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权结构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一是统一性,即要使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收益和风险的矛盾以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高度统一。企业是由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组合而成的经济联合体,三方的经济利益目标各不相同,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这三个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目标必须予以体现,并且应使这三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达到统一。另外,科学的目标管理应该使企业经营中的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达到高度统一。
二是货币性,即指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标必须能够以货币度量。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财产物资的价值形态的资金,反映经济价值必须以货币计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货币性是其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不同性质管理目标的显著特征。
三是明晰性,即指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概念清楚、措词准确、内容明确。企业所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检查考核企业经济责任执行情况的标准。目标具有明晰性可使目标管理方向明确,便于分解落实,有利于目标完成和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
四是可控性,即指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密切相关,企业理财人员能够对其进行控制。目标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对目标确定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说,目标管理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管理形式。企业经济责任制是一种以经济责任为核心,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科学现代管理制度。从经济责任制角度来看,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质上是在明确规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可控性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将所确定的量化指标可以按照工作的性质和业务的职责在所属范围内进行分解落实,形成所属分部的可控指标。
五是先进性,即指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所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能起到对广大职工群众和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激励性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的内在潜力。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更符合我国国情 有人认为应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经济效益指标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该观点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第二类、第三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该指标在利润中加入了时间因素,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但是由于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在理论上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缺乏依据,在实践上也难以计量。
从统一性、货币性、明晰性、可控性等特征来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我国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符合我国国情。
二、优化我国企业资本结构
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他筹资方式,但不能用单项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企业最大化这一目标。
(一)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 其一,股权分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股权分裂造成了中国资本市场与其他市场之间质的差异,同样的行业、同样的财务指标在中国市场和在美国市场,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存在很大差别。相互割裂的市场结构也造成一种独特的股东行为,这种相互割裂的市场结构导致控股人或大股东的管理行为背离了其他股东的价值追求,未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公司业绩上。公司利润的提高、财务指标的改善,会通过杠杆效应体现在可流通的资产价格上,表现为可流通股票价格的上涨,从而使流通股股东直接受益。而国内控股股东一般都是非流通股股东,其并未因资产价格的上涨而得到相应的好处,这就是制度缺陷带来的价值目标的不一致性。有效的制度设计应使所有的股东随着股票价格的波动受益或受损,但目前股票价格的上涨对控股股东几乎没有任何益处,股票的下跌对控股股东也没有造成直接损失。
在割裂的市场中,资本市场整合资源的功能难以发挥,消极作用却得以“表现”。表现一,相互割裂的资本市场使人们变得非常短视,变得重视眼前利益而不顾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持久生命力,从而使一大批有产业理想的人失去了产业理想。表现二,割裂的资本市场对控股人的诱惑实在太大,控股股东可以在一夜之间财富增加数倍,相当于数十年的辛苦积累。这样一种财富的诱惑腐蚀了其产业理想,使其容易陷入极度投机。表现三,割裂资本市场的股权结构很容易造成只顾融资,不管生产的现象。在中国资本市场中,上市成为一种“时髦”,有些企业根本没有资本结构设计或优化的理念,资产负债率极低,又有非常稳定、充足的现金流量,却也纷纷上市,融资之后的资金使用效率极低。
其二,股东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国有股、法人股、社会流通股、外资股有着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偏好,进而对资本结构有着不同的关注重点。另外,控股股东、控市股东和中小股东的价值取向也不一样。控股股东通常是指非流通股的大股东,控市股东则是流通股中的大股东。各类股东所追求的目标完全不一样。控股股东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融资,从而尽快收回资本成本,甚至取得赢余,至于融资后公司的经营如何,控股股东并不十分关心。显然这种动机对公司正常的融资以及公司目标的实现是有影响的。控市股东追求的是资产价值的稳定增长,表现为追求股票价格的上涨,所以其希望上市公司的业绩能够稳定成长。可以看出,控股股东与控市股东的目标是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冲突的,中小股东的目标基本上是投机,而不会真正关心公司的长远发展。国有股和民企股东追求的目标不同,对资本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国有企业在股权融资困难时会不惜代价地大量举债,资产负债率很高,因为其没有还债的硬性约束。如果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很高,就可能有恶意逃债的嫌疑,其资产也可能发生转移。
其三,激励机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资本结构的安排会对公司的经理阶层提供不同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是与公司的价值连在一起的。当然这种与资产价值相连的激励机制是否是公司做假的根源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其四,行业的成长周期及其市场竞争程度资本结构的影响。企
业发展具有种子期或风险期、成长期、成熟期、稳定期、衰退期几个发展阶段。处在不同周期的产业,其所要求的融资方式也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处于不同竞争状态的行业对公司资本结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处在充分竞争状态中的家电、啤酒产业与处在相对垄断的产业,如城市给排水、热力供应以及电讯等产业对资本结构的要求就有极大不同。
其五,控制权市场的形成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培育控制权市场是资本市场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在公司资本结构设计中,一方面要考虑公司经营的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公司股权有效地流动,股权的结构设计不能封闭。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设计大多数呈现出相对封闭的特点,无论公司业绩好坏,公司的大股东“稳如泰山”,其他投资者很难进入。这种制度障碍必须通过股权设计将其清除。在资本结构设计上,要使有雄厚产业背景,同时又有优秀人力资源的团队能够较为顺利地进入公司,以有利于资源的整合。总体而言,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应体现开放式的特征。债权人市场的形成,对于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而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至关重要。
(二)优化资本结构的对策研究 首先,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其次,财务工作方式的创新。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模式,相应地必须改变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整个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这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转变企业理财观念。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要认识知识资本,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
第二,要加强网络技术培训。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财务人员已具有坚实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如果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技术,将经济、财会、网络有机地结合,则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也能够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通过技术培训可使财务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有利于在网络经济下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关键词:农村合作银行 资本扩张 战略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3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058-03
对于快速发展的农村合作银行,实际上有一个迫切的问题需要解决,就是如何实现一个可进可出的对银行发展有利的股权结构,充分有效地加强资本管理并且保持一个可持续的适度的规模。规模扩张确实给农村合作银行带来了美好前景,在规模扩张中解决了许多长期积累的问题,如不良资产比重问题,资本金不足问题,冗员过多问题。
规模带来的收益和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在繁荣面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规模扩张是不是可持续的,规模扩张后农村合作银行在管理与效益上是不是有了切实提高,风险控制是不是得到了更好地执行?如果在规模面前只看到规模,以规模来论英雄,农村合作银行的未来就可能面临着更大的问题。本文就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本扩张与战略投资合作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一、资本扩张与股份制改造
