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

农业发展的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发展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发展的优势

第1篇: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3-0022-03

总书记在2010年年初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三农”工作的主题,现阶段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科技因素、资本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和体制因素等,如何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其主要路径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到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改革和机制创新上来。也就是说,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核心内容是强化科技创新,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到科技进步上来;首要任务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管理要求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1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是强化科技创新,把农业的增长方式转移到科技进步上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在需求压力不断加大,而土地、水等资源要素约束不可更改的情况下,决定了必须实现粮食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的外延扩张型向依靠资本科技投入的内涵挖潜型的现代农业转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凸显。如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种养业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显著提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稳步提升,极大增强了农业生物灾害有效应对能力;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快速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农业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交流,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农村资源环境技术应用日益增强,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产业区域化的要求,从立足当地资源出发,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2.1 要大力发展“两高一优”产业

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据当地水土气候条件和农民意愿,借助国家加大惠农政策机遇,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打造地方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益,把名特优新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提升区域品牌经济档次,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和市场占有率。

2.2 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注重发挥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人才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名优产品。如我县围绕“特色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大力发展玉米制种、设施蔬菜、食用菌、板栗、苹果、热河黄芩和生猪养殖、网箱养鱼、水产品深加工等特色规模产业,努力把宽城打造成区域布局合理、专业化分工明确、品牌竞争力强的名特优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华北领先的优质生猪养殖产业基地。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巩固发展“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促进特色产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2.3 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有利于拓宽生产、销售领域,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要求,科学规划布局,规范标准生产,选育优良品种,跟踪技术服务。要着力抓好典型示范乡村建设,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抓好高效节水日光温室钢架拱梁大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使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要加快发展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

3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管理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管理要求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农村改革,仍要围绕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不能离开这个基本制度,在稳定完善它的基础上,由过去分散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 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转变,着力提 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3.1 要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统一经营、规模经营中的主体作用、载体作用、平台作用和牵动作用。

3.2 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

近年来,许多企业家开始关注农业,工商资本正在注入农村,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政府要为其营造发展环境,积极加以政策引导,加快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3.3 要抓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综合服务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好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依托作用,同时大力支持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大力提升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发挥好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统一经营、规模经营中的带动作用,不断提

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3.4 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为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走现代农业道路,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引进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影响力。同时,要不断探索以“龙头企业+农户+基地”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订单生产、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的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3.5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2篇: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气候适宜、基础厚实、交通便利、市场发达。科技、信息、人才、资金方面的优势构成了发展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

1.1自然资源丰富

杭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地理上处于江南水网地区,依山傍水,享有钱塘江充裕的水资源,在市区周围,清山绿水、河道纵横、湖泊棋布、物产丰富,可供开发的田园风光资源较多。丰富的自然条件是发展旅游农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1.2发展基础厚实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闻名中外的西湖不仅擅山水之秀、林壑之幽,又是历史文化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近年来,杭州市经济发展很快,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万元,按现行汇率已突破3000美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元,恩格尔系数降至39%,全市农民人均纯收人为48%元。随着国民收人的提高,人们用于满足精神需求的支出份额也随之增加,来杭旅游的人数大幅度增多,2001年接待境外游客81.49万人次,国内游客2510万人次。近几年,在杭州市郊已形成了几个区块优势产业,如萧山的苗圃、余杭西部的养鱼业、市区西部的田园观光、钱塘江滩涂的农庄开发等,极具发展旅游农业的前期雏形,只要加强引导、规划和发展,即可形成规模。同时,杭州的少数企业已经在尝试观光农业性质的旅游运作(如传化集团的农业示范区、宋城集团、杭州大清谷等),并取得了良好反响和较佳的收益。因此,悠美的景观魅力、充足的客源市场、初具的产业雏形、积累的开发经验是杭州开发旅游农业的良好基础。

1.3硬、软件兼备

萧山、余杭撤市设区,不仅解决了杭州城市空间狭小这一长期困扰发展的难题,并为发展旅游农业带来了主题集中、类型各异的资源优势,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多元的都市型效益农业新格局。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宏伟蓝图,以“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先导,都市型农业为基础,传统优势工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大都市产业”为指导方针,以“坚持生态优先”为原则,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为目标而制订的一系列政策保证,是杭州市发展旅游农业不可缺少的软环境。

2杭州发展旅游农业的总体规划和布局

旅游农业的规划布局,首先,应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在特色农业和“乡土味”上做文章,扬长避短,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切不可“盲目抄袭、照搬照套、千人一面”,形式的简单重复与内容的单调乏味只能令人们望而却步;其次,要科学合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绝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造成散乱无序、中途涣垮的局面;再者,农业资源,特别是一些自然、人文景观大多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应倍加珍惜,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发展旅游农业的代价,必要的改造和修葺也只可能在生态系统允许范围内的修饰和完善,并尽量避免超出承载力的过度旅游活动。以此为鉴,杭州发展旅游农业的总体布局应以“西部山丘林地、中部水网平原、东部江滨滩涂”为地理区位主调,以各区块的适宜、特色、优势产业为布局基础,结合市委、市府“近郊、中郊、远郊”主导产业的最新划设,悉心规划,科学布局。现将基本类型及主体布局概述如下:

2.1产品、观光型旅游农业

主城近郊,区位条件较佳的周缘地带,特别是旅游基础好的西北区块如九溪、袁浦等处发展产品、观光型农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栽培、饲喂技术和设备,统一规划、丰富内容、各具风格,集田园风光与高科技农艺于一体。在为城区居民提供时鲜优质、无公害产品,为游客准备高质土特产及新、奇、特、优瓜果、花卉、小动物等产品之时也给人们提供又一处观赏、休闲的好去处,可以称之为“市民农园”或“观光农庄”。通过农业新产品、新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示范等活动及优先采摘权、命名权等手段来吸引更多的市场。在日本就有着许多这样的农园,只要买一张门票就可以自由地在农园内参观、看看碧绿生青的蔬菜,闻闻芳香四溢的鲜花,采摘鲜嫩诱人的野果,尽情地享受大地之美,效果极佳。

