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品牌管理制度范文

公共品牌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品牌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品牌管理制度

第1篇:公共品牌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品牌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针对我国建筑企业品牌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管理体系的现状,结合建筑企业的专业特性,构建了包括品牌战略策划、品牌定位与识别、品牌推广、品牌维护以及品牌调整的品牌管理流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企业品牌战略决策程序、品牌定位基本流程、品牌推广模式、品牌维护方法以及品牌延伸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品牌管理;建筑业企业;流程

作者简介:陆惠民,男,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0-0035-04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战略逐步取得市场竞争的战略主导地位。如今,愈来愈多的建筑业企业已经意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并开始努力树立企业品牌。

目前,国内关于建筑业企业品牌建设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对如何开展品牌管理工作研究的还很少。本文在分析了建筑企业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品牌管理的若干思想和理论,对建筑企业品牌管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建筑企业品牌管理的全生命期流程做深入的研究。

一、建筑企业品牌管理的内涵

建筑企业品牌是包含企业规模、工程业绩、企业形象、技术力量、工程质量、企业信誉、文化价值、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建筑企业品牌,需要企业有不俗的综合实力以及高效的品牌管理。

建筑企业品牌管理,就是围绕着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品牌调整等内容来增加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实现品牌价值的保值增值,巩固和提升企业在建筑市场的地位,并最终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的全过程。与一般生产性企业产品相比,建筑企业产品具有其显著特点:先销售后生产的产品产销方式、产品不可移动的固有属性、开发式作业的生产过程等。这就决定了建筑企业的品牌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需要建立适合于建筑业企业自身的品牌管理模式。例如,对一般产品而言,品牌往往是顾客选择产品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实行招投标制的建筑市场上,大多数业主过分注重中标价格的高低,建筑企业品牌并不是影响他们选择的决定性标准,品牌影响力也仅仅是业主选择的一个方面。

二、建筑企业品牌管理流程

建筑企业品牌管理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企业品牌的全生命期,主要包括品牌策划期、成长期、成熟期3个过程。一个成功建筑企业品牌的建立到其消亡,要经历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它需要随着市场起落、行业兴衰、品牌竞争力强弱变化而做出不同程度的调整,甚至被迫退出市场。笔者认为,建筑企业品牌管理的全过程可概括为图1所示。

建筑企业品牌管理是一个不断螺旋式循环的过程。每一次品牌调整的成功,就是品牌重新定位的开始,周而复始,不断重新定位,重新推广,再次延伸的过程。建筑企业品牌的生命周期与企业具体产品(如建筑实体)的生命周期不同。产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随后退出市场,而品牌则是随着产品的更迭和市场的变动不断向前螺旋式的动态发展。产品是表现品牌价值的物质载体,品牌成长的过程就是产品不断交替更新的过程。良好的品牌管理,可以保持企业品牌的长久性,在市场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三、建筑企业品牌管理的具体实施

1、品牌战略前期决策

根据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现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些具有特级资质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综合实力雄厚,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第二类是一些大、中型建筑企业或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小型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或在某些专业领域有过人的实力;第三类是一些只有生产、销售观念的小型地方性建筑企业。有关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企业不分大小都适宜于实施品牌战略,小型企业若强求去创品牌,有可能造成产品成本上升,甚至丢失市场。从全国和北京的建筑市场相关统计来看,实施品牌战略的绝大多数是大中型企业。

对适宜于实行品牌战略的企业,还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分析:一是企业的财力,包括资金、设备等;二是企业的科技实力,包括科技人才及其结构、科技手段、科技工作组织等;三是管理,包括管理手段、方法和管理队伍;四是员工队伍,如员工文化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企业决策层应充分认清企业的当前状况,务实地做出是否实行品牌战略的决策。

企业确定实行品牌战略后,首先还应围绕品牌建设制定一系列长期性的、根本性的总体发展规划,建立相关的品牌管理组织,制定相关品牌管理制度。结合建筑企业项目导向型的特点,可以考虑在企业总部成立一个品牌管理部(或委员会),以品牌经理制为基础,专门负责企业品牌的管理并负责监督、指导在不同工程项目中品牌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2、品牌定位和识别

品牌定位(Brand Positioning)是指建筑企业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品牌在文化取向及个性差异上的商业性决策,它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定位活动,明确要向消费者传达的特定信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品牌知识以及接受到的品牌信息建立起品牌形象的过程。建筑企业品牌定位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如图2所示。

其中,价值分析主要是明确企业价值主张的哪些元素应该成为品牌定位中的一部分,哪些建筑类型或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哪些是明显的优势点等;积极传达主要是明确品牌定位的目的,是强化、放大还是减缓现有企业品牌;目标客户主要是明确企业的主要客户群及所处地理位置等。

在具体的品牌信息传播中,品牌识别(Brand Identity)是品牌定位的基础,同时,品牌定位又使得品牌识别传播更具有了针对性和可控制性。法国学者卡菲勒(Kapferer)认为,品牌识别意味着有品牌自己的品格,有自己独特不同的抱负和志向。

建筑企业的品牌必须有一个清晰、丰富的品牌识别,否则在众多的建筑业企业“丛林”中就难以发挥潜力,就会处于无差别产品和价格竞争夹击的危险境地之中。笔者认为,建筑业企业的品牌识别可从表1所示的3个方面重点考虑。

为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品牌识别环节,建筑企业可以采用DFA法(Design Format Analysis)来进行企业品牌设计特征元素的提取,进而建立一个企业品牌识别系统。

3、品牌推广与维护

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除了要在产品质量、技术、管理等方面技高一筹外,提高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至关重要。要善于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对品牌进行广告宣传,展示企业的形象和实力。可开展诸如“业主投诉日活动”、“建筑工程精品展示会”、“高新技术成果推介会”等活动;现场施工人员要利用施工现场宣传自我,把企业品牌同影响大的工程联系起来,形成互动,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要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业主,提高品牌忠诚度。

建筑企业的消费者分为两类:直接消费者和间接消费者,其中直接消费者又分为一次性消费者和长期消费者。直接消费者主要是建设项目的业主,其中一次消费者指很长时间内只从事少数的建设工程的业主,如一般性企业、个人组织等;长期消费者则是指长期有建设项目的业主,如政府城市建设机构、房地产企业、建设中的高校等。间接消费者主要是指建筑设施的使用者或受益者。建筑企业的直接消费者是相对固定且数量较少的,但间接消费者是不固定且数量庞大的。从短期来看,直接消费者对建筑企业品牌的认知和是否接受,对建筑企业品牌的市场表现起决定作用;但从长期来看,间接消费者对建筑企业品牌的认知和是否接受,对建筑企业品牌的市场表现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一次性消费者和长期消费者,建筑企业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推广措施。对于前者,需要在潜在消费者中加以宣传,赢得信任,实现双赢;对于后者,则需要通过企业品牌的有利影响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总之,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品牌推广模式。

企业品牌的维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影响企业品牌的主要因素有:工程质量、诚信守约、公共关系、企业内部建设等方面。其中,诚信是品牌的核心,质量是品牌的本质。相应地,建筑企业品牌维护的内容主要有:

(1)诚信守约,以诚信为本。作为订单型的建筑企业,要努力构筑“诚信”这一核心理念,在业主中树立良好口碑,赢得市场,用实际工作来增强企业的品牌信誉度。

(2)工程质量。质量是品牌的本质,市场覆盖率、美誉度等都离不开质量这个因素。作为建筑企业,一流的工程质量能赢得用户,赢得市场,赢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3)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优劣可以通过工程现场管理、分包管理、特殊紧急情况处理等一系列事件得以体现。企业应重视对内部人员的管理,制定良好的管理章程。

(4)公共关系。公共关系通过对接消费者、媒体和政府,使品牌与消费者及公众,相互沟通和了解,这对品牌形象塑造、品牌知名度提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此外,由于建筑产品的公共性,企业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保障员工的尊严和福利待遇,发挥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企业是否承担好其相应的社会责任,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方面之一。

4、品牌调整

品牌调整(Brand Regulation)是指对企业品牌进行的战略性调整,主要体现为品牌的延伸。品牌延伸(Brand Extension)是指企业在已经确立的品牌地位的基础上,将原有品牌运用到新的建筑市场中,从而希望减少新产品进入延伸领域的风险,以更少的营销费用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品牌延伸有利于企业快速占领市场,有利于降低新产品的市场导入费用,有利于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建筑企业的品牌延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业内的延伸,如从事房建的建筑企业延伸到公路、铁路、港口建设等;一种是行业外延伸,如建筑企业延伸到房地产开发、建材、物业等领域。影响品牌延伸的主要因素有品牌核心价值、市场因素、消费者因素、企业因素等4个方面。

品牌延伸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扩展建筑企业的经营范围、减少业主或使用者的知觉风险、提高新产品的可接受性等优点;另一方面,则可能损害母品牌形象,削弱与企业核心竞争领域相关产品的关联,挤占母品牌的市场份额等不利影响。对于建筑企业品牌的延伸,要充分考虑影响品牌延伸的各种因素,审慎为之,以防止不当的品牌延伸影响原品牌形象,冲淡品牌个性。另外,在当前国内建筑市场,若企业延伸的范围或时机不当,会引起品牌影响力的衰退,甚至企业品牌的消亡。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创建强势品牌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品牌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企业要想立足发展,靠的就是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而品牌管理是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保证,中国建筑企业的品牌管理与国际知名建筑企业相比,尚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我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加强企业品牌管理工作,通过确立品牌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品牌管理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使企业品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Pheng LS, Hong SH. Strategic quality manag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 The TQM Magazine, 2005, 17(1):109-117.