在市场经济中,银行补充资本既可以通过自身经营积累,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融资。经营积累主要是通过资本公积、资本盈余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的方式,但是在银行发展过程中通过这种内部积累来实现资本数量增加是缓慢过程,难以适应银行发展需要。因此,现代银行主要依靠资本市场融资来扩大资本规模。国外商业银行几百年的历史和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案例证明股份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产权模式,有着明确规范的产权关系,使商业银行成为法人主体和市场主体。农村合作银行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机制,必须对现有产权结构进行改革,适当引进外资股份、民营股份等资本,参与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变一元产权为多元产权。这样,银行在经营管理资本方面,必然会受到出资人的监督,在出资人的资本获利要求下需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在适当的时候,农村合作银行还可以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进行股本资金的筹集,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有了充足的资本金,核销不良资产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托管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本的有效运营,将银行拥有的各种形态的存量不良资产激活为有效资产,从而减轻银行负担,迅速改善其经营管理,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产权清晰和多元化对于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 不仅在于可以扩大资本融资渠道,还在于资本多元化可以改变传统银行经营中存在的体制问题。传统银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委托―关系,经营者不关心银行的经济效益,只关心自身职位的升迁。更有甚者,上级委托者与下级经营者还有共同“合谋”造成银行资产隐形流失的情况。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可以使银行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自我约束,从而加强了银行内部的管理。要想实现股份制改造的成功,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是加强内部管理的最有效方法。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提高对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激励水平,才会充分鼓励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创造出更多的效益;而建立科学的约束机制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使银行内形成责、权、利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
因此,农村合作银行走股份制商业化的改革道路的目标应十分明确,其着眼点就是要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通过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才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的根本途径,从而切实解决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不断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力。
二、转换股本,走彻底的股份制之路
目前一些小银行、尤其是农村合作银行还是一种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而股份合作制本身有着内在不稳定性。当然,这种股份合作制的存在有其历史与现实的根源,这是农村银行发展中的一个过渡性形式。目前采取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的农村合作银行,是在合作制基础上融入了股份制,而股份制与合作制之间存在矛盾,无法完全结合。股份制要求按股份承担责任享有权利,强调的是资本的结合;而合作制要求合作经营和连带责任,更强调人的结合。因此股份合作制仅仅是一种过渡形态,不可能长期存在,有着朝着股份制或者合作制两头演化的惯性。尤其是随着农村合作银行业务量的增多,银行增资扩股扩大银行规模时,合作制往往会更容易让位于股份制。也就是合作制成分减少、股份制成分增大,这使得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更有向股份制方向演化的趋势。
虽然股份合作制比单纯的合作制有了改善,也为农村合作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发展,但股份合作制这种产权制度具有先天的不足。其一,股权设置实行投资股和资格股的区分,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相符。其二,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格股持满三年后可以退股,这种资格股的制度安排,容易导致股金不稳定,资本基础不牢靠,难以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其三,不以入股金额多少来确定相应的投票权力。农村合作银行“同股不同权”的设置恰恰违背了商业银行“同股同权”的原则,大股东权益得不到保障,不能体现股东权益之间的公平性。而且农村合作银行所选举的股东代表大多是股份很少的自然人,企业法人等大股东所占席位较少,股东代表缺乏需要和动力去关心合作银行的人事、经营、管理等决策。而股份制实行资本的结合,能实现以个人产权为基础的资本经营,比股份合作制更具有效率。
从金融改革和发展趋势看,银监会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为按股份制方向推进改革,其终极目标被锁定为采取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也就是说,虽然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组织形式有县级联社统一法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但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而言,它们已经回不到合作制的路子上去了,而实施股份合作制也由于传统的痼疾难以取得最终成效,因此银监会对农村信用社制定的改革方向最终还是按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方向改革。按照规划,目前已经成立的农村合作银行要完成二次改制,蜕变为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并达到“利润最大化、客户价值最大化”与“社区和谐发展”的追求目标的统一。
要由农村合作银行向完全股份制银行转换就必须对银行中现有的一些合作制下的股份进行转换,实行同股同权。根据农村商业银行对股东资格的要求,确定社会自然人的最低入股起点,对持有原农村信用社股份的原社员,凡自愿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东的可以对其原股金按照1∶1原则转为新的股金,如达不到所要求的社会自然人股额度的,需以货币资本补足后,方可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
三、增资扩股,扩大控股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的出现必将引起一些民营企业的高度关注,容易出现股权集中把持和少数股东联手控制农村商业银行的问题;而强调股权的过于分散,又不利于管理,降低决策的效率;同时,还要处理好内部股与外部股的关系,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东体系既包括自然人性质的员工股份,也包括单纯的社会自然人和中小企业法人,如果内部职工持股比例太低,将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果比例过高,又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使外部的监督流于形式。因此,在考虑农村合作银行股权结构设计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法入股、内部员工股、社会自然人股5.5∶1.5∶3的股权分配方案。
在这样的一个股权比例下,一方面,可以较为广泛地获得更多的支持,扩大资本来源渠道,增加资本量。另一方面,法人股所占比重较高,可以促使投资机构对银行的发展更加关心。同时,员工股和社会自然人股的比重也占有相当的比重,有利于股份不被少数投资者控制,保证经营活动是能够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发展。内部员工股、尤其是经营者占有相当的股份,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使经营者与员工更加关注企业的发展。当然,通过这样的增资扩股,增加了银行的资本规模,同时也使银行的股权没有旁落,增加了银行法人对银行的控制能力。
四、引进战略投资,实现双赢合作
“战略投资者”①的称呼起源于国外的证券市场,是相对于上市公司发起人的称呼,指的是能与上市公司大股东长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通常指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优势,能够促进企业经营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拓展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致力于长期投资合作,谋求获得长期利益回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证监会明确界定战略投资者为与发行公司业务联系紧密且欲长期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法人。根据中国银监会规定: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是指原则上在五年内不转让所持财务公司股份的、具有丰富行业管理经验的外部战略投资者,其不仅仅应该在资金上、财务上与银行合作,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和专才,帮助改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改革股权结构,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战略投资者是指能够通过注入雄厚资金、带来现代管理方式,促使某个行业或产业的总体运行质量产生质的飞跃的投资者。
由于农村合作银行传统的资本补充渠道过于单一,主要依赖自身积累和内部募股,资本补充的空间和潜力不大。对此,农村合作银行在制定增资扩股方案时,应打破仅在现有股东中募股的限制,积极、吸收外部素质好、实力强的战略投资者入股,形成由战略投资者、普通投资者和内部员工三大类股东共同构成的股东队伍。可以引进当地的优质民营企业以及有资金实力的国内投资机构、股份制银行。当然,随着外资参股中国中小金融机构的正面效应(尤其是其中的技术示范效应、市场竞争效应、金融稳定效应)的凸显以及监管当局监管理念和监管水平的提高,中国政府对于外资入股中小金融机构已采取支持态度,这为外资入股中国农村合作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将优质的外资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引入。农村合作银行通过与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改革重组,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有效解决农村合作银行增资扩股的难题,而且可以借助战略投资者独特的战略地位,吸取他们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以及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快速提升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银行竞争力,加快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步伐。
我们所选择的战略投资者,首先,其本身必须具有较好的资质条件,拥有比较雄厚的资金、核心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等,有较好的实业基础和较强的投融资能力,对国际市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并在业务上与被投资对象具有优势互补;其次,其应当对目标企业持股量较大,并能够长期稳定持股,真正关心被投资对象的价值成长,追求长期战略利益而非短期市场行为,不会因为暂时的获利而变现;最后,其不仅擅长资本运营,更要精通经营管理,能够参与和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提高投资对象的管理和技术,并与所投资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
农村合作银行要积极做好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而在做这项工作的是要首先明确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出于实现农村商业银行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还是单纯为了引进管理技术,是为了扩充资本实力,还是提高自身声誉、行业地位、社会知名度,或者兼而有之。根据国家农村金融市场宏观政策,农村金融市场将形成激烈竞争的格局。农村合作银行若能主动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入金融产品创新,才能有效的充实提高自我,建立起现代的商业银行制度,增强竞争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农村合作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战略,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金融环境等因素,明确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目的。考虑到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现状以及中资银行的共同特点,就宽泛意义而言,农村合作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并不仅是简单的充实资本金,而是通过花钱买机制,针对自己的缺陷和竞争弱势,有选择的引进管理、技术、人才和产品,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前提,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整体价值。要时刻明确“引智”比“引资”更重要,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是目的是手段。所以,在引进资本、产品和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消化、吸收,着力培育和提升农村合作银行自身的创新能力。此外,在与投资者合资、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致力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本土化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这些人才进一步消化吸收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农村合作银行的创新能力,实现农村合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合作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在外来资本入股问题上,必须“以我为中心”,保持农村合作银行的自主性。在吸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产品的同时,要保持自身值得保留的优秀传统,不能为了吸收外部经验而抛弃农村合作银行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服务产品。
