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

第1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

1 教师对经典的理解

对问题“您认为经典诵读教学中涉及的‘经典’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的回答,通过问卷调查能够看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经典指的是古诗词,其次是古文,再次是古典小说和现代文,最后是外国作品,其他选项主要包括《三字经》《大学》《孟子》。其中低年段选择古诗词的比例大于中高年段,而中高年段选择古文、古小说、现代文、外国作品的比例则高于低年段。在语文传统教学领域的阅读教学中,古文、古典小说、现代文、外国作品都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外阅读中更是多有涉及,尤其是对中高年段而言。

2 教师对诵读的理解

对问题“您怎样理解经典诵读中诵读的含义”的回答,绝大部分教师都将吟诵看作诵读的主体内容,其次是背诵、朗读。在这里,教师将吟诵当做诵读的主体,说明教师主要还是将经典诵读看成一种学习方法,界定为学生的个体行为。由此可见,教师对经典诵读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并不清晰。教师受语文传统教学领域的阅读教学的影响很大,并没能真正厘清当前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教学与语文传统教学领域的阅读教学的区别。

3 教师对经典诵读性质的理解

对问题“您认为经典诵读是”的选择结果可以看出,65.8%的教师都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而28.8%的认为是一种特殊课程,21.07%的教师认为是一种教学方法。这说明教师对经典诵读性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其中以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认识居主体地位。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学习方法广义的理解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组织管理等环节。大部分教师还是将经典诵读看成一种学生的个人行为,认为经典诵读是学生个人的选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这说明教师对经典诵读的认识还不够。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既是学习者学的方式,也是教授者教的方式。

4 调查结果分析

经典诵读教学要想真正成为一种学校行为,就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因为教是经典诵读教学开展的主体力量,只有教师对经典诵读及其教学有了正确清晰的认识,才能保证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4.1 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的认识

目前,教师对经典诵读含义的理解还不十分清晰,这必然导致教学中目的不清,目标不明。教师对经典的理解也还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课外阅读的内容上,教学目的依然是为常规的语文课堂服务,在他们眼里,经典诵读仅仅是语文课的衍生物,不具有独立品格。因此,他们大多认为学的经典应该是学生可理解的,是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是容易看到成效的,而这其实是经典诵读外衣下的语文古诗教学,并非完全的经典诵读。可见,教师对于经典诵读的本质目的要么还没有真正把握,要么就是虽然已经认识到了,但由于真正经典诵读开展与否并不对自己的教学成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于是就算学校要求开展,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倾向于让学生学会学懂。当他们面对学生理解不了的经典时,就显得很困惑,并且建议选择简单易懂的经典内容进行教学。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从思想上为教师厘清什么是经典诵读,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追求,以及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可以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其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心得体验以及如何处理教学中到的问题;还可以派相关教师去经典诵读教学开展得比较成熟的学校考察、学习。

4.2 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

由于经典诵读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较高,又无固定的教学参考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自我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此,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素养。这对已经适应于统编教材教学的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在经典诵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单应该会教、会背,还应该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培训,使教师有足够的涵养应付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展,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可以组织教师在假期集中学习,还可以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查,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专业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第2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

一、张家界市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不充足,专业知识较为缺乏

目前全市各中学对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的学校不到1/3,地理教学设施、设备与工具比较齐全的约占30%,地理课专职教师不到60%,各县市除了县级以上的重点中学配备了较充足的地理课专职教师外,其他各中学,尤其是乡镇中学几乎都是由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兼职完成地理课教学。由于兼职教师对地理知识了解有限,专业知识较为缺乏,中学地理教学经验不足,因而课程内容简单,大有“读书”而草草了事之嫌,根本无法对自然、社会、经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这一有机整体讲清述透,甚至出现有个别教师连等高线的绘制与地形剖面图的绘制都无法完全阐述清楚,自然学生学起来就倍感吃力,也无从深入理解课本的基础知识。有些知识即便是了解也无法牢固掌握,从而根本不可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头脑中就不能形成系统而连贯的知识体系,这是不利于学生地理课程学习的。

