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标准范文

健康教育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教育标准

第1篇:健康教育标准范文

【关键词】JCI 门诊换药 实施 健康教育

JCI标准是一套结构完整且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在健康教育模式形成过程中有利于员工形成病人教育与质量持续改进的新理念,在实施中实现了健康教育的无缝化链接,提高了病人和家属对换药的应对能力、满意度[1]。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它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使个体的健康,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2]。我们通过对门诊换药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后,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换药前、中、后相关知识的掌握,缩短换药时间促进康复。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1年12月门诊200例换药患者中有癌症术后伤口愈合不良者,骨科无菌切口感染者、脓肿切开引流者,手足外伤者,小面积溃疡者,植皮者、拨甲治疗者、糖尿病及慢性疾病至伤口长期不愈合者等,年龄5岁~90岁。

教育方式

1 一般性指导 因每位患者知识层次不同,对健康指导的掌握也有很大差异,获得知识的渠道千差万别,如果对每位患者按统一的标准教育计划进行宣教,势必会在某些患者心中产生多余或不理解的感觉,护士只有通过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纠正患者偏差,才能引起患者对宣教知识的兴趣[3]。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手册,诊前宣传等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

2 随机往指导 对前来换药的患者在换药前、换药中及换药后按照其季节、疾病种类、文化水平有针对性地实施个体化指导。

教育内容

1 心理教育 换药前均应仔细了解病情,询问其病史,同时在处置前向病人详细地解释处置时,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适感。换药时要鼓励病人正确表达自己的不适感觉,以取得合作尽可能消除其恐惧心理及虚脱症状。对于癌症术后伤口不愈合,或因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而导致伤口长期不愈合的患者,其情绪往往非常低落,可出现焦虑,紧张烦燥,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应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其正确认识疾病和自我护理能力,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向患者指出心理紧张可降低人体的抗感染能力,也可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导致伤口延迟愈合,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调动自身潜能,有助于伤口愈合。

2 疼痛评估 换药前首先根据疼痛程度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同时告知患者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如果疼痛严重,往往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失眠、焦虑、内分泌紊乱等,反而造成身体机能、免疫力下降、伤口不愈合, 改变患者以往认为疼痛是疾病的一种自然过程,能忍就忍,止痛药会成瘾,副作用大或拒绝使用镇痛药的误区。若疼痛评估评分≥3分时,应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3 营养饮食教育 全身疾病,营养不良可显著延缓伤口愈合[4]。合理营养是促进生长发育,增进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 因此, 我们根据病人的病情, 指导患者合理使用平衡膳食.。如伤口较大病情较长的患者,应指导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索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食谱为主。如肉类、奶类、鱼类、蛋类、水果、蔬菜。癌症术后伤口愈合不良者嘱咐他们多吃高蛋白、 低脂肪、 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 忌吸烟、 饮酒, 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 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伤口的愈合。

4 功能康复教育 对于创伤骨折及手足关节部位的伤口在换药时,应及时向患者解释功能锻练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早期适中的活动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促进创伤组织及骨折的愈合。如固定时间过长又不进行功能锻炼会发生肌腱粘连、关节僵硬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所以一般保持患肢的功能位,早期被动活动。后期骨折愈合,外固定或内固定去除后应逐渐进行强度增大的功能锻炼并且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损伤。如果发现锻练时造成疼痛,运动后组织肿胀明显,原来能运动屈伸的肢体突然不能主动运动,要及时诊治。

5 换药时间间隔的指导 根据患者伤口的情况,指导其换药间隔的时间。有些患者认为换药越勤,伤口好的越快,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频繁换药对伤口创面造成反复牵拉、撕裂,降低了局部组织的免疫及再生能力,打乱了局部微循环灌注及促生长因子的聚集,同时也增加了与外界的细菌接触的机会,导致创口愈合不良;再者频繁伤口换药使病人有反复疼痛刺激,内分泌系统激素水平改变,导致伤口肌肉紧张微循环紊乱,使组织修复所需的氧气及营养物质减少,从而影响伤口愈合;同时,消毒液不仅可杀灭病原微生物,也可改变伤口组织外环境,影响伤口的愈合[5]。。因此换药间隔时间依伤口情况和分泌物多少而定;脓液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次或多次,并保持表层敷料不被分泌物滋透,分泌物不多,肉芽生长较好的伤口,可2天~3天换药1次。清洁伤口一般在缝合后第3日换药1次至伤口愈合或拆线。

结果

对门诊换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对伤口换药知识掌握及了解的有效率达到100%。

体会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克服了对治疗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伤口愈合的特点,掌握促进伤口愈合的知识,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使伤口愈合的时间明显缩短;同时也加强了护患关系,拓宽了护理人员的知识面,使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有了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建文.晁杰伟.利用JCI标准建立全员动员模式下病人和家属的教育.护理研究,2009,5

[2] 王惠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54-55.

[3] 于萍,汤明维.病人对护士健康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503—504.