参考文献:
[1]刘胜会.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06,(6):9-13.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6-00062-02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成一家公司,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企业收购是企业通过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其他企业产权的交易行为。合并与收购两者联系较为紧密,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因此统称为“并购”,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
目前,并购作为企业间的一项产权交易日益活跃于资本市场。通过并购活动,企业可以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跳跃式发展,因此许多企业已将并购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扩张方式。然而,企业并购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系统风险,本文将主要对并购中收购方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防范手段。
一、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一般认为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企业定价风险、流动性风险与融资风险。
(一)企业定价风险
企业定价风险主要是指目标企业的价值风险。即由于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价值(获利能力)估计过高,以至出价过高而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
目标企业的定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定价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而信息的质量又取决于下列因素: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企业是善意收购还是恶意收购;准备并购的时间;目标企业审计距离并购时间的长短等。也就是说,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根本上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大小。由于我国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提交的审计报告水分较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和赢利能力的判断难于做到非常准确,在定价中可能接受高于目标企业价值的收购价格,导致并购企业支付更多的资金或更多的股权进行交易。并购企业可能由此造成资产负债率过高以及目标企业不能带来预期赢利而陷入财务困境。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资产缺乏流动性,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采用现金收购的企业必须更多地考虑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就越高,企业越能迅速、顺利地获取收购资金。这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自有资金不足,企业必然采用举债的方式,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负债比率和长期负债都有大幅上升,资本的安全性降低。若并购方的融资能力较差,现金流量安排不当,则流动比率将大幅下降,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给并购方带来资产流动性风险。
(三)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如果企业进行并购只是阶段性持有,待适当整合后重新出售,只需要投入短期资金。此时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偿债时间短,短期压力较大,企业若届时安排不当,就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目标公司,就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需用,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并购企业应针对目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使投资回收期与借款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并购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控制风险的影响因素,为了规避和减少财务风险,可以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一)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目标企业的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主要是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其中一方想尽量高估资产与盈利预期,乃至刻意隐瞒其真实负债与或有负债的状况,以此来达到抬高并购价格与再融资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并购前并购企业应首先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即对其所有权和股本、公司及分支机构、法律事务、财务报表和记录、表外业务、生产经营状况、资产的权属、合同、银行账户、高管情况、税务风险等;根据调查所得数据和专业的产业判断合理估计公司价值。并根据并购方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其次.并购方还需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这样可得不同的并购价格。企业价值的估价方法较多.常用的有贴现现金流量法、账面价值法、市盈率法、同业市值比较法、市场价格法和清算价值法,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的资料信息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目标公司的合理评估方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
最后.还可以合理安排对赌协议,降低收购方风险。并购定价对赌化是指收购方与出让方在达成并购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情况进行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收购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出让方则行使一种权利。在国际成熟市场中,并购对赌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地应用与认可,如摩根斯坦利投资蒙牛等案例。
(二)合理安排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需要量以后,就应着手筹措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其中以现金支付方式资金筹措压力最大。
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收益摊薄、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来取长补短。比如公开收购中两层出价模式,第一层出价时,向股东允诺以现金支付,第二层出价则标明以等价的混合证券为支付方式。采用这种支付方式,一方面是出于交易规模大、买方支付现金能力有限的考虑,维护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的巨大还贷压力;另一方面是诱使目标企业股东尽快承诺出售,从而使并购方在第一层出价时,就达到获取目标企业控制权的目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目前采用换股方式进行收购的逐渐流行。
(三)增强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
在采用杠杆收购中,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目标企业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在杠杆效应下,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结构能否真正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取决于此。高额债务的存在需要稳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来偿付,而增强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必须:(1)选择好理想的目标公司,才能保证有稳定的现金流量。(2)审慎评估目标企业价值。(3)在整合目标企业过程中,创造最优资本结构,增加企业价值。只有未来存在稳定的自由现金流量,才能保证杠杆收购的成功,避免出现不能按时偿债而带来的技术性破产。
(四)并购后尽快进行全面合理的财务整合
企业并购有一个过程,在并购过程中,必须维护企业过渡期的安全运营,同时,初步完成并购的前期工作后,应尽快进行财务重新整合,即加强财务监控,从财务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目标及财力资源等方面进行重新整合,将财务纳入并购方财务监督体系之中。
1、加强财务监控,整合财务人力资源,财务组织机构和职能。比如,向被并购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明确该财务总监的职责权限,对被并购企业日常财务活动起组织和监控作用;在涉及影响整个企业的重大事件时享有决策权;把并购方有关结构调整、资源配置、重大投资、技术发展等重大决策贯彻被并购企业预算中去,并对其各类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审核其财务报告;负责其所属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定期向并购方报告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运行和财务状况。同时,在收购完成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财务组织机构和职能进行完善,包括财务核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投融资制度等,使之更适应并购双方的需要,同时,建立一个统一的财务信息平台,使管理层能更快捷、更准确、更全面的获取各类财务信息以满足决策的需要。
2、财务管理目标的整合。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财务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它的确定直接影响着财务理论体系的构建,并决定着各种财务决策的选择。并购完成后,应根据并购方财务目标及被并购方生产和财务状况,明确被并购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将其纳入并购方的全面预算管理之中。
关键词:管理学;创业计划书;自主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55 -03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学》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由于课程中有大量的、抽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常常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往往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但学生仍然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通过“听”和“记”、“理解”被动地接受知识。由于学生无法完全置于真实的管理环境,因此对于管理学理论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比较困难。
