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

第1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模式 研究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为了适应不同考试为最终目的而设置和组建的。这种教学模式大多是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而组成的。然而,在现代课程标准下,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往往会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积极探索现代小学语文新教学模式,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分组教学模式

虽然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教师采用分组教学模式,但大多都存在方法单一,划分过于随便的不足。这种划分方法缺乏科学的依据,不能促使组内、组际之间的人际互动,也就不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那么“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也就不能使学生在知识、情感等方面产生积极有利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合作小组教学模式的组建,我们需要通盘考虑两个因素,即“注意组内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习惯、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合理安排;组员的选拔是要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既要依据学生的共同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2.情景教学模式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与语文有关的知识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语文知识。教师简洁、清晰、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及巧妙创设,会以最佳状态引领学生思维逐步深入。

3.多媒体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更广的要求,其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那么,为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教师的行为、语言,教学的设计之外,建立起多媒体教学模式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把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声有色,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朗读和背诵,而是生动活泼的交流过程。在教学设计上,利用了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并根据二年级儿童的心理,把他们喜爱的儿童乐园中平移和旋转的各种彩色图形展示在大屏幕上,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了。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来表达教师的教学内容。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这一节课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出了多媒体的优势。

4.指导发现教学模式

第2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它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如《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迸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了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琅琅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3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本质;民族;文化

语文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是发展人智力的媒介。随着信息化、世界化的到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多维文化的冲突中,在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下,在充斥着各种网络语言的背景中,现代小学语文距离它固有的学科家园渐行渐远。语文的学习本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对母语的深入理解思考以及对我国文化精髓的继承。在网络多元化时代的冲击下,小学语文的传统教育逐渐丧失了发展的平台,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启蒙教育,能授人以道理,沉淀其心灵,升华其品质。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方能使语文教学之树根深叶茂、苍劲挺拔。

一、民族语言的积累与沉淀

列宁曾经说过:“语言是负载文化的工具。”语文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本国文化的滋润和培养,突出本国文化的内容,讲述本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使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语文的教育在人一生的记忆中都不可磨灭,其地位非常重要。小学语文与其说是教人文字,还不如说是为了教人道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精髓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传递,流淌着精神文化的大河才会永不干涸。

小学语文的教学选材非常注重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对实现祖国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意义。翻开带有清新油墨香味的课本,一行行伦理的教育浮现在眼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会我们的是孝道和尊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给我们的是奋斗,“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会我们的是要有品格,不能轻易屈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会我们的是责任。书香气息中,那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文化意韵,是中国人民鲜活的血肉之躯的践行,体现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信仰。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无论如何都割舍不掉的情怀。在如今全球化时代下,语言文字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深厚积淀,继承发展并传递着中华大地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它代表着中华大地的精髓,是我们心灵宁静的栖息地,是中华文化的根基,需要不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意义。

二、解读人生的情感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小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要多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想法。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有所不同。教师不要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一味地解读或曲解作者本身的意思,这对文章和作者本身就是一种亵渎。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出发就能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解读人生重要的是感悟,是由心底发出的精神力量呼唤的渴望,能读懂文章体现的深层含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之一。

在阅读文章特别是文言文时,由于古代文字的一字多义现象很普遍,因此在解释字义和思考行文方法时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联系文章整体认真品位,从感性认识逐渐到理性认识,最终把写作方法学成自己的,直至“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写作是解读情感内涵的重要方式,每篇文章都有自己想表达的重点,当所获取的知识变成学生精神生活的因素,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后,学生就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从学到会用,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完善。教学中应多让学生从文章中解读表达的情感,把真实生活融入到语文学习当中,以语文学习为桥梁,逐步提升文化素养,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有神有形、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悲有喜、有鲜活的生命力。

三、积累和应用才是制胜点

小学语文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应用。积语言、生活和情感之累,应生活、成长和创新之用,是小学语文学习的根基。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很多方法,首先要重视读和背,但不能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到通顺、读到理解。学习都是有逻辑性的,可以通过联想思维、对比思维、强化思维不断积累,不仅仅是课堂内的内容,也要在课外阅读中多多积累,当文学的树苗枝繁叶茂时,就能达到小学语文学习应用的目的。应用包括会说、会写和会联想、会理解,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品格。学习立身之本,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人格,懂得世间的真善美。

积累和应用能使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谨记以人为本、八荣八耻,不断约束和提升自己的品格,这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往的教育和文化。每个学生都对文章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课堂这一个特定的教育情境中,通过思想火花的交汇以及心灵的碰撞,更容易进行自我的建构,将书中的文化精神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乐中保.语言:人与世界联系的桥梁——读柳斌《语论十首》[N].语文报·教师版(高中),2008—1 2A.

