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按照实际状况教学生学会阅读、写作和交流,这很符合我们现在提出的真语文主张。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写作、交流这几件事。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阅读的,就教学生如何阅读;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写作、交流的,就教学生如何写作、交流。怎样区分语文之“真”“假”?区分标准有哪些?说得太复杂把握起来反而不容易,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教的东西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常态,我们怎样阅读、写作、交流,教师就怎样教学生阅读、写作和交流,这就是“真语文”,反之即为“假语文”。
比如,教师在教说明文的时候,经常教学生一些说明方法、说明层次、说明语言,这些东西也不是不重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并不是这样来阅读说明文的,或者说,我们并不关注这些东西,甚至不懂这些东西也不影响我们对说明文的理解。阅读说明文的目的在于搜索信息,阅读说明文的关键是如何搜寻到自己想要搜寻的信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如何确定信息点,以及搜寻的路径等。例如,如何把握关键词,如何找关键句子,如何扩展搜寻线索,如何应验搜寻到的信息,如何利用信息点进行推断等。这些东西才是我们在生活中读说明文时真正用到的东西,而在语文阅读课中,我们却不教这些真正用到的东西,反而常教一些在实际阅读说明文时从来不会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这就是“假语文”,而且是隐藏得很深的“假语文”。
再比如,一般的文学读者在读小说时,很少会关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除非是专门研究这些东西的人。了解或不了解这些东西,并不会影响人们阅读小说,而在语文阅读课中,我们大多是在教着这些东西。这正如一个孩子在读一本小说,读得正起劲,突然有一个人提着他的耳朵问:这是什么描写?是肖像描写还是细节描写?于是,沉浸在小说情节中的孩子胃口大败。在学生正常听说读写时,教师突然提出一个非常“语文”的问题: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所谓“假语文”。理由很简单:我们平时并不这样听说读写。
二
按照生活中听说读写的常态来教学生阅读、写作和交流,听上去很简单,仔细想想却一语中的,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听说读写的。这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是语文课之所以是语文课的要害之处。不能教学生听说读写,肯定不是语文课;教学生听说读写,才可能是语文课。这句话可以转化成一个反命题: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学生关于语文的知识。虽然语文知识必不可少,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是为了拿出来说的,而是要拿出来“用”的。学生学的语文知识不能运用于听说读写活动,或者对听说读写活动作用不大,即使它本身也有意义,但对于语文课的作用并不大。总而言之,语文课里学到的知识必须要用得上,“管用”是其根本特质。这句话还可以转化成一个延展性命题:语文课肯定要涉及语文之外的东西,但这些语文之外的东西之所以需要,就是因为它们对学生学习听说读写有作用。它们对学习听说读写有多大的作用,就会有多大的语文价值。用语言和文学有巨大的内涵来论证语文课要极大地拓展其内容范围,都是说着好听却根本做不到的虚幻之论。这样的主张错在没有课程论意识:因为课程是有边界的,说一门课无所不包,等于取消这门课。
那么,我们要学习哪些语文知识呢?这要由语文知识对听说读写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来确定。语文知识本身要遵循听说读写的真实状态来开发和呈现。现代语文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开发了许多称之为“知识”的东西。其中有许多要么与听说读写关系不大,要么本身就不是按照听说读写的真实状态来开发和呈现的。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子即是。这些知识充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这是“假语文”盛行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假语文”的实质是“假知识”,即不管用的知识。
在我们听说读写的实际状态中,有许多急需要开发和构建的知识。例如,在“PISA”测试中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在听说读写的实际状态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一类文本,而在现有的语文知识体系中,却不见其踪影。例如,在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英语)中出现的“信息类文本”“媒体文”等知识,在我们的语文知识体系中,要么无影无踪,要么隐藏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命名中。这些知识为什么重要?为什么不可或缺?因为它们是学生在实际的听说读写中要遇到、用到的知识,学生没有学到这样的知识,就会直接影响他们听说读写活动的顺利开展,直接影响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
以上是从课程层面谈美国语文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下面我以一堂具体的课谈谈什么是“真实”的语文教学。课程是回答语文课学什么,课堂则是回答语文课怎么学。所谓“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质是:要按照学生听说读写的真实状态来开展教学活动。下面我以在美国听到的一堂平平常常的剧本阅读课为例来阐述。
剧本是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在课堂里,学生用的并不是所谓的语文课本,而是独立的一本书。我去听课的时候,教师已经带领学生读了一个星期,后面大概还要三到四个星期。每个星期大致读一幕。那堂课教师首先讲了关于第一幕的测试题(以测试纸的方式),题目如下:
《第十二夜》第一幕测试
一、字符识别。
二、给无韵诗下定义。
三、解释影响莎士比亚在一个场景中使用散文笔调和诗意笔调的原因。
四、在第一幕中,这首十四行诗如何帮助我们认识了奥西诺的性格?
