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

第1篇: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不实现信息化,农民就无法改变一把锄头一头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农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和信息传输手段,中国第一个农村经纪人网站的创立者、沈阳苏家屯区农民曹东哲说:“利用互联网为农民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是农村经纪人大有可为的事情。”

实际上,曹东哲和很多农村经纪人的网上交易就是在做电子商务,只不过,网络的两端或一端是农民、农产品。中国有13亿人口,农民有9亿多,如果中国的农民都用电脑和互联网寻找买卖供求信息了,中国的信息产业将壮大到何等地步呢?世界上又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提供像中国这样大的市场呢?

然而,目前的现实状况却是,一方面是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是很多PC厂商和国内电信运营商苦于现有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月度、季度和年度的销售业绩提升困难。巨大的需求与大量的产品积压同时存在说明了什么呢?

粗略计算一下,1个城市家庭每年用电脑上网的总成本为1680元至1800元之间,而1个农村家庭则要支付1800元至2000元,这还没有计算买电脑的钱。对于一个城市家庭来说,2000元钱可能相当于其家庭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十五分之一、二十分之一; 而2000元在1个农村家庭年收入中至少要占五分之一、二分之一甚至更高的比例!

第2篇: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

一、特困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不少深层次的矛盾更加显露出来。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而效益却在逐步降低;农村经济持续增长,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民由过去的求温饱转到求富裕。如果继续沿着传统农业的路子走下去,不但小康难以实现,农业自身的扩大再生产也难以进行。为此,必须引导干部、群众强化认识,走发展特色农业的道路。

1、发展特色农业综合效益高。特色农业是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要求的农业,一般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率高、加工增值率高、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效益高等特征。例如重庆市开县关坪乡新元村*0年通过种植魔芋使全村人平增收80元,可以看出,特色农业已成为山区农业,尤其是特困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增长点,这是常规农业不可比拟的。

2、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强。特色农业是贫困山区农民奔小康的致富产业、希望产业,它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既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直接给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又能促进加工、运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也是特困山区农民增收的希望产业。

3、发展特色农业资源潜力大。贫困山区一般海拔高,污染小,对发展“无毒、无公害绿色食品”这一特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重庆市开县关坪乡,草原丰富,可以发展肉牛、山羊等草食动物,乡政府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在“特色”上做文章,带动扶贫示范区的建设,使扶贫示范区上了档次升了位。

二、发展特色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特色农业是特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牛鼻子”,牵住了这个“牛鼻子”,农民收入才会大幅度地增加,生活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但是,特困山区发展特色农业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1、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山区农民特别是特困山区农民,由于处在边远贫瘠的自然环境,至今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对市场需求缺乏较多的了解,更谈不上研究市场,把握市场。大多是“凭着自我感觉抓生产,跟在别人后面搞调整”,致使市场波动带来的负效应时有出现。

2、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特困山区的农业科技,尤其是特色农业的种养技术推广严重滞后。即使有一些实用技术,也是覆盖面小、科技含量低、粗放经营,带来的只能是高成本运行,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3、示范基地建设不够。不少特困山区特色农产品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而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或零星的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吸引不了市场,缺乏参与大市场流通的能力。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直接制约特困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增长须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挖掘农民增收潜力,解除增收制约因素,壮大农村经济,特别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民收入才能够快速增长。

三、特困山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

根据近年来特困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分析,从农民自身因素和存在于农业内部的矛盾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民是增收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收入能否快速提高。但是,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经济观念仍普遍存在,究其根源是文化素质偏低,无法接受高科技含量的种养技术,无法正确判断市场的供求信息,无法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

2、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表现在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中介组织不够健全,产业链条缺乏紧密度,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慢,大部分农副产品只能以原料为主进入市场,难以实现再次或多次增值。大多数龙头企业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不高,占有市场份额少,一体化经营机制不健全,龙头、基地、农户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松散等弊端,致使抵御市场风险力差,市场稍有波动,农产品就会出现“卖难”现象,既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又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3、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一般性品种多,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产品更少;农业结构调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多、小而全问题,缺乏特色,竞争力不强;结构调整盲目跟从,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市场信息把握不准,一哄而上;存在短期性,品牌意识不强,持续发展力弱;规模小,形不成支柱产业。由于这些原因,致使农产品供求脱节,导致农产品价格下滑,影响农民收入提高。

四、强化特困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

特色农业是商品性农业。促进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着力点要放在更新观念、强化经济意识上来。要破除“温饱则满”的小农思想,树立“以农为本、艰苦创业、多业致富”观念。在稳定常规农业的基础上,重拳出击,突出抓好各主导产业的发展,在特色、规模、效益上狠下功夫。

1、更新观念,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经过近几年的艰苦探索,特困山区开始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绝

大多数还没有完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种植种养的状态,经济效益低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特困山区必须把依靠市场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首先,要立足于市场需要,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的原则,向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以增强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彻底改变目前基本上自种自养自食的现状,用更多的优质产品去占领省内外乃至国际市场。其次,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吸纳更多的资金投入特色农业;充分利用现有的高山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第三,要适应市场规则,改进工作方法。要从过去抓生产计划,采取行政号令、依靠行政手段的工作方法,转到分析市场、研究市场,注重搞好市场调查、分析、预测、预报,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减轻风险上来。第四,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快流通体系的建设。把搞活流通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来抓。把分散、零乱的产品经营,通过“三制一化”联系定点销售地。并以此带动特色产品的销售,抢占市场,扩大特色产品销售半径。第五,要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推进农业信息化,实施“信息兴农”战略。加强对农民信息知识的普及,扩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使之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准确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针对农业信息的公共特性和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责任,对农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加快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大力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动态信息的收集,做好预测,增加信息的有效供给。

2、突出品牌,提高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科技

推广的快慢,直接关系到特色农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农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目前特困山区在发展特色农业中,一方面是科技含量还不高,另一方面是推广应用各种新技术成果的潜力很大。特困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应把着力点放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上,努力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农技站和农民技术人员处在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直接联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必须十分重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依托农校、农函大,搞好科技培训,依靠“土专家”、“田秀才”这支队伍,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加工信息和科技承包服务,从而使特色农业的发展建立在较高的科技起点之上。例如重庆开县立足品牌开发,突出规模效益,重点实施以下产业化经营项目:建立优质再生稻生产基地10万亩,培育“竹溪”牌再生稻品牌;建立优质高产“双低”油菜生产基地24万亩,培育“浪花”牌系列食用油品牌,建立绿色精品米生产基地10万亩;培育“九龙山”牌优质绿色精品米品牌;建立优质花生良繁基地4千亩,生产基地4万亩,培育“品新”牌花生奶品牌;建立早市地膜洋芋生产基地1万亩,培育脱毒种薯、绿色菜用洋芋品牌;建立优质高产酿酒高粱生产基地20万亩,为诗仙太白酒厂提供优质原料;建立鲜食、甜糯玉米生产基地1万亩,支持龙头企业重庆市鸿润食品有限公司生产AA绿色食品标志;建立蘑芋良种繁育基地300亩,生产基地2万亩,培育“开利”牌系列蘑芋绿色食品品牌;建立水竹、慈竹、楠竹生产基地30万亩,培育“群星”牌系列建材品牌、“三峡”牌水竹凉席品牌;建立杜仲、厚朴、黄柏、银杏中药材生产基地30万亩;培育“顶用”牌杜仲银杏天然保健饮品、系列中药材制品品牌;建立天然优质茶叶生产基地5万亩,培育“龙珠”牌系列茶品牌;建立72-1、76-8优质锦橙生产基地2400万株,培育“渝开”牌系列优质柑桔品牌;建立蚕桑生产基地1亿株,培育“梅花”牌等茧丝绸品牌;建立优质瘦肉型猪、草食牲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培育“钱江”牌系列肉制品品牌、“搏击”牌龙须牛肉品牌等等。从而,实现农业增加值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乡镇企业增加值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5年分别达到16.82亿元、13.25亿元、*0元。

第3篇: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

河北省藁城市目前已建立了9个农业快易通科技服务站。

河北省安平县郭西村农民赵国良对村里既能购买农资,又能咨询农业技术的服务大厅十分信赖。村里人都说,这里的农资不仅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不贵,碰到一些不懂的农业技术问题,还可以让这里的技术员帮忙解决,所以许多和赵国良同村的人都会来这里。不仅如此,如果遇到了技术员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在这里通过电话向专家咨询,或者上网查询。

遵化市平安城镇的食用菌专业户们更是将电脑请进了大棚,他们每天都会通过当地的“北方食用菌网”了解食用菌的市场行情和养殖技术。

如今,河北省所有的行政村都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并利用电话开通了信息服务热线。通过利用电视拓宽信息传播渠道,组织实施农技电波入户工程,被农民誉为“送到炕头上的信息快餐”。同时结合电脑、农业科技服务大厅等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总结出“三电一厅”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了推广。

在河北省安平县,通过政府对1045户农村家庭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十分强烈,其中关心农业科技信息的占84.64%、农业政策信息52.42%、职业技术培训信息51.94%、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44.36%、气象和灾害预报信息36.21%, 而且,50.17%的被调查农户对生产技术信息、47.32%农户对农技培训信息表现出较高的购买欲望。

