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发展城市经济范文

如何发展城市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发展城市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发展城市经济

第1篇:如何发展城市经济范文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城镇化;工业化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gional economy began to steady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roblems begin to emerge, in order to steadily promot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on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ssues, and explore a feasible practice road,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for many years work experience, on how to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xpect to be able to co-ordinate the planning of the city,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在我国,城乡的统筹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性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增长方式也在逐步改变,为了能够有效稳妥的积极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对城乡资源以及城乡关系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样能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作用。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中央连续出台了众多相关政策,积极对城乡建设工作给予相应的支持。我国从早期在较为发达地区进行的城 乡—体化模式的探索,到后来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活动,直至到进行城乡统筹相关政策要求的出台,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对于我国的城乡的建设和筹划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

2 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中产生的问题

目前 ,在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具备了较为强大的工业建设基础。同时工业化的进程也在快速推进,相应的工业生产规模也不断进行发展和扩大,工业化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城镇化的建设,城镇人口,城镇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工业发展的地域性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2.1工业化、城镇化逐渐成为了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到了2011年,我国的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已经分别达到了分别达到46.8%和51.3%。同时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对人均GDP起到的带动作用为633元。在高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低成本的土地资源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士地对资源的供给能够对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土地的低成本作用有效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进而有效促进了推动了高速工业化,土地的资本化促进了城镇化建设,然而不同于其他相关的发展模式,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同样有着很多不协调。但是,与传统发展方式一样,我国现有的城市化模式也存在不协调、不健康同样不可持续的相关问题。

2.2土地城市化速度大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

我国的土地政策为“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对规划进行修编、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这样使得城市圈的范围不断进行外移,逐渐扩大了城市的版图。在此期间。城市面积相应的扩张的速度年均水平达到了7%,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增长率仅为3%,同时除去相应的农民工,户籍人口很低,这样形成了城市扩张过程中,地大人少的局面。同时城市用地多为通过征地的形式获得,这些地区进而成为农民与相关政府部门冲突的多发地。

2.3城市在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过程中,主要形式为通过土地出让以及土地抵押两种方式进行融资,这样就增加了地方政府相应的债务风险。

到了2010年底,据统计地方政府的相关债务达到了10.7万亿元,其中政府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来进行偿债的债务比例达到了地方政府中偿还债务总额的37.96%。

2.4用地结构相对不合理,进而对土地进行粗放利用。

在我国,据统计在工矿仓储用地占建设用地供应有着较高的比重,同时相应的城市内部工业用地也有着较高的比例,能够达到30%,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了远远高国外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城镇化建设容积率仅为0-3~0.6。在城市用地中相应的划拨用地占有着较高的比例,土地资源的配置处于一种非市场化的阶段,大量的广场,办公大楼由政府进行划拨,在城乡接合部有着很深的矛盾。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对城市的居住环境带来的巨大的居住需求,而在原住农民以剩余土地成为独立于住房市场之外的集体土地,同时成为了房屋租赁的一个重要的“灰市场”。这一方面为城市化流动人口提供了相应的居住以及生活空问,有效较低了相应的城市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则造成自然环境的矛盾,同时滋生了大量违规建设,违法建筑的现象,这样不能使土地真正体现出其相应的价值,同时显现出众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3.如何实现工业化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统一协调

总体而言,城乡统筹规划工作较为复杂和艰巨,在筹划过程中会涉及多个学科和专业,相关的城乡规划部门要综合考虑农业发展状况、城镇化道路的建设、农村一些基本公共服务等多个学科的难题,为此相关人员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而寻求一个较为合理有效的突破口。目前从如何进行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①建立一个有效实现城乡统一市场,这样能够使相关资源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进行有效的流转,进而有效解决相关要素资源价值流失的相关问题;

②建立健全相应的基础设施,使之能够全面覆盖到相关的城乡领域,特别进行网络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使之能够有效在农村地区进行延伸。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在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相关问题;

③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具体内容有实现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就业平等、公共基础教育;

