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标准化范文

健康教育标准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标准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教育标准化

第1篇:健康教育标准化范文

肛肥大是一种增生性炎症改变的疾病,是由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而引起的。临床上随着肛逐渐增大,有时可随大便脱出肛外,反复脱出刺激肛管,可使局部分泌物增多,有时还会出现便后带血,排便不净的感觉及瘙痒。因此在治疗方面,早期治疗是预防肛肠疾患的关键,加强综合治疗,积极处理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得了肛肥大使患者坐立不安,心情低落,因此我们应当对他们做好正确的护理指导。

2 入院教育

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热情接待,做好入院宣教,环境介绍,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介绍,病房管理,自身物品管理,术前检查及术前指导等内容。

3 术前健康指导

3.1心理调适指导 手术是肛肥大唯一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病人最担心的是术中疼痛,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因此,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情绪。我科护理人员运用沟通技巧,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对患者的痛苦及担心给予同情和安慰,同时对他们讲解手术目的、方法和效果,鼓励病人正确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放松心情,勇敢治疗。

3.2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3.3活动指导 劳逸结合,适量活动。

4 术后健康指导

4.1活动指导 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勿久蹲久坐久立。

4.2饮食指导 2小时嘱病人勿大量饮水,防止尿潴溜。术后当日、次日进食流质,半流质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患者应遵从医嘱,注意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生冷食物及油腻食品,以防腹泻或粪渣堵塞肛窦。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为主,多喝汤汤水水,促进营养吸收。

4.3排便指导 术后病人小便应有人搀扶,尽量避免排便。小便不畅时做好心理护理和有效的物理诱导排尿,无效时遵医嘱导尿,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潮湿。病人解大便时不应久蹲,解便时不应有看书、听歌等不良如厕习惯。大便不好解时遵医嘱用润肠通便的药如芍药汤、液体石蜡等使大便松软、,以利排便。

4.4换药指导 注意创面有无渗血,如敷料已被染湿应及时更换,便后坚持坐浴,可用1∶1000的高锰酸钾液或生理盐水,或用中药煎熬坐浴熏洗,每次10—15分钟。便后及时清洗。换药在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换药应有科学性,争取患者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4.5疼痛护理指导 护理人员应耐心做好解释,正确评估疼痛的程度,要有同情心,要相信病人,及时引入良性信息,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看电视、听音乐、讲故事,以分散注意力,使其发挥耐痛潜在能力,做好心理护理。无效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5 出院健康指导

5.1活动指导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喝酒、久坐都会刺激;保持清洁;勤换内裤;坚持每日便后清洗,对预防感染有积极作用;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的抗病能力,预防感染。

5.2饮食指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忌烟酒,多食蔬菜水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

第2篇:健康教育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产科;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62-02

产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为产妇提供高质量的照顾和有效的健康教育[1],而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只是口头宣教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临床路径是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标准化的病人照顾模式[2]。为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有效地满足产妇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我院产科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对产妇进行全程、连续、标准化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11月我院产科正常足月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产妇本人及家属均为非医务人员,产妇为足月单胎初产,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羊水过少或者过多、过期妊娠以及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妊娠相关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生。按照入院顺序将10月住院分娩产妇60例作为实验组,将11月住院分娩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产妇平均年龄(25.50±2.88)岁,住院天数(5.45±1.48)d;对照组产妇平均年龄(26.72±4.02)岁,住院天数(5.48±2.30)d。2组产妇在年龄、孕次、文化程度、住院时间等方面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根据产妇健康需求制定规范化的健康教育路径表,由责任护士负责实施,责任组长和护士长在产妇出院前进行评价。产科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1)。

1.3 评价指标

1.3.1 健康教育知晓率 采用自行设计的产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调查表,内容有母乳喂养知识、产褥期保健知识、新生儿相关知识、新生儿护理技巧,分为完全掌握、掌握、一般、未掌握4个等级。其中完全掌握、掌握记“掌握”。在产妇出院前1天由护理组长或护士长发放,提问知识相关内容,产妇对知识点进行复述,评价掌握情况。

1.3.2 护理服务满意度 采用护理部统一制定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请产妇填上最满意和最不满意护士。该表和健康教育调查表同时发放。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P

