教专师队伍,对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3篇:农村发展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一、在新农村建设方针指导下家乡的发展及现状

近年来,我村在正确可行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发展非常乐观。

1、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着重强调竹业、本季蔬菜两大产业,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全村致富” 的主题,制定了“科技兴竹、扩群提质、质量监管、强化改良、多种渠道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策略,特别强调竹业基地建设和加工增值,1998—2005年间,我们村在竹业工艺和技术方面了解少,多以出产春笋、冬笋、纯竹子等初级产品为主,从中获得的收益很少;、2005年以来,引进了“浸泡竹子造纸”、“竹帘篾制胶合板”以及“冬春笋加工出产一条龙”等新技术,每家每户年收益增加了20000多元。同时,完成了楠竹改造60亩,新楠竹种植32亩,既实现了本村的发展战略,又一直坚持走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的方针。对于本季节蔬菜的种植,生产夏季至秋季的四季豆、豆角、茄子、西红柿等,水果类中的西瓜和橘子在这里也比较普遍了。经过整体的数据统计,至2011年,我村实现的农业总产值51万元,较上一期间增长了36.3%。

2、工业和建筑业方面。2009年,我们村在工业发展上做出了策略性的调整:

在以竹业和蔬菜出产为主,同时开发河沙制造水泥、药材种植、野生金银花等,多角度运用工业流水线的优势进行开发与发展,在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打造本村特色产业,目前我村工业建筑用地占1.23%,是走向全面小康新型农村的很好的起点。

3、交通、邮电、旅游方面。全部居民家有固定电话,平均每家拥有两部手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13.4%。同时,积极申请广佛山旅游页发展,将佛教和苗族文化结合,把旅游业作为提升自我形象、推进富民强村的重要产业来发展,清脆的山,清澈的水,好玩的庙会和淳朴的苗家风情吸引了许多游客。

4、金融和保险业。2011年,我村邮政机构存款余额达66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0.1%,主要体现为村民储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明显下降;同时,建立了包括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医疗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成功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政府补贴更是推动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设备的进步。

5、教育和科学技术方面。从2004年开始,我村开始实行“9年义务教育”,普九债务 化解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深入进行教育强村工作,强化教育监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目前,我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均达到了100%,高中教育升学率达到60%,2009年推出了高考奖励制度,考上重本(一本)奖励1000元,二本奖励500元,对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在科技方面,采取指导员讲课、科技特派员辅助和迎接“科技下乡”等形式开展村民技术培训。使新技术得到及时、迅速、有效普及,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为产业结构调整、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奠定了科学基础。

6、文化、卫生、体育方面。我们村建设了一个村委广播站,用于播放各种通知,最重要的是用于文化的传播;还开动网吧整治,“扫黄打非”活动,进一步净化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方面,目前我村拥有两个医疗卫生站,卫生技术人员两名,并通过网络实时与镇、县医院保持密切联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引导下将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助率提高到了30%,体育方面,每年举行端午节龙船赛和学生篮球赛等项目。

我们村还不是全面新型农村,我们正在继续执行我村2010年制定的本村发展新战略,主要有: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整个村的经济实力增长10%。

(2)“三化”进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农业和竹业的发展为主,实现村内一、二、三产业的优化发展。

(3)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争取做到每家每户都能开车到家门口,为楠竹的运送与加工提供更大便利。

(4)积极推行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方针,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上存在的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早的农村仍存在着巨大差距,2010年儒林镇各个村人均生产值是8350元,而我村只有4660元,几乎只有一半;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和竹业的比重占70%,其他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城市化水平还很低;

3、交通、水利、电力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对大家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4、长期以来教育落后使得高素质人才短缺,外地人才难以引进,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升级;

5、过于追求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然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更导致了相应的自然灾害,如2008年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淹没了将近3亩土地,粮食减产2000斤,且灾后恢复工作花费很大。

家乡发展是新时代的产物,让我们褪去了历史的贫穷,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发展问题,我们为家乡的发展高兴,但不能盲目追求发展,只有持续性发展才是永久的。

注释:

“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全村致富”是我们整个城步县对于本县新型农村的建设方针,2000年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以来,更加的强调对这一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我们村积极效仿,针对本村的发展缺乏基础与动力的实情,努力处理好村民受益与全村致富两个方面

普九债务:指的是贫困家庭因为无法支付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而进行的银行或者其他类型的借款。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村发展的问题范文

1.1农村居民生活饮水工程落后,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节约用水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上升,特别是城市的居民,其生活条件得到充分的完善。但是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由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造成有些地区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有些地区甚至使用地下水或是直接河中取水的用水方式。在一些干旱地区,由于严重缺乏生活用水,仅仅靠雨水来维持日常用水的需求。未经过处理的自然水,对人的身体健康会有严重的危害影响。而且在农村地区,缺少对生活污水的处理系统,这样就会造成对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教育,节水意识十分淡薄。

1.2农田的水利建设的配套设施落后是农村水利建设的一大现状

农田水利工程在整个农村水利工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个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系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受到我国水资源严重分配不均的影响,我国的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十分落后,而这些地区的水利建设也处于落后的地位。在我国,每年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也是有限的,依靠地方的财政是无法承担先进的农田水利建设的设施。因此,在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就严重缺乏积极性,导致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处于一个无人管理也无人过问的现状。

1.3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已经严重落后那些先进的水利工程设施。同时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欠缺,导致大多数的水利工程设施仍然沿用传统的办法。这样的水利工程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

1.4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与制度

尽管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农田水利设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于水利设施的具体保护措施却是少之又少。在实际的情况中,对于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违法者缺少强制的处罚措施。另一方面,在地方的水利管理部门,相应的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出现对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2在现行阶段下,对农村水利工程发展的应提出新的要求

2.1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以长远,统一整体的眼光看问题

使新建的水利工程设施与旧的工程设施巧妙结合在一起,发挥工程最大的效益。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初期,需要严把工程的质量关。在工程建设的初期阶段,要严格挑选符合规格标准的建设原材料,做好工程建设中的第一部。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严把工程建设中监督关,监理工作要做好。工程建设完成后,要紧密跟随的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避免出现“有人建,无人管”的情况。

2.2我国的农村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水利工程系统的管理不够完善。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现在许多农村地区的用水都是采用无偿的方式。所以说,想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就迫切需要完善目前的管理体制。我国要制定对于水力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此外,还可以将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引入水资源管理中去,让人们充分的认识到,水资源不是一种无偿资源,水资源可以经过加工处理完成其商品价值。因此,要充分明确水利工程的主体与产权分布,把水利工程设施的责任落实具体的各个部门,从而是水利工程得到充分的保护。明确水利工程设施的所有权,落实其后期的各个部门的管理与维护责任。

2.3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农村水利工程系统是一项耗费资金的庞大的体系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科技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工程的技术也较为落后,所以,这就需要国家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大力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农村水利设施的发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是保证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完善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外,各个地区的政府还可以修建各种小型的水利工程来支持当地农业的发展。

2.4建设群众参与度高的农村水利建设系统工程

目前群众在农村水利建设工程中的参与度不高,根据调查表明,参与情况如图1所示。因此应想方设法的创新“一事一议”制度的实现方式。首先政策引导,树立农民的长远发展意识与大局观念。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的前期政铺垫,并且提高农民对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的积极性。然后是提高办事的效率,珍惜民力,爱护人们的劳动成果。最后是在讨论水利部门的各项决定的时候,采取民主决策的办法,使群众从各项决定中受益。

3总结

第5篇:农村发展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B

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提高全省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黑龙江省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是全省社会主义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部分,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是保障农民最基本文化权利的主要方式,是黑龙江省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黑龙江省要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以及智慧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经过了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其存在的问题上进行分析改进。

