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范文

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第1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理工、科学类学科逐步在校园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初中学生的课外辅导多为数学、英语和一些理科科目,极少有学生会重视语文的学习。这种现象导致了许多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好,写错别字、写病句、语法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高考的评分标准中,也很明确的列出了对于错别字的扣分。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在于,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语文实践而习得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着语文知识水平的高低,语文基础知识就像是盖房子的砖瓦,基础砖瓦不牢固,房子自然就不会盖得了。对语文知识教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正视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中的独特功能,正视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完全必要的,切不可一谈语文知识就色变,一谈语文知识教学就是联想到应试教育。

一、精选教材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弱,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价值的教材为基本内容。教育学家布鲁纳就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知识也越牢固。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否则就会阻碍其效能的发挥。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教师要灵活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教学的知识链。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设计,把教材中散乱的语言、语法变为简单有序的知识系统,为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二、创设教学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语文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兴趣。教师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和实施启发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想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教学情境。想要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也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反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加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在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初中的语文基础知识有着一定的艰涩性,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性格不稳定期,对一些艰涩的知识往往没有学习的耐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语文基础知识本事产生兴趣。

四、要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在对语文词组进行讲解时,不仅要告诉学生词的意思,还要着重讲解词与具体形象的配合和结合学生的语言进行实际运用。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词语,提出确切的思考要求。其次,讲解的词语应以直观的形象加以描述。再次,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形象与词语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性,还会加强学生对词语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新改革下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创新,打破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不重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苗刚.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点滴谈[J].新课程.2011,11

第2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纵观我国教育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呈现出这样的两种大体趋势:一种是继承和完善中国传统教育,“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设计理论确实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已经充分地发挥了它的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方便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方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适用于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弊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另一种是美化和宣扬美国式教育,效颦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并要求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探究工具的支持,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培养了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这种教学设计模式只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不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另外,由于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笔者认同这种“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模式,它能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系统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即注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注意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桃花源记》的设计课时是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主要学习字词、难句翻译及诵读。对字词的学习,进行了适当的整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以求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在第二课时。通过对目标、学生特点的分析及第一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一、导入

由《饮酒》导入,并问: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由于这首诗是八年级学过的,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较自然地引入作者及背景,导入过程较为自然,新旧知识也有了关联。

二、初读感知

1.配乐朗读,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课件配乐。

2.师生对两位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正音正字。

3.解决文言词语。课件展示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提问。

4.翻译重点语句。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上节课的复习,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整体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也为下一环节的开展蓄势。

三、创造性阅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陷入对课文的逐句翻译中,使得课堂教学呆板、缺乏生气,笔者的这一设计就是要打破常规,使之成为一堂课的,这就是创设情境,创造性地再读课文,变枯燥的翻译为有趣的再阅读。具体设计如下:

师:我们刚才的学习,大家的劲头都很足,很好。桃花源最后没有人找到,这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憧憬。可是,当时,谁也不知道,有一位教师先生和他的学生在渔人离去的一个月后,又一次来到了桃花源。

大家的表情很惊讶,课堂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师:假如老师就是晋太元年间的那位教书先生,你们就是我的学生(我指了指靠边的一组学生),我们的教室就是桃花源,在座的各位是桃花源的百姓,我们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不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师:渔人发现了一处叫做桃花源的好去处,吸引了无数的人前去,可是这个地方却如海市蜃楼一般,不见了踪影,真是令人神往啊。听说周围风景绝佳。也罢,今日就带着弟子们去见识一下(大家笑)。

我示意了一下让大家安静。

师:泛舟溪上。百闻不如一见,果然绝佳(课件展示美景图),观之使人流连忘返啊!

问一生:我们走了多远了?

生1:不知道(生笑)。

师:忘路之远近,是不知道啊。咦,前面风景怎么大不同?你来说一下(指另一生)。

生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生笑)。

师:看来你就是陶渊明啊(善意的笑)!

……

师:真是太高兴了,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别人想破了头,找断了路都没来到桃花源,我们师徒却于无意之间进来了。哈哈哈!