2.地理教师工作量大,教学设备短缺

中学地理教师不论专职或兼职,工作量都很大,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要兼职初中到高中几个年级的地理课程,教师授课任务重,严重影响教师从备课到教学这一完整过程的实施。因而往往采取游击式,撒网式教学,未能深入钻研教学,也未能认真批改作业,无力把地理专业知识系统化、专业化并优化地传授给学生。课程安排也不尽合理,有一些学校通过压缩地理授课时间来确保语、数、外和理、化等课程的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单位授课时间的授课内容,而教师为了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就不免要通过略讲、简讲等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无法保证授课的质量,个别学校将教学的内容压缩再压缩,根本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连基本的水平考试也无法通过,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如果是兼职教师,那更是雪上加霜。与地理教师教学工作量大的情况相反,地理教学的设备、设施和工具也极其短缺,一是地图不全,大部分乡镇中学最多就只有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根本没有天文图、剖面图、资源分布图、交通运输图等专题性地图,甚至连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都是多年前的旧版本,教师上课需要边讲解边更正,学生稍不注意,还会造成知识的误解;二是地理仪器缺乏,基本上没有天球仪、三球仪、二球仪,经纬仪也只有市县级的重点中学配备稍稍齐全,但也多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产品,不符合现代地理教学的要求,乡镇中学的教学仪器则基本没有配备;三是地理电化教学资源绝大部分学校等于空白。

3.对地理学科教育价值学校重视不够,社会认识不足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把升学率、上线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成绩与质量的标准,学校和社会把学生的分数都看得很重,而由于前些年地理学科未纳入高考,对初中毕业升入高中也无影响,小学则不列入毕业成绩,因此,重视程度便大打折扣,无论教师学生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从而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一是地理课时减少,学生不能全面和准确掌握地理知识,影响综合素质;二是配备地理课教师随意性增大,个别学校每遇地理课,总是随意安排其他教师上课,连兼职的地理教师都没有,个别临时顶替的教师连自己都不懂地理专业知识,又如何教好学生;三是不仅教学设备缺乏,学校也不愿过多投入,而且地理课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成绩都不能得到公正待遇,地理教师的积极性严重挫伤,很多地理教师形成得过且过的应付思想;四是学校和家长都认识不足,学习的功利性较强,一切为高考和升学服务,认为学得好与坏一样不影响升学和高考,从而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家长忽视,学生和家长认为地理是副课,可以适当放松一点。五是地理教材更新速度慢,教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差错也较多,教材、练习不配套的现象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的教学质量。

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是导致全市地理教育地位偏低的重要原因。其实“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教育国际》)这一思想早已提出,这是对地理教育价值的高度概括。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在使学生形成国家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日常生活方面,地理教育可为学生旅游、购物、选择位置、利用空间、适应环境等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在学生心理发展方面,学习地理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和胸襟,可以使人产生对周围环境乃至地球上各种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的兴趣。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对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情感的培养,对“只有一个地球”、“尊重自然”、“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道德意识的形成,均可发挥特殊作用,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

随着2001年地理加入高考科目以来,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对地理教学各方面投入在增加,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在深入。但多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想随着高考只能慢慢变化,想一蹴而就根本不可能。但近几年的改变足以让地理教师深感欣慰。

二、加强张家界市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相应对策

1.加强领导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学校,要为国家提供知识全面的合格各类人材,就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中小学生正是吸收和积累知识的大好时机,如果知识缺乏全面性,也就会象植物缺少氮、磷、钾任何一种元素一样,不能很好地成长,地理学科的知识在帮助学生了解宇宙、了解世界、了解国情、保护环境等方面,均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优势,因而从行政部门到学校内部,均应对目前这种状况予以关注。明确地理学科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多地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大有可为。

