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范文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第1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 培育 阅读 激发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语文教学在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博大精深的语言及感悟浓郁的人文思想的同时,还要重视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当前的语文教学较之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有所变化。

一、语文学习由主渠道变多渠道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但主渠道不是单渠道,要在承认课堂主渠道的前提下,突破课堂的局限,为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1.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学生语文学得好,得益于自己长期的课外阅读,这是不争的事实。著名作家吴伯萧先生曾对语文教学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阅读原文上。要在紧张的语文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挪出一方空间,让学生进行轻松自由的阅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即读自己喜欢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不用作思考题,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再去找一本。这样的阅读就是一种自主性阅读。

2.开设选修课。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到前苏联的影响,一直没有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常常“千人一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用班级授课的方式,一个教师甚至一次可以同时对300个学生授课,学生要接受这样的教学,前提就是要隐藏自己的个性。”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恰恰是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因而,作为以大班授课为主的我国基础教育,选修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新课标规定,选修课设计五个系列,学校可根据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及实际水平自主设计模块。通过丰富多彩、灵活生动的选修课教学,学生知识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教师只要适时地启发他们去感悟文学教学,学生知识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教师只要适时地启发他们去感悟文学艺术的魅力,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文学素养的提高。

3.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诸如组织各种社团(如:文学社、读书协会、演讲协会等),举办多种活动(如:艺术节、文化节、参观、访问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游戏。

4.强调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关心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学生不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得”,还需要自然状态下的“习得”,学生学数理化,学史地生都以汉语文字为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语文;学生与他人交流,使用的是母语,也可以视作语言实践;学生的书面作业(外语、数学除外),更是语言实践。语文教师必须主动与各科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语言“习得”。

5.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这也是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生活、网络、语文学习,三者已形成一个整体,正如有人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二、语文课堂由讲堂变学堂

从“讲堂”到“学堂”,虽一字之差而境界顿出,标志着对课堂教学主体的再界定和语文教学价值重心的位移。要想由“讲堂”变“学堂”,首先教师要转换角色。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处于“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我讲你听”的优势地位;学生处于受教育、受灌输、被摆布弱势地位,主观能动性自然难以发挥。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要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教师应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形成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教师要做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探索,并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其次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尽管在上一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口号,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位,要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结合,要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沉入文本,感受内容,感受语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赏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由屈从于教师或权威指令的“被压迫者”转换为平等交流和沟通的“对话者”,由顺应教师意愿或思路的“取悦者”转换为互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合作者”,由忍受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克己者”转换为敢于诘难、敢于争辩的“批判者”。养成学生问苍茫宇宙、就天人之际的博大的人文襟怀。

三、教学模式由填鸭式、诱导式变为共享式

李镇西先生曾比喻性地分析语文教学中的三种模式,教师不研究学生食欲如何、消化能力如何,也不顾囊中的精神食粮营养程度如何,一味居高临下地“填”和“灌”的填鸭式;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美餐”的情境氛围,刺激学生食欲,使其本能地、主动地就餐的诱导式;教师以“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身份引导众生共进“美餐”,一起品尝的共享式。应当看到填鸭式和诱导式有形式之别,无实质之异,都是以教课书为代表的教学内容的天然富有营养,以教师为象征性的教学权威的天然正确为前提而展开的教学。所以,在新课标下必须将传统的“填鸭式”、“诱导式”变为“共享式”。因为共享式具有自和互补性两大特征,自就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语文学习内容,选择语文学习方式,选择语文作业,选择形形的语文学习资源。互补性就是鼓励学生积极交往,多边互动。面对有口皆碑的言语作品,既需要自身细嚼慢咽、含英咀华,也需要与伙伴交流人中滋味及感受;物别是面对各执己见,众说纷纭的多样化体验,他人的评说将有助于自己拓展视野、丰富感知、完善思想。在这里,互动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真诚平等的对话,在生本、本本、师生多边之间展开的,以人格平等为基准的对话。置身在这种等边对话框架内,教师是对话的主持人和对话进程的协调者;置身在这种等边对话框架内,学生既善于倾听,更乐于表达,他们在诚恳的倾听中学会思考,在坦率的表达中获得进步;日益趋向个性化的言语,不仅仅是他们所使用的一种工具或技能,更是他们心灵搏动本身、血脉涌动本身――由此,他们就会获得超越语文学科意义上的完美成长。

