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地的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7-0068-05
一、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的特征与效应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的特征
1.外出务工农民总量持续增加,转移速度由快转稳
根据对江苏劳动力供给量和需求量的综合预测分析,2007-2010年全省劳动力富余分别为575万人、532万人、486万人、435万人,未来几年江苏仍然保持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的较高压力。江苏省统计局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到2005年6月底,全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1518.19万人,新增转移39.81万人,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2.69%,增速回落了1.51个百分点。其中,苏北新增转移21.15万人,占全省新增转移53.13%;转移比重46.37%,较上年同期增长3.84%。当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更是达到1546.2万人。无论是基本总量,还是新增数量,苏北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农民占了全省的半数以上。
2.外出(跨区)务工与就地转移并存,但有较大悬殊
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1478.38万人,其中外出务工(跨省)总量达到了699.2万人,就地转移(省内)总量达779.18万人。但是从省内三大区域比较来看,苏南83.5%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为就地转移(区内),16.5%为异地输出(跨区);苏中就地转移和异地输出约一半对一半,47.8%为就地转移,52.2%为异地输出;而苏北约为三七开,28.2%为就地转移,71.8%为异地输出。苏北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即使外出务工,大多不在本地转移务工就业,而是更多地流向省外、区外的发达地区,两者悬殊较大。同时说明,江苏各地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由南向北逐步走低。苏南属发达地区,就地吸引劳动力能力强,而苏北属欠发达地区,就地吸引劳动力能力弱。
3.外出务工农民受培训的比例提高,但收益不在本地
资料显示,2004年江苏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实际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人员占33.6%,当年全省有496.7万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各种专业培训。2004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重比这更高,达到了51.53%。农村转移劳动力受培训比重显著提高,主要是全省各级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力度。全省仅省级财政2004年拨出专款4000万元用于资助百万农民工技能培训,共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各种形式培训达158.2万人次。各市包括苏北欠发达地区各市也为此从本已稀缺的财政预算中也相应拨出专项配套资金,用于本地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但是,这些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虽然花费了当地的教育培训成本,但是大多数并没在当地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的经济收益却在外地。
4.外出形式以朋友亲戚介绍为主,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
由于江苏苏北欠发达地区还没有真正把农民工纳入统一的就业体系,导致外出务工农民有组织外出的比例较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以亲戚朋友介绍、或者是自发为主,因此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发生工资拖欠、工伤事故等也经常会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二)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产生的积极作用
1.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市场化配置,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
不妨做个简单计算,如果以1个农民工1年创造2万元财富为基数计算,江苏每年外出务工农民总量约1500万人,创造的财富就是3000亿元人民币,减去工资收入,每年至少创造约150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如果以2004年江苏向省外包括境外输出农村劳动力286.1万人计算,创造的财富就是286.1亿元人民币;在省内,苏南是吸纳外出务工农民的主要地区,江苏在输往省内413.1万人农村劳动力总量中,62.66%的劳动力输往苏南地区,以此计算每年就为苏南发达地区创造财富达258.85亿元人民币。
2.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对农民增收贡献逐年加大
实践证明,农民外出务工通过转移就业实现增收,已成为农民最直接、最有效、最具效力和最经济的增收途径。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到农民收入的1/3,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在80%左右。2004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54元,比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2.15%。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43.4元,比上年增加254.3元,增长11.6%,增幅提高1.8个百分点。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劳务收入人均853.7元,比上年增加116.7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中49.4%来自于工资性收入。
3.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不断涌现,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资料显示,2004年江苏返乡创业人数达到了4.57万人,创办各类企业10459个。其中苏北2.34万人,占全省总数的51.2%;创办企业4614个,占44.1%,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民工返乡创业热潮正在涌现。欠发达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已经成为苏中、苏北获得经济建设资金、逐步缩小和苏南经济差距的有效途径。
二、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效应及其机理分析
农民外出务工对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对流出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也会产出一定的负效应,对此,必须深入分析,弄清其作用机理。
(一)农民外出务工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负效应的主要表现
传统发展经济学认为,从一个国家来看,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加快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确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只有劳动力流动,而无人口转移,无资源产业聚集的这种外出务工方式将会使国家内部经济发展中的区际(区域之间)矛盾更加突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1.对当地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1)农民外出务工造成GDP机会损失。研究表明,外出劳动力在外省所创造的GDP使输出地省份的GDP机会损失。据一份统计,2000年输出地省份GDP机会损失最少的是湖北省,为559.64亿元,最多是四川省,为1391.38亿元。如果算上这种机会损失,输出地省份GDP将会大幅度提高。
(2)农民外出务工造成当地财政损失。如果以GDP的10%计算财政收入,输出地省份均有财政收入损失。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前期教育的财政投入得不到回报,另一方面这些地区还要不断投入财政资金用于农民培训。欠发达地区不仅为发达地区财富积累提供了没有回报的无期投入,而且仍在源源不断地为发达地区今后的财富增长支付自己稀缺的财政资金。
(3)农民外出务工使当地消费需求减少。以徐州为例计算,2005年全市外出务工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约为79万人,外出务工农民每月生活费按城镇最低的每月300元计算,79万人的每年生活消费支出为30.34亿元,加上农民为外出务工成本支出,以每人500元计算,约为3.95亿元。两项合计约34.29亿元。外出务工的同时,带动了输入地区的消费需求,却减少了对当地消费的需求,当地因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2.对当地农业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1)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前些年,由于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粮食价格又难以提高,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下降,苏北地区不少农民纷纷选择外出务工以提高收入,出现了“有地无人种”的大面积土地抛荒现象,粮食安全风险提高。这几年,随着农业税的逐步减免、取消和农业补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才逐渐提高起来。
(2)影响当地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90年代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但没有增长,许多地区反而出现负增长。造成当前无论是农村融资,还是政府扶持,农民进行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并不高。江苏虽属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但苏北地区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的情况也并不容乐观,已严重影响到当地农业生产安全。
(3)不利于当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苏北欠发达地区人多地少,非农产业发展落后,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现代化的规模生产或区域性产业经营模式难以推广。另外,农民不享有国家提供任何社会保障,土地成为了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活和生存保障的最后防线。这更加强化了这些地区农民进可攻、退可守的思想认识。这对于现代农业科技和现代经营方式推广是不利的。
3.对当地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造成不利影响
(1)非农产业发展受到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维系艰难,纷纷倒闭,在当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大量技术工人和劳动力纷纷外流,已有绝大部分已与输入地区二、三产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因此,欠发达地区即使出台更为优惠的吸引投资政策,却也难以吸引投资,非农产业由于比较收益下降,也难以吸纳投资。没有投资,欠发达地区非农产业谈何发展。
(2)城镇化进程受到遏制。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极大影响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由于劳动力向外流动和产业向发达地区聚集,从而减缓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农民在获得收入后,第一投资选择是在家乡修房盖屋,无形中浪费了本可用于家庭今后发展或从事非农产业所需的稀缺资源,使得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物化于农村,严重阻碍了当地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4.对当地教育和人力资本造成不利影响
(1)对义务教育形成冲击。长期以来,苏北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不景气,乡村债务负担沉重,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勉强维系,引起教学质量不够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质量不稳和近几年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学费不断攀升,对在校学生产生了极大冲击。那些外出务工中较高收入者也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子女转入所在城镇或家乡所在城镇中小学就读,或者跟随自己到外地借读,这对农村中小学正常教学和在校学生心理形成的无形冲击,其影响是深远的。
