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第1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1 巴州特色农业种类

巴州特色农业种类包括:加工番茄、加工辣椒、甜菜、小茴香、打瓜、自葵、大白菜、白皮大蒜、设施蔬菜、黄菊、啤酒花、罗布麻、麻黄草、甘草等。2特色农业生产情况

巴州特色农业主要分布在焉耆盆地。2010年,巴州特色农业总播面积80.42万(667m2),占巴州正(套混)播面积382.35万(667m2)的21%,其中加工番茄面积21.48万(667m2),加工辣椒面积20.64万(667m2),甜菜5.97万(667m2),小茴香5.57万(667m2),打瓜6.65万(667m2),设施农业5.26万(667m2)。

2.1 加工番茄

加工番茄是巴州特色农业中的主要产业,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经济效益稳定。

2009年,种植面积35万(667m2)左右,其中地方25.29万(667m2)。2010年,受上年行情回落影响,种植面积减少至21.48万(667m2)。

2009年,加工番茄总产量220万吨,平均产量6~7吨/667m2,高产达9吨/667m2,产值1500~2200元/667m2,纯收益500~1000元/667m2。

栽培品种主要为立原8号、9号、屯河系列、石番系列和红番系列。目前,巴州有29家番茄加工厂51条生产线,日处理番茄原料3.8万吨,带动25万(667m2)加工番茄的种植。

2.2 加工辣椒

2009年,巴州播种面积20万(667m2),干椒产量300~400kg/667m2,高产可达600 kg/667m2,年总产7万吨,产值2000~4000元/667m2。2010年,受上年行情偏好的影响,仅巴州地方加工辣椒面积就达20.64万(667m2)。

巴州主要用于加工成辣椒酱、辣椒颗粒、辣椒粉、辣椒皮等系列初加工产品。椒果品质优良,果个大,肉厚,椒形正,色泽亮艳,红色素含量高,色价高。主栽品种有线椒红安系列、陕椒系列;板椒有金塔、大将;铁皮椒有美研一号、美国红、墨西哥甜椒。

2.3 甜菜

甜菜种植面积10~12万(667m2),平均产量6 t/667m2左右,产值1200~1500元/667m2。2010年,巴州地方种植甜菜5.97万(667m2)。在种植技术上采用地膜栽培,2009年开始示范滴灌技术。主要品种德国KWS系列、花丹2号、P128等。

2.4 小茴香

焉誉小茴香粒大饱满、形正色纯、芳香浓郁。年种植面积10万(667m2)左右。2009年巴州地方种植8.71万(667m2),多与辣椒、玉米、油葵等作物套种和麦收后复播,产量60~100 kg/667m2,产值1000元/667m2左右。2010年,巴州地方种植小茴香5.57万(667m2)。

2.5 打瓜

打瓜种植面积8~10万(667m2),其中地方6~8万(667m2),平均产量120~150 kg/667m2,产值800~1200元/667m2。在种植技术上采取开沟覆膜种植,多利用戈壁荒地、下潮地、葡萄地行间种植。品种为兰州大片、新籽一号等。

2.6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主要分布在库尔勒市、和硕县、和静县、博湖县,以干打垒日光温室为主。2010年,巴州设施农业生产面积已达到5.26万(667m2),其中:温室大棚2.3万座左右,面积3.69万(667m2);拱棚3万座,面积1.6万(667m2)。生产各种叶菜、果菜、根菜、豆类、瓜类、食用菌、草莓和少量油桃。3特色农业创建名优特产品情况

目前,巴州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个,其中无公害蔬菜瓜果基地11个,无公害香梨基地3个,无公害杏基地6个,总面积已达59.89万(667m2);绿色食品基地4个,总面积5.29万(667m2);有机食品基地5个,总面积6万(667m2)。

巴州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3个,其中自治区认证的有27个,即蔬菜17个、甜瓜1个、杏加工制品2个、其它7个;国家级认证的有6个,即蔬菜5个、葡萄1个;绿色农产品4个,即红枣、葡萄、香梨、加工番茄;有机食品7个,即赤霞珠葡萄、蜂蜜、灰枣、冬枣、甜瓜、玉米、香梨。

4 特色农业技术服务情况

4.1 技术培训

农技人员利用“科技之冬”和下乡开展服务在各乡镇进行针对性的适用技术培训。仅和硕县农业技术部门2009-2010年制作多媒体课件15余份,专题短片6期,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52期,发放技术资料13500份,树立示范宣传牌23块,培训县乡技术骨干40人次,培训农牧民达1.2万人以上。

4.2 筛选并推广优良品种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对本地特色农业品种负责引进并筛选,通过示范进行推广。和硕县与石河子大学合作建立了和硕县试验站及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科技示范基地,为和硕县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用和推广,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试验站共试验示范种植了棉花、玉米、大豆、加工辣椒、加工番茄、山药、红薯等7种作物有158个品种(品系)。其中加工辣椒美研1号、福祥,工业番茄TVF3155等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

4.3 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

在特色作物加工番茄、加工辣椒、甜菜、打瓜等作物中,推广普及高垄栽培技术,大力示范推广滴灌栽培技术。近年借鉴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巴州农业技术人员在多种农作物生产中进行滴灌技术试验示范,2010年特色农业滴灌栽培面积超过30万(667m2)。在小茴香生产中,推广开沟起垄覆膜膜下浇水和滴灌技术;在加工辣椒、番茄生产中,大力推广钵盘育苗大田移栽技术,2010年加工辣椒、番茄钵盘育苗移栽面积占播种面积的60%以上。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广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努力实现节本增效。

第2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国家的重要粮仓,农业地位举足轻重;河南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4%,农村劳动力资源5334万人,全国第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河南的各项农业生产指标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河南省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区位优势定位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旅游业等定位清晰的特色农业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为河南从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提供了契机。