四、教学评价手段由一元化变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它旨在促进发展。因此,要改变过去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作法,要将考试与其他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改变过去过分注重等级、注重量化的做法。要处理好几种评价方式的关系。

1.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都很重要,但要加强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这样一种评价:不断地反馈给学生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信息。“它的重点在于对学生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教育评价学》)在认知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一个单元、一个知识点进行诊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以检测知识为目标的考试转换为诊断性评价,就提升了教学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总结性评价往往表现为学期考试、学年考试。对这种考试,大家的目光都不自觉地聚焦在分数上,但人们往往忘记了分数不等值规律。因此,在对学习个体的学业成绩进行分析时,更多地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研究考试的效果。

2.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用数字精确地描述被评价的对象,是定量评价的特点,而定性评价则是对被评价对象的性质、特点、状态的描述,具有模糊性。整合其效能,无疑会强化语文的效能。

第2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范文

一、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避免以往过分强调思想性或文学性的倾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形势下,教师要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实现多极化教学目标转变,弘扬人文精神。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教学方法上,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教师还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课堂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7~9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改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促使我们的学生跳出语文课本的小圈子,拓展认知范围,多学博采,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

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正确的教育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死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受用终生的能力,所以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阅读训练时,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问题设置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另一方面要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问题设置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四、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第3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存在问题

面对新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学策略。

一、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1.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标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要开展好合作学习,人际交往智能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2.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新课标强调自主性。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近年来,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这需要学生对自己有良好的认知,即是白知自省智能,利用学生的这种智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标强调探究性。探究学习是指学生 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学习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活动,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外界可以对个体施加影响,但无法代替个体活动。学生只有在 自主探索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学习。

二、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现象仍然严重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用测试的方法来替代教学,用各种各样的测试题来替代课文赏析与领悟,课文被废置一旁,或者在一些拙劣的设计者手下被切割成零乱的碎块。结果使人们认识事物的正常程序和流程被割断、破坏了,留在学生头脑里的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片断。这暴露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利益旋涡中的高中语文教育,千疮百孔,沦落为一块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2.互动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理解新课标出现偏差,追求形式,在有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简单地将几个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坐在一起,各自嗡嗡片刻,而自己却成了旁观者。像这样任学生自我探讨、自我分析、自我回答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反而会让学生走入误区。这都是教师自身能力有限,不能适应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才使得互动成为形式。

3.教学模式化

现在,上课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必须使用多媒体。其实,真正的新课程改革是凸显教师的个人风采,突出文本特色,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的探究过程。多媒体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教师使用各种教育手段的熟练程度,那就事与愿违了。多媒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对观念、过程、方法及师生角色等诸多深层面赋予了新的含义。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建议

1.贯彻真正的素质教育

语文考试制度不改,语文教改将是一句空话,因为教师和学生的近期直接目的全是为了考试成绩(分数),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这是不可改变的。因此,高考命题对教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前面讲了,高中语文教学最核心的目标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素质。此三者也确实代表了整个语文能力。要使教学朝这个目标去努力,那么考试内容就必须是这几方面的能力检测。这样才会使考试成绩真正与语文能力相一致,就可真正避免高分低能。

2.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

教学活动应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同步教学的同时,应当更多地考虑差异教学。即“因学生之才而施教”“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①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3.优化教学方法,向科学施教要效益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很多老师已经自觉注意并努力应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情确定的。

参考文献:

第4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合作学习 培养能力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以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我们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我们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有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开放课堂,教师应树立服务意识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我们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我们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我们教师还应树立服务意识,把“玩”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的课堂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常言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结合语文特有的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机会,合作学习

第5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会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迭起,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是,我们在看到很多老师大胆创新、张扬教学个性、追求教学风格的同时,也发现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现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几点体会。

1重“文”轻“语”

新课标中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性化的统一,但在课改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一些教师往往在偏重人文内涵的发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其实,基础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发展中所必须具备的,是不能忽视的。应该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语言文字,离开了“工具性”来谈“人文性”,那就是有舟无水,将寸步难行。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忽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就会内容空洞,学生就会难以把握,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试想,如果学生生字不认识,词不懂意思,课文读不流畅,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是成了空架子、花架子?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由以往的“头轻脚重”变成现在的“头重脚轻”,不然,那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2无效的讨论

