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工程学概论范文

交通工程学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工程学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工程学概论

第1篇:交通工程学概论范文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改变以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大国”形象。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转型,同样需要教育领域采取相应的改革,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提出并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1],也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打破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作为大学数学课程的一部分,是高等学校理工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运用打下基础。但该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强,实践性体现不够,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不高,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效果。而“卓越计划”突出的是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与“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也就成了该课程面临的棘手问题。

一、以模块化为手段,优化重构教学内容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现今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严格按照高等教学教学基本要求的知识点和逻辑分布进行编制,是一个完整而又不可破的内容体系。而“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则要求课程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动态性的教学内容更新机制,也就是紧紧围绕社会生产实践和工程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时的更新[1][2][3],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求“卓越专业”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动态性。而长期以来,我们认为科学理论是自成体系的,具有较强的封闭性、稳定性,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作为数学科学的一门课程保持着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也就意味有关“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抵牾。换言之,传统模式下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不符合“卓越计划”培养需求。

这就要求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但打破并不意味着将原有课程体系弄得支离破碎,而应是既要保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严谨的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又要使课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有研究者认为企业课程可以通过模块化方式嵌入“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也有研究者将大学数学课程按照机电类、土木类、经管类、文科类等学科进行模块化设置[4]。笔者认为模块化也不失为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通过模块化形式和手段,按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原有的理论体系、逻辑关系和学科专业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既要保持知识的理论纵向深度,又要拓展知识应用的横向广度,从而实现模块化整合。在进行模块化整合的过程中,正确面对和解决三个问题可以较好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重构:一是处理好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衔接,实现数学知识的融合、数学思维的贯通;二是处理好该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连通,将专业课程的工程案例融入本课程,既实现知识的上下连贯,又避免该课程过于抽象乏味;三是处理好与工程环节的衔接,实现以主题引导提升理论和技能的理论、实践、技术和素质四位一体的“卓越计划”教学内容建构体系。总的来说,“卓越计划”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是做简单的加法或减法,而是整合时既要保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又要保证知识点的全面性。[5]

二、以融合媒介为载体,建设多元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自2001年国家开展优质课程建设以来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但一直以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公众在重视教学的时候,却并未真正关注教学资源建设问题,更鲜有人以现代的眼光看待教学资源,而是停留于教学大纲、教材、备课笔记、习题、试题或试卷等传统资料上,即便新增的视频录像也仅仅是课堂的翻版。另一方面,也鲜有人以传播的视角来看待教学,更未意识到传播媒介的作用和意义。多数人认为教学就是“讲”,而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仅仅是传统板书的翻印、音视频资料的播放器、图片资料的幻灯片而已。也就是说教学“并没有与技术手段效率的提高成正比”[6],传播媒介对教学的积极意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笔者以为充分认识传播媒介尤其是融合媒介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将融合媒介作为建设教学资源的载体,对于推进“卓越计划”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举措。那么怎么建设以融合媒介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呢?以个人的观点,我以为,首先要重构教学资源的理论范畴,形成课堂资源与课后资源、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同步资源与异步资源、文本资源与图像资源、音频资源与视频资源的多元化资源。其次要强化教学资源实践性,将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就是按照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模块化整合的要求,建设理论与案例多元融合的教学资源,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理论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案例阐述出来,避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二次抽象。再次要正确运用以融合媒介为载体的建设方法。融合媒介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媒介,是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和需要的媒介,因而以此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建设方法也就需要根据新的媒介特点来制订。但这并不意味着融合媒介否定传统媒介的功用,相反融合媒介应保留传统媒介的优势并加以运用,用麦克卢汉的观点来说,就是任何旧媒介都是新媒介的内容[7]。而今的教学资源中也存在此类现象,例如备课笔记过去多以纸质媒介为主,而今却是纸质媒介、电子媒介均有,不过电子形式却只是纸质形式的翻印而已。这样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否定了电子媒介的意义,也就阻隔了融合媒介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笔者以为应以融合媒介为载体和技术手段,对传统的教学大纲、备课笔记、习题、试题等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和转化,不止是形式的转换,而是要将融合媒介建成一个聚合器,进而将教学资源建成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基础理论、外延知识、案例分析、实践应用的聚合反应,凸显教学资源的智能化、交互性。最后要改变教学资源的建设理念。传统教学资源本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建设理念,教师需要什么就建什么,是否适合或适应学生并非重要的问题。而融合媒介是一种开放型的媒介,智能化、交互性是其显著特征,因此新型教学资源不只是教师建设,学生使用中也起到建设的作用,这就要求必须改变教师单一中心的理念,转而以教师、学生双中心甚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最终价值” [5]。

