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的出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统筹城乡 基础教育 师资均衡 成都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3.021
成都市正在推进“统筹城乡灾后重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两区”建设工程,提出了统筹城乡基础教育这一重大课题。
成都市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现状
成都是我国中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目前按照“全域成都”理念,以统筹城乡教育思路,以推进“发展规划、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生均经费、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六个方面城乡一体化为途径,努力探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但以教育现代化标准衡量,成都市基础教育“大而不强”、教师“量不够而质不高”、师资配置“城乡差异较大”的现状依然存在。从全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基本情况来看,截至目前,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学科结构与实际需求有差距。根据相关报告,名校及城镇学校教师基本胜任工作,而薄弱及农村学校教师,若严格按照教师质量标准来看,“不称职”的也不少。从成都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城乡分布情况来看,不均衡分布问题依然明显存在,从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到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优青教师的数量,中心城区同农村区县、市域内城乡间、县域内学校间差距都非常明显。
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差异
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在均衡配置方面问题较严峻,既存在现实不足,也有体制方面的问题,既有教育内部的制度与政策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原因。首先是数量和质量问题。全市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受当前生师比而衍生的科学编制问题的影响,既超编又缺人成为义务教育的现实状况;整体职业素养水平不高,农村教师尤甚;有带动能力的骨干教师不足,农村教师堪忧;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型老师不足,农村教师没有。其次是培养和培训问题。教师队伍入口水平每况愈下,近年来农村与城区学校皆反映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同过去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培训效率不高,个性个人化培训偏少,教师培训上存在城乡“一刀切”现象。再次是管理和流动问题。实行教师以学校为单位分散管理的模式制约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在农村和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与在城镇和名校工作的教师相比,从入职初始便有差距,全程专业发展更是极为不利。教师队伍的不断流动更助推了新的资源不均衡分布,全国及成都市基础教育存在教师自然流动与政府主导流动两种情况,因教师自然流动而导致优质师资从农村和薄弱学校向城镇和名校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对策
成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城乡间的不平衡发展与同一区域学校间的差异性发展。在城乡学校实现“标准化”建设后,教师队伍的结构与素质便成为焦点问题,解决之道是从教师管理制度入手,探索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的途径与模式。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是实现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消除贫困或难短时兑现,创造公平必须刻不容缓’,这是总理回信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师生所强调的。教育公平推动,农村孩子要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得有‘能下去、能留住、能干好’的专业化高素质师资队伍为重要支撑。”①很久以来,因全国城乡经济社会不平衡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城市,使得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教师在面临繁重工作任务时,还面临因交通通讯条件艰苦等造成的许多无法解决的生活难题,很难留住优秀教师。这种教师面临的城乡反差大环境,在成都市也是存在的。实现均衡要跳出教育框架看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
做好教师的入口关和培训是达到均衡配置的关键点。完成“普九”后,各地都重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教育机制,形成一些值得持续推广的经验。成都市及各区县出台政策措施以推进教师教育,加大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实施“工程”,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农村教师发展;以校本研修示范校、教师教育示范机构为龙头,推进校本培训和研究;组织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创新城乡学校对口支援、捆绑研修、捆绑发展等方式;市级培训机构组建培训联盟,统筹培训工作。这些做法可加快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
实施常态化的教师流动是确保均衡配置的必由之路。实施常态化的教师流动能有效促进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如《成都市教育局关于深化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为实现常态化教师合理流动指明了方向。一为对口支援,由强校至弱校,由城镇至农村,由内圈层至外圈层,学校间相互派遣教师。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支教”,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常态化的教师流动。二为在县域内同一学校任教达9年的教师及校长进行交流。在交流时要为老师解决实际困难,采取给予补贴和政策倾斜等多项激励措施。
优化教师待遇、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是解决均衡配置的核心举措。“需要加强对农村教师专业性的宣传,使‘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形象定位仍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②目前成都市农村学校教师这一职业吸引力较低,优秀教师不愿去也不愿留,主因还是待遇不高。“农村教师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工资水平高低是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待遇,既要有保障更要有优势,这是提升教师社会综合地位的基本之道。”③可见,待遇合理与否是教师职业选择意向最简单的检验标准,农村教师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才会有教师双向有序合理的流动,优秀教师才愿去农村,才会留得住并干得好。首都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认为,“具体落实的待遇政策是农村教师最重要的职业吸引力”。④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是人们选择职业的另一衡量标准,除物质条件外,还要给农村教师队伍提供精神激励、进修机会、提升空间等专业环境保障。与成都中心城区及县城学校比,农村学校总体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许多老师要“走读”,工作和生活成本较高。要实现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的根本改变,地方政府需进一步加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规划纲要》《教师法》等政策,并作出相应政策倾斜。
只有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与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高,才能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的一体化配置,才能让农村孩子共享平等的基础教育权利,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教育系统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在成都市及全国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才是解决师资均衡配置的根本之道。