2.2体验、参与型旅游农业

体验参与型农业在台湾省等发达地区发展迅速。人们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之余,或长途旅游之际,选择合适景点小住一、二天,通过亲自参加生产劳作或租地自耕自作,体验一下农业劳动的艰辛,满足某种消费需求或尝试某种教育形式,领会农业生产的乐趣、辛勤收获的喜悦,读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比只是参观或象征性地劳动要过瘾得多。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和青少年,农业知识几乎全来自书本,从来没有或极少从事农业的实践操作,严重缺乏相关知识与技能,甚至“五谷不分”。参与型农业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和场所,可组织学生进驻园区,在劳作、游玩中了解农业、补充知识,加强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热爱劳动、爱护自然、团结友爱等观念,一举多得。但须指出的是,这种形式的旅游要求游客投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对农业活动的类型、标准和交通状况等要求也较高,较适合在杭州的大观山、萧山红垦农场一带开展。

2.3休闲、度假型旅游农业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游客不但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充分满足人们在节假日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相应地对园区的各项标准亦“水涨船高”。不仅要求在土地资源选择和空间布局上尽量达到林、果、渔、菜、花相结合,实行立体美化,还要求以物种风光与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备一定的服务设施、必要的景观建筑、合理的旅游路线、各类功能区块和活动项目,使其成为可观光、娱乐、游览、休闲、度假的多功能场所,还应充分运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让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良诸、塘栖等处可朝此方向发展。

3杭州发展旅游农业的措施及对策

3.1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农业的认识

在我国由于特定国情,使得人们通常以为农业仅具有经济功能。过去以“温饱”为指针的岁月里,确实如此。但当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农业生产已逐步与工业相连接。从此,农业不再只是单纯的生产事业,还可以是一种宝贵的休闲资源、一种高格调的生活方式。将旅游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旅游农业不但开拓了旅游业新的需求领域,更为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途径。开发杭州的旅游农业,在丰富其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内涵的基础上,还可振兴农村经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并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旅游农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抓住机遇,把发展旅游农业纳人政府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上海是国内第一个将都市农业列人“九五”一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旅游农业的认识程度,激发调动社会力量同心协力,共同开发旅游农业。

3.2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并加强管理

从国内外旅游农业发展的教训、经验来看,政策支持和规范化管理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旅游农业虽具有第三产业的某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应继续适度享受政府对它的优惠;另一方面,旅游农业是个新的产业部门,“万事开头难”,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困难和矛盾,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制订一系列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水利、交通、电力配套设施,加强技术、信息服务,提供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给旅游农业宽松的成长环境。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如日本农业总会性质的部门)执行管理、协调和服务功能,做到整体规划、统一部署、有序开发。

3.3运用新科技,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规律是发展旅游农业的主要动力,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旅游农业的基本战略,调整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产品结构,并时刻牢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法则,用高新技术不断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日本农业生产的“无药”时代、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新加坡在热带种植温带蔬菜的“气耕法”,无不以科技为依托。杭州目前农业结构单一,资源闲置和利用不当的情况比较明显,在区域调整之时更需善于吸纳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比较优势农业、名牌产品,并竭力促使“一优二高”农业向“三生”农业迈进。

第3篇: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农民增收;途径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产业逐步摆脱自然的约束,是农业生产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形势下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为农民增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了丰富党校课堂教学内容,推进全旗新农村建设,现就沙日浩来镇发展设施农业进行调查。

一、沙日浩来镇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沙日浩来镇位于奈曼旗中南部,南与青龙山、土城子乡接壤,西和敖汉旗毗邻,全镇总面积58万亩,耕地面积12.4万亩,土质贫瘠,干旱缺水,农业靠天吃饭,农民增收困难。为了摆脱农业停滞不前的现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008年沙日浩来镇政府开始发展设施农业,经过艰辛的努力,设施农业在沙日浩来镇终于小具规模,且初见成效。如今沙日浩来镇已经发展设施农业9100亩,拥有2000多栋温室大棚,主要种植蔬菜、瓜类和设施鲜桃。

自2008年开始至今已经6年了,一路走来,经过了蔬菜市场滞销,极寒连阴天气,和重大自然灾害等重重考验,市场逐步打开,技术也已经日趋成熟,一部分瓜果蔬菜已经占领了市场,如今沙日浩来香瓜已经蜚声周边地区,蔬菜也被周边地区所认可,设施鲜桃已经远近闻名。蔬菜棚平均每个棚年收入2-2.5万元,香瓜棚每茬收入1.5-3万元,最高收益4万元,每个鲜桃棚(100米棚)年产3-4千斤鲜桃,年收入3-6万元,最高收入9万元。

二、沙日浩来镇发展设施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设施农业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负总责,亲自抓,镇长任副组长直接负责,分管付镇长具体负责,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包联重点项目村具体抓,镇干部负责具体棚区层层抓。