3 讨论

3.1 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要价值在于减少同一病种的不同病人、不同护理人员的医疗护理差异,降低医疗成本[3],是一种新的护理标准化模式。健康教育路径是健康教育的计划表和时间表,提示护士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4],从而使产妇在住院期间得到系统的、动态的、连续的、有针对性的专科健康教育。产科健康教育路径不仅使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中有明确流程,同时也使产妇接受到系统化的教育,在短时间内产妇就能真正掌握母乳喂养、产褥期保健、新生儿知识,使产妇尽快掌握自我护理和对新生儿的护理技巧。

3.2 通过开展产科健康教育路径,护士的工作角色得以扩展,增加了护理实践的主动性,不但满足了产妇对健康知识的渴求,还得到产妇的认可和尊敬,护理工作价值得到认可,使护士获得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3.3 产科健康教育路径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意识,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尤其是年轻护士,有了路径的指引,减少因年资低、经验不足造成的低效性宣教,防止由于工作繁忙而造成的健康教育的遗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健康教育路径的开展,使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都受到护理人员热情服务和耐心细致的健康指导,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规范了护士的健康教育活动,满足了产妇健康需求,有效提高产科护理质量,践行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体现了爱婴医院“儿童优先,母亲安全”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刘莉花,郝建霞.自然分娩临床护理路径在提高产科健康教育效果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J],2012,18(28):3403-3405.

[2] 盛文佳,金可可,费宏玮,等.基于临床路径的电子病历改进思路[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5):18-20.

第3篇:健康教育标准化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临床路径在白内障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 方法 将100例单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达标情况及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临床路径;白内障;健康教育

鉴于目前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群众对医疗需求的增加,为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医疗机构必须寻求既能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又能保证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模式。对白内障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科将临床路径应用在白内障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007年2月~2009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白内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49~87岁,平均年龄71.3岁;小学以下文化35例,中学文化10例,高中以上5例。观察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46~88岁,平均年龄70.6岁;小学以下文化34例,中学文化12例,高中以上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护理人员利用各种接触患者的机会,进行随机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按临床路径为每位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及时处理偏差。

(1)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在充分了解和评估白内障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征求意见,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白内障健康教育路径表(表1)。表1 白内障健康教育路径表(主要内容)诊时间表。

(2)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患者入院后,由当班护士或责任护士认真做好入院评估表,发放健康教育路径表,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内容和意义,取得理解与配合。责任护士作为主要实施者,观察宣教情况,评价、了解患者的健康知识需求,根据患者接受能力,按路径表进行宣教,质控护士定期检查健康教育情况,抽查患者的知晓度和实际情况,并及时处理偏差。

3.评价指标及标准 ①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及达标情况,从入院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出院前护士对患者评价健康教育的情况和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能复述宣教育内容≥85%为达标,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达标情况及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

讨 论

1.应用临床路径对白障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提供有效的医护协调,通过医护人员共同讨论,解决护理过程中的问题,激励护士不断学习护理专业新知识和与护理有关的心理、伦理、法学等相关知识,提高护士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2.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应用,协调了护理工作,规范了护理医疗行为,确保了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增强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促进了护士与患者的良好沟通,使健康教育标准化,提高了护士的健康教育技能[1],使服务对象获得高品质护理,提高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

3.运用健康教育路径表能够护患互动,体现人性化服务。在实施中,患者主动参与到治疗、护理过程中来,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的组织协调护理工作,体现了医院“以人为本”及个性化服务理念[2],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深化整体护理的内涵,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3],避免了护理纠纷。

4.临床路径体现了风险管理的意识,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减少资源浪费。同时科学地理顺了医疗护理工作程序,为患者快速完成各项检查,按路径时间安排手术,成功降低医疗成本,避免了各种因素造成的时间浪费,也有效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志英.健康教育路径在住院葡萄膜炎病人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5,11(22):1934-1935.

