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范文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

第1篇: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康复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03-03

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是上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医学分支。康复是以整体的人为对象,是一门以减轻和恢复人的功能障碍,代偿和重建人丧失的功能,使其最大限度地重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诊断、预防、评估、治疗、训练和康复的医学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世界上的国家大多会经历这一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亦伴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环境、空气污染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将呈现高发趋势,这必然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必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医疗和养老负担,加重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我国的康复医学的发展和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怎样使老年人颐养天年,一直是社会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国的养老康复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养老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康复事业也面临诸多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我国的情况又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使我国养老康复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在2005年老龄人口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对社会的医疗卫生也带来很多的重要影响。大多数国家是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已经出现的老龄化问题。但我国不同,进入老龄化时,国家相应的财务并不充足。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将不断延长,加速了人口老龄化。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康复医学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老年人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要使老年人安享天年,病有所医,老有所终,必须将养老和康复结合起来。

目前人类的死因主要是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和创伤,前三类疾病更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除了一些疾病导致的急性死亡外,绝大部分患病的老年人可以存活下来。但是如何使这些患病的老年人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这就要依赖于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通过一些科学研究调查表明,积极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的延长患病者的寿命,使死亡率明显降低。在脑血管意外存活患者中,积极康复治疗可使90%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患者恢复工作;反之,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者仅为6%和5%。据统计在癌症患者中,40%可治愈,60%可存活15年。这些存活者,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频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会逐年增高,这就对我们的康复医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巨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基础差等因素,中国更多的是采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所以说社区养老模式将是我国需要积极发展的。将社区养老和社区康复相结合将是我国康复医学今后要面临的严峻挑战,亦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政府对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非常关注,2009年出版的新医改方案,首次确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将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列为医保报销范围。鉴于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专业的薄弱和康复专业人才的缺乏,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国康复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了专门系统的培训,我院康复中心就是我省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另外,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城乡居民对一些卫生服务和设施利用率低。要解决有关问题,最终端的是对实用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区康复制度的建立。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于临床医学之外的,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诊治技术和技术规范的医学学科,而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除要具备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心理和社会学知识。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而目前的教学大多数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讲,师生缺少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在急需康复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康复医学服务范畴和模式改变的条件下,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注重临床理论培养,忽视康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因而社会适应性不强。虽然近年我国康复医学的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内容构成、知识架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不清,标准不明确,课程设置混乱;康复医学的专业教师背景主要是临床医学背景,缺少运动医学、物理医学、预防医学和社会保障学学科的背景;专业教学中临床医学的内容较多,康复及物理治疗的内容较少;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等。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服务的目标及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人口构成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将从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的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的残疾和先天缺陷者的康复,逐渐过渡到利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等各方面的措施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心理辅导,对一些长期不K的慢性病、心理障碍者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康复医学发展近期目标上来。今后还将拓展到广大基层地区、亚健康人群,以及对相应的人群进行健康状况观察、调理和治疗等康复医学发展的远期目标上。这就必然要求康复服务的社会化和社区化,服务人群中除了受伤后的残障者,更多的还是心脑血管意外等的后遗症,以及其他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类生活的社会化和群居化,在社区生活中得到了最为具体的体现,并提出康复服务人性化和康复预防优先化等理念。未来康复医学,康复预防占重要地位,人们不仅进行康复治疗,更多的是将资源用于一些亚健康状态、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病、心里次健康状态的预防上;康复医学不仅与临床医学紧密相连,并且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相联系,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健康,且有疾病后可以得到康复治疗,这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最终目标。

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学改革应有中国特色,立足于中国国情,着重于社区康复医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专业方向、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临床医学和物理学,应增加心理学、物理医学、体育运动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的相关内容,并加大健康评估和心理康复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教学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社区康复服务教学。作者所在校康复中心是陕西省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基地,现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以下分析和探讨。

(一)实用型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会逐年增高,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医药卫生部门除了要将过去单纯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健康预防为主导和疾病治疗为主导并重的模式上来,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还要引入循证康复医学的概念。这一服务目标的定位和服务目标的改变,对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对康复医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给我们康复医学的教学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结合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我国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围绕面向基层、适应老龄化趋势这一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前瞻、全科、社会、实用。

(二)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全面发展

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康复医学是在大量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基础医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是有着较强理论性和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从业者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康复医学教学突出实践与能力培养的特点,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个人创新能力。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主要从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上进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的领悟;(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3)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4)康复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5)各种、各科知识相融合;(6)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上六个方面可保证教学向综合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三)课程设置的改进

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培养目标的转变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康复医学教学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紧跟社会康复服务人群的变化及学科发展的步伐,按照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构成和培养的要求,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向医学实用人才方向发展。新课程设置主要整合模块:社会养老与健康学模块、康复医学课程模块、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心理医学课程模块、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以及课外学习模块。课程模块在原有的“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课外学习模块”这四大支柱模块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养老与健康学”、“心理医学”、“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形成支柱,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康复医疗服务三种类型的干预健康的手段。

专业课程新增了“心理康复学”、“社区康复学”、“卫生预防”、“医疗管理信息学”、“社会与养老学”等课程。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整合,增设了“心理康复治疗实训课”和“康复训练治疗见习课”;课外学习模块设有“社区康复服务实践”、“志愿者服务实践”、“科研设计”、“社会养老课程讲座”。在实践学上为了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学习和实际工作相一致,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慢性病康复治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实习内容,延长了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评估实习的时间,专业实习由过去主要去综合性医院改为主要去康复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实习,同时兼顾临床医学科目的实习。具体实习内容采取由学校选定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既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各科的知识,又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实现和就业无缝对接。

(四)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康复医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模式,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它的特点是:教师讲解、书写板书,学生领悟、记笔记,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程度,并通过这种方法,来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达到教学目的。但是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及技能的更新换代的进程不断加快,对教学模式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作者就传统教学的某些缺陷进行了以下探讨:第一,引进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动手参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第二,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发挥。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机械和枯燥,因此有必要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的启迪式教学模式,是优化教学手段的必由之路。第三,增加多媒体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形象化,将康复医学枯燥的教学内容呈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康复医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单调,通过互动式、启发式、引导式以及多媒体声音图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研究显示,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引导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操作能力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康复医学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院的建设势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反观目前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康复医院总量不足,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等缺陷明显存在。这就要求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改革过去已有的教学模式,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康复医学人才,以适应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我国当今及未来发展的社会需求,将养老与康复相结合,将康复与健康相结合,适时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注重心理康复和职业行为病以及老年慢性病康复的教学,并体现实用,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康复医学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以致用,建立具有康复知识的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96-98.

