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语文国学经典传统文化
一、诵读国学经典,体验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让他们在诵读过程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这样做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习惯。
(一)留足诵读时间
给学生留出适当的诵读时间,是提升学生国学兴趣的重要基础。大多数高中生囿于课时安排,无法抽出过多的时间去阅读。鉴于此,教师应当给学生留足诵读时间,让他们能够充分体验传统文化。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晨读时间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记忆、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高中生系统学习国学知识最关键的一点。在晨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国学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诗经》等。教师也可以利用每周或每月举办的荐读会向学生推荐书目。教师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诵读,在共同诵读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交流,积极促进学生对诵读内容的理解,并及时规范学生的诵读方式。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留一部分诵读时间,有了时间的基础,再加上学校的氛围,学生就会逐渐喜欢上国学经典。而国学诵读又能减低学业压力,更好地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
(二)拓展诵读渠道
为了营造更加轻松活泼的诵读氛围,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诵读渠道,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诵读机会,如利用课堂或自习时间,选择《三字经》《庄子》《千字文》等可读性较强的经典作品安排学生诵读并交流。无论是晨读时间还是课外时间,这种诵读一定要有规律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制订一份时间表,让学生有计划地诵读。就高中阶段而言,这种诵读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在于能够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学生应对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题提供支持。
二、融入国学经典,优化阅读教学
丰富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将语文学科与国学文化相融合,推动课堂从传统型向现代化和多元化转型,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促进学生从被动的“填鸭式”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显得极为重要。只有在学生对高中语文中的国学精粹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去感悟传统文化。
(一)利用媒体激趣
在网络时代,大多数学生把目光放在流行文化上,而缺乏对国学经典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国学经典让大多数学生有一种畏惧感,尤其是在与文言文的多次“交锋”之后,学生基本丧失了对国学经典的兴趣。笔者认为,畏惧心理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节点,倘若不能及时突破,必将影响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展现国学经典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可以事先利用多媒体展现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该诗的写作背景,并让学生了解蜀道的真实景象。这就为随后的课堂讲解奠定了基础,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主旨。尤其是针对重点诗句,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学生可以充分结合之前的背景介绍,更为精准地体会李白当时的情感。这样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魅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课堂趣味,做到既有趣又有益。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逐渐与教学相结合并被运用到了日常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借助活动提效
在教学中举办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开展。教师应适当举办国学经典阅读和分享活动,并给予表现突出的学生必要的物质奖励,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举办这样的活动,首先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链接经典拓展
为了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教师很有必要给学生补充更多的国学经典知识,并与课本中的知识相衔接。例如,《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经典篇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拓展《孟子》中的其他经典篇章,并在讲解中丰富学生对孟子其人其事的认识,从而带动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三、借鉴国学经典,提升习作水平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当前许多高中生比较惧怕的语文学习内容之一。大多数学生的写作都流于形式,题材陈旧,语言单调,情感空泛,难以表达出内心所想,更有甚者,自己写出的作文自己都不愿意读。在这一问题上,阅读国学经典作品是一个破解之道。国学经典文化底蕴深厚,其谋篇布局和思想精髓可为学生当下的写作提供模板。高中生在国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中,认真记忆名段名句,运用到日常的作文写作中,必能使文章整体出彩,尤其是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精神,更能升华学生作文的深度。笔者认为,即便是阅读国学经典的白话版读物,对学生的写作也会有所帮助。国学经典作品中,尤其是唐宋时期的一些散文中,其整体的谋篇布局及写作技法都值得学生借鉴和模仿,也能帮助学生克服写作方面的心理障碍。
(一)通过经典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目的是理解经典,而对国学经典的深度理解又可促进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消化与吸收。当学生真正从国学经典中汲取了营养,他们就有可能将国学经典中有用的素材内化成自己的作文素材储备,这样就便于在写作时自由使用。但必须注意的是,通过阅读积累国学经典素材,必须以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为前提。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则有可能得不偿失。以李清照的词为例,学生在阅读和积累的时候必须正确区分作者南渡前后两个时期词作情感色彩的变化,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在运用时符合语境。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对诵读的经典诗句科学分类,如田园类、边塞类、离别类、怀古类等,学生要根据不同的类别反复记忆,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在运用的时候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关键词 创造性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Creative Teaching
LIAO Xiaoli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creative teaching is the needs of reality and the call of society,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a brief statement in the meaning of creative teaching and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Analysis teaching problems exist in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creative teaching, which gived some solving strategies, and point out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language creative teaching l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reative teaching;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时代,同志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对怎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曾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要创造性地学”的教育观。因此研究和倡导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创造性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是培养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它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教师屈从高考,片面强调升学率和外部评价,培养的学生头脑死板,高分低能,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如何摆脱现状,走出困境,时代和现实都要求我们开辟创新之路,改革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造才能的人。
1 创造性教学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创造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的,何谓创造性教学?较为流行的有以下几种观点:(1)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2)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3)创造性教学是适应未来的教学;(4)创造性教学是适应人类创造本性的教学。①我们认为创造性教学应该是教师采用一定教学方法,借助教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地传授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创造技能,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教育活动。创造性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创造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②
