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健康教育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4年暑假,笔者参加了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主题为“用技术改变教学”的远程研修,收获颇多,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了新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融合,使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内的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它是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思考和摸索的结果。可以说,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它有着更强大的优势:丰富的表现力,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自主式与支持协作式学习,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发了教育新的变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纷至沓来: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视频、广播、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率。这些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教育领域,为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
二、心理课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活动课程,其教学特点决定了必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找到双方的融合点,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当中,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优化、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同时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有实效、更具吸引力。网络信息技术以其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内容的生动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运行的独立性等特点,辅助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扎实开展。
比如,PowerPoint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它具有直观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根据课堂需要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可以把学生无法领会的晦涩文字转化为真实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插入视频、音频文件,可以使课堂更加灵活、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有利于营造真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也有利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笔者结合信息技术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际应用,具体谈谈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以下三个环节如何做到有效融合。
(一)课前准备环节
“远离,珍爱生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的种类及危害,认识到一定要远离,形成自我保护、珍爱生命的意识。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的生活状态单一、生活阅历较浅,对缺乏真实、直观的认识,也不了解的真实危害。所以,在学生还没有知识准备的前提下,在上这节课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任务――上网搜集有关的资料,包括的种类、危害、吸毒案例等,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课件;上课前一天上报心理教师处汇总资料,课堂上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给学生们展示。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PPT的过程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的种类和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知识储备,上课时就能够更主动地投入其中,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课堂教学环节
“神奇的心理暗示”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感受心理暗示的神奇力量,区分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使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学会摈弃消极暗示,合理利用积极暗示。本节课一开始让学生观看视频――小品《卖拐》,这样的导入方式,一方面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期待;另一方面,视频内容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高度一致,很好地突出了主题,为接下来的各个环节做好了铺垫。用观看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比教师单纯的语言表述效果要好,学生也更感兴趣。而这一过程只需要从网上下载一个视频,技术上并不复杂,且网络上此类资源很丰富,这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对于课堂导入环节的支持。
再比如“怎样增强记忆力”这节课,学习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记忆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记忆方法。导入时,运用PPT插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及时复习是帮助记忆的关键因素;进行体验活动时,用PPT展示需要记忆的内容,并且使用Flash制作的倒计时时钟用来计时。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学生在了解自己记忆能力的同时,能够顺利总结出记忆的规律,很好地实现了课堂预期,同时与本节课的主题紧密结合,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授课过程中,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学习兴趣浓厚,其主体地位得以彰显。
(三)心理测评环节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包括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和评价,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教师的针对性教育具有辅助作用。2010年,我校购买并安装了心理测评软件,为学生心理测量工作带来了便利。“我的气质类型”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填写《气质类型测试量表》。这节课需要学生到微机室,人手一台电脑,采用智为心理测试软件来操作,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的支持作用得到直接体现。学生通过做《气质类型测试量表》,能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同时还能看到软件系统自动生成的测评报告,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软件中的量表都有配套的评价标准,这为科任教师提供了很大便利,使得各个评价环节都能得到优化。
通过心理测评软件,心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选择其他的心理测试量表,从而进行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测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的心理测量做到经济、高效的同时,也便于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一起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绪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使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抓紧教学目标不偏移
