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特征范文

金融危机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危机特征

第1篇:金融危机特征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消费心理

自2008年下半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并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下滑。此次金融危机对长期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经济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国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分析与解读这些变化,了解人们的消费趋势,有助于决策部门更准确把握市场,采取引导消费的有效措施。

危机意识加剧且消费需求紧缩

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端,首先是石油等资源价格不断高涨,推动住房、食物等商品价格连续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之后,冲击实体经济,引起实体经济下滑,金融系统岌岌可危,进而转为通缩。一些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相继宣告破产,或大量裁员,致使失业率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许多国家和个人的财富大幅缩水,造成人们对经济发展预期信心不足,消费的危机意识加剧。财富的减少,引发人们对收入增长的担心,从而抑制消费需求。

首先表现为信贷消费、借贷消费等超前消费延缓或终止。金融危机的性质决定了受其影响较大的必然是金融以及与金融关联度较高的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有关研究显示,一般人的现金消费额度一旦超过其月收入的6-8倍时就难以发生,因而在现代社会大额消费往往需要依托信用贷款来支撑。就中国人而言,“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消费发展前提是对自己未来收入具有良好的预期,而此次危机恰恰强化了人们对未来增长的担忧,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

其次,娱乐性、享受性消费萎缩。据调查,艺术品市场遭受重创,出现画廊缩小规模,开始出租,甚至暂时休业的状况;全国不少城市陆续出现健身俱乐部倒闭的现象;投资者和收藏者均出手审慎,艺术品交易拍卖额锐减;旅游业方面,受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同比出游人数减少,行业收入下降。

消费决策周期延长且理性消费行为日渐明显

如何使有限收入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是消费者面对危机需要理性决策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应对各种危机通常会产生适应性反应,即所谓应激性反应。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较多,如购买需要、商品信息、营销策略等,金融危机使许多因素变得不确定,对市场的预期也变得模糊不明,使得消费购买决策周期相对延长。

某项调查表明,购买私人轿车的多数人决策周期在6个月左右,但在危机之前购车家庭的决策周期远比想像中要短。调查显示,被访者对“从您家开始决定买车到最终购买,大约需要几个月”问题的回答,最有代表性的决策周期是6个月,26.7%的购车家庭决策周期正好是6个月,同时累计有74%的购车家庭是在1-6个月内完成购车。危机的到来,使市场动向、价格等影响消费的重要信息常常处于变动之中,这就使购买决策更加审慎,非理性消费、随机性消费减少,随用随买的理性消费行为已成为多数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虽然危机造成商品价格涨跌变化,但人们对此已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已能较为理智地选购商品,按需选购成为消费的主流。人们凭借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对各种消费信息的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商品和服务当中进行理性的选择。谨慎消费已成为当前消费行为的明显特征

网络购物、租赁等新的消费方式呈增长态势

随着电子经济发展,网络购物比较省钱,比真正实体店一般情况下要便宜1/3,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购物,其崇尚的原则是能省则省,精打细算。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无须走出家门就可做到“货比三家”,他们经常大范围地进行选择和比较,以求所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质量最好、最有个性。

同样,对那些积蓄不多,但又对某些高档商品有消费需求,租赁就成为不错的消费选择。如名牌高档时装、背包等,如果花一大笔钱只能消费较少的件数,但如果租赁,花同样的钱就可以消费更多的款式与数量。

发展性消费成为热点

面对危机,多数人将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寻求职业的稳定。为此,用于提升自我价值的文化性消费将进一步增加。为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学识和修养,人们会自动寻找学习和进修机会,以不断给自己充电。

危机也预示着机遇。在危机中如何发现机遇,也是人们面临的新问题。如面对全球范围的经济波动,大众了解经济现状的需求和对未来走势的关注空前高涨,使得原本只有专业人士关注的经济类图书成为人们寻求答案的重要工具。

结论及建议

尽管调查表明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到普通居民的日常消费,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镇农村居民,购物心态依然平稳。商场、超市的食品类、基本生活品类消费仍旧旺盛。但由于金融危机降低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以及居民的收入预期,使人们的消费倾向、购买决策、消费方式及消费心理都发生一定变化,在某些领域出现消费需求收缩、消费疲软的趋势。

因此,我国应一方面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增加国民的可支配性收入,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的传统消费习惯是“量入为出”,中国人的高储蓄率表明中国人不敢消费,其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没有消费能力,而是因为社保水平较低,居民不仅要存钱防病,还要存钱防老。对我国而言,扩大内需的根本宗旨是富民为本,强化公共服务,给老百姓以经济安全的底线,这样才能释放居民心中的消费压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后教育。经济放缓期一般是教育发展的好时机。当高等教育不再是就业的“金钥匙”,职业技术教育和职后教育必然成为教育消费的重中之重。

同时,还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领域。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审美型发展。尽管危机的到来,使人们的超前消费受到抑制,但消费欲望具有惯性,休闲、娱乐、审美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只要引导正确,服务到位,休闲、旅游、娱乐等必然在促进经济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田迎新.私人轿车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4)

第2篇:金融危机特征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并购投资决策 特征 体系构建

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来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是60年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需求缩小、国际收支能力下降和经济增长放缓。在这一形势下对企业的并购投资决策的特征和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企业投资并购决策概述

投资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资产或者生产活动投入到一项事业当中,以期在其中获得价值回报的经济活动。在市场化的经济发展中,投资活动是企业获得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并购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指一个公司吞并或者合并另一家公司成为一个新的公司,以扩大新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市场占有率。收购、并购和合并在实际操作中统一成为并购,是一项经济产权的交易活动。企业并购投资决策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市场调查、分析、确定投资或者并购对象,对一个投资或并购对象的可行性和未来的收益情况进行判断和调查的过程。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选择目标、收集信息、制定技术、拟定方案和做出最终判断等。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变的更为复杂,投资并购的风险加大,产生了很多新的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在投资并购决策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多,在当前形势下对企业投资并购决策的特征和体系构建问题进行探究,是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并购投资的特征研究

复杂性。复杂性增大是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环境带来的首要影响,在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的投资并购预测就较难,投资并购的条件不明确,对未来的收益情况也受到过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预测。这就导致企业在在进行投资并购难以进行决策,控制力下降。

企业投资并购决策的敏感性。从宏观的经济发展来说,经济是呈周期性发展的。在宏观经济较为稳定的时期,企业大多会采取扩张的发展方式,投资并购决策活动增多;在宏观经济低迷时期,企业也会采取收缩的发展方式,对投资并购采取谨慎的态度。经济发展在大趋势中也会发生短时间的上升或者下降的现象,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但也存在着逆势操作的现象,如在经济环境稳定时期,虽然有利于企业的投资并购,但成本较高,如果在经济低迷时期进行投资并购,所需的成本则较低,待市场好转后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因此,过于波动的经济环境使得企业的对投资并购的敏感性增强,对经济发展形势的研究是投资并购决策的关键。

投资并购决策的动态性。投资并购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需要在科学的决策机制指导下进行,包括有设计、收集信息、选择和审查四个步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这四个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返回前一阶段。投资并购决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市场信息进行持续的吸收,甚至一段时间的观察,最终做出决策。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决策,需要在正确的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对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动态观察,保证投资并购决策正确。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投资并购体系的构建