第2篇:健康教育标准范文

关键词:选项教学 实施过程 上课方式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的。这种以行政班授课的形式,使得同年级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学生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这种教学模式尽管便于组织和管理,但它却大大扼杀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非常不利,也不利于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更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赋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利,我校从2008年秋学期开始尝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项教学。

一、我校的基本情况

我校2008年秋学期大约有69个行政教学班(高一年级20个班,高二年级22个班,高三年级27个班);12名体育教师,其中篮球专项3个人,排球专项2个人,足球专项2个人,乒乓球专项2个人,羽毛球专项1个人,武术专项1个人,健美操专项1个人(女);学校有主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设有体育教研组,制定了《体育与健康课选项教学方案》;有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1个,篮球场8个,排球场4个,足球场1个,乒乓球台30个,羽毛球场2个,健身房1个,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选项教学的需要。

二、学校设立选项教学的模块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校体育教师专项能力和场地器材,以及我校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我校设立了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共7个模块供学生选择。

三、对学生进行选项摸底调查和统计、报名

在2008年秋学期伊始,我们把选项项目和选项教学的安排计划告诉现在3个年级69个班的4000多名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选项教学的实质,并对他们进行了选项摸底调查和统计,各班按一定的百分比报名(见附表1)

四、选项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体育与健康课周课时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相关内容和规定,我校将每周体育健康课的时间定为2课时(表2)。

(二)选派体育教师

学校根据现有体育教师专项和学生喜欢篮球、足球、排球人数相对较多的现状,选派3个篮球教师(2个人教男生,1个人教女生),2个排球教师(1个人教男生,1个人教女生),2个足球教师,2个乒乓球教师和1个羽毛球教师,1个健美操教师和1个武术教师,并对各个项目的报名人数做了限制。

(三)根据学生选项需求对各年级进行重新分组

基于我校各个年级行政班学生人数较多(每班平均60人),经学校教导处和体育教研组共同商讨,根据学生选项需求对各个行政教学班的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各年级分成A、B、C三组,每组有相对应的行政班(表3)。

(四)选项教学上课方式及场地划分

学校把每个年级分成三部分进行选项教学,即A、B、C三个组,各年级各组每周体育课2课时,由教导处统一排课。为了保证上课有足够的场地器材,上课的学生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每天同一节体育课学校只安排一个年级的一个组上体育课。篮球模块由3名篮球专项的教师教,2个人教男生,各占用3个篮球场,1个人教女生,用2个篮球场;排球模块由2名排球专项的教师教,1个教男生,1个教女生,各占用2个排球场;足球模块由2名足球专项的教师教,1个教男生,1个教女生,各占用2个足球场;乒羽模块由2名乒乓球、1名羽毛球专项的教师教;武术、健美操模块各由1名专项教师教,占用各自项目的场地;选乒乓球、羽毛球的学生,球拍和球自备,健美操项目的一些简单器材也由学生自备,学校给健美操教师准备了健身房,1台录音机和相应的音乐磁带。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学生在高中三年必修1学分18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和1学分18学时的田径类项目,所以每个项目班必须按体育教研组的统一安排在每个学年完成6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和6学时的田径项目内容。每学年第2学期的最后3周为全校性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五)排出选项教学课表

注:(1)每学期每个选项组排健康教育课和田径课各三节,三年共18学时,各占1学分。(2)在周三、周四、周五多排一次体育课。

(六)建立学生体育与健康课档案袋

学生从高一第1学期选项开始,到高三第2学期选项结束,随着每学期选项的变换,档案袋将转移到不同模块选项教师的手里,每学期的体育与健康课成绩和信息由相对应的专项体育教师填写。

(七)选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选项教学后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班级,造成考勤的困难。

解决方法:专项体育教师事先选出各个行政班本项目的选项小组长,由选项小组长在上课集合时检查各自行政班的选项学生人数,然后报告给体育教师。

2.有的学生喜欢的项目不止一个,选项教学后出现同一节体育课部分学生上几个不同项目的现象,造成课堂组织的混乱。

解决方法: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在每个学期开学时都有着不止一次的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们喜欢的不同项目可以分到不同的学期进行选择学习,而当前选择了的就要认真投入的进行学习,不能影响课堂秩序。再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要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及驾驭能力,让学生折服于自己的教学魅力而自动认真学习。

第3篇:健康教育标准范文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不再为衣食而忧愁。但,随之而来的身体健康问题成了最大的烦恼。学生以一种特殊群体存在,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潜力。因此,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综合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在对学生身体素质检测与评估过程中,《标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针对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标准》在实际体育教育中的实用性,对全方位提高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强健体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标准》的概述

 

1.1 目的与意义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精神,促使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通过测试所得数据与《标准》相比较,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体质与健康的状况,帮助他们监测自己的体质与健康状况的变化程度。这些都有助于设定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及个人的锻炼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锻炼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1.2 内容与作用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 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具体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五个大的方面。只有对这五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才能准确反应每一个学生的总体体质状况。但就这五个因素而言,后两个没有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法,因此现行的《标准》主要依靠前三个因素来体现学生的体质状况。就测试内容选择而言,主要涉及到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身体的柔韧性这四个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所选择测试的项目有所不同的,例如:大学生体质测试。测试的项目及占的权重:身高和体重(15%);肺活量(15%);50米(20%);立定跳远(10%);坐位体前屈(10%);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1000米(男)、800米(女)(20%)共7项。

 

2 在实际体育教育中的实用性

 

《标准》是衡量学生健康状况的标杆,不但可以判定学生健康现状和设定锻炼目标,而且又能指导体育教育的实际操作,使体育教学获取良好的效果。

 

2.1 评估现状,设立体育教育的基本点

 

对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进行测试,每一单项均有对应的得分,再按《标准》权重换算,各单项相加得出的总和,即是学生体质的最后得分。按得分,学生体质分为了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这是《标准》对学生的一个总体体质健康状况的评价,指示其健康的优差程度。测试数据与标准中数据相比较,即可反映出该名学生的具体身体健康状况,综合身体素质及各单项素质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是优秀、良好、及格,还是不及格的状态。

 

