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评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中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最终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来衡量,科学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学相长,可以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同时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我们数学教师一直受传统教学评价的制约和影响,导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得不到贯彻,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通过一份试卷,求解一些试题,就可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表现很多方面,这里面有复杂的认知水平、个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能力。缺乏过程的评价,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发展。其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同样也很重要,一个学生的表现是否突出,在看评价结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看过程。就如选择题,有些学生瞎蒙出来,但对于该试题依然不懂,这就是不关注过程,注重结果的效果。其三,过分突出选拔功能。现在的考试很多都是以升学与选拔为目的,通过考试给学生定成绩,最终这个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过分扩大评价结果的作用,忽视了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等等,这些都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评价理念不一致。
二、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的对策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是目的,关键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作为参与评价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和学生平等相处,相互沟通,不能因为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高不可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评价时要以激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将一事无成,在学校不会有所作为,那么,他不仅会使孩子们痛苦,而且自己也会终身都感到苦恼”。
1.设计问题层次化,对学生进行差别评价。十个指头有长短,我们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基础不一致,个性特征不一样,所以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设计一些层次化问题,如基础性试题,拓展和提高性试题。基础性试题,面向全体学生,试题比较简单,一般的学生都能做出来,通过基础性的试题来评价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拓展和提高性试题,试题较难,要求较高,这部分主要针对基础比较好的这部分学生,通过这类型试题,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面、解题思路和技巧。通过差别评价,让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个性发展中的需求,使学生都能认识自我,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对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评价方式多样化,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的结果不能最终代表一个学生的表现,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非常优异,即使是一些后进生也有闪光点,所以我们在进行评价时,要设计多种评价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将自己的优点展示出来,同时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有教师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有学生自评,每个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认定,毕竟自己最了解自己,对学习的效果最有发言权;还有学生互评,这部分评价可以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集体学习的意识;家长评价,知子莫若父,对学生的情况最清楚的是学生家长。因此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家长对该子女在家中学习数学的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给出一个定量与定性的评价。可采用的形式还有很多,如问卷调查、访谈、测验等等。
3.积极推动评价改革,给学生公平公正评价。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积极推动评价改革,将升学考试的分数作为一部分参考,防止一考定终身。对学生的评价加入过程性评价,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强调学习过程的变化与发展。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
总之,数学教学评价正处于改革创新的阶段,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应该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个性的发展,面向学生终身能力的发展,面向学生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使数学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龚玲梅,数学教育评价的回顾与展望,数学教育学报,2003年5月。
语文教学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前提。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文章在分析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应用能力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阶段,只有从多角度、多方面来保证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才能促使初中语文课堂实现高效化、优质化,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缺失现状
新时期受到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虽然加强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也尝试探索相应的措施。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仍然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未来发展[1]。具体来说,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能力,对文本内容进行了过多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挤占了感悟和思考的时间,对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也相对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学作用的发挥,导致学生在社会中无法应用语文知识提升自身交际能力,在沟通和交流中往往存在词不达意、重复啰嗦的情况,在写文章时也不能明确表达主题思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造成语文教学中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方面:其一,学校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合理,无法结合语文知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加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产生不良影响。其二,学生、教师和家长对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过于关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直接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懂得强化自身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行引导,家长要求学生不断巩固语文知识,反对学生将时间浪费在其他“无用”的练习方面。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效果相对较差。所以在当前知识经济日渐发展、社会对人才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十分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教学改革措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对自身语文知识应用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针对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学工作者应当采取有效的策略改善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为其未来更好地学习各类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对学生语言应用意识的培养