决策体系是指决策主体和决策规范等的综合,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推动者。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的投资决策系统构建包括有决策组织、决策目标、决策内容、决策信息、决策程序、决策执行和决策评价。金融危机下,投资并购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对金融危机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决策组织。决策组织是企业投资决策的核心和基础,包括企业各个部门和阶层的代表,较为准确的反映出企业对投资并购的意志。不同的投资并购决策会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内部可以对投资并购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个主题就是管理者和股东。企业的管理者在并购中追求公司管理水平提高的有利条件,而股东则追求公司价值的提高。投资决策组织是避免投资并购动机的有效措施,决策主体的增多,可以有效的避免决策过程的专制、主观性,平衡企业内部的利益和降低投资并购的风险。理想的企业投资并购决策组织包括董事会决策组织、管理者组织和外部专家组织。外部专家组织对投资并购进行监督,并负责对金融危机形势进行客观独立的判断。

决策的目标、内容、执行和评价。决策的目标、内容、执行和评价是投资并购决策的主要部分。决策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决策活动的前提条件;决策内容包括目标选择、时间、资金问题等。这一阶段需要对投资项目和被收购企业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对并购和投资新建进行比较。决策的执行是指对目标、时间、成本等进行执行。评价是指决策完成一段时间后所进行的评价,作为企业决策的经验参考。

决策制度和方法。决策的方法,当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统计和运筹学基础上建立的统计决策,适合用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投资并购决策,其特点是通过模型将实际的复杂问题进行简化,以简化后的问题进行最优答案的决策。另一个就是现代决策理论,是建立在组织理论、社会性和心理学的基础上的,以决策组织的行为机制为重点,追求决策的满意解答。并购投资决策,需要企业管理者根据实际的情况需要,结合使用统计决策和现代策略两个理论,设计出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决策方法。

四、总结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企业在进行投资并购决策时需要对经济环境作出更多的观察,企业对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投资并购决策特征的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掌握其复杂性、动态性、敏感性等特征,完善决策体系,实现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增长。

参考文献:

第3篇:金融危机特征范文

〔关键词〕 碳金融市场;收益率;极值理论;尾部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3-0017-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金融市场极端风险危机的SVM智能预警方法及应用”(711710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中国与国际金融市场极值风险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10YJCZH086)

〔作者简介〕淳伟德,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

王 璞,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助教,四川成都 610059。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碳(CO2)金融市场离不开对碳资产价格收益特征的研究,尤其是对金融收益尾部进行有效的探讨。因为,金融资产价格时间序列尾部代表的是小概率事件,是交易价格处于极端波动状态的情形,比如金融资产交易价格序列的左尾,是指发生概率小,但一旦发生就会产生极端损失的极端事件,从而有可能致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并可能引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严重后果。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碳排放配额权是一种特殊金融资产。目前,碳排放权交易是由于部分企业实际排放的碳超过其授权的排放配额,需要购买碳排放配额以满足企业碳排放的需要,如果购买不到所需的配额将遭受排放罚款;如果购买排放权配额的价格过高,企业愿意接受罚款而放弃对排放权配额的购买;如果购买排放权配额的价格过低,节能减排失去意义,达不到应有效果。而碳排放权配额交易价格的尾部所代表的正是交易价格极高与极低部分。基于此,研究碳交易价格收益的尾部特征,对于有效地监管碳金融市场,维护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融计量分析中大量采用以“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为基石的主流金融理论,即基于EMH假设金融资产收益服从正态/高斯分布。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模拟技术与计算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为取得丰硕的实证研究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量的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不断涌现出诸多无法为EMH解释的 “典型事实”特征。

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碳金融市场资产交易价格收益率序列表现出极其复杂的分布形态,其收益时间序列分布的中间部分特征往往与其尾部特征不一致,〔1〕也就是说,碳资产价格时间序列很可能是由多个分布集成的复合分布形态。如果仍然假设碳资产收益服从特定的分布,势必降低碳资产交易时间序列的估计精度。极值理论(Extreme Value Theory, EVT)就是一种不必考虑收益率序列的整个分布状况,只对其尾部进行建模的理论(Cont,2001; McNeil and Frey,2000)。〔2〕本文以国际碳金融市场碳金融交易资产价格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碳金融资产价格收益率统计特征基础上,运用EVT对碳金融资产交易价格收益时间序列的尾部进行建模,研究碳金融资产收益尾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分布形态。

二、文献回顾

收集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碳金融资产价格的研究,我们认为其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Seifert(2008)等运用随机均衡模型探讨了CO2现货价格的行为特征,研究发现CO2现货价格并非具有季节性特征;〔3〕Benz and Truck(2009)研究发现EU ETS期货与现货市场均存在典型事实特征;〔4〕王恺、邹乐乐、魏一鸣(2010)探讨了欧盟碳排放交易计划(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U ETS)期货价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EU ETS不存在有限方差,收益率呈现非对称特征以及稳态分布适合EU ETS分布特征;〔5〕Paolella and Taschini(2008)研究表明,CO2排放权价格时间序列呈现胖尾分布;〔6〕Montagnoli and Frans(2010)对EU ETS下CO2排放权交易价格收益分布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价格收益服从有偏胖尾和尖峰分布特征;〔7〕杨超、李国良、门明(2011)以欧洲气候交易所公布的CERS期货报价为研究对象,运用状态转移与极值理论方法,实证研究了不同期货的VaR测度结果。〔8〕

上述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均未对CO2排放权现货交易合同价格时间序列分布的尾部进行专门分析,而其分布的尾部在金融经济计量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国际碳交易资产价格收益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基础之上,运用极值理论(EVT)对其尾部建模,以期对收益分布的尾部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有助于政府管理当局、投资者对碳金融市场的监控与风险管理。由此可见本文研究与以往研究的差异性所在。

三、实证分析

1.研究样本

由于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相对成熟,欧洲BlueNext交易所于每日公布碳金融现货合同交易收盘价,故本文选择欧洲BlueNext交易所EUA(European Union Allowance)现货交易品种的日收盘价为研究起点,样本期为2008年2月26日到2011年5月3日,样本数据共计686个。

2.碳交易价格收益率时间序列特征

先计算EUA收盘价格条件收益率时间序列(见图1),并对条件收益率时间序列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J-B值检验结果表明,EUA碳现货交易价格收益序列拒绝正态分布,运用Q(10)统计量对序列自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序列具有明显的自相关效应;BDS检验结果表明,序列拒绝独立同分布假设;EUA收益率序列呈现有偏分布特征,但偏度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峰度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序列呈现尖峰分布。所有这些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EUA碳现货资产交易价格收益序列拒绝正态分布形态。

图2是EUA收益率的QQ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两个箭头之间的部分与正态分布拟合效果好,而两尾偏离较大,不仅说明EUA收益率具有胖尾特征,同时也说明收益率尾部并非服从正态分布特征,表明收益率序列具有复杂分布形态。