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有61%的农民不知道从哪里获取信息,35.51%的农民对信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手段还比较传统,除了口头传播,主要是电视、广播等,虽然信息可以通过农技人员和亲朋好友等进行传播,可是并没有得到权威信息的渠道。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所以老百姓不知道市场在那里,农业生产十分盲目。

河北省信息产业厅信息化推进处处长胡克说: “信息化不是让农民去买计算机,而是怎样把农民需要的信息及时送到他们手里,并让农民知道怎样利用这些信息,这才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作为农业大省,河北省现有农村人口4281万人,将近占总人口的70%。为了将农业信息传到农民手中,河北省尝试了很多探索,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三电一厅”和特色网站。为了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信息服务,“十一五”期间,河北省计划重点培育2000个乡村信息服务站,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四个一”标准(即每村有一套信息服务设备、一处信息服务场所、一名专兼职信息员和一系列信息服务制度)。

“三电一厅”遍地开花

9月13日,记者来到河北省藁城市,这时,公路两旁大片的玉米地已经成熟,长势喜人的玉米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季节即将来临。据藁城市农业信息中心主任高吉魁介绍,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53.5万吨,完成农业增加值3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60元。藁城农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农民越来越讲究科学种田、按市场需求种田了。在这其中,“三电一厅”功不可没,如今,这种“三电一厅”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已经遍布河北全省。

所谓“三电一厅”就是将电视、电话、电脑和科技服务厅进行“捆绑”,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生产、市场等信息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其实‘三电一厅’这种模式也是最近几年才搞起来的,我们根据农民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服务模式,逐渐探索出了这一模式。”在谈及“三电一厅”模式由来的时候,高吉魁这样告诉记者。

为了更方便广大农民咨询农业信息,2004年3月,就在藁城市农业局大楼的一层,他们投资建成了集多功能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厅,就是这样一个108平方米的科技服务厅。

服务大厅包括7个服务区: 农业专家咨询服务区、农技触摸屏查询服务区、名优特色农产品展示区、即时信息区、农技科教片放映区、农业科技书刊阅览区、农业信息网上查询和区,可以向广大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真正成了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的“超市”。

农业技术员邓玉刚是这个大厅的一位种植业咨询专家。据他介绍,平常来这个服务大厅咨询的农民每天都有近百人,多数都是来了解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信息。“除了能够提供一些农业技术之外,我们还能提供许多有用的市场信息,由于这些信息具有权威性,所以老百姓还是比较相信服务大厅的。”邓玉刚说。“对于那些值班专家没办法解决的问题,这里还有书籍、光盘可以查询,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脑上的农业快易通及专家服务系统查询。”高吉魁补充说道。正是这些或传统或现代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切实为农民解决了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各种困难。

在农业科技服务厅,一本《农业快易通智能热线号码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高吉魁解释说,这是藁城农业的“快易通”,通过这样一个农业智能电话查询系统,不仅使农民可以“听技术”,还能够直接转入农业专家坐席,让农民与专家直接对话。目前,已经有9万多册电话号码簿免费发给了已安装电话的农民。

如今,藁城市的农业“快易通”已建立了可容纳10万条信息的资料库,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农业机械、食用菌等产业在日常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归纳成了10000问。据高吉魁介绍,农民只需要付比市话费还低的费用就可以进行技术咨询。同时,藁城市农业局还配备了3 部“快易通”服务车,由专业技术人员携带便携式速测设备和小包装农资,现场解决农民急需的技术问题,被农民亲切地称作农业科技服务的“110”。

马邱村果农赵利永、任明俊就在农业信息中心的指导下,通过“一站通”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上网信息,与50多家果品商户建立了业务联系,他们贮存的果品由原封不动发展到卖得俏,其他果农看了好不眼红。现在这个村已有10余家果农在相关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安装了微机上网,实现了果品的网上交易。

为了使信息服务直接延伸到乡镇级别,更好地为基层农民提供服务,藁城市目前建立了9个农业快易通科技服务站,这种服务站除了具备服务大厅的全部功能之外,还重点进行农资产品的销售。藁城市兴安镇葛庆堂站长在20世纪70年代就是这里的农业技术员,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004年5月,在政府的支持下,葛庆堂建立了兴安镇农业快易通科技服务站。

相对其他农资销售店,显然这里的“科技含量”更高,葛庆堂介绍说: “我们这里虽然以农资销售为主,但是还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些农民碰到了病虫害,甚至会拿着苗跑到葛庆堂的服务站咨询,让他看看是什么虫害,如何解决。这时候,葛庆堂多数情况下都能够依靠自己的技术给予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葛庆堂还会将症状记到一个本子上,通过打电话找专家或者上网等方式寻求解决。“这个工作日志将问题的现象和诊断过程、诊断方法都记录了下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问题发生的规律总结出来,这样也有利于及时预防和治疗。”葛庆堂一边翻着手中的工作日志,一边说道: “前两天,我们碰到了一种从没见过的病害,问专家,专家也不清楚; 我们就上网查,后来在网上找到了相关图片,上面还介绍了用什么药来治。”

另外,对于新的优良品种和农药,葛庆堂还会首先在自家的地里尝试,毕竟地理环境不同,品种选择也不同。如果自家的效果好,葛庆堂就会主动推荐给周围的农户。通过这种方式,葛庆堂已经推广了四五个优良品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给他的农资经营带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葛庆堂颇有感触地说: “虽然最近几年各村都有了农资站,但还是会有很多农民跑上几里路到我们这里买东西,因为他们觉得我们这里的东西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也不贵,还能提供信息服务。”

如今,“三电一厅”的模式在河北全省已经全面推开,服务站更是遍地开花。在安平县,类似的服务站已经建立了40个,并选择3~4个乡镇完成“一村一个信息员”的一期培训,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农户和已建立的科技进村服务站对“三电一厅”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进行示范。准备在2007年加强“三电一厅”工程的宣传和完善,完成制片中心、50个科技进村服务站的改造和建设,实现“一村一个信息员”示范乡镇的二期培训和其余乡镇的一期培训; 2010年完成“三电一厅”工程的全部建设和经济效益的评估,并基本实现“一村一个服务站、一村一个信息员”的目标。在遵化市35个乡镇中,目前已经有28个建立了服务站,在继续推广“三电一厅”的基础上,遵化市已经开始了“进村入户”的尝试。

但“三电一厅”仅仅是承载信息服务的载体,要想为农民提供切实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必须对那些农民真正需要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且要能够更加快捷、方便地传送到农民的手中。如今,河北省“三电一厅”的建设仅仅覆盖到了乡镇一级,许多偏远农村里的农民都觉得大老远跑过去十分不方便。遵化市农村经济局信息中心主任高进勇也认为,“三电一厅”更多的是起到一种示范带头作用,不可能真正实现进村入户,必须要寻求一种经济实用的方式,打通最后一公里。

针对农村电视普及率高、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早在1997年,藁城市农业局就成立了藁城市农业科教制片中心,在电视台设立了固定的农业专题节目――《藁城农业》,将农民最为关心的生产技术、市场动态、价格行情、供求信息等,通过收集加工制成专题节目,在电视台播放。截至目前,共播出了515期,拍摄累计1.6万多分钟素材,建立了比较丰富的农业声像资料库。“平时,我们一般都是做一些技术指导类、科普类的节目,在农忙或者出现病虫害的时候,我们还会及时邀请一些专家进行解答,有时候上午制作完片子,晚上就播出了。”藁城市农业局制片中心的吴立谦介绍说。

1999年,藁城市又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了藁城农业信息网站,设立了“藁城市情”、“名特产品”、“市场价格”、“供求热线”等专题栏目。形成了上下联通的计算机服务网络,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支持。

特色网站显神通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近5年,可是“中国丝网网”的站长毕连纳回想起来自己当初创业的经历依旧是激情澎湃。毕连纳在2001年接触到了电子商务,当时还是丝网厂厂长的他就萌生了在互联网上将丝网推销出去的想法。就在每年的老同学聚会上,毕连纳和几个同学说起了这个想法,最后几个人一起商定由毕连纳投入资金,几个同学投入技术,帮助毕连纳做网站,这样一来他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安平县隶属河北省衡水市,是国家命名和中外驰名的“中国丝网之乡”、“中国丝网产业基地”和“中国丝网产销基地”,丝网业是安平县第一大特色支柱产业。截至目前,丝网生产已遍及全县所有乡镇及周边市县300多个村庄,全县各类丝网企业小摊点达1.7万多家,从业人员12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多。

随着丝网产业发展的日趋旺盛,许多丝网生产企业发现,生产制造环节是整条价值链中利润较低的环节,而采购和销售往往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鉴于这种考虑,许多企业都将采购和销售搬到了网上,通过在网络上收集和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记者随后采访了一个当地规模较大的丝网厂,更加证实了信息化在这里的应用程度。“如今,我们这里上规模的丝网企业网上的业务成交量已经占总成交量的30%,”该丝网厂信息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我们还购买了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将企业的进销存都管理了起来。”

随着“中国丝网网”的名气不断上升,如今网站已经达到了收支平衡,“现在投资期已经过去,以后的回报将会越来越大,正因为看到了这样的前景,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毕连纳对网站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下一步,我们计划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为客户提供一个网上交易的平台。”

