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范文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

第1篇: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范文

旅游资源本身是完整的,游客对旅游资源的把握也是整体的;同时从主要属性看,旅游资源自身是自然或者人文的,而不是行政区划或部门职能的。但是在现实中,旅游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区域分割却很突出,这导致旅游资源的整体保护和利用难以实现,进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地方把目光投向了旅游资源一体化。所谓“一体化”指的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事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协同效力,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措施。”参照这一定义,“旅游资源一体化”则是在尊重游客对旅游资源整体感知和遵循旅游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打破部门或区域的分割管理,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管理和开发,从而全面提高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的一种措施。目前,对旅游资源一体化的认识主要局限在整合旅游资源部门与旅游部门,成立相应机构这一种方式上。从各地的实践看,一些新的旅游资源一体化方式正在出现。大体而言,主要有三种:

一是职能一体化。这是目前各地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的主要方式,也是被旅游业界所熟知的方式。由行政职能分割造成的旅游资源低效利用,是当前旅游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比如在一个旅游景区内,旅游资源可能分属建设、林业、水利、宗教、文物等部门,旅游部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很难协调各方利益,“各自为战”的结果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也必然会削弱当地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通过整合部门职能的方式来实现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可以使部门之间的外部矛盾在机构内部得到协调和化解。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省就在以职能一体化促进旅游资源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1997年,市天台县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立了天台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由一名县委副书记担任管委会主任,县风景旅游局局长兼任常务副主任。1998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县(市)一级根据风景与旅游一体、产品与市场结合、开发与保护统一的原则,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建立有利于旅游发展的、统一的管理机构”。按照这一要求,多数县(市)都已经成立了风景旅游局或者文化旅游局。除之外,全国还有许多县(市)采取类似做法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比如江苏无锡的江阴市园林旅游局,山东济宁的曲阜文物旅游局,的市林业和风景旅游局。总体来看,这一种旅游资源一体化方式多集中在县一级;由于部门职能整合难度较大,这一做法在市一级并不普遍。目前有所突破的是,2009年南京市把园林局的景点管理职能并入旅游局,成立新的旅游园林局。2011年舟山提出建立风景资源与旅游管理一体化体制,尝试在市一级通过管理权限的整合和集中推动旅游资源一体化。需要指出的是,职能一体化的做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旅游部门以旅游资源一体化为由扩张“地盘”,侵蚀其他资源管理部门的权力,而应该看作符合当地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一种制度创新。比如,邛崃市新成立林业和旅游管理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通过机构调整,将邛崃丰富的林业资源利用起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而新机构的局长也是由原来的林业局局长担任。预计未来随着旅游资源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区县一级机构改革的深入,这种将主要旅游资源部门与旅游部门合并的方式将会在更多地方推行。

二是区域一体化。这是通过调整行政权限或区划,将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单独划出来进行管理和开发,从而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的做法。与“职能一体化”主要涉及与旅游相关部门职能的整合不同,区域一体化则是以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方式来打破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割和部门分割。比如武当山,过去由于体制不顺,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当山设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经济特区,赋予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独立的县一级政府职能,并通过封闭管理,全面负责武当山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通过提升武当山特区的行政权限和采取相关配置措施,武当山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较之武当山,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的做法则更具典型性。为更好利用秦皇岛高品质的沙滩、大漠,泻湖、沿海林带等滨海旅游资源,河北省将秦皇岛下属的昌黎、抚宁两县沿海425.81平方公里的区域单独划出,成立了北戴河新区。秦皇岛市希望通过围绕旅游资源调整行政区划的方式,对优质旅游资源进行集中开发,实现旅游业的集聚发展,进而打造以人文和生态为核心的中国北方休闲、旅游、文化新区和国际知名滨海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此外,采取类似做法的还有天津滨海旅游区。这一区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是天津滨海新区九个功能区中唯一以旅游为主导功能的综合性城区。作为一个新设立的区域,滨海旅游区也是天津深度挖掘其滨海旅游资源,促进滨海旅游资源整体利用的一种积极尝试。值得注意的是,区域一体化方式虽然以旅游业为特定区域的主导产业,但是在区域内并不排斥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区域一体化不仅是旅游资源的一体化;作为独立的行政区域,还必然会涉及到产业发展之外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对于旅游资源富集地区而言,区域一体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资源一体化,也有利于形成旅游产业聚集区,但是行政区划的调整是非常慎重之事,比在市一级或者县一级调整几个部门难度要大得多。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哪怕乡镇一级的设立、撤销、更名和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都需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总体来看,对旅游业发展需求迫切,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资源分割又很严重的区域而言,区域一体化的方式值得尝试;但由于这种方式牵涉面太宽,并不适宜作为旅游资源一体化的主要方式在全国大范围推行。

第2篇: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 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指;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世行在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也指出:建立在成本和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发展和制定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

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

因此,可持续发展包含环境保护及其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甚至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

(二)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这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一方面,作为公司领导,他们要对企业负责,争取尽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专职机关的行政领导,他们又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做有损景区资源的事,严格地说,他们是在良心的制约下做工作,没有完善的法规制约下的企业化经营,很容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

绝大多数的风景区在五一、国庆等旅游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负荷”工作。景区游人接肩比踵,空气污浊,旅游质量大受影响。我国古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ho和co[,2]的含量持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还有许多奇山异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

(四)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云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缅甸逃跑,就是窜出自然保护区,毁坏庄稼、伤害人畜。座落在湖南、湖北交界处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仅剩下长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万亩;但是, 目前仍有很多国内外房地产、旅游开发商加速挤占洪湖水面。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业、破坏了旅游资源,这实质上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3.城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出立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另外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第3篇: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旅游景区;森林资源保护

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都在森林保护方面做到了高度重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也都有了大的行动,特别是我们国家在林业方面采取了重大的举措,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制度,划分了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等,进行了分类经营,使各种类型的森林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本文认为要保护旅游景区的森林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采取不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自然资源管理最基本的原则是追求最大持续产量,能持久地、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又不损坏自然的更新能力。在对旅游景区森林资源的开发中也应追求持续的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开发和保护兼顾。在旅游景区森林资源开发中必然会或多或少地破坏原有的森林资源系统生态平衡。对于森林旅游资源系统,人的活动只要不超越系统的承载限值,系统资源就能可持续利用。因此,要合理保护旅游景区森林资源,就必须通过调查和监测,掌握森林资源的地质地貌、水环境、土壤和水土流失及动植物在内的各种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并对其进行统计、分类和规整,科学确定当地森林旅游承载量,合理规划制定森林旅游开发项目、开发强度。同时,根据森林旅游资源承载量的不同,对森林资源进行分区管理,分别采取不同的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二、加强环境管理、科学规划和森林旅游立法,依法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旅游区并不是像所想象的那样,都是在生态非常强盛的地区,有的森林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非常的脆弱,这就要求在发展该地区的资源的时候必须要加强保护,而保护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要加强立法,让该产业的利益者和参与者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这就迫切需要利益共同者有威慑力并有可实施性的法律法规。如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加强环境的管理以及管理的审批工作。根据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条例》的第二十九条的条文规定,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旅游的时候必须要经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以及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的相关职能部门审批,然后还必须要报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地方级的自然保护区开发以及森林旅游的开发必须要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这个过程中,要非常的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加强环境管理工作。如在实施森林旅游环境开发和管理的时候,可以考虑分阶段实施,然后分阶段施工,最后要对这些开发的环境分阶段的进行管理和监测,并分阶段评估,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各不一样。