第4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

作者简介:李海兰(1977―),女,江苏泰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田河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散文因其语言精美,辞藻考究,手法巧妙,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体验。初中生因为年纪和阅历的限制,在散文的学习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虽然觉得散文很美,但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笔者通过对日常教学的总结,也结合自身理论方面的学习、探索,有了如下几方面的感悟。

一、巧设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散文的热情,才会充分投入其中,用心体验散文的美。因此,从课堂导入开始,教师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热情

散文风格多样,有叙事散文、绘景散文、抒情散文等。在学习中,根据不同的散文类型,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不同的导语,用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教学散文《春》时,笔者这样导入:“同学们还记得这首优美的诗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诗人笔下,春色迷人,生机盎然,令人陶醉,而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更是向我们展示了他眼中如梦如幻的春景,春日的迷人景象需要我们接下来在课文里慢慢体味。”用古诗名句引入,再用轻柔的语调缓缓叙述,吸引学生关注美丽春色,关注课文,他们也会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对文本的学习。

(二)重视朗读,用韵律感染学生

散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着行云流水般的律动美。如果只是埋着头闷声学习,那真是对韵律美的一种辜负。朗读在散文教学中有重要意义,投入感情用心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仍以《春》的教学为例,在范读前,笔者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听读,用心分辨老师在朗读各段时的语调,并分析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调朗读。笔者朗读时,根据描写的情景,语调时而急促,时而喜悦,时而轻快,时而舒缓,又时而激昂,学生跟着笔者的情绪,也能沉浸在散文描绘的优美画面中。笔者读完文章后,学生回应了雷鸣般的掌声。学生被老师的朗读感染,也能踊跃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在读第一自然段时,老师的语调舒缓中又有一丝急促,表现的应该是对春的期盼;而描写小草的段落,老师朗读得比较轻快,是表达人们躺在草地上的惬意。接着,笔者让学生自己来朗读,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语调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加深学生对散文的喜爱。

二、全面透析,加深学生理解程度

散文的教学除了要在形式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是要帮助学生练好基本功,系统地掌握分析散文的方法。

(一)把握线索,整体感悟

散文形散神聚,因此,分析时准确地抓住全文的线索也就找到了开启文章情感大门的钥匙。有些记叙性散文会重点着墨于情节,我们就要把握住情节方面的线索;游记性散文可能会有一条时间线索,或者空间移动的线索等;而抒情类散文不论是寓情于景还是托物言志,我们多半可以在作者对景物的描述或者对物的描写里找到线索。例如《紫藤萝瀑布》,作者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紫藤萝”这个物象来表达感想,作者这样描绘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些文字生动形象,不落俗套,给人美感,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和愉悦。

(二)品位细节,用心玩味

很多动人的散文都很好地抓住了细节,很细腻地触碰到人们心底最温软的地方,进而使读者形成共鸣。生动的细节增强了散文的感染力,细节的刻画凝聚着作者细腻的情感,用心把握细节,更容易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情感脉络。以《背影》为例,我们常会把“男儿有泪不轻弹”挂在嘴边,而在这篇散文里作者却四次流泪,而且每一次流泪都非常自然,不是刻意为之,细细品味这些细节,我们不难体会每一次情感的释放以及每一次情感的递进,作者的流泪更衬托出父亲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深情学生又怎会不为之动容呢?