创造性教学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1)问题性。创造性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过程的强烈愿望,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2)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过程,改变了传统教学不承认学生的认识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能动反映的不足。探究意味着独辟蹊径,也意味着尝试错误、克服困难,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2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在创造性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阶段的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一方面影响到输入大学人才的整体人文素质,另一方面,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高中语文教学的好坏成为了学生语文能力是否有一个质的飞跃的关键点。目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没有意识到学生在这个阶段发展的重要性,更忽视了创新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呼唤,显示出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2.1 高中语文教学观念落后
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认为,语文的教学说到底就是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本身就枯燥乏味,根本无创造性可言。何况在我国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知识教育是首要的,若是重视创造性教学就会弱化学生知识的学习,在高考面前会吃亏。学校教师为了替学校吸引好的生源,片面追求升学率,十分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教学方法,把学生能取得高分视为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然不顾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死板
时至今日,那种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依然没有退出教学舞台。在很多高中学校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老师在讲台上十分卖力地讲,而学生形同木偶,只是机械地做笔记,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根本就没有消化。教学方法常常是一生平,二背景,三层次,四思想,五特色五个方面。③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套路毫无兴趣。
2.3 高中语文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师只有很好地理解了教材,深得其中的要旨,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受教材的限制,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教师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学生的发展。
2.4 高中语文教师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认可
随着现代学校管理模式越来越强调趋向于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迫使教师们将目光锁定于关注外在的评价和业绩,他们普遍喜欢听话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于那些不循规蹈矩、思想活跃的学生则视为“不听话的” 、“骄傲的”学生,对于不盲从、好争辩的学生则被斥责为“不尊敬老师”的学生。总之,无视一切别出心裁的、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一心要求他们向高分看齐。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往往被扼杀在摇篮中。
3 解决高中语文教师创造性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相关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意涂鸦式”教学以及“揠苗助长式”教学已经明显的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这样的教学无视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途索然无味。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借鉴和运用各种新方法、新技术来优化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3.1 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创新
树立新的创造性教学观是教师实施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创造性教学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才,就是要发展学生气质、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心灵世界的独特性。美国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创造力人皆有之,但每个人的创造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出现的早晚各不相同,并且创造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一定是优秀的,甚至有些学生的某些学习行为与老师的要求不符,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多下功夫,正确地加以引导,给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空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3.2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师就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要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会有创新的冲动,教师应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这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创造性教学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另外,了解新的科技发展动态也是必须的,能提高学生和教师对创新能力的认知,有助于即使发现和引导创新能力的发展。总之,我们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在书本上,还要面向社会,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3.3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教学的启发式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一大法宝。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还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新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享受到拥有知识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高中语文教学要适当地运用网络技术,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多维化,丰富教学表现力。高中语文教学信息量大,内容枯燥,多媒体有助于信息加工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快捷地接收知识。
3.4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要做到创造性教学,还需要科学的评价方法。逐渐抛弃“分数至上”的做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高中学生的表现力很强,他们总希望在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表现自己的知识技能,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多方面作出积极的评价,对学生异想天开要加以理解,对学生的点点滴滴创新都要加以重视和肯定。总之,外在积极的评价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5 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创新
教师创造性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学生,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教学能力和比较独立的教学个性特征,而且要勇于探索,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使教学艺术不断个性化。另外,创造型教师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复杂的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不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改进我们的教学,才算不辱于教书育人的使命。
积极大胆进行教学创新,是我们语文教学摆脱传统窠臼,走出瓶颈的必由之路。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中语文创造性教学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超前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于从根本上革除片面的“应试教育”,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高中语文创造性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应试教育”不可能带领我们走向教育强国,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我国的教育工作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坚持这个根本方针不动摇,它是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理想,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符合“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的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我国的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就是缺乏创造能力,我们要致力突破这个瓶颈,改革传统教学,倡导创造性教学,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注释
① 靳玉乐,李森,沈小碚,刘清华.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M].重庆出版社,2001:342.