在旅游景区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及《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检查旅游景区森林资源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科学估算森林旅游开发引起的资源破坏、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同时评估森林资源的破坏程度、可能的损失以及相关的弥补措施。

三、加强对景区居民及游客的森林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旅游区的当地居民是森林旅游的主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应该积极吸引更多人的支持和参与。在森林旅游开始阶段,森林旅游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他们普遍持欢迎态度。但是随着森林旅游开发规模的扩大和游客来访数量的不断增加,当地居民社会生活和活动的空间相对缩小,基础设施供应紧张,因需求增大而导致的物价上升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的利益冲突开始显现和加剧。此外,双方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也会激发社会冲突问题的发生和增多。这一切都会改变当地居民对森林旅游以及外来森林旅游者的态度变化,他们开始厌倦森林旅游,甚至忽略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可以想象如果当地居民都不保护森林资源,外来的游客又怎么能保护森林资源,森林资源的合理保护又从何谈起,森林旅游的质量又如何提高。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好可能产生的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矛盾,更好地开发和保护森林旅游资源。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但对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与恢复保护的协调关系仍认识不够。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各种手段,采用多媒体演示技术与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全区居民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关注和认识。注重在学生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人员中间进行生态教育,寓教于游,教育人们保护森林旅游资源,倡导生态文明,加快全民族文明森林旅游意识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另外在具体森林旅游路线规划和设计时,要融入森林资源教育的内容,寓教于游,使游客在参与森林旅游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森林资源保护知识,培养森林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 李梅等.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导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董智勇.中国森林旅游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第4篇: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对策

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

关于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在《中国地质旅游资源》中把地质旅游资源概括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纲要》中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从旅游的角度为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界定,认为旅游地质资源应该是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地质事物和地质现象,它包括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和地质现象等。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读性的天然记录,是提供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样本、典型和天然资料库。它属于自然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环境、历史与文化性。地质遗迹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遗迹就是指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地质景观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狭义的地质遗迹是指古生物化石产地、古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址及遗迹、地质构造剖面等。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物质资源部分,因为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时空的定位性和永续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空定位性就是指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固定性。从地域上看,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受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旅游地质资源与其它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季节性变化很不明显,除气候地貌外几乎没有季节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渐变性的地质运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可以改变地质地貌的形态,但它们是难以预料的突变。特别是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对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历史而言,有些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是不能用肉眼来判断其增减,所以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忽略不计。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永续性。必须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否则这种宝贵的地质遗产就会消失。

(二)不可再生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人类活动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物质部分时,这些物质就会受到损坏,不能恢复原貌。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保护,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使旅游地质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三)科普性

旅游地质资源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普及性。与其它旅游资源相比,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更加突出的科学性。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于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些旅游地质资源还是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会吸引很多地学研究者或爱好者进行研究、求知等学术旅游活动。同时,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也需要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并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普及地球起源、演化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保护、爱护地球的意识,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让游客既能观光游览又能使地学科学知识得到普及。

(四)时代性和变异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代性特征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原来不是旅游地质资源的事物和现象现在变成了旅游地质资源。例如,现在在日本已经开发了观看火山喷发景观,观看火山喷发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游览项目。

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资源会对游客失去吸引力,成为一般资源。

(五)文化特性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美学观赏性,文化的品味性。对于旅游地质资源而言,人们通过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得到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享受旅游地质资源时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文化属性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即地质公园。长期以来,一般人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地质公园予以关注,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旅游观赏价值。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范围的增加,重旅游开发,轻遗迹保护,致使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受到破环,导致存在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一)对地质公园缺乏科学研究

目前很多人对地质公园的理解就是狭义的科普旅游和地质遗迹保护。许多地区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地质公园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地质公园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系统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方面,在工作的深度、研究程度方面,在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等方面还不够,需要地学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心、研究和建设地质公园。

(二)地质公园环境问题凸显

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成为地质公园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地质公园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得地质公园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破坏。更有一些新建建筑物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环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又缺乏规划和管理,部分民众的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

(三)地质公园开发障碍

旅游开发很注重景区的主题形象,由于我国景区多功能性,导致旅游开发主题形象不突出。有的景区既是森林公园又是地质公园、风景名胜旅游区等,显得名称混乱,造成主题功能不突出,多头经营,使得很多景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在旅游开发中,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有重点地建设地质公园,特别是功能分区上要很好的进行规划,使游客能够在旅游中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多旅游专业知识。

(四)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管理体制上:地质公园景区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风景区,更是管理混乱。而没有制度保证旅游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当困难;在员工素质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轻视培训又不主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一直未得到解决;在人员配置上,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淡季工作人员闲置;以上方面都是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其他一系列阻碍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市场营销,地质公园与其他各旅游利益主体关系问题,也深深影响着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思想的指导下,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的对策:

(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开发模式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味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

(二)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选择,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较,在景观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活动的自然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典型特征和垄断性,开展生态旅游是符合地质公园建设要求的。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游人不断探讨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并受到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应该具备地理学和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地质公园要科学合理地安置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对员工进行旅游地学知识的培训。

(四)严格控制地质公园的容量

小型化的旅游规模是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以地质公园游客的数量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景区必须认识饱和与超载的危害性,应随时掌握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关注可能引起饱和和超载情况的发展,设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优势

地质公园的促销是指向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是地质公园的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所知晓,以建立潜在旅游者对景区形象的认知。旅游景区产品促销要突出产品特点,强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优势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导旅游的消费为目的。

(六)加强地质公园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是现代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地质公园发展危机可能是周围地质地貌环境的稳定性、灾害性自然及天气情况等引起,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地质公园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的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1999

2.牛继强,徐丰.庐山地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第5篇: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范文

