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1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自从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发明思维导图后,它就被人们当做了“终极思维工具”。它常常被运用于各个认知领域,如用于记忆、写作、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技巧等。根据思维导图的特点,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阅读和习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小学生从低年级进入中高年级后,其想象力、空间感、整体感都有所提高,分析能力也有所增强,因此课标对中高段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更好地达成这些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如《东方之珠》一课,我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香港这个繁华的都市,品味“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的妙处。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课文开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中间部分又写什么?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孩子们阅读文本,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关键词。孩子们乐此不疲,很快找出了关键词,如“南大门、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东方之珠”,接着让孩子们根据找到的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再根据思维导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就很容易了。完成这一环节后,我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沙滩的迷人、海洋公园、街市的繁华写具体的?”学生继续找出二级、三级关键词,分支罗列,完善思维导图。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展示汇报,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形成整篇文章的结构框架图。最后我在孩子们绘制的思维导图上进行点拨:“课文哪一部分写的文字比较多?”孩子们很容易看出是中间部分,此时再顺势指导:开头和结尾文字较少,是概括性的描写,叫“总写”,中间部分是具体的描写叫“分写”。这样“总―分―总”构段方式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易于理解掌握,也为今后的学习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写作打下了基础。

课堂上,孩子们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完成思维导图,把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同时训练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二、运用思维导D,提高说话习作能力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起来就是四方面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说”和“写”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二年级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水果时,让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图案,并在旁边写上一级分支的词语(如西瓜、葡萄、香蕉等)。接着引导学生深入二级分支关键词(形状、颜色、味道)。然后更深入地拓展三级分支(如:椭圆的身体,像……,弯弯的,像……;青绿色的外皮,上面还……;红通通的瓜瓤,上面还……,甜津津、酸甜酸甜的等等)。最后我再引导学生看着思维导图进行说话训练。由于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说话练习的难度大大降低,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说话的欲望也变得强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学生描写“家乡的秋景”时,我首先在导图中央写上“家乡的秋天”,然后罗列出一级分支(开头、正文、结尾),接着引导学生学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先总写开头。“开头怎么写”,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深入二级分支的关键词:“家乡的秋天景色迷人!那里有……天空,……小河,……的田野”。接着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分写“正文”?结合学生的讨论,我整理出正文部分二级分支关键词:天空、花草、树木、小河、田野等。再围绕这些景物进行思考:“这些景色都有什么特点?如何把这些特点写具体?”学生拓展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我再梳理三级分支的关键词“蓝晶晶、一碧如洗、大雁南飞、盛开、落叶飞舞、清澈见底、稻谷金黄,丰收乐开怀”等等。“结尾”又该如何总写?学生讨论,教师整理板书:抒情点题。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说话和习作教学,不仅能克服学生无话可说可写的问题,而且能帮助学生构建出文章的逻辑框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说话和习作,增强学生说写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从此把习作难题变成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情。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背诵复述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有很多优秀的诗文要求学生背诵和复述。这些学习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如果能借助思维导图将各种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效组织性的图画,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背诵和复述的能力。如前面提到的《东方之珠》一文,课文很长,学生背诵起来有一定难度。我就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分散记忆,抓住思维导图中罗列的关键词,逐段突破,化难为易,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还能举一反三,提高背诵和复述的能力。

四、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整理复习能力

在语文复习时,通常有很多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到无从把握,难以记忆。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很快地建立起这些分散知识点的联系,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如,在进行期末复习时,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本学期认识的人物进行复习。先在思维导图的中间写上一级分支(本学期认识的人物),然后回忆课文中学过的人物,梳理出二级分支(哪吒、越王勾践、雷奈克……),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他们都有什么精神品质?梳理出三级分支的关键词(哪吒:除恶扬善、机灵果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实践……)。这样的思维导图,学生一目了然,方便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按单元整理本学期学过的易错字、形近字等。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提高了整理复习的能力,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实践证明,思维导图作为语文学习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的特质和生命的张力。

第2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是聋校语文教学的核心。聋生在写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遣词造句、推敲字词、凝练语言等,并且能够围绕主题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也就是布局谋篇的能力。写作的这些内在要求,使作文教学成为一个教师难教、聋生难学的“烫手山芋”。对于聋生来说,写作更是学习难点。首先,聋生手语交流中以“倒装句”为主,书面写作亦会出现类似语法错误;其次,聋生能够准确使用手语表达事件,但在书面写作中会出现说写严重脱节现象,这是内隐写作能力欠缺的表现。最后,聋生缺乏对写作素材的有效管理。他们的作文常常出现离题万里、机械错误、缺乏组织和协调等问题。