[2] 丁洪斌、王从远、刘洪岩.建筑企业品牌管理实践的探索与研究[J]. 建筑经济,2006,(04):24-26.

[3] 张菁梅. 论建筑施工企业的品牌战略[J]. 建筑经济, 2005,(08):31-33.

[4] 王要武、刘杰. 建筑企业品牌管理组织及流程模式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2008,(05):80-86.

第2篇:公共品牌管理制度范文

一、区域品牌与特色优势农业

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一个或几个特定产业所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该区域内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产业基础,它是区域品牌的基本内容,产业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和质量水平、产业内部分工合作程度等体现出的产业实力水平与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成同向关系;二是区域性,是指区域品牌与特定区域密不可分,一般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三是品牌效应,是指区域品牌不仅蕴含着区域沉淀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内容,更代表着该区域产业和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区域品牌与特色优势农业具有密切的关系。

1、特色优势农业的“特”、“优”与区域品牌的区域特性存在天然的联系

特色优势农业所依托的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质量,以及由此形成的产品特殊品质、产业规模和特色优质均是与特定区域紧密联系的;离开特定区域,就无所谓“特色” 和“比较优势”,也就无所谓“特色优势农业”。因此特色优势农业的“特”、“优”正体现了区域品牌的“区域性”。

2、特色优势农业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互动

区域品牌建设是以某个产业或整个区域的发展为着眼点的,它突破了传统农业经营的单个企业或农户规模小,实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限制,为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扫清障碍。凭借品牌凝聚力,集群众多企业向区域内聚集,使大量的资金、劳动力、先进技术、市场信息等源源不断涌入区域,从而为区域特色优势农业飞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农产品区域品牌在一定范围内树立了特色优势农业的形象,确立了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所形成的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是区域品牌最初形势的基础。特色优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区域品牌更具有持续的品牌效应,不断和持续地扩大影响力,有效提高区域农业发展的竞争力,是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开拓更广阔市场的有效手段。

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区域品牌的现实基础

1、自然资源优势

__县域总面积20__平方公里,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7.2%,年平均降雨量1644毫米;全县拥有耕地21万亩,林地206万亩,25度以下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山坡地57万亩,可开发的滩地资源10万多亩,81%的河段水质达到1类标准;经浙江省地质矿山研究所抽样检测,我县的水、空气、土壤等因子均达到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标准,全县共有15万亩耕地和2万亩淡水养殖的生态环境符合要求。良好的生态资源为我县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产业化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致力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被评为“浙江高效生态示范县”。一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确立了建设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特别是在成功制定《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又连续出台了《关于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若干扶持政策》和《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力地促进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已建成经济林面积38万亩、蔬菜瓜果基地30万亩、各类无公害基地16万亩;形成了以杨梅、有机茶、竹笋两用林为主的林果产业链,以__鸡为主的家禽产业链,以绿色稻米为主的粮食产业链,以山地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链,以山塘水库为主的淡水养殖产业链。三是品牌建设、产加销体系建设发展迅速,我县先后获得了“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浙江蜜梨之乡”“浙江山茶油之乡”等称号,被评为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国家级杨梅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注册有各类农业品牌165件,其中省市名牌8个,省市著名商标9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获浙江省名牌农产品2件,54个农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15只农产品通过有机认证,25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3只通过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良好;拥有农业龙头企业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建成了全省首家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基本构建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其中杨梅产业化经营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交通条件快速改善

__是台州的西大门,距杭州300公里,距台州市区120公里,是台州进入浙中地区的西大门。随着台金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诸永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__正成为浙东南的交通小枢纽,这大大缩短了基地与市场的时空距离,为我们承接发达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先进理念和人才、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对我们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区域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市场上品牌农产品发展喜人,但是与一般工业品和国外农产品比较,我县农产品品牌经营还处于比较低级的经营阶段,__作为台州西部欠发达县在农产品品牌经营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农产品品牌资源布局不尽合理

目前,农产品的小规模生成方式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流,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程度低,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不稳定,品牌建设难度大。__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从计划经济发展而来,由于历史原因,系统内部品牌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一,品牌产品涵盖广泛,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同一品牌存在于不同的产业链条上。第二,不同品牌使用同一个名称,情况最为严重的是__鸡产业和杨梅产业。第三,同类产品多种品牌,造成消费者注意力分散。__内部存在很多规模不大的生产组织,产品品种趋同。如__鸡产业中,成品鸡制品有仙黄、苍岭、仙绿、李老汉等品牌;杨梅制品除“聚仙庄”、“杨百利”、“ 仙之梅”等,还有一些小有影响的品牌;等等。这种品牌布局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外部市场也会造成相互倾轧,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下降,不利于__特色优势农业的整体利益。

2、农产品品牌管理层次低

由于农产品品牌管理体系并未形成,大部分农产品品牌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较低层次的管理上,主要表现有:

⑴缺乏统一的品牌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县在品牌整合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各重点龙头企业也开展了大量的品牌建设活动,创建了仙黄、聚仙庄、杨百利等一批知名品牌。尽管部分龙头企业的品牌经营水平较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品牌管理工作上还存在漏洞。首先,品牌管理主体缺位。缺乏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没有具体品牌管理制度;其次,品牌管理行为弱化。缺乏统一的品牌管理规划,品牌管理不到位。如__鸡的品牌到是“__鸡”还是“__三黄鸡”没有具体的规定,各地都打着“__三黄鸡”的品牌生产和出售所产__鸡;最后,品牌经营能力差。近年来,__品牌经营发展很快,品牌资产价值迅速提升。但是从经营手段看,仍停留在实业经营上,以资本扩张为主的形式资本经营比例还不高,品牌价值在兼并、重组等外向发展优势为体现出来。

⑵品牌管理缺乏整体长远规划 品牌塑造除了价格、广告、宣传、促销、售后服务等营销环节外,还涉及物流( 产品配送)、生产质量、产品包装、产品工艺设计、研发质量、 企业形象塑造等多部门的工作,品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__农产品企业中,除聚仙庄、杨百利等个别大企业能够形成完整的品牌管理系统,大多数的农产品企业无物流配送系统,包装、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__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缺乏整体长远规划,使得__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弱,知名品牌很少。

3、品牌形象不统一,缺乏鲜明个性 由于__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众多,企业性质有民营、股份、有限责任等多种,特别是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各企业均有自主设计品牌形象,导致了品牌形象不统一。很多产品以产品品种作为品牌形象,如杨梅、蔬菜、__鸡等。

4、品牌文化挖掘不够,缺乏文化支撑 __农产品品牌大多以地理名称或企业名称命名,如广度、苍岭、苗辽峰、 括苍等地名。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名称来说,挖掘其内在文化内涵是增强消费者认知的重要手段。从品牌宣传看,得乐康对品牌文化的塑造比较成功,而__鸡尽管影响很大,但其品牌文化的挖掘和宣传表现的不够主动。

四、发展__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区域品牌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__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中介辅导”的原则。

1、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好的制 度、交易环境是区域品牌形成和知名度不断提高的保证,而政府以其独特的地位在制度的建立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目前地方政府需要做的工作有:首先,把区域品牌建设列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其次,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创新,集中必要政策资源,为区域品牌形成和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再次,政府要努力挖掘资源或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作为题材进行培育,制定有关维护质量和市场秩序的地方性法规,维护企业合法利益,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知识产权。

2、充分发挥品牌组织的中介服务功能

品牌组织,即农产品产地为了保护该区域农业品牌而成立的组织。它可以是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组织形成的行业协会,可以是农户自发组织的协会或者联盟,也可以是政府为此成立的某个主体等多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这些中介组织在区域品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区域品牌是一种公共产品,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就存在着“搭便车” 行为,阻碍了区域品牌的顺利发展,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应该协调管理,倡导行业自律,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引导企业从自发创建企业品牌到自觉维护区域品牌。

第3篇:公共品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品;品牌形象;品牌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045-01

