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五步法范文

课堂教学五步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五步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五步法

第1篇:课堂教学五步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实效性;高效课堂

教育要回归本质,学校要科学发展,“减负”和“增效”是硬道理。究竟如何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实现“增效”,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五点体会。

一、要积极合作探究,“学”得主动实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被老师应用。但有的课堂,合作只有形式却无实质,老师在没有明确责任、没有进行分工,甚至是没有给学生问题的情况下,就让学生交流合作,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合作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没有好奇心的驱使,没有思维的探险,没有批判性的质疑,既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更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有时教师虽然提出了问题,也往往是一个问题出示后,马上就去问学生,“谁已经有想法了?”“你想到了吗?”等。问题刚一出来,就想让学生有一个答案,学生哪有时间去合作探究?所以,我认为合作学习要有实效性,就应该让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有组织、有目的进行探究性合作。

例如,在教学《读数、写数》一课时,我就充分创设时间、空间环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实践,一个学生动手摆出一个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摆的写出相应的数。最后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读数、写数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要注重课堂提问,“问”得合适有效

合适的、有实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设计较好的课堂提问,有时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很多课上老师问的多,学生答的多,像乒乓球一样抛来抛去,真正有思维价值的却不多,即使有也没有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所以课堂上问题并不在多,而在于质量,要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等腰梯形的定义》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什么叫做梯形?”由于是新授内容,学生凭记忆可以简单复述,因此,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教学气氛平淡。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提出问题“某某同学认为,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显然,后一个问题由于具有批判性,学生在回答前,先要根据梯形定义进行辨析,再要能举出不满足定义的反例,所以,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会觉得有成就感,因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其他同学的听讲注意力也相应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要加强激励评价,“评”得科学实效

激励评价语言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应用。“你真棒”“你很有个性”“你很聪明”等激励语言的使用,使课堂气氛变得很融洽,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激励评价语言的使用也应具有实效性和原则性,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如果教师不管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存在问题,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都一味地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听多了不仅觉得乏味,更有可能导致那些随大流的学生养成不去思考、探究问题的坏习惯。因此,激励评价要适时、适当。

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做到准确不能模糊、严谨不失幽默、独特不乏创新、生动还要丰富、中听更要中用。用准确的语言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给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要精编课外作业,“练”得扎实有效

在2011年湖北省下发的《“减负”十项规定》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的课外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这就对教师如何合理布置家庭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作业少而精,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

家庭作业的布置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对掌握情况的反馈,更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练习,因此,优化作业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中将作业按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较差的学生选择A层次,中等能力的选择B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强的选择C层次。这样的设计避免了作业的单调枯燥,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五、要认真反思教学,“思”得客观实效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辨证观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

第2篇:课堂教学五步法范文

虽然“三主五步”教学法得到了重视并且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中能够看出,广大教师正在自己的课堂上认真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实施着探究性教学。但仔细观察这些课堂却发现,学生探究所取得的实效不大,有的甚至是低效的。有些课当中的探究过程只是走过场,有形无神。那么,怎样才能把“三主五步”教学法落实到实处呢?本人根据“三主五步”教学法的含义在教学中作以下小结:

1 激趣导入,乐于探究

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它对后面的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

数学情境的创设就起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的作用。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孩子的天性,尽可能富于童趣,生动活泼。在可能性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学生从口袋里摸球,每人多摸几次每次摸球后随即把结果记录下来。交流的时候,由于各小组汇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怎么有的小组摸到的全是红球;有的小组一会儿摸到红球,一会儿摸到黄球;而有的小组一个红球都没有摸到?这里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那就是急于想知道自己小组口袋里到底装了哪种颜色的球。正是在这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下面的探究活动才显得更具主动性和思考性。