第2篇: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范文

非常清楚,能否谈谈目前国内康复医学发展的形势,和您对中国康复医学

发展前景的看法?

励建安:今年2月29日卫生部刚刚颁布的《“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

工作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中非常明确地讲了几个要点:

第一,“康复医疗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注重预防、治

疗、康复三者的结合为指导”、“全面加强康复医学能力建设”,这就

强调了康复医疗的重要性,说明卫生部已将康复医学能力建设作为提高

我们国家整体医疗水平的一件大事来抓。第二,初步建立分层级、分阶段

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患者在综合医院与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间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第三,重点强调发展康复医院:“大力

推进康复医院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康复医院建设标准,为疾病稳定

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并具备相关疾病的一般诊疗、处置

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第四,康复人才的培养,卫生部提出:“争取到

2015年底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的全员培训”,旨在解决目前康复医学人才

紧缺的问题。目前我们全国有1.4万治疗师,到2015年底要完成4万治疗师

的全员培训,因此任务非常艰巨。最近中国康复医学会组织调查了全国康

复医院的建造情况,其中300张床位以上的康复医院已建成20多家,预计

“十二五”期间有可能达到100多家。

而在3月21日,卫生部医政司首次召开全国康复医疗工作会议,研

究、部署“十二五”期间康复医疗管理与发展,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会

上指出,“康复医疗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短板。康复医学的建设和发

展要纳入医改的大盘子。”我认为在国家政策支持之下,我们康复医学的

学科的发展已经突破了拐点,进入到上升期!

健康管理:汶川地震已过去4周年,您四年来在震后康复中做了大量

的工作,也见证了震后中国康复医疗的发展,能否谈谈您的一些经验和体

会?

励建安:汶川地震对我们康复医学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是民

众,包括政府机构甚至医务人员对康复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6月9日在纽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

大会上颁布了《世界残疾报告》,报

告提到“残疾”几个定义上的改变。

第一个重要的改变:“残疾是人类的

一种生存状态”,我们每个人在一生

中部不同程度的经历过残疾状态,因

此“残疾”不是残疾人所特有的。老

年人当衰老到一定程度会不能独立生

活,需要别人帮助就进入了“残疾状

态”;另一重要的变化是:“残疾是

人与环境相作用的消极因素”。比如

我们很多人近视,没有“眼镜”这个

环境,那就会影响你的学习、出门走

路,那你就变成残疾人了,因此“眼

镜”就是环境的积极因素;再打个比

方,假设给盲人装上GPS导航,在你出

门的时候随时提醒什么时候上台阶、

转弯等等,那出门就不成问题了,也

就是说环境改变后,原有的“残疾”

就不存在了;因此如果技术进步了,

很多消极的环境因素可能会变为积极

的环境因素,那么“残疾”也会改

变。我们对残疾人、老年人的态度是

需要改变的,还有政府政策,如医

保、就业、社会福利等政策如果对

残疾人有足够的帮助,很多残疾人都

可以不是“残疾”。如果把汶川地震

作为例子,原有的6~8万残疾人在治

疗之后,我估计达到残联规定的“残

疾”标准的只剩下两三千了。我国对

四川地震伤员的处理达到了一定高

度,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

健康管理:在灾难康复救援方面

您有没有国际动态可以和我们分享?

励建安:7月20~22日将在成都

召开自然灾害救援的研讨会。国际康

复同道还在酝酿怎样把“突发事件”

的康复做成一个平常事件来准备,建

立类似我国的“民兵预备役”一样的

队伍来应对灾害。我们还在设想组建

一个集装箱样的大卡车,将一个流动

的康复医院配备在车上,平时作为扶

贫使用,灾害发生后可以随时奔赴灾

区。我们也设想组织一个全球性的队

伍,不同的语言、民族都有人参加,

在灾害发生后开展早期的康复医疗工

作。我们国家的灾害救援能力近年来

也有了明显的提高,2008年5月12日汶

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卫生部正式召开

地震伤员康复工作会议是6月22日,相

距40天;而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发

生后4天,我们就接到卫生部通知赴西

宁开展地震伤员的康复工作;而2011

年7月23日晚8:23发生的温州动车追

尾事故后几小时我们就接到通知,马

上就赶赴现场参与救援。从40天到4

天,再到几小时,这反映了我们国家

在灾难救援康复工作上的长足进步。

健康管理:目前民众对康复的认

识如何?您认为应如何让民众具备基

本健康常识和科学素养?