(一)建设多样化特色农业基地,打造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链特色农业,突出一个“特”,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市场,有特色才有竞争力。近年来,河南省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市场供求,重点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特色农业项目,构建了农业经济新格局,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了农业经济的持续繁荣。1.种植业方面。有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茶叶、柞蚕、芝麻、花生、大蒜、山药等特色生产基地。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03.727万hm2,全国第一;大蒜种植面积11.999万hm2;茶叶种植面积9.769万hm2,信阳毛尖全国闻名;花卉种植面积7.079万hm2,形成了花卉产供销的合作组织;中药材种植面积12.12万hm2,形成了豫西南、豫西北区域中草药材生产格局。2.林业方面。目前,河南造林面积25.391万hm2,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6.278万hm2,苗木产量239485万株,果园面积47.57万hm2,引进新西兰红梨、突尼斯软籽石榴等优良品种80余个。新郑、平桥、桐柏、洛宁和宁陵成为国家经济林产业示范县。西峡的茱萸、新郑的红枣、林州的花椒等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一张名片。3.畜牧业方面。河南根据市场导向,针对不同地区资源优势,优选品种进行产品开发,收到良好收益。固始县的品牌养殖发展到17个乡镇、187个行政村,示范区辐射了全县30多个乡镇;南阳、驻马店等都有规模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基地,其中大牲畜的产量分别为140.7万头和131.51万头。4.渔业方面。目前形成黄河鲤鱼、淇河鲫鱼等1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基地,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占全省养殖面积的1/3,名优水产品产量达到水产品总量的2/3。河南省的渔业发展正在沿着“集约、生态、品牌”的方向发展,全省的渔业涉及观光、度假、垂钓、休闲在内的企业多达3000多家,直接经营水面面积53.33多万hm2,安置就业10万多人次,创造产值将近30亿元。

(二)形成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河南按照“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转化效率。总体上看,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加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对农户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部公布第五次检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河南39家企业榜上有名。河南省财政厅为特色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提供的扶持基金每年在2亿元以上。河南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特色产品商标品牌,并积极帮助宣传推介,目前已经有相当一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如思念、双汇、三全、好想你等已经成为全国驰名商标;信阳华英禽业集团、万富油脂集团、信阳啤酒集团、淮滨肉鸡有限公司等省内闻名;焦作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博爱县鑫达食品有限公司、焦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界沟乡农业开发公司都大大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许昌襄城县群发实业、鸿源菜业、诚信冷藏等龙头企业使得蔬菜种植规模化,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也被农业部定位为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西峡宛西制药、郑州的新郑红枣、三门峡的阿姆斯果汁集团等,都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优化特色农业发展环境,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河南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2015年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支出14024.8万元,占农业厅财政支出的41.03%。“2015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名优产品博览会”新闻会吸引了来自全国38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700多种名优农产品,洛阳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投资合作项目签约、农超对接、休闲农业推介等活动,签约涉及都市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光伏农业、牡丹科研等领域的26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到56.55亿元,全面助推洛阳市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为响应国家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国际物流窗口加快河南省农产品营销、流转,带动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与河南泰浦物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郑州市设立河南省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为河南开展农业展览和农产品交易提供平台。此外,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极为重视,郭庚茂书记2015年9月对许昌鲜之达国际农产品物流港调研时肯定了其特色定位,并对在大中原区域的复制表示了浓厚兴趣,对其承载水果等农产品进口口岸给予支持。

二、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特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由数量型过渡到质量型、由单一型过渡到多样型、由原料型过渡到加工型、由常规型过渡到生态型的发展转变特色,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

(一)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农民素质。农民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特色农业的发展最终要农民去落实。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教育水平、技术能力、市场意识、眼界魄力等不足以支撑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河南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农村教育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更是有限,一些地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都十分困难,农民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再加上投入在农村继续教育的经费不足,使得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变得困难,许多农业技术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就不高,传统农产品所占比重较大。2.生产规模。河南大规模推进土地的成块经营,加速土地的规模流转,这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但同时,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农业生产的小规模性和分散性在各地普遍存在,尽管各地都在努力构建“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工程,但是由于其规模小,农产品在影响力和知名度上无法打开市场,影响了销售,而销售不畅又反过来影响规模生产。所以,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小成为各地特色农业走向市场的掣肘,也对各地特色农业产业集聚群的形成造成困难。3.产品质量。目前,部分特色农业产品在化肥、农药及添加剂使用上有超标现象,影响了产品的绿色指数,制约了特色产品走向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另外,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明显,比如河南的新郑大枣虽然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但是由于气候环境因素,与新疆大枣在品质上存在差距,不少本土品牌选用的大枣均来自新疆而非本土,这也给本地特色产品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了困难。

(二)河南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不完善从纵向上看,河南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深度不够,特色产品在市场培育、推广、加工、销售方面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户带来的种养风险较大。比如种植业,长白山野生猕猴桃、河阴的无籽石榴等水果品种味美且营养丰富,但是容易变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推广出去,蔬菜对于时间、运输的要求更高,这都需要一个有效的产业化链条来保证其正常运行,保证种养农户的利益,否则,容易对种养户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打击。从横向上看,河南特色农业网格化辐射能力较小,产业链条的相关产业、辅助产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从实地调研的结果来看,不少地方的特色农业仍然是农户的分散经营,也没有大型龙头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带动,所以,个别企业要想和大量分散农户联系合作就会增大交易成本,而农户在与龙头企业交易的过程中,因为市场规则的不健全和农民知识的欠缺,常常会使农户的权益受到侵害,不能充分得到特色农业生产带来的红利。2.品牌开发和保护意识不够虽然河南省内有不少特色农产品形成了品牌,有些还在国内比较出名,但总体来看,特色农产品尤其是传统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具备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无法很好地体现区域特色农业的“特”。其实,原产地品牌更加符合消费者的识别习惯,各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色对农产品品质影响较大,可复制性较低,原产地品牌一旦形成,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而我们知道,原产地品牌的形成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如信阳毛尖,洛阳牡丹,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其文化特色举国皆知。当前,河南特色农产品数量不少,部分质量也很过硬,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信息等外部支持和龙头企业的集聚管理,知名度有限,不少仿造、伪造产品更使得原产地产品品牌附加值不高,无法真正走出省门和国门。3.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强基层政府主观上非常愿意地方特色产品成规模、成链条发展,不少地方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支持和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但这种管理相对粗放,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足以支撑特色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标准 化管理的水平还不够,如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无严格控制,没有真正实地指导和监督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对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支持力度不够,影响其技术引进与改良,如蔬菜大棚的传统种植就影响了其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其推广和销售。最后,特色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低,基层政府没有下功夫在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上帮助农户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服务农户的意识和行动不够。