④充分依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相应的内在作用规律,着力加强对于相关薄弱环节以及关键着力点,进而制定相应的城市化发展策略以及相应的支持政策体系。一是,消除相应的体制,进而建立一个有利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共同进行发展的发展机制。第二,充分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包容性的角度,充分结合宏观以及微观两个角度,进而指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使之与农民工人口增加的现实相适应,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而加强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第三 ,加快对于农业经济的转型,逐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 的快速发展,有效实现相关产业的衔接作用,有效改善轻重工业的平衡局面。第四,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小城市以及县镇的建设,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的转型,进而为农村劳动力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五,积极推广相关的农业科技技术,积极发挥科技对于农业产业的引导作用,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有效提升农业产品的水平。

4、结语

有效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长期的发展任务 ,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相应地 区的具体状况特征,积极做好相应的城乡统筹工作。总之,城乡统筹规划是一个较为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

[参 考文献]

(1)胡艳君.我 国城 乡统筹 问题探讨[J].经济 师,2007(2):12—13.

第2篇:如何发展城市经济范文

(一)京津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当前,京津冀已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又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极,而且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枢纽与门户。2009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为2147.6亿美元,下降20.9%,在各省市中继续保持第4位;天津市进出口总额为639.4亿美元,下降20.6%,在各省市中排名第8位。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444亿美元,天津市进出口总额为378.7亿美元,与2009年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0.2%和34.5%。

(二)河北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河北对外贸易起步较早,发展较快。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河北正式在秦皇岛开口岸。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河北外贸历经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分级核算、定额补贴;额度分成并与地方财政挂钩;汇率并轨、自负盈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并逐步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的渐进历程。2004年7月1日,《对外贸易法》实施后,国家取消了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河北外贸进入完全竞争领域。

2009年,河北省进出口总额296.1亿美元,下降22.9%,在各省市中排名第10位。2010年上半年,河北进出口总额为190亿美元,增长40.6%。其中出口104.1亿美元,增长51.8%;进口85.9亿美元,增长29.1%。

二、河北对外贸易与京津梯度差明显

(一)对外贸易规模虽然同属前十位,但进出口总额相差悬殊

近年来,按进出口规模总量计算,北京是河北的7倍多,天津是河北的2倍多,河北进出口总额在前十强省(市)中降幅最大。目前,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方面,河北的差距与先进省市相差悬殊,而与其他落后省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

京津出口商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为优势产业。进口的设备为当地的加工制造业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同时利用先进的设备生产出了高附加值的产品,并由此带动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河北出口商品中主要为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如钢铁、煤炭、服装、医药、农产品等。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7%和13%(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有重叠部分),与北京、天津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出口占主导地位的是钢铁和金属制品,但钢铁的进口额同样巨大,说明河北钢铁冶炼业虽是优势行业但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的问题仍是河北外贸的"软肋"。

(三)对外贸易出口方式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不强

当年北京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其总出口的比重约为44%,天津为56%,而河北仅为18%。从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来看,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直接从业人员约3 000万人至4 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20%。目前,全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12.6万家,年加工贸易出口额5 869.8亿美元,而河北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仅为28.5亿美元,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四)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少,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带动力不强

从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河北大大低于京津两市。2009年度北京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1.2亿美元,天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0.20亿美元,河北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在利用外资效果方面,天津是成功的典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140家在津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对天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5%左右、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了近60万个就业岗位。而河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29亿美元 ,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河北的也不到100家,与天津比有较大差距。

(五)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低,拉动GDP增长不足

在对外贸易拉动GDP增长方面,2009年全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2.86%。其中北京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28.25%,天津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6.88%,河北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9.39%。河北2009年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既低于北京,也低于天津;对外贸易拉动GDP增长率低于北京,但略高于天津。对外贸易对全省2009年的经济增长非但没有向上拉动,反而形成一定的拖累。

三、河北发展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一)区位优越

河北是我国12个沿海省市之一,海岸带环绕渤海,发展潜力巨大。河北中环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地带,与北京、天津已形成环京津一小时交通圈,区域经济相互融合。尤其是河北处于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核心腹地,京津冀城市圈内拥有近2亿人口的消费群体,市场容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0%以上,是我国市场容量最大、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因为环抱京津,能够承接京津的人才、科技成果和相关产业的转移,可以加速实现河北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二)资源丰富