(2)不利于当地劳动力资本的形成。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被人重视。而欠发达地区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引起的教育和培训的变化,大部分大中专生外流,不仅不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劳动力资资源的形成。从农村成人教育来看,成人教育本应该本着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或培训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欠发达地区农村都在政府支持下积极进行外出务工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些培训形成人才不是为当地所用,而是为输入地区所用。
(二)农民外出务工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负效应的机理分析
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是以当地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为代价的。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发展经济学理论角度阐述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利的经济机理。
1.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这使劳动力在输入地区的收入和劳动生产率都有所提高。因此,通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流动使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财富和福利都有所增加。从输出地区的角度看,通过劳动力迁移,这部分劳动者获得了更高的收入,其中相当一部分会以汇款的形式返回输出地区,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正面效益。而且,这些迁移农民能够促进地区间的文化、经济、技术和信息的交流,输入地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体制会对输出地区产生辐射和示范的效应。因此,当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研究普遍认为,促进了劳动力输出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2.最新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但是,最新发展经济学理论则认为,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对输入地区和输出地区会产生不同影响,对作为输出地的欠发达地区则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作为外出务工农民主要部分的那些素质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对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欠发达地区素质较高劳动力资源具有非竞争性。那些素质较高劳动力创造的劳动边际产品要远远超过他们获得的收入。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接近于买方垄断,即该地区农村劳动力不具有竞争性的,因此,当地那些素质较高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边际产品很可能超过他们获得的收入。事实也证明,一个欠发达地区能否较快发展,关键在是否有一个完整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或者人才,毕竟人是社会生产力诸因素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欠发达地区素质较高劳动力资源具有互补性。研究发现,在欠发达地区,素质较高劳动力与素质较低劳动力之间替代性较小,而互补性却很大。这些地区素质较高劳动力流失,不但使只有他们才能匹配的相关经济产业受到损失,而且还会使与之互补的社会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下降。一个社会和企业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就要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最佳组合。欠发达地区素质较高劳动力转移,使得本地与之匹配的社会生产要素得不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造成一定生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欠发达地区素质较高劳动力教育成本的流失性。欠发达地区素质较高劳动力流失还会对其劳动力或者人力资本积累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将损害经济的长期增长,不利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表明,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育成本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国家负担的,并且教育等级越高,国家负担的开支越大,当素质较高劳动力输往其他地区时,输出地区遭受了损失,必须投入巨额的调整成本才能恢复原来的人力资本规模。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口文化素质提高与经济发展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整个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平均年限每提高一年的作用,可使GDP增加1-1.5%。一个国家如此,一个省份也是如此。根据江苏2000年反映13个省辖市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有关资料,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7680,文化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同样,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也不例外。当然,两者呈现的也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关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关,也与人才的分布和结构,当地人们的经济意识、文化观念,以及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江苏苏北欠发达地区大量素质较高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三、缓解农民外出务工不利影响、促进江苏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探讨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为加快苏北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江苏应当立足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借鉴上述两种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式,吸收发展经济学最新有关理论,针对苏北欠发达地区实际,提出缓解农民外出务工不利影响、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一)劳动力资源开发要全面统筹推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制定地区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纳入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实现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持续扩张,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不同结构的劳动力教育和培养以及就业格局。
2.针对地区实际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
(1)建立专门负责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使农民外出务工步入规范化轨道;(2)建立地区劳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实现农民有序转移,减少盲目性和无序性;(3)拨出专项财政经费,直接参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甚至直接举办劳务洽谈会,促进当地劳动力快速、有效转移,(4)设立奖励项目基金,表彰在开发劳动力资源中做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等等。
(二)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1.要树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中央一再强调,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现代农业,包括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和“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农业,等等。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劳动力收入持续增加,发挥农业的巨大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扩大农业劳动就业。这样就会为农村劳动力大幅增加就业空间,缓解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形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强的吸纳能力。
2.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具体路径
(1)要巩固和发展传统农业。苏北地区要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禀赋,选准支柱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并使传统种植业劳动力向林业、牧业、渔业转移,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内部就业。比如,借助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粮棉油菜肉和水产品的供应基地。(2)要创新和发展新兴农业。苏北地区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提高附加值,建立一批乡镇企业或接受苏南乡镇企业的转移,与劳动力输出一起,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3)要突破和发展二、三产业。许多国家都有从发展家庭企业实现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经验。苏北地区可以出台综合政策措施,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农村家庭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
(三)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1.要明确农村城镇化发展思路
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升级,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更主要的是农村城镇化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仅仅依靠大城市吸纳和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大力发展小城镇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多的吸纳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后,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人口对大城市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以后,留在农村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缓解农村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
2.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具体路径
(1)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产业支撑是农村城镇化战略的立足点。农村城镇化战略必须立足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增强农村城镇的经济实力,使农村城镇化走上一条自我积累、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镇企业发展迅猛,成为20世纪80年代当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苏北地区的乡镇企业一直发展的不理想,现在,面对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困境,可以通过产业和技术转移,加快苏北乡镇企业发展,提高其内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2)要以市场化为制度前提。农村城镇化内在要求是产业的聚集和扩散的统一,其实质就是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这就要求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打破条块垄断和市场分割的局面,取消各种限制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约束,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3)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这主要是为了调动民间投资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地方财政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合理使用等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