1 打造农村文化产品品牌的意义

1.1 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发展也一改往日面貌,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一部分农民由以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中解放了出来,虽然正在朝着工业、服务业方向发展,但是质朴的农村文化滋润和哺育了中华大地的儿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因为有了空闲时间,人们开始寻求更多的精神和文化的需求。

1.2 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农村市场化的文化消费贫乏,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愿望、意识日益加深,文化消费已成为生活开支不可或缺的部分。

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城市病”日趋严重,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速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至泯灭的战略举措。进行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产业链和集约化发展等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1.3 发展农村文化产品招商引资效益可观

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在农村,有些乡镇(街道)、行政村由于交通、资源等限制,招商引资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农村文化产业却很少受上述因素影响,它以其独特性能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甚至是不离土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

2 农村文化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2.1 文化产品数量偏少

经济发展加快、生活条件改善,但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在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首先是公共资源不足,大多数公共文化设施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的状态,有些地方即便勉强维持了乡镇文化站所机构,乡镇文化干部主要从事诸如“税费征收、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其次是登记在册的农村文化行业少。仅限于书店、音像、文印社、网吧等。电影院、民间演出队更是凤毛麟角。再者在一些地方民间工艺品制作、传统的民间文艺已是明日黄花,更有甚者有些已经失传。

2.2 文化产品品位较低

注册行业少,产品种类就少,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和消费者,相应产品的档次与品位就较低。文化经营单位大都零零落落散布在集镇各处,大多提供最基础的文化服务,只有简单的供给关系,如提供文化产品的音像销售、出租业,出版物经营业,承担简单印刷的文印社、印刷厂。

2.3 经营管理水平不足

缺乏先进的文化产业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市场运作与营销策略上经验不足。由于思想意识不强,在产品上,农村市场的文化产品有些缺乏健康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产品少之又少,而且那些廉价劣质的文化产品不但不能给农民带来精神的享受,反而使更多的人深受其害;在宣传上,经营管理者一是不注重宣传,二是不懂得宣传。做宣传的话只是在破旧的墙上、电线杆上留下姓名、电话,让亲戚朋友介绍生意是最常用的“广告”形式。

3 精心打造农村文化产品品牌

3.1 基于消费者利益的定位

农村文化产品有其独特的地域与历史属性,它能给消费者一种回归自然、质朴、纯真的感觉。农村文化产品主要是以民间特色文化资源为根基的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文化产业市场已经由原来的“大众”市场变为“小众”市场,依据这种感觉寻求在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的最佳位置,以满足农村消费者渴望得到精神需求的要求,满足城镇消费者寻求返璞归真的精神享受的定位准则,来定位农村文化产品。

3.2 建立个性化的识别系统

在众多数量的文化产品中,农村文化产品最显著的市场特征就是其独有的地域民间文化,这种民间文化把其文化产品从众多的文化产品中区分出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风格,这就是农村文化产品的理念识别。

理念只是我们的思想,要想让思想付诸行动,那么作为文化产品,主要是将其产品的内容,打造成精品才是最好的行为识别。只有精品才能把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传播给日益渴望的人们,形成良好的口碑,永远继承发扬下去。

由于文化市场上的商品非常丰富,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视觉识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的取舍。农村文化产品不但要有自己的品牌,更要有自己的品牌标识,要有代表个性特征的标准字、标准颜色、宣传画册、包装等。这样一个立体文化产品形象就会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给消费者一个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

3.3 基于消费成本的定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大众文化消费应该成为市场的主体,由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不同于日常消费品的消费者,人们处于一种可消费与不可消费者之间,因此提供大量方便消费者欣赏文化作品的条件,价格要定位于大众文化消费者,如果价格不能满足大多消费者的消费水平,那就达不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品牌的打造就无从谈起。

3.4 建立整合营销传播体系

第一,整合媒体,广泛宣传。农村文化产品这一特定的符号需要通过适合它的媒体传播出去,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消费者的特点,最开始应在当地电视、广播、报纸上做广告与软文宣传。利用当地的户外广告墙、路标、灯箱等做户外广告。可采取逐渐扩散的原则,在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后,向外辐射到周边地区,再通过口碑传播向外扩散,随后在国内及国外的各种媒体上做宣传。第二,公关宣传,树立形象。良好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公共关系是分不开的。农村文化产品的公共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展销会、研讨会、交易会、文化节等,有效传播本地形象。定期组织有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可以加速品牌传播。并在活动期间邀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和名人参观、访问,进一步树立整体形象。第三,网络传播,互联世界。利用互联网,建立专门的特色网站,通过这一平台把农村文化产品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还可以加入国内外各大搜索网站,让世界各地的人通过特色搜索找到它。还可以进行个性化服务,如一些手工艺术品,可以采取网上定制、网上交流、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可以进行网上点播,如一些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曲艺节目等,加大宣传面。

3.5 建立健全品牌管理制度

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政府管理队伍,并制定强有力的政策给予支持。针对农村文化产品的特点,在品牌管理上我们要采取法律武器对品牌进行商标注册;制订严密的品牌运营计划,在品牌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市场变化、市场占有率、等做实时调查,及时调整策略,维护品牌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公共品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兰州百合;品牌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4-0056-02

1998年国家将兰州百合发展列入“国家山区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为百合产业化的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应用,兰州百合产业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4年,兰州市种植百合7.2万亩,总产量2765万公斤,规模不等的加工销售企业已发展到120多户。同时,兰州市政府抓住机遇,坚持“依托城市,开发农村,服务城市,富区富民”的方针,并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追求效益”的原则,实施名牌促销、龙头带动和科研开发推动三大战略,加快百合种植基地建设,扩大了母籽繁育基地,培植了骨干龙头企业,初步建立了公司化运营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百合产业的发展。兰州百合产业逐渐成为兰州市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为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兰州百合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1.1兰州百合品牌战略实施有利于加快甘肃省工业化进程。甘肃86个县市中仅有10个县市工业比重较大的现实已成为工业化的瓶颈。品牌和地域经济一直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著名商标的多少可直观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甘肃省目前注册商标总数不足全国1%,经权威部门认定的中国著名商标共196件中,甘肃同样占不了1%,这种品牌经营状况是支撑不起甘肃工业这个庞大身躯的。因此,必须有效整合、培育当地名品,逐步完成资源大省向品牌强省的过渡。

1.2兰州百合品牌战略实施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兰州百合因色白、个大、味美、营养丰富等独特的食用价值享誉国内外。据统计,95%的兰州百合销往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其中20%转口到香港、台湾地区、日本、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兰州百合的极具特色,使得其发展潜力较大,品牌战略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为兰州百合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出口比重,增强兰州百合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为兰州百合生产企业找到一条长远的发展之路。

1.3兰州百合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百合生产、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品牌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企业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形象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等得到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促进,使企业树立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求发展,靠竞争求生存的意识,通过品牌竞争使众多的百合生产企业进行重新洗牌,重新塑造百合生产企业的竞争环境,从而促使百合生产、加工企业健康发展。

2.兰州百合产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措施

2.1兰州百合产业品牌战略体系的构建

品牌战略就是高屋建瓴地将品牌建设提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以建立强势品牌、创造品牌价值为目标的企业经营战略。品牌战略体系由政府品牌体系和企业品牌体系两部分组成。

政府品牌战略涉及的是国家、地区或某个领域,目的是推动、支持和鼓励企业创造品牌,借以促进所辖范围的经济增长;政府品牌战略主要是指导性的规划和协调,表现为对所辖范围的全体品牌所有者的一种公共政策和导向,其实质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是为企业创造发展品牌的良好社会环境;政府品牌战略的主要措施包括创造促进品牌成长的体制环境、制定品牌战略发展的经济环境、培育促进品牌成长的市场环境、建设维护品牌成长的法制环境等。企业品牌战略是品牌所有者的一种经营战略,是企业建立有利竞争地位的差别化战略。企业品牌战略的目的是增强企业自身素质,提高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品牌战略由品牌目标、品牌定位、品牌延伸、品牌保护四个方面组成。

2.2兰州百合政府品牌战略措施

2.2.1创造促进兰州百合品牌成长的体制环境

没有人“搭台”,再好的“戏”也唱不下去,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兰州百合“搭台”。首先应整合现有的国有公司和众多的个体加工户,使百合的种植、生产和加工形成统一体。其次依托兰州百合协会,尽早制定行规、行约,通过百合协会加强加工企业和种植户的行为自律,引导全行业建立诚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塑造兰州百合的良好形象,保护兰州百合品牌。三是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彻底割裂企业与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从根本上革除政企不分的局面。

2.2.2制定发展兰州百合品牌战略的经济政策

政府要为兰州百合生产企业的品牌战略提供技术咨询和辅导,为企业培训专门人才。给予兰州百合产业化龙头企业政策及资金支持、科研及技术上的指导和引导,给予兰州百合的经营户和种植户在冷库和母籽的繁育等方面的支持。重视兰州百合品牌的扩散效应,以品牌产品为突破口,提高更多产品的竞争能力,依托较好的资源,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突出兰州百合注册商标及品牌的拉动作用,建立优势、品牌产业。