3.碳收益时间序列尾部特征分析

运用EVT对尾部建模主要有两种极值模型,即传统的分块最大值模型(BMM)和提高门限模型 (POT )。〔9〕根据Haan(1974)和Pickands(1975)的研究结果,对于充分高的门槛值,超过门槛值的数据近似服从EVT中的广义帕累托分布(GPD)簇。〔10〕

估计GPD参数先要确定适当的门槛值。〔11〕门槛值的选择很重要, 根据GPD要求,门槛取值必须相当的高,以保证方差低,但若门槛取值过高,极值数据则很少,这会影响GPD估计效果;相反,门槛取值过小,落入尾部的数据多,又与GPD要求有差距。文献检索表明,Neftci(2000)将165σ当作门槛,超过165σ的值被当作极值;〔12〕DuMouchel (1983)则认为选择10%左右的数据作为极值与GPD拟合效果较好。〔13〕本文选择10%的极大值与10%的极小值作为收益率时间序列的尾部,并假设两个尾部服从GPD分布簇。在GPD参数估计上,本文运用一种“让数据自己说话”的“伪极大似然估计方法(QMLE)”估计模型参数。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

在QMLE估计出10%尾部的GPD参数之后,根据所估计的参数作碳现货交易价格收益尾部的GPD分布函数图,从图3可以看出,10%尾部的经验分布与估计所得到的GPD分布具有明显的拟合效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碳金融市场现货收益时间序列尾部分布形态,本文将估计得到的GPD分布与10%尾部的经验分布、正态分布与学生t分布的分布函数图进行对比拟合。图4、图5是EUA左右两个10%尾部的经验分布与GPD、正态分布、学生t分布的双对数坐标拟合效果图。

从图4和图5,我们大致可以看出:(1)从左右两个10%尾部的拟合效果看,经验分布与正态分布拟合效果最差,说明碳金融资产价格收益与其他金融市场收益率一样,明显拒绝正态分布特征;(2)从整个10%尾部来看,无论是GPD、还是学生t分布与碳资产收益尾部的经验分布在拟合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碳资产价格收益率序列都近似服从GPD和学生t分布两种分布;(3)碳资产价格收益的极端尾部服从GPD分布。从图4和图5可以看到,越是接近尾部,经验分布的黑点与GPD分布曲线越接近,说明在极端尾部,碳资产价格收益分布更加服从GPD,用GPD对收益率尾部建模,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与精度。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欧洲BlueNext交易所每日公布的碳金融现货合同交易的收盘价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合同交易价格收益率时间序列统计特征的基础上,运用EVT对收益率左右两个10%尾部进行建模,实证结果表明,EUA交易价格收益率时间序列呈现复杂分布形态;两尾的经验分布与正态分布拟合效果最差;虽然左右两个10%尾部的经验分布与学生t分布、GPD分布的拟合效果并没有显示明显差异,但在极端尾部GPD比学生t分布更具优势,说明运用EVT技术探讨碳交易价格收益率时间序列尾部,尤其是极端尾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与精度。

基于以上结论,结合我国实际,建议:(1)建立健全并完善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我国是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全球制造业中心和碳排放大国,但相关的碳排放交易所才刚刚建立,相应的碳交易体制、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碳交易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严峻挑战,虽然碳资产交易平台已经构建,但仍然处于企业项目自愿交易阶段,从全球来看,发展完善碳金融市场已经是必然趋势,政府管理当局应未雨绸缪,借鉴西方碳金融市场相关经验,建立完善相关市场运行机制;(2)强化对市场的风险监控,建立碳金融市场风险危机预警系统,防止市场出现极端波动状况,以维护金融安全,保持低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的监管,防止由于投机炒作等因素导致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严重偏离其价值,出现大幅度的非正常波动,尤其是防止交易价格过高。

〔参考文献〕

〔1〕魏一鸣,等.碳金融与碳市场――方法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

〔2〕〔9〕Cont R.,Empirical properties of assets returns: stylized facts and statistical issues.Quantitative Finance.2001,(1):pp.223-236;McNeil A. and Frey, R.,Estimation of tail-related risk measures for heteroscedastic financial time series: an extreme value approach.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00,(7):pp.271-300.

〔3〕Seifert, J., U. H. Marliese and W. Michael,Dynamic behavior of CO2 spot pricew.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8,56(2):pp.180-194.

〔4〕Benz, E., S.Truck,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 emission allowances.Energy Economics.2009,(31):pp.4-15.

〔5〕王恺,邹乐乐,魏一鸣.欧盟碳市场期货价格分布特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0,(6).

〔6〕Paolella, M.S. and Luca, T.,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emission allowance prices.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2008,32(10):pp.2022-2032.

〔7〕Montagnoli,A., Frans,P.D.,Carbon trading thickness and market efficiency.Energy Economics.2010,(32):pp.1331-1336.

〔8〕杨超,李国良,门明. 国际碳交易市场的风险度量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状态转移与极值理论的VaR比较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4).

〔10〕Haan L. Residual life time at great age.Annals of Probability,1974,(2):pp.792-804;Pickand A.,Statistical Inference Using Extreme Order Statistics.The Annals of Statistics, 1975,(3):pp.119-131.

〔11〕黄大山,刘明军,卢祖帝.极值风险E-VaR及深圳成指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5,(6).

第4篇:金融危机特征范文

我们分析主要是沪深300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行业复苏速度不同导致股票走势分化,涨跌互现,使得股价波动相关系数主要分布在弱相关区域。从同一时期S&P 500和沪深300权重分布的纵向比较来看,发现在经济稳定时期,两国股市网络的权重分布区间宽度相似,但中国股市整体相关系数较美国股市偏低。在金融危机时期,沪深300成分股的相关系数并没有呈现如S&P 500大幅增大的情况,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2007至2010年,中国股市呈现出暴涨暴跌的剧烈波动行情,导致异常停盘情况较多,且期间有若干成分股因股改、重组等原因长时间停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实时性。为了更深层地分析金融危机对证券网络的影响,引入影响因子这一参数。影响因子是度量一个结点对其余结点影响力的指标,定义为该结点所有连边的权重和。因为权重是分布在[-1,1]区间内的,因此影响因子值可能为负。定义影响因子IS为(式略)在IS值最大的地方,分布节点的数量也最大。结合现实,IS值排名靠前的所属行业中,传统的制造业占据半壁江山,涉及多个制造业领域;电力生产业也占据了4席,显示了能源日益紧缺的状况使得能源类股票的影响力日益增大。2007年至今,IS值的分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呈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出现较为明显的影响力较大的节点所属行业是唐钢股份,主要是因为经济危机条件下,住房价格出现了猛涨现象,房地产产业带动建材行业迅猛发展的态势。经过此轮金融危机的冲击,S&P500证券网络中各股票之间的联动反应加剧,也就是说某些股票的波动会更大程度地影响市场中其余股票的走势,市场变得更敏感。同时排名前10的公司分属行业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金融保险业在危机之前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在经历危机以后材料业异军突起,占据前10中的3席,与金融保险业平分秋色。汽车行业和金融行业的代表通用汽车公司和花旗集团,因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受到极大冲击,影响因子大幅下滑。,在金融危机前后,沪深300的IS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S&P 500分布趋势变化不大,但区别明显。沪深300网络与S&P 500网络IS变化情况恰恰相反:在危机前,沪深300的IS值普遍偏大,危机下,节点的IS值普遍变小。S&P 500的IS值则由普遍偏小变得普遍偏大。分析其中原因,其一,从整体上来说,IS值又是反映网络的稳定性指标,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沪深300的稳定性变弱,而S&P500的稳定性增强;其二,是S&P 500和沪深300分属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市场本质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市场特征,在危机下对政策等反应强度也有较大不同。作为新兴市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股市的发行制度和监管制度必然是与政府的利益取向一致的,因此存在特有的政策特征;在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这段时期,各项刺激措施的见效使得中国股市止跌企稳,行业间复苏速度与程度都有较大不同,沪深300成分股走势出现分化,导致IS值并没有呈现与S&P 500类似大幅增大的情况。而且沪深300的IS值分布与成熟市场经济稳定时期出现类似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股市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最大生成树构建相关性网络生成树在各种分析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其中生成树在分析证券市场网络中应用颇多[16-17]。本文采用最常见的Kruskal算法,构建了沪深300成分股网络的最大生成树,5 沪深300相关性网络最大生成树网络中结点的度是证券市场网络最重要的拓扑特征参数之一,度分布函数反映了网络的宏观统计特征,就目前对网络的研究发现,网络定点度的分布主要有指数分布和幂律分布;理论上利用度分布可以计算其他表征全局特性参数的量化数值。

