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语文课程范文

小学生语文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语文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语文课程

第1篇:小学生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五年级;个性发展;课程教学

《新课程标准》(2012版)中多处提出了这样的词语“创新能力”、“个性发展”、“人文内涵”、“自主学习”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心理学中对个性的界定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在心理上也具有个性。而这种个性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表现明显。

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新的教学理念影响下,以引导为主的教师角色不同往日的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教学内容和社会问题都会产生质疑,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合理的解决。由此可见,教学中日益突显了个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帮助教师娴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教师形成自己教学的风格。而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培养学生的情操。优美的语言和动人的故事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和熏陶。小学语文老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的独特感悟,对文章的主旨和情感、真理持执着追求的精神和态度。“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小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内容领悟同样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多方位的思考故事中角色,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意义,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不仅是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内容选择、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还需要学生自身具有独特思维、勇于求异的态度,尊重科学、敢于尝试的学习方法。同时,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探索的学习风尚、积极鼓励的学校政策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学校:学生个性发展的“游轮”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要在教育管理者的倡导下开始。没有良好的政策支持,这个发展的策略就是准备不充分的。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各个学科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五年级的语文课程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参与都社会实践中,并且需要教师在学生实践中能够引导、答疑和总结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室外或者在模拟空间内完成。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学校需要给教师提供这样的空间,能够相信教师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学校不仅需要对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硬件的投入、教学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需要给教师宽松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舒适的工作环境。从而促进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设计上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教师:学生个性形成的“指南针”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教师能够发挥主体作用。就以五年级上册的教材的内容,即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第九册《我的“长生果”》[2]为例,分析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发展中该如何发挥作用。我的“长生果”讲的是书,而学生应该是有自己的想法。那么,这样的想法该如何表达呢?怎么样引导才能让学生有个性化的回答呢?根据经验,笔者这样做的。首先,在学习之前,让学生思考自己的“长生果”是什么?并且询问家长,他们的“长生果”是什么;还要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途径了解别人的“长生果”。其次,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讲了“长生果”是什么,然后就让学生描绘自己的所了解的“长生果”,并且讲述理由。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打断学生的描绘,只能简单地询问具体的想法,要注意语气和询问的用词。再次,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长生果”。最后,教师要分享自己的“长生果”,讲述自己与“长生果”的例子。这些过程都结束了,就需要学习教材中的内容,感受作者的“长生果”。

学生通过调查自己的“长生果”,就要与作者的进行对比,讨论得出什么的才适合作为“长生果”。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活到老,学到老;而且电脑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所以认为电脑是“长生果”;有的学生认为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亲友,因此,将亲友作为“长生果”;还有学生认为金钱可以换来很多自己想要的事物,故将金钱作为“长生果”。这些认识中有对有错,教师该如何引导,如何教育,如何评价,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结这一个小的案例,我们发现,教师在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仅仅是一个“指南针”,指引学生能够正确地形成自己的个性,而不是灌输个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表达自己的环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倡导平等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大胆地质疑;指导学生审视身边的事物,明辨是非;疑中求解,科学评价中逐步成长;,课外延展中深化感悟。

(三)学生:个性发展的“掌舵手”

学生的个性发展归根结底是自己控制的,是个性发展的内在矛盾。同样是以《我的“长生果”》为例。学生在学习和领悟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业务,要勤于思考。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长生果”;其次,对父母的“长生果”,对其他同学的“长生果”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主动的去思考,并能够从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再次,要对教材中的“长生果”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探讨,并且有质疑的心态去思考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最后,要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正能量的影响,正确对待教师提出自身存在问题,接受评价。

此外,学生在自己的个性发展中,要注意个性与“非主流”的区别,在适当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个性发展;并且将这种个性置于恰当的方面进行发展。而在发展个性的同时,要积极同教师、家长交流,能够吸收他们的建议,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贾燕丽

(石河子147团第一小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45)

摘要: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五年级语文课程教学为例,详细分析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该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用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导学生的价值趋向,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五年级;个性发展;课程教学

《新课程标准》(2012版)中多处提出了这样的词语“创新能力”、“个性发展”、“人文内涵”、“自主学习”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心理学中对个性的界定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在心理上也具有个性。而这种个性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表现明显。