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过于看重了多媒体的展示效应,设计教学活动时偏离了重心,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感受仅仅停留在画面和音效上,无法达到更深层次的感受。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时,应避免重点被多媒体的各种展示效果“喧宾夺主”,造成教学重点的模糊。
(二)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技术、学生、教师三者的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累加,而是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仍然摆脱不了课堂“总导演”的角色,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虽然使用了众多技术手段,学生仍旧是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切实起到帮助师生互动,提高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三)克服对信息技术的依赖
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最大的作用是其辅助作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就可能出现一些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的现象。学生的视觉、听觉在PPT课件的冲击下,局限于事物的表象,不能对文本内容形成真实的体察和感悟,这种依赖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尤为明显。要消除学生对多媒体的依赖,首先要在课件的制作上下功夫,要将技术用在画龙点睛之处,用在语言描述所不能穷尽之处;其次是在运用多媒体时教师要配合进行适度的讲解,只有这样,多媒体课件才会体现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一、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通过情绪体验、心理测验、心理开导等方法,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刻苦磨炼的坚强意志;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和发挥出其自主思维能力创新的意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利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学生高中阶段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中学校生源丰富,其中部分学生是初中生中的佼佼者,进校后最初都踌躇满志,希望自己能保持初中的优势名列前茅。但个别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新环境、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一度陷入自卑情绪中不能自拔,而竞争压力大,易产生考试焦虑,且青春期异往问题及逆反心理等都是困扰他们的现实问题。另一部分学生学业基础或行为习惯较差,个性心理不够健全,如引导不当很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或为校园带来一些心理危机。若想让他们在高中阶段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
二、具体实施途径与办法: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川教〔2009〕226号)精神以及《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提出以下实施办法以供参考:
(一)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需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和至少28个选修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学分。”“选修Ⅱ至少需要108学时,内容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1、课程的安排计划
高中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可以设置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更好地体现高中心理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因此建议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选修中的必修课。课型以讨论课、活动课为主,以讲授、探讨、测验、演心理剧、辩论为主要教学方法,也可以配合录相、多媒体、计算机统计等方式,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与学生进行有关身心成长、生活实践、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和行为的探讨。
2、课程内容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个性这个目标出发,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只要是与高中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要、行为训练、个性形成有关的方面都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专职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将高一年级授课内容按学期编制出校本教材。内容参考如下:
(1)学习心理辅导
① 培养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学会科学用脑,确立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策略,科学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② 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如训练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③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④ 考试心理调适,预防及克服考试焦虑。
(2)自我意识发展心理辅导
① 自我认识。对自我的兴趣、爱好、特长、知识、能力(包括潜力)、局限、短处有正确、清醒的认识,找准自己人生坐标,准确地、切合实际和可行地设计自我。
②自控。培养学生遇到来自他人、社会的打击、误会及前进中的困难、挫折时,能适度表达自己情绪、进行有效的调控。耐挫能力辅导。
③ 自信。
④ 自尊。
(3)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乐观大度、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乐于助人、主动积极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异性以及陌生人进行交流的方式方法。
(4)情感情绪心理辅导
培养积极情感;调控消极情感。
(5)青春期心理辅导
(6)生涯规划辅导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研究性学习”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科目要完成15个学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在高一年级每周有3个学时的课程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
建议在高一年级每周每班开设一堂课。
开展方式:课题讨论与研究
研究内容:学生实际面临的或感兴趣的心理问题 ,如学习的瓶颈如何突破、怎样有效集中注意力、如何提高记忆效果、怎样改善人际关系、抑郁心理如何预防和解决、如何提升心理素质等
具体操作:每个班集体选定一个研究题目,或分组选定研究题目,由任课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如怎样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怎样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怎样实施研究等。涉及的内容、知识由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获得,问题也由学生自己去解决。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托,互相提升,二者有机融合将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关键词:高中 体育课 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是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人的一生。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每一方有权也有责任来为孩子的健康教育负责。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健康教育万万不可忽视。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分层次;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81-01
高中体育课最大的特点是教学的实践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使教学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均能学有所获。因此,教师在教育改革大潮中更应把握学生层次,采用层次递进教学法,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提高,从而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