二是措施到位。镇政府在设施农业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严格把关,典型示范,全面推开。镇政府以财政补贴的方式,调动广大农户对设施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对新建达标的0.5亩日光温室棚每座补贴5000元,并为农户提供贷款支持,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技术上严把质量关,先后从通辽,北宁等地请来5名技术人员,为菜农做现场指导,又选派技术人员到山东寿光参加全国设施农业的培训学习,全镇采取的技术措施是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模式,从种子处理开始,严格按无公害产品生产过程生产,为实现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保证设施农业产得出、销得畅、效益高,镇政府积极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搭建产销桥梁,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三是借鉴经验。为更好发展全镇设施农业,让农户掌握先进技术,镇政府先后10几次组织干部、群众600多人到赤峰市红山区,北票市五间房乡,北宁市等地参观考察,现场观摩先进技术,听取设施农业的成功经验,交流发展前景。

四是出台政策。为使全镇设施农业健康发展,镇政府出台了一揽子包棚优惠政策,从土地入手,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政府采用统一征地提供给承包户的办法,保证了开发设施农业用地,并签订使用期为30年的承包合同,做出了10年不收承包费的优惠政策,为承包户长期发展有了保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沙日浩来镇设施农业发展起点高,效益好,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但从整体发展水平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问题。经过反复的引导和实践,农民对设施农业的认知程度较高,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较大的发展热情。但由于设施农业投资较大,农民筹资能力弱,政府补贴的范围和标准有限,贷款额度有限,所以资金问题依然是当前全镇设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政府财力有限,加之农民自有资金不足的现状,农民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无法满足农民对设施农业资金的需求,影响了设施农业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二是基础设施问题。该镇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历史欠账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水、电、等基础配套建设滞后,农家肥短缺,很难满足农民发展设施农业高标准的要求。

三是经营能力问题。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虽然在种子、肥料方面是较为先进的,但是生产、管理等各环节仍然主要依靠手工作业,机械化程度还很低,且大部分农民由粮农转菜农,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概念不清,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接受能力和推广意识较差,导致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精心程度不够,同一地段、同种作物、同类棚室的收入高低悬殊很大。加之目前设施农业的技术力量配备不足,机械化程度还很低,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影响设施农业效益的正常发挥。

四是市场销售问题。市场销售环节缺位,缺少龙头企业和经纪人队伍,没有形成市场带动力,生产和销售的衔接还处在初级阶段。

四、对策及建议

发展设施农业要以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资源、生产方式、种养殖传统和优势品种等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着力提高种养殖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使设施农业达到生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服务专业化。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完善现有各项支农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金、集中财力,支持设施农业向规模化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科技经费;加快农业品种、技术和知识更新,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加大信贷扶持。

二是加强对设施农业的宣传。设施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效益高、反季节的特点。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发挥设施大户、示范园、科技园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农户积极参与设施农业的生产建设。

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围绕设施农业建设、要选优良品种、加强土壤及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针对设施农业主要是用于瓜菜生产实际情况,强化瓜菜新品种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强产品安全、质量管理。突出产品结构特色、季节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打好设施农产品的时间差,品种差,季节差。

第4篇: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第5篇: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发展

随着珠三角地区的不断发展,该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大都市区域,因此,发展珠三角地区的都市农业具有其可行性与必要性。从都市农业的功能方面来看,都市农业可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环保的生活环境、优质的农副产品以及休闲的旅游空间。由此可见,从市场需求方面而言,都市农业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上述三方面的需求,而如今的珠三角地区对于上述三方面的市场需求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因此,很有必要在珠三角地区发展都市农业。

1 都市农业的内涵及其构成

有关都市农业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35年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所提出的。所谓的都市农业,即在都市工商业及住宅等区域内或都市所分布的形态较为特殊的农业。通常而言,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织常常需要依附于都市经济,会受到都市经济势力的直接影响。都市农业的主要经营产业包括鸡、奶、鱼、新鲜蔬菜以及果树等等,因此,专业化与集约化生产程度均相当高,此外,都市农业还涉及到了麦、稻、水产及畜牧业等的复合式经营。一般来说,都市农业区域的范围为整个都市面积的两到三倍。也就是说,都市农业是一种专门负责失误及燃料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产业,其主要面向的是城镇以及城市的日常消费需求,通过城市内部及其周围分散的土地及水域,采用集约化生产方式来进行多样性谷物及动物的生产。

结合我国社会及经济的特点,现阶段我国都市农业既依托于都市,又服务于都市,并集生产、生活、生态、科、教、文于一体,是一种新型农业形态,也是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都市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满足了都市人民对于农副产品方面的需求,更为都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与服务。

2 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背景

珠三角地区主要包括了广州、珠海、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江门、惠州以及肇庆9个市及其管辖市、县、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珠三角地区依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抓住了世界经济及产业的发展机遇,促进了经济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的城镇群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有资料显示,2012年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80%,预计2020年可达到85%以上。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建成区正在逐步相连,并初步形成了一个大都市连绵区,并具有如下发展特点:一是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及连绵程度最高、经济要素最为密集的区域,但是该地域的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发展水平仍有欠平衡;二是城镇群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如今在发展需求及供给方面存在了结构性的失衡,并制约了珠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珠三角地区城镇群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此发展背景下,珠三角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缺乏、城乡差距增大以及生产成本增加等多方面的压力,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地的城市化发展需求,迫切需要对传统农业模式进行转型和升级,因此,在珠三角地区发展都市农业势在必行。

3 在珠三角地区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问题

3.1 土地资源极为紧缺 由于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城市群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不仅工业发达、人口密集,而且城市化水平极高,因此,珠三角地区农业用地必须能够担负其该地区人民的生产及生活需要,这不仅体现在农副产品的生产及城市环境的美化方面,还体现在为城市工业及建筑的进一步扩张提供土地资源。这就为土地资源本就稀缺的珠三角地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对该地区都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2 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 珠三角地区主要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由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相对较大,因而导致该地区农业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周边地区。

