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初中语文学科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学科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学科总结

第1篇:初中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一、 课题的研究目标

1、 科研目标

通过研究,探究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展独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行发现和获得知识,并在实际中去运用知识。教学模式是师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 育人目标

在教学中由问题引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使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掌握及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

3、 工作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问题为中心”。教师真正改变角色,课堂教学变成双向交流,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和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专题研究,推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 课题的研究假设(理论假设)

如果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对研究对象采取以问题为中心,层层设疑等措施,研究对象就会发生主动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构成问题“空缺”,缩短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的变化。

三、 具体研究内容及科研方法、成果

我们课题组在第一阶段(XX年1月—3月)主要做的准备工作。

1、 选题。收集相关资料,课题申报。选题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理论”强调,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进行知识学习与建构,并要求教师从传授者转为指导者的教育理论。《学生主题理论》在制定和实施教学策略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会和发展,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体现主体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认识学习理论》,学习是人们与四周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多次反复,使自身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活动。因此,在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时,不但要注意同化过程的引导,还要注意如何增强刺激、有效的调节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有效地学习。另外《系统论》、《最优化论》和余映潮的《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以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都是我们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2、 组建课题小组,确定并培训实验教师。我校课题小组的主持人为校长刘士兰和语文组组长李红梅。语文组全体教师为实验教师。

3、 方案设计及修改。我校由主持人设计方案,全体实验教师开会讨论、修改。在会上,由校长做开题报告,实验教师学习方案设计的理论知识,不断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提出方案。本阶段的成果是“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方案”及子课题“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优化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教师写出自己的科研计划。此外,我们实验教师还对实验班进行了前提测评。

前提测评

实验教师

实验班

成绩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李红梅

七年一班

62.6

4.8

76.3

曹敬阳

七年四班

60.5

4.8

75.2

宫程

七年二班

61.3

4.2

75.3

刘颖

八年一班

61.1

4.7

77.6

郭晓光

九年四班

60.2

3.1

70.5

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从XX年3月开始至今,我校课题组成员主要进行了“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研究”、“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研究”、“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训练提问技能的研究”三个方面的实验。具体做法是:

a) 由主持人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来自《语文教学通讯》、网上收集资料等。

b) 每学期每位教师做一节研讨课。实验教师对研讨课进行讨论、分析,并形成文字资料。学期末每位教师又上了一节汇报课,内容如下:七年级三位教师上的是《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迹》;八年级上的是《爱莲说》;九年级两位教师上的是《唐雎不辱使命》。每位教师写了一份教学案例,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以问题为中心。设计问题是否体现出问题牵引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能不能起到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在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没有提高,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达到完美,写好教学反思,有力地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c) 写好课题研究论文,实验教师及时总结研究中的经验教训,整理成文。如李红梅老师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

d) 做好“问题集”的编写与修改工作。我校主持人参加了“问题集”的编写工作,积极征求意见,结合实际教学,参与问题的设计工作。实验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充分利用好问题集,并做好修改工作,及时把意见反馈给教研室切实做好问题的设计工作。在教研中,针对课文的问题设计反复斟酌,争取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e)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每周一的七、八节是教研时间,学校教学领导参与教研,并进行指导。本学期学校先后派出语文教师到铁岭、沈阳等地听课,学习优秀教师经验,并利用教研时间组内教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每位教师都能做到提高理论学习,阅读有关材料,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素质。

这一阶段的成果展示为每位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研讨课改教案)、教学案例、论文等。 【1】

【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总结】相关文章: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问题设计。

1、 用追踪法设计问题以达到启思的高度。

我们采用追踪的方法将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成能激发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形式,在课堂上“设疑——点拨——释疑”,层层推进,揣摩语中之情,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启发学生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用诱导法设计问题以体现一定的梯度。

我们力争使问题中的特征信息得到强化,从而成为思维的对象,解决“有什么”的问题,从而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3、 用激疑法设计问题以突现一定的深度。