随意走到一位学生跟前,叫起他。

师:老人家,你老高寿啊(生笑)。

生3(有点扭捏):100岁了(众笑)。

师:那可是老寿星了。你老看上去精神蛮不错的。

生3:别看我岁数大,可是头不晕,眼不花,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活50年(众大笑)。

师:呵呵,老人家,就您这精神头儿,再活100岁也有可能啊。祝您长命百岁(有生笑)。呵呵,说错了,应该是祝您长命两百岁(生大笑)。

……

从这里的情境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在此处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得恰到好处,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因为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感染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再学习,使“学”和“教”相得益彰,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得到知识的快乐。

四、探究考证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大家意犹未尽,笔者借此又适时地抛出这样两个问题:

1.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

2.渔人在本文中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

引导大家分组讨论。大家在讨论中,都能够查找资料(虽然不多),依据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对于第2个问题,以往教学中容易忽视,笔者也借机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揣测或许在陶渊明的笔下,“渔人”就是“愚人”吧。

最后,对于主题,笔者做了如下的总结: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同时表现了对不守信用、虚伪奸诈、趋炎附势的市井媚俗之徒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总体上看,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真意切的课堂氛围,从而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来,这样便能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结合。但以上仅仅是一两节课的一个实践片断。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把信息技术的手段运用到课堂上,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第3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素质教育

1、素质的判断和发展形式

目前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和认识虽没有统一的观点,但对素质教育的判断已趋于一致。人的素质高低应可用个体行为表现进行推测。高素质者能对各种环境和事物,尤其对意料之外的或从未从事的或从未遇到的事物与环境,能够进行正确或较好的处理。这一结论与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核心观点,“学会生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与日常生活认识是一致的:在自己学过的专业领域取得成绩,被称为“能力强”,而在相当广的领域中取得成果的人被誉为“素质高。”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根据调查、研究、归纳出了在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四种方式,它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教养方式:通过制定各种律己性条文和守则,教育和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和遵守并养成某些习惯;从而使遇到事件时表现出相应的良好习惯行为。

修养方式:通过学生自身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倡指导和辅助学生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律己;从而使学生在上述各种守则所涵养和未涵养的范围内,要求自己选择自我认为正确的处理方式。

涵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展学生内涵,提高理性积淀的内容和水平;使学生对不熟悉和未遇过的环境和事物,做出客观上被认为正确的行为选择。

迁移方式:通过将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迁移于其它领域解决问题,成功应变。达到完成新领域中的任务。

涵养方式和迁移方式适用面较广,更具有内在、能动和本质的层次上提高学生素质的特征。特别是能力迁移,当迁移的领域与原培养领域距离越远,说明学生的应变能力越强,生存能力越强,素质越高。

2、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方式的保证。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与教师的素质。教师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师的科学素质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①教师必须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其敬业、勤业、乐业的精神对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积极探索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②教师应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能够整体把握物理学的理论体系结构、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③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精心地设计和控制教学过程。④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应进修教学论、课程论物师教育学,物理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智力心理学等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修养并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以逐步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此外要培养创造型人才,还要求教师视野开阔、见多识广,逐步培养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物理课堂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决不能忘记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人的人体和集体的统一,协调发展。只有认清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正确掌握素质教育在课堂教育中的规律。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去。

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就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物理现象的展示、实验现象的发生开始,就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掌握现象的特征,开始认真地思考和猜想、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广泛讨论,看能否透过“现象”抓着事物的本质。这样就使学生自学、主动地进入了知识获取的过程。

⑵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多让给学生

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去。这必然遇到一个时间和空间问题。在空间上教师要主动让出自己长期以来一直牢牢控制的位置,给学生去思考讨论问题,去探索规律,获取知识。在时间上,一节课40分钟稍纵即逝,在实践上要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过程中去,要做到:

⑴合理处理好教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本质问题要突出强化,主要问题要单刀直入,防止拖泥带水,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

⑵教学思路要清晰,要围绕中心内容展示,层次要清楚,过程要流畅,过渡衔接要自然、要精心设计。

⑶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掌握清楚,思维障碍要了如指掌,问题设计实事求是、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

⑷课堂教学结构要严谨,前面的教学内容因是后面的“铺垫”,后面的知识因是前面的发展,一环扣住一环,环环扣紧。

⑸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以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情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靠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停顿,话语的抑扬顿挫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来减轻学生的疲劳,以获得教与学双方的最佳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4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范文

“导游基础知识”,特别是其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部分,因为涉及面广,知识要求高,所以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中相对较难的一门,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分析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进而探讨该课程的教法与学法,将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课程的定位由于笔者认为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命名能较好体现《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定位,故以下皆以“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的课程和教材。