三、革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2篇:交通工程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92-03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体系中起着先导和启蒙作用,肩负着把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学生引入到土木工程行业的大门,使学生从综合教育跨入到土木建筑专业教育的重任。通过《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行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土木工程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树立专业思想,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因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整个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主要特点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主要讲授土木工程的各个层面的知识和内容,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土木工程各个分支学科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知识,其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涉及的教学内容囊括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领域,甚至包括了土木工程专业的许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1]。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引导课程,编写《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材者往往在教材编写时涵盖的内容非常宽广,但知识点的内容却非常浅显,很多内容如基础工程、港口工程、交通工程、建筑材料等在内容的安排上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因此,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取舍教材内容,是每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以理论实践相结合为主。《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浅显,但与工程实际联系又非常密切,教材内容应该以工程案例为切入点,全面展示土木工程的经济技术、建筑风貌和所采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以及土木工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适度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专业、学习专业知识以及确定学习目标和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往往与现有的工程实际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不断壮大,我国的建筑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不能如建筑工程的发展一样快速进行更新,导致很多内容滞后于工程实际。如出现在许多教材中的世界排名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现早已被迪拜的迪拜塔所超越。教材内容的滞后使得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到建筑界新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与工程实际的有效接轨,不利于学生的有效成长。因此,如何在教材内容滞后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建筑界的发展动向,灵活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工程案例,是每位承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任课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读学生,甚至极个别任课教师都片面地认为:《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仅仅是土建工程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是一门新生刚刚入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课程,其作用仅仅是学生了解到本专业的概况和基本风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该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见下页图1。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仅作为专业的职业选修课程,课时量极少(大多数院校该课程为32学时,2个学分,个别院校该课程仅仅为24学时,1.5个学分),为了将《土木工程概论》中的众多章节(一般该课程共计15章左右,涵盖了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如土木工程发展史、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等)都讲完,绝大多数教师以纯理论的授课形式蜻蜓点水般地完成《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枯燥的教学任务,缺少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这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土木工程法概论课程作为土建工程类各专业的先行引导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及热爱度的初衷发生了一定的背离,久而久之学生将会慢慢产生一种对专业的排斥心理,这对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的兴趣极为不利,甚至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教材对于任何专业任何课程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了教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难实现,而教学中优秀的教材是促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并引领学生入门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材很多,但是大多数教材中不乏许多“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涉及面极广,但教材内容仅仅涉及专业知识的表面问题,对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接触甚少,而对于建筑领域中的新工艺、新产品及建筑的前沿学科的介绍普遍偏少,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这是因为当今我国的土木建设发展速度极快,无论是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还是超长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的结构形式、施工工艺以及建筑材料的发展速度都是日新月异的,然而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速度[2],任课教师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是《土木工程概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3.教学安排不尽合理。(1)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教师安排缺乏考虑。许多高职院校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不够重视,在该课程教师的安排上,往往认为任何教师都可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很多高职院校将该课程交给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负责讲授,由于教材本身的缺陷,再加上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和工程实战经验都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讲授内容,讲授过程找不到章节的相互联系性,导致授课章节相对独立,课程的整体性较弱,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掌握不足很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良的结果。(2)教学学时不够,考核方式过于简单。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授课课时普遍偏少,授课课时最少的院校只有16学时,大多数都在30学时左右。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部分内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再涉及到,若按专业课程的标准进行讲解,如此少的教学时数,怎能达到教学计划设置本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同时,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高职院校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基本上都过于简单,有的院校通过做作业的形式完成,有的院校因为课程内容过多,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完成,有的院校以期末对本课程的总结完成,有的院校以闭卷记忆性基础知识为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并未突出专业的基本特色。众多的考核形式,仅仅限于一些基本的常识,使得考核流于形式,学生经过这样的考核,基本上全部过关,这就给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不学习都能过关,学好学不好都是一样[3],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失了学习热情,得过且过,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与我们开设本课程对学生所学专业起到启蒙、引导作用的初衷发生背离。

4.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调查表明,大多数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很多任课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辅以简单的工程案例教学法;课堂上,任课教师陶醉于自己的讲授内容中,讲课讲得口干舌燥,而讲台下的学生却听得耐性全无,睡觉的睡觉,说话的说话,开小差的开小差,玩手机的玩手机;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以及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动手训练的机会,结果使得教师“一厢情愿”的陶醉于自己卖力的课程讲授中,而学生始终不知所云[1]。此外,教学手段也过于单一,传统板书教学和播放课件的教学手段已难以满足当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需要,使刚进校的学生学习兴趣急剧降低,始终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程的教学。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1.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高素质的任课教师来保障。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土木工程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应当积累一定的工程管理和工程处理的经验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因此,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老中青相互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并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施工手段和新型材料不断出现,而教材往往滞后于现代科技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要求任课教师平时注意知识的搜集、积累、整理和总结,及时将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的新的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补充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融入到社会中,跟上时代的发展。

2.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常常以理论偏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一些极为专业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很难理解甚至不理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充分备课,在课堂上用简单、易懂、简明的教学方法使初学的学生能够尽快地消化和理解教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任课教师应不断尝试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相互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4],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很多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及讨论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学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5]。其教学方法的应用见下页图2。

3.提倡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教学手段的授课方式,很难生动地讲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提倡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投影等。通过图像、声音、文字、板书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弥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授课带来的不足。《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任课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行有效地反馈,可通过作业、答疑、测试,跟学生网上聊天等各种渠道和形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这样任课教师就可以及时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在考核方式上,任课教师应不断探索,寻找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是检查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有效地提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现行的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小论文和期末综合论文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新的考核评价机制[1]。

四、结束语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木工程各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采用合理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适合当今时代需要的专业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佘睿,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6).

[2]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3]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研究,2012,(04).

[4]郭旭红.浅谈“启发式教学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5]林龙镔,等.《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启示[J].福建建筑,2012,(02).

