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个性化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输液科 效果 体会
门诊输液操作因受患者病情、护患双方情绪、就医环境等影响和门诊治疗特有的临时性、随机性、应急性等不确定因素,发生纠纷的机会较多[1]。针对此情况,输液科从2008年2月~2009年12月尝试将健康教育贯穿输液全过程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为确保健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系统性,将护士分为配药组、穿刺组及巡视组,由巡视组护士(下称责任护士)重点负责患者输液前、中、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儿童输液区每名责任护士负责10~15名患儿的健康教育,成人输液区每名责任护士负责15~20名患者的健康教育。根据门诊输液的特点三组护士每周轮班1次。
输液前健康教育: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儿童在我院门诊输液患者中占较大比例,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对新生儿及婴幼儿,我们重点教育对象是患儿的陪护者即家长。我们对成年患者重点介绍科室规章制度、周围环境、输液流程、责任护士姓名等;对患儿家长除上述内容外,还要向其讲解配合护士成功头皮静脉穿刺的方法;对学龄儿童以正面鼓励和讲道理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对行药物过敏实验的患者,向其讲解皮试结果的判定方法及过敏症状,嘱其不得离开输液室等。此阶段教育方式以口头教育为主,辅以简单的示范操作。
输液中健康教育:静脉穿刺成功后,及时向患儿家长或患者指导如何保护静脉通路畅通,防止渗漏;输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输液中的注意事项如不得自行调节滴速、传呼器的使用等。指导发热患者如何采取简单的降温措施;腹泻患者如何进行饮食护理;高血压患者口服降压药物的注意事项等,针对不同疾病患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此阶段教育方式采用口头教育、播放影像资料、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输液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是一次性工作,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2]。为巩固治疗效果,输液完毕后,我们再次为患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健康指导,如合理饮食(婴幼儿合理喂养)、适当锻炼、按时服药等,并发放医患联系卡,提供科室医护人员姓名及联系方式,供患者或家属随时电话咨询,科室人员也可借助此机会督促患者或家属执行健康教育措施。此阶段教育方式主要是采用宣传栏及书面指导形式。
结 果
患者及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见表1。患者及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投诉情况,见表2。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考核情况,见表3。
表2 患者及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投诉情况
讨 论
明确患者及患儿家长的需求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前提:提供适合病人需求的服务,满足不同病人的护理需求,真正做到“因需施护、因人施护、因病施护”,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惟一途径,是保持护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3]。在工作中,我们要求每位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在患者输液前认真了解其文化程度、智力水平、情绪状态、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明确其需求,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以确保健康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此举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重视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基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管理者在培训护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护士心理学、伦理学、人文关怀、沟通技巧等多元化知识的培训,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提供多形式的教育方式是健康教育有效性的保证: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最终落实在患者对健康教育措施的执行上。为保证患者顺利完成输液治疗及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我们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到输液治疗的全过程,采取口头教育、书面指导、现场示范、播放影像资料、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加深患者及患儿家长对健康教育知识的印象,使其对健康教育措施的执行率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薛素贞,陈喜芳.门诊输液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干预措施[J].现代医院,2007:7.
2 马璐璐,刘毅,王刚.健康宣教对维持型血液透析患者钙磷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59.
3 王建宁,梁涛.病人护理需求与护理供给的研究现状[J].临床护理杂志,2004:2.