基于上述情况,如何提高聋生写作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思维导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认知工具,它适合在构思阶段帮助学习者理清思路、拓宽思考空间,从而更好地谋划、统筹全局。使用思维导图进行中学聋生写作教学,易于构建知识框架,理清聋生写作思路,激发聋生写作兴趣,提高聋生写作能力。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大脑基金会主席、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用图表来帮助学习和思考的思维工具。它利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使人们关注的焦点清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允许学习者产生无限制的联想,这使思维过程更具有创造性。

思维导图是知识和思维过程的图形化表征,是一种用图表来组织、阐述、表达知识的工具,具有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所以它能帮助聋生梳理学习内容,筛除杂乱信息,保留关键内容,帮助聋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加速知识获得的过程;由于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特征,能够激活语言学习过程中探索、挖掘式的高级思维模式,鼓励聋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分享集体智慧,获得愉悦的认知体验。

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主要机制是教师启发、帮助聋生把新语言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语言知识结构中,以思维导图绘制出主题的现存知识结构,组织写作素材,纳入新的知识,理清文章内部结构。思维导图不仅能让聋生清楚快速地注意到所要强调的重点,而且能让聋生用一种联想的方式来更加清晰、有效地进行思考。它通过使用线条、色彩、箭头、分支以及其他方式来更好地绘制脑图,帮助聋生整理并且组建复杂的写作想法和过程,帮助聋生建立一个一目了然的文章图式,提高了写作思维能力。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聋生是语言学习的中心,学习过程是聋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主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它所强调的意义建构指的就是聋生对于语言知识的一个主动接受、理解以及消化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聋生阅读和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并将阅读材料所呈现的知识结构相贯通,再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可以清晰有效地呈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的过程

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中学聋生写作教学中,从而提高聋生写作能力呢?笔者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写作教学,如图1。

例如,在进行“我熟悉的人”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聋生首先思考我熟悉的人是谁,他有什么样的品质,都有哪些事例可以体现出这些品质,这便是确定主题的过程。其次,根据确定好的主题,罗列出概念;教师组织聋生进行头脑风暴,引发聋生抒发己见,充分表达想法。再次,聋生绘图,在此过程中小组可以交流绘图过程,教师巡视指导;在绘图过程中,并不限制聋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通过交流引发彼此的想法,提出更多的概念。接着,聋生修改完善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与同学、教师交流后,聋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形成自己的特色。最后,依据思维导图写出文章。(写作思维导图范例如图2)

四、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的优势与不足

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有利于增强聋生写作兴趣。采用这种方式,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写作,聋生的写作学由变被动不变为主动。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聋生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提高了聋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会鼓励和刺激写作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把写作真正变成一种乐趣。

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有利于提高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记录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依其内在逻辑关系或者使用者的特定需要,对有关资料进行重组。随着思维导图的逐步完善,聋生对作文中心的理解日益深刻,以文字篇章的形式完善描述思维成果也就逐渐水到渠成。

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有利于提高聋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的大脑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图文并用、左右脑相互配合的思维导图进行思维时,则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并能及时记录下来,或者随时回到前面任意一个思维中点,再次,生发更多的创意,创造性思维成果就这样变得生生不息。然而,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聋生写作教学,也有一些不足。思维导图不能帮助聋生提升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也不能提高行款正确、书写规范的意识,更不能帮助聋生写出更精准的词汇、优美的语句以及运用更加丰富的修辞手法。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提升修辞手法、升华主题等方面下更多工夫。

提高聋生写作能力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思维导图辅助中学聋生写作教学能够促使聋生的写作技能向积极方面转化,对于提升写作条理性、逻辑性、全面性以及确立文章中心思想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此外,思维导图的运用有利于提高聋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然而,思维导图在修辞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作用有限,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是新课程实验教师的普遍感受。同时,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我试着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并意外地发现这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它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

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斑羚飞渡》,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1)、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

(2)、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lash动画。在光辉的彩虹下,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观看图片和动画,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与文章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换位思考,诱导思维。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斑羚飞渡》时,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并请谈谈原因。”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具体可以有下面三个维度的换位:

(1)、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

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句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头羊,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想些什么?”