三、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建议

区域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本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选择本地区最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最大限度地把资源禀赋落实为特色优势,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使农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根据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地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这是河南农业走向现代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观念,深入认识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对特色农业重视的程度,将特色农业发展与当前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赋予特色农业新的内涵,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附加值,用最新型的现代产业理念搞活特色农业。一方面,农民需要转变观念,增强学习能力,掌握特色农业生产技能,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土地流转和人才支持的双重帮助,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支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另一方面,政府要在经济政策规划方面对特色农业发展进行重点倾斜,保证特色农业基地的形成,提高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关乎特色农业发展的大事,要及时对搞特色农业的农户和企业提供帮助,派农业技术员指导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帮助他们宣传推广特色农业项目,帮助农户搞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助其平稳与市场接轨,促其市场化经营。

(二)保护资源,深入开发特色农业从资源禀赋上来讲,河南拥有山地、丘陵、河滩、平原等地理特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从文化上来讲,河南有悠久厚重的农业文化,信阳毛尖、洛阳牡丹享誉全球。特色农业“特”在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要想发展各地特色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各地的特色资源,阻止因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土地流失,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优良农作物和生物品种的保护力度,在结合现代工艺的同时保护地方传统特色。特色农业的深入开发可以从种植业、养殖业两方面着手。1.特色种植业。种植业包括园艺、林业及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化的园艺种植产业不仅可以消化大面积的流转土地,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当前需要采用优良品种丰富现有园艺产品,引入先进的实用栽培技术,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产品在加工、保鲜等方面的设施投入。河南省经济林资源十分丰富,灵宝苹果、新郑大枣、河阴石榴、信阳毛尖等特色种植为当地GDP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当前要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确保特色林业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撑产业和名片。经济作物的种植,胡麻、油葵特色产业基地要加强品种改良技术和油脂加工技术;天麻、枸杞、黄芪、川贝等药材生产与加工需要加快人工栽培技术,建立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生产质量,改进加工工艺。2.特色养殖业。特色畜牧业方面,一要加大天然草原保护力度,实现草牧的生态平衡;二要改良畜群品种,发展有机畜牧业,提高优质肉类比重,发展优质羊毛羊,加强畜禽繁育体系和防御体系建设,实现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赢。特色水产品方面,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水产养殖;二是保障水产养殖朝着健康养殖方向发展,做好生态产业链养殖,提高名优特色水产品的生产比重。

(三)合作经营,扶持相关中小企业单个农户资金、技术、市场力量有限,抗风险能力弱,农户之间合作成立专业组织,既有利于技术的传播,种植养殖成本的降低,还有利于产品市场化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河南省关于农业合作社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指引,河南省的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3万多家,遍布全省各地。全省有各类优秀社、示范社3700多家;合作社通过超市或流通企业销售的农产品金额达15亿元;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社超过了50%。安阳市的“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博爱县的“土地托管”耕作模式以及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模式都值得借鉴。但从功能上看,河南省农业组织还不够完善,实际有效的扶持力度还需要细化和加强,促进农户间各种组织的发展壮大。此外,特色农业的一体化发展,除了农业专业组织的发展,还需要相关中小企业的壮大,以此延长特色农业一体化链条,扩大特色农业网格化经营范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河南的辅农业生产企业无法适应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趋势,需要大力扶持,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上、中、下游中小企业,帮助企业打造特色农业产品的区域品牌,并借助品牌充分利用区域资源,解决农户独立创品牌的风险和难度,配合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业产品使其品牌效应扩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四)改善条件,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效率,有利于农业的集群化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农业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现代农业至关重要,调研发现,河南部分地区大田生产已经用上了物联系统,如鹤壁市尝试将“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用于农业生产,实现农情监测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可预见“微农讯”农业信息精准服务项目的逐步启动,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导航等“高精尖”科技的运用以及农村电商、微商的发展将为特色农业的网格化发展和推广销售实现新拓展。推行农业的标准化管理对于特色农业发展也十分关键。首先,政府可根据市场准入门槛为特色农业技术及质量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为特色农业生产提供标准化生产模式指导和全程标准化生产监测;其次,定期对特色农业种植和养殖农户开展培训服务,提高农民种植养殖现代化技术,帮助其掌握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和互联网推广的技术;最后,加强对特色农业上、中、下游企业的管理力度,使其带动关联农户共同实现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销售,形成试点,创建特色农业品牌。

第3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江苏盱眙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53-02

盱眙县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气候四季分明,境内丘陵众多、河网交汇、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达28.92%。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的美称。其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县各类休闲农业约260家,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数的35.7%,同比增长10.2%;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20.8%,同比增长13.5%,盱眙休闲农业正以蓬勃的发展势头向前迈进。

1 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阶段

2006年以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数量极少,约有40余家,基本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原始阶段;2006―2010年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渡口村、新华村、陡山村为中心,逐步发展农家乐产业的规划,一时间全县休闲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新增150余家;2011―2015年期间,休闲农业继续稳步增长,新增70余家。

1.2 模式形态

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大致可划分6种模式形态:以澳吉尔绿博园、龙虾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教育模式约占3%;以龙虾节、甘泉寺庙会等节庆活动为主的民俗风情模式约占3%;以盱眙国际房车露营基地、韵园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模式约占6%;以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回归自然模式约占8%;以玉皇山为代表的田园农业休闲模式约占22%;以陡山村农家乐集聚区为代表的农家乐模式约占58%。