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新的教学理念影响下,以引导为主的教师角色不同往日的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教学内容和社会问题都会产生质疑,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合理的解决。由此可见,教学中日益突显了个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帮助教师娴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教师形成自己教学的风格。而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培养学生的情操。优美的语言和动人的故事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和熏陶。小学语文老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的独特感悟,对文章的主旨和情感、真理持执着追求的精神和态度。“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小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内容领悟同样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多方位的思考故事中角色,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意义,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不仅是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内容选择、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还需要学生自身具有独特思维、勇于求异的态度,尊重科学、敢于尝试的学习方法。同时,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探索的学习风尚、积极鼓励的学校政策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学校:学生个性发展的“游轮”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要在教育管理者的倡导下开始。没有良好的政策支持,这个发展的策略就是准备不充分的。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各个学科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五年级的语文课程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参与都社会实践中,并且需要教师在学生实践中能够引导、答疑和总结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室外或者在模拟空间内完成。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学校需要给教师提供这样的空间,能够相信教师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学校不仅需要对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硬件的投入、教学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需要给教师宽松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舒适的工作环境。从而促进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设计上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教师:学生个性形成的“指南针”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教师能够发挥主体作用。就以五年级上册的教材的内容,即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第九册《我的“长生果”》[2]为例,分析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发展中该如何发挥作用。我的“长生果”讲的是书,而学生应该是有自己的想法。那么,这样的想法该如何表达呢?怎么样引导才能让学生有个性化的回答呢?根据经验,笔者这样做的。首先,在学习之前,让学生思考自己的“长生果”是什么?并且询问家长,他们的“长生果”是什么;还要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途径了解别人的“长生果”。其次,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讲了“长生果”是什么,然后就让学生描绘自己的所了解的“长生果”,并且讲述理由。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打断学生的描绘,只能简单地询问具体的想法,要注意语气和询问的用词。再次,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长生果”。最后,教师要分享自己的“长生果”,讲述自己与“长生果”的例子。这些过程都结束了,就需要学习教材中的内容,感受作者的“长生果”。

学生通过调查自己的“长生果”,就要与作者的进行对比,讨论得出什么的才适合作为“长生果”。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活到老,学到老;而且电脑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所以认为电脑是“长生果”;有的学生认为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亲友,因此,将亲友作为“长生果”;还有学生认为金钱可以换来很多自己想要的事物,故将金钱作为“长生果”。这些认识中有对有错,教师该如何引导,如何教育,如何评价,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结这一个小的案例,我们发现,教师在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仅仅是一个“指南针”,指引学生能够正确地形成自己的个性,而不是灌输个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表达自己的环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倡导平等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大胆地质疑;指导学生审视身边的事物,明辨是非;疑中求解,科学评价中逐步成长;,课外延展中深化感悟。

(三)学生:个性发展的“掌舵手”

学生的个性发展归根结底是自己控制的,是个性发展的内在矛盾。同样是以《我的“长生果”》为例。学生在学习和领悟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业务,要勤于思考。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长生果”;其次,对父母的“长生果”,对其他同学的“长生果”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主动的去思考,并能够从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再次,要对教材中的“长生果”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探讨,并且有质疑的心态去思考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最后,要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正能量的影响,正确对待教师提出自身存在问题,接受评价。

此外,学生在自己的个性发展中,要注意个性与“非主流”的区别,在适当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个性发展;并且将这种个性置于恰当的方面进行发展。而在发展个性的同时,要积极同教师、家长交流,能够吸收他们的建议,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贾燕丽

(石河子147团第一小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45)

摘要: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五年级语文课程教学为例,详细分析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该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用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导学生的价值趋向,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五年级;个性发展;课程教学

《新课程标准》(2012版)中多处提出了这样的词语“创新能力”、“个性发展”、“人文内涵”、“自主学习”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心理学中对个性的界定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在心理上也具有个性。而这种个性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表现明显。

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新的教学理念影响下,以引导为主的教师角色不同往日的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教学内容和社会问题都会产生质疑,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合理的解决。由此可见,教学中日益突显了个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帮助教师娴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教师形成自己教学的风格。而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培养学生的情操。优美的语言和动人的故事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和熏陶。小学语文老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的独特感悟,对文章的主旨和情感、真理持执着追求的精神和态度。“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小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内容领悟同样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多方位的思考故事中角色,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意义,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不仅是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内容选择、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还需要学生自身具有独特思维、勇于求异的态度,尊重科学、敢于尝试的学习方法。同时,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探索的学习风尚、积极鼓励的学校政策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学校:学生个性发展的“游轮”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要在教育管理者的倡导下开始。没有良好的政策支持,这个发展的策略就是准备不充分的。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各个学科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五年级的语文课程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参与都社会实践中,并且需要教师在学生实践中能够引导、答疑和总结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室外或者在模拟空间内完成。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学校需要给教师提供这样的空间,能够相信教师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学校不仅需要对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硬件的投入、教学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需要给教师宽松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舒适的工作环境。从而促进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设计上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教师:学生个性形成的“指南针”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教师能够发挥主体作用。就以五年级上册的教材的内容,即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第九册《我的“长生果”》[2]为例,分析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发展中该如何发挥作用。我的“长生果”讲的是书,而学生应该是有自己的想法。那么,这样的想法该如何表达呢?怎么样引导才能让学生有个性化的回答呢?根据经验,笔者这样做的。首先,在学习之前,让学生思考自己的“长生果”是什么?并且询问家长,他们的“长生果”是什么;还要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途径了解别人的“长生果”。其次,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讲了“长生果”是什么,然后就让学生描绘自己的所了解的“长生果”,并且讲述理由。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打断学生的描绘,只能简单地询问具体的想法,要注意语气和询问的用词。再次,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长生果”。最后,教师要分享自己的“长生果”,讲述自己与“长生果”的例子。这些过程都结束了,就需要学习教材中的内容,感受作者的“长生果”。

