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

第1篇: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农村;生物教学;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引言: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农村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对中学生加强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由于生物学科不仅是对自然的一个探究,也是对人体的一个探索,与健康教育密不可分,同时初中生物教学通过对人体生理上的变化进行叙述人体奥秘,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农村初中生,这种教育是必要的。下文将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初中生的心理为主,探讨出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渗透方法。

1.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现状

现在对教育的目标已经改变,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成绩上优秀,还要从心理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1]。但是在偏远贫困的农村,基本的教学都是一种困难,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种奢望,生物的教学更是注重课本上知识点的疏导,对于学生健康教育的渗透基本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从而导致农村学生对健康卫生知识一无所知,并且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敏感的时期,因为的他们身体开始二次发育,进入青春期,初中生物教学中会对青春期过程中人的身体变化进行教学,但是教师却忽略了他所教导的对象正是一群面临青春期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的讲解,并没有着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之,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农村学生健康教育的渗透还是不够完善、不够彻底。

2.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渗透方法

2.1利用生物知识与健康教育的联系,使之相结合

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体的科学,以医学、卫生与健康为基础进行科学性的研究[2]。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教师应该将生物知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对问题的预设,让学生发现健康教育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了解,还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例如,在对学生讲解生物生殖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偷偷翻阅过,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对他们自身的一个变化也是很关注的,生物生殖知识点主要是对人体的一个发育过程以及生产过程的阐述,笔者联系青春时期,学生会出现的一些身体变化,如女生月经,男生遗精,开始变声等学生所遇到的变化进行生物知识的讲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告诉他们,这个时期这些变化都代表着他们向大人更进一步,而且随着生理的变化,他们的性意识也开始萌动,性心理上也产生“好奇感”和“神秘感”,只要正视这些就可以避免学生面对这些的时候采取不健康的方式来满足好奇心,也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改变了农村初中学生对性知识的一无所知。

2.2把握健康教育渗透时机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无意的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况联系起来,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生物教学时,有些时机的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把握这样的机会,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呼吸道方面知识的讲解,笔者以“人类在做什么行为的时候会对呼吸道带来伤害”这一个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对呼吸道的思考,同学开始纷纷举手回答,有说,环境污染会对人体呼吸道带来伤害,有同学说,吸毒会对人体呼吸道带来伤害,也有同学说,吸烟会对人体呼吸道带来伤害,等等学生回答,这些回答都很有道理,而且也表明了学生对呼吸道有一定的了解,这时,笔者总结,人体的呼吸道是通过对空气中氧气的吸收从而排除身体内的废气,如果人类所在的环境受到污染,必然会对呼吸道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损害,并且吸烟、吸毒的行为并不仅仅是对呼吸道造成伤害,吸烟还会对人体肺功能造成损害,吸毒行为更是严重的损害人身体各个器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致命的伤害,通过对这个知识的总结,告诫学生吸烟吸毒有害健康,让学生懂得吸烟吸毒的危害性,利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从而在学生行为上进行约束。

2.3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

农村初中生必城市初中生心灵上更加敏感,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如果强行的灌输一些思想和道德观念,农村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容易产生厌烦心理。由于生物教学与健康教育内容的联系,在对生物知识的讲解的过程中,通过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这样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且这样的思想教育会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讲到《健康地生活》这一课时,笔者通过课堂调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每个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讲评,并且让在座学生也来评判这种生活习惯是好是坏,使得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制定出更加适合自己生活的生活习惯,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最终笔者达到一个对学生进行适当健康教育的目的。

3.结语

总之,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健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农村学生身体上、心理上健康积极的成长,不仅能够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还能对农村学生精神上、心理上进行辅导教育。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2.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2.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6-0004-04

农村初中生相对于城市初中生而言,不仅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还主要涉及到师资、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差异。然而农村初中生与留守初中生有所不同,唐为凤[1]认为,留守初中生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或半年以上,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交由父母单方或祖辈或其他亲戚朋友等抚养,或独自在家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13~16岁)。曾红[2]等人认为,留守初中生是指留守儿童中处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2~16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初中生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而农村初中生的概念比留守初中生的概念要广,还包括父母双方与其子女在同一区域的农村学生。故我们将农村初中生定义为:年龄在13~16周岁之间,且处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其子女同在或不在同一地的学生,他们均可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总体现状

以农村初中生和心理健康并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共找到57篇有关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文献。这些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22篇)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研究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二类(19篇)是采用理论研究分析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第三类(2篇)是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对比研究;第四类(14篇)是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关系的研究。

表1 2003~2012十年间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文献量与累积文献量

单位:篇

年代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文献数量 0 2 4 2 4 8 10 5 10 12