3.3 都市农业产业化规模相对较小 由于珠三角地区的农业仍以村镇形式独立进行发展,因此还未真正达到都市农业所要求的产业化生产规模,需要进一步提高当地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3.4 有关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作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农业人员队伍是推动都市农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主力军,三是,珠三角地区目前在此方面仍十分欠缺,该地区的农民多为初中文化水平,科学素质低,因此,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4 发展都市农业的建议

(1) 首先,必须利用市场导向作用引导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并推动精品农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和生产,最终构建一个国际化农业交流平台,促进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健康发展。应将加强珠三角地区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置于首位,并以此为基础带动珠三角地区的都市农业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2) 应进一步加大珠三角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虽然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已较为发达,但是,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进行都市农业投资仍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我国新农村建设这一大趋势,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积极争取投资,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3) 推动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作为一种高科技农业,要想发展都市农业必须加大同当地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力度,共同进行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资源的开发。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和推广,从而实现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6篇: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现状;模式;对策;荆门市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流向农村,增加就业容量,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全面了解荆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

1.1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

随着现代农业强市和生态旅游强市战略的推进,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点1 219家,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休闲农庄63个,农业观光采摘园34个,农家乐1112家,各类从业人员1.9万人。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 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此外,“沙洋万亩油菜花海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品牌:“彭墩乡村世界”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荷花景观)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荆门市还被亚太旅游协会增设为“荆门中国农谷乡村旅游观察点”。

1.2各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热情高,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休闲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生产载体,将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春季,荆门市比较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沙洋油菜花和屈家岭桃花旅游观光活动:初夏,有漳河新区的“双井”西瓜节和屈家岭赏鹿养生旅游:秋季,有“漳河柑橘”、“昕泰葡萄”采摘体验:冬季,京山的温泉养生、“盛老汉庄园”品龟、茶花观赏、彭墩大棚草莓采摘等均是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优选观光项目。

1.3依托相关要素的景观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以荆门市旅游观光道路为网络,打造了东、南、西三片区的乡村旅游观光带。一是以农谷大道及其沿线景区为支撑,打造了连接京山、钟祥、屈家岭三地的“农谷景观带”,主要以“桃花节”、“紫薇花节”、“茶花节”为主题,是结合了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旅游风景走廊;二是城郊乡村旅游观光带,依托漳河大道连接彭墩乡村世界、漳河农业生态园、昕泰采摘园、双福生态产业园等园区,重点打造集生态、科教、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三是建设了乡村旅游“油菜花节”景观带,依托荆沙线、五洋公路,重点打造观光休闲、农耕旅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观光线路。随着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与旅游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格局初步显现。

1.4休闲农业旅游规划逐步完善

2009年屈家岭管理区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编写了《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该规划首次提出要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生态屈家岭”,并成为中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和生态康疗保健旅游度假胜地。2010年荆门市政府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联合编撰的《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也提出“支持彭墩村建设城乡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建设太子山林场至农谷核心区休闲农业观光带、美好人间植物科技园”等理念。2014年荆门市旅游局组织专家编写了《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4-2025》,分别从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农耕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环城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带,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带等方面对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了规划描述,拟在今后若干年内把荆门市建设成国家乡村公园,成为我国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区。

2.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主要包括城市郊区型、依托景区型、产业主导型和农民自发型4种。城市郊区型就是在城市边缘地区,通过挖掘、开发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休闲。典型代表有开发“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的东宝区金泉村,钟祥市彭墩村,京山县汤堰村、高岭村等。依托景区型就是结合景区,依靠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客源来发展,以服务景区为主要功能。典型代表有依附明显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钟祥市皇城村、客店镇赵泉河村;依托大洪山景区绿林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双桥村以及“百果园”等。产业主导型就是依托自身农业产业发展旅游,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转化成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典型代表有钟祥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沙洋油菜博物馆、漳河新区昕泰休闲采摘园、东宝石莲蜜蜂博物馆等。农民自发型主要是农民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与资源,自主打造的一些休闲旅游项目。典型代表有石龙“小狗抓鸡”、绿林“百果园”:漳河新区刘伟“西瓜节”、“京和葡萄”采摘;虎爪山茶花游,漳河柑橘采摘等。

3.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

3.1“农家乐”是主要的旅游产品

“品农家菜,享农家乐”是最主要的休闲观光方式。荆门市的“农家乐”旅游个体业主有900多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业主总数的89%。“农家乐”主要集中分布在荆门市城郊以及所属县(市、区)的部分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农家乐”分布于风景名胜景区周边,在为业主带来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景区的服务功能。

3.2集观赏、采摘与体验等多重价值的景点更具吸引力

从2013年的旅游统计数据来看,屈家岭的万亩桃花观光园、荆门沙洋油菜花海与油菜博物馆、彭敦蔬菜采摘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掇刀蓝莓采摘园、漳河昕泰休闲采摘园、漳河生态示范园、十里花卉长廊等休闲旅游农业各具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前往。

3.3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主要经营主体

2013年荆门市11家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资产总额达9亿元,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资产总额的38.0%:经营面积8 666.67 hm2,占全市经营面积的68.0%:从业人员4 520人,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25.0%:营业收入约5亿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26.0%:上交税金1 993万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上交税金的47.0%:净利润1.58亿元,占总数的45.1%。