1.“知识”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功能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知识性课程。“知识”与“技能”相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与《导游业务》(上海市考试教材称为“导游服务规范与技能”)相对。我们常说导游是“杂家”,要求“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也就是说导游要广闻博识,要有丰富的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广博的知识,导游技能也就无从发挥,导游服务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WWW.133229.COM

2.“导游”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职业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导游的课程,也就是从导游的职业特点出发,明确导游“应知”的内容,基本框定导游的知识结构。

3.“文化”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范围定位,明确这是一门文化类课程。笔者认为“导游基础知识”的定位太宽,导游的“基础知识”涵盖了从政治到经济,从科学到军事,从游客的职业知识到国内外热点时事,“天文文/沈民权地理‘鸡毛蒜皮”,几乎都要了解,都要有针对性地准备。但是,作为课程,却不可能无所不包,“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不同于“鸡毛蒜皮”,突出了“天文地理”的部分,强调的是对未来导游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与大多数同样性质的教材内容涵盖相符。

4.“基础”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基础”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强调两点,一是“入门”,定位在“入门教材”,即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也就是初级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是“基石”,导游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必定是最能体现“终身学习”特点的。而这时候的“基石”很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它已经为导游员的职业成长搭建了文化知识的基本框架,起“索引”的作用,以便他们顺藤摸瓜地去学习和积累,为导游今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面广点散”四个字来概括。“面广”是指导游文化知识的“包罗万象”,课程涵盖了历史、地理、民俗、建筑、园林、宗教、饮食等等,真正地体现出导游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要求。但是教材的篇幅毕竟有限,“面广”的特点同时必然带来“点散”的特点。以“中国历史”一章为例,篇幅较多的教材,如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山西,一般在1.8~3万字之间,而篇幅较少的教材,如广东、海南、江西等,就只有1~1.5万字了。其中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在陕西、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市的教材中已经缩减为短短的一首《中国历史歌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重大成就”只是罗列式的“选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要浓缩在l~3万字的篇幅里面,必然被压缩、抽干,呈现出来的只能是零散的、缺乏逻辑关联的“点”。其他章节也是这般情况。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面广点散”的特点,给教学上带来很多难题,对学生和老师都是考验。学生没头绪,常常记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老师也没有头绪,常常以“划书(重点)”代替授课,以“做题”应付考试,或者以天南地北的闲聊代替严谨的课堂教学。

因而,我想在《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与学上,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导游的培养与成长有所裨益。

三1、对老师教学的建议

1.反对灌输,不提倡“背书”导游知识犹如浩瀚海洋,需要我们日积月累,不断吸收和掌握;导游知识也是生动鲜活的,很多“知识点”的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们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提倡让学生背书。很多学生起先都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津津乐道,可是到后来却对它望而生畏,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太枯燥、太死板了12.激发兴趣。讲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游知识是教不完的,学校的课时量有限,导游短期培训班的教学时间更少,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比起教会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能接受的方法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导游员的讲解服务必须在研究游客、了解游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那么,在导游的教学培训中,教师就更应该自觉地站在学生——未来导游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教学。

其次,要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既然有“面广点散”的特点,教师就一定要善于寻找一条“线”,从而完善“点线面”的关系。就像夏夜的满天繁星,如果我们用“线”串起,便能明确地指认这是“××星座”了,知识也就容易辨识和记忆了。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笔者推荐几种本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大家分享:(1)共建博客。笔者和学生一起建立了一个名为“未来导游俱乐部”的博客,在博客成员中,又分为“普通成员”“高级成员”“管理者”等几个级别,鼓励学生发贴和晋升。其中“旅游文化”一栏,要求学生从书本和网络中寻找一些知识。然而书本和网络的知识难免鱼龙混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这些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共建博客,也建立起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效果非常显著。

(2)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导游文化知识量大,学生学得累,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而教师设计好学案,提示学习的路径,使得学习内容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景教学。情境教学模式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景区网站虚拟游,以及众多的图片、视频资料,可以极大地改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过教师切忌被大量影像资料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分使用影像资料,而是应该有所选择、组合与提炼。