【关键词】 健康教育;社区;儿童家长;计划免疫
社区儿童保健对于整个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计划免疫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免疫率,增加全民身体素质,而对于社区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接种率。本文就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随机性在本市10个社区选择的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提供有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性选取本市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10个社区的儿童家长共2000名,0—3岁儿童2034名,其中儿童的父亲、祖父或外祖父共1060名,占53.0%,儿童的母亲、祖母或外祖母共940名,占47.0%。随机将2000名家长分为2组,观察组1000名,对照组1000名。
1.2 健康教育方法 给予观察组儿童家长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根据每位家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的差异,给予其具有个性化的、灵活的、具有多样性的健康教育。具体方式包括发放宣传单、宣传册,于社区公告栏上张贴宣传画,开展社区周末讲座,提供电话咨询服务等。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计划免疫的概念、计划免疫具体程序、疫苗预防的传染病范围、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副反应、疫苗价格以及疫苗接种后相关护理等。对于对照组的儿童家长给予其6个月的常规宣传教育,利用日常护理时间向家长口头传授关于疫苗接种的预防疾病类型以及接种时间、接种注意事项等2。
1.3 评价标准 本文制定了与计划免疫相关的一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计划免疫基础知识、免疫程序了解程度、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所有调查问卷在两组进行健康教育前发放一次,在接受健康教育6个月后发放一次。对比两组在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后,对于预防接种的信任感、对医务人员的满意程度、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健康教育的总达标率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与计算,组间比较才有t检验,以P
2 结 果
本次调查2000名家长,男性家长1060名,女性家长940例,年龄为22岁至60岁不等,平均为(29.8±5.6)岁。其中80%为农村户口,20%为城市户口,55%为初中文化,45%为高中及以上文化。对比两组家长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情况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比两组家长对于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知晓率为83.8%,对照组的知晓率为52.0%,P
3 讨 论
根据本文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形式对社区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能够明显提高对计划免疫知识的认知水平,意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还能够调动家长对于儿童接种的积极性,让家长带着儿童自觉到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接种4。实施健康教育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家长对于预防接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恐惧与紧张心理,让他们掌握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该如何进行处理。关于健康教育的上述优点能够提高预防接种质量,达到计划免疫知识普及的目的。
健康教育在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其自身素质,使其能够掌握计划免疫专业知识,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由本文研究结果可得,通过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满意度以及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社区儿童家长给予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凝聚力与合作能力,又能提高社区儿童家长对医务人员服务的满意程度与对计划免疫的知晓率。因此,为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应在各个社区推行与计划免疫相关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何金红.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工作中的效果评价[J].广州医药,2009,38(3):69—70.
[2] 周爱庆,陈万庚.542名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现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0,19(2):48—49.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日趋复杂,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日益滋生,金钱唯上、物欲横流的意识严重的侵蚀着人们的心灵。昔日宁静、纯洁的学校教育阵地和校园文化生活空间也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影响。加之独生子女增多,学生生活上的优越感增强,受家庭溺爱、社会关爱等诸多因素诱导,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引发了许多有识之士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改进教育手段,形成教育合力,尤其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能全面、健康、积极、向上的良性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和掌握儿童的心理卫生常识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这是能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下面,结合自己在新课改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尝试,谈谈本人尚不成熟的部分体会和做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积极乐观面对现实
小学生的心理远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教师的言行、情绪、性格的轻微变化,有时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任何挫伤学生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寡言、孤僻自闭的做法,都是不理智的,教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必须表现出健康、阳光、稳定、成熟、冷静、平和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愠不怒、不亢不卑、不威不欺、宽严适度的,积极态度永远多于消极态度。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均衡,一碗水端平,不凭自己的好恶,偏袒、鄙视、冷漠学生。处事要公平公正,不能厚此薄彼,偏执一隅,对学生应一视同仁,注重自我心理的不断完善。能正确对待挫折、积极乐观、自重自爱、自信自制、尊重他人、爱护学生、言行一致、务真求实,敢于直面生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这块主阵地和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外,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耳濡目染和正面引导,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便于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自省、自我调解的能力。
1、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调查、听讲座、开座谈会、演讲、主题活动、小组参与、个体参与、体验生活等多种方式。可组织学生到革命历史博物馆、社区服务部、敬老院、英雄连队、文明交通督查岗等单位去学习。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工作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不畏缩的良好性格,从而影响其面对挫败时的心理疏导,保持健康心态,增强在困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
2、加强家校联系,积极开辟和拓宽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和反馈学生日常行为中存在及发生的新问题。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成长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3、学校教育除教材之外,还要汲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优势,采取听、说、讲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收获中感悟,在感悟中认知,在认知中理解,在理解中成长。