第3篇:交通工程学概论范文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面向行业多就业面广,很多高校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坚实基础和宽广知识面的能满足不同行业需要的通用安全人才[1]。不同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基于他们的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火灾安全;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工程主要特色是煤矿安全。在交通安全生产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交通安全生产形势虽然在逐步好转,但总体来说仍然比较严峻,生产安全隐患突出,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亿元GDP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仍需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提升[2]。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现在严峻的安全形势促进学校更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安全工程相关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2011年,重庆交通大学从行业政策及就业需求角度考虑,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养护管理中的安全生产需求为目标,设立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

2重庆交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面临的形势

2.1实验室面临的形势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安全需求持续强烈。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复杂程度的增加,其建设与运营中的安全风险依然严峻甚至更加突出,安全事故特别是一些重大、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说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安全理论和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明显差距。

2)学生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安全与其施工工艺、安全监测与控制、管理等方面联系在一起,需要加强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发展迅速,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安全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如近年来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施工监测与控制、无损检测、结构病害快速处理等技术都得到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需要跟上生产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

2.2实验室面临的困境

1)试验设备数量不足,能够开出试验项目数量有限。现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台(套)数和种类不足,已经开始影响实验项目的开设,仅能针对检测、量测方面的课程,开设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和少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少前沿性安全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实验。

2)试验设备与工程实际脱节问题明显,需要加强建设。考虑到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不断发展,已有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新仪器的添置和实验设备的系统化、集成化,以及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实验室的提档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

3)实验室环境需要进一步建设与提升。随实验室开设试验项目增加,试验场地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急需改善。

3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对教学效果的改善

2014年重庆交通大学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项目的资助,成立了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项目实施后产生了以下效果:

1)满足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实验实习的本科教学需求。通过实验室项目建设,承担了我校的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桥梁工程安全管理、道路安全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与维护、安全工程概论、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实验和实习教学任务,每年开出专业规范要求的专业实验、实习。

2)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实验室项目建设,为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综合型的教学科研平台。加强“创新型、开放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建设,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国交通行业及安全相关岗位输送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通过本项目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为校内外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科研平台,更好地为科研服务。通过该教学平台,科研人员可以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为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提供一个实验平台。

4)促进实验室在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向“大安全”的提档升级转变,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特色和优势。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以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的专业知识为依托,以结构物的力学分析为基础,通过观测引起结构物灾变的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实现对结构物的安全评价与处治。

5)面向社会提供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是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的安全技术研究平台,为交通行业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和科研机构提供培训和实验服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国家急需的安全工程专门人才。

4总结与评价

安全科学及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是随着社会需求而发展的,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各行各业都日益感到专业安全生产管理人才的匮乏。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将安全科学及工程正式列为一级学科,各个高校纷纷成立了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由于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的特点,各个高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其特点,重庆交通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交通相关的土木工程建设施工和管理安全。在几年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安全实验室建设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并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良好的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林杰 张宝玉 刘佳亮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兰泽全.关于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0(03).

第4篇:交通工程学概论范文

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组建于1958年,是由久负盛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而成的我国第三所铁路高校。2003年4月,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65亩,建有2个校区,1个大学科技园区,形成了一校三区的格局。有17个学院,1个教学部。有博士生193人,研究生3119人,本科生22372人,高职生2600人,预科生200人,留学生207人,成人学历教育在册学生20595人。在职教职工2277人,专任教师145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799人,博士生导师52人。全校共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点5个),硕士点94个(一级学科点23个),本科专业56个,专科专业1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1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图书馆藏书208.85万册,电子图书2836GB。校舍建筑面积80.8795万平方米,总资产达21.77亿元。

二、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我校特色专业,其下设有现代广告战略研究所。近两年在国内外各项专业比赛中获奖40余项,其中奖项14项,省部级奖项20余项,并在国内各类期刊杂志20余篇,现有教师1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2%。

主干课程:设计基础、影像基础、CIS设计、网络广告设计制作、影视广告制作、展示设计、传播学概论、广告法规、广告史、市场营销与调查、广告心理学、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与创意等。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专业作为国家新兴特色专业,其下设有产品设计研究所,工业设计为硕士二级学科授予点。近两年获各类奖项17项,其中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12项,承担科研项目7项,其中省级项目1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3项。现有教师12人,其中硕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3%。

主干课程:设计基础、设计构成、工业设计概论、设计数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造型、产品开发与设计、造型材料与成型工艺、机械设计基础、模型制作、设计表达、西方现代设计史等。

动画

动画专业作为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类专业,其下设有动画影视实验室、动画影视实训中心。近两年在国内各类比赛中所获奖项15项,承担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各类期刊杂志上30余篇,发明专利1项。现有教师1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76%。

主干课程:设计基础、动画原理、动画概论、动漫基础训练、摄影基础、摄像基础、多媒体技术、动画剧作、动画场景设计、动作设计、计算机辅助2D及3D设计、动漫造型设计、影视编辑及后期制作等。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国家新兴特色专业,其下设有旅游景观研究中心,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为硕士二级学科授予点。近两年在国内外各项专业比赛中获奖14项,其中奖项9项,省部级奖项3项,并在国内各类期刊杂志20余篇。现有教师11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3%。

主干课程:设计基础、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设计美学、摄影摄像基础、设计方法与程序、小区规划设计、雕塑设计、室内设计、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喷泉造型、灯光造型、园林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

三、报考须知

(一)招生专业及计划

(二)报考条件

1、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确定的报考条件。

2、无色盲、色弱,身体健康。

3、热爱艺术事业,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设计能力。

(三)举行专业课校考的省份考试时间及地点(考生只能在生源所在省份报考)