在课堂上,通过设问引导,将知识教学与思维教学融为一体,问题设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讨论或教师的点拨二得以解决。

4、 用牵筋法设计问题以找准突破的角度。

在实验中,我们为了让学生注重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我们注意到问题的切入点醒目而有趣。

四、 目前研究情况

现在,我们正处于课题实施阶段,学生基本能做到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积极探索,获得知识。实验班的教学成绩由一定的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设计有一定的广度、深度与梯度。但还不能达到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学生质疑的水平较低,还有待于继续研究,从科研成果上,还没有完全接近研究目标。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研究假设比较科学可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起到勾结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产物,不是学生用“是”与“不是”可以回答的问题。

第二、“主问题”的提出顺序具有科学性,可以结构课堂教学环节或自然地融入自主教学模式。

第三、“主问题”具有生发性,又为合作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五、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和困惑。

在又为课堂中那个,学生在教师提问之后,优生积极思考作答(少数),而中差生略作思考和不思考,课堂气氛有时沉闷、涩滞、效率低下。这种情况依然是我们所困惑的问题。有时要求学生质

【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总结】相关文章:

第2篇:初中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的“两大不适应”

(一)观念不适应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彻底的调整与改革,逐步更新和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要想让新课程标准得到较好的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相应的语文教育观念。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有许多不太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不能完全理解语文的性质。以往的教学大纲,主要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是,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主要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人文性较好地结合起来。可是,当前不少农村中学教师始终将语文的工具性放在了首位,总是片面地认为语文学科就是对语言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就可以了。特别是到了九年级之后,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更是将教学过程变为了实施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忽略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气息。

但是,另一个方面,却有些教师总是片面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部分教师认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是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没有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进行较好的理解,或者总是忽略语文学科中的基础知识,脱离语言环境进行学习。比如,在对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总是没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就让学生在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谈主题,但是在谈主题的时候,又强制性地将文章的主题归纳到“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上……”,这样就夸大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性。

第二、对学生的理解不能完全适应。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得知,“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将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比如,在对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江村小景》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感悟,去领悟课文中体现的这一家人从“团聚”到“离别”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方式不适应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特别是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将以往那种传授知识的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是,在不少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明白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听得就越累,无法把握学习的重点。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学习,对苏州园林的美景进行欣赏,只是简单地将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到比较枯燥,最终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实施“新课标”的“两大困惑”

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总是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就是“新课标”的要求同当今农村教育的现实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无法理解真正的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的因素之外,还有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先谈谈社会因素,由于农村的经济状况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课程的实施。当地的经济状况会给学校的教师培训、教学场地的改造、教学设备的更新等带来制约。在有些偏僻的乡村,有时连教师的工资都没有保障。如果学校得不到社会经济的保障,那新课程标准就是一句口号了。同样,家庭氛围也是比较重要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到轻松、幸福。

(二)无法准确理解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来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即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但是,不少教师无法完全进入到这种状态中。没有电脑设备,即使有了这样的设备,乡村中学的不少教师年纪较大,没有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对《马说》这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涉及不少多义词,这些词语的拼音也是有区别的。其中的“食”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读音,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用多媒体进行朗读示范,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的相关对策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适应和困惑,笔者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要想让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渠道是比较多的。但是,从农村中学教育的现状来讲,校本培训是比较实在的。通过校本培训的形式,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引导,让教师学到较多的符合教学实际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多进行观摩和演练。比如,教师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时,可以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较好地展示出来。

第3篇:初中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小学升初中是孩子学习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尽管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加,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目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如何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这些差异,进入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是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准确找到中小学语文不衔接的原因

中学语文相对于小学来说在学习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灵活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由小学阶段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从老师事无巨细到独立合理地安排时间。种种的差异造成了中小学语文不衔接的现状。

二、心理方面要做好调整

初中阶段,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因此语文学科也应该随着学生心理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以适应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心理上的松懈,避免掉队,克服依赖性强、爱马虎等心理问题。