五、解释托比对安德鲁态度的原因。
六、“允许的傻瓜”的角色就是说权力即真理的人。费斯特在他与奥丽维娅第一次谈话时是如何表现这个角色的?
七、解释马伏里奥接近费斯特的原因。
八、在第一幕的结尾,奥丽维娅、薇奥拉和奥西诺是怎样卷入一个令人沮丧的求爱过程中的?
我听的这堂课是让学生看由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但并不是一口气看完,而是看一节后就停下来讨论。讨论题都印在一张纸上:
任何一部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都是导演对作品的一种解释。通常表现在导演对角色、表演、服装的设计,还有编辑对故事和内涵的情感倾向上。请跟着Trevor Nunn(导演的名字――笔者注),按照你的想法来读《第十二夜》,用清晰的文字和完整的段落发表评论,并阐释自己的意见和理由。
1. Trevor Nunn用原作序言开始他的电影。一个全新的以船为背景的场景和一个改造过的第一幕第二场伴随着莎士比亚的声音呈现出来。这对于观众,尤其是一个没读过原剧本的观众有什么重要的帮助?
2. Trevor Nunn把16世纪的剧本改成19世纪的故事,你怎么看?
3.请对下列演员的表演发表你的看法。(演员名字省略)
这是一堂我们称之为家常课的课,其间并没有看到在我们所谓“公开课”里常看到的导入、铺垫、、总结等套路,可以说整堂课平平淡淡,按照我们的评价标准可以说是毫无亮点。可是下课后,我又分明感觉到,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个收获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解决了学生可能遇到的阅读困难,帮助学生真正读懂了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
我们先从教学内容方面来分析关于第一幕的测试题。第一道题目是人物识记。这是阅读剧本最基本的要求――记住人物。第二道题目是关于一个剧本中涉及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不专门介绍,而是随文学习,目的很明确,为了帮助学生读好剧本。第三、四道题目是关于剧本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的,提醒学生关注剧本的艺术特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能力。第五、六、七道题目都是关于人物与情节的,这是剧本阅读的重点。我曾在《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书中介绍过美国课堂里经常使用到的这种“测试纸”,其实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清单。从这种测试纸或讨论表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教学内容。跟我国语文课堂不同的是,他们的这种教学内容及其课堂教学推进都很朴实,没有起承转合的“花样”。我在与上课的老师讨论时,讲了这样的感受:教学内容似乎是“散”的,并不系统。对此,这位老师说:“我只是感觉到学生在读剧本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就教什么,我并不打算打乱学生自己读剧本的进程。”“不打乱学生读剧本的进程”,我的理解就是“按照学生阅读剧本的实际状态来教学生”之意。仔细想想,这实际上是很有道理的:学生在阅读剧本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只不过他们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不够完善、不够专业,教师要做的并不是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撇在一边,从头到尾重新构建一个新的阅读模型,而是要从学生实际的阅读状态出发,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阅读方式。这样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到的是管用的阅读方法,即为“真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要讲究恰当的教学方法,其实众多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我们不能绝对的厚此薄彼,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也就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所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非常重要的两项基本功,我们应该在课上给同学们更多的练习机会,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一次初中语文的听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孔乙己》一课的时候,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就要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之后,要让同学们知道描写的是谁。从实际情形来看,学生的表现非常好,训练目的很明确,训练效果也很到位。我们共同分析,成功的关键在于这位教师选择了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利用合适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是一种很常见也很常用的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选择的练习内容恰当。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实效。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那样就会浪费时间,让学生们一无所获。不能只是为了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没有充分的准备,不对仿写内容进行有效的选择就带入课堂,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读写结合的时候,我们教师一定要看读的内容和写的内容能否结合,如果不能结合的切不可勉强,那样做的只是无用功。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描写,寻找这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教师还应该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指导,这样学生做起来才能有据可依,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入自己的独特的创新,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大加强了,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学生的能力也会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一大部分。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美。在范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情真意切,非常投入的,带着适合的感情来朗读,把学生们引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感染学生。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能力,更要培养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需要教师的正确诱导和鼓励。把思想品德教育融进阅读教学中,是当前教改的一大趋势。李岚清在《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这么重要的任务,仅靠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是不够的,非常需要语文发展它的优势,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愉悦情感,便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意激励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在语文课上的巧妙运用,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在语文课上,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这样的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比如我们可以进行配乐朗诵,可以播放相关的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运用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增加课堂内容,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的教学内容。教师也不会再那么累了。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实用性;观念突破;灵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06-02
