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空演习范文

防空演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空演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防空演习范文

关键词:安防监控系统模拟控制数字控制<--样本内容-->

安防监控系统是一门被人们日益重视的新兴专业,就目前发展看,应用普及越来越广,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几乎所有高新科技都可促进其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来临,更为该专业发展提供契机。但就监控业界而言,系统组成一直没得到明确的划分,这使工程商和用户之间谈到安防监控系统时沟通很不方便。

对于安防监控系统,根据系统各部分功能的不同,我们将整个安防监控系统划分为七层——表现层、控制层、处理层、传输层、执行层、支撑层、采集层。当然,由于设备集成化越来越高,对于部分系统而言,某些设备可能会同时以多个层的身份存在于系统中。

一.表现层

表现城是我们最直观感受到的,它展现了整个安防监控系统的品质。如监控电视墙、监视器、高音报警喇叭、报警自动驳接电话等等都属于这一层。

二.控制层

控制层是整个安防监控系统的核心,它是系统科技水平的最明确体现。通常我们的控制方式有两种——模拟控制和数字控制。模拟控制是早期的控制方式,其控制台通常由控制器或者模拟控制矩阵构成,适用于小型局部安防监控系统,这种控制方式成本较低,故障率较小。但对于中大型安防监控系统而言,这种方式就显得操作复杂且无任何价格优势了,这时我们更为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数字控制。数字控制是将工控计算机作为监控系统的控制核心,它将复杂的模拟控制操作变为简单的鼠标点击操作,将巨大的模拟控制器堆叠缩小为一个工控计算机,将复杂而数量庞大的控制电缆变为一根串行电话线。它将中远程监控变为事实、为Internet远程监控提供可能。但数字控制也不是那么十全十美,控制主机的价格十分昂贵、模块浪费的情况、系统可能出现全线崩溃的危机、控制较为滞后等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处理层

处理层或许该称为音视频处理层,它将有传输层送过来的音视频信号加以分配、放大、分割等等处理,有机的将表现层与控制层加以连接。音视频分配器、音视频放大器、视频分割器、音视频切换器等等设备都属于这一层。

四.传输层

传输层相当于安防监控系统的血脉。在小型安防监控系统中,我们最常见的传输层设备是视频线、音频线,对于中远程监控系统而言,我们常使用的是射频线、微波,对于远程监控而言,我们通常使用Internet这一廉价载体。值得一提的是,新出现的传输层介质——网线/光纤。大多数人在数字安防监控上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控制层使用的数字控制的安防监控系统就是数字安防监控系统了,其实不然。纯数字安防监控系统的传输介质一定是网线或光纤。信号从采集层出来时,就已经调制成数字信号了,数字信号在目前已趋成熟的网络上跑,理论上是无衰减的,这就保证远程监控图像的无损失显示,这是模拟传输无法比拟的。当然,高性能的回报也需要高成本的投入,这是纯数字安防监控系统无法普及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五.执行层

执行层是我们控制指令的命令对象,在某些时候,它和我们后面所说的支撑诚、采集层不太好截然分开,我们认为受控对象即为执行层设备。比如:云台、镜头、解码器、球等等。

六.支撑层

顾名思义,支撑层是用于后端设备的支撑,保护和支撑采集层、执行层设备。它包括支架、防护罩等等辅助设备。

第2篇:防空演习范文

关键词:机电控制;系统;控制方式;研究

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机电控制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由简单的控制到现代化、科技化的控制方式的转变过程。上个世纪末期,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由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搬运车等组成的统一由中心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加工自动线―柔性制造系统(FMS),它是实现自动化车间和自动化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机电控制技术的飞跃。当前的机电控制系统主要是由控制部分、检测部分、机械部分、执行部分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1 机电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机电控制系统主要是由控制部分、检测部分、机械部分、执行部分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操作人员将产品加工信息输入到控制计算机,计算机发出启动命令,启动驱动元件运转,带动执行机构进行加工。测量元件实时检测加工状态,将信息反馈到计算机,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后,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实时地控制执行机构运动,如此反复进行,自动地将工件按输入的加工信息完成加工。机电控制技术是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而生成的一种基础性控制技术,在其控制活动中,机电控制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方式,使得被控制对象的控制值能够达到预定的标准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目的的实现就要依靠专业机电传感装置来实施其监察效能。

2 机电控制系统中的基本控制方式

机电控制技术是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而生成的一种基础性控制技术,该技术的主要操作任务在于采取有效的控制方式,使得被控制对象的控制值能够达到预定的标准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目的的实现就要依靠专业机电传感装置来实施其监察效能。具体来说,机电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控制方式。

2.1 开环式控制方式

开环式控制方式主要是基于机电控制系统的控制通道而实现的一种控制方式。一般来说,在系统控制过程中,直接参与控制活动的信息主要来自于给定值、干扰变量、受控值三条信息通道,而经过信息通过的两支信息则成为系统开展控制活动的基本依据。开环是控制方式通过在系统的控制装置和受控对象之间建立以有机联系,进而形成一种顺向的作用,使得信息通道内的给定值信息与受控值信号都呈现出单向传递的作用方向。而基于开环式控制方式的控制系统则被称为外环控制系统,其优势在于通过对系统的输出量进行有效限制,从而降低了系统遭受负面影响作用的风险。

2.2 反馈式控制方式

反馈式控制方式是机电控制系统中最为基本、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系统控制模式。在反馈控制系统中,系统中的控制装置往往容易对受控对象施加较为明显的控制作用,在这种控制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反馈性信息主要来自于受控对象的受控值,系统通过对受控值所出现的偏差进行不断地休整和控制,最终强化对受控对象的控制作用。反馈式控制方式与人体活动规律实际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在进行日常行为活动时,在完成一些常见举动之机电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分析在机电控制系统的控制活动中,其主要活动目的在于采取有效的控制方式,使得被控制对象的控制值能够达到预定的标准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目的的实现就要依靠专业机电传感装置来实施其监察效能。文章拟通过论述机电控制系统中的控制方式及其基本要求,将机电控制系统的执行装置的活动落到实处。

2.3 复合式控制方式

复合式控制方式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系统控制模式。一般来说,反馈控制装置只有在系统外部因素受到明显干扰的情况才能进行及时的信息修正工作,而一旦外部干扰较小或未有影响的情况发生,反馈控制的方式则无法顺利实现,偏差修正工作无法完成。针对这一问题,复合式控制方式不仅仅将外部干扰因素纳入到可测量的环境当中,而且还将多个干扰因素的系统补偿效果也纳入了控制系统当中。通过在相应装置中设置好相应的补偿装置,实现系统的实时扰动控制。只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反馈控制系统,才能针对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扰动因素所造成的信息偏差情况进行及时地控制和干扰补偿。