Abstract: Tourism resources of Xi'an city are rich.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urism industry has a rapid development. Northern foot of Zhongnanshan mountain ha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 how to develop and compensate the resource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concept of Nash equilibrium in game theory, some unsustainable phenomen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northern foot of Zhongnanshan mountain is analyzed by using institutional shortage in new institutional shortage economics from national rights, property and contracts perspectiv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纳什均衡;制度短缺;补偿机制

Key words: Nash equilibrium;system shortage;compens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20-03

0 引言

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就是旅游产业,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日渐突出,现代旅游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高增值、高就业、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标志着旅游业已经从第三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西安市旅游业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据2012年西安市生产总值为4369.37亿元,比2011年增加11.5%,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54.39亿元,比2011年增加23.4%,旅游业收入已占GDP的14.98%,且旅游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率。

1 终南山北麓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终南山西起陕西眉县,东至西安蓝田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长安佛教之摇篮,中国佛教十大名山之一,是中国佛教的一处圣地。终南山拥有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优势。目前受到国内需求的拉动,已经逐渐开发终南山北麓地段的度假产品。由于缺乏整体性的控制规划以及有力的生态环境的监控手段,存在着浪费资源以及恶化生态环境的危机。

为了有效的对终南山进行开发和保护,西安市采取了如下措施:为了改善终南山的旅游和交通条件,修通了关中环线西安段的环山公路;为了全面了解终南山的历史文化资源,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并且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保护以及开发规划;为了防止破坏终南山的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出台了相关的规定禁止一些单位和个人对秦岭北麓无序开发;在落实《关天规划》实施意见中,明确把西安建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打造国际旅游都市的指导方针,就加强西安大慈恩寺—法门寺—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宗教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提出总体要求。而开发西安终南山北麓佛教名刹古寺资源,让佛教文化与旅游、经贸共同发展,是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振兴西安经济的重要途径。

2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发展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特色以及丰富程度、合理恰当的评价和开发资源以及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都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否则很难有效贯彻。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机制,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

博弈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具有个体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主要研究行为和利益有相互依存性的经济个体的决策和相关的市场均衡问题,承认个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特别适用于分析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博弈论可以解释经济中许多低效率现象的根源,找出导致低效率的制度性原因,从而帮助政府制订、修改政策,完善交易制度和提高经济效率。

2.1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公地悲剧”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涉及的核心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生态旅游者、当地社区居民和专家,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过程是相关利益主体间利益协调和行为协作的博弈过程。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建立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共生系统,试图建立一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规则,并使它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各利益主体能够共同自觉遵守和自我实施的一种内生的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制度,从而避免生态旅游资源的“公地悲剧”。

2.2 政府监管机构与经营单位的博弈分析 如果将政府监管机构与经营单位作为利益的主体,政府监管机构和经营单位都会充分考虑自身收益及成本因素,理性选择行动方案。他们各有两种行为选择,政府可以选择可选择强监督或弱监督,旅游经营单位可选择有序开发或无序开发。纳什均衡接往往是在政府强监管的情况下旅游单位有序开发;而政府如果弱监管,旅游单位往往选择无序开发。

2.3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目前我国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以及国家自然保护区应当由中央政府管理,但是多数的旅游资源都由地方政府管理,主要由区位以及财政问题导致的。目前我国经济统计指标还无法将环境外部效益内部化,实现绿色GDP的衡量标准,因此领导政绩考核的政策导向使得者(地方政府)为追逐自身效用最大化而不同程度背离委托者(中央政府)利益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指标。因此,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中,者为追求自身权益最大化而出现背离委托者权益,生态旅游资源破坏和生态补偿难以执行。

3 终南山北麓旅游资源开发与补偿中的主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短缺或制度供给的滞后会制约经济发展。在制度短板分析中,把当前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的国家、产权和契约称为影响制度效率的制度要素,若其中的某一个要素出现问题,会加大制度效率下降的幅度,加快制度效率下降的速度。按照这一原理,本文认为终南山北麓旅游资源开发与补偿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1 政府行为带来的效率损失 政府过度干预产生的“寻租”行为带来旅游资源开发和补偿的效率损失。以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由于其既是林业部的森林公园,优势旅游局的3A景点,因此受到两个部门的双重管理。由于两个部门的衔接差以及政策冲突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资源配置的扭曲。虽然旅游资源管理机构名义上属于事业单位,但却是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经济上是财政拨款家单位创收。虽然这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经营者为了最大化利润会造成过度开发和利用风景资源。如果政府主管部门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必然造成以环境换效益的局面。

另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楼观台等景区是由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而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是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则是西安市政府批准成立,由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而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要领导同时也是管委会的主要领导。由于受到管委会的极大影响,政府并没有完全分开。

3.2 产权供给失衡 市场化内化外部性的关键是产权的清晰界定、产权的有效转让和产权的法律保障,这与我国目前旅游资源产权供给的失衡。我国虽然有相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但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源保护和补偿的体制,存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的问题。2007年陕西省通过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1年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但在调研中发现,该机构由于编制尚待健全,且无执法权力,在保护秦岭旅游资源中发挥的作用仍非常有限。

3.3 相关利益主体缺乏契约精神 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制度特征是经济关系的契约化,契约化的实质是让经济社会在运行过程中“内生”出一套无形的规则。这种规则就是市场经济的运作,它主要依靠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协商所订立的契约。由于在开发和补偿终南山北麓旅游资源中,许多的规范和制度都不够完善,因此,严重阻碍了正确的契约意识和契约关系的建立,使经济主体在交易中更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与农民产生矛盾的情况经常发生,楼观台景区改扩建过程中,农民认为补偿标准太低,不如继续种猕猴桃,与开发商产生矛盾。

4 终南山北麓旅游资源补偿机制的构建

在建立旅游补偿机制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以调整相关利益主体间的环境与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为核心,以内化相关生态保护或破坏行为的外部成本为基准,以经济激励为目的,坚持受益者或破坏者支付,保护者或受害者被补偿的原则;

第二,建立新的补偿机制一定要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相关政策为基础。

4.1 健全政府监管体系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了保证生态旅游资源的统一管理必须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为了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应当改变我国政府监管政企不分,偏向既得利益集团的现象。政府应当建立一个独立公正的监管机构顺应旅游资源补偿的发展趋势。

首先,为了增强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将监管确立者、执行者和被监管对象成为相互独立的主体,必须割断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之间的经济联系;其次,要明确界定监管机构的职责范围和行使职权的方式。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因此,生态旅游资源补偿在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多个部门,应成立旅游、林业、文物、水利和环保部门共同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各种生态旅游资源补偿,负责对补偿给予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监督,及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资金来源渠道的规定等,以增加其严肃性。最后,为了从制度上保证监管机构的公正性,应当建立并晚上行政程序以及外部监督机制,加大行政违法的责任追究和惩罚力度。