中职学校中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能力相对较差,他们进入中职学校读书,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为了顺利就业。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基础课教学的态度也不是很明确,由于基础课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少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上基础课,同时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学生、社会的变化,不能改革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造成师生间的矛盾,使得语文教学更是举步维艰。针对以上现象,本人在教学过程当中,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变化的尝试,现把这些变化总结如下。
一、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色适当改变讲解内容,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
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全国通用教材,是兼顾各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对于个别学校的特定专业学生并非完全适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下功夫去研究学生、研究专业,然后根据本专业、本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决定讲解的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变化、社会的需求。中职语文教学应提前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适应社会做好准备,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通过讲授课文,教师可分析邹忌讽谏齐王的说话艺术,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教师可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如航空动车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如何与乘客进行沟通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沟通与合作。这种技巧包括: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为对方打算、婉言相劝、先对方之忧而忧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去学。
二、把文科基础课内容融入语文教学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在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政治、礼仪、道德等是不分家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没有中学升学的压力,这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在中职学校的语文学习,不仅要注重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要注重知识面的扩大。目前,一般的中职学校开设的文科基础课有语文、德育、礼仪等。这种分类是自然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中的深刻体现,它的优点是学科化,方便教学。缺点是把内容相近、功能互通的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把教学内容客观化。其实,语文、德育、礼仪、政治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主观情感因素,要求学生学会感悟与想象。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只能学会书本中的条条框框,只会在试卷中写出好成绩,能否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还得通过学生在生活中耳濡目染,通过学习教师、同学的行为,感同身受,通过阅读感悟。礼仪教学中人文性的学习更是不容忽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把礼仪教学穿插于语文教学中间,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语文课堂会更感兴趣,教师的教学也会更加生动,更有活力,而不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当然,历史、政治、地理也可以融人语文课的教学当中,学生可以从教师“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文化的伟大、知识的浩瀚,从而对读书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唯有新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使其永远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旺盛的求知欲。下面介绍几种中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
1.对话教学法。对话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课堂宽松气氛的营造,否则就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学《项链》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了总结,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愉快教学法。一些有情节的文章,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这种方法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十分有效。例如,我在教《项链》时,让学生课下排练,课堂演出,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人物的性格、课文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学习《阿Q正传》一文时,让学生观看《阿Q正传》电影,并讨论其中的情节,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3.自主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法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等方面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体验价值,从而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论语七则》一文时,我让学生在课下收集儒家思想的资料,并让学生体会儒家思想对我们现在生活的深刻影响。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知道了儒家思想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发展脉络,而且对我们现在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热爱生活。
中职语文课教学,不但要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所具有的双重职能――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中职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往往忽略公共文化课,因此语文教师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学习同学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
参考文献:
[1]岳曼.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J].陕西教育,2009,(3).