三、指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初中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就要明确介绍初中语文学科在学习方法上与小学语文学习的不同之处。小学语文注重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书写的规范性、朗读的准确性等,注重打好语文学科的基础,而初中阶段的语文则注重语文文化素养的提升,知识的积累、运用与拓展,阅读和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了差异,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四、教师要找到并缩小在衔接中的差距

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要读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外,还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全面掌握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方面的差异,以便找准目标,拉近中小学语文的距离,从而促进语文教学。

五、适时适量地复习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为学好初中语文打下基础

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于初中生活还有很多的不适应,教师在教学中时常带领学生复习小学的语文知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大量记忆民间谚语、名言警句、好词好句等,温故而知新,为接下来的初中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业负担的加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十分重要,对学生主动质疑、思考、评价等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七、让方法成为学习的策略

初中语文相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更加系统和完善,知识含量更丰富,要想学好初中语文就需要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在语文学科上有所收获。每个学科在学习上都有自己的规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也是这样,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生也应该在学习中,反复斟酌、积累,让方法更加适用于自己。

1.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学习

学习内容的增多,需要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预习、复习、知识积累、写作、查漏补缺等方面的时间,以便在学习上不会掉队。

2.分题型巩固知识点

初中阶段的语文主要分为积累与运用(字音字形、词语运用、句子排序、综合性练习)、阅读(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写作(记叙文、议论文)等几大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之处重点攻克,不断强化。

3.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其实,每个学科都有它学习的窍门,学生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找出其中的规律,举一反三,多实践。例如:在小说教学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够根据故事情节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以往学习经验,如果该人物形象是正面的,学生就可以从一系列的显示人物正面性格特征的词语中筛选出相应的答案,选择最适合的语言进行答题分析。

4.培养阅读、积累和记录生活素材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和积累二者缺一不可。广泛的阅读和积累可以扎实语文的基本功,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其自身的语文素养,这种进步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遇到名家名篇尽量要背诵下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间接地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在写作时才不会词穷。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结合课堂上所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对话,积累词汇,感悟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每周在班级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时间,指导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阅读名家名篇,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词,进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并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在阅读和积累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适时地进行正面的引导,可以让学生选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篇目进行阅读,也可根据需要扩大阅读范围。

写日记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日记,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积累素材和写作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组员把日记写在同一个本子上,配上插图,循环交流。可以写内心所想,可以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有意义的细节。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小组间可相互交流、展示。

实践表明,平时喜爱阅读和积累的学生,知识面宽,写作素材就丰富,写作方法运用得就恰到好处,反之,学生则一到作文时就无话可说。

八、多给学生展示习作的机会

每个学生内心都有展示的欲望,学生都愿意将自己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每日利用晨读时间,或者课前的几分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感,让学生要把自己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学生通过轮流表演,人人得到锻炼。通过演讲活动,各方面的能力都能有所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创办手抄报,将设计成果展示在黑板报、墙面上等,学生会从内心里感到高兴,感到自己的作品是有价值的。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增加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写出好的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有极大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练笔当中,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

第4篇:初中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语文素质;措施

G633.3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听讲,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是应试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往往是事倍功半。

(二)对语文学科的基本把握不够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处理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三个维度的关系,将语文作为科学的工具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知识与能力不能相容。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具有人文的性质,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一些教师没有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来,而是看做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从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材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材内容与当今时代的差距加大,不能跟时代的发展同步。初中语文教学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选取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范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不能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起来,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安排中,为了应付中考对部分课文死记硬背,而不是出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四)阅读教学设置不合理

初中语文阅读没有形成正确教学理念和思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是给出阅读的思路,仅仅是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字词,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犯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错误,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课文只是形成片面地理解,无法总览课文的全局。