测试数据与《标准》相比较,一反面可以使我们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基本身体状况;另一方面作为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计划、策略制定的依据,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点。

 

2.2 明确差距,确定体育教育的方向标

 

教育的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中,除了必备的基础教育外,还需要有针对性的特殊内容的教育。俗话说“缺什么,给什么;什么弱,补什么”,教育也不例外。在体育教育中衡量学生体质优良的依据,就是《标准》。通过数据对比,不但能反映出学生体质“缺什么、什么弱”,而且还能明确“缺多少”的差距问题。在了解了那一身体素质差及程度问题后,下一步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设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例如:仰卧起坐测试是评价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方法之一。这种测试既评价了人腹肌的耐力,也反映了髋部肌肉的耐力。如若柔韧性差,就意味着相应的关节和肌肉缺乏运动。长时间缺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可导致关节或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变性、挛缩,甚至粘连,因而限制了关节的运动幅度,牵拉时必然产生疼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项目进行练习,进而扩大关节运动的幅度即扩大了。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明确学生身体素质的优良状况,进而为体育教育确定方向。

 

2.3 实时检测,确保体育教育的操作性

 

体育教学的效果,是需要《标准》来进行实时检测,进而确保体育教育的有效操作性。通过对学生体质检测,建立学生体质数据库,依据《标准》检测学生体质实时变化动态,及时调整调整体育教育的具体操作。

 

建立学生体质数据库,描绘出学生体质实时变化动态图,这样就能清晰明确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再以《标准》为标杆,就可以从侧面对体育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能有效的掌握教学的成效。最后,通过信息反馈,指导教学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进而增强体育教学的操作性。

 

2.4 增强意识,提高锻炼的积极性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意识会驱使行为去做。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中,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是学校通过对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只有让学生意识到他们需要体育锻炼,他们的体育意识才会增强,进而慢慢的就会养成锻炼的习惯。

 

通过体质测试成绩与《标准》相比较,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身体综合健康状况及各项身体素质优良现状。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需要锻炼,同时还能清晰的明确需要那方面的锻炼,这样能提高锻炼的积极性,直接有力的增强学生体育意识。

 

例如: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2),它是通过身高与体重一定的比例关系,反映人体的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密度。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及身体匀称度的重要指标。它可以间接地反映人体的身体成分、肥胖状况,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是否肥胖,进而科学安排体育锻炼与合理膳食来增加肌肉组织或减少体内多余的脂肪。再如:力量(最大力量)在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身体素质。立定跳远主要是测量向前跳跃时下肢肌肉的爆发力。腿部的爆发力是以腿部的力量为基础,没有力量就谈不上爆发力,也谈不上肌肉的耐力。因此,立定跳远的成绩较低时,说明下肢力量较弱,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其锻炼。

 

3 小结

 

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的结果反映了学生现实的体质健康状况及其提高或下降的程度,它可作为安排锻炼计划的依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依据《标准》可以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检测与评估,能够充分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同时,《标准》还应服务于体育教育教学,在实际体育教育中发挥其评估现状、明确差距、实时检测和增强意识的实用性作用。

 

4 建议

 

(1)建立学生体质数据库,便于学生查询自己体质测试数据。并通过与《标准》相比较、参照,及时了解自身体质状况。

 

(2)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依据《标准》有针对性加强对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和单项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指导。

 

(3)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竞赛,比如立定跳远比赛、仰卧起坐比赛及引体向上比赛,增加学生有针对性身体素质锻炼的兴趣和动力。

第4篇:健康教育标准范文

1教学理念与策略的变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支配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反复练习和训练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普遍现象。

1.1教学理念的变化: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应由重技能训练的竞技化体育教学向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转变;由注重学生的训练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向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转变;由教师为中心示范,指导技能训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由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统一模式”向关注个体差易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转变。体育教师将不再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和学生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不再是一个只懂得教学生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

1.2教学策略的变化: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在这种双重的改变中,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做好角色的转变,以便更好的实施新课程的教学。

2.1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就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裁决者,是决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把个性差异很大的学生统一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发展。新的课程理论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种合作参与意味着平等,民主与和谐,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将被这种民主、平等的新型的教学关系所替代,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一个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一个“学习共同体”。

2.2由评定学生等级的裁决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角色的这一转变,主要是指教师在评价领域的角色转变,在以住的教学评价中,教师的评价是区分学生成绩“好差”的唯一标准。新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地改变这种评价现状,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新课程的评价推向了多元、立体、开放的方向,使课程评价不再是学生区分等级的分割线,而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兴奋剂。新的评价观念和思想不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把教师由评定学生等级的裁决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转变需要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我们教师把这种理念创造性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有效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3新型的体育课堂

3.1淡化竞技运动,突出健康新观念:

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体育也就没有必要选择那么多的竞技运动项目,并且运用运动员训练模式来训练学生。对教师来说,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寻求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生喜欢的,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的体育教学才是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脱离了纯技能训练,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体育与健康教学。

3.2培养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要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入手,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建立平等、互助、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发挥个人特长,教出特色,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看、激发学生想、激发学生练、激发学生比、激发学生闲暇时间也要练的方法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要让体育课堂充满吸引力,引导学生参加,必须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贯穿课堂的始终。课前,要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课中,要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课后,要给学生留有余兴未尽的感觉。“教之初—趣已生,教之中—趣更浓,教之后—趣亦存”,就是新教学理念下兴趣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形象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发展自己的特长,养成锻炼的习惯,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3.3以人为本,强化全人发展观念:

新型体育课堂的教法与学法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社会人和自然人的角度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论教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确定,都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出发,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练习氛围,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