(四)报名方法及注意事项

1、考生只能在生源所在省份我校指定的考点及时间报名。

2、考生报名时携带所在省份发放的2013年艺术类专业考试准考证或报考证和身份证原件。

3、考生照片和身份证复印件按照考生所在地考点报名要求准备。

4、报名考试费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五)专业考试

1、考试科目:素描、色彩。

2、考试时,考生务必持身份证、我校所发准考证及当地招办所发艺术类准考证三证入场,并自备画具。

3、4月15日后,专业课成绩上网查询,网址为:zsjyc.lzjtu.cn/zsb,专业课合格的考生寄发专业课合格证。

4、专业课合格证的发放原则是按招生计划总数的4倍比例发放,专业课合格的考生才能报考我校。

(六)录取

1、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体检合格。

2、当地省份专业课统考成绩要求根据生源所在省份的录取政策执行。

3、计分方法:举行专业课校考的省份专业课成绩以我校校考成绩计分,满分为300分(素描150分,色彩150分),不举行专业课校考的省份以当地统考成绩计分;文化课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成绩要求达到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划定的相应批次艺术类本科控制分数线。

4、招生计划:各省招生计划根据报名人数按照一定比例投放,4月份公布各省具体招生计划数。

5、录取原则:在文化课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份省级招办划定的相应批次艺术类本科控制线的基础上,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以分数优先的原则择优录取(文理科一起排队),综合成绩=(文化课成绩×0.4﹢专业课成绩×0.6);英语成绩不低于40分;录取时根据高考所填报志愿分专业,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必须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并填写是否服从专业调剂。

四、收费

学费6800元/学年,住宿费800元~1400元/学年,入学报到时如有新标准,则按新标准执行。

五、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88号

联系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招生办公室

邮编:730070

咨询电话:0931-4938051传真:0931-4938051

第5篇:交通工程学概论范文

环境工程专业属于工科学科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综合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手段协调环境与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新兴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原理和工程措施。

(二)培养目标

1.熟悉环境科学发展前沿,掌握系统的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

2.具备较强的环境工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环境规划及管理能力,以便应对高层次科研和工程技术,成为专门性人才。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三)研究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领域:

01交通环境规划与管理

02交通环境系统分析与评价

(四)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944环境管理概论

推荐院校

以下院校是该专业研究生院实力较强者,建议选报:

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

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相关专业

环境科学

课程设置(以天津大学为例)

主要课程名称:科学技术论与方法论、第一外国语、工程数学基础、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基础、现代企业管理引论、现代管理学、实验技能、环境工程基础、现代环境工程理论、传递过程原理、高级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现代环境监测理论与技术。

就业前景

(一)国家的基本政策决定了该专业重要的社会地位

随着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保问题是21世纪全球的焦点,环保产业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环境工程学科的内涵日益丰富,使得它已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未来前景不言而喻。

(二)生态环境领域项目的丰富预示着就业面的无限广阔

我国环/,!/保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的引导下,环保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技术和产品基本覆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三)我国环保产业岗位大量空缺,需要专业人才给予补充。

我国环保产业面临严重人才不足,并且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十分需要专业人才来增强该领域的运作能力,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表现最为明显。

(四)国家对环保的大力投入显示着该领域工作人员薪资待遇的优厚

有资料显示,2000年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支出已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到2005年后我国每年的环保项目投资将不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5%,到2010年将投资150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与建设,其中600亿元用于升级环保和改造污染控制设备,220亿元用于环境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国家对环保力度投入的逐步加大,说明了入职该领域,可谓衣食无忧。

总之,环境工程专业是极富发展潜力的专业,不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而言,无疑给广大该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该专业是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在人才需求上,更侧重的是人才的专业性,只要您具备真才实学,前途不可限量!

就业方向

主要工作部门:

1.各级政府环保部门;

2.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

设计研究院所、环境工程公司、国企等事业单位; 3.科研单位、高等院校

第6篇:交通工程学概论范文

大学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知识生产、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需要进行一种专业目的的学科群建设,以学科群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对环境科学学科群和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探讨,为建立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专业建设提供一种新范式。

1专业学科群

高等学校的专业是一种传承知识、培养人才的组织方式,主要指学术和人才培养的人为分类,起着目录性的指导作用,规定着师生探索的方向和范围,也起着范型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的范式。从知识角度讲,专业也是实现知识领域专门化的一种方式,是知识、学科及学科群的一种组织形式,既是具有一定共性和内在联系的学科群的集合体。

专业学科群包括基础学科、带头学科和外延学科三个层次。学科群建设就是要加强基础学科的理论源头作用,发挥带头学科的牵引作用,使多形态的学科结构产生协同效应,紧密联系交融形成一个学科整体是学科发展的一个新模式。学科群必须有带头学科。带头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内容必须是学科群中心任务所涉猎的内容的大部和关键所在,是众多学科之中的核心学科和首席学科,担负起领导和组织的功能,连通、协调着各个学科、各层次学科,起着牵引作用。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传统特色,环境科学是其带头学科,也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群的主干课程。基础学科是学科群的理论源头,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为地学、化学。