(本文系成都学院校青年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城乡小学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XJR16)
注释
《农村教师没尊严生活仍清苦》,《人民日报》,2014年11月6日。
关键词:微观环境,项目管理,问题,出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2-
1、引言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按照不同的管理办法,建筑施工管理主要分为了宏观施工管理和微观施工管理。其中,建筑施工的微观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了具体的现场管理,包括了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施工现场的施工环境,施工人员的素质与组织之间的协调,施工设备的管理,施工原料的分配等。
2、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客观问题
2、1对建筑工程施工环境管理不足
建筑施工现场较为庞大,多采用多部门,多环节立体同时施工的方式进行。在这样的模式下,对物料的运输以及施工设备的应用较多,由于管理的重心对施工安全与质量上的转移,导致对施工现场环境的管理与规划不到位,具体表现为:施工道路不畅通,原料设备堆放随意,施工环境不清洁,员工生活区规划不严谨等问题。
2、2建筑施工管理体制陈旧
目前,的施工管理体制依旧采用传统的先规划在分部执行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疏于对执行的监管。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与规划脱离,对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具体存在的问题包括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对原料采供,运输等环节没有合理的预算;对项目合同管理落实不到为,存在一定的合规性风险等。
2、3施工队伍团结意识薄弱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多人员的组组活动。目前针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过度的要求了施工的进度而忽略了对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员工之间的团结培养。容易造成由于部门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不和谐而降低团队整体效益等问题的出现。
3、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出路建议
3、1重视对施工环境的管理
应该依据场地的具体实际对现场的设计布置图进行合理地布置,而对于所使用的设施设备应该按照事先所布置的的现场布置图的相关规定进行设置堆放,并应该根据施工的基础、结构和装饰等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场地的布置和相应的调整,保持道路顺畅,使其平坦,并维持整洁,需要使用混凝土进行浇捣,不能够乱放乱堆,不能有散落的物品,而在建筑物的周边同样应该浇捣散水的坡,与此同时其四周还应该保持着整洁的环境,从而使场地能够平整而不会形成积水。不要有无序散落的一些杂物和相关的散物,在场地形成排水的整体系统,并且要保持其能够畅通无堵,对于建筑产生的相关垃圾应该进行集中地堆放,并且需要及时地进行处理和清理。
3、2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一般来说,对于现场施工管理,要从几个方面重点入手,如:(1)从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各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2)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3)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4)做好施工安全工作,安全工作的重点要放在预防阶段。从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安全保护设施的设计与设置,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监督。安全事故的处理和分析,建立安全值班制度等多方面对安全工作进行管理。
3、3营造积极向上的技术队伍
切实了解和熟悉每一位施工班和相关施工人员的一些基本信息是作为管理员的必要职责,并以此为根据构建良好的班级风气,让施工班和相关施工人员能够按照施工的规则自觉执行和去遵守,同时落实和执行相应的安全规范,让这个约束集体的无形形成的准则能够连贯的执行下去。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依靠整个集体的力量,才能够在进行工作的过程当中使双方都能都达成一致的认识,形成共同的看法,从而不管所建设的工程量有多大,所建筑的楼宇有多高,所施工的难度和标注要多严,都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和成绩。在工作过程当中,我们还要重视人际关系的建立,了解它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关心和关注施工人员的生活状况,从多方面着手教育,进一步增强相关施工人员的自尊心和责任心。
3、4认真处理后期施工管理问题
一般来说,后期施工管理面临着工期紧,工序多、工种多、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多、材料的规格品种多,各工种交叉多,配套工作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等问题。因此,做好后期施工管理,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为此,可以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并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在管理措施方面,则是要求项目管理者统一思想,并且各参与方的管理目标应该保持统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如做好工作面的安排和控制。做好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供应。及时检查工序质量,搞好工序交接检查,进行成品保护。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以及文明施工问题等都须统筹安排。
4、结束语
总之,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在全面实现项目既定的目标,通过利用一切资源和多种有效方法,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针对工程成本、工程质量、工期进度、现场安全管理、工程综合治理和施工企业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而进行的有计划的过程控制。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中的各个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相信,只有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做好。
参考文献
1、郭明。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J],江西建材,2012年第02期
一、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下,传统的经济体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着经济市场进行改革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的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由此可见,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式,在其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满足当前社会的生产需求,换而言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加强、完善。其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公路运输作为当前经济管理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公路运输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联系,良好的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而经济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公路运输的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基础在于公路运输,表现较为突出的在于内陆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作为整个交通运输的主干线,公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相关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发展,且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领头羊”,由此不难推出,公路在当代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其次,在公路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对公路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只