体育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这也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注重的;二是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这是在体育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在课程标准下,只要学生认真、主动的完成学习要求,学生在上述诸方面的状况就一定会发生积极的、全面的变化。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不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也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健康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新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位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性确定弹性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学习要求,充分利用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激励激励评价,创造性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把锻炼与培养品格结合起来。在教学组织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应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5篇:健康教育标准范文

1.未建立跨部门的健康教育团队。认为健康教育仅仅是护士的职责,医生、康复师、营养师或药剂师等都没有参与健康教育工作。

2.缺乏健康教育评估系统和效果评价。患者入院后就直接进行常规宣教,大多仅限于环境介绍、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介绍以及疾病基本知识宣教,未关注患者需求和接受健康教育的能力和喜好的方式,一次性宣教内容过多,患者难以接受和消化,教育方式通常是护士灌输式文字讲解,缺少简单明了的图片资料,未动态评价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

3.未建立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健康教育者仅关注健康教育完成情况(覆盖率),而忽略健康教育有效率,缺乏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和效果追踪评价制度。

4.健康教育资料未体现同质化。缺乏各类疾病的教育处方模板,同一种疾病的教育处方内容不一致,未从患者的角度叙述。

5.健康教育者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够。健康教育者没有接受较系统的培训和教育。

二、JCI标准下健康教育管理临床实践

1.建立跨部门健康教育推动小组,规范健康教育实施流程。建立由护理部主任为组长,护理部、医务科、预防保健科、营养科、康复科、药剂科以及每个医疗单元均有健康教育联络员加入的健康教育推动小组。

2.制定健康教育评估单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系统。健康教育评估包括入院患者一般资料评估(年龄、籍贯、文化程度、主要语言等)、接受健康教育能力评估(阅读能力、书写能力、理解和遵循指令能力)、喜欢接受的健康教育方法评估(口授、宣传册子、图片、示范等)、学习意愿评估、学习障碍评估、健康教育需求对象评估(家属、病人)、教育时机评估、健康教育个体化需求评估(疾病知识、康复活动与锻炼、药物使用、饮食调理、、疼痛护理、设备安全、特殊检查)及其他等。并有评估时间和评估者签名,要求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在班内(8小时内)完成健康教育评估。出院患者健康教育评估包括病人出院、转科、转院及其所需交通工具评估(轮椅、平车、救护车、其他或不需要)。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动态评价包括口述理解、会演示、需强化等。

3.制定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

3.1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提供教育资源,支持病人治疗依从性;评估并记录病人的教育需求;评估病人及家属的学习能力、学习愿望;教育和培训有助于满足病人的持续健康需求;实施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内容;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方法效果评估;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者应具备素质以及健康教育持续质量改进8个方面共29个条目,以百分制统计。

3.2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制度。实行院部、病区二级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制度。病区质量控制组(I级):由2-3人组成,病区护士长参加并负责,每月自查1次,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相应的检查、反馈、改进措施的记录;院部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组(II级)由健康教育推动小组成员3-5人组成,护理部主任参加并负责,每2月检查1次,及时整理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在推动小组成员例会上反馈和提出改进措施,体现PDCA健康教育持续质量改进。

4.制定健康教育处方模板并资源共享。各类疾病的教育内容,按入院教育、住院期间教育、出院教育的内容制定出各类疾病的教育模板:风格简洁、通俗易懂;从患者的角度叙述,一般应用第二人称;将目标人群设为小学2~3年级的教育程度;避免使用医学术语或缩写词;避免错别字和含糊的表述;文字大小、字体统一;标题和副标题字体一致;布局合理;图案简洁明了;有制作部门和制作日期;每3年修订1次;侵入性操作的健康教育处方需由相关的医生、护士和有关辅助科室的专家联合制作。由各科室针对不同专业病种拟定,经推动小组成员共同审核后联系后勤总务部门外送印制,不同科室根据需要领取使用,体现健康教育同质化并资源共享。

5.加强对健康教育者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由健康教育推动小组负责组织对健康教育者进行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包括JCI标准下病人家属教育(patientandfamilyeducation—PFE)标准细则解读学习、健康教育程序运用、成年人和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精神疾病患者等)的健康教育技巧培训以及标准化健康教育模板的制作等。

三、JCI标准下健康教育管理实践的效果

21个病区健康教育质量总均分由2013年3月的86.04%提高到2014年1月的96.29%。其中,病人及其家属了解他们参与治疗过程的权利从58.2%提高到95.9%;疼痛管理教育从60.2%提高到96.2%;康复技能训练教育从60.3提高到95.65%;评估患者生理和认知的局限性从65.68%提高到92.8%。侵入性操作由跨部门联合制作的健康教育单从没有到目前的13种。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总均分由2013年3月的85.17%提高到2014年1月的97.80%。

四、讨论

1.跨部门的健康教育团队促进健康教育全面实施。部门配合是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拓展的关键,跨部门合作是解决健康教育执行力、覆盖面较为有效的方式,因其可以获得更为有效的信息和资源,更容易取得成功。医院自成立跨部门的健康教育推动小组以来,患者入院时首先由护士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对有营养、康复或特殊用药教育需求的患者,及时联系营养师、康复师、药剂师等共同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了传统的仅仅是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观念。跨部门的团队合作健康教育,减少或消除了由于职能交叉或职责不清造成的障碍,促进了健康教育措施的全面实施,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2.系统的健康教育评估和效果评价有利于个体化的健康教育的实施。护理评估是一种贴近患者的方式,基于对患者系统性的健康教育评估的信息,提出个体化的健康教育问题和需求,制定针对性措施,同时,动态进行效果评价,及时改进措施,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连贯性的健康教育,出院前的再次评估和制定出院健康教育计划,将信息及时传递给患者和家属,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延续性健康教育,促进疾病康复。