1.3 服务种类

从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提供的服务类型看,科普教育服务约占5%,住宿服务约占16%,而购物服务、娱乐服务及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可见提供住宿和科普教育服务的休闲农业仍显不足。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推进休闲农业深度开发

近年来,盱眙县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工作,提出了“泛产业融合、全域化旅游”发展思路,突出生态旅游、水乡旅游,着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在淮安市率先成立了休闲农业技术指导站,同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向中澳乐博园、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休闲观光农业倾斜。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全县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投资休闲农业,使得各类休闲农业产业数量连年增加,质量档次稳步递增,业态类型日趋丰富。

2.2 强化品牌创建,不断提升休闲农业服务品质

一是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品牌”。2013年盱眙县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年江苏三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5年盱眙县陡山村和明祖陵村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通过创建国家级著名品牌,示范引导全县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活动”。截至2015年,盱眙县共有7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其中4星级2个、3星级2个、2星级1个、1星级2个,通过创建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进一步引导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三是精心打造一批省级休闲农业品牌。2012年新华村获“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5年陡山村别评为“江苏省农家乐集聚区”,通过省级休闲农业品牌的打造推进全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四是打造休闲农业节庆品牌。以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为平台,衍生打造一批节庆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全民参与等措施,逐步打造盱眙特色的休闲农业名片。

2.3 拓展休闲农业,不断促进特色产业链延伸发展

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是拓展一批以生产、加工、采摘、参观学习、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二是重视产业内涵的挖掘,将科技、文化、园林艺术等元素注入休闲农业,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如以现代科技农业为主题的澳吉尔绿博园、以红酒文化为主题的中澳乐博园、以园林花木盆景为主题的盱眙万景园农庄等一批注重产业深度开发、强化创意营销的特色休闲农业产业[1]。

2.4 创新推介手段,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知名度

近年来,盱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坚持休闲农业宣传推介的不断创新。一是“以节为媒,推介品牌”。以“中国盱眙龙虾节”为媒,通过走进北京、上海、宁波、南京等特大型城市,广泛宣传盱眙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二是“以会为台,提升品牌”。在推介休闲农业品牌的同时,注重品牌的提升,县财政每年都拨付一定的资金,组织本地农业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办的农展会和休闲农业推介会。不断放大品牌效应,提升盱眙县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以媒为媒,宣传品牌”。2016年盱眙县通过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盱眙公众号向社会推介“梨花结缘聚三河”等19个休闲农业观光季精品活动,点面结合吸引更多的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到盱眙县农村休闲消费。

2.5 坚持立足乡村,着力拉长产业惠民生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盱眙让休闲更有味。2013年盱眙县承办江苏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以来,创新旅游开放模式,连续3年实施“乡村旅游免费年”,全县4个4A级景区免收门票,惠及全国各地游客;财政每年拨付2 000万元补助景点景区,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期间,盱眙县新发展农家乐近10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近30家,进一步增加了全县休闲农业产业链收入[2]。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长远规划,项目内容特色不鲜明

盱眙县近几年休闲农业可谓遍地开花,但绝大多数都是私营业主或农民自发新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规划、项目重复现象严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较为普遍,造成项目建设缺乏特色,进而导致恶性竞争以致效益不佳。

3.2 缺乏营销手段,项目文化底蕴匮乏

盱眙县休闲农业由于起步晚,在市场营销方面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理念,导致行业间简单效仿现象严重,忽视自身品牌运营,缺乏农耕文化、餐饮文化等底蕴的支撑,仅停留在采摘、垂钓、观赏等表象上,缺乏吸引力,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3]。

3.3 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休闲农业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休闲业和农业,因樗是多功能、综合性的产业,其发展需要财务管理、导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专注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

3.4 缺乏规模效益,经营分散化程度高

休闲农业在盱眙县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主要以自发、分散、粗放的私营、个体等经营模式为主,虽然传统的休闲农业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大面积的分散经营,导致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难度加大,并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缺乏竞争力。

4 建议

4.1 科学规划布局

把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全县农业发展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要求,重点打造以城区为核心,河西水乡、东部平原、山区丘陵为片区的“一核三片”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突出水乡、田园、森林特色,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提高观赏性、体验性、娱乐性和教育性,避免雷同。

4.2 制定标准和规范

加快制定“盱眙县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相关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以标准来促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提档升级。

4.3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以盱眙旅游网和盱眙农业网为平台,加快搭建以休闲农业政策法规、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本地休闲农业景点介绍、农家乐餐饮推荐、精品休闲观光农业线路推介、民俗及农耕文化展示、特色农产品展示等为内容的盱眙休闲农业信息专栏或链接,更快速、更便捷地让游客和投资者了解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4 推进联合协作的双赢机制

推进当地休闲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间的合作或联营机制。休闲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厂房和设备生产自己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给游客。同样,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休闲农业企业庞大的游客资源,推销自己的农产品。通过联合和协作,推动产业化发展[4]。

4.5 培育特色休闲农产品品牌

发展盱眙休闲农业必须要结合水乡、平原、丘陵的特色,鼓励和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和野生资源进行精细化加工和深加工。重点打造鲍集螃蟹,玉皇山水果,兴隆富硒龙虾,观音寺西瓜,仇集牛肉、麻油,铁山寺草鸡、葛藤、板栗,维桥虾稻米、火龙果,盱城戚大山槐花蜂蜜、明祖陵草菇、火龙果,穆店农本尚品蔬菜,旧铺雨山茶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

4.6 拓展特色农家菜品牌

充分挖掘汉文化、淮扬文化的潜力,开发地方特色菜品,以农家味为特色,河西水乡突出鱼、虾、蟹、水生蔬菜等;城区及东片平原地区突出鲜活、绿色有机蔬菜等;西南山区突出家禽、山野菜、中药材为食材的农家特色。