在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者可以从自身出发,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精髓,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受到影响发生转变[2]。具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语言应用意识,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明确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3]。例如,教学工作者可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用一些优美的经典名句,通过向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学才能,让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及精妙之处,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工作者产生崇拜之情,进而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如在讲解春天美景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随口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将春天桃花盛开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在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感悟,提高其对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其语言运用的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为其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提供重要前提。
(二)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生活化思维,激发学生对语言应用的兴趣
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其生活化思维的运作,在生活化思维的运作下,学生就会对语言应用产生浓厚的兴趣。具体来说,对初中阶段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包括古今中外各大名家的著作。这些都是教材编辑者为初中阶段学生精心挑选的,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素材。无论是古诗词,还是国外名著选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然而,若是不结合生活实际,只是单纯地依靠教材内容,就会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简单易懂的知识也变得较为抽象、难以理解。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者应当加强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促使学生的生活化思维得到充分的培养,使其在熟悉的情景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应用技巧和方法。例如,教学工作者可以阶段性地为学生组织开展各类诗歌朗诵比赛活动,促使其在比赛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平台和机会。同时,教学工作者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看过的书籍、影片、音乐等进行讨论,通过交流与讨论,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其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加强对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
正所谓“字如其人”“看字如看人”,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学工作者都要求学生书写整洁,但是在书法方面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则是写好字,只有学生能够写一手清秀俊丽的好字,其性格品质才能得到良好培养,才能写出让人赏心悦目的文章。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者可以开设相关的书法课程,为学生讲解汉语言书写的基本法则,让学生对名人字帖进行临摹,提升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教学工作者可以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让其掌握一定的语用技巧,然后教学工作者再给予相应的指导,促使学生的写作得到规范。并且在学生完成文章阅读后,教学工作者可以让学生进行语句的摘抄,并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经典语句进行仿写,培养学生的语用技能。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写日记,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使其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其养成天天看报、看新闻的习惯,鼓励其尝试书写新闻评述,为其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加强对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语用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者应当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情景中得到一定锻炼。围绕课程内容,以教学工作者提问、小组讨论交流、组间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够放松身心,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课堂教学的交互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为其语言应用能力的增强提供支持。
三、结语
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更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采用先进、多元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对语文各类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其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申红霞.论如何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应用能力[J].学周刊,2013(18):158.
[2]庞建臣.浅谈初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2):37.
一.自觉地置身于研究状态下工作
(一)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传递了五个核心信息:第一,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是“祖国语文”,而不是其他的;第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第三,这些能力是“实际需要”的能力,而不是高级能力;第四,学生要获得的语文素养是“基本”的,而不是高层次、全方位的;第五,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逐步形成”的,而不可能在某一阶段完全形成。
