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

第1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

关键词:民间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一、引言

在中国,民间金融理论研究比其实践的产生要晚得多,原因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计划金融时期,民间金融没有生存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基础;在经济转轨时期,民间金融只能在正规金融发展的夹缝里生存。当国有金融不能对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资金支持时,民间金融才真正显示出它的市场特征和比较优势。于是研究民间金融问题的文献才逐渐多起来。近年来学术界对“民间金融该不该存在”、“该如何发展民间金融”的问题作了大量而深刻的讨论。尽管部分民间金融在目前已经自发或被迫地表现出融入正规金融的态势,并不意味着民间金融已经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二、民间金融的未来

在预见未来中国金融业的激励传导机制可以得到有效强化的前提下,关注民间金融发展的学者们对它的走势作出了自己的设想。

(一)保持原有的互,升级发展形态

在以混合所有制和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都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者自然经济,而是二者的混合体。这就决定了我国民间金融中的带有明显互助合作性质的那部分会被继续保留下来,并以更加高级的形态发展下去。姜旭朝教授(1996)通过对民间金融的系统性研究认为:未来中国的金融格局是国有金融为主,民间金融为辅,民间金融仍应该处于查缺补漏的地位。林毅夫(2003)基于对我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考察,指出我国金融结构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大力培育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民间金融。程昆等(2005)在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趋势时提出:在主流市场经济形态的背后长期会存在较为落后的自然经济形态,正规金融较难到达这些地区,因此传统、互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会长期存在。此外,程蕾(2004)在中国民间金融走势分析中提到:民间金融产生发展的原因不尽相同,缘于地下经济发展起来的民间金融,只要地下经济存在,民间金融必将存在;缘于金融浅化的民间金融,只要金融制度没有大的变革,民间金融同样有其生长、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体制的内在要求,还是市场经济的外在需求,民间金融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论商品经济如何发展,主流的现代金融形式不可能覆盖全社会,而且银行金融又往往不尽完善,传统的互民间金融仍然将继续存在,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其发展形式的优化。

发展形式:

(1)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中国的小额贷款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可以合理地将一些民间资金集中了起来,规范民间借贷市场。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一文中提出:小额贷款公司是未来民间金融发展的一条可行之道,作为商业性的民间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应该主要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贷款难的问题,其贷款对象应该以“三农”为主,以及为“三农”服务的其它经济实体

(2)适度发展典当行

由于正规金融的融资信用要求较高,近年来古老的典当行业已以崭新的面貌和方便、灵活、快捷的服务在金融市场环境下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陶小平等(2011)提出:在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农村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正规金融贷款满足率下降的前提下,典当行已然成为部分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短期应急性快速融资的“银行”。我国农村低收入人群多,中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较少,典当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具有方式灵活、对典当物提供者信用要求很低、配套服务周全等明显优势,对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起到了补充作用。

(3)发展成农村社会性投融资机构

社会性投融资机构是指在严密的财产契约关系约束下,通过对居民融资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积聚,从而进行各类专业性投资活动的金融企业。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一文中提出:可成立服务于三农的民营投资公司、投资基金和其他各类投资机构,其功能是将民间资本引向实体产业。通过民间资本在社会性投融资中比重的增加,使分散的、小额的民间投资资金规模化,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既规范了民间金融,也为投融资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融入正规的金融体系,改变发展方式

从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趋势往往正是融入正规金融系统(姜旭朝等,2004)。Kohn(1999)在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前的金融制度时发现,正规金融都是从非正规金融的行列中逐渐演化形成的,因而非正规民间金融作为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行政干预,它的发展方向将是由小到大,由非正式到正式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等(2001)根据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史的研究,强调非正规金融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导向作用,提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从非正规金融到正规金融“两阶段”的理论观点。熊继洲(2003)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金融制度变迁的历史研究后,发现民营银行最基本的经营领域正是原来地下金融的服务领域,合会组织变革为民营银行是台湾银行制度变迁的关键内容。

民间金融的演变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从短期金融组织转变成为永久性金融机构;从只存不贷转变为存贷结合;从定期运营转变为每日运营。所有这些特点代表了民间金融的发展方向――逐渐演变成正规金融机构(李晶,2009)。从短期来看,民间金融机构通过自身积累或兼并不断壮大,分散、零星的资金将变的更集中,使未来民间资金流更加巨额化。规范化后民间融资渠道拓宽,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将逐步走低。从长远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金融主体多元化将是大势所趋,民间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通过资本纽带,最终将融合成一体(姜旭朝,1996)。

此外,非正规金融的内在缺陷(如其相对落后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相对较小的借贷额度)致使其难以胜任市场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需要,无法在经济中永久立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逐渐融入正规金融体系。同时,随着金融监管机构对于民营资本参与金融领域的鼓励,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到民营银行的组建中,也推动了民间金融同正规金融的接轨(王曙光,2007)。

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对民间金融发展趋势的研究,更多的认为民间金融很可能会演变为正规民间金融机构如风险投资基金、信托公司、或者入股农村信用社或地方商业银行,甚至成立新的民间资本控股的股份制民营银行。

发展形式:

(1)民营银行

由于现有民间金融组织与民营银行在资本性质方面的相似性,依据市场化原则对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改造、使其演化为民营银行,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同时,民间金融总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和民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成为创建民营银行的内在动因。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运行,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民营银行顺理成章。因而,民营银行的组建要求将会使一部分民间金融发展较为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率先融入正规金融体系(王曙光,2007)。

(2)社区银行(村镇银行)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其资产规模较小,是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中提出:要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发展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可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这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3)发展为合作金融机构

合作金融是指由个人集资联合成立,以相互合作为主要宗旨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由此建立的金融机构称为合作金融机构。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达成共识,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来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进来形成合作金融机构。厉以宁(2002)针对我国农村面临的金融困境,提出应对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史晋川等(2003)在考察了温州、台州的民间金融形式后提出,对商业化倾向明显、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应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产权明晰、严格按市场规范运作并摒弃行政干预的民间金融机构。可以看到全国首批组建和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在苏南地区成立,而且今后农信社改革的试点范围还将扩大。

(三)演化成非法的地下金融

对于部分规模小、管理不善的民间金融将会演化为或已经是非法的地下金融,如非法的标会、应会、老鼠会以及以诈骗为目的的各种集资性的合会等,这类非法的地下金融将会在经济发展较快而政府金融监管缺乏效率的地区存在,为某些利益主体的非法活动提供融资。严格的讲,这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已经脱离了原来意义上的民间金融,而实属非法范畴。对于这些非法的地下金融,政府应该严厉打击并坚决取缔(程昆,2005)。

三、结论

从各种文献研究总结学者们对民间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一是继续保持其原有的互助合作性质;二是将演变成正规金融;三是演化成非法的地下金融。目前,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同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使民间金融在较短时间内完全融入正规金融体系是不现实的。民间金融是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虽然政府曾多次强行禁止,民间金融也一度从地上转入地下,但其并未从此消失。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存在合作和竞争关系,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民间金融还将同正规金融并存,并为民间经济主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中国民间金融的未来如何,应该从整体经济和整体金融的发展来考虑,不应把现有民间金融的所有形式都强制性地迅速转化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一部分,而应着重考虑建立真正的民营金融体系。(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诸葛隽. 民间金融、渐进转轨中的金融支持与区域资本市场. 上海经济研究[J],2006(3) .