三、文我相融,提升学生感悟能力

学习散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培养学生感悟文字之美、情感之美的能力,是为了让优秀的散文帮助学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生如果能文我相融,深化情感体悟,教学效果会更好。

(一)独立思考,互动分享

散文的学习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分享,也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在散文教学的课堂上,笔者经常引导学生讨论。在教学《背影》时,笔者很诚恳地问学生:“你们觉得这篇文章里的背影感人吗?”“很感人,因为细节描写很生动,仔细体会那个画面就会觉得很感动。”但也有学生说,“这还是有点让人不能理解,如果作者很想念父亲,也很关心父亲,为什么不把父亲接到身边尽孝,而是写文章感怀呢?”顺着学生的思路,笔者和学生进一步的探讨,“在那样的环境下是否适合把父亲接到身边,而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会不会使文中的父亲不愿离开家乡呢?而在这些背景下,文中的分离是不是更显得感情深沉和诚挚呢?”通过这样的自由讨论,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获得新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互动以及独立思考后的表达,帮助学生抓住了散文的精髓,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跨出文本,二次创作

在散文教学中,学生在读懂原文、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散文的学习不是为了束缚学生自由的心性,而是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好的阅读欣赏能力,丰盈的情感体验,更深邃的思想,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产生独到的见解,感受到别人没感受到的东西。当然,这样的要求对初中生而言还是有很大难度的,笔者也只是初步尝试,让学生收获创造带来的乐趣,也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第5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文化;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大规模的高校与教师教育改革促成了小学教师的培养正式被列为普通高校的任务,而在全国目前开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300多所高校中,有一个较为共性的现象是,具有该专业的学校大都并入了当地的教育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等还是直接由教师培训院校改制而成。这种拥有职后培训经验的高校如何通过大学的学科建设把职后教师培训经验加以整合提升,以先进的教师培训理念反哺培养,克服传统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不足,走出一条新路来,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对探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推进当前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发展都大有裨益。

大学文化主要是一种学科文化,通过学科建设牵引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大学发展的核心与特有工作方式,已形成较为规范要求,这是一些新改制大学最薄弱的问题。现代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目标专业化,培养机构开放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它要求教师职前培养不要满足于“一次性培养管一生”思维,而要关注教师的当下职业需要与终生发展,这些理念与要求在过去的职后培训院校已显现得较为充分,但又不很系统。

我们认为,以大学文化与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引领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就必须树立新的培养目标观、组建新的培养运行机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强化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一、在培养目标上。既要关注基本素质的养成。也要注意职业素质、专业意识的打造、职业角色的转变,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合格专业素养的新型研究型小学教师

自1897年师范学校模式引入我国后,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便逐步走上了一条经验丰富、成绩巨大的轨道。但现在对照现代教师教育理念与现实需求来看,问题还是不少的。以前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主要是以“素质理论”为指导,主要关注基本素质的养成,具体就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大面积出现基本素质好,但专业意识弱,动手能力差,职业角色进入慢,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太长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们所概括的“职业素质”问题,所谓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职业素质的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意识和创新潜能等。良好的职业素质可以加快他们职业角色的转变,有利于他们缩短入职过程。如果这种素质得不到培养,有些人即使后来成为成熟的教师,其表层素质也停留在“广播员”、“表演者”等水平(或与他们区别不开来),专业化特征不明显。

小学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与针对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新的小学教师培养,既不是训练教书匠,也不是“理论家”,而是要培养以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合格专业素养的新型研究型小学教师,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既要继续关注基本素质的养成,还要注意职业素质的打造。如果培养目标偏离这一目标,这就将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因为现在教师人职除“笔试”外,都有“面试”这一关,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也纳人到了检测内容,面试这一关实际上主要是“职业素质”的竞争。

如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5级毕业生在武汉市的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有19人过了笔试关,但面试只过了9人,仅50%。可见,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将来的适应与发展问题,首先是就业问题,因此,这一定要纳入我们的培养目标。

二、在培养方式上,要组建开放性的培养运行机制,统筹考虑校内与校外的教育资源

独立的、一次性职前培养方式基本是闭门办学,独善其身,即使有的师范院校有~些附属学校,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由于见习实习渠道不畅,结果是纸上谈兵越来越多,信息来源越来越窄,培养机构与中小学的距离越来越远,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为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打造,新的小学教师培养一定要面向实践,面向校外,与中小学和有关业务部门建立起联系渠道与交流机制,全面了解基础教育日常工作信息;全面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这在原教师培训院校已是惯例,现在应依据这种惯例,继续主动开门办学,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