[2]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教育,2008,(8).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22-02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承担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现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都普遍将其开设为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但是,笔者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虽然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仍然处于边缘位置。依然存在教学课时不足、师资欠缺、教学手段更新缓慢等尴尬的现象,甚至面临停开的危险。笔者结果自身教学工作的经验,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析。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边缘化”,地位薄弱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基础学科地位时有动摇,教学随意性现象十分严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在技术上有专业特长,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强。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所占比重很大,认为专业实践训练课程非开不可,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则认为是非专业性课程,其课时安排可多可少,甚至可以不开。因而大学语文时常遭受其它课程的排挤,课时一减再减。个别学校甚至为了给专业课和其它课让道,大学语文中途“下岗”也屡见不鲜,已经被“边缘化”, 学科地位非常薄弱。
(二)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的前身大部分为职业中专,在很多高职院校,语文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上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语文课教师队伍组成十分复杂,往往是代课者、兼课者居多,大学语文课专任教师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专任教师,也是专职不专心,良芳不齐,总体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因此,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师资队伍整体力比较薄弱。教师要真正教好高职语文课,确实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要吸住学生,也就得在教学和教法上求深、求精、求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师资队伍巫待加强。
(三)教学内容缺少新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的浅层表面,而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高层次要求,即把大学语文课程简单地理解为中学语文延伸,忽略了学生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的高层次的语文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常用的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偏重于对思想内容的考虑,用圈定的某些思想内容去教育大学生,结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本应有的感动人、感染人、教育人的功效。另一方面,很多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以及国外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占得太少,使得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对大学语文不能产生共鸣。
(四)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
评价体系即考试模式是检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模式上,传统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比如,命题单一,考试的题型除作文外,多为客观选择题,标准答案唯一,缺少促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的考查方式。另外,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也很难在命题中体现出来。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认识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对培养人才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原高教司文科处长徐晖曾指出:“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学语文课程上。《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和感染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其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是一般政治理论课和人文修养课所无法取代的。”大学语文对于高校,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应是单一性的,“复合性”是其必然的要求,而大学语文在这一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高职院校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并开好这门课程。
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一定要紧紧把握这一理念和目标,从对单篇课文、单一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到深入对整个人文精神的渗透和人文意识的培养上,都要高屋建瓴地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二)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纯文本的教学内容,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兴趣。因此,语文课教师必须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教师应该适当采用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上台演讲,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应该引进现代教学技术走进大学语文课堂,可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演示效果,还可增大课程容量、课堂密度。这就等于增加了许多无形的课时,尤其对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效果极佳。
教师还要不断的优化教学内容、扩展教学内容的外延,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只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可以把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包括进去,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注人时代的气息,可适当增加当今社会最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使大学语文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当代生活,还可增加反映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影视剧本以及最新科技发展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逐步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提倡素质教育不是要完全废除考试。但是,大学语文课如果单纯以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绩恐怕也是不合适的。所以,大学语文课应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其既能尽量体现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只以试卷为准,要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结合学生自身的水平综合考虑。应该以能力考核为主,可以采取口试与笔试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论文与答辩结合等形式。改重写轻说为说写并重,要着重提高“说”的考核比例,对讲演、讨论课、分角色口语表演等等都评定成绩,以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用创新教育思想去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坚持将人文精神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教学之中,就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浅识
自从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在不断摸索符合学生,符合语文教学发展,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语文教学手段和方式,应该说,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研究走过了这样一条探索之路:即由原先的“低效语文课堂”向“有效语文课堂”转变,由“有效语文课堂”提升到了“高效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那么,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能达到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教师备课就是高效课堂最为关键的一环