金融危机前沪深300相关性网络节点度值排名靠前的股票如表1所示。在经济平稳时期,前10位的节点具有相同的度,网络中Hub节点度值分布较为均匀,即网络有较好的抗毁性。制造业占据前10中的6席,成为股市中最具影响力的行业,这与上节中分析影响因子得出的结论一致。金融危机后沪深300相关性网络节点度值排名靠前的股票如表2所示。与金融危机前相比,出现了若干个度值较大的Hub节点,其中唐钢股份的度值高达25,在网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制造业在Hub节点中的比例与危机前相比出现有较大下降,金属冶炼产业占据了第1和第5的位置。反映到经济现象中,我们认为尽管中国的三次产业都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因其与国际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金融危机主要冲击了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正是以制造业为主。对比表1和表2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前后Hub节点所代表股票发生极大变化,危机前度值排名前列的股票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多成为网络中的一般结点,只有北京城建基本保持在度值排名前列,这与其所属房地产产业在2009年井喷式的增长不无关系。反观危机后度值排名前列的股票大多在危机前度值较小,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新兴节点迅速取代网络中部分崩溃的传统Hub节点,网络度值分布随即发生巨大改变。在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幅萎缩给国内金属消费需求构成了巨大的打击,金属冶炼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然而随着2009年房产市场的全面上涨,金属冶炼业交易随之活跃,也已成为拉动工业生产的主动力,这也解释了在度值分布中,金属冶炼产业的两只股票均处于前列的现象。

真实网络大多是由若干个“群”或者是“团”组成的,即存在社团结构。在同一个社团中,各个节点联系紧密,而社团之间的联系就相对比较松散。证券网络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社团结构:属于同一社团的股票节点往往相关性较强,而分属不同社团的股票节点往往呈现较弱相关性。最大社团作为网络中最具影响力的“群”,对整个网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以上节中采用最大生成树算法构建的S&P 500和沪深300相关性网络为研究基础,分析不同时期两国股市网络中以度值最大的节点为根节点的子树,深入研究其形态及组成,以期通过对最大社团的分析揭示金融危机下网络的特殊性质。Hub节点所代表的股票为MTB,属于金融行业,危机前最大社团结构较为复杂。结合2005年至2006年经济平稳发展的社会背景,金融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金融业成为网络中的最大社团。由图7可见,在以MTB为中心的最大社团中,还存在着若干Hub节点,社团内部度值分布较为均匀。与此同时,MTB还与若干较大Hub节点直接相连:以公用事业节点GAS为例,通过与金融行业节点PCL直接相连与根节点MTB产生关联,同时又与一连串公用事业节点连接与同行业节点产生关联,这就形成社团之间的重叠,即出现一个节点同属不同社团的现象。仔细分析节点之间的连接情况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连边是存在于同属一个行业的股票节点之间,S&P 500市场行业聚类特征明显。

反观危机下的最大社团,如图8所示,Hub节点所代表的股票为CSCO,属于信息产业。结合金融危机的背景,可以推测金融业受到危机最正面的冲击,随着雷曼兄弟等众多大规模金融机构的破产,使得金融业股票在市场中的地位大大降低,这也解释了最大社团中只存在一只金融业股票的状况。从图8可以清楚看到,危机下最大社团结构层次明显简单。社团结构中度值为1的节点数目占到节点总数的6成以上,导致网络层次较少。以CSCO为根节点的子树中绝大多数节点与CSCO一样,属于信息产业,表现出极强的以行业聚类的特性。最大社团中除了CSCO度值明显较大外,其余结点度值均较小。中国股市金融危机前后最大社团形态如图9所示。金融危机前(见图9a),中国股市的最大社团规模明显较小且社团内部行业分布状况也有较大不同。中国卫星所在社团共有16个节点,其中与中国卫星同属于工业的股票共有6只,4只股票属于材料业,4只属于金融类股票,必需品消费业和可选消费业各有两只股票。材料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而金融业尤其其中的房产业对材料业也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拓扑结构上同属一个社团属于合理现象。从中国股市网络拓扑结构来看,行业因素并不是社团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行业之间联动性较成熟市场要更大,这也说明了在中国股市,一个行业中领头企业的股价波动,不仅会影响同行业公司的股价,也会较快波及其上游或是下游产业。图9b为金融危机下中国股市网络中度值最大节点唐钢股份所在社团。相比危机前的最大社团,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沪深300证券网络的最大社团规模明显增大。最大社团中以唐钢股份为代表的材料业占据了重要地位,与唐钢股份直接相连的节点中,既存在一般Hub节点,也存在度值较小的节点,使得最大社团中节点的分布更显均匀。金融危机后的最大社团的形成行业因素虽然较危机前有所增强,但行业分布相比同期美国股市仍明显分散,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效应依旧较强。从图中也可以发现,一些工业类股票同时与唐钢股份及相关联产业相连,出现了社团重叠的现象。以工业类股票白云机场为例,它与根节点唐钢股份直接相连,同时也与同行业的中海发展、华擎股份有密切关联,在与其直接相连的节点中也包括了能源类股票广聚能源、材料业股票江西铜业、包钢股份,公用事业类股票华能国际以及消费类股票歌华有线。通过对危机前后两国股市网络最大社团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同一时期S&P 500网络和沪深300网络具有明显不同的最大社团特征:S&P 500具有以行业聚类的特征,而沪深300社团中行业覆盖面较广,一些有利害关系的产业出现在同一社团中。沪深300危机后的最大社团形态与S&P 500危机前最大社团形态较为相似,由此可以印证中国股市正在慢慢走向成熟。