3.热爱传统,自觉传承

导游是“文化使者”,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导游员实则担负着历史的责任。因而,教授《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老师应当树立“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意识,并且自觉践行之,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教师要把这种意识和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1.导游成长,素质优先随着旅游内涵的不断拓展,文化旅游的不断深化,对导游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良好的内在素养支持外在形象,导游的整体形象才能立起来。导游必须多读书,通过“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导游的内涵,修炼涵养,做好文化使者。知识是优秀导游的“源头活水”,导游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找到与游客共鸣的话题,越容易使游客作出“这个导游很有修养,很有文化”的评价。

2.活读书本,活用教材

导游要博览群书,更要活读书本、活用教材,千万不能迷信书本。由于受编著者水平与教材篇幅的限制,现行考试教材不可避免地有很多局限,学生死读死记的方法实在不可取。笔者认为,学生既然把教材当作入门之本,不妨以此为导游知识学习的线索和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顺藤摸瓜地学习。

3.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导游的学习,靠勤奋,二靠方法。

(i)列表归纳法。正是对应于导游知识的“面广点散”,所以老师们往往会建议学生用“列表法归纳法”来学习,这是非常适用于《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方法。不过笔者不是很赞成老师给学生列好表格,也不赞成学生把表格列得很大,写得密密麻麻,因为表格是为自己学习用的,表格里的知识点是学生自己提炼出来的,所以,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力求简洁精练,~目了然。

第5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已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9%,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类的改革起步较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会计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等。以下针对这些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一、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才培养没有突出时代特色和行业特色

会计行业特别强调职业道德,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塑造会计人员的优良品质,提高会计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有利于会计人员规避会计行为中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减少败德行为。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会计教学中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比较欠缺。

(二)传统会计教育观念仍然普遍存在

即重知识,轻能力,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会计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高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兼顾的共振教学观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现代会计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综合能力。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用人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学工作者应该认清职业教育的形势,根据会计职业的特点,进一步转变会计教学观念,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会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使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体现于会计教材、课堂教学、课后训练及教学考核的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共振效应,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重视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要时时贯穿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反复教育,逐步让学生真正理解,主要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1.要求学生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要靠自我修养和督促教育相结合而生成。“德”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根本,“才”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为此.要把育才与育德紧密地结合起来,渗透到会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

2.要求学生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尽管现实中会计环境不乐观,但通过反面典型与正面典型案例教育学生,实施正确引导,使那些有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者充分认识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彻底摒弃侥幸心理,增强学生今后恪守会计职业道德的信心和决心。要求学生今后在处理会计事务中,做到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秉公理财。

3.素质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高职会计教学必须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与协调发展,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学生的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1.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时间,把书本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

2.专业课理论教学就在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授课,尽量在教学中做到仿真模拟,要让学生有一种现场感,以增加学生的理解。

3.经常参加校外会计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的会计实践教学直接面向社会,直接了解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税务策划、成本控制、报表分析等工作,逐步做到会计的实践教学与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零距离。

4.在教学方法上推行“情景导入,案例教学”。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某种真实的企业环境,例举大量的案例提高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须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路子,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须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路子,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以使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

第6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范文

“导游基础知识”,特别是其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部分,因为涉及面广,知识要求高,所以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中相对较难的一门,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分析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进而探讨该课程的教法与学法,将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课程的定位由于笔者认为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命名能较好体现《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定位,故以下皆以“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的课程和教材。

1.“知识”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功能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知识性课程。“知识”与“技能”相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与《导游业务》(上海市考试教材称为“导游服务规范与技能”)相对。我们常说导游是“杂家”,要求“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也就是说导游要广闻博识,要有丰富的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广博的知识,导游技能也就无从发挥,导游服务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2.“导游”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职业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导游的课程,也就是从导游的职业特点出发,明确导游“应知”的内容,基本框定导游的知识结构。

3.“文化”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范围定位,明确这是一门文化类课程。笔者认为“导游基础知识”的定位太宽,导游的“基础知识”涵盖了从政治到经济,从科学到军事,从游客的职业知识到国内外热点时事,“天文文/沈民权地理‘鸡毛蒜皮”,几乎都要了解,都要有针对性地准备。但是,作为课程,却不可能无所不包,“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不同于“鸡毛蒜皮”,突出了“天文地理”的部分,强调的是对未来导游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与大多数同样性质的教材内容涵盖相符。