三、加强帮扶疏导,关注特殊群体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上升。由于严重缺失父母关爱,家庭教育又不到位。所以他们的逆反心理强,对抗情绪高,行为怪癖,言语粗俗。这就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带好这个特殊群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1、用爱引领,培养良好习惯。
教育发展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日臻完善,人格非富多彩,个性充分发展。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只要善于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模式,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我们必须重视多元化的班级管理理念,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发展途径,把教师的爱与他们的幸福、尊严、人生观联系起来,通过设计多种活动,培养他们重建人生的意义和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文明、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完善充实全面的人性。
2、尊重人性,教给生存方法。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愈来愈成为全社会普遍推崇的时代风尚与积极倡导的自觉行为。
为此,我们必须尊重留守儿童,从人性发展上真正理解和关注他们,教给他们生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生存的技能与态度。
第一,学会生存。通过挫折教育等途径,让他们在逆境中不断获得生存技能,培养他们的个性和竞争意识。
第二,学会关心。就是要学会关心个人、他人、群体、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全球生存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及其人道取向。能懂得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学会学习。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尊重知识,牢固地确立知识价值观;其次要引导其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独立获取、掌握、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第四,学会创新。教给他们要学会发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出隐藏在自身的潜能,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个性。
第五,学会合作。就是在合作过程中,要学会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在人际沟通与交往中,要学会,相互谅解;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协作互助,精诚团结。
第六,学会负责。在作出满足自己需要和需求的个人决定时,相互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班集体
班集体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在各级各类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更加人性化的管理,为之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达到我们所期盼的结果。
1、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本质要求。
构建和谐班集体,包含着促进师生间的和谐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等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不光有利于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目标健康发展,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有利于促进班集体的和谐稳定。
2、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必要前提。
(1)是个性化发展原则。班集体的每项工作与活动安排,都要按学生的特性潜质发挥及其长远的发展来考虑,不能仅仅从班集体功利性目标出发。
(2)是引导性管理原则。班集体中的所有成员,都要平等、友好,互相建议,互相协调,共同努力完成班集体制订的各项奋斗目标,在此过程中再谋求各自的个性化发展。
(3)是学生与班集体共同成长原则。班集体的发展不能脱离学生个人的发展,要在个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人为本管理的班集体。
(4)是环境创设原则。就是要创设一个能让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间接地引导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学会自我管理。
五、创设适宜的育人环境,注重良好的育人方式
1、要创设优美、和谐的物质环境。
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翱翔;给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描绘七彩人生;给学生一块材料,让他们自行创造;给学生创设一个属于他们的空间,让其天性得以最大限度的超水平发挥。例如,教室、文化走廊作为学生主要学习生活的活动场所,我们应力争使其保持和谐优美,温馨舒适。所摆放的学具、玩具应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有益身心健康,所布置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具有诱发小学生多种活动的功能。这对于唤起小学生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生活情趣与创造能力,无疑起到了引导、带动、促进和激励作用。
2、要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述了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若没有“情感”这片“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也就无从撒落和“播种”。
(一)、建立平等、民主、宽容、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的心灵沟通。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再是教育的主宰者,不再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以亲和、平等、友善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坦诚面对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距”,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这样做,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结,消除师生间的鸿沟。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保护,情感得到了理解,理念得到了认同,行为得到了支持,他们的创造能量就会尽情释放出来,就会充分地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只需要扮演好一名出色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用真诚换真心,学生才会自觉地和你交朋友,你才会及时了解、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才会真正成为一名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的文明使者。
(二)、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考核与评价机制。
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各种积极而有意义的活动。例如,组织书画、歌舞类活动,可对学生进行增强自信、美化心灵的训练;开展各种智力竞赛,可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稳定性和抗压性训练;通过各类体育活动,可对学生进行承受挫折、克服自卑心理的训练;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科作业,可对其进行创造能力的训练。
同时,学校还可根据校情、班情、教情、学情等因素,建立适合考查各级各类学生的成长档案,逐步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考核机制。
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推进以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坎贝尔曾指出,个人成就=能力×激励。一个有着较强能力的人,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激励,其能力的发挥程度就很低,因而也难以实现成就。要认清个体间的差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多种激励方案,实行个性化的激励措施。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它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践表明,学生越乐意留在集体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越强烈,集体对他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各项工作就能顺利地实施。再次是实施科学的考核评估。要坚持公开透明和及时反馈的原则,把指标法和相互比较法结合起来,采取多种考核评估方式:一是教师对学生考核;二是小组评估;三是相互评估;四是自我评价;五是家长评价。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关键词 智障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44-02