一是河北拥有海河、滦河两大水系,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5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能优势为河北出口型工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二是河北有耕地近1亿亩,临港工业可利用非农用地面积达4 000多平方千米,再加上大量的林地和其他农业用地,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了基本生产要素。三是河北有河北拥有储量居中国大陆省份前六位的矿产达40种,煤、铁、石油(天然气)、金以及各种石灰岩等大宗矿产均为河北优势矿产,其中炼焦用煤储量居中国首位。且近年来又陆续发现了一批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河北建设大型钢铁、装备制造、建材、石油化工等综合工业基地的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劳动力资源非常丰裕。河北目前人口已达7 000万人,居全国第6位,根据《河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2022年~2 027年河北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时期,将有1 300万~1 4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各级城镇。

(三)设施完备

河北的交通、仓储、物流基础设施齐全,能够为商品进出口提供服务和保障。河北省内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也有石家庄和山海关两处机场,更拥有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等重要港口,能为进出口贸易提供全方面的便利服务,使河北发展对外贸易如虎添翼。

(四)地位稳固

河北产业发展体现为3大板块:一是秦唐沧三市凭借近500公里的海岸线,定位为沿海板块;二是以发展农业产业化、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为优势的冀中南板块;三是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的张承(张家口――承德)板块。河北对外贸易历经30多年发展,目前,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已累计达到18 000家多家,年出口超亿美元龙头企业已达30家多家,培育了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精品钢材、建材、橡塑胶制品、化工产品出口产业集群和50家出口基地。作为京津两市商品出口基地,在钢铁、煤炭、农产品、服装等传统商品上与其他省市仍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五)政府重视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和京津冀一体化工作。原省长同志在2010年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指出:要统筹好环京津地区的发展,发挥京津的作用,带动河北经济发展,是河北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中一个重点;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务实地推进与京津的合作,多领域、多层次与京津对接。

四、实现对外贸易错位发展的几点想法及建议

(一)完善对外贸易优惠政策,巩固传统优势出口产业

河北在鼓励外贸进出口方面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如“石家庄海关八举措助企业渡难关”、“河北省国税局6条意见促出口”等。但总体来讲,出口鼓励政策还不够系统,退税速度还不够快捷,缺乏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一些政策执行也不完全到位。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成立对外贸易工作领导小组,外管、海关、银行、税务、商务厅、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系统整理已出台的鼓励对外贸易的具体措施,参考京津经验,加快研究制定新的鼓励政策(重点研究制定鼓励钢铁、煤炭、服装、医药、农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出口政策),并做好政策及信息公告等工作,进一步巩固传统优势出口产业。同时,对于省内优势产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投资办厂、建立销售网络,带动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

(二)建立对外加工贸易园区,扩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

从河北出口贸易发展本身看,加工贸易发展滞后是制约全省出口规模扩大、商品结构提高以及河北与全国及沿海省(市)出口规模和结构差距的直接原因。河北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加工贸易来吸收外资和外国技术,来积极推进和完成这个过程。对于河北来说,不但要扩大加工贸易占出口的比重,从量上取胜;更重要的是要尽快介入到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环节,以质取胜。

建议进一步明确对加工贸易产业的政策引导,加快建立加工贸易园区。完善出台各项鼓励优惠政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转移,并对在出口加工区内经营的企业进出口产品予以保税,放开加工贸易的产品范围,简化手续,这不但有利于加大海关监管力度,防范和打击走私,还可以吸引大量外资,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为加工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京津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鼓励本地产料件替换进口料件加工,带动地方其他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加大高新技术引进的力度,加速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产品核心技术的引入力度。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国外引进,另一方面可以从京津引入战略合作者,达到核心技术转移的目的,加速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目的。同时要通过技术引进带动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设立“研发专项基金”以及给予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走高新技术产品创造之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产品,把“河北制造”最终变成“河北创造”。

(四)加大外资引入力度,增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带动力

河北目前利用外资的水平还不高,规模还不够大。继续坚定不移的引入外资战略有利于河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省内其他企业生产工艺水平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提高省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带动力。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充分利用河北的优势资源和京津的“协同效应”引入有实力的国外企业,优先发展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注重机电、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型项目的引进,把握外资项目从目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力争做到高起步,快发展。