创业计划书又名“商业计划”(Business Plan),是指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商业可行性报告。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创业计划书写作与管理学教学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管理学理论与原理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又可以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可谓一举两得,创业书写作可作为管理学教学的有益辅助。
一、创业计划书的组成
创业计划一般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总体进度安排,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管理团队,企业经济状况,财务预测,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等十个方面。
(一)执行总结
执行总结是创业计划一到两页的概括。包括以下方面:创业计划的创意背景和项目的简述;创业的机会概述;目标市场的描述和预测;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团队概述;预计能提供的利益。
(二)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
包括:详细的市场分析和描述;竞争对手分析;市场需求;公司概述应包括详细的产品或服务描述以及它如何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进入策略和市场开发策略。
(三)市场调查和分析
包括:目标市场顾客的描述与分析;市场容量和趋势的分析、预测;竞争分析和各自的竞争优势;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市场发展的走势。
(四)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主要阐释公司如何进行竞争,包括:在发展的各阶段如何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通过公司战略来实现预期的计划和目标;制定公司的营销策略。
(五)总体进度安排
公司的进度安排,包括以下领域的重要事件:收入来源;收支平衡点和正现金流;市场份额;产品开发介绍;主要合作伙伴;融资方案。
(六)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
包括:关键的风险分析(财务、技术、市场、管理、竞争、资金撤出、政策等风险);说明将如何应付或规避风险和问题(应急计划)。
(七)管理团队
介绍公司的管理团队,其中要注意介绍各成员与管理公司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注意管理分工和互补),介绍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以及主要的投资人和持股情况。
(八)公司资金管理
包括:股本结构与规模;资金运营计划;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
(九)财务预测
包括:财务假设的立足点;会计报表(包括收入报告,平衡报表,前两年为季度报表,前五年为年度报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本利、比率分析等)。
(十)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
这是创业计划的“卖点”,包括:总体的资金需求、在这一轮融资中需要的是哪一级、如何使用这些资金以及投资人可以得到的回报,还可以讨论可能的投资人退出策略。
二、创业计划书与管理学理论的结合点分析
管理活动的最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而创业计划书的内容涵盖了企业成长经历、管理团队、股权结构、产品服务、市场、营销、组织人事、财务、运营到融资方案。因此几乎所有的管理活动职能都有在创业计划书中得以体现。
(一)从计划职能角度,创业计划书同广告策划、会议企划等都是商务计划实用文书,是计划职能的直接体现。创业计划书是是一份全方位的项目计划,它从企业内部的人员,制度,管理,以及企业的产品,营销,市场等各个方面对即将展开的商业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与筹划。从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可指导学生应用多种决策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波士顿矩阵法等。从项目投资周期角度进行分析则可深化学生对不同时期计划特点的认识。
(二)从组织职能角度,学生在写作创业计划书时要考虑项目管理团队分工、组织结构、岗位职责。因此学生必须在理解组织设计的步骤、组织设计的原则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此外分组写作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从领导职能角度,由于创业计划书要求分析行业内竞争对手及其市场营销情况,可指导学生应用战略管理中的波特竞争力模型进行分析。在分组写作过程中使学生自身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四)从控制职能角度,创业计划书要求对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并指出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控制手段。因此,可以指导学生结合预算控制的内容,分析项目的投资收益率、盈亏平衡点等,加强学生对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和综合运用。
(五)从创新职能角度,创业计划书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创新性,体现在对新项目、新内容、新的营销思路和运作思路的整合上。因此,创业计划书写作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其视角从书本转移到社会,引导学生关注商业模式创新。
三、创业计划书写作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在时间的安排上,根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创业计划书属于“计划”职能的应用文书,同时又与“创新”职能相关。由于创业计划书涉及组织结构设计及人员配备,因此创业计划书写作最早适合安排在“组织”职能讲授完毕之后在学期中进行,也可在“创新”职能讲授完毕后在学期末进行。
在创业计划书写作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上,在根据的教学实践,我们将创业计划书写作的实施分为四个主要环节: 写作指导、课后分组写作、课堂分析与讨论和课后总结与评价。
(一)写作指导
教师将创业计划书的写作目的、计划书的结构进行说明,同时联系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创业计划书的写作依据进行讲解。根据学生先修课程的差异,必要时指导学生参考相关书籍补充必要的财务知识。
(二)课后分组写作
教师将教学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不宜过多,4至6 人为宜,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写作,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创业计划书的投资项目的确定可结合生活实际、自身兴趣以及目前商业领域的发展前景确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锻炼学生市场调研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课堂分析与讨论
由陈述小组的学生代表模拟创业者采用PPT 演示的方式进行陈述,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要求语言简练、重点突出。其他学生模拟投资人听取其陈述,经过小组讨论后,对模拟创业者小组进行提问。然后由模拟投资人从计划书的“写作完整性、项目创新性、项目可行性、投资意愿”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部发言结束后,鼓励同学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调节现场气氛,控制课堂节奏,但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对学生发言的内容也不进行直接评价,如明确肯定或否定,使讨论紧紧围绕问题进行。
(四)课后总结与评价
在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即结合其他小组的创业计划书,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书。教师可以在模拟投资人评价后对项目的商业模式创新点进行点评,指出其创新之处,对学生发言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创业计划书写作在管理学教学应用效果
(一)学生的创业计划书举例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学生的创业计划书风格各异。有的创业项目从学生校园实际出发,侧重日常生活需求,如“高校自行车租赁计划”、“校园书报亭”、“甜品屋”,“图书馆咖啡厅”。也有的项目构思从市场特殊需求出发,侧重创新性,如突出“家”的温馨感觉的商务社交会所项目,又如“宠物殡葬服务”项目,“DIY蛋糕”项目,强调保健养生的“习习古风食府”项目,专门出售左撇子用品的“左手网店”项目,兼具售书与咖啡吧功能的“暖城书店”。
上述的创业计划书尽管从写作的完整性、成本预算等很多方面还略显稚嫩,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管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促进了经济与管理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二)双重提升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知识从教师到学生单向流动。在引入案例教学之后,尽管学生参与讨论,但案例选取仍取决于教师。创业计划书写作及讨论则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一方面对学生的创新性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将其观察视角从书内内容转向社会经济系统。
教学过程以学生对创业计划书的策划与讨论为主,知识和观点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流动,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角色变成了是教学资源的提供与维护者、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参与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教师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教师关注商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五、结语
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 由于受众是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 在课堂上直接向其讲授管理的理论知识, 学生难以体会理论产生的背景, 也就难以做到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 这使管理学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创业计划书写作训练可通过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复杂动态环境下运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 因此可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学教学辅助内容。
随着大学生创业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逐步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列入了学校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竞赛也备受学生和企业关注。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框架内,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指导,将创业计划书的写作与管理学教学相结合,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粟浩,田佳.“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2]金春华,田林子.《管理学》教学方法改进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 2007,(07).
[3]李江南,宋杨.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和产业, 2010,(04).
[4]许海涛.《创业计划书》给大学生创业“支招儿”[J].成才之路, 2008,(15).
[5]雷明.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J].华章,2010,(26).
[关键词] 创业投资;评估;选择机制
[中图分类号] F83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7-0064-05
目前中国创业投资刚刚起步,还处于学习阶段,发展相当不成熟,创业投资市场还未健全,创业投资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还处于边实践边探索的阶段,无论是实业界,还是理论界对创业投资究竟应从哪几个方面评估,采取什么方法评估,以及由什么样的人或机构来评估等还处于研究之中,没有形成可供借鉴的经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评估体系。
一、创业投资评估的国际研究及分析
关于创业投资家在创业投资决策评估方法的研究,由于创业投资家往往是依据个人经验进行投资决策的,同时投资决策与项目评估过程本身也十分复杂。因此即使在创业投资的发祥地美国,创业投资家和金融界的专家也大多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并将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创业投资家用何种标准来评估一项投资项目的投资潜力?”,“创业投资家利用何种模型来对投资进行评估选优?”