3.持续进行质量控制和督查是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手段。护理质量控制是保证护理质量的主要手段,是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也是质量控制的依据。笔者所在医院按照JCI标准,建立了《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由推动小组负责组织培训,让全体员工都明白具体标准要求并贯彻执行,使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督促检查是质量控制的保障,制订了质量管理标准后,关键是抓落实,现代质量管理的特点是重视环节质量,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使健康教育质量得到保证,医院实施科室和院级二级质控和患者满意度调查制度,发现问题后,及时分析发生的原因,及时反馈和提出改进措施。健康教育推动小组的全面质量控制和督查及病区护士的自我控制实现了健康教育的全程管理,从而及时发现健康教育中的质量问题及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整改措施,保证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4.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方案促进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患者有老年人、儿童、精神疾病患者等,他们使用不同语言或方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或有其他障碍,为了减少不同因素对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医院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案,如对有语言或听力障碍的患者,我们为其提供纸笔或使用图片和卡片进行教育,对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患者,采用健康教育手册引导性阅读教育;出院后需患者或家属自我照护者采用操作示范教育如人工袋的更换、吸入剂使用、单人转移截瘫患者、中风后患者患侧的摆放、以及胰岛素注射等,选择个体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满足患者的需求,促进健康教育有效实施。

5.对健康教育者的规范化培训是健康教育同质化的保障。由于没有经过统一的专门培训,实施健康教育的医务人员很可能对共同的治疗目标不够明确或对某一问题说法不统一,这些会导致患者在疾病认识上产生较大的差异,并因此引起概念的混淆,使患者对教育者的信任度和依从性下降。医院由健康教育推动小组负责教育通识知识与技能培训,各部门教育联络员负责专业、专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保证教育者传授观念和知识的精准性、全面性和技巧性,确保教育同质化,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果。

五、小结

第6篇:健康教育标准范文

[关键词] PDCA循环法;围手术期;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97-02

健康教育是当代护理手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是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时代的重要标志。外科围手术期的病人对现代治疗技术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逐渐增加,其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对围手术期疾病相关知识的渴求,对愈后康复的期望值亦日益提高,自我参与治疗护理过程的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更加注重术后康复程度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以往把健康教育仅视作一项护理措施来实施的工作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围手术期病人日益增长的“健康教育需求”。PDCA循环管理是著名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步骤[1,2]。自2008年初我们在普外科及手术室系统地引用了PDCA循环法的工作程序规范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方法

在护理工作中运用PDCA循环法的可行性[3]已有很多文献报道。依据 PDCA循环法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处理阶段,对围手术期病人的健康教育进行评估,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并重新评价,找出不足,逐渐改进完善。

1.1计划阶段(P)

1.1.1发现问题2007年底在医院反馈出院病人随诊满意率测评中,健康教育满意率偏低;科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五个环节指标(入院宣教,术前准备,围手术期心理活动,术后饮食、休息、活动、康复以及出院指导)问卷测评中,以病人能完全复述、部分复述和不能复述来判定健康教育效果。大部分病人仅能部分复述,完全复述率极低。有的措施不能落到实处,只停留在护理病历书写上。责任护士不同,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也显示出较大差别。

1.1.2查找原因对照所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如下:①对于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统一标准规范,护士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执行情况参差不齐。②由于护士的学识、执业年限以及与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不一致等因素使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和效果存在差别。③由于病人的年龄、机体状况、接受能力等原因限制使健康教育效果受到影响。④没有具体的健康教育技巧培训和评价标准。

1.1.3确定目标及制定计划根据上述情况针对各个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宣教措施。①制定适合于本科病人的专科标准健康计划并装订成册,随时可查阅。②通过继续教育和专题培训使不同学历、不同执业年限的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达到较统一水平,要求责任护士能够熟练掌握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③针对不同的病人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对于年龄大、接受力差的病人要反复宣教,直到病人能正确复述并遵照执行为止。④反复训练护士的宣教能力和沟通技巧,合理掌握运用宣教时机,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实行二级管理制度,责任护士对围手术期的病人进行全程反复的健康教育,护士长及时检查各环节的宣教效果,检查落实情况,定期监督考核,进行评价反馈。

1.2实施阶段(D)

2008年1月开始对普外科的常见疾病制定出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并装订成册,组织学习,要求责任护士结合制定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针对不同病人的各个环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按计划实施健康教育指导。

1.3 检查阶段(C)

1.3.1护士长对围手术期病人按“五环节”分阶段对每个病人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每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责任护士,病人与医生、护士共同参与治疗护理过程,提高整体护理效果。

1.3.2向每个住院病人发放满意度测评调查问卷,对病人反映的问题作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一项考核指标,对护士打出分数作为护士考核成绩累计记录并反馈给护士,以便更好地改进措施。

1.4处理阶段(A)

根据责任护士对围手术期每个环节的评估和采取的健康教育措施,检查落实情况。分析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选择效果好的病历,利用护理查房和质控工作会议进行总结交流,并纳入护士的操行评比记录。帮助低年资护士提高与病人沟通与交流的技巧和能力,全面提高健康教育的整体工作水平。

2小结

目前,PDCA管理法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质量管理。作为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它也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运用PDCA循环法对围手术期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管理,克服了以往健康教育的片面性,既注重结果又讲究过程,使健康教育工作趋于科学化、标准化[4,5]。极大地丰富了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杜绝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病人主动参与全过程自我健康管理的机会,使护理人员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整体护理质量得到提高。且便于执行、利于反馈,使健康教育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王瑞英,金姚珍.PDCA循环管理在防止新生儿皮肤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A):17-18.