有直接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完善公路建设,推动该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一个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公路网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完善的公路建设,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再次,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良好的公路运输能力,能够更好的吸引外资,带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来加强该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公路运输发展也在很多成都上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完善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基础,公路运输能够有效的推动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生活中各种物质需求,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为促进建立和谐的公路交通体系奠定结实的基础。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
1、完善公路运输管理
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确保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公路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结合着我国公路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运输管理政策,以此来促进公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在公路运输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公路建设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能够在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能确保公路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中的基本措施。在加强公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其核心在于完善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并结合着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使工程预算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完善,在建立责任、权能、利益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监督、激励及分配等功能,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完善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的预算成本也在一定基础上反映出公路施工企业的平均成本水平。在整个公路建设计划成本建设的过程中,是指结合着公路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根据计划期内的相关资料,由相关人员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编制出人工费成本控制计 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 本控制计划、临时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在公路工程实际施工中,每一项公路项目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精心的预测,并在项目开工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精心选出合适的施工方案,严把施工原料关,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减少工程的成本投入,为其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基础。
3、 将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一、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不求甚解
在解题过程中,只发现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就草率定案,有的同学不独立思考、不深刻理解文章本身的内在含义,急于求成,不求甚解。不注意原文和题目的“信息源”,而是先进行潜在的假设,并把问题纳入自己建立的模式中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犯下诸如变更题目条件或问题的错误。比如短文部分出现了“He often goes to school after eight on Sunday.”这样的信息如果同学们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视一下,并且答题时也不回到原文中寻找“信息源”,则很可能会误以为“He goes to school after eight on Sunday sometimes.”是正确答案,而事实上两句的频度副词意义是大不相同的。
(二)自以为是
有的应试者不是严格按照原文的主旨和行文逻辑以及英语的文化背景来选定答案,而是借助个人生活常识确定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受到自身经验、经历的干扰,很难坚持依举据文章本身的事实、行文逻辑和作者本人的态度、思路以及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去分析、推断、确定答案。
(三)只见点面
被文章的局部、个别或次要现象所迷惑而忽视文章的整体和中心内容。答题时,只注意文章细节,抓不住文章主线;只理解表层意义,不弄懂深层含义。
(四)忽视时间
阅读速度是一个重要的阅读技能,为此,试用修仃版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大大提高了对初中生的读速(WPM―Words Per Minute)要求。英语试题中的阅读题篇目多,信息量大,做题时不从整体上控制好时间,就会占用其它试题的答题时间。
二、 解决上述问题的应对路径选择
(一)快速阅读,掌握主旨
快速阅读短文,抓住文章中心思想,了解文章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要全神贯注地阅读与答题有关的内容,对重点词句可划上记号,不要过多考虑某些词句意义,不要一句一字的翻译,也不作繁琐的语法分析,否则会影响答题速度,在快速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关键词。在每个句子中,并非每个单词的作用都相等,丢开那些无关紧要的词,这样会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效率。
2、注重主题句。确定主题句的方法我们知道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段落总是为主题服务的,这个主题就是段落的中心思想。所以,每个段落均是由主题句(topic sentence)和使主题思想充实并具有说服力的主题支撑句(topic supporter)构成的。根据不同的写作方法,段落的主题句的位置也会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寻找课文或阅读材料中的主题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或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其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3、分别处理生词。在快速阅读时,难免会碰到生词,不必惊慌。如果该词在文章中并不重要。如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词及一些可有可无的词跳过去、不予理睬;如果该词在句中是关键词、不知其意,那就影响了我们对句子意义的正确理解,那么可根据词法、同义词、上下文线索对比等关系来确定该词在句中的含义。
(二)整体阅读,逐一解答
对直接理解性的,只要读懂了短文,选择正确答案就不难,但对于深层含义的理解及推理性问题,应从整体上理解短文,切不可断章取义,在精读短文后,对着选项逐一分析、最后确定答案。所谓整体阅读,就是一种着眼于全局效果的阅读。它把阅读思维中理解到的局部知识与全文的构思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整体,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它依据作者的创作思路去思考阅读层次,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提示文章的信息组织方式。指导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着重寻找五个“W”,即谁(who)、在什么时间(when)、在什么地方(where)、干什么事情(what)及为什么(why),并依据描述,通过联想扩展,做出合乎逻辑的结果推断。指导学生阅读非故事文体时,如科普文和议论文,注意段落模式,找出主题句,再顺藤摸瓜,找出论述句,最后得出结论。
(三)复读分析,推敲答案