(四)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开发利用好农村劳动力资源
1.深化区域共同发展战略
在总结苏南与苏北南北挂钩、结对帮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对口扶持、共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经验、资金、技术优势,与薄弱县乡的资源优势形成互补,共同发展,培育经济薄弱地区的经济力量。
2.做好苏北地区扶贫工作
苏南地区要积极做好扶贫工作,在现有的南北县(市)挂钩协作的基础上,继续组织省直属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集团对贫困县、乡的定点挂钩扶贫,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采取技术帮扶为主、资金帮扶为辅的措施,使苏北欠发达地区尽快脱贫致富。
一、发展历史
陕北佳县是陕西省红枣生产大县之一,也是全国红枣产区之一,栽植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佳县红枣因个大肉鲜,营养丰富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鲜枣有“活维生素”之称。家乡红枣在2001年5月,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中国红枣之乡”称号,2003年8月获得绿色食品认可,2005月10月获得北京华夏五岳国内有机食品认证,2006年9月获得日本农林水产省JAS认证,2006年12月国家便准话管理委员会授予红枣国家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2009年又获得国家农业部核发的农产品地标志登记证书。
二、发展现状
1.陕北红枣的生长环境
陕西佳县位于陕西北部,黄河边上,它地处黄土高原,一般海拔800-1500米,高院覆盖深后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之间,且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该地区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降水量约490毫米左右,这些气候、土壤条件适合枣树的生长,光嫩资源非常丰富,是红枣种植的理想之地。
2.枣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枣树是陕北地区最优的生态经济树种,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枣树的种植面积已大幅提高,产量也相应增加;截止到2013年5月,红枣的种植面积已达到60万亩,正常年景到3亿斤,有几红枣面积发展到了6万亩,枣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枣业发展已经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3.红枣加工业的发展
红枣加工企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合资等多种形式发展红枣加工厂。其中,陕北有名的红枣加工厂又巨鹰集团公司、兰花花枣业公司、红海枣业有限公司等红枣业加工公司,佳县有贵源加工厂属于集体合作社,佳县贵源红枣加工厂属于集体合作社,佳县贵源红枣加工厂厂长刘买元说,他们都是由小户积累到大户,根据红枣的品种、大小、口感加工成相应的成品,其中有酒枣、熏枣、烤枣、醉枣等20多个品种。
4.红枣也的销售不断扩大
为了拓宽红枣销售路,枣区各级政府强化了红枣营销市场和队伍建设,目前已建成清涧、佳县、吴堡、延川四个红枣批发市场,有30多个流通企业经销红枣,众多的农民纷纷加入销售环节,他们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全身心投入销售红枣的队伍。他们购买统一的纸箱,把加工好的红枣装箱入库,等到机会来了,他们就会把这些红枣统一销售到全国各地,部分加工加工产品经其他省区的外贸部门出口到日本、香港、和东南亚地区。
5.红枣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红枣业,农民脱贫致富,大大地提高了经济水平,改善了生活方式,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开始在村与村之间打了柏油马路,开始全面建设新农村,家家户户安装了电话、自来水、太阳能等一系列城市用品。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买了大卡车,这样方便了枣的运输,完全取代了过去的牛车和驴车运输;枣农都在学讲普通话,枣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效益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三、枣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1.干旱缺水,基础设施落后
陕北佳县地处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干旱又少雨,这样导致了春季种植的小树苗难以成活,再加上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这样导致了运水不方便,给农民栽种熟带来很大的不方便,大多数枣园都位于坡洼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化肥的运输,严重影响了枣树的生长。将近90%以上的枣园没有灌溉条件,制约了新品种高密度、集约化管理的枣园建设,同时也影响了枣园的产量和质量。仅此制约因素,使红枣产量降低约30%,枣区年均减少收入上亿元。
2.枣园品种有限,缺乏新品种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嫁接和支接的发展不断提高,生物技术人员也不断推出新品种,个大肉鲜,营养也比以前丰富了,主要是个大;其次,果实大小比较均匀。但是果农们却不曾增加新品种。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年老的农民消息不灵通;第二,引进新品种的成本过高,包括购进、成长、到最后的结果,它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第三,新品种不同于传统的品种,枣农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3.管理不科学,导致品质下降
虽然枣树种植已有千年的历史,枣树种植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民,但是枣树种植却是一个复杂而又仔细的工作。管理不科学最容易出现,春季最容易出现病虫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霉烂;再加上鲜枣期较短,保存不好,容易发烂,导致红枣品质下降,给果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4.加工业发展不健全
从上个世纪起步的红枣加工制造业到现在都发展不健全,加工业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初级加工阶段,规模小,技术力薄弱,工艺简单,技术转换能力差,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小企业管理粗放,大企业管理不完善;专业市场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营销网点,红枣大多以原料出售,市场优势还没有稳定形成,难以跻身国际国内市场。
5.宣传力度不够,品牌难以形成
红枣宣传走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模式,大多数靠消费者的口碑宣传,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现代营销意识,没有形成品牌知名度。同时,由于没有严格的标准等级,没有统一的规格,色泽,果形等。比如,延川执行的是《延川红枣国家标准》,佳县实施的是国家有机产品标准,有的县甚至是盲目种植,无标准化生产,因此,造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市场混乱,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四、陕北佳县红枣业的政策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
陕西省佳县的地形特点是破瓦多,梯田多,沟渠多,平地少。而红枣树就分布在这三种地形上。其中对种植枣树最方便、最有利的就属平地了,但平地面积少;同样,沟渠因为采光不好,光照不够也不适宜种植枣树;最后,之后把目标锁定在坡洼和梯田,梯田便于农民栽种树苗,运输红枣,但坡洼不方便运输红枣。但坡洼可已经枣农修建成梯田,而且修建梯田额成本基本没有,只需付出劳动力和时间,每个枣农都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2.引进新品种,提高种植技术
培育优质红枣,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切实把红枣产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培育优质枣苗上。采取改土肥田,加密补习,高接换头,整形修剪,保花保果,品种改良,施专用肥,科学防治病虫害等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带动下,强化优质高产红枣无公害产品,大力发展有机红枣种植,瞄准市场销售前景好的品种。
3.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完善红枣流通机制,大力扶持红枣龙头企业。首先,要在当地县城办2~3个规模相当、设施相当的红枣加工厂;其次,再聘请具有先进管理技术的人才管理企业,实现生产、加工、营销同步发展,提高整理效益;最后,再新建一批辐射较大的专业批发市场,扩大市场吞吐量;普及红枣加工业的发展,大力支持红枣加工业的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对红枣加工业进行保护。
4.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加强红枣的宣传力度,是当下最迫切需要的做法。首先,我们可以大力宣传红枣的营养价值,提高它的药效作用;其次,我们可以提高改善它的包装,将它包装成绿色图纹的,这样更符合红枣绿色、天然的美誉;最后,我们可以搞促销活动,例如“买一送一”这种超市最常见的促销活动,让广大消费者买了高兴,吃着好吃。这样增加了众多消费者对它的认知;如果采取以上措施的话,一定可以让人们认识到红枣不仅可以当作一种休闲食品,还可以当作一种无害的药材。
5.制定扶持政策,保障红枣加工业的稳健运行
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对红枣加工业制定扶持政策,保障红枣加工业的稳健运行。首先,制定资金保障制度,枣业加工厂一旦收购了枣农的红枣,便会出现资金亏空,但是为了加工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大力给予资金支持;其次,要进行网络销售,又当地政府出面,开办网店,把加工出来的红枣制品推广到网络上,这样,就把红枣推销到全世界了;最后,政府要专门成立小组,负责听取加工厂员工的建议;随时准备扩大资金,扩大规模,更换基础设备。
五、结论
关键词:旅游开发;不利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9401
梁子湖是全国十大名湖之一,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它南北长82公里,东西长22公里,常年平均水深3米,湖面面积42万亩,梁子湖99个岔,四周伸展分别与武汉、咸宁、大治等交界。湖泊汇水面积2085平方公里,进水口300多个,出水口仅有长港一处,并受樊口、磨刀矶两闸控制,出水水流通过90里长港直注长江。梁子湖(岛)生态旅游区规划面积358平方公里,地处鄂州市域南部,东与大冶市交界,西与江夏区毗邻,处在武汉市、黄石市、黄州市、鄂州市、咸宁市、大治市、江夏区六市一区的中心地带。距武汉市65公里,黄石60公里,咸宁70公里,水陆并进,交通便捷。
1 梁子湖旅游发展的实践
1.1 旅游开发现状
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樊湖公路已投入使用,长岭旅游码头完成了二期工程。供电现有10KV主干线二回,10KV公用配电所4座,梁子岛35KV输变电站已完工。梁子岛现建有梁子电讯支局和邮政支局各一座,程控装机容量500门,已建立移动电话数字基站,总投资15万元的环保型水冲式旅游公厕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有自来水厂(日产2000吨),硬化道路3公里,完成了梁子湖航标工程和航道疏流工程。
在承接服务方面,梁子岛现建有星级标准的梁苑宾馆、宏达宾馆、梁子岛度假村、七星山庄等,家庭特色旅馆50多家,岛上接待床位2000多张。三家水上客运公司共有5人座快艇30台,20―25人座快巴20台,50人座快巴1台,80座豪华快巴两台,日运送能力可达1.5万人(次)。
1.2 旅游实施现状
自从2002年梁子湖陆续开始大规模开发以来,其旅游活动出现了极速的增长。尤其2008年省级公路梁湖大道正式开通以后,大大缩短了由武汉市区到梁子湖旅游区的距离。在政府大力吸引外部资金投资的扶持下,旅游基础设施大规模兴建,梁湖宾馆、梁子湖生态农业园、梁子湖高尔夫俱乐部都为吸纳旅游者提供了场所。另外,梁子湖的主打农产品武昌鱼,大闸蟹等已在农产品农贸会上为众人所知。时下,秋季去梁子湖品鱼尝蟹已经成为武汉市民最热的休闲选择了。根据武汉市2008年最新统计年鉴,旅游产业对武汉市GOP的贡献值已经达到了10.4%。旅游业日益成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梁子湖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2.1 有利影响