不可否认,新课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有的老师使用讨论法,仅仅是为了以此换得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标签,是把讨论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讨论:老师提出问题,一声令下后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老师则这里站站,那里看看,像一个旁观者,任凭学生七嘴八舌,泛泛而谈,几分钟后,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停止,接下来就是几个优等生展示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听客”,而老师不管讨论出来的结果有没有价值,总是左一个“讲得好”,右一个“掌声鼓励”……可想而知,这样的讨论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所以真正的讨论,就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对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要有实质性的评价,能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不能什么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然,学生会认为谁说的都有道理,怎么理解都可以,这样就使语文课堂变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了。

3花样繁多的“创新”

当今教育界时髦的一个词语恐怕就是“创新”。有的老师不是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功夫花在钻研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格上,而是盲目“跟风”,追求“时髦”,做创新的表面文章,花样一个接着一个。于是乎,语文课堂就出现了一些五花八门的怪现象。如有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成港台明星绯闻课的……。难怪一些老师戏言:“一年一个新花样,学来学去学不像。刚刚觉得有点像,又来一个新花样。”

4多媒体的使用不当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在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的同时,也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以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和音响效果等直观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文本资料等优势,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过当使用或使用不当,有时会成为干扰教学的因素,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会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有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对课文的解读或构思动笔时间。特别是在许多观摩课、公开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昕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优秀课”。如松中一位教师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入时即播放《好汉歌》和林冲枪挑陆虞候的电视剧片段,讲解时又反复插入电视剧片段,课堂总结又是在《好汉歌》和林冲夜走梁山的电视剧片段中结束。课虽很热闹,但这课堂与其说是语文课,到不如说是影视欣赏课。因为在整堂课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读一句原文,看一遍课文,只是联系歌曲和电视剧镜头来分析人物形象。要知道,电视剧中的林冲是导演心目中的林冲,而不是作者心目中原有的林冲,更不是学生读原文所感受到的林冲。可见,借助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

第6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自主 能力

一、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要正确处理自主学习和主导作用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要正确处理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第7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课堂

“新课标”理论的提出,以及“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等为教师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教师是如何成为教学过程“重组者”和动态生成“推进者”,从而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呢?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从教师身上看到如下可喜的变化:

一、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教师上课过程的表现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数学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研究性学习”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练习、回答问题和记笔记,整个思路是跟着教师转,活动比较整齐划一且呈现集体化的特征;而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同时,多元智能实验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脱颖而出。

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牵头,由各班班主任参与,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性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在新基础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第8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 反思

一、 关于宽容与严厉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标提倡: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教师一定宽容对待学生创新活动中的挫折与失败,善于发现与肯定学生失败的创新过程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例如一位教师讲述《爱迪生》时,学生逐段朗读课文,读得流畅、正确,有滋有味,富有感彩,每一位听课教师由衷信服。然而,文章读完后,一个女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教师问:“你有问题吗?”“老师,我还想朗读第四自然段。”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位教师显然没有准备,不由自主的脸红了,然而,他马上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好的,你想读,就读吧”。这位女同学也没想到老师在如此场合满足她的要求,顿时,激动和紧张热流涌遍了全身,嗓音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位教师可以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进行讲课的征程了。但是,他却没有让女生坐下,带笑容说:“这位女同学真了不起,敢于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因为紧张,读得不太流利,她一定能读好这段的,你愿意再读一遍吗?”“愿意!”……教师教学不仅仅传授本领,必须注重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如果教师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不予理睬,继续自己的讲课,这位学生的学是不能积极主动、兴味盎然的,“促进学生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必须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促使学生自觉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一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

二、关于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这一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获取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是教师常用的方式。自主学习的提倡,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必须看到一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放任自流,杂乱无章,有些过火。例如有的教师:“这一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呐喊: “我,我……”有的竟然离开了座位,走到了讲台前。“××同学,你回答。”其余同学的手仍然高举着,甚至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观点。这是什么呢? “自主学习”成了教师撒手不管的学习,课堂成了市场。自主学习必须是教师引导、暗示、有效监督的自主性学习。教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倾听如何分享别人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必须鼓励积极思维、积极表达,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教师沉浸于课堂活跃的情景之中,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这样的课堂何谈高效?教师要追求课堂外在形式的生动活泼,也要追求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例如读课文时,有的教师主张: “你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你想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阅读水平始终处于同一起点,不见起色,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一定的。教学过程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讲述《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阅读一定读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接着示范,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学生一片掌声。)如何读得有韵味呢?那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进入情境画面。自由阅读课文时,划下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认同,感悟了读书的方法,感受了阅读的魅力,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时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三、关于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标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活动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进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也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教师必须随机应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参与,真情释放,教师仔细聆听,倾情奔放。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师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对话中生成,生成中引导,引导中感悟。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教师的点拨,同学的启发,忽有所感,忽有所悟,于是有了创新,也就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需要的。例如讲述《灰姑娘》时,教师预设的问题贯穿始终,每个问题独具匠心。问题之一:你喜欢哪一个故事?哪一个不喜欢?说说原因。问题之二: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是否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说说心里话。问题之三:因为后妈不愿意辛黛瑞拉参加舞会,自己放弃了机会,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问题之四:故事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问题之一学生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问题之二、三教师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学会爱自己。问题之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叶莹.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4,31:94.