在毕连纳看来,这样一个平台就像是一个网上的丝网大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不用到安平,在网上就能进行交易。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丝网网不仅要实现网上下订单和网上支付,还要加入视频功能,让客户直接通过网络面对面交谈,让客户能够直观地看到他们想要的产品。“如果发展理想的话,我们再过两年就能够实现这些功能了。”对于网站功能的拓展,毕连纳显得非常乐观。

毕连纳还计划和当地的网通公司合作,将网通公司针对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需求而推出的集通信、办公、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服务平台,并将其搬到丝网网上。“到时候,我们还可以给在网站注册的会员提供这样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毕连纳解释说。这种模式类似于当下日渐盛行的ASP平台模式。

从政府层面来讲,下一步,安平县也将在应用系统支撑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改造和整合“中国丝网网”、规模企业的网站和服务热线,加强面向企业的情报信息服务,以规范、引导丝网行业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2006年,初步完成“丝网通”服务热线、中国丝网门户网站、丝网信息服务等建设,并选择丝网前20名的企业进行丝网情报信息服务试点; 2007年,进一步完善功能,并在综合实力前50名的丝网企业中推广丝网情报信息服务。

不过,许多中小丝网企业或个人对这种网上交易的方式依然存在怀疑,有些传统的丝网企业主对这种网上下订单、网上支付的交易方式并不认同。“网上交易的信息一旦泄漏出去,到手的生意就会被人抢走了。”这个丝网加工厂老板的担心不无道理,“而且,那些大的丝网企业有钱在网上做广告,我们又做不起,网上信息量这么大,即使把我们的信息放上去,也不会有人看到。”

毕连纳对于人们这样的顾虑也十分理解,他向记者解释说: “我们只是将各家各户的联系方式放在了上面,不论对于企业还是客户,都是平等的”。不过毕连纳也承认对于那些有能力做广告的企业所得到的机会更多,但同时他也认为,不是所有的业务都需要大的企业来做,许多小规模的企业也能接到小的、简单的订单,同样也有生意做。

而对于交易的安全性,毕连纳告诉记者: “这方面不存在问题,因为就网站本身而言,仅是提供一个客户和企业沟通的桥梁,而不会对他们进行监控。”不仅如此,丝网网对于市场行情也不做相应的分析和预测,以免对企业有所误导。“我们仅仅是将现实的信息传递给企业,由企业自己来做决策。”

与“中国丝网网”类似,遵化市的“中国北方食用菌网站”也是由个人投资建起来的,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兴起于民间的特色网站,才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遵化市平安城镇是食用菌生产的大镇,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食用菌专业户,一座挨一座的大棚已经成了平安城镇的一大特色景观。现在,该镇共建大棚1523个,年制菌棒3500万棒,产量35000吨,产值70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之乡。平一村的靳素伶是当地出了名的食用菌大户,至今已从事食用菌生产8年的时间,每年生产菌棒1.8万棒,年创效益2.5万多元。原来,靳素伶为养好香菇,不仅积极向本村有经验的养殖户学习,还自己购买了食用菌书籍,一有空就潜心钻研,摸索规律。

如今,随着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许多像靳素伶这样的养殖大户都将计算机买到自己家里,甚至安装在了田间地头,农民也逐渐学会了利用网络了解信息、信息,从过去的不懂、不会用,到现在已经开始一点点了解、接受并运用,许多已经形成企业规模的养殖户还制作了自己的网页。“我们的北方食用菌网,正是针对遵化的食用菌产业和农民的需求做出的特色网站,所以老百姓对此非常喜欢。”高进勇说。

如今,许多类似的网站都渐渐走上了经营的路子,鸡泽县的“中国辣椒网”最初也是为了服务于大型辣椒企业而建的,可是随着网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辣椒网”也开始走上了经营的道路,他们对于企业会员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在网站注册的个人会员则是免费的。“目前我们的普通会员已有上万人,企业会员将近200个。”中国辣椒网的郝小旺说。

不仅如此,这些特色网站在经营的同时,也在为普通的会员或农户提供着相应的服务。普通农民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市场信息。中国枣网总经理刘玉峰介绍说: “依靠网络,原来农民了解不到的信息可以在农村里有电脑的农资店里了解到。对于老百姓不明白的问题,还可以由农资店店长汇集起来,通过电脑寻找到解决方法后,然后直接通过村里的大喇叭给农民广播。”面对农村电脑普及率低的状况,刘玉峰还创办了《枣乡科技》杂志和《中国枣业报》,让那些没有电脑的农村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农民使用触摸屏查询系统

如今,在河北省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农业特色网站,这些特色网站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胡克认为: “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网站建设,而是要利用特色网站带动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

因为在河北,许多县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方产业集群,这些产业对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支撑性作用,而在品牌推广和经营上,这些特色网站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看到了这些网站的市场前景和服务本领,政府也渐渐参与到了特色网站的建设中来。“政府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协调工作,比如我们的网站可以和政府联合挂名,这样一来,网站的权威性就有了很大的提高。”郝小旺说。

把信息送到炕头上

在9月26日的第十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专家咨询区人头攒动,许多来自周边地区的农民就农业生产方面的诸多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来自河北固安县柳泉镇西内村的杨仕芳主要经营蔬菜大棚,每年都能有八九千元钱的收入,这次来廊坊就是特地向专家请教蔬菜的病虫害防治。

在记者问到他是否想通过买台电脑利用网络的方式了解这些信息时,杨仕芳显得有些无奈:“我们也不愿大老远跑到这里来,可是咱经济条件不允许,买不起电脑,再说买来了也不会用,不知道怎么去了解信息。”

沧州市张官屯乡的王凤霞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苦恼,她种了30亩棉花,每年纯收入有三四千元,虽然也有购买电脑的想法,可是现在她对电脑的需求还没有那么迫切。当记者告诉她河北省政府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信息化的“进村入户”建设时,王凤霞显得异常高兴,“那真是太好了,因为我们虽然想了解信息,可还是没有这个经济条件”。

生猪业是安平县第二大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安平县拥有年出栏商品猪10万头以上规模猪场1个,万头以上规模猪场16个,养猪专业村80多个,养殖小区34个,形成“一龙、十强、百村、万户”的龙型生产格局,2005年仅生猪业就为农民人均增收500多元。但农民对生猪的市场行情却不是很了解,通过上网,他们了解到今年全国的生猪价格将呈下跌趋势。通过这样一个信息,农民对于养猪规模、销售时机、饲料价格等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

另外,相对已高达76.80%和58.56%的固定电话和移动手机拥有率,电脑的拥有率仅为2.68%,而且利用电脑获取涉农信息的农民很少。鉴于这种情况,安平县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借鉴“三电一厅”的模式,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据安平县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立军介绍,目前仅在涉农信息服务上,安平县已有660个用户得到农业短信服务,5个中介组织、18个龙头企业、40个村和1189户农户与农业信息中心实现联网; 已初步建立了35个科技进村服务站、5个动物防疫站和农业信息采集点; “安平粮食在线网”通过网上收集信息,向农民粮食购销等市场信息; “金钥匙”和“七彩荧屏”等电视栏目定期播放农业专题片、致富信息和典型案例等。

针对“进村入户”问题,高进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遵化市总共有600多个行政村,每个村建一个‘三电一厅’是不现实的。可如果能给我20万元,我就可以利用阳光宽带解决信息化进村问题,就这么简单!”

高进勇之所以敢这么说,也有着他自己的考虑: “‘三电一厅’要想普及到村,政府投资太大了,如果利用‘阳光宽带’,很容易就能够解决进村问题。”他所说的“阳光宽带”就是利用机顶盒,将电话线和电视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种比较便捷的方式,以较低的成本使农民享受到互联网的信息服务。高进勇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每个行政村的村委会都有电话、电视,而每个机顶盒只需要700元左右,其中政府补贴300元,村里再出300多元就可以了。

相对这种简易的上网方式,遵化市农村经济局信息中心还充分利用传统的方式使信息进村入户。“每到某样农作物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及时将相应的解决方法印成简报,发放到各个村。”高进勇说,“而且,我们还专门在农村开展了相应的培训,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和信息的能力。”这一点与王立军不谋而合,他们的做法是选取一部分比较积极、对信息化需求迫切的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在村里起到一种模范带头作用。“一旦他们用好了,就能带动许多身边的人利用信息化。”王立军说。

对于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刘玉峰则认为,要用“计划生育”的理念指导农业网站的建设,农业网站应优生优育,不以数量论成绩; 从感情上对农民朋友高看一眼,从接受信息化的能力上要低估一点; 在农村应倡导“三电一店摸喇叭”模式: 三电指电脑、电视、电话,一店指农资店,摸指触摸屏,喇叭即农村大喇叭。

在第十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专家咨询区人头攒动。

应该说,有些农民对信息化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只要他们认为信息化有用,并且能够给他带来收益和效益,他们就能运用得非常好。所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投资小、方便实用、见效快,农民是耗不起时间的。

采访手记:发动群众是农村信息化根本所在

河北省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上,走的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路子。“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跟我们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河北省信息产业厅信息化推进处处长胡克说。但他同时也强调,发动群众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在“三电一厅”的建设上,以农资销售为主的服务站便是“三电一厅”模式市场化运作的尝试。安平县郭西村服务站的史同乐本来就是在当地经营农资的,在安平县依托现有农资店推过服务站的过程中,史同乐的农资店由政府出资配上了电视、电话、电脑,还通了网络,这样一来,不仅让史同乐的农资店生意火了起来,也大大减少了政府的投入。郭西村村民赵国良说: “买这里的东西,我们心里踏实。”