(1)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大量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投入4亿多元修建梁湖大道以及其他的基础设施,给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武汉统计局数据,江夏区农民的纯收入已经从2002年的3246元上升为2008年的5388元。另外,在政府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必然会带动其他的投资刺激当地的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增加农民的收入。梁子湖的进一步开发,刺激了社区居民参加旅游的积极性,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向第三产业转移,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随着湖北梁子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武汉大学生态园项目、宏达宾馆、梁子岛度假村、七星山庄、武汉地龙体育中心、彩弹射击、水上游乐 、梁子湖自来水厂等相关旅游企业在江夏区落户以来,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加快了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的脚步,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然而盲目大量开发,给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埋下了隐患。根据2008年武汉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一些数据表明,江夏区的一些经济指标在武汉各县区之间的变化,详细见下表:
2.2 不利影响
(1)土地资源减少的速度过快,会改变当地的农业结构。由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远城区中,江夏区的耕地资源面积达到了42.28千公顷,排名第三位。是每年农作物、蔬菜、瓜果出产的重要出产区。同时,其年内耕地面积减少的数量是1.1千公顷,是各区县减少面积最多的。大量耕地面积的减少必然会导致粮食作物的产量锐减,作为农业人口约占64%的江夏区来讲,按照这个土地流失速度,一面是自己不能自给,另一面是大力发展旅游时所面临的扩大需求。2008年上半年发生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来看,我国虽然暂时没有被波及到,但是也给我们敲醒了警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在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2)江夏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初中学历以下的占总分数的86.4%,这些低学历的外出打工者只能从事最基层的工作。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广东沿海地区吸纳大量农民工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量农民工返乡。由于他们没有再就业的能力,既没有失业保险,一旦他们再失去土地,他们如何保证自己最基本的生活?
(3)作为农林牧渔产业占各区县中重要一部分的江夏区,同时其农业增长速度第一,是否有必要将大量的农业用地来发展非第一产业。在发展梁子湖生态农业园的同时,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湖北梁子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武汉大学生态园项目、宏达宾馆、梁子岛度假村、七星山庄、武汉地龙体育中心、彩弹射击、梁子湖自来水厂等的建设,将占用江夏区大量的农业用地。由于耕地具有不可再生的性质,一旦将其变成工业用地或者第三产业用地,再将其变回农业用地将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另外,发展旅游活动必然会产生污染及生活垃圾,这些都将对当地的土地和居民造成影响。
(4)社区参与旅游的程度不够,农民直接获利少,体现在外来投资对旅游地农民利益的侵蚀。外来投资的旅游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人才济济。本地农民经营的企业根本无法与之竞争,而且外来企业甚至连服务人员大部分都是从外地直接引进,大量本地农民根本无法通过提供劳务以解决就业问题。这样一来,就达不到以发展旅游业来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3 避免不利影响的对策
(1)减少盲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如果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重复性建设,应由政府出面,给出具体的规划结构。另外,针对土地这一资源的特殊性,政府在审批用地方面要严守把关,尽量减少土地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江夏区吸引力大量的工业企业在其落户,2007年武汉富士康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建成,已经花费了江夏区10万亩的土地。在其带动作用下,江夏区流芳镇的农业用地已经全部转换成了工业用地。但是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很多开发的土地成了闲置状态,造成大量的土地浪费。因此,梁子湖生态园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要严格制定土地审批流程,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
(2)旅游产品单一,季节性强,对旅游产生地的依赖性特别强。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提高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以江夏区梁子湖为例,不仅要发展其旅游,在旅游产品上也要大做文章。充分利用其武昌鱼,大闸蟹等特色的水产品,发展深度加工,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在武汉政府的扶持下,在每年的湖北省农贸会上,梁子湖的水产品都赢得了大批的订单。梁子湖旅游区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努力将自己的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每年举办类似于“螃蟹节”“武昌鱼节”“龙虾节”之类的活动,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延长旅游期。
(3)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程度。比如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发展农家游、农家乐等,给农民直接参与经济提供机会,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但是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以至于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政府可以以培训班组织农民学习、发放书籍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服务水平,实现旅游活动的持续发展。另外,农民还可以提供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在毒奶粉,毒鸡蛋等食物安全事故发生以来,人们对健康食品已越来越重视。农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提供绿色有机农家食品,不仅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参与旅游的积极性。
关键词:旅游开发;不利影响;对策
梁子湖是全国十大名湖之一,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它南北长82公里,东西长22公里,常年平均水深3米,湖面面积42万亩,梁子湖99个岔,四周伸展分别与武汉、咸宁、大治等交界。湖泊汇水面积2085平方公里,进水口300多个,出水口仅有长港一处,并受樊口、磨刀矶两闸控制,出水水流通过90里长港直注长江。梁子湖(岛)生态旅游区规划面积358平方公里,地处鄂州市域南部,东与大冶市交界,西与江夏区毗邻,处在武汉市、黄石市、黄州市、鄂州市、咸宁市、大治市、江夏区六市一区的中心地带。距武汉市65公里,黄石60公里,咸宁70公里,水陆并进,交通便捷。
1 梁子湖旅游发展的实践
1.1 旅游开发现状
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樊湖公路已投入使用,长岭旅游码头完成了二期工程。供电现有10KV主干线二回,10KV公用配电所4座,梁子岛35KV输变电站已完工。梁子岛现建有梁子电讯支局和邮政支局各一座,程控装机容量500门,已建立移动电话数字基站,总投资15万元的环保型水冲式旅游公厕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有自来水厂(日产2000吨),硬化道路3公里,完成了梁子湖航标工程和航道疏流工程。
在承接服务方面,梁子岛现建有星级标准的梁苑宾馆、宏达宾馆、梁子岛度假村、七星山庄等,家庭特色旅馆50多家,岛上接待床位2000多张。三家水上客运公司共有5人座快艇30台,20—25人座快巴20台,50人座快巴1台,80座豪华快巴两台,日运送能力可达1.5万人(次)。
1.2 旅游实施现状
自从2002年梁子湖陆续开始大规模开发以来,其旅游活动出现了极速的增长。尤其2008年省级公路梁湖大道正式开通以后,大大缩短了由武汉市区到梁子湖旅游区的距离。在政府大力吸引外部资金投资的扶持下,旅游基础设施大规模兴建,梁湖宾馆、梁子湖生态农业园、梁子湖高尔夫俱乐部都为吸纳旅游者提供了场所。另外,梁子湖的主打农产品武昌鱼,大闸蟹等已在农产品农贸会上为众人所知。时下,秋季去梁子湖品鱼尝蟹已经成为武汉市民最热的休闲选择了。根据武汉市2008年最新统计年鉴,旅游产业对武汉市GOP的贡献值已经达到了10.4%。旅游业日益成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梁子湖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2.1 有利影响
(1)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大量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投入4亿多元修建梁湖大道以及其他的基础设施,给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武汉统计局数据,江夏区农民的纯收入已经从2002年的3246元上升为2008年的5388元。另外,在政府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必然会带动其他的投资刺激当地的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增加农民的收入。梁子湖的进一步开发,刺激了社区居民参加旅游的积极性,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向第三产业转移,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随着湖北梁子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武汉大学生态园项目、宏达宾馆、梁子岛度假村、七星山庄、武汉地龙体育中心、彩弹射击、水上游乐 、梁子湖自来水厂等相关旅游企业在江夏区落户以来,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加快了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的脚步,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然而盲目大量开发,给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埋下了隐患。根据2008年武汉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一些数据表明,江夏区的一些经济指标在武汉各县区之间的变化,详细见下表:
2.2 不利影响
(1)土地资源减少的速度过快,会改变当地的农业结构。由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远城区中,江夏区的耕地资源面积达到了42.28千公顷,排名第三位。是每年农作物、蔬菜、瓜果出产的重要出产区。同时,其年内耕地面积减少的数量是1.1千公顷,是各区县减少面积最多的。大量耕地面积的减少必然会导致粮食作物的产量锐减,作为农业人口约占64%的江夏区来讲,按照这个土地流失速度,一面是自己不能自给,另一面是大力发展旅游时所面临的扩大需求。2008年上半年发生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来看,我国虽然暂时没有被波及到,但是也给我们敲醒了警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在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2)江夏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初中学历以下的占总分数的86.4%,这些低学历的外出打工者只能从事最基层的工作。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广东沿海地区吸纳大量农民工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量农民工返乡。由于他们没有再就业的能力,既没有失业保险,一旦他们再失去土地,他们如何保证自己最基本的生活?
(3)作为农林牧渔产业占各区县中重要一部分的江夏区,同时其农业增长速度第一,是否有必要将大量的农业用地来发展非第一产业。在发展梁子湖生态农业园的同时,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湖北梁子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武汉大学生态园项目、宏达宾馆、梁子岛度假村、七星山庄、武汉地龙体育中心、彩弹射击、梁子湖自来水厂等的建设,将占用江夏区大量的农业用地。由于耕地具有不可再生的性质,一旦将其变成工业用地或者第三产业用地,再将其变回农业用地将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另外,发展旅游活动必然会产生污染及生活垃圾,这些都将对当地的土地和居民造成影响。