② 康菁发.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05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异步教学;教学建议
一、注重教学引导的多元化
近几年,尽管异步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教师仍凌驾于学生及课堂之上,尤其是高三时期,为了应对高考,不少教师形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于课本教材只是粗略处理,并未真正对学生进行熏陶以及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在高三复习时,学生并没有充足阅读空间与时间,老师追求命题把握,单一地教授解题技巧,展开严格化机械练习。然而,在语文新课改下,提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使语文教学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是课堂主体,教学重点应是充分发掘学生放潜能,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在异步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一成不变,固守单一化、僵化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可通过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让学生粗读课文,同时并让几位学生来复述故事梗概,以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双双殉情中可看出两人各有何性格;文章主旨是什么?等。在教学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改编为课本剧,进行分角色扮演,以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人物特点,人物情感。
二、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若想构建有效语文课堂,那么则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方面。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指导、调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因此,在高中语文异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优化教法,使其多元化。如讨论式教学、问答式教学以及启发式教学,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在实际异步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简单地设置这些教学方式,而应将课堂教学向生活进行延伸与拓展,如语言迁移、情景迁移、情感教学、激趣教学、实地考察与感知等等,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个性,同时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使学生更愿意进行语文学习,进而提升整体素质。例如:教学完《中国建筑的特征》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对当地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实践体验,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又如学习《雷雨》一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小话剧表演,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与作业设置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基础,也是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课标下,提倡多元化学习方法,这也应是异步教学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生而言,其生活阅历、经验、视野等方还略显不足。而通过查阅资料,共同收集信息,互相讨论,才可碰撞思维火花。因此,在异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而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要凸显学生主体性,使其主动学习与积极探知。同时还应突出语文实践性,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
其次,在异步教学中,不管是教师引导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非常重视作业设置与检查。作业是课堂知识与相关技能的巩固,可以检验学习成果与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有效作业具有如下特征:围绕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精到典型、题型有趣、多样化,可独立完成等。在异步教学中,是以学生学情为基础的,这要求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科学设置作业,注意分层化作业,注意作业的与时俱进,展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试卷形式的作业,而应添设更多的开放性作业,比如日记、随笔等,让学生持之以恒,则能积累语言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彰显个性。
四、注重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导向、考核、信息反馈功能。因此,教师应注重评价,把握评价方向,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表现,从而提高其学习信心。在异步教学课堂上中,教师要改进评价策略,由三维目标来全面评价学生。譬如,评价时,教师可从学生不同方面的表现展开综合评价,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学习技能与方法、学习动力与成绩、内容掌握、学习拓展、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同时,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尽可能的采用积极评价以及正面评价,主要以激励方式进行,以唤起学生的语文兴趣,调动学习动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全面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应延伸至课外,将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有机结合,特别是那些学生能力良莠不齐的班级。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展开分层评价,按照不同层次来制定出不一样的评价细则与评价标准。例如: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时,当进行语段语段鉴赏时,教师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赏析意境、分析写法以及内容把握方面,当然,教学评价也需划分为三种掌握程度,以增强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反思 切入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与实施,将备受关注的语文教学带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时期。反思教学的得失,成为时下新课程的探讨热点。然而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教师备课教案的最后一个栏目——教学反思(或称教学后记),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自觉地认真地将它作为一项工作来完成。这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我们在此栏目应留下些什么呢?笔者以为,结合教学实际,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以“三维目标”“学生本体”“教师主导”为基本切入点,选择性地进行有效反思,不失为反思策略。