励建安:目前老百姓的康复意识

还是很肤浅。提到“康复”,人们的理

解的概念常常有两个极端的错误:一个

极端是“康复”就是“痊愈”,而我们

讲的康复是改善功能,临床上很多疾病

并不能达到“痊愈”,大部分疾病都是

长期存在的,比如糖尿病、高血压,但

疾病所带来的功能障碍是可以改善和克

服的;另一个极端是,认为“康复”就

是指那些瘫痪的人所需要的治疗,这也

是不对的。实际上亚健康状态的改善、

抑郁症的治疗、老年人无法生活自理通

过治疗改善自理能力等都属于康复的范

畴。不仅是民众,我们医疗人员也需要

改变观念。

举个例子,你认为洗澡是不是一个

治疗手段?大多数人都认为不是。但

是对于一个长期卧床的患者来说,数

月甚至一年都无法洗澡是非常痛苦的

事,因此当一个患者非常想洗澡而无

法洗澡时,洗澡不管从生理上还是心

理上都是一种治疗。而且洗澡中的很

多方式都是治疗,例如足浴、药浴、

水中运动、通过水浴缓解肌肉痉挛

等等。而且很多观念在未来会发生变

化、康复的观念会深入人心、很多康

复措施也会变成日常活动措施,深入

第3篇: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范文

急诊医学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学科,正确理解其基本概念,对于急诊医学发展十分重要。急诊医学所涵盖的范围在它的名字中已有充分的体现。在英文中急诊医学为Emer-gencyMedicine,直译的概念是与紧急情况有关的医学,也就是说需要紧急看医生的情况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日文中与“急诊”相对应的词为“救急救命”,似乎突出了“急”、“危”、“重”的特点[5]。中文中的“急诊医学”和过去曾用过的“急救医学”,很可能是“紧急诊断治疗”和“紧急救治”的简化形式,用于英文名词的翻译,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内涵。实际上,急诊医学是相对于其他分类方法(年龄划分:老年医学,小儿医学;系统划分:呼吸病学,心血管病学等;功能划分:康复医学,整形医学等),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它只是强调“急”的特性。只要是具备“急”特征的医学现象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因此,理解急诊医学应多从时间维度去探讨。还要认识到“急”不一定与病情相平行,“急”可以是很轻的病,甚至是“无病”。只要患者有紧急看医生的需要,就应是急诊的范畴。所以,急诊医学不但是危重病,还应包括慢性病和疑难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诊问题。因此,加强相关专业领域急诊问题的研究必将丰富急诊医学的内涵。

2急诊医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急诊医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诞生的一个年轻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有浓重的社会进步色彩[6]。从急诊相关名词中就可见到社会发展的烙印。在急诊医学诞生之前,在医院里的急诊部门常常通称为急诊室(EmergencyRoom,ER),表面含义是与急诊有关的“工作室”或“诊室”。强调的是一个“房间”(Room)。它的功能只是为病房的专科医师提供一个紧急诊断和处置的场所。故急诊室一般无专业医师,只有一些专科医师临时派来应诊,并有较多的护理人员协助专科医师的工作。目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急诊室的模式和功能仍较常见[7]。随着经济发展和急诊医学的壮大,医院里急诊部门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它由提供诊治场所的单一功能,转变为急诊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基地。它一般由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这样,无论从功能,概念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改称为急诊科(Emergen-cydepartment)。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急诊医学与其它医学专业一样,也有向专业化和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故近来在国内外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相继出现一些以急诊医学为主要专业领域的大型急诊中心(Emergencycenter),为社会提供专业化和快速的急救服务[8,9]。因此,急诊医学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平行。

3相对专业化是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医学进展使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许多专科医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日益专一化,有的仅是某病的专家,而患者是一个整体,且随着寿命延长,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某种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在许多慢性病的基础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这时各个系统的疾病相互交叉发生在一个病体上,决非单一专科医生所能解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医生对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期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而这正是急诊科医生应该并有能力完成的[6]。急诊医学是一个综合学科,是对医学以时间维度为标准划分的产物,其涵盖面非常广,非专业化很难提高医疗水平(真正的万金油)。如一个急诊医师同时搞内外科,是很难具备高水平的。所以,急诊医学本身的专业化,既进一步分科化是其发展方向。故在目前阶段,一些较大规模医院的急诊科应设立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专业组,并且每个医师都应该有自己相对较强的专业方向。这样,使急诊医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化,做到博中有专,争取在某些方面较专科医师有一定的优势。其次,还应拓宽急诊专业领域,如近来出现的胸痛中心,中毒中心,创伤救治中心等。这些领域的拓展,使急诊医学这一综合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专业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必将促进急诊医学的整体进步。总之,急诊医学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急诊医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专业化,此方面已成共识。另一层是急诊医学本身的专业化,既进一步分科化。综合学科的相对专业化必将会给急诊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快速诊断是急诊医学的关键

由于急诊科具有接受任务的随机性、突发性及执行任务时的应急性、机动性、协作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要求医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确诊,采取措施,所以说,快速诊断是急诊医学的精髓。急诊医学中“急诊”二字的表面含义“快速诊断”似明确了急诊医学的宗旨。在急诊工作中,正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是抢救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急诊管理工作中,应重点考虑提高快速诊断的正确率,如①急诊科需固定一批训练有素的急救专业人才,即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熟练操作各种急救设备的高年资医生二十四小时出诊;②加强急诊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少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③完善合理的、快速的急诊实验室检查系统,以协助诊断;④加强急诊诊断思维的培训和误诊学的研究。急诊误诊和死亡病例讨论可助于提高急诊医师的诊断水平;⑤完善专科会诊和三级检诊制度,提高会诊水平;⑥制定急诊人员工作量标准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

第4篇: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循证医学;老年医学;教学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0%。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快、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1]。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寿命、衰老,探寻延缓衰老与关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与老年人群卫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2]。随着时展,老年医学教学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出色的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循证医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首先由加拿大David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明智、准确、慎重的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结合临床医生专业技能与经验,充分考虑患者意愿与价值,正确应用研究结果指导临床,提供疾病的诊疗和预防方案[3]。