一、采用分层次教学法的必要性
(1)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每名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从平时达标五项素质测试中可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差异直接影响课堂内容完成和学生对技能掌握程度。
(2)学生思想意识的差异。小学阶段教师主要以兴趣项目为主,只要学生能玩起来即可;初中阶段,虽以增强体质、增长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为主要任务,但又受到体育会考项目的制约,教师为了让每个学生在会考中达标,体育项目在无形中被减少,体育教学形式单调;到了高中,学生素质差异更加明显,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抱着应付的心态上课。由于思想的不积极影响学生对动作的掌握,也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3)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格不同,他们对体育内容必然有不同的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针对这一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教学手段,使之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感兴趣到有乐趣,并逐渐向志趣方面发展。以兴趣为导线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能力。
二、分层次教学法的尝试
根据教师配备、场地器材进行全员排课,课堂上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尝试分组教学法,即固定分组、一主自选两种方法,都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1)固定分组类。首先,按学生身体素质差异(速度、力量、耐力)分组。例如,对每位学生进行速度测试,得分在80分以上的为A1组,60~79分的为A2组,59分以下的为A3组。在进行素质练习时,根据分组情况制定不同任务进行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成绩上得到提高。随着素质的不断增强,A1组人不断增加,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例如,在进行50米跑教学中,根据学生速度不同进行组合分组,让他们站在不同起点,都在同一时间到达终点,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感,使得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其次,按兴趣爱好分组。课前对学生进行各类体育项目兴趣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组。例如,喜欢足球运动的学生为A1组,喜欢篮球运动的为A2组,喜欢舞蹈韵律操的为A3组。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特长,为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2)“一主自选”式分组。“一主自选”即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和学生自由选择项目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主”是指基本部分的第一时间,由教师教授给学生大纲规定的必修内容,在这一时间内所教内容仍采用分组教学方法。“自选”是指基本部分第二时间,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在规定的活动区域或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在这一时段内所有上体育课的学生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界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交友情况等自行选择活动项目、活动场地和活动伙伴。教师则根据所学专项分工,对学生分组活动进行归类管理,并适当给予专业知识指导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练习内容可选择教师推荐的,也可选择自创的,人员自组,方法自定,并由学生参与组织和管理。例如,学生中有比较喜欢舞蹈的,但又觉得教师所授内容不合心意,就自由组合成小组,教师提供录音机进行自编操练习。学生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项目,课上参与锻炼人数不增断加,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3)按场地设计分组。上课前将练习场地画出基础组、一般组和提高组三个圆,根据学生自评情况分组。部分动作没有学会的学生,进入基础组圆内。例如,在进行华尔兹基本步及花样教学时,当教师教完新动作以后,由学生自评,分别进入相应的圆内练习。对于基础组,教师要“手把手”反复教,对错误动作予以矫正;对于一般组学生,教师可通过示范再现,并做简单讲解,以便提高动作质量;对于提高组教师只需用简短语言手势达到矫正效果,同时加大表演幅度,以便达到以一带十的作用,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4)完整动作分组法。教学中某些动作需要将完整技术教完后才能分组,如跳箱、跳远等。如果在某一阶段进行分组练习必然会破坏技术的衔接性,因此必须将全部技术教完,再根据学生对完整技术掌握情况进行分组,侧重指导,共同提高,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给予不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奋斗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分层次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并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00-01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1.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1 积极调动原则。判断一节高中数学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师教的有多好,语言多么的精美,而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调动起来,是否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来。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好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及时肯定学生课堂表现出来的优秀举动,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乐学。
1.2 成功体验原则。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解决,积极地参与发言,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得到认可,学习动机增强,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适时的点拨,课堂的肯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备教材备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设置,给学生增加体验的机会。
1.3 和谐民主原则。和谐民主的氛围是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与指导。不使用语言暴力及体罚待,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对待学生因非智力因素出的错误,应以一种宽容的态度面对,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爱和关心中成长。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觉、自强、自律的能力,能够做到以正确态度面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教师的威慑强迫自己去做。
1.4 渗透灵活机动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渗透没有定法,在实施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目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不能死板渗透,留下很重的渗透方式的痕迹,这样就会有作秀的嫌疑,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2.1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心情良好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所以,在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