2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群分析

2.1环境科学专业渊源

环境科学就是研究人及其生存环境间关系的一门学科。环境科学学科都是在传统学科中衍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在环境科学的初级阶段,与环境科学的相关学科分别从解决环境问题的不同角度出发,形成了具有各自学科特点的环境类专业,如环境化学、环境地理学、环境地质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等,形成了各类环境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样环境科学学科都以二级学科的形式附属在传统学科内。例如,综合性和师范型大学的环境科学体系主要起源于地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农业大学的环境科学体系主要起步于土壤农化和农业环境保护,海洋大学的环境科学体系主要侧重于海洋环境科学等。随着环境科学进入综合发展阶段,由于实际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前述学科通过相互联系、联合、融入和融合,并逐渐综合、归并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1998年国家对学科设置体系进行了调整,新设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其下包括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其中环境科学所涵盖了原来的环境地理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海洋学等多个二级学科,成为一个覆盖面非常广的一个新的二级学科。

2.2带头学科的演变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科学,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研究对象是人地系统,是指环境与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的复杂巨系统。按照研究人地关系系统相互关系的课程设计,环境科学专业主干课程是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一门年轻的交叉科学,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环境科学发展以环境问题为导向。20世纪50年代初,环境科学是在人类认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而在国外被提出,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的不断加强而得到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一门具有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的独立新兴学科。

环境科学是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性科学,不过主要是移植其他众多自然科学学科如生物学、地学、化学、气象学、经济学、工程学、规划学等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及相关学科分化,并随着科学和技术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地球科学分化出的环境地学包括环境地理学、环境地质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地球化学以及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和环境大气学等。生物学分化出环境生物学和环境医学包括环境生态学、环境水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理学和环境毒理学等。由化学学科分化而来的环境化学包括环境分折化学和环境工程化学、环境有机分析化学、卫生工程化学、用水废水化学、大气污染化学、土壤污染化学和海洋化学等。环境物理学,包括辐射生物学和辐射医学以及环境声学、环境空气动力学等。工程类的环境工程学包括给水排水工程、给水及污水处理工程、供热工程、空气调节技术、除尘技术、冷冻技术、“三废”综合利用等。环境社会科学是从社会学科发展而来的,包括环境发展史、环境污染史、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学等。90年代前后,才开始注意到社会科学在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环境哲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以及环境法学等学科才逐渐形成。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与生物圈”的研究列为全球性课题,强调从宏观上研究人与环境的规律。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既要从广义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角度解决,更是从生物认)与环境角度来解决。这样,“环境科学”以其与时倶进的强大生命力,不断地扩充其学科视野,扩展其理论视界,扩张其应用视域,直到全面关注并深层关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文明前景。这样不仅形成了众多的环境科学分支,还与其他一些应用学科甚至社会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许多应用科学。人类环境学基础理论包括环境动力学、环境控制论和环境系统学;从应用上分有环境工程学、环境规划学和环境管理学;从层次等级分有个体环境、家庭环境、企业环境、社区环境;从系统类型分,有农村环境、城市环境、工矿环境、交通环境;从学科领域分,有经济环境学、文化环境学、社会环境学、行为环境学、环境伦理学、医学环境学、教育环境学和技术环境学等。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围绕生物界泡括人类)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人的活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产生出一些新的东西再返回给自然。环境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弄清人类和环境之间各种各样的演化规律,包括人和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人类活动,使我们能够控制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它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人和环境的这种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以及运用这个规律来保护和改善环境。环境科学的研究从宏观上讲,研究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由此揭示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微观上讲,环境科学要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变、积累、归宿等过程及其运动规律。还要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寻求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消除的途径和方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学科内容进一步细化、深化,分支成环境科学学科群。环境科学学科群包括生态环境学科集、环境学学科集和应用环境学学科集。

2.2.1生态环境学科集

生态环境科学学科集包括基础环境因子学科子集和生态环境学科子集。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基础环境因子学科子集细分为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环境因子,每个环境因子都包括一个系列学科,如土壤学系列学科包括基础土壤学、土壤地理学、土壤资源学、环境土壤学、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地评价、土壤改良治理工程与技术、水土保持、土壤社会学等课程;同时包括地质环境学、地貌环境学、大气环境学、水文环境学、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学、生物环境学、植物环境学、动物环境学、微生物环境学等环境因子系列学科。

生态环境学科子集细分为海洋、河流、沙漠、草原、森林、农田、湖泊、沼泽、平原、山区、高原、丘陵、盆地等类型,包括海洋学、流域学、草原学、森林学、农田学、湖泊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学科;海洋环境学、流域环境学、沙漠环境学、草原环境学、森林环境学、园林环境学、农田环境学、湖泊环境学、河流环境学、城市环境学、聚落环境学等系列课程;同时包括生态系统工程学、海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学、沙漠环境工程、草原环境工程、森林环境工程、园林环境工程、农田环境工程、湖泊环境工程等系列学科。

2.2.2环境学学科集

环境学学科集包括基础环境学学科子集、社会环境学学科子集和环境工程学科子集。

基础环境学学科子集包括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污染气象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数学环境学、化学环境学、环境医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监测、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仪器分析等系列学科。

社会环境学学科子集包括环境哲学、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统计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社会学、自然环境保护学、清洁生产概论、环境信息系统、环境保护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美学、景观环境学、环境政治学等系列学科。

环境工程学科子集包括环境规划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态工程学、环境保护工程学、环境系统工程学、环境地球化学工程学、水污染防治工程学、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学、固体污染防治工程学、噪声控制工程学、环境材料等系列学科。