2.2.3培育促进品牌成长的市场环境

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通过法律、行政及经济手段,加强兰州百合品牌的认定保护工作,加大规范市场秩序的干预力度,对兰州百合种球的培育、百合的种植、百合产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市场准入和质量的严格把关,注重兰州百合品牌产品的市场名誉和地位的维护,破除条块保护,杜绝伪劣产品的进入市场,促使兰州百合品牌在公正、合理、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下迅速成长。

2.2.4建设维护品牌成长的法制环境

政府进一步完善市场法律服务体系,建立专门服务于品牌的法律部门,使企业在维护自身品牌利益时能得到充分、优质和高效的法律服务。建立兰州百合品牌的注册、管理和审核的相关制度,清理、整顿百合市场,打击假冒伪劣和侵权兰州百合的行为,以保护知名品牌的利益,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真正发挥兰州百合品牌蕴含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5制定兰州百合的品牌宣传和培训政策

利用政府地位的权威性加大对兰州百合品牌的宣传,通过举办各种低成本或免费的品牌的专题报告会、品牌管理的培训班来帮助百合生产加工企业树立和强化品牌意识。

2.3兰州百合企业品牌战略措施

2.3.1品牌创立

品牌创立战略主要包括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定位就是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将品牌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一个恰当的位置,是整个品牌化运作的基础。兰州百合品质定位应充分考虑营养丰富、口感香甜、美容和健身双重功效的“人参蔬菜”,定位到高品质并形成鲜明的特色。形象定位应选择“兰州百合”这一名称使顾客想到的是“百年好合”等健康、长寿和欢庆的景象。品牌形象代表了产品形象,兰州百合品牌形象的塑造,必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保证优质的产品质量。品牌是用户对产品的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和可靠性的信赖。质量是品牌形象的基础,是品牌的生命。兰州百合在提升产品质量方面应做好种植基地的选择,种球的培育,标准化的种植、生产和加工,监督保障机制的完善。第二,重视品牌产品的包装设计,兰州百合主要以礼品或赠品的身份销售外地市场,包装应突出“品质”、“绿色”、“健康”等特色,必须仅对符合标准的产品才可冠以“兰州百合”注册商标。第三,做好广告宣传。确定适宜的广告方式和播放比例,即幼稚期的产品采用产品广告,成长期的产品采用品牌广告;从消费市场、消费群体和消费季节不同角度来选择合适的广告媒体和时段;通过举办、赞助饮食文化活动和围绕兰州百合绿色及无公害,开展各种健康、慈善等公益性的宣传活动。

2.3.2品牌扩张

品牌扩张是指运用品牌及其包含的资本进行发展、推广的活动,兰州百合品牌的扩张应以产业和产品档次为主,突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兼容性”。兰州百合在拓展品牌时应注意:一是快速拓展的危险。甘肃的好多名优土特产品在品牌打响,开始扩张的过程中因为管理不善等原因而造成失败,如兰州白兰瓜、白粉桃、红纱洋芋等。二是保护基地市场。兰州百合扩展新市场时要注意保护原有市场,回头客是忠诚度较高的消费者,他们的宣传是最好的广告。三是注意口味。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兰州百合保健品、饮料等的品牌扩张,事先要做好大量而系统的口味调查研究。四是注意企业良好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2.3.3品牌维护

兰州百合的品牌维护主要包括经营保护、法律维护、自我维护。品牌的经营保护是兰州百合企业经营者在具体的营销活动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维护品牌形象、保持品牌市场地位的活动。一是以市场为中心,全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苦练内功,维持高质量的品牌形象;三是严格管理,锻造强势品牌;四是不断创新,锻造企业活力;五是运用品牌延伸策略,主动进攻,捍卫品牌阵地;品牌的法律维护是通过商标的注册和驰名商标的申请对品牌进行保护。加强品牌商标的注册管理工作,使品牌获得法律保护。同时还应注意“兰州百合”商标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商标标识的印刷、保留、使用和专用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品牌;兰州百合品牌的自我维护是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注册商标的管理制度,将商标的管理纳入全面质量管理当中,应用专业防伪技术,进行品牌秘密的保护,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辨别能力。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重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ZD040018)、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与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和甘肃省软科学基金项目“兰州百合产业化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放品牌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2]齐士福中国名特产无公害蔬菜──兰州百合[J]兰州市农牧局,2003

[3]曹希绅,吴丽丽“蒙牛”的品牌化运作[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5

第5篇:公共品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危机管理 对策

危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的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数量很大,但规模小、实力差,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从而导致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较弱,面临强大的生存压力,死亡率非常高,在危机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危机发生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在危机发生前企业管理上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危机前的问题主要是部门内部的小问题不断积累而成,比如公司架构、体制、管理经验等等。中小企业在危机发生之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没有构建具有生命力的管理机制

很多企业沿袭陈旧的架构,推崇过去的经验,当出现新的市场变化时,还是以现有的形态去应对不同的情况,就算有新员工和新想法出现,也会受到抵制,将创新扼杀在摇篮中。管理机制不能与时俱进。

1.2部门职能的管理功能弱化

部门职能的管理功能弱化特别是执行力减弱,经常引起较大的内部矛盾,而工作中的推诿和扯皮现象严重,造成企业整体运转功能弱化。公司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无法对管理人员进行约束,员工的合理建议被抹杀,在利益分配上无法做到相对公平,对员工无理要求和过分要求很严重等等。

1.3管理制度对沟通渠道的建设不够重视

阮平南认为一个合理的企业组织形态,内部信息的传达是相对顺畅的,而不合理的企业组织,企业内部障碍很严重,企业机构的金字塔层级非常深,信息传递的失真和滞后现象严重。通过调查发现,因为管理制度的缺失,特别是预警措施的缺乏,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不会收集危机信息,没有对企业经营的威胁进行分析,没有发出危机预警信息把危机消灭在发生前状态。

2.危机发生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形来看,当危机真正来临,很多企业的危机管理令人担忧,危机应对失当主要有如下原因:

2.1管理层没有充分评估危机的破坏程度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经营者危机意识比较淡薄,大部分企业过多地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识,企业对危机缺乏足够的防御措施,加上从未面对过危机,企业内部的恐慌和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决策者为了快速解决问题,没有审时度势,没有冷静稳重的思考,往往在策略上简单、随意、粗暴,决策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又会给公众留下很差的印象,失去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使企业遭受更大的不必要的损失。

2.2企业缺乏有效的危机公关与品牌维护经验

企业的竞争,产品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品牌的竞争。但中小企业在品牌塑造、品牌意识、品牌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信息社会,危机信息的传播极为迅速,然后会引起媒体的高度介入,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制度,从人员配置到处理经验上都非常缺乏,当媒体把企业的事件升级为公众事件时,危机情境迅速公开化,很多危机的利益相关者、有强烈好奇的围观者,不断关注探讨危机的发展,使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张玉波在《网络时代的危机公关》中发现,企业危机发生前,问题的发生还未成为公共事件,所以问题顶多成为小型的事故,但一般在企业内部就得以消化解决,当危机发生时,这些事件就升级为危机,成为公共空间所关注的焦点,对企业的信誉、品牌,将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2.3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应对恶化的财务状况

黄岩的《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测实证研究》提出,对很多小企业来说,这个问题是很常见的,其实危机的爆发只是很短的时间,企业只要挺过这一段艰难的时刻,还是可以获得喘息的机会,东山再起。中小企业一般都没有足够的危机资金储备。中小企业的赢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营业务的产品在行内未必占有优势,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这些企业尚可立足,一旦市场出现萎缩,产品进入衰退期,企业往往陷入收入来源断层的困境。所以,当市场占有率急剧萎缩,作为企业的直接经济收益层面会出现严重问题,体现在财务、资产等方面,经营状况恶化,无法偿还债务,严重的甚至资不抵债;有的是持续亏损,净资产大幅度下滑;有的是资金周旋困难,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2.4企业缺乏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保护与替代方案

具体表现在产品、技术、人才等几个方面,这些因素在危机前的表现是相对平稳的,特别是产品和技术,几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但当危机发生了,这几个方面的变化对企业的打击是根本性的。大部分中小企业依靠的是一个技术、一件产品、一个团队打天下,当发展顺利的时候并不觉得什么,当这些因素成为危机原因时,企业是无力解决的。

3.危机发生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危机后的恢复,类似于人的机体病后的痊愈,如果不彻底治愈,还会复发。但很多中小企业在挺过了危机后,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危机恢复措施,管理上的不当造成企业滑向倒闭的边缘。