一、反思三维目标落实的情况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性质不同,三维目标的具体呈现与落实举措就有差异。语文学科的每一堂课几乎都可以让三维目标得到或显或隐的呈现,因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为语文课堂的使命在于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在于传生以道。因而,离开或忽略语文的工具性本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抛却或无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则会将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教学中容易出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彼此排斥或厚此薄彼的情况。我们不能将语文课上成纯粹的政治课、历史课、美学课,也不能将语文课上成识字造句的文字游戏课、文章解剖课。课程结束后,教师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意识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是否始终坚持新课程理念努力实践三维目标,总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达成程度,反思实践三维目标的策略及其过程恰当与否和改进意见。
由于高中生的语文工具性方面的知识技能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经验,随着他们身心的发展需要,学生会更爱上语文课。语文课堂中蕴含着特别的文化存在、文化滋生、扩展的因素,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用个性化的感受、思维或对话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寻找到自己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价值世界,成为有体验的人,有感悟的人。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加强人文性方面的实践是备受欢迎的。然而,虽然学生学习体验的特殊性让语文学科充满魅力,也使学生本体的体验不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转移。不同特质的学生主体,必会以不同的方式接受文本,理解文本和阐释文本,内化生成富于个体特色的人文品质,导致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收益没有标准答案可查。所以,课后的反思点如能对人文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将能更有效地实践促进学生主体人文性的发展。
当然,课后反思关注三维目标的点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只关某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有教学目标意识,注意重点与难点的确定,要注意随机应变,文体不同反思的关注点应有所不同,单元不同反思的关注点也不同。文学类作品更重情思体验,与实用型文体更重理解。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以人为本强化三维目标的实现生成和整合,我们以此作为反思的核心是必要的。
二、反思学生主体发展的程度
因材施教的理念古已有之,近几十年教育界也高奏学生主体之歌,然而学生主体得到实践和发展仍是课改中心和批判原点,课堂上的学生显然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有个性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教育活动成为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过程。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以学促习”,从而促进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教学知识的传授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知识能不能直观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应以学生灵性发展为检验依据。教师的反思,必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得到发展的实践。
当然,学生课堂的发展依然有据,反思要将教学中学生主体发展与三维目标的实战联系起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要在听说读写之内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其外的花样翻新。将听说读写作为课堂教学实践检验的出发点是有指导性意义的。有的课堂,学生热热闹闹,貌似动了起来,所谓的个性张扬,却失去了主要目标。花里胡哨的合作探究,形式倒也扎眼,却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不能实践训练技能,不能增进学生的体验,更不用说提高创新能力。这就更要求教师对学生主体在课堂中的主体实践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在学生的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下狠功夫,教给学生怀疑的精神,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能力,更利于实现新课程强调的内化、整合和生成功能。因而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知识,教会学生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三个方面出发作探究文章。课堂应当尽力以教学重点难点为圆心,以学生的质疑解难为半径开展教学活动。课后甚至课堂中,就要对学生发现问题的深入性及独到性、提出问题的有效度及视角度、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及透彻性、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等能力进行广泛深入的反思,对教师提供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安全性与自由性、愉悦性与民主性等进行反思,把发展学生主体的言语力和思辩力相结合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突击方向。
三、反思教师主导践行的程度
高中语文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小大人”,摒弃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观念,才能赢得学生。不能赢得学生的语文老师,语文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语文课堂建设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人”的关系。构建人道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营造宽松、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是语文追求的必要的特定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参与者、交流者、合作者、促进者角色。反思的任务,理应涉及到教师自我角色的认知与评定,调改及提高。
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并非意欲弱化教师的功能,而是更加理性地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教师只有真正深入解读文本,把握好教学三维目标,努力创设好教学情境,充分践行教师的主导性,才能让学生主体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才能保证课堂的优质高效。教师精益求精地备课,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参与,提问,解疑,启发,诱导,促进,无论如何都不能取代。课前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必要的。如今网络时代多媒体得以充分利用,课件满网随君下载,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没有充分理解课件的创作意图,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更没有进行充分整合,于课堂之上“照本宣科”,无异于鹦鹉学舌,影响学生思维发展。试问,现代化教学于语文学科的应用还在起步阶段,岂能做一个不作为的懒惰者失却了教师的主导性?那种以为既然新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学就以生成来决定课堂也是极其错误的。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教就是最好的教。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学习道家大搞无为而治,全部让学生自治的“放羊式”行为是荒谬的,结果必然误人子弟。