2.加强教师培训,加大教学投入

目前,全市地理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地理教师能系统地、全面地把地理知识介绍给学生,但也有一些教师连基本的地理知识也不具备,而且象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科知识具有发展性和现实性,需要教师知识不断更新和积累,因此,加强地理教师的知识培训工作迫在眉睫。但随着这些年师范院校地理本科毕业生大量的进入各级中学后,地理教师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同时,还必须加大对地理教学设备的投入,对教学中必备的挂图、仪器、电教资料等进行有计划的更新和购置,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第3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2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不同于数学等其他自然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文具有浓郁的情感性。怎样挖掘出语文中潜藏着的情感因素,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要求。

一、深入发掘文本情感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文字朴实自然,写了较多地球资源丰富的内容,学生不容易被文字背后的情感所感染。我校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就以宇航员的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线索,使学生始终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这种美好情感之中。第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自由读、齐读、男女分角色读,通过多种层次地读感受地球的可爱。交流地球给予人类的慷慨,接着话题一转,通过看录像、谈感受,以用一个词语表达和填空练习:“面对 的母亲,我们 ,我们 。”来尽情抒发学生的忧虑、愤怒之情。教师发掘文本潜藏着的情感因素,将文本语言还原成鲜活的画面,以巧妙的设计促进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正体会到了地球的可爱、无私和被破坏后的悲惨,引领学生读懂文本,引起心灵的触动,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也会传达着浓浓的情感。在王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她的语言不仅优美,而且表达着自己对地球深深的爱。上课伊始,她说:“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当学生交流了地球慷慨地给人类许多资源后,她是这样小结的:“地球妈妈在毫无保留地奉献,献出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哺育着她的儿女。然而今天,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的呢?”学生交流完自己最想对地球妈妈说的一句话后,她感慨地说:“你们深情的呼唤,深深感动着我,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妈妈含泪的微笑,因为她为你们而骄傲!更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传达着语文的美丽,使学生的心与语文殿堂更贴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的成功之处!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先被文本语言打动,才能用真情感染学生。

二、真情创设民主课堂

王老师的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关爱学生的真情,她充分尊重学生,评价语言始终是激励性的,赞赏和肯定,让学生时刻体验着表达的快乐,与人分享的愉悦。“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你是个热爱生命的孩子”“爱妈妈的孩子真会心疼妈妈~多会表达呀”,这样由衷的赞叹和鼓励让学生的心与她贴得那么近!当老师朗读完,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她是这样说的:“谢谢大家的鼓励!也该你们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吧!”一个平易近人,欣赏自己的老师就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学生的知己,孩子们心悦诚服地跟随着她朗读、思考、讨论,真情流露的课堂学习成了师生共同拥有的生命的一部分。

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因为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爱学、乐学。在这节课中,我们同样感受到这种快乐,举几个小例子来说明。学生交流了许多预习中的疑问后,王老师诚恳地说:“我听出来了,大家特别想知道宇航员为什么感叹地球真可爱?那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也许其他的问题能迎刃而解,同意我的建议吗?”和学生商量的口吻,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课堂上,王老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找到相同句子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要敢于说‘我有不同意见’。”提议学生挑战自我,如:“这么美的句子,想不想背下来,试一试吧!”“地球可爱在哪?用你们喜爱的方式学习吧!”“把你们写的说给大家听吧,让大家听听你们心灵的呼唤!”这样宽松自然的教学课堂,怪不得下课铃后,学生竟然坐着不动,王老师说:“同学们舍不得走呀,我这儿有几个有关地球的网址,都告诉你们吧!”面对老师姐姐般的和蔼可亲和包容,学生们终于如愿以偿地离开了。羡慕他们,有这样幸福的课堂!而用心动情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打造出如此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真情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的快乐时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做风筝,多快乐啊,那放风筝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他们放风筝的那份快活了呢?

生1:“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他们快活地在放风筝,看着风筝越飞越高。

师:那么,如果你们在田野上,你们会怎么叫,叫什么呢?

