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分类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专家们指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至少包含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应该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但自我感觉良好,而且能够符合社会要求,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心理健康状态可分为健康、亚健康、不健康三个层次。心理困扰属于亚健康状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属于不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大多数人多数时候处于心理健康的状态,但由于现实生活、学业、家庭生活中受到压力,遇到突发变故或遭遇挫折后,会引起内心的冲突从而处于心理失衡状态,当困扰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又自行恢复到健康状态;但若困扰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会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经受过心理困扰,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主要是环境适应、自我认识、学业发展、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择业困惑等发展性问题,表现为:依赖性较强,独立能力差,责任心不强,自制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意识差,情绪调控能力弱,耐挫折能力差。形成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受家长保护过多;另一方面与应试教育制度有关,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心理成长,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不对等;再者是当下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使大学生时时处在各种竞争压力之中。当已形成的心理困扰不能自行解决,又不能得到老师、亲友的帮助而及时解决时,则可引发心理冲突,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造成危机事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和危害。
(一)维护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学会化解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身、心健康是相互作用的,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可以引发多种身体疾病,可见,心理状态对促进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需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促进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具备积极的心态、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就会取得更全面的发展,更容易获得成功。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纳入高校的基本教育功能之中,成为高等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任务。
(四)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需要
大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是否具备调解心理困扰,化解内心冲突的能力,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人生、对待家人,是维护家庭幸福的重要支撑。同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也是构成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一)教育学生学会自助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出现偏差,要改善状况就要从改变认知、改变心态开始,只有自助,才是走出心理困境的唯一出路。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适,客观的评价自己,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消除焦虑和自卑情绪,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
(二)高校注重培养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
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可以发现,个体心理咨询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是决定个体咨询有效程度的核心因素。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二是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高校要想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要配备齐全专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另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三)高校尽快构建适合高等教育特点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杀人等严重危机事件逐年增加,高校急需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增强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包括开展心理危机教育,组建心理危机信息网络,创建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培训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等。
(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健康工作档案
高校选择适当的量表定期对大学生时行心理健康测试,及时发现问题,结合日常个别关注,发现心理问题的易发对象,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学生辅导员或专兼职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跟踪辅导,对确有问题的学生建立重点关注档案。同时,教育大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心理测试,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组建由班干部、心理委员、宿舍长组成的心理信息网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环境;大学生;刍议
1.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给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就业等诸多方面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引发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祖国的未来。笔者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从现实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一些策略,冀图对改进和加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经费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举步艰难的“瓶颈”,必要的投入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前提和保证。没有必要的资金和设施,心理健康教育便难以顺利开展。各高校领导应认真领会中央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创造条件,每年拨一定专款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有效地发展。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情,我们有一支较成熟的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与学生接触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各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这支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建立一支既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又精通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的工作队伍。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应优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编制、待遇和职称问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还要逐步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努力建立庞大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范式
将过去以补救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发展性为主的教育模式,将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引导,将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转变为侧重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压力处理,人际交往训练等;将人格辅导、生活辅导拓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也必须不断拓宽,根据大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多样的服务和指导,关注全体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完整,按照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教育模式,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大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普及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对于高校可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范式,对师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使他们能更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高校可充分利用心理学课堂、橱窗、广播、心理刊物等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宣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现场咨询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广大师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施途径及重要意义,厘清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模糊认识。