[2]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研究,2001 (1) .

[3]李迟. 浙江温州民间金融现状、问题与研究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2011(3) .

[4]王曙光,邓一婷民间金融扩张的内在机理、演进路径与未来趋势研究[J]金融研究2007(6).

[5]姜旭朝,丁昌株.民间金融理论分析: 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8).

[6]蔡四平.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J]. 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2011,02.

[7]林毅夫,孙希芳. 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J]. 经济研究,2005( 07) .

[8]柳松,程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5(8)

第2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

【关键词】奥运会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一、前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而且将直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巨大发展。奥运会将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带来机遇与挑战,加速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培育中国体育产品知名品牌,提高科技含量。同时奥运会的举办可以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加速城市建设,拉动内需,带动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城市文化的发展,使城市的品位、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高,并带来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也形成了一定规模,产业的质量也有所改善。然而就全国总体而言,还存在产业

规模小,发展很不平衡,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我们应该利用奥运会这一发展平台,面对挑战,抓住机会,采取对策,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我国的体育产业还未适应整体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体育产业现在仍处于自发、过渡阶段。在体育传媒和广告市场、大型赛事、俱乐部投资等方面还有发展空间;我国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不足0.5%。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为2100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占gdp的2%;英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达70亿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烟草业的产值,政府每年从中获得24亿英镑的税收。

2.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规模小、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缺少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

3.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上,地区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

4.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本体产业所占比重小于相关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

5.市场体系不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体上仍然是行政集权、高度封闭的部门管理模式,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没有形成。体育市场的管理尚缺乏高层次立法,在管理中,部分体育经营项目存在着权限交叉,尚未普遍建立行业管理标准。

三、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奥运会成为当今全球体育最大的开发项目,应把握奥运机遇趁势而上,实现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中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到2010年左右逐步形成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基础,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深化我国体育运行机制改革

努力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步骤地推进各级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进程,加强体育社团的行业自律,理顺各种管理关系,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规范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体育标准管理体系。

2.借助资本市场,拓宽体育融资渠道

通过走公司化、股份化的发展道路,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加快实现银行、保险和体育产业的对接,改革双方的管理体制,改变金融和体育产业在一些方面存在着脱节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国商业体育俱乐部应加快实现产权改革,形成多元化的股权制衡结构,科学决策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对盈利的目标把握更清晰,实现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彻底改变国内体育界“作坊式”的运作模式。

3.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制化建设

建立健全的体育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根据体育市场发展的现状,应该及早出台全国性的体育市场管理条例,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能、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界定进入市场的专业技术条件、资格及审批程序,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规范体育市场的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监督和调控。

4.促进体育产业结构调整

要积极利用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体育产业国际化,充分发挥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整合。从整体上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优先发展体育信息技术和体育高新技术。大力培育本体市场,积极引导体育消费,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体系。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齐备的体育市场体系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应该重点加快引导健身娱乐市场的扩张,把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两类市场作为龙头,并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

5.体育企业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总体上处于行业集中度低、经营方式落后、整体竞争力低的状况。改变这一状态,必须努力培育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体育企业,全面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形成以若干大型体育产业集团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经营项目相对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整体运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智.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07,(8):57.

[2]周映春等.浅析奥运经济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关系[j].集团经济,2007,(7):280.

[3]张枝梅.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7,(9):17.

第3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

[关键词]农村合作组织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DF41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155-02

一、引言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三原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发展现状及总体情况

三原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平原广阔,水利发达,历史悠久,为陕西省重要的粮、棉、菜、果产区之一。近年来,三原县将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升到重要地位,并且始终坚持把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立足三原实际提出了“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放手发展、逐步规范”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成立了266家专业合作组织,入社会员高达1.2万余人。蓬勃发展的涉农产业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农产品,推动了农业商品经济的进步,同时也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二)三原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特点

三原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着自己的时代和地域特点:

1.龙头企业带动。该模式是由龙头企业(公司)牵头发起,创建了“企业(公司)+ 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的合作模式,具有明显的以龙头企业(公司)为主导的特征。凭借优越的区位、气候、交通优势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三原县努力调整县域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通过政策性引导等多种手段,先后打造出清河等一批区位、设施、交通等发展健全的食品工业园区,使得娃哈哈、白象、米旗等大批国内、国际知名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入驻。通过工业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得到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加快。

2.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其大多数是以一种农产品为桥梁的合作和联合,经营服务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其中以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及畜禽和水产品的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围绕某一产品或产业开展技术及信息服务和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服务活动。

3.多元主体领办, 农民自己兴办少, 外部力量介入

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不是完全由农民自己创建, 而是呈现出来多元主体兴办的特点。除农民以外,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办主体还有基层政府、农业相关部门、科协、企业或者其他经济实体。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为不断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便于管理和指导,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三原县积极推进相同或相近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连接与合作,以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商标品牌共同使用和生产技术的统一享受。

4.能人牵头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中的能人牵头,农业大户合作而创建,并形成了以“能人大户+ 协会+ 基地+农户”为合作模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具有明显的中介性。三原县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带领下,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投入和紧密围绕农村合作组织进行本土人才队伍培养,种种举措使农村产业大户和乡土能人在科技示范、服务指导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三、三原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发展形式单一

三原农村合作组织大多数由农民自发组织,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发展形式单一、初级联合多、高水平规范运作少而且很不稳定。大部分农民虽然是自愿

加入合作社,但其并不能以土地、技术等自愿入股,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

(二)合作领域较窄,对农村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作用不够充分

部分干部对农村合作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注重研究和扶持。有些干部甚至担心合作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会与政府抗衡,难以管理。由于缺少政策扶持、技术指引和市场导向,所以众多合作组织仍停留在种植或养殖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上,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并且这种仅仅依托血缘、地缘、人缘关系自发建立的合作组织很难应对市场经济的震荡和冲击,稳固性较差。

(三)合作内容层次较低 ,合作组织的实体不够强大

在市场化经济趋势下,各地发展较好的农业合作组织都不断加大农产品工业化投入,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方面向上下游纵深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而相比较而言,三原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徘徊在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没有充分挖掘农产品的深层价值,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农村合作组织中,有的服务虽然在其经营活动中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但仅仅是能维持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无偿或低附加值的服务内容,制约了多种产业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四)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氛围还没有形成。一方面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与扶持力度不够,信贷支持不到位,农产品收购的流动资金难以保证,致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能全方位开展服务,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及会员效益的提高。虽然三原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实体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税收、财政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落实起来相当困难。同时,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也远远落后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要求。