4.“基础”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基础”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强调两点,一是“入门”,定位在“入门教材”,即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也就是初级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是“基石”,导游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必定是最能体现“终身学习”特点的。而这时候的“基石”很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它已经为导游员的职业成长搭建了文化知识的基本框架,起“索引”的作用,以便他们顺藤摸瓜地去学习和积累,为导游今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面广点散”四个字来概括。“面广”是指导游文化知识的“包罗万象”,课程涵盖了历史、地理、民俗、建筑、园林、宗教、饮食等等,真正地体现出导游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要求。但是教材的篇幅毕竟有限,“面广”的特点同时必然带来“点散”的特点。以“中国历史”一章为例,篇幅较多的教材,如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山西,一般在1.8~3万字之间,而篇幅较少的教材,如广东、海南、江西等,就只有1~1.5万字了。其中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在陕西、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市的教材中已经缩减为短短的一首《中国历史歌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重大成就”只是罗列式的“选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要浓缩在l~3万字的篇幅里面,必然被压缩、抽干,呈现出来的只能是零散的、缺乏逻辑关联的“点”。其他章节也是这般情况。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面广点散”的特点,给教学上带来很多难题,对学生和老师都是考验。学生没头绪,常常记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老师也没有头绪,常常以“划书(重点)”代替授课,以“做题”应付考试,或者以天南地北的闲聊代替严谨的课堂教学。

因而,我想在《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与学上,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导游的培养与成长有所裨益。

三1、对老师教学的建议

1.反对灌输,不提倡“背书”导游知识犹如浩瀚海洋,需要我们日积月累,不断吸收和掌握;导游知识也是生动鲜活的,很多“知识点”的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们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提倡让学生背书。很多学生起先都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津津乐道,可是到后来却对它望而生畏,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太枯燥、太死板了12.激发兴趣。讲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游知识是教不完的,学校的课时量有限,导游短期培训班的教学时间更少,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比起教会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能接受的方法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导游员的讲解服务必须在研究游客、了解游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那么,在导游的教学培训中,教师就更应该自觉地站在学生——未来导游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教学。

其次,要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既然有“面广点散”的特点,教师就一定要善于寻找一条“线”,从而完善“点线面”的关系。就像夏夜的满天繁星,如果我们用“线”串起,便能明确地指认这是“××星座”了,知识也就容易辨识和记忆了。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笔者推荐几种本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大家分享:(1)共建博客。笔者和学生一起建立了一个名为“未来导游俱乐部”的博客,在博客成员中,又分为“普通成员”“高级成员”“管理者”等几个级别,鼓励学生发贴和晋升。其中“旅游文化”一栏,要求学生从书本和网络中寻找一些知识。然而书本和网络的知识难免鱼龙混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这些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共建博客,也建立起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效果非常显著。

(2)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导游文化知识量大,学生学得累,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而教师设计好学案,提示学习的路径,使得学习内容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景教学。情境教学模式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景区网站虚拟游,以及众多的图片、视频资料,可以极大地改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过教师切忌被大量影像资料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分使用影像资料,而是应该有所选择、组合与提炼。

3.热爱传统,自觉传承

导游是“文化使者”,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导游员实则担负着历史的责任。因而,教授《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老师应当树立“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意识,并且自觉践行之,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教师要把这种意识和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1.导游成长,素质优先随着旅游内涵的不断拓展,文化旅游的不断深化,对导游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良好的内在素养支持外在形象,导游的整体形象才能立起来。导游必须多读书,通过“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导游的内涵,修炼涵养,做好文化使者。知识是优秀导游的“源头活水”,导游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找到与游客共鸣的话题,越容易使游客作出“这个导游很有修养,很有文化”的评价。

2.活读书本,活用教材

导游要博览群书,更要活读书本、活用教材,千万不能迷信书本。由于受编著者水平与教材篇幅的限制,现行考试教材不可避免地有很多局限,学生死读死记的方法实在不可取。笔者认为,学生既然把教材当作入门之本,不妨以此为导游知识学习的线索和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顺藤摸瓜地学习。

3.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导游的学习,靠勤奋,二靠方法。

(i)列表归纳法。正是对应于导游知识的“面广点散”,所以老师们往往会建议学生用“列表法归纳法”来学习,这是非常适用于《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方法。不过笔者不是很赞成老师给学生列好表格,也不赞成学生把表格列得很大,写得密密麻麻,因为表格是为自己学习用的,表格里的知识点是学生自己提炼出来的,所以,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力求简洁精练,~目了然。