(2)、与次要人物的换位。

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斑羚飞渡》为例,有几类次要人物:(a)、与老斑羚的换位。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引导学生揣摩“如果你就是这几只壮年公斑中的一只,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 (b)、与小斑羚的换位。学生提到“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句时,引导学生思考“此时,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换来的小斑羚,你觉得该对老斑羚说点什么?” (c)、与猎人和狗的换位。学生讲到“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句时,便可引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时,你就是这些猎人中的一个,想想在这‘目瞪口呆’中应包含着怎样的复杂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猎狗,这时,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吗?”

(3)、与作者之间的换位。

文章就好象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因此,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发现更多的知识。

如学生提到文末“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句时,我便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作者,为什么要在头羊壮烈牺牲这摧人泪下的场面中,设置这美丽的彩虹呢?而且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彩虹’在文中不只出现一次。”通过让多个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终于理解了,这是将“美丽的彩虹”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体现了头羊对美好自由的理想世界的向往。美丽的牺牲下蕴含的是一个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的问题。

在进行了全方位换位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在你想对动物或人类说点什么呢?”因为允许学生采取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三五成群现场编小品的,编舞蹈的,画画的,准备唱歌的……几分钟后再来一个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纷呈,掌声不断。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远远超越了文本本身。

三、总结收益,巩固方法。

第4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1.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尤其是改变了教师依赖板书与教材开展教育的过程,这种对中学语文所作出的优化要求语文教师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在原有教学能力基础上数量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并开展可见制作。而在使用多媒体可见的过程中又需要以学生水平为依据来对课件进行优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开阔自身事业,并在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中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创新能力的提高涉及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实践两个方面,从教育思想来看,教师需要摆脱传统中学语文教学思维定式,通过借鉴与摸索多媒体教学经验来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实践方面,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认识、对教学方法做出创造多媒体在初中语文中的运用陆梅常州市第四中学213011性的革新,而这些同时也是多媒体教育环境下对教师所提出的重要要求。

1.2有利于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活动更重视教师的传授,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与主体性都被不同程度的忽略,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人。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即使是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外也可以在线教师所讲述的重点与难点,并且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与理解。另外,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从直观向抽象发展、从思维向实践发展,而多媒体技术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更大程度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在发挥学生主观能行的基础上实现中学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

1.3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职能依赖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固定的教学程序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只能对知识进行被动的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由此可见,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难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各项能力。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扩音设备以及大屏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后排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画面的直观性以及图像的动态性与教师的指导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氛围中,教师通过适时的鼓励与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多媒体技术在学生群体中的适应性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从而从整体上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1.4有利于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与功能,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学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学生却很难体会到语言文字中所具有的艺术美。而通过发挥多媒体视听结合、声像并买的优势,能够让教学内容变成活跃的画面,这些生动且具有感染力的画面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中做出直观的体会,从而受到熏陶。另外,多媒体技术展现出来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动画、音乐、影视等形式展现出来,审美渠道的拓展可以满足不同审美需求以及审美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从而让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

2、初中语文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的优化策略

2.1转变教师思想认识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自身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备更高的知识素质与技能素质,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不能仍旧停滞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如果语文教师在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掌握方面缺乏紧迫感与自信心,那么他们的教育观念也难以与多媒体教育技术相适应。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应对与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从而让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更便捷的掌握知识与信息;其次,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语文教材做出创造性的认识。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作出合理取舍,从学生能力发展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力度,不能让教学活动受到教材的制约。另外,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当确定课程切入点,不能期望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表现。另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加强了教学准备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首要要为教材的理解和教法的设计留足时间,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并确保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同时教师避免制定内容繁复且容量较大的课件,从而确保教师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灵活的驾驭;再次,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中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在遵循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并通过发挥多媒体在情境创造方面的优势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持续提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不仅要熟练操作多媒体与编制多媒体课件,同时要熟练掌握与多媒体教学技术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便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结合。