一、发展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意义

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改善民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是文化权利,这也是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象征着黑龙江省农村文化生活的质量。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全省农民文化权利的保障。公共服务注重均等化,全体群众都应该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能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直接关系到农村民生的改善,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就必须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以现代文化知识培育新农民。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有着庞大的农村人口,将这些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开展好,向其加强文化教育,将形成一股庞大的文化市场与文化服务队伍,这对解决农村人口过剩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将为前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文化基础。当前,由于农村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发展不均衡,黑龙江省农村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如何引导征地之后一夜暴富的农民进行正确理财和心理疏导。黑龙江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将会使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传播有利于群众增加兴趣爱好,和谐人际关系,对群众增强对国家政府的信心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监管

资金困难是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黑龙江省农村存在分布广泛,地区众多,人口基数庞大的特点。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缺口大,文化服务供给与农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不对称,许多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还停留在图书馆和文化站这些基础服务设施。同时,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维护制度并不完善,很多老旧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维护。而国家宏观文化政策层面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支出项目的明确规定,使得各级政府年度行政绩效考核中的刚性指标设定,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建立在刚性指标基础上的问责、监管、追究制度。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相对陈旧,资源配置不合理

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因为财政以及历史布局的原因,相对陈旧,而有些地方注重引进硬件,而相对较为忽视公共文化服务软件的发展,这使得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相对停滞。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存在与农民需求定位不相符的情况。农民的选择其实很有限,更有的地方电影放映,观众却很少,农家书屋建设起来,但是农业知识相对热门,其他列别却鲜有人问津,这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相反在经费本就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造成了公共文化资源的浪费。

(三)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引进困难,队伍结构不合理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关键是专业人才的输入,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决定了文化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只有有了一定基数的专业文化人才,公共文化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才能有效进行供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与文化机构数量都不能与城市镇相比。公共参与度还不够,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发展需要懂得黑土地文化和农村实际情况的专业文化人才。

三、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分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经费,建立有效的经费监管机制

发展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投的主导作用,提高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对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投入比例。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审核基层文化单位的经费支出状况,按照黑龙江省各地区农村人口机构,制定合理发放和增长计划,尽快建立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对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奖励和政策补助制定优惠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赞助、捐赠社会文化事业,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机制。

(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发挥农民意愿

黑龙江省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优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使文化服务资源在基于黑龙江省农村和农民特点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同时应尽快开展出台相关政策,解放观念,扶持民间文化组织和团体,首先是丰富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层次,其次打开公共文化服务的门槛,第三集合民意,使公共文化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作用,也为更好的展开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积极培养引进专业文化人才,优化队伍结构

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刺激,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工作者,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他们来到农村,服务农村文化事业。应重点培养农村当地的人才和文艺骨干,如此一来,一方面解决了农村人口过剩所产生的就业问题,又迎合了农村青年的打工需求,最重要的是当地青年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能够更好在当地进行文化服务活动。同时引进一批有经验的文化专业人才,带动当地文化服务发展,形成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的良性发展。优化领导队伍结构,吸取优良经验,寻找自身问题,形成一支年龄结构优化,充满活力和经验的文化服务队伍,使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 考 文 献]

[1]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4-86

[2]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52-55

第6篇:农村发展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商业性金融三农金融金融深化风险管理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历史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相对增速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面向“三农问题”建立有效合理的制度和措施,从宏观上既可以稀释去年我国经济危机形势下投放的过多货币量,缓解城市区域性通货膨胀问题,又可以改善民生,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实现全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有着重大的意义。金融服务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商业性金融作为金融资源市场化的代表,拥有更为雄厚的货币、人力资本、机构制度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合理调度和使用商业金融资源将对满足农村贷款需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的支持作用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Mishkin(1978)等人强调了金融中介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认为金融中介可以形成信息获取与监督的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解决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的市场失灵。Allen&Santomero (1997)等人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吸引资金进行高质量的资产转换,可以带动储蓄和投资双方的价值增值。商业性金融的发展影响了储蓄率、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率,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加强金融资源在农村的商业化运作,利用利率工具进行市场选择,一方面可以使农村资源获得更高的配置效率,加快农村高科技新兴产业增长,带动农村经济模式转型。另一方面,商业性金融运用城市成熟的运作经验,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同业竞争中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质的大幅提升,有利于推进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是改善农村投资环境的重要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中商业性金融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大型龙头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融资、创业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农业风险提供保险和为外来务工者等微观主体提供汇兑清算等中间业务服务。农村龙头企业是连接传统农业和资本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重要纽带,一个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最新的市场和科技的信息,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了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2006-2008年,中国农业银行对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年均增速达到22.61%。至2009年,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与农行保持业务往来的有598家,占比为67%,体现了很好的金融支农资金优势。在中间业务方面,针对农民工在城乡间的频繁流动,商业银行运用其大范围网点优势在汇兑方面保障了农民务工者资金的结算和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大,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对农汇兑结算业务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保障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自由的转移和输出。