4.7 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积极开展中澳乐博园、韵园农庄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省级乡村旅游区的升星和创星工作;二是全力推进陡山村、新华村争创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工作。通过品牌创建,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形象良好、诚信守法经营的休闲农业企业,创建一批盱眙休闲农业企业品牌。

4.8 强化休闲农业人才培训

由县委、县政府引导,县旅游局和县农委具体实施,开展休闲农业、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4.9 完善休闲农业配套设施

一是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对观音寺西瓜等一批园艺品种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大力引进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先进、适用的园艺和种植养殖技术,强化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二是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场所接待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路牌标识和废污物收集处理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硬件服务。

4.10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相关资金及政策用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二是休闲农业示范点、“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销售自产初级农产品及加工品享受免税,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等政策;三是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提供信贷服务和资金支持;四是鼓励将休闲农业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业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的范围之内。

5 参考文献

[1] 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陈宇峰.城市郊区休闲农业项目集聚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第4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广西;中药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1广西中药农业发展现状

1.1中药种植规模方面

广西于自2003年正式建成中药材GAP基地之后,该地区的大规模种植区得到了良好发展。除了中等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区以外,占地总面积达3.53万hm2以上的种植区数量已经发展至国内领先水平[1]。

1.2中药资源总量方面

广西种植的中药种类十分丰富。从类别来看,植物中药的种类是该地区中药的主要部分,而动物中药与矿物中药的种类相对较少。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其特色中药材,如长茎金耳环、金花茶等为该地区的中药农业带来了较多的经济利润。从本质角度来讲,该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是中药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

2广西中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问题

与其他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相比,中药材本身的高昂价格增加了这种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资金投入。与日益增长的中药农业发展需求相比,种植户、相关职能部门等在这项生产活动中投入的资金数量相对较少。这种问题的存在对广西中药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2]。

2.2种植模式及水平问题

虽然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GAP基地的数量较多,但中药材种植散户的数量仍然较大。与基地种植模式相比,这些散户在种植经验、种植技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这种模式不仅形成了资源浪费,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中药材收购的规范化。

2.3中药农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

由于从中药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经济利润较为可观,因此该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展用于中药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部分地区的扩张行为存在极强的盲目性、随意性特点。这种缺乏规划的扩展行为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以荒地开垦为例,虽然种植户能够从新开垦的土地资源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但这种开垦操作可能会影响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除此之外,过渡种植还会降低土壤质量,进而产生破坏生态平衡的作用[3]。

3解决广西中药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为了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中药农业发展质量,需要对以下3种对策的应用加以重视:

3.1技术培训措施

除了少部分中药材种植商之外,广西近半数的种植散户都面临着培育技术问题。为了促进中药农业的整体发展,广西应该通过设立中药生产咨询站、专家上门服务等方式,对中药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进而降低中药材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提高中药材的质量[4]。

3.2资源整合措施

就广西当前的中药农业而言,应用资源整合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整合对象主要包含以下2种:(1)中药种植土地资源。广西当前以散户为主的分散型种植模式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该通过土地资源的整合实现广西中药农业的集约化发展。(2)资金。较少的资金投入是限制广西中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背景中,各生产商及相关部门应该在充分重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比重的方式,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3.3中药材病虫害防治规范措施

从本质角度来讲,影响广西中药农业产量、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各类病虫害问题。该地区不规范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的种植效果。为此,需要根据中药材的实际种植种类,制定出病虫害防治的合理用药制度及方案,以此降低药物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提升广西中药材的市场竞争优势。

4结论

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主要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整体种植水平低、种植模式不合理等问题。为了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质量,应利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规范、技术培训以及资源整合等措施,解决各类发展问题,增加种植户的中药材种植收入。

作者:张敏 曾雯雯 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孔德鑫,韦记青,邹蓉,等.广西中药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初探[J].中药材,2010,06:843-846.

[2]陈素贤.广西中药种植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3.

[3]刘永贤,梁崎峰,李伏生,刘其葵,钟俊军,蔡利民,叶小冬.广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1,04:453-456.

第5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河北唐海

中图分类号 S62;S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90-01

近年来,唐海县委、县政府以“服务新区,一体发展”为总揽,围绕加速建设曹妃甸新区及京津唐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重点支持了唐海镇绿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六农场大棚蔬菜基地、八农场高效农业园区、九农场和十农场设施(蔬菜)农业园区建设,逐步做大曹妃甸新区的蔬菜产业。截至2012年4月全县设施农业面积1 017.00 hm2,其中日光温室面积507.07 hm2。

1 唐海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011年,新建设施农业面积170.67 hm2,其中新建日光温室面积140.33 hm2,完成设施小区建设7个。总面积100.40 hm2,日光温室520座,共落实市级补贴资金140万元、县级补贴资金140万元。十农场于2011年11月通过河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达300.00 hm2。以及以前的六农场和九农场均认证无公害基地666.67 hm2。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 500 hm2,其中日光温室面积460 hm2,平均产量82.5 t/hm2,总产量37 950 t,平均产值18.0万元/hm2,总产值8 280万元;大棚226.67 hm2,平均产量90.0 t/hm2,总产量24 000 t,平均产值9.0万元/hm2,总产值2 400万元;中小棚213.33 hm2,平均产量52.5 t/hm2,总产量12 250 t,平均产值7.5万元/hm2,总产值1 750万元;全县露地菜播种面积600.00 hm2,平均产量45.0 t/hm2,总产量22 180 t,平均产值3.0万元/hm2,总产值1 800万元。主要品种有芹菜、西红柿、黄瓜、甘蓝、辣椒、青椒、土豆、豆角、油桃、生菜等。唐海县六农场、八农场先后为瓜菜注册了“天茂”、“郁之源”商标,使唐海县果菜产品打入了省内外。全县先后建立了唐海县曾茂蔬菜专业、唐海县志农萝卜专业、唐海县绿鲜缘蔬菜专业、唐海县梅苑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昌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主管部门+公司+基地+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不足