(4)社区参与旅游的程度不够,农民直接获利少,体现在外来投资对旅游地农民利益的侵蚀。外来投资的旅游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人才济济。本地农民经营的企业根本无法与之竞争,而且外来企业甚至连服务人员大部分都是从外地直接引进,大量本地农民根本无法通过提供劳务以解决就业问题。这样一来,就达不到以发展旅游业来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城镇化;政府职能
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得知,阻碍我国区域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是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东西部差距,像贵州和上海两省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的是两个城市之间的差距,而不是两个地区的经济差异,因此,对于我国的区域一体化目标实现,首先需要解决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实现区域内的工业和农业综合发展,将城乡分开发展转变为两者资源结合的共同发展形式。
一、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对于区域一体化,其指的是同一区域内的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进行有效的流通,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灵活发展,但由于当前我国的市场调节机制经常性的失灵,导致我国的地方政府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对当地的生产因素进行有效的调整,导致市场失灵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影响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政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作用:首先是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我国的国民经济是由全部的区域经济共同组成的,因此,每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经济部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对市场中的生产因素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此外,还需要通过财政等经济政策的运用来对当地的宏观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促进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发展环境,地方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经济政策,然后通过相关的经济政策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行调控和干预。然后是培育区域内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对于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放权,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增强地方政府部门对市场的调控,需要适合自身发展的财政政策,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当地的优势产业进行有效的推动,帮助其快速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产业。另外,地方政府还需要结合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等打造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提供充足的资金等政策的支持,然后通过政策的制定来加强区域内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提高区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则是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创新活动,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创新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经济创新能够对当地的经济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促进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但创新活动的开展是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政策支持的,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对创新企业进行大力支持,并给予其相关的政策优惠,帮助创新企业快速发展。而对于创新企业,地方政府部门需要积极的参与其中,帮助其完成制度的创新,并为其提供有效的示范效应。
二、区域一体化中的制度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
对于我国当前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则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然后根据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对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政策和经济支持。而政府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政策,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去做,而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有作用的事情积极主动的去做,帮助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另外,政府的经济职能也需要发生一定的变化,从传统的指挥和管理等职能转变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帮助,并对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进行协调,促进当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一)深化制度创新,建设良好的软环境
对于城镇化发展来说,市场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城镇化的水平和模式等的影响。但在当前我国的一些区域,其在城市化化建设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工业的发展,导致政府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影响城镇化的建设速度,从而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速度无法和城镇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造成城镇资源的严重浪费,且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速度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进行城镇化建设,地方政府需要尽快加强对城镇软实力的增强,帮助城镇进行经济环境的改善。当地经济政府部门需要在保证当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市场秩序的建设,使城镇经济发展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然后简化市场经济机制,对当地投资者进行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护,使其能够更快进行城镇品牌的建设。然后是对当地居民个人素质的提高,这样能够保证城镇经济发展和当地精神文明发展处在相同的水平,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吸引其他区域的资源和人才向着城镇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其不仅包括资源和市场环境,各种人才和技术也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制度对城镇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能够减少市场运行过程给中各种影响因素所造成的不必要影响,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保持当地市场的健康运行。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自身的只能进行充分的改变,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理念下,政府理念应该逐渐向着管理服务性方向发展,通过服务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对于官员的政绩考核,也不能从单纯的经济发展效应决定,而是结合当地民众的满意度对官员进行综合性的考核。
(二)深化制度创新,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硬环境
对于城镇化建设,单纯的提高软环境不能实现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城镇建设的硬环境包括当地的水电供应以及道路的建设情况,只有保证了当地硬环境达到要求,才能使城镇建设向着更好的法相发展,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人才等。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下,政府所能够支配的经济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仅仅通过政府部门是很难实现对硬环境的改善的,这就要求当地政府部门不断调动当地的投资者对当地的硬环境进行改善。对于投资者的资源调动,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就能决定的,为了保证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部门在对当地的投资者进行资源调动时,可以通过一些官办民助等形式来促进当地居民加入当地硬环境的建设中,具体的合作模式有BOT等,通过这些资金运行模式能够大大满足当地政府硬环境建设的资金需求。要敢于打破传统土地资源管理的限制,通过灵活多变的土地资源运用形式对当地的经济资源进行运用,像土地出租等方法,通过这些多形式结合的土地资源利用,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吸引足够的投资者,弥补当地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而对于当地建设中的重要项目,政府可以委托一些大型的企业对其进行经营,然后通过有效的投资回报机制来实现经济效益的获得,这样能够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且节约了政府的人力资源。对于区域一体化发展,还需要不断缩减城乡之间的要素分割,帮助市场进行生产要素的快速调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然后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问题。
(三)深化制度创新,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为了更好的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我国需要尽快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区域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为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是对政府宏观调控的主体进行明确,打破传统的资源分配方式。对于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的宏观调控逐渐向着维持总体经济发展平衡的方向发展,地方政府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往往会受到中央政府的限制,但中央政府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而当地政府在对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执行时,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宏观调控无法满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为此,我国需要打破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区域一体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总结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区域一体化也在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对于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城镇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对城镇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外,随着区域一体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政府的职能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逐渐由干预向着服务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筱鹏,冉晓丹. 地方政府职能的演变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06:48-53.