四、三原县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对策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三原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必须要兼顾现有基础,注重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鼓励和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同时,也要逐步规范和支持其发展,要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作用,使之能够自下而上地、循序渐进地、实事求是地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改善经营管理等方式,探索合作组织的新模式,激发合作组织的新动力,走出一条新型专业合作发展示范道路。

首先,加强组织自身建设,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规模经营和发展,提高对农户的吸引力。拓展各合作社之间服务功能,打破区域界限,鼓励和引导合作组织按行业类别、产品属性进行重组联合、做大做强,开展跨区域经营,积极打造功能性、稳定性更强的龙头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而强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规模收益。特别是购销环节,规模采购生产资料可以拿到更低的价格,规模销售农产品可以降低费用成本。加工增值也是重要的收益来源。

其次,以合作组织为载体,实施品牌战略,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一是以农业为基础,走“特色+品牌”、“特色+规模”、“特色+外向”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最大优势。二是依靠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对农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升级,避免主要产品低层次趋同现象,防止“多、乱、杂、低”,突出“名、特、优、新”,立足农产品自身优势,充当好调整结构的载体,调出特色,调优品质,调高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建立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注册自主产品商标,这样有利于将成员产品组织起来出口国际市场以获取更大的效益。三是立足流通加工新领域,实现增值增效。瞅准市场,带动农民群众,充分挖掘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潜力,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努力提高到最大化,进而提高农民的农产品收入,增强农业生产的经济实力。

再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资金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资金投入,延长贴息贷款的时间;在税收方面,对农产品加工及服务项目应该减征相关税费;在用地方面,放宽合作组织入股、租赁、承包等土地流转方面的期限和税费。作为三原主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单位――县农合联,应该通过技术指导,给予资金支持,重点扶持一些发展势头良好、运作规范、有模范推动作用的合作组织,完善其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营机制,从而带动同类型的农村合作社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的总体收入。

[ 参 考 文 献 ]

[1] 吕新业,卢向虎.新形势下农民合作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6).

[2] 章家恩,骆世明,叶延琼,等.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11):86.

[3] 周敏.重庆市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2):25.

[4] 许星.浅谈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解决办法[J].大学教育,2012,(2):26.

[5] 任 强,刘 健.中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09,(9):22-26.

第4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

关键词:西部地区;资源诅咒;资本市场

一. 引言:“资源诅咒”的悖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在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比较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令人十分沮丧的事实,即资源丰裕国家的经济增长绩效远不如资源贫乏的国家 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仿佛由天使变成了“魔鬼”[1],这即是所谓的“资源诅咒”。我国不少学者从实证的角度验证这一命题,如李志龙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2]。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却发展乏力,与中东部地区的相比明显滞后,也从社会现象上印证了这一命题假说。如何破解“资源诅咒”,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当代重大社会课题。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以45个国家的相关数据研究国民收入与自然资源禀赋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是,人均自然资源与一国的人均GDP没有严格的相关性,一国的国民收入跟其自然资源没有明显的关系[3]。由此我们认为,破除“资源诅咒”可能需要从资源开发的来寻找路径,而不限于资源制度等因素。

2012年年初,《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正式获批标志着西部大开发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历史实践表明,推进工业实体经济的繁荣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然则西部地区实体经济整体水平较低,在面临历史机遇的关口,资金需求量巨大,需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中东部地区是以实体经济为主导而转入资本市场的,但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西部地区可以利用中东部地区的富余资金,以资本市场的发展来促进实体经济腾飞。另外,资本市场作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其高效运转能够很好地将社会储蓄转化为长期投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的催化剂,而资本市场在服务“三农”、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概而言之,发展西部资本市场对于发展西部实体经济,开发大西部意义重大,不失为破除我国西部地区“资源诅咒”的重要路径。

二.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

1.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需要

资本市场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组成,是构成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作为资源和资本配置的主要平台,资本市场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发达国家中,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健全的管理制度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虽然股票市场相较于其他两个市场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差距明显。因此,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迫在眉睫,尤其是在目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本运行机制落后的情况下。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筹资渠道

财政投入(中央和地方)、金融市场是西部大开发筹资的两个主要渠道,而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对西部的投资会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幅度增加,但是其所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还比较低,而且中央财政投入在短期内也不会迅速扩大,因此中央财政对西部扶持力度是有限的。中央财政尚且如此,地方财政在西部大开发强烈的资本需求面前,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虽然西部资本市场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筹资功能,但是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巨大,构成了在资本市场吸引中东部资金的有利因素。

3.破解“资源悖论“的路径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于中东部地区滞后,符合典型的“资源诅咒”悖论。尽管有学者对“资源悖论”的原因作了各种分析,提出了诸如中心—论、贸易条件恶化论、荷兰病等解释框架,但在现有的技术水平、能源价格体制、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开发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模式得不到较大改进的前提下,破解“资源悖论“只能从外部寻求路径。资本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基本支撑,在为实体经济筹资、促进产业升级、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就在实质上一定程度缓解了“资源诅咒“带来的恶果。

三.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1.西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差、融资规模小,与中、东部地区差距悬殊。西部地区资本规模与其经济地位的严重脱节的问题,在西部大开发大量资本的需求下显得尤为突出。西部地区虽然拥有全国将近43%的土地以及23%的人口,但是其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例均不足20%。而且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少。中国证监会2012年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共有106 家证券公司,西部地区为18 家,占比为17%。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使得西部上市公司呈现出数量少且结构单一的特点,而且上市公司数量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4]

2.西部资本市场发育不平衡。从全球资本市场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规模通常要超过股票市场,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却呈现出股票市场发展较快,债券以及中长期信贷市场发展滞后的不平衡矛盾现象。而且,这种矛盾在西部资本市场上更为突出,股票市场中二级市场活跃而一级市场相对萧条;债券市场中国库券居多,地方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却廖廖无几。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居多,非国有企业受体制的束缚较多,融资渠道大部分为短期,因此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的支持比较少。

3.西部资本市场中自身供给、需求、中介三方实力都较弱。西部地区的筹资渠道除中央财政外,地方政府虽然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是因为其财力有限,因此地方财政对西部大开发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西部资本市场的供给实力比较弱。近年来,虽然西部地区资金需求日益旺盛,超额贷款现象频发,但是由于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很难吸引外部资金,甚至导致内部资金外流。这表明,西部地区对资金的需求能力较弱。此外,西部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实力也很弱。仅有的几家证券公司,与中东部的一些大型券商相比,差距比较大,证券品种单一,市场份额低,抗风险能力较差。