3.4休闲农业旅游助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2013年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19亿元,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64%: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也达到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6万户。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 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荆门油菜花旅游节自开办以来,沙洋县牵手国家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创建中国油菜博物馆,不仅在产学研上成绩斐然,而且在文化旅游方面注入了活力和商机。每年油菜花盛开时,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沙洋田间赏油菜花海,逛油菜博物馆,品油菜宴,体验趣味农事:赏花、看景、拍照、消费,熙熙攘攘的观光客引爆了沙洋的休闲农业旅游。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周边从事“农家乐”的村民每年3月份仅油菜花期招待游客的餐饮收入就在2万元以上。荆门农谷核心区一屈家岭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黄桃,近年来依托桃花旅游,桃农人均年纯收入均在4.5万元以上。“中国农谷”桃花节的举办将“农谷黄桃”的休闲观光、采摘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延伸,使屈家岭地区成为湖北省境内种植黄桃面积最大、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区域。

4.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仍属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旅游功能还需拓展

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主、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以农家乐、观光园和采摘园为主,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但旅游产品集聚程度不高,功能单一,设施单一:旅游内容单调,文化含量低,吸引力不强: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水平低:重游率低,过夜率低,难以满足游客日趋个性化消费的需求。住宿、娱乐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产品收入所占比重很少,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也偏低。且客源主要面向荆门市市民,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吸引物。

4.2农民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来看,农民应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但由于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主要是一些拥有一定资本实力的社会人,农民的收益有边缘化的趋势。

4.3产业链条不长

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景点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人员,除少数管理人员外,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缺乏旅游业管理知识和经验,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4.4遍地开花,缺乏品牌景点和成熟线路

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一般均以散客短线自助游和长线自驾游为主,只有位于荆门城区附近的少数采摘观光园区因为有公交车抵达可以方便游客前往,绝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点均面临着游客要来时交通工具受限制,住宿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所简陋,县、区之间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没有专门的旅游线路串联等窘态。

4.5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还有待加强

休闲农业要想赢得更多顾客,需要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让自然变得可亲,让一切吸引元素变成可以销售的产品。虽然荆门市境内有可追溯近5 000年历史的屈家岭稻作文化遗址,有郭店楚简等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出土文物,但在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改造并宣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方面,还没有看到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旅游特产面世。

4.6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荆门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上清茶、屈家岭黄桃罐头、德源石碾米、鹿血酒、景颐白蚁酒等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农副产品,在作为旅游产品营销和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如何培训农民,让他们从第一产业的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服务者,提升其利用乡村旅游来提高收入的能力:如何对农村“空巢化”后空出的房子加以改造,作为家庭旅馆来接待游客等方面都有待研发。

5.荆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性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对文化娱乐业有约50%的贡献率,对餐饮、商业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休闲农业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1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 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 000户农民家庭增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据统计,沙洋第七届油菜花旅游节,接待游客已从首届节会的5万人次增加至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0.48亿元提高到6.38亿元,农家乐经营户由45家发展至136家,户均增收2.5万元。荆门是农业大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途径,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的突破口。

5.2加大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

休闲农业旅游是顺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物,仅靠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与项目,在财力上给予扶持,在土地租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投资企业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对农业旅游区建设均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韩国农业观光旅游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缆等均由政府出资建设,同时银行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匈牙利设立农业旅游业专项基金,对经营旅游住宿农户给予修缮和扩建房屋补贴。要做好相关规划,并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除了要考虑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为旅游资源和利用观光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外,还应将农村地区对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渴望与城市居民萌发的回归自然的新型休闲需求及生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要与荆门的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

5.3集聚发展,扩大建设规模

各地要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旅游模式,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积极支持农民以庭前屋后等资源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引导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农园。财政优先支持农业旅游开发区的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资助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旅游区域开发,并给予财政资金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此外,还应该把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当地农业发展目标考核的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第7篇: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建德市;农业旅游;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4303

1 引言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逐步出现了城市居民到农村品尝乡村野菜、绿色蔬菜、体验农业劳动生活、采摘瓜果、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少数民族风情表演等新的旅游方式。“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一时被推崇为旅游时尚,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农业旅游,“农游合一”,为游客提供集返璞归真的乡土特色的体验民情的民俗特色、亲身劳作的参与特色以及增长见识的科普特色的多种特色为一体的享受盛宴。

农业旅游是指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旅游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的交叉产业,是第一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结合。这对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增强农业竞争力,在旅游产品开发上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旅游产品的结构,缓解了旅游热点的压力,满足了旅游者在后工业文明时代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因此,农业旅游在当地居民、当地政府、旅游者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家旅游局推出了“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又在2006年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建德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迅速、游客来源稳定,农业旅游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也成为阻碍其走向成熟化、规模化的障碍。SWOT分析是把企业内外环境所形成的S一优势(strength)、W―劣势(weakness)、O―机会(opportunity)和T―威胁(threat)的4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定性分析,以寻找制订适合项目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

2 建德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分析

2.1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建德地处长江三角洲,浙江省西部,位于亚热带中部,山区丘陵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宜稻麦、林木等生长。建德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古迹众多,拥有江、湖、岩、洞、瀑、雾等自然景观。丰富浓郁的自然、人文景观,适合发展多种形态的观光休闲农业,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理、感观等多种需求。(1)建德境内共有国家级大型水库2座,即新安江电站和富春江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百米高的坝底流出的江水绕新安江城东去,常年水温保持14~17℃,源自千岛湖深处的新安江水,水质特佳,江边风景更是堪称一绝,素有“清凉世界”之美誉。建德市总人口5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6 415人,占 80.2 %。全市行政区域面积中,农用地面积2.07万hm2,耕地总面积2.57hm2, 园地面积年末1.86万hm2,林地面积1.59万hm2,其他农用地面积4 418hm2。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经济总收入291.67亿元,增长14.2%。