3 实现机电控制系统控制的基本要求

3.1 对控制方式的基本要求

根据受控主体的不同,机电控制系统实际上又可以分为手动控制与自动控制两类。其中手动控制是通过操作人员自身的判断和操作来进行系统控制,而自动控制则是在人员无参与或者少参与的系统操作环境中,相关控制设备器材依据已设立好的标准参数所进行自动化规划处理的运行状态。而后者是当前机电控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要研究课题。因此,要实现机电控制系统控制,首要的要求在于不断推动机电控制系统自动化的进程。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同时也离不开相关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基于高水平的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才能使得自动化了的机电控制系统能够在实际工作活动中处理更多更为复杂的系统控制任务,才能真正地形成以控制系统为核心的联合控制结构。

3.2 对控制系统的标准化要求

由于在机电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中,控制系统的具体组织结构、设定参数都需要进行标准化地确定,某些典型信息输入系统之后,其受控值应当根据应用参数与标准得到准确的控制。这就要求在系统组成过程中,受控值的变化控制操作要严格遵循稳定性、快速性、精准性等基本原则。稳定性主要指的是机电控制系统在进行正常工作时,需要保障系统的基本稳定作用,当受控值与期望值的偏差较大时,控制系统能够将受控值及时地拉回到标砖范围之内,并且将其逐渐接近与消除状态,即经过一段时间后,偏差期望值的受控值能够迅速地恢复到初识期望值水平。

3.3 对控制系统的快速性要求

快速性主要指的是在系统的控制作用下,受控值能够及时高速地被控制,并在较短的过渡时间里得到调整。精准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受控值的精准和期望器的精准。期望值的精准即指初始期望值的范围设定是设计人员依据相关设定程度与操作所严格得出的标准数据,而受控值的精准则指受控值在受到系统控制修正作用时,能够进行数据信息上的准确修正。针对数据变化的具体原因进行相应的修正操作,在确保受控值不断接近期望值的同时,也尽量做一些微观上的处理和操作,从而将系统控制能力发挥到最高水平。

4 结束语

具体来说,机电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开环式控制方式、反馈式控制方式、复合式控制方式等多种方式。而言实现机电控制系统控制,就要求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不断推动机电控制系统自动化的进程,要求在系统组成过程中,受控值的变化控制操作要严格遵循稳定性、快速性、精准性等基本原则。只有针对具体的机电控制方式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和设计规划,才能真正实现机电控制系统的创新发展,才能为相关企业部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苏洁.机电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1):170.

[2]夏文娟.机电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分析[J].科技视界,2015(1):274.

第3篇:防空演习范文

关键词: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CAN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of high speed railwa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networking scheme of the network management and the network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of high speed railway, and then proposed one kind of system networking basing on the CAN bus .

Key words: high speed railwa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

中图分类号: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作为铁路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功能是对各种危及高速铁路运行的自然、事故灾害进行监测、报警,提供经处理后的灾害预警信息,为综合调度中心运行计划调度、下达行车管制、抢险救援和维护维修作依据,保证列车安全正点、高效舒适。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由风监测系统、雨量及洪水监测系统、地震监测系统、轨温监测系统、突发事故异物侵限及非法入侵防护系统组成。本文从系统的硬件和网络构成入手,探讨系统的组网方案。

一、系统层次结构

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包含两个层次的网络,上层网络为管理网,下层网络为现场网。

1、管理网

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是一个广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需要将防灾安全监控的车站、区间、工区、变电所等局域网和调度中心局域网通过数据网或TDM电路互连。

管理网以主监控中心和区域监控中心为主的二级网络。其作为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上层网络,负责收集、汇聚下层现场网络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产生告警等信息,将信息传至综合调度中心,并在综合调度中心信息共享,进行系统联动和控制;同时负责接收、转发综合调度中心下达的维修防护、抢险救援指令,并控制下层设备网络的相关动作。

2、现场网

现场网主要由监控点、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现场设备组成,是一个原始数据采集的底层网络。根据监测地点的不同,现场设备可以设置于车站、工区、区间、无人值守机房、变电所等。

现场网主要负责采集现场原始数据,上传至网管理网;同时根据管理网下传的指令进行相应动作,并维护自身的稳定运行。

二、系统方案设计

1、设计原则

(1)充分利用铁路数据网和传输网基础资源,构建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信息网。

(2)充分考虑系统的实时性,数据上传、指令下达所经过的节点不应太多。

(3)各现场子系统的资源应能有效共享,尽量构建在统一的监测平台上。

(4)各子系统应能适应铁路沿线的恶劣环境,在灾害降临时,底层设备应能不受干扰的、有效、可靠的运行,单监测点的失效应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2、组网方式

(1)管理网

主监控中心一般为综合调度中心。设置各类服务器、数据库、协议转换设备、网络设备及各种监控终端等,实现其接收、处理、存储各类信息,输出告警、共享数据及指令下发、转发等功能,并完成与外部其它系统的接口互联。主监控中心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主监控中心局组网图

区域监控中心一般为综合维修工区。通过设置各种接入、处理设备,将现场监控点数据进行汇聚并上传至主监控中心。区域监控中心的组网如下图所示:

区域监控中心组网图

(2)现场网

监控点位于车站、区间、变电所等。监控点接收现场设备采集的监测数据、对数据进行正确性分析、告警判断,并对现场设备进行直接管理。监控点可输出实时告警信息,对于需要综合历史数据、联动其它系统进行分析计算才能确定的信息,则上传至上级监控中心进行处理。监控点是管理网与现场网的连接部分,并具备直接管理现场设备的功能,是整个系统设计成败的关键所在。

监控点的核心是连接管理网和现场网的网关设备。该设备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 接受现场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正确性分析

 与上级监控中心的通信功能

 告警判断功能

 实时告警数据的暂存功能

 设备自检、故障告警功能

该设备主要提供以下接口:

 与现场采集设备的接口(总线接口或其它)

 与监控终端(后台设备)的本地、或远程网络接口(RJ45或其它)

 网络管理接口(RJ45或RS232)

 与上级监控中心的网络接口(E1或其它)

为保证监控点的可靠性,网关设备宜采用双机热备的工作方式。监控点组网如下图所示:

监控点组网图

底层设备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基础设施。底层设备的组网方式灵活多样,借鉴工业控制领域现场总线的成功运用经验,在此提出基于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现场总线组建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监测网络的方案。