2.2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一种展示工具,同时一种情感激励工具和认知工具,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做出重点研究的问题。首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着最广泛的应用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无论是互动拓展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还是主题探索式的阅读教学模式都重视对网络资源的挖掘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些阅读教学模式具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其教学环节都包括情境的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教学结果评价几个部分。情境创设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教学的开展营造氛围并激发学生兴趣与情感,同时为学生思考埋下伏笔。自主学习环节主要是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熟悉教学内容,并通过思考与理解学习内容来深化自身知识层次。教师指导主要依靠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将教学难点和重点向学生呈现,并对学生的问题作出指导,从而深化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结果的评价主要是将学生在利用多媒体开展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与总结,在作出针对性指导的基础上为下一次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阅读教学做好准备;其次,多媒体技术在写作过程中的运用可以实现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写作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环节主要包括情境的设置、思维的启发、素材的收集以及评改。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写作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与写作原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特点来用动态画面替代教材中的静态画面,通过让学生体会相对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兴趣。在思维的启发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观察事物,从而为写作积累更多的材料。学生只有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才能对生活中的表象和事物做出感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像并茂的特点展现出写作内容,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在素材的收集中,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写作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材料,这是传统教学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同时,教师需要开展对素材的整理与筛选,并组织学生对素材开展讨论;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评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评改效率的提升,也可以将评改自还给学生,由学生来开展互相评改。

3、结语

第5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影视资源 重要作用 存在问题 有效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42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而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以及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各类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课外学习资源,而且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影视资源引入语文教学中,突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更能将语文教学带入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注入生机与活力,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效益。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具体运用浅谈如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学生才能想学、爱学,才能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如此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影视资源引入语文教学中,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单调与枯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枯燥而静止的文字,而是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场景,动听的音乐,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所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单一而枯燥的感官刺激,而是多种感官上的冲击,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自然可以唤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热情,使学生更加关注于新知的学习,激起学生参与语文探究活动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二)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中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基础知识薄弱,往往难以理解文本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其理解只能浮于文字表面,这一直是制约阅读教学的一大瓶颈。影视资源的引入使得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立体、更加直观,将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深层情感、意境等转换成直接可感的画面与图像,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与文中人物进行直接接触,这样更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解读文字,体会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层含义,进而实现对文本的全方位、立体解读。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存在的问题

影视资源的运用使得原本枯燥而单调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广大教师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非常重视影视资源的运用,但是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并未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教材脱节

影视资源直观形象,富有画面感与动态感,这正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但许多教师在运用时却只将重点放在学生兴趣点的激发上,而忽视了影视资源与具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与教材脱节,尽管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但由于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而无法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文本的探究上,而只能是表面上的热闹,却无实质性的效果。

(二)过分地依赖

影视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而使得部分教师将它的作用夸大,过分地依赖于影视资源,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影视资源的运用上,而排斥其他教学方法与手段。影视资源的播放占用了很长的时间,将语文课上成了欣赏课。过分的依赖只能使得教学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不利于语文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三、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的有效策略

(一)坚持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改更加关注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传统教学只重语言学科的工具性,影视资源以画面、场景等来传递信息,更能传递出文字与语言所不能描述的,而是需要用心来体会与感悟的内在本质的含义,在突出人文性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但传统语文的工具性与影视资源的人文性这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运用影视资源时,要着眼于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语文学科服务,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素养、技能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确立教学的重难点,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这样才能选取最佳的影视资源,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富有活力与魅力的,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语文教学。

(二)坚持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是学习的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的主导。在运用影视资源时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影视资源的选取与交流中来,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展开,实现学生、教师与文本的互动,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动态课堂、有效教学。教师要在认真分析与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与教学内容最贴切的影视资源,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影视资源作为文本教学的有效补充,在师生之间构成思维的互动,这样才能借助影视资源这一平台在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选取影视材料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视角来寻找文本与影视资源的最佳切入点;课堂教学中也不能只是机械地来播放影视资源,而是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将从影视资源中所获取的体验与感受表达出来,通过交流与讨论来达成共识,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的主体探究活动。

总之,将影视资源引入语文教学中,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语文的学科特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高度重视,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总结,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运用,才能将语文教学带入全新的境界,才能激起学生主动而快乐学习的激情,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快乐学习与主动探究,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艳平,郝秀莲.浅析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4(10).

[2]薛婷.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成才之路,2015(11).