二、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面临的问题

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国有银行商业化引起宏观上的金融供需失衡、市场化不充分、监管不完善和微观上的金融产品服务稀缺、金融排斥等现象。

农业的弱势性和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性使得金融机构运作风险加大,资金在农村中的收益相对于城市偏低。在国有银行商业化后,其商业性质(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必将引导资金流向比较利益较高的城市地区。风险和收益的双重制约使得商业银行如抽水机般将农村资金的不断抽向城市地区,加深了城乡二元经济差距。我国目前提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要求生产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必然会加大对资金的需求,大量的资金流出必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1990-2006年我国农村储蓄不断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抽出资金,平均资金抽出占存款比达36%,抽出资金额从1990年的747.9亿元增至2006年的17213.9亿元,去除通货膨胀率的因素增幅高达1026%。2007年后在支农政策的强调下占比虽有所减少但总量依然上升,这为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三农的再贷款增加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引导资金从城市回流农村是目前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资料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1990-2002年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农村存款余额加总计算,2003年以后加入商业银行农村存贷额统计。

其次,我国在经济转轨中的经验不足,市场化程度不充分,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农村出现商业银行与民间传统钱庄、当铺、高利贷等并存;金融市场不发达、信用工具少等现象。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由传统的汇兑和信贷功能逐渐向资金配置与结算、风险管理和信息提供等多元化服务转移。在某些较发达农村地区,农村生产积极性高,资金需求强烈,但缺乏相关的保险制度。如果能对相关农产品进行再贷款保险、逐步发展期货市场,相信会使农业风险降到最低,避免出现“谷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等现象。对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仍存在资金缺口大,农民从事生产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如果能将融资关系与技术产业支持链接起来,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三,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系统性风险大,周期长等的弱势性,商业性金融在面向创业农户和中小农企时产生了一定的金融排斥问题。产生金融排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农民资信状况不透明、贷款品种范围分散等因素使银行难以产生规模和范围经济;金融产品服务单一,加大了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农村外部环境较差,难以吸引金融人才向农村转移;农村资本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商业性金融将资金转移到风险更低更易获利的城市地区。前几年,商业银行在农村开办的网点出现亏损甚至难以经营的现象,银行网点纷纷撤出农村。这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存贷差距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逃避无利解决问题,商业性金融应有勇气重返农村,在政策的配合下,合理配置农村市场资源,加大力度进行金融创新和监管,充分认识和管理农业市场风险,为农村金融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多方入手,解决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入手,应加大对农补贴力度,转变政策性金融补贴方式,适度放开利率管制,加强国家信用担保和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促使农村资金向城市回流。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党近年来的政策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针出台说明政府正在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支持力度。这种支持主要体现为政府直接投资、通过政策性银行放款、对农村金融贷款税减免和利率补贴等方式。但对这种方式的过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市场发展规律的,政府的过度投资一方面增加了财政压力,而且还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商业性金融发展,利息和税的补贴又会引发道德风险和因贷款额度僧多粥少产生的寻租行为。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在加大对农补贴力度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政府在市场中应提供更多的信息,起到中间人而不是决策者的作用;并非简单的将蛋糕扔出来喂饱少数人,而是教会更多的人如何合理吃蛋糕,完成由主导型向服务型、运动员向裁判员的转变。减少国家主导型作用,让市场自发的解决问题,让商业性金融、农民和更多微观主体参与到市场的金融制度创新,并让他们分享到更多的金融发展成果;增加国家服务型作用,在加大对商业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风险补偿的同时,还可以对金融中介等服务机构的建设进行更多投入,并发挥国家信用优势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吸引资金投入进行商业化运作。另外,国家还需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约束贷款者和放款者的违约行为,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农村信用环境,降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从利率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出现城乡二元经济现象,政府对信用不发达的地区实行利率管制,使得利率无法市场化,过低的利率一方面是贷方出现惜贷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借方的道德风险,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实行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才能通过利率――投资杠杆解决因金融压抑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对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回归结果表明,1985-2005的25年中,农村实际贷款利率的提高正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因此解除金融压抑、促使利率上升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是符合提倡在发展中国家推行高利率政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农村金融的高风险决定了其高利率,政府在打击高利贷和不良贷款机构的同时,也要适当放开利率管制。金融资本通过商业化运作,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将利率提高到一个借贷双方都能接受的水平内,不仅会使借款方获得更高的收益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贷款方的贷款成本和违约风险,从而提高资金使用率,使资金流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项目。提高利率,才能吸引更多的商业性金融参与到农村金融建设中,加强金融深化;才能提高农村储蓄资源利用率和现金流通量,使资金从城市向农村回流,达到“城市反哺农村”的宏观目标;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农村投资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二)微观层面入手,应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进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加强农村信用风险管理,与民间金融和信用合作社合作,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改革,诱导其商业规范化经营。