四. 发展我国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具体建议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低,资本形成不足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究其原因主要有:1.历史、地理和制度环境等客观因素;2.起步晚,基础薄弱,自身资本积累能力弱,难以吸引投资;3.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低。因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发展西部资本市场,需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企业改组上市。上市公司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强大的融资功能以及对市场新机制的推动作用。上市公司越强大,它的筹资能力越强,因此地方政府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有可能的方式,推动公司上市,并时刻关注其上市后的发展,形成上市一批带一批的良性循环。[5]因此,要积极发挥上市公司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领头羊作用,努力促成非上市与上市公司之间的重组,使优质人才、优质资产、优质项目向上市公司倾斜,从而加快上市公司的发展步伐。为了吸引民营资本和外资,促进有更多的企业上市,地方政府需要解放思想,出让一部分股权,改变其一直作为第一大股东的观念。

2.依托资本市场,培育更有效的市场经济机制。东西部经济结构的差异也是阻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是市场化以及商品化水平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健全,法制意识薄弱,这是由西部典型的城乡二元体系所决定的。[6]因此,在发展西部资本市场时,为了防止治标不治本,重点是要依托于资本市场,培育更有效的市场经济机制,切忌追求形式化。同时,国家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以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完善金融市场,拓宽西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单单是国有银行的支持很难满足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融资水平的巨额需求。因此,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发展立足于西部地区发展并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建立政策性商业银行。其次,通过有力度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资。还要积极尝试创业投资基金在创业方面的支持力度,只有创业得到大力支持,西部地区的就业水平才能得到明显改善。最后,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由于资本市场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因此通过大力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对于加快区域内资本的流动及推动西部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7]

4.加强市场管理,从制度、观念、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首先,我们要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紧紧跟随经济发展的大势。因此解放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加强资本市场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建立完善的市场主体;管理者还要抓紧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形成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快技术开发和进步;最后制度创新是资本市场高效运转的保障。西部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改造西部国有企业、培育和壮大西部资本市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扩大地方融资权限自主调控。[8]

加强西部地区金融制度的改革也是有效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举措,在当前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刻,用金融资本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同时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经济发展均衡格局的实现带来积极意义。(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1] 谢继文.资源诅咒国内研究现状述评[J].对外经贸,2011(2).

[2] 李志龙.“中国式资源诅咒”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9.

[3] 陈志武.财富是怎样产生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4] 萧灼基.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J].经济导刊,2000(1).

[5] 陈浩武.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资本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 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7] 邵亚良.中国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第5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

现代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经济领域都在被互联网全面的服务功能和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所影响和改变着。手机、计算机等智能产品的广泛使用使得中国的“互联网+”时代正在快速来临。互联网对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有变革性的影响,对商业模式也具有颠覆性的影响。阿里巴巴集团零售平台仅2016年“双十一”24小时交易额就达到92117亿元,相比2015年“双十一”期间的571亿元,增长了将近60%。我们可以大胆预测,用不了多久,阿里巴巴会以其庞大的用户群成为世界第一的网络销售集团,其高营业额将会超越最大的传统实体店铺沃尔玛集团。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也要做出相应变化,它要能够适应现今互联网时代的高速、高量的特点,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变革。

1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陈旧的财务管理理念缺少科学指导性

理论知识是实际工作的指导,但是,纵观当今常用的财务管理方式,仍有部分管理观念比较陈旧,并且一些公司的财务管理已经跟不上整体经营管理的需要,使整个公司缺乏一个科学、正规的财务管理目标。而这些陈旧的理念会使公司的财务成本变得难以控制。

12财务管理的工作信息化建设发展迟缓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要求企业对大量的数字能够高效处理,这其中的信息化管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意识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公司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做法仅是将人工工作用电脑来代替,对于数据的处理运算并没有进行深入运用,这一做法对信息的处理效率较低,而且人工对这样时代背景下的大量数据处理能力较弱,容易出错且不够全面,速度的滞后也影响到了信息的传递,企业的数据决策不能高速适时地进行正确的处理和传递,最终使得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缓慢。

13公司必须具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时代,公司必须具有大量的专业的复合型财会人才,这就要求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专业知识储备丰厚的情况下,还需要对资源整合的相关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公司建立和完整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但目前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往往缺乏财务信息化相关工作的管理能力,这也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互联网+”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1财务管理需要网络化、虚拟化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量运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公司诞生出来,种商务公司产业模式的改变对公司的运转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往往以实体经济体现出来,这一表现形式在速度上渐渐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发展。所以,很多虚拟公司进行了业务的拆解和外包,利用互联网的强大组织性将不同地域、不同人员的生产进行了整合,但这种整合作用时间极短,项目被完成的一刻也是这个整合消失的时刻。因为上面的特性,财务管理就需要往网络化、虚拟化发展。

22知识产权占据公司主导地位

传统的企业发展注重资金和设备,对于物质要求较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只需要具有一定经验就可以完成项目的实施。但“互联网+”时代将信息提升到了更高的地位,对原材料这些硬件的要求有极大的降低。如何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是企业更多考虑的要素。对这些信息的利用要求企业的知识产权占据主导地位,人才的培养和吸收也?O为重要。只有掌握创新的知识,才能在这个信息交流极为频繁的时代让企业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动力。例如,现今部分互联网企业通过对股权的一定分配提升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热情。

23财务管理的结构扁平化

“互联网+”使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低限度地变小,使地球成为了“地球村”,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使得工作方式与工作地点、工作报酬、工作时间都变得越来越灵活。在“互联网+”时代,公司企业的制造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使得市场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公司对数据具有极快的反应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对于数据的决策要正确科学,扁平化的网络结构使得企业内部的资源高度整合,这种对数据的集中处理使得公司的管理更高效,同时减少了决策失误的概率,同时,后期的核对、分析工作也更加方便。

24财务管理对象多种多样

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公司的财务管理相关工作方式也在不断地健全。传统的企业更加注重资金、设备的管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要企业对信息以及企业专利、商标更加重视,这是企业在“互联网+”时展的重要资本。公司决策者必须将这些看成发展的重点,充分利用无形资产也成为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而不能只是局限于通过实体资产来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

3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方法创新

31对资源进行整合

众多互联网公司的成功都表明:互联网时代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对于各种资源,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重视,这其中品牌效应、信息资源、线下的生产线等资源都是重要的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才能使得企业的发展稳定高速,并且这种商业思想的转变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对资源的整合发展经历了32年左右,从1985年的“链式组合”到2015年的“网式整合”都是对这些资源的重要整合理念,不同的是,“网式整合”的应用面更加广泛,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网的整合方式改变使得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企业通过对业务的拆解和分类实现轻资产运营,极大地精简了公司的构成,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花费。如何将整个供应链、价值链、生态网络的整合将迫使财务会计的边界由某个公司延伸到整个社会,并且将其中的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是现今会计界需要探讨的新问题,也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32商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现代公司通过以产品品质为基础,通过各种创新的商业经营模式,来使公司处于激烈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传统企业更注重技术的革新,材料的革新,对于经营模式的改变不够重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对商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经营模式的改进能够极大地降低经营成本,同时提升经营效率。例如我国最大的电商网络集团阿里巴巴,它本身并不出售任何实体或信息,它只是提供了一个交易场所,并以其高度透明的价格、低廉的销售代价吸引了大量商户,这些商户又形成了大量的市场资源。在这个过程中,阿里巴巴不需要任何工厂、库房和商铺,收取的费用仅仅用来支付技术研发、员工工资和整合资源的花费,这种资金分配模式又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的进步。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对商业模式的创新极为重要,财务管理的合理运用对其影响极其深远。