当阅读理解做完后,再回过头来浏览一遍短文,有重点地核实答案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理解不透的词句或没有把握的答案,可以通过复读文章来加深理解,个别难题可能会迎刃而解。在充分把握全文和有关事实细节的基础上,运用文中信息,参考作者思路,认真分析、推敲每一选项,最后作出正确选择。若遇到答案一时难以确定的归纳或推理题,可以绕过,先解答事实细节类题。随着绝大多数试题的攻克,未知信息会越来越少,对文章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这时再去攻克难点便会容易得多。有时后面的试题对前面试题的解答还会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启示。
(四)大胆猜测,选优出击
阅读理解题的干扰项常常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尤其是判断和推理之类的试题。在不能透过作品的字面意思领悟到文章的真正含义或找到“不言自明”的结论或答案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放过,要大胆猜测。猜测的重点,应放在自己认为最有可能的答案上。
关键词:虚拟经济; 风险; 规避对策
虚拟经济概念的提出源于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他认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是以虚幻的形式表现的实际存在,并非虚假的、不真实的资本。虚拟资本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中资金筹集的矛盾,不过当其进入流通领域后,却因灵活多变的形式使交易者可频繁易手,作为降低或化解风险的工具,这不但提高了实体经济的效率,而且活跃了整体经济。不幸的是,实体经济中不确定性向虚拟经济领域的传导、虚拟经济固有的投机属性、信息不对称效应的扩散以及制度性内生风险却在降低或化解风险的同时,制造和加剧了更大的风险。鉴于虚拟经济在我国的飞速发展,虚拟经济中风险及其规避问题无疑将具有重大的和实践意义。
一、虚拟经济活动中风险产生的根源
虚拟经济从属于市场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而是一种新型的、有别于实体经济的运作模式。一方面,虚拟经济受实体经济的;另一方面,虚拟经济又不同于实体经济而具有独特的运行。因此,分析虚拟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应从这两个角度找突破口。
(一)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
虚拟经济脱胎于实体经济,但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经济整体运行过程来看,固然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虚拟经济在资金、信息上的支持,但是虚拟经济的运行也一刻脱离不了实体经济的支撑。鉴于实体经济领域效益的高低起伏,虚拟经济领域的微观基础——虚拟资本价格便失去了变化的基准,而虚拟资本价格也就有了剧烈变动的理由,如此虚拟经济将不可能持久发展。在实体经济运作过程中,受经营者能力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微观的信用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技术革新进度等将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威胁,这一系列不确定性的难题会通过实体经济的外观经济指标迅速波及到虚拟经济领域,造成虚拟经济中虚拟资本价格的强烈波动,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从而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虚拟经济的投机性
投机是虚拟经济的本质属性,原则上属于中性概念。一般认为,投机分为三种:一是温和或适度的投机,即投机者根据市场行情,利用合理的预期转移风险,谋取适度正向差价(出手价与进手价之差,下同)的经济活动。二是过度的投机,即利用资金、信息优势,大规模利用差价获利的社会经济活动。三是恶性的投机,即依仗先进的金融工具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操纵市场,使市场朝利于自己的预定方向发展,从而获取暴利的社会经济活动。在虚拟经济活动中,这三种投机形式有逐步升级的倾向,因为投机活动家的主要目的是使自身的获利最大化,为达此目的,其投机本性将愈演愈烈。习惯上,有心计的投机活动家通过哄抬虚拟资本价格,制造过度繁荣,从而使虚拟经济中出现泡沫,在炒作泡沫的乱市中寻找获利机会。随着泡沫的逐渐积累,虚拟经济为泡沫所掩盖,而在泡沫链条中只要一环出现问题,整个泡沫经济将迅速破灭,使帕累托最优条件遭受恶性破坏,大部分的虚拟经济参与者将蒙受巨额损失,虚拟经济也就驶入了风险弥漫的港湾。
(三)信息不对称效应
不言而喻,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信息可分为两种:一是实体经济的信息;二是虚拟经济自身的信息。如前所述,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运行的若干经济指标直接影响到虚拟经济的有序、有效运行。而受现行财务制度及公共政策的制约,真实信息由实体经济领域向虚拟经济领域提供的激励机制不足,导致与虚拟经济相关的信息供给不充分,这为虚拟经济领域不同投资者——信息使用方获取信息的不平等程度埋下了隐患。进一步地,信息在虚拟经济领域的传播也因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在不同的投机者之间平均分配。投机者,特别是个体投机者受资金实力、地域、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其搜索信息的成本过高,甄别真实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的发掘不到位、不专业、也不经济,再加上个别投机者对信息的恶意歪曲,信息在交易者之间呈不对称分布状态。随着虚拟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不对称状态呈扩大的趋势,使得更多的交易在盲目的经验预测中进行,市场失去了理智,虚拟经济活动出现混乱,参与者的输盈得不到保障,导致虚拟经济领域的风险迭起。
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第一,虚拟经济发展需要实体经济提供物质基础。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发展就是“海市蜃楼”。第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随着实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对虚拟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国际化等,必然会推动虚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虚拟经济发展好坏需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体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程度。若实体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则说明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匹配。
2.虚拟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首先,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实体经济要发展,需要有资金支持,资金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向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一种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筹集资金。无论实体经济采取哪种方式融资,都与虚拟经济产生联系。其次,虚拟经济发展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虚拟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轨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若虚拟经济发展过慢,会制约实体经济发展;若虚拟经济发展过快,则会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因此虚拟经济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第三,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实体经济发展,不仅受制于自身状况,而且还受外部环境影响。其中一项重要的环境就是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筹措及循环状况等,而这些都与虚拟经济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二、黑龙江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与结构性矛盾