同时儿童好胜心强,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乐于尝试、探索。对于数学情境中包含数学问题, 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提的问题是:“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个长方体到底哪个体积大一些?”学生们凭借自己的经验,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可以把两个长方体分别切成一个一个相同大小的小块,然后数一数哪个长方体中含有小块的个数多,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就大呗!”老师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紧接着指了指墙上挂着的空调说:“类似这样的长方体也能切吗?”学生们一时无话可说……又经过对几种方案的激烈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找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渴望研究,学习起来自然格外认真、主动。

2 设疑导思,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

独立探究离不开学生对探究权利的自由支配。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权利和探究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式,设计自己的活动方案,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等方法,在研学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做到“学生会自己解决的,不提示;学生能自己思考,不暗示;学生能自己评价”。让学生形成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教师不暗示学生探究三角形三内角的方法和途径,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你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吗?”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结果。事实证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独立运用“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等方法顺利地开展探究活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是180度。

3 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独立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最多不超过百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前面说到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通过运用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我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安排小组的合作探究,新的探究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下产生了,有一个小组用把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利用长方形四内角的和是360°探究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360÷2=180(度)

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中教材把梯形转化成已学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倒梯形的面积公式,除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外,有的学生擅长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来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又出现以下几种探究情况:

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上底和下底和的一半,宽是原梯形的高,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同样转化成三角形的同学会发现三角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还是原来的高,由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通过不同的转化,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推倒梯形的面积公式,思维得到了提高。

4 升华方法,实践探究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教师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真分数,假分数”时,在学生经历了探究“怎么样把三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这一真分数产生的过程后,教师组织学生说想法,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得出:把每一块平均分成4份,每人拿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块;也可以把四个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共3个四分之一块。然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把9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来体会假分数产生的过程。

再如在教学《长方体》的复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并布置课外作业:你可以去调查一下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实际是怎样包装的,了解厂家为什么要这样包装?

5 及时评价,引申探究

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是进行“三主五步”教学法的持续推动力。在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课堂教学五步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93-01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中只有正确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知识传授与能力开发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把握课堂教学的形式和结构,针对传授内容灵活施教,是处理好上述关系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自由随意性的教学,使教学的结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他们学得轻松自然,学得扎扎实实。

在小学数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运用“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收到了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学校在批判地继承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教学成果基础上创立的,它把每堂数学课的教与学、讲与练分为五个步骤: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尝试、巩固性练习――评讲――独立性练习。

一、复习旧课

数学课的内容联系性极强,一节课没学好,就会直接影响到下一节课的学习,即使上一节课学会了,小学生记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也可能会忘记。因此,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复习之前学习的内容,复习旧课要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复习内容不应只从上一节课、这一单元内容或这一册中去考虑,而应从整个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体系上去考虑,找出与所要讲的新课内容有联系的部分去复习。比如教“小数的加减法”时,就可从“整数的简单计算”一章中找出相应内容进行练习;教“分数的四则运算”时,就可从“两、三步计算的试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章节中找出相应的内容进行练习。这样的练习内容既好又精又妙,好就好在与新传授知识联系紧密,精就精在可举一反三,妙就妙在通过练习能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促进新授知识的学习。复习性练习的方法应多样化。口算、板演、问答、复述等均可运用,要防止简单、单调、枯燥乏味。要掌握好时间节点,不能影响新课任务的完成。

二、讲授新课

每讲授一堂新课,先让学生在课外或课堂上预习,教师要提出预习的要求,然后由学生自己看书,并且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应结合新授课的讲解进行解答,或者由学生进行讨论解答。这样,教师讲有重点,学生学有目的,使教与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否则,如果教师盲目地去讲课,往往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教师却花费了很大气力,学生真正不懂的内容教师却忽视了,这样就会事倍功半,影响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要使他们消除种种顾虑,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不论提出的问题简单与复杂、科学与不科学,都要肯定他们的精神,然后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使他们明白道理。讲授新课要特别注意少而精,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自己能够解决或者通过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只需做好点拨工作,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对于学生难以弄懂的问题,教师要舍得花气力去讲解,不能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直到他们弄懂、弄通为止。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问题时,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随着教师的讲解而动脑筋,而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分析思考。要记住陶行知的话:“一切真理要由学生去获得,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