生1: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声音轻,而且没有感情)

师:没叫出来,你是在说。

生2: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声音洪亮,但仍没有感情)

师:你们是这样叫的吗?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模仿学生的样子)。你们谁能边做动作边说。

生3: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飞”字读重音)

师:还有吗?还有怎么样?

生4: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语速较快)

师:对呀,你是个活泼的孩子,还有吗?

生5:再高一点再飞得高一点。(富有童趣)

生6:风筝飞上天了,风筝飞上天了!

生7:幸福鸟飞起来了!

师:对呀,别忘了我们叫它什么?

生:幸福鸟!

第4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发展着变化,新的时期对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积极进行教育方面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二十一世纪是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人才,小学阶段是建造一个人最基本价值观世界观等的时期,是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阶段,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们就分析小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生容易存在的心理问题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开始建立世界观价值观的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当小学生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师能够及时的予以指导,教导学生用正确的心理和心态去面对问题,避免走极端、避免学生变得消沉。

学生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就学生遇到的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有专家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脑力活动,因此,在小学生日常的学习中,采用的是游戏和活动相互转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转化的过程中,以学习为主,但是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包括考试等,太多的内容,学生就难以应付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信心不足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引起学生的焦虑。现在,小学生的任务比较繁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等比较高,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比较大的压力。所以当学习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变得心神不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养成一些坏的习惯,总的来说,因为小学生承担了太多的学习压力,造成了思想上比较沉重的包袱,容易形成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现在,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校,最看重的依然是学生的成绩。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承担了比较大的压力,最为明显的是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有考试焦虑症。同时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过重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带来了比较大的负担,导致学生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神经衰弱、抑郁、失眠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平常的学习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小学生眼中,老师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再进入小学之前,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最为亲密,进入小学之后,教师成为小学生的“第二任家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素养,会被学生直接模仿,如果教师不能够做好表率,那么学生也会有样学样,在成长中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从学校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同时,还要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中。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需要经常进行沟通,构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系统。在构建学生健康体系的过程中,学校的老师需要和家长不断进行协调、互补。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发展和管理的计划。

同时,我们需要还需要对老师的培训和教育。让老师参加一些培训等,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减少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同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状态,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方面问题的苗头时,能够及时做引导,与学生谈心、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知心人,避免学生造成心理问题。

三、结语

新的时期,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的教育,构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因此,作为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多积累一些经验,并且把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倩,李田伟,袁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

[2]彭小虎,刘玉洁,王国锋.长沙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第5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 对策

高一历史的难教和难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初高中的分离办学使得这一课题更具现实意义。初高中两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难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有所增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基础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转变师生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现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是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然而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衔的接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求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的差异

第一,课程理念的异同。初中历史课标更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标增加了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加之知识间的跳跃性、综合性强,教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如何做好衔接,在上述标准及其解读中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系统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等。

第二,课程目标的异同。“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历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初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则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虽然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具体目标上都采用“三维目标”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高中与初中相比更加强调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感知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历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加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初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三,强化衔接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对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

2.转变学习观念

高中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生作为普通公民,身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具备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作为21世纪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历史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历史使命感,顺应时势发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历史学习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上。他们普遍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因而只要划书、背书就可以学好历史,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对历史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方法不对、习惯不好,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为历史“正名”。在开学之初,教师不应急于上新教材的第一课,而应实施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衔接教学。

3.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历史课学习的具体方法有:

第一,培养兴趣,移情历史。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来看,加强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等做法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起来的。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比较浅显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课上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协助,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进行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的公开课《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通过设计《回忆录》的方式将前后国家的大历史与个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顿时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上课生动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刘正萍的研究表明:对现任教师“不满意”或“说得过去”的占 61.8%。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教学能力,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较高的引导水平。教师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素质,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敢于质疑,挑战传统。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构建成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应按时空顺序,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掌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概括重大历史阶段特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多做比较,善于归类。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意识;通过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总结出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对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和联系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合理改进学习方法,必将能事半功倍,学好历史科目,真正成为具有基本人文素养,顺应时势发展的21世纪合格高中毕业生。