在短短的六年中,中学语文教学只能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最基本方法,使他们在进入大学或走上社会的几年里能运用这些方法,较好地学得他们以后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这些最基本的方法,为以后漫长的学习、工作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服务。
(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现状
1.研究语文教学改革试验和语文教育研究学派
全国比较有影响的语文教学改革试验项目很多。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三主四式”教改试验,“卡片教学”和“初中语文能力过关”教改试验,“初中语文能力过关即管用”教改试验,“六课型教学法”和“培养自学能力”教改试验,“点拨”教改试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教改试验,“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教改试验,“课堂教学模式”教改试验,“反刍式单元教学”教改试验,“导学式”教改试验,“课内外衔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教改试验等。
全国已形成了众多的“语文教育研究学派”。有以“求实、创新、去弊、兼容”为其特色核心的福建学派。有以追求“新锐”“专业”“沟通理论与实践”“植根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浙江学派。有在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美育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实证研究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学派。有“学术气氛活跃,学术主张纷呈,注重学理建构;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彰显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的学术气派”的上海学派。有“开创了语文教育文化学、语文教学解释学、语文教学本体论、语文教学智慧论、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阅读体验论等理论新模式”的山东学派。有以“立足湖南、服务民众,开创湖南语文教育的致用学风;博采众长,融汇百家,建立湖南语文教育的开放机制;改善条件,营造气氛,建设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环境;求异创新,与时俱进,走湖南语文教育的科学之路”为理念的湖南学派。有以构建“语文学”为突破口,同时又直指语文教学实践,一方面彰显出浓厚的学理气息,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力图切实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求实”风格的北京学派……
2.研究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其治理的办法
对教学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目前主要存在四种问题:“教育规律取消论”,认为有一定知识水平就能教好学生;“远水不解近渴论”,认为教研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不能让眼前的学生得高分;“教研神秘论”,认为教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故而强调条件不够,工作繁忙,存在畏难情绪;“实用至上论”,只看现实教学常规,墨守过时落后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与教学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教学活动程式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薄弱,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不尽如人意;教学研究还未形成特色,教研形式还比较单调,教研力量还比较分散,教研课题的设置还未形成完备的体系等。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研究“综合治理”的有效办法。
(1)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语文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2)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4)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5)把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做到课内外有机衔接。(6)以品味和运用语言为教学重点,注重语言训练和语文训练,加强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训练。(7)教法与学法结合,课型多样化。(8)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
(三)研究写作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规律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有知识型、经验型、研讨型、评述型和学术型五种类型。
写作知识型论文,着重介绍、阐明、分析以及矫正语文教学中的某些知识,或对教材体系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研究而后得出的结果。写作经验型论文,注重介绍在获取教育教学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所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把那些收获最大认识最深做法最有效的东西条理化,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阐述。写作研讨型论文,主要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解决的意见、方案和措施。写作评述型论文,立足于对教育教学领域里在一定时限里的活动、情况、现象、论争和做法等问题进行专项评述或分析。写作学术型论文,重点论述系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问题,表达科研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
二.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进“三化”
善于“述”且能“作”,这是对教师素质及其专业化发展的一个较高要求。所谓“述”就是教学,就是口头表达。所谓“作”,含义是多方面的,本文在此讨论的只是写作教研文章的“作”。
这里的“作”与“述”,是相互促进的。经常写,容易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长处与缺陷;经常写,能更积极主动地吸纳别人的最新教研成果;经常写,能对各种纷繁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这里所说的“三化”,是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实践知识理论化,把理论知识实践化,把日常工作问题化。
怎样才能做到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进“三化”呢?
(一)留心观察仔细分析
留心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把实践知识理论化的过程。
学生课堂作文,常有不爱写老师给定的题目而自己命题,且自命题大都季节性很强,常常是“新学期的打算”“假期见闻”“纪念五·一”“庆祝五·四”“国庆颂歌”“元旦献辞”之类的。究其原因,与八股式、程式化的教学有着直接关系。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想办法纠正过去不当的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又可积极构思“作”,或谈论教改,或针砭时弊,或总结所得。
虚情假意,无病;言辞偏激,牢骚满腹;盲目求新,不近人情;格调低沉,消极颓丧:这是个别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研究切实有效的纠正方法。经过实践证明其方法确实有效,便可将其述诸文字。
(二)认真阅读勤于思考
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会经常阅读一些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假若发现谈得最多的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问题,便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而更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其本质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做人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运用哪些教育原则才有效?如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统一原则,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是单项应用还是综合应用?是阶段性应用还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