三、尝试、巩固性练习

一个新的知识讲授后,必须及时让学生进行巩固,必须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教师根据练习反映出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改正教学方法。尝试、巩固性练习主要采取板演形式,选用基础题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黑板上演算。

四、评讲

主要是对尝试、巩固性练习中反映出的情况进行分析,评讲的形式应分为教师点拨、学生主讲,在评讲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板演提出追问,追问的目的应是使学生的练习入“理”入“法”,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去解决问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解决问题,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五、独立性练习

每节课要安排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性练习时间,这是数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的练习题要有基本题、变形题、综合题几种,还可采用选择、填空、判断、改错等多种形式。通过独立性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独立性练习时,教师要进行巡视,若发现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在全班进行提示,但要注意保持教室的肃静。

以上五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讲授新课是五个环节的核心,其他四个方面都是围绕它来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中心,步步扎实、环环相扣。这种课堂教学结构,强调教师的讲,更强调学生的学,着眼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教师系统把握教材,注意纵横联系和区别,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智力得到发展,学习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课堂教学五步法范文

一、自学质疑

指导学生自学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要先给出阅读思考题,并在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自学,在自学中,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钻研——思考。教师通过巡视和观察,及时发现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自学时遇到的各种问题,随时进行个别指导,并引导他们逐步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即要抓住教材的脉络和要害,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因为有质疑才能有进步,才能有创新。

二、精讲释疑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懂的问题,引起了疑惑,产生的疑问,对这些疑点,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精讲是教师在学生通览教材并经过初步思索的基础上进行的讲解,因此,教师应该用概括而精炼的语言把重点或难点讲透。精讲时,要抓住学生难以接受的、易于混淆的、带共性的内容,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介绍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按照自己的思路抽取其需要的知识,用以填补思路中的“空白”,连接思路中的“断点”。

三、讨论排疑

讨论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激疑”,善于提出适当的问题,让他们深思,鼓励他们结合教材提出各种异想天开的问题,然后再由他们各抒己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他们亲自体验一下“跳起来摘桃子”的感受。这样做,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使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消除学习物理的畏惧感,使具有相同见解的学生产生学习的愉,使具有不同见解的学生欲罢不能而积极钻研,使仍有困惑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顺着问题的线索理清思路。这样,让讨论的过程变成提出疑问和排除疑问的过程。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讨论中,同学们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不仅使题目答案自然明朗化,而且会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四、练习解疑

第5篇:课堂教学五步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新课标 “四步教学法”

二十一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改倡导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但这种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配合,需要教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有心课改却苦于不得法,忽视了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把本该多姿多彩的初中生物课堂变得有些沉闷。而“四步教学法”却很好地迎合了新课标,不管是从教学理念、课堂设计,还是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学法转变等方面都和新课标不谋而合。

一、四步教学法

“四步教学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需要教师根据教材,设计出一些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在生动的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完成对教学目标的掌握。“四步教学法”从根本上废除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使“一言堂”变为“众言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实现新目标,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此方式的典型代表,本节一开始利用一幅图片和一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的思绪回到1648年,和科学家海尔蒙特一起做实验,并为此提出了疑问:“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从哪儿来的?”紧接着,书本提供了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来寻找答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提出问题,并小组思考讨论。最后提供了一些文字解说。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不正是教师苦苦寻找的一种新的授课模式吗?把这种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教师总结,课堂练习巩固。我将它称之为“四步教学法”(见图1)。

二、“四步教学法”的具体过程

下面我就以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二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中对眼的介绍为例,来介绍如何用“四步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1.设计导入语。

新课程理念下课程的导入语极其重要,精彩的导入语会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导入语一定要精彩、激趣。教材中的每一节都有导入语,教师可以采纳,也可以自己设计。