1循证医学与老年医学发展密切相关

循证医学是有别于传统临床医学的以临床医生对患者的个人诊疗意见为主的模式,循证医学强调的是新的临床诊疗决策模式,其更加注重对一个临床问题的最佳研究证据总结,可以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双盲\单盲试验、交叉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等,结合临床试验结果,审慎的制定临床决策。传统医学是经验教学,对疾病理论知识掌握理解来诊治病患,通过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课堂学习与考试,经典教材阅读与掌握,来学习临床医学。而循证医学更加强调医疗决策的主体应该建立在大量的临床数据、科学的研究证据之上,可以是横断面调查研究数据,可以是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也可以是回顾性研究等等的数据,总之是有据可查,有据可循,以科学的视角评价临床数据从而得出的临床决策结论[4]。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远程医疗、云计算等等都为循证医学储备大量的数据基础,为科学的阐明问题提供可能。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寿命、衰老,探寻延缓衰老与关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与老年人群卫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老年医学强调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患者为中心的全人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维持和恢复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老年医学的发展得益于循证医学的大力发展。为老年医学的发展、提高、推广提供科学保障[5-6]。

2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的方式

2.1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

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首先是要在教学环节中的教师群体中得到重视与推广。通过循证医学科研培训、专业知识学习、授课经验交流,让广大授课教师具有雄厚的循证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授课,传道授业解惑。为提高学生学习老年医学教学效果提供可能。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与专业水平及授课技巧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建立至关重要。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已经有研究及文献报道,建议从确定临床实践问题,检索文献,评价文献,应用最佳证据,检验临床决策五步执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探索提高教师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提供了有益的思路[7]。

2.2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

对学生循证医学学习方式进行培养建立是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成败,教学的好坏,以后的发展方向,都直接或间接与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相关。教学相长,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可考虑先采用试点工作,或讨论式授课,让学生先储备掌握必备的循证医学基本概念,了解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基本步骤[8],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深化培养科研兴趣,建立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力,发现临床问题,解决问题入手,加强循证医学思维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寻找研究热点,学术前沿,能更好的、更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快的进入临床工作,更好的把握临床思维,是与临床工作相辅相成的进展[9]。

2.3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建立

循证医学的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的教育教学中,还需要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教育管理体系是教学环节中的承载者,有着为教学活动助力的作用,需要教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共同协同努力将整个教育体系规范完善,若想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这一环节必不可少,需要大家为之努力,规范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的具体工作流程与规范,如授课教师需懂得文献检索,循证医学基本理论,并将其与教学重点结合,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工作的时间、地点、教学效果评估方法等。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需要明确考核方式、方法,评价结果的用途等。这些有助于更好的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体系中。

3小结

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适合老年医学的教学特点,符合当前医疗技术发展的现状,能够更有力的培养医学生学习老年医学,掌握老年医学学科前沿,为培养优秀的老年医学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可通过教师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学生循证医学学习方式的建立、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建立3个方面努力,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真正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为培养思维敏捷、与时俱进的优秀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Goodhealthaddslifetoyears:GlobalbriefforWorldHealthDay2012[J].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April:1.

[2]RajahMN,BastianettoS,Bromley-BritsK,etal.Biologicalchangesassociatedwithhealthyversuspathologicalaging:Asymposiumreview[J].AqeinqResRev,2009,8(2):140-146.

[3]夏晓东,章义利,徐永安,等.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运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40-42.

[4]冯艳铭,夏晓燕,王公平.循证医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2):51-53.

[5]彭晓霞.循证医学的实践模式与学习资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7):477-479.

[6]卡比努尔,周晓辉,帕力达.循证医学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时代,2012(6):128-129.

[7]姚阳,周传伟.循证医学在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初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124-126.

[8]吴晓梅,时景璞,付凌雨,等.对七年制医学生在循证医学教学中增设“证据应用”讨论课的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5):3-5.

第5篇: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和医学知识探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和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目前状况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非凡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和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熟悉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和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新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功能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和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摘要:把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练习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新问题,即在把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和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和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摘要: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把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和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探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和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和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布置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预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和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喜好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摘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6篇: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离退休干部;老年疗养;整体护理;构建;实践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meet the new demand of elderly retired cadres for restorative care, holistic nursing model was constructed and implemented.Methods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retired cadres , a brand new holistic nursing model was formulated on the basis of taking prevention and cure of all kinds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health edu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regarding humanistic care and psychological need as center of effort.ResultsAfter the holistic nursing model was implemented,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services increased from 91.5% to above 98%.Conclusion Actively constructing holistic nursing model for elderly retired cadres and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practise can improve their convalescent effects ,increase thei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for nursing service and obtain expectant purpose.

【Key words】 Elderly retired cadres;Recuperation;Holistic nursing;Construction;Practice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的追求也日益增长。同时,中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健康问题已成为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通过合理的疗养模式的实施,结合临床疾病护理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功能状态,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保持完整的人格尊严,是老年疗养护理的最高目标。近年来,各级各类疗养院就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如何为老年疗养员,尤其是老年离退休干部提供更加优质的疗养保健服务而不断地转变疗养观念,积极创新疗养模式,借鉴医疗卫生体系中较为成熟的方法和举措,不断改进和完善疗养护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疗养院开展疗养整体护理模式也是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疗养护理必将一改单调、机械的护理,实施以疗养员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的身心整体疗养护理[1]。我院于1996年开展了整体疗养护理的工作模式,通过几年来的疗养护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老年离退休干部疗养整体护理模式构建与实施做初步探讨。

1整体疗养护理模式的概念

疗养院的整体护理,是为适应疗养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转变,确立以“疗养员为中心”而提出的新型疗效观念,其主旨是把疗养员作为一个整体,为整体的人提供预防、保健、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护理服务[2]。据此,对整体疗养护理可定义为:整体疗养护理是以疗养员为中心,以疗养服务流程为构架,为疗养员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全过程、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2老年离退休干部疗养员的特点

2.1进入疗养院疗养的离退休老干部是老年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参加革命几十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由于健康状况、生活环境和地位、角色的改变,使他们性格、心理也随之有一定的变化,在心理或躯体方面出现异常和障碍现象,即离退休综合征[3]。入院疗养的离退休老干部,一般不存在物质生活匮乏问题和医疗水平低下的忧虑,基本没有其他老年患者因物质需求不能满足或医疗保健不利而常有的无保障感和不安全感[4]。