(2)建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基本形成了6大支柱产业:茶叶0.5万hm2,盛产“新安江牌”千岛湖银珍、“露剑牌”有机茶、建德苞茶、清新三绿等一批名茶;柑桔0.7万hm2,年产量8万t,其中“建德柑桔”、“新安江牌”早熟温桔也多次在全国和全省获奖;禽蛋产业,其中专业化养鸡达220万羽,是浙江省最大的产业化禽蛋产地;有宜渔水面0.2万hm2,“天欣牌”银鱼是浙江省优质农产品;草莓近2.1万hm2,市内有浙江省万亩大棚草莓生产示范基地、“世界最大草莓市场,年交易量达1万t,”新安江牌草莓“荣获浙江名牌产品和浙江国际农博会金奖”。另外还有板栗0.4万hm2,莲子333.3hm2。乾潭镇、下涯镇、杨村桥镇、航头镇、大慈岩镇、三都镇、寿昌镇等都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基础。如乾潭镇小源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骑龙漂流、盛发牡丹园、正源玫瑰园、早坞岭果园)、下涯镇大洲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林弘巨野农庄、春秋漂流、红群立体栽培草莓园、康庆渔家灯火休闲农庄、下涯埠湿地)。

2.2 地理优势嬴得区域外稳定客源

建德市是全国首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奇山碧水”的旖旎风光和人文荟萃的名胜古迹闻名于世,是西湖――新安江、千岛湖――黄山名山名水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曾获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10大世外桃源、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名城、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华东地区10大休闲旅游风情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胜地、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优质柑橘之乡、中国和谐城市绿色环保示范城市、浙江省10大休闲旅游城市、浙江省园林城市等称号。

建德是浙西重地,境内有320、330两条国道,是江浙至赣闽的主道,杭州至千岛湖高速公路通车后,建德与杭州的行车时间将缩短为1h,成为杭州通往千岛湖最为便捷的通道;境内有金千铁路,与浙赣线相连;有航道105km,可通200t级的船只、1 000t级船队,上可达黄山市,下可出杭州湾入海。新建“建德千岛湖通用航空机场”,使建德交通便捷程度大大提高。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1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8.92%;实现旅游经营收入47 259.89万元,比上年同期猛增19.59%。涉外旅游宾馆住宿率达23.4%,比去年同期增长39%。旅游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162.3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猛增58.7%。景点门票收入1 637.5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3%;宾馆、饭店接待游客54.71万人次。实现住宿餐饮营业收入37 437.38万元,增幅达19.54%。客房出租率为48.04%,也比上年增长1.43个百分点;旅行社共接待游客11.07万人次,营业收入达5 087.6万元,同比增长17.12%。

3 建德发展农业旅游的劣势分析

3.1 旅游基地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目前建德市的农业旅游基本是以乡村和工商业主自主开发为主,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和技术监督,开发建设的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不能最大利用建德农业的优势。与农业旅游相关的 “农家乐”、“渔家乐”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导致多数“农家乐”淡、旺季经营差异巨大、季节性变化大、抵御天气变化影响的能力差,且农户们的素质和农业区的卫生条件及可进入性都有待提高。

3.2 旅游产品老化和地区边缘化

建德市的旅游产品长年不变,虽说资源丰富,但景区建设和管理没有多少更新和创新,造成旅游产品老化,没有随着旅游形势的发展和人们的旅游方式、经济社会状况的改变而充实新的内涵。随着周边地区特别是千岛湖旅游景区的发展,建德市的旅游产品逐渐成为游千岛湖后的搭车之旅,景区边缘化非常明显。

4 建德发展农业旅游的机会分析

(1)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旅游西进战略。杭州旅游西进战略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制定的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等手段大力发展大杭州旅游业,构筑1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把杭州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成为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这一战略不仅是杭州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也是对建德旅游区域的竞争力一个重要机遇,是把建德市旅游融入杭州旅游的有效载体。杭州在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过程中,在主动接轨上海,建德在现在条件下要使旅游有较大发展,就必须融入大杭州旅游。杭州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将对建德市的旅游交通,风景区建设得到显著提高,发展建德旅游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2)政府对农业旅游高度重视,不断给予政策支持。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责任制目标,为了加快建德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农业产业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台了扶持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制定了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从2010年开始农家乐3年要有大变化,力争通过努力,实现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农家乐三星经营户、500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30万人次年旅游接待量、2 000万元乡村旅游总收入。这极大促进了农业旅游的发展,使之成为建德旅游的一个特色产业。

(3)“农业旅游”特色线路大力推出。2010年杭州建德推出了将农业、森林、乡村资源与周边景区组合的10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线路,如南乡古村观荷游、桃源胜境生态游、之江赏花采摘游……可望成为长三角地区都市人周末农家乐度假游的新宠。融观光、采摘、品尝、度假、美食、特色农产品于一体,10条线路分别标明了游览内容、最佳观光季节、农事节庆、农副土特产、周边景点等。来自上海、南京、金华等地参与体验的游客反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鲜明,颇具吸引力,人们在原汁原味的生态美景和农事活动中获得亲自参与的乐趣,市场前景广阔。“四季花卉+四季水果+农副土特产+古镇古村+旅游景区”的产品模式,会快速火起来。

5 建德发展农业旅游的威胁分析

5.1 同类产品竞争激烈,可替代性强

由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进入我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很多大中城市已经开始发展农业旅游,而建德市发展农业旅游刚起步,这种旅游产业是依托原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进行产业重组整合、资源开发、旅游产业与农业结合,因此形式创新性差。其竞争关系是广泛的,资源类型相似、规模形似的城市之间容易产生产业的替代关系,资源的独占性很弱。

5.2 建德的农业旅游资源重复,特色不突出

各地的农业旅游都有“农家乐”的形式,而且大多为私人性质,组织形式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管理欠规范,不易形成“回头客”效应,缺乏旅游品牌优势。周边的如桐庐的“红灯笼外婆家”、余杭、富阳等都是类似的形式,对建德市的无创新性的旅游资源威胁比较大。

参考文献:

[1] 张德成,朱若男.关于黑龙江省发展农业旅游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4(2):75~77.