第5篇:金融危机特征范文

关键词 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经验模态分解:能源政策:预测

中图分类号 F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2-0007-06

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和高风险金融创新引发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投资者对全面信贷危机的担忧,造成股市和信贷市场剧烈波动,并迅速蔓延殃及许多国家。由于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我国做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国不可避免受到了冲击。能源作为工业的血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这种外部经济环境下,能源生产会受到多大程度和多长时间的影响、未来能源生产将走向何处,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为了应对这场复杂的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至2010年底约投资4万亿元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能源局将拨付超2 000亿元建设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增加清洁能源比重,调整能源结构,填补西南地区无炼油厂的空白。本文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法,对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进行因素分解和提取,着重分析能源政策和金融危机对能源生产发展演进特征的影响,研究政策出台的实际效益是否能对冲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引导能源生产继续稳定发展。

1 我国能源生产演进态势测算方法选择及其特征分析

为了研究次贷危机影响下,我国能源生产态势,本文从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态势演进特征入手,提取演进特征的影响因素。

1.1能源生产演进态势测算方法选择

关于能源方面的研究涉及许多方面,Jia HaiYuan通过协整分析,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投资和能源使用水平,并指出总体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双边因果关系;Xun Zhang用经验模态分析法,提出影响原油价格的3种因素分别为日常供求不平衡或其他市场活动导致的短期波动,显著性事件的震荡和长期趋势。Alloer Unler经过对算法的优劣比较,提出粒子群优化技术能有效降低预测误差,并对土耳其2025年的能源供求进行了预测;Murray G.Patterson总结了传统意义上能源效率的内涵,从热力学、物力热力学、经济热力学、经济学的角度对能源效率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能源效率的计量方法进行了总结。《中国能源战略研究总报告》根据煤炭的资源条件开采技术和供需关系,采用系统动态模型,考虑储量、需求、投资环境和运输等因素,对煤炭生产进行动态模拟预测。《世界能源展望2007》根据经济增长、人口、能源价格和技术设想的变化,分参考情景、可选择政策情景、高经济增长情景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的供求进行了长期预测。

文献[4]中提出经验模态分解可用于分析非平稳数据,进行特征的提取,对提取的因素可根据数据本身的含义给予合理的解释,其中显著性事件震荡效应分析和长期趋势预测,和本文研究内容不谋而合。因此,本文选择经验模态分解对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进行演进特征因素提取,并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危机背景下能源生产态势进行预测,这在以往理论研究中仍属空白。

经验模态分解(EMD)是Hilbert-Huang变换中的一种信号分解方法,经过这种信号自适应的分解方法处理后,原始数据(Signals)即可由本征模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分量及一个均值或趋势项(res)组成:

目前EMD分解在交通、医学、电力等许多领域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2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特征分析

1982年“十二大”确定了“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的重大方针,有力推动了能源事业的发展,1986年国务院颁布《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和《中国技术政策・能源》蓝皮书,要求把节约能源作为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挖潜、革新、改造的重点来抓,自此我国能源生产才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本文选取了1986―2007年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数据进行END分解,所得分解结果见图1。

2 我国能源演进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数据通过EMD分解后,得本征模函数IMF1,IMF2和趋势RES,下面将对每一项的演进特征所对应的现实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进行详细分析。

2.1金融危机和能源政策对IMF1特征的作用机理分析

(1)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金融危机由于投机攻击的力量,突然间爆发,并通过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信心的感染等渠道在不同领域、不同地理空间快速传导和扩散,产生极强的破坏力。由于我国1992年才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2年、1983年和1992年的金融危机都未能殃及中国。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于1997年7月泰铢贬值,同年迅速引发新加坡元、台币、韩元的贬值和一大批日本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破产,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坚持严格资本管理和人民币不贬值,最大限度地抵御了外部冲击,虽然如此,还是出现国内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大、外贸出口困难等问题,能源行业也受到一定影响,能源生产作为能源行业的重要供给,当能源消费、能源价格、生产成本、能源运输等方面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时,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从图2中可以看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已下行2年的IMF1进一步下滑,并出现了负增长,1998年危机席卷了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最终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年IMF1跌至近10年的最低点,其恢复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2000年才基本恢复至危机发生时的水平,2003年开始才进入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危机的发生进一步恶化了能源生产态势,对于我国能源生产发展产生了“雪上加霜”的影响。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是否会加剧原本已经下滑的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趋势,对能源生产的影响将持续多久,取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破坏力和持续时间,当然也要看我国自身能源政策的调控。

(2)我国能源政策对能源生产发展演进的影响。能源政策对我国能源生产的导向作用,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论述,文献[15]提出征收资源税有利于减少国有垄断石油企业的垄断租金及因垄断获得的超额利润,使企业自觉改进

低效生产,提高稀缺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文献[16]指出对于节能环保,清洁技术的发展,政府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家有政策规定,有节能减排的目标,企业就会依照政府建议的模式进行。

从图3中可以看出,能源生产发展的态势受我国能源政策引导,在每一次IMF1转折点,我国都有相应的影响能源生产的政策出台。

转折l:1992年建成大秦线,是雁北等地煤炭外运的重要通道,年运量可达1亿t,对西煤东送,煤炭外运具有重要作用,1993年底国务院做出“三年放开煤价,三年抽回亏损补贴,把煤炭企业推向市场”的重大决策,将能源领域推向了市场。在这些政策的鼓励下,能源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转折2:为了保持能源与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从1996年开始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并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转折3:1998至1999年全国实施关闭破产65个煤炭项目,核定生产能力4 000万t左右,1998年,我国能源生产降至近几年的最低点。转折4:实施继续扩大开放并加快西部开发的能源政策,我国能源生产增长率节节攀升,能源生产总量逐年递增,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升至187 341万t标准煤,是2000年的1.45倍。转折5:我们把节能降耗作为工作重点时,能源生产又开始了缓慢下降。

2008年,国家投资超2 000亿元进行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并在未来5年进行资源开发性西部干线铁路建设,政策的出台是否能使我国的能源生产发展迅速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取决于这些政策的执行程度。

综上所述,IMF1中所表现的1993至1994年的小幅调整,1996年急速下滑,2001年的平稳增加,至2005年后缓慢下降的特征,揭示了我国能源政策和金融危机对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态势的影响。

2.2经济周期对IMF2特征的作用机理分析

经济周期是推动创造性毁灭和经济增长以及复兴的关键力量。关于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他的分析结果显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走势总的特点就是“峰位”降低,“谷位”上升,波幅缩小。

从图4中可看出,IMF2和GDP增长率有基本一致的周期变化,在9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稳,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后,1993年进入发展的高峰,到1997年之后增速减缓,2000年之后开始复苏,但是增加的水平不及1993年,2007年发展的速度开始减慢,这也与文献[19]中我国经济走势特征一致。

经济周期的动态变化和其中的人口统计学趋势,引发了革新、新技术的推广、GDP增长、通货膨胀、股市繁荣和下跌、贷款、投资和买卖房产。能源生产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份子,势必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秩序,能源生产态势变化基本保持了和经济周期一致的脚步,从图5中可以看出,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和经济周期变化有同样的趋势,经济低迷时,能源生产总量水平低,经济快速发展时,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也呈现较快的势头,2008年是否是本轮经济周期的拐点,目前一致看法是,中国经济在2008年GDP增长有可能放缓,但是放缓不等于说就是“拐点”,也可能属于高位调整。克服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对于能源生产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3能源生产发展自身规律对RES特征的作用机理分析