4.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在教学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加强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衔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系统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较之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好。所谓识记材料的意义,是指其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间的联系。简言之,透彻地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依然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在没有弄清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效果自然不好。要培养能力,必须转变学生的记忆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歧路引领到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大道。理解的本质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能够促进学生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改变学生滞后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史实提炼观点,让史实归属于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如在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时,通过相关史实,提炼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由史实记忆向观点记忆转化,并不是忽略史实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众多观点依据史实加以综合、比较、提炼、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 利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案导学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角度出发,导学案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简言之,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继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高中进行历史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有助于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四 结语

作为一名耕耘在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深有感触。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文中的相关论述略显苍白和无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余力.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普通高.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赵亚夫.我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J].首都师大学报,2006

[7]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M].历史教学,2004

[8]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9]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1)

[12]刘正萍.关于新课改中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6(2)

[13]黄慧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第6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景教学法;应用思考

随着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也开展了许多的新方法和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教学法为现在的小学生创设了关于语文学习的情境,使小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自身在小学语文教学情境中完成对语文的学习和理解。经过对创设的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充分地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实际的教学价值。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和教学价值

1.创设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法

通过对情境教学法的创设,利用适当的语文内容的学习进行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用这种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自身完全地走进和融入小学语文学习的情境,切合实际地去感受和体验语文情境教学,能够不断地培养小学生的人格魅力和对语文情操上的熏陶和陶冶,创设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之间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与意识。创设情境的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很多领域,其中应用在教育行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最大。

2.创设情境教学法的教学价值

将音乐融入语文的情境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利用优美的音乐充分地表达人类在生活中对语文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能够培养小学生对语文教学的鉴赏意识,学会鉴赏语文在生活中的美丽与独特的情感,利用生活中的情境拉近小学生与语文文化之间的距离。例如,小学生可以在早晨醒来的时候聆听小鸟的叫声以及大自然中小河流水的声音,与大自然的情境相结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创设情境教学法培养了小学生对语文的鉴赏意识,使他们具有更多的体会与感受。在很多方面也培养了小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利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游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将小学生进行分组分别融入游戏中进行对语文游戏的沟通与团结合作,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例如,老师选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课文片段展开学生之间小组的表演比赛,既培养了小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小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与关注。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语文教材中引入情境教学法

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时,例如,进行《论语》和古诗的教学时,运用情境教学法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兴趣和理解,通过情境教学法映射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使学生和老师共同创设出语文教学的情境,拉近语文生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行对语文更深入的鉴赏层次。使学生学会对情境教学法进行语文与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在体验和思考中实现和达到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目的。老师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学会对语文情景教学的理性和原则性的思考与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有独立的理解和思考意见的高度。

2.激发和挖掘小学语文知识

在中华传统文化下,语文是知识海洋的象征,语文是具有值得世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知识的价值。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创设情境教学法的教学,能够激发和挖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对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情境教学法进一步深层次地从生活中挖掘情感,使语文在现在的教学中发挥现实的意义与价值。例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的文章时,老师可以借助有关金色的草地的图片对学生展开提问,对《金色的草地》的图片有什么联想进行一些相关的提问。通过对图片的联想提高对知识的思考与探究的能力,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刻的研究和体会,间接地激发和挖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这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使学生在体验和思考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激发和挖掘。

总之,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价值,将创设的情境教学引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中。引导小学生对语文情境教学在体验中进行理性、原则性的思考分析与探索,再进一步地激发和挖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层次。创设情境教学法不断地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教学的鉴赏兴趣与理解能力,从而拉近学生与语文生活情感之间的距离,使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麻建芬.浅谈创设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化,2012,5(9):159.