调查研究 0 1 2 1 1 3 4 2 3 4

理论研究 0 1 1 1 2 3 3 1 2 5

对比研究 0 0 0 0 0 0 0 0 1 2

关系研究 0 0 1 0 1 2 3 2 4 1

累积数量 0 2 6 8 12 20 30 35 45 57

从近十年的研究可以看出,文献中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查研究、理论探究与关系研究三个方面,研究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在2011~2012期间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且多集中于对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的研究如个性、自我、情绪,与外在因素的研究如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但将其二者进行结合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经历了研究方法、量表使用、实证及理论探讨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并对这一群体的了解也越来越清晰。但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使用、对比研究和相关关系研究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迄今为止,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其进行测量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的测量工具。一些实证研究在对象、内容、方法选择上还不够全面,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略多。纵观心理健康本身的发展道路就是一条整合之道,心理健康学之所以能生力犹存,除了得益于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研究手段、方法的不断完善,还在于它吸取了各学派之长。国内学者从2004年开始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介入到农村初中生这一群体,试图说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为了调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者采用自编问卷,与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整合,如周瑞兰等[3]采用SCL-90和自设问卷对农村156名辍学者及435名未辍学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后发现:辍学组总分与未辍学组差异有显著性,农村中学生辍学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与同龄人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李松[4]采用自编家庭客观环境问卷和主要抚养人教养态度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1049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客观家庭环境和主观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双亲均外出家庭的主观家庭环境好于其他家庭类型,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母亲和子女留守家庭主观家庭环境差,子女心理问题多。

目前多数心理健康调查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李长庚、罗润生等[5]利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376名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姬成伟、韩江涛等[6]应用SCL-90,对太原市955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农村初中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1.1%,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生差,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低年级差。王翠萍等[7]采用张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对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三所农村中学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得分高低首先是学习发展,其次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得分最低的是行为困扰。

上述研究表明,研究者主要借助问卷调查来分析其获得的数据,从而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出其研究结果,但从文献中我们发现,国内研究者对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量表使用上存在多样化,而且调查对象偏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对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少。尽管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基本上能反映出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人际、焦虑、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中国期刊网的统计结果显示,学者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文献达到19篇。基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农村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故有必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以为有针对性开展农村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蒙宗卿等[8]2004年从应试教育与学生生理、心理不平衡的视角来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等方面,继而探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策略。

针对中学生的相关事实材料的背景,冯万奎等[9]指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易冲动、学业懒散及容易情绪化。王桂娟、陈桂霞[10]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的现象指出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即学习懒散、安逸思想盛行、人际交往困难等,进而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同年,姚慧娟[11]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不足,探究了盐城农村初中生存在情绪、情感类问题,意志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问题等。

2005年,王小华等[12]从初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情绪不稳定、耐挫力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焦虑等方面。颜以玲[13]认为农村初中生存在意志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然而,传统的理论研究仅仅是突出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从教育角度来进行阐述。基于此,同年,武存金[14]分析了留守初中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即任性、自私、自卑、偏激、冷漠、孤独、嫉妒、逆反心理等,并对于其存在的问题从教育方法上进行了阐述。

基于上面的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及其负性情绪上。研究者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已有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研究结果;(2)初中生身心角度;(3)已报道的相关事实材料;(4)素质教育及教育方法。这些理论分析仅局限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复罗列,并没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作深层次分析。

(三)农村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

基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同一区域或跨区域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极有价值,部分研究者已着手进行研究并认真疏理。

曹静[15]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与《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陕西省城乡初中生各27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结果:在心理弹性的城乡对比中,农村初中生在家庭高期望值和自我觉察两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这反映了农村初中生可能因为面临较为匿乏的外界资源,被家庭寄予更高的期望,自我觉察水平更高;农村初中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以及总分上都显著低于城市初中生,说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症状显著少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景英、任红岩[16]采用SCL-90量表进行测查,在山东省随机抽取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德州市、聊城市与菏泽市的城乡初中年级学生共计1804名,其中农村初中生各项症状(除躯体化、敌对、总症状指数外)均高于城市初中生。

从表1可以发现,十年间只有两年有研究者进行了关于农村初中生城乡对比的实证研究,而且文献数量偏低,仅占累积文献量的3.5%,实施地点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与山东省。目前,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仍然远远不足。

(四)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依据表1数据可以得出,十年来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赵荣、罗新坚[17]采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乐清市下属农村某中学初二学生共325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偏爱与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及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偏爱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刘志强[18]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V-CV)》与《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和淮滨县选取3所农村初级中学共计30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

(1)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硬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亲的文化程度与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显著相关;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软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子关系对自责倾向因子和冲动倾向因子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母子关系对孤独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心理健康量表总分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对冲动倾向的预测作用非常强。

梅少林、曾长佑[19]采用SCL-90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农村中学共311名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客观支持有明显相关,与主观支持无明显相关,与利用度有明显相关。