体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化进程缓慢。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黑龙江省退出计划体制最慢,融入市场竞争体制存在诸多障碍。例如黑龙江省非国有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相关法律政策还不完善。二是历史遗留问题突出。黑龙江省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如哈尔滨电机厂、一重等,大多是苏联时期的援建项目,是在“一五”时期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自诞生之日就背负着企业债务、办社会和冗员三大历史包袱,改制成本巨大,影响了企业重组。黑龙江省又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众多的省份,由于多年的超强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如大庆油田自2015年以后每年要调减150万吨原油产量,国有林区已经无林可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发展。三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转换远未到位。虽然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但尚未真正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缺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导致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盈利水平不高。结构性矛盾表现在:一是支柱产业中地方占比小、收益低。在支柱产业中,除食品产业、能源中的煤炭和装备制造业的部分配套产品外,其余原油和天然气开发、石化和重型装备制造均由国家直接掌握,地方所发挥的作用只能是协调和服务。中直企业每年向国家上缴的利税达1620亿元左右,接近全省GDP的30%,导致地方GDP虚高、收益较低。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黑龙江省主要工业产品有28种,其中高端产品仅有工业锅炉、金属切削机床、汽车和微型计算机4类,数量比较少;属于原字号的产品包括原煤、原油、十种有色金属和天然气4类,但对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贡献度达到90%以上。三是产业链过短,如一条包括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制品和碳纤维设备等完整的新材料产业链还未形成;在新能源太阳能产业中,多晶硅生产、组件生产、系统集成以及国内外销售网络产业链一体化还没有打造出来。
(二)发展路径依赖性强,技术创新水平低
黑龙江省发展的路径依赖性较强。在发展观念上,一直以来在谋思路、摆项目时,只是在油田、森工、动力、煤城、军工等固有定格中形成思维定势,很少能够突破创新。在发展出路上就是依赖煤、木、粮、油四大自然资源。在发展动力上,过度依赖国有经济发展。黑龙江省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实体经济发展慢,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黑龙江省只有1/3左右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多数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知名品牌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个别企业里,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设备仍然在挑大梁。受体制、机制和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技术人才流失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实体经济遭遇虚拟经济的严重挤压
近年来,黑龙江省虚拟经济中的典型代表房地产业异常繁荣,在暴利的吸引下,在宽松的融资手段的支持下,许多企业和个人涌入房地产投资,致使房价虚高,致虚拟经济过热,投机盛行,社会资本大量流向虚拟经济。这将挤压生产资金,导致黑龙江省从事生产经营和研发的企业和资金减少,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关心生产的程度下降,抽出大量资金从事资本投机,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利润率赶不上金融投机的利润率,反过来更助长投机风气。这不仅会增大黑龙江省虚拟经济的泡沫,而且还会造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断裂,将会对黑龙江省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三、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实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是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打造一个真正讲法治的“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同时也要营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引导企业正确认识财富的意义。二是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近年来,针对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黑龙江省要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认真研究并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难题。要打造更加重商、亲商、富商的发展环境,积极聚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有利因素,培育开放发展的新优势,增强区域软实力。三是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二)为实体经济创造盈利空间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关键一点就是要打开实体经济盈利空间,要让市场嗅到实体经济中的好处。通过破除垄断,保护实体经济的生产积极性;收入分配更多向劳动者倾斜;着力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家精神。此外民营(中小)企业税负过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要对生产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实施减税、减费、减负等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
(三)继续深化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着力解决产权单一,活力不足的问题。指导国有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实现集团层面产权多元化。支持国有企业靠大联强,加快资源整合,实现战略转型。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黑龙江省国有企业与央企、民营大企业战略合作,引导企业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靠拢,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推进资源与环境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土地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改革。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经济。继续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加快环境设施建设,抓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强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接续产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投向,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较好的大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有重点地向符合产业政策的相关企业倾斜。进一步改革发展壮大地方金融主体,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继续支持龙江银行、省农村信用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地方金融资源的规模和实力。
(四)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关键词:市场经济;农业经济;产业化;科技创新;良性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纽带,以科技为后盾,通过典型企业的带动及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而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
1.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内涵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调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重心,围绕农业典型产业,优化生产力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的运行,能够促使农业经济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是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效,稳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良性轨道。加快农业经济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摆脱生产困境的根本出路。