[2] 李炎炎,高光照.基于SWOT模型的温州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17~18.

[3] 陈 英.武汉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安徽建筑,2010(4):32~33.

[4] 杜华章.基于文化视角的农业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江苏省姜堰市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1):1~3.

[5] 王 锋,王 永.浅析“生态农业旅游”的正名[J].安徽农业科学,2010(6):162~163.

[6] 王晓娟,贾竞波,安 颖.大庆开展农业旅游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8~9.

The SWOT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Jiande City

Ma Yanfei

(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jiang Hangzhou,311604, China)

第8篇: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有效途径

农村经济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缩短城乡差距,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经济目前存在形势多样化,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一些特征,因此,需要将农村产业一产、二产、三产有机结合,三产联动,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现三产全产业链的整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1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科技推广力度小,科研成果转化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然,这里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但是更多的是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是比较弱的,农业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也很低,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人员结构和财务规划不合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因其工作环境不好、工作强度较大、专业技能要求还很强等特点,让很多大学生都不愿意选择这个职业,即使大学主修农业,但是毕业后都改行了,导致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的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偏远地区更是没有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再加上当地政府财务资金规划不合理,没有留给农业科技推广足够的专项资金进行运作,很多的资源配置也不够科学合理,最终导致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都不高,从而限制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步的脚步。

1.2自然灾害严重,抗灾能力下降

我国农业种植生产一直以来都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经常说“靠老天爷赏饭吃”,在一些农业种植技术比较落后的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耕种模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极大程度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工业、农业等产业发展,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的伤害,让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暴风天气、冰雹天气、虫灾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每年因为自然灾害,我国农村经济都要遭受较大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农村资源配置不合理,也使得农村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下降。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这也是农业产业抗灾能力下降的原因[1]。

1.3资源利用率低,发展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于农业生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要实现较高的产量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由于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局限性,并没有将农业科技进行广泛应用,导致一些地区一味追求种植产量,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导致周边环境被污染,水土大量流失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另外,有一些地区盲目追求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资源利用率极低,并出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浪费情况,注重短期利益,不从大局着手,土地资源被非法占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浪费了耕地资源,导致种植面积急剧下降,肆意扩张,不合理地开山挖路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自然资源。

2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2.1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新时期,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将更多的自动化、智能化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的运营中,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也在日趋成熟,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各地政府的农业机构必须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利用一切资源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和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让当地农民深刻认知到农业科技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工作中,另外,对于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进行完善和革新,必须明确规定农业机构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并且要将农业科技人员的激励奖惩制度明晰化,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体系的监督管理和约束作用。

2.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地政府要积极鼓励当地农业相关企业建立自己的农业科技研究部门,进一步加强研究农业高科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同时更好地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当地政府也要合理规划财务支出,给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的专用款项,科学合理地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让农业基础设施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从基础上推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促进农业向多元化集约型方向发展

想要快速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农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将农业发展目标从单一种植向多元化目标迈进,同时也要将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以此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另外,加大开发生态农业的发展,有效地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融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物业经济和特色经济,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2]。对于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资源相对丰富、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空间的乡镇和村屯,村民意识比较靠前的,以村屯为单位,利用好国家的惠农政策和土地补贴政策,积极鼓励当地农民进行创业,发展多元化经济,自主进行日用品和农产品的销售。和一些互联网销售企业合作建立村屯销售线下推广网点,帮助当地农民进行网上代购,积极开展村级物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那些相对比较偏远,地理位置不佳,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地区,要以乡镇为单位,开展镇级物业经济,相对于一些城区和郊外,可以创建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积极引进大型经济项目,建立房产、物流仓储中心、工业生产厂房等等,来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2.4加强建设特殊农村社区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集约资源的有限空间,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和当地人民的实际需求来设立社区和工作室,在农村社区中设立农资供应中心,职工就业中心、工会和多功能娱乐休闲室,给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生活放松的平台。同时,在农村社区内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发便民服务软件系统,使计划生育、民生救助、农业服务和社保医保都能在网上进行查询和办理;在一些风土人情浓郁的地区,建立具有当地文化元素特色的一些工作室,例如年画、剪纸、编织和泥塑等,不仅可以丰富当地农民的业余生活,还能够让农民有一技之长,通过做一些手工增加自己的收入。政府办公集中化,建立政务大厅,所有的相关机构和部门都在一起办公,极大地方便农民资讯和业务办理,这也极大地节约了办公资源和空间,让政府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

2.5各机构加大扶持力度

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落实好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无论是从人力上还是物力和资金方面都要做好规划,针对国家给予的专项资金,相关部门要做好财务管理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工作,将资金和资源进行合理匹配,并加大资源和资金的整合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农业开发、农业企业、农业扶贫等产业都逐步倾向推进农业经济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大各机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例如一些金融贷款企业或单位可以给予更加优惠的贷款帮扶,当地税务部门对于农村经济主体和民办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扶持,政府除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外,对于那些对农业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干部也要给予一定的激励和物质奖励,给予他们一定的升职空间和机会,促使其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从而以点带面的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还需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先进的农业产业壮大农业经济实体建设,改善农民生活[3]。