(五)初中语文教学以中考为中心,阻碍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教师评职称的依据。在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对课外的知识只是轻轻点水,忽略不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缺少新f的观点,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好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相结合,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改变落后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能力,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和敢质疑的求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可以进行详细地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各种教学研讨,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对语文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不够重视,也缺少资金的支持,这些都制约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克服困难,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三)语文课程改革,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课文作为课外学习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教与学观念

教师要建立以听、说、读、写立体化的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的阅读教学观主要包括:一是改变过去平面的教学结构,建立师生同参与的立体化网络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做事、合作及生存;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实践中存在的事物,从实践中感受教学内容的内涵。

第5篇:初中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反思 创新

一提到语文,大多数学生既兴奋又头疼,兴奋的是语文课很自由,可以经常看课外书;头疼的是课堂模式死板,没有新意。其实语文这门学科本身是充满色彩与幻想的,但是因为其教学目标不好把握,因此语文变成了让学生哭笑不得的一门学科。往深处剖析,会发现这与语文教师反思不够的现状是有很大关联的。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反思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创新,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课堂,让学生从此喜欢语文,喜欢探索语文的世界。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剖析

1.课堂无纪律性

初中阶段正是孩子叛逆期开始的阶段,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学生会表现出浮躁,不守纪律的现象,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尤其是在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堂上。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如果采取批评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在课下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思想。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端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才能寻找有效教育学生的方法。

2.教学模式墨守成规

虽然语文是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科之一,但是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看,显然课堂还是过于拘泥,没有创新意识。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对语文学科逐渐失去兴趣。在许多初中生教育课堂中,语文课俨然变为阅读课,学生宁愿在下面偷偷看课外书,也不愿意听教师讲课,这说明教师的能力不足,课堂形式不够吸引学生。因此,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亟待实施。

3.教师缺乏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决定语文课堂有效进行的前提保障。但纵观现在初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并不是出身语文专业,大多是系主任、学校领导,亦或是学校其他代课老师,专业的语文教师数量非常少。这些非专业的老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之余带学生语文课,根本无法在语文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语文虽然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但是其中的审美境界是高于生活的,如果仅凭生活经验去教语文课,那么只会降低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层次,限制了学生对语文的想象。初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1.对教师的语文素养严格把关

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语言积累,语文能力,思想道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与文化积淀。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才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学校在选拔语文教师的时候,应对应聘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现在的初中大多数是寄宿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甚至超过在家里的时间,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做出一定的模范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行为习惯。教师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才能端正对待该学科的态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度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高度,因此,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把语文教学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树立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

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比如课文分段,文章结构,作者的生活背景等枯燥的重视点,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很不利。在语文素养的众多领域中,我们只截取其中一部分进行重复式的教学,这显然是对语文教学理解的局限性造成的。对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要从教学内容重心入手,教师要从知识点教学的模式中挣脱出来,把语文教学的重心放在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如人教版朱自清的《背影》,对于父亲与儿子之间心里对话应多加探讨。学生先各自发表对于父亲的情感,然后与文中的情感做对比,逐渐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于父亲那份复杂深沉的爱。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教育学生尊重与敬爱父亲,理解父亲的艰辛,任性的时候要多想想父母的感受,体贴父母。

教师通过文中每一个细节描写,每一份情感的流露,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真理的探索,让学生逐渐走向成熟。

三、增加语文课堂互动与探讨频率

语文的美在于它的朦胧,在于它的深邃,在于它的包容。语文是一门需要进行不断探讨,总结的课程,是许多智慧结晶的融合。因此,语文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语文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结合学生初中时期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喜欢交朋友,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增加互动频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如在《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可以让学生先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或者描画出自己心中月亮的形象,并向大家展示。接着让学生分组探讨“月亮是如何运行的,比如人是靠双腿行走,小猫靠四只爪子行走,那么月亮是如何行走的呢?”这个问题。这时学生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对科学的认知。有些学生善于学科穿插学习,可以结合物理和地理知识探讨问题。也有些学生善于寓情于景,把月亮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抒发自己对月亮足迹探索的乐趣。接下来派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或者小组分配角色,集体发言。学生们在探讨与展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发挥自己的擅长之处,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之中不断趋于完善,走向成熟。