第7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83-01

1.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中职生学生英语底子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负面情绪。就学生实际情况来说,就读职业学校基本上都是由于不能升入高中或者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才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的英语基础可想而知,英语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记忆、背诵,对于英语学习的规律认识不够,找不到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很多学生连流利的阅读课文、进行日常口语交际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基本的英语写作,有的甚至英语单词拼读都很困难。学生对学习英语善产生了冷淡、讨厌等负面情绪。最终导致英语教学的效果不好、质量不高。

1.2中职生对于英语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学生、指引学生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不强烈学生是很难做到努力学习的。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选择中职学校的目的就只是想混到毕业,拿到职业学校文凭,便于以后的就业。他们缺乏学习动机,文化学习敷衍了事,根本不会努力刻苦的学习英语,对英语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中职英语教学实施起来愈发困难。最终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开展,教学质量无法保障,教学水平难以提升。

1.3传统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抑制了学生的潜能的发挥。新一轮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依旧有很多中职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缺少创新,只是一味强调语言知识点与语法知识的传授,对英语的实际应用置若罔闻。使得这样一门注重口语交际的课程变得如一潭死水,活力全无。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起知识来枯燥乏味,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体现,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机会少之又少。最终结果就是抹杀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关闭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2.有效改进英语教学的对策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才能保证进行有效教学。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情况提出相应期望,但期望不能过高,以免学生因为不能实现反而抑制学习热情,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提出的期望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教学社要考虑学生的感受,接班级地气,如设计一些简单的对话让学生来表演,观看英语幽默剧片段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最初的目标实现后,学生会带着成功的喜悦继续保持这份热情。

2.2引导学生健全人格,激发学习动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中职生大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考不上高中而选择了中职学校,对于文化学习信心不足,消极怠工,因此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前首先帮助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学习素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观察每个人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动机,并加强学习指导,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树立中职生也可以学好英语的学习目标。教学艺术讲究的是唤醒、激励与鼓舞,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2.3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能够诱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职英语教师不应故步自封,坚守旧的教育理念,应不断钻研业务,优化课堂训练,敢于创新教学方法,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譬如组织学生观看经典英文电影,感受英语对话的氛围,使学生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使教师的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又效果实用。同使教师可以使用灵活多样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能够感染学生,控制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自己的课堂始终保持一种活泼有趣而且专注的氛围,只有教师保持专注,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巧妙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8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范文

为全面把握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和能力,必须首先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为了正确认识和定位新课程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究新课程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此略作探讨:

一、语文基础知识“为什么教”

1.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能确保和促进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完成。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之一,教学系统中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形成,都要以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为基础。例如课文阅读教学,须先从理解语言形式入手进而体会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的高度来品味表达技巧。又如,学好语法,可说得正确,合乎规范;掌握修辞手法,可说得更好,写得更好,也能贴切、得体。因此,抓好语文知识的教学,是能确保和促进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完成。

2.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能有效地促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语文基础知识是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能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规律,同时通过练习与言语实践,养成技能,形成习惯。另一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并在运用知识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和成熟起来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须能有效地指导语文能力训练,促进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此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还要重视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学用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语文知识是前人在学习、运用语文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知识,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对激发学生热爱母语母文的感情和提高文化素养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斟字酌句、含英咀华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博大精深、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这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4.语文教育需要通过语文知识来规范、发展和提高语言能力。

现代信息社会,电脑的普遍运用,对语言文字应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要求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大的表达效果"。个体不能满足于单纯从生活实践中学到的那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中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能力,绝不能滞后速发展的现实。语文教育要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用科学的语言学理论和语文知识来辅助、规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至为重要的。

二、语文基础知识“教什么”

新课标则明确指出,“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是为了向能力方面转化。”新课标附录所列出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只有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和常见修辞格等五项内容。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新语文教材的汉语知识也不再系统编排,只精选了极少量的知识零星地点缀于课文练习之中,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即时训练;新课标附录所列出的那些语文知识,则分配到了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之中,整套教材所编排的语文基础知识较之从前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缩减。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应贪多求全,而应以实用性和必要性为准则来进行合理取舍——这些知识应当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积极作用。在《初中语言知识新视点》对初中阶段的语言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归纳为18条:(1)汉语音韵与情绪的表达;(2)汉字的形体与意蕴;(3)汉语数量词的修饰性;(4)词义与语义;(5)词语的形象色彩;6)成语的理解与运用;(7)言辞选择与词语变异;(8)比喻的探究;(9)对偶与对仗;(10)辞式的扩展;(11)句子成分的应对性与语序易位;(12)流水句与欧化句;(13)句式的选择与变换;(14)句子的动态分析;(15)复句系统与句群组造;(16)句子语气类型;(17)语体的分类与渗透;(18)非语言因素的表意功能。这些整理看起来还比较繁杂,操作起来也还有相当的难度,但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无疑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如有关形声字的知识,虽然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已不再提及,但是客观地说,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辨析形似字、避免写错别字确实有很大的作用,至少,像“籍贯”写成“藉贯” 、“松弛”写成“松驰”的现象就不容易再出现。

