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的发展范文

实体经济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1篇:实体经济的发展范文

1.以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为核心目标

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产品方面,制造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满足消费需求。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质量,挖掘产品的内在价值,这就需要制造商有创新精神及其工匠精神。制造商不能只满足于原有的制造模式,要勇于创新,不断更新制造方法和制造工艺,在产品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不断更新以满足消费需求;制造商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要具有工匠精神,这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信誉的利剑;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专注制造业发展的企业家和一大批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工艺、改进产品质量的现代产业工人,是制造业供给质量的保证。在企业层面,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素质和质量,提高企业活力。企业在质不在量,要对无作为企业进行处理,降低制造业的经营成本,加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企业创新,致力于打造一流企业,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简政放权,让企业和市场更多的发展空间,减少政府干预。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创新,优化内部结构的制度政策,引领企业创新行为,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

2.以形成工业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融合共生的关系为关键任务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大变革,如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成为了能够替代人工的动力,较之前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节省了人力;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的营运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满足了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为生产提供了更强的动力支持;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技术和发展,使人类并不止步于简单机械,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给人类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随着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产业结构需要根据发展环境进行变革以满足时代要求,适应时展,才能持续存在,否则必将淘汰。产业融合体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是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是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当前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高端化程度不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相对较大,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占比不够高,服务业中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呈现出以偏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为主的增长趋势,造成整体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不够;而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尤其是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结合也不够,也就是服务型制造发展不够。转变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良性的互助关系,融合发展。在调整工业和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同时,还要关注产业运营的状况,着眼于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收益情况,努力营造工业和服务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健康的发展环境。目前我国服务业呈现出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少,服务产业仍处于低端水平,而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联系不够,没有找到适合双方发展的模式体系,未建立起长效发展的合作模式。

第2篇:实体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实体经济;困境摆脱;挑战;虚拟经济

一、引言

实体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例如利润空间小,利息负担重,税费繁多,虚拟经济的冲击等等。本文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进行梳理,并提出对实体经济发展摆脱困境的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1.利润空间小。其一材料价格不断的上涨、劳动成本不断的攀升,使得企业的利润降低。其二实体经济运输成本逐渐提高,且场地租金逐渐增加,其成本不断攀生。其三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严重,劳动力逐渐降低,劳动力的成本逐渐提高,这就呈现出了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高的现象,造成了生产力不足的情况。此外我国现代自动化工业技术尚未完善,自动化尚未完全解放人类劳动力,使得企业供求不平衡,成本逐渐增加。而且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治理环境的投入也不断的增加。伴着全球金融萎缩的刺激,出口国外的需求不断降低,企业的利润更是被严重压缩。同时能源、资源大量消耗,造成了成本不断的提高。总的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倒退的迹象,我国实体经济还没摆脱高消耗、高投资的模式。发展成本逐渐攀升,限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2.利息负担,税费繁重。其一实体经济的税费压力太大,例如需要交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还有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繁重加重复征收、税收负担缺乏公平性、税收立法不完善、税收计划与税收考核工作制度存在缺陷等都是造成企业税费繁重的原因,也是限制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二融资难、利息成本不断的攀升等,这都是限制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融资难成为了限制一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根源,虽然出台了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改善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相应的通过了财政的支持,但是真正的进行融资的中小型企业很少,大都被大型企业占去了大多数资金。同时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利息普遍偏高,利息低的利率为3%,高的则利率为5%,如此高的利息,使得诸多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企业利润空间本就很小,再用来还贷,这就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发展。3.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电子商务是虚拟经济的直接表现,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电子商务从外到里冲击着社会体系。实体经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电子商务则只需一个仓库存货,随着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也会飞快的发展。同时电子商务线上商品价格低,竞争优势明显,能够吸引潜在的客户,实体经济的客户群逐渐丢失。

三、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本身的发展才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最佳动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可以从根源解决,我们可以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着手解决。1.企业建立新型管理模块。提升企业竞争力可以从客户管理模块、商业智能模块、销售管理模块等三方面解决。其一客户管理模块,企业核心的资源是客户,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深入了解客户,才能够维持企业和客户的关系,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例如某企业在客户系统中建立了问卷、客情统计、行动记录、联系人资料、客户资料等形式。对客户进行系统的利用和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建立完善的业务规则,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其二商业智能模块,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智能化”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利用,例如某知名企业已开展营销数据、企业“诊断”、黄金定律、产品分析、业绩年报等专业化、全方位的服务和分析,以期提高企业运营能力和决策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三销售管理模块,分为销售服务、售后服务、销售漏斗、市场活动、销售任务等形式,是通过分析、计划、控制和执行建立的管理模式,能够给销售人员起到合理的分配,提高销售成功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完善设施、价格更加实惠。实体经济的优势在于顾客体验,利用电子商务没法给予的体验感、参与感以及信任感留住客户,提高营销成功率。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店面,离不开环境,更离不开相应的设施。例如建立更加人性化、更加智能化的商场,增加商场停车位、空间等,提高实体店面的装修环境,在节日开展促销打折、消费送礼等活动,降低商品价格以吸引客户等。还要树立长远的战略发展,例如新老顾客回馈活动等。除此之外,实体经济可以从实际提高店面的知名度,诚信开店等,而且换季清仓等,要大力宣传,从提高店面的知名度做起,从而提高企业的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都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为我国实体经济摆脱困境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

作者:赵晨希 单位:南京市中华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红伟,冉芳.货币供给、资产价格波动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2001-2015年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01(03):17-23.