在眼的介绍中,本人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请几组学生完成一个蒙眼游戏(具体为两个学生为一组,其中A眼睛被蒙上,B扶着A走到讲台,从有酒精味的烧杯中选出一支较短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笑脸,在整个活动中都不许发出声音)。这个游戏意在向学生说明,我们的活动都需要在身体很多器官的协调下才能完成,而眼睛在这些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眼是人体观察事物获取外界信息和形成视觉的重要器官,由此引出本节的课题。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并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探讨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教材中的资源,如小资料、图片、实验等。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小镜子,对照书本的图,观察自己的眼睛,了解眼睛的附属结构。在眼球结构的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组有一个眼球的模型,请学生对照书本,拆装模型,并在每个结构上贴上标签,注明名称。

3.提出问题。

在生物教学中,问题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起点。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常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能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问题表达的意思要明确,要能突出重点,要能吸引学生。教师可酌情对课本上的问题进行增减。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组是:①眼睛的附属结构有哪些?②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知道眼的额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③外界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必须经过哪些结构?④通过对眼球结构的观察,请你分析这种感觉器官会对什么信息的刺激产生反应。

4.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看书和思考,并对一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思考讨论,学生会对这部分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通过讨论,学生可能还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5.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学生回答可以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对答对的问题,教师无需重复。某一小组汇报不完善,可以让其他小组补充,教师也可适当进行点拨,但一定要注意有启发性。

三、“四步教学法”的优点

“四步教学法”在我校教师中推广使用后,我们认为它有以下几个优点。

1.可操作性强。

“四步教学法”不需要教师准备很多的材料,创设很多的实际环境,它来源于课本,各科教师在各自的课堂中就可进行,这样的课改,成功性强。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讲到,才算完成了教学。但是他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最合适的角色就是充当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该往哪个方向走,至于走进去后他们会发现什么,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摸索(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在摸索的过程中,获取所要掌握的知识。“四步教学法”就为教师和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给学生留足了自主学习的时间,留下了可供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关注。

“四步教学法”要求教师认真设计分层教学的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方法,给他们搭建不同的舞台,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再者,由于留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习情况并给予个别指导。

4.给教师提供了一个高效课堂的模式,有利于集体备课。

虽然许多学校都要求教师集体备课,但是不同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都有自己的安排,虽然其他教师可以借鉴,但是在真正上课的时候,教师可能会作比较大的修改,这样浪费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有违集体备课的初衷。但如果教师都采用“四步教学法”进行教学,那么备课的重点只要放在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组与难点的点拨这些通用环节上就可以了,教师也就可以充分享受集体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子强.谈四步教学法.

第6篇:课堂教学五步法范文

    苏州国际外语学校 /吴寿生

    摘自:《智鸟教师网》

    以多元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智能理论认为,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就是高能力的人。这种能力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与我国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思想是一致的。我校“六步循环教学法”中的提问探究,大大地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笔者探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问题体系 ”。这个体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方法”为中介,以“探究过程”为结果,根据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问题,称为“问题体系”。

    1、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是“问题”和“方法”师生均知,“答案”教师知学生未知,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中设置好一装置,使三个种子分别处于三种环境中,请学生猜测它们可能的变化。”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类提问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最小,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提问。

    2、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是“问题”师生已知,而“方法”却对学生隐蔽,要求他们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大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例如在学生认为阳光是种子萌发的条件时,提出如何设置实验方案证明。

    3、第三个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其答案相应也是多元的。这类提问通过方法的拓展,加大了能力培养的力度。由一系列的方法,产生一系列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线性向非线性的多元方向发展。两届诺贝尔奖得主鲍林先生认为,“获得一个好主意的最佳方法是先得到许多的主意”。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育举措。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时,发散出种子被虫子注了会有什么结果?(也许萌发也许不萌发,视情况而定)种皮去除会萌发吗?种子煮熟后会萌发吗?种子未发育成熟时会萌发吗?等等。

    4、第四个层次的问题是要求方法和答案均是开放的。例如猜测种子萌发的可能条件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等……不同资质、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这类练习使学生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他们多元智能的发展,使他们有机会对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选择,促进他们形成宽容开放的心态。又如提供实验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如何展示种子萌发过程?