在创业投资过程中,创业投资者采用一定评估指标来判定投资的收益和风险。对此许多研究机构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其中的几位研究者Wells(1974)、Poindexter(1976)、Tyebjee和Bruno(1984)关于投资决策评估指标选择的调查结果表明(见表1),管理层素质构成为创业投资决策的首选指标,其次是产品市场增长和投资回报率。
美国纽约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对100家专业创业投资公司投资评估决策所做的调查结果表明,在24个考虑因素中,首选因素是“企业家自身具有支撑其持续奋斗的禀赋”;其次是“企业家非常熟悉企业自身的目标市场”,第三是“企业家以往领导能力的证明”和“在5到10年内至少能获得10倍回报”。位列最后的是“企业将开发一个新的市场”和“我不会进行追加投资”。调查再次表明,管理素质、产品市场及投资回报等构成风险者进行投资评估决策的几项主要因素。表2列示了该调查揭示的前10个评估决策考虑因素。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创业投资家把管理能力(Management)放在第一位,产品或技术的独特性(Uniqueness)、产品市场大小(Market)、回报率都放在前几位,另外,财务管理、权益比例、企业发展阶段也在重点考虑之中。这些构成了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定性阐述评价准则的基础上,Tyebjce and Bruno(1984)最先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法得出美国创业项目评价模型。数据基础是从电话调研的46位创业投资家和问卷调查的156个创业投资公司中选出的90个经审慎评估的创业投资案例。他们请创业投资家根据案例对已选好的23个准则评分,标准是4分(优秀),3分(良好),2分(一般),1分(差),此外还分别评出各个项目的总体预期收益和风险。这样得到一组数据后,经因素分析和线性拟合,得出评估基本指标,划分为五个范畴,并根据各范畴指标对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的影响,模拟出创业投资的评价模型。认为对预期收益影响最大的是市场吸引力,其次是产品的独特性,而管理能力和环境威胁抵抗力对预期风险产生影响,兑现能力对两者不产生影响。
评估准则分别是:战略思想,包括成长潜力、经营思想、竞争力、资本需求的合理性;管理能力,包括个人的正直、经历、控制风险能力、勤奋、灵活性、经济观念、管理能力、团队结构;收益,包括投资回收期、收益率、绝对收益。其次,建立起一个决策程序模型。模型描述从寻找项目到选择出正确方案的六步流程;同时总结出创业投资家在评估过程中采取的多种评估手段,如表3所示。
二、中国创业投资评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学者对创业投资评估的研究还处于一种初步的探索阶段,总体来说有助于了解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的创业投资运营特点,但目前的研究对微观层面的问题涉及不多,主要集中在创业投资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尹淑娅(1999)对Tyebjee and Bruno(1984)两位教授提出的评估模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作了修改,并用权重和概率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的评估标准做出了量化,对中国创业投资评估的量化作了有效的探索,认为由于中国的市场尚不完备,退出机制也不完善,这种情况加大了投资风险,却减少了投资收益,所以其模型中应引入“退出机制潜力”,该因素由退出难易与退出方式选择两指标决定。国内的创业投资在实践中还处于起步中,目前的主力是政府主导的创业投资公司,存在的问题在项目选择评估中比较侧重于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忽视了其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性,缺乏“通才”式的创业投资专业人才。大多数投资公司基本上是站在促进科学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评估项目,进行项目的投资,对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缺乏深入的量化研究。与国外风险评估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情况,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正确运用在于对待评估企业具体情况的综合分析和了解。目前在对高新技术企业评估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部分高新技术公司(包括大部分网络公司)以前乃至目前没有盈利,或是盈利甚微,这对评估师来说,意味着无法根据现在的盈利来计算盈利增长率;同时也无法采用基本公式计算增长率:期望的增长率=资本回报率×再投资率,因为公式中两输入变量资本回报率与再投资率通常也是根据目前盈利计算出来的,对于亏损公司则无法得到这两个变量。
2. 大部分新成立的高新技术公司缺乏历史数据。也就是说,缺乏一定数量的经营信息,这对评估来说,预测和推断将缺乏有说服力的依据。因为评估师通常是利用过去的数据来估计当前的输入变量,如估计风险系数和每年的营运资本。即使有的评估师不采用历史数据,他在估算未来的增长率时,也总是要把算出来的期望增长率和过去的数据相比较,看看是否会太出格。
3. 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情况来说,目前缺乏可比公司。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的千差万别,一般很难找到行业、技术、规模、环境及市场都相当类似的可比公司。另一方面,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尚未真正形成,公司数量规模有限,而且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极少,所以要进行全面的比较条件还不成熟。而评估师们除了运用历史数据外还常常要利用可比公司的信息。如果缺乏这方面的信息就会给评估增加更多的难度。
4. 收入确认的问题,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的特殊性可能导致当期账面收入与实际收入不符或风险增大。最典型的是软件公司与互联网公司,它们的收入确认问题在会计界引起很大的争论,从而也给评估时对公司历史的或现有的收入进行确认增加了难度。尽管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价值评估中会出现以上这些难点,但还是能采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办法去化解这些问题。
三、中国创业投资评估与决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运作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相关实证分析结果[3],目前影响中国创业投资家决策项目的要素按权重比例依次为项目前景、管理团队、技术先进性、未来现金流量、技术成熟度、公司股权结构、技术人员的合作程度、技术竞争者及中介服务质量。从以上指标分析,并结合管理学及投资学的角度分析及国外实证分析的研究,不外乎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创业企业家的相关评估指标。二是关于创业企业项目本身的指标。三是创业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指标。四是特异性补充指标。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指标因素分析法,通过分析从四个方面设计了中国创业投资评估的指标体系如下:
1. 创业企业家指标子体系
指标1:经营管理能力。评估趋势及方向包括战略、人力资源安排、组织协调能力、决策、激励措施。
指标2:市场开拓能力。评估方向及内容包括策略及洞察力,营销手段及理念。
指标3:社会公关能力。评估内容包括社会关系资源、沟通交往能力、社会背景。
指标4:市场风险预见能力。评估趋势及方向包括风险预处理能力,恢复措施,市场分析能力。
指标5:企业家个人品质。评估趋势及方向包括个人信用、团队精神、机智、经历广泛、健康、执着。
指标6:技术创新能力。评估趋势及方向包括技术领导能力、产品开发能力。
2. 创业企业项目指标子体系
指标1:未来现金收益指标。评估趋势及方向创业企业必须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预期的收益水平。
指标2:行业发展指标。创业企业所处行业要有发展前途并且具有相关概念题材。
指标3:企业发展阶段指标。创业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要与创业基金的偏好相一致。
指标4:企业产品评价(独特性、市场需求程度等)指标。产品必须具有某种独特性,拥有知识产权最好。市场需求量要大,并且产品不宜被模仿。
指标5:投资规模指标。创业企业所需投入资金要在创业基金承受范围之内。
指标6:企业文化指标。企业要有凝聚力和共同奋斗的理念,具有合理性和战略思想。
指标7:员工素质指标。要拥有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员工队伍,核心层员工要忠诚。
3. 创业企业所处市场环境指标子体系
指标1:市场容量。市场容量越大越好。
指标2:市场成长性。市场要有极强的成长性。
指标3:市场竞争性。要有一定的竞争性以保持企业活力。
指标4:环境政策风险。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并且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指标5:退出机制完善程度。市场的退出机制要完善,且最好退出资本市场处于上升期。
4. 特异性指标子体系
指标1:商业计划书指标。商业计划书的编写要清晰、明白,强烈地吸引人的注意力。要合理可行,分析全面,计划完备。
指标2:项目推荐背景指标。项目的推荐者要有良好的信誉和业内记录。
指标3:创业企业控制程度指标。创业企业可以提供的股权比例是否符合创业投资家的预期。
以上从四个方面21个指标构成了中国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见表4),运用以上指标体系和评估方向趋势分析,结合列表打分的方法,可以对待评估的创业项目得出一个较清晰完整的分析和概念并有助于决策。当然创业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Learning By Doing”(干中学)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并充分结合中国国情。
(二)中国创业投资实际评估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1. 创业投资人在做投资决策时一般要不选取超过两个风险以上的项目。创业投资项目常见的风险包括五个,即研究发展风险、生产产品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成长风险。若一个项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风险,一般就不应该投资。创业投资人在做决策时通常要选总的考核值最高的项目。在风险和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创业投资人更愿意投资产品市场更大的项目。