第3篇:实体经济的发展范文

摘 要 本文拟从实体经济的概念、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

关键词 中国 实体经济 问题 应对措施 发展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好坏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能力的重要因素。不过,在中国,实体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在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实体经济的概念。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在对中国的实体经济进行分析之前,必须对实体经济这一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把握。对于实体经济的概念这一问题,我们拟从实体经济的定义、实体经济的特点、实体经济的作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实体经济的定义

所谓实体经济就是指以物质、精神、服务等形式在市场上进行流通的经济活动。它不仅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同样还包括教育、知识、信息等精神生产部门以及服务部门等。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有形性。所谓有形性就是指实体经济是可以体会得到的,它与虚拟经济正好相对应;其次,主导性。所谓主导性主要是指实体经济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对其它经济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或者是较大的影响;最后,载体性。所谓载体性就是指实体经济是其它经济形式的载体,其它经济形式只有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效用。

(三)实体经济的作用

实体经济的作用是比较多样而又显而易见的。归结起来,主要有提供基本生活资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强人们综合素质三个方面。首先,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人们吃穿住用行等活动能够得以长久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体经济向人们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其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们除了需要物质方面的满足,精神、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实体经济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是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前提和保证;最后,增强人们综合素质。实体经济的发展还会有效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这主要是从纵向角度来进行说明的。

二、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可以从政府、实体经济转型、金融危机以及企业家素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政府方面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实体经济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上处于劣势,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而目前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就是国家没有能力或者是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这给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实体经济转型方面

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多数实体经济都在尝试着转型。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目标不明确、条件不成熟等,出现了很多转型不成功的例子,给自身发展带来了困扰。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实体经济的转型是必然的,不过一旦转型不成功也会带来不少的问题。

(三)金融危机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中国实体经济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统计,美国金融风暴给中国实体经济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比如国内消费者收入预期变差,国内出口企业出口坏账增多以及企业就业形式恶化等。

(四)企业家素质方面

企业家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不过,目前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实体经济普遍存在着企业家素质不高的现象,给其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制约。

三、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的扶持与支持,包括资金方面、政策方面等等,只有在政府提供较大扶持的基础和前提下,中国实体经济才能迎来比较迅速的发展,并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推动实体经济的成功转型

实体经济为了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必须不断进行转型,并且必须保证转型的成功率,否则会给自身发展带来较大难题。对此,不管是企业自身还是政府方面,都应该相互配合,从自身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完成转型,从而为自身发展开辟道路。

(三)减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致命的,一旦出现国内消费水平降低、企业裁员增多等现象,不仅经济本身会受到较大影响,而且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社会的不稳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扭转,最重要的是要增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四)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

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综合素质应该包括专业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等。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具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比如定期开展专门的讲座、定期组织企业家出国考察,借鉴外国经验等。

四、结语

在我国,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实体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严重影响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共同努力,不断克服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边群.中国实体经济高负债值得警惕.理论视野.2012,23(9):80-80.

[2]文映先.浅谈企业家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9(3):178-179.

第4篇:实体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体制创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内涵有一个先天的重大缺陷,即传统的市场机制在大多数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失灵”,致使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它难以奏效的领域,扭曲了追求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界价值的有机统一,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人类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传统市场经济进行体制创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重新调整社会利益分配关系,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中,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社会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通过利益导向、供求变动、价格涨跌优胜劣汰及风险约束的连锁互动,作用于各经济主体,规范其经济行为,并在客观上促使参与经济活动的各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运转趋于有序和高效,从而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然而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能掩盖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调、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生活质量下降的严酷现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会内生出非持续性的、非生态化的经济增长。

从市场经济本身来看,存在固有的缺陷即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意指维持合乎需要的活动或停止不合需要的活动,其价格――市场制度偏离理想化状态,致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出现低效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别是对于生态环境资源这样兼具经济特征与社会特征、市场特征与公益特征的事物,必然存在市场失灵。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以危害长远发展为代价换取当前发展、以损害全局利益为代价换取局部利益、以剥夺他人的发展资源为代价换取自身的发展,必然失去健全的生态基础和协调的经济关系从而内生出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二)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必然选择。然而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因其制度本身的不可持续性,致使生态存量下降而导致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创新。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思考