4.凸显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经受挫折和出现心理危机后的疗养地,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把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素质作为重要任务,改变过去只重视分数、重视智力培养的、片面的人才培养观念。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易沟通性等优势,家长比教师更能观察孩子内心发展变化,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持久和长远,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其独立性,有利于孩子稳定情绪和开朗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其次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对子女心理状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家庭对孩子有不同的教化方式,也将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父母的教育对子女性格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民主、平等、科学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子女形成健康、稳定和坚强的心理状况。因此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气氛,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形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因此,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潜在而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平台”,大学生置身其中,可丰富心理体验,加深教育教学情境在身心结构中内化积淀的程度,从而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增强团体的活力和凝聚力。
6.构筑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协调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协调好、处理好社会、高校、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发展的原则。其中,高校是主导,家庭是基础,社会是外部条件,自我是根本,四者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如果没有高校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失去导向;如果没有家庭的积极参与配合,那么就会失去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如果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会缺少良好的土壤;如果没有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就会缺乏后劲和动力,所以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社会、高校、家长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关注和参与与政策的支持、高校的努力探索、家长的密切配合,大学生的自我提升,只有各方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构筑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己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网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民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结语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协作,社会、高校和家庭,其中任何一方面没有做好都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各方面都要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主题,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协调机构,以此为平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2]张敏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论坛,2002.6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时代,培养、塑造、发展、完善学生的社会性为目标和方向,保证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还要体现时代精神、国家精神、民族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向学生提供的所有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和服务,以保证学生在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下,培养他们稳定的情绪情感、良好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相同,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要成为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才,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及心理健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缺一不可。
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修正自我,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抗挫折能力,抗压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稳定的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有时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会主动找学生谈话,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可能会当众批评学生的错误。而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对所有学生,帮助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注重的是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差异,需要注意学生的隐私问题,不能对外公布求助学生的信息,尊重求助学生的合理要求。因此,保密性是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应使两者各自发挥出优势,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标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利用课堂、融入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时,应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融入课堂中,结合学生所处的不同时期帮助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适时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如在高校考试月期间召开考前减压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减少考试压力;开设正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教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让大学生广泛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类基础课的任课老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融入课堂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指导和分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思想政治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开展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高校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有可行性的心理测量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解决困惑,引起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在春夏时节,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易变,此时期接近升学、毕业的特殊时段,学生的课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大,更应该多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实现平稳过渡。学校应设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方便学生求助。辅导员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走访宿舍,通过单独谈话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指导学生处理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适应环境,解决困难。多采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要把简单易做的心理游戏和心理测验引进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长与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优化教师队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加大教师心理学专业技能的强度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高校应当注重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人员,需要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咨询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学讲座、培训会等活动,对教师、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强化教师、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能,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目前,高校的教育存在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人心理素质培养的问题,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说服力,也是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有力措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在其中接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的教育,逐渐完善自身的思想结构和人格结构,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从而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