当前国外较成熟的办法是与中小学合作建立足够数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学生配备实践指导教师,并形成“见习一单科实习一毕业实习”这一全程实践序列,从而实现培养——上岗的零距离过渡。我们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合作机制还不完善;大学专任教师也不适应下校指导;见习学校也还不习惯接受见习学生;校内技能类课程、校外课程的师资配备难到位,学生缺少演练机会。这几方面都得靠组建开放性的培养运行机制来解决。为了使这一机制巩固下去,最好是统筹考虑校内与校外的教育资源、互利互惠,即培养院校开发面向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课程,参与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见习学校教师参与师范生的培养,相互聘请优秀教师进校开讲座,真正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

三、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培养课程基本上是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类课程+教育实习,这对以单科教学为主的中学教师的培养也许是适应的,由于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小学教师须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小学教师的学科课程涉及语、数、艺多学科,这样各地的培养课程计划基本上是教育学、中文、数学、艺术等专业课程的拼凑,课程呈现散、多、杂的局面,核心课程不明,实践类课程、技能类课程数量不足,开发机制、管理机制不健全。

新课程体系要针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来设计,要坚持必修课少而精,选修课宽而实,面向实践的课程设置原则,实现通识课程与学科课程平衡,学科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平衡,理论课程与技能训练课程平衡,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平衡,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平衡,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平衡的格局。目前一是要针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减少设置数目。二是要依托校内“教师素质训练”机构,加强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开发,形成序列与层次。目前的技能类课程少,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训练内容安排缺乏整体考虑,考核标准不易掌握。应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落实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实行规范管理。三是各课程内容设计要有指向性、科学性,不能是有关学科内容的简单拼凑。要精心打造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形成若干成熟的核心课程。

四、改进教与学的方式,着力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研究性学习习惯

新型研究型小学教师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其研究性与反思性,培养这种素质正是大学文化的特长,这是过去“中师”层次的学校所不能比拟的。现在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

一是改进教学方法,着眼于学习能力培养。现在的培养对象都是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学科基础知识已较全面与系统,因此在课堂上提倡读、讲、写结合,学习与研讨结合,教材学习与教育名著阅读结合。教师可有计划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让学生尝试从事科学研究,养成终身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考试方法多样化,要将口试、论文、设计、操作、社会实践等纳入考核方式。

二是提倡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强调在活动展开过程中产生生成性目标和主题,并且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仅通过顾问、咨询、合作伙伴等方式进行有效引导,课程的实施大量采用教材和校园以外的资源,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大学特有的语言、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四是经常开展学术讲座。为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自我更新的意识与能力。

五、围绕“初等教育学”开展学科建设,使初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赢得一席之地

第6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

 

文章阐述了“双主”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并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通过实际课例的剖析,探索了“双主”教学模式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双主”教学模式初探

 

“双主”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综合,它介于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双主”教学模式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任务驱动”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也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让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的执行者变身成为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二、“双主”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异同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及其在课堂中的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可以充分组织教学活动,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向学生科学、系统、完整地传授知识。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主宰了整个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未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因而学生学习通常是被动且缺乏创新性的,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被有效地探索和挖掘,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形成知识链,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但由于只强调学生“学”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如果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甚至在学习中迷失自我。

 

而在“双主”教学模式中,吸收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两者之优点,肯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又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此外,它还强调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双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用“阅读——讲解——背诵”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被调动起来,部分学生不能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参与课堂学习,即使教师采用“师问生答”的互动形式,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其中。由此,致使课堂氛围沉闷、死板,学生难有创新性思维,只能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问题。此外,对于传统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任务,一些学生因为基础较差,也难以有效完成,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大胆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诗海拾贝”板块中采用群文阅读的形式,运用“合作探究”“自主创作”等方式进行教学,尝试说明“双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 教材分析

 

该单元的阅读材料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带领学生通过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诗歌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完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教材中,该单元分为“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笔者仅仅选取了两大板块中的现代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学生经过五年级综合性学习的训练,已经具备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显实效。