[2]金晔,刘增凡. 实现区域一体化与政府职能转变[J]. 北方经贸,2003,09:17-18.
[3]李金龙,王宝元. 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度瓶颈[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01:120-123.
[4]杨敬宇. 经济一体化与西部地区区域政府的构建[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07-112.
山区城市规划对当地经济刺激带动作用,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积累,需要在实践中缓慢完成,无法在短时间看到山区城市规划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但在进行地方经济改善、刺激之前,山区城市规划首先为当地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发展平台,激活了当地房地产市场,扩大了当地房地产开发需求。因此,当地房地产业是山区城市规划下,得到改善效果最快、受影响程度最深的行业。山区城市规划作为山区城市实现经济目标发展、社会目标发展的重要性手段,在整体规划下,山区城市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掌握明确发展方向、科学调整山区城市土地配置、合理分配空间发展资源,有利于山区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当地经济走向繁荣。基于山区城市规划对当地空间、资源的整体调控。房地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实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强大经济拉动能力,离不开山区城市规划的调控与管理,更主要是通过山区城市经济发展形态表现出来。因此,山区城市规划活动对当地房地产开发具有巨大积极促进作用,在加速当地房地产发展、扩大房地产建设需求上具有显著成效。但是,进一步考量当地房地产行业在实际山区城市发展运作情况,由于山区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较发达城市发展起步晚、技术水平严重低下,因此,当地房地产与山区城市规划发展出现发展不一致、不协调现象。山区城市长期处在经济落后状态中,山区城市规划产生的短期快速经济发展热,即便经历长期全面规划与管理,山区城市规划与当地房地产业在共同发展过程中,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进一步发挥房地产在地方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促使当地房地产与山区城市规划形成良性互动,尽快采取相应整改措施,让山区城市当地房地产更好地发挥先导性基础作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山区城市规划与当地房地产相互促进关系阐述
山区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强制干预行为,山区城市规划方案、文书一般是由国家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编订,在规划管理内容上以计划性、政策性为主,主要以当地山区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考虑出发点,进行山区城市规划。相反,当地房地产作为个人经济发展行为,多数是以房地产企业单位实现最高社会经济效益为发展目的,在市场环境中受经济发展规律制约,自由发展。因此,导致山区城市规划与当地房地产在发展本质上出现不同,但基于山区城市规划的整体管理,对当地房地产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上:首先,山区城市规划与当地房地产在利益最优上达成统一。山区城市规划主要考虑全局效益统一,为山区城市规划寻求城市整体的最优化管理模式。当地房地产作为私人企业单位,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势必会在山区城市中,选择最佳、最好的土地作为房地产开发用地,采用获利最高的房地产开发方式进行效益创收,同时对山区城市建筑容积率产生更高要求。此时,山区城市规划在处理当地房地产肆意进行土地开发、破坏山区城市空间分配行为上,具有显著管理成效。山区城市规划可以有效管理当地房地产土地用地,以便更好管理山区城市交通、降低山区城市环境污染,有效管理、合理分配山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其次,山区城市规划考虑长远整体经济效益,而当地房地产以短期快速收益为目标,借山区城市规划发展期间,快速实现自身企业经济效益。山区城市规划发展下,当地房地产业受城市规划刺激影响,新经济发展模式注入山区城市,为山区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带来发展生机与发展平台。山区城市经济开发、城市建设,首要任务是要调节山区城市长远宏观经济效益与当地房地产短期快速盈利之间的关系。山区城市规划正是通过当地不同规模房地产,一次又一次不断实现短期快速经济效益,最终使得当地城市实现蓬勃、健康、稳步发展。最后:计划性山区城市规划按固定城市规划方案实行经济改革、城市建设活动,与山区城市的计划稳定性相比,当地房地产经济发展更具活波性、实时性。当地房地产建设过程中,风险突出、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为当地房地产开发建设带来巨大风险挑战与压力。但山区城市规划期间,当地政府以计划性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主,固定、计划式经济发展为当地房地产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市场环境,当地房地产在计划规划经济下,发展风险小,对促进当地房地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山区城市规划对当地房地产的具体促进表现分析
1.山区城市规划对当地房地产发展具有控制和管理作用
在山区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当地房地产发展主要以短期盈利为主要发展模式,房屋、建筑长期租赁为手段的长远性经济发展行为案例少。房地产短期快速式盈利模式对山区城市规划、房地产发展的短期经济效益获取,具有显著经济带动作用。但是经济回报速度过快,会致使当地房地产建设规模膨胀、住宅、办公楼宇产量过剩。山区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目标是通过经济长远发展,实现山区城市经济良性、健康运作,当地房地产短期经济行为,造成人口居住需求量过大,同时加剧医疗、文化、教育等经济需求,造成当地政府出现严重财政负担。因此,山区城市规划的整体城市管理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管理当地房地产开发数量,为当地房地产做发展上指导,使山区城市房地产发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为山区城市未来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夯实基础。
2.山区城市规划对当地房地产发展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山区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大量城市信息与大量经济科学发展论证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行为,因此,在山区城市规划期间,山区城市规划带来的大量准确发展信息与土地开发依据是促进当地房地产开发、建设的重要因素。房地产在开发、建设之前,要进行城市土地选择、开发用地招标、竞标、开发建设方案编制、选择、价格确定、比对等一系列环节,可以得到山区城市规划的指导。当地房地产在山区城市规划指导作用下,有助于提高房地产投资信心、促进当地房地产业经济发展,随着山区城市规划的进一步推进与发展,对当地房地产业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也更会更加明显。
3.山区城市规划对当地房地产联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当地房地产业开发与建设多数为个人行为,导致当地房地产建设规模小、社会经济回报率低,联合式成片房地产发展离不开山区城市规划整体管理与设计,即山区城市规划是当地房地产实现大规模发展、实现联合成片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规划发展下为众多房地产业提供最科学、最合理城市用地配置、城市空间配置依据。不仅可以降低房地产设计成本、扩大房地产建设规模,同时在科学化城市规划指导下,使当地房地产建筑功能更加齐全,不但可以满足当地房地产投资商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满足当地百姓生活、发展需要具有重大积极作用。
四、山区城市规划下实现当地房地产更好发展的应对策略
在山区城市规划过程中,当地房地产经济以无形经济拉动功能,对山区城市规划管理与布局工作发挥巨大积极、促进作用,促使当地经济实现多元化发展,实施管理渠道变得具有选择性。同理,山区城市规划为当地房地产发展提供发展机遇、提升建筑需求量,刺激房地产蓬勃发展。为了在山区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使当地房地产实现更好发展、获得更高效益,山区城市规划要大力提升房地产的监管力度。同时在山区城市规划期间,时刻关注房地产商利益获得情况,提高弹性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有利于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对当地房地产的促进作用也会增强。
五、总结
[关键词] 投资者 经济发展 相关性 关联分析
一、引言
我国证券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个体投资行为与很多因素有关,而经济基础是重要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经济基础视角,将各地区个人投资者状况与当地经济发展进行关联分析,找出其相关性,企图从大区营销角度发掘市场机会。
鉴于分析数据的客观性与可靠性,文中证券市场数据摘自于2005年、2006年证券统计年报、月报,人均GDP数据摘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并进行了必要整理。在变量选取方面,考虑到各地区个人投资者开户数、新增开户数是当地最基本的个人投资者信息,个人投资者的交易量是反映当地投资者活跃程度的重要信息,而这两方面反映在证券统计表中对应着各地区个人投资者开户数、新增开户数、流通股托管市值等变量,因此,下文以这三个变量来反映各地区个人投资者情况,并以此与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进行相关分析。中国股市A股最有代表性,若不特别说明,文中证券数据都指A股。