一、智力训练
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目的,不是其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例如,智力有没有得到开发、行为有没有得到矫正、自我服务水平得有没有得到提高等等。智力康复训练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情感情境、趣味性和成功性,才能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良好的情感情境,可以使智障儿童体会到更多的爱,产生愉快的情绪,与学习环境更加和谐,是智障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趣味性能更好地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在欢乐的情绪中主动自我要求,进行学习。成功性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智障儿童成功的机会,从而带给其成功的体验。这些教育方式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要。
二、健康情绪
重视培养智障儿童的健康情绪。通过教育活动使残障儿童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预防和转化不良情绪,在自信中找到自我。学会表达情绪,克制和宣泄不良情绪。也可以帮助残障儿童疏导负性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作画、进行运动等,悲伤时找朋友倾诉;焦虑时,可以进行自我放松等。还可以从残障儿童的闪光点入手,逐渐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无能的,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起自信,找到自我。
三、优化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稳定的生活和教育场所,必要的物资设备,适当的空间条件,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基础。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块语言版、一个玩具柜、一个生态窗、一个音乐角”,有利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精神环境对残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人际关系与环境气氛和谐,生活快乐,以及家长与教师积极关爱,那么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容易趋于积极;相反如果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的残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对此,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用无私的爱去感化、温暖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带领他们走出迷茫,使他们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他们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提供保障。
四、教育氛围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智障儿童产生对老师强烈的喜爱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特殊学校中,培智儿童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殊,没有歧视,培智儿童可以很好地找到集体归属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朋友,也可以成为别人目中有威信和乐意信赖的人,是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智障儿童虽然有智力缺陷,但同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准确的判断力。当他们能够真实地感觉到你在重视他、关心他和尊重他时,他们会表现出无限的真诚。特殊学校可以给智障儿童造出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五、多方协作
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协调配合。对残障儿童近期的表现及心理状况,家长和教师应及时进行沟通交流,针对问题,研究和学习相关的教育技术和方法,采用适宜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开展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三者更好地融合,这样就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以便采取积极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对家长进行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定期为家长举办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支持学校开展针对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开展活动
通过开展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可实行“一个融合”,即“学校全方位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融合”,推行“五个自主”:“自理自主、劳动自主、交往自主、学习自主、休闲自主。”将“我洗小手绢”“小小值日生”等活动纳入日常心理教育中,培养残障儿童的自主意识;通过开展义务奉献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环境的心理能力。比如利用义务劳动日使他们在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同时提升其自我价值感;还可利用社区人力资源,教育设施,针对其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和兴趣小组;也可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使智障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愉悦身心,同时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定期组织各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使残障儿童在身临其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
所谓“教无定法”,对于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固定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因而其教育方式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取向性、针对性的开展。作为教师,应勇于肩负起育人的伟大使命,秉承“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理念,尽可能排除、疏导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使其积极地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自古以来,“健康第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必先注意幼年的儿童”。 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近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
一、创造一个能激发积极社会情感的充满爱心和关切的环境
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能理解、接纳第个幼儿的特点,在一个班上,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有的热情大方,善于言辞,有的孤僻沉默,整天不语,有的活泼敏捷,喜欢歌舞,教师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一视同仁地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行为等等。实践证明,在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创造一个能调动和发挥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要在不背离点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语和举动要能恰当地顾及行为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后果,教师的所有目的,不是简单的限制、管理孩子,而是有助于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明确自身的责任,愉快的给自已发出命令,自觉地给自己提出要求。能激发幼儿潜能的环境,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教师经常使用协商、启发、建议的口吻说话,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动作无不包含着尊重和信任的信息。2、教师能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活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3、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认知优势和创造力。4、能注意发挥期望效应的积极功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是相信每个幼儿都有发展潜能,能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长处,从原有的起点出发,鼓励启发幼儿,就越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三、创造一个能发展幼儿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纳的环境