第6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

“郡县治,天下安”。内蒙古党委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紧扣跨越发展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全面推进和特色发展的关系、深化改革和稳定发展的关系,着重突出县域经济在全局发展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功能,充分体现了县域经济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牧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是实现城市与农村牧区统筹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支撑。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12年,内蒙古80个旗县(市)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60.11亿元,占全区的比重较2007年提高6.1个百分点,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县域34个;超50亿元的县域64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达到519.5亿元,与2007年的163.8亿元相比,增长了3.2倍,占全区的33.46%,其中:超1亿元的县域有74个,超5亿元的县域有29个。在第十一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内蒙古有17个旗县(市)名列其中。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中内蒙古有4个旗县(市),前50强中有13个旗县;准格尔旗排名第1位、伊金霍洛旗排名第3位、鄂托克旗排名第9位、霍林郭勒市排名第10位。此外,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还分别跻身于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分列第12位和第29位。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结构上看,县域经济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逐步优化,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到2012年的12.72:58.97:28.31。 同时,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80个县域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已达到64.34%,拉动内蒙古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继续得到巩固。企业数量占全区企业总数超过96%,吸纳就业人员占全区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5%。

3.人均指标大幅度提高

2012年,内蒙古80个旗县人均生产总值为566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8262元,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旗县有27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旗县有41个,分别占80个旗县的33.7%和51%。80个旗县有43个旗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有42个旗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占80个旗县的53.7%和52.5%。

4.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各旗县加快城镇建设,增大城镇产业集聚,使得城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2012年,80个旗县(市)城镇人口达到631.2万人,城镇化率为36.3%,其中:有44个旗县城镇化率超过全区县域平均水平,有26个旗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分别占80个旗县的55%和32.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能力较弱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内蒙古仅有2个县域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虽然在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占有17个名额,但整体县域经济欠发达现状仍然突出。此次参与评价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主要指标平均规模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475.6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07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21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10560元。内蒙古80个县域上述指标平均规模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125.5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615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95元。进一步分析,内蒙古县域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26.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8.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2.34%。不难看出,尽管内蒙古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排在全国中列,人均生产总值更是进入全国前列,但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并没有明显的跨越,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2.资源要素流通不畅,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缓慢

内蒙古县域经济虽然发展快,但经济构成主要以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为主,形成经济规模狭小、生产要素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的发展状况。首先,县域基础设施对县域资源要素流动的承载力不足。长期以来,县域的基础设施薄弱,尽管经济发展需求增大,但是80个县域所辖的10214个嘎查村中,仍有5566个没有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为45.5%,2012年全区行政村通宽带率仅为5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造成了交通闭塞、物流不畅、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市场的形成。其次,县域资源流通空间狭窄。在县域发展战略上,很多县域局限于从县域内规划产业和城镇布局,导致了县域资源要素交流的半径过于短小,县域与的资源要素交换不顺畅。再次,县域资源吸附力不强。县域自身经济社会和政策环境优化不够,社会服务不到位,吸引和容纳县域外资源的能力不大,导致了县域资源要素流通量不大,资源要素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目前,内蒙古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大,超过20%的有26个,最高的达到47%。在产品异质性不强、产业趋同、科技含量低,大路货多、精品名品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缓慢,又造成县域资源要素粗放式使用,经济效益不高。资源要素的趋利性流向,必然导致县域资源要素向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集中,向发达地区转移。

3.农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生产大县仍然贫弱

内蒙古县域的农牧业大县与全国的农牧业大县一样,都是一些产粮和畜产品大县,同时也都是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都具有经济结构不优、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主导地位不突出的共同特征。虽然农牧业大县肩负着粮食安全和畜产品供应的国家责任,而农牧业比较效益偏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近十年间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下降了14.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内蒙古农牧业大县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型结构,所提供的大多是经济效益较低的农畜产品,故大多数农牧业大县的农畜产品只具有数量优势,没有真正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内蒙古农牧业大县不仅是GDP弱县、财政穷县,而且大多数农牧业大县也不是农牧业强县。2011年新一轮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名单出台,共计57个旗县,其中国贫旗县31个,区贫旗县26个。从粮食生产规模看,内蒙古粮食产量前十名的旗县中,有国贫旗县4个,区贫旗县3个,占到70%,在2012年受到国务院表彰的9个粮食生产先进县中,有6个是贫困县。可以看出,伴随着内蒙古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农牧业的发展没有停滞,但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贫困仍是产粮大县经济发展现状的明显特征。产粮大县的前十位人均GDP为全区人均水平的63.12%,人均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为全区平均水平的24.6%。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力相形见绌,由此带来的最显见的结果就是生活在贫困地区居民的钱袋子不鼓。2012年,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县域有33个,占43.4%,收入后十位旗县的平均收入只有3464元,为全区平均水平的45.5.65%。在地方财政窘迫的背景下,职工的收入也难以提高。在产粮大县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大约只有全区平均水平的77%。

4.贫困面广量大,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

2011年国家和自治区调整了扶贫标准,农民上调66.67%,牧民上调72.22%,按照这一标准,全区的贫困人口为266.6万人,占全区农牧业人口的20.34%。与此同时,新一轮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名单出台,共计57个旗县,占全区除市辖区以外旗县级行政区域总数的71.5%。其中:国贫旗县31个,占38.75%,区贫旗县26个,占32.75%。在全区旗县人口排名前十位中,5个旗县是国贫,1个是区贫,占60%,人口总数达到266.72万人,与全区贫困人口数相当。

5.县域改革滞后,基层政府职能不适应现实需求

在县域经济发展转型期,县域政府的管理职能仍不完善,一是行政管理转型滞后。政府对市场运行的干预过多,特别是习惯于直接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微观经济,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意识较弱。二是县域事业单位改革滞后。仍以准行政组织的身份出现,仍大包大揽行政事务,不仅使公共服务的能力退化,而且造成县域财政负担过重、县域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的局面。三是县域政绩评价机制滞后。没有形成正确的县乡干部评价观念,没有以是否创造了财富、为老百姓办实事、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县乡干部的标准,而是以GDP为核心管理干部和考察业绩,制约县域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四是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基层政府在制度层面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县域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夯实县域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县域政府承担的事务越来越多,权力却越来越小;财权事权和管理权的不匹配使县域政府管人与管事脱节、事权与财权脱节,造成管理职能虚化,难以保障县域发展的需求。