由于“三农”的金融需求具有需求量小而品种繁多、季节性强、经营成本和系统性风险高等特点,宏观上提高利率虽然可以缓解市场风险,但微观上还需要各个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针对农村金融,商业性金融所作的并非规避风险,而应该主动管理风险。针对“三农”金融需求的信用风险,银行可通过建立联保机构通过委托――机制进行更积极的监管,还可以对贷款人建立信用记录,通过统计调查贷款者的信用情况,有针对、有步骤的进行放款。国际上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B模式)就是其运作的成功典范,该模式对借款人采取“会员――联保小组――乡村中心”的层层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其内部地缘、血缘关系对放款者进行监督。另外,GB模式通过信用统计调查确立以贫困人口,特别是女性贫困人口作为主要贷款对象。在良好的机制运行下,该模式乡村银行遍布孟加拉国64个地区6.8万个村庄,还款率达到97%以上。在我国,商业性金融也有其特殊的发展模式――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对比大型商业银行具有更加灵活的经营方式,可以运用其地域、政策和信息优势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填补了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部分空白。扩大村镇银行试点,加强银行内部基础管理,引进人才,提高风险监测、识别和预警能力是村镇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针对“三农”问题的流动性风险,在某些金融发达程度不高的地区一般依靠惠农政策补贴降低风险,但如果金融市场较完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银行也可积极自主的进行金融产品的证券化试运行,发展商业票据市场,针对一些生产周期长,但收益性和稳定性较高的金融资产适当的开放其二级市场进行再融资,解决银行因资金周转不足造成的流动性风险问题。一方面这需要成熟合理的担保机制比如国家信用或者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提供担保,另一方面也需要对金融资产进行合理的分类和信用评级。美国在发展中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当时社会上的小型商业贷款非常分散且企业状况差别很大,因规模不够难以达到银行的贷款标准,也很难进入商业票据市场。针对该情况,美国进行了小型商业企业贷款证券化的金融创新,通过划分抵押贷款为特定的标准,使各种类型的抵押贷款证券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再划分其金融资产的收入标准并打包进行融资,既扩大了规模又分散了风险,这对我国未来城乡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商业性金融应当加强与民间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联系。民间金融和合作金融虽然运作机制不如商业性金融规范,但却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制度优势。在掌握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民间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贷款服务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商业性金融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成熟的市场运作制度。两方面的优势可以互补。在合作中,商业银行为民间和合作金融提供资金服务,扮演“资金运营商”、“资金商”和“资金顾问”等角色,引导民间和合作金融规范合理的运行,提升农村金融抗风险能力,维护农村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民间金融和合作金融则扮演“售货员”、“调查员”和“推销员”等角色,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了解民间资金需求状况,为农户等微观金融主体提供与之适应的多样化的特色金融服务。从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博弈论相关理论分析,商业金融可以与民间和合作金融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改革,维持农村市场利率的稳定性可以有效规避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打击高利贷和洗钱行为,提高市场化运作效率和金融深化水平。