【关键词】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教学;内容;难点;措施
1.前言
修辞是语言中的一门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促进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修辞的学习在我国高校语言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尤其对比喻修辞的学习要求较高。包括对比喻基本类型的掌握、对比喻在实际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对比喻的运用三个方面。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比喻的内容和难点进行较为清晰的梳理,才能在教学课堂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对比喻修理的与应用能力。
2.比喻修辞在高中教学中的内容
2.1比喻的基本类型
比喻是高中语文学习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的是用一个相似的事物对另一个事物进行描述的表现手法。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比喻修辞知识的学习要求较高,不仅要学会分辨常见的几种比喻类型,还要求学生能够把比喻修辞用到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分类很多,其中要求高中学生必须掌握和区分的的类型一共有四种: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2.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同的比喻修辞,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效果。学生在学习比喻修辞时一定要懂得结合文章上下文去理解,才能更好的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老师在讲解比喻修辞时一定要选择特征较为明显的文章,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境,只有结合文章,让学生正确的理解语境,才能真正感受到比喻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语境中比喻修辞的理解能力。
2.3增强学生运用比喻修辞的能力
学习修辞的意义在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学生只学到了比喻修辞的理论知识,而无法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灵活运用,这就失去对比喻修辞学习的意义。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对比喻修辞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还应立足于实际,运用比喻修辞给学生上课;同时,引导学生们运用比喻修辞在实际对话中进行交流。
3.高中比喻修辞教学中的难点和应对策略
3.1高中比喻修辞教学中的难点
高中比喻修辞教学的难点一共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中语文阅读中对修辞使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常常会出现难以区分两个句子修辞使用较为相近的情况,混淆了比喻修辞的定义,甚至有的时候,老师也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第二,对比喻修辞内容的拓展,目前,在高中语文比喻修辞的课堂中,学生对修辞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识和区分,不能拓展到修辞的角度,不能认识到辞格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异同,也就不能从辞格的角度分析比喻修辞在一个文章句子中所起到的效果。
第三,理论知识较多,实践运用较少,即使学生知道一个比喻修辞在一个句子中的作用,并且知道比喻修辞的使用能让句子变得生动有趣,但依旧不能运用到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这样就不能达到高中比喻修辞学习的初衷。
3.2比喻修辞在高中课堂中的教学对策
3.2.1比较中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不同比喻修辞在不同的句子中进行比较,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对相似的比喻之间不同的用法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不同修辞的印象,从而达到辨析的作用,不会轻易在语言运用在出现判断错误的情况。
在高中课堂中最典型的课文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一个段落中融合了较难的辨析的比喻修辞,包括博喻、暗喻和通感,而老师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把课本中的原句改为不带比喻修辞的句子,再把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比出比喻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3.2.2结合文章进行学习
教师在学习比喻修辞时不能只是单纯的对某个句子进行学习,最重要的是立足于课本。例如,在《大堰河,我的保姆》整篇诗文中,就大篇幅的运用了比喻修辞,教师把这篇课文中运用了比喻修辞较为典型的句子进行重点学习,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比喻修辞的记忆,更能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修辞学习的效果。
3.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中课堂对比喻修辞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实际,除了课堂上老师引导式的语言交流,还应鼓励学生将比喻修辞运用到写作和日常学生的口语交流中。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单一而抽象的阅读教学会令学生感到枯燥对其失去兴趣。因此,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即学即用。例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可以将运用到比喻修辞的地方进行勾选,或在班上学生指出作文中修辞的运用对文章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这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肯定,很容易让学生记忆深刻,也会试着将比喻修辞运用到实践中。
4.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比喻修辞学习与运用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高中语文老师一定要引起重视,灵活教学。改变以往较为局限的课堂练习的学习,一定要结合文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并且,应鼓励学生学会运用到语言表达中,不仅仅只是在纸上,还应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流,这才是高中语文教学比喻修辞最终应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3):95