以下研究开始从农村初中生的外部相关转向研究学生的内在因素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谢传送[20]2011年采用加藤厚的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和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阆中市五所农村学校的初中生共811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川东北地区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2012年,冯翠仙[21]采用孤独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山西省晋中市两所农村中学的400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后得出,农村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其他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是从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到其生活事件再到社会支持,这种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相关研究跨度不断增大;从近年来看,有研究者基于其内在关系上进行研究。总体而言,目前没有人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外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理论或实证研究。

(五)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测量工具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工具主要集中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使用,由Derogatis等在20世纪70年代编制,在国外广泛用于精神科临床的研究,基于我国心理工作的深入研究,现该表被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测查,但因SCL-90量表主要适合于测查可能有心理障碍的人,并不适合比较正常人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另外,关于测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还有《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等。基于中国文化结构背景与西方不同,这些量表被国内学者引用后会有其局限性。

二、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综合评价

目前国内学者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与应用心理学等多维度来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成果,但总体而言,各年度文献量分布不均。

另外,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量表使用等方面呈现出不足。如姬成伟、韩江涛[22]仅仅通过SCL-90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后所获得的数据来分析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这一结果明显忽略了其他相关因素,从而使得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当然,也有研究者基于多角度来研究其相关性,但相关研究缺乏内外结合的关系研究。此外,很多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在量表的使用上没有统一标准;理论探析方面很少采用个案研究、访谈法与观察法,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对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文献也非常少。

三、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未来研究思路

(1)规范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使用,将实证与理论研究结合,逐步完善其量表标准。

(2)拓展其研究内容,将其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关系融合研究。

(3)跨地区进行比较,同时需要兼顾其样本的可

靠性。

(4)在一定程度上整合量与质的研究。

(5)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渗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唐为凤.农村留守初中生道德失范行为研究——以安徽省志远初级中学为例[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曾红,黄文庚等.鹰潭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4):432.

[3]周瑞兰,田玉娟等.农村初中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17-318.

[4]李松.农村初中生“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状况调查及对其心理健康和学绩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06.

[5]李长庚,罗润生等.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9(1):115-118.

[6][22]姬成伟,韩江涛等.太原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28-730.

[7]王翠萍,任庭苇.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2:79-81.

[8]蒙宗卿,潘岐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86-188.

[9]冯万奎等.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校长阅刊,2006:91.

[10]王桂娟,陈桂霞.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8:40.

[11]姚慧娟.盐城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2]王小华,马玉龙.谈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心声,2009:68.

[13]颜以玲.关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J].学苑教育,2012:95.

[14]武存金.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教师博览,2012:111.

[15]曹静.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6]景英,任红岩.2011年山东省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5):338-343.

[17]赵荣,罗新坚.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4):199-201.

[18]刘志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19]梅少林,曾长佑.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8):626-627.

[20]谢传送,李晓驷.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37-439.

第4篇: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方法 运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组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郑州市43所大、中学校9 06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感到有学习压力的报告率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分别为71.28%,76.17%和67.10%;有孤独感的报告率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分别为69.73%,70.69%和47.46%;无安全感的报告率大学生为42.65%;失眠的报告率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分别为44.67%,44.75%和30.47%;有自杀行为的大、中学生占1.71%。结论 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 精神卫生;危险行为;对比研究;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603-02

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黄金时期,此阶段是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与合作意识、抗压能力等各种能力形成阶段,也是个性特征张扬、自我意识高度发展阶段。此阶段学校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片面、单一的评价,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伤害的主要因素。为了解郑州市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的现状及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学生健康服务相关政策提供依据,2008年3月-2009年5月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郑州市部分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共抽取郑州市4区6县在校大、中学生9369名,收回有效问卷9069份,每所大学抽200余人,每所中学3个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3~4个班,所抽班级全班学生均参加问卷调查,学生年龄在10~24岁。其中初中学校19所,调查学生3 131名(男生1 589名,女生1 542名);高中和职高学校19所,调查学生4 653名(男生1 996名,女生2 657名);四年制综合大学5所,调查学生1 285名(男生544名,女生741名)。

1.2 方法[1] 采用中国CDC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分初中卷、高中卷、大学卷。涉及学生基本情况,饮食相关行为,故意伤害和非故意伤害行为,吸烟、饮酒和吸毒等物质成瘾行为,网络成瘾行为,等。问卷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发放,答卷不记名,当场收卷。调查现场班主任及代课教师均回避。调查人员均由经过培训的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整个调查过程真实严谨,对学生填写资料保密,调查时允许学生不答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法对录入数据进行统计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真实准确。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SPSS 12.0进行。

2 结果

2.1 不同学习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比较 调查前12个月里有时或经常感到孤独、感到学习有压力、因担心等心理因素引起失眠的高中生比例均明显高于初中生(P值均