第6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研究 文化情境

一、语文教学要结合社会生活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专家鼓励回归生活现实的课程教育方法,尤其是综合性较强的语文课程涉及很多文化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的重要知识,而且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活的教材。教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中的社会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讲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方法,结合社会实践靠自己的想象进一步准确理解相关语文知识。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将能够收集到的教学资源尽可能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用社会学家的研究精神与同学们一同探索相关的社会问题,分析其中蕴藏的语言学奥秘。利用极具地方特色的民谚民谣等语言群组进一步营造文化氛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单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中心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基本以复制方式转述给学生,时间长了学生难免感到乏味,其实教师把散落于各地的民谚民谣收集起来,进行归类总结,结合历史或当代社会问题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强化记忆效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文化情境辅助语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文化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语文教学改革向科技化和人文化迈进的必然选择。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现实生活中的不少文化现象不可能在传统教学中再现,由于条件限制有些涉及历史知识的语文教学案例也无法再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动态演示功能,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难以展现教学情景的问题。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利用计算机为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正因为有了正确的依据、原则的指导,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动态的形象、优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婉转的歌唱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内容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融合了浓浓的文化情结,激起学生对美好社会文化情境的向往,增强语文知识的趣味性,用形象生动的视听画面再现语文教学中相关的文化情境,有利于语文知识的艺术性传播。教师运用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强化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制作出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成功识记。实施教学时,教师随时可以切换到教学所需的界面,调出有用信息,相较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好靠语言描述对学生讲说,其生动程度和实践效果是无法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重点和难点往往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记忆,应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演示,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达到很好的识记效果。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手段就成为语文教师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好能够提供这种条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可使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应利用计算机与生活、计算机与社会、计算机与环境及趣味活动等有利条件,强化语文教学的情境化优势。在多媒体辅助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具有多变换的优势,不仅可以拓展认知领域,提示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还可以多变换地讲解、提问、设疑,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语言运用的创新意识是一项集文化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教学任务,创新意识存在本末、轻重、缓急之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总结与反思当做培养创新意识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深刻分析当前有利于语文教学发展的综合因素,有的放矢做好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图形和动画表现形式及强大模拟功能而使语文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强化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能力发展,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媒体演示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关系,因为多媒体模拟教学尽可能让学生感到实验事实的真实性,它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语文教学的优化发展,但不能完全取代语文教学本身。多媒体组合能够有效营造课堂教学气氛,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7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应用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落实,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技能传授之余,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则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将以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为依据,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展开探究。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多媒体技术是当前现代媒体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的一大重要产物。教师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原本平面的知识内容直观形象、生动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本身强大的交互性,也能够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互动感和趣味性。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学生的学习思维,并以更加高效、精准地方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语文知识技能,这对于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因此教师有必要探寻出将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路径,从而通过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应有效用,帮助学生深化小学语文学习,切实提升学习成效。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教学内容形象化

笔者在长期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小学生习惯采用具象思维学习语文,加之因受到年龄和学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部分小学生识字量偏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开展语文阅读、写作等学习活动。而通过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能够将博大精深的汉字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其加深理解和记忆。比如说在开展山、人等象形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向学生展示汉字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出与象形字相对应的图片,运用此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具象思维顺利完成汉字学习[2]。而在讲解形似字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将众多形似字集中展示在学生面前,随后引导学生对多媒体展示的汉字进行认真观察,找出其中的相似处和不同点。再要求学生对各形似字进行组词造句,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强化对汉字的理解记忆。

(二)教学内容丰富化

考虑到小学生普遍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难以长时间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在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则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如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笔者便通过事先从网络中搜集大量关于小兴安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节选了一小段关于小兴安岭的纪录片片段,在课上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给学生。笔者一边为学生范读课文,一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多媒体中所展示的关于小兴安岭的图文资料与视频资料,从而在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使其对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形成初步认知,为其在后续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深刻体会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过程中,笔者并没有只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通过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寻找更多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将其合理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进而在有效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下,依托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应用优势帮助学生迅速、精准把握教学重点,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语文学习。

(三)教学内容审美化

不仅如此,通过将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还可以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必要帮助,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审美教育相互融合[3]。譬如说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笔者在通过利用互联网以及其它现代技术搜集诸多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后,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对比的方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圆明园毁灭前和毁灭后的模样,随后要求学生一边欣赏圆明园毁灭前后的模样,一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不仅使得学生可以对圆明园有着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在看到圆明园被毁灭后的模样,学生能够更加体会战争的危害及和平的美好,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由此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