认真阅读并勤于思考且精心实践,“作”出的文章才会有见地,才会有理论知识实践化、实践知识理论化的特点,才不会去“云”人之所“云”。
(三)努力实践及时总结
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家境、经历、条件、性格、认识水平、知识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有甲乙两组学生,甲组来自城镇,乙组来自农村。面对老师的提问,两组学生的反应有明显不同。甲组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并希望多有这样的机会。而乙组则不然,他们有的会竭力避开老师点名时的视线,有的甚至视被提问为受到惩罚,有的带着明显的抵触情绪对付老师提问,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就是简单地“答不出”“不知道”了事。这些学生,或许是他们以往缺乏锻炼,过于紧张,或许是他们思考还不到位,确实答不出来,或许是他们误解了老师的善意……
教师“作”时可以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谈如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问题,谈课堂提问的技巧问题,谈教师学生的相互理解问题……通过对具体工作问题化的精心研究与实践,教学会明显好转。这样,“作”起来也就更有话可说了。
三.需要有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在权钱都有极大诱惑力的今天,能安下心来“述”,已实属不易,能静下心来“作”,就更难能可贵了。潜心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达到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进“三化”的境界,非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不可。
曾经见过一句这样意思的话:寂寞给人的不仅只是真实,而且也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与思想的升华,有时寂寞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凡最有成就的人,往往固然是最有才能的人,但首先最耐得住寂寞。
一、根据课本中安排的听说内容进行听说训练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均分布一些听说知识的训练点,如教材中的课堂听讲、回答问题、复述课文、讨论问题、致词、演讲等,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主要“抓手”。为了保证听说训练能够系统地进行,我常常是根据语文课本中有关听说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听说形式的特点。教学中,我又根据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运用这些听说形式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的听说技巧,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例如,初一时我是通过放映故事片让学生观赏,然后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初二时我又改为老师朗诵一段诗词后,要求学生照样朗诵出来;到了初三,我则以即兴演讲为重点进行听说能力训练,如老师先讲一个故事,然后让学生进行评述或拓展,或老师命一个题,学生口头作文等等。
二、结合讲读课教学进行听说训练
1.答问、讨论,有所侧重。
讲读课中师生的问答活动,是学生进行说话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讲读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在关键地方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加强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如《老山界》一文中景物描写非常精彩,教者可以此来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听能力:
(1)精读课文描写“星光”和“火把”的两段文字,思考并回答三个小问题:①这两段对星光和火把的描写,突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②这两段景物描写衬托出了老山界山路、山势的什么特点?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踊跃发言。
(2)让学生记忆性听写第22自然段,教师朗读一遍(也可把个别生字、难词预先写在黑板上)。学生听时合上书本,不做记录,而后要求学生不失原意地默写下来,并当堂完成背默任务。
2.精心设计,每课一练。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大胆改革教法,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听说训练点。如教学《社戏》,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检查预习效果,通过听写、注音,巩固字词,然后播放语文朗读录音,接着出示教学挂图,经过听觉、视觉活动,学生已深深地被课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再分角色朗读一些重点段落。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是:以熟读、背诵为中心,要求学生当堂理解和初步掌握记叙文的描写特征。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是:口述“看戏”场面,并结合前两课时未曾处理的其他习题,继续围绕记叙文中的描写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掌握看戏前、看戏途中、归来及以后整个活动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动作和心情描写的方法。这样三节课各有所侧重,节节有练,听说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3.重视学生记笔记,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说训练
讲读课文时,学生听讲、记笔记是最好的最经常的听力练习。开始时,教者将要记录的重点、难点说得慢一点,类似于电视、广播播出的“天气预报”时的速度;如果是同学发言的,则由教师把重点内容再重复叙述一遍,作些适当的暗示。同时,指导他们如何记下教师讲授的要点。然后,记录的速度逐渐加快,直至和平常说话一样。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适应训练,绝对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听课笔记了。
三、与写作课相结合进行听说训练
写作课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写作前。教师要讲授一定的写作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听取这写指导本身就是在进行听力练习。写作课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确立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自己所选择的题材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构思,这些环节都是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极好机会。写作课上最有效的说话训练是动笔之前的口头作文。先来一次口头作文,可以锻炼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从而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地进行口头表达。经过这样经常性的口头作文训练,学生行文的思路清晰了,语言丰富了,也为写好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在写作课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习作评价,也是进行听说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优劣,发现别人文章的优缺点,再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进行评议、修改。久而久之,既可以提高学生听话能力中的评价鉴赏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中的发表议论的能力。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听说训练