[2]薛文琳,黄凤莉,王培鹏. PDCA循环法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0):45.

[3]王仙.PDCA循环法对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A):38-39.

[4]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5-187.

第7篇:健康教育标准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人生观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8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28-01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再加上信息十分发达,所以受到的诱惑也就多了,因此,在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要。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否一致,我们有待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在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鉴、互相渗透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

两种教育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从而使受教育者受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包含的较大比例的内容是与德育教育相吻合的。例如: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良好性格的塑造,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的培养与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等等,这些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所体现,也在德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为整个社会服务,同时具有社会性与个性的认同感,只有具备融合进社会的个性和道德品质,才能具有真正的幸福感。这一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衔接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绝不等同于德育教育,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首先,二者的出发点不同。根据德育教育的概念,可以看出它的出发点是满足共性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它主要侧重对下一代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对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侧重的是根据受教育者个人已具备的水平发展个体的价值,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就是注重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二者的评价标准和目的不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为参照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积极来作为参考标准。德育教育的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好公民;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达到个人幸福的目的。

第三,二者的方式方法不同。德育教育由于它的目的及教育特点是要将社会的需要“强制性”地传递到下一代,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些强制性。因此,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都希望通过事实上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以实现学生身心积极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不能通过简单的教学来完成。因此,要把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看待,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

(二)缺乏合格的教师

许多德育工作者在行为上勇于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但常常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

(三)缺乏环境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学校里不仅老师,而且许多学校领导也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思想上轻视,实践中忽略。另外,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只有得了心理疾病的人才去心理医生那里。

(四)缺乏载体与舞台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回到实践中,二者整合的舞台来自于学生的真情实感,来自于学生周围的环境,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因此二者的整合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

三、整合中的对策

1.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互相渗透,德育工作在关注共同要求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别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方法,使德育教育工作者更具有人本主义的特点。空洞的说教式德育教育是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不能只考虑学生个性的需要,还要看到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到道德标准在自己的社会适应中的重要意义,在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的同时,调动学生主动积极适应社会要求的内在积极性。

2.培养一支心理健康的教育队伍。高校不仅要开设德育课程,而且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这就要培养一批教师队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第8篇:健康教育标准范文

【关键词】护理健康教育 滞后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88-03

现代护理学赋予护士的唯一任务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促进健康国际护士会规定护士的权利和义务为“保持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1]。这不仅体现了患者渴望得到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帮助,满足其生理、心理需要,而且表明帮助患者是护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患者能否在医疗保健活动中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满足健康教育需求,取决于护士的教育意识和履行教育职责的能力。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但我院胃肠外科护理工作繁多其影响健康教育的实施及落实,而导致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甚至“流产”,无法满足广大患者的护理健康教育。针对胃肠外科护理健康教育滞后原因,并提出相应干预对策。

1 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是实现和促进人群健康的一门涉及生物医学、预防医学的行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多项学科的一项综合性应用技术,是人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随着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在逐渐扩展和深化,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具体有以下几项。

1.1 疾病防治及一般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这是我们工作中接触最多、也是病人最迫切需求的。包括:法定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常见病的防治知识,仪器器械性治疗知识,检查化验知识,合理用药知识,就诊知识,日常生活中饮食起居方面的卫生知识等。

1.2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病人正确对待自身的疾病,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念,同对病人家属及陪护人员进行保护性原则教育,教育他们在精神上给病人以支持和鼓励。

1.3 行为干预 针对患者特定的健康问题和疾病特点,分析行为因素与所患疾病的关系及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其主要内容包括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行为指导是通过语言、文字、声像等材料和具体的示范指导,帮助教育对象形成健康态度,作出行为决策,形成科学的行为方式,行为矫正是通过训练、深化、强化、脱敏、厌恶疗法等方式,建立新的健康行为模式。

2 护理健康教育中滞后的原因

2.1 护士因素

2.1.1 知识缺乏及老化 我国护理队伍学历偏低,大多数护士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对护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缺乏。护理教育模式陈旧,护理教科书数年不变,护理人员在学校学习的仅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却缺乏系统学习教育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课程,使护理人员知识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因此,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时感到无从下手,或知其一,不知其二。另外,受功能制模式影响,护士偏重于重复性、技术性操作,仅完成患者治疗性护理,未将患者看成一个整体,缺乏主动为患者健康教育的仪意识。

2.1.2 人员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护士数量仍严重不足,护理队伍更新变化快。我国卫生部规定护理人员与病床比例是0.4:1,但90% 以上的医院达不到这个比例。以我院为例,多数临床科室维持最基本班次,护理人员2/3 是聘用合同护士,兼责任护士。护理人员缺乏、工作量超负荷、工作单调重复性强、又要求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责任心,致使护士常处于应付日常工作的状态,不能提供与患者的健康需求。

2.1.3 角色认识偏差 由于长期受功能护理模式的制约,护理工作是以疾病为中心,局限于执行医嘱、打针、发药等治疗性护理影响根深蒂固,相当多的护士对健康教育缺乏感性、理性认识的内在动力,缺乏从护理发展的角度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患者的健康问题为中心”的观念将健康教育视为额外工作,且对教育者角色意识比较淡薄。