第7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实践 分析

语言是人类思维与情商的表现形式,对于人们的生活交往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的今天更要求人们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语文作为学校教学科目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语言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有效改变了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要明确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对语言文字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语文实践的教学,促使学生提升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深入的了解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语文语言实践教学的目标。

一、小学语文语言实践教学的必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不断发展,世界向着全球一体化迈进,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交往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能力。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的重视教育对人们的教化作用,认为教育对人的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只有接受了教育,人们才能应用到生活中去,我国古代王阳明就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说法,认为教育与实践要协同发展才能达到效果。

语文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各种级别的考试都离不开对语文的考核,导致现在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过程中,从语言实践转变成为了语言训练的方式,不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完全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导致教学中对实践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重新认识语言实践教学的含义,分辨语言实践与语言训练的差别,才能在课堂上加强语言实践教学。

二、小学语文语言教学实践的要求

我国的语言文字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汉语言不仅融合了音乐的韵律,美术的造诣,还能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所以我国的汉语言文字在国际上很受欢迎,因为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对他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对汉语言魅力的独特感受,增加对汉语言文字传播的责任意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一定要变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语言实践教学。比如,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表演周杰伦的歌曲,体会语言的韵味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依靠自己渊博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语言教学方式,充分认识到语言实践对学生学习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做起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三、小学语文语言实践教学的内容

语言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有效改变了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语文教学行为的目标,把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基础,不能只追求学生考试成绩而进行语文教学,在进行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根本上做起,让学生能够对语言进行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语文的专业水平。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再对语文进行灵活的运用。

首先是阅读的教学,因为学生只有大量的阅读文字,接触语法的知识,才能提升语言实践运用的能力,我们现在很多阅读的教学课程很不规范,脱离了语言教学的目标,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其次是口语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能力,才能在生活中做到应用自如,但现阶段的小学语文忽略了口语教学的作用,不能深入的进行口语教学实践,语文教师要是不能进行口语教学的有效实践,就会让学生出现抵触心理,害怕交流,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的口语实践能够随时进行,让学生感受到口语的作用和交往的意义。

四、小学语文语言实践的策略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加强语言实践的教学,语文教师就需要结合国内外成功的教学案例,突破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呈现多元化的语言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的都是教师会在上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预习,搜集资料、课下思考和复习等,都很好的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从整体进行考虑,认识到小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要通过一些积极措施提升学生的自主性,才能进行更好的实践教学,养成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常可以设置一些字谜让学生在书本中寻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到文章的阅读中去,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思想,运用自己理解的情感去朗读,教师要给予学生的朗读一些建议与鼓励,提升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取得优异的语文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语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与运用能力。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课程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语言教学形式进行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语文教师要注意案例与语文知识点的结合,感受各种语法的作用和使用效果,切实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对小学语文变革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加强语言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掌握的程度,增加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语言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有效改变了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师成艳.例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实践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6,(11).

第8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也是语言形成的规律。很多教师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语法教学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法教学淡化。这些做法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无论是在阅读和写作中都表现出了语法的弱势。然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没有直接涉及语法,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语法知识,是由教师自由掌握的,所以对语法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没有系统的教法。

一、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问题分析

在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明确。使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而且语法教学目前正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虽然有的教师在语法教学上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教师对语法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逐渐淡化了语法教学,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言学习水平。语言的学习在缺乏语法知识支撑的条件下,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学生们分不清句子成分,在语言表达中常常无法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另外,在阅读中,由于语法知识薄弱,对文章的理解也有了一定难度,无法从关键句子中领会到作者的意图。除此之外,在学生的写作中,语法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特别是句子结构混乱,滥用修辞,使整个文章缺乏美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写作练习不够、阅读量不足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法知识匮乏。