2. 如公司亏损是由于一些短暂的无规律的影响因素所致,那么,评估师多半应该采用盈利正常化的办法。对于那些周期性较明显的公司的评估来说,应用这个修正的方法也是比较恰当的。至于如何使盈利正常化将取决于待估公司的特性。如果公司历史较长而规模已有变化,则可以用平均利润率来计算正常的盈利水平;如果历史数据十分有限,同行业的盈利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则可用行业的平均回报率或利润率来计算正常化的盈利水平。
3. 如果待估公司的亏损是由于长期的经营问题而不是全行业的问题所致,就可以采用预测收入(收入不可能为负数),然后把经营利润率调节到可持续的水平,并与收入的增长率一致。这样的修正方案似乎可以得到更好的评估结果。至于调节的幅度取决于行业的利润率在这段时期是否有所变化,如有,则调到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为佳。
4. 如果亏损是由于结构性的问题,过多的债务或是公司因要进行重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而导致一个较长的无利时期,即使在这些初期投资付出以后,公司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财务费用很高,甚至高过营业的收入。此时,公司的亏损不能归结于利润率太低或资本回报率太少,而是由于公司负债太重。评估这类公司时,应调节其财务杠杆比率。
5. 具体评估方法。国有资产评估的方法有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及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评估办法。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应选用何种办法合适。国际上通行的评估思路和办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是将拟投资企业的未来收益换算成现值的各种评估方法的总称。从投资人、企业的定义来看,收益现值法是评估企业价值的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企业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未来的获利能力,而不是现实存量资产的多少。可见,这一思路对于实物资产少,而无形资产量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极为有利,也比较公平,尤其是对处于创业期的高新技术价值的评估。二是成本法。成本法的评估思路是从企业重建的角度,即在评估点时企业的投入成本之和,或再造一个与被评估企业完全相同的企业所需的投资,并把这个投资额作为被评估的企业价值。该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在于仅从历史投入的角度考虑企业价值,而没有从资产的实际效能和企业运行效率角度考虑。无论企业效益好坏,只要企业原始投资额相同,则评估价值一致。而且,有时效益差的企业还会高于效益好的企业的评估值。其次,没有重视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三是市场比较法。市场比较法分为类似交易的比较和类似公司的比较,是通过把被评估企业与类似的上市公司或已交易的非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或市净率)作为倍数,乘以被评估企业的当期收益(或净资产),从而计算出企业的市场价值。运用市场比较法需要有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前提,要有足够多的上市公司做备选参照物。鉴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上市采用政府审批,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壳资源价值,所以不宜采用市场比较法评估企业价值。但可作为辅助方法。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劣,表5对其进行了比较,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执行。
从上述分析可知,探讨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评估理论体系对确保中国创业投资项目决策的成功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投资者从行业专业的角度出发,从投资环境、被投资企业素质、创业投资项目的技术、市场、风险、经济效益、创业企业和项目的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对投资者正确分析投资环境、自身企业和相关目标企业的价值和发展前景,作出投资决策(包括购并企业)等有关资本运营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业投资具有高风险的特征,投资者冒高风险的目的是要得到高收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创业投资项目均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一个项目将来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所以,对创业投资家来说,项目评价变得异常重要。他们必须在一堆投资项目中选择有潜力的那部分作为自己的投资对象。对于创业投资公司来说,对项目资源的价值评估并决策是决定是否投资的决定因素,如果一个项目选择失误,以后再大的努力也是注定投资失败。一般项目评估需要一个投资委员会共同给出一个评定,主要是由代表股东利益的评委根据专家的意见,并通过对候选项目的考察,每个评委对这些被选的项目优劣排序,最后根据每一个评委的评审结果按一定的规则来确定投资委员会的评选结果。一个公平的评选程序是防止黑箱作业、杜绝腐败、提高评估质量的必要条件。通过创业投资公司的合理股权结构设计来分散风散,形成公平选举程序和专家理财。
[参考文献]
[1]尹淑娅.风险投资中的创业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及其运用[J].中国软科学,1999,(6).
[2]王松奇,王国刚.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200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张永衡.风险投资与产权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 流动性风险 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93-04
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投资者赎回时间和赎回数量的不确定所引起的基金资产变现的不确定损失,其极端情况类似于银行的“挤兑”风险。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需求研究,即由于投资者需求的变化,资金不断流入和流出,导致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二是资产的流动性和流动性资产配置比例研究,流动性的度量指标主要包括成交金额、换手率、深度、价差、弹性和及时性等。三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即监管层为了应对投资者赎回造成的流动性风险而做出的规定,包括正常赎回时和巨额赎回时的制度安排。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完善,市场没有做空机制,指数期货等衍生工具还未开放,市场投资者还不成熟,羊群行为比较普遍,基金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的比例很大,这些因素将因投资者赎回造成挤兑风险进而可能诱发流动性风险。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是我国开放式基金管理人的首要任务之一,因此对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就开放式基金而言,其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原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基金所无法控制的因政治、经济、政策等变更所导致的市场行情波动而产生的系统风险,这些系统风险会引发投资者的赎回需求。一般说来,开放式基金运作的理想环境是规模大、流动性强、成熟度高、投资者理性的资本市场。但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发展只十几年,市场仍不完善,缺乏做空机制,投资品种单一,没有必要的避险工具,金融产品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都不存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些外部因素如政策、利率等发生变动对股市行情产生影响时,就会带来一些系统风险,这些风险由于无法有效对冲和预防,会极大影响基金的操作风格及投资价值,从而影响投资者对基金业绩的预期。而投资者对基金盈利或亏损程度的预期会影响对基金的需求,需求的变化又将造成基金流动性的变动,从而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有关实证研究表明,系统风险约占我国证券市场总风险的60%以上,而发达国家仅占20%~30%。这意味着中国的证券市场分散化投资对风险规避的作用很小,一旦遭遇股市暴跌或长期熊市,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不可避免地下降,出现亏损。据研究,2003年之前的8年中曾有十大涨幅日,而这十大涨幅日无一不是由政策决定的,错过这十大涨幅日的投资者输得都很惨。当出现预期盈利下降,尤其预期基金会出现亏损时,赎回需求明显增多。我国自2001年开放式基金开始发行,短短的4年间不断遭遇赎回风暴。如2003年6月底,25只开放式基金遭遇巨额赎回,基金份额较首发时减少200多亿份;2004年弱市情况下,整体开放式基金净赎回113亿份,净赎回率0.05%,其中股票型平衡型基金净赎回181亿份,债券型基金净赎回112亿份,指数型基金净赎回4亿份,而预期收益相对盈利且稳定的货币式基金则是净申购183亿份。