CAN总线具备多主工作方式、无站址通信、带优先权的总裁技术、短帧传送、出错及故障监测等技术特点,能较好的解决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其总线组网方式能将各子系统有机的整合;尤其适用于节点多而分散、实时性要求高、现场环境干扰大的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

以铁路各车站、变电所、无人值守机房及区间的风、雨洪水、轨温、火灾、地震、异物侵限及非法入侵监测传感器,门禁、消防控制器、执行器为底层网络节点,以CAN总线组建底层网络。CAN总线网上位机作为作监控点与底层设备之间的网关,监控点工作人员通过后台设备查询现场监测数据及设备运行状态,控制机通过铁路数据网或专用TDM电路上传至上级监控中心。

底层CAN总线网络工作原理为:CAN总线设置为主从式工作,CAN上位机负责监控各个从机(CAN节点),向从机指令,并接收、处理从机传来的监测数据,输出告警;从机执行主机的指令,向主机传送监测数据或控制部件动作;由于通信信号传输到导线的端点时会发生反射,而且反射信号会干扰正常信号的传输,因此,总线两端应接有终端电阻,以消除反射信号,其阻值应当与传输电缆的特性阻抗大致相当。底层设备网络如下图所示:

基于CAN的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结构图

基于CAN总线设计的监测系统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而且价格低廉、可靠性高。同时系统还具有高可扩展性,在需要多通道采集的情况下只需添加少量的采集模块即可;组网方式灵活,铁路沿线车站、区间、车站房屋、通信信号机房等需要监控的的点都可挂接在CAN总线上;还可将AD、DA、开关量、计数器、控制器等模块进行集成,形成通用数据采集模块,进一步减少现场设备。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管理网、现场网的网络结构,给出一种适合的组网方案,其结论可为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组网方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Bosch公司 CAN 协议规范 V2.0版本.

[3]雷森.现场总线控制网络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

[4]史久根,张培仁,陈真勇.CAN现场总线系统设计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4篇:防空演习范文

关键词:电梯;检验过程;事故伤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在我国的电梯行业中纷纷出现“电梯吃人”事件,不仅是乘梯者,甚至包括检修人员也纷纷遭遇事故,因此,引起了极为强烈的社会舆论与恐慌心理;以电梯检验为例,它属于高空作业,伴有极大的危险性,所以往往在检修中存在着隐患;另一方面,检修人员的专业技术、防护措施、操作规程、潜在危险源等也是造成这些事故发生的诱因,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事故的原因,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法,需要从这个角度切入对其展开具体探讨,从而制定出较有针对性的措施。

1.概述

作为高层建筑中的运输工具,电梯发挥着重要功能,但是,由于经常需要进行维护与保养以及检修,就要求不断强化电梯检验安全意识与防护措施,并增加演练,提高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从电梯构造来看,以刚性导轨、轿厢,透过电气控制、拖动,以实现运输,然而,由于近年来电梯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电梯检验就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加上在电梯检验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伤害等,更是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感。具体来看,这些造成伤害与事故的主要原因集中于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安全防护因素、机械因素、电气因素等。

2.导致电梯检验过程中危险存在的因素分析

以某办公楼为例,32层,共有4部电梯,两部客梯,两部乘梯,先对导致其电梯检验过程中的检验-危险的对应性因素进行分析;在电梯检验过程中,由于电梯本身的安装方法及安装空间,及其运行方式的制约,危险必然存在;但由于检验时会对每个部位进行细致地检查,因此也增加了危U,通常来看,在不同的检验部分会造成不同的危险,也就是说,在检修中,因检修部位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危险,以下就针对对应性比较显著几大危险进行具体论述。

2.1 坠落因素。所谓影响电梯检验过程安全的环境因素指的是在电梯检验过程中,电梯的状态、电梯井的状况、安全防护措施、外在电源等的情况,当其处于正常状况下,检修人员可以在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下完成检验,若存在异常,则容易造成检验过程出现问题,给检验人员造成安全隐患。比如,电梯检验的内容包括导轨垂直度测量、曳引钢丝绳张力偏差测量、电梯层门开锁装置检验、底坑检验、超载装置检验,这些检验都比较困难,且易造成安全事故,如坠落危险。

2.2 电气因素。电气因素包括380V电梯动力电源线、检测工具如测量仪器、安全规范、控制柜内高压电容、人为因素等,具体来看,电气伤害方面,比如,不符合安全规范标准的检验工具的应用,测量不当造成或者人为疏忽而导致的触电危害,以及违章操作造成的不严格检验等。

2.3 机械因素。机械因素方面,主要如电梯钢丝绳检验中,应用游标尺寸对钢丝绳直径进行测量时,可能会因为断电问题而引发启动,造成手指被卷入;还有可移动部件,如曳引轮、导向轮垂直偏差测量方面的限速器运作实验中,因疏忽所导致的无意识接近旋转部件所造成的撞击伤害,还有诸如轿顶、轿底超载装置的检验中可能造成的挤压伤害,还有可能因电梯层门进口与出口位置的检验而导致的剪切伤害等。归纳起来,这些危害多由安检人员检验中因机械因素造成撞击、挤压、咬入、剪切等。

3.合理防控方式及针对性预防措施

根据上面的危险源探讨,可以制定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如危害分析提前检查、强化安全、提升操作技能、全面管理、注重环节、细致把关等。具体如下所述:

3.1 对危险源进行细致分析。首先,按照上面的分析对电梯检验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并将导致相关危险的具体的条件进行一一罗列,利用统计与计划管理中的表格法将其各项内容进行细致地说明,并以指标与对应的检验为具体项加以审核、观察、风险评估;其次,利用这个表格法在检验前做好检查,然后按照次序开展检验工作。第三,检验每一项后进行最后的汇总记录与分析,从而做到全面、集中、到位,完成具体的检验工作。

3.2 增加检验人员安全意识、操作技能。首先,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培训体系设置,制定相应的具体过程;先按照上面的表格法进行分析,具体内容罗列,然后科学安排培训工作。包括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次,按照这3个素质要素,将安全、操作技能、现场交流作为重点开展训练,并以岗位制进行职能、责任划分性质的锻炼;第三,按照《电梯监督检验规程、细则》等合理安排检验大纲,制定出监督办法、检验流程、绝缘防护等。