另一方面,2001年建成的河北远程教育网以开发与中小学各学科同步的教学资源为主,通过远程卫星通信,可以让偏远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但随着河北省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河北远程教育网不仅要承担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引进,同时还在开展党员教育、农村科技、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信息传递。

业务的拓展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台资源的整合,如果仅仅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没有丰富而实用的后台资源,开展综合教育信息的只能是镜花水月。“信息网络建好之后,信息服务一定要跟得上,而且信息必须是权威的。”胡克说。而要保证信息的权威性,除了要从省市级的层面来做,还必须要发挥各地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的作用。毕竟,对于不同地区,由于水质、土壤等地理条件的差别,有的地区适合种水稻,有的适合种蔬菜等等,这些都需要当地部门开发相应的信息服务,这也是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必然需求。

基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离不开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廊坊市林业专家杨福亨多年以来一直从事林业技术的研究,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对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理解非常深刻。杨福亨认为,由于农村相对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也较低,不会从大量的信息中去分析,再加上农业分散经营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不能仅从技术方面着手,一定要进行信息的整合。

第4篇: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

现阶段农村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单一等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的重要体现。现实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制定长期有效的农业发展规划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和农村才有出路,才能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有效增长,才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了基层政府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笔者就新形势下基层政府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制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制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基层政府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应首要考虑的问题。

“三农”问题是党在全国农村经济工作重中之重。作为党在农村的基层政府,必须深刻领会党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各项文件的精神,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把中央精神和当地实际以及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制定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长期规划。就关岭县而言,各乡镇就应该在县委、县政府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精神的指导下制定农业长期发展规划,按照农业生产的市场需求变化规律来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譬如断桥镇早熟蔬菜、八德优质米、板贵花椒和火龙果、岗乌中药材、坡贡生姜等等优势产业,在调整中既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又要全面发展一、二、三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这一切都需要基层政府从农村经济结构整体出发,着眼未来,科学规划,组织实施,引导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二、注重市场调节的主导性

注重市场调节的主导性,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引导,改变一切由政府包揽计划和行政命令调整的习惯做法。

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农民这个主体在结构调整中既是实施者,也是市场风险承担者。政府部门切不可背弃结构调整要遵循的原则,指导农民生产这个、生产那个,结构调整的主动权只能掌握农民自己手中。当然,由于农民自身生产经营素质不高,市场信息掌握程度低,对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盲目性。因此,基层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责任更加重大,特别是要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工作,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经济结构调整中来,从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使广大农民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既是农村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农村工作中一条不可背离的原则。

基层政府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方针政策,同时要制定鼓励和推动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当前,应加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引导。

第一,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之基础,认真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禁乱占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生产能力和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实行粮食收购优惠价政策,切实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二,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首先,加快发展产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是农民接受市场信息和出售大宗农产品最便捷的渠道,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增加投入,重点扶持,加快建设,完善设施,规范发展。如关岭县建立断桥早蔬批发市场,同时可在永宁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永宁交通发达,农产品品种繁多,集种植、养殖、中药材等产品为一体。其次,坚持和完善多渠道流通形式。要注意发挥农民购销队伍等渠道的重要作用,积极扶持各类农产品流通的中介组织,发挥它们搞活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再次,要健全和完善市场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使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利可得,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

第三,引进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着力解决农民生产技能,提高农民用科技质量,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将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首先,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在现有的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基础之上,推广优良品种、普及新技术,满足结构调整的需要;其次,作为最贴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条件差,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有限,基层政府应该严格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为农技队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以增强其推广服务功能;再次,加大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利用基层农广校(关岭县正在实施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各种高产栽培技术等)来加大对农民的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最后,加强同广大科研机构特别是农业大专院校的联系,争取更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顺利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保证,基层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向上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引导公共财政政策向农村倾斜,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充分运用农村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作用,鼓励农民个人和集体增加农业投入,多渠道引进外资来发展农业。

第五,有条件的乡镇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有机结合起来,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有效升级的途径之一。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针,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制定可行措施,实现农村市场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三者有机结合。自古以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是一条永恒不变的规律。从关岭县的发展现状看,不能总是停留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产地输出上,实践证明作为原料和劳动力原产地的国家和地区是不可能富裕起来,因为更重要的剩余价值是从第二、三产业中体现出来。因此在有条件的乡镇应该大力引导和发展乡镇企业,譬如顶云可以发展番茄深加工,断桥可以发展番茄、糊辣椒、西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而花江、岗乌、沙云可发展中草药深加工,甚至可以招商引资发展大中型制约厂;板贵花椒驰名省内外,但却未能给板贵人带来经济上的发展。所以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之上有选择性地发展乡镇企业,是推动关岭县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信息化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农产品流通速度的快慢

开展信息服务,引领农民走向市场,让农民充分享有市场信息,是解决农产品积压、滞销和保障农民利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市场信息是产品销售好坏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市场化进程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与否的标准。基层政府要把信息服务作为引导农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既要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搞好市场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搞好市场预测,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从关岭县信息服务看,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农业信息管理水平低。如关岭县断桥镇电子大屏幕由于管理成本高已处于瘫痪状态,四个乡镇农经网都不同程度处于半瘫痪状态,致使农业信息体系不健全,信息服务跟不上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因此,政府应该要增加投入,拨出专项资金来改进原有的信息服务设施,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规范信息管理,改善信息处理和传播手段,提高信息工作人员技术素质,完善信息制度,切实做好农业结构调整的信息服务工作。

四、搞好规划,制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多渠道引进投资

搞好规划,制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多渠道引进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投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而且可以有力地带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基层政府要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制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多渠道引进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投资,带动本地区农产品结构调整,进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多层次加工转化中着重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优质名牌产品。

第二,调整各项农业建设资金的投资方向和建设重点,加强同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之间的协调沟通,优化贷款结构,大力扶持基础好、特色优、前景广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有龙头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培育市场前景广阔,开拓能力强、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从而有效地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进而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五、搞好项目技术示范

搞好项目技术示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是实现农业生产力整体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整体经济效益,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把结构调整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发展质量型农业。实践证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通过转租农民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起到很好的试验示范作用;同时还可以向农民出售良种,提供技术服务,使科技对结构调整的作用得到很好发挥。政府要制定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农技干部服务水平。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获取专项经费,以现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依托,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使之成为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在结构调整中发挥示范效应。

六、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引导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第5篇: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村产业化;经营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耿集办事处

耿集办事处总面积5 240 hm2,耕地2 973 hm2,总人口37 400人,人均耕地0.08 hm2,下辖1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耿集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耕地均为平原坡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备,旱能灌涝能排。境内林网密布,被誉为天然“氧吧”;交通方便,紧邻252省道,黄金水道京杭运河从境内穿过,陆路与水路配套,四通八达,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当地的林业资源丰富,1999年被省农林厅评定为“农田林网达标乡镇”。近年来耿集办事处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和管理,加强意杨专项研究,不断改良意杨品种,优化栽培技术,现有丰产林高达133.3 hm2,植树310万株,农田林网2 866.7 hm2,苗木基地4hm2,优质意杨总蓄量达6万m3,平均年采伐量达6 000 m3。当地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迅猛,“淮海牌”大蒜为江苏省名牌产品,营养草莓和特色蔬菜均为绿色生态果蔬。2009年在郑庄村种植设施草莓66.7 hm2,2010年计划沿贾耿路向东沿伸,将扩大种植草莓200 hm2,主要分布在郑庄、耿集、王集、桑元、豆宅5个村。

1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首先,农业的发展超越了初级生产范围,改变了以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分割的现象,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其次,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逐步增多。再次,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

(2)农产品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的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三大产业群体。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成为广大农民与市场连接的桥梁和纽带[1,2]。

2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意识还不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2)大、高、新的骨干龙头企业少,缺乏集团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化进程缓慢,带动能力较差,辐射面窄,且科技创新能力弱,部分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无法与发展相协调。

(3)农业标准化生产不规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层次较低,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

(4)部分项目缺乏对国内外市场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一些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品无市场、无销路,造成人、财、物的严重浪费。一些合作项目引进的设备落后,生产的大多为初级产品,质量较差,根本无法参与市场竞争。

(5)科技推广水平距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在基地项目建设中,如蔬菜、水果的科技推广队伍相对薄弱,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还较落后。

(6)资金缺口较大。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因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而建设缓慢,特别是一些产品有销路、市场前景好的企业,由于缺乏流动资金,不能满负荷生产。

3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以推动工作的落实。将落实农业产业化政策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点,积极主动争取省、市、区有关政策的落实到位。

(2)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内引外联。一要组织龙头企业产品展示和项目洽谈会,帮助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组织龙头企业引进资金,加快发展步伐。二要推进科技创新,组织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农业大专院校开展科企合作,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际和国家各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名牌战略,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三要积极推荐、指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使其享受更多优惠政策。

(3)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管理并健全运行机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农业乡镇要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一批以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重点产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种苗和饲料、提供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5)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使农产品流通之路畅通。农产品流通是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3]。要进一步完善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益。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手段、水平,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督,用标准化手段促进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要加强流通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

(6)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约束的“瓶颈”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主体要转变单纯依赖间接融资的思路,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小资本市场,让更多的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入农业化生产领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创造宽松融资条件。三是建立农村资本交易市场,为龙头企业通过产权转让等资本市场运作的开展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进而提高农业产业链和关联产业的经营水平,走规模化道路,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

(7)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由政府推动,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带动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与服务模式;加强各类民营服务组织建设,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狠抓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农户及时提供农业科技、农资、政策、法律、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4-5],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优质服务。

4参考文献

[1] 李世麟.农村产业化发展呼唤大额农贷[J].金融信息参考,2005(7):10.