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表现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贯穿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语文学科的教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学科重视,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层次,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与创新,改变对于语文教学的观念,增强对语文教学的敬业精神,树立对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邱士军.如何利用中学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创造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2]杨志强.简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1)

第6篇:初中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 元认识使用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元认知的内涵与结构

元认知的概念最先是由弗拉维尔(Flavell)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即对认知过程的再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结构成分,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

元认知知识即是关于影响自己的认识过程与结果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的知识。它也包括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二是有关认知对象的知识,三是关于认知活动中的策略知识,策略是提高效率的方法和技巧,它包括认知活动中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

元认知体验即主体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它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即知的体验和不知的体验。元认知的体验一般发生在能够激发高度自觉思维的学习之中,因为这种学习要求事先有计划,事后有评价,并要进行策略选择,整个过程都伴有情感体验。②

元认知监控即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根据元认知的知识、体验积极地对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及时的、自觉的监控、调节,以期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它是元认知的核心,根据在认知活动不同阶段,元认知监控可分为以下一系列连续的环节:(1)认知实施前的制定计划,作好准备。(2)认知活动中的实际控制、调节。(3)检查结果、反思总结。(4)采取补救措施。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实践活动采取补救性措施。

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互相依赖、相互制约,有机构成一个对认知活动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功能的开放的动态系统。

2 初中语文学习中元认知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基于学习对象的某些特性对语文学习的元认知使用有影响

(1)语文学习任务的难度会对元认知使用产生影响。我们大多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一个比较艰难的任务摆在人面前后。人们通常会有一些畏难的情绪,而希望回避问题,或者采取简单的方式解决。而往往采取简单的方式难以解决,学生会在好几处碰壁之后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任务很简单时,学生会在潜意识的引导下自然而然采取一些相关的策略来学习,但任务比较难,学生一时半会难以解决的话,学生就需要在挫折后才能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元认知的使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只有在任务中等,既不是小儿科的问题,也不是学生难以承受的问题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果断地采取一些措施,行动后又能获得愉快的反馈的话,元认知的使用才会更进一步地促进学习。对于语文学习,有的同学认为是自己的母语,天天处在学习的环境中,因而轻视,认为不学也是这么多分,好好学了,也未必提高。对于那些想要获得更优秀的成绩的学生,在语文上有困难的,往往却会觉得在自己的水平上想要再提高,具有很大的难度。正是这两种极端,导致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没有采用比较适当的办法,既没有看清语文这门学科对象的特点,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元认知钻研和实践。

(2)对语文元认知知识的掌握会影响其使用。很多初中教师并不会专门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的元认知训练,因此导致学生对元认知的使用效率较低。通过调查,从具体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即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方面,大多数人是不进行自觉主动的总结的,只有 9.7%进行经常性的总结。更多的学生是从不总结。在有关任务的知识,即自己对任务本身的了解程度方面,在元认知知识的调查中是最好的一块 48%的学生对题目分析仔细。在有关学习策略以及使用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即面临任务时采取怎样的方法方面,只有8%的学生能找到迅速有效的解题方法,76%的学生是凭着感觉去答题找不到有效快速的方法。③

对于监测方面,被调查者都不能很好的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进程进行评估。只有极少数的人在这方面有所注意。但从调查收集的具体数据来看,在监测方面,性别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女同学在曾做过的题目上出错的几率低于男同学。这个数值明显低于前几题,这说明,在调整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更好的提高。

(3)语文学科的特性对于元认知使用的影响。语文学科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需要厚积薄发,需要精心的积累,还要文化的浸润。它的提高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几天的用功就可以看到明显进步的。正因为这样,往往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积极性,缺乏主动性。认为学也是这样,不学也差不了多少。学点其他的还见效快点,比如数学,学懂了这一章,马上十几二十分的提高也是可能的。其实这首先反映出来学生对学习的对象的不了解,缺乏对学习任务的元认知。