二、个人投资者地区分布分析
通过截至2005年、2006年底沪深开户数、新增开户数统计,分别计算出沪深开户比重和新增开户比重,并绘制2005年、2006年投资者开户地区分布线型图。通过线型图分析得出:(1)投资者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带,并以上海、广东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可视为第一梯队;(2)沪市投资者以上海投资者为主,深市投资者以广东投资者为主,并且,沪深市投资者都在不断增加,总体而言,沪市投资者的增幅快于深市投资者;(3)上海和广东的新增投资者都倾向于在沪市开户,但北京投资者倾向于在深市开户;(4)江苏现有投资者较多,沪深两市投资者数量相当,但新增动力不强;(5)山东、四川、辽宁、浙江、北京可视为第二梯队,现有投资者数量多,沪深两市投资者数量相当。山东新增投资者动力不强;四川新增投资者动力足,尤以沪市新增投资者为主;辽宁和浙江的新增投资者比重与现有投资者比重不相上下;北京的新增投资者动力非常足,尤以深市新增为主,特别是2006年,北京的深市新增开户数占深市总开户数的75.7%;(6)湖北、湖南、河南、福建、黑龙江可视为第三梯队,现有投资者数量一般,增长动力也不足;(7)天津、河北、山西等其他地区现有投资者数量少,也无明显增长趋势,可视为第四梯队。总之,这两年各地区投资者分布较稳定,可按现有投资者人数和增长幅度分为四个梯队。第一个梯队最活跃,第四梯队最不活跃。
三、个人投资者地区分布与当地经济发展二元相关分析
一般来说,开户数量越多的地区,投资者越活跃,总体交易行为越频繁。各地区投资者交易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是否具有相关性呢?下面采用二元变量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
1.地区个人投资者与人均GDP相关分析
选取2005年、2006年度沪深两市个人投资者开户数地区分布比重、人均GDP为两个相关变量,通过SPSS13进行相关分析,得出2005、2006年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0.674,Spearman’s rho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0.663,Kendall’s tua-b相关系数分别为0.488、0.501,并且在数据旁边有两个星号,表示用户指定的显著性水平为0.01时,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小于等于0.01(在表格中显示为“.000”),即个人投资者开户数地区分布比重与当地人均GDP显著相关,且为正相关。经验显示,当相关系数位于0.5~0.8之间,属于中度相关,位于0.3~0.5之间,属于低度相关。可见,通过三种不同的相关分析,均反映出2006年的相关系数高于2005年,2006年的相关性为中度相关,2005年的相关性基本属于中度相关,这说明各地区个人投资者开户数与当地人均GDP中度正相关,且 2006年各地区个人投资者开户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如果我们将三种相关系数的均值当作该年度个人投资者开户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系数,那么2005、2006年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86、0.613。
2.地区流通股托管市值与人均GDP相关分析。选取2005年、2006年度沪深两市地区流通股托管市值、人均GDP为两个相关变量,分析得出2005、2006年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73、0.722,Spearman's rho相关系数分别为0.691、0.623,Kendall's tua-b相关系数分别为0.531、0.471,若用户指定的显著性水平为0.01时,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小于等于0.01,即沪深两市地区流通股托管市值与当地人均GDP显著相关,且为正相关。可见,通过三种不同的相关分析,均反映出2005年的相关系数高于2006年,2005年的相关性为中度相关,2006年的相关性基本属于中度相关,这说明各地区沪深两市地区流通股托管市值与当地人均GDP中度正相关,且 2005年各地区投资者交投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如果我们将三种相关系数的均值当作该年度个人投资者交投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系数,那么2005年、2006年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65、0.605。
从2005年、2006年整体证券市场状况看,2006年的行情好于2005年,开户数高于2005年,整体交易量也高于2005年。流通股的交易情况最能反映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实际,2006年的个人投资者交易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的减弱从某种程度反映出投资者的交易活跃程度在整体市场良好的状况下与更多的因素有关,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状况。
四、个人投资者地区聚类分析
为了制定合理地市场细分策略,需要对个人投资者按地区进行聚类分析。下面采用偏离-阀值法来进行分析。
分别将截至2005年、2006年底沪深两市开户数求和按照31省份进行降序排名,再分别对我国2005年、2006年人均GDP进行降序排名,得出2005年、2006年各省市总开户数排名与人均GDP排名对照表,同时为了更清晰地表现各地区投资者状况与人均GDP的偏离,经过偏离度处理,得到2005年、2006年各省市总开户数排名与人均GDP排名偏离散点图1、图2。
令偏离度=总开户数排名-人均GDP排名,假设:
1.当偏离度=0时,表明当地投资者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当地居民风险偏好性一般。
2.当偏离度>0时,表明当地投资者状况慢于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居民风险偏好性不足。
3.当偏离度
事实上,偏离是合理的,若取一个阀值,对上述假设进行调整:
1.当偏离度≤5时,表明当地投资者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开户数能较好地反映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该地区可归为风险偏好相当者。
2.当10>偏离度>5时,表明当地投资者状况慢于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居民风险偏好性不足,可归为风险中性者。
3.当偏离度≥10时,表明当地投资者状况严重慢于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居民具有风险规避性,可归为风险规避者。
4.当-10
5.当偏离度≤-10时,表明当地投资者状况明显快于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居民具有明显的风险偏好性和投机心理,可归为风险偏好者。
因此,将各省市归为A、B、C、D、E五类,如下表:
关键词:林业资源;辽东山区;林下经济;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2.046
进行林下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对辽东山区林下经济的长效持久发展,能够有效的改善辽东山区的社会经济。
1辽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资金不足,导致林下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在我国的辽东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林业资源,林下经济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受到了农民的拥护,但是,林下经济发展,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资金来支持,但由于资金在林下经济建设之初被大量地投入到建设中,所以后续建设环节中就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让林下经济的发展进度变得非常的缓慢,不能有效地提高辽东山区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1]。
1.2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技术相对落后
在辽东山区的林下经济发展中,多数由农民自发的进行组织,这样的组织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林下经济中许多技术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一系列的实践,才能够投入到林下经济的建设中。但当地农民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没有很好的进行技术培训,盲目的发展林下经济,不仅给农民带来了损失,同时打击了其积极性,不利于林下经济的有效开展。例如在辽东某区,进行林下经济的实践,在介绍了林下经济带来的好处之后,当地的农民非常积极的进行林下经济的建设工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进行林下养鸡项目,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2]。缺乏科学指导的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对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同时由于实践的失败打消了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不利于林下经济的顺利发展。
1.3农民思想落后,不能有效的适应市场需求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受长期的小农思想制约,农民不能灵活的运用信息,而且也不能很好的了解市场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林下济之所以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管理人员对市场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以及应用[3]。但是当下辽东山区林下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处于一种非常自然而散漫的状态中。例如在某县,当地的农民准备充分利用林业资源,有效开展林下经济,但是,农民们没有共同的想法。到了收获的季节,有的农民由于种植的作物在市场中占据的比例很小,于是,卖出的价钱很高,但是也有人盲目的跟风,导致市场上一些物品的泛滥,遭到不小的损失。