1.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思维敏捷、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教师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厚的理论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基础,也是高效课堂对教师的内在要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备教材。备课前,教师应反复通读教材,用心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在本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切不可在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盲目看教学用书对教材的分析,禁锢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备学生。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前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特点差异,关注共性、突出个性、有的放矢。三是备教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如何教写清楚,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最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
2.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要有准备
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被大家看重,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要落实预习环节就必须做到:要让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多表扬认真预习的同学,让这些同学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预习对学习的帮助,引导大家认清预习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开学初,教师应专门抽出时间对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要落实预习的检查环节。可制一张预习检查登记表,由组长根据预习要求逐项对照检查,由语文课代表和老师临时抽查,负责人对每位同学的预习情况在表上登记,使每位同学每一课的预习情况一目了然。对预习完成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完成不认真或未预习的同学要提出严肃的批评,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自觉性。
二、课堂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1.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语言条理清楚、准确精炼、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直接影响一节课的课堂效果。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激励评价。学生渴望获得成功,当自己在课堂上的某一次表现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时,会从内心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要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来学习,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自读思考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导,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品读文本,感悟思考。高效的课堂必然是一节思考的课堂,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常用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固定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小组人员按好、中、差均衡搭配,安排一名负责、优秀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共同学习小组合作要求,即组员必须在组长的安排下有序交流,人人参与,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并对他人发言做出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各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反馈。创设教学情境,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思维被激活了,个个积极参与,个个兴致盎然,轻松地学会了老师传授的方法。除此之外,常用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有:朗读擂台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开火车、猜谜语、做游戏等,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着眼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率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教育根本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多种多样。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但设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还需要我们广大语文老师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关键词:高效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手段
一、充分利用课堂黄金时段
课堂黄金时段指上课5分钟后的20分钟内的课堂时段,其间,学生的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是一节课的关键时段。我的办法是结合学生心理,灵活多变。例如,为完成“学会本课××个生字”这个课堂教学的目的,首先布置预习,教师列出表格,要求学生填出每个生字的除部首外有几画、在字典的第几页、生字组词、生字取何种解释、用生字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等内容。通过让学生动手查字典,动脑分析比较,选词义造句子,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疑问、解决疑难的能力。教师上课提问、检查,并讲解纠正。这样,便节省了“教拼音――讲解字形字义”的时间,保证了课堂黄金时段的优质高效。其次,科学设计有效落实知识点的实效课堂结构。实效课堂结构,就是根据不同的课型将一节课的中心环节安排在上课5分钟后的25分钟这段黄金时段之内,保证在有效落实知识点的黄金时段内让学生掌握所有新的知识点,圆满完成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复习引入(3分钟)―新知解疑(20分钟)―巩固提高(7分钟)―练习解难(8分钟)―全课总结(2分钟),的五段式结构就是一种优化课堂结构。
二、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识字教学中,特别是一些难读、难写、难记的字,必须教给学生最有效的识字方法,才能提高课堂识字效率。常用的方法是将学生难读、难写、难记的字编成顺口溜,将枯燥的识字过程趣味化。如教“攀”字,可编成:“左十八,右十八,中间竖俩叉,大字在屙屎,下边一手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分享识字的乐趣,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口头语言、提高记忆。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感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正因为有了朗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生机盎然,光彩夺目。那么,怎样才能使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走过场,保证朗读的时间
汉语的音乐性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决定着汉语教学必须以朗读为主,这是我国几十年语文教学积淀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认识存在偏颇,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的课堂表现形式大肆成风,很多时候,学生刚匆匆地浏览了一遍课文,甚至在多数学生还没有把课文读准确的情况下,就进入了小组交流讨论的环节,导致学生或漫无目的地乱说一气,或面面相觑,不知所云,看着热闹,实则是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形成了语文教学不读或读得不多的怪现象。因此在语文课上要给朗读留下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不读破句、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作个读书的样子,草草过场,像叶圣陶先生所批评的那样“随口念一遍”就算了。还要给读后评价留下时间,让读完之后的学生能对自己的朗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二、坚持范读,唤起学生的感情