二、着力壮大县域经济,是内蒙古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具有广褒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80个县域国土面积占内蒙古国土面积的98.25%;700多万公顷耕地几乎都在县域;草原面积占71.5%;林地面积占79.5%。80个县域中,只有4个县域没有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总量约占全区的72.6%,有4个县域矿产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14个县域矿产资源量超过100亿吨。

(二)贡献了一半以上的经济增长指标

2012年,80个县域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区的62.7%,其中:第一产业占88.14%;第二产业占65.46%,其中:工业占64.34%;第三产业占51.52%;实现投资总额占67.43%。同时,具有扩大消费的潜在能力。80个县域人口占内蒙古总人口的69.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占38.07%。

(三)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在县域

内蒙古拥有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及沙化最集中、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的占36.7%,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61.2%,因此,内蒙古也成为国家实施六大生态建设工程全部覆盖的唯一省区,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生态地位。

(四)县域经济必将支撑内蒙古再创辉煌的发展蓝图

内蒙古党委提出了“8337” 发展思路,并出台了指导内蒙古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对县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到2017年,80个旗县市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其中50个以上旗县市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县域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新增2-3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旗县市区。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实现上述明显变化就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而实现“四化”的着力点必然落在县域发展上。

三、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一) 依靠内生经济增长动力

内源型发展理论是旨在寻求从地区内部、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推动地区发展的理论。内源型发展理论主张一个地区能否加快发展、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从区域内部寻找发展经济的路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源型增长的发展轨道。内源型发展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现实发展实践的反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的经济和生活迅速得到发展和改善,人口以及资本不断向城市集聚,与乡镇及农村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尤其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内源型发展理论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

对于欠发达地区,应采取适宜大多数欠发达经济推进发展进程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达到“联系效应”。作为欠发达经济,其主要稀缺资源是资本,应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投资,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应把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视为己任,其次应把有限的投资投入到具有战略意义和“前向联系”较大的产业部门,促进其优先发展,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同步,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三) 以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体系在空间上集聚的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产业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集群内企业依赖于集团特点,具有强劲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不同的产业结构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优势。所以,对于尚处于欠发达状态的地区、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的经济而言,改变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集群是加快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力抓手。

(四) 以制度创新减少发展成本

不断创新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规范交易秩序、节约交易成本,增强交易主体间的信用。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制度把劳动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取决于制度为生产和交易所保障的范围。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度、特别是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是最为稀缺的资源。因此,欠发达地区经济要取得可持续发展,首先面临的是制度上的变革,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 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的关系

(一)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既注重量的扩张,更要追求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GDP得到了大幅增长,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增长的背后常常伴随着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显然,这样的发展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中求快,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大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大小并重、多业并举的原则,促进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对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要通过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将其培育成规模大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细化分工协作,着力培育中小企业梯队,促使它们由“小”向“大”转变。

(三)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要跳出县域、放眼全国,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当前,尤其要紧紧抓住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区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大集团、大企业在县域落户。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调动县域内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

(四)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

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认真解决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着眼长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要把目光放在GDP规模的大小上,还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坚持以人为本,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认真落实“8337”发展思路,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把促进产业培育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要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继续培强壮大能源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制造产业;推进绿色农畜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和无公害产品,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内蒙古县域经济要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以强势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实力的物质基础。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县域经济才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要把工业强县作为推动跨越的第一战略,扎实抓好国家和自治区级 工业园区建设,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入驻园区发展。各级政府要继续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要素,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重点项目尽快竣工投产,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三)把加快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招商引资是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是推动内蒙古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抓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各级园区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实施园区专题产业链招商,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横向壮大产业规模,重点引进龙头型和基地型项目,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引导和吸引更多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集中。创新园区运行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搞好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全程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和投资客商营造文明开放、宽松舒适的发展环境,使内蒙古成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和投资热土。

(四)把统筹城乡作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

第7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

[关键词] 制约 陕西省 体育产业 因素

体育产业化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能反作用于体育的产业化、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2002年12月28日党的十六大在京顺利召开,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陕西地处我国西部,与东部和沿海地区相比经济还不发达,因而对陕西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的把握,将对陕西乃至整个西部小康社会建设时期体育产业发展及管理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促进陕西体育产业、体育事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陕西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1998年至今,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13%~14%,高于全国GDP的平均增长率,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据调查,陕西体育产业年产值为40~45亿元人民币,年创利税近3亿元,体育产业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一、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体育用品消费市场逐渐成熟,城乡差别较大。随着陕西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加,花钱买健康、花钱去健身已成为一种时尚,体育用品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目前,市场上的体育用品包括运动服装、球类器材设备、运动器械器材、户外运动装备等等应有尽有,使得体育产业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但这种现状局限于城市,农村的体育用品市场和消费情况和城市还有较大差别,据调查,陕西省农村居民年均体育消费为0的占47.4%,近一半的人没有体育消费,年均体育消费在30元以下的占39.9%,仅有12.7%的人年均体育消费在30元以上,可见农村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消费情况还不容乐观,分析其原因,主要和农村的经济不发达、农民思想文化水平较低有关。

2.竞赛表演市场和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较快,体育培训与服务市场发展缓慢。近年来,陕西省竞赛表演市场和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较快,体育培训和信息服务市场发展缓慢。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产业的主要市场之一,陕西的竞赛表演市场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的,尽管竞赛表演市场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陕西国力足球队进军甲A之后,使陕西足球市场异常火爆,自1994年甲A联赛开办以来,全国平均每年每场的观众为2.115万人次,1996年高达2.43万人次,陕西国力主场观众人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中国的“金牌”球市。商业性比赛的不断增多,给人们提供了观赏高水平运动竞赛的机会,也刺激了大众在体育观赏方面的消费。健身娱乐市场是体育产业中的另一个热点市场,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陕西已初步形成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并存、高中低档体育服务产品并存的市场格局,省、市经营性的各类球馆、游泳、武术、健美中心等经营活动场所也越办越多,这些经营性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满足了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的需求,同时大大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增长。与竞赛表演市场和健身娱乐市场相比,有关体育培训和信息服务市场发展较为缓慢,这主要表现在群众光看不练的现象比较普遍,群众缺乏有关体育锻炼方面的指导、培训和信息的获取,而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直接参与体育活动是最基本的,对群众体育锻炼方法、知识的有偿培训与指导,这也是体育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

3.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增长较快,开放、利用率较低。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据统计,建国以来,陕西省共修建体育场、馆2万余座,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为承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等大型赛事,一批质量高、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拔地而起,而且部分场馆达到了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这些体育场馆为大众参与体育锻炼、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硬件保证,但这些体育场馆主要用于举办一些大型赛事,对大众开放进行有偿服务较少。体育场馆除了举办大型赛事之外,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不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需要有人去管理和维护,在闲置时间对大众开放体育场馆,进行一定的收费,一方面可以用于场馆的管理和维护、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为大众提供一定的锻炼场所。