2.2 初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比较 调查前12个月里有时或经常感到安全没有保障、感到孤独、感到学习有压力大学生的比例均高于初中生(P值均

2.3 高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行为比较 调查前12个月里有时或经常感到安全没有保障的大学生比例高于高中生(P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有高于70%的学生学习有压力;有20%~70%的学生有不安全感、孤独感和失眠;有自杀意念的为10.86%[2];有自杀行为的为1.71%。可能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学校少,郑州又是省会城市,教师靠学生考试名次晋升晋级;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增加课外作业,补课和周末上各种名目补习班;学生学习负担沉重,争想上好的学校,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竞争激烈。 因此,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采取干预策略和措施,达到促进青少年健康的目的[3]。要求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开设不同的课程。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同时,关注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

家长应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和途经去释放学习压力和负性情绪,提高学生的调节能力,减轻学生焦虑、自卑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等负性情绪的不良影响,使其身心受到良好的健康引导。

4 参考文献

[1] 张一英 ,陈玉强,吴兴珠,等.嘉定区5所中学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7,28(3):267-268.

[2] 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前沿.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99-105.

第5篇: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 健康教育 主体作用

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生物学与健康教育更紧密地结合。为将初中生物学教学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多年来,我做为一名一线生物教师,创造出多种有效的方法,并不断加以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下的分析可以使大家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供大家借鉴。

传统的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活泼好玩的天性,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施行素质教育,向课堂要效率,归根结底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如何在初中生物课上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一、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迷人的生物界、神奇的生命现象、诱人的科学前景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些在我们看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学生眼里觉得高深莫测,经常提出有趣的问题。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耐心地、通俗易懂地加以解释,同时表扬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鼓励他们再接再励,使学生为自己的独到观点和看法感到光荣和自豪。生物课上有各种模型、标本、挂图等,生物更是一门探究课,有很多活动和实验。如:“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我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独立完成时,学生饶有兴致地操作。如此学生既调动了主动性,得出了确切结论,又培养了实验探究能力。再如:在学习感觉器官的知识时结合近视眼的成因及预防;在学习骨胳的知识时让学生理解坚持正确的坐姿,保护脊柱的道理;在呼吸系统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理解吸烟的危害,等等。

二、提供好的学习方法

我们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教育,把学生从“背”中解救出来。只有学生想学了,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教师要满腔热情、恰到好处地宣传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从绪论课开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要满腔热情地向学生讲明生命科学的现状和前景;讲明生命科学在工农业、医学等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讲明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短缺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物学的研究;讲明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时代,使学生对生物学的重要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使学生充分感知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会问题即可,学生对概念、原理等总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根本不理解,学习时只凭死记硬背,负担很重,效果也不佳。教师要甘当导演,搞好教学过程设计,准备好充分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在不知结论的情况下,经过教师的启发和自主的实验、探索、讨论、研究,最后总结出科学的结论。学生自然会在其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此外学生还会产生身临其境的科学探索感觉,从而培养科学素质。当然,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课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的,但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能用上的一定要上。

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

如制订出三口之家一周符合营养标准的食谱。学习教材中有关合理膳食的知识,食物的营养成分的知识,以及合理膳食的好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营养成分表,制订合理的食谱,使活动与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了解社会,最终使学生愿意接受合理的膳食。有些学生在活动之后改变了不吃胡萝卜的偏食习惯。这个活动最终也促进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还使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课时密切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用所学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看懂一些常见的化验单,校园内各种花草树木的识别,克隆羊到底是怎么回事,等等,使他们体会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应该在生物学教学中结合下列内容进行健康教育: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饮食卫生和营养卫生糖尿病的防治;呼吸系统的保健,吸烟、吸毒的危害;细胞的癌变;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运动与保健。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知识的学习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新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与健康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有:调查本地常见的寄生虫病;记录三天内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估算每天食物热量;有关糖尿病的调查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调查;检查视力;收集与交流有关艾滋病的资料;调查本地计划免疫实施的状况。健康教育就可以教这方面的内容。摆在每位生物学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是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教什么、怎样教、怎样设计与组织活动。

生物学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紧密结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深入理解生物学教学内容中与健康有关的理论,而且要收集大量与健康、保健、卫生有关的知识与资料,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澜.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第6篇: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自杀;因果律;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179 R 395.6 B 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4-0324-03