4.全面管理、注重环节、细致把关

首先,从环境方面入手,对检验的环境加以控制,把好检验环境关;先对昏暗、恶劣、易坠落、跌倒、触电、撞击等事故危害进行一一排除;比如,当检验人员通过层门进入轿顶检验时,若出现环境昏暗,易造成视线不清晰,因而在打开厅门进行检验前,应该观察所处检验环境,对可能的不良事件加以观察、评估,从而减少危险增加以可能性,包括轿厢所处位置、机械部件漏油事件、照明情况、无关物品与设备的排除、清洁工作等。其次,检验人员需要从安全意识防护的角度入手,对自身有一个强烈的个人防护意识,然后在规定的条件下,严格按照安全防御需求做好各项安全事宜,比如,在进入检修现场后,先进行业务交流,并从各种安全措施开始,检查安全防护设备,如安全帽、工人鞋、安全带等,然后进行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对各项检验仪器、设备、流程进行现场讨论,并进行检察,然后开展具体的检验工作。第三,在每次检修后,应该进行工作总结与经验分析,并针对过的事故、现场情况、因果关系、相关性等加以分析,并以案例的形式做好各项推论工作,随着这种分析与提炼,然后不断提升训练水平、完善训练科目。并在这些基础之上,进行机制设置,如技术管理、评估机制、奖励机制、责任机制;并利用上面所说的表格法,贯穿于整个评估机制,从而实现各种机制之间的联动,以提升检验工作的管理水准。第四,应该在经验的总结上不断提炼出一些公式性质的工作原则,如制度详细、原则简洁、安全有序、流程清晰等,从而将安全、质量作为检修的目标,以技术、专业知识、细致操作来实现对电梯检验工作的体系化管理、全面化监督、合理化实现。另一方面,要求将管理与检验之间的关联性构建起来,利用对每个检验环节的划分,在每个环节中都实现责任制,包括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执行责任,这样就可以利用体系、系统、管理来实现团队利益挂钩,因而让整个电梯检验过程中都对事故伤害做到有效地预防。

结语

总之,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就要坚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指导原则,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因时制宜,从而实现对各方面的持续性推进。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导致电梯检验过程中的因素较多,因而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统一规划,制定新则,增加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与操作技术,另一方面,需要从检验环境、检验人员的心理素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技能等进行更为严格的检查与训练,以此不断提升检验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率,从而保障检修人员、乘梯人员的安全。

第5篇:防空演习范文

关键词:网络控制系统;T-S模糊控制器;TrueTime工具箱;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ntrol algorithms on the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the model of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 is built by usingsimulink module in matlaband TrueTime toolbox,Models are built respectively by using PID controller of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 and T-S fuzzy controller of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output curve of system when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 has some time delay. The results show: the system output curve with T-S fuzzy controllerhave small overshoot, short adjusting time, quickly achieve stability,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T-S fuzzymodel can compensate delay,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system.

Key words: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 T-S fuzzy controller,TrueTime toolbox, Stability

1.引言

传感器从被控对象中采集信息,通过通信网络把采集并处理过的信息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控制算法得到的控制信号通过通信网络发送给执行器,执行器收到控制信号作用于被控对象,构成的闭环的、分布式的控制系统,称为网络控制系统[1](Networked Control System,NCS)。李建东[2]在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条件下,给出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和鲁棒控制器,通过相关的数值例子来研究基于T-S模糊控制器对网络控制系统的有效性。郝星华等[3]研究基于T-S模糊控制器的带有一定丢包率的网络控制系统,并设计出一种镇定T-S模糊控制器的方法。顾艳丽等[4]先介绍基于T-S模糊控制器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再研究基于T-S模糊控制器的网络控制系统鲁棒控制,最后总结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鲁棒控制等问题。但并没有针对基于T-S模糊控制器的网络控制系统进行建模、编写各个模块程序、仿真分析。本文先搭建T-S模糊控制器模型,并应用在网络控制系统模型中,再编写传感器部分、控制器部分、执行器部分的程序,最后通^仿真结果说明该控制算法能够有效的补偿时延,提高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2.T-S模糊控制器的特点

建立的相对准确的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采用一般的控制理论来设计控制器,实现对系统的控制;但是实际中的很多系统是很难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采用模糊控制可以不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对被控对象的非线性和时变性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因为被控对象的动态特含在模糊控制器输入、输出模糊集和模糊规则中。

T-S模糊控制器的特点是控制规则前件采用模糊量集合,后件模糊输出的是精确的线性函数,有利于控制器的系统化分析和设计。由于后件模糊输出的是精确的线性函数,使得T-S模糊PID控制器实现了对输入信号的局域线性控制和全域的非线性控制,从而使得T-S模糊控制器既保留了一般PID控制器带来的控制方式简单的优点,又能适用于非线性、时变及滞后系统的控制,证明了模糊控制的鲁棒性强。网络控制系统是控制系统中加入网络,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时延、数据丢包等。由于网络速率、网络当前空闲情况的时变,采用一般PID控制算法设定固定的P、I、D的值来控制数据的收发很容易造成较大的时延、甚至是数据包丢失;采用T-S模糊控制算法来控制网络控制系统,根据当前的网络通信情况来调整P、I、D的值,以便更快、准确的收发数据。

3.T-S模糊控制器

3.2 T-S模糊控制器设计

(1)在Matlab命令窗口中输入fuzzy,按回车键,则弹出默认为Mamdani型的FIS Editor界面。

(2)在Mamdani型的FIS Editor界面上,选择菜单命令FileNewFISSugeno,则弹出Sugeno型的FIS Editor界面,就建立好Sugeno型模糊系统的FIS Editor界面。根据本课题模糊控制器的要求,输入变量有两个;于是,选择菜单命令EditAddVariableInput,此时的FIS就成为二维的;选择菜单FileExportTo File,以TS1为名称进行保存。完后成上述操作后,FIS Editor的界面如图1所示。

(3)模糊逻辑推理的算法会影响系统的输出,这里设置And method与方法为prod、Or method或方法为probor、Defuzzification反模糊化为wtaver。

(4)单击input1模框,在当期变量区,设置其名称为E。单击input2模框,在当前变量区,设置其名称为EC。单击output1模框,在当前变量区,设置其名称为f(u)。

(5)单击E模框对隶属度函数设置为三角形隶属度函数,论域设置为[-2,2],模糊量化等级设为五个分别为NB、NS、Z0、PS、PB。单击EC模框对隶属度函数设置为三角形隶属度函数,论域设置为[-3,3],模糊量化等级设为三个分别为N、Z0、P。单击f(u)模框设置十个线性函数分别命名为mf1、mf2、mf3、mf4、mf5、mf6、mf7、mf8、mf9、mf10,分别对这十个线性函数按确定的模糊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设置编辑,得到模糊控制编辑器。