    5、第五个层次的问题,不仅方法答案开放,而且问题也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出问题。例如,写出你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你疑惑不解的问题,自编课堂检测题及自行设计实验课题等等。将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视为能力培养的最高层次。

第7篇:课堂教学五步法范文

关键词:三步法护理程序;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502-01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为满足病人需要,帮助其恢复健康的系统全面的整体护理的核心。三步法护理程序指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这三步。而传统的五步法护理程序则指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或效果评价这五个步骤。五步法护理程序是以往常用的方法,其特点是思路清晰,条理性强。但是,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五步法在护理学中应用起来逐渐显得十分复杂,在日常教学和临床实践的应用中,都亟待改良与发展。笔者认为,五步法虽然完善清晰,但有的方面还可以进行精简,即应着手应用三步法护理程序,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我院新生高护专业中随机抽取100人,其中男6人,女94人,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50人。并为两组学生配备教学水平相当的2名教师进行教学工作。资料分析显示,两组学生入学平均成绩差异不大,年龄与性别分配也均相当。基本上可以保证本次实验的准确性。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对两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基本保证两组学生的教学进程相一致,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共教学150学时,理论课占96学时,实践课占54学时。实验中的变量即为两组学生的主体教学内容。实验组学生主要学习三步法护理程序,各种实践操作均在三步法护理程序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对照组学生主要学习传统的五步法护理程序,并以此理论为指导进行具体实践。两组学生分别用各自理论的配套教材进行学习。课堂教学中要应用现代教学设备,教师要做到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探讨,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让课程更加形象生动。实践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培养亲自动手实践能力,在本组所学理论基础上进行对应的实践教学。

以“消化性溃疡”这一节课为例。在实验组教学中,首先通过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表现的细致介绍,来讲解如何评估患者的病情,即第一步——护理评估;然后进行第二步、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的学习。通过在护理评估一步中对病人病情的分析,探讨造成该病况的病因,来判断如何制定正确恰当的诊断方案。最后一步即为讲解护理措施。由护理诊断这一步的分析与讨论,确定好诊断的方案,继而研究具体的护理措施,针对不同病情实行完整具体的护理措施。如当病人出现上呼吸道出血的症状时,应让患者平躺下休息,清洁口鼻腔,并依据病情对患者进行输液等针对性治疗。在此期间要对患者认真负责,时刻注意患者病情,判断病情是否有好转。再如对于腹部疼痛的患者,应对热敷患者腹部,并给予适当药物治疗。可见,实验组学生只进行了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的学习。而对照组的学生则对常规的五步法均进行了细致的学习。第一步同样是护理评估的讲解,与实验组基本相同。第二步讲解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同样是根据护理评估进一步探讨病情及诊断方案。第三步是实验组同学未进行的一步,即制定护理目标。根据护理诊断的进行,初步确定护理后的目标,如缓解疼痛等,以便日后进行分析对照。第四步为护理策略,同实验组。第五步是讲解护理评价或效果评价,即看护理后是否达到了之前制定的护理目标。

1.2.2 评价方法:1)对两组学生同时进行测验,测验题目时间均相同,比较考试及格率。2)发放相同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方法的评价。

2 结果

测试成绩显示,实验组同学及格率为81%,对照组同学及格率为66%,实验组同学较高。从调查问卷反馈情况上看,对照组学生在对5个步骤的理解及整个护理程序的理解要比实验组较好些,而实验组学生对护理程序的接受理解情况、学习效果满意度等均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在整个护理程序理论中,五步法依旧是最完整的理论。但是其中的护理目标及护理评价两个步骤需在具体临床上才能实现,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实现起来则较为困难,通过理论讲解也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理论中学习护理目标,还很有可能与护理诊断较为雷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具体目标,学习起来意义不大,护理评价也是依据目标简单地进行是或否的回答,因此并没有通过临床实践来学习这两个步骤合理。此外,护士在制定护理计划时,要重复书写护理目标及评价,较为耗费精力。而三步法护理程序精简了五步法中护理目标及护理评价两个步骤,是对五步法的改善。通过实验结果证明,应用三步法教学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好,成绩更高,学习兴趣也更浓厚。可见,在内科护理学上应用三步法护理程序教学,教师可以省去在课堂上讲解护理目标及护理评价的时间,重点对其他重要步骤进行深入讲解,使护理程序更加简明扼要,知识不再显得无趣复杂,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并不耽误对整个护理程序的学习理解,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05-406