(五)保持出口商品基地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

建议政府利用土地、水利等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出台各项鼓励优惠政策,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出口基地为基础,规划和重点建设肉类、粮油、蔬菜、果品和水海产品等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区域农业竞争力。同时,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应大力引进外资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引进符合国际及有关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加工、生产体系,引进农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监控操作程序,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对畜禽疫病防疫检疫技术和化肥农药及饲料中有害残留的监测控制技术,带动河北农产品加工者标准意识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全面推进河北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标准检验检测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使河北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激素及抗生素含量达到国家通用“绿色”标准,推动农产品出口。

(六)建立相关对接平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第3篇:如何发展城市经济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规划;城市经济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64

作为城市重要资产的环境资源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领域中处于及其重要的地位,如何科学的规划城市发展,持续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套良好的环境保护策略来迎合城市发展。

1 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如何进步,城市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城市规划来指导。当前环境保护规划在我国的一些城市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出现了很多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问题、土壤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生物保护问题和矿物资源问题等。要想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对城市建设合理规划、统筹部署。而当前却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保护呈异步发展的状态,人们过度追求高速的城市经济发展,最终不得不承受忽略城市环境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2 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中的环境质量问题是环境保护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遵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指导方针进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造。首先乐观点来讲,城市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气,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保证其不备污染。其次对于已经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气进行科学治理,寻找其污染的可逆性,确保良性发展;(2)加强城市污染控制。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污染控制规划应作为环境保护规划的核心任务来实施。污染控制的对象要集中在生活、水域、空气、工业和农业等方面,把控制污染的发生发展的进程作为主要目的,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3)完善市政基础建设。市政基础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已有的环境保护措施、吸取失〉慕萄怠⒆芙嵋讶〉玫某晒、明确环境保护的目的。对当前的市政基础建设及其未来市政基础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和完善。

3 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规划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总体来讲城市建设规划包括对各项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整合及部署。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确保城市农业、工业等领域的正常运转。城市建设规划体系中环境保护规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环境保护有利于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间接的影响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恶劣的环境会阻碍诸如招商引资、工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间接的影响主要指的是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艰巨的项目,成效在短时期内体现不出来,但其对于今后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他领域影响不了的;(3)环境保护反映城市经济发展前景。一个城市环境保护水平好不好能够很直接的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好的环境保护水平能够决定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差的环境保护水平也必然阻碍城市经济的进步。因此,环境保护完全有能力反映出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前景。

4 确保环境保护规划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

(1)要跳出行政区划限制,统筹城市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应该没有地域的限制,然而从行政角度来讲,每个城市又都有自己的一套环境保护规划,这就使得环境保护与地域保护形成了矛盾。目前个城市在制定环境保护策略是往往秉持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违背了科学规律。因此,我国在进行环境保护规划时应统筹规划,鼓励城市对内依据自身城市的特点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对外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联合周边城市共同打造城市群的环境保护体系,协同工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2)弘扬环境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这个矛盾无法避免,我们需要找到这两者的平衡点,在尽可能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也就是说在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的策略,注重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5 环境保护规划发展总趋势

环境保护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研究手段与方法、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研究视野的开拓以及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的问题。(1)研究手段与方法更加先进。控制环境污染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要将技术手段渗透到环境科学领域之中。首先使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长期连续观察观测,总结实验结果,融合前沿科技,促进新兴学科不断出现;(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更加紧密。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虽各成体系,但又互为影响。两者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都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二者良性发展;(3)研究视野更加开拓。目前环境保护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关注环境污染对生态的影响,而是将环境保护策略更多的关注污染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对于整个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影响。为了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要开拓视野,已发展的眼光进行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4)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环境治理已经从注重围绕末端治理走向全过程控制。各行各业均关注生态与环境保护,将绿色技术和设计融入各个领域;从产生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驱动力角度采取措施,寻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6 结语

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认真思考。环境保护在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收益,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郝晓涛.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4).

[2]葛红霞.浅析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

[3]邢艳军,田珍栋.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协调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6).