2.6构建高素质农业管理队伍

管理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再好的政策和战略没有执行力强的队伍也是空谈,因此,想要发展农业经济,新形势下,就必须构建一支综合能力、业务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比较强大的管理人才队伍和村干部领导班子,各乡镇和村级在领导干部选举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拔,合理安排村部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管理专业、农业专业的人才积极引进到管理队伍里来,并给予重用,为农业经济发展储备人才,同时,让当地致富带头人或种植大户进入村部,起到更好的带头作用,带领其他村民一起奔小康,另外,需要定期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工作,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当下最新的形势,紧跟国家的脚步和时代的步伐,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带领一方人民共同努力,建设新时代下的新农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2.7加强中小城镇建设规划

近些年,我国二胎政策的颁布,使得我国人口的增长又出现了历史新高,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都在同步增长,这给城市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未来城市交通、儿童就学、学生就业都会面临很严重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就会阻碍城市的发展,造成城市资源的枯竭,大城市对于新进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也会越来越低,农民进城就业将要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各地乡镇政府应该加大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工作,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工作,合理布局,逐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将村级过剩的劳动力吸引到就近的城乡就业。

第9篇: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

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最终将农产品贸易全面纳入到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下,多哈回合则让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经历了坎昆会议的挫折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在反复与曲折中进行着。

农业问题已经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发动机,是这次谈判成败的关键。伴随着WTO的谈判议题越来越涉及各国传统的管辖领域,即一些根本的制度性问题,涉及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利益直接冲突的事项,并不断逼近各成员经济与立法管理的核心,今后的谈判每迈出一步都会遭遇巨大的阻力,付出巨大的自由化成本。农产品贸易谈判作为多边贸易谈判的引擎,始终决定着多边贸易谈判能否顺利进行。然而农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各个国家在开放市场,推动农产品自由贸易上不得不变得谨小慎微。不过,如果我们考虑到如下几点的话,便仍然可以对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充满信心,对年底即将召开的香港部长级会议满怀期望。首先,对于主要谈判方之一的美国而言,它主导着谈判的时间进度。因为美国的法律制度令国会必须将贸易谈判的权力授予总统及其谈判代表,这个权力在2007年6月便会期满,现在看来国会不会再把这方面的权力授予总统了,为了使美国能在2007年底前将决议变成法例,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必须在此次香港会议上至少完成全部工作的2/3,否则2006年底前结束谈判的可能性十分渺茫。其次,这个回合多边谈判如果失败将有损于世界贸易组织的信誉。它将成为世贸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缔结以来第一个谈判失败的回合。世贸组织的削弱几乎肯定会导致签订更多的优惠协议。那将出现弱肉强食的国际贸易局面,有悖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因此,我们似乎可以推断2005年底香港召开的第六次部长级会议不会像坎昆会议一样无果而终,坎昆的悲局不会再次上演。

二、后过渡期我国农业现状

在经过了三年的“入世保护期”之后,2005年开始,我国农业进入WTO“后过渡期”,对外开放的程度更大,我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目前一些对国内农业有利因素将逐步消失,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正在显现,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尤其是,我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挑战是长期的,在后过渡期将逐步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

第一,关税税率进一步降低,配额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农产品进口压力日益加大

经过连续三年的关税削减,到2005年我国关税水平降至15.35%,远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由此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2005年我国粮食等重点农产品的关税配额数量继续维持2004年已经达到的最高水平,如小麦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食糖194.5万吨、棉花89.4万吨。

第二,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

过渡期三年来,大豆进口增长较快,配额农产品如棉花、食糖、羊毛、棕榈油等进口较多,配额使用率较高,今后进口仍将呈扩大趋势。根据中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初步判断,今后中国农业的进口贸易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贸易呈现大进大出,贸易逆差有可能成为常态,这是今后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个潜在因素。

第三,国际市场风险防范和管理的难度加大

随着各个领域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风险挑战,防范和化解的难度日益增大。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尤为复杂。如2004年4月底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急剧波动,市场风险通过跨国公司的营销链条迅速传递到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全面亏损,初步估计损失达50亿元。

第四,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将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

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特殊保障条款等将成为今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壁垒也呈上升之势。

三、后过渡期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

(一)充分利用WTO农业规则,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农业扶持政策包括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由于我国已经承诺不再使用出口补贴,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合理地运用WTO农业协议在市场准入和国内支持上的规定,加大对我国农业的支持力度,以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市场准入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农产品关税结构,完善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实现对我国市场的调控,具体做法:1.积极对部分农产品进口征收从量税和季节性关税。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配额管理制度。首先,加强重要农产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工作;其次,制定过渡期结束后的农产品进口调控应急措施。

在国内支持方面:1.增加国内的支持力度。我国农业支持力度还有很大的空间,至少可以将农业预算的比重增加两个百分点。对最需要而且是本国最为关键的区域和农产品进行补贴,即侧重于不同区域的关键农产品进行有重点的支持。2.调整国内支持结构。首先,提高国内支持效率;其次,增加投资援助。3.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财力,可以通过转移补贴方式给予农业保险公司适当的补贴。4.减少生产补贴,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5.加大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支持力度。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和培育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

粮食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但鉴于其作为战略资源的特殊性,不能放弃粮食生产。不过,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提高优良品质率,发挥其在调剂国内品种、平衡地区供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应减少在谷物、食用植物油、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上的种植面积,增加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从地区结构上讲,沿海地区经济实力强,外向型程度高,应发展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附加价值高的农产品生产,以扩大这类农产品的出口;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应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同时围绕这些产品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在“优、精、深”字上做文章。

同时要尽快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和销售实现集约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倡农户之间的共同筹划、联合耕作;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倡先进农业技术和农机手段的推广与应用,加大对农业培训的力度,使农民掌握和了解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走科技兴农之路。

(三)建立符合WTO农产品要求的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业生产,防范反倾销、“特保条款”和新型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