 

2. 教学过程

 

该单元的阅读内容较多,对此,笔者选取了4首现代诗歌(《太阳的话》《白桦》《爸爸的鼾声》《致老鼠》)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的形式,同时围绕课程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图。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①首先利用电子白板呈现诗歌内容,播放诗歌范读音频,展示诗歌的节奏,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自主阅读诗歌或进行配乐诗朗诵,从而初步感受诗歌之美。

 

②相机学习任务——归纳现代诗歌的特点,并利用电子白板出示《太阳的话》《白桦》等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尝试寻找现代诗的特点。此外,要求学生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通过自主制订探究方法,在任务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发掘现代诗的特点,感受现代诗的美,笔者则巡视指导、点拨。

 

③学生基本完成探究后,笔者再邀请学生总结诗歌特点,并板书归纳、总结,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表达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④再次利用电子白板播放视频,展示儿童诗,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并有意识地进行留白,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创作中,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续写或重写诗歌,进行小组评选,笔者则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进行点评。

 

⑤总结。由此,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创作时间,使教学得以延伸、拓展。

 

事实证明,依托电子白板等教学媒介,设计教学课件,呈现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诗歌创作欲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进行有效引导,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课程目标。

 

由此可见,“双主”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创作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促使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创作出丰富多样的诗歌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双主”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再单一、枯燥,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大提升了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努力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满堂灌教学策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双主”教学模式才真正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第7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

【摘 要】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诗歌也是儿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发展想象、学习语言的开始。但是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却存在一些误区。文章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探讨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误区 策略

诗歌以其清纯的情感、丰富的联想、明快的节奏赞美生活,颂扬自然之美、人间情感之美,深受学生的喜欢。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素养,是儿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发展想象、学习语言的桥梁。因此,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开始,每一册都编排了诗歌的学习,可见诗歌在文学中的崇高地位,可见编者的用心良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愿意花大功夫引导学生去领略诗歌的美,诗歌教学存在一些误区。以下是笔者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一)诗歌教学核心内容的偏差

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久远的《诗经》时代,诗歌是全民化的、贴近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文学形式。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对诗歌的教学核心理解不正确,导致了诗歌教学要求过高,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低年级的教师不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不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竭力给学生讲解诗歌的背景和诗意,就诗论诗,枯燥乏味,抹杀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儿童诗歌地位不高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古典诗歌的教学,忽视了对儿童诗、现代诗的学习,特别是儿童诗。有一些教师认为低年级教材中编入儿童诗,只是为了巩固汉语拼音,为了识字,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已。其实不然,儿童诗有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儿童诗语言活泼,视角独特,贴近生活,富有童心童趣,符合儿童心理、生理特点,更容易让小学生们接受。教师应该从儿童诗的特性出发,重视儿童诗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展开丰富联想,让学生融入诗歌美丽的意境当中,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要一味地从成人的视角出发,追求分析理解,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导致儿童诗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教师诗歌素养有待提高

语文教师的诗歌素养直接影响着诗歌的教学质量。长期以来,许多人都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读诗,喜欢看小说而不喜欢看诗集。甚至一些语文教师对诗歌的体验,对诗歌的知识储备都非常少。再加上教师工作的繁忙及个人兴趣学好等原因,平时接触诗歌的机会少之又少,诗歌素养不高。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只会枯燥地照本宣科,就诗论诗,不能很好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明确诗歌教学核心内容

语文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它是语文课程内容、文体特点以及学生年龄段特点三方面的交集。诗歌教学核心内容的确立也应当从这三个方面考虑,特别是从学生的年龄段特点考虑。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目标是“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即对诗歌有感觉即可,“可意会”不必“言传”,情到之处,用诵读表达;“感受语言的优美”,不必道明“优美在何处”,喜爱之处诵读积累即可。因此笔者认为,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诵读”是第一要务,是教学核心内容。“诵读”一要读字正确。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识字学词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诗歌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学习诗歌,首先做到字字读正确;二要读出节奏。诗歌,特别是古诗,都有相对稳定的声律节奏,诵读起来才有起伏之感、抑扬顿挫之美。三要读出意境。这是低年级诗歌教学的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处理得好,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诗意诗情也在诵读中“了然于胸”。反之,如果处理得不妥当,就会演变为教师枯燥地讲解诗情诗意,而学生却学得索然无味。