第4篇:如何发展城市经济范文

摘 要: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能缩短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空间和时间,方便他们的流动,提高城市效率;能合理地利用城市的土地和自然条件,建立合理、便捷的交通联系;能避免城市各物质实体或要素相互干扰。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可以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率,对城市竞争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空间;城市竞争力;结构

一、有关概念界定

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相同资源的能力。

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与其它城市相比在社会结构、经济格局、制度体系、文化传统、政策机制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积极提升城市价值,使城市社会经济获得可持续增长,并创造和维持其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城市竞争力又可分为城市潜在竞争力、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未来竞争力等。城市竞争力的现实形成来源于城市综合开发和管理。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实力、城市能力、城市活力、城市潜力和城市魅力等若干方面的发展来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空间结构,恩格斯说过:“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其中城市的各种活动必须以空间的形式发生。城市是一个多样、复杂的巨型系统,它由许多子系统所组成,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子系统,并且城市与其子系统之间又有许多层次结构和要素。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结构最基础的一个结构。

空间的本质是区位,所谓的空间效应即是它的区位效应。它是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相互组合的综合反映,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的研究即是对城市各种功能活动规律的探究,以期获得城市经济运行规律。因此空间效应其实说的就是区位效应。即如何把地区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转化成城市竞争力。

二、城市竞争力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转型期。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城市要从以往的建设城市转向经营和管理城市。为此,首先必须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城市,认识城市的框架。通过城市竞争力理论可以得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城市竞争力理论框架提供了认识和把握城市的一般模式,城市竞争力评价提供了不同城市之间比较的可能,提供了研究城市问题的新方法,给出了解决城市问题的新思路。但一个具备高竞争力城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与周边环境。在信息时代城市全球化竞争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功能重组、规模扩展,及多元投资机制引入等变迁不断冲击着中国城市原来的空间结构,当原有的结构不能再适应甚至束缚发展时,势必产生城市结构的突变性要求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快速成长、城市规模的扩展迫切需求对城市发展空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空间”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竞争资源,其发展格局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城市决策者需从空间结构的角度综合考虑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问题。

三、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1、城市经济活动空间联系的基本实现形式

城市当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经济活动。城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城市经济运行也是一个复杂的运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客观上存在着各种输入—转换—输出的运行过程。

城市经济活动占据一定空间,各空间联系的基本实现形式为:

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其中人流是指经济活动区域之间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它是经济活动间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方式。人流具有方向性的特点,一般由位势高的经济活动区域向经济活动位势低的区域流动,其最直接的表现是劳动力工资,即劳动力有从劳动力工资水平低的地区向劳动力工资高的区域流动的趋势。人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用地与人口居住地的分离。

物流是指经济活动间存在物质要素的流动,它是经济活动间实现经济联系的直接外在表现形式。一般经济活动存在供求关系时,它们之间即存在物流。物流的发生一般需要借助交通网络进行,因此,经济活动区域间存在交通联系是物流发生的基本前提。物流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生产地、原料地和市场之间的分离。

信息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空间联系的重要实现途径。人类经济活动犹如一个直接的经济空间过程,而技术变化在空间过程中常常起到减低认为选择和安排的作用。信息流几乎发生在任何经济活动之间,任何经济活动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其他相关信息,同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向外界发送相关信息。