学生通过调查自己的“长生果”,就要与作者的进行对比,讨论得出什么的才适合作为“长生果”。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活到老,学到老;而且电脑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所以认为电脑是“长生果”;有的学生认为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亲友,因此,将亲友作为“长生果”;还有学生认为金钱可以换来很多自己想要的事物,故将金钱作为“长生果”。这些认识中有对有错,教师该如何引导,如何教育,如何评价,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结这一个小的案例,我们发现,教师在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仅仅是一个“指南针”,指引学生能够正确地形成自己的个性,而不是灌输个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表达自己的环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倡导平等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大胆地质疑;指导学生审视身边的事物,明辨是非;疑中求解,科学评价中逐步成长;,课外延展中深化感悟。

(三)学生:个性发展的“掌舵手”

学生的个性发展归根结底是自己控制的,是个性发展的内在矛盾。同样是以《我的“长生果”》为例。学生在学习和领悟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业务,要勤于思考。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长生果”;其次,对父母的“长生果”,对其他同学的“长生果”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主动的去思考,并能够从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再次,要对教材中的“长生果”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探讨,并且有质疑的心态去思考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最后,要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正能量的影响,正确对待教师提出自身存在问题,接受评价。

此外,学生在自己的个性发展中,要注意个性与“非主流”的区别,在适当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个性发展;并且将这种个性置于恰当的方面进行发展。而在发展个性的同时,要积极同教师、家长交流,能够吸收他们的建议,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9.

第2篇:小学生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开放

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不是封闭的,在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时,经常会出现教师预设以外的精彩,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活力整体,很多未知因素影响着课堂,“动态生成”需要积极的“生态环境”。“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课堂生成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

一、引导思辨,创设生成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辨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在思辨中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个思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展开思考的翅膀,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例如,在教学《我选我》一课,当学生对课文进行初读掌握了其基本内容以后,大家都形成了“王宁,真了不起,我们以后也要向他那样有自信”的观点。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其中有一名女孩子却举手说:“王宁,太自大了!”她的话刚说完,教室里立刻议论纷纷。这时,应该怎么办呢?是置之不理,还是加以引导?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他不一定就是班级中最爱劳动的孩子!(她满有自信地回答)。

师:能说说你自己的理由吗?

生:我们应该选出班级中最爱劳动的人当劳动委员。我们的班级才会越来越干净。

教室里的孩子也开始小声的讨论,老师点点头,说:“你们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你很爱思考,老师喜欢你的大胆。但是我们也要相信王宁,他会向他的好朋友一样,热爱劳动,热爱集体,成为班级中优秀的班干部。好吗?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同学们的学习表现得十分积极,都从不同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样,语文课堂就有了生成的基础,让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弹性预设,预留生成空间

课堂教学不是遵循自己原本设计好的教学路线,整堂课中随时会因学生的回答,细小的动作而发生改变。就象去一段未知的旅程,突然看到一道迷人的风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再优秀的设计也预设不了课堂中发生的意想不到,我们应该给不确定因素留下足够的生成空间,这样,就能够通过弹性预设预留生成空间,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无比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学生在读准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意思时,提到了“在乎”一词,我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课文中谁在乎谁?听完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1:小男孩在乎小鱼。

生2:大海在乎小鱼。

生3:鱼妈妈在乎小鱼。

正当我正高兴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时,这时一位男同学突然说:“我在乎小男孩。”我被这小小的声音震撼了,作为一个才刚刚二年级的小学生,能够能体会到“我”也在乎小男孩,那是多么地了不起啊。我赶紧把它板书在上面,并且提问:“你们同意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课文,找找看,从哪里可以看出我在乎小男孩了?孩子们也来了兴致,大声地朗读起课文。不久以后,同学们纷纷举了起来。

生1:小男孩不停地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生2:从“我忍不住走过去”看出来在乎。

我紧紧抓住“在乎”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课文,以学生提出的“我在乎小男孩”为总线,一直延伸。孩子们对这节课特别的感兴趣。