[2] 杨治业,任义琴.山西省农村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J].1997(3):15-16.

[3] 李甜甜,高小峰,王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湖北省农村产业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4):191-192.

第6篇: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

一、对我国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8.6亿,占全国人口的70%多, 消费群体庞大,市场前景广阔。1997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的39%,如果将这一比重恢复到“七五”时期的50%,就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将新增8000多元的消费需求。从需求潜力来看,1997年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0.55,对工业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为1.314,农民消费欲望强烈, 消费需求上升的空间很大。从购买潜力来看,1997年农村居民储蓄为1.5万亿元,人均结余购买力1334元,其中手存现金810元,户均3524元,具有购买上千元商品的能力。

但是,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需求并没有表现出来,甚至出现了即期消费紧缩的现象。农村居民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1992 年的30%下降到1997年的12.4%。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生了城乡居民巨大的消费断层,当城市居民进入消费升级的准备阶段时,农村居民未能及时填补城市居民遗留下来的消费空间,从而造成了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和产品的积压,从整体上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未来增收预期不确定,延缓了即期消费。1997年农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4.6%,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也低于1978—1997年8%的平均水平,1998年继续回落。 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1)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加工滞后,商品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2)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经济效益下滑,吸纳农村劳动力少。(3)受国内经济形势影响, 农副产品低价位运行,农业产出效益更低。(4)城市下岗工人增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大,劳务收入减少。(5)世界经济继续恶化,国外市场萎缩, 农产品出口减少。

二、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财政对策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只有有购买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因此,扩大农村市场有效消费需求的首要条件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在当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还不壮大的情况下,财政应该主动出击,充分发挥其资金和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1.继续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知识型农业。各级财政应积极支持农村教育和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科教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切实把提高农业生产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来。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软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农技推广、农业信息交流等非正规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更新农民科技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扶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区。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严重供“养”不足,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35%左右, 而发展中国家约为1%,发达国家在2%以上。1985—1995年国家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拨款甚至为负增长,1997年我国各级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仅占全国农业gdp的0.2%。鉴于这种情况,各级地方政府在安排预算时应确保农业科研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年实际增长应保持在3.5%左右。

2.消除政策歧视,采取各种积极的财政措施促进乡镇企业的第三次腾飞。当前,我国gdp的近1/3,工业增加值的45%,农民收入的38%是来自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财政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促进乡镇企业发展:(1)规范地方政府和乡镇企业的分配关系,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切实减轻乡镇企业的负担。(2 )允许并鼓励乡镇企业进入或主导一般性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项目、一般性高科技开发和机械开发项目,并结合行业和地域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3 )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农产品加工能力和为农民提供服务并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可用预算内建设资金、国债转贷基金及支农基金通过入股的形式增加企业资金,促进乡镇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转变,盘活乡镇企业存量资产。(4 )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保鲜储运的乡镇企业可通过政府财政贴息、垫息或税式支出的方式支持其发展。(5)加强对乡镇企业应有的公共服务, 如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完备的科技与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还应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乡镇企业职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6 )对需要进行结构调整的老乡镇企业可通过财政增拨专门用于发放乡镇企业贷款的银行信贷资金,帮助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和扩大再生产。(7)各地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和指导乡镇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首先要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此,财政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仓储设施建设投入,切实落实敞开收购政策;二是建立健全粮食风险基金,实现粮食风险基金的全封闭式运行,严厉制裁贪污、挪用、截留、浪费粮食风险基金的行为;三是确保财政补贴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严禁向农民“打白条”;四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粮食企业内部改革,坚决制止新增财务挂帐,加强粮食企业收购粮食的能力。其次,地方政府要在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上支持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发展,实现农工商、产供销一条龙,推进农业产业化。最后,各级政府要注意搜集市场信息,搞好宏观调控,使农副产品适合市场需求,避免重蹈某些农副产品卖难之覆辙。县级或县级以上的政府可考虑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建立以政府信息为导向、企业信息为基础、农户信息为方向的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加速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向货币的转化。

4.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一方面降低了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另一方面制约了非农产业的发展,这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但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自然等条件千差万别,各地政府在投资时应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切不可搞一刀切,盲目效仿。边远贫困山区应侧重于交通、电网等方面的投入,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应侧重于防洪保安工程、节水灌溉工程、造林绿化工程的投入,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侧重于高速公路、邮电通信、居民公宅等城镇化设施的投入。

(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挖掘消费潜力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乏力,农民收入低且不均衡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农村消费环境差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以生产能力过剩最为严重的家电行业为例,很多农户已具有购买千元商品的能力,但由于农村电网落后,电压不稳,电价昂贵、交通通讯条件差,电视讯号弱,产品维修难等因素制约,目前农村冰箱普及率为13%,彩电普及率为20%,洗衣机普及率为12%,电话普及率为7%。因此, 各地方政府在加大农业科教投入的同时,还应利用国家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采用各种方式筹集资金致力于农村交通、通讯、电力等方面的建设,积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挖掘消费潜力。就财政资金而言,县级政府可从乡镇财政新增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再从本级预算收入和上级转移支付收入及国债转贷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三)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填补城乡消费断层

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城市化进程滞后是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双重过剩的症结所在。农村城镇化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首先,农村城镇化可优化投资环境,使乡镇企业获得与城市企业同等的人才、技术、信息乃至资金,从而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农村城镇化所带来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可推动交通运输和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领域。最后,农村城市化可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提高农户消费水平,填补城乡消费断层,形成新的投资和消费热点和兴奋点。因此,国家财政一方面要在安排基建投资时侧重于小城镇的电网、道路、供水等与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在税收政策上对由农村转化来的城镇的乡镇企业、工商业予以一定的优惠,积极扶持小城镇工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城镇化方面,湖北省襄樊市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各地可借鉴该市的经验,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加强农村“减负”工作,积极推进农村“费改税”

农民负担过重是制约农民扩大再生产、增加收入和增加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各级地方政府应下决心精简机构,加强支出的预算约束,真正做到增收节支,减员增效。同时,还要结合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建农村财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实行“费改税”。由于大多数收费本身所具有的非规范性及由此产生的收费主体的多元化和收费理由的可塑性,各部门必然在利益的驱使下翻新花样、更换名目向农民收费,从而导致农民负担的反弹。因此,只有将非规范的收费行为改为规范的征税行为后,稳定农民负担才有可靠的法律保障,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第7篇: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高效、特色精品、休闲养生农业为主攻方向,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今后几年,是农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推动山区经济绿色崛起,赋予了农业现代化新任务新要求;经济结构调整,松商回归创业,创造了农业现代化新机遇新动力;自然与市场风险加剧,资源与环境压力加大,投入与成本持续上升,带来了农业现代化新挑战新困难。通过开展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进一步梳理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组织专项行动,实施重点工程,有利于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有机整合各方资源要素,有序深化各项工作举措,从而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赢得先机、形成合力、夯实基础、营造氛围。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按照“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供给、保安全、保民生”的总体要求,突出“创新转型、强农富民”主线,大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层次,不断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逐步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为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700元。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切实增强,全县粮食总产量达5.5万吨;蔬菜总产量12万吨,产值1.5亿元;生猪饲养量达到25万头,家禽饲养量200万羽,畜牧业总产值达2.3亿元。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6万亩,总产量5.50万吨,总产值1.30亿元,基本保持持平;茶叶总面积12万亩,总产值6.8亿元,年均增长10%;生猪饲养量25万头,禽饲养量20万羽,总产值2.30亿元,年均增长3.60%;食用菌种植量6000万袋,产值2.15亿元,年均增长2%;水果面积稳定5.50万亩,产量4万吨,产值1.00亿元,年均增长5.92%;蔬菜面积稳定7.0万亩,其中高山蔬菜2.00万亩,蔬菜总产量12万吨,总产值1.5亿元,年均增长7.22%。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切实改善,全县新培育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超亿元的2家,扶持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全县培育申报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15家,县级规范化合作社50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动植物疫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100%,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出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8%以上。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切实提升,全县机械总动力达到15-16万千瓦,,茶产业机械化水平要求达到75%以上,其它主要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达到30-50%,山区机耕率达到85%以上。建成21个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5个示范性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

(三)重点任务。围绕上述目标,狠抓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着重推进以产业提升、科技提升、品质提升、主体提升、市场提升为主题的“现代农业五大专项提升行动”:

1、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坚持把“两区”建设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整合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资源,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主导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农业。到2015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5万亩,着重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农田质量提升、三新技术推广、组织化服务等内容的建设。通过实施将其建设成渠沟通畅、路电成网、农田格式化、土壤养分平衡、栽培模式先进、服务功能齐全的具有现代化农业基础的生产功能区,为进一步改善我县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深入实施农业“258”工程,到2015年,完成2个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设,建成园区面积6000公顷。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依托,深入实施茶产业提升工程,大力提升高山蔬菜、食用菌、水果、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积极创建高山蔬菜示范基地,推进食用菌、水果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和发展特色养殖业,打响一批农产品特色养殖品牌。

在做优一产的同时,积极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着力构建集经济、生态、景观、社会文化功能和游憩保健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

2、实施科技提升行动。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三新”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抓手,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县与省农科院的合作项目,开展技术创新和示范。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提高优良品种的供应能力。围绕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逐步建成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和农机维修中心,逐步实现农机装备数量的合理增长和结构的优化提高。加快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农业行业监管、政务办公信息化和智能化农业发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力、科技支撑力、农民主体力、社会参与力等“四力合一”的农业公共服务建设机制。不断完善产业首席专家制度,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技专家联基地、联企业活动。到2015年,建成21个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5个示范性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3、实施品质提升行动。坚持做大做强品种优、品质高、品牌响的特色产品,从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入手,大力推进农产品特色化、精品化,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农业执法检查力度,深化农资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保障农业投入品安全。加大农业标准化推进力度,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深入开展生产记录档案规范化单位评比创建活动,实行农产品标识制度和质量可追溯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知名商标申报,注重培育品牌文化、提升品牌内涵,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品牌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实施主体提升行动。不断创新农业组织化形式,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行业协会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包括营销、技术、金融等多方面内容的经营性、服务性组织。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技术指导等工作,进一步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基础条件优、产业带动强的龙头企业,使其真正成为牵头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行业龙头。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规范工作,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品安全化、社员技能化“五化”建设活动,强化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培育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年销售额1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家,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县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

5、实施市场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和各类农业协会,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市场和物流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布局,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物流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建立以浙南茶叶市场为中心、8家乡镇茶青市场为骨干、50家县外茶叶直销窗口为依托、50家茶叶网店为补充的茶叶市场网络。大力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积极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加强农产品宣传,发挥农民信箱系统在组织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农展会和网上推介会等活动。对农民从事农副产品营销、技术信息服务要坚持低标准收费、高标准服务、快节奏办事。同时,继续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开展网上营销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和农民搞好产销衔接。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把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农业工作的主抓手,围绕行动安排工作,结合行动落实项目。健全责任机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职能科室具体抓。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将任务、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加强工作督查,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发现问题将第一时间进行整改,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二)加大政策扶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研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措施。吸引工商资金、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壮大农业投资规模。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进一步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把加强“两区”建设、提高农业现代设施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作为财政扶持的重点。

(三)强化机制创新。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农业现代化制约瓶颈、顺利推进三年行动的动力,实行面上改革创新与点上改革试验相结合,全方位加强政策、制度设计,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普适性、长效性的制度成果。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合作化、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产权制度,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引导优质资源要素流向农业,不断激发发展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能。完善决策机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使三年行动涉及的政策设计、年度计划和工作措施更加科学。

第8篇: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

政府扶持信息化走上快速道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来,自治区应用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和各行各业的重视。在自治区信息化办公室的协调下,确定以建材、机械、纺织、冶金、石油、轻工、建筑设计等行业为重点,树立示范企业,抓典型项目,采取在企业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计算机应用项目,近几年重点扶持了自治区骨干企业、上市公司,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共实施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项目250项,其中:计算机控制占38%,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占13%,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占24%,网络通信占1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ERP占5%,其它占6%。总投资83995万元,其中:自筹30310万元,贷款53677万元。验收项目110项,贴息合计560.49万元,近50多家企业享受了补贴。项目申报单位覆盖了国营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及民营企业近200家。这些项目完成后具有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产值134010万元,利税48556万元。

1998年,自治区信息化办公室与工商银行共同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子信息应用贷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项目立项申报、论证、评估、跟踪管理、验收、贴息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同时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工程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为加强信息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确保信息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规范管理信息工程建设提供了依据。200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规划明确了传统产业改造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要求积极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ERP系统等,70%的大中型企业采用电子商务手段,实施政务电子化,地州市以上政府机构80%的业务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推广以计算机集成制造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并向新型系统集成方向发展。

传统企业借信息化重生

“八五”、“九五”期间,新疆认真贯彻国务院的精神,扎扎实实落实计划,采取抓重点、以点带面,利用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获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带动了相关的综合效益。

首先,生产过程普遍采用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控制。如机电行业采用数控、数显技术改造机床,提高了加工自动化程度和产品质量,工效提高了30%。建材、冶金、化工、机械、轻工等行业实施工业炉窑计算机控制,水泥制造业提高产量6%以上,使产品合格率提高25%。冶金炉窑平均节能10%,提高成材率1.2%。轻工、纺织行业采用计算机对工业锅炉进行控制,提高热效率5%~10%,降低能耗10%。纺织行业使条染合格率由48%提高到90%以上,批染复染率由7.8%下降到2%。

其次,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全区在建筑、机械、石油、冶金、轻纺、电力、城建行业的工程设计中,普遍推广应用了CAD技术。全区的建筑规划设计院已基本普及CAD技术,其中95%以上的计算工作量、90%以上的绘图工作量已用CAD来完成。全区有300家等级勘察设计单位计算机出图率达到82.86%,节省工程投资5%~10%,设计出错率由5%降到1%。计算机辅助制造、辅助测试等技术也得到普遍应用。此外,毛纺、服装、地毯、彩色印刷制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推广应用了CAD技术。

最后,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ERP系统,向现代化管理迈进。新疆企业信息化经历了从单一生产设备的微机监控,CAD、CAM应用到企业MIS建设的过程。目前部分大型骨干企业正向企业ERP方向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将生产制造、工艺、设计、质量控制、销售、计划、采购、库存、成本、财务、人员等各环节整合,对企业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大幅度优化。据统计,新疆60%的大中型企业已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局域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接,建立网站,为逐步实现电子商务奠定了基础。

从电子政务到十二金工程 全面开花

目前新疆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从早期简单的文字处理、公文管理等发展到现在的内部局域网建设、应用系统的开发推广等,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立,并于11月正式开通,推动和促进了自治区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现在已有15个地州市和13个厅局、20多个县建立了自己的公众信息网站。这些网站成为宣传、介绍新疆的权威性窗口,促进了政府工作效率提高。

从2000年开始,自治区工商系统完成了自治区工商局连接各地(州、市)、县、乡(镇)的三层四级内部业务专用网络建设。现在,新疆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所有的城镇工商所,文件及信息传输都是通过内部业务网进行,提高了工商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自治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已将全疆70多万参保人员的信息全部纳入到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管理之中,为各级政府方便、及时、安全、可靠地管理社保基金奠定了基础,也极大方便了参保人员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和发放。最近,自治区又投资3500万元,正式启动和实施全疆的“金保工程”,届时一个覆盖全疆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将不仅为各类参保人员提供优质服务,还可为企业和就业人员提供求职、招聘等服务。

自治区外经贸厅投资1800万元建设完成了自治区外经贸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了外经贸办公服务体系、外经贸政务业务服务体系、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包括“新疆产品市场”、“外经贸审批管理系统”、“外经贸业务在线申请系统”、“在线交易系统”等25个子系统和“加工贸易”、“申领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商品配额招标”等50多种业务系统。现在全区已有200多家企业利用网络开展国际贸易并取得显著成效。

自治区公安厅组织实施的“金盾工程”已经顺利完成总体规划、方案论证及立项工作,现已开始启动实施。

自治区财政、审计、建设、城市管理、水利、农业、科技、技术监督等24个厅局机关建起了办公业务局域网,15个地州市建立了党政群专用局域网,建立了相应的业务应用系统,制定了本部门或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软件业:面向中亚开拓市场

软件业是新疆信息产业的核心,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自治区制定了面向中亚市场的软件特定策略。

首先要建立集约化的软件产业基地,包括完成百花村软件园二期(主楼)工程,入住50家有一定规模的软件企业,开发具有特色的软件产品100个,年产值2.5亿元。在办好新疆百花村软件园的同时,充分发挥自治区低端软件人才丰富、软件开发成本低的优势,通过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合作,在乌鲁木齐建立软件生产基地,创办集约化的软件工厂。

其次是培育、扶持一批骨干型软件企业,打造一批拳头软件产品。通过合作、合资、改制、重组等多种方式对自治区软件企业进行整合,使全区的软件企业逐步形成规模,重点培育和扶持十大专业软件公司,使其各成特色,拥有拳头产品。此外,结合区域及文化特点,重点开发石油勘探、新疆多语种及阿拉伯语系和各种应用类型方面的软件产品,特别是基于Linux的多语种操作系统、OA系统、教育软件、自动翻译软件、游戏及娱乐软件等。

近两年,自治区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鼓励对软件产业的风险投资。初期国家安排部分种子资金,同时通过社会定向募股和吸收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筹措资金。其次,自治区也适当安排一部分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作为发展信息产业的专项资金(争取每年1000万元),用于制造业、软件业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在税收政策方面,首先,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其次,在区内设立的软件企业、电子信息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新创办软件企业、电子信息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第三,对软件企业、电子信息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除列入《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外,均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第四,软件企业人员薪酬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