蔬菜生产投资很大、筹资较难。发展蔬菜产业特别是日光温室资金需求量大,如果扩大面积,投资大、群众自筹难,也是制约发展的因素之一。要想人人参与,把产业做大,需要依靠政府扶持,采取灵活多样的信贷方式。

2.2 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蔬菜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尽管近几年唐海县结合农民需求,组织开展了系列农民培训活动,使一大批适龄农民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就业技能,但从整体上来看,农民的技能素质仍难以适应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

2.3 种植品种、模式比较单一

以六农场为例,截至目前,该场蔬菜产业主产品仍为西红柿,西红柿种植面积占蔬菜产业面积的80%。因而,由于种植品种上比较单一,导致种植的模式单一化,大棚种植一般1年为3茬,即2茬西红柿、1茬芹菜。

2.4 品牌意识缺乏

六农场、九农场、十农场已取得了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其无公害农产品也得到了认证,并注册了商标,生产的蔬菜、果品也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但是,菜农的品牌意识比较薄弱,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2.5 经纪人队伍有待壮大

大棚果蔬产品的产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由于缺少有能力的经纪人员对大棚产品进行销售,导致销售中存在着同质同品却不同价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棚农的收益。当有些品种出现价格低或者滞销时,无人帮助菜农及时解决销售问题,降低了菜农的收入。

3 发展对策

3.1 按区域分别规划设施农业的发展战略

对于已有基础的设施农业基地,应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发展档次较高的设施模式;对已进行设施生产的经济水平一般的农场、乡镇,应认真总结经验,巩固发展,逐步对现有设施条件进行改造升级,提高设施农业效益[1-2]。

3.2 制定设施农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技术,加大对农户购买装备机具的补贴力度。二是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

环节,帮助、引导农户进行小额资金贷款,扶持设施农业发展。三是设立专项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以下3个方面[3]:扶持高档园区、特色园区的标准园建设;完善设施配套建设和基础建设;扶持农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也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示范创新,促进设施农业由数量规模型向科技效益型转变。

3.3 注重科技创新,加强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引进推广适合当地的温室(棚)结构及配套设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清理和控制装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推广应用[4]。定期培训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提高其推广服务能力。举办阳光工程设施农业专题培训班,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4 实施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

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营销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积极向外界销售信息,解决农民的销售难、售价低等问题[5]。

4 参考文献

[1] 李俊有,翟志军,胡桂杰.赤峰市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气候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12,39.

[2] 万学遂.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农业机械,2000(11):4-6.

[3] 肖学祥.宁夏设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J].农机科技推广,2009(2):54.

第6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1.种植业发展现状

沈阳沈北新区的水稻是新区种植业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为20万亩,主要有盐粳48、辽优7号等十几个种植品种。曾先后获得“沈北清水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北霸”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2]。除此之外,新区还发展其它特色种植业,合计占地面积0.33万公顷,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基地。

2.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养殖业已逐渐成为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升高、养殖种类繁多。二是投资规模大、养殖面积广。四是建设标准高、辐射程度强。

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聚集在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拥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中粮集团、百事可乐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辽宁禾丰牧业、雨润食品等——这些企业共同构筑了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果蔬(饮料)、(奶牛)乳品、生猪、肉鸡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产业是沈阳沈北新区的新兴产业,目前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具体项目包括:爱琴谷庄园,占地700亩,其致力于打造阳光度假、花卉果园、观赏采摘、休闲运动等多层次观光园区;万亩辽河花海,依托辽河七星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达6000亩,主要以种植油菜、芦苇、万寿菊、荷花等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带;薰衣草庄园,占地面积5000余亩,核心区域1600亩,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正式认定为沈阳市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稻田艺术画,占地面积280亩,它是现如今中国拥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艺术画;水稻开心农场项目,占地面积300亩,是以绿色有机水稻为基础,集学习、观光、体验、远程监控于一体的水稻观光项目。

二、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波士顿矩阵四象限法是由三个指标构成:(1)横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占有率;(2)纵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增长率;(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即相对市场占有率同市场增长率形成一个四象限的矩阵图。其理想模式是要重点突出和发展明星类和金牛类的优势与机遇,引导问题类向明星类和金牛类方向发展,尽量规避瘦狗类中可能出现的劣势与威胁。通过波士顿矩阵图中的四象限法,将其延伸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研究中,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对本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四大突出产业的潜力情况做出如下具体分析:

1.劣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问题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低,但市场增长率高。可以看出,其市场前景广阔,处于成长阶段,只是发展优势尚未突显,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明星类也有可能退化成为瘦狗型市场。因此发展方向取决于对问题类的正确引导。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型发展战略来增强发展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休闲观光产业属于问题类产品。休闲观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是该区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类产业刚刚兴起,在管理体制和发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及完善。因此针对此类情况,适合采用加强型战略逐步引导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明星类产品。

2.优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拥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由于增长势头良好,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强化其主导地位。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属于明星类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现已拥有完善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及数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在增长势头和赢利水平上都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采用稳定型增长战略和创新型战略逐步成为金牛型,成为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保持良好势头,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特点,利用发展机遇使沈北新区的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3.优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类产品,其现状特点是,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市场增长率已经饱和,因其具有市场成长率低的劣势特征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及享有较好的规模经济优势特点,因此不必对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该金牛类产品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发展理念,突出支柱产业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才能不断保持其优势地位,逐渐提高其市场增长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属于金牛类产品。这两类产业是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发展模式也日趋成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由于市场增长率逐年趋于稳定,因此可以通过采用创新型战略逐步向明星类转化,以提高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更好的发展本区的生态农业。

4.劣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很低,因此没有发展前景,但此类产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弃战略,而是尽可能规避发展此类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对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仍要不断开拓发展机会。因此针对瘦狗类产品,要采取减少和剔除战略,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要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选择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三、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设计