(注:此项目属于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为:AHSK07-08D31)

参考文献:

[1]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2]R.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李喜梅.《基于功能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朱忠明.《金融风险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巩云华.《创新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6]陈贺.《农村金融排斥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网,2010

[7]《中国农业银行年度报告》[R].中国农业银行网,2008

[8]梁彦君、辛立秋.《国外商业性金融支持农业对黑龙江省的启示》[J].黑龙江金融,2008

[9]甘勇.《农村商业性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求索,2007

第7篇:农村发展的问题范文

“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它着眼于农村、农业、农民。于是各种惠农政策如春天里的阳光淋浴着每一个农民?

不是吗?皇粮不缴了,还要反补给农民,种子不愁了,有种子补贴,荒山地不耕了,有退耕还林补贴,肥料不心焦了,自有肥料补贴。种油菜有油菜补贴,种玉米有玉米补贴,养母猪有补贴,养母羊、母牛也有补贴,连养只母鸡都有补贴。学校里书费、学杂费免了,反而有特困生救助,有住宿生生活补贴。

我认为,是不是补贴过多了,导致有些农民心里不平衡了,出现了一些农村中稀奇古怪的问题:

一、合作医疗中的问题

为了减轻农民的住院难、看病难、生了大病负了巨债无力承担的问题,国家出台了有关农村合作医疗的若干政策,要求农民都参加合作医疗,但农民必须要交参合费每人20元,国家还补助每人15元,其实,这相当于把你的钱存在合作医疗证上,要抓药的时侯,在合医证上扣除。一旦生了大病要几千几万元才能解决的,就按你所医疗的费用按比例给你报销。有一部分人明确认识了合作医疗的好处,每年主动交费参加合作医疗,于是就有合管站张贴出来的每一年度参合人员生病住院报销的名单及数额,有四位数的,也有五位数的。其实,人人都不想生病,可“病”这个魔王,它就不管你想不想,爱找谁就找谁,找到谁谁就受不了。某组有个村民,他天天缠住村干部说,他风湿病医了好多好多钱,证据、发票样样有,可就是得不到报销,村干部都感到奇怪,哪有这样的事!结果拿到他的合作医疗证一看,上面08年的参合费都没交,你没参加合作医疗,人家怎么能补你钱?

不想交钱却想得到补贴,我认为这是部分老百姓想进不想出的思想问题。

二、民主管理问题

为了便于管理,缩小行政机构、精减工作人员,国家按农户分布情况,撤掉一些村级机构,把两个或三个村合并成一个村,把两个或三个组合并成一个组。这样每个村民组的户口增多。于是村组干部遵循管理民主的原则有大事小事都要开个会,把村民集中起来商量着办,可笔者参加过几次村民组会议,发现村民发言中,除了一小部分思想上稍微有点档次的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理解得合理外,大多数人简直是斜扯,稍不符合他的心意,就牢骚满腹:“反正我不同意,管你们咋办,走了!”你一走,他一走,这个会议怎么结束?最后只得由“那几个人”按一定的原则确定会议决议。就连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都无法遵循。

某村民组由于农家户坐得挤密,人口多,产生的生活垃圾自然就多,村民自己不自觉,乱倒垃圾,加之牲口进出,村寨主路上脏得很,于是队长通过开群众会,确定每隔三天打扫一次,并且还划分了清洁区域,可得到是一部分人同意一部分人认为:“是谁倒的垃圾,谁就负责清扫。”“我自家的活路都做不完,还有时间帮你扫垃圾。”更有甚者“哪条法律规定我要清扫垃圾?”