2.2.3应用环境学学科集

应用环境学科是飞速成长的环境科学学科群中另一个重要学科子集。环境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环境学,同理如农业环境学、资源环境学、城市环境学、产业环境学、家庭环境学、工程环境学、环境教育、放射性环境学、农村环境学、区域环境学、全球环境学和宇宙环境学等都是环境科学应用的重要研究领域。出现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科双向同步发展的景象,如与前述应用环境科学学科相对应的农业环境工程、资源环境工程、城市环境工程、产业环境工程、家庭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工程、放射性环境工程、农村环境工程、区域环境工程、全球环境工程和宇宙环境工程等学科纷纷出现,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飞速成长的应用环境学学科集。

2.3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群的外延发展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与人类及生物生存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集其知识体系涉及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浪费、污染及控制、生态与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人和环境科学集向外延拓展:(1)人一方面外延发展成人、生物科学与技术进而发展成包含现代生物认肢术与工程的生物(人)科学集;另一方面人口资源外延发展成自然资源,发展成以人口资源为主体的自然资源调查与保护、管理,进而发展成为资源科学学科集;(2)环境科学由人类生存环境发展成为生物(人)环境系列课程,外延发展成社会环境、人类环境系列课程,进而发展成为包括自然环境学科、社会环境学科、人类环境学科的环境科学学科集。

2.4农业大学环境类特色学科

农业大学最大的特色学科是农业学科群属于生命科学群的重要组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农业己经形成了许多传统学科,与环境科学专业有关的课程有:普通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农业概论、作物栽培学、园艺学概论、生物保护学、设施园艺环境调控工程、养殖环境工程、农业生态学、农业病理学、植物保护学、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农业仪器分析;农业气象学、农田水利学、土壤肥料学、农业环境学、园林环境学、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绿色(有机)食品工程、建筑环境学、环境景观设计等。

2.5地方环境特色学科

青岛农业大学位于美丽滨海城市一青岛市的腹地城阳区,濒临黄海,东接崂山、西邻胶州湾,湿地广布,水域(湿地)环境研究方便。学校具有强大的农业技术背景,依托这一背景,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将在农业环境保护、湿地(尤其是海洋)环境保护、区域环境规划、农业环境工程等方面独具一格。

3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高等学校的“专业”指的就是一个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151。因此,专业就是培育学科群的组织保证,是围绕社会需要,尤其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形成一些由若个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群体和人才培养的范式。

环境科学着重研究区域生产(生活)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和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工作重点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努力提高环境容量,注重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保证区域环境健康和优质农产品生产,确保生物认)生存的环境质量,是人们生活、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也迫切要求用较为完善的理论去对许多应用性问题提供专门指导。“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161中指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复合生态体系。发展生态建设工程,开展温室效应、酸雨及臭氧层机理,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影响的研究。是中国21世纪初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前沿和核心领域。由于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性质复杂,其解决需要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环境科学专业也就需要同时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性,要求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地掌握相应的技术手段。针对环境科学涵盖面的广泛性和所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上需要专业方向各有所侧重的人才多样化,需要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同时通过学科交叉、渗透,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专业基本技能、基本实践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系统扎实地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能力,具备区域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利用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质量保障方法和可持续发展方法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成为基础扎实、适应性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区域环境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技术人才,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高等学校应在教育部颁布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下,根据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群发展的要求,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方面着手构建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学科群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的细化、交叉融合形成的系列课程的集合,以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系列课程为核心,以专业主干课程的外延课程系列为支撑,加上这些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群,形成金字塔型学科群。地方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群包括化学科学学科集、生物浓业)科学学科集、生态环境科学学科集、环境科学学科集和环境工程科学学科集。青岛农业大学将前述的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群分成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层次,形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庞大的课程体系,特别是众多的选修课,学生们往往很迷茫。为了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很好地在环境科学领域定位自己、发展自己,在宽口径的基础上,能有一技之长,毕业后成为能在产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污染监测及控制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我们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中国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与社会需求,尤其是“三农”领域的广泛需求,考虑到农业院校的基础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特色,根据市场的需要考虑设立多个专业方向,来培养多层次、多样化、适应性强的各类人才。按照“基础+模块”模式设置了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将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程分设三个方向,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个方向的课程、至少选修8个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和一定任选课。湿地晦洋)环境科学方向:主要选修课程有水生生物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海洋学导论、自然资源学、水域生态学、水污染与控制、水污染治理、海洋环保技术、水土保持、环境生态工程学等;

污染控制方向:环境工程原理、CD制图、产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土壤学、清洁生产概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物理性污染控制、水处理新技术、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等;

第7篇:交通工程学概论范文

1搭建坚实的专业平台、提高专业素质、拓宽专业视野,突出专业特色搭建坚实的专业平台。基础教育以“必须、够用”;为度,设置的课程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强化了专业的培养,加大了专业基础和专业的教学力度。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为专业平台课程,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

2优化、整合课程通过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的整合、综合化,重组与优化课程内容,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突出专业特色。构建数理模块、计算机模块、机械基础模块、电工技术模块、管理基础模块、汽车技术模块、运输管理模块7个模块的课程体系;这里主要介绍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模块.