第4篇:健康教育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方法与经验,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相关教育部门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评测体系。本文就针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监督评测体系工作进行相应的探讨,希望可以在分析与借鉴已经存在的评估指标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有效的改进,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督导评估体系。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体制是运用科学的方式与方法来收集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客观性的资料,充分了解完成的状况,并对其中的效果与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目前,我国各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的开展水平层次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测体系受到了中小学校非常广泛的关注,每一年都保证了较为固定的经费投入,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学校还需要设有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访谈室,具备一支专业和兼职相结合的稳定性师资队伍。通过这些方面的条件可以保证学校在选修课和讲座方面的开设,极大的推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以及对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实施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疏导,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从当前的中小学发展态势来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还是没有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提升。

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内容需要运用系统化与细节化的方式来具体呈现。所以说,建立操作性较强的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前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研究运用综合法和因素分解相互结合的方式来提取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的方式来对指标实施初选,也就是在国内外已有的成果之上,对当前存在的各种指标群体依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类聚,在已经拟定完成的指标体系基础之上来做出更进一步的归类与调整,使其成为条理化之后又形成的一套全新的指标体系。与此同时,采取因素分解的方式,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资料,在实施专家访谈的基础之上,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良好的学校,实际教育工作的结构实施逐层分解,并且还要结合对应教育部门的实际统计资料,将分解出来的重点因素当成评价的指标。

三、指标权重和评测体系的确立

权重是一种在数量形式方面的对比、权衡,被评测事物的整体过程中各个因素相对较为重要的程度的一种量值。权重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是指标自身的实际作用与指标的价值体系的具体真实程度;第二是决策者对这项指标的重视程度。教育评估的方法依照不同标准有着不同层次的划分,也具备不一样的种类。依照数学理论,我们可以将其划分成量化与非量化;依照评估的范围我们还可以将其分成分析法与综合评估法;依照评估的主体我们还可以将其分成自我评估法与他人评估法等。

评估的标准是评估教育活动中要实际达到的某种程度或是体的要求。达标的程度可以依照不同的等级来进行划分,不同等级具备不同的评测标准,在评测的标准中,每一组的指标必须要充分明确相关规定的评测标准。当前中小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测体系也具备不同的分类形式,通常从评估的内容上来看,可以将其分成社会标准和科学标准,也就是从评估参照的角度上去进行分类,它强调的是价值上判断标准以及社会统一性与规范性。比如,对教学的场地方面、教学设备方面、师资队伍方面、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师生的比例等方面的指标评估,可以运用社会的标准、科学的标准通过科学上的可观成都横渡与原则作为主要的依据来确定最后的评估标准,这要求在达标的过程中需要符合教育工作本身的发展规律。重点强调实际的现象,通常是以实践作为标准来检测工作过程当中的科学性质。从学校对学生培养的角度上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小学学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对学生人格健康的培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日后发展以及学校日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相对较少,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相关教育部门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评测体系。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督导评估体系对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金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困境与出路[J].基础教育研究,2012(16): 52-53.

[2]周春君.中小学心理教师自我成长的基本路向[J].领导科学论坛(理论),2014(10): 39-40.

第5篇:健康教育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临床路径;白内障;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29-02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高质量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逐年增多[1],为适应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保证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我科将临床路径应用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8月~2011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白内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54~92岁,平均年龄72.3岁,小学及以下文化32例,中学文化10例,高中以上8例。观察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52~88岁,平均年龄71.6岁,小学以下文化33例,中学文化8例,高中以上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1.2护理方法: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护理人员利用各种接触患者的机会,进行随机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按临床路径为每位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及时处理偏差。

1.2.1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在充分了解和评估白内障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病历,征求意见,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白内障健康教育路径表。

2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

患者入院后,由当班护士或责任护士认真做好入院评估表,发放健康教育路径表,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内容和意义,取得理解与配合。责任护士作为主要实施者,观察宣教情况,评价、了解患者的健康知识需求,根据患者接受能力,按路径表进行宣教,护士长随时检查健康教育情况,抽查患者的知晓度及每日措施落实情况并及时处理偏差。

3评价指标及标准

①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及达标情况,从入院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出院前、出院后护士对患者评价健康教育的情况和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能复述宣教知识≥85%为掌握,

4统计学方法及结果

4.1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2结果

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讨论

5.1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有利于保证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教育效果:

本次调查显示,应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达96%明显高于传统组70%。充分说明,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忽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基本上是护士、简单的知识传播,没有教育计划及健康教育评价表,未能形成完整的护理健康教育体系[2],健康教育的效果与护士的年资和能力有很大的关系;而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是根据白内障患者的健康需求制订的,对具体的宣教内容和执行时间都有了明确指导,可以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护士长和责任组长对健康教育的监控又确保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临床路径表和宣传手册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与疾病相关的书面知识,各级护理人员应用临床路径所做的健康指导内容是根据患者治疗活动不同阶段进行的相应的教育,特别是老年白内障患者,接受教育能力受限,按照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能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活动。