2.2 患者因素

2.2.1 记忆理解能力及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 健康教育的效果与患者的记忆、理解能力呈正相关。文化水平越高,对疾病了解的欲望越强,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应较强。长期不科学的生活习惯,是宣教中重要的干扰因素。

2.2.2 经济承受能力及对护士的信任度 经济条件较差者重治疗、轻教育,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希望用尽可能少的钱得到最好的医疗及护理效果,在病情稍有好转就急于出院,使健康教育知识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患者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对她们所指导的健康教育内容持怀疑态度,有的则特别相信医生的宣传教育,从而影响护士的健康教育效果。[3]

2.2.3 患者群体的文化差异与护士自身素质的影响文化层次相对高的患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接受会容易些,大多数患者对医疗知识缺乏,尤其我院大多数是农村患者,理解接受教育有较长的过程。制定过高的教育目标会使患者望而生畏,成为学习的障碍;目标过低,则不能调动患者的主观努力而拖延时间。护士受教育起点低,特别是招聘的合同护士,不能准确、透彻、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施教;受知识水平、结构的制约,受人员更新流动快的影响,培训存在困难;缺乏再学习、再教育的主动性或机会,缺乏心理、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对患者不能做深入评估,不细致了解其差异性;不加选择地施教,与患者没有有效的沟通。

2.3 其它因素

2.3.1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教育内容简单程式化,缺少个性特点,教育方法以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主,缺少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不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出院指导内容简单、抽象不够深入和具体,病人不易接受。护理管理上缺乏对健康教育效果的监测评价,使之流于形式。

2.3.2未把握好教育时机及交流技巧刚入院尤其是急诊、重症的患者和家属,还未适应新环境及角色的转变,对护士宣布的多项条款难以记忆和接受;患者身心状况欠佳,如有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焦虑、愤怒等表现时,会对施教产生厌烦和抵触;手术、特殊检查时往往紧张、恐惧、心不在焉,施教事倍功半;现行健康教育方法形式单一、材料内容笼统;共性多、个性少;书面的多、操作指导少;灌输的多、注重反馈的少;单向传播多、双向交流少;护士自己缺乏自信,问话、听话、开始和结束谈话的技巧不够;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表现为面无表情,死记硬背,语言简单、生硬,讲解无趣等等,使患者无兴趣专心听讲。

2.3.3护理管理观念和方法的滞后护理管理模式传统,对健康教育质量检查监督不按护理程序,没有从经验型转为科学型;检查考核标准变动不多;考虑病区管理的多,换位思考替患者舒适着想的少,体现人文关怀少;书写的内容多,实际操作真正给患者实惠的少。为了形式而走形式,给护士带来反感而只能让其被动接受。护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实在在做了患者才能感受到,“闭门造车”无益于整体护理的开展和健康教育的实施。

2.3.4 缺乏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美国护理认证委员会已制定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如从患者行为改变、健康状态、自我照顾技能、生理健康状态、精神健康及使用专业知识资源等不同层面设定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为医院提供了一个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客观、详细的质量评定监测工具,也为护理活动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指导方向,保证为患者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工作[5]。我国由于尚没有建立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缺乏科学的评价工具,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3 干预及对策

3.1 强化角色意识 提高护士对教育角色的认知水平[6]。切实采取措施,鼓励护士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迅速改变目前的学历结构偏低的现状,同时,也应在医院内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学科的专题讲座,提高护士的知识水平,为开展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化 依据《医院整体护理实施手册》,按比例配备护理人员,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保证护士把主要精力用在为患者的有效服务上,这需要医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眼光要放远,杜绝短期行为,要从制度上保证护理人员达标。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是人尽其才、有序工作的基础,是医院规范化的体现。

3.3 树立健康教育服务理念 护士承担健康教育的重任已成为当今护士主要的工作内容。杜国琴[7]调查表明,部分护士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知偏差,反映在护理工作模式转变过程中观念转变相对滞后,不仅影响了整体护理的开展,而且最终影响护理学科的发展。为此,需加大教育力度,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提高护士认识,转变观念,促进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3.4 加强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储备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及水平则是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能的前提。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还要学习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成为具备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为促进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教育,在护校尽快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为临床培养有健康教育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二是继续教育,把培训纳入国家继续教育大纲,规定不同职称护士接受健康教育的分值,采取多种形式并存、相关知识并举的方法,使护士的知识结构适应健康教育的需求。还可以开设患者健康教育基地,编写健康教育教材。鼓励在职护士参加高等护理本科及硕士的自修学习。三是临床带教,为不同职称、学历和年资的护士确定临床教育职责,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和高年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带教作用。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操作,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规范化培训是满足护士健康教育需求的有效途径。

3.5 把握健康教育时机,实施个性化教育 不同个体、不同疾病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少而精且分次、有序。任小英[9]在患者选择健康教育方式的态度调查中发现,护士面对面的示范教育方式最受患者欢迎。力求在最适当的时间进行教育,辛少芳等[10]认为,护患间进行健康教育最适当的时间是入院后2~3 d。也可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活动中,如晨晚间护理,执行治疗护理操作,巡视病房等,使健康教育与临床护理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在医院广泛运用。

3.6 健全质控及反馈机制 国家有关部门应着手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护理现状的系统评价标准和量化指标,将“软”指标,变为量化的“硬”指标。雷松蕙等[12]报道,护士对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做阶段性效果评价和及时思考改进健康教育方法较欠缺。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教育计划,护士长及时检查健康教育效果,护理部每月在各病区收集1次健康教育知晓率调查表,评价各病区护士健康教育执行情况,病区之间交叉检查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评价,不仅单纯评价护士实施工作,而且评价在实际工作中护士是如何进行的,包括护士的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掌握的程度、采用的教育方法,以及患者是否明白掌握并遵照执行。患者的满意度是护理工作是否到位的集中体现[15],以患者知信行的转变、满意程度来衡量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应用PDCA循环工作法进行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管理,实行护士自我质量控制,科室护士长、健康教育组长监控,院护理质量小组督查控制,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目标管理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形成不断上升的质量监控良性循环。通过循环不断充实工作内容,优化工作结构,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水平。

4 总结

健康教育已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需贯穿于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的各个环节,使健康教育与系统的医疗护理相结合,促使患者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健康。护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治愈和康复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开展护理健康教育还可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因此,不断完善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克服种种不利因素,才能使护理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66―382.