曾经,老师的范读是课堂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但是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动画式的演示课文内容,或播放课文录音渐渐取代了老师的范读。其实,这种做法还是有待商榷的。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现场范读十分重要。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丰富敏锐的感受力大有好处。特别像《再见了,亲人》和《七律》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和诗歌,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就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更不能感受到诗歌所表现的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和中国工农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出色的范读不但可以为学生正音,还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范读传递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和情感趋向,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你在哪里》时,范读全诗,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致,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沉思念和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沉浸在对的深切缅怀之中。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目标明确,教给朗读的方法
在语文课程中,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技能,其自身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但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又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教学中要在把握好课文朗读训练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篇目,将训练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当前很多教师,因为怕在课改中被评价为穿新鞋,走老路,所以上课时该讲的也不敢讲了,该指导的也不去指导了。作为教师,有时候直接“告诉”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如结合具体课文,告诉学生朗读时语气语调要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奇、命令、号召等句子,语调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不可打乱。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朗读感情热烈、气氛紧张、欢乐愉快的句子时,速度加快。朗读沉郁、凄凉的句子时,速度可适当放慢等。就文体来说,要让学生大体了解诗歌、散文怎么读,寓言、童话、说明文怎么读等,使学生尽快掌握方法,少走弯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精心设计,选择朗读的落点
由于各种语言的不同,它的教法肯定有同有异,各自语言有各自的教法和关注重点。藏语文教学方法上,先前的教育家和翻译师们谈到藏语文的教法基础于朗读,也就是小学一到六年级乃至初中必须把朗读放在首位,藏语文不同于汉语文,汉语的生字要一个一个地去学,而藏语里学会了三十个声母和四个声调后,就从声母里分韵母,所有的生字和词语一拼读就会,只要你会读就会写。藏语文创始者通弥 桑布扎讲到,朗读是藏文之基,熟读藏文学会一切。强调了藏语文里朗读的重要性。
本人也在多年的藏语文教学经验中深深体会到,不注重朗读去教语法效果真是不佳,就如不长叶求开花,不开花求果实。而注重朗读,让学生不断地读,熟读后去教语法时,老师讲解不多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这就是集云而求雨。
一年级朗读念诵时,第一学期要认清藏语元音与辅音字等,前加与后加字,上加与下加等的组配要弄清楚,以此打下扎实的基础,课本上出现的名词特别要注意拼读。第二学期藏文楷书和藏文草书拼读要认真,仔细,写法上元音辅音和上下的大写字体,楷书等全都用藏文草书的写法去写,写时大写合适、不越线、字体写美、前加后加,上加下加要标在该字的上面,不能离字。
二年级朗读念诵时,在读音标准的基础上学读词,词语读音标准的基础上去念句子。写法上先写好字,再扩展到词语,写好词语的基础上扩展学习写句子,并注意要边读边写。
三年级朗读念诵时,草书和楷书要都能通读,从会读句子扩展到能连读几个句子,再到能熟读整个课文,读的过程中能理解课文。为了不致混用字词,要开始背诵藏语文《正字法》,边背边用,边读边写。
四年级朗读念诵时,对所读课文进行分段、段意、课文的总结要在读的过程中弄会。开始学会读藏文章草。读时要会流露感情,分清重读部分和轻读部分,使课文要读的生动活泼。写法上注意造句,会写常用条子。如借条、请假条等。在会背藏语《正字法》的基础上写作不能有错别字,且开始背诵藏语语法。
五年级朗读念诵时,在熟读章草的基础上,能对课文进行分段,整个课文的中心思想要能总结。报纸、期刊、杂志等的作文会读,且中心能讲出来。写法上,开始写草书,用草书能写常用条子及作文。语法上会背语法的同时运用,把藏语里的连词,借词等用上,不能混淆。
【关键词】有效 职高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172-01
在职高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尽量要做到以学生为本,还应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以达到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 职高语文课堂的特殊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互相配合关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学生也要积极配合老师。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体现。
在职业高中的语文课堂中,职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语文基础可想而知,而且大部分学生进职业高中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所以对学生来说,他们极易产生一种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的思想。职校生源素质差,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淡薄、行为习惯差,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不用心思考,有时候还会表现出一些不符合常规的动作行为。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可能借此机会在一起聊天、起哄,最后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结果是一问三不知。课后练习和平时作业,学生是能不做就不做,因为没有考试成绩的压力,所以学生大都在逃避。
作为职高的教师,也是要按照规定和学校进度,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也不能把主要时间用在对课堂纪律的管理上,还需要兼顾教学任务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不敢大胆改革教学方法,目前提倡的讨论法和问题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学生不会和不想回答是两个主要的障碍,教学易陷入僵持局面。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法。
从以上因素考虑,目前职高语文课堂中存在着教师讲和学生听两个方面,没有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产生了一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状。
二 职高语文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职高语文教学目标与普高语文教学目标存在差异,两者各有侧重。职校语文能力目标设计应着重突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综合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1)认知语言的思维能力;(2)实用文体的写作(以应用文写作为主);(3)体现专业特点的听说能力。
在目前职业高中使用的教材中,语文课本和练习册的编排都是按照这个目标来设置的,每一单元中的普通课文和综合实践活动练习都是各占一半课时,其中在一年级的语文练习册中,每一单元都会有简单的应用文写作练习,让大家找出错误并改正。在语文课本中,专门有一个单元来学习应用文写作,平时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文体,都会给学生作简单介绍并要求进行专门练习。并设置了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 做好导课
在课堂的45分钟有限时间里,学生和教师都要充分合理利用。在每次上课前的五分钟,可以用来讲故事,把这五分钟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来支配,让学生上台讲一件小事情,给每个上台讲故事的学生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可以自由选材。但也要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时间要严格要求,其次语言要流畅,再次要求学生态度自然,这样才能达到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胆识的目的。
教师可利用这五分钟为学生讲述一些具有哲理性的小故事。这种做法主要有三个作用:(1)让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2)让学生在听了故事后思考,从中得到一种教育或人生的启示,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人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3)为学生写作文准备了素材,不会总觉得没话可说,无事可写,避免挤牙膏式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