自杀是指有自我意识,自行采取的导致自己死亡的行为[1]。有自杀的想法、念头即为自杀意念[2]。目前,自杀已是全人群的第5位死因,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3-4]。且近2 a,我国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5]。日本学者长冈利贞指出,自杀过程一般经历为产生自杀意念―下决心自杀―行为出现变化+思考自杀的方式―选择自杀的地点与时间―采取自杀行为。有自杀意念便具有自杀倾向。因此,研究初中生的自杀倾向现状和影响因素对于预防初中生自杀、保证初中生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学生。第一阶段:将杭州市所有初中学校依次进行编号,然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25所学校,学校被抽到的可能性与学校学生的数量成比例;第二阶段:将抽中的25学校的所有班级进行编号,再次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班级。被抽到的班级中所有的学生均确定为调查对象,接受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GSHS)。共调查了杭州市25所学校的初中生1 802名。学生的应答率为98%。男生901名,女生894名,7人未填性别;12岁及以下215人,l3~l5岁1 529人,16岁及以上58人;一年级563人,二年级518人,三年级709人,四年级1人,11人未填年级。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按统一指导语及标准化的调查程序,以班级为单位组织问卷调查。学生自行匿名填写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提供的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中国问卷,内容包括饮食行为、烟草使用、自杀倾向及相关影响因素等11个方面83个问题,允许学生不回答自己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1.3 统计分析 调查表回收后,经再次核对,应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PSS 14.0软件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生自杀倾向的现状 在过去的12个月里,有14.5%的学生认真想过自杀,6.9%的学生制订过自杀计划;各年级女生想过自杀和计划自杀的报告率均高于男生(χ2=6.16,P<0.05;χ2=2.29,P>0.05);学段不同,想过自杀和计划自杀的报告率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8.90,P值均<0.05),初一与初二差别最大,初一最低,初二最高,初三低于初二。见表1。

2.2 影响初中生自杀倾向的单因素分析 以过去12个月里是否认真想过自杀作为自杀倾向的因变量(无=0,有=1),对相关因素进行赋值,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性别、休息时间、家长是否理解、是否感孤独、是否常失眠、是否受欺负等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以上因素均是影响初中生自杀倾向的相关因素。见表2。

2.3 影响初中生自杀倾向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过去12个月里是否认真想过自杀作为自杀倾向的因变量(无=0,有=1),以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是否理解、是否感到孤独、是否常失眠、是否受欺负对自杀倾向的影响十分显著(χ2值分别为14.48,24.18,19.57,16.87,P值均=0.000)。见表3。

3 讨论

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6] 。在有自杀意念的人中,5%会发生自杀行为;有自杀行为的人中,10%将自杀死亡,而自杀之前约70%的人事先曾向亲友表达或暗示自杀意念[7]。因此,对自杀意念的早期识别和对自杀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重要。

调查结果显示,杭州市初中生中,曾经认真想过自杀的报告率为14.5%,制订过自杀计划的报告率为6.9%,高于北京2003年初中生自杀倾向现况调查结果(分别为14.3%和6.7%)[8],也高于上海市2002年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的结果(分别为13.2%和5.1%)[9]。说明杭州市初中生的心理、精神健康教育工作还比较薄弱,应当引起家庭、社会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女生有自杀倾向的报告率高于男生(分别为16.5%和12.4%),这与国内外有关报道一致[5,10-11] 。可能与女生的性格、情感敏感脆弱、依赖性强、家庭社会中的性别角色、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等有关[11];同时由于生理的特点,女生更早面临青春期带来的一系列困惑和问题,如果没有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及时教育,就容易出现自闭、孤独、伤心绝望等消极情感,导致自杀意念或行为发生[8]。因此,要特别关注女生的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她们顺利度过青春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早中期,由于特殊的身心特点,有较多的困惑和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卫生问题,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想过自杀和计划自杀的报告率也不相同,初一年级是自杀倾向的初始阶段,报告率较低;初二年级报告率明显增加,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趋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初三的报告率较初二低。另外,由于初中生学习任务重,竞争压力大,休息娱乐的时间少,容易造成情绪低落、悲观抑郁、心情焦虑,不满等负性心理情绪,促使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发生。因此,应该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卫生和精神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自杀预防和干预,让他们正确应对面临的问题,健康成长,避免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发生。

家庭作为青少年重要的生长环境之一,不仅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还提供重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结果表明,缺乏家长理解的学生更易产生自杀意念,这可能与父母的教育水平、教养方式、与父母关系等因素有关。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得到良好的情感沟通,子女感觉父母不能理解自身的问题和烦恼,从而产生抑郁、反感、逆反等负性心理情绪和行为。青少年抑郁是造成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12];而家庭因素是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要促进家庭和谐,增进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加强相互理解,避免抑郁心理的产生和预防自杀倾向的发生。

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孤独感是自杀倾向的强相关因素(P值均=0.000)。孤独感是指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对于青少年来讲,它是个体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映[13]。应开展初中生心理咨询辅导,提高初中生的交际能力,增进群体友谊,减少孤独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避免自杀意念的产生。同时经常失眠的学生,可能因为来自家庭、社会、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导致睡眠不足,精神状态不佳,甚至滋生精神健康问题,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故应教给初中生缓解压力的方式,增强应挫力,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经常受欺负的学生,易情绪低落、悲观,如不及时疏导和帮助,很容易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从而导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产生,所以应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教育,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2]李文梅,张玉超,李雷,等.南阳市青少年自杀倾向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800-801.