2.2进入疗养院疗养的离退休老干部一般都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老年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其功能异常往往引起其他器官发生障碍,因此,老年人具有多种疾病同时并存的特点[5]。从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来我院疗养的762名老干部的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患有高血压病220人,糖尿病88人,冠心病168人。他们一般处于疾病的慢性过程中,是典型的“三高”人群,且病程较长,往往需要通过药物维持平稳状态,有一定的药物依赖或抗药心理[6]。

2.3进入疗养院疗养的离退休老干部具有特殊的心理需求离退休干部从岗位上下来,脱离了熟悉的工作环境,部分人员会对新环境不适应,易产生社会角色转变困难。一方面因生活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及家庭等变化,有孤独、与世隔绝之忧,引起生理、心理上一系列变化。孤独性表现为自疑有病,固执怪僻,易激动发牢骚,抑郁、孤独、情绪压抑。另一方面老干部脱离了原来的交际范围,特别是刚离退休人员新的交际未建立,或不善于交际而寂寞,从而造成心理冲突或心理矛盾,表现为长期心理失衡,心理过度紧张,精神压抑,过度激动或悲恐。另外有情绪反应激烈、急躁不安的表现,从而引起焦虑、抑郁、躯体化和强迫症状[7]。

3针对老年离退休干部疗养整体护理模式的构建

3.1规范优质整体护理制度为确保疗养护理服务质量,我院把多年实践经验中形成的优质服务体系形成制度并于每一具体细节贯彻执行,科室形成各自的优质服务公约,使优质服务在我院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下去,真正落到实处。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从接到老干部疗养任务通知开始,到入院前准备、入院阶段、疗养阶段和出院阶段的整个过程,做到全程优质服务。

3.2塑造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通过定期组织护士礼仪学习、礼仪表演和比赛,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使护士做到了举止文雅,端庄大方,动作轻巧,着装整洁。同时,护士在进行日常疗养整体护理时与老干部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并尽量满足他们,使老干部们保持乐观情绪。

3.3提升护理人员精湛的业务水平注重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护士有良好的外在形象,还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针对老干部的疾病特点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精炼技术操作,坚持护理练兵不松懈,技术考核和比赛年年开展。通过专家讲座、业务讲课、自学自练等各种方式掌握老年病医疗护理发展新动向、新观念、新方法,在掌握疗养学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辅以老年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知识,从而能有效地给予老干部疗养员各种健康指导。2001年我院开展了景观疗养护理,在护士们细致的护理下,最大限度利用了杭州丰富景观资源,让老干部们得到了充分的休养。

4老年离退休干部疗养整体护理模式的实践

整体疗养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疗养工作要以“疗养员为中心”,紧紧围绕疗养员开展各项护理工作,老年离退休干部疗养整体护理通过以下几方面得以具体实施。

4.1进行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老干部疗养期间,针对老年群体多发慢性病的特点,经常组织保健知识、专项疾病防治知识讲座。内容形式多样,力求生动活泼,以提高老干部对卫生保健知识的认识和坚持卫生保健措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深入沟通和交流,指导和协助疗养员纠正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

4.2进行全面细致的健康体检老干部入院后,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健康体检,包括系统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或特殊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尤其注重隐性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对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病情至关重要[8],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指导。

4.3进行合理的饮食营养搭配老干部疗养员应给予均衡饮食,一般以清淡饮食为主,做到低脂、低盐、低糖,富含蛋白质,多吃蔬菜,保证营养充足。同时要帮助老干部调整饮食节律,纠正偏食和嗜酒等不良行为,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卫生习惯。

4.4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引导体育锻炼是保健疗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老干部增强体质以对抗慢性疾病侵袭的有效手段。每天应安排一定时间组织老干部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练太极拳、游泳等。按照老干部群体特定的年龄、体力和兴趣等合理安排体育项目,以轻松、慢节奏、舒缓的项目为主,避免激烈的、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同时,在实施体育锻炼时严密监控老干部的各项生理指标,避免突发性疾病和运动不当导致的老干部受伤。

4.5自然疗养因子疗养自然疗养因子疗养可分为矿泉、气候、海水、治疗泥、森林、景观等多种,其对健康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对疾病康复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要根据病情,结合疗养资源的不同特点选择最为适当的自然疗养因子。

5老年离退休干部疗养整体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

在针对老年离退休干部全面实施疗养整体护理模式后,通过调查,老干部疗养员对疗养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之前的91.5%提升到98%以上,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和信任度也比以前大幅增加,对疗养护理的实施能主动配合,积极参与,促进疗养护理任务高效完成。转变护理模式后,全体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激发了护士对科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个人价值也在工作中得到了体现,促使她们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勤于思考,追求进步,礼仪服务和职业形象意识增强,工作效率提高,提升了个人综合素质。

6讨论

6.1推行离退休老干部疗养整体护理模式应注重对传统护理质量的把握制定疗养整体护理模式标准,应严格在传统护理质量标准的范围内加以建设和完善,在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终末质量上均应参照相应的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将航空化礼仪、人文化关怀和家庭化温馨同传统护理质量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终末护理质量的提升,避免强化礼仪服务而弱化护理质量的情况发生[9]。

6.2注重发挥随员作用多数离退休干部疗养员都有随员陪同入院疗养,他们是化解我们工作中矛盾的最有力的同盟军。要注意与随员的沟通,获取他们的信任,利用适当时机与他们探讨老干部的健康状况,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更要特别强调心理调适和情志致病的重要性,与之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矫正他们的不良心态和错误理念[10]。最大限度地争取到随员的合作,对疗养整体护理的实施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菁.整体疗养护理模式初探[J].中国心血管病康复医学杂志,1997,6(4):38-39.