5.2健康教育路径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与传统的健康教育比较,系统性健康教育路径促使护士主动、积极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相关知识,使护士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服务,提高了健康教育意识,护患双方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3];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其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应用健康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提高了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信任度,因而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本次调查调查显示应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护理满意度98%显著高于传统组70%。

5.3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健康教育路径实际上就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使护士和患者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怎样做。因而所有的医护人员均遵循路径程序。为实现预期目标而努力着。患者及家属也清楚疾病治疗过程中所需的准备和措施,并主动参与其中,增加了患者监督机制,并积极配合,不懂就问,避免了遗漏和差错,同时避免了由于个人水平、能力不同而造成护理缺陷,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因而有利于患者的术前准备、术后康复、并发症的预防等.同时缩短了住院日[4]。

5.4健康教育路径扩大护理范围把健康教育延伸到院外:

由于健康教育路径表把健康教育软指标标准化、程序化,提高了护理执行力度,提高了护士的教育能力,使患者和家属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掌握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在患者出院后(疾病康复期),护士通过电话或信函回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根据患者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大多数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院后回访很有必要,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个体教育的优越性。

6小结

临床路径是科学、高效、新型的医疗护理管理模式,将护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化,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和病人满意度,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4]。对白内障手术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菡.临床路径应用于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效果[J].护理杂志,2009,26(5A):16-18

[2]李菲.临床路径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6):84-85

第6篇:健康教育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化

一、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变化

新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其是在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高速、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主要依托网络、电脑、手机等技术平台,使得传播的信息扩展快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手机的普遍使用,新媒体凭借先进的传播方式、技术以及多样个性的传播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不恰当的使用影响价值观形成

新媒体技术基于互联网时展背景,以用户个人体验为主要发展依据,这一特点切实符合高校学生的媒体使用心理,在各高校学生群体中,新媒体技术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需求,丰富多样的内容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先进的技术和不断的更新可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使他们能够在社交网络平台中扮演各自中意的角色,因此能够极大的吸引这部分大学生用户群体,提高他们对于新媒体的使用频率,增加主动性和依赖性。通过网络的认知学习会对他们的个性发展和自我认同感产生相应的影响,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广大大学生宣泄各自情绪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不健全,心理发展也并不成熟,很容易对某些新鲜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甚至会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害,最终导致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提供了不同的方式,以往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一对多单向传播方式,学生并不能及时进行相应的反馈(缺乏反馈渠道),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课堂知识的学习。

(二)改变传统思维、学习方式与习惯

由于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阅读方式的固定模式,采用超文本阅读的方式,使得学生思维、学习方式产生一定的变化,其打破原有的思维逻辑,使阅读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多样,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技术平台获取相关信息和新闻内容等。综上,新媒体技术由于其独特的方式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学生的思维逻辑。

二、网络时代对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影响

大学心理健康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活,对学生身心健康起到关键作用。该课程主要以推动大学生心智发展和心理健康良性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心理健康的真正含义、内容并掌握提高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自我调整,学会借助外部有效力量——外部心理健康辅导排解不良心理情绪,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个性化发展使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

大学生大多好奇心比较强而且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相对封闭不愿与他人吐露心声,同时也拥有着独立的思维能力,很少因他人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当今社会的竞争十分激烈,外部环境充满各种诱惑,这些情况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并得不到排解,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信息飞速发展使得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且不受地域、空间、时间的限制,可以快速高效的获取各种信息,因此深受广大大学生喜爱,这就使得传统课堂教学讲授的知识受到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许多大学生在课外经常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网络游戏等缓解自身的压力或排解各种负面不良情绪,这也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较大的冲击。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已经将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必修课,这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需求,也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过讲授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性与应用性进行融合,课程设计上具有特色和普适性特点以满足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仍然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使得学生并没有发挥主体作用,教学的重点往往局限于人才培养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均受到新媒体技术所产生的教学环境的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化的改革策略