要保证听说训练的效果,除了在课内有计划地进行听说训练外,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及听记、口头作文等多种竞赛;召开辩论会;举办“模拟法庭”,小记者现场采访;故事演讲会;童话表演;、相声小段;表演课本剧;每日5分钟读报,新闻会等等。还可运用录音、广播、幻灯、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语文课堂 弊端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大量地进入初中语文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由接触到使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手段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丰富了学生的视角,活跃了学生的感官,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因此,很多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以创设情境,增加教学容量,激发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我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的运用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也多次运用多媒体来上课,在品尝了多媒体带来的甜美滋味的同时,也感觉到一些苦涩味道。新课标强调突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形象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在最古老最形象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它又有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多媒体课件给初中语文课堂带来的弊端。
一、不恰当的演示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创造思维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对于语文课,绝对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加强生动形象的效果的。朱熹先生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应该是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分析感悟,学生通过媒体的这种间接方式获取的知识,极易渗入媒介制造者个人的爱好,甚至偏见,使学生不易看到文本的真正含义,同时,媒体的“先入为见”客观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全国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评委会钱梦龙老师课后评述说:参赛中,相当一部分多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不求实效,只是为用而用的缺陷,有些图片选择不妥当,不正确,以致对课文的理解片面化。这不仅使教师和学生让电脑的预设程序限制了,而且由于媒体注重了对程序中知识的记忆,忽视甚至限制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性思考与创新认识。对新教材文本的把握必须留给学生一个巨大的探索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汉语文字有其形象、抽象、概括的特点,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她的魅力所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可带给我们无限遐思,语言文字留下的巨大的想象空间,只有插上联想、想象和再创造思维的翅膀,才能在语言文字构筑的天地里自由翱翔。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时也会无意扼杀课堂的生动性
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作定式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这种教学状况与“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在形式上很不相同,但在实质上有些相似,有时为了达到预先设定的答案而导致师生之间缺少灵活变通,有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妨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当笔者播放配乐朗读时,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在著名演员有深情并茂的朗读下,很有一种想模仿朗读的欲望,但由于预先只设置了5分钟时间朗读,便安排同学们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因此很多同学想有感情的朗读的冲动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还是在这一课,在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时,很多同学归纳的各有千秋,记得有一个小小组的同学将五幅图景命名为“绿草送春”、“繁花争春”、“斜风抚春”、“细雨润春”、“人们迎春”,这一组同学的归纳可谓是精妙绝伦,但笔者为了与预定的结构一致,并没有采纳该组同学归纳出的语句,而是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来归结,导致这一组同学后来的讨论积极性减弱。
一、以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发现语文现象、掌握语文规律、获取语文知识,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以提问为基础,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发现问题,确定研究问题。例如,在试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备课时可准备几个问题:①百草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②怎样看待“我”在私塾的学习生活③怎样评价“三味书屋”里的先生?让学生对所准备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四、以小品文为依托,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品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一、 自主学习背景下作业设计的要求
基于自主学习的理念,初中语文的作业设计要满足学生的自主性,需要学生在进行作业完成的过程中进行行为上的实践、思想上的拓展以及大脑的开放,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深刻的感受语文这种交际工具的特征,因此基于自主学习理念背景下对作业的设计和处理均存在着一定的需求。
在进行作业的设计和处理中,须要对以往课本上的作业以及教师口头上布置的作业进行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内容上的修整,以达到精选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保证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上课的实际状况,进行有目的性的开放。拓展式训练,以期弥补教材内容、作业的空洞,使得作业达到的效益最大化。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使得作业的价值体现就达到了自主学习理念的要求。
二、自主学习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思考
(一)自主学习理念下作业设计的原则
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教学所提出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文素养的培育,包括语文内容的听、说、读、写的训练,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进行自主学习理念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围绕教材,进行课本内容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2.作业类型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作业设计有所侧重,尽量满足全面发展,又能针对性的优先发展某一能力;4.作业设计生动化,以期使学生有完成作业的欲望,并且允许学生进行充分的发挥和创造。
(二) 自主学习理念下作业设计的类型
基于自主学习理念下的作业设计与处理要求体现作业本身的趣味性、小组间的合作性、问题的探究性、生命性以及社会性特征。
1.兴趣性作业
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中肯定了兴趣的重要性,认为兴趣对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非常重要,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时既要顾及教学目标,又要满足学生的求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需要我们尽量做到“趣”的最大化,从而真正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产生学习的欲望,并积极地融入到写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以及记忆。