(6)模糊控制规则作为模糊控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编辑过程是通过对模糊编辑器中的Sugeno模块进行编辑而得来的。形如if (E is NB) and (EC is N) then (f(u) is mf1),输入完一条单击“Add rule”,即可添加一条规则。

3.3 T-S模糊控制器模型

T-S模糊控制器模型如图2所示。

T-S模糊控制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T-S模糊控制器和PID控制所结合的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器,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模糊推理对PID控制的P、I、D三个参数进行处理和调节以适应网络控制系统不同的E与EC对控制器参数的不同要求,第二部分由网络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的实时内核模块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在Rcv端口接收模糊PID控制器处理过的控制信号,然后经由Snd端将信号传送到网络控制系统的网络模块。

4.仿真研究

利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模块库和Truetime 1.5工具箱中的相关模块搭建网络控制系统模型,其中:搭建基于PID控制器的网络控制系统模型如图3所示,系统输出曲线结果如图5所示;搭建基于T-S模糊控制器的网络控制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图2构建的T-S模糊控制器嵌入到图5中的控制器,系统输出曲线结果如图6所示。

图3、4中的网络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传递函数都为

其中:输入信号为阶跃信号,网络类型为CSMA/AMP(CAN),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为80Kbits/s,采样周期h=0.01s,干扰为0,时延为0.011s,采用PID控制器的参数:K=1,TD=0.04,采用T-S模糊控制器的参数具体设置在模糊规则中体现。

由图5和图6可以看出,当时延为0.011s时,采用一般PID控制器的系统输出曲线已经离散且失去稳定,而采用T-S模糊PID控制器的系统输出曲线经历两次震荡后系统就趋于稳定且超调量小,所用的调节时间只有0.2s,由此可以看出,采用T-S模糊模型的控制算法能够有效的补偿时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5. 结论

本文从不同控制策略的角度出发,分别建立基于PID控制器的网络控制系统模型、基于T-S模糊控制器的网络控制系统模型,两个模型设置相同的控制网络类型、网络传输数据的速率、网络时延,通过仿真结果说明基于T-S模糊模型的控制算法控制效果良好,鲁棒性强。

参考文献

[1] 王凯.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的T-S模糊建模及控制.T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2] 李建东.基于T-S模糊模型的网络控制系统的时滞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

[3] 郝星华,池小波,贾新春.基于T-S模糊模型的网络控制系统的镇定[J].太原科技大学,2007,28(5):353-355.

[4] 顾艳丽,王金宝.基于T-S模糊模型的网络系统鲁棒控制研究[J].科技广场,2013,10:6-10.

[5] 杜璧秀,张淑梅,高慧斌等.基于TS模型的小车倒立摆控制[J].电子测量技术,2012,35(9):56-59.

第6篇:防空演习范文

【关键词】 地铁设备管理 全空气通风空调系统 方案优化

由于地铁属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加上人流量大,想要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就只能通过车站的出入口和有限的隧道风井。因此,必须对整个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进行设计与优化,从而保证为地铁站内的人员提供一个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空气流速等。再者,我国的地铁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前期建设成本高,投入时间长。投入运营后,整个地铁的能源消耗也是巨大的,特别是通风空调系统的耗电量相对较大,而车站设备管理用房又是整个地铁运营的核心部位,因此对通风空调系统的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

1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主要包含了隧道通风系统和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其中,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又可以划分为空调水系统、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大系统)和设备管理用房空调系统(小系统)。隧道通风系统可以分为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和站内隧道通风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列车在正常、阻塞和火灾等突况下的各种控制要求。针对地铁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其能够为车站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能够为地铁站内的各种设备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而一旦发生了火灾,该系统中包含的防排烟系统能够及时的将烟气排出,或者是进行防火防烟隔离,有效保证人员与设备的安全。针对小系统的负荷情况,其主要包含人体散热、散湿的负荷,照明、设备发热负荷,以及围护结构的散热与散湿负荷。其中,人体散热散湿负荷是由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活动造成的[1];照明、设备发热负荷是由各种照明设备、变电房、地铁动力用房、通信机房等设备的发热造成的;围护结构的散热与散湿负荷是在小系统中的变电房、通风房间与空调房间之间的温差稳定传热。

2 地铁设备管理用房空调通风要求

不同的地铁设备管理用房,其所需的空调通风要求也不尽相同[2]。地铁的设备管理用房,一般分为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两种。其中,管理用房包括车控室、警务室、站长室、票务室、会议室、更衣室等,设备用房包括牵引变电所、环控电控室、通信设备室、信号设备室、综合监控设备室、屏蔽门控制室等。一般而言,小系统的设备管理用房当中,其设备负荷的比例要远远高出其他房间的负荷。

(1)针对通信设备室、信号设备室、综合监控设备室、屏蔽门控制室等,其对环境温度的要求较高,温度需要严格控制在24℃至27℃之间,空气湿度保持在40%至70%之间。由于该类房间的设备整体发热量大,运行环境要求高,所以必须24小时换气运行,防止出现设备过热导致的火灾或设备故障。(2)车控室、站长室、会议室、值班室、更衣室等地铁工作人员休息办公的房间,该类用房发热量较小,只需满足工作人员的基本温度要求即可。夏季保持25℃至27℃,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0%至60%之间;冬季维持在18℃左右,实行6小时一次的换气频率。考虑到个别用房的特殊要求针对性的实行24小时运行即可。(3)整流变压器室、开关柜室、照明配电室等类型房间,其环境要求不高,维持在0℃至36℃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不高于90%即可。该类房间虽然环境温度要求不高,但是发热量较大,也需要进行24小时换气运行。(4)茶水间、清扫间、备用间等房间其发热量小,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也较低,只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通风、换气即可。

3 地铁设备管理用房全空气通风空调系统概述

整个小系统由冷冻水泵、水管、风管、水处理器、组合空调箱、风冷冷水机组等组成。当火灾情况时,小系统同时也充当排烟系统,因此就有正常工况和排烟工况两种模式[3]。其中,正常工况下空调运行模式分为最小新风模式、全新新风模式、通风模式和新风预热模式。地铁设备管理用房全空气通风空调系统其突出的优点就是能够实现全新风的空调工况以及通风工况,在最小新风模式下,其既能够保证空气清新又能够减少能耗,在全新新风模式与通风模式下能够保证室内空气品质,而采用新风预热模式其能够对新风进行加热。但是这种空调系统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主要表现为:整个系统安装与运营和维护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其中的风冷机组需要设置在地面,而整个风道比较复杂,管道的设计长、断面大需要占用大量的低下建筑面积,导致地铁建设的费用相应增加;当部分设备管理用房不需要空调运作时,整个空调系统仍然在运转,导致耗电量增加等,因此对全空气通风空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就显得十分必要。