4.2 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 界定和明晰产权,与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增强实践的法律推动了,应当在环境保护法或其他相关法律中纳入生态旅游资源补偿机制问题,这样在调节各主体责权利关系时就可以依靠具体的法律制度。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是生态补偿机制稳定高效运行的保障。从生态旅游资源补偿的产权内容来看,应该着力建立和完善“为什么要补”和“谁补给谁”这两个基本问题。

4.3 通过博弈一协商来确定补偿标准 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的核心,只有对生态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才能顺利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因此在进行科学衡量的基础上,还可通过各方的博弈与协商来确定补偿的标准。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核算与(机会)成本核算都有许多方法,很难得到利益相关者的一致认同。因此,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价值核算为基础,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的方式来确定补偿标准。在自由协商的背后是受益方与保护方的经济博弈过程。在一次性博弈中,生态保护实施者和受益者的策略组合“不补偿,不保护”是一种纳什均衡。“不补偿,保护”虽然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并切实有效率,但这种状态令生态保护的实施者做出牺牲,而其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由受益者享用,不是一种纳什均衡。“补偿,保护”通过生态补偿将受益的一部分得益转移给实施者,这种重新分配使得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得到提高,相对于“不补偿,保护”而言,它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但这种状态在一次博弈中无法实现,因为它不是纳什均衡,不具有制度效力。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重复本身并不改变单阶段博弈的结果,“不补偿,不保护”仍然是纳什均衡,“补偿,保护”仍然无法实现。如果每个参与人都有足够的耐心,则任何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所得都是微不足道的,那么帕累托改进可以成为纳什均衡。但自由协商往往难以达成保护一补偿的协议,需要国家在法规和政策层面提供协商与仲裁机制,促进利益相关者通过有限次的协商达成补偿协议。

参考文献:

[1]黄圣霞,巫国富.基于博弈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益补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2).

[2]欧阳志云,郑华,岳平.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与措施[J].生态学报,2013(03).

[3]刘敏,刘春凤,胡中州.旅游生态补偿:内涵探讨与科学问题[J].旅游学刊,2013(2).

第6篇: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范文

1.1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缺乏优秀人才

大部分大中型水库都建立在偏远乡山区,生活水平较低,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较为艰苦,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再加上大中型水库人才引进力度较低,管理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大中型水库运行的管理需要,导致大中型水库容易出现缺乏优秀人才的局面。且由于人才激励制度较少,难以留住一些优秀人才,从而导致人才严重缺乏现象。

1.2引进人才和考聘人才的专业狭窄

渔业养殖和水利水电均是大中型水库技术专业,人才引进和招聘也主要来自这两个专业,涉及专业面过窄,大中型水库具有人文环境资源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及经营性资产充足等特点,人才引进专业难以满足建设的发展需求。

1.3专业培训缺乏针对性

大中型水库在专业培训方面有所欠缺,培训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主要以行政主管部门及上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期开展的专业学习为主,培训内容包括防汛抗旱、水力发电、农田灌溉、渔业养殖等水利行政执法等知识,坚持科学发展观,但在现代化技术方面,如网络科技、计算机技术等稍有滞后,缺乏针对性。

1.4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大中型水库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体现在财务造表、人员调配、工资套改、职称评审、职称考试、教育培训以及人员变动登记等方面,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化大中型水库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另外,由于大中型水库是事业单位,在待遇方面,工资体制不够完善,主要参考职称、职务以及工龄进行制定,少有涉及实际工作绩效方面,因此缺乏激励机制,容易导致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严重。

2加强大中型水库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2.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大中型水库中十分重要,人力资源也是水库的资产和资源,应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资源进行管理、建设、利用和开发,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大中型水库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应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单一的事务性管理转化为职业生涯规划、干部职工绩效考核评估、薪酬设计等综合管理,一改过去以人工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为管理层提供良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主动积极参与水库管理的计策和计划,转变被动的工作模式。

2.2实行宽带薪酬体制

应采用绩效工资及事业单位薪酬设计原则,对薪资制度进行规划设计,制定激励制度,建立一个与大中型水库管理相适应的薪酬机制。大中型水库行政级别较低,与职称、职务及工龄等相对应薪酬层级较少,采用宽带薪酬体制进行薪酬管理,可适当扩大宽带薪酬层级浮动范围,当员工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时,即使没有晋升职务也可以得到较高的薪酬,使薪酬层次得到进一步提高。宽带薪酬体制与大中型水库薪资管理相适应,与水库发展要求相符,对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责任心等具有激励作用。

2.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大中型水库先天条件丰富,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扩展人才考聘范围,充分管理、经营、开发、规划、论证水库资源,提高水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水库当地民众、员工及干部等受惠,促进天然资源的发展。水库应彻底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随时展而发展,制定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将宣传、品牌推广、旅游、经营及管理等专业列入考聘范围。

2.4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大中型水库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从而促进水库的健康发展。应该说员工的薪酬待遇,提高水库生活水平,做好员工和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的价值,不断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加强水库环境管理,让员工制定科学的职业目标,并沿着职业发展道路前进。事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员工正确定位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提高水库管理认知,了解自己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从而系统、全面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提高职业成功率。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员工充分认识自己在水库工作中的价值,充分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5加强员工的专业培训

员工综合素质低下是影响大中型水库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水库应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员工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水库的发展。大中型水库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负责上级部门规定的培训任务和学习任务,还要根据水库的具体情况、社会进步及时代变迁等,组织水库员工和干部进行职业培训,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以提高水库的管理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水库管理人员应不断扩展员工培训科目,做好网络信息和计算机系统建设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和科技引进力度,开发先进技术,并加强员工及干部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培训,使水库员工深刻认识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来适应社会发展,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以满足现代化水利工作的发展需求。应将培训和学习工作与员工绩效、奖金、福利挂钩,并对培训效果进行系统的考核评价,全面落实培训任务,以免培训停留于形式化,难以起到开发人才、提高员工素质的效果。

3结论

第7篇: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范文

一、山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十六大”的召开给山西旅游业可持续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契机。按照《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末全省旅游总收入要达到800.9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87.8万人次,年均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3亿美元,年均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74.4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2.4%。应该更加注重旅游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但是,山西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地跨越式增长,首先必须克服制约其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