其次语文也确实是天天在用,时时处处也有语文的存在。小到一个便签,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语文也是百科之基,语文学不好,连数学应用题有时都看得不是很明白。可见语文也实很重要,所以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

2.2 基于学习者本身的特点会影响元认知的使用

2.2.1 初中生的个性特征会影响元认知的使用

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这个时候正处于比较敏感而不稳定的青春期。他主要表现的特点是叛逆、敏感、对成人的不满等。心态上往往会有一些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另外觉得自己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们常常呈现一种幼稚的独立性。

因而学生一方面有时会对成人的言语包括老师的建议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是很深入人心的建议,如果不是让学生获得自身确切的体验,孩子对于一般枯燥的元认知知识讲解也会不屑一顾。表面上好像听入耳了,可是暗地里孩子还是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

但如果在学生学习困难的时候,在渴望大人帮助的时候,刚好老师像是预先知道了他的难处一样,恰当的在这个时候讲一些学习的案例,学习的方法等等元认知的知识,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很理解自己,因此也会接受老师的建议。

其次这个时候的初中生也很焦躁、敏感。在他们的内心小宇宙里装了很多自己的心事。所以对一件事情,特别是学习的专注力不是恒久的,也不是经得起考验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会受到很多方面的诱惑,如电视,电脑,手机,游戏等等。这些因素会在这个年龄阶段尤其突出的影响学生元认知的使用。

2.2.2 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对元认知使用有影响

心理学认为,兴趣能唤起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习活动,学习者在内心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伴随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成绩与兴趣密切相关。学生对学习内容越感兴趣,动机越强,学习则越有成效。④对语文学习而言,学习者很容易因环境的改变而放弃原来的行为或计划,能够使他们坚持不懈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种学习初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会影响其元认知的使用的。有兴趣的学生就会主动的去寻找好的学习方法,并且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理解语文学科的特性,对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能较好的接纳,不轻易的否定自己。而缺乏兴趣的学生,在初中这个阶段,经过小学的字词句的训练,到现在一下子提高难度,更加会觉得难以适应,学习语文就有一种痛苦在心头盘旋,加上反复的挖井式的努力,并没有获得鼓励时,更加不会去好好反思了,认为语文就是难学。这样的学生和那些有兴趣的学生相比,在元认知使用上就有很大的区别了。别说要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语文学习上,就是平时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同样他们在寻找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了解语文学科的特性上也是缺乏自信的。

2.2.3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使用元认知的意识性影响它的使用

很多初中生在小学时,一直在老师的要求下,手把手的扶持下学习,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一进初中,这种格局会有很大的改变,很多地方需要自己独立的去学,自主的去钻,而独立自主学习是需要使用元认知的。尤其语文,课本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考试的内容远在课外。当他意识到初中语文学习需要更多的自主和独立时,也会更加重视在语文学习中使用元认知来帮助自己更加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习的发展,而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的学生往往还在怨天尤人,甚至觉得老师不够尽责,更加不会意识到自己要学习语文学科的元认知,并反复提醒自己去运用它。

2.3 基于学习者外在环境因素对元认知使用的影响

2.3.1 教师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会影响学生元认知的使用

初中语文教师有的会专门的进行一些语文元认知的辅导,这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因为元认知知识本是是比较抽象的,在一般学生自身的学习经历中也缺乏总结和提升,教师的讲解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体验来,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感受,以积极的案例来进行教育。这样的培养下对学生元认知使用才会起到促发作用。