(一)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真实学习需求设计课程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学习更具有自主性,同时也更具个性化的特点,只有让学生真实的参与到各个环节中,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才能提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关工作。根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实际需求进行分类:一是以整个高校学生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为依据进行划分;二是以学生未来职业规划为依据进行划分;三是根据某些特殊的心理需求进行划分。这些划分方法相对来说能够有效确保整个划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使该体系更具有针对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围绕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在设计课程内容方面,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真实状况和心理需求,随后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为基础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新设计。在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必须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生活发展需求,结合学生阶段性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和安排,除此之外,还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的侧重。在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该包括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个人后期的职业发展规划等几个方面,针对不同的方面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关课程内容。

(三)根据学生的媒体使用情况改革现有教学方法

在互联网时代下,如果还是照搬老套的传统教学方式而不进行更新,其教学质量必然会下降,教学效果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所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改革。高校应该尝试与学生钟爱的媒体类型和媒体使用习惯结合,以此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课程的吸引力。首先,可以建立高校心理健康网站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免费网络课程,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选课。其次,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对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内容进行推广与宣传,并及时多次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相对来说这种方式可以打破传统面对面沟通的尴尬性且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以此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达到最终教学目标。

第7篇:健康教育标准化范文

1.教学素材的选取:

我们结合《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标准化病人的教学特点,针对中职护理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较差、与病人沟通能力有待提高,但对临床工作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求知欲、创造力等的特点,选择了临床表现典型、护理问题相对灵活,特别是健康教育与病人预后关系密切的部分慢性病种,作为教学素材,包括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

2.标准化病人的选择与培训:

2.1. 标准化病人的选择:

标准化病人可由真实的病人、有经验的教师以及学生经过培训后担任,要求标准化病人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表演能力和教学能力。相对而言,由临床病人和学生担任,需经过严格的培训,费用不菲,对教学经费一直紧张的中职学校来说,难度较大。所以,我们选择了有3年以上内科护理学教学经验或者临床工作经验,熟悉热爱教学工作,有良好沟通能力的教师作为标准化病人。

2.2.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我们内科护理学教研组,以集体磨课的形式,对入选的教师标准化病人进行了短期培训:①熟悉病例,掌握标准化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②强调标准化病人在教学中的意义,做到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③适当的演示:由部分老师扮演参与课堂的学生,与教师标准化病人沟通交流,针对病例和课堂设计,模拟病人表现。

3.标准化病人教学课堂的设计及教学过程:

确定了教学素材之后,我们发挥院校结合的优势,由授课老师到相关临床科室,收集典型的真实病例,作为病案引入课堂。根据病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张贴版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选择我校2009级护理专业(中职护理)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内科护理学》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的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病人。①用传统教学的方法讲授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之后,展示来自临床的真实病例,将标准化病人引入课堂;②将每班学生分为6组,每组6-8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病例分析,每组可派1-2名同学与标准化病人沟通交流,模拟临床护理评估场景,收集补充病例相关资料;③根据收集的资料,小组讨论分析,找出该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出针对该病人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并张贴展示;④教师随机抽取两组,在全班汇报展示,其余小组补充评价,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表现,以及该部分学习要点;⑤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学材,制作出针对该病人的健康教育卡片;⑥由标准化病人根据卡片制作的完善、实用、美观程度,选择1-2组成员代表为其进行健康教育,其余小组补充、教师归纳点评,最后由标准化病人选出表现最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

4、讨论:

4.1.标准化病人满足了学生对临床病人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护生多是初中毕业的孩子,年龄小,对临床工作、对病人均充满了好奇心,但他们大多理论基础差,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内容相对复杂,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枯燥空洞,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低下,但把学生过多地带入临床,又会给本已经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增加更多的负担,标准化病人进入课堂,能有效的弥补上述不足;教学中,我们有意选择了学生们并不熟悉的内科护理学教师,担任标准化病人,并在事先告知学生:我们请到课堂的是来自临床病例中真实的病人。老师准确的模拟表演,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化”课堂设计,使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我们使用的病例,学生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的书写资料,都来自临床护理第一线,做到了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早更好地与专业接轨;同时,课堂达标检测(提问和试题)显示:该部分教学大纲要求的重难点,学生均掌握良好。