(一)政策支持不足,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差。建设支柱产业应有与之相匹配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近些年,山西对旅游业投入虽有所增加,但全省旅游产业每年的投入尚不及建设一个中型煤矿的投入。由于山西是内陆省份,经济欠发达,在国内外知名度较低,旅游资源品位虽高,但长期以来省政府用于宣传促销经费严重短缺,每年仅为400多万元,这与旅游业发达的省市差距较大。在扶持政策方面,省里已有的如对旅游汽车和旅游星级饭店实施措施,一直不能落到实处。在提供银行贷款、税收减免、土地划拨等方面也没有新的扶持政策。一些同时存在着极佳旅游资源又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给旅游业足够的重视,出现大量煤、焦产业复归现象,致使煤炭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制约了山西旅游产业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的外在和内在生态环境不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山西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焦、铁、化等产业长期在山西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些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山西一些城市常被列入全国污染严重的城市,这对山西旅游市场开拓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增加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不少旅游者环保意识差,也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因素依然明显。交通不畅仍然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虽然省内及省际间航空和干线公路交通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铁路建设比较滞后,一些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如天津、成都、郑州等市往返列车档次太低,又无空调;太原至东北各主要城市、山东济南、江苏的主要城市等地,至今没有直达列车往返。加之,由于晋煤外运成为当前较长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又进一步导致旅游客运的压缩。航空方面,山西目前只有太原一个国际口岸,境外航班唯有并港旅游包机,且时开时停。而国内航空飞机少、机型差、航线又不足。公路方面,通往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状况也不尽如人意。高速公路建设缓慢,难以满足游客舒适、便捷、“快旅慢游”的需要,这些直接影响客源、尤其是境外客源。

(四)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才稀缺。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上级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现象层出不穷,使得外地一些游客视一些旅游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另一方面,山西旅游业结构和经营运作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存在诸多不适,缺乏现代旅游管理人才和相应的旅游管理知识,这种短缺已明显地影响到旅游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世界旅游组织多次强调在旅游业发展的决策和经营管理中应克服非专业化的弊端,而山西目前这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旅游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且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难以适应竞争需要。

(五)旅游产业价值链存在问题。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创了产业价值链理论。而旅游产业价值链可以定义为以旅游景点为核心,与相关配套和支持行业共同组成的链条,这根链条上的每个元素紧密联系,互相作用,创造出比单行业更大的协同效应。

在山西旅游业价值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旅游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分散,还未形成有效的合作,从而导致旅游业运作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1、旅游线路之间没有有效整合,虽然各个旅游景点都初具一定规模,但他们之间缺乏协同,从而导致相互竞争,往往造成两败俱伤的尴尬局面;2、旅行社规模效应不明显,竞争欠规范。山西有众多中小规模的旅行社,但总体上呈现“小”、“散”、“弱”、“差”的特征,适应市场和开发市场的能力差;3、企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尚未形成。旅游企业间的相互脱节,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业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山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各级政府应把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来抓。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启动经济的重点来发展,要作为政府的主导产业来抓。在政策扶植和资金投入上给予旅游业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上,协调好煤炭与旅游两大资源的发展矛盾,逐步把山西经济的发展重心由煤炭转向旅游。

(二)大力推广生态旅游思想。世界旅游组织为2002年国际生态旅游年所确定的口号是:“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生态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其开发、建设和发展都必须实现社会效应、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2、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山西旅游资源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

3、生态旅游区实施功能分区开发。为了使生态系统免受旅游活动的破坏,又能极大地满足游人需求,就必须进行功能分区。对陆地生态旅游业而言,一般可分为核心保护区、过渡开发区和旅游密集区三部分。核心区指的是生态保护的中心地带,环境比较复杂,一般不宜作为旅游开发使用,但可作为科学研究用地。过渡开发区分布在核心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可作为生态环境教育和参观的基地,一般不允许开发娱乐设施,对游客数量和交通工具有严格的限制。旅游密集区,也叫服务社区,远离核心区,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是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区域,可有适当的体闲、娱乐设施,允许一些机动车辆入内,为游客休憩的集中地。对于内陆生态较脆弱的地区来说,功能分区既可以保护环境避免破坏,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游人需要。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要形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首先要全面发展交通,使交通与旅游形成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1、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全省内需,加速经济增长;2、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进内资外资并举,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3、利用征收旅游税的措施来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来自旅游的收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对旅游者直接征收的税和费,如:入境签证费、机场税、关税、旅游税等;②对与旅游业相关的各有关营业部门征收的流转税和所得税等。由于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显著,所以这部分收入对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加强旅游业人才培养。旅游业要实现高效持续协调发展,就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杜绝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状况继续存在。这就要求,必须拥有一个高效的管理部门,并且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其进行整体规划、指导和控制;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培植市场主体,构建现代旅游企业经营体系;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和服务行为,建立健全旅游投诉机制和处理程序;完善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健全旅游执法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第8篇: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范文

1.方法

1.1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评价体系

根据“云南高原国际重要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结果,得出了2个比选方案(指标体系1和指标体系2),以比较同一评价体系中指标多与指标少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表1)。

1.2 指标赋值原则与标准

选择的指标除有无旅游规划分为4级外,其余指标均按5级划分,分别赋值:0~20分,21-40分,41~60分,61-80分,81-100分。有无规划。根据保护区是否制定或者编写过生态旅游规划文本为标准,将指标以百分制平均划分为4等分,并赋予分值:无规划(0~20分);保护区总体规划中有旅游规划(21-50分);有生态旅游总体规划(51~80分);生态旅游总体规划中各部分有专题规划(81-100分)。规划内容的全面性。参照多个景区规划研究结果,规划内容一般应包括规划依据和原则、旅游区概述、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旅游市场的调查分析与营销规划、旅游影响评价、旅游区发展战略规划、旅游产品和形象规划、总体布局与功能区划、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信息系统规划、社区参与和社区发展规划、生态旅游成本效益分析、实施建设规划和管理规划等15个方面。以实际编制规划内容占以上15个方面的比率等分为5级,由低至高赋值。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保护区已建成达到“国家4A级景区”标准的基础设施项目占所有基础设施项目总和的比率(基础设施建设率),平均划分为5级,由低至高赋值。基础设施建设率计算式为:

基础设施建设率=已建成基础设施项目+所有基础设施项目总和x100%

信息系统建设。依保护区及旅游基本信息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将信息系统建设分为5级,并赋值:①无保护区官方网站或相关网页;②有保护区相关网页,但保护区及其旅游相关信息非常不全面;③有保护区相关网页,具保护区及其旅游相关信息,但不够详细;④有保护区专门官方网站,具保护区及其旅游相关信息,但不够详细;⑤有保护区专门官方网站,保护区基本情况和旅游相关基本信息较详细。