[2] 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32-1734

[3] 林桂荣.我国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进展[J].山西护理杂志.

[4] 郭奉银.内科护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8-154

[5] 王小凤.老年人便秘三步法程序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5,2l(20):2835-2836

第8篇:课堂教学五步法范文

关键词: “4-S” “五步法” 口译教学

一、引言

曾几何时,口译教学还是北外、广外、上外、厦大等高校的专利,如今,更多高校意识到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也将培养学生的翻译尤其是口译能力提上日程,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甚至掌握口译这一技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众多高校纷纷开设口译课程。在这股浪潮卷来之前,计量学院就率先建成了在杭高校第一所同声传译实验室,为口译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把口译教学作为外语学院的一个特色和亮点重点培养。此外,学校承办浙江省第一届口译研讨会,体现出了支持口译教学的坚定决心。研讨会上,来自全省各地高校外语主管和教授口译的专家学者抓住这个难得的平台相互分享经验,探讨共同面对的问题,让大家对省内口译教学和研究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根据张吉良(王恩冕:185)的分类,国内高校的口译课程可以大致分为四类:“1.面向非外语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2.口译证书考试辅导课程;3.外语专业必(选)修课;4.翻译(外语)院系的口译专业(方向)课程。”张吉良认为第三类是“国内口译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四指的是口译方向的研究生,因而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是属于第三种情况。杨承淑(2005:32-33)认为这种课程的要求是:学生完成课程后,要能达到“为特定的对象(如企业、工商团体等)从事口译工作的水平”。这也就设定了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任务。

国内几所知名高校的口译教学时间长,业已形成了独特的系统,并总结出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比如厦大模式、广外的八化建设等,这些可贵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但是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殊实际情况。新近开设口译课程的高校存在几大共同点:对口译的认识刚起步、外语并不是学校的强势学科等。因此,我们需要新的能基本适应自身情况的教学模式。下文将重点介绍我们的做法。

二、“4-S”和“五步法”

我校外语系的学生大三开始分方向。口译方向的学生必修两个学期的英语口译,其他方向的学生可以选修。而大三下学期,口译方向的学生还需要修交替传译,以作为基础课的一个升级,并于大四上学期修同声传译,这是一个入门介绍课,口译的工作方式包括交传和同传,我们认为口译方向的学生应该对这两种工作方式都有所了解和接触。

我们的教学目标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调整,不盲从领先的高校强调培养高级人才。邓建华(2008)认为:“高级翻译学院和翻译系的本科口译教学应以培养高级口译人才中的交替传译人才和中级口译人才为目标,而普通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口译课程教学应以普及并提高大学生口译能力,努力培养初级口译人才为目标定位。”这个说法比较贴近大部分学校的真实情况,既提出了目标也避免了好高骛远。在总结实际的基础上,我们形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口译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口译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了解,并在练习的过程中使听、说、读、写、译能力得到综合运用和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能从事一定的接待、外事等口译工作,另外,鼓励部分优秀学生继续往口译方向深造。当然,培养专业的口译员也是一个理想的结果和目标,但这需要学生课程外的自身努力。

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校口译研究所总结教学经验,摸索出了“4-S”和“五步法”,该模式在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上和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上推广后获得广泛好评。

这个“4-S”分解开来就是Situated+Simulated+Standard+Self-reflection。这里面第一点体现出学院对情境教学的重视。首先,同传实验室给所有进入教室的学生一种庄严感和一定程度的紧张压迫感,这是普通教室无法获得的效果;其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练习也不断体现了这点,下文会作详细解释。