4.2.标准化病人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标准化病人可以形象逼真的扮演病人,在教学中,我们将学生与病人的沟通交流所需的礼仪、职业规范和爱伤观念,贯穿于教学中,也故意在模拟临床护理评估的时候,设定了一些病人刁难、疑惑的场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学习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处理临床护理工作可能遇到的状况,以便将来更好更快的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4.3.教师标准化病人的优点和不足

4.3.1.教师标准化病人的优点:

相对而言,内科护理学教师,熟悉学生的基本学情,熟悉疾病和病人表现,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和额外的费用,能积极参与教学工作,而且,教师标准化病人可以根据对学生的评估和反馈结果,直接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4.3.2.教师标准化病人的不足:

教师标准化病人仅能模拟表现部分症状,没有一些内科疾病常见的阳性体征,无法满足某些疾病的教学需求,同时,也增加了教师们本已繁重的工作量。应该看到,标准化病人虽然为中职护生提供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但绝不能完全的代替真正的患者和教师指导的床旁教学。

4.4.标准化病人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展望

多数研究表明,标准化病人在用于以学生的教学和临床技能的提高是有效、可靠的,但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还十分缓慢。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将继续研究和扩大标准化病人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势,充分发挥我们院校结合的特点,从实际工作中,培养一些愿意为护理教学工作做出贡献、有一定表演能力、综合能力,且有一定阳性体征的病人,并培训一定数量的学生,与我们的教师标准化病人一起,共同建立一支标准化病人队伍,满足更多内科疾病护理的教学要求,为进一步开展标准化病人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健康教育标准化范文

实验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为91.5%,对照组为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无痛人流;健康教育;临床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一种以多学科标准计划为导向的健康服务工具,是针对某一病种或某一手术,综合临床、护理、药剂、营养、康复、心理以及医院管理等多学科医学知识,依据诊疗的时间流程,结合治疗的中间结果,建立的一套标准化医疗护理模式,最终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作用[1]。无痛人工流产术是对早孕患者应用丙泊酚复合麻醉性镇痛药物实施的一种新型人工流产术,使患者在无知觉的情况下完成整个人工流产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促进现代护理模式向着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我们根据无痛人流患者的治疗、护理及心理特点,将CNP运用于无痛人流患者的全程健康教育中,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12月400例于我院门诊自愿要求做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年龄为20~41 岁,体重45~60 kg,停经45~50 d。术前常规妇科阴道分泌物检查,B超确诊宫内妊娠,无慢性疾病者,均可实施此手术。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0例。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观察组按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见表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1.2.1 制订CNP图 内容包括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离院院计划等。充分了解患者不同阶段的需求,查阅相关文献,在科主任,科护长的指导下,与医生合作,结合患者需求(特别是既往患者有突出要求的),制定健康教育路径[2]。

1.2.2 实施 对新收实施CNP的患者,由经管医生、责任护士进行评估,按照CNP图,当班护士向患者和家属进行指导,解释有关内容和作用,如医院的有关规定和注意事项等。并在CNP上对已实施的内容及时签名。每日责任护士按照路径上的参考时间,根据患者的需要进一步评估、落实措施,直至达到规范护理目标。患者离院前对CNP成效指标进行总结评价,检查完成情况并记录偏差。CNP管理组长(主任或副主任护师)、护士长随时进行督促指导,检查措施落实情况。

表1

无痛人流患者健康教育路径图的部分内容

健康教育参考时间内容

首诊时 明确诊断后进行术前谈话,介绍人流手术的种类,向患者讲解无痛流产的原理、副作用、危险性及注意事项,介绍麻醉方式,麻醉的安全性,苏醒后的不良反应,让其对手术的步骤有初步的了解,让患者和家属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介绍环境及设施位置,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意外妊娠,特别是未婚的意外妊娠,患者恐惧和紧张的情绪加大,通过对患者在人工流产前进行环境、情感和精神的支持,减轻其恐惧和紧张心理,提高她们心理应激的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约定手术时间。

术前1 d 电话再次确认手术时间,并强调术前禁食8~12 h,防止术中误吸而引起并发症。

手术日术前 进行术前查体:了解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体重,如有发热、咳嗽等感冒表现及时治疗,治愈后方能进行人流手术。并了解孕妇既往有无心血管病史、癫痫史及烟酒嗜好等,掌握好手术和麻醉的适应证及禁忌证等。确认术前禁食8~12 h,防止术中误吸而引起并发症。做好抢救准备:备好输液设备、氧气及抢救药品等。