国务院能源办副主任徐锭明在《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政策解读及新能源机构战略定位》的主题演讲上指出,能源发展转换的规律是从高碳到低碳,最后走向无碳。能源开发利用的规律是从低效到高效,煤碳发电效率从30%到40%,天然气发电效率从55%到58%,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不集中到集中,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发展过程。根据这样的规律,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能源资源不足问题和能源供需矛盾,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从1986年至今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控制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伴随着我国能源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技术进步,节能降耗政策出台以及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庞大的能源生产总量基数,虽然能源生产总量仍呈现平缓增长态势,但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自身呈现非常缓慢的下降规律。

3 次贷危机与政策出台对我国能源生产影响态势预测

至2008年8月,我国的能源生产增长率与2006年和2007年同期相比并未出现异常变化,说明到2008年8月次贷危机对我国能源生产总量的影响还未显现,但是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11月的《中国经济季报》(以下简称为《季报》)中指出,2008年秋季开始,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次贷危机给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带来的影响与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是否一致,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是否会在危机中跌到谷底,危机结束后何时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并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重新稳定发展。

依照EMD分解结果的分析,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取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破坏力和持续时间,我国自身能源政策的调控作用,经济周期和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自身发展趋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从危机和能源政策层面,分析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我国能源生产态势,以1997年和200"1年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演进特征进行对比,可得到以下结论:

(1)两次金融危机发生前,能源生产趋势基本一致,但2007年的整体发展要好于1997年,减缓的幅度也低于1997年。

(2)两次危机发生时,国家出台能源政策的关注点不同。1998年我国能源政策主要关注点在治理国内的非法矿藏开采,国有能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1997年有所下降。而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能源局也做出积极响应,加大能源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这项能源政策的出台对能源生产发展有促进的作用。

(3)能源政策对能源生产发展态势的影响具有长期效应。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刘伟教授根据他的研究数据指出,宏观政策显效有时间的延误性,有些短期政策出台后7个月能见效,有的政策则要用2年时间才能陆续见效。从图6中可以看出能源政策对能源生产发展态势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每次能源政策的制定对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的影响都历经很长时间。

(4)金融危机对能源生产冲击作用是暂时的。文献[22]指出由于我国资本实行管制,市场开放度还尚待提高等,使得外部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冲击的传导渠道受到一

定阻滞,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具有决定性,对能源生产的冲击也是暂时的,到1999年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就已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恢复高速增长。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季报》中指出,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通过广泛的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完全融入了世界经济,因此不能逃脱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各大银行对与次级贷款相关的资产涉入不深,国家对资本流动进行控制,使得迄今为止,国际金融危机仅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了有限的直接影响,并且目前这些影响都是可控的。由此看来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在危机的作用下会有所下滑,但下滑的幅度不会很大。

(5)政策出台对危机造成的影响具有一定对冲作用。政策防御外生负面冲击的作用不可低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政府坚持严格资本管制和人民币不贬值,经济发展实现了软着陆,宏观政策对熨平中国经济波动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提出了增内需、保增长的十点方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领域的投资,《季报》中指出近期宏观政策立场迅速转向刺激性政策,这是非常正确的,更高的政府主导性支出将在2009年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政策对于危机造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对冲作用,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下滑的时间不会超过1997年的水平。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将1997―1999年作为参照(见图6),对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变化态势给出如下预测: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将在2009年继续保持和前5年一致的下行趋势,并跌至近6年的最低水平,但是跌幅不大,不会超过1997―1998年的跌幅水平,不会出现负增长,2010年随着经济的复苏,能源生产增长率有所上升,升幅也不会很大,不会超过1999年至2000年的幅度,但会恢复至2006年的水平。综上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后,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会有一个小幅的调整,但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仍会呈现平缓的增长趋势。

4 结语

本文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能源政策和金融危机,经济周期,自身发展规律对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态势特征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特别地从危机和能源政策层面对比1997年和2007年危机和能源政策对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演进特征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本身趋势下行,下行趋势缓于1997年。

(2)金融危机加剧我国已经下滑的能源生产趋势,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持续了18个月左右。

(3)我国能源政策在引导能源生产发展上发挥着长效作用。

第6篇:金融危机特征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外贸企业;风险形式;管理控制

作为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企业主体,外贸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尤为关键的推动作用。金融危机属于金融市场业务在普遍范围内发生的不良或恶化现象,对经济市场形成剧烈冲击和影响,导致企业将会面临诸多风险要素。随着经济环境一体化、经济市场国际化,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发展迅速,加强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对于优化对外贸易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金融危机的内涵特征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或数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业务指标在金融市场上发生的急剧、快速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实际上是由金融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无法如期偿还而引发相关金融业务状况急剧恶化的不良现象;通常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次贷危机和银行危机等类型。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快速扩散性等明显的特征,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2 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和危害

外贸企业是指在国家法律政策宏观调控范围内从事对外进出口合法经济贸易活动的企业主体。外贸企业属于相对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享有独立经营与核算,自负盈亏并获利的特权及法人权重。

金融危机通常多由经济泡沫而引发,对于外贸企业影响重大。对外贸易活动必须由进口和出口国家和地区经济主体的双向合作来共同实施,金融危机环境下,贸易顺差导致贸易双方出现经济活动滞涩,全球经济市场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劣。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增长下滑,市场消费需求锐减,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紧缩造成外贸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购买力下滑,导致贸易活动大量减少,进出口贸易环境严重恶化。金融危机导致的成本上涨转嫁行为,致使贸易企业面临着空前的财务资金压力,造成很多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严重恶化直至大规模倒闭。在出口商品结构中,金融危机将会造成劳动密集型企业国际订单转移,其产品出口市场将会严重萎缩或丧失。另外,金融危机下,货币汇率的变化还会造成国际市场物价的大幅度波动,在一定程度上给出口行业的生产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迅速增长和蔓延,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贸易摩擦日趋增加,国际不稳定局势更加严峻。

3

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形式

相对于美国次贷危机对各国整体经济市场的影响来说,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带来了诸多巨大财务风险形式:

3.1 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由于货币汇率变动引起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造成货币供给量及货币汇率发生大幅度剧烈波动、金融机构大规模倒闭,引起整个波及区域内的货币币值大幅贬值,资本市场震荡激烈,企业外币汇兑业务及货币性会计报表折算时,由于市场汇率变动未能被事先预测或因交易发生日与结算日汇率不一致,致使贸易企业有可能遭受损失。

3.2 利率风险:金融危机造成货币贷款利率频繁变动,使外贸企业的成本收益出现实际与预计发生严重背离,其实际成本和收益比预期相比相应弱化造成的损失可能性,影响了产品报告收益及其投资融资行为和境外股权收购事宜。

3.3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源自交易中的履约风险,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双方因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贸易活动中不能按合同规定履行自身义务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在金融危机后明显增加。