但有的教师因为自身也缺乏元认知知识的了解,同时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很忽视,那势必造成学生的元认知知识缺乏,元认知能力欠缺。对于语文,有些老师和学生一样的轻视,认为没什么方法可教,只能依靠勤奋取胜。但实际上,他估计错了,我们讲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不是捷径的培养,不是投机取巧的培养。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它的特性,对这个特性的把握能促进我们更好的学习,这就是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所以一旦教师轻视在语文学科方面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就会造成学生这方面的输出能力弱势。

2.3.2 周围同学的榜样会影响语文元认知的使用

同样,初中生的周围会有很多个性不一样的同学,有的对语文学习感兴趣,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的学习很苦恼,愁于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学。作为老师如果引导得恰当,如果分成小组学习,在组员中那些语文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的带领下,影响下,同伴的教育,同伴的学习方法的影响是很有效的。往往学生从自己的同伴身上学到的更多。但如果老师的引导是恶性的竞争,让学生只看到学习者之间的争夺,那么同伴效应就会消失,还会产生不良影响。好的学生会为保持自己的一个名次而死死守住自己的方法,不和其他的学生交流,而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无法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获得同伴的支持,老师眼中也只看到好学生的成绩,就更加造成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恐惧,同样元认知的使用就会严重受到影响。

3 元认知使用对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为重要的发展时期。由于初中生自身知识储备量的迅速增加、思维习惯的基本养成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等原因,初中已成为对学生元认知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初中阶段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元认知,他们在此后的学习中就比较容易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风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导致学生缺乏自我意识,难以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最终造成学业失败和认知缺陷。⑤因此,是否能在初中的起始阶段就着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元认知,是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力,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其次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进入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一方面,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得初中生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人际关系和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他们经过反复的思考也不一定能对有关自我的种种问题有什么明确的客观结论,有时会因为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让自己陷入经常性的迷惘和困惑,乃至对人对事出现一些敏感、偏激的认识。因此这个时候正是需要在教师的干预下给予孩子指导的关键期。同样基于这样的特性,对语文元认知的培养也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积极寻找元认知使用的影响因素,并结合这些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初中生在学习语文时更好的使用元认知。

注释

① 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② 王亚南.元认知的结构、功能与开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③ 马欣研,庄莉婷.初中低年级学生元认知培养实践初探[J].教育探索,2008.6.

④ 武皓粼.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

⑤ ,冯锐.认知神经科学对元认知教育潜力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2010.6.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87-02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开阔的视野,同样,学校教育也应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收集和运用能力方面着重关注,这一点在农村学校的语文教育中还相对缺乏。面对愈加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语文教育特别是农村语文教育要实现较大的转变,在课程目标,教学理念,学习方法和师资水平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促进和实施。

1.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1.1教学方法陈旧。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进行一言堂式授课。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发言权,思路完全跟随教师,极度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也是枯燥乏味,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的想象力被禁锢,思维被固化,学生学的吃力,老师教的辛苦,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造成了这种结果,也是必然的。基于此,在现代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下,语文教育也要实现良好的转型,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加要紧跟时代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1.2没有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学科是实用的科学工具,同时也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人文性不是对立的,而是要将二者紧密的结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互相融合,融会贯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自如的运用语文这一实用的学习工具,又能够通过语文的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1.3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教材内容偏离现实,与社会脱节严重,有许多文章甚至远离现实生活,与学生对生活的基本认知背道而驰。合理的教材设置能够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在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具备显著的时代特征,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4阅读教学设置不合理。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给学生制定出基本的阅读思路,让学生找重点,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而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课文只是形成片面地理解,无法总览课文的全局,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局限。在农村学校语文教学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2.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具备明显的目的性,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而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语文教育在其中的责任更是重大,在这一方面农村学校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农村学校中的教学设置中,教师要主动安排和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学习勤思考,乐思考,主动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2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学习的机会较少,学校对教师的业务学习和对外交流也不够重视,另外还有学校条件和资金的限制等,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了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的发展。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水平。

2.3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使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培养,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紧密的结合,使知识与文化互相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利用语文学习的机会,大量的选择优秀的名篇名著,与学生共同交流和分享,在文章深刻的内涵和人文氛围中,感悟生活,陶冶情操。