又如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就指出:“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就是说,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并非因为它们是考试的内容,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体会语句的表达效果,进而学以致用,使学生能更准确、更生动、更有效地进行语言表达。还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熟练使用不同句型、灵活变换短语结构、适当积累文学常识等其它方面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或表达内容、体会或抒感、感受或增强效果,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力、提升素养,完全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讲析。例如短语的结构,学生如果在这方面知识有一定的掌握,那他们在避免语病、撰写对联、仿写佳句、形象表达等方面都将受益匪浅。这样看来,花上一点时间教学生一些这样的语文基础知识又何乐而不为呢? 转贴于 三、语文基础知识“怎么教”

1.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注重引导兴趣,注重积累,培养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讲究授课艺术,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及时将点滴基础知识记录下来,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运用基础知识。在讲标点符号的用法,我首先给学生出了一副对联:“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添加标点符号,学生断句之后的情景可想而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重要也体会到了,学习起来非常积极。

2.精讲多练,变侧重传授语文知识为侧重训练语文能力。

“精讲”说的是不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引导学生去深钻某一个名词术语,或是带有理论性质的问题,而是尽量用语言事实来说明问题,不作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述。至于训练,是组织语文知识教学活动的重点环节,应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组织语文训练要注意:训练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能够顾及语言现象的各种类型,但不搞"题海战术"和无谓的机械重复。

3.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要把语文知识教学内容渗透于课文讲读中,也就是说把有关语文知识点放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讲,让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理解语文知识。比如复句教学,单纯地集中讲解复句,学生很难理解,如果与理解课文句意结合起来,效果就会好得多。

4.联系学生语言应用实际。

结合作文评改,选择学生最容易出错的语言现象:结构混乱、语序失调、虚词用错、成分搭配不当、句子关系不清、遣词造句不精当等,分析原因,纠正错误,引导学生自觉语言基本规律,提高正确语言运用能力。

5.可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基础知识也应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我们要重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譬如,可以在写作训练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以自己或同学的作文为材料,找出并修改文中在写字、标点符号、语句表达、修辞手法、文体格式等方面错误,这是易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图书、报刊、多媒体、网络、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外资源,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查字典比赛、搜查招牌错别字、成语接龙、语文谜语趣猜、春联汇编、看谁积累诗词多、广告辞中的修辞、歌词中的语文、短信创作、语文知识竞赛、文学知识抢答等。这类语文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掌握语文知识、丰富语文积累,增强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都是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6.集中学习基础知识。

虽然组织集中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再是首选,但是有些时候集中教学还是必要的,特别是文体知识的学习。初中的文体主要是记叙、说明、议论三种,并且写作也要求在初中会写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及议论文,因此这些文体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接触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时可以先把有关文体知识集中组织教学,使学生对于文体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再组织学生把握具体的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费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九年级上册学习议论文时,就把有关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给学生说一说,再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和介绍议论文的写法等。

第9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60-01

当我们站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审视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时就不难发现,在整个社会大力弘扬知识创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大量知识信息的大氛围中,中学语文教学却依旧沿袭着近百年来的的老路子艰难跋涉,踽踽不前,致使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的疏离的现象愈来愈重。对此情况,语文教学界质疑语言学的无助,呼吁“淡化语法教学”,这种状况,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一、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1、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的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法穷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语言教学。

2、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和言语功能变体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3、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言语环境除了包括交际双方对交际基本事实的了解外,还包括下列三种信息:词语的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1、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2、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语文教育以言语形式为本,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通过言语内容,把握言语形式的规律,从而科学、高效地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言语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语形式的抓手和着力点之一。通过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摆脱盲目的感性摸索、自我领悟的泥沼,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理性的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