4.体育有形资产开发较为重视,体育文化产业开发不够。体育产业的发展应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场有形资产的开发和无形资产的开发。近些年来,陕西体育产业的发展对有形资产如体育场馆、服装、健身器材和体育彩票等方面的开发较为重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还不够,体育中有很多精神方面的东西能够起到振奋人心、催人上进的作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在节目间隙播出的体育MTV深受群众欢迎,如果其市场价值得到开发,必将对推动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产生积极作用。

二、对制约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因素的分析

1.经济欠发达是制约陕西体育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也影响人们对体育的消费等方面,从而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心理学家马斯诺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无法形成对其他需要的驱动力。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整个中国社会还处于一个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时期,人们的基本需要还未完全满足时还谈不到对其他方面的过多消费,这包括对体育的消费。陕西地处我国西部,与东南沿海省份相比经济还比较落后,我国农村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80%以上,1999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2090元,陕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县仅为1408元。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的829位居民存款意识进行的专项调查表明有近50%的居民不愿放开手脚消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下岗失业的可能性使今后收入存在不稳定性;二是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将使教育费用大大提高;三是医疗制度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支出,而陕西的消费情况与这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经济的不发达,居民预期收入的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体育消费,居民只有在满足生存需求后,才会扩大体育消费需求,体育产业才会快速发展。

2.管理体制不适应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处于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已初具规模,但还不成熟,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管理体制也不成熟,还存在许多问题,也制约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制问题主要存在与大众健身产业体制和竞技体育产业体制两个方面,在大众健身产业方面,主要表现市政府的直接经营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陕西的大众健身产业绝大多数都是由政府来经营,政府部门的体育设施基本上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修建的,目的大多不是为了经营、赢利,在体育产业化、社会化之后,一些政府投资的体育健身设施也参与赢利性的经营活动,由于政府原本投资的目的并不是赢利,在制订服务价格的时候价格高低的标准自然和经营性健身娱乐场所不同,更何况有很多单位把这些设计使用当作对员工的福利,是免费对内开放的,这样就和一些私营的大众体育健身场所存在着不平等的竞争,而大众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主要应该依靠社会,依靠民间资本,这样,实际上就阻碍了大众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方面,最具产业化特点的是竞技体育俱乐部,但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本身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能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法人实体,比如足协拥有俱乐部股份的事实,足协在名誉上是群众社团组织,但是,仍需要财政拨款,执行行政命令,而且还拥有俱乐部的股份。这种体制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企业失去了独立的法人地位,不能够自由、公平地在市场中运行,不能够按照市场的规律办事,寻求利润的企业准则也同样受到影响。竞技体育产业化、社会化得不到快速的发展。

3.封闭保守的思想和传统的消费观念。陕西地处我国内陆,历史上曾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比较封闭、保守、传统。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情况有所转变,特别是年轻人,但和东南沿海省份相比,除经济因素的影响外,思想的保守和传统的观念仍对人们的体育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消费作为一种追求身心健康和精神娱乐的消费往往被排列在基本生活消费之外的其他消费之后,即使是文化娱乐消费中也很难把体育消费列为主要部分,特别是农村群众表现尤为明显,这一点从农村居民年均体育消费的情况中也能看出,这种情况制约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缺乏经营人才。必要的体育经营人才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目前陕西体育产业部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大多不是体育经营的专门人才,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影响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陕西目前只有西安体育学院的社会体育系在培养体育经营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有限,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要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勇胜:广西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年第4期,28~29

第8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

关键词:建筑 工程 管理 现状 改进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面对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只有增强创新、转变观念,以创新的施工管理提升施工质量,在规定的工期内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建筑项目,并增强建筑产品质量,才能够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先机,占据优势,从而在整个建筑施工行业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地位。

一、建筑工程管理内容

1.质量管理,这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质量好坏不仅影响社会活动各个方面,而且能综合衡量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控制工程质量要进行质量管理,进而确保工程产品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2.安全管理建筑业是安全事故的多发行业,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市场形象、建筑资质、经济效益,也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在确保工程质量、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实施全过程安全控制与管理,成为摆在建筑领域里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安全管理,各级领导应该以身作则,成立安全小组,针对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操作制度,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所有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并且落实到位,这样可以提高整体质量水平,以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安全完成。

3.进度管理,通过管理工程进度能有效保证工程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进而确保工程按期完成。若不加强工程进度管理,就容易出现进度拖延现象,进而导致不能按期完工或应赶工期造成的工程质量下降。因此科学合理的进度管理能有效地指导具体进度计划及实施;

4.投资控制。每个建筑工程较敏感内容都是资金,因此需科学规划及统计工程设计预算,必须重视资金涉及的每个环节,统一归纳和统一决策涉及的预算问题。

二、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1.管理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最突出的现状就是不合理的管理模式,当前的工程管理模式中仍然存在很强计划经济的色彩,管理方法主要是行政与硬性指令,这点明显地体现在我国大型建筑企业中。

其一,制定工期方面,主要表现在不够重视工程的总体规划,制定的很多计划不符合实际且不科学,通常是依靠积累经验确定工期。一旦遇到的工程项目是新结构形式的,有关人员往往会不知所措,也仅仅依靠依靠主观臆断来制定措施,导致措施的不得当。

其二。采购材料方面,现在大多数的建筑企业采购方式是大批量的集中采购。在工程项目到手后才联系供应商,建设单位和供应商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一种合作关系,使得采购方式比较僵硬,缺乏灵活性。一次购入大量的材料,不仅占用资金而且又占场地,还有对于零星材料需频繁地采购,从而增加工程采购的成本,最终导致资金浪费。

其三,控制方面,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未足够重视工程控制,同时缺乏完善的工程控制体系,仅仅依靠主观臆断和经验积累。一般检查工作代替了大部分控制的控制内容。而只有等结束任务后才能进行检查,只是事后控制,没有统计分析及量化计算,未足够重视事前和事中控制。

2.人员素质的现状。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队伍整体普遍素质较低,且结构层次不合理。首先是缺乏高学历人员,大多数人员学历较低;其次是较重视工程的技术人员,而轻视专业的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合格的工程管理人员。尤其目前我国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一个行业,其一线操作工的技能水平低,尤其是农民工素质需要提高,这也是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很多的操作工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进而不仅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而且易发生安全事故。

3.缺乏建筑工程管理意识

从我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看来,当前我国还需要加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因此建筑业仍然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而建筑工程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从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看来,大多数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管理不够重视,工程管理意识淡薄,重技术、轻管理思想现象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项目管理的优势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在技术上解决问题就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有些项目建设没有专门的项目管理人员,只是依靠行政手段来进行兼管,完全没有认识到工程管理的作用。