2.4创新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的听、说、读、写为基本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提高学习对于语言的敏感度,使语文教学实现立体化。主动改变以往的平面的教学结构,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立体化、网络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使学习更加直观的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存法则。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受到事物的存在规律,体会事物除表象之外的深层内涵。

2.5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丰富性,提高教学效率。农村教师可以主动设置一些符合自身特点的课外活动,如小型的诗歌朗诵会,定期举办读书会,各种类型的知识竞赛,就地取材的手工制作活动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发现学习的乐趣、拾取生活的美好,增加师生之间亲密互动的机会,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教育来源于生活,终究回归生活。

第8篇:初中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一、正确认识教学评价的意义和目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需要对教学的评价给予高度重视。语文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课程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对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等进行全面地分析,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通过语文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教学评价还能够充分了解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目标及任务的完成情况,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此外,教学评价还能够帮助语文教学了解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与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有三方面:首先能够全面、准确地对教师的语文教学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对语文教学的业务能力进行有效地考核;其次,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各类信息能够通过教学评价及时进行获取,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并且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解决;最后,有利于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不断促进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水平。

二、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师和学生水融的活动中展示评价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的教学功能。其运作机制绝不是学生被动地回答教师有心无心地提出的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始性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享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是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与教学活动。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习得。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三、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反思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总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为基础的。“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语文教学评价还是停留在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上。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科的特点是它不全是一门认知的学科,教材没有明确的内容阀限,知识的系统性也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它的教学是多元与综合的,而语文能力是一种智能和技能的综合,因此,学生语文成绩或能力,不能只用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成绩来做量化测定”。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了避免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就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地对语文教学评价进行优化。重视学生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使得教学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评价时,需要将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以及教师评价进行有效结合,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等。学生的评价能力对教学评价的优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掌握评价的主动权,从而实现学生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

(二)改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想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优化,就需要不断地改善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在教学评价标准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评价及教师的评价,并且在教学评价前需要对评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准确掌握评价标准,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评价。

四、结语

第9篇:初中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听力训练;表达能力;阅读理解;写作水平

一、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听力训练,这样才能考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采取正确的听力训练方法,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正确理解短文内容,高效准确地完成规定内容。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语文听力训练的重要性,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进行听力训练,多看、多听、多记,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素材,获取更多的信息。学生在做听力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找出关键词,并牢牢记住这些关键词,将其熟记于心,学生还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即使记不住完整的内容,也要将一些重要的词语记录下来,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将其组织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学生如果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做到以上几点,肯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自身的听力能力和语文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前五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上台讲故事、诗朗诵,这样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仅靠个人力量去获取知识,是完全不够的,毕竟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有限,通过这种途径,学生能从更多的渠道获取语文知识,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使学生的知识面逐渐扩大。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大意,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词汇,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在其中做好引导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表扬,并对答错的学生给予鼓励,让学生在自主解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将阅读作为自己的日常活动,使之变成自己的习惯,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和词汇量,提升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能够直观体现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能力,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标准。因此,作文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是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多写随笔、日记和周记,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安排情况,选择合理的写作方式,这样学生在叙说自己的内心烦恼和情感故事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写作水平。在长期的随笔、日记和周记写作中,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心事和烦恼都写在里面,这样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从以上几点做起,还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认真钻研,及时备课,更好地写好教案,多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结,并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采用情感教育教学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并严格按照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将自己作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主导,将学生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以良好的教学意识为基础,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根据创设的语文教学问题情境,科学合理地设置一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延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这样才能在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写课后小结的好习惯,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和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与交流,有效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进而提高初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通过日复一日的经验积累,对语文学科教学方法和措施进行积极探索、创新、总结和实践,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霞.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5).

[2]张中礼.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常见模式[J].学周刊,2014(11).

[3]王柳柳.如何让初中语文早读课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