因此就它运行的内容本身的变动,可以归结为:人流、物流、信息流,即城市空间结构系统流态。

2、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集聚和扩散作用的直接影响

城市经济运行无时无刻不在城市内部进行着集中和扩散,在这聚散过程之中有一个单元空间的规模和结构问题,因此,从长期来看,通过城市经济运行,这些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聚集的总量、构成和分布都会发生变化,同时在空间上,各种要素在不同的空间区位上不断调整的过程,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城市空间结构的状况直接反映了城市空间要素的配置和利用状况。城市的人口、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竞争和空间流动等过程,逐步趋于稳定,使整个社会资源实现了空间配置的均衡,决定了城市的空间结构。这些城市空间系统流的群聚和分散效应,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城市中心的功能作用,同时使中心区以及中心区以外地区出现了层化和集中化趋势,促进了“郊区化”进程;另一方面,不同的空间系统流在城市区域内的分布将导致城市内不同的需要,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3、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城市竞争实质主要是城市发展所需的社会有限资源的竞争。城市发展所需资源从资源特征上主要分为土地、资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城市竞争力是如何集聚、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并进行优化配置,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从而获得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可以说,提升城市竞争力本质上就是提高城市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能力。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竞争焦点在于经济竞争,而经济竞争必须建立在城市经济运行的基础之上、城市竞争力必然要追求经济运行高效率和高效益,而经济运行高效率和高效益不仅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质量水平与数量结构,更取决于经济运行的秩序均衡状态如何。只有当城市土地、资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空间系统流,所运行的秩序保持均衡和高效,才能促使流入的生产要素与原有要素或流入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发生亲和作用,并形成质的交融,生产要素流入产业的实力才能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资源实现了配置、转化和升值的过程,保证了城市源源不断地创造出社会财富。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着城市经济运行的状况,决定着城市的效率和城市的经济效益,最终,决定了城市竞争力水平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见,城市空间结构实质上是一种“空间秩序”(也可称为区位)图景,是城市经济要素通过城市经济运行过程在不同空间区位进行调整和配置,形成各种空间系统流,在不同城市区位分布,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图景的过程;而通过城市经济运行,形成的这种空间秩序使各种资源集聚、配置和整合效率如何,发挥的效能如何,则是关系到城市竞争力的问题。(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基地项目《贵州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研究》部分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5篇:如何发展城市经济范文

目前,我国二三线城市正面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我们提出三个对应的解决方法:寻找新出路,避免发展后劲不足;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能力,避免未来被边缘化。软件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绿色环保、吸纳就业能力强和渗透领域广等特点,对拉动二三线城市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优化城市人才结构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软件产业一直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近年来,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比如生活成本急剧上升、环境和资源压力增大、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同时,遍布全国的大量二三线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活成本较低,具备了发展软件产业的基础环境。软件产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趋势显现。

要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我国二三线城市应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以软件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软件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由于二三线城市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潜力和空间远没有释放出来,因此如何实现二三线城市软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怎样选择恰当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怎样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实施有效的促进措施,就成为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对此,二三线城市的政府部门应科学评估软件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挖掘比较优势,积极争取高端资源,并聚焦细分领域谋发展。

在发展软件产业时,二三线城市需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软件产业如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本市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水平;怎样促进本市软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怎样增强本市软件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怎样引进和培育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拉动本地软件产业的发展;怎样发挥本地软件产业在细分领域的优势(人才、市场、配套、环境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形态;如何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本地工作和定居。

二三线城市在产业基础、需求空间、人才供给等方面还有很大局限性,但地方政府在职能部门关系协调、资源调配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二三线城市适合走“举全市之力,采用特定发展模式,聚焦特定领域进行突破”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地方政府要提前制定契合城市经济发展现状、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的中长期软件产业发展规划,依据科学的模型选择重点发展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选择重点发展领域时,地方政府应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城市的产业吸引力,二是城市的区域竞争力。

第6篇:如何发展城市经济范文

此次会议的举行是为更好贯彻和落实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关于“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积极发展旅游业……”的要求,加快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推动洛阳市现代服务业整体的快速发展,为洛阳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策略献计献策。

与会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共同研讨了中国中西部城市(洛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探索洛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策略及试点,特别是探讨洛阳的历史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如何与集聚区的建设相协调等。力求用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综合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市场资源,协助政府完成城市各项发展规划、推进城市核心区域建设、作为相关市场要素对接以及各项后续服务。同时,会议各方人士以“和谐共赢”为宗旨,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全面调动、集聚“智库、技术、营运商、资本”等社会资源,共同探索洛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顾问周道炯致开幕词。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名誉主任王茂林在会议上讲话。洛阳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胡广坤出席了会议并致辞。

第7篇:如何发展城市经济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作为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综合部署,引导城市经济发展朝着适应原有经济基础的方向前进,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目前,城市规划界十分重视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创新,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指向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在资源占有、地域位置、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各因素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所以,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其主体性,尊重其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将城市规划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城市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时,要相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的实效,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2 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1 进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大利用率。