4 地铁设备管理用房全空气通风空调系统的具体优化方案

4.1 地铁环境模拟计算软件

之所以采用地铁环境模拟计算软件,主要是由于地铁环境的复杂性,使得采用全空气通风空调系统在地铁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计算方式难以准确描述地铁环境,因此利用模拟计算软件提高设计效率,有一定积极作用[4]。通过地铁环境模拟计算软件能够在全空气通风空调系统的方案选择、确定全空气空调系统的设备容量以及优化全空气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其中比较典型的是SES(Subway Environment Simulation)地铁环境模拟计算软件,该软件能够选择不同的环控方案分别进行模拟计算,最后将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另外,还能够模拟火灾等意外情况,从而选择出最佳的控制烟气流动的方案,给工作人员与乘客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疏散、逃生路径,同时还能够保证防火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SES地铁环境模拟计算软件的另一个功能既通风系统性能评价的分析工具,能够为地铁设备管理用房全空气通风空调系统的优化带来一定的帮助。

4.2 变风量空调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设备管理用房中主要采用的是全空气一次回风定风空调系统,具体原理见图1。

这种空调方式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第一,在地铁停运的几个小时之内,有部分设备用房的设备仍然处于待机状态,设备发热量减少,但是通风空调系统并没有因为发热量的减少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导致利用率下降。第二,该系统不能够进行单独调节,部分设备用房或者管理用房不需要最低温度,这样一来造成大部分房间温度过低,浪费能源。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能够大大改善上述两种情况。该系统既适合办公、商用建筑,在民用建筑中的使用也十分广泛[5]。该系统主要的组成部分由空调器、风机、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变风量末端装置等组成,当设备管理用房中的负荷发生变化时,变风量的末端装置会根据房内温度对送风量进行调节,将房内温度调节在最适合的温度。从经济性的角度分析,在地铁设备管理用房全空气通风系统中加入变风量空调系统其工作原理具体表示为:当空调送风经过变风量末端时,通过房间内的温度控制器,控制末端进风口多叶调节风阀的开闭,在不改变送风温度的基础上改变送风量,这样一来就能够减少风机以及制冷机的负荷,同时也能到保证房间内的适宜温度。整个系统的联合能够实现每个房间温度的单独控制,并且空气的质量良好[6]。根据这些特点能够较好的适应地铁设备管理用房的空调需求。

4.3 针对工艺性空调的送风温差优化设计

从表1可以看出,想要从经济性的角度解决送风温差的优化设计问题,就需要对夏季送风温差进行有效调节。当送风温差加大一倍,整个空调系统的送风量就能够减少一半,而其中关于材料的消耗也能够节省出一笔比较可观的费用。

针对设备用房的送风温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该类房间对温差的要求并不高,因此不必按照送风温差所要求的8℃至10℃的范围内。只需要将其送风温差规定在15℃之内就可以达到温度要求,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减少其中的耗电量。设备用房之所以不需要高精度的送风温差,主要是因为该类房间内人员不会长期停留,没有太多热量的消耗。而其散湿量主要是来源于端墙、顶板以及护结构,因此只需要计算该结构的散湿量就能够确定该类房间所需的送风温差及相对湿度,达到其规范标准。

优化设计后我们可以得出,采用这种系统分设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将整个空调系统的风管尺寸缩小,节约空间占用面积;另一方面由于优化了送风量的数据,整个空调系统的耗电量也随之降低,节省了一笔不小的费用。再者,该类设备用房属于气体消防灭火房间,不需要增设排烟系统,这样一来能够降低整个防排烟工作的难度,整体提高工作效率。

4.4 VRV管加上新风空调系统

该系统具备风机盘管系统所有的优点,且VRV系统更加简单,占用空间更小,在运行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加出色的性能。VRV系统采用独立的冷热源,能够对负荷的变化采用变频控制,保证在负荷变化之内压缩机都能够保持较好的效率运转。另外,VRV系统还可以通过新风换气机提供新风,将室内的排风与新风通过全热交换器回收排风的部分能量,回收效率能够达到60%至70%之间。VRV系统还拥有独立并且完善的控制系统,对于地铁而言,VRV系统可以设置在室外地面,不需要占用机房的空间,其中采用的冷媒管和少量凝结水管,其冷媒管柔性好,能够在施工的过程降低布置的难度,提高施工效率,这对于节省地铁的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结语

总之,对地铁设备管理用房全空气通风空调系统进行优化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实践效益。这是进行优化设计基本考虑的问题。虽然全空气通风空调系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针对其在占用地下空间、系统控制复杂方面还有一定的优化与改良的空间,因此借助以往的经验加上先进的技术有效提升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性能具有一定意义,同样对提高全空气系统的运行效率也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龚伟,宋洁.上海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用房通风空调系统问题的调查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1):102.

[2]王翠艳,张耕宁,曹学峰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噪声试验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7):222.

[3]陈佳,刘叶弟,臧建彬.上海地铁一号线乘客散热负荷的节能潜力分析[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0(2):196-197.

[4]徐光烨.广州市地铁地下车站通风空调工程的特点及其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13(10):149.

[5]王季楼,闫征.有回风全空气空调系统全新风运行送风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2):239-240.

第7篇:防空演习范文

关键词:丙烯腈 吸收塔 放空 噪声

0 前言

噪声污染是当代三大污染之一。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长期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听力受损而下降,逐渐形成噪声性耳聋;其次噪声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会有明显的影响,长期接触噪声的人常常会产生头痛、脑涨、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心跳加快、心率不齐等症状;另外噪声对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噪声的控制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吸收塔是丙烯腈装置的一台关键设备,用于吸收反应产生的丙烯腈、乙腈、氢氰酸,反应气体中的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剩余的氧气、未反应的烃类不溶于水从塔顶部放空烟囱排向大气。装置在5万吨/年以下负荷运行时吸收塔放空产生的噪声较小,当负荷提到6.5万吨/年以上后,吸收塔的放空量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产生了较严重的噪声,如果不采取降燥措施装置扩能改造至8万吨/年后,吸收塔将会产生更大的噪声。吸收塔的噪声不仅危害了本装置员工的身心健康,也对周边单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测定,在距吸收塔100m处噪声为80分贝,距吸收塔60m处噪声为85分贝,后者超出国家标准20分贝,可见吸收塔放空产生的噪声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治理吸收塔放空产生的噪声。