[2]王翠丽.浅谈《护理健康教育学》教学体系[J]护理学杂志,2005,17(7):58-59.

[3]江乙.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难点与对策[J].医学文选,2003,22(6):944-946

[4]陈红宇,王虹,胡君娥.临床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144-145.

[5]M00RHEAD S,JoHNSON M,MAAs M.Nursing outcomes classification[M]∥吴袁剑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6]刘岩.运用护理程序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714-715.

[7] 杜国琴. 影响健康教育开展的护士因素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8):507-509.

[8]胡忠华,朱丹,赖莉.影响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6,7(7):612-613.

[9]任小英.病人选择健康教育方式的态度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l,16(11):645―646.

[10]辛少芳,李顺燕,黄爱英.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75―376.

[11]孙玉红,宋新然,张珂.护士履行健康教育的难点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6,11(11):66-68.

[12]雷松蕙,庄永秀,于惠芳.有效实施护理健康教育落实人性化服务[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5,24(12):767-770.

[13]金丽梅,黄丽萍,吕水兰,易玲.制约健康教育发展的因素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9(18):75-78.

第9篇:健康教育标准范文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输液中心 浙江省余姚市 315400

【摘 要】目的:经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方法:结合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程序,随机选取2012 年-2014 年经专业筛选过达标的209 篇5 种主要护理杂志发表的和健康教育研究相关的文献作为材料定性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研究的资料显示健康教育场所较多的是医院,占到89.5%,健康教育研究设计一般为非实验,占到62.7%。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的论文中严格遵循健康教育程序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的只有41 篇,占到19.6%。结论:关于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研究在研究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护士;健康教育;研究分析;问题

护士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加强患者的心理方面、生理方面、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加强教育,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良好、优质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被教育对象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尽可能消除不利于健康的负面影响,从而改善生活质量[1]。因此研究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收集、整理了2012 年-2014 年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杂志社发表的健康教育相关的论文和文献资料,可以很好的研究出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公开发行时间较早的5 个具有代表性的杂志社,包括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实用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主要是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互联网途径收集以健康教育为研究目的的护理论文。主要范围锁定在2012 年-2014年。

1.2 入选标准

应确保研究结果具有数据分析价值,研究过程是否包括健康教育的全部活动,整个项目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是否只有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筛选、过滤,最终选择了209 篇符合研究要求的论文。

1.3 研究内容

结合健康教育设计以及结果的基本内涵,本次主要选择研究设计类型、结果评价项目两方面作为研究质量评价的标准。①研究设计类型。主要有实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随机对照组对比研究)、准实验研究(并没有随机在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对比分析)、非实验研究(没有进行随机设计实验,也没有专门安排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②结果评价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大模块,健康教育知识需求评价、近期教育效果评价(健康技能掌握率、健康态度、健康知识知晓率等)、中期教育效果评价(健康行为实施率)、效益评价(疾病复发次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病情等)。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研究的场所及研究设计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的资料显示健康教育场所较多的是医院,占到89.5%,健康教育研究设计一般为非实验,占到62.7%。具体如表1 所示。

2.2 健康教育研究实施过程评价情况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的论文中严格遵循健康教育程序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的论文只有41 篇,占到19.6%,具体如表2 所示。

3 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大约有89.5% 健康教育均在医院展开,而从医院开始延伸至社区的综合性教育教育仅仅占到4.8%。鉴于健康教育自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效果评价只有经过后期观察才可以准确评价,但是大部分健康教育局限在医院内部,想要客观评价健康教育实施效果难度较大,尤其是针对慢性疾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研究的质量及其完整性会有很大影响。因此笔者建议,健康教育的范围应从医院内部慢慢延伸到医院外部,进行跟踪评价、分析,有利于确保整个研究质量。在健康教育计划延伸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电话、E-mail等各种手段[2]。同时,本组研究还发现,进行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实验性研究设计较少,仅仅占到25.8%,其中62.7% 左右的研究均为非实验性研究。这些研究的样本纳入量虽然较多,数据更加全面,但是实验研究方法和步骤缺乏规范性,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效度以及可信度。因此,笔者建议在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应尽可能设计实验性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质量。

其次,本组研究表明,能够严格进行健康教育知识需求评价、近期教育效果评价、中期教育效果评价、效益评价等全过程的只有10%,9.6% 的健康教育研究报告中缺乏最后的效益评价。很多研究者在近期效果评价患者只是评价了健康知识知晓率,很少会评价患者健康信念、健康维护技能掌握程度等内容。而且有41.6% 论文研究显示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基本上是零散的,大部分仅仅进行了单项研究内容。在效益评价中,很多论文中以疾病知识宣教为评价标准,主要目的是研究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是以护理满意度为衡量标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说明很多研究者并没有准确理解健康教育的概念。

总之,关于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研究在研究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