环境教育。保护区环境教育对象包括保护区生态旅游所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工作人员:管理阶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社区居民:儿童、成年男性和女性;游客:本地、外地和国际游客)。以实际环境教育群体占全部相关利益群体的比率为划分标准,均分为5级,由低至高赋值。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包括大气、陆域和水域生态、人文景观、交通、废弃物清除处理、环境卫生、空气质量、噪声等6]。以实际环境监测对象占应监测对象的比率为标准,均分为5级,由低至高赋值。

旅游收入。综合我国旅游收入情况,并结合4个保护区实际创收情况,将旅游收入划分为:亿元、千万元、百万元、十万元和万元5级,并赋予分值。

保护物种受影响程度。旅游规划区的保护物种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或I、II级保护植物,即视为严重影响;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或III级保护植物,则视为较大影响;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种类则视为中度影响;为规划地的省(市、区)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则视为较小影响;不涉及保护种类的则视为轻微影响。如果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减少,应向上调整受影响程度等级,如规划区内有国家II级保护动物或III级保护植物,应视为较大影响;当种群数量减少时,则视为严重影响。保护种类名录同时出现于国家级名录、红皮书和省级保护名录时,保护级别就高不就低。游客满意度。游客的满意度与游客的体验值和游客的期望值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游客满意度=游客的体验值+游客的期望值x100%

当游客满意度指数大于1时,那么游客便感到满意;反之,如果小于1,游客就会感到不满意。根据比率的大小将该项指标分为5级,由低至高赋值。

主要经济来源。根据社区居民经济收入来源,以与旅游相关项目经济收入所占比率为标准5等分。参与形式。根据社区居民参与形式分为:①基本无居民参与;②个别居民参与,不以蠃利为目的,参与形式2种以下;③部分居民有组织的参与,以蠃利为目的,参与形式3~6种;④大多数居民参与,除经营活动外,开始融入环境保护等,参与形式6~9种;⑤社区居民全面自觉地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参与形式10种以上。

管理模式。根据管理模式与生态保护、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所获得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划分为:①无任何管理模式,环境污染严重,社区居民虽参与旅游,但无经济收益;②有一定的管理模式,大面积环境污染,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济收益较小;③有一套管理模式,部分环境污染,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济收益一般;④有一套完整管理模式,环境污染较小,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济收益丰厚;⑤有完整可行的管理模式,环境污染基本没有,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济收益非常好。

1.3 权重与综合评价

因各指标对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为定量描述其重要程度,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和德尔菲法(Delphimethod)确定其权重值f_S]。首先采用Saaty1~9级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求得各指标的权重值,再检验矩阵的一致性H。对于项目层中仅有1项或2项指标的,由于不符合矩阵判断的要求,根据贡献值的大小,赋予权重。综合评价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水平综合分值,n为指标数,为各指标权重值,/,为各指标的赋分值。

综合评价结果以百分制平均划分为5个等级,非常差(0~20分)、较差(21~40分)、—般(41~60分)、较好(61~80分)和非常好(81~100分),表示生态旅游管理的水平。

1.4数据来源

第一,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和资料,包括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文本、生态旅游管理计划和相关规定、生态旅游基本统计数据、社区发展及管理计划等方面的资料。

第二,2007年8月,11~12月通过保护区实地调查,了解云南4个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保护区旅游服务及管理、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旅游服务及管理等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游客基本情况和满意度评价项目。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调查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态度、参与的意愿、生态旅游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保护区对社区居民环境教育及培训情况等,以及开展生态旅游后,对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的环境影响情况。

2.结果

根据各项指标的赋值原则及标准,对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指标体系1和指标体系2的各项指标分别赋值(表2)。根据权重计算方法,构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1和2中各层指标的判断矩阵,最终计算出指标层的相对组合权重值(表2)。据综合评价的计算结果,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综合分值最高,拉市海的分值居中,大山包和纳帕海自然保护区管理综合分值较低(表2)。

3讨论

3.1评价指标体系的比选

评价指标越多其相对权重值越小,且产生重复加权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指标体系1仅以自然景观(D8)1项指标代表游客满意度时,相对权重为0.045。而在评价体系2中,分别以自然景观(D/)和人文景观(DpO2项指标代表游客满意度时,相对权重值均为0.011。虽指标数增加了,但二者的权重值接近,且比一项指标的值还低(表2)。此外,多指标之间存在复杂关联,独立性相对减弱。这样虽然就单方面因素考虑是全面合理的,但综合整个指标体系就产生了重复加权M。指标体系构建中,指标越少越能降低重复加权的可能性。因指标多以后掩盖了一些重要指标的权重,使它们的重要性显现对比2个指标体系,体系1比体系2的指标数量少得多,指标越少在实地调查时更易收集到相关数据,评价时计算也更方便,操作性更强。因为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的权重时,需要通过一致性检验判定是否符合满意的一致性要求。一旦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指标多就会增大计算量。因此,筛选出的指标应尽可能保留数据采集容易和客观,且能直接反映评价内容的关键指标。

指标体系1和指标体系2均是以云南4个国际重要湿地目前的生态旅游管理现状作为研究背景构建的,如需要应用与其他类型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评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3.2生态旅游管理改进措施及建议

根据调查和评价结果,分别就4个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大对规划的编制与审查力度。目前,拉市海和纳帕海的保护区总体规划还在编制中,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还未纳入保护区曰常管理计划。生态旅游规划关系到保护区今后的发展,规划文本的编制是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的首要部分,文本内容的详细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实施与建设水平。因此,拉市海和纳帕海保护区管理部门应尤其重视生态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审查工作。

二是加强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4个保护区都存在一定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如拉市海和纳帕海的‘‘骑马观光”旅游活动导致湖区周边践踏土地面积持续扩大;碧塔海的‘‘游轮观光”旅游活动污染湖水。因此,4个保护区应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对破坏环境的旅游活动加以限制;加强对游客和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此外,保护区还应建立完整的环境监测系统,除对主要保护物种的监测外,还应加强大气、土壤、噪声、水文、环境容量、拥挤度和健康威胁因子等与旅游相关因子的监测。

三是尽可能完善旅游设施。拉市海、纳帕海和大山包均存在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以大山包尤为严重。3个保护区在今后的生态旅游规划实施建设中,尤其需要完善交通设施、环卫设施、游客宣传教育中心及环境解译系统的建设。

四是加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除碧塔海设有专门的解说员外,其他3个保护区均无景点解说员。因此,在今后的旅游管理中,应增设景点解说员并对他们开展专业培训,以提高解说服务质量。培训内容除景点解说技能和景点知识外,还应包括生态学、动植物及保护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应结合实际情况,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