1.1.1 重视教学民主,参与群体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既是教学目的,又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一种自主的境界。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后主动地获取知识,做到无师自悟,无师自通,而它的基础就是教师平时的民主教学风格,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学民主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并能主动地提问,敢想、敢表白,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要敢于让学生想、说、做,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取知识。
1.1.2 运用合作教学,培养群体意识。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必须了解群体的目标任务,然后试着去达到这些目标,而这样的了解不是自动的调节结果,必须经过学习,考虑到合作活动中方法和观点的多重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因而学生在观点上会有一个较大的协调过程。这种协调大致有两类:顺应和同化。同化大多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调整,顺应则是个体认识结构的变化。这种协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有效地防止孤癖型学生的产生。
2.2 克服浮躁心态,强化内控心理。由于学生的浮躁心态,造成学生在"反馈控制"阶段所做的大量工作是:纠错、改进、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措施很多,其中确定一套正确的操作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2.3 确定评价导向,体验成功愉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评价的形式一般有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等。学生参与的评价过程实质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相互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相互评价,不仅保护了同学,帮助他树立自尊、自信,鼓励他自强,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善于待人的品质。而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评价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学生做人的品质。
2.4 培养创造性思维,促进素质全面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他们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进行更大的创造,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教学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通过这样有序、有目的引导、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5 扭转学困生的心理,让他们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学困生是教学中最令老师头疼的,但我们要知道,学困生不是笨,很多都是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到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尝试去煅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就不再讨厌数学了。
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心理素质
一、以考试成绩波动的客观分析为主要措施,渗透心理挫折教育: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障碍时,因为无法扫除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人生的道路常有坎坷不平,人人都可能遇到挫折,战胜人生道路上的一切挫折,才能将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高中数学学习中,容易使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方面有:一是成绩的波动,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从而消极学习,下滑速度更快。 二是遇到难题解答不出,造成心理烦躁,甚至放弃对学习的追求。
针对考试成绩的波动,老师需要强调,在学习中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淡化最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所付出,有所努力,结果是否如愿,我们都是优秀者,从心理上自己战胜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二、以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制约着课堂学习的效率。不同的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情感和注意力。我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出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精力旺盛。
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如果老师上课不积极创设,学生可能出现一种消极,师生的这种消极将互相影响,犹如流行病毒一样在传播,导致更多抵抗力不强的学生被感染。流行是消极之病的祸根,但积极之风的流行,更是一种良好的态势。老师要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尽可能多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
三、以适当的课例为契机,激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高二数学(下)的“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一节内容中,联系到南宋数学家杨辉提出的“杨辉三角”。考试中杨辉三角不是重点,但在此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展开,把杨辉三角的内容讲授清楚,而不是轻描淡写,并且加以扩展,讲讲与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史,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五百年左右。高二数学(上)的“圆”一节内容中,可以联系到圆周率,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高三数学的“数系的扩充”一节内容,可以提到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负数的国家,分数的研究是中国对世界数学的杰出贡献之一,负数的引进,又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的又一巨大贡献。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四、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突破口,促使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等,每个学期的一些学习阶段,我们都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学法指导课程。
对学生学习环节的方法指导,即对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
加强课程学习的方法指导,即将一般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具体学科上去的指导,也就是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法。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管理
新课改是以学习领域来决定体育与健康教学,又以体育与健康中的必修与选修来决定教学模块,模块又以学时与内容来决定教学过程,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过程,当这一过程完成后又以学分的形式来对学习者进行过程评价和考查(考试)评价来完成教学管理。
首先要对教学模块按学期来划分,同时与学时相对应(体育与健康按18个学时1个学分),在设置模块时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来定,不能盲目地跟进和照搬别人的东西,按照本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师资特点设置切实可行的模块内容,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选修。由于学生对运动兴趣爱好的不同,选修项目的不同,学习的人数也就不同,为了开展有效的教学可根据学生选择的选修项目将学生分两个组别(男、女)或四个技术、运动能力小组(A、B、C、D)来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两个性别小组教学是各校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之一,其优点为男生女生分开教学便于某些项目的传授和根据性别特点实施的教学方法,不利之处是学习者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不一,特别是女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样一来一个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种方式来教,给教师增加了许多麻烦,不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制约了运动能力强学生的求知需求。