通过村寨的马路烂了,车子无法通行了,想组织劳力去修修,群众认为“不关我的事。”也就成了剥削劳动力的发源地,真是刁得可以。

第8篇:农村发展的问题范文

关键字: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性的金融机构,是以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由于农村信用社是以广大的农民群众为基础,而且在管理上具有极强的民主性以及经营上的灵活性,使其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机构。

对于农村信用社进行的改革首先要明确其合作制的主要性质,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从而使其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以及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却依旧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对于农村信用社产权问题依旧存在争议,由于信用社是通过社员入股的形式建立起的金融组织,因此也就导致了吸收进来的股东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分散了股东的权利,他们往往缺乏推动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并不关心财务以及经营状况,这也就促使信用社必须由内部人员进行控制,而大部分社员和信用社也就成为了一般意义上的信用关系。

其次由于农村信用社通过大规模的集资能够获得大量的股金,但同时也造成了股金性质的极端异化,从而脱离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原有的股权结构,由于受到上级联社经营的指标以及利润考核的要求,使得信用社更加亲赖于一些有实力的各类经济组织以及个人投资大户,从而也就形成了信用社股本金中职工、企业、大户入股的比例迅速增加并且逐渐成为主导,这样一来不仅造成了农户入股额和比例下降以及农民股金的弱势地位,而且使利益分配向经营者倾斜,出现了农村信用社脱离三农的倾向同时也背离了国家进行改革的初衷。

最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业务经营上也存在矛盾。由于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多个经营目标,即合作制目标,主要为社员服务原则;政策性目标,支持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农目标;赢利性目标,以及作为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业务品种范围而追求的规模经济目标。这种多元化的经营目标彼此之间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冲突,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绩效低下甚至直接造成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机会主义。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

对于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农村信用社仍应定位在为三农的服务上;其次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农村信用社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最后改革应以政府为主导,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

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环节。要明确产权制度就要构建出清晰的股权结构,对以往的农村信用社股金进行核算量化,并按照法人运作的标准重新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义务。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来完善目前落后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出资者的所有权以及全面保障股东的权利,更加有效地防止经营者。通过这种改革使所有股东和经营者的责、权、利相一致,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意义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二)政府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力度

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信贷支农以及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应免征营业税,对一些贫困地区应该实施更多的惠民政策,降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另外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扩大其贷款规模来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收入。但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由于准备金的减少所带来的投资风险,所以一定要适度的按照标准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也要适应农产品生产周期更多的体现出人性化的帮助,充分考虑到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当农村遭受自然灾害时允许延期归还。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打破信用社对农村金融的垄断局面,从积累的竞争中促进信用社的发展进步。实现信用社的跨乡镇经营有效的扩大经营范围,并允许信用社之间进行跨区兼并,进一步优化信用社的内部结构。

(三)重视农村信用社的人才培养

长久以来农场农信用社都受到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电子化程度低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信用社的发展壮大。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以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对现有的员工进行现代金融知识以及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不断吸收各种优秀人才,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结算和联行业务的电子化进程,从而全面的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也在对其今后的发展路线进行重新的规划,增加更多的利民措施从而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村信用社的决策以及管理当中,促使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需求以及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日金.情感化教育在大学美术课程中的作用[J].教育界,2011

[2]许志忠.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华北金融,2011

[3]高伟.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攀登,2006

第9篇:农村发展的问题范文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特点与优点

在我国农村地区,传统的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新兴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信社与农行相比较,具有下列特点和优点:

经营管理方面,农信社和农行都是上级管理下级,而农村资金互助社则拥有民主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农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利益分配方面。农信社和农行都是两个利益主体,即自身和农户,而农村资金互助社只有一个利益主体,即全体社员的共同利益。

业务办理速度和贷款难易程度方面。农信社和农行速度比较慢,特别在贷款方面,因为其都有很严格的规定,所以一般需要去几次才可能拿到所需的贷款,以致农民经常说贷款难。相比之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办理速度比较快,一般当天去,只要几个理事经过商量讨论贷款者的信用及贷款用途等因素并一致同意后,就能拿到贷款。

资金来源方面。农信社除了公众存款外还有国家的支农再贷款。农行除有公众存款,自身的经营收入,还有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根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一条: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吸收社员存款、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和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作为资金来源。