城市在进行规划时可以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同时积极进行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1)整合更新中心城区发展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迁入中心城区,给中心城区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各项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城市需求。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要适应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政府要引导资金流向,改革淘汰落后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资源消耗的新兴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保证城市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2)合理布局城市新区。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内外因促进城市发展。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科学预见城市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战略优势,积极筹划城市新区建设,缓解中心城区压力。城市新区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原有城市规模,能起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辐射范围和服务职能。除此之外,城市新区的建设还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能够产生更多的附加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使城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2.2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政府应该加大对土地资源的重视力度,不断调整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实行地价监督和有偿征地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土地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建立健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健全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文化娱乐、社会福利、教育科研、商业金融等多种类型。现代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加大了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城市在进行规划时开始考虑绿色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对水质、空气质量、微气候以及能源的管理和调节,促进城市绿色发展。除此之外,城市还不断健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不断提高城市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2.4 协调利益关系,扩大城市的规模效益。

城市在进行规划时,要科学整合配置各项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不断实现城市建设的优化升级,在进行重大建设项目选址时要统筹协调,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园区的整体优化。同时,城市要集中进行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缩短城市建筑的建设周期,节约城市用地和减少资金消耗,提升城市整体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发展,开创城市经济发展的全新局面,实现城市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3 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的双重影响。

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发展实行政治干预,而城市规划人员的权力范围有限,只负责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无法最终主导城市管理者的工作行为和最终决策。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某些政治集团或者企业团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进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影响城市经济整体发展。

3.2 政府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市场经济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而城市规划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专业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济利益动机相对薄弱,也无法最终决定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否,加之各方利益集团的不断施压,因此政府在进行政治干预时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3.3 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加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一般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人为干预也许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4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社会状况不断涌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不断调整策略,及时修改规划中的不成熟部分,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同时又要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迎接困难,面对挑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适时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使规划科学合理,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宜从以下几方面做重点部署。

4.1 将工业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进行新型工业化部署时,要综合考虑地域状况和城市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2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进行城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4.3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在进行工业布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厂址的选择,实现工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形成专业的工业聚集区,引导人、财流向,同时注重商业、服务业以及住宅区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4.4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发展要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尽可能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通讯、地下网管等各项基础设施,加快城市招商引资的步伐,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4.5 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编制质量的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划的审批,积极组织编制适宜城市发展的各类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进行城市各项事业的建设,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 结语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向标,它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现实发展状况,最大限度的实现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引导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综合部署,是进行城市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第8篇:如何发展城市经济范文

内容摘要: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辽宁省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辽宁省经济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和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19个影响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分别计算这些因素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缩小辽宁城市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 灰色关联度

辽宁虽然是我国东部沿海比较发达的省份,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以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最为突出。辽宁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每两个层次之间人均GDP差距均为10000元左右。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寻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已成为当前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设Xi为系统因素,其在序号k上的观测数据为Xi(k),k =1,2,3,…,n,则称因素Xi为行为序列。设系统行为序列:

X0= (x0(1),x0(2),…x0(n))

X1= (x1(1),x1(2),…x1(n))

……………………………

Xi= (xi (1),x0(2),…xn(n))

……………………………

Xm= (xm (1),xm (2),…xm (n))

计算灰色关联度,第一步:求各序列的均值像。

第二步:求序列差。

第三步:求两极最大差与最小差,记

第四步:求关联系数

第五步:计算关联度。

辽宁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不平衡程度测算

(一) 辽宁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描述

2000年到2008年辽宁经济总体呈增长趋势,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略有缩小。2003年以前,仅有沈阳、大连、鞍山和盘锦四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其他十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辽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003年至今,全省仅五个城市(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和本溪)人均GDP高于全省人均GDP,其他九个城市GDP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可见辽宁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从表1可以看出,辽宁全省14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各城市之间呈现一种金字塔式的区域差距模式。最发达的城市大连,构成塔尖,落后地区的面很广,构成庞大的塔基,不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 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描述

表2 给出了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与经济最落后的城市人均GDP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极端差异越大,比值越小,说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极端差异越小。从中可以看出,2000到2008年辽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与经济落后的城市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变异系数能反映出区域差异的变化,并且消除了量纲的影响,变异系数越大,区域绝对差异越大;表2可以看出,2000到2008年,辽宁省各城市间经济发展的变异系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城市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基尼系数可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程度,基尼系数大于0.5表示收入差距悬殊,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从表2可以看出,辽宁省各城市经济分配的基尼系数呈递减趋势,说明辽宁各城市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但基尼系数处于0.4-0.5之间,说明虽然近年来辽宁各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城市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各城市发展仍不合理,需要进一步缩小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