2.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来自基金内部的一些影响基金收益的风险因素,又可分为表层因素和深层因素两种。从表层因素看来,基金的流动性风险是由于基金的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不相匹配而造成的。开放式基金靠负债来经营,投资者可自由进入与赎回,由此造成基金负债的不确定性,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开放式基金资金来源的高流动性与投资资产低流动性的风险在我国尤为突出。一般说来,开放式基金中机构投资者投资所占的比例越大,开放式基金的稳定性越好,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小;而散户投资者是其中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其特点是“跟风”操作而且风险承受能力较差,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蜂拥而至向基金经理人提出赎回申请,极易造成挤兑风险。根据2005年基金中报资料,我国全体开放式基金的持有人结构:机构持有比例是45.85%,个人持有比例是54.15%,这一比例与美国1998年的共同基金持有人结构基本相似,不是太差。但我国的开放式基金中,机构投资者由于享受免手续费的待遇,经常进行短线和价差交易,是最不稳定的基金投资群体(林小雷,2003),因此,整体而言,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资金来源更显著地呈现出高流动性的特点。资金来源的高流动性要求有与之对应的高流动性资产,才能及时满足投资人随时赎回的要求。由于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与它所持有的资产――投资组合的流动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张俊,1999),开放式基金资产保持流动性要求其所持投资组合保持相当的流动性。而资本市场中的金融产品越多、流动性越好,就越能保证开放式基金形成自身的资产组合,保持流动性。而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育尚未成熟,且与股票市场相互分离,在广度、深度和层次上还远未达到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要求。同时我国证券市场上系统性风险在总风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可以对冲系统性风险的做空机制和股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仍未实施,整个资本市场投资品种比较单一。因此,我国开放式基金在这种流动性欠佳、市场波动和系统风险较大的投资环境中进行运作,投资的资产呈现出低流动性的特点,面临着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因此从表面上看来,这种高流动性的负债与低流动性的资产之间的矛盾是基金 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内部原因。
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一种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工具,开放式基金的目标是以尽量小的流动性风险为代价,最大限度地获得盈利,它的盈利性体现在基金管理人通过投资组合、专家理财和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谋求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其投资目的是为了追求平均收益水平的回报,盈利性是投资者考核基金业绩的主要依据。理论上,资产的流动性与盈利性呈负相关,基金必须在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进行权衡。现金资产保留过多,可以保证投资者的赎回需求,但会影响收益率,收益率下降,投资者同样会收回资金,基金依然会面临赎回压力,一旦所面临的赎回要求的基金份额大于其所持有的现金,基金就必须将投资的部分资产变现,而变现会对证券价格产生冲击,导致额外成本,对基金资产净值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大流动性风险。我国基金业的实际运作也表明,业绩的差别导致申购和赎回的不同,业绩好的申购数量多,赎回压力轻,业绩不佳的申购数量相对较少,赎回压力较大,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所以归根结底,基金资产负债的盈利性与流动性的矛盾是导致流动性风险的最根本原因。
二、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特征
我国的证券市场目前还是一个新兴的转轨市场,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较为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具体表现为我国证券市场上一些特殊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各方面的影响使得我国开放式基金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更具特殊性,也使得我国开放式基金面临着更大的流动性风险。现阶段,这些特殊性的流动性风险往往决定了开放式基金的生存问题,因而更应该受到关注,在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中,这类风险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些特殊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开放式基金发行困难的特殊性。如果开放式基金的申购量大于赎回量,就可以大大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因此,投资者是否踊跃申购开放式基金对于开放式基金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而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却存在着开放式基金发行困难的现象,这无疑加大了我国开放式基金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根据现行法规的规定,开放式基金只要销售出2亿份,即具备成立的条件。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现过发行不成功的案例。但从开放式基金问世到现在发行销售的热烈程度来看,市场的热情在逐步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
2.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环境的特殊性。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相比,我国开放式基金面临的投资环境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硬环境方面,开放式基金对资产流动性的要求远大于封闭式基金,它要求资本市场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层次。但以我国资本市场目前的现状来看,在这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可流通市值远远低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规模;市场中可供交易的金融产品仅有股票、可转债及各类债券等10余种,尚不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10;国内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总量虽多,但散户占据的绝对份额太大;我国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均未发育完善,且与股票市场相互分割。开放式基金在这种资产流动性欠佳、市场波动性和系统风险较大的投资环境进行运作,一旦产生较大的赎回要求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可想而知。
3.我国开放式基金资金来源与资产结构的特殊性。就资金的用途即基金的资产结构而言,通常市场中的金融产品越多、金融产品的流动性越好,可供开放式基金选择并以此形成自身资产的余地也就越大,基金资产自身的流动性也就越能够得到保证,因此进而就能保证及时有效的防范与化解流动性风险。与成熟证券市场中成百上千种金融投资工具相比,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仅有十余种投资品种,并且除国债外,其他品种的流动性均与市场一起呈现巨幅震荡格局。但国债虽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但其收益性却相对较低,开放式基金若想取得较好的业绩则不能大量的持有国债。而我国的股票市场又因为国有股不能流通转让、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等制度性缺陷而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目前股票市场中缺乏真正的蓝筹股、绩优股,而现有的开放式基金又大多注重以投资于价值型、成长型的股票为主,这就导致了多数基金投资找不到方向,而持股又趋于雷同等现象。这种基金重仓持有的现象使得基金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大大加强,一旦行情不好股市下跌,则会产生基金不能及时顺利的从股票市场上减仓,或者强行平仓而使基金资产遭受很大的损失,基金资产如因此而不能及时变现则很容易产生支付危机。
三、流动性风险的具体防范方法探讨
1.现有研究成果简介及评价。流动性风险作为开放式基金的一个主要风险,对它如何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研究工作早已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基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基金资产组合的有效配置问题、基金最优指令提交策略问题、基金最优交易执行策略问题、基金持有人结构问题、基金的营销策略问题等。目前这些理论已比较成熟。但这些理论的核心在于假定负债总量和结构为既定的条件下,度量、分配、调整资产的流动性,从而使负债与资产的流动性达到一定的平衡,获得最大收益。现实中,基金也都根据经济主体的风险偏好程度不同,将基金设置为股票型、债券型及货币市场型,以分别满足风险喜好者、风险中立者和风险偏好者三种基本类型的需要,并追求基金现金、债券、股票等流动性不同的资产中的合理分配,以应对流动性风险。应该说,这些研究是比较有效的。但换个角度看,目前这些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是消极和保守的,都是站在投资者可自由申购和赎回基金份额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这种考虑问题的角度基本是基于事中和事后,而没有考虑到其实有些风险事前就可以防止。而且就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缺乏基金进行有效资产管理的环境,开放式基金能用来分散风险的一些工具如期货、期权、做空机制等尚不健全,缺乏大宗交易和程序化交易机制,投资者对基金公司的不信任及非理性,限制了以上大部分资产管理策略在基金中的运用。因此,在国内应寻找另外的办法防范流动性风险。
2.防范方式探讨。