[2]向月应,王庆林,朱世和,等.整体医疗初探[J].医院管理杂志,2000,7(3):180-181.

[3]樊爱珍.老年人心身问题的社区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72.

[4]陆晓芳,黄莉莉.优质服务在老干部疗养期间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3):231.

[5]梅树荣.老年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04,3(4):50-51.

[6]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199.

[7]王金道,刘勇,郭念峰.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40.

[8]王敏霞.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杂志,2008,25(8):36-37.

[9]李艳平,李娜.“3H”护理模式在飞行员疗养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12):728.

第7篇: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中医药;妇科肿瘤;生命质量;疗效评定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b)-007-02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认识到,医学研究的对象――人,除了要考虑其生物性外,还必须考虑其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即从生物学上的人扩展到社会上的人,把治病扩展到治患者。人们对于生存的概念也从活着转变为如何活着,强调的是生存的质量而不是生存的数量。在此背景下,生存质量这一全新的健康指标应运而生。近20年来,生存质量在慢性病、老年和康复医学领域,尤其是肿瘤领域,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本文就其在卵巢癌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生存质量评价理念与中医理论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在中医药治疗卵巢癌疗效评价体系中的应用价值。

1 生存质量评价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又称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医学领域备受瞩目,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新的热潮。生存质量评价是医学模式更新的背景下提出的一套全面衡量人类健康的指标体系,涵盖了患者躯体感觉及功能、心理状态、社会职能及疾病本身和治疗所致的症状和体征等多方面的评价,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概念。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QOL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况的体验[1]。同以往传统疗效评定标准不同,生存质量评价不是仅仅将临床客观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更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QOL量表不但包括了疾病本身的症状、体征等传统医学对疾病的认识观,还重视患者的自我心理感受、生活和社会限制等方面的内容;QOL量表通过设置合理、明晰的条目和等级指标,客观地观察内容,量化结果,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实际生存质量状态,因此得到国内外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医学界生存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通过翻译国外的量表用于某些疾病的评价。目前我国生存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和慢性病领域。

2 生存质量评价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

用于癌症领域的量表可分为一般普适性量表、癌症普适性量表和癌症特异性量表3类。①一般普适性量表主要用于一般人群,也常用于对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价,主要有总体健康问卷(GHQ)、健康测量量表SF36、诺丁汉健康调查表(NHP)等。②癌症普适性量表适用于各种癌症患者,实际上是评价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共性部分,如癌症患者生活功能指标(FLIC)、癌症康复评价系统(CARES)、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核心量表(QLQ-C30)、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一般量表(FACT-G)、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共性模块(QLICP-GM)等。③癌症特异性量表,专门针对特定的癌症患者使用,即评价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特异部分,应用最广泛的美国FACT和欧洲EORTC的QLQ两个系列的癌症量表,它们均是采用共性模块与特异性模块相结合而形成的。笔者将国内外目前应用较多的用于癌症患者生存质量评价的量表简单介绍如下:

2.1 卡氏功能状态量表

卡氏功能状态量表即Karnofsky的行为表现量表(KPS),是较早(1948年)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测定量表,属于并非专门针对癌症患者的普适性量表。由医务人员根据病情的变化对癌症患者的身体功能的状况进行评价。尽管该方法有较好的重复性,但是KPS量表仅仅是对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却不能包括患者的主观感受,而且没有涉及生存质量的总体概念。因此,KPS只能作为生存质量评定的基础,作为生存质量的一部分用于研究。

2.2 FACT-O和FACT-Cx

FACT是由美国芝加哥的Bonomi等[2]研制出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该系统是由一个测定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共性部分的一般量表(共性模块)FACT-G和一些特定癌症的子量表构成的量表群。第4版的FACT-G由4个领域27个条目构成:生理状况7条、社会和(或)家庭状况7条、情感状况6条和功能状况7条。宫颈癌专用的FACT-Cx是由FACT-G和宫颈癌特异性模块共同构成。该量表中的宫颈癌特异性模块包含15个专门针对宫颈癌的条目。用于卵巢癌的FACT-O是由FACT-G和专门针对卵巢癌的12个条目的附加关注模块两部分构成,两者合在一起称为FACT-O。

2.3 EORTCQLQ-OV58和QLQ-Cx54

QLQ-C30即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的生存质量核心量表。QLQ-C30第3版可分为15个领域或亚量表,分别是5个功能领域、3个症状领域、1个总体健康状况和(或)生命质量领域和6个单一条目。卵巢癌专用的EORTCQLQ-OV58是由针对所有癌症患者的核心量表QLQ-C30和专门针对卵巢癌的包括28个条目的特异性模块QLQ-OV28两部分构成。用于宫颈癌的EORTCQLQ-Cx54由核心量表QLQ-C30和宫颈癌特异性模块QLQ-Cx24构成[3]。QLQ-Cx24由症状表现、形象、性及阴道功能、淋巴水肿、周围神经、绝经、担心、性兴趣、性享受9个领域共24个条目组成。

2.4 QLICP-OV和QLICP-CE

QLICP是由万崇华等[4]设计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其共性模块QLICP-GM包括4个领域32个条目。用于卵巢癌的QLICP-OV由共性模块QLICP-GM和包括6个小方面10个条目的卵巢癌特异性模块共同组成。针对宫颈癌的QLICP-CE则是由共性模块QLICP-GM和包括3个小方面8个条目的宫颈癌特异性模块构成。

2.5 健康测量量表SF36

SF36由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推出,是为适应现代以患者为中心评价临床实验研究和高度重视临床服务结局的要求而开发的健康调查问卷,具有简明宜用的特点,广泛用于测量及评价不同人群、不同状况和临床个体患者的生存质量。该量表具有比较理想的心理学测量特性。