按技术能力运动水平分组教学,是现在教学的趋势,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首先让学习者根据项目选择组别(男、女不限),能力强者到A组,次之到B组依次归类,组别出来了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组别进行有选择的教学了。比如说按照教学模块篮球技术教学内容之一的“运球一急停―跳投”这三个动作要求一气呵成完,这足总的教学要求。要达到目标,各组的要求如下:
按表中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个人教学所长,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组别的教学,并按一定的量来安排学习内容,{L不同组别的学习者,在不同的平台上展示自己。通过一个时期的学习,各组别内的学生可因运动水平的提高或者下降,申请到其他组别学习,这叫升降制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按照课改的要求当修满相应的学分后,将对学习者进行相应的考查(考核)。评定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表现具体如下表中要求: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现状调查;选项教学
1.前言
高中体育是体育习惯养成的重要的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规定:在高中学段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确定的内容范围,高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选择一两个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可按年级分专项班进行上课,也可打破年级界限,按学生实际达到的水平层次进行分组等形式[1]。选项教学[2]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及自己的特长,结合学校的场地器材、教师的实际水平等实际情况,由学校设立运动项目让学生来选择其中一至两项体育运动项目,然后学校按学生所选项目来设班,各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自己所选项目的一种授课形式。庄弼[3]的关于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可行的研究中,得出高中体育选项课是可行的。笔者试图通过对离石区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从选项教学入手,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多样化教学的对策,以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树立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离石区四所中学进行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男同学200份,女同学200份。
2.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共向学生发放400份,回收3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3)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离石区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1教学模式和方法。调查发现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讲解、示范、辅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教学方法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学习评价内容单一,忽视了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和工具陈旧,主要采用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对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性。
3.1.2课程开展项目。篮球是每个学校体育课的首选,但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使学生只学到了技术,却不能将兴趣转为习惯。田径其次,很多学校上课经常以游戏取代。健美操总体上较别的项目开展的好,但只局限于动作的教学,忽略理论的传授,学生只能教一套学一套,学习灵活性不强。排球、足球、武术等项目开展不是很理想。体育课开展项目主要受教师专项和学校器材场地的限制。
3.1.3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问卷显示体育与健康课的内容男学生有49.3%的表示不喜欢,11.2%的表示很喜欢;女学生中有54.3%的表示不喜欢,9.1%表示喜欢。表示喜欢的主要是因为有自己喜欢的篮球,或可以展示自己,或可以离开教室放松自己;表示不喜欢的学生除了没有自己喜欢项目外,还有教学方法单一、对体育本身就不感兴趣。不同学生的兴趣指向不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倾向性的特点,这样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体验。在调查中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中选择篮球的有168人,健美操有17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2.4%、43.4%,而且存在很大的性别差异。另外,学生喜欢的项目排在前几位的是篮球、健美操、乒乓球、排球等,而实际上除了篮球外其他的项目开展较少。
3.1.4学生参与体育的习惯。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并不理想,只有18.9%的学生课外经常参加,26.7%的人偶而参加,原因是高考及他们对体育的认知态度,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就会影响学习,浪费时间;另外,有66.42%高中学生因羞涩和胆怯怕运动,更谈不上参与。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加上理论教学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对体育的认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
4.结论
(1)离石区高中仍保持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方法单一、工具陈旧;(2)体育与健康课开展项目局限;(3)学生的体育习惯较差;(4)学生的体育认知较低。
5.改进对策
5.1选项教学。为了满足学生样化的需要,应当从教学模式进行改进,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4]。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为:田径、体操、理论知识等,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对体育的认知水平,约占课程的40%;其次,学校根据地区特点和学校条件,确定供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等,可安排60%左右。[5]这样,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认知以及体育兴趣都得到了发展,同时体育教学的现状也得到改善。
5.2组织形式。选项教学使教师专项更容易发挥,同时因学生都处于同一水平上,在备课备学生备场地等方面都较容易协调;学生兴趣比较统一,练习积极性高。但应注意以项目特点决定是否男女分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不同分组教学形式,如同质性分组、异质性分组、合作型分组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6]
5.3教学方法。学生的表现欲与其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有很大关系,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欲正确的对待并加以引导,切忌有意无意的扼杀,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7]。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编准备活动、自带准备活动,一方面通过亲自编排准备活动,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其次,学生自带准备活动,增强了沟通能力,拉近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在教学中穿插有关运动项目的游戏,同时注意将获胜的机会分散开来,否则会使部分学生因失败而丧失信心。在游戏过程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增强自信心。