2.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2.1 区域化和规模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伴随农村改革的深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兴起的,它是以农业的典型性支柱产业为中心,逐渐辐射、引导周围相关经济的联动发展,形成的一体化产业规模生产体系,具有一定的区域化和规模化效应。
2.2 集约化和高效化,
现代经济体制下,农业原来的家庭生产责任制运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式,农业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各种生产力资源的不断整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化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集约化运行。
2.3 现代化和社会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其中心主要是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科学有效的运作形式以及发展规划,必须具备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
3.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3.1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动,农民自觉调整种植观念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大,以规模化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3.2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为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农业发展具有可靠地基础保障。
3.3 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随着现代型农业经济发展的推进,遵循科技创新、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的进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不断优化。
3.4 机械化推广幅度大
机械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量。随着科技下乡的运作,各种农用机械的配套,在各项惠农政策指导下,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力。
4.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问题
4.1 产业化运作机制规划不完整
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农业经济的合作组织协作形式极不稳定。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的积极作用,农户和合作实体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服务功能不强,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
4.2 产业化经营实体市场竞争能力低劣
由于传统农业发展的桎梏,我国当前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体现在农业经济产品与市场主体上,由于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小实力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3 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潜力弱化
主导型产业是农业区域经济与特色经济发展的支柱性经济实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源头和基础。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当前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实力、竞争力普遍弱化,产业辐射联动能力不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缺少长远发展的潜力。
4.4 产业化优惠政策落实困难。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的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一些惠农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实际操作性不强,相关部门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未能细化,导致产业化发展缓慢。
5.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5.1 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创新多种渠道,加强农户与产业实体间的联系与沟通,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经济运行机制。加快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体系的构建,探索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确保新型农业经济合作模式的正常运作。
5.2 坚持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实体的综合实力
科学技术的普及,加快了现代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依靠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的规模化效应,加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等农业经济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5.3 注重人才开发,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要切实转变人才观念,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创多种渠道,引进和培养农业综合型技术人才,营造和谐的人才运转环境,积极组建各种开放型经济合作组织机构与联合形式,推动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5.4 坚持科学管理,保障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
依靠科学的管理理念,从实际出发,完善现代农业经济开发政策体系,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制定相关惠农政策,强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方案制订和业务指导等服务功能,优化管理、规范运作,确保各项惠农政策的具体落实。
关键词:温州;民间借贷;改革;金融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064-02
引言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谈到国务院为何选取温州来打响改革的“第一炮”,首先,温州是中国民间资本量较大、资金较为活跃的地区;其次,温州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资金需求量大,同时,该地区民间借贷的一部分风险已集中爆发。在这种情况下,“温州改革”是有典型意义的。下面我们就以温州为例来谈谈中国的金融改革。
一、温州民间借贷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1.中国金融体系不健全,借贷款机构鱼龙混杂。温州空前活跃的民间借贷,源于中国特殊的金融体系。中国经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存在着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划分。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下,国有、大型企业有正规金融机构较好和优先的信贷资源,而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自身固有的一些风险而被正规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企业家想创业发展,必须拥有充足的资金,而融资的最佳途径是向银行借贷。但是,银行为了要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其放贷风险必须很低,因此对于那些中高风险的中小企业来说,银行的资金是可望而不可即。因此,银行大都只向低风险的国有、大型企业发放贷款,从而保护了存款人的存取款安全。
2.温州民间借贷的市场需求始终存在,资金需求势头强劲。温州的民间借贷,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活动特征。一直以来,温州民间借贷活动比较活跃,成为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2011年上半年,国家采取了极度收缩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数次加息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造成之前生产扩张的中小企业资金供需更加紧张,面对资金紧缺,企业主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来完成资金融通。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资金高利率、银行吸收大量储蓄等无不表明了今年资金的紧张程度。