Simulated,同样是这个教室能最大限度模拟出仿真的环境,让学生对口译实践活动有一个最真实的初步印象。

Standard,课堂的教学注重标准,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把口译课上成听力课或口语课,遵照循序渐进的方针,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题材训练为辅,配以大量真实材料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口译的全貌。

Self-reflection,这一点将会在五步法中进行解释。

五步法基本上总结了我们在口译课堂上除了教师讲解和演示外的主要活动,下文将重点讲述五步法的内涵与相应的课堂活动。

第一步,热身活动:师生对练。这是口译训练中使用最普遍的方式,包括由老师口述和播放材料、学生做练习等形式,适用于刚开始口译课时给学生做热身,让学生对即将面对的练习产生适应性,做好一定的准备。

第二步,半真实情境:生生对练。我们在课堂上要求邻座的2―3位学生结成口译搭档,上课之外,课外还要经常结伴练习。而课堂的练习前期都是经过搭档互练再推向全班,以保证全体学生的练习量相当。之所以把这个阶段成为半真实,是因为讲话人是学生熟悉的人,不会有强烈的正式感和距离感,但他们之间也存在微妙的竞争关系。同时,对方说的内容是无法预测的,这些特点就构成了半真实这一特殊情境。它在记忆、笔记、演讲和数字口译练习时应用特别多。

第三步,广播电视:实战训练。这个阶段开始于主要技能练习完毕后,老师准备各种真实的讲话音频或视频。操练方式可以是全程学生自己练习观赏,也可以是由老师掌握播放和停止。这个阶段,资料的选取非常重要,每年总理和外交部长的例会必不可少,练习类似材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而且可以让他们一睹国内一流译员的风采,为自己设定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此外,网络上的访谈节目也适合课堂教学。国内的节目若邀请到外宾,基本会配译员,而且译员的表现会参差不齐,一些还会出现职业译员应该避免的问题。这些正是最生动有效的教材,让学生感受好坏,也进一步明确合格译员的标准。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是把老师的实践材料带入课。这最真实,也最有说服力。总而言之,该阶段要求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资料搜集。通过这一步,学生也能明白:只有把各种口译技能融会贯通,熟练运用,再加上良好的素质和现场反应能力,才能成为成功的译员。这样更能让他们对真实口译的整个程序以及译员的角色和任务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步,真实情境:小组训练。在课堂上我们主要采用的是模拟会议形式。一般来说,一个口译班的20―25名学生,5位一组,自拟话题或从老师提供的热点话题中选取,分工角色,一名主持人,1―2位中文发言人,1―2位英文发言人,以一周时间为准备期,讲话内容保密。带到课堂中时,老师从其余学生中随机抽取译员进行口译。其余学生作为记者团,在听完发言后可以任意提问相关问题。每位讲话者回答完4―5个问题后方可下台。根据经验,模拟会议,尤其是Q&A环节很受学生欢迎。因为它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参加其中,互相挑战;同时它改变了备稿演讲是一个轻松活的看法,演讲者必须对所讲话题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否则无法较好地回答现场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也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

第五步,反思与评价。这一点对照4-S中的Self-reflection。虽然排在最后,但它在各个步骤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每次练习结束,老师都会让学生和口译搭档互相对照,肯定对方的优点,找找缺陷,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而这一点体现最明显的是在演讲和模拟会议阶段,这里以模拟会议为例。每组完成会议后,老师会请几位学生对讲话者与译员进行评价,再请练习者本人对评价作出自己的回应,最后再由老师作出全面细致的点评。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要,要从仪态、表情、动作、内容、表达、交流等各方面综合进行评价,给学生鼓励、提出建议的同时也体现出老师全程参与的认真态度,以促发学生的积极性。参加活动的学生获得了更直接、更真切的感知,平时训练也能自觉以职业译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三、配套