[3]殷大奎.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全面推进新世纪精神卫生工作.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4-8.

[4]王黎君,费立鹏,黄正京,等.中国人群自杀死亡报告准确性评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0):889-890.

[5]陈建梅,况利.青少年、儿童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点.重庆医学,2005,34(1):125-127.

[6]NORDSTROM P,SAMUELSSON M,ASBERG M.Suicide analysis of suiciderisk after attempted suicide.Acta Psychiatr Scand,l995,91(5):336-340.

[7] 沈渔屯,主编.精神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55-856.

[8]程玉兰,田本淳,吕书红,等.中国城市初中生自杀倾向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24-926.

[9]罗春燕,彭宁宁,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五):自杀倾向与离家出走情况.中国校医,2003,17(3):197-199.

[10]梁军林,孙录,赵静波,等.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3):144-146.

[11]邱育平,桂曼今.自杀意念少女3 394例心理健康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7,l8(1):13.

[12]程文红,王祖承.青少年抑郁发病家庭因素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5,17(1):50-52.

第7篇: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校;结核病;感染;发病;宣传教育;预防和控制

结核病是公共卫生疾病,学生是结核病高发群体之一,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免疫力低,自我保护意识差,更容易受到各种传染病的危害。近年来我国多所学校结核病的爆发时有发生,本市的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做的比较规范和扎实。掌握好中、小学新生结核菌感染的情况,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对控制结核病在学校的蔓延,提高结核病的知晓率,构建无结核病的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章丘市市直学校及20个乡镇166所中、小学校共29192名学生,其中:高中、高职10所,共6938名学生,初中26所,共12428名学生,小学130所,共9826名学生。

1.2资料收集

章丘市疾控中心与市教育局协调好统一安排本市学生健康查体工作,结核菌素实验由章丘市慢性病防治站具体安排实施,与查体工作同步进行。

1.3 方法

1.3.1 准备:首先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和要求,严格操作规范。做PPD试验和查验结果的人员相对固定,分组进行,并由经验丰富的科主任带队,负责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况。药剂科提前按预计估算人数,准备好各种物资。

1.3.2 结核菌素实验(PPD实验):统一采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卡介苗纯蛋白衍生物(BCG-PPD)规格:51U/1ml,在左前臂内侧下1/3处,皮内注射0.1ml,注射后72小时查验结果,以硬结平均直径为检测指标,平均直径小于5mm为阴性;大于或等于5mm为阳性反应;大于或等于15mm、或者有水泡、坏死、淋巴管炎反应的均为强阳性反应。

1.3.3 PPD试验强阳性反应的处理:一般阳性反应者不做任何处理,PPD试验强阳性反应者进行胸透检查,胸透有异常者进行痰涂片、胸片、血常规、血沉,结核抗体等检查,对确诊的结核病人给予规范抗结核治疗。对单纯强阳性的学生:高中生建议预防性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建议治疗方法为二种:(1)异烟肼0.3g每日一次,连用6个月。(2)异烟肼0.3g,利福平0.45g每日一次,连用3个月,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初中生年龄在12--13岁,小学生年龄在6--8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未建议用药。

1.4 健康教育

联系查体事宜的同时,向各乡镇教育办、学校领导、班主任先进行宣传结核病的相关知识、免费政策,并发放各种形式的宣传材料。有的学校在查体期间出了一期宣传结核病知识的黑板报,在完成查体任务的同时,对广大师生进行了大力宣传。

1.5 统计资料与反馈

由专人负责材料收集和统计。PPD结果填写在学生健康查体档案中,由疾控中心向各乡镇教育办反馈,学校若发现有可疑结核病人,应尽早送到结防机构行进一步检查。

2 结果

2.1 结核菌素反应与年级分布的关系。

章丘市2011年度高中、初中、小学新生结核菌感染情况分别为:高中受检人数6938人,阳性2210人,阳性率为32.59%,其中强阳性人数477人,强阳性率占7.00%;初中生受检人数12428人,阳性人数2549人,阳性率为20.54%,其中强阳性人数732人,强阳性率占5.90%;小学生受检人数9826人,阳性人数2539人,阳性率为25.96%,其中强阳性人数887人,强阳性率占9.06%,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小学生均高于初中生。本市中小学生总受检人数29192人,阳性7308人,阳性率为25.20%,其中强阳性人数2096人,强阳性率占7.22%。

2.2 发现病人情况

通过查体共发现7例结核病人,其中高中4例、高职2例,初中1例,均为女性,查痰结核菌均为阴性,有3例病人结核抗体为阳性,均给予安排了规范抗结核治疗。

3 讨论

第8篇: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视力不良 用眼卫生 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R77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2-0049-03