(一)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

从循环经济发展观来看,现代企业不仅仅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微观经济实体,同时还是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现代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生态经济实体。换言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观要求的现代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人”和“生态人”。为此,应当进行企业循环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推进企业发展的转型。这种新型的企业管理制度运作的主线不仅包括协调企业生产经营诸环节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同时也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与优化视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企业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资源经济模式,通过企业投入的知识化和管理的知识化,使现代企业逐步从主要依靠物资资源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知识要素的投入、生产、分配和应用;从传统的“末端治理”的管理模式转向清洁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进行资源再利用的转化、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生态优化的企业循环经济管理制度。注重人力资本投入,注重知识价值,建立人本管理理念,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树立形象也是竞争力的理念,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只有以这样的经营和管理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企业外部不经济性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实现企业内部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的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从而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建立健全资源市场

由于我国的市场体系不完善,资源没有市场化,而作为一种自然财富,因而被随意滥用。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建立健全资源市场。通过资源市场将资源纳入市场体系,受市场规则约束,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具体做法是:首先,明确界定资源的产权。产权明确是形成市场交易的前提,没有明确界定产权,而建立资源市场是根本不可能的。因而在建立健全资源市场之前,先要界定产权,运用一系列制度来明确环境资源要素的归属,使明确界定的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由于资源环境无价或价格过低过分背离资源价值,使资源恶化现象得不到彻底根治。因此在建立健全资源市场的过程中,要建立有偿使用制度,给资源环境赋予价格因子,通过价格因子来达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最后,实行部分资源的有偿转让。在资源产权得到明确界定,价格被确定的基础上,使资源环境的产权能被转让,使资源被用到最有价值的用途上去。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B4).

第5篇:实体经济的发展范文

近年来,浙江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卓有成效,特色乡村、美丽乡村、民宿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头。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这10种模式是: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运营型、基金运作型、村庄经营型、产业发展型、生产服务型、村落建设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有些值得借鉴参考。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并对外公布,以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资源开发型

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典型案例】

开化县长虹乡霞川村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

霞川村由原霞坞、河滩村调整新设,地处开化县西部边陲,毗邻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东头村。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寡林茂,霞川村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全村7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经济薄弱村。

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年来,霞川村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现有资源——大石龙水电站。水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机器老化故障、承包到期无人维护等原因关停,2017年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列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总投资近300万元。经过规范化、专业化的设计建设,大石龙水电站发电机顺利完成改造,发电能力可达320千瓦,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并成功并网发电。

大石龙水电站通过增效扩容技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0万-60万元的稳定收入,使霞川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同时,霞川村的水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村水电持续健康发展。

物业经营型

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缙云县溶江乡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

洪坑桥村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是溶江乡政府所在地。按照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一”“六”是溶江乡的集市,由于无固定经营场所,集市时马路沿边摆满摊位,被称为“马路市场”。至今,“马路市场”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每年需花费维护成本近10万元。

为彻底取缔以路代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溶江乡政府、村两委积极谋划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按照缙云县南乡最大农贸市场、茶叶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安排建设用地8亩,新建一个停车场、摊位、公厕、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其中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2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0万元,村级自筹42万元。

经过溶江乡政府、村两委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历时5个月的新农贸市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200余名摊位业主入驻新农贸市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28万元。此外,通过收取集市临时摊位租金、茶叶交易场地租金、夜宵摊租金等方式,新农贸市场为洪坑桥村村集体经济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资产盘活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东阳市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现有村民165户、586人,多次获得“东阳市五好(示范)农村党支部”“六石街道招商引资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总投资42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0万元,村级自筹225万元。项目利用小区及周边闲置房屋、厂房、老电影院等资源,委托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以美化提升村居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旅游街区。小区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加固,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虚实互动3D视觉墙绘,将泥墙、赤膊墙和水泥墙装扮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显著提升道路两侧及周边的村居环境和商业品位,提高街区房屋总体租金水平。同时,小区引进专业文创公司,策划打造青年创客社区,发展集娱乐、休闲、办公于一体的轻奢众创社区,助力青年创业创新,实现居民小区和创客社区辐射互动。

项目建成后,张麻车小区从一个老旧街区蜕变成为集文化、休闲、创业于一体的优选之地。通过游客观光、餐饮、商铺出租、承接影视剧拍摄等方式,实现年营业收入30多万元,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资本运营型

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

【典型案例】

金华市婺城区:集体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

婺城区西南山区是省内典型的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有5座中型水库,是百万市民的“大水缸”。为更好保护饮用水源,关停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导致部分村集体“返薄”。

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村以“飞地”形式参与婺城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推进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村级集体抱团致富。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其中,国有资本6000万元,村级入股6800万元,涉及参股村85个。为降低经济薄弱村参与项目的融资成本,村级入股的资金中包含省级试点资金1350万元和区财政配套补助1350万元。同时,婺城区政府与当地农商银行联合推出金融消薄产品——“乡村振兴·富村贷”,经济薄弱村可按3.625‰的月息享受基准贷款利率,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此外,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给予70%的贷款贴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产业,委托第三方运营团队开展厂房出租、小微企业入驻、基础设施维护、消防安全等日常经营管理。

“飞地抱团”项目形式,打破了地域、资源限制,让更多行政村得以参与。园区建成后,可供10个左右汽摩配小微企业入驻,每年可产生租赁收入约1000万元,减除税费、运营成本等必要开支后,85个参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