2.6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量表

韩萍等[5]参照国内“煤工尘肺生存质量”量表内容设计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用于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外阴癌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价。该量表由8个部分组成,即一般情况、疾病特征、家庭经济状况、生理状态、心理状态、躯体焦虑、日常生活能力、社会生活状态和自身满意程度,后6个部分(子量表)各代表了生存质量的一个方面。该量表中的生存质量评价指标可以单独作为因变量,也可以综合,因此可用于不同治疗效果的评价,也可用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此外,该量表具有简单、可靠、有效及多维的特点,既可以反映患者的生理状况,又可以反映其心理变化、社会生活功能及自身满意感,尤其考虑了妇科肿瘤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影响,故具有综合评价的功能。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另外一些方法和概念,如质量调整的无症状、无毒性时间(Q-TwiST)、无治疗间隔(TFI)等,将QOL和生存时间很好地结合起来。

3 生存质量评价与中医理论的关系

3.1 整体观念与生存质量评价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和经济因素等都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展。中医在诊疗过程中较多地考虑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界、社会、情感对人的影响,在治疗的同时,重在调整和改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活动,强调阴阳平衡、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治未病等整体观。生存质量评定强调患者的自我感觉,其主要评定内容涵盖了患者的自觉症状、体能水平、心理状态、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及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和患者完成日常活动的情况等方面,全面地体现了人类生命健康观。因此,生存质量的内涵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

3.2 辨证论治论与生命质量评价的关系

中医诊治疾病,根据“四诊”所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症状,精神心理状态及声息、气味、舌象、脉象等变化,以及局部病变、全身状态等体征,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在辨证过程中重点收集患者各方面的功能性改变,以及患者所主诉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也是通过证的变化来描述。中医辨证是一个观察和判断的动态过程,而辨证论治则是一个在动态监测生命质量变化的基础上,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的过程。因此,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与生存质量的评价过程有着相近或相同之处,其实质和内涵也基本一致。

3.3 生命质量评价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

生存质量评价作为一个多维的概念,评价结果通过各维度的得分将患者身体状态、心理、社会的良好状态、健康感觉以及与疾病或治疗有关的症状等方面的状态进行量化分析,这与中医证候学的内涵一致,同时因其能够更准确地反映量的变化,又为中医证候学所不及。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多项研究已经证实,多种疾病的生存质量维度得分与不同中医证候之间存在着相关性[6-8]。在妇科肿瘤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报道,其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生存质量评价纳入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的意义

目前中医药治疗妇科肿瘤的疗效标准尚未统一。中医妇科肿瘤疗效评价目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借用WHO制订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依据影像学测定瘤体大小以及生存时间,这种标准缺乏对患者的综合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评定,对晚期肿瘤、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及术后患者治疗评价亦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很多情况下患者能够临床获益,但按照该评价标准只能判定无效,不能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点和实际疗效。另一种情况是按照中医证候学改善进行评价,由于缺乏量化指标,评价往往过于笼统,缺乏说服力。因此,将生存质量评价方法与中医证候学效评价相结合,设计出合理的中医疗效评价体系,为客观、真实、全面地评价中医药在妇科肿瘤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WHO quality of assessment intyument [J]. Geneva: WHO,1993:1.

[2]Bonomi AE, Cella DF. A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 (FACT) 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system for use in European oncology clinical trials[J].Quality of Life Newsletter,1995,(12):57.

[3]Greimel ER, Kuljanic VK, Waldenstrom AC, et al.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 nairecervical cancer module: EORTCQLQ-Cx24[J].Cancer,2006,107(8):1812-1822.

[4]万崇华,罗家洪,张灿珍,等.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3):341-342.

[5]韩萍,姚三巧,李君.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319-3320.

[6]潘明政,李玲,范虹,等.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8):702-703.

[7]王芬,胡凯文.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6):16-17.

第8篇: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中医;脑卒中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097-02

脑血管疾病在中医属“中风”、“卒中”、“喑痱”范畴。脑卒中因其起病急骤(主要特征:无明显诱因,在安静或活动时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或伴有短暂的意识障碍,严重威胁着现代人的身心健康。笔者将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采用中医疗法,治疗记录比较完整的50例脑卒中患者的病历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总结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典型脑卒中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患者年龄43~82岁,平均(64.0±12.6)岁。所选患者的疾病类型如下:脑血栓形成30例,脑出血13例,脑血管痉挛失语3例,脑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4例。

1.2 治疗方法

脑卒中后遗症:方用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为黄芪、桃仁、地龙、当归尾、川芎、赤芍、红花;功能祛瘀通络,补气活血;主治中风后遗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清,小便频数,大便干燥,遗尿,脉虚者。方中黄芪大补元气为主药,辅以当归尾、赤芍、川芎活血和营,佐以红花、桃仁、地龙化瘀通络。随症加减,血压偏高者加怀牛膝、桑寄生、龙骨、白芍、牡蛎;便秘加莱菔子、大黄;眩晕加钩藤、、夏枯草、白蒺藜;失眠加酸枣仁、远志、夜交藤;肢体麻木加全蝎、僵蚕、乌稍蛇;口眼歪斜加全蝎、白附子、僵蚕;肢体震颤或拘紧加丹参、伸筋草、白薇。并适当选用补益肝肾的地黄、枸杞子、黄精、首乌、牛膝、龟板、桑寄生等药物,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1]。

脑卒中发作期:方用镇肝熄风汤,药物组成为怀牛膝、生龙骨、生赭石、生白芍、生牡蛎、生龟板、天门冬、玄参、川楝子、茵陈蒿、生麦芽、甘草;功能镇肝熄风;主治肝风内动、阴虚阳亢,肢体渐觉不利,甚者眩晕跌倒,不知人事,移时始醒或醒后肢体瘫痪,口眼歪斜,脉弦长有力者。方中牛膝引血导热下行、滋养肝肾,赭石降逆平肝阳为主,牡蛎、龙骨、龟板育阴潜阳,柔肝熄风,天门冬、玄参、白芍滋阴以熄风。川楝子、茵陈蒿清肝疏郁,麦芽疏肝和中、使清升浊降,甘草调和诸药。