例如学习完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之后,可以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作为作业,画一张送爸爸出门时爸爸的背影,并让学生们留作纪念,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会观察父亲的样貌,有助于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沟通。还可以“时尚”为话题,谈谈学生对他们周围的个别学生奇装异服的看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还可以让他们发挥自身想象的能力,在进行作文的评述时,优秀作文的表彰作用也会积极地影响学生们,使其加深印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2.层次性作业
层次性作业要求作业的设计与处理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状态,并且能够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与教学过程相辅相成,使得学生掌握知识的时候头脑和记忆能够层层递进,保证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设计作业要根据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层次上的递进:学习动机、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尽量做到分层教学设计,使得作业更好地辅助教学。
3.合作性作业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作业中,大部分的作业是书面性质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须要进行语言交流以及情境接触,因此学生的一般书面作业,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合作性作业需要合作完成。合作性的作业可以包括辩论、新闻采访以及课本剧的编演等,经过小组间的合作实现学生对语言的锻炼最大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之间相互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知识观点的交流和互换,也更容易带动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并积极地参与,使得小组知识共享,能力共进。
4.实践探究性作业
语文的学习需要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生要进行很多的实践,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提高。因此要在作业中适量地添加一些有效性的实践作业,这个过程须要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让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创新,以期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鼓励他们经常参与语言活动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使学生获得不同的语言实际体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自主学习背景下提高作业效果的策略
(一)作业方法的指导策略
学生完成作业的目的不仅仅是对课堂内容的回顾,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需要学生锻炼自己的观察认知能力。学生带着知识内容去做作业,这样效率就会比较高,这就要求学生提前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复习。在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老师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业的习惯以及正确的坐姿等。不鼓励学生做题的过程中边复习边做作业,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对学生的作业方式进行合理的指导。
(二)作业的批改、检查及反馈策略
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及时反馈。批改和检查作业,是老师与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及学习成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反馈。批改方法有全部批改、重点批改、轮流批改、当面批改、师生共批、学生互批等。
检查方法可采取家长协助、组内监督、全班抽查等。
(三)作业评价的策略
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强调形成性评价,两者并重。既重结果,更强调过程。
1.对学生在作业中体现的思维,以及完成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分析。对他们所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与评价。当然,语言是激励性而婉转的。
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及时向学生本人和家长反馈,使他们及时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以求不断地改进。
对学生阶段性的作业状况进行评价,或是学生之间互评。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方法
历史上,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不善言谈是许多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深感苦恼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受农村环境的制约,农村学生普遍高分低能,会话时表现得口笨语塞、语无伦次,表达能力不强,口语交际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认识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口语的应用范围和频率已远远超过书面语言。社会发展对人们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际最直接、最迅速、最方便的方式莫过于口语,可以说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智慧、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内驱力”
农村学生自我意识强,当众讲话,总怕讲不好丢面子,因而不敢讲。他们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不敢说,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热情引导,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与和谐的讲话气氛,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大胆自信,无拘无束地开口讲话。适当运用“精神胜利法”,教学生想:“我比你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并非一无是处,只要扬长避短,我也会超过他”。只有敢说,才能锻炼说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消除学生懒说话、怕说话的思想情绪和心理障碍,产生想说话的欲望,锻炼想说的勇气。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知识见解,想知道了解的事就要去交际。农村中学生生活范围小,当变换一个环境时,对一切都新鲜,感兴趣。我利用新生到校之际,在语文课上选择那些有话可说、有趣可乐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比如:刚进入初中,来到新校园的学生,他们对学校的一切都很新奇,急切地想知道。我设计了“我最想知道”的话题,让每个学生把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再让其他同学回答他的问题。如果全班学生都不能回答他,再由我来告诉他。为了让学生能在问中说、说中问,我要求学生回去问家长最想知道学校里的什么事,由学生带着父母的问题来问老师。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既与家长交流又与老师交流,更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实现“口语交际”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完美结合
首先,由于学生逞强好胜,因而在课堂上可贯穿竞争法,把握这一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根据话语的内容进行推断判断,这样的形式很能吸引学生,对此他们总是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可用这样的话在激发他们:看谁猜测得最快,猜的结论最正确。平时也可说:看谁最聪明,能第一个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敢于开口说话。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复述来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在教学中,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篇目,在学生看过之后,不妨让他们把主要内容作复述或表演,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讲授《皇帝的新装》的时候,让学生分角色复述故事。这样学生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很好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试想,要是把这种训练坚持下去,那么当学生要把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讲述出来的时候,就不愁讲不清楚、讲不具体、讲不生动了。