5.4教学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对锻炼习惯、日常体育行为、体育技术和技能、基础知识与体质状况进行评价,并形成以过程和终极评价、教师和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体育技术和运动技能,体质状况和心理素质水平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8]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地尝试各种评价方法,重视学生的发展潜能,注重学习过程和态度。
6.结束语
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是可行的、相对科学的。但在推行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难题。首先,选项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有全面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更要精通一至两项体育项目;另外,因学生兴趣的广泛性、不稳定性,分班教学的管理上都有一定难度;其次,对体育课程资源要求更高。但在更高的要求下,相信学校的教学、教师的能力、学生体育储备都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叶新江.对北京市城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现状的调查及选项教学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党天罡.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3]庄弼.关于高中体育课型改革的研究[J].广州体学院报.1989.1.
[4]赵进.李希周.高中体育课选项教学的重新审视与多维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9.13(3).
[5]徐新建.淮北市中学实施体育选项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0(8).
[6]陈旭光.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2009(145).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现代体育教学早已经不再是单单依赖教师的专业技术知识,反而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任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和健康上不断积累以此来达到心理上的真正健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实施 思考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频频出现问题,因此各高校都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并配备了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引以及帮助。而体育教学因其本身所独有的特点,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训练,从而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切合实际的解决学生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在体育教学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改进教学方式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就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并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各高校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明确指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提高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力和抗压性,激发学生的体育潜力,稳定学生的心理情绪,并提高学生的自控和心理适应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育教学方式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快速且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使用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针对相同的体育项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那么对学生所造成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是不同的。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都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教学方式也非常单一和枯燥,通常用到的教学方式也无非是讲解法、示范法和反复练习法等。自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学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实施,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开展体育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念教学法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加强自我控制力,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学生意志等。
二、以激励的方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激励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从行为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由学生的能力和教师的激励所构成的函数。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激励与效率是成正比的。通常激励的方式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语言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就是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励学生,如奖学金、助学金和奖品等;语言激励就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激励学生,如表扬。在教学中,教师最为常用的就是语言激励,而这也是充分满足学生尊重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一些差生,取得的学习成果哪怕看起来非常微不足道,但是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也要选取恰当的场合,如具有相当数量学生的场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了学生的斗志,而且也极大地鼓舞了在场的所有学生,使得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而不断努力。教师在运用语言激励时,有三个事项需要注意并把握:第一,对学生进行表扬的前提必须是学生付出了努力之后才完成或达到的,并且教师设置的条件必须是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可以做到的;第二,对学生进行表扬时,语言要适当并准确,切勿使被表扬的学生因此而产生过于自满的情绪;第三,在对个别学生进行表扬时不可贬低其他学生;对所有学生表扬时也不可贬低个别学生。这样才能推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渗透。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引导、组织、激励和帮助的作用非同寻常。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想要实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选取。体育教师只有通过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才能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式。因此,学校应加强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短期的进修工作,根据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课程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在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抵制不良因素对学生的侵害,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型人才。由于体育教学本身所特有的实践性、竞争性、公开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学生心理易于变化且复杂,对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观察分析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前提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锻炼学生意志,提高自信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