[2]范云贵. 解析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 新课程(小学),2014,01:11.

[3]杨静.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 校园英语,2014,07:34.

[4]袁向辉.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中),2014,07:28-29.

[5]王丽荣.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 赤子(中旬),2014,02:273.

[6]彭秀清.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3:93.

第9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仅仅是在课本范围之内对知识进行讲解,对于知识只是进行单纯的灌输,使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受到影响,有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想要将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提高,就要将学习内容进行积极探索与拓展。

一、时代的背景

众所周知,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使学生的修养进行不断的提高,可以将课堂进行充分的丰富。但是,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对语文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也要使学生通过学习热爱生活,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应道理。想要将这些目标实现,就要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使语文的教学能够具备更多的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其他的知识,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培养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意识,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作用

素质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在学习的手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以及探索,为了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就需要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只有拓展以及延伸之后才能够使学生获得获得更多知识,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一)将语文的知识进行增加

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点滴,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素材。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依据课本提供的知识为前提将内容拓展以及延伸。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自然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将社会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方面的知识融入教学中,如国家的大事、个人的相关事情、友情故事以及爱情故事等。这样,学生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课程上,对学生的道德能够进行一定的教育。总而言之,将内容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会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充实语文课堂,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方面得到显著增加,同时能够使学生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在相关的事件中获得一定的感悟,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的优秀做法以及行为进行有效的效仿,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二)将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

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有许多方法,对教材具备一定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的前提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教师要对教材具备一定了解,以教材为出发点,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才能够保障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具备一定的了解之后,会将教材重点进行了解以及掌握,依据学生兴趣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会有效增加,学生在经过教师引导之后,会将自身在学习方面的兴趣得到有效强化,在学习方面的热情被充分激发,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三、相关的措施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能够使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知识有效增加,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但是,在对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时,对采取的措施要进行细致的探讨,经过研究之后确定具体的措施,保障采取措施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之后,能够符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综合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一)发挥评说作用

将语文的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可以采取很多手段,其中发挥评说作用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与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后,对语文的章节以及文章具备独特的看法以及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将独特的看法以及认识进行总结,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进行积极的交流,对于章节以及文章掌握的情况教师也能够及时的了解。同时,这种方式方法能够将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学生对于章节以及文章的看法以及认识是独特的,都具备自己的想法看法,在章节以及文章的学习过后,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方法将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

(二)将内容形象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学的内容方面看到的是文字,是非常抽象的,没有办法对学习的内容具备生动形象的理解。因此,在对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内容形象化,使学生能够对内容具备生动形象的理解。教师可以采取许多措施将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通过图画的形式将内容进行形象的表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减少障碍,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得到培养,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创造力以及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对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时,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对内容具备生动形象的理解,使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得到培养,将学生综合的素质进行有效提升,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三)具体事件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对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时,对具体事件要充分的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例如在学生以及教师身边发生的事情等,都可以将它们进行充分的运用,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素材。对事件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融入与语文方面相关的元素,可以将具体事件变为语文教学的素材,丰富课堂的教学。

对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时存在许多方法,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与探讨,对与语文相关的素材要及时发现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将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以及拓展。使学生增加语文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情感得到不断培养,将学生综合的素质进行有效提升,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最终保障语文的教学目的能够顺利实现。

总结:

在新课标背景之下,对小学的语文教学在内容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将语文的知识进行增加,将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因此,教师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将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充分发挥评说作用,将内容形象化,同时对具体事件要做到充分的运用,使内容得到有效的延伸以及拓展,使学生综合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最终保障语文的教学目的能够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