二、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进行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语法教学的意义,才能在教学中重视语法教学。语言是由语法、语音和词汇三个要素构成,而语法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形成的规律,涉及了短语的结构、词汇搭配以及句子的成分等多方面的语言知识。虽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没有直接的语法内容设置,但是教师要从教材的分析中提取语法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论从表现内容,还是从写作表现手法上都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分析文章内容的时候,如果没有语法知识的支撑,对一些长难句无法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对文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在分析教材课文内容中,将语法知识提取出来,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对复杂语句分析理解,抓住句子主干的意思,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教师也要重视从词语的运用方面向学生渗透语法知识,对词义相近的词,要经过语法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词性是否不同,了解词汇的搭配规律,避免词汇搭配上的错误。因此,规范学生用词的规律,会让语病问题得到控制和解决。除此之外,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更要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常会遇到特殊句式和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灵活运用。如果教师不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传授,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举步维艰,无法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法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学习的认识,使学生在日常语言交际和写作中有意识地用语法来规范自己的语言,减少语病的出现,加强对句子的分析,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对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方法的几点看法

语文语法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学生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方法也要仔细审视,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但是语法知识确实很抽象难懂,教师如何将这些抽象化、规则化的语法知识转化成容易理解的内容,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根据目前语法教学的特点和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对语法教学的方法提出这样几点看法。

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在阅读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结构复杂的语句,而且这些语句又被作者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学生在理解时,往往抓不住句子的主干,难以理解句子的意思。而这些句子就是很好的语法教学的材料,教师通过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分析句子的层次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句子的内涵。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让学生从中学习到语法知识。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进行规范。抛开写作的其他要求,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语句通顺。而在实际的写作中,学生们常常会出现语法方面的错误,语病百出。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作文出现的一些病句进行分类整理,将其作为语法教学的材料,对学生经常出现的语病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中学到语法知识,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除此之外,还要让语法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语言的习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语法错误。教师要从这些日常用语中寻找语法教学的材料,为学生分析其中的语法错误,使抽象的语法知识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中,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不断向学生渗透语文语法知识,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而语法教学的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去寻找更有效、更适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丽.认清现状,抓好衔接――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 2012(09).

第9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 读书工程 技术创新

课外培养计划(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基本途径,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型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显性课程(课堂教学)与隐性课程(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思想,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训练,使学生的健康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除了关心对人的素质发展与完善特别起作用的某些课程(即显性课程)外,还关心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几乎在各类课程中都可能存在的相关内容;二是在课程展开之中存在的,不同于具体知识内容的态度、信念、情感等因素的作用;三是广泛存在于学校生活之中的隐性教学资源(亦构成隐性课程),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关心的内容。很多高校从2008年起,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将学生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读书工程、公益服务、拓展性职业技能培训与技术创新活动等统一纳入课外培养计划,学生在以上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成果,以综合素质教育学分记载。为配套综合素质教育的学分制,很多学校也制定了“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读书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和“职业技能创新活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实施办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以一种新的形式体现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以一种新的形式反映了学生的能力。

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的管理在实施的几年时间里,从已经毕业的学生的总体情况来看,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参与各项校园活动的积极性,一定程度地让学生离开电脑网络,参加更加多的专题讲座、校园活动、小组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同时也促使学院开展更多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读书工程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读书活动,通过读书活动体会读书的乐趣。在这个以电脑网络为主的时代,学生主要是以电脑阅读为主,给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看一两本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职业技能创新活动通过课外教学的形式,鼓励技能创新,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科技进步和办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新变化,产生一些新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增强责任感,不断研究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促进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稳定发展。

1.实施方案的可行性不高。

虽然出台了一套综合素质学分管理的文件,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是比较混乱。学分的统计是由学生自己提供材料,提出申报,由班级的综合素质拓展小组负责统计,上报学生会的学习部汇总,最后由教务处确定学分,公示给学生。整个流程是比较流畅的,但是由于可以获得学时学分的项目比较多,学生提供的材料比较杂,而材料的审核主要是由班级的综合素质拓展小组负责,由于小组组员都是自己的同学,对于材料的审核比较随意,有时候有些学生同一个材料和可以在不同的项目里获取学时或学分,或在不同的学年里申请学时或学分,从而造成重复获取。从毕业的学生来看,有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分可以达到10个学分以上,超过所要求的学分几倍。而对于超出的学分按0.5的倍数可算入专业选修课的学分,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学生选报专业选修课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在制订实施方案的时候,应该要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方案既要简洁,又要具有操作性,更要简化程序,整合项目内容,具体的项目应该避免重复获取学分。