1.生态型种植业发展战略

1.1发展壮大种植业优势产业战略。

优化水稻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并从耕地保护,土壤改良等多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水稻生产综合能力,更在急需时,保障全区仍至全市的粮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产能力;通过重点建设三大种植业基地,即集种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花卉产业基地、以五味子、沙参等种植、加工、销售为主体的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观光、特色种植观光、农家院休闲为主线的生态林果产业基地,挖掘特色种植业潜力,大力营造各具产业优势的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区域。

1.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战略。

采用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农民更好的掌握优质良种及配套的种植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及发展农业科研培训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适应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生态化进程。

1.3创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战略。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的一种高效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组合一体化的立体种养模式。技术上,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光蔽日,鱼可以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松土壤,提供养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综合效益是单纯种稻的2~3倍。通过大力推广适合沈北新区的稻田养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改变粗放型农业作业方式,以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生态型种植业可持续发展[3]。

2.生态型畜禽养殖业发展战略

2.1提升政府职能战略。

在政策引导上,政府基于对畜禽养殖业市场的准确调控,需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养殖户的优惠政策;在政策落实上,要做到落实政策不打折,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良种补贴等各项财政扶持资金,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加强与招商局、国土局、农林局、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生态型畜禽养殖业项目选址、签约、落实和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2.2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战略。

按照沈北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狠抓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北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和东部肉鸡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打造万亩生态型畜禽养殖基地,不断完善畜禽养殖的产业链条,实现全区畜禽养殖业的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畜禽养殖产业化水平,推动生态型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推行保障体系建设战略。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和应急体系;完善畜禽养殖业保障体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能力,确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卫生。

3.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战略。

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在选址与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遵循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原则的同时,将旅游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3.2强农兴旅的发展战略。

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强调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意义,增强参与互动意义。未来,沈北新区应立足“大旅游”战略,其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应重点按以下三种类型发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农业生态观光型、休闲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东北最大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基地”。

3.3规范服务强化宣传战略。

相关管理部门应健全统一、全面的关于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标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各行业间的行业协会等自律型行业监督组织,增强行业间各企业的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促进共同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行业中各企业也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农技知识、服务技能、诚信意识、生产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沈北新区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风采,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强农兴旅的战略意义。

4.生态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4.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就沈北新区现有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分析,大部分的发展现状较为分散且规模尚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至于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难以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应通过中小型企业间的优化整合,加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实现产业间的集群化发展。在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区现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裂变扩张实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生态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协作龙头企业做好相关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可以说,企业集群效应不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还能增强企业间的整体竞争优势。

4.2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第7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宁夏彭阳

1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彭阳县总面积2 532.3km2,全县辖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总人口2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0万人。全县划为3个自然区域:北部黄土丘陵区,面积占57.9%,地势起伏,沟壑纵横;中部河谷残塬区,面积占28.9%,地势平坦,川塬相间;西南部土石质山区,面积占13.2%,地势陡峻,为次生林区,局部岩屑剥离,且为阴湿地带。

(1)设施蔬菜快速发展。全县发展设施果蔬348.5hm2,其中蔬菜278.7hm2,日光温室47.2hm2计590栋,塑料大棚231.5hm2计5 786栋。

(2)设施菌草初具规模。彭阳县将菌草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旱作设施农业的重点,借助闽宁对口帮扶的资金支持,目前全县菌棚达到562栋66.7hm2,全年可产鲜菇3 000t,实现总产值2 400万元,同时可就地转移农民工600多人。

(3)设施林果逐步推广,发展林果棚57栋3.2hm2,设施林果总产量18 000t,总产值4 100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

(4)设施养殖业全面普及。全县所有乡村农民以“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理念,确定了设施“黄种肉牛”的养殖模式及设施“生态鸡”的放养模式,把农民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结合市场信息,按照市场规律发展养殖,实现农民增收。

2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彭阳县农业总体上仍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以移动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受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和人们思想观念等条件的制约,从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来看,存在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1)规模不大,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总体来看,彭阳县的设施农业布局相对集中在红、茹河流域,北部乡镇因受水资源限制,主要采取“棚随窖走”的方式搭建,布局零乱,规模不大。设施农业经营方式分散单一,与市场对接层次低,先进的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及时,造成经营户管理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市场空间狭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难以形成规模型市场效益和区域优势,产业化程度低。

(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群众对设施农业缺乏认识,顾虑较多,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差距大。同时,农村留守的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从事设施农业建设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3)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日光节能温棚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政府对项目资金补贴有限,吸收信贷资金和社会融资困难多,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虽然政府行为对设施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农民认识不足、自愿投资依赖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4)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推广不够深入。现代设施农业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而目前设施农业工作者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模糊,接受并应用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能力低,加之彭阳县农技推广干部年龄老化,真正懂得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干部少,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

(5)品牌产品缺乏,市场带动能力弱。虽然彭阳县“红河香“辣椒品牌因其果大、肉厚、色泽鲜、耐运输、产地无污染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兰州、西安、武汉、西宁等省市,建立了良好的销售网络,但农户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家庭为单元,运行松散,难以与市场对接,效益低。

(6)市场意识不强。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逻辑、行为准则以及对市场预测和信息的预警机制,市场空间狭窄,市场信息服务欠缺,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发展不够,设施生产服务不到位。

(7)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设施档次不高。彭阳县设施农业装备档次仍以简易中等水平的塑料大棚、小拱棚类型为主,雪冻、风灾对设施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3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彭阳县设施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不足,但在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和前期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必须正视现实,按照即定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着力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扶持政策,培养技术人才,推广高新技术,落实销售网路,形成产、供、销完整的服务体系[2]。

(1)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题作用的发挥。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群众、引导群众;在资金、技术上支持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从多方面调动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中。

(2)合理布局,扩大规模。在区域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依水而建、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中心带园区,带基地,连农户”的思路,对红、茹河流域和长城塬灌区已初具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必要时可打破乡镇村界限,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力争建成一条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带。

(3)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要坚持“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从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筹资和信贷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3]。