监管成本方面。农信社和农行由于历史和体制包袱沉重,监管部门基于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的考虑,一般不会轻易令其退出市场,所以农信社和农行的经常性违规就难以避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对二者的监管成本较高。而农村资金互助社实行严格的市场退出管理,一旦违规,将付出极高的违规成本,严重的可退出市场,这就决定了其必须合规经营,大大降低了监管成本。

风险扩散程度方面。农信社和农行由于规模大,面向整个社会进行业务往来,所以风险会扩散到整个社会。农村资金互助社由于规模小其风险只会扩散到行政村或者更高一级的乡镇,扩散程度小。

风险最后承担人方面。农信社和农行如果由于不可避免的原因而倒闭,那么最后的承担人就只能是政府和个人。而农村资金互助社由于规模小,即使倒闭,最后风险的承担人也只限入股的社员。

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中

面临的问题

作为新兴的金融机构,农村资金资金互助社的出现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丰富农村金融体系的同时,对农信社等金融机构也形成了竞争压力,促使其更加完善自己的服务。对整个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不发达地区来说,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立无疑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给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也正因为农村资金互助社刚成立,缺少足够的业务经验,目前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融资难。由于农村资金互助社刚刚起步,一些社员对其发展仍持观望态度,所以一般不会轻易地把钱存进来。另外,在社会捐赠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互动的平台把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一些富有爱心的公益组织和个人联系起来,同时由于农村资金互助社刚进入金融行业,宣传力度也不够,这就使得社会捐赠这一资金来源的效果差强人意。在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方面,目前尽管双方都有意向,但是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加之,入股社员在交纳股金后,可以按1∶5或者最高不超过1∶10的股金与贷款额的杠杆比例从农村资金互助社贷到款,实际上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比例都比这个低,而绝大部分社员之所以加入农村资金互助社就是为了以“小钱换大钱”。这就产生了资金进少出多,加强了农村资金互助社资金进一步短缺的局面。

二是业务管理水平落后。根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七条:农村资金互助社理事、经理任职资格需经属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农村资金互助社理事长、经理应具备高中或中专及以上学历,上岗前应通过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但是实际中,由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理事长、经理等管理人员,以及监事和工作人员都是来自社员内部,绝大部分人金融基础知识水平差,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对相关业务不很熟悉,所以,可能会出现操作风险。这就给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的风险隐患。

三是没有构建具有互助、合作理念的金融文化。大多数社员把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一个平台,用贷到的款发展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在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后,很有可能会把资金另投入到规模更为庞大的,实力更为雄厚的农行或者农信社,不再选择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进行业务往来,这样农村资金互助社就失去了原有的社员,造成资源的损失。这主要是因为资金互助社现在还没有在农村形成一种互助、合作理念的金融文化,没有提高社区的人心凝聚力。

四是缺乏针对专门的金融监督管理的法律。缺乏专门的金融监管法律势必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可依,不利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良好发展。一方面,无法避免政府对合作金融组织的不正当干预,另一方面,合作金融事业的参与者不能从立法中明确了解各自的基本权利、义务和风险,参与者之间无法形成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关系等。

如何解决农村资金互助社

存在的的问题

一是提高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认识并接受这一新兴为民的金融机构,扩大入股社员规模,通过增资扩股吸收更多存款。

二是适当提高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存款利率。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存款利率水平可以介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贷款利率之间,这样可以体现出风险溢价,因为如果没有风险溢价,即相比农信社和农行来说,在利率相同的情况下,农民群众是不会把存款放到一家没有国家信用保证的机构里,这也符合理性选择的要求。

三是加强商业银行、农信社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合作。商业银行、农信社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合作,有利于解决商业银行及信用社由于对分散农户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高而不向农户放款的问题,又可以扩大业务范围,增加利润。在农村资金互助社担保下,商业银行及农信社向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社员贷款可以简化手续、降低贷款利率,逐步扩大贷款担保金的杠杆率,从而实现共赢。

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定期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理事、经理等管理人员及监事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金融基础知识水平,扩大知识面,学习内控制度,熟悉业务操作,尽量避免操作风险。也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来解决农村资金互助社业务人才匮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