第8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综述

(一)情境教学法概念

情境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感受、欣赏美的能力,而进行真实教学环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分别或者综合利用语言、音乐、实物等方法手段来达到目的。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情境教学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当前小学教育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方法,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得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展开对知识的探索。当小学语文教学h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还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能够全身心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另外,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且思维活跃,而情境教学法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符合,从而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使得小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在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游戏情境的创设,在诗词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充分领会到诗词的韵律美以及诗中蕴含的情感,教师可以编排一些动作来将诗歌表现出来,让学生们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感悟。小组成员通过学习、讨论、编排、表演、创造,不但对诗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此同时,增加了学生们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欣赏能力

情境教学能够把学生们熟悉的内容运用在课堂的教学中。比如让学生们在情境中在“动物园度过愉快的一天”,通过音乐和图画的手段,让学生们和“动物们”嬉戏,并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们能够在创设的情境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当听到“鸟儿的鸣叫”“蜜蜂嗡嗡”“流水潺潺”的音乐片段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大自然的景象,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一)用情境激发感情,让学生们进行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来让小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从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来看,里面有大量内涵丰富的作品,为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城市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水平较高,生活环境较好,无法理解生活的艰苦,从这个方面来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使得小学生能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小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从而感受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真实情感。

(二)创设参与机会,让学生们感受深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可以通过对参与机会的创设来使小学生获得深刻感受。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与智力开始提高,尤其是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活动与思维之间无法很好的联系,就会导致小学生思维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创设出更多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这样除了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能够起到活跃课堂的氛围。在进行《捞铁牛》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来进行游戏环节的设计,让小学生运用鼠标来捞铁牛,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教材中的内容,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小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的印象,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语文课堂的气氛得到了活跃,小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课堂的学习,并且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利用多媒体等新兴技术,给学生们感官上的刺激

由于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来将音乐、图画以及影像应用在语文教学中,使得小学生在多重刺激下充分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并且能够引起小学生在情感以及心灵上的共鸣。在《北京亮起来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有关爱国的影视资料,来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的感知意境,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课文中的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堂的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为了顺应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小学语文教学也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中,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情境来激发感情,并创设参与机会,同时利用多媒体等新技术手段不但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语言特点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既具有语文教学的语言共性,又具有小学阶段语言教学的特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发展能力,基于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水平,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教学。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共性与特性两个方面出发,探寻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生动性与情感性等方面特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案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鲜明特色与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规范性语言特点

“为人师表”,教师的语言与行为都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会将教师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重视自身语言的规范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掌握规范性的语文教学语言,严格控制语言、词汇及语法方面的规范性,避免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出现误读、读错、乱读现象。如某些区域受到地方性语言特色的影响,将“杭州”读成“黄州”,将“故意”说成“得为”,还有一些地方不能区分“zhi、chi、shi”与“z、c、s”,这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不符合普通话的基本规范,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造成学生无法区分词语的正确读音,也无法使用规范性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文字,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性语言特点

科学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的关键特征,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保持语言的科学性特征,保证字、词、句等方面语义的正确传达,情感的合理理解,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准确理解词语、句子等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语体色彩等,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递科学性内容。如在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都存在理解误区,认为“落花生”中“落”字是动词,引导学生将“落”换成“种”,并讨论两个动词互换的效果,这其实就是教师对题目的望文生义,缺乏语言应用的科学性,也表现出教师查阅资料、理解能力的缺乏[1]。在小学语文语法教学中,通常会出现有歧义、多余或缺失等问题的句子,教师必须通过句子基本结构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形式,避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错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实现小学生语言表述的简洁与准确。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动性语言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应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导,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运用语言的艺术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学生无法深切理解“幽静”一词的含义,教师可以利用一组语言:“冬日的夜晚、朦胧的月光、波光粼粼的水面、远处的茅屋”的描述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幽静”的内涵,用动静结合的语言表述衬托幽静的氛围,以此引发学生联想,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2]。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性语言特点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性语言是“活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进行教学,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感性色彩,当教授比较欢快的内容时,教师要能够通过情感语言的表述,为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当教学比较严肃的内容时,教师应通过语气的变换,使学生表现出肃然起敬或正襟危坐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调整自己的语言特点,通过自身情感的渗透与参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学生心灵震撼。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济南冬天的场景,或者展示济南冬天的各类图片,以此表达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情感,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通过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与现在济南的冬天对比,深刻理解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丰富学生对四季变化的感受与体验,促进语文教学情感性目标的实现[3]。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认知规律,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语文教学,通过语言的变换与转化,形象生动地表现语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感知与体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3(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