第8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随着江苏省沿海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城市将以工业发展为主,城市开发力度不断增大,农业土地将被大量征用。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失去了大量农业用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给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分析和研究其他国家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有利于稳步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增加本地区农民收入,为我国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1]。同时,也可以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研究了江苏沿海开发背景下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目标,分析了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剖析了其产生的背景及成因,提出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1国外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

1.1美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美国作为一个地多人少的国家,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国土面积达到了937万km2,其中耕地面积约占1.87亿hm2,美国总人口30071万人,平均0.62hm2/人(2006年)。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生产水平和个人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也是农产品出口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美国最先推行农业现代化。美国在农业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员。1933年美国就通过了《农业调整法》,用法律规定的方式保证农产品价格,以此来保证本国农场主的经济收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病虫害,美国会将其列入政府应急处理事件,同时为受灾的农户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

1.2日本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日本拥有37.79万km2国土面积,其中479.4万hm2为耕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全国总人口达12746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不足0.04hm2,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日本人口密度比较大,多山丘岭、国土狭长,耕地分布相对较零散,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是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日本的现代农业开始于明治维新,当时的日本政府偏向于西方化发展策略。自1870年开始,日本不断从西方引进大型农业机械,想通过机械化作业来改变现有的农业耕种方式,但是由于日本国土与资源结构的限制,大型机械化生产模式并没有在日本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后,日本政府及时对农业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转而大力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先进技术经验,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种子和科学的种植方法。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2现代化农业概述

2.1概念

现代农业以先进的农用机械和精确电子机械劳作的方式,实现高科技和农业的结合,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现代化农业是农业快速发展的转折点。古代农业和传统农业主要是以农用动植物为中心,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循环系统,严格遵循着农业生物自身的自然规律。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农药、化肥和育种技术等促进高产的现代化技术[2]。现代化农业主要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科技密集型产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建立在分子和信息化层面上的一次技术突破。其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为现代化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作用及重要意义

建设现代化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主要目标,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力量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2.1保障粮食安全。一方面,要稳定粮食生产,同时不断强化和完善相关农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生产产业结构、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以此大力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事实证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难度较大,由于扶持政策相对有限,只有着重发展现代化农业,才能有效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3-4]。

2.2.2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相关政策,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农产品出口有着特有的产业优势,可以带动农产品产地的就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便于当地根据国际市场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3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3.1取得的成效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农业产业仍然占很大比重,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但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外向型农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紧紧围绕建设稳定的种植业、一流的园艺业、发达的畜牧业的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县域规模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制定实施了优势产业主导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出口蔬菜、特种经济动物、优质大米、肉类、特色蔬菜的主导产业。

3.2存在的问题

3.2.1现代农业发展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对于我国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财政投入力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农业科技贡献率偏低。新的人才、农业技术、农业管理、资金投入等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3.2.2土地流转障碍多。农民惜地现象较普遍,土地流转成本较高,规模经营水平较低,难以实施现代化的管理。

3.2.3龙头企业带动不强。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多,优势企业与农民经济收益联动机制不完善,导致经济带动力相对较弱,同时市场的开拓能力偏低,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升,隐藏着极大的市场风险。

4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定位和具体措施

4.1目标定位

现代化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生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结构,用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加大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在深入分析农业发展的基础现状、特色优势、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将生态、高效、外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4.2具体措施

4.2.1把粮食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大粮食扶持政策,建立最低保护价,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补助,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加强区域性布局,加强新品种选育和技术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5]。

4.2.2把高效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把高效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加快高效农业的发展。一是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以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为目标,将农业园区作为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的主要载体,通过引入先进农产品品种、技术展示、吸引外来投资、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突出区域特色,促进优势产业加快集聚,以园区建设全面推进高效农业发展。二是加强基地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形成特征鲜明、效益明显的特色基地[6]。

5结语

第9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总播面8.92万亩,年全区共有耕地4.7万亩。其中粮田8.2万亩,菜田0.71万亩,其他济作物0.1万亩。设施播面0.25万亩,主要集中在方村镇方村和西京北两村。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68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94元。

建有温室580栋,全区确立了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一是无公害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方村镇方村、西京北两村。其中集体规模生产面积0.25万亩。涉及农户23户。主要生产品种有黄瓜、西红柿、等普通蔬菜品种和名、特、优、新品种。二是粮饲兼用粮产业。经过近几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粮饲兼用玉米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全区特色粮饲兼用生产面积达2.1万亩。主要分布在宋营、方村两镇,生产品种邯郑单958蠡玉14农大109等。

二)基本特点

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框架基本形成。1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

频繁征占耕地的情况下,农业结构调整一直是区农业工作的重心。近两年来。区种植结构调整坚持以“压缩普通粮食作物稳步发展优质专用粮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产业,增加特色品种”为原则,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实现了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引进名、特、优蔬菜、花卉苗木品种,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档次。

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并有计划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搞好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引进名、特、优蔬菜花木品种。提高农民素质。聘请专家,技术能手进行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印发各类技术资料,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信息网络收集、整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向外推介我区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三)存在问题

缺乏有特色拳头产品。四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缓慢,一是对农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我区已成为主城区了农业工作已经不重要了领导力量、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农业工作的支持有所松懈。二是传统农业比重大。粮田占总耕地面积的85%结构不合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

二、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

按照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立足本区特色。压缩和淘汰低效粮食作物,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优势特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重点:

实现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1全面改造提高种植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使种植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压缩粮食面积,增加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将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扩大名优新特蔬菜品种的引进。减少大路货品种的种植面积。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扩大保护地生产面积。

2培育开发特色农业园

将自由采摘、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方村建立特色农业园区。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办法和对策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研究制定扶持政策。

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搞好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科技园区带动等龙头建设。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区要加大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途的龙头扶持力度,不断增加龙头牵动能力。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2增加特色农业科技含量。

健全完善农技推广网络,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加快优质新品种,节本增效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增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技术培训,把特色农业生产真正纳入依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科技兴农工作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