Analysis of the prevalence of the poor vision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Zhujing Community of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Nie Lianlian, PENG Yanying( Zhuj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15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the trend of the poor vision chang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Zhujing Community of Jinshan District in recent three years,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poor vision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myopia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The data of the health monitor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15 953 student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were collected in the community from 2014 to 2016, and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poor eyesight of the student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school stage and sex. Results: The overall poor eyesight rat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decreased slightly in general from 2014 to 2016. The girl’s poor vision rate was higher than the boy’s, and the poor vision rates of the boys and girls increased with their ages. The poor vision of the pupils was in moderate degree, that of the student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was in moderate to severe degrees, and that of the students in senior schools was in the severe degree. Conclusion: The society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poor eyesight of the student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schools, parents and student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prevent myopia.

KEY WORDS student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poor vision; eye health

学生近视是世界范围的青少年健康问题[1]。中国青少年视力不良患病率长期居高不下,患病总人数居世界第一,且处于逐年增加、发生年龄提前的状态[2-3],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威胁和经济负担[4]。如何正确有效的“防近”成为国内外共同关心的公共问题。本文根据2014―2016年3次学生体检资料,对朱泾镇学生视力不良状况进行动态分析,旨在了解和掌握朱泾镇青少年视力变化趋势,探索学生视力不良发生、发展规律,为学校防治视力不良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样选取金山区朱泾镇两所高中、两所初中、两所小学2014―2016年的所有学生(初三、高三和个别漏检学生除外)的15 953名学生的视力体检资料。

1.2 方法

对本镇6所学校3年来参加体检的中小学生视力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视力检查采用统一的灯箱对数视力表。判断标准:被检查者单侧裸眼≥5.0为正常,单侧裸视力

1.3 统计学分析

检测数据用Excel进行筛选统计,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不同年度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的比较

调查结果得知,参加视力检查的学生共有15 953人,除去6个极端值,剩余15 947人,有9 555人视力不良,不良率占总数的59.9%。其中,2014年共调查学生有5 943人,视力不良数为3 671人,不良率61.8%;2015年共调查学生有5 981人,视力不良数为3 701人,不良率61.9%;2016年共调查学生有4 023人,视力不良数为2 183人,不良率54.3%。结果显示,3年来,总体学生视力不良率略有下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学段、性别学生视力不良程度的比较

对不同学段、性别学生视力不良程度的比较发现,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1.6%,初中生为70.8%,高中生为88.7%,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小学生视力不良以中度为主,初中生以中重度为主,高中生以重度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不良程度构成比中轻度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中度、重度人数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不同年级学生视力不良率有统计学意义(χ2=2163,P

3 讨论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近年来我镇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总体略有下降,但仍高于国际一般水平[5],与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相符。根据卫生学诊断进行分析,①女同学视力不良率高男同学,这与福清市调查结果一致[6]。女同学缺少户外运动,男、女学生视力不良率与户外运动密切相关,女同学因为心理压力较大,学习时间一般比男同学学习时间较长。②随着年级的升高视力也逐渐下降。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视力不良率逐级上升,证明高年级的学生用眼时间比小学生过长,导致视力逐渐下降。同时,此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及后期,身高的快速增长伴随屈光状态的巨大改变,导致近视程度的加重[7]。③与课桌的大小、坐姿以及自然采光情况密切相关,导致学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坐姿不正确、课桌与前面的距离较远或近[8]。④随着学生手机使用率的增加以及玩电脑和看电视时间的增长,用眼疲劳,这都是造成近视的原因[9]。

视力不良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0],其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并且会对将来的工作选择造成一定的限制,重度者还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眼部并发症,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11]。学生近视在西方被称为学校性近视(school mopia)[12]。预防近视是防治视力不良、保护学生视力的核心[13]。因此,教育部门应继续重视学生的近视防治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如给学生减负、改善教室照明条件等;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用眼卫生健康教育[14-15]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医教结合”的作用,加强用眼卫生知识的宣传;继续推行阳光体育,鼓励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同时,家长也应加强对孩子用眼卫生方面的教育和监督,家中应备有无频闪台灯,以减少视觉疲劳;并减少孩子玩手机、看计算机、电视的时间[16]。

参考文献

[1] Bar Dayan Y, Levin A, Morad Y, et al. The changing prevalence of myopia in young adults: a 13-year series of population-based prevalence survey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5, 46(8): 2760-2765.

[2] 施冰, 潘臣炜. 2010-2014年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9(11): 14-15.

[3] 国家体育总局.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12: 1001.

[4]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9): 1V, 1026.

[5] Logan NS, Shah P, Rudnicka AR. Childhood ethnic differences in ametropia and ocular biometry: the Aston Eye Study[J]. Ophthalmic & Physiological Optics, 2011, 31(5): 550-558.