自尊感是自我评价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情感和决心。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如果成人经常公开议论孩子是笨蛋、小傻瓜、多动症、没出息,是“一分钟也不能安静”、“什么也学不会”的人,孩子就会失去自尊和自信,就会惶惑,不听话和自暴自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多适用积极的评价,这是发展自尊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2、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改善幼儿处境。3、支持幼儿。
四、创造一个能引起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观察和有趣的环境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人的行为常常由三种内驱力引起动机:一是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望;二是好胜的内驱力――成就欲望;三是合群的内驱力――交往欲望。教师在准备日常生活的物质环境时,要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材料灵活地运用。
五、创造一个能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环境
1.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
【关键词】 1型糖尿病;儿童;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08-02
1型糖尿病以14岁以下儿童患病较多。目前,我国1型糖尿病患儿的绝对人数已达100万,且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1型糖尿病是在遗传基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免疫因素导致β细胞功能衰竭的终身内分泌代谢性疾病。1型糖尿病不但伴有心脏、肾脏、脑血管、神经系统等病变,还会导致患儿严重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1],加之患儿的理解及自理能力有限,因此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结合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6例1型糖尿病病例,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36例1型糖尿病患儿为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我科收治住院1型糖尿病患儿,其中男20例,女16例,患儿年龄在2-14岁,其中14例患儿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主要诊断住院。经过治疗和护理,全部患儿的血糖都得到良好控制。
2 护理体会
2.1 建立健康档案 患儿入院后即登记姓名、年龄、性别、初发时间、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根据医院制订的1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路径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标准化、同质化、个性化的治疗及健康宣教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出院时给患者预约好下次复诊时间,指导患者回糖尿病专科门诊复诊,同时糖尿病专科护士也会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形成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至门诊的延续性护理。
2.2 健康教育
2.2.1 血糖的自我监测 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讲解血糖监测的重要性、目的及必要的护理配合,告知患儿出院前需自备血糖仪,并掌握血糖的自我监测。
2.2.2 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患儿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告知患儿及其家属胰岛素替代治疗的必要性。胰岛素替代治疗有胰岛素笔及胰岛素泵[2]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家属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患儿的年龄、饮食习惯、血糖控制情况、患儿的意愿及医务人员的建议,自行决定。不管是何种方式,住院期间都会对患儿及其家属讲解胰岛素的种类(起效、高峰、持续时间)、胰岛素的储存、携带;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及轮换;胰岛素笔或泵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胰岛素剂量的调整等。
2.2.3 饮食治疗 饮食护理是治疗病情的关键部分。供给营养充足的平衡膳食,维持患儿的血糖稳定,同时保证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营养师及医护人员会集中进行糖尿病饮食宣教,发放饮食治疗小册子及食物模具展示及个例教育,帮助家长制定适合其小孩的合理的饮食计划。
2.2.4 运动治疗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脂情况、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1型糖尿病患儿必须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运动,通常于餐后1-3小时之间活动为佳,因为此时血糖水平升高。避免药物高峰及空腹运动,以免低血糖的发生。
2.2.5 心理护理 1型糖尿病是慢性难治疾病,需要终生饮食控制和注射胰岛素,无论是家长或患儿多不能马上接受现实,加上患儿认知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尚不足,从而给家长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对糖尿病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护士应首先要掌握患儿家庭状况及家长的知识层次,做好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尽量让患儿家长保持冷静,尽快接受孩子得病的现实,以帮助患儿,使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把目前最新治疗方法能达到的最好疗效及随着科技的发展治疗方面的更新等告诉家长,让他们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观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3]。
2.3 低血糖护理 当饮食、运动或胰岛素失衡时就会发生低血糖,常见原因有注射过量的胰岛素,或剂型选择不适当;注射胰岛素后没有及时进食;空腹过夜;注射胰岛素后进行比平常消耗量大的运动,其症状表现为突发饥饿感、心悸、大汗、头晕,严重者可出现低血糖昏迷。要让患儿及家长了解低血糖反应的症状以及及时处理的方法,一旦发生,立即处理,根据轻重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较轻患儿进食糖水或巧克力,对严重患儿可以注射胰高血糖素0.03mg/kg,5-10分钟内若血糖回升,病人恢复知觉后可喂食糖水、果汁等,若无备用胰高血糖素需立即去最近医疗机构予葡萄糖注射治疗。
3 结 果
长期对这36例1型糖尿病患儿跟踪随诊,血糖控制良好,患儿及家长满意。
4 讨 论
儿童1型糖尿病与成人糖尿病不同,1型糖尿病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和威胁生命。另一方面,儿童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还没有能力完全对血糖进行自我管理,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参与来加强1型糖尿病患儿的疾病管理。因此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患儿的血糖控制、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儿童1型糖尿病由于年龄小、认知性差、体力活动量较大、饮食控制困难、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依赖性,因此应加强患儿及其家长的糖尿病教育,培养患儿自我管理血糖能力,认识胰岛素注射和血糖监测的必要性,避免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家长参与患儿疾病的管理,有利于患儿病情的控制和身心发展,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只要医、护、患及全社会一同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饮食上、心理上、运动上、血糖监测的方面处处关爱患儿,平等对待他们,让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 .儿童糖尿病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0,17(29).