信息化重点工程浮出水面

根据新疆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十一五”期间,自治区信息化建设主要将以以下八个重点工程为重心。

综合宽带信息通信网络工程

在现有电信网、广电网的基础上,采用IP、ATM、SDH、DWDM等技术,建设新一代高速宽带骨干传输网,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并逐步实现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

数字电视平台建设

结合实际情况,自治区将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向有线电视网络状况较好的地、州、市辐射发展数字电视用户,以点带面,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全疆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进程,2010年前完成大部分县的数字化过渡,2015年前完成全疆有线电视用户数字化过渡,停止模拟电视信号播出。

企业信息化工程

建立全区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和企业产品综合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商品、技术等供求信息的平台,进行网上交易等,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广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推广以计算机集成制造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发展综合自动化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

建设“两网一站四库12大业务系统”

“两网”是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自治区将建设和整合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统一的自治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它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内网与外网之间物理隔离,外网与互联网间逻辑隔离。

“一站”是政府门户网站,自治区及各地州县(市)政府部门都将建立门户网站。

“四库”即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四个基础数据库,建设公共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中心,全面提供数据库目录、导航系统、索引系统和链接服务,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

“12大业务系统”指办公业务资源、宏观经济管理、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审、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等12个业务系统的建设。

农业信息化工程

在全区初步建成体系完整、运行高效的区、地、县、乡四级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系统,建设农牧业生产、产品与技术数据库,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实施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自动监测、自动控制等,建立农牧业信息服务网。

建立自治区维哈柯文软件开发与产业化基地

建立自治区维哈柯文软件开发与产业化基地,研究开发基于Linux系统的多种民族语言文字操作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及应用软件,实现商品化发展,为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工程

重点扶持具有新疆优势、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充分利用资源及市场的优势吸引国内外企业来新疆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开拓西部和周边国家市场。

第9篇: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是高投入、高收益、高技术密集型的特殊产业群体,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为加快我市医药产业发展,叫响“中国北药之乡”,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药业发展趋势及××药业发展现状

医药产业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医药产品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已成为全球医药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继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处方药市场、世界非处方药的第一大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市场发展进一步加快。黑龙江省北药资源丰富,省内分布的动、植物药材有种,总蕴藏量为亿公斤。有药材保护区处,保护面积万亩。年末黑龙江省已步入医药大省行列,医药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位。形成了以哈药集团为龙头的一批骨干企业,涌现了一批骨干产品,产值超万元以上的就达种,产值超亿元的有种,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全省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牵动力量。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用药消费的增长、新疾病带来医药的新需求以及医药生产的多元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医药市场增长速度仍将继续高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速度。

××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张广才岭东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北药种植和生长,为发展医药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野生药材富集。全市野生中药材资源品种共科、种,其中名贵中药材有山参、田鸡、鹿茸、麝香、熊胆、豹骨等种;道地药材有黄芪、黄柏、龙胆草、苍术、北五味、刺五加、满山红等种;大宗药材有柴胡、灵仙、寄生、巨麦、白鲜皮、地榆、益母草、升麻等多种。全市中药材年蕴藏量达到万吨,周边市县中药材年蕴藏量在万吨左右,开发潜力巨大。种植历史悠久。××种植中药材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掌握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先后成功种植了龙胆、五味子、黄芪、甘草、柴胡、平贝等十几个品种。全市现已形成了横道镇二十二村、三十五林场平贝种植基地,山市镇黄芪、五味子种植基地,我市已被黑龙江省列为刺五加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到多亩。森林食品多样。森林食品资源丰富,有蕨菜、刺嫩芽、猴腿等多种山野菜,年贮藏量万吨。松籽年收购量吨以上,野生黑木耳、猴头蘑等食用菌年产量万吨,适宜林蛙养殖面积达万公顷。多样的森林食品为开发生产保健食品提供了优越条件。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经济大通道中,距省会哈尔滨公里,距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牡丹江市仅公里。滨绥、图佳铁路、⒈国道横贯全境,距国际航空港牡丹江机场仅公里。周边有三个国家一类口岸,距绥芬河铁路和公路口岸公里,距东宁公路口岸公里,对俄贸易优越。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对于我市发展药业产业,迅速抢占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先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目前,全市工业企业人员工资为: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元;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元;一般工人月平均工资元,可为医药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电力充足,水质优良。××所处的黑龙江电网,是东北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我省全年总发电量为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相对较低。全市有大小河流条,地下水储量约亿立方米。境内的海浪河是黑龙江省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资源充沛,水质好,为加工企业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医药工业基础坚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药业产业发展,将医药产业列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依托黑龙江省第一家生态农业开发区,辟建了医药加工园区,为发展医药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科技支撑。出台了税收、土地、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具有资质的制药企业进驻××,现已有雪都制药、五环制药、康宝制药、林海雪原制药、金鹅生物制药等户制药企业入驻医药加工园区,全市制药企业达到家,总投资近亿元,年产值达到亿元,生产药品剂型种,药品品种个。全市已有户药品批发零售企业通过认证。

二、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为主题,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开发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坚持“以药兴市,以药富民”的发展战略,实施医药工业园区、北药种植养殖基地、药材市场和药业关联产业等重点工程,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发展,叫响“中国北药之乡”,把××建成黑龙江省外敷药基地、全国北药种植基地、药品流通和中药材(品)集散地。

(二)遵循的原则

⒈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合理保护的关系,把发展医药产业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结合起来,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⒉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把药业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药业产业领域建设重点,分阶段实施,逐步将医药产业培育成我市支柱产业,把××建成药业大市和药业强市。

⒊坚持以政府为导向,企业、农户为主体的原则。政府扮演支持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角色,引导规范企业、北药种植户成为产业发展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快药业发展。

⒋坚持医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北药名优产品的同时,加快医疗器械、新型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发展。利用医药产业生产技术优势,向相关产业进军,在化妆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植物农药等产业方面取得新成果,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医药经济新格局。

(三)任务目标

⒈总的目标

到年,北药基地面积达到万亩,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亿元,税收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户。

()北药生产。按照生态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巩固已有药材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黄芪、五味子、刺五加、防风、平贝、人参、丹参、龙胆草、甘草、林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的道地药材品种,进一步扩大药材和药用原材料作物种植面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批集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北药种植园、北药高技术产业园、北药良种示范园,形成以××为中心,辐射周边、带动全省,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药材及药用原材料作物生产体系,拓展药用动物养殖领域,为北药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药材(品)加工制造。突出科技强企,壮大药业企业总量,实现企业升级,发挥群体优势,把××建成药业大市、药业强市,把我市的药品(药材)加工制造业建设成为体系完整、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药业(药材)加工产业体系。

()药材(品)流通贸易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先导作用,把××建设成集药材、药品流通、监测质控、配送服务、信息交流、药品博览展示于一体的最具黑龙江乃至全国特色的流通贸易服务中心。

⒉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年-年。以、、为目标,铺摊子、搭架子,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企业、农户三赢机制,形成产供销、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创新体系。建立平贝、五味子、刺五加个品种生产基地,扩大北药试验示范研究,扩大良种基地面积,北药种植面积达万亩。在药业企业已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药业集团公司。制药企业总数达到户,产值亿元,税收万元。

第二阶段:年-年。跨越式地提高××药业的功能和地位,把××建成黑龙江乃至全国北药原材料种植示范基地、药品(材)加工制造基地、药业流通及信息中心、药业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教育中心和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北药种植面积达万亩。建立种植(养殖)生产示范基地个。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亿元,税收亿元以上。

三、重点规划任务

⒈合理规划,加快北药生产基地建设。一要实行优良品种工程。充分发挥市农技推广中心、科技局作用,加快中药材良种的引进、繁育及推广,大力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道地药材,扩张优良品种种植(养殖)总量。积极培育无公害药材品种,通过对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对育种方法、植株施肥、浇水剪枝、嫁接等管理方法及高效无污染、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生产出优质、无污染的中药材种苗。在育种基地上推广应用示范新品种小规模栽培,实行规范化、科技化、标准化种植养殖。二要标准化生产。执行药材生产规范化标准,严把质量关,制定平贝、刺五加、五味子、黄芪、防风等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喷灌、蓄水池、温室和大棚等设备设施,满足基地生产需要积极与省医学院、省中医学院、省药品检验所合作,开展中药材指纹图谱研究,从生产、粗加工、贮存、制剂的原料、中间品、成品、流通样品等各个角度和方面,发现药材质量变异和缺陷,从而建立完备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三要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中药材种植区域进行规划和调整,到年,在横道镇建立亩的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山市种奶牛场建立万亩的五味子生产示范基地、××镇建立亩的黄芪生产示范基地、柴河林业局建立亩的刺五加生产示范基地、××镇和柴河镇建立个头的鹿养殖基地、柴河林业局和长汀林业局建立个万亩的林蛙养殖基地、柴河镇和××镇建立个把的蚕养殖基地。在保证制药企业药源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发挥现有种植(养殖)品种优势,不断扩大辐射区,增加基地面积。四是建立健全组织服务体系。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积极开展北药种植技术培训,推进北药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和普及,提高育苗、栽培、田间管理、防虫治病、收割晾晒等生产技术水平。建立北药产业协会,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流通渠道,调动流通领域经纪人的积极性,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年,北药协会发展到个分会,覆盖面达到。五是建立野生药材自然保护区。在长汀、横道、柴河、二道、三道建立刺五加、五味子、林蛙三大品种的自然保护区,明确保护任务,落实保护责任,实现我市野生药材永续利用。确立北药发展利益机制,凡是涉及到森工局和山市种奶牛场的有关北药发展事宜,由市政府统一进行协调,保持步调一致,共同发展。