2.教师在执行素质教育学分记载过程中,规范性不强。

在整个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的记载过程中,由于管理文件比较多,有些教师对一些文件的学习有时候不够到位,认为综合素质学分不是课程学分,没有课程学分管理那样严格和规范,因此在操作过程工作,有时候不是很规范,例如有些学生参与了一个项目的培训,可能只是用了几个小时,但是有些学生写了十几个小时,指导老师也同样签名确认。在综合素质学分的管理上,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因此参与度不是很高。但是教师其实是整个活动的执行者,如果执行者没有认真执行相关规定,最后整个规定就只会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综合素质教育的文件和实施的办法,让教师清楚其重要性,清晰实施的方法和步骤,有一个规范的操作流程,尽量避免教师乱打分和给学分。

3.读书工程项目中,管理有欠缺。

在读书工程项目中,导读老师对选读书目的导读指导不够,有时候是流于形式,学生未能真正领悟到书中的精神或知识,未能和导读老师一起领悟读书的快乐。在整个读书工程项目中,教师对选报书目的积极性不高,学校的鼓励措施不强,未能引导教师推出更多更好的书目给学生选读,学生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学分而读,最后就是整个效果比预期相差较远。对于读书工程项目,学校应该给予更大的力度支持,使教师能选一些好的书目和学生一起共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每本书目应该规定选读的学生人数,避免人数过多,教师没有办法组织好读书过程。在教师导读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组织集中读书分享活动,共同体验读书的乐趣,避免最后只是通过一份读书报告就给成绩的读书项目。

4.素质教育在激励学生技术创新上作用未显著。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高水平表现。创新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不断开发人在创造性方面的潜能,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拓展,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学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参与拓展性职业技能培训与技术创新活动,但是高校在技术创新的文化建设和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方面做得还不够。从这几年来看,学生的技术创新性活动还是比较少。要创新不易,如果单单靠学生自身的能力还不够,学校应该从更多的方面进行改革,给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同时应加强校园内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文化育人,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5.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小组的管理有待加强。

在整个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的管理上虽然成立了管理小组,但是管理小组的作用很有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时候学校和系部的管理小组都已经成立,可是有时候可能一两年也没有组织过一次会议,对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未能及时进行处理和修改。管理小组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停留在会议或书面上,未能落到实处。因此学校成立的管理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而不是只是一个文件的小组,管理小组应及时总结实施的情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提出解决的办法,对实施部门反馈回来的意见要及时处理,不要一个问题反馈了无限次,最后还是一个问题。

6.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的宣讲,让学生了解具体内容和操作流程。

由于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的项目很多,以至于很多学生到快毕业的时候也没有弄清楚这些学分的组成,对具体的申报流程也不是很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连班级中有综合素质拓展小组都知道。有可能是学校的管理比较多,而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又是一个新的东西,所以在宣讲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一两句话就带过,学生的印象就不太深。因此学校的执行部门应该加强宣讲力度,让学生知道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操作流程。同时综合素质教育的学分应每一学年上报一次和公示一次,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具体情况,同时学生之间相互监督,避免到毕业的时候出现一些没有获得足够学分的情况。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出好的人才。素质教育直接从人才规格入手,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形成新世纪的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而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教学过程还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过程,当然综合素质教育不是为了学分,最终目的只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但是将综合素质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给予必修学分记载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是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和表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又一举措。因此做好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的管理,对做好学生的综合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楚廷.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8(20):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