五是建立保护区专门的信息系统。旅游基础信息除应包括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黄金周旅游收入涨幅、客源地人均消费额、旅游旺季和淡季等信息外,还应包括保护区基本信息。通过建立专门的信息系统,可以方便更多的游客全方位了解该保护区,从而提升游客信息服满意度和提高保护区的宣传力度。目前,4个保护区的信息系统建设都不健全,今后在管理中应加强保护区管理基本数据的信息化处理。

第9篇: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范文

一、四川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舆论上给予积极引导,环境上给予大力帮助,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投向景区开发、旅行社建设、会展建设、酒店餐饮、旅游纪念品开发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

(一)解放思想,政策支持

1.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支持民营企业办旅游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先进理念。

2.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

3.省委省政府积极组织国内外旅游重大项目招商活动。

(二)体制创新,企业运作

坚持旅游投资开发体制创新,是我省实现社会资本大量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一条重要经验。例如著名的“碧峰峡模式”就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经营模式,它开启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先河。绵阳市的“猿王洞”风景区、遂宁“中国死海”旅游区、宜宾“世界地质公园”和“石海洞乡”风景区的创新体制,都是大综社会资本投入旅游景区开发的先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了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突破。

(三)市场导向,民众参与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旅游产品的大力开发和所需资金的巨大缺口的矛盾,要求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投资资金问题。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吸引和组织农村集体和个人的社会资本,成为我省大量吸收社会资本开发旅游市场的成功举措。几年采,仅成都市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就有100亿元以上。成都周边地市和偏远的阿坝、攀枝花、达州等市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旅游景区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四)转换职能,优化环境

为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产业,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政府职能的转换,努力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提供良好的服务。省旅游局和省招商局多次联手举办社会资本招商活动。成都市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融人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之中,以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旧城改造、交通设施和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市旅游局加强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研究,努力为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公平合理的政策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雅安市旅游局和宜宾市旅游局积极改革项目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减轻民营旅游企业经济负担,为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二、社会资本投入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难点

尽管我省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勇于开拓创新,坚持积极的政策导向,努力转变职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与我省丰厚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的资金缺口相比,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是制约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首要因素

在要不要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和怎样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这主要表现在旅游景区经营权能否出让的问题上,一方面业界掀起了出让、买断景区经营权的狂潮,另一方面也在社会上和一些政府部门引起了巨大的争论,甚至招来了坚决的抵制和强烈的指责。这种认识极不统一的现象,成了严重制约着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精神桎梏。

(二)四川地处内陆,缺乏吸引国外财团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区位优势

不论是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还是和周边省市相比,四川在吸引国外投资商,特别是一些大财团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缺乏明显的区位优势。

(三)本地民营经济实力不足,缺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底气

据有关资料介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与沿海省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比如,在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方面,我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7%以上,但沿海地区一般都在5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一90%。再从规模上看,在全国500户最大私营企业中,浙江就有170户,而我省只有十多户。从民营经济本身实力来看,确实存在着“块头”不大,“底气”不足的问题。再从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吸引社会资本的实际效果来看,也确实存在着“小、少、散”的问题。比如,在投资旅行社建设方面,就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见下表)。

地区名称投资总额(万元)就业人数(人)收入(万元)缴税(万元)

广安299566390.91

自贡6501181393.945.8629

绵阳22274.7261011738.5122.35

泸洲2061800.13236.9888

雅安17528216.60.566

乐山932362870.915

遂宁9021440.15

阿坝168534010903.3

资阳413924901.8

德阳901.322928215.5

宜宾1015101510181

巴中16235320.80.88

攀枝花9018540.81

达州13521218.51.23

广元1561176071.07

眉山28910717193.53

总计8353.02287025533.3823250.9477

根据省旅游局2004年调查资料整理。

(四)盲目投资的现象比较突出

比如一些投资商对于有些旅游项目投资的法律、法规不是很熟悉,都江堰高尔夫球场的投资就是这种情况。再比如,在旅游投资项目上,一些投资商旅游投资不专业,低水平重复,走老路,郫县世界乐园、金堂野生动物园都属此类情况。

(五)体制障碍是刚性制约因素

旅游资源国家所有、多职能部门管理的体制,是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企业的一块心病。这种体制的最大弊病是:进入市场的审批程序复杂、协调难、运作周期长、遗留问题多。企业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严重挫伤了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再就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本所有权、资源使用和开发权、资源管理和保护权、收益权等权属问题始终难以界定,一些地方为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采取了先进入、后界定,结果往往让社会资本受损,这些做法不仅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经营积极性,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而且成为了社会资本转向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担忧和最大的体制障碍。

(六)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门槛过高

基于旅游资源国家所有的认识,对进入旅游市场设立了较高的门槛,如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问题、旅游汽车运输的资质问题等,对社会资本都有较高的要求。文化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却需要有多层次的资本投入和参与,这些适合社会资本额较小和分散投资的特点,却与旅游市场准人的高门槛相冲突。

(七)地方及行业保护主义比较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往往为了狭隘的、局部的和短期的经济利益,采用各种手段推行保护主义。如有的交通部门禁止外省旅游车辆在四川境内营运;有的地

市规定旅行社只能使用指定旅游车辆;有的规定旅行社不得异地经营;有的景区规定禁止旅行社车辆进入景区,而必须换用景区指定车辆等等。这些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直接和间接后果,就是增大外地资本、特别是社会资本的交易成本,起到了阻挡外地资本进入我省旅游业的负面作用。

三、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树立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新理念

更新观念是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首要问题。作为西部旅游资源大省,资金短缺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单纯依赖财政拿出足够的资金对旅游景区、景点等资源实施无偿保护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求全省上下特别是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破除为保护而保护的观念,必须树立旅游景区资源首先是一种经济资源的观念。实践证明,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不会对文化资源造成破坏,而且有利于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文化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功能本来就具有文化资本的特质和意义。这种资本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文化产业的资本基础。而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大头,是以创意策划为前导,通过文化资本的意象和形象作用吸引人们对景观资源的注意和体验,产生心理和身体上的愉悦和满足,进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对文化旅游资源不能单纯的看作一般性的资源,而应看作经济资源,在工作实践中,既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也要坚持合理利用的方针。

2.破除鄙薄社会资本的观念,树立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文化旅游产业势在必行的观念。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问题上,要克服社会资本靠不住,不可轻信的观念,树立大胆吸引,正确引导的思想。

3.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主动吸引、主动服务”的观念。传统的扶贫方式,使一些贫困地区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政府的思维定式。我省旅游资源富集的地方,恰恰是老、少、边、穷的地区,那种躺在财政身上吃救济,一说到开发投入仍然“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在一些地方还在顽强地起着作用。这是影响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道障碍。在新的历史阶段,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贫穷地方的党委政府务必自觉破除那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主动创造条件、主动吸引、主动服务”的先进观念。