3.4 坏账风险: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外贸企业出口规模萎缩,企业出口贸易形成的相关应收账款账目坏账死账现象大量增加,形成坏账损失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3.5 流动性风险: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金融危机造成很多外贸企业经营或财务运转问题凸显,融资渠道萎缩,金融资产流动性严重不足,企业成本资金的盈利水平大大降低,甚至面临资不抵债的危机而遭受可能性损失。

4 防范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其蔓延速度尤为快速,新形势下,加强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探究,尤为必要:

4.1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外贸企业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立足于市场,遵守风险收益均衡原则,强化涉外企业规避金融风险意识,完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关注金融市场的动向分析,采用科学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综合分析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和监控,及时预测和发现财务风险。

4.2 加强汇率动态监测,优化风险规避措施

外贸企业应建立财务分析体系合理预测汇率走势,密切关注货币汇率波动情况,运用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外汇期货和套期交易等衍生交易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合理选择贸易计价货币,利用风险转嫁方式或货币保值合同条款规避外汇风险。通过匹配收支,提前收款和滞后付款、净额结算等方法管理外汇风险。

4.3 加强流动资金内控,保障企业资金安全

充备的资金或现金流是外贸企业立足于国际市场的重要前提,新形势下,外贸企业应坚持稳健性财务管理原则,根据市场竞争形势趋向,深化企业改革,优化筹资渠道,强化内部控制,明确资产负债并调整流动资金集中管理,依靠科技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应收账款催收和逾期定期汇报制度,保障资金安全。

4.4 强化企业授信管理,预防企业坏账风险

外贸活动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明显,授信是国际贸易活动的前提,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应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实施授信管理,客观评估客户信用状况及支付能力;加强企业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赊销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降低应收账款的企业资本比例。

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快速运行,金融危机对经济市场的冲击尤为严重。金融危机环境下,加强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风险预警监管机制,优化避险方式,有益于增强对外贸易活动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胡荣芳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消费导刊 2009

第7篇:金融危机特征范文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金融危机有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金融危机的特征是的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金融危机的产生多数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以21世纪最大的美国金融危机来举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二、金融危机下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措施

根据金融危机的爆发特点和分析归类,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针对金融危机影响的领域和服务行业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避免空前的信用灾难和货币灾难在无形中吞噬了人的正常生活。在这里,我们将分别举出必要的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增减的必要讨论。各层级会计人员应充分履职,提高制度执行力。对于整体的管理制度而言,执行制度、操作制度及完成服务项目的都是个体行为,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自身做到充分履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慌乱,时刻保持头脑冷静,恰当的分析和处理数据和第一时间信息,将变得非常重要。会计人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时间、程序和性质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设计,已使从个体做起,完善整个体系的应对金融危机所结成的网络。加强人员管理,防范道德风险。无论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意识形态,人性的本质不会改变。金融危机下会有两个层面的暴露:私欲主义和集团主义的极端对峙。各层级会计人员充分履职是在整体的监察、监督和管理制度下能够掌控的,但是单个的个体永远是能动的,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所以对人员管理的加强,也就是监督体系在大的人为灾难面前的强化,也将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出于隐性的考虑,道德危机也有可能在这个时候极端爆发。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在总体上造成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最大的就服务行业,而尤以银行业为最。在金融危机期间加强服务管理,用人为的智商控制隐性的灾难持续性危害就是最好的应对手段。以上三点措施为防止、防范、主动改变三个层次的分析,也是我们从理性出发,能对金融危机所造成冲击的最好回应。

第8篇:金融危机特征范文

回首世界经济发展史,自从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繁出现。特别是80年代以后,频率更大,危害更深,表现形式更加复杂。比较严重的有1987年黑色星期一、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此次次贷危机。尽管每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不尽相同,同时危机的爆发也会因国家地区不同、经济运行环境和政治制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然而,这些金融危机的爆发却有着共同的经济运行基础。

二、世界金融动荡频繁的根本原因

第一,我们来看一下何谓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第二,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金融危机频发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可是几乎所有发达市场经济和新兴市场经济都是在以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货币的虚拟化。货币币值不再是由某种特定物品的价值来确定,而主要依赖于本国的货币当局根据国民经济需要的状况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和虚拟资产的量;(2)金融资产膨胀迅速。随着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的步调加快,出现了大量金融衍生物,使得金融资产额超过实际GDP 1倍以上,并与房地产业一起形成虚拟经济;(3)货币的外延日益扩大。根据其变现力或货币性的大小程度不同,可把货币层次划分为M0、M1、M2到M3;(4)国际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仅表现在经常项目下,更重要的是在资本项目下。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资本的国际流动波涛汹涌。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的以上几大基础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可是,这些基础又是脆弱不稳定的。首先虚拟货币不稳定。虚拟货币与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国内的名义利率和汇率三要素密切相关,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是基础,决定着后两个变量,但又受到后两个变量的影响。由于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汇率的变动,会引起M1在大规模金融动荡时从金融市场涌入商品和服务市场或反向流动,这就使得用商品和服务衡量的货币值经常因此而发生变动。其次政府或货币当局很难真正地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货币创造能力”扩大到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又不断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使得M1的变化更加频繁。

第三,利率的市场化易于引发经济泡沫。在金融资产过度膨胀的国家,一般短期投资资本非常发达,其经常流窜于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业,当这些属于虚拟经济范畴的资产价格被炒起来,就会吸引其他资金大量流入,形成经济泡沫。经济泡沫越大,滞留在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货币量就越多,那么媒介商品和服务的货币量就越少,货币的购买力就会越高。但是,当投机资本发现因金融资产价格过高而使得名义利息率较低,泡沫过大而迅速撤出资金时,经济泡沫就会破灭,导致那些来不及撤出的资金被套而遭受巨大损失,形成大量的坏帐和呆账。

第四,开放经济条件下,常使货币当局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中央银行只控制广义货币(M2或M3),就不可能避免M1与其他金融资产的互换,从而不能准确地控制货币币值。货币币值是汇率的基础,本币币值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其汇率。如果通过控制利息率来调节货币的数量,那么利息率会同时作用于三个变量:货币的国内购买力、金融资产价格及资本项目下的国际收支(进而汇率)。可是一个政策工具同时作用于三个目标,顾此失彼的现象会经常发生。如果任利率自由浮动,而将注意力集中在M1的供给量上,一方面这种控制本身在当达市场经济中能否有效地实现就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利息率的经常变动会引发短期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进而引入汇率大幅度波动的潜在威胁。当本币汇率大幅度波动时,外汇储备就要发生变化,储备的变化会引起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的变化,进而引起货币供给的变化。

第五,金融市场的金融衍生物市场的发展加剧了虚拟经济的程度,加大了金融动荡幅度与可能性。当前的金融衍生物交易规模与其保证金悬殊太大,尤其在金融期货和外汇期货交易上。金融衍生物市场对虚拟经济的泡沫形成与破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孕含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第9篇:金融危机特征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治理政策;政府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9—0082—0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渐行渐远,但是危机治理政策还在发酵,一些国家宏观和微观层面均出现良性运转,长期和短期的治理效果都较好,而有的国家却出现宏观效果与微观效果及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不一致的现象。就我国而言,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明显,2013年6月短暂的钱荒引发股市波动。虽然要求政府救市的呼声高涨,但政府却表明态度决不救市。前后比较可以看出,近些年政府政策变化较大。至此,有必要研究金融危机治理政策到底是如何制定出来的,以及政策制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回答这些问题,既有助于正确评判过去政策制定的依据,也有助于理解当前政府的行为及未来政策的制定。政策制定是非完全理性的偶然的渐进过程,且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说政策制定过程是一个黑箱过程。而金融危机治理政策还存在及时性特点,参与决策的人数更少,因此相对于其他政策,金融危机治理政策的黑箱特征更为突出。基于此,本文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和论证影响金融危机治理政策制定的因素。