学校每年一度的“口译大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战平台。至今我们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口译大赛。报名异常火爆,学生也体现出极大的热情,学校也因此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口译相关选修课。

学院还积极参与口译相关的比赛,如首届高教社杯口译大赛。第一次参赛,我校选手就获得了华东赛区一等奖和三等奖,极大鼓舞了大家学习的劲头。另外,我们还与杭州市译协建立了口译实习基地,尽可能为学生拓宽实践渠道,以获得更真实的体验;每年我们还有不少学生以志愿者身份为外国来杭运动员或代表队担任口译员。此外,自学院开办口译课以来,每年都有学生考取口译方向的研究生,把口译作为今后奋斗的目标。可以说,这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选择,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能。

四、结语

计量学院在开设口译课程以来的短短三至四年间,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教材问题、训练时间问题、有效课外训练问题和师生的实践问题等。我们进行了一定思考,也做了很多努力,并形成了符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模式。当然,该模式还是新生儿,希望更多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大家能够资源共享,不断完善课程模式,使之能更好地指引口译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2]刘和平.口译技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邓建华, 张金玲.口译教学目标定位与多层次口译人才培养.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4.

[4]王恩冕主编.进入21实际的高质量口译-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5.

[5]文军.国内口译教材(1998-2008)研究.上海翻译,2009,(2).

第9篇:课堂教学五步法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操作课 教学方法 五步法

计算机专业操作课是一种实践操作型课程,以计算机操作为主,大部分知识点的学习都必须通过大量上机操作完成,我们面对的学习主体是一批基础薄、习惯差、底子薄,且对学习缺乏兴趣的中专学生,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笔者经过一学期在对两个平行班级的相同课程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计算机操作课课堂教学方法,即“激发兴趣―确立目标―相互帮助自学实践―师生解疑―评价作品,修改完善”的“五步教学法”,将一堂课分成五步上。在教学中步步深入,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想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演示示例,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要有一个精彩的新课导入过程,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迫切的求知欲。如讲授ACCESS窗体这部分内容,首先笔者把课前准备好的窗体演示给学生看,学生立刻讨论,很多学生惊奇地说:ACCESS还有这个功能啊?这个背景图片好漂亮。这个窗体怎么做啊?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浓厚,便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感觉,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动因。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具备“能源”,促进大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促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高效率活动。

二、剖析示例,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兴趣后,就要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笔者告诉学生本次课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完成窗体制作。第一步:创建窗体;第二步:在窗体上添加标签、文本框、图片和按钮四种控件;第三步:修饰窗体,添加背景图片等。学生看到演示的窗体再加上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内容有了直观认识和了解,知道自己要学些什么,课堂学习不再茫然,学生学习更加主动。

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计算机操作课中,学生可以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教师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控制,通过具体任务、明确目标约束学生的操作练习,从而避免上机课的盲目性。

三、引导质疑,有针对性地自学,提倡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动手实践操作,揭示存在问题

当学生有了兴趣,又明白要学些什么的时候,笔者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开始动手,自己试着创建一个新的窗体。刚开始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笔者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根据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合理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有任务大家讨论解决,分工完成。创建窗体这部分内容,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所有学生都完成了。笔者紧接着提出下一个知识点:在窗体上添加标签控件,如何修改控件的设置。此时让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演示标签的添加和修改过程,笔者对其操作中的问题进行点评,并且补充该学生没有演示到的内容。然后让所有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将文本框控件、图片控件和按钮控件全部添加到窗体上且修改控件设置。鼓励学生大胆操作,相互讨论帮助。

四、师生共同解决疑惑和问题,鼓励学生共享好的操作方法

在学生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巡视,注意倾听和发现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和总结。教师把新知识、难点、操作要点作为主要内容讲,把课堂多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实践。教师能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主要操作步骤和要领,这样小组中的学生才会很快掌握,然后通过讨论解决许多问题,并能产生许多新的思想火花(新操作技巧诞生等)。

五、展示优秀作品,增强学习动力,反馈吸收,修改完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