(二)教师要有深厚的诗歌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领者,要想让学生在诗歌课堂教学中学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教师本身必须具有深厚的诗歌素养,要成为一个有诗意的人。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池水。教师应该努力研读诗歌,丰富知识,让自己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感受,以及扎实的诗歌鉴赏能力,要努力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引导学生学好诗歌。

(三)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想提高诗歌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一些带有精美、契合诗意插图的绘本诗集,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同时不定期地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诗歌,举行诗歌创作大赛,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诗作推荐给出版社争取发表出来,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诗歌的热情。

第8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108-01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指运用计算机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形象和直接的信息处理,包括文本、图片、声音,影像等。通过计算机的控制与操作,能够充分地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地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把握知识。同时,声画统一的独特优点也让多媒体技术受到教育界的青睐。

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老生常谈的话确实最能够体现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的。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显得枯燥无味,再加上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甚至是弃学的现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充分将文中体现的人物、画面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屏幕上,在加上特定的配音,使教学内容全方位地体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多方位的观察。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现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1.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在学习中尤为重要。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声音、图像,充分地刺激学生的五官,再通过多媒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方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在这样丰富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会由传统的被迫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对多媒体展现出来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眼界,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完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技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得到了改变。特别是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缓和了课堂氛围,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构建学习活动,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和接受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除此之外,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摆脱课文教材的束缚,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2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尽管多媒体技术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投入到学习中。

2.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德智体美。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不能真切感受到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从而使语文教学丧失其意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作者想要阐述的一切景象都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感同身受,切实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教学《秋天来了》这一首现代诗的时候,单纯地说教学生体会不到作者笔下的秋天的景色。但是利用多媒体将这样的一副秋天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加上背景音乐,有声朗读,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2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在特定的、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学生进行背诵的,比如诗歌。但是死记硬背又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和情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帮助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够充分理解其中所体现的情感和意义。比如在背诵《静夜思》一诗就可以运用影像或是动画的方式,营造一个相应的景象,从而让整个课堂的氛围都受到这个景象和声音的影响,深化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学生的理解记忆的目的。

2.3情境再现,深化学生思想:由于小学生认识世界和生活的时间不长,其思想意识还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再现,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述的情境,进而亲身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化自身的思想。比如在教学《藏羚羊跪拜》一文时,可以播放藏羚羊的纪录片,向学生讲解这种濒危动物,从而让学生具备爱护生命、爱护自然的思想意识,从而对生命和自然产生敬畏之情。

3结语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是随着教育不断发展的趋势而融入教学中的,也是科学发展所带来了必然结果。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到来了很大的便利。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特点,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充分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雅杰.审视与思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商,2013,16:283.

[2]郑秀丽.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际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0:92.

[3]许海艳.试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7:195.

第9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

关键词:诗歌教学;隐痛;矫正;养成教育

在初中阶段,诗歌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历来受到教材编写者重视。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诗歌教学,特别是现代诗歌教学有异化倾向。本文拟以《现代诗歌二首》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客观地讲,《少年歌》与《生活是多么广阔》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不少语文教师也深知其分量,但从实际执教情况来看,并没有很好体现出这两首现代诗歌的价值。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观摩情况,笔者认为当前现代诗歌教学存有三类隐痛。

隐痛之一:匆匆过场,将能力培养变成知识传授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就有不少教师抱着这样的观念:现代诗歌内容简单,没有什么可以教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也是这样做的。以《少年歌》为例,不少教师就提纲挈领式地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希望少年们活泼地生活,与一切腐朽的东西决绝,做一个永远热情、勇敢的新人。在这样匆匆的教学中,教师的概括是恰当的,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很差。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多是被动地接受了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上的知识。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这些知识能够或多或少地记得一些,但如果换做一首新的诗歌,让学生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他们则往往是束手无策,作答的正确率低得可怕。长此以往,这样的诗歌教学必将成为学生的负担乃至噩梦。究其原因,教师忽略了学生现代诗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代之以简单的知识传授。