2.1专业基础课具体分为机械基础模块、电工技术模块、管理基础模块①机械基础模块包括《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②电工技术模块包括《电工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等课程;③管理基础模块模块主要包括《运筹学》、《企业管理概论》、《运输技术经济学》等课程;

2.2专业课具体分为汽车技术模块、运输管理模块①汽车技术模块包括《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维修工程》、《汽车检测技术与设备》;②运输管理模块包括《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运输场站设计》、《交通工程学》、《物流工程》等课程;

2.3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训练我们在培养方案中注重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从课程单科学习与工程实际结合、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设施先进的校内实习基地,由教师利用校内实习基地成立的辽宁益通机动车检测站公司,按照企业的方式运行,为实施工程教育提供了硬件环境保障,提升了教学效果。学院建有汽车实训中心,有汽车拆装、汽车维修、汽车检测和汽车电气4个教学实验室,教师利用校内实习基地成立了汽车服务中心,并对外提供汽车检测、维修、保养等服务,教师作为技术和管理人员完成汽车检测维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汽车检测、维修、保养。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将工程实际问题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置身于工程实际环境和氛围中来学习,使得原来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具体,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学生的专业素养、产品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训练。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习和设计两大类,为保证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触专业,我们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专业认识实习、汽车拆装实习、机动车性能检测实习、车工实习、汽车电器与电子实习、汽车保养与维护实习、专业生产实习等实习环节来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设置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运输场站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

第8篇:交通工程学概论范文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成立于2008年5月,是由北京交通大学与融河(黄骅)科教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

学院占地1000亩,总建筑面积36.4万平方米,投资总额逾10亿元。涵盖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会堂、体育馆、塑胶跑道运动场、学生公寓、学生餐厅、教师公寓、教工餐厅等40栋建筑,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

学院依托北京交通大学的优势学科,结合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有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系、机械与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土木工程系、交通运输系、化学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外语系、艺术系和基础教学部等10个教学单位。学科专业设置以工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工科、管理、文科和艺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开设了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物流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英语、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音乐学等27个本科专业。除港澳台地区以外,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在校生规模11700多人。学生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由学院具名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秉承北京交通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先进办学理念,以“进德修业、知行合一”为校训,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建立了“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个性发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本科学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严谨的教学管理已使学院办学成绩初露锋芒。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及RoboCup公开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骄人的办学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学院连续两年名列全国第五。2013年6月,学院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全国本科生综合满意度50强高校。2014年12月,学院在由腾讯网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位协办的2014“回响中国”腾讯网教育年度总评榜荣耀盛典上,荣膺“中国知名度独立学院”。

二、 招生专业

序号

专  业

学制

层次

科  类

招生范围

1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本科

文理兼招

全国(以实际公布计划为准)

2

环境设计

四年

本科

文理兼招

全国(以实际公布计划为准)

3

数字媒体艺术

四年

本科

文理兼招

全国(以实际公布计划为准)

4

音乐学

四年

本科

文理兼招

河北省

三、 收费规定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音乐学学费14000元/年/生;住宿费:大一新生一律入住6人间,住宿费800元/年/生;大二起调整为4人间,住宿费1200元/年/生。

四、 录取规则

报考我院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的美术类考生,专业成绩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联考成绩。已获得省(自治区、直辖市)联考合格证的考生,应参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文化课统考。凡文化课统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者,依照综合成绩=文化成绩×30%+专业成绩×70%的原则,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择优录取(其中艺术不分文理的省份,报考我院的文理科考生一起排队)。

我院音乐学专业仅在河北省投放招生计划,按照河北省的艺术类考生投档原则进行录取。

五、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317-8887322、0317-8887323

传 真:0317-8887027

网 址:bjtuhbxy.cn

电子邮箱:zsbgs@bjtuhbxy.cn

通信地址:河北省黄骅市学院西路2009号

邮政编码:061199

六、 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理论素养的专业人才。

课程设置

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学习美术基础、传统艺术与绘画、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图案、文字、色彩设计、摄影、史论、广告、包装、印刷、标志、CI、网页、多媒体设计等课程。

毕业生去向

学生具备可以完成平面广告设计任务的能力,毕业后可以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的平面设计部门担任平面设计师;在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大型网站等媒体单位的平面设计部门担任美术编辑;在企事业单位的策划部门担任平面设计师等。

环境设计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设计艺术修养,系统地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

课程设置

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学习素描、色彩、建筑风景速写、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设计表现技法、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家具设计、人体工程学、史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毕业生去向

毕业生应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初步具有根据不同设计条件,独立完成设计方案的能力,可以在室内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展示展览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领域从事设计、规划、管理等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艺术审美能力、熟练掌握数字媒体艺术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应用数字媒体相关工具进行独立策划、创作、设计的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

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学习素描、色彩、三大构成、数字媒体概论、动画发展史、专业软件基础、图案设计等专业基础课,以及视听语言、动画造型基础、摄影与摄像艺术、三维动画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编导与制作等专业课程。

毕业生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广告传媒、数字影像、游戏制作等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工作。

音乐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音乐学学科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音乐、音乐表演、创作、传播等集多种能力为一身的综合型、实用型、创新型音乐人才。

课程设置

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主要学习:声乐主修、器乐主修、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歌曲写作、合唱与指挥、电视音乐编辑、音乐作品曲式分析等课程。

第9篇:交通工程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选修课;团队授课;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康拥政(1974-),男,河北行唐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路永婕(1981-),女,甘肃靖远人,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16-01