(1)根据投资主体风险偏好的不同设计个性化基金产品及赎回方式。金融学研究中,人们往往把现实中的经济主体概括为风险喜好者、风险中立者和风险偏好者三种类型。不同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同种类型的投资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有的投资者非常厌恶风险,他们甚至不愿为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而承担少量的风险;而另一些人对风险不很厌恶,他们愿意为挣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入承担大量的风险。因此同一资产对不同的投资者而言具有不同的风险感受和效用函数,效用函数又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特点。从而可知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也存在差异,它的高度、凹凸性和曲率都不尽相同。根据投资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将个人的无差异曲线图叠置到可以实现的投资组合的有效集合图上,就可以确定投资者的最优投资组合(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投资者的最优资产组合是由无差异曲线和投资组合有效集合所共同决定的,并且无差异曲线的不同造成了投资者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图中01表示激进投资者1的最优投资组合,02表示保守投资者的最优资产组合。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也就决定了投资者不同的投资组合和投资偏好,故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不同风险和流动性的投资工具。现实中,我国基金产品也据此设计了收益型、平衡型及保本型等基金,分别投资于股票、债券、货币市场等,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及收益偏好。这种设计应该说还是很有概括性的,基本涵盖了对风险需求不同客户的要求。但这种产品设计划分还是很粗放的,这些基金产品因此形成的投资风格、收益波动等具有很大的雷同,品种及投资策略过分同质,业绩不稳定,是引起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流动性风险,我们应考虑在进行基金产品设计时必须进一步细分投资者需求,设计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及不同的赎回方式适应客户的深层需求。
(2)基金的股本结构设计方法。我国目前尽管不断有基金遭遇巨额赎回,但大部分基金份额还是稳定的,业绩好的基金仍会出现新的申购,由此可见,即便投资于同一种类型基金的投资者仍有不同的流动性需求。既然流动性需求是多方面的、个性化的,那么,基金市场就应该进一步细分,运用个性化的“生产方式”,针对具有不同偏好的投资者设计出不同的基金产品,设计不同的赎回方式和条款,来满足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事前设计个性化的产品、合理的赎回方式来控制负债的流动性,使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达到一致,达到事前防范流动性风险的目的。
我们应针对投资者对风险偏好的不同需求,考虑设计满足各特定客户需求的基金产品。国内目前基本的基金种类都有了,但满足投资者不同需求的基金细分仍然做得不够,相对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来说,我国的基金产品仍显品种过少。国外基金在大的方面也是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指数基金、货币基金等几大类,但其每一大类下面又细分为很多小类。如在美国,股票基金分为资本增值基金、完全回报基金和世界股票基金。资本增值基金追求长期收益,又细分为进取成长型(主要投资于小型成长型公司)、成长型(主要投资于声誉良好的公司)和行业基金(主要投资于相关领域的公司);完全回报基金侧重当期收入及资本增值,分为成长和收益基金(主要投资于声誉良好公司的股票)、收益股票基金(投资于具有持续分红记录的公司证券);世界股票基金主要投资于外国公司股票,包括新兴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公司的股票)、全球股票基金(主要投资于在世界范围内包括本土进行交易的股票)、国际股票基金(投资于位于美国以外的公司的股票)、地区股票基金(投资于世界个别地区的公司股票)。债券基金分为收税债券基金和免税债券基金,收税债券基金分为公司债券基金、高收益基金、世界债券基金、政府债券基金和战略收益基金,免税债券基金分为州政府债券基金(投资于单个州政府债券)、全国州政府债券基金(投资于美国各州债券);货币市场基金也分为征税货币市场基金和免税货币市场基金,两种基金同样又细分为全国性货币基金和州货币基金。其他较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的基金品种开发基本类似。可以说,正是适应不同风险偏好的基金品种的开发和推广是共同基金市场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如2005年美国基金市场上,自然资源、公用事业和房地产等行业基金的业绩保持领先的地位,其中原油行业基金最受投资者欢迎,仅2005年前9个月该行业基金的新流入资金高达147亿美元。理论和实践都提示我们,要对投资人性质分类以更好地评估其流动性需求,并据此设计不同类型的基金。设计时,我们对风险承受能力较大的客户群体可设计为专门投资于某些特定行业或特定地区的基金,如高科技企业基金、能源类基金、生物工程类基金、东北老基地基金或西部大开发基金,大比重地投入在所选领域,追求较高收益;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可考虑设计为投资于公用事业板块、医疗保健行业、通讯业等的专门基金;对于主要为退休考虑的客户群体可考虑设计不同目标时间的基金,如目标时间设定为2020年,适应于2020年左右退休的人,基金自成立之日起,可逐步转变投资策略,初期以追求高收益投资股票为主,临近目标日期则减少股票投资,增加债券投资以保证债券的安全性。这样通过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市场细分,将具有相同风险和收益偏好的投资者组合一个专业的股票基金,满足风险和收益偏好不同的投资者的需求,基金的稳定性及收益率都得到提高,从而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
针对目前国内基金赎回方式选择比较单一的状况,设计不同的赎回方式。从国外成熟市场来看,开放式基金是一种中长期投资的工具,只要基金的管理及业绩相对稳定,证券市场未遇到暴跌或长期熊市,在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之前投资者一般是不会提前赎回的。我国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开放式基金最主要的特点是可随时申购和赎回,按照法律规定在基金开放日内,投资者的任何申购赎回的行为都是合法的,资金的频繁进出会影响到基金管理人正常的投资运作(包括投资策略的执行);会使基金被迫增加现金准备及相关交易成本,降低收益;这种对基金价格机制非有效性的投机行为会摊薄基金净值,进而损害长期投资者的利益,从而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流动性风险。因此目前有些国家对短期内频繁进出基金的行为进行了限制性规定,如2005年美国证监会规定基金公司应对投资者的短期(7个自然日内)申购赎回行为额外加征不超过2%的赎回费,该条例将于2006年10月16日生效。我国对这种行为并无限制性规定,但各基金产品应细分不同投资者的时间需求,设计不同的赎回方式,事前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基金业宝贵的经验。目前国外基金赎回方式一般推出系统赎回计划(SYS-TEMATIC WITHDRAWAL PLANS)供基金持有人选择。常见的有比率赎回计划、固定金额赎回计划、固定时间赎回计划、考虑寿命预期的固定时间赎回计划等。我们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可以细分投资者的时间需求,对赎回方式进行设计。如对早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投资基金,退休后依靠该基金提供退休收入的年长投资人可设计类似固定金额赎回计划的方式,这些投资者可每月或每季赎回固定的金额。也可设计固定时间赎回计划,在计划时间内,每年赎回预先设置的一定比率的基金金额,所有基金金额在计划结束时全部赎清,如基金持有人计划在5年内赎清持有的基金,就可以设定在第1-4年,分别赎回当年基金价值的1/5,1/4,1/3和1/2,在第5年赎回100%的剩余基金等。这样通过为基金设计不同的赎回方式,对基金赎回的期限进行了细分,基金管理者在进行基金投资时可以对各种不同期限的基金份额进行组合,将随时可能会用的资金投资于可以随时赎回的证券资产,将短期内会动用的资金投资于1年期至3年期较短期限的证券种类,将用于以后养老或其他支付使用的基金用于购买3年以上或更长期的证券,由此形成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的投资组合,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时间需求和流动性偏好。这种方式由于事前已基本确定了基金负债的流动性,管理人可据此安排相应流动性的投资,从而使基金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很好地匹配起来,做到“长投长用,短投短用”,有效事前防范流动性风险,提高基金的收益率;对于投资者来说,则可使不同投资人的风险与收益匹配,既满足了流动性的需求,也保留了获取最大收益的可能性。
四、结论
在证券市场上,开放式基金有“阳光基金”的美誉,因其具有投资简便、专业理财的特性,自2001年在我国诞生后便得到长足发展,其历史尽管短暂,成绩及规模却是世人瞩目,种类也日趋丰富和完善。但基金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遭遇巨额赎回出现流动性风险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本文在对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开放式基金的产品及赎回方式进行设计,提出了事前控制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提高基金的也是提高投资者的收益率的方法,即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发行个性化及不同赎回方式的基金份额,减少基金负债时间的不确定性,并据此确定投资组合,从而使开放式基金的负债与资产的流动性最大限度地进行匹配,达到防范流动性风险,提高基金价值及收益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贝政新.陈瑛主编.证券投资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美]查尔斯・W・史密森著.管理金融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艾伦・J・马科思,亚历克斯・凯恩著.投资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戴国强编著.基金管理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
5.古学彬,向进编著.投资基金理论与实务.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6.张俊.开放式基金如何防范流动性风险.中华证券网,2001.1.4
7.冉孟顺.“赎回风暴”逼近开放式基金.21世纪经济报道,2002.10.7
8.扈文秀,施丽敏,王庆林.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防范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6(3)
9.郭晓亭,蒲勇健,杨秀.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评价体系探讨.
10.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1.吴道霞.货币市场基金法律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4(3)
12.田启伟,马建国.货币市场基金及其风险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13.姚新民.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设想[J].上海财税,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