[6] 王财福. 福清市2015年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现状分析[J].医药前沿, 2015, 5(31): 391-392.

[7] 李振华, 吴秋状. 阳泉市市直学校2012学年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4, 43(24): 2871-2873.

[8] 李长春. 双辽市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4, 2(7): 67-68.

[9] 赵晓华. 虹桥社区中学生视力不良健康状况分析[J]. 上海医药, 2014, 35(20): 46-47.

[10] 汪素美, 严双琴, 徐叶清, 等. 马鞍山市中小学生近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5): 715-716, 722.

[11] 韩亚男.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视力低下情况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10): 1847-1848.

[12] 郑荣领, 金秀英, 李淑珍, 等. 世界眼科近视防治史与视力保护发展历程[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2): 309-312.

[13] 季成叶. 儿童少年卫生学[M]. 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32-333.

[14] 王晓玉, 叶亚玲, 丁小云. 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32): 147-149.

第9篇: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问题;有效途径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个时代的孩子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但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重压迫下成长,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容乐观。近年来,初中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笔者借助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在本年级做了一份调查,发现有16.52%的初中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有32.12%的初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心理的健康教育已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不容忽视。班主任必须转变观念,把教育的基点转到更丰富的层面,注重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对初中生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的现状,学校教育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而且,班主任应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自觉地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尽心尽力。

三、初中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当下初中生充分享受着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感受着家庭的悉心呵护,他们身上体现出父辈们所不具备的优势:聪明、求知欲强、善于思考、反应敏锐、兴趣广泛、身体素质好、综合能力强、讲究卫生、讲文明等。但是他们明显表现出缺乏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缺失的东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笔者通过在本年级学生中的调查分析,归纳出主要的心理问题:(1)懒于动手动脑,一切坐享其成。(2)缺乏独立性,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过分依赖家长。(3)自私自利,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4)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挫折。(5)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6)虚荣心强,攀比家庭优越程度,比吃穿。(7)缺乏上进心。(8)自我封闭,集体观念淡薄。(9)做事情不彻底,往往虎头蛇尾或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

四、疏导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1.关注与重视――把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当作教育重点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一味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等等,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

笔者认为,在班主任的工作思想中,要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看作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更好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需要认真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在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育方式,探索师生沟通的多样形式,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一个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班主任不应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2.尊重与理解――做学生沟通、倾诉的朋友

初中生平时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交往方面产生的问题很多,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班主任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躁苛求。

首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平等对待,要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尤其渴望别人的理解和肯定。在他们的成长中,哪怕一点小的进步,也要寄予殷切的期望,适时而恰当地激励他们。

每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集体指导的方式往往难以收到最佳效果,班主任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朋友式的谈心、针对性的梳理,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能正视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思考自己的存在与价值、现实与未来,并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寻找一些适合自己充分表达情绪的方法。“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已被大多数教育界人士所认可。

3.发现与赞美――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近期内也很难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而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排头兵,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和即将出现的心理问题,班主任要开辟多种途径,通过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4.发展与追求――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奋斗目标

从集体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不能缺少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班主任要让集体目标时刻都去影响和引导学生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的产生,为学生成功心理的满足提供动力。从学生的个体情况看,学习成绩优秀的,就有理想,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学习节节拔高。反之,学习成绩差的,就灰心丧气,没有信心,没有追求的目标,对读书满不在乎,得过且过。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帮助其确立个人发展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笔者就如何帮助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奋斗目标做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有这样几个实施步骤:

(1)实事求是地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班主任帮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在学习、生活、思想等诸方面的状态,使他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班主任帮学生挖掘其优势资源,树立改变现状的信心。

(2)树立信心,确立短期目标

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同别人比较,找出差距。比较要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确立近期可以达到、能考查的短期目标。目标太大,无法实现,只会打击积极性;目标太小,找不到奋斗的成就感。班主任要帮学生确立能够通过努力达到的第一阶目标,这是鼓舞他们继续努力的基础。

(3)确立考查时间,分阶段跟进

学生确立了发展目标,班主任在指导他们自我检查的基础上,还要定期跟进,监督他们实现目标的时间。阶段目标实现后,鼓励非常必要,如果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目标的达成,则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树立信心,继续努力。

(4)树立长远目标

在学生不断实现阶梯目标的过程中,信心会逐步增强,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潜在优势或帮助其寻找适合他们的人生道路。引导他们确立长远的目标,让他们看到希望,脚踏实地地朝着目标而努力,让希望燃烧起光明,照亮他们人生的路。

“成功自信教育”,要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自信。班主任通过让学生确立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的成功自信心理,是疏导学生心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成功自信教育,促进学生建立自尊、自信、主动、积极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08.

[2][美]伊丽莎白・伯格.培养孩子的性格:将信义与正直植入孩子的心灵.陈佳雯,刘梦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