一、当前高校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各校所开设的选修课,大部分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而开设的,课程设置比例失衡。由于课程开设不足或教师资源有限等,往往限定选修人数,致使普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很多学生无法选修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教学工作量是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有的教师为了达到学校规定的基本教学工作量,就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方法,吸引学生选课,采用较吸引学生的课程名称,但是实际授课内容枯燥乏味,甚至课程内容与名称不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实践性很强或者需要做实验的课程,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设备,无法保证实践操作的正常进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学管理方面

学习选修课的人数有些在百人以上,多则几百人,而往往采用大班授课,严格考勤有一定难度,学生上课缺席现象难以避免。部分教师迫于学校规定或只为满足工作量需求,被动开课,教师一般不超过3人,且常常是1人承担全部教学工作。教学上单兵作战,教师间缺乏沟通,这就很难形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更不可能对课程进行比较深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同时,教学主管部门缺乏规范化管理,缺乏有力的监督,也影响选修课的质量。通识选修面向全校学生,由于学生专业不同、基础不同,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

3.学生选课方面

当前,高校学生在选课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即大多在课程的选择上侧重实用性,以便为将来找一份好工作积累资本。这反映出大学生有明显的功利思想。人文课程和科技课程因其本身价值的隐含性和与现实的或多或少的距离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学生刚开始时对选修课充满希望,但是很快就因为选修课程的诸多弊病而厌学,选修课就成了学生应付拿学分的结果。下面笔者简要的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教学方法与管理改革

1.教学团队授课,协助学生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与技能

针对前面提到的教师单兵作战问题,石家庄铁道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每门课程均构建了课程组,每个专业均构建了教学团队,从而避免了因人设课现象。如果某一位教师不能胜任所设课程,可组成教师联合体。本文提出的教师联合体,是指教学团队共同讲授一门课程,按谁最精通谁讲授的原则分配讲授学时。通俗一点,就是合讲教师。当然,也可以将专业课程分解为若干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每个专题讲座均由一位教师独立完成。我校开设的通识专业选修课“现代轨道交通技术概论”,就是由若干教授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从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来看,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效果极佳。不过,这样的方式通常会增加教师的工作任务。以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情况来看,由于选修课比较灵活,采用教师联合体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拓展知识视野、获取最新科技信息、提高专业和研究的技能培养。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知识,逐渐学会积累新知识的方法,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选修与必修同课堂,丰富选修课程

在能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当必修课的课容量不大时,可接纳部分选修学生,选修必修同课堂。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节省教学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教师对选修学生和必修学生的管理尺度、考核方式和标准完全一样。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工程方向开设“轨道结构工程”和“工务工程”必修课,考虑到道路交通工程方向和城市交通方向学生的修课需求,后两个方向学生可选修“轨道结构工程”和“工务工程”。由于专业基础课相同,学生能顺利完成修习。图1是“轨道结构工程”选修和必修的成绩分布。选修与必修学生到课情况(抽点5次名)如表1所示。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

(1)选修平均成绩低于必修平均成绩。尽管如此,由于与必修学生考试执行相同标准,从学生掌握程度来看,其效果并不次于单独开设选修课。

(2)从到课率来看,选修学生略低于必修学生。虽然本课程设在大四,学生考研逃课、应聘逃课现象突出,但是相对于其他单独开设的选修课,其到课率还是比较高的。笔者分析认为有两方面原因:必修学生很重视课程学习,已经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选修学生受到了一定影响;其他选修课多设在晚上,学生精力不足,而本选修在白天授课,学生精力旺盛。

3.运用科普教育基地、构建特色通识选修课

我校在河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依托60多年在铁路方面的教学科研优势,筹建了河北省现代铁路技术科普基地(属于河北省认定的首批21家省科普基地)。科普基地分为六大部分:大厅展板、铁路站场沙盘、铁路运输模拟控制中心、桥梁提运架设备、风工程实验室、校园铁路。其中,大厅展板涵盖了国内外铁路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介绍,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寓言幽默通俗。还配备了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现代铁路技术的影音资料。铁路站场沙盘将铁路桥梁、隧道、路基、轨道和车站均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其他的一些教学模型,如架桥机模型、铁路道岔模型等更进一步展示了铁路基本知识。校园铁路(在学校内铺设的铁路实验基地)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便捷的学习场所。

上述科普教育资料对通识选修课“铁道概论”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基础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学习“铁道概论”这同一门选修课,均能达到近乎于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为铁路科普基地制作铁路模型,并将其引入考核内容,不但丰富了科普基地内容,还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4.建设自考网络选修课程,节省教学资源

教师通过建设网络选修课程,学生通过网络自学,期末参加考试。学生可以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能按照自己的学习生活合理安排时间,大大减少教学资源的占用,还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考学历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得到承认,说明自考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推广自考网络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模式。另外,网络课程还可以推向社会,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5.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工作,避免学生盲目选课

由于学生对选修课的开设情况不了解,选课有很大的盲目性,或选课过于功利。为了达到选修课开设的目的,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和规范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教学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选修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推介宣传工作,每学期选课之前,可通过“校园网”、“选课指南”等途径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有关内容、选课的意义及任课教师的情况。其次,可实行课程预选制度。学校可以提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公共选修课进行预选,然后再根据预选人数合理安排教室、教师和教学班级数量,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试听一周,然后决定是否选修。最后,针对学生在选课时过于功利的倾向,学校可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定出必须达到的选修学分和自由选修学分。

参考文献:

[1]王迎吉.高校综合素质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