基金运作型

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由政府国资公司负责运作,营利收入返还给纳入扶持范围的经济薄弱村。

【典型案例】

三门县:基金式扶持为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添砖加瓦

三门县的经济薄弱村数量多、资源匮乏,主要通过异地建造或购置物业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加快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门县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

通过省以上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万元、村集体自筹资金设立基金,由三门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管理,用于扶持经相关部门确认的经济薄弱村。基金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对于目前无自主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经有关部门确定列入三门县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东的,基金暂存该公司,公司再将资金委贷给县国司,国司给付的利息收入每年以股东红利方式拔付给股东,作为经济薄弱村的经营收入;二是对于列入基金式扶持的经济薄弱村,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可退回其投资款,专项用于项目建设。

基金设立6年以来,共取得利息收入近1100万元,支付扶持村分红1025万元,消除了38个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村集体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稳定收入。

村庄经营型

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典型案例】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新丰村“空心村”二次创业试点项目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是一个位于海拔600米高山上的偏远畲族小山村。由于地处偏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戴家山自然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多为空巢老人,一度陷入“空心村”困境。

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环境幽静,大气负氧离子充沛,有千年古树群、万亩竹海和畲族风情,非常适合发展休闲旅游业。为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戴家山自然村通过统一收储、统一招商的方式经营开发特色民宿,以1.5亩集体留用地入股,由企业出资新建4幢民宿,村集体固定分红30年、保底300万元,每年可直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为增强企业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村集体还与企业签订了500万元风险共担协议,明确对不可抗力致使企业遭受损失的,由村企共担风险。

此外,村集体还投资建成了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功能区,有偿为戴家山民宿提供配套服务,助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除集体留用地入股每年可保底分红10万元以外,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等每年可创收50万元左右,为戴家山自然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这个沉寂的小山村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和朝气。

产业发展型

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与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下浦郑村米面产业发展项目

高桥街道下浦郑村位于高桥街道东北面,全村共有393户、1265名村民。下浦郑村制作米面已有100多年历史,米面口感爽滑、米香浓郁,销售量占台州市米面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下浦郑村的米面产业以低、小、散加工作坊为主,整体加工程度不高,生产设备及技术落后,品牌、质量效益不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助推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转型升级,高桥街道借助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产研结合、农旅融合三股合力打造集生产加工、参观体验与三产融合于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示范高地。项目按照一堂一坊一园一区一馆(文化礼堂、制作工坊、米面公园、体验区、展示馆)的规划,兴建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特色米面产业园区,内设10个生产车间,统一配置米面加工设备,建造废水处理设施,全面杜绝米面加工废水入河,保护村庄环境。

园区顺利建成后,先后有十余家米面加工作坊入驻,通过共享厂房、设备、水电等,实现米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通过塑造米面生产基地、米面文化展示馆、米面文化节等米面主题文化,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以米面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随着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规模化进一步成型,米面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1.3万人次,新增经济效益400万元,实现了米面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振兴。

生产服务型

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村领办劳务专业合作社及建造配套设施项目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位于城郊结合部,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08户,户籍人口3000余人,新居民约2.3万人。村内房产出租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新居民涌入村中,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和管理问题,安乐村以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为契机,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提供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劳务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59万元,村合作社投资71.8万元,占股20%。

项目总投资702.8万元,由村合作社建造一幢8间四层楼的生产管理用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同时购买相应机械设备,建造配套设施。劳务专业合作社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路长制”与“河长制”包干,明确每位保洁员的责任区域和工作要求,实现村内自我保洁、自我管理。

自2018年起,村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将建好的管理用房租赁给劳务专业合作社,累计收益116.48万元;劳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承接物业管理、小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实现年创收200万元。如今的安乐村,村居环境干净、整洁、优美,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村落建设型

以历史文化村落、中心村建设为载体,通过保护开发、宅基地整理复垦等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庆元县:长砻村扶持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庆元县淤上乡长砻村,东接五里根生态自然保护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优越,入选省历史文化保护村落重点村。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长砻村充分利用闲置农房、闲置土地等资源,通过土地民宿入股、保底分红、集体提成等方式,引导和组织村民合理流转土地、联办产业基地。

省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补助扶持长砻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长砻村将其中的150万元用于修缮民宿,按古村落标准重新规划管理,再承租给公司经营,每年收取15万元租金;剩余的50万元用于向村民流转25亩土地,承租给长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共流转全村1000多亩土地,与村集体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头三年村民按每亩300元收取土地租金,随后每年递增。此外,村民还可在该公司从事蓝莓种植、管理与采摘等工作,最多每年可获得4万余元收入。

据统计,项目实施第一年,长砻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万元,较试点前分别增长137%、8%。目前,长砻村共有3幢古村落民宿、床位15张;1个大型蓝莓基地,年产量达3万多斤,可为村里创收约15万元。

土地股份合作型

通过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典型案例】

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莲花镇为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是衢江区的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下辖23个行政村,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土地流转率达50%以上。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惠及下辖的10个行政村、1.92万人。