诗歌,这个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诗歌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懂她,理解她。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审美教学,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然而,新时期的青少年对诗歌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领悟多少?教师又如何来实现课标的要求呢?下面笔者根据对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诗歌鉴赏。
一、品味诗歌的韵律美
诗词教学的常用方法就是反复朗诵,因为学生通过反复朗诵诗歌能逐渐理解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诵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时,应该特别注意朗诵的基本常识,如语速、声音大小、停顿等,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朗诵节奏。首先,要正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欢快的诗歌,因为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喜悦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朗诵时语速要适当加快,节奏分明;如果读的是悲凉的诗歌,语速就要放慢,把握好停顿,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要放慢语速,这样才能将诗人的凄凉、孤寂之情表达出来,并体会到诗歌中孤独荒凉的意境。
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是人们在了解现实和思考想象中形成的,它是一个思想体系,用现实的人、物、景来展现诗歌中的情境。一般情况下,人们赞叹诗歌的意境非常美,是因为诗人做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这也是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在鉴赏诗歌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深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找到诗眼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这样才能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例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雪》时,通过朗诵可以发现,上阕的诗眼是“望”,其主要作用是总领全诗;下阕的诗眼是“惜”,借用历史上一些著名君王的事迹来为下文的“还看今朝”作铺垫,这就是诗的中心思想。再比如,在教学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作者借用落花来形容自己离别时的不舍,更衬托出了离别之时凄凉的气氛,这与前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感叹。
三、体会诗歌的美学美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目的就是以诗歌鉴赏为基础,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具备美学思想,并在生活中得以体现,去发现美,创造美。学习诗歌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诗歌的意境美。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诗眼,其中,“直”“圆”会在人的脑海中形成立体形象,让人联想到边关环境的凄凉。每首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都各具特色,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美,这是诗歌鉴赏教学的核心。
四、鉴赏诗歌的具体方法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的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e累、运用鉴赏知识
1.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对于不同类别的诗歌我们要各有侧重,有所体会,绝不能一脉相承。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等。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3)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了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2.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4.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可以体会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一般情况下,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5.表现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高效课堂教学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掌握课堂节奏,这是打造有效课堂的主要战场。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故事来融入知识体系,为学生打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高中学生任务重,面对众多的学科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为此,教师需要把握各种有效率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快速理解、掌握知识。
一、适当地引导,让学生敢于质疑
新课改要求,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并实现角色互换。只有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才能够勇敢地进行质疑,进而获得真正的提高。例如在对《过秦论》进行教学时,不仅仅需要学生对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进行积累,增强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明白文中借古讽今的用意,对秦之过以及其借鉴意义进行理解。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要让学生敢于将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为此,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产生疑惑并进行积极的思考。例如,通过陈涉等人的力量与山东诸国和秦国力量的对比,学生们问出“为何陈涉等人的力量与山东诸国和秦国力量存在这么大的差距,却能够战胜秦国?”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过秦论》的主题能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通过真情实感激发师生情感共鸣
要融入情感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真实情感来引发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在语文教学中,要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就需要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课堂中去,这样的课堂才会更加生动,充满生命力。例如《窦娥冤》,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而要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其中的情感,并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师自身就需要被其中的内容所打动,能感受到善良窦娥的人生悲苦,能够为窦娥的衔冤而感到义愤填膺,能因为元代社会的混乱而感到痛心。只有在产生了这样的情感时,才能够有感情地带领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创设舞台式的情境教学模式