术后 患者未清醒前,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防止摔伤。清醒后给予热牛奶、糖水等一定热量以恢复体力。告知观察生命体征和定向力的意义。

离院 讲解常用的避孕方法,以及发生意外的补救措施,讲解避孕的重要性及人工流产手术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损害。将未婚妇女作为重点对象,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咨询和避孕指导,从而降低妊娠发生率。对患者进行复诊的指导,术后药物使用指导。

1.2.3 评价指标 CNP的具体指标包括,医疗护理质量、患者的满意度。患者离院前利用问卷调查进行健康教育和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健康教育达标率从了解手术环境,规章制度,术前的注意事项,麻醉苏醒后的不良反应,常用的避孕方法,发生意外的补救措施,避孕的重要性,人工流产手术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损害和复诊的知识等共10项内容进行调查。满分100分,总分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分别进行一般统计学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达标率 实验组97.50%,对照组85.00%,两组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

2.2 满意度调查

患者满意度:实验组97.50%,对照组85.00%,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健康教育达标率比较

组别例数达标例未达标例达标率%χ2值P值

实验组2001831791.5%22.27

对照组200 132 68 66%

表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组别例数达标例未达标例达标率%χ2值 P值

实验组200193 17 96.5%22.63

对照组200154 6877%

3 讨论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意外妊娠,特别是未婚的意外妊娠,患者恐惧和紧张的情绪很大,往往会影响流产手术的效果和过程。而避孕知识的缺乏使得部分患者进行多次人流,对患者自身生理和心理造成较大损害。传统的健康教育往往内容不全面,不及时,多流于行式[3]。而临床护理路径则提供预见性护理,同时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在人工流产前进行环境、情感和精神的支持,减轻其恐惧和紧张心理,提高她们心理应激的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护患交流的机会,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手术顺利完成。这不仅扩大了护理工作的范围,落实了临床健康教育,还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优化了患者的住院流程,规范了诊疗护理操作程序,使患者就医的全过程连贯顺畅,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4]。另外临床护理路径也是低年资护士工作指南,减少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护士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利于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可形成一个好的良性循环,发展和运用CNP对临床护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5]。

参考文献

[1] 孙玲红, 孙琦, 龚有红, 等.我国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现状.省略.

[2] 张丽,张琳琳.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护理.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journal.省略.

[3] 胡荣.对临床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41.

第9篇:健康教育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品管圈;输液拔针;出血率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QCC)是指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共同组成一个圈,本着自发的精神,运用各种改善手法,启发个人潜能,透过团队力量,结合群体智慧,持续从事各种问题改善[1]静脉输液后拔针操作,是护理操作中简单又微小的基本操作技术。品管圈活动前,我科静脉输液后拔针出血率在5%以上,为加强临床管理规范操作,进一步降低患者拔针后疼痛、出血率,我科自发组织品管圈活动,通过共同探讨,将护理操作规范化、标准化,改进拔针方式、方法、按压时间,有效地降低了出血率,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减少了瘀青,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4~7月我科静脉输液患者1795例次为对照组,2013年8~11月静脉输液患者1818例次为品管圈组(以下简称品管圈组)。对照组心境障碍467例次,精神分裂症254例次,精神发育迟滞131例次,癫痫所至精神障碍274例次,多动症72例次,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23例次,神经症474例次。品管圈组心境障碍422例次,精神分裂症251例次,精神发育迟滞147例次,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87例次,多动症62例次,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24例次,神经症525例次。两组患者都用普通输液器。

1.2方法 2013年我科自发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组,确定主题"减少输液患者拔针后的疼痛、瘀青、出血保护血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活动流程如下:①针对科室护理人员拔针不及时巡视不到位的现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②分析问题症结,提出现行护理模式中不合理的部分;③拟定改进计划,落实责任制护理,巡视及时到位,实施走动管理[2],减少或消灭呼叫器,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④确定目标,人人掌握正确的拔针、按压技巧,达到减轻患者疼痛,减少瘀青和出血的目的,保护了血管;⑤将计划实施时间设定为5个月,指定1名成员落实健康教育,2名成员分组技术指导,以便更好把握现状;⑥根据活动计划确定周五为活动日,对现状进行检查,查找落实不力环节,并提出进一步改进意见,小组每周一小结,每月小组活动总结讨论及时提出进一步改进计划,最终形成操作标准及流程。