隐痛之二:割裂联系,将单元教学变成单篇讲解

在平时的观摩中,乃至反观笔者自己的教学实际,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满足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例如,执教《现代诗二首》,就突出《少年歌》旨在号召广大青少年携手奋斗,共同奔向灿烂前程;《生活是多么广阔》旨在引导读者拥抱广阔的生活,过幸福、快乐的生活。应该讲,就其文本而言,无可厚非,但将其还原到单元中,就发现教者思想观念的偏狭了。教材编写者选编的几篇课文可谓各有千秋,各有侧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明显没有围绕“金色年华”这个核心开展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隐痛之三:教师包干,将诗歌解题变成诗歌鉴赏

目前,许多教师太屈服于考试,以至于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大多会开展短平快式的教学。以《生活是多么广阔》为例,曾有教师就简单地以两个问题引领教学活动:“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本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应该讲,对教师而言,他是轻松了,一节课就讲两个内容。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是较大的挑战,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于是,学生的反应木讷,而整个教学活动也因之停滞。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将诗歌鉴赏等同为诗歌解题。没有遵循规律去鉴赏,哪来较为正确的解答?

为了扭转现代诗歌教学的病态倾向,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矫治:

第一,突出重点,强化基本能力养成教育

在初中阶段,不少语文教师走上了一个错误的道路,自己对现代诗歌精讲,学生准确地记录、记忆。理由很简单,考试就考这些。诚然,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考题就是考查学生所学课文里的思想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用很少的时间准确地把握住教材里诗歌的内容,那么就能为原本紧张的学习赢得更加宽裕的时间。但是,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命题者已经或多或少地意识到此类情况,有意地设置一些课外的诗歌题目,较好地发挥出考试的积极引导作用。

因此,在考试改变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必须作出应对性改变。这其中最应该做的是强化学生的现代诗歌基本鉴赏能力培养。在这方面,教师必须仔细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掌握学生立足文本内容进行诗歌语言文字理解的能力。结合到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教师就必须明晰对学生基础性的能力培养。以《少年歌》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逐步感知中深化理解;要教育学生善于抓住诗中的两个关键意象“小羊”和“山泉”,借此分析和揣摩诗人的写作意图;要善于抓住诗歌中运用的比喻、比拟、用典等艺术手法,明晰诗人不直接表达情感的精妙效果;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具体赏析之后整体感知诗作欢快的笔调、清新的格调和完美的形式。为此,教师理当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鉴赏方法,让其在不断的实践中稳步提升鉴赏能力。

第二,注重联系,开展中心话题辐射教学

教学单元具有自己的核心话题,编写者围绕它选定了几篇文章,这些都是教师开展教学的立足点。

首先,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师开展教学必须要充分考虑受教者,他们刚刚升入初中,经历人生的重大转变,新的生活,新的伙伴,新的空间,这些都是他们必须直面的内容。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这些带给学生的微妙变化,引领学生欣赏文本内容,从不同文章中获取少年应该具有的精神养料。唯有如此,教学活动才具有一个明晰而有针对性的出发点。

其次,教师要联系单元内的文本。第二单元的专题为“金色年华”,所选的文章各有侧重点。作为诵读欣赏的篇目,《现代诗二首》也有其侧重点。总之,万事万物是紧密相连的,作为一个单元内的文本,所有的篇目都应有所关联。教师可以将“金色年华”作为核心,引导学生立足这几篇文章,开展使少年年华充满金色的探究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会显著提升。

第三,明晰主体,突出现代诗歌赏读重点

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建构于学生的主体参与,但是在参与的积极程度和效度方面,却是很少有人进行有效地实践与思考。更多的情况是教师满足于学生的回答,误认为有回答就是突出主体性了。其实不然,有回答了,但是不正确;有回答了,但是不自信、不积极、不全面;有回答了,但是没能直击中心……这些都严重弱化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学生学习热情的消减和学习效率的低下。

现代诗歌教学不同于古代诗歌,语文教师要做的是遵循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多引导学生主体有效参与,突出鉴赏重点,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助推学生不断提升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建英.现代诗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中学语文,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