3.1企业没有有效手段恢复正常运营

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危机爆发后,不管是出于产品原因还是别的原因,企业产品的销售额迅速下降,利润持续下滑:从消费者角度会对企业产生不信任,特别是危机的发生使消费者对企业的生存产生疑虑,持观望或失望态度,这时候竞争对手会趁机抢占市场;而对企业来说,危机的发生会增加很多额外的费用,比如危机公关费用、赔偿消费者、消除媒体影响等。这些都急需企业恢复正常经营,但很多企业并不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管理一蹶不振。

3.2企业无法挽回美誉度

企业危机发生,受到影响最大、最快的就是企业的美誉度。企业的美誉度是企业花费很长时间,在员工、顾客、媒体中建立起来的信赖感,郭东认为,当危机发生时,企业根本无力也没有足够时间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采取补救措施,很可能在短短的几天内,美誉度会被突然降临的危机破坏。当危机过后,企业应该迅速找到对策,恢复公众信心,但很多企业危机发生后要么是悄无声息毫无作为,要么是没有正确的找到恢复信誉的方法。

3.3企业不能充分激励员工的信心

危机发生过后,由于是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己利益切身相关的事,员工毫无避免的会被危机吸引住,相互议论彼此观望,工作效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员工间的担心、议论,很可能会使员工对危机处理的抱怨升级,平时累积的矛盾会借着危机大面积暴发,将企业推向更难的困境。特别是危机处理效果不明显,员工忠诚度会很快下降,人心涣散,各自寻找出路,将导致企业雪上加霜。

总之,在现阶段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危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小企业要防范于未然,平时就要建立危机管理系统,强化危机意识,防微杜渐,尽可能将危机消灭在潜伏期。本文把企业危机分成危机前、危机时、危机后三个阶段,阐述了中小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形成对中小企业危机管理状况的全面认识,保障中小企业运营的安全性,最终实现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

本文属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立项号2011B474。

参考文献:

[1]吉忠伟、曹海英、林洪涛,浅析中小企业的危机管理[J]北方经贸,2006(5)

[2]魏屹,浅谈中小企业的危机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8(7)

[3]文腊梅,论中小企业危机管理策略[J]企业家天地·理论前沿,2005(5)

[4]胡玉昆,云南烟草企业的危机管理[J]经济问题探索,2000。3:127-128

[5]吴启宏,论危机管理和危机沟通[J]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7期,33-35

[6]阮平南,王塑源.企业经营风险及预警研究[J]决策借鉴,1999,(3):2-6

[7]张玉波,网络时代的危机公关[J企业家天地,2000,(7):27-28

[8]黄岩,李元旭.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测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1,10(l):45-51

第6篇:公共品牌管理制度范文

现任的医疗卫生机构高管是在传统的经济体制和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下培养和成长起来的,普遍存在以下不足:1.应对变革的管理能力不足。如何把握外部环境变化的趋势,引领组织进行方向正确、运营高效的变革;如何应对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突发性事件或是危机管理。2.市场服务意识、人本意识不足。3.高效经营运作管理的能力不足。4.领导力的不足。

当前,卫生改革和医院改革存在诸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提高医院临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病人安全和医院绩效、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盈余;如何应对政府的购买服务、签订合同和医疗保险的改革,规范医院和医生的行为;如何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并存的竞争局面;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主题,以管理为重点,全面开展医疗服务评价和监督检查工作。面对新形势,“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日趋迫切和重要。医疗卫生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为改革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具体操作者,他们应对变革的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直接决定了改革的进程和改革的最终效果。解决中国目前卫生系统旧弊端和新问题的着力点也集中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高管身上,无疑这是继非典危机之后对医院院长新一轮的挑战。

中层干部关乎医院兴衰

王小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随着医疗卫生领域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医疗机构间竞争日趋激烈,已从以往技术、设备和规模的竞争,逐步发展成为人才、管理的竞争,而管理团队综合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院生存与发展。为使我院党务、行政中层管理干部和业务科室主任更适应外界环境变化,适应组织的内在变革,中山医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在学校的帮助下,举办医院中层干部管理培训班,以促使管理干部转变管理理念,促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益。

根据医疗改革形势的发展,我们将从医院战略管理、管理能力和方法、品牌管理和服务营销、医院文化和形象管理、医疗质量和服务理念提升、组织行为学与领导力、标杆管理学习、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医院财务管理、团队拓展训练和“三医”联动改革政策学习等多方面开展培训。中山医院领导已下决心“投”100多万元,用两年左右时间对200多名中层干部开展医院管理MBA培训。

不懂财务报表院长应当让位

李若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主任、国家财务反舞弊学专家医疗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过去的资金一直来自政府财政拨款。随着医疗行业“三项改革”的进行和深入,政府补贴的不足,医疗服务收费过低,社会对医院靠药品经营差价和大型设备检查收费来弥补财务支出的不满加重,医院财务管理面临更大的压力。现阶段我国医院的财务管理还主要集中于会计记账和审计工作,医院高级管理者多数不了解财务管理。医院企业化运作进程深入,医院筹资的主要渠道已经转向社会而不是依赖政府,医院管理者除了懂医疗还需掌握财务管理与资本运作方面的知识。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中,要培养医院管理者防范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意识。

反观医院财务管理现状,无法让人轻松。医院在现金管理方面的财务漏洞、资本运作领域的不成熟、财务监管体系的缺乏和执行不力等等,医院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存在的低级漏洞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很多犯罪行为,令人深思。

随着公立医院改制的进行,民营医院、外资医院的准入,未来医院在财务管理与资本运作等方面必然会与市场接轨。未来医院管理层必须具备医院财务预算和控制、医院资本结构、医院财务决策、医院管理成本控制、财务费用控制、固定资产购置以及投融资管理等方面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

建立高级管理人培养制度

王卫平复旦大学副校长兼上海医学院院长中国的医疗行业必然更为开放,以迎接加入WTO和实施“三医”联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社会健康公益事业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当前卫生改革的难点问题之一。在这一深刻和全方位的变革过程中,医院院长的经营理念和政策把握能力、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精细化管理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的改革和发展前景。作为公立医院的院长,在应对外部激烈竞争环境和内部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工作中,如何坚持公立医院办院方向,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运作,如何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病人满意度和员工服务,这些是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培养高级医院管理人才时必须进行深入探索和认真回答的问题。2005年是复旦大学的百年校庆,复旦大学将以医院院长高级研修项目作为学习和交流平台,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医院管理专家和各方面人士光临学校,共同探讨当前医院管理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学会用数字管理

高解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公立医院需要经营,不关心业务动态,不及时调整经营运作策略,不会看财务报表,将难以胜任医院一院之长的重任。而由于收入增幅受限、结余减少,将使得医院学科的建设、医务人员的整体人尽其才氛围形成等关系到医院长远无形价值创造的问题解决起来更为艰难。医院院长必须学会用数字说话。

数字管理是一个组织领导者的重要能力之一。当一位院长在和您交谈的时候,能流利地报出上一年度甚至月度的业务收入总额、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医保病人的门诊次均费用、外省市病人的构成比例、人力支出的增长幅度等一连串基本数字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位院长正在从一位纯粹的医学专家,向一位合格的医院经营者过渡;从治疗一个病人,向治理一个组织转型。

医院院长要用数字来经营,用数字来判断管理优劣,用数字来显示运作策略,用数字来制定计划和进行控制,用数字来评定绩效,用数字来决定未来。

培训人才必须舍得花钱

桂永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在院长这个位置上,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服务。这是先进的管理理念。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要发挥员工主体作用,医院的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人力资源的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对一些重要事件、重大决策,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医院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促进相互尊重和合作,凝聚员工的力量。当今医学科学领域既然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一种资本和可增值的资源,那么优秀的员工就应该被当做是财产来看待,而不是成本。一家不肯花钱用于让职工成才的单位,不可能有前途。有许许多多机构因为不舍得在人才培训方面投资,先后衰退以致丧失了竞争力。

构建懂业务、会经营的管理班子

章滨云复旦大学医院院长高级研修项目负责人

当前,我国医院院长99%是专家型,目前有部分院长已陆续接受过管理方面的培训。医院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日渐重要。在复旦大学院长班上的很多学员,所在医院的年业务收入达6亿~8亿元,其中最高的已超过14亿元,院长作为医院组织结构的核心人物,其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医院改革和发展的成败。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对于医院管理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培训,完善了他们在企业管理、法律和卫生政策、管理与沟通方面的知识结构。