三、顺水推舟,推进生成进程

在语文课堂上,有时候经常会因为学生对文本的浅显理解,而造成课堂生成的浅薄,但是,学生的浅薄生成是富有童趣的,也是有道理的。这时,教师就要善于进行顺水推舟,从而让课堂教学水到渠成。

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其中第二小节是这样写的:“有一天,乌鸦飞出去给他的孩子找吃的。他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心理很高兴。”不料,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有的说:“乌鸦已经飞回到窝旁边的树枝,心理很高兴。”有的说:“乌鸦已经飞回到窝旁边的树枝上千吗不到窝里去喂小乌鸦,偏要等狐狸来骗他呢?”有的说:“这时的小乌鸦肯定很饿了,妈妈怎么会有心思跟狐狸聊天呢?”……显然,这是老师在备课中预设不到的情况。一个何不让大家来改课文的念头产生,老师便顺水推舟说:“大家说的有道理,课文是人写的,如果不妥当,当然也可以修改。你们觉得怎样该才合适呢?”于是,孩子们来劲了,多数意见认为,可以改成“乌鸦飞累了,停在半路的一棵树上,心理很高兴。一只狐狸跑过来……”

作为一则寓言来说,狐狸和乌鸦虽然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但也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合乎常理。从教学现场来看,学生所言极是,合情合理,面对这样的意外,老师一方面要尊重文本,同时也要勇于超越文本,凭借自己良好的语言积累,作出准确的判断,顺着学生的思路为教材提出合适的修改意见,而没有必要为维护所谓的“权威”抹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在深刻体验中生成体验

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悟。它具有亲历性和独特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了“体验”二字。在体验中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升。

第3篇:小学生语文课程范文

1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和教师的教学。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中互相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很多,我尝试过,一句话评价,一条简洁的作业批语或一个图案符号,如:在学生写得好的字旁边画一个小五星,你的作业真棒!我观察到学生的心情十分的愉悦,而且发现学生在班上比谁的好评语多。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便可达到的,上面谈的是我的体会。但只要我们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究教学捷径,小学生的兴趣会有提高,语文的素养也会慢慢提高。

2设置扣人心弦的疑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以底,不相方设法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依旧是无动于衷。因此,教学中必须要有意识的设置疑问,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索问题的热情。如:教《院子里的对话》这一课时,可以针对课题提出这样四个疑问:(1)谁跟谁在院子里说悄悄话?(2)多大年纪的谁跟多大年纪的谁在院子里说悄悄话?(3)谁跟谁以怎样的神态在院子里说悄悄话?(4)谁跟谁在院子里说了哪几方面的悄悄话?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尝试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

3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他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趣、动机,并激发他们行动的外部环境。”如:教学《观潮》这一课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教师播放潮声的录音,使学生感受一下海潮雷鸣般的响声,接着告诉学生,接下学习的是具有专长“天下之奇观”的钱塘江潮水的景象,大家比较一下,我们所听到潮声和作者描述的声音相不相同。我们通过创设特定的活动环境或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包含正义感情的情感之中,使其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与震撼,从而促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列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无数事实证明,学生对某位老师情感越好,就越爱听某位老师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屋”。相反,学生和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教师教的课。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对待后进生,不另眼相看,不侮辱歧视。要尊重他们,一视同仁,甚至用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情感去温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把握了学生的脉搏,抓住了他们的兴奋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得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的比喻,富有哲理的笑话、诙谐的语言、脍炙人口的诗词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幽默本身所蕴涵的哲理。如我曾听过一位老师在上《春晓》这首诗的公开课时,面对课堂下睡意朦胧的学生,她是这样处理的:“春天暖和了,有些小朋友精神容易疲劳,可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是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那就会“今天不努力,以后会懊悔”教师语调抑扬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立即把学生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大家的朦胧睡意,这不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吗?可见,在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高低是制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盎然生机,学生也能在领略语言美感,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激发和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语文课堂是否活跃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改革,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取得能力发展与兴趣提高和谐统一地结合起来,体验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好语文的热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 ;

第4篇:小学生语文课程范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新教材的情境尽管幅幅色彩鲜艳,充满童趣,但毕竟都是静态的平面图形。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情境,学生会更加感兴趣,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在语文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语感训练这一颇为艰巨的任务尚有一定的局限。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整体优化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组合教学来达到语感训练的目标,则是一种高效的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还可以采用以语感训练为主线的电教(或多媒体)基本课型,诸如听读欣赏课、速读速听课、艺术表演课、渗透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把课上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感受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加强直观教学,形成学习语文兴趣