关键词 产后访视 产褥期 健康教育
资料与方法
2009年四季度~2010年三季度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范围的产妇225例,按照社区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进行产后访视。其中第一胎198例(88%),第二胎27例(12%);阴道产48例(21.3%),剖宫产177例(78.7%),平均年龄26周岁。
方法:①提高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人人员业务素质:从事产后访视的儿保、妇保人员应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精湛的业务技术、优良的服务态度以及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而细腻的感情。②产后访视时间安排:按照社区卫生服务规范要求,于产后第7、14、30天进行随访,其中第30天可以利用儿童满月注射疫苗的机会在社区中心进行。产后42天体检时再对一些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再次进行随访。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
产后访视健康指导内容:①产妇方面:了解产后一般情况。做好母乳喂养指导,产妇饮食与活动指导,恶露观察指导,伤口护理、护理,指导如何测量体温,如何观察产后并发症等问题,指导产妇科学体能锻炼,做到劳逸适度,但6周内应该避免重体力活动及久蹲,以防止子宫脱垂,指导哺乳期如何采取避孕措施等。②新生儿护理方面:指导产妇进行正确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如何进行新生儿脐部、臀部护理以及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技巧,并告知及时进行预防接种,培养其科学育儿观念。③建立健康随访热线:将社区中心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室电话公布到每一户有儿童家庭,以便及时解决其可能出现的其他相关的问题,使其能及时得到帮助。
产后访视健康指导的作用:①产后电话访视健康指导可提高母乳喂养率: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母乳喂养的好处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接受。产后访视的开展,使产妇能及时地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促进了母乳喂养的顺利实施。②产后访视提高了产妇的自护能力:随着医学的发展,再加上绝大多数产妇为初产妇,缺乏产后自我护理经验及新生儿护理及育儿经验。另外,产妇要适应新角色的转变以及生理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诸多问题,一时间难以接受且容易产生压抑心理。产后访视健康指导,有效解决产妇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她们充满信心地面对新角色带来的种种问题,提高产妇的自护能力和对新生儿的护理技巧,使得产妇能保持良好的心境,顺利度过产褥期。③体现了社区医务人员的自身价值,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满意度:儿保、妇保医生为产妇和新生儿进行健康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工作要求,也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
讨 论
通过对225例产妇进行产后访视,发现产褥期存在着大量的健康问题,包括加强对产妇进行产褥期保健常识的宣传和教育。健全产褥期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落到实处,促进产妇的身心恢复。
产后访视是住院分娩服务的延续,通过产后访视可以及时发现影响产妇及婴儿的健康问题。
关键词:思品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44-002
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社会节奏加快,信息数量增多,竞争压力加大。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心理健康。当今,心理健康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每个现代人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幸福人生的基础的重要要求,甚至有人惊呼“每个现代人,一生中都需要接受至少一次基础心理教育,如同学识字、算术一样”1。因此,作为思品课教师,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能够敏感地透过现象,准确及时地把握和捕捉教育的最佳契机,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诸如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脱节、在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上存在偏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订杂乱无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安排随意乏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简单,偏重说教、思想品德教师自我心理健康水平低等问题。那么,如何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与尝试。
一、在备课过程中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要编制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发展水平,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目标制订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到难易适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同时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目标设置的整体性,并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解成具体目标,并将其纳入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之中,还要尽可能地使用简明扼要、便于理解与操作的语句,使得编制的目标能够直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不至于产生歧义。其次,在备课过程中要合理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初中思品课在心理健康方面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1.了解学生自身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2.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3.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抵御挫折;4.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陶冶情操;5.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6.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从这些教学内容中运用好课堂平台,将思想品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为一体。再次,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组织策略。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采用传统的授课或讲座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广大教师所熟悉的,但是也是效用较低的。要想实现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在教学中应该舍弃传授型的教学方式,更多采用生活经验型、活动体验型、自主探究型等。