第7篇:公共品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制造模式 产业技术 经营方式 管理理念

2011年,中国货物出口18983亿美元,超出第二、三名的美国、德国有4000亿美元,可以看出,中国已是一个制造大国。在2012年《财富》依据营业收入公布的全球500强中,中国制造企业有18家,但是同年,有两个权威的品牌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和“Brand Finance”公布的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500强中,中国制造企业分别只有5家和3家。巨大的反差说明中国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还未达到“中国智造”高度。要成为制造强国,寻找适合的路径促使企业转型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全球价值链与企业转型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的生产周期被分解为不同阶段,在世界不同地方完成,这样,围绕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形成一种跨国生产体系,世界各地不同价值、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都被组织成一个一体化的网络,对此,美国杜克大学的格里芬(1994)等人提出了全球价值链这个概念(陈柳钦,2009)。全球价值链理论把一种产品从概念产生、量产、批量化生产到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的整个过程分为上游设计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品牌营销三大环节。三大环节由于进入壁垒、风险等因素的差异而所获得的报酬也有差异,上游和下游由于进入壁垒较高、风险较大而获得更高报酬,中游则获得极低报酬,所以被形象地用“微笑曲线”来表示。进一步说,能够在上游和下游环节拥有一席之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领导地位,而单纯从事着加工制造环节的企业往往处于依附地位。

考察中国制造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加工制造环节,但目前已显现了三个弱点:一是所产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二是出口方式一般以OEM(代工)或ODM(贴牌)出口,几乎没有OBM(自有品牌)出口;三是几乎没有技术专利的出口。在加工制造环节的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势下,中国制造企业面临急迫的转型任务。

对于制造企业转型,国内多数的研究是从价值链角度提出。在这些研究中,主要有:汪蓉等(2002)认为制造企业的传统商业模式运作成本高,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必须对商业模式加以改造,进行商业模式转型和创新;林民书、杨治国(2008)认为,中国制造企业必须由制造向生产服务转型,通过生产出服务以使顾客能充分得到来自产品的各种利益,树立产品制造是成本中心、服务是利润中心的理念;马春光(2010)在研究了跨国公司的产业价值链转型后,认为我国制造企业的优势不能仅仅体现在产业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的加工和生产制造环节,其战略转型重心应该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开拓。此外,还有许多关于价值链转型的具体路径,如罗勇等(2008)提出了底端向上的“制造升级”、向左右两端高附加值环节的创新升级和结构优化升级三种途径;吴彦艳(2009)提出了内生拓展型与嵌入型两种升级路径;孙健、马立强(2011)提出价值链“三角形”、“橄榄型”、“哑铃型”、“网络型”的四种升级形态。这些研究都着重于制造企业的非制造化,有一定合理性,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不能一刀切地认为制造企业的转型必须非制造化。

目前中国最大的国情之一是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就业结构也不合理。2011年,我国就业人员共7.6亿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7亿,在三次产业中占比34.8%。这个比例太大,未来必须大量往二、三产业转移,而制造业是一个吸收新就业人员的重要领域。因此从就业与经济安全角度,结合全球价值链中租金分配的启示,我国制造业必须继续保持生产环节的优势,也必须争取在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两个环节有新的突破。进一步说,制造企业要进行全面转型,才能成为拥有“中国智造”形象的制造强国。其转型内容为:针对中游环节,要进行制造模式的转型;针对上游环节,要进行产业技术转型;针对下游环节,要进行经营方式转型;除此,若从人的角度考察,三大转型最终须落实到人,由人来实现,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转型有支撑力,还须进行管理理念转型。每一方面转型都有其特有路径。

制造模式转型路径

一般来说,制造模式由制造系统功能目标、制造战略、企业价值取向等要素构成。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企业在这三方面的表现为:在制造目标上,企业的生产目标立足于基准功能目标,即只重视生产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产品,通过物质性实体(产品)的制造实现有限的价值增值,对于生产差异化产品、持续创新等优势功能目标很少顾及;在制造战略上,企业关注更多的是生产系统中的结构性因素或关注产品工艺流程的要求,企业投资的重点集中于硬件建设和单机自动化上,追求自上而下的等级控制,缺乏宏观性和战略性眼光;在企业价值取向上,管理者基本上将立足点放在生产、产品或资源获取上,价值体系归属于以企业为中心,而不是以顾客为中心(赵爱英,2004)。简言之,我国制造企业制造模式是一种只停留于成本战略或产品竞争战略、以“集权”为中心的科层管理、少品种大批量生产的福特式制造模式。这样的制造模式已不能满足顾客要求的多样化、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不能形成以创新为基础的核心优势。显然,这样的制造模式已落后于时代,与我国的制造大国也不相称,必须通过信息化向先进制造模式转型。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企业战略、组织架构、管理方法、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化问题。所以要以信息化实现制造模式的转型,有三个工作:

一要分步进行,循序渐进。比如,首先识别出企业当前的“瓶颈”业务环节,实施局部信息化;其次,依据企业的目标,对各业务模块进行针对性信息化建设;再次,对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整合,实现信息系统的内部集成;接着,拟订统一的战略规划,建设企业级信息系统;最后,强化信息化核心能力,融入供应链管理平台。

二要制定全面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并与企业业务战略规划起到良好协同效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IT技术与企业业务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企业业务部门和功能部门的支持性、基础性技术,信息化战略也成为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企业成立集企业经营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部门,CIO成为企业的重要高层管理者,形成有效的IT服务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应用。

三要形成适合信息化的扁平化组织架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接触的信息量激增,传统的科层组织常使得信息的传递失真,降低了企业决策的质量。所以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低效、迟钝的职能型科层组织结构与职能化管理模式,要利用网络技术对其进行扁平化战略改造,建立快捷、灵活、高效并富有弹性的扁平化组织,形成新的以团队为组织单元和以流程为导向的运营模式。

产业技术转型路径

工业文明带给人类多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也给生态带来巨大的破坏。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剧使得低碳经济成为人类新的一致追求与共识,人类须摈弃传统增长方式,通过低碳技术实现低碳生产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使社会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企业所使用的技术往往是:以燃烧化石燃料为能源、设备落后、工艺粗糙、材料高碳、废料废品回收率低,结果形成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如表1,2009年,中国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是高收入国家的4倍,节能减排的空间依然巨大,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制造业能耗占了总能耗的近60%。所以,我国制造企业技术转型的逻辑路径是构建技术创新网络以实现低碳技术,最终达到使用清洁能源、提升工艺精细度、采用低碳材料、生产低碳产品、提高废气废水废料利用率等目标。

构建技术创新网络的必要性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创新所面临的技术瓶颈日益复杂,解决难度越来越大。在技术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企业若独自开展研发创新活动,会遇到更多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同时,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产周期日益缩短,使得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在其内部获得创新所需要的知识与资源,企业必须与其它的组织(如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大学、竞争企业和合作企业等)组成一个个以联盟为基础的网络,共同完成某项技术创新任务。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构建创新网络战略模型。战略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中的主体构成为:企业。企业间的联盟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可以分散技术开发成本和市场、财务风险,通过组织学习与信息互动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结成联盟不但可获得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先进创新成果,而且有利于大学、科研机构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效益化;政府。政府通过引导与激励、保护与协调等方式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正能量;资本市场。企业创新活动同资本结合可克服创新资金需求越来越大的趋势,从而取得更高成功率;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沟通企业与其它组织间知识流动的关键枢纽,对创新活动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是培育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由于产权主体与利益主体的多元性、企业创新资源的差异性、区域分布的复杂性、产业界限的模糊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使整个系统有效运转便成为创新网络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为此,需要培育动力机制、协同机制、保障机制等三大运行机制。

经营方式转型路径

经营方式有复杂的内涵,包括经营的要素组合形式、经营的权利结构、经营的组织形式等(邵明伟,2009)。其中,从要素组合形式的角度看,我国制造企业的经营普遍存在这样的特征:经营基础是物化资本,如机器、厂房、设备、产品生产工艺等;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围绕着产品调查市场需求状况及预测其变化趋势,确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投资活动主要围绕物化资本的强化进行,包括以产能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为目的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活动;经营的利润一般来自向市场提供实体性产品所获得的收益;经营者关注的主要是原料和产品的市场价格、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这些是典型的商品经营特征。

商品经营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方式,对品牌、渠道、创新等关注不足甚至忽视,企业的利润随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好坏而波动,导致企业相对注重短期利益。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狭隘的经营理念,一般也是企业发展初期所采取的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入成长期或成熟期时,如果仍以商品经营的思想来运作,则会面临四大困难。一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竞争力;二是难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三是难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分配格局;四是难以适应企业经营的新理念。要从容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促进经营方式转型,其路径是实施品牌战略并培育与之相关的理念。品牌战略一般包括三方面:

一是品牌的战略规划。品牌的战略规划可归结为“四化”问题,即品牌形象最优化、品牌价值最大化、品牌经营规范化和品牌管理体系化。品牌形象的最优化,即通过对品牌产品的目标市场、竞争环境等的剖析,对企业内部的人力、管理、财务等资源的探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品牌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在不同层次得以提升、优化。品牌价值的最大化,即通过对品牌产品的目标市场结构及消费者的偏好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集中企业的资源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使品牌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在市场和消费者中实现。品牌经营的规范化,即在品牌经营中,从品牌理念、品牌形象等不同维度,从品牌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层面,从品牌定位、推广与传播等不同阶段,多方位、全过程地确定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行为准则,使品牌经营遵循科学的规范。品牌管理的体系化,即针对品牌经营中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环节,规定各自的目标和标准体系,但各目标和各标准又能相互联系相互协同,构成完整的品牌管理体系。

二是构筑优秀品牌。优秀品牌或者说强势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良好的市场形象、众多的品牌追随者,还具有因强大的品牌资产和市场渗透力而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因此,构筑优秀品牌是品牌经营的核心问题。为此,要做到两点。首先把握品牌定位。在把握品牌定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应目的明确,即品牌定位须以塑造、提升品牌价值为目的;二应客观实际,即品牌定位须以客观情况为立足点,不能主观臆断;三应目标明晰,即品牌定位须以有效塑造高知名度、高联想度、高亲合度的品牌为目标。第二是塑造品牌“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知名度可以通过广告、营销、公共关系等方式迅速建立,美誉度与忠诚度则要经过扎实、细致、诚信的售后服务及承担社会责任来培育。

三是品牌的有效维护。树立起品牌之后,必须善于进行品牌维护。有效的品牌维护包括品牌拓展与品牌收缩两方面。品牌拓展是指品牌经营由单个品牌向多个品牌的扩张过程;品牌收缩是指品牌经营从多个品牌向单一品牌的集中过程。企业要善于通过品牌收缩或拓展来维护品牌的核心价值。因为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品牌的灵魂所在,它使消费者清晰地识别品牌,是消费者认同、忠爱品牌的关键力量。

管理理念转型路径

管理理念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所贯彻或所体现的准则或价值取向。综观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活动,有几个明显特征:一是以劳动生产率为中心,效率高于一切;二是围绕着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主题,管理者采取的管理技术一般为依靠严苛的纪律、规程落实着计件工资制、工作标准化、工作定额化等;三是用工模式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模式往往是对工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企业只给员工低待遇、低福利;四是人力资源管理上总是倾向于通过科学管理把人训练成机器。很显然,这种管理体现出的是一种物本管理理念,或者说,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还停留在物本管理阶段。物本管理首先假设人是“经济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其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没有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开放,人们的物质财富已积累到相当程度,人们开始关心自身的发展,同时在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语境下,依靠泰勒制的科学管理已不能激发员工的潜力,相反却受到许多新生代劳动力的排斥。物本管理理念必须转型为人本管理理念。人本管理理念强调员工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管理者要积极地为员工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强调管理活动要围绕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

人本管理的实施,与企业文化的风格和积淀息息相关,因此要由物本管理转型为人本管理,其路径是以企业文化为中介,建设人文密集型的企业文化,融合于制造模式、产业技术等转型中。构建这样的人文密集型企业文化,有三个层面:

一是精神层面上,努力塑造富有生机、活力、关爱员工的企业愿景。企业愿景的本质是企业对未来的宏伟规划,是企业在成长、扩张、分权和多元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并能有效凝聚组织的凝合剂,具有极大激励效果和令人鼓舞的感召力量。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在规划企业愿景时融入人文因素,以此来表达、传递他们的梦想,更大限度地激励员工努力实现愿景目标。

二是制度层面上,实施人性化管理。现代企业所称的人性化管理包括以下四层意思(尹智雄,2001):第一,对员工的情感进行疏导管理;第二,鼓励员工进行自我管理;第三,实行民主管理,让员工参与决策;第四,借助文化管理来凝聚人心。所以,制度层面上的人文密集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制定或实施一系列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关注这些要素,比如应有员工参与管理制度、员工职业规划与培训制度、员工身心健康跟踪制度、员工医疗保险制度等。

三是物质层面上,努力创造一种舒适而人文的工作环境。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员工的工作效率与所处工作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舒适有序的办公室、明亮协调的颜色环境、悦耳轻快的音乐等,会给员工带来较好的工作情绪,伴随了较高效率;相反,昏黄阴暗的光线、高亢嘈杂的噪音、杂乱无章的工作室等,会给员工带来极大的工作情绪上的挫折感。所以,在厂房结构设计、施工建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作环境,或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组织地发动员工开展美化工作环境,整理工作间等活动,也极具人文意义。

结论

综上,可以给制造企业的这四大转型间的关系概括为 “菱形”的四边关系(图2)。图中,处于最底层的是管理理念转型,对其他三方面转型起一个支撑的作用;处于最顶层的是经营方式转型,是转型的终极目标;处于两翼的是制造模式和产业技术转型,为企业转型提供直接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全球价值链:一个关于文献的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5)

2.汪蓉,黄培,季建华.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创新[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6)

3.林民书,杨治国.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与生产业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2008(4)

4.马春光.我国制造企业产业链转型问题思考[J].企业经济,2010(1)

5.赵爱英.论制造企业的制造模式[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4(4)

6.邵明伟.从生产方式到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内涵的重新分析[J].经济问题,2009(11)

7.尹智雄.论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J].管理世界,2001(3)

第8篇:公共品牌管理制度范文

一、校具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南城县株良镇由于人均耕地少,自古就有做木匠的传统,上世纪90年代末,全镇从事校具加工的农户已达2000多户,历经多年发展,产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加工由粗到精,结构从单一到多元化,已初步形成了集加工制造、销售流通、专业配套等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江西省最大的校具生产集散地。2013年11月,南城县株良镇被省工信委批复为“江西省校具加工产业基地”,是我省第三个拥有省级产业基地的乡(镇)。截止2013年底,南城校具产业品牌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大中城市,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98亿元,增长30%,利税1.85亿元,增长42%,带动从业农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校具产业主要呈“多、广、齐、大”的特点:

一是产品种类多。主要有钢木课桌椅、阶梯课桌椅、塑料软座椅、排椅、学生床、公寓组合床、阅览桌、实验桌、餐桌、书架、组合柜等60多个品种,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学校的教室、会议室、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及各级宾馆、餐厅、运动场等。

二是产品覆盖广。生产的校具产品畅销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河南、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有近3000人的产品销售队伍,在全国60%的大中城市建有分公司或销售部。

三是产业配套齐。现有校具相关配套企业22家,校具加工相关企业集聚度高,产业优势突出,已有一批校具面板压缩制作、五金加工、塑料加工等配套产业落户,形成了较完备的产业链。校具生产从选料――制作――成型――烤漆――烘干――包装,整个过程形成现代化流水线作业。

四是产业规模大。全县现有校具加工企业80家,拥有自主品牌企业18家,其中获省著名商标1家,省名牌产品2家,尤其是真诚、登科、学子、龙乐、盱江等品牌已全国闻名。2013年,生产和销售单人钢木课桌椅、双人钢木课桌椅、普通钢构学生床、阶梯教室及会场座位凳和学生公寓床等钢构校具1000万余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加大,南城县校具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是工业用地指标紧张。近几年随着南城株良校具生产扩张步伐的加快,部分校具企业因规模扩张面临用地不足的困境,用地不足已成为制约南城校具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规模的重要因素。

二是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校具产业是资金密集型和季节性的产业,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而南城县校具企业的从业者相当一部分是“洗脚上岸”的农民,创业资金相对较少,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资产,也就难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一定程度上制约校具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校具行业人才缺乏。尽管南城株良被誉为“木匠之乡”,但多数是传统手工艺人,目前校具行业尤其缺乏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和营销的核心类人才,南城株良校具要向外拓展,急需加速核心人才库的培育,核心人才问题解决了,南城校具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才源源不断。

三、加快校具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针对南城校具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将南城打造成校具产业强县,应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科学管理、规范经营”的思路,构建集产、学、研、展、销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形成以大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为主体,规划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互补、精细化专业化生产分工合作的校具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绿色校具、生态校具,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具产业集群。主要从五个方面发力:

(一)打造专业园区,提高产业“承载力”。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中小微型企业政策和“江西省校具加工产业基地”的金字招牌,结合正在建设的河东工业园,着力抓好株良校具产业示范园建设。一是科学规划,优化园区布局。依据总体规划,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实际,加大园区规划范围内各项规划、建设项目的管理力度,依托河东工业园和南城交通优势,规划了500亩的南城校具产业示范园,建成产业集聚的“园中园”。二是积极争地,拓展园区空间。动员各方力量,做好项目包装,通过大力实施复垦、土地整治、土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开发试点等,拓展用地空间,满足发展用地需求。同时,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项目投资强度和建筑密度,挖掘存量土地资源潜力,做到寸土必尽其用。三是完善配套,提升园区功能。重点是加快推进道路、雨污管网、通信网络等基础配套建设,强化园区能源保障,保证水、电等生产要素供应,提高示范园吸纳功能和承载能力,使其成为推动同业聚集、产业升级的基地,逐步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集中区,将其打造成年产值达10亿元的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