4.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管理模式不合理,仍然受到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影响,以行政的硬性指令替代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建筑工程材料管理中,建筑企业通常都是以大批量的集中采购,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采购方式由于购入量大而占用了资金和场地,使采购成本急剧增加,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在工期制定过程中,大多数建筑企业不重视对工程的总体规划,所定计划只靠以往的经验,没有科学依据,同时还缺乏实际性的考虑。

三、建筑工程管理改进措施

深入改革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其一是改革管理观念,目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与传统的工程管理观念不同,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盈利,特点是科学地决策管理,同时追求创新发展。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经营观念,只有转变经营观念才能顺应新经济形式要求,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其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具体包括分离总承包人施工管理和作业职能,弹性的用工制度,设置总公司的组织结构要符合市场要求,有效地结合集权和分权,组织机构要机动灵活等。其三是改革管理技术。要采用科学、量化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如借助网络技术管理工程,确保工期进度,借助数据统计技术利用工程资金,建立绩效的考核制度等,有效地指导工作。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及时的管理创新都能够保持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建筑施工企业也不例外。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灵活的企业的相关机构进行调整,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才能以及特长进行详细而深入地了解,从而做到人尽其用。要积极学习和探讨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灵活的加以运用到自身的施工管理当中,切忌生搬硬套,盲目的套用国外经验。施工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氛围,使施工人员能够处于一种有利的氛围当中,在不知不觉当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管理过程当中应该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如新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施工管理的工作量,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直是当代社会的主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社会发展方式,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更是如此,因此绿色施工管理将是未来施工管理创新及施工企业发展的方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同样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与生态不断恶化的现状。这些现状明显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当下环境带来的影响,我国势必要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过程的控制,改革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开展清洁生产.尽量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促进现场施工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使环境资源可持续下去。

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项目的实施十分重要,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因为传统管理体制对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影响较大,对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不太适应,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期间结合建筑工程特点以及现代经济体制,使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使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得到创新,增强建筑工程实体质量监督力度,在项目实施的各阶段进行质量控制,进而确保项目建设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涛,王慧.浅析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23).

第9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主要问题;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的发展需要考虑越来越多新的要求。在企业日常运行中,工商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对于探索其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多数企业工商管理落后,缺乏信息管理意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逐渐落后并被淘汰,所以探索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新的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工商管理意义

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不同管理活动与经营活动,都离不开工商管理的运作。可以说企业能否稳定发展,与企业工商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工商管理是联系企业自身优势与市场特点的纽带,是促进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稳定前行的重要保障。所以,不断完善企业工商管理意义重大。

二、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现状

虽然市场经济发展有了巨大变化,出现许多新的元素,诸如信息因素、文化因素等等,但企业工商管理依旧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除了形式影响因素外,受旧管理理念影响,多数企业都将即时生产与库存清空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原则,力图在短时间内获取更高经济效益。但在当前,这种理念并不能将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做到有机的结合,从长远来看,影响企业的全面发展。具体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科学的管控在当前,一些企业中往往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渴望进步的思想相互交织,在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又尚未完善形成体系,导致企业管理往往十分混乱。与此同时,企业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友好沟通,导致管理混乱的问题更加严重。企业管控能力不科学,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有利地位,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科学管控能力的缺乏,与企业的发展思路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现代企业发展而言,明确发展方向能够让企业的运行更加有条理,更加科学,能够大大提升经营效益。但当前企业在实体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追求新思想、新观念,却在更新的过程中又有所保留,导致企业的整体发展思路不明确,使得企业工商管理表现极其混乱。2.企业定位不明确经济全球化正不断推进,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深入,种种外界因素都大力推动着企业的发展进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转变的今天,企业若想得到发展,就一定要积极改变管理思想。不能单纯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要在追求经济利益发展的同时,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推动企业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但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定位尚不明确,落后的管理思想与陈旧的企业管理定位,导致科学管理技术难引入,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优化,核心技术竞争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革新方面也推进缓慢。如何进一步的明确企业定位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3.企业文化落后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还能够协调企业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企业健康发展。但在当前,许多企业并没有对企业文化进行足够的重视。再加上企业文化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没有形成体系,文化建设更是形同虚设。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对于企业内部形成生态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宏观来看,一个有独特企业文化的企业,在经营理念和日常管理等方面都有着巨大优势。其所表现出的竞争力,也远远高于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

三、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

当前的市场形式以及时代背景,影响着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综合来看,进行企业工商管理改革,已经是一种必然。如果只从企业工商管理自身角度来看,只有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保证企业今后的发展。综合分析来看,工商管理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组成,那么在发展上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思考。1.提升管理人员的总和素质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执行者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其个人综合素质决定着工商管理的管理水平。所以,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并结合各部门实际的管理需求,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未来企业工商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现在企业竞争实际是人才积累的竞争。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应将对人员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心。要切实注重对企业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和企业技术性人才。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要将更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与企业管理技能传输给管理人员,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现阶段发展有长远意识的工商管理执行人员。除了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还应转变人才管理的管理理念,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员工发挥自身优势,并让其利用自身优势,将岗位的价值充分发掘。2.完善企业组织架构现代企业组织经营都讲究生态链式发展。那么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一个有完善架构的企业,也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如果企业缺乏准确完善的架构,企业就会在渐渐的经营活动中失去活力。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明确架构中岗位的具体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另外,要积极提高工商管理的效率,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增加奖励比重,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对员工引导,充分发挥其个人效能,帮助员工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自我调整,这样才能为企业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企业需要明确自身定位,与时俱进,不能保守,敢于创新。在世界形势变化剧烈的今天,只有定位明确,才能保证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才能真正的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进而推动企业的良序发展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向来十分重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开发新的财务管理策略,调整财务管理的结构,包括建立财务信息支持系统、成本预算管理系统、资产风险的调控系统等等。实现全方面的、高效的、准确的财务管理,为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提供坚实的、有保障的财务基础。传统的财务管理,将利益追求控制在正常水平之内;但在市场经济复杂化的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会使得收益超出正常水平。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利益思考方面,要敢于抓住契机与市场优势,通过运营获取超出正常水平的利润。要努力把握市场机会,提升投资和融资的合理性,壮大企业的同时,为企业增加利润。

四、结语

企业工商管理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国际形势、时代背景等要素的多方面影响下,分析现有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并思考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大胆改革的发展方向,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当前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不足,比如,企业管理定位不明确,企业文化建设落后等等。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更要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组织架构的完善,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着更高的竞争力,实现更好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工商管理亦或是企业自身技术发展,都需要将现代企业的组成部分进行更好协调,才能够进一步保证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凤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2(14):00061-00061.

[2]庞珠霞.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4):256-256.

[3]张帅豪.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J].价值工程,2013(22):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