1 吸收塔放空产生噪音的原因

排气放空噪声是由于高速气流冲击和剪切周围的静止空气,引起剧烈的气体振动而产生的。排气放空噪声亦称为喷注噪声,按喷口处气流速度可分为亚音速喷注噪声、阻塞喷注噪声和超音速噪声三种。

1.1 亚音速喷注噪声

当气流驻点压力Ps

亚音速喷注噪声从出口到静止空气的喷注结构分为三部分:混合区、过渡区和充分扩展区,见图1。

在喷口附近(排气管直径4~5倍)是混合区。在这个区域内存在一个射流核心,核心的速度仍保持管口的速度。在核心周围,射流与卷吸进来的气体激烈混合,辐射的噪声是高频性的。

在喷口稍远的地方(约在排气管直径5~15倍的距离)是过渡区。在过渡区中气体流动呈紊流状态,气体流动的流体是不规律流动。此时,气体分子间的冲击大大增加,平均流速随喷射距离的增加而渐减,射流宽度逐渐扩展。

在喷口更远的地方(排气管直径15倍距离以外),气流成为安全湍流运动,这就是充分扩展区。在这个区域里气流宽度更广,流速逐渐降低以至完全消失,湍流强度变小,产生的噪声是低频性的。

亚音速喷注噪声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在前方30°的方位上噪声最强,而在喷注上游方向的噪声最弱。整个喷注噪声是连续宽频带噪声,带宽约占六个倍频程。但在一定频率上又有较强的噪声峰值。喷注噪声频谱基本上是斯特哈尔数Fd/V的函数。对于确定的排气管径和排气速度V,噪声峰值频率f可用下式计算。

f=StV/D=0.175×40.784/0.6=11.895Hz

式中St为斯特劳哈尔数,通常在0.15~0.2范围内选取。

由此式可知,排气速度越快、排气管径越小,产生的噪声峰值频率越高,就越趋于尖叫剌耳。

T-103塔放空管道的噪声绝大部分属于亚音速喷注噪声。

1.2 阻塞喷注噪声

T-103塔放空管与塔顶法兰之间装有一个DN600的调节阀,气体通过调节阀时流动的方向发生变化,极易使阀口内外压力比超值,产生阻塞喷注噪声,这部分噪声也是T-103塔放空管道噪声超标原因之一。

1.3 一、二次固体噪声

放空管道因结构未发生变化,所以,固有频率是一定的,在100%负荷时,气体脉动的频率与管道的固有频率之间有较大的差别,故气体的振动很小,而在负荷增大到120%~135%时,由于气体流速增加,气体流动状态发生改变,脉动频率增加,以至于气体的脉动频率与管道的固有频率相吻合,气体流动在共振区,故发生强烈的气体脉动,导致管道振动而向外发出声音,即二次固体声。机械和流体的振动直接由塔顶传至裙座基础,然后又通过基础的振动而辐射至空气中,即一次固体声。一、二次固体噪声与亚音速喷注噪声、调节阀阻塞喷注噪声共同构成了T-103塔放空管线的噪声。

2 吸收塔放空噪音的治理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达到降噪目的,采取了以下改进措施:增加了放空管道的管径;在放空管道上新增设了微孔板消声器;在调节阀外部增设了隔声罩。通过采取几项措施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1 增加放空管道的管径,降低气体流速

T-103塔放空管改造后结构见图2。

将原有放空管的管道直径由DN600增到DN750,根据2.1中公式计算噪声频率为:

f/=StV/D=0.175×40.784/0.75=9.516Hz

可见,噪声频率明显减小,起到了降噪目的。

第8篇:防空演习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乡镇卫生院对于防控体系建设在控制预防传染病暴发流行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依据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论述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各部门职责和专职防疫人员的职责 结果 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监测报告,并向当地百姓做好预警咨询。乡镇卫生院负责防控体系建设的人员不仅要注意内部常见致病菌的监控,同时要积极防控检测和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结论 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是乡镇卫生院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途径,加强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建设对提高医院防治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能力,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 传染病,防治

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对于传染病防治的意识相对不足, 易引起传染病发生流行。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广大农村地区传染病疫情检测的第一道观察站,在农村防治传染病的发生蔓延中起到重要作用。乡镇卫生院早发现、早报告疫情,为各级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控制传染病疫情在农村蔓延提供疫情信息,。[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人口流动增多,促进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新老传染病双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一些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例如性病、耐药性结核和血吸虫病;新的传染病也接踵而至例如SARS、H1N1、禽流感、手足口病。传染病防治工作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在农村防治传染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下面就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和传染病防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 乡镇卫生院的防控体系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地位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乡镇卫生院更要建立起基本的传染病检测组织,院长为组长,并明确组内其他成员职责。同时要建立健全一些防治传染病的相关制度例如传染病分诊制度等。并且要严格按着传染病防治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考核业绩,进而才能保证各负责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对于分诊标志的设置及向导要明确,特别是对于农村一些人遇到传染病往往容易惊慌失措,所以在疫情爆发流行必要时,可以派专人进行疏导分诊。将疫情的蔓延降到最低限度。

2. 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职能

2.1 建立传染病预防的快速反应能力

农村地区是传染病防范的重要区域,由于农村的一些特殊情况给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的建设可以快速的对一些突发事件做作出反应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防止疫情的蔓延扩散。乡镇卫生院的防控体系,可以每天迅速的将疫情进展状况以及控制治疗状况进行上级报告,进而提高了医院对于传染病的及时有效地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加了对传染病的相应防范措施,为医院迅速对传染性重大疾病的暴发流行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为预防控制赢得了先机,更有利于传染病的控制。

2.2 疫情报告职能

通过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的建设,进一步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传染病人,首诊医生及时向防控体系小组汇报,然后直接以电话形式和信息化处理向上级报告。防控体系相关部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数据采集,依照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内容和时限(甲类传染病<2小时;乙类传染病<6小时;丙类传染病<12小时),有条不紊的及时上报各级单位和部门。

2.3 传染病预防控制与技术指导职能

大量的流行病学特别是近几年来频发的大规模传染病等资料显示,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不被人们重视,这就导致了传染病有机可乘可迅速传播开来。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的建立完善就是要通过基层的广泛性及时发现疫情进行早期预防控制,特别是早期散在传染病病例的控制中人员防护、消毒隔离、疫点处理、督导检查、效果监测。坚持实行预防为主的防控原则,防控体系小组进行疾病各个处理环节的专业指导,特别是对于一些现场处理、消毒、隔离、防护等技术要点。

2.4 监督检查职能

在传染性疾病暴发时,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要强化监督职能,对医院关于传染性疾病处理的各环节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记录总结。同时对于医院的防控硬件设施建设例如隔离诊室和病房的建设及相关仪器设备的配备督导,进而规范医疗行为,加强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各项措施。