儿童认识知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易对直观教学、与动人具体事例产生兴趣,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向学生讲授知识时注意利用教材中编录的学生所熟悉的、能理解的直观图,或者利用教师准备的直观教具,学生的学具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是实施直观教学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的无意识和有意识交替进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降低思维的难度。从而使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兴趣,进而发展到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语文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利用“直观”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来进行教。“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如教师教《苏州园林》课文时,让学生们观看风景画与对称图案,指出区别,从中认识匠师们设计苏州园林的别出心裁,从而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勾勒黑板画,使学生一目了然,也能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化直观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起来目的明确,又省时省力,教学效果显着。多媒体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并能多种手段突出其重点部位,亦可演示其变化。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纪念碑的录像片,通过由远及近、由到中央的空间顺序,由东到南、到西、到北的方位顺序和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全貌留下完整、具体而清新的印象。再如学习《珍珠岛》、《华南虎》、《马》、《狼》等课文时,辅之播放一些有关这类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惯方面的录像,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定能极大地调动起来。多媒体是直观教学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课堂教学应注意恰当引进、运用。

三、动手动脑,发展学习语文兴趣

第5篇:小学生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 课堂预设;课堂生成;语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及其评价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语文课堂中有没有“生成”,“生成”是否精彩已经成了评价一节课的重要指标。针对新课改形式下,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矛盾冲突的尴尬现状,而且课程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生成活动,因为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和教师宽松民主氛围的创设,我们的教师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生成问题,关注学生的生成活动。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生成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但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

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将学生尽快引入文本,进入学习情境中,而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一对矛盾统一体。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没有预设,课堂就会显现杂乱无序的盲动;没有生成,课堂只能是封闭僵死的操练。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精彩小学语文课堂的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新课改已经在全国蓬勃展开,语文不是一门可以立竿见影的科目,而是一种素养的积淀,但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存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预设与生成相互矛盾的尴尬场面。老师想要积极响应教学生成,又怕学生考试不过关;想要坚持传统的预设型教学,又担心束缚学生的思维,湮没学生的创造力,跟不上时展步伐。精彩的语文课堂并不是以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汉字,而是以学生是否在这个课堂内获得了一种感受,是否达到了思想上的共鸣,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不是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思想交换一种思想,产生思想的火花。教师要怎样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建设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生动和谐的语文课堂?预设是教师预先设计的,是能够更好的指导,而生成则更好的展现了思想的碰撞,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智慧。

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语文的独特性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此时是天真烂漫的时候,但他们也将跨入初中,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但同时不会过于脱离实际,能较成熟的思考问题,更易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还有其他的科目所不能及的是:充分运用课文内容来潜移默化的给学生传递一种思想,一种人生哲理。它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满篇说教,目的性那么强,也不像数学那样更加侧重工具性和生活中的一种技能,它是通过优美的散文、诗歌等来渗透各种观点思想,对学生的生活态度的深度是其他科目所不能企及的。

三、课堂生成与课堂预设的涵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教学中的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对课堂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设想与安排,是教师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或自己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教学中的生成,即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预设是课堂的生命基础,生成是课堂的生命活力;预设为了更好的生成,生成又丰盈了预设;预设和生成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对预设性课堂教学的批判并不代表要放弃预设,对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肯定也不意味着只要生成不要预设,关键在于如何使两者在课堂教学中和谐共存。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应该以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为最高境界。

四、影响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因素

1.教师因素

新课改中的具体目标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并且在新课改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而不是以前简单的授受关系,课堂预设与生成使新课改的目标得以实施,而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教师的学生观都影响着课堂预设与生成,一般教师的专业水平较深,业务水平更高,更能够在课堂预设时考虑更加全面、透彻,更能及时有效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2.学生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学生的自身素质关系到学生所发现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等。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做好的“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可见学生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也是个性各异,每个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条件、社会经验都有差别,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所以学生的不同,教师在课堂预设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就不同,在课堂中随机产生的问题生成也是各色各样。

3.学校环境氛围

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会风气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对于学校则是学校的环境氛围。一个学校的环境氛围在潜移默化着影响在学校的每个师生。一般而言,学校为师生创设的环境是否较为宽容,领导阶层是否更持宽容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的行为。较为宽容的态度,使师生更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的在课堂互动,讨论。那么课堂预设就会更多的将偶然、突发问题考虑到课堂中,而在课堂中教师也更有可能提出更多的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问题,学生也更能开阔思路,回答也更具富有创造性意义。