第6篇:实体经济的发展范文

各位企业家,朋友们、同志们:

非常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会议,衷心感谢大家一直以来为三水发展付出的心血。今天是三水的好日子、大日子,精英云集、蓬荜生辉。我们聚在一起,政企携手、同心协力,共商发展大计。刚才,三位企业家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我很受启发。岳新同志就大手笔拿出真金白银精准促进企业发展,耀明同志就如何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效率,苏宇、桂红、浩辉同志就如何构建具有三水特色的安全发展区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表明了三水坚定支持、全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不动摇的决心。下面,我想和大家回顾一下,三水是怎样从昨天走过来的,现在走到了哪里,明天又该往哪里走。我讲三句话:

一、回望过去,三水的发展就是一部企业家的奋斗史

以前,三水给外界的形象是“水稻、水泥、魔水”。水稻,过去三水是农业大县,广东“四大粮仓”之一,每年人均上调国家商品粮居全省之冠。水泥,这也曾经是我们的主导产业,在2000年之后,我们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淘汰,保留了三水的青山绿水。魔水——健力宝,三十年前,广东有一句顺口溜: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饮料),顺德一把扇(各种名牌电风扇),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毛毯),用来形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腾飞。健力宝,橙色的传奇,三水的骄傲。不仅在全国打出了声势,也为三水培育了一大批行业人才,催生了三水食品饮料产业。近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实业立区,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成长性强的企业,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类型不断扩充,一大批新企业在三水发展壮大,一大批企业家在三水走向成功。

回顾这段历史,荡气回肠。三水的过去就是一部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区转型的奋斗史。发展没有奇迹,只有足迹。三水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三水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改革进取,靠的就是企业家们的因时顺势、敢为人先,靠的就是金融界朋友们的鼎力支持。正是这些力量,推动着三水不断前进,改变了三水发展面貌。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这里,我要表达对企业家们的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企业兴则三水兴,企业家强则三水强,企业家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企业家们的铮铮铁骨,挺起了三水屹立改革开放潮头、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脊梁。企业家是三水最为珍贵的资源,是三水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借今天的机会,再次衷心谢谢你们!

二、立足当下,三水正昂首挺向珠三角大舞台中央

2006年,我们GDP是255亿元,2016年是1100亿元,增至4倍多。跳出佛山来看,三水的经济总量超越云浮、汕尾、河源、潮州、梅州5个地级市,也接近。原来的“水稻、水泥、魔水”也变成了美好的记忆,“弘扬水精神、彰显水生态、写好水文章”成为三水的新内涵。

今天的三水,已经蝶变成为70万人口的广佛肇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迈入县域经济千亿俱乐部,位居全国百强区36位,并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度融入珠三角核心发展圈。

世界银行1月26日的一份报告指出,以广佛、深莞组成的珠三角都市区,已超过日本东京,成为全球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都市区。人口超过阿根廷、澳洲或加拿大,达4200万人。今天的三水,就是要以千亿俱乐部会员的身份,迈上珠三角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舞台。无论三水的企业,还是广州、深圳的企业,都是在珠三角湾区舞台上的企业。大城市、小城市之间,各有优势,形成了各种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开拓、公共服务在同一平台上的良性竞合。企业扎根三水,就是站到了中国最好的区域经济舞台上面。这里能干成的事,别的地方不一定能干成;这里干不成的事,在别的地方也难干成。这就是新的形势发展给予我们的底气和自信。

三、展望未来,政企联手再创三水新未来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在达沃斯论坛上引用的一句话。有人用一年的目光看到了困难,有人用十年的目光看到了机遇。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刚好第十年。这十年间,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顶住压力、坚守实业,不仅挺了过来,而且进步了,成长了,还往上爬了上去。一些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开拓了新市场。面对经济新常态,中央到地方都在主动出手支持企业发展、振兴实体经济,积极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我们相信,这些经历了市场洗礼的企业和企业家,正在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期。

今天的三水,拥有显著的区位交通优势、优越的生态环境、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三水往哪走?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握机遇,深度融入珠三角核心发展圈,主动分享新一轮区域一体化发展红利,全力打造广佛创智之城、岭南水韵胜地。

方向定了,那要怎么走?历史告诉我们,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大家手牵手一起走!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要政府、企业、金融联手,一起走向三水美好明天。企业方面,希望大家坚守实业,珍惜机遇,锐意进取,继续弘扬三水企业家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开展与行业优秀企业“对标行动”,以打造“百年老店”的工匠精神,把企业发展壮大起来,努力成为领军企业。也衷心希望金融界的朋友们把握三水产业、城市、民生快速发展的机遇,真诚合作,共兴共荣。