一、金融危机治理政策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影响金融危机治理政策的宏观因素

影响金融危机治理政策的宏观国素主要包括:一是国家制度。所有社会力量和利益联盟的政策诉求。都要通过国家机器以及由此构建的政策平台才能实现。国家作为最后贷款人。在金融危机救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里仅限于有货币国家)——为银行的负债担保,稳定金融市场的信心。在金融危机救治过程中,国家(最后贷款人)首先要确定的问题是救谁和救什么,而“救谁和救什么”是由国家制度决定的。然而,国家制度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三是社会经济意识。一个国家长期形成的经济意识主导着人们的行为偏好和价值判断,而这些社会经济意识会影响到政策的选择。如果不顾及社会经济意识,不仅使经济得不到恢复,甚至会把经济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社会经济意识的主导者一般是处于主流地位的经济学家,他们的言行影响着居民对经济政策的解读。同时,社会经济意识也是传统、文化乃至习俗相结合的产物。三是国际环境。国际环境从两个方面影响政策的制定,即国际经济环境本身和一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得越紧密,金融危机治理政策的制定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因此,一个国家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把国际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内生变量,而不是外生变量。不过,超级大国可以利用其经济地位,率先实施某项金融危机治理政策,而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接受该政策的影响。超级大国也可能为了避免引起众怒而采取政策创新,乃至按照大国利益修改国际惯例。

(二)影响金融危机治理政策的微观因素

影响金融危机治理政策的微观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政府行为。政府可以分为强政府和弱政府。强政府政策颁布和执行的时滞较短,而且一般可以实现预定目标;弱政府的政策时滞较长,且往往流于形式。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为了确保政局的稳定,不论强政府还是弱政府都会采取强制政策。从效果来看,弱政府金融危机治理政策尽管时滞较长,但政策往往科学性、公平性相对较好;强政府治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率较高,但政策的结果往往不能准确把握。二是企业。公共政策的实施结果总会是一部分人受益或者一部分人受益更多,但大部分情况是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很难实现帕累托最优。对此,企业会通过寻找联盟或者代言人的方式给政府施加压力,以使政策对自己更有利。这是企业间的博弈,也是企业与政府间的博弈,而这种博弈是以企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三是社会组织。私人部门直接参与危机救治行动、承担危机的损失,是源于官方救助资源的有限性。影响金融危机治理的国内社会组织主要是工会和行业组织,但其行为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影响表现在,社会组织通过自律行为和自救行为,使大家团结起来共度难关,还可以推动政府制定更有利的危机治理政策。消极影响表现在,游行示威、罢工等破坏行为可能导致金融危机转变为社会危机乃至政治危机。此外,国际社会组织也会对金融危机治理政策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如IMF作为重要的国际社会组织,对各国政策的制定影响很大。

二、金融危机治理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践分析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尽管从结构上看,各国的治理政策都是扩张性政策,但各国的政策手段存在很大差异,且从结果上看,不同国家相同政策的效果也有很大不同,而这是多种政策制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金融危机治理政策宏观影响因素具有趋同性

根据2008—2010年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制定的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反推其政策的属性——制定的政策是否与国家制度、经济意识和国际环境一致,如果一致,就说明国家制度、经济意识和国际环境影响了政策制定,反之就没有影响。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各国金融危机治理政策具有以下特点:维护资本利益、采取凯恩斯主义方式、面向全球化的开放政策。也就是说,影响金融危机治理政策制定的宏观因素具有趋同性。宏观因素的趋同性给予了政策决策者一道保护屏障,因为纳税人能够较容易接受整体宏观环境的状态,从而减少了对决策者的质疑。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更加重视资本的权益。所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成为危机治理的首要考虑对象,尽量减少资本所有者的损失不仅是国家制度的要求,也是资本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其次,社会经济意识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策制定后社会可能产生的反应。新自由主义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始作俑者,但要破除这种意识的影响还有待时日。从理论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政府干预经济已基本成为共识,但政府干预经济的背景仍是自由市场经济,凯恩斯式的政府干预不过是短期应急行为而已。尽管有学者认为市场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但是已经没有政府敢冒这样的风险,凯恩斯主义的回归已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共识。最后,国际环境对各国金融危机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程度不一。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保护主义和以邻为壑的对外经济政策几乎成为危害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尽管协调各国经济政策已成为共识,但实施过程仍然障碍重重。国际货币体系、贸易体系的扭曲加剧了世界经济失衡,但其变革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与此同时,国际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国际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等也在影响各国金融危机治理政策的制定。总体而言,政治经济大国可以利用国际环境制定利己的经济政策,并实现社会福利的普遍提高,而一般国家只能适应国际环境,在既定国际环境中尽可能制定有利于提升国民福利的政策,或制定有利于某些利益集团的政策。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策制定实际上是对国际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而国家制度和社会经济意识只不过是以适应国际环境为前提,进而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

(二)金融危机治理政策微观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

根据2008~2010年世界各国制定的金融危机政策,比较政策制定后各利益群体所获利益的大小,其中获利最大者也就是影响力最强的。各国不同的微观基础决定着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危机治理政策微观影响因素中,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日本则依次是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欧盟和美国则依次是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制度和社会经济意识存在趋同性,且资本利益是金融危机救治的首要选择。资本可以分为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当国有资本占据重要位置时,就可能出现强政府;当私人资本占据主导地位时,就可能出现弱政府。当出现强政府时,政府能够很快做出决策,而且政策会以政府利益最大化或倾向某一利益集团为前提。相对而言,弱政府面对的是实力强大的私人资本,治理政策的制定必须要充分考虑资本的利益,所以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政策制定中能够发挥更大影响,并导致较长的政策时滞。同时,在金融危机中,金融资本和金融机构受到危机的冲击最为严重,而金融资本和金融机构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又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治理金融危机便要拯救金融资本和金融机构。一般而言,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在国民经济中都会处于相对或绝对的垄断地位,并会形成相对强大的利益集团,与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于弱政府而言,金融资本和金融机构对政策制定的影响较大,而且也只有在金融资本的风险解除后,政府利益才会得到保障。此外,伴随金融危机的是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和居民有效需求下降。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会采取扩张性政策,而扩张性政策的结果是普通纳税人的利益受损。而且不论政府采取何种政策手段,如果其政策立场是倾向于资本的。那么普通居民都会因为这一政策而遭受损失。政府扩张性政策的资金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财政收入和政府发债。金融危机导致财政收入减少,所以政府发债是较为普遍的选择,但发债的结果是居民负担加重或是忍受发债导致的通货贬值。从目前来看,除了提高失业救助和社会保障,以居民利益为主导的危机治理政策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