五、在课堂中,合理利用预设与生成的建议

针对课堂教学,主要是预设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预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预设要努力整合现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预设中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在生成中,构筑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动态生成的基础;要善于捕捉、组织、调控课堂生成的方法;对生成的学习材料进行及时的加工和处理;对动态生成进行有效引导。教师要不断学习,坚持先进科学的学生观、教学观,不断加强自身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鼓励学生不同的体验,不要害怕课堂的失控,“生成”必须本着“真、善、美”的原则。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一个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丰富人文精神、完善个性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视人的资源因素,重视教学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语文教学将会闪耀着语言、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学校领导等需要为学校创设一个较为宽容的氛围,对不同意见持包容的态度,正所谓“百花齐放,各色争艳,美不胜收”。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语文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其富有“生成”价值的因素,就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结合预设与生成,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实现动态的教学与学习。只有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的结合,语文课堂才能不断闪动着生命的灵动。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陈旭远,张捷主编.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汪丽珍.如何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J].新课程(教师版),2007,8

[4]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5]周文水.论语文教学中的环节与方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

第6篇:小学生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生成性

生成性学习理论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重新认识新知与已有长时记忆内容与信息相互联系的作用,但也承认教师的指导作用。新课程改革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存在一些误区。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为生成而迷失教案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为只有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明老师思考的真实性。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只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评价过于单一,导致课堂结束后学生根本弄不明白这堂课的重难点和学习任务。这种课堂教学忽略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看似热闹,其实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教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独立的思考。

2.淡化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任。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关键在于立足课本,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被生成牵着鼻子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堂逐渐失去了“语文味”。由于没有掌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教学变成了走过场,搞形式,离语文学科的特点越来越远。

3.重赏识激励,轻客观评价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世界、人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固定的看法,所以反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他们的想法可谓是天马行空。另外,由于一些课文的主题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就决定了语文课堂上学生必然是不按照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的,他们必然会生成许多问题。对于小学生能够克服胆怯、打破常规、勇于怀疑的精神和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但是一些语文老师由于问题答案的主观性而忽视了答案的科学性,难以很好地把握分寸,对学生的回答不管青红皂白,一味地夸奖鼓励,就有过空或过头的嫌疑。因为无原则的赏识和激励,会助长学生的骄傲自满情绪。此外,还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一词,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回答的好坏。

二、提高语文教学生成性的策略

1.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平民化”的作风,也就是不能居高临下,而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包容之心,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有时教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加上小学生天马行空般的思维,他们的答案可能千奇百怪,“八竿子打不着”,也有些学生会故意出丑,也可能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一定不能一棍子打死,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2.扩大优点,抓准缺点

教师在进行课堂生成评价时要放大学生的优点,抓准学生的缺点。因为放大学生的优点可以满足他们对赞誉的需要。这种行为能对自我产生良好的感觉,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学生要乐于接受对自己的批评,接受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同时,教师评价学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对待小学生的不足和缺点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放大他们的缺点,斤斤计较,而应该在缺点中寻找优点。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和自我意识,调动学生课堂生成性的积极性。

3.激发学生想象,开阔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语文课本所提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激活学生的想象,有助于学生课堂的生成。

例如,教学《香山红叶》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让学生展开想象:这幅图画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立刻联想到秋天到了,可以趁着秋高气爽的天气去北京香山赏红叶。又例如,学习古诗《江雪》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问学生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们由江雪想到冬天来了,大家可以在下雪时打雪仗、堆雪人了。

以上便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的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要想使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教师除了要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索更有效的办法,这样才能使生成性行之有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生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生成

所谓“引导生成”,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灵活思维、生成知识、习得能力、形成思想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生成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关注和理解,是对学生学情的尊重和对学习资源的充分把握和利用,是对课堂真实性的执着追求。如何实现教学中的引导生成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以促使信息的动态生成。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动情的语言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在亲历感悟中有效生成。可以构建多向互动的教学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兴趣,从而发挥自主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使课堂生成更为有效。可以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灵动思维,展示个性,从而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教学《惊弓之鸟》时,为了营造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我设计了一段开场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名人的文章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去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同学们有这个信心找到这篇文章中的过失吗?我看到学生惊讶的表情,在听到我的提示之后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达到有效的生成。以上的案例就是在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引发了学生童稚的想象和个性化的理解,而这些想象和理解正是通过合适的课堂氛围下的互动对话产生的,这就是生成。

二、捕捉有效信息

真实的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教学。学习主体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经历必然在课堂参与中带来丰富多彩的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和利用这些有效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生成的资源,在处理应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有效的生成。教师要善于倾听,从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捕捉有利于知识能力形成的亮点;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表情、动作、言语中发掘学生的动情点,挖掘促使情感升华的闪光点。

在《触摸春天》的学习中,我从解读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在解读过程中及时捕捉信息,引导生成。师:有谁知道,课题中“触摸”是什么意思?怎样解释“触摸春天”?