政府方面,我们会真心实意尊重企业、亲近企业、关心企业,在企业发展碰上困难的时候,在企业家遇上困惑的时刻,热情无私地出手相援、遮风挡雨。一是要营造好安全的营商环境。刚才,区纪委、法院、检察院作了政策解读,构建起具有三水特色的安全发展区,让企业和企业家们在三水放心、放胆、放手谋发展,专心于市场、专注于企业围墙内的事。二是要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企业服务。各部门、各镇街要勤跑企业,真心真意与企业家交朋友,多听意见,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也在积极地回应企业发展诉求,在行政审批上,大力推进工程领域并联审批,全面开放中介市场,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报批时间从180天缩减为60天。在教育医疗方面,做优公共配套,让大家在三水也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享受更适宜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近期,我们铺排了总投资2130亿元的198个重点项目,重点推进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支撑经济和城市发展。三是要做好政策扶持,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我们估算了一下,这20条扶持政策涉及扶持资金100亿元。包括企业在创新、上市、技改、资金周转等方面,我们都可以给予支持。四是大力招商,多招一些好企业来和大家做邻居,共同发展好。也希望大家作为行内人,多帮忙穿针引线。

第7篇:实体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新形势、平面媒体经济、发展创新

平面媒体在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改革,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平面媒体的改革显得较为必要。本文主要从平面媒体发展的创新性出发,以提高平面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方向,增强平面媒体的社会责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一、创新在平面媒体发展中的重要性

平面媒体承载着社会公众文化生活以及营造社会文化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平面媒体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和提升,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奉献了重要的力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公众对平面媒体文化审美、内涵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使得平面媒体的发展必须从创新创意的角度出发,以全新的视角来提升平面媒体的品质,从社会的现实需求出发,来科学定位现代文化生活。文化产业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推动多媒体发展的现代社会,深化文化产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在文化产业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不断利用新型的科学技术来推动多媒体产业的发展。因此创新在推动平面媒体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传统的媒体和文化娱乐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人们获取信息和内容的方式的渠道更多、选择更多,网络媒体等新型媒体给传统的平面媒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电子书、信息网站等新兴多媒体都对平面媒体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思路。面对新的时展需求、社会发展趋势,平面媒体必须从时代的特征出发,在平面媒体中加入创新的元素,不断寻求突破和发展,用创新的思路来武装平面媒体,满足广大受众群体的更多需求。

二、平面媒体的现代化转型创新策略

(一)现代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平面媒体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传统平面媒体因为现代化的发展承受着更多的生存压力,而新兴的多媒体和数字媒体则希望通过现代化的阅读方式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数字媒体相对来说更加具有优势,在声音和色彩上能够带给受众群体更好的阅读体验。数字技术变革了平面媒体的发展方向和影响模式,相对来说更加具有互动性和环保型,因此数字化的平面媒体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比如我们在其网站上看到《新周刊》、《汽车族》的电子杂志,就和纸质杂志的内容完全一致且同步。虽然是电子化了,但并不影响读者对其内容的完整获取,因此,纸质杂志培养的忠实读者会在第一时间认可这种刊物。研究发现,电子杂志吸引读者的本质并非是因为其电子化形式,而在于其原本具备的刊物特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追求形式创新而缩水内容的电子杂志无法为其聚拢更多的受众,反而是忠实传统媒体内容的电子化方法更容易受到新受众的垂青。

(二)在发挥传统平面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创新

传统平面媒体要在现代化媒体中生存,就需要在发挥传统平面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结合现代化的数字网络基础来丰富现代多媒体的表现形式。首先需要对平面媒体的市场经济角色和价值进行定位,将传统平面媒体与现代多媒体方式相结合,通过关注用户的真实体验,以提高平面媒体阅读的舒适度,力争在美学设计上进行创新。通过用户反馈、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来把握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市场动态,从而更好地完善平面媒体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设计。其次,传统平面媒体需要从发展的长远性,重视平面媒体的现代化转型工作,通过引入专业的创新性人才,来提高其文化传媒中的创意,在内容和展现形式上实现突破,从而为传统平面媒体资源的现代化发展排除技术上的障碍,储备充足的智力资源。比如,当期的《南方人物周刊》需要6元,纸质杂志的零售8元。区区2元的差异,也许很难刺激用户订阅电子版的兴趣,然而当受众看到8.99元可以购买4期(当期+3期过刊)的时候,马上就会觉得是一个大便宜。平均到每期2元多的价格与纸质杂志的差距足够大,也足够刺激用户一次购买多期杂志。这种"当期打包过刊"的销售方式不啻为一种电子杂志营销的创新。

(三)提高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平面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它包括了新技术、创新管理的方式以及品牌战略等。平面媒体在日趋激烈的文化产业竞争下,需要从其自身的优势和市场定位角度出发,挖掘自身优势提高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获得市场认可。关键在于重视用户的产品体验,将品牌发展的战略融入到平面媒体产业的发展思维中去,增强工作人员的团队归属感以及责任心,为实现核心竞争力构建目标。在人才管理上实行创新管理,用高效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尤其是在文化产业领域,对人才的培养要更加灵活和动态。

(四)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创新发展模式

毋庸置疑,平面媒体数字化是重要的创新,这个进程会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提速,而发展技术和提升品质需要资金支撑,因此收费乃必然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传媒业不仅在产业形态和和世界多媒体产业的发展方式逐渐趋同,在市场经济中的相互合作与互动程度也明显加深。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的平面媒体行业要得到发展,就需要有开拓海外市场的决心和勇气,在综合分析了我国市场环境的同时,借鉴海外市场的资源创新开拓国市场,在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的同时,结合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征,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平面媒体形象。

综上所述,平面媒体因为其自身的特征具有物质性和文化性的双重特征,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传统平面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进行现代化平面媒体的创新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在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要实现平面媒体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只有实现在内容、形式上的创新,才能推动我国平面媒体更好的发展,适应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计算机信息网络的飞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成昆.数字媒体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J].岷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 黄本斌.新经济形势下出版业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6)期.