(二)打破垄断,制定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于今年2月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建议有关科研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四川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配套细则和具体措施,有针对性的解决行业垄断严重,基础设施投资难,金融支持渠道少等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突出瓶颈。努力为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创造公平、健康的政策环境。

(三)财政支持,加大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投入

财政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具有决定的意义,政府财政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做好了,就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避免盲目投资,制定各种旅游产品投资开发的指导意见

由于旅游投资周期较长,从做出投资决策到最后产品产出有一定的时滞,在此期间会有许多投资商同时进入同一个旅游产品投资,这可能导致在某个时间段内某个区域个别产品大量出现并产生恶性竞争的情况,从而降低了资源的效益,提高社会交易成本。因此,为了避免盲目投资,旅游主管部门应该制订各种旅游产品投资开发的指导意见。’

(五)拓宽融资渠道,为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1.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旅游行业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使现有的旅游行业的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比如旅行社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的问题,希望能够通过金融部门,主要是商业银行对这类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进一步扩大基金的投资领域,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的瓶颈问题。

2.扩大民营经济直接融资渠道,增强民营经济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直接融资能力。比如能否允许信用良好的民营企业在经过信用中介机构的信用评级后,发行企业债券;能否通过二级市场使更多的民营企业筹措资金壮大实力;能否打破所有制界限,允许并创造条件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股权融资方面有所作为等问题,都是值得探讨和突破的一些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个多渠道、多样化的金融市场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使文化旅游产业能够及时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3.以旅游城市建设为中心,大力拓展社会资本融资渠道。在大力推进旅游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不动资产融资、可动资产融资和无形资产融资。不动资产融资,除了城市(城镇)的旅游房产资源外,主要就是指通过城市(城镇)的地产(土地资产)来为城市(城镇)旅游开发寻求更大的发展、融集更多的建设性资金;可动资产融资,除了通过城市(城镇)旅游景点、景区的门票收入等可变为流动性资金注人城市(城镇)旅游开发建设中去之外,还可通过吸纳社会资本和通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如公共债券)为城市(城镇)旅游开发建设注入更多的资金;无形资产融资,即通过买卖旅游景点、景区冠名权、规划权、经营权、管理权、开发权等,为城市(城镇)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包括城市城镇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融集资金。这种融资方式,是具有新观念特征的且具有更大潜力、活力的新型融资形式,因而也更具有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4.以精品旅游景区建设为纽带,主动吸引社会资本投人文化旅游产业。根据我省特色旅游资源异常富集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在原来确定的五大旅游精品景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一些新的旅游精品景区建设项目。比如蜀南竹海一石海侗乡精品旅游区、川陕苏区一英烈故居精品旅游区、川黔渝“福宝金三角”一赤水河精品旅游区、泸定桥战场遗址一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精品旅游区、纪念碑园一红原大草原精品旅游区、泸沽湖一攀西阳光生态精品旅游区等。形成若干精品旅游区的大规模旅游精品开发项目,以吸引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

(六)突出重点产业要素,围绕“行、住、游”旅游硬件设施建设展开招商引资活动

影响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的最大问题是硬件建设跟不上,产业要素结构不合理。“行、住、游、吃、购、娱”六大要素发展得都不充分,但最为突出的仍然是交通、住宿和游乐设施短缺和薄弱。比如交通问题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特别是近几年高速公路、通县油路、支线机场的建设有很大进展,但蜀道难和“旅长游短”的局面仍然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不能不看到交通问题仍是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只有把这个“行”的首要问题解决好了,游客才能进得来、进得快、出得快、散得开、流得动,形成较大的旅游规模。住宿设施短缺也是制约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又一弱项。比如,2004年约有上万境外游客到甘孜州的丹巴、稻城等地旅游时,就出现了住宿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这种现象说明由于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而受自然资源制约的程度也相当高。因此,许多资源优势特别突出的区域还不敢进行大力宣传推广,担心一旦宣传开来,游客蜂拥而至,而住宿条件短缺影响旅游形象问题的发生。在“游”的设施建设上我省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游”的“吸引力”不强,“活力”不够,潜在的魅力发挥不出来。究其原因关键的还在于诸多核心景区、景点吸引游客的硬件设施和文化创意跟不上。不管是硬件设施建设或文化创意都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把招商引资的触角伸向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要敢于把交通建设(包括航空建设)、酒店住宿设施和核心景点景区的建设面向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敞开大门。比如有目的的设计和编制一些大型项目,划定交通和宾馆饭店和核心景区集中建设的一些项目,专门引导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进行投资,比如,目前已经建成的一些航空支线机场,由于长期经营不善,变成了“鸡场”,处于濒临倒闭的现象,能否通过委托经营、租赁承包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主体经营或参与经营,使其成为旅游交通设施。

(七)大力推进“引进来”战略,设法吸引国外财团投资我省文化旅游产业

1.要紧紧抓住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会同商务部研究修订的《设立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行社暂行规定》的机遇,积极引进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行社,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投资过程中的所有难题。与国内机构驻境外的办事处合作,借用这些办事处的场地与设备,聘用当地人员作为我省旅游企业的人,开展相关业务。

2.充分运用外资银行在我国开办服务机构的政策,积极主动的和外资银行进行沟通,争取外资银行对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多种投资。

3.建立外资进入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融资担保基金,可采取政府出一点、企业出一点的办法,建立外资企业信贷担保基金,为外资进入我省文化旅游产业提供资金安全保障。

4.建立吸引外资的信息服务体系,在吸引外资投资开发的问题上,信息不畅往往是影响投资方和需求方不能达成交易的关键所在,尤其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较为封闭劣势地位的,我省,注重信息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在精心设计招标项目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做好信息传播这篇文章,努力使境外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

(八)在普查资源的基础上,确立和推出旅游招商引资项目

普查旅游资源,建立四川旅游资源库,省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基础工作。为了配合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必要结合文化旅游发展报告的编制,进一步选定旅游招商引资项目,以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

1.要在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对各类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登记建库;按旅游资源的所属区域和类型分别归类建档;对已开发、开发中和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分类建档;编制四川旅游资源地图。

2.依据旅游资源普查资料,修订四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四川旅游资源普查资料,修订四川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应明确四川旅游的区域特色和发展定位,体现四川旅游资源的优势、明确四川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四川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3.依据四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旅游开发项目。四川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项目的确立应体现四川旅游资源的特色、符合四川旅游总体规划和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开发项目应该明确开发的重心、相关的配套项目、标明开发的时间表。对所设立的四川旅游开发项目做好开发论证和投资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应要求具体真实,要明确项目的直接资本需求、配套资本需求、投资期、投资回收期及预期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