所谓的创设舞台式情境模式,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舞台表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融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中,展开与作者的思想对话。这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观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情景创设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自导、自演中,自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并去尽力揣摩作者的思想意图。想要采用这种情境创设方式,必须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是否适宜,通常来说,小说、戏剧等可采用这种方式。采用这种情境创设方式,所有教学过程都在“舞台”上完成,使学生和作者到达最高层次的共鸣,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比如,在进行课文《荆轲刺秦王》的阅读教学时,就可以采用舞台式的阅读教学情景创设。让学生分别扮演荆轲与秦王,使他们在自己的表演过程中,去感受当时的那种历史事件,从而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在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的引入
讨论教学是一种主要的形式,随着高效理念的不断深入,课堂中融入讨论是势在必行的,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关注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一)精心设计课堂讨论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课堂组织的好坏,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掌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然后进行精心的规划,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出发点,来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其实践能力。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对问题情境进行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利用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问题的质疑点仅仅围绕着学生,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从讨论的过程中构建独立的思维结构,然后经过交流,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这是学生对知识自主探究的推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善于把握问题讨论时机
讨论的成功与否与机会的选择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有利的时机展开讨论是成功的必要前提。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状态给予对应的把握与调整,要在恰当的时间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使学生在自己的观点中发现问题,这是培养学生从多种思路去想问题的绝佳手段,学生从多种角度去看待问题,便能从多种选择中去分析自己的逻辑是否正确。顺其自然地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是素质教育与当代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体现,能及时地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独特的优势,快速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方面。交互式电子白板摒弃了黑板教学的死板,同时也克服了传统多媒体课件无法即时更改的缺点,能更好的增强课堂中教与学的互动性。据此我们课题组想到利用电子白板来改善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课题组的各位老师们都积极行动起来,进行了课例的尝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执教朱自清先生散文《荷塘月色》的体会,来谈谈电子白板对改善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一、电子白板利于创设各种情境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副形象的画本文由收集整理面、一组动听的音乐、一段动态的场景都可以诱发认知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电子白板拥有的强大资源库和拉幕、隐藏等功能,便于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随机生成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的思维保持在欢乐愉快的状态。在《荷塘月色》的导入环节,我利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将夏日荷塘的图片逐渐展现,明艳亮丽的情节画面将学生吸引进来。接着利用电子白板的翻板功能,与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描写荷花的诗句。再次利用电子白板的隐藏功能,将月下荷塘的图片呈现出来,学生的注意力被电子白板所呈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这时教师巧妙地过渡道:“夏日的荷塘是美的,那么朱自清笔下的月色荷塘是什么样的呢”,因势利导,学生由“白板”创设的情境自然引入到文本中去,寻找并阅读文章中描写月下荷塘景致的文字。这样老师就非常自然地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文本深处。
二、电子白板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而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课件只能以事先安排的顺序依次呈现,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演示被动的听记,因此难以改变学生被动听记学习的课堂形式。而电子白板实现了生本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电子白板不仅可以演示,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如在《荷塘月色》的生字积累环节,我利用电子白板的手写功能,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进行板演练习,学生在板演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其他学生或教师都能即时的予以纠正。这样学生就主动地参与到字词教学的纠错活动中,而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则是直接展示这些生字词的读音或写法,学生只能是机械的记忆。另外,电子白板还有放大镜、聚光灯的功能,可以对重点字词起到凸显强调的作用,这又是黑板所不具备的,所以这节课上,学生面对字词学习不仅不感到枯燥,而且记得扎实,学习效果显著。
三、电子白板利于形成生成的课堂