[3] 王伟.网络出版时代传统出版转型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0年年,第(3)期.

[4] 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8篇:实体经济的发展范文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结合发展的产物,是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创新。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表现为:

(一)发展目标一致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结构形式,其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目标一致,具体表现为:互联网金融可优化配置资源,增强资金活动的透明度,将金融服务范围拓展到中小微企业,甚至是个人借贷,进而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充足资本。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立足点,一方面推动实体经济升级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对社会经济的服务能力,这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

(二)以实体?济为基础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是实体经济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创新活动。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引起各方投资者对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这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开拓了空间,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体。同时,实体经济发展又进一步增加了社会闲散资金,为互联网金融整合利用社会资金提供了物质来源。所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保障,其发展态势是否稳定决定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

(三)相互促进与推动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运营模式带来了冲击,促使传统金融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下必须拓展服务职能、优化运作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引入先进互联网技术,从而增强传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以网络为平台的借贷业务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难以实现的金融职能,对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潜在发展矛盾

互联网金融具备经济虚拟性的特点,在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发展埋下隐患。如若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出现严重的虚拟经济膨胀问题,则会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稳健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此外,互联网金融无节制地过度发展,会吸收更多的人才、资金和社会资源,这势必动摇实体经济的根基,导致实体经济步入衰退期。

二、互联网金融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战略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发展现状,为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具体如下:首先,严把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关,通过制定牌照发放标准、设置最低注册资本金、落实风险准备金制度,从而提高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抵抗能力,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事前控制。其次,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产业政策,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运行秩序进行严格监管,增强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向市场化的方向变革。

(二)加快互联网金融资金流动

为有效缓解实体经济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融资渠道单一闭塞的现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驱动互联网金融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加大政策引导。政府可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优化配置互联网金融为企业提供的信贷资源,使信贷资源能够服务于满足政策扶持要求的中小微企业。政府要明确政策补贴对象的企业类型、交易规模、交易增长率、注册资本、信用等级等方面的要求,保障符合要求的中小微企业能够获得互联网金融资金的支持。其次,建立资金评价机制。政府应构建起完善的资金评价机制,在全面收集评价信息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将其作为改进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促进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共赢

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因自身发展规模的限制,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时遇到了资金供给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引导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首先,银行可将吸纳的资金流向互联网金融企业,扩大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储备,促使互联网金融能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小额贷款服务。其次,互联网金融要进一步完善客户信用数据库,建立客户信用评级机制,促使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信用信息与银行的客户信用信息实现对接,降低信贷风险。再次,银行要引入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开发“线上+线下”的业务渠道,提供线上支付、交易和业务处理等服务,逐步实现自助服务智能化,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方式。

(四)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应健全和落实相关监管体系,避免互联网金融出现泡沫经济,从而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根基稳固。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要采取分级监管的方式,综合发展以行业自律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主体的三级监管机制,构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同时,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起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披露项目资金运作、预期收益、投资期限等相关信息,并且及时重大风险事项以及可能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信息,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互联网企业财务状况提供有力依据。

第9篇:实体经济的发展范文

一、人民银行辽南某县支行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1.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

(1)认真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组织召开行长经理联席会议即“经济金融分析会”,分析研究辽南某县经济金融运行形势,要求继续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合理安排信贷资金投放进度,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合理的信贷需求,又要防止由于信贷增长过快引发的信贷风险。要求各金融机构站在共同谋划辽南某县发展的高度上,支持辽南某县六大产业的发展,加大创业信贷的引导力度和金融创新力度。

(2)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辽南某县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辽南某县实体经济的投放力度;加速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落实房地产信贷政策,鼓励发展消费信贷;发展第三产业,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类的信贷政策支持工作。支持重点产业、项目的发展,严控对高能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努力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和效益。

2.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拓展新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1)贷款担保方式创新

①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辽南某县支行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创新试点,县人行制定的《辽南某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辽南某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县政府文件形式印发。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县人行制定了《辽南某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贴息资金及风险补偿金使用暂行办法》,县财政出资500万元专项用于创新产品的风险补偿。

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加快落实中央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精神,中国人民银行调研组于2013年12月24日到辽南某县开展“两权”抵押融资调研,调研分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四个层面展开,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农民进行深入调研。调研组就以下情况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辽南某县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总体情况;抵押贷款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抵押登记、流转交易中心等配套制度建设情况;实现抵押担保权能可能存在的风险、下步计划和建议等。调研组对辽南某县开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在全国的先行作用表示肯定,并对下一步继续深入试点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