⒉强化措施,创建现代药业工业企业体系。一是加快医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制药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加速产品升级换代,突出各自特色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进现有药业企业改造,大力实施调高、调优、调强、促大等战略措施,使药业企业得到升级,加快发展。二是组建研发机构。引导制药企业自建孵化器,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北药研发系列产品,并积极进入临床。各企业都要做到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鼓励企业向科研院所、优势企业挂靠。积极与中国药科大学、省中医药大学、省中药研究所等药品科研机构、医学院校联合挂靠,达到人才、设备共享,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充分抓住国内、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对外扩张机遇,与国药集团、哈药集团、石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等企业实施联合挂靠,通过入股、合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等多种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技术和实力。四是促进企业产品出口。培育制药出口企业,帮助办理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在药品包装、工艺、原料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加出口种类和品种,要不断与国外制药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逐步打入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市场,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五是组建药业集团。以建立现代企业为目标,打破不同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实行产权整合,推行强强联合,产学研、贸工农相结合,组建制药集团,走医药产业集团化发展之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⒊扩大营销,全面拓展药业流通领域。一是建立北药集散地。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以药材公司为载体,建立北药集散地,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药材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创造平等交易和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鼓励企业、经销大户到大型药材市场设立窗口,不断拓展销地市场。二是培育药品流通企业。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通过认证,提升企业资质。加快企业营销队伍建设,营销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要达到以上。完善销售网点建设,通过总经销、区域、终端销售、广告宣传促销、医学专业推销等方式,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覆盖率。积极引进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鼓励制药企业与药品流通企业进行联合,积极参与或融入国内外大型药品销售公司,逐步收购或控股一些重点城市的医药批发企业或配送中心,组建全国性的药品连锁店。三是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编制我市药业网页,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村村通”、农业信息网和农业技术,广泛宣传我市北药资源、政策信息,通过网络加强与各大制药企业的联系,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信息,做出科学的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指导药业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实施名牌战略。树立创新意识、营销意识,面向国内外市场,采用先进加工设备、工艺和技术,开发生产高质量、有特色的优质名牌产品,及时抢抓机遇,强化营销,迅速抢占市场。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联牌经营,通过“联牌、靠牌、引牌”,走出一条“以名牌抢占市场,以名牌促发展,以名牌求效益”的名牌之路。五是发挥政府在市场开拓中的作用。强化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宏观调控职能,按照市场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引导生产。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经营,解决地区分割、流通不畅,环节多、费用高等问题。各相关部门要高度负责,以开拓产品市场、搞活产品流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为己任,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北药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重点解决卖药难问题。

⒋科技创新,提高医药行业整体实力。一是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制药企业要普遍推广、使用计算机在线控制技术,实现制药过程程序化、自动化。完善拓展药业行业信息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部开通互联网,实现网上信息、信息查询。二是加快新药开发步伐。坚持新产品开发、仿制药品开发、老产品改进并重,做到仿中有创、创中有闯,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新药开发体系。三是加快人才开发。依托牡丹江医学院、省中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培育较高层次的医药人才;完善市职教中心功能,建立培养初级药业人才和劳动力的医药职业教育体系,保证药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医药产业人才开发,引进科技和管理人才讲学,培训科技产业化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培养我市掌握现代化科技的新一代药农和专业技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重视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厂长经理,积极鼓励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先进企业深造、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实力雄厚、稳定的药业科技和管理队伍。争取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见效,五年初步形成稳定的科技和管理队伍。

四、保障措施

⒈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医药行业方面的专家顾问组成的××市医药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下设办公室,设在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由相关部门抽调。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药业产业重点项目开发,制定全市药业产品开发战略,规划、部署和组织新产品研发、企业技术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帮助制药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扶持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和骨干企业,加速推进药业产业发展。下设个专题推进组。①北药基地建设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农委、科技局、林业局、药监局等部门和各乡镇组成。负责制定基地发展目标,进行组织协调、种植落实、信息反馈、技术指导等。农委牵头负责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由市林业局和柴河、大××、××个森工局负责野生中药材的保护与开发。②药业加工组。办公室设在经济局,组长由主管工业和主管开发区的政府副市长担任,成员由经济局、药监局、开发区、科技局等部门组成。负责对企业改造任务的指导、督促检查、信息反馈等。③企业流通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长由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由药监局、经济局、农委组成。负责组建流通企业,扩大销售渠道,打造知名品牌等。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认真落实规划任务,各乡镇也要制定出每个年度的乡镇药业发展规划,为全市药业发展创造最优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⒉强化政策扶持。①建立医药产业开发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用于新药研发、贷款抵押担保、奖励为研发新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等。②各部门围绕我市北药资源积极向国家、省申请资金、项目,并开辟“绿色通道”,设立专项贷款支持北药基地建立、发展。③对新建、盘活、改制制药企业,市财政将在企业所缴纳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在一定条件下给予适当贴息。④制药企业与省内、国内知名企业挂靠、联牌经营的,视贡献予以重奖。⑤争取国家减免税政策,扶持企业不断开发新药产品,增强研发能力。⑥对获得省级、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⑦积极解决好医药制药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户口、住房、家属就业、个人科研基金申请,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为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⑧新建制药企业,建设期间免收一切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十年内全额投入企业,扶持企业发展。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办结服务,投资企业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全部由市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代办、领办,相关手续只收工本费。⑨针对企业特殊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给予优惠。

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以商招商。通过政策、资金手段,扶持现有企业发展,建立××市招商引资工作良好信誉,依托雪都制药、五环制药、康宝药业、林海雪原药业等制药企业的宣传纽带作用,积极向外联络,吸引外来企业到××投资办厂。二是定向招商。根据北药种植基地及品种,由药监局、科技局、农委负责,确定重点开发领域,以优势资源吸引外来投资者。加强对全国制药企业的了解,重点选择东北区域、兼顾全国制药企业,主动出击,宣传资源、政策、区位等优势,吸引投资。计划、经济、药监、科技、农委等部门每年要与—家企业有实质性洽谈。三是上门招商。根据搜集整理的制药企业信息,由药监局牵头,经济、计划、科技、农委、开发区等部门组成工作组,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制药企业,每年不少于两次集中、分片上门招商。四是委托招商。由招商局牵头,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委托知名的医药设计、药品经销商、科研部门作为全市的招商,利用自身接触范围广、信息渠道通畅的优势,开展招商活动。同时,要在全国一些有影响的药材市场、制药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不定期召开药业招商引资洽谈会,宣传××的资源、项目和政策,为拓展××知名度,加快药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近期重点任务

为强力推进药业产业发展,实现本规划预期目标,近期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⒈做大北药种植基地。推进北药基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年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万亩。主栽品种平贝亩,五味子亩,刺五加亩,黄芪亩,沙参亩,龙胆草亩,防风亩,鹿存栏头,养蚕把,养殖林蛙面积万公顷。一是制定政策,完善机制,保证北药产业健康发展。最大限度用活用好国家和省市关于北药发展的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设立北药发展专项贷款,制定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政策,在北药基地生产上开展农业灾害保险,逐步建立北药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在企业与种植户的利益联结上,重点尝试企业与农户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按照企业要求,从基地北药品种的选育、引进、种植(养殖)、加工、产品包装、商标、质量标准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调控、统一规范。严格执行野生药材资源管理有关规定,对全市野生药材资源区域、采集、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实现野生药材的永续利用。二是坚持标准,基地示范,实施北药品牌战略。北药种植、养殖基地建设要做到与中成药企业原料供应、商业企业货源供应相结合,重点发展黄芪、五味子、刺五加、防风、平贝、龙胆草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的道地药材品种。药监局对药材生产过程实行全程监控,确保药材生产符合质量标准。××年在横道镇二十二村建立亩的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在柴河镇长石村、××镇马北村建立个蚕养殖基地,××年做好平贝生产示范基地认证前期准备工作。以我市农友北药开发研究所为基础,与东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北药新品种和优良品种。××年重点种植北黄芪、北龙胆、北防风等品种,平贝选用本地野生驯化的品种,刺五加选用所在地块野生品种,五味子选用一串红。实施北药种植品牌开发工程,××年、××年重点打造林海雪原、威虎山、横道二十二平贝、山市五味子、三道北芪等品牌,扩大我市北药种植、原料生产、产品开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强化服务,完善功能,提高北药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实施“科技兴药”战略,建立和完善北药产业的服务体系。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北药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和普及,加大对北药种植技术的培训力度,××年培训率达到以上;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平贝、刺五加、五味子、黄芪、防风等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促进北药种植规模化;建立北药产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年建立二道、横道个镇级北药协会;加大信息服务力度,积极提、销等有关情报信息,准确预测和分析药材市场,引导药农有计划发展北药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