生1:应该是“接触”的意思,文章标题可解释为“接触春天”。生2:可以理解为“用手碰”,文章标题解释为“用手碰到了春天”(但这两个解释出来后,学生的脸上并没有释然,我想他们还是觉得不合适吧!我及时捕捉这一利于生成的有效信息。)师:用这两个词语解释这篇文章标题里的“触摸”合适吗?(学生都觉得不合适,包括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觉得不理想。我引导道:同学们先看看文章,先用自己的方式读读文章,再来回答这个词语的意思。全班同学认真地读课文,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在书上圈画。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声音静下来了,我看时机成熟了。)师:现在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看法?生3:触摸字面上的意思是接触,用手碰的意思,但用来解释文章标题似乎不很恰当,因为无法用手去碰春天呀!

课堂进行过程中,有很多能够引导生成的信息可供捕捉,它包括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甚至一个小小的动作,以上的案例就抓住学生疑惑的表情展开,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精彩生成。

三、延展运用

知识运用是教学的目标。学生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才能体现知识的意义,才能拥有自己的发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延展运用,通过抓住学生的这种发现激活有效的生成。引导学生生成新的知识,习得新的能力,培养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思想。

学习《将相和》后,我设置了一个评价人物的延展活动:用不同的身份评价将相二人。学生稍做准备就踊跃发言了———

生1:假如我是赵王,我肯定会这样说:我赵王真的是三生有幸,遇着这样两位百里挑一的贤才,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处处为赵国的社稷安危着想,赵国强盛指日可待!

生2:赵国的百姓听说了“将相和”的故事后,纷纷夸奖道:我们赵国有一文一武两位深明大义的父母官,我们老百姓今后能过太平日子喽!

生3:我猜想此时秦王一定很羡慕赵王,他一定在暗暗地思索:要是我手下也能有这样两位以大局为重的左膀右臂,那我秦王不是如虎添翼了吗?

师: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并且评价中肯。

总之,语文教学中引导生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一致的。在这样的课堂里,质疑不是虚设,是自觉而灵动的建构;想象不再虚幻,是丰厚而深广的联系;对话不会成为学生揣摩教师心态的假性应答,而是情思交融的心灵碰撞。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生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

G623.2

一、生成性教学的简述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动态化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是新课标教学改革的重要教学理念,生成性的主旨在于体现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变化性,其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独立意识和潜在的创造能力,并调动课堂学习氛围的灵动性。叶澜教授曾说过:“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生命历程”。由此可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生成性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开放式性与灵动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的丰富与活跃,同时也使课堂显得“无序性”,如何有效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二、小学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现状

当前,小学动态生成性课堂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课堂生成性资源意识淡薄,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形式化等方面的问题。

1.教师课堂生成性资源意识淡薄

当前,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课堂生成性资源意识较为淡薄的问题。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内涵没有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多数教师只是按照课文中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对语文课文中的生成性资源没有进行深人挖掘和适当延伸。

2.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形式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课堂生成资源,虽然很多教师开始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形式化问题。教师难以充分发挥课堂生成资源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没有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

三、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性

1.教师应营造出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

首先,为了实现动态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教师应适当转变角色,在学生们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应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在“传道”过程中为组织者;在“授业”过程中为引导者;在“解惑”过程中则为服务者。

其次,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以笑容满面、满腔热情的姿态呈现,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同教师亲近,而教师用情感与自然轻松的工作态度将更容易感染与影响学生,学生会从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信任、尊重以及爱,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大的动力,也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创造了十分优越的环境。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拓展课堂的动态生成性

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只局限于对教学规程的预设上,应结合动态生成性教学,在教学流程中结合生成性的即时变奏,在研究主题中结合生成性的适度调换,在预设目标中结合生成性的合理起落,在环节推进中结合生成性的适时删改,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灵动性与活跃性。

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的写话课,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微笑着做梦的小女孩,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的将各自不同的想法大声的说了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讲了自己曾做过的梦,有的说:我梦见自己长了翅膀,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我还和百灵鸟做了好朋友,它教我唱歌,我们在一起玩的非常开心;有的说:我梦见自己长大之后成了一名宇航员,不仅登上了月球,还去了外天空,在外太空上看到了许多外星人,他们造型奇特,有自己的语言,还有自己的车子和房子;还有的说,我发明了一架时空机器,坐着时空机器回到了古代,我见到了唐朝诗人李白,我给他背诵了《静夜思》,他非常高兴……学生们各自发挥了想象之后,再引导学生们进行写作,这一次,他们不再紧咬着笔头不知如何下笔,而是思绪一下子被打开,非常轻松愉悦的完成了写作,并且在所写的小作文中迸发了无数创造性的思维灵感与火花。