2 结果

2.1患者静脉输液后拔针出血率明显降低 通过品管圈控管,品管圈组对照组患者输液后拔针的出血率、疼痛、瘀青降低,目前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通过品管圈建立了静脉输液过程中的走动管理

走动管理也称巡视管理法,是世界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斯提出的一种领导艺术,有三大目标即"倾听、指导于协助"[2]。其本质是一种和谐的非正式沟通的氛围。走动管理是医院综合管理的动态管理形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与患者、服务与社会[3]。品管圈活动前患者输液完后拔针,是呼叫护士再到患者床边匆忙拔针,有时患者或家属自行拔针,还有患者受疾病的影响输液中途就拔针,导致按压不到位和按压时间不足,引起疼痛、瘀青和出血,存在居多隐患。通过品管圈活动,实施走动管理,责任到人,能够及早发现患者输液是否通畅,解决患者输液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输液完后及时拔针,指导患者正确的按压方式和按压时间,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增强了,护患沟通更加频繁顺畅,口才愿意与护理人员交流想法和建议,护理人员观察到患者输液的全过程,消灭了呼叫器,提升了满意度。

2.3通过品管圈,建立了标准化的输液拔针流程 通过品管圈,建立了标准化的输液拔针流程。尽管静脉输液后拔针是护理操作中最基本细小的操作,但是品管圈小组成员还是认真讨论仔细研究,在同事身上相互实验,形成静脉拔针前给患者心理安慰,分散注意力,迅速拔针,轻轻按压不搓揉针眼部位,按压时间不低于5min的标准化流程。

2.4 通过品管圈完善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通过品管圈完善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具体做法:①每周三下午品管圈小组成员集中组织患者和家属,由资深的从事健康教育的护士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输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拔针后为什么有的患者会出血、淤青、疼痛等。②针对讲解内容和临床常见问题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和卡片,以便患者及家属更进一步的理解,建立宣传专栏。③进行满意的调查。

3讨论

3.1运用品管圈降低了静脉输液后拔针的出血率、减轻疼痛、减少淤青有质量控制优势 静脉输液后拔针尽管是临床护理操作中细小的操作,但是如果不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就容易导致拔针后出血、红肿、淤青和护患之间的矛盾。运用品管圈进行控管,可以使护士自觉参与到管理中来,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工作中,从而降低了拔针后的出血率,而且能够更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3.2运用品管圈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规范了操作规程 静脉输液拔针,不仅要求护士掌握静脉输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穿刺技能拔针技巧,还要熟悉患者病情,了解患者心理需求,这就要求管理者完善科室护士的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品管圈活动,落实责任制护理,使得品管圈小组成员必须掌握以上所有内容,才能及早发现患者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每月有计划地进行理论知识培训一次,每周进行操作技能演练,总结上周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改进,让每位品管圈小组成员操作都能形成标准化的流程,同时也提升了护士的专业素质。

3.3运用品管圈拉近了护患间的距离,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运用品管圈实施走动管理,责任到人,及时了解发现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改变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便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增强了,患者输液后拔针出血率、红肿、淤青明显降低,患者愿意主动配合,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3.4运用品管圈活动激发了护理团队的工作积极性 我科开展"降低静脉输液拔针出血率"品管圈活动,极大地鼓舞了责任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在品管圈活动中,护士分工合作,分段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改进,提高了护理质量,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品管圈活动不公降低了静脉输液拔针出血率、减轻了疼痛、减少了淤青,而且可以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护理队伍的发展。

4结论

将品管圈管理理念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圈员间的相互协作,依据PDCA循环的程序展开,找出问题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度对策并实施和进行效果评价等,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4,5]通过品管圈管理为静脉输液后拔针患者,提供了全面、系统和连贯的护理服务,在护理实践中形成了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操作流程,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减少了瘀青,降低了出血率,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了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同时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岚,运用品管圈提高乳腺癌患者PICC维护质量的实践.这个护理管理,2013.5.13(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