课堂知识的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的亮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以前的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大多使用ppt制作课件,这些课件中的交互活动针对的多是教师在备课时所预想到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而在实际应用中,其缺陷就显露无疑。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所想所说的与课件预设的并不相符,但又不能及时、快速修改的情况。而教师运用电子白板备课,可以改变以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先怎么讲,后怎么讲”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设计好的教学活动,准备各种教学资源,并将图片、照片、动画或单张课件等保存到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在课堂上随着需要灵活的调用,调用时只要“点击”或“拖动”,这样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比如在《荷塘月色》一课中,我让学生鉴赏4、5两段,并没有像ppt课件那样事先做好每句话的鉴赏分析,而是让学生在白板上进行批注,即时生成学生的鉴赏分析,再对此进行修改和评议,真正实现了生生、师生之间的及时反馈。
四、电子白板利于总结归纳方法
在上阅读鉴赏批注课时,常常要将学生的批注进行比较分析,因此保存和回放学生的批注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多媒体课件难以及时回放,而电子白板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回放功能运用于语文学科,可以重新展现学习过程,重温思维的脉络,有利于在学习中总结方法、提炼方法,从根本上发现问题并抓住关键解决问题。在执教《荷塘月色》一文,最后让学生总结圈点批注的方法时,我把前面引领学生做批注的过程调出来,在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批注的内容、批注中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对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有了理论上的指导。
五、电子白板利于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意象;传承性;打通;古诗今用
现代诗歌虽然高考不考,但也很有学习的必要。无论是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还是情感的熏陶,无论是想象,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是品位的提升,现代诗歌都是很好的材料。
为了在功用意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的互补中找到切入口,笔者力求引导学生找到古今诗歌共同特点。以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学是有着很强的记录性的艺术,在几千年中国诗歌史中,从《诗经》《楚辞》直至清代诗歌有着清楚的一贯线索,而且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新诗虽然突破了格律束缚,但由于民族潜在的审美的心理作用,迫使新诗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关注古代诗歌的传统。现代格律派诗,新诗中意象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再者,新诗体制上虽然欧化了,但于本民族成员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规律的认识和倾注的情感,在根本上也有共同之处,所以新诗的表现形式很快就靠近了民间和古典,在许多新诗中都有传统意象的运用。因此在新诗的学习中也能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
我们用打通古今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诗歌,除了实现了各种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外,还实现了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古诗在我们的新文学中没有死去。诗学的永恒性告诉我们,诗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千里明月来相思”是共同拥有的心态,古人对明月的感慨与今人对明月的体会是一脉相承的。
古诗是古典文化的灿烂星辉,也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抒情者”,所以学古诗与现代诗都具有当下现实意义。
2.让学生明白古诗与现代诗一样都是传达人类感受和情愫的直观语言。古人以“柳”写别离,今人也用“柳”描述分别。“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在“志之所之”“吟咏性情”方面古今是一致的;想象手法的运用也是相同的;其安顿性情,在提升品位上古今诗歌也同功同效。
3.打通古今障蔽学诗歌,让学生认识到古今嬗变只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古今文化是相续的,而不是截然分开,懂得古代就明白了现代;明白了现代也就懂了古代,打通古今学诗歌,可以让学生懂得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从而更加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4、努力让学生学古论今,古为今用,在真切的体验中去感受民族文化内蕴,在古诗中寻找现代人的情感,让古诗为现代人抒情。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1 寻找现代诗中的古典意象
古今诗歌都着眼于意象表情达意,古典诗歌中有很多意象代代相习,反复使用,又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
让学生在现代诗中找出这些意象,再去链接它的古代意象的含义。如《再别康桥》中,惆伥失落、珍惜美好人生的意象,在古诗中也有许多。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冷寂寞;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这一句诗“以老之意极矣,然只说夕阳,并不记自己所以为妙”(《清施补华仙见佣说诗》),诗人徐志摩化用夕阳这一传统意象,写出了离开母校时内心的淡淡伤感。再如“金柳”这一传统意象带给我们离别伤感,在古诗中也能找到许多踪迹。像“杨柳岸晓风残月” ,“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青青江水平”,都是写离别的伤感,《再别康桥》中将“金柳”意象着穿着盛妆的新娘,别离这妖娆美丽的新娘,诗人的淡淡感伤与爱悦交织在金柳之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再如:舒婷《双桅船》中“雾”的意象,象征人生的困惑、挫折,古诗中也具有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迷惘,理想的落空方面也有明显的沿袭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雪”“风”“小油灯”等等意象,让学生一一列出,理解在本诗的含义之后,再去找相应的古诗句中相关意象加以对照,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许多物象的文化定位就有了清楚的认识。在古今诗歌的薰习中濡染了传统文化。
2 将现代诗改写成古诗
老师先将《再别康桥》第一节改成:
康河去漫步,招手别云天。
康桥夕阳中,晚霞红灿灿。
我们只要求压押韵,和大致对仗,同学们仿照着去改写,韵脚可自已去找。有的同学改到: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胜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有的同学只改出一句:
1.寻梦撑长篙,漫溯青草处。
2.悄然笙箫声,夏虫亦沉寂。
3.泥上见青荇,招摇在水底。
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即体会到了现代诗的韵味,又破译了古诗的神秘,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不再认为古代与现代是隔着一条鸿沟的两岸。不再认为学古懂对现代生活没有什么意义。
依据古今诗歌的传承性,在现代诗中提取意象,找出韵脚,改写成古诗的大体形制。这种方法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3 到现代流行歌曲中寻觅古诗踪迹
让同学们行动起来,每人找一首用古代诗词中的句子创编的流行歌曲,来演唱或吟诵:
《在水一方》(邓丽君)源于 《蒹葭》(《诗经。秦风》)
《涛声依旧》(毛宁)——源于《枫桥夜泊》(唐。张继)。
《三千年的留言》(周俞民)源于《关关雎鸠》〔《诗经。国风。周南》〕
《还珠格格》主题曲源于《上邪》(汉乐府民歌)
《送别》(李叔同作词)源于《雨霖铃》(宋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