二、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活动教育。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是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在实践与感受的基础上,互相沟通交流,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教育活动,可采取讨论、辩论、表演、竞赛、游戏、纸笔等活动形式来进行。例如在笔者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表演:让学生扮演身高只到成年人腿部的儿童,由学生饰演的父母带去商品、美食琳琅满目的商场,喜爱美食、五颜六色的商品的儿童却往往逃开。让学生亲身感受儿童的视角。在此教学中,我的设计意图如下:儿童在商场中往往只看到成人的腿部,看不到商品、也看不到美食,一眼望去全是别人的腿,会感到压抑和痛苦,而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儿童的处境,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为他人考虑,换位思考。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体验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设置了许多反映学生生活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自主解读,放手让学生自己从书本中获取情感体验和独特见解。除了学生自主阅读书本获取情感体验,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体验、问题体验、对话体验等教育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体验感悟。例如在教学《消除烦恼・悦纳自己》一课时,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很多的切身体验,如个子矮,别人看不起我;长得不好看,被人嫌弃;同学总是笑话自己的口音;永远都考不好等等。而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学生的这些体验虽然都是真实的,但学生个体的体验肯定不够全面,通过学生自我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互动对话,师生互动对话,则可以修正、深化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重建和生命成长。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特殊情况的处理。第一,对于不专心学生的的处理。无论是多么精妙的设计,总会有个别学生“独来独往”游离在课堂之外,既不参与也不干扰课堂活动,例如静坐在座位上发呆,在纸上乱写乱画,趴在桌上睡觉等等。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先行组织课堂活动,然后再给予课堂个别关注,还可以在课后开展个别辅导,了解真实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强按牛头喝水”,很有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第二,落单者的处理。在分组或合作活动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被落单。对此,思想品德教师及时、迅速地给以妥善安排,任命这类学生担任助手,如裁判员、监督员、观察员、记时员等,避免落单学生产生心理受伤感,同时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面。第三,对于违规者的处理。在课堂组织活动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违规现象,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如有个别学生喧闹、戏弄同学、顶撞老师等。对此,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内容要求或课堂评比标准,(下转第157页)
(上接第44页)事后进行评分处理。也可以采取现场处理,有的学生的确是过于兴奋、激动,教师可以走过去略加提醒,一般情况下学生就会安静下来。有的学生戏弄同学只是引起别人注意,他人若总是给予关注,此类学生就容易形成违规习惯化,因此对于这类学生的违规行为,不要予以理会。
三、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评价起着导向作用和反馈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全面性、发展性、科学性的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正面效应。坚持用辨证的、发展的价值观,以发掘学生的优点为主,对一些不足之处则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做到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尤其对于一些中等生和后进生,教师更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帮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另外,也要注意思品课的性质,在评价目标上既要有学科目标,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坚持综合评价原则。同时要发挥学生的群体功能,扩大评价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评价。最后,不仅要对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还要评价过程;不仅对知识进行评价,而且对道德、心理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当下有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他们的这种心理和行为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受到了多人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产生了自卑、抗拒等心理问题,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疾病。
四、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人格魅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是新课程的新要求,这给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想品德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已经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思想品德教师急需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教育技巧,注重自身心理教育,增强心灵修复能力,塑造教师健全人格,以身示教,潜移默化。
社会发展极为快速的当下,心理健康问题将日显突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加强学科理论与业务技能学习,积极阅读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专业,让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真正指导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工作。当前,在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思品教师仍需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以思想品德课为中心的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使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促进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