3.负利率时代下的民间借贷如鱼得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收入不断增加,除去日常开销外,还有许多闲置资金,这就为温州民间借贷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由于通胀的爆发,CPI的上涨,普通百姓的钱都在银行缩水,而当前社会上投资理财的方式十分有限,居民手中拥有的闲置资金基本上是存入银行获取低利息收入。另一方面,能够从银行得到大量贷款的多数是国有大型企业,普通个人储户根本没有能力涉足一些大的投资项目。因此,“负利率”带来的储户存款贬值导致资金四处寻求投资机会,而民间借贷这时候就成为了大量居民为对抗通胀风险以获取更高收益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二、由温州民间借贷所引发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温州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民间借贷对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国内经济外需受阻、内需不足,使得中小企业步履维艰。自2011年4月起,温州中小企业主出现了“跑路潮”,从而引发中小企业倒闭潮,让温州的民间借贷体系瞬间崩塌。
1.温州经济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在经济发展初期,温州人通过投资实体经济获得财富。可随着近几年资本虚拟运作的盛行,温州人并没有继续专心于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而是把钱投入到虚拟资本市场当中以获取更高收益,由此便带来了产业“空心化”现象。现在温州企业的实业精神在渐渐衰退,急躁、浮躁的理念支配着一些企业家的行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如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实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业不稳,经济绝对不可能健康发展。
2.民间借贷体系不健全,温州民间借贷高利率化。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民间借贷对于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温州民营企业运营风险一直较大,再加上银根缩紧,温州企业主很难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以维持正常运转,这些企业只得把主要融资渠道,转向利率越来越高的民间借贷。资金供求不平衡,高风险要求高收益,以及民间投融资渠道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温州民间借贷高利率化。这样的后果不仅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而且对社会稳定也形成了较大的威胁,这就为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温州“金融试验区”的建立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利与弊
3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现时融资艰难的温州,终于迎来重大政策利好。随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成立,温州的民间借贷有望率先合法化。对于众多紧缺资金的中小企业而言,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它们的生死。
(一)改革试验的有利之处
1.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有利于为未来中国金融改革提供方向和经验的积累,将对全国金融改革产生示范作用。温州此次将重点推进五大领域金融改革创新,包括建立健全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推进民间金融阳光化和规范化;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和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强化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和风险防范。该举措肯定了温州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鼓励温州进行体制创新,为即将到来的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从金融层面而言,通过试验区的建设,可构建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为中国金融改革、为民间资本面临的各种困局找到出路,具有全国性的指导意义。
2.放宽金融业准入标准,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目前,政府部门对金融业准入门槛进行严格控制,导致金融体系层次性过低,并引起银行垄断。当前的金融改革可以完善中不健全的金融体系,促使民间借贷得到更好更规范的发展。比如在年初颁发的《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新股发行和退市制度;建立债券市场监管协调机制,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稳妥推进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和国债期货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等。温州金融改革试点也提出要规范发展民间借贷、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这些措施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由此来打破银行业垄断。
3.温州金融试验区的建立有利于中国实现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温州此次金融改革,允许民间资金发起合法性的新型金融组织,这种改革能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比如温州金融改革的重点是构建秩序化、阳光化和合法化的民间借贷市场,同时《方案》提出了要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防止监管真空出现,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加强监测预警,理清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责边界,强化和落实地方政府处置金融风险和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责任。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规范市场秩序,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以便更有效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改革试验的局限
首先,对于民间借贷的后续发展,我们应持观望态度,综合改革试验区只是一种探索。在改革过程中,具体的实施细则会涉及到外汇体制管理、银行监管层等方面,涉及的部门和主管部门很多,而不仅仅是只涉及某一个领域。评估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对现有体系到底产生哪些影响,还需要观察评估,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其次,温州改革还欠缺法律层次的支持。近年来,为促进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化,中国政府一直在采取相关措施。在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提出的系统方案中,把以前分散的举措配套起来实施,并用制度固定下来,使之系统化。但是,民间金融的真正基础还在于立法。温州市金融改革目前只是一个试点,民间金融还没有涉及立法层面。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现在却没有相关法律可依,商业银行法中是不允许民间资本设立银行的。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不意味着对民间借贷合法性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温州乃至全国的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结语
金融业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同时,也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要跟踪分析金融市场动向,密切关注民间借贷状况,规范客户理财产品。当前要严打非法金融活动,重点是社会非法集资,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惨烈的“跑”、“跳”终于撬开了改革试点的沉重大门。主动改革也好,逼出来改革也罢,此时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二十年后,中国再改革终于从“民资准入”破题。
参考文献:
[1] 唐吉荣.从温州民间借贷发展看中国金融改革[J].发展研究,2012,(1).
[2] 梁亚,赵存耀.“民间借贷”的法律边界——以温州“跑路潮”为背景[J].金融法制,2012,(1).
[3] 何锡金.“温州跑路现象”的原因和启示[J].经济纵横,2012,(3).
[4] 何萍,万颗星.解析温州民间借贷[J].企业技术开发,2012.(1):31.
[5] 卢成万,周昭雄.浅析温州民间借贷高利率成因[J].商业经济,2012,(3).
[6] 郝巍.浅议“吴英案”背后的法律问题与金融制度问题[J].商业文化,2012,(2).