2.5 宣传教育培训职能

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要积极的进行传染性疾病相关预防和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对于院内的职工,重点是职业防护相关的注意事项,使医疗工作人员进一步熟悉院内感染一些疾病的传播特点和传播途径等,做好有效的预防。同时还要走进基层社区,让更多的寻常百姓对于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当出现疫情能够进行正规有效地就诊,不恐慌并能及时向医院报告反映。

3. 疫情突发时如何确保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发挥作用

3.1 防控体系小组建设和设备投入

健全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组织建设,防控小组领导成员由院级领导担任,进行专人负责日常疫情报告检测任务并及时上报,保障疫情检测体系的完整顺畅,应对重大疫情能及时准确的上报。硬件设施同样需要跟上,完整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的配备,计算机的应用,疫情门诊病房及防护服等配备,一些疫情药品的储备要进行及时补充,检验检疫仪器的配备要到位才能更准确的进行疾病的检测定位。

3.2 专职人员培训

良好的防控体系的建设,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应当依据相关的传染病卫生法规和制度进行学习贯彻。将医院的防控体系的成员进行专业化传染病知识的相关培训,进而加强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储备,并进行考核,对专业化人才持证上岗制。防控体系专职人员除了院内一些感染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对传染性疾病的具体防治办法和处理措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法条例、以及重大灾害医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3.3 与其他相关科室协作

乡镇卫生院控体系建设对于传染性疾病的检测,需要与医院其他科室的紧密配合,进行协同作战共同应对。对于疫情的检测和处理对策需要与医疗部门和门诊工作人员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疫情和听取他们的一些建议。对于体系建设应用中的防护实施等建设要搭建后勤与医疗工作之间的桥梁,让彼此充分了解共同建设好设施保障。对于疫情检测中的信息处理和交换要同信息化部门及时沟通,了解最新防控体系软件设施的应用。在重大传染性疾病来临时,只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人员和各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更好的把握赢得疫情控制的先机,及时将疾病的危害和传播性降到最低甚至彻底的控制住。[2]

新时期建设好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高素质人才队伍,精良的设施仪器,科学化的管理,在传染性疾病来临时才能更有效的应对防止疫情蔓延,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第9篇:防空演习范文

【关键词】 雷达天线控制系统 频域辨识 仿真方法

近年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雷达天线控制系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大幅度提升了追踪精度。尽管如此,在目前系统仿真中却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将这些问题解决势在必行,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雷达天线控制系统频域辨识

1.1雷达天线控制系统模型构建

为了使本次研究更具参考价值,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笔者选用了小型天线精密跟踪雷达,此类雷达在对天线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通常采用三闭环负反馈控制模式,分别为电流环反馈、速度环反馈和位置换反馈。在该模式下,系统控制无论是方位支路还是俯仰支路,其控制模式都是一样的,所以,文章在进行频域辨识的时候,主要以方位支路为主,通过完成数字仿真,达到快速仿真的目的。

1.2系统频域辨识方法

想要从根本上实现天线控制系统快速仿真,首要任务就是获得系统模型。由于本文所研究的小型天线精密跟踪雷达在内部结构上比较复杂,且元件繁多,所以,在频域辨识中若选择的方法不科学,很容易产生负载效果和积累误差。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发生,本次研究采用的是系统辨识建模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获取真实、可靠的系统测试数据,数据获取之后,就可以利用系统的频率特性来辨识系统,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估计逼近法、子空间法和最小二乘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最小二乘法,该方法不仅程序简单、运算量小,而且辨识结果精准,具有参考性。

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频域辨识的时候,我们将试验信号的幅度设定为5V,低频频率w变化范围设定为:0-150rad/s,并在此基础上以对数幅度和输入测试信号频率为幅频特性的纵坐标和横坐标。为了提高辨识的准确性,笔者在坐标曲线上采集了15个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辨识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测试数据对比效果十分拟合,说明该辨识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度。由此可见,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雷达天线控制系统频域辨识,可以有效解决系统滞后误差大这一问题,为后续仿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雷达天线控制系统仿真方法

控制系统完成频域辨识之后,接下来就是开展系统仿真。在雷达天线控制系统仿真阶段,为了能够顺利实现系统快速仿真,提高仿真的实效性与真实性,本次研究尽可能从现实应用的角度出发,采用增广矩阵仿真方法进行研究。所谓增广矩阵,主要指的是在原有系数矩阵的基础上,在右边加入新的一列,这一列是线性方程组的等号右边的值。利用增广矩阵进行系统仿真,首先我们要确定系统控制信号产生的响应,结合小型天线精密跟踪雷达的特点,我们将输入信号的阶跃响应作为控制信号响应。具体算法原理如下:

上述公式表述的是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的连续系统的函数,通过相应转换,我们可以得到A、B、C三个矩阵,分别为系统矩阵、输入矩阵和输出矩阵。对于三类矩阵的运算,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其过程大致分为7个步骤:(1)将系统传递函数模型转化为状态空间方程,转换后可得出以下三个等式:x(t)=Ax(t)+Bu(t)、y(t)=Cx(t)、x(0)=x0;(2)对A、B、C三类矩阵进行科学设定,即A为增广状态矩阵、B为增广输入矩阵、C为增广输出矩阵;(3)在上述基础上形成增广矩阵;(4)设定仿真步长T为0.0015s、最大仿真步数N为200,以及计eAT;(5)计算xn+12yn+1;(6)仿真到步数N(7)输出仿真步数yn+1。为了提高仿真结果的可靠性,本次研究共进行了400次相同条件下增广矩阵法仿真。矩阵运算完成之后,根据运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当雷达天线控制系统在0.18s左右的时候,整体系统的运行便可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各项性能指标也可以满足要求。由此可见,这种仿真方法可以顺利完成系统快速仿真,且具有较好效果。与此同时,也验证了数字仿真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提高了仿真结果的可信度。结语:从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作为雷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线控制系统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雷达的追踪精度。所以,提高天线控制系统性能,优化系统仿真技术至关重要,文章中采用的最小二乘法和增广矩阵法不仅能够简单有效的实现频域辨识,而且对高效仿真目标的实现也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上述两种方法的应用对日后复杂雷达仿真系统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王东伟,姜黎,刘勇,贺燕,刘越东. 雷达天线机电轴一致性标定方法研究[J]. 宇航计测技术. 2013(06)

[2] 俞育新. 某雷达天线纵摇故障分析与排除[J]. 雷达与对抗. 2013(04)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