(二)培育骨干企业,增强产业“带动力”。把骨干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龙头,采取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壮大骨干企业的视野和途径,壮大企业实力,形成骨干企业群。一方面,全力向外引。抓住珠三角校具企业加快外迁的历史机遇,针对性引进品牌好、质量高、技术强的校具企业,快速弥补校具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推进校具产业跨越发展。鼓励支持县本土校具企业与实力雄厚的国内外校具企业合作,实现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嫁接与引进,力争形成产品质量高、配套体系优、市场份额多、外向程度大的校具行业新格局。另一方面,努力向内培。采取积极的帮扶措施,加大对真诚、海龙、盱江、登科、学子等龙头企业培育。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补贴、融资担保、土地指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强指导和服务、减化办事程序,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引导和鼓励校具企业采取强强联合,以强带弱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大型校具企业集团,逐渐形成由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小企业以特色产品为主的相互协作配套和集群式发展新格局。

(三)加强管理引导,提升产业“集聚力”。加快校具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校具产业发展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引导、监管和服务工作,推动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一是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力度打击市场欺诈行为,减少和杜绝企业低价倾销等恶性竞争行为,巩固市场秩序,同时提高产品的准入门槛与加强产品检测,取缔无证照经营的小企业。淘汰低端产能,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校具产业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二是鼓励引导企业创新。加强校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校具产业集群。鼓励校具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校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和产品的提档升级。三是充分发挥协会作用。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行业和成员企业的利益,引导和带动校具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四是积极完善产业链条。构建立体化的校具产业配套体系,提高校具制造业分工与合作程度,不断完善校具产业链;逐步建立起从上游的校具研发、设计,到中游的校具生产、加工,再到下游的校具物流、配套展示、市场营销的校具产业链。

第9篇:公共品牌管理制度范文

一、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1、帮助企业申报产业振兴调整规划项目。紧紧抓住国家促进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机遇,突出抓好重点工业项目的储备,组织、筛选相关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和省发改委、省经委,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和省产业调整规划,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2、积极帮助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争取资金。相关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179号)要求,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扶持。统筹用好工业结构调整资金、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节能奖励资金等,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等项目,扩大适销产品规模,加快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改造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的重点工业项目(含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申报工作,优先组织申报国债贴息和省技术改造贴息项目,争取贴息资金的支持。

3、扩大中小企业担保资金规模。将区启新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1000万元,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加快运作,惠及更多的企业。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有效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缓解企业融资难压力。

4、建立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按照上级要求,政府采购优先支持选用自主创新工业产品。政府采购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自主创新工业产品。在我区建设的农业、水利、工业、城建、交通、文化等非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同等条件下,有关部门要为其优先推荐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自主创新工业产品。自主创新工业产品政府采购目录由经贸局、科技局负责筛选推荐。凡本区企业生产或开发的,暂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但符合国民经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产品,可由政府优先采购。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部门要积极落实中央关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有关金融政策,扩大对工业企业的金融信贷规模,增强对全区经增长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协调引导各银行金融机构综合运用授权授信、房产土地抵押、设备抵押、股权质押、应收帐款质押、动产质押、专利品牌(商标)质押等多种方式扩大信贷投放,使更多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积极推进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强银企对接,分行业、分专题、分层次召开流动资金贷款协调会,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困难;通过开展推介会、银企恳谈会等形式,推荐一批信用好、产品有市场、效益好、还款有保障的企业和项目,争取金融部门支持。每年举办2次银行与我区中小企业银企合作专项洽谈会,加强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交流、合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平台。

6、鼓励企业创新融资方式。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抵押贷款方式,落实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加快典当、拍卖、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利用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基金、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质押、票据贴现、买方信贷、出口创汇贷款、联合协作贷款等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

7、推动产学研联合。对购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利技术或转化科研成果,实施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经市有关部门联合审查认定为重大转化项目的,优先安排企业贷款担保,优先推荐申报省产学研联合重点项目计划,优先争取省产学研专项资金支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区企业的紧密合作,加速重点技术、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8、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围绕重点改造项目,推进企业重点技术改造,积极培育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动态储备库,每年保持10家,其中,国家级后备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后备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个,市级后备企业技术研发中心7个。

9、实施重点企业培育计划。选取30家对地方贡献大、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好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支持这些企业优先申请政策资金扶持,加快项目建设,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二、优化工业企业发展环境

10、开通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绿色通道。认真贯彻执行市政府《关于印发市建立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绿色通道暂行办法的通知》(政字〔2009〕3号)精神,对重点投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实行限时办理、优先办理、并联办理、预约申办等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申报和协调服务,在申报材料齐备的条件下,相关部门要按规定一半的时间转报上级部门,并负责协助企业与上级部门联系沟通。

11、继续减轻企业负担。坚决执行国家关于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发展的通知》(鲁工指字〔〕1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清理各类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以及资源补偿类、环境保护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减、免、缓、降”等措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自2009年1月1日起,各类法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按法定标准下限征收。严禁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拉赞助,严禁以任何名义强制企业接受有偿服务,严禁将咨询、评估、信息、监测、商业保险等企业自主选择的服务变为强制,严禁强制工业企业参加学会、协会、培训班等,变相收取企业费用,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等新老“三乱”行为要严厉查处,建立定期收费监察制度和畅通的乱收费举报渠道,坚决杜绝各种违法收费行为,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12、严禁一切非必须的检查活动。一切检查活动要按《关于优化发展环境“三条禁令”的实施细则(试行)》(长办发〔〕19号)文件执行,涉及环境保护、节能降耗、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及计划生育等必须的检查,遵循“履职不收费”的原则,尽量减少数量或合并开展。严禁各执法部门违反规定到企业检查、收费、罚没;严禁对企业的吃、拿、卡、要、报、借;严禁在服务企业和群众中生冷硬顶、推委扯皮、弄虚作假、承诺失信、故意刁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13、切实保障企业生产及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实行“绿色通行证”制度,由区交通、交警部门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重点商贸企业颁发“绿色通行证”。与企业原材料购进及产品销售有关的车辆,一律不予扣留,确有违规、违章行为的应予纠正,要以批评教育为主,对确需处罚的适度从轻处罚。执法部门要加大对阻挠施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项目建设有序进行。

14、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政务中心服务体系,全力推进行政审批提速,及时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组织中介机构每年对中小企业开展培训服务、创业服务、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化服务、信用服务、管理咨询等服务,以上服务按实际发生额对中介机构予以适当支持。通过各项专业服务活动,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

三、加强企业管理

15、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项目,争取中央和省资金补助。鼓励企业将淘汰落后与技术改造升级相结合,压小与上大相结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严格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竣工验收制度和核准程序,严把环保准入关,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16、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各企业要以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广泛开展“练内功、挖潜力、增效益”活动,要把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开发新产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要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要强化企业成本管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大力压缩生产成本,努力减少两项资金占用。加强企业生产管理,增强生产的连续性、均衡性和稳定性,提高产品合格率和优质率,降低原材物料消耗。

17、高度重视市场营销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售后服务质量体系,严格执行售后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充实售后服务队伍。强化企业营销队伍建设,把加强营销员队伍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营销团队的业务素质和市场开拓能力。

18、强力推进品牌建设。支持引导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管理,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培育塑造产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走质量效益型的名牌发展之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将培育品牌作为长期战略来实施,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品牌建设,强化激励机制,从财政税收、金融服务、政府采购等各方面提供支持,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惩处假冒伪劣、侵权等行为,强化品牌的研究和专业服务,为其成长提供条件,创造环境。

19、增强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企业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要把确保资金链安全放在企业管理的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现金流管理,加强资金集中管理、资金预警监测和资金预算控制,强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责任追究,有效防范资金链断裂带来的经营风险。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建立健全资信、财务、劳工、环保、安全、产品服务等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坚持诚实守信经营。

20、努力保持社会稳定。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各企业要加强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市场来减少损失。如生产经营暂时困难,确需要采取减员、停产放假等措施来应对的企业,要认真执行市劳保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裁减人员的意见》(劳社字〔〕128号)精神,保证平稳有序进行。企业对拖欠的水、电、汽等费用要积极与相关部门协商处理好;有关部门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采取给企业断水、断电、断汽及提起法律诉讼等强制措施,保持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21、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导企业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制定切实可行的“三会一层”议事规则,完善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经营管理权,监事会对董事、经理实施有效监督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按照公众公司的要求逐步完善公司股权结构,为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

四、强化对工业经运行的组织领导

22、加强组织协调。工业经运行成效直接关系全区经社会发展全局,区政府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总指挥,分管负责同志任副总指挥,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工业经运行指挥部,负责对全区工业经运行的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抓好工业经运行的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