影响辽宁城市经济发展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一)变量的选取

在变量的选取上,描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选取人均GDP(y),在相关因素的指标选取上,选取如下19个指标,见图1所示。计算人均GDP与各序列相关因素Xi(i=1,2....19)关联度如图2所示。影响人均GDP的相关经济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见表3所示。

(二)相关因素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各相关经济因素对辽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各相关因素与人均GDP的灰色关联系数均大于0.9,对辽宁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最大。这个层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就业人口占总人的比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科研技术投资。

第二层次,各相关因素与人均GDP的灰色关联系数处于0.8到0.9之间。是影响辽宁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二重要的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外商投资、每十万人受高等教育人数、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流动资产。

第三层次,各相关因素相对于人均GDP的灰色关联系数处于0.6到0.8之间。对于辽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处于一般水平。主要因素包括教育投资占总体的比重、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

第四个层次的因素为次要因素,这些相关因素相对于人均GDP的灰色关联系数处于0.5-0.6之间,对辽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对策建议

(一)提高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社会的进步,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劳动生产率就是衡量生产力高低的核心指标。真正的经济增长必须是“质的增长”与“量的增长”的结合,归根结底要靠质的增长,经济发展不是要做加法,而是要做乘法,这种质的增长就是提升劳动生产率。丹东、锦州、铁岭、朝阳、葫芦岛和阜新等城市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劳动的生产率都比较低,远低于大连、沈阳、鞍山和本溪等城市,仅为这些城市的十分之一左右。

(二)促进劳动就业

近年来,辽宁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趋于下降;劳动人口的减少,导致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下降,劳动要素投入减少,说明失业人口和非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率就越大,越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阜新、朝阳、葫芦岛就业率比较低,另一方面这些城市非劳动人口数量比较庞大,造成劳动投入要素较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对于这些经济欠发达城市,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提高就业率或鼓励自主创业,另一方面,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出生率,从而控制非劳动力人口的比率。

(三)提高科研投资并促进科技进步

抚顺、营口、盘锦、铁岭、阜新、朝阳和葫芦岛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投入比较少,仅占固定资产投入的15%左右,远低于大连、沈阳等城市的科技投入量,这些城市应该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经济发展观。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落后归根到底是科技落后。因此要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四)发展优势产业并改善产业结构

盘锦之所以人均GDP在全省排名第三,位于鞍山市之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盘锦能够很好的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油产业,其第二产业比重达70%以上。因此,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大连、锦州、营口、盘锦、丹东和葫芦岛等城市,要充分利用临港、临海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形成了功能布局合理、竞争合作有序、产业高度发达的港口特色经济,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临港产业体系,如临海石油化工、钢铁、造船和临海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发电等临港重工业以及海洋生物制药、海洋食品加工和海盐业、海洋化工、海水淡化等临港加工业。同时这些环渤海城市进一步利用临海优势发展临海城市旅游产业,推动辽宁环渤海城市旅游群的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鞍山、阜新这样的资源型性枯竭城市,要加快其资源型性城市转型的步伐,确定新的经济转型方向,发展新能源,依托比较优势,加速产业聚集,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五)引进优秀人才

营口、盘锦、朝阳、铁岭和葫芦岛人才匮乏,每十万人口中受高等教育人数不足500人,远远低于大连、沈阳等城市,因此,为了保持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些城市应该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引进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并不断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通过企业培训、进修等手段提高人才素质。

(六)吸引外资

2008年沈阳、大连外商投资占总国民产出收入的1.37%和1.47%,而朝阳、葫芦岛的外商投资仅占国民产出的0.11%,约为大连市的十分之一。外商投资较少也是我省城市间经济发展巨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省内的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外商直接投资满足了辽宁省各城市经济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通过吸引外资,补充城市现代化建设资金的不足,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参考文献:

1.杨军.城市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2005

2.李莉,刘惠.基于城市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因素分解[J].地理研究,2008(9)

3.吕永霞,吕永成.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聚类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8)

4.李昌兴.浙江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3(4)

5.王娜.东北地级以上城市的发展经济分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第9篇:如何发展城市经济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