脑卒中所致舌强不能言,骨软不能行:方用地黄饮子加减,药物组成为巴戟天、熟地、肉苁蓉、山茱萸、石菖蒲、石斛、肉桂、薄荷、五味子、白茯苓、麦冬、熟附子、生姜、远志、大枣;功能滋肾阴、温肾阳、安神开窍;主治肾虚厥逆、中风喑痱。方中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温补肾阳;熟附子、肉桂补肾阳且吸纳浮阳;麦冬、石斛、五味子滋阴敛液;石菖蒲、远志、白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大枣、生姜、薄荷调和营卫。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临床评价标准》进行。基本痊愈:意识恢复正常,肌力达4~5级,生活自理;显效:偏瘫、失语明显恢复,肌力提高2级以上;有效:自觉症状有所减轻,肌力提高1级,但生活不能自理;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变。总有效=基本痊愈+显效+有效。

2 结果

经过治疗,生活自理、能做日常劳动基本痊愈者38例(76%),显效者6例(12%),有效者5例(10%),无效者1例(2%)。

3 讨论

对中医治疗脑卒中50例患者疗效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总有效率为98%,中医在治疗脑卒中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对于辨证分型,由于治疗患者很少,下述分型还很不全面,也不够确切。近年来对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经验屡有报道[2]。视具体情况,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如此可以更有效地治疗脑卒中。当然,对于脑卒中的患者来说,功能锻炼也是非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的后期、长期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促进肢体恢复是非常必要的[3]。但是一定要经常耐心地鼓励患者、教育家属、注意安全。如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发生骨折(特别是患肢股骨、胫骨骨折),这不仅严重影响到治疗进程,甚至会造成已经能走动的患者因合并骨折而长期卧床、病情恶化。

脑卒中通常被称作“脑血管意外”,这一概念并不十分科学,反映了人们认为脑卒中是突然发生而难以预防的错误观念。另外还有很多误区影响着该病的治疗和预防,现分述如下:

误区一,脑卒中发病突然。无先兆脑卒中多为突然起病,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预兆,发生前会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发生于完全性脑卒中之前的数小时、数天、数周和数月,有如下表现: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面部或单侧或双侧肢体的麻木、无力或瘫痪,语言表达或语言理解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不能解释的摔倒,吞咽困难,头痛(通常突然发生且非常剧烈)或某种不能解释的头痛,上述症状发作持续数分钟。不幸的是,正是由于发作时间短暂,症状很快消失,易被患者所忽略。TIA被称为“小中风”,常预示着可能继发严重中风,是脑卒中的警告,应被当作急症及时处理,神经科医生更应重视对TIA的认识,防止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

误区二,脑卒中仅发生于老年人群。大约33%的脑卒中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下,近年来更趋于年轻化。年轻人发生脑卒中除了有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外,还有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应积极查找、治疗原发病。

误区三,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预防。过分强调药物治疗而忽视脑卒中的综合处理,尤其是忽视预防,十分有害。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健康者可劝其戒烟、戒过量饮酒、加强精神保健、健康饮食,积极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尤其是患有心脏病、心房纤颤者,可口服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剂预防卒中;口服抗凝剂华法令用于心房纤颤患者的一级预防,可使发生心源性脑梗死的危险性下降2/3以上。二级预防是指:预防已患TIA、脑梗死者的再发;不少患者及家属嫌麻烦,不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而一味追求“特效药”或每年输液,几针见效,长期以来在脑卒中患者中流传着每到春秋就必须输液“疏通血管”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

误区四,脑卒中是不可治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目前有两大主要途径:其一为血管途径,即溶栓治疗;其二为细胞途径,即减轻缺血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治疗。

误区五,脑卒中并非急症。脑卒中是与心脏病发作一样,应被当作急症,在脑卒中几小时内进行治疗,“时间就是生命”。

误区六,脑卒中发生后受累脑组织的所有脑细胞迅速死亡。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在梗死中心脑细胞可因严重缺血数分钟内发生不可逆的死亡;而在梗死中心和正常脑组织之间,存在一个“缺血半暗带(penumbra)”脑血流下降但脑细胞仍可维持能量代谢,无论是溶栓治疗还是神经保护治疗,其目的就是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细胞。

误区七,泛化脑卒中某些特殊治疗的适应证。对溶栓治疗至今存在争议,有一些反面的报道,主要的并发症是合并出血,增加死亡率。美国rt-PA溶栓治疗的时间为3 h,欧洲为3~6 h,并不是所以患者都适应于溶栓治疗。

误区八,只治疗,但错过了康复的最好时机。不少患者只保全了生命,却遗留了严重残疾,最后只能返回家庭,不能回归社会。国外24~48 h后即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语言治疗等。脑卒中的防治绝不只限于单一的医院治疗,而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脑卒中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内风包括外风、“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痰(风痰、湿痰)、气逆、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此六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导致清窍蒙闭,神明失宣,发为卒中。从临床来看,本病以内因引发者居多;本病后期,中医称为脑卒中后遗症。虽然脑卒中经治疗后脏腑功能得以恢复,只是因为风痰仍留阻经络,致使气血不畅;或者因为病后正气亏虚,运血无力,气虚血滞所致。脑卒中后遗症多为本虚标实:在本,多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则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瘀阻。随着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多学科的交叉,目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疗法,而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方法。笔者采用针刺、中药、心理支持以及康复按摩等综合疗法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疗效。故中医辨证施治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4-5]。

[参考文献]

[1]姜荣钦.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28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11):2123-2124.

[2]蒋茂剑.补阳还五汤新用[J].新中医,1993,25(12):45.

[3]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321.

[4]罗群带,何咏群,陈丽萍,等.中医整体护理中风急性期30例效果与证型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3,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