2充分结合实际,有效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1充分的引导农民,用榜样的力量让农民进行有效的林下经济发展
在辽东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中,当地政府要进行广泛而全面的指导工作,政府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以及广播等传媒进行有效的宣传,让农民充分的认识到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入到群众当中,积极地宣传林下经济的有效开展对当地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充分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好积极示范带头作用,对当地的资源环境以及土地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开展林下经济发展的实践活动,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培养出优秀的企业进行重点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让当地的林下经济逐渐活跃起来。
2.2运用科学的方式,促进林下经济的有效开展
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方式来促进辽东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一是运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引领林下经济的开展;二是科学的技术支持,发展林下经济需要运用很多技术,在种植方面,需要非常多的技术支持保证种植业的良好发展。例如在发展林下经济中,当地政府经过充分的思考和不断研究,决定进行作物栽培,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手段进行不同品种的栽培,让植物能够更加良好的发展。植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危害,可以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对植物进行科学的防护,保证植物健康良好生长,促进当地林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3结语
辽东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以及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充分让群众了解林下经济,并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做出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群众运用科学手段进行林下经济的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健康良好发展,提高林下经济可持续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明水,史前,张晶.辽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辽宁林业科技,2012(03):35-37.
关键词:区域高速公路;物流;经济发展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trends of Linyi logistic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ocal economic with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demonstrate that it can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n, put forward proposals to develop Linyi highway.
Key words: regional highway; logist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0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高速公路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区产业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本文针对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主要以山东临沂的高速公路货运物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说明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
1文献综述
对于高速公路物流业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Savitskie. Katrina在其博士论文《The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运输在物流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物流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山东大学刘岗在《山东高速公路物流系统规划》一文中,系统地分析了中国高速公路及物流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并没有真正细致地研究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本文重点从这个方面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定性的分析,解决上述问题。
2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
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主要体现在:(1)高速公路物流的发展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首先,高速公路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公路网的完善和运输业的发展;其次高速公路物流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在沿线产值变化、外向型经济的崛起、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发展。(2)经济发展带动了高速公路运输的发展,经济增长对高速公路运输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并且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高速公路物流的质量。
3临沂市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分析
3.1临沂市高速公路物流发展概况。临沂市高速公路归属临沂市公路局管理,下辖京沪高速公路临沂管理处、京沪高速公路临北管理处、日东高速公路临沂管理处3个副县级事业单位,辖区内高速全长公路330.4公里。近几年临沂市内高速公路得到逐步发展,图1为2000年以来临沂市内高速公路里程。
临沂高速公路物流量近几年也明显的增快,2003年至2008年物流量如图2。
3.2临沂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关系分析。假设临沂当地的GDP为x,临沂高速公路货物运量为y,临沂GDP与临沂高速公路货运量存在着线性关系,根据SPSS16.0进行分析。表1、表2为临沂高速公路与物流量分析参数表,数据来源:临沂统计网。
所以,根据分析数据,临沂高速公路货运量与临沂GDP发展的关系为:y=-0.487+0.001x
分析中R为0.941,R2=0.885,拟合度良好以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临沂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当地的高速物流就会有0.001个亿吨货物的增长量,这也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发展区域高速公路物流业建议
由上分析可知高速公路物流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l)临沂市应当加大对整个物流产业的投入与扶持尤其是高速公路物流。(2)要做好高速公路关联产业经济带的发展工作,推动高速公路沿线经济。(3)做到多种物流方式协调发展;做好高速公路物流与其他方式物流的协调与相互补充,使得整个物流产业共同发展。(4)高速公路管理应该配合当地的物流运输,从政策、便利性方面给予相关的支持。(5)物流运输企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应该把握政策方向,利用当地的高速公路资源构建自己的快捷运输网络。
5结论
高速公路物流的兴起,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又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充分利用现有的高速公路资源,并与先进的物流理念相结合,是区域高速公路运输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地方经济的增长能够促进公路物流,同时,公路物流的发达又反过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把握不好,二者可能会出现相互制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陈荫三. 高速公路联网后的综合运输格局[J]. 综合运输,2005(4):23-24.
[2] 秦璐,葛喜俊. 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节点布局规划方法及实证研究[J]. 物流科技,2007(1):12-15.
[3] 吴勇往. 高速公路对区域物流网络布局影响分析[J]. 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06(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