最后,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教师的讲解、朗读或者同学朗读之后,按要求进行说的活动,或者在聆听或观看有关课文表演之后进行口头的评述。这种方法可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运用。教师可尽量制造机会,让学生在同一个活动之中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在课余,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多留意外界事物,多思考,在此基础上考虑说话时该怎样向其他同学介绍,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自由向别人介绍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提点学生该如何表述,同时询问聆听者听懂了什么,使学生通过训练提高聆听、说话能力。如在教学《春》一课时,我试着让学生做个小诗人,用“春是什么”的句式来作诗,让学生以“小诗人”的身份,说说自己身边的春景,大胆表达对生活的诗性感受,丰富对诗歌的理解,激发观察世界、热爱农村的意识。
四、拓宽渠道,实现飞跃
口语交际重在实践。因此,口语交际不能拘于课堂,有道是“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的渠道,创设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化”的交际环境。口语交际不能停留在教材的安排,还要捕捉日常生活口语交际的机会。比如:有的学生家长卖菜,我让这些学生在节假日里跟着家长去卖菜,学生与各个年龄层次和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交流,增强了口语交际能力。
农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不怕学生做不到,只怕语文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只要语文教师改变自己的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平台,他们就一定能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 职校 语文 实践 活动
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第一线劳动者,这就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学好各门课程。同时,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让学生重视语文学习。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以适应学生毕业后日常工作的和社会交际的需要。职校学生遍理解能力较高中学生差一些,学习习惯也不好,对文字性学科学习兴趣很低。为了让学生认真学习语文,作为老师就得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而职校学生往往动手能力强,参与活动的兴趣高,基于这样的情况,近年来,我在职业中专语文实践性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活泼生动的课型,把语文课变成语文实践课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练习。”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于学科对象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一句话,老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
根据职中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创设了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型,也就是说把单一的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在课前采用朗读比赛的方法,要求学生先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体会文章的意境,与作者进行内心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讨论,这样既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的能力。说起“应用写作”,一直是学生最不愿上的课,因为比较枯燥无味,常常台上讲,台下打瞌睡,效果甚微。对于这一类文章,我常常是通过设置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求职、应聘”一章时,我找到了许多招聘情境,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同学们为了在招聘时一显身手,纷纷开动脑筋,忙得不亦乐乎。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自导学生自觉而经常地投入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实践能力在无形中都得到锻炼。的教学,不论是实践性上,还是在训练的力度上,显然都是道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题所无法同日而语的。
二、改变活动的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机会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些练习更多局限于做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应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东西,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
1.根据课文内容建议学生们在课后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晚自习时,我把自己读书的乐趣和感受讲给学生听,诱发他们读书的兴趣;课上我还经常结合课文内容讲一些名著片段,然后鼓励学生课后补阅读。在我鼓励下,班内学生读书人数渐渐增多,晚自习时,有的学生把我的书借去,能够专心致志读两节课。这些都是好现象,如果长期坚持下来,不但使学生养成了爱读书所好习惯,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语文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2.鼓励学生写日记。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在都04春职高班时,我要求学生写周记。在周记中,或记录看到的好词好句,或抒发内心所思所想,或进行文学练笔。或评述班级发生的琐事。学生写完以后中,我及时评阅,把自己阅读完以后的感受及时反馈给学生,多鼓励少批评,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对待。这样,周记就成了师生沟通对话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一开始,学生交周记的情况不太好,随着兴趣的提高,学生们不但能够主动交,而且不差一人,这就是进步。如果长此以往,收获是可观的。
3.开展现场采访、辩论、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实际能力。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毕业时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的相应等级;初步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语言文明,表达得休”。这就表明,职校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有资料表明,人的一生中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有40%的时间在说话。可见,口头语言对职校生来讲是多么重要。而目前学生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从上课的情况来看,他们不仅不会说,而且还不想说。为了让他们能够会说,我开展了多种活动,锻炼学生开口说话能力。比如,学习“提问、采访”一节,组织学生对校长、教师进行采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训练,教师都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职责,既不能包揽干,也不随意放羊,而是时时关注,主动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总结工作,真正志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