关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经济安全性和风险性等问题,需要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原则进行解析。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在经历了长时间资本市场泡沫积聚后的一次负能量的猛烈释放,是在虚拟经济畸形发展,攫取大量虚幻财富在西方人心里生成的“幻象”破灭后的集中爆发。把虚拟经济看成虚幻经济,游戏经济,完全脱离其现实存在的根基,任意创设虚拟的金融衍生产品,其本质已经完全脱离了唯物主义所坚持的世界观,当时的华尔街金融体系推崇‘游戏经济’,金融衍生品成为锻炼人的意志与想象力的工具。从马克思唯物主义本体论上理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不能理解为一种“直观对象”的存在关系,而是一种感性互动的存在方式,是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彼此独立而又统一的子系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应该存在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的过程,虚拟经济需要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实体经济也需要虚拟经济加以激活,正常情况下,张力内的经济的波动可以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与此相对立的“原像—镜像”关系实际上割裂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导致虚拟经济从应该坚持事物发展规律引向唯心主义的危险行为,当张力被强行拉伸,虚拟经济本身的风险性就会因为过度的投机行为加深,不确定性变得难以被认识,这势必产生极其惨烈的后果,“作为财富的社会形式的信用,排挤货币,并篡夺它的位置。正是由于对生产社会性质的信任,才使得产品的货币形式表现为某种转瞬即逝的观念的东西,表现为单纯想象的东西。但是,一当信用发生动摇———而这个阶段总是必然地在现代产业周期中出现,———一切现实的财富就都会要求现实的、突然地转化为货币,转化为金和银。”实体经济以实物或服务的流动作为其运行的形式,而这些形式都是以资金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虚拟经济中,资金是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出现的,如果资金的信用化膨胀进入到实体经济中的生产循环,则就形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紧密互动。由于这种虚拟的信用资金弱化了实体经济所需要资金的作用,因此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虚拟经济的膨胀及波动促成了金融泡沫的生产,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因此,发展虚拟经济,并不是否认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不是忽略社会因素任意虚设,更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跨越发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虚拟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既然把虚拟经济放在唯物主义视野中考察,就应承认它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承认其的现实基础,完全脱离现实基础的“虚拟经济”就其本身而言不是虚拟经济,是游戏经济和虚幻经济。虚拟经济是对现实基础的抽象和放大,且放大的比例应该在一定限度之内。承认虚拟经济的现实基础是实体经济,也就承认了虚拟经济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是社会经济领域内的问题,二者之间联系密切,既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又有矛盾的特殊性,在对待二者关系上,尤其应注意研究特殊性,特殊性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特殊原因,是事物之间区别彼此的根据。既不能用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发展虚拟经济、评判虚拟经济,也不能因为虚拟经济的特长就否认实体经济的存在意义,忽视其存在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事物,在中国,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在发展中必然碰到许多问题,对于这些带有特殊性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国外的或过去的经验去套,唯物史观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所有问题都放在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全面把握,中国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所有问题都应该在这个有机体中通过实践加以分析解决。或许,哲学的“贫困”在于它无法为所有学科提供该学科本身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哲学的魅力正在于它可以对所有学科进行批判和衡量,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和道路。
(二)虚拟经济的经济安全性和风险性
乌尔里希•贝克曾说过:“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一种经济行为的‘准自然的’组成要素。”因此,虚拟经济也具有高风险性,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虚拟经济并不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其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但却可以对实体经济创造出的财富进行再分配,这也是其虚拟性的表现之一。随着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势必会增加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风险。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中的也面临着微观性、不确定性与盲目性等消极因素。“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资产,包括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工具的价值,具有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的功能”,因此虚拟经济对经济系统中出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能够有效地予以克服或减少,并由此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对于现代化风险投资和规模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三点原因:
1、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弱,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逐渐取得相对独立,不再依附于实体经济,但是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由于对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产生影响,从而对实体经济的价值系统的影响却越来越强。
2、实体经济的价格主要受自然资源的制约,呈现出稳定的态势。但是,虚拟经济交易的载体是虚拟资本,而虚拟资本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其价格主要受到人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虚拟经济极容易产生频率较高的波动性。
3、虚拟经济的重要功能体现在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风险定价和交易机制,并提供了一个降低了交易费用的稳定环境,从而使得经济得以稳定增长。虚拟经济既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风险性,又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对现代经济增长起到了相当大的贡献,这实际上加强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异化”。基于以上原因,现代经济的危机发生主要并首先来自于虚拟经济领域,虚拟经济导致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从而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虚拟经济的安全。虚拟经济的安全运行能有效地抵御来自内部及外部的系统风险,确保国家的经济和国民财产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当我们还在庆幸08年金融危机没有大规模波及中国的同时,一些经济学者把这些庆幸归功于中国尚未融入国际资本市场,人民币自由兑换没有打开等因素,但这种庆幸不能成为束缚虚拟经济发展的理由。虚拟经济本身就是二律背反,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消极因素,当前很多经济学者热衷于从如何消除这些消极因素进行研究,这在哲学上是否犯了蒲鲁东式的错误?“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益处和害处加起来就构成每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矛盾。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马克思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的消极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对市场经济体系的风险,建立起虚拟经济的风险预警系统对于问题的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日后避免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从哲学角度考虑,那就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如何引导、转化、控制这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负能量,把它的破坏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负能量带来的冲击做到最小化,从而降低风险,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不要企图消除它,消除了消极因素,就消除了虚拟经济本身。
二、基于历史哲学维度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