2014年,人民银行辽南某县支行针对现代农业的特点,重点扶持现代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济主体。县人行会同金融机构组织人员对十多户家庭农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了解经营状况、资金需求、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并多次召开金融机构参加的推介会。协调县政府和部门,与县农村经济局协商土地流转抵押、与县财政局协调财政扶持资金事宜。截至2014年12月,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附属抵押及追加附属抵押贷款余额共计19441万元,为有效解决农业抵押品不足问题开创了一条新路。

②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针对近年来辽南某县林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问题,县人行引导辽南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对借款人从事林木、林地经营活动所需流动资金给予贷款支持。截至2014年末,辽南某县投放林权抵押贷款共90笔、余额3667万元。

③开展了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业务。县人行引导辽南某县农村信用联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发展。针对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不完善及农户对大额贷款的需求而筹资困难的现状,辽南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辽南某县鑫财源担保有限公司合作,担保公司在辽南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存足保证金后,辽南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5比1的比例放大,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户发放贷款,累计发放3200万元。

④开展了全民创业贷款业务。为解决辽南某县公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县人行受县政府委托,牵头协调县财政局与县联社签订协议,担保中心在信用社开立担保基金专户,实行总量控制,为下岗失业人员借款提供担保,由信用社以3:1的比例发放贷款,2014年初发放贷款84笔、贷款金额368万元。

(2)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方式

推动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阳光・惠农贷”业务;全县各乡镇政府、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积极联动,农户申请贷款时,农村信用联社将为其办理一份保险金额与贷款金额一致的商业人身保险,保险费率为0.4%,信贷品种包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设施农业贷款三个品种。目前“阳光?惠农贷”贷款余额为10852万元,惠及农户7010户。

(3)发放创新型信用贷款

发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县人行制定了《助推诚信农民创业致富实施方案》,引导当地某信用社积极扶持当地青年农民创业致富,开展金融知识宣传、金融业务咨询、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服务等工作。累计对诚信青年农民累计发放贷款35笔、209万元,极大地满足了青年农民创业的资金需求,目前全部按期收回,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了当地信用环境建设。

(4)基于订单和保单的金融工具创新贷款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现代化、规模化发展的加速,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济体发展迅速,资金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县人行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基于订单和保单的金融工具创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370万元,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1)加快征信创新工作

一是为扶持新型经济体发展,采集了家庭农场信用信息档案,为家庭农场评级打分,引导金融机构进行培育和信贷扶持。二是组织制定了《辽南某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开展“助推百名诚信农民创业致富”活动,制定了《助推诚信农民创业致富实施方案》,推动“农户+征信+信贷”的业务模式有效开展,组织宣传队深入村屯和田间地头,与当地某农村信用社合作,积极扶持当地青年农民创业致富。三是开展诚信企业红名单活动,制定了《辽南某县诚信企业红名单评选规则(暂行)》,设计了金融守信企业申报表和年度考核表,逐步建立企业“守信获益、失信受损”的长效机制。四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优先采集资信程度高、经营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金融机构提供快捷、优质的信贷支持,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2)积极开展辽南某县“平安金融”创建工作

在县政法委领导下,县人行联合县综治办、公、检、法和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组织县辖各金融机构开展创建平安金融活动,共同促进辽南某县生态环境建设,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快了区域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设,完善与政府相关部门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置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研究并组织落实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措施。

二、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县域实体经济的支持

1.建立资金洼地,增设机构吸引资金

建设银行看好了辽南某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景,在辽南某县设立分理处;哈尔滨银行也于2014年在辽南某县设立支行。县域工行、农行等中资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将支行升格为管辖行、增设网点等措施,以及扩大县域机构信贷审批权限、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优化业务流程等措施,强化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县域内金融机构投放实体经济贷款6.1亿元。近几年,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等县域外金融机构对辽南某县的辉山乳液、陶瓷等重点产业投放资金约30亿元。

2.发挥政策优势,不断扩大贷款范围和种类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积极支持土地储备整理项目贷款,向上级行申报辽南某县辽代风情小镇土地储备整理项目贷款1.7亿元,该项目得到了省行营业部的高度重视,在全省23个重点县近期可操作的贷款项目中,辽南某县辽代风情小镇土地储备整理项目排名第一。

3.当地涉农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大对县域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

农信社、邮储行、盛京银行以及富民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涉农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新能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陶瓷等县域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加消费信贷和助学贷款的投入,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以适应农村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更好地发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辽南某县县域经济实现了“十二五”的高起点开局,夺取了冲刺“双目标”的阶段性成果。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亿元,同比增长5.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1亿元,同比增长1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8亿元,同比增长28.1%,经济社会综合指标进入全省县域第一集团。

金融创新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活动中取得显著成效。辽南某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开展以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金融时报、财经杂志、辽宁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并引起中央高层领导和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2010年5月31日,辽宁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辽南某县召开,土地抵押的“辽南某县模式”在会上进行了交流推广。2011年,县人行荣获人总行“创新竞赛先进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