3.教师应拓展学生的视野,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第一,教师应对教学空间进行拓宽,将学习范围由原本的课堂内扩展至课前预习与课后演练,将学校教育同家庭与社会教育进行充分结合,使学校教学有效融合于社会与家庭当中。

第二,教师应对收集资料的渠道进行拓宽,可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以及杂志等渠道搜集各种教学资料,从而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到桂林山水的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教师除了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外,还可以事先给学生们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自己去搜集一些图片或视频,教师在做课前导入时,可让学生们先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将学生的兴趣作为立足点,将大家展示的图片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结合,既能让学生充分w会到桂林山水的魅力,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对作者对风景的描法也有了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4.教师应创设情境,注重生成性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为创设问题情境,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需求而提出一些具有动态生成性的问题,则课堂教学会枯燥无味,缺乏活力与生机。注重生成性的提问与创设情境,将最大限度提升课堂的活跃性,也能够推动学生引发思考与讨论。

5.利用多媒体教学,强化动态生成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课改环境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已成为教师青睐的教学工具。多媒体技术将“静止”的文字变得“灵动”,并有效的利用图片、动画、音乐、视频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与应用。例如,教师在讲授《桂林山水》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桂林优美的自然风景进行视频与音频的播放,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教学内容产生向往,进而强化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生成性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表现,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语文的世界中自由“遨游”。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生语文课程范文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呢?本人认为洪卫国老师说得好:“‘教学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的特征。‘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的特征。‘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课堂生成’是‘教学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对讲授的每一节课根据新课标与教材本身以及授课对象间的联系,在备课时进行提前预设,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对于某一个问题该怎样去提问学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一听就知道你问的是什么,问题必须明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预设问题的深度,问题必须把握一个度,具有科学性等等。相应的,把你预设的内容拿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你就会发现,你的预设会或多或少的有偏差,所以,作为教师,这时候就是发挥你教学经验长处的时候,根据出现的这种偏差进行必要的调控。怎样调控?根据学生、教材、课标、课堂出现的问题以清醒的头脑根据教学经验加以分析,果断地做出决策,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语文教学中要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根据课堂生成不断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目标的细化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和方向,使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要知道些什么,决不是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所以预设教学目标应该是衡量学生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的依据,而不是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运用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懂得了……”等句式进行表述,要尽可能地做到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把握性。例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中,我预设的目标是: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好角色,但复述课文时,学生大多数是在背诵课文,这就没达到预期的目标,生成与预设发生了冲突,这时,我就改变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学会复述课文。于是,我就教给适合二年级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语文教学中要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及早的预设,根据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成的新问题,调整教学方案,有效地解决重难点。

重难点是一节课的核心所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一节课中你主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知道什么,就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就是这节课的难点,而巧妙地分散教学重难点,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心理思维和逻辑思维规律,不断对课堂生成进行现行建构,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中要对课堂教学渗透哪些新理念进行预设,新理念的预设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

新的理念是一节课创新的最好的催化剂,也是一节课的亮点所在。没有创新的课再好也只不过是一节成功的课,但不是一节能让人发人深省的优质课。例如:我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预设时渗透了新理念,导入新课后,我伴音乐范读课文,学生看图听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优美的小夜曲中,在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中,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接着,通过“生字王国”这一游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具体措施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然后击开藏在他们后面的生字,学生当时的情绪高昂,积极性很高,一旦控制不好,就会拖延时间,所以我在操作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看谁的眼睛亮晶晶,选择别人没有选过的动画。”没想到立即控制住了局面,学生更投入地识记生字了,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生成灵活处理预设的新理念。

四、语文教学中要对授课对象进行瞻前顾后的预设,根据课堂生成正确处理学生的问题。

在上《小动物过冬》时,中间我预设了这样的环节:“从你们的声音中我已经感觉到你们很喜欢这些小动物,现在我们分角色读课文。喜欢青蛙的同学请你们待会坐到有青蛙标牌的地方,喜欢小蜜蜂、小燕子的分别坐到相应的位置,把它说的话一起读读,然后我们小组分角色读……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书到指定的地方去。”这时学生都开始走动了起来,不一会就坐好了,也开始自由读相应的话了,后来,我要求他们一起分角色读,当我一转身时,发现本已坐好的小燕子组的座位上已空无一人,我既紧张,又生气,是因为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发动那一组的孩子投向别的组了,可看着他们天真的样子,我调整了自己,笑了笑说:“看来刚才的一群小燕子飞走了,是因为他们太喜欢别的动物了,那就让我来扮演小燕子吧!”这样,捣乱的那一男孩只好读书了,我悬着的心也放下了,预定的任务也完成了。看来,语文教学中要对授课对象进行瞻前顾后的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