而对于心理表现异常的学生,要缓解其压力和消除心理危机,加强价值观教育和激励教育,培养积极、坚强、不屈的个性,帮助其塑造稳定的性格和健全的心智,有利于学生将来融入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师资水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把思想政治辅导员培养成为心理辅导员,让他们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更准确、更透彻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进行思想辅导的同时进行心理辅导,使两者融会贯通,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突破,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大学生仍属需要引导的群体,其办学理念和教育现状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认知与行为,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3,2014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医学院校已实施的体育教学改革,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试图找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因素,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各大院校体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3级、2014级在校本科生的体质健康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广泛查阅与学生体育健康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动态,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学术背景和科学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走访相关专家,对有关问卷的设计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与体育骨干、学生代表进行交流座谈
1.2.3 问卷调查法
对我校2013,2014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98份,回收率99.5%,其中有效问卷393份,有效率98.7%o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对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制成图表
1.2.5 归纳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方法,对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梳理与提炼,得出本文结论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体质测试结果分析
2014年,国家教育部结合新时期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实际,对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订,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作为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校2014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总数为5818人,其中除去因伤病等身体原因申请免测体质测试的学生45人,2014年实际本科生总数为5773人。按照新《标准》的规定,体质测试要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具体表现在,得分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得分在80-89.9分的为良好,得分在60-79.9分的为及格,60分以下视为不及格。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大部分处在及格这一等级,占到总人数的74.36%,良好的人数占21.43%,还有3.5%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不及格,只有极少数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优秀(0.71%),虽然我校的《标准》测试成绩总及格率高达%.5%,但在实践操作中也显现出测试结果并没有及时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反馈,学生对于自身体质与健康状况不甚了解,也就使我校学生大部分体质健康处于中等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 我校的体育发展基础
我校体育部为学院直接领导下的二级教学单位,始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要求,根据工作需要并结合我校实际,体现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教学特点,实行学校教务处与二级学院双重管理,主要承担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和群体等工作任务及大学生体质测试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学校人才教育培养目标,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因为场地设施不仅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场地设施条件的好坏、数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川。但由于我校地处民族地区校园面积本就狭小,加上学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已经逐渐显露出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窘境,在学校体育场馆是否能满足体育教学及学生体育活动需要的调查结果中也印证了这一点,63.6%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
2.3 体育教学内容
2013年,我校基于临床专业认证开始大胆尝试体育教学改革,出台《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后简称《方案》),并从2013级以后开始试行。《方案》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大学体育文化》、《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选项课》三个模块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了解程度时,多数学生的回答值得深思,有点了解的人数占49.4%,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数比例达18.6,说明当前我校体育教师还没有完全将学校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这应引起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的重视。但学生对于我校体育课实施“理论+选项+体质健康课”的设置合理性还是较认可的,认为合理和基本合理占总人数近70%,不是很合理和完全不合理的占9.7%,这说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对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体育课的认知态度是积极的
2.3.1 《大学体育文化》模块
开设包括运动保健、运动处方、体育锻炼方法及各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和竞赛规则介绍等理论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比赛的欣赏水平,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学会科学健身的方式方法。通过调查(见表4),对于学校开设《体育理论课》能否对体质健康起到教育作用时,学生的认可程度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认为没有作用和完全没有作用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23.2%,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3.2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模块
主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组织学生参加测试,并按要求将测试数据上报教育部。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掌握各项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和练习手段,从而提高自身体质健康水平。通过笔者与学生的交流和各班级期未反馈的意见、建议信息表明:60%左右的班级学生对于体质健康课表示赞同,认为这对目前身体素质状况急剧下降的大学生们来讲是有必要的,30%学生比较认可,但觉得有点枯燥,10%的学生觉得没必要,主要表现为怕苦怕累。由于体质健康课采用学生自主锻炼为主的方式,因此多数学生课堂锻炼的主动性还不够,科学健身的实践能力还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教师在体质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否会穿插一些有关科学健身等方面的内容,大多数学生给予了肯定回答,认为“会”的占66.5,说明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较好的融人理论性的指导,易于学生理解。认为“偶尔”(23.4%)和“不会”的(10.1%),就要求我们每个体育教师要做到全员机制,并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将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意义_
2.3.3 《体育专项课》模块
此模块以选项课的形式开展,选项课也是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学生通过网上选课系统进行选课,其内容涵盖了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体育运动项目。目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与锻炼。从学生自主选课的依据(多选)可以看出(见表5),兴趣爱好、提高运动水平、增强体质排在前三位,分别占到了57.2%,48.6%,46.3%,可见大部分学生在选课时都能有较好的出发点。有关体育选项课的技术难度和强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6),认为有些课有难度和能适应体育课上安排的运动量的人数最多,表现在每次上完体育选项课后学生精神上的感觉,近2/3的同学感觉愉快和比较愉快。这主要得益于体育教师在实践课中一定运动负荷和难度、强度的刺激,但由于体育运动项目本身的不同,活动量和活动强度也就不尽相同,这也就是41.4%的学生选择选项课有难度的原因
2.4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课内外一体化”、“阳光体育”的重要保障。我校组织实施的课内外一体化和阳光体育主要以三大球、健美啦啦操、田径运动比赛为主线,以竞技项目为辅,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体育协会和学生以兴趣、爱好等因素自发、自由安排的活动两种。对于大多数体育协会体育部会安排相关专业课教师进行课余技术指导,并组织协会成员进行学校每年多样的体育运动竞赛,在实践磨砺中有效提高协会成员的运动技术水平、裁判水平等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占到了多数(48.5%),偶尔和不参加活动分别占到了43.7%,7.8%。而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紧张没时间,占44.2%,其次是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和不感兴趣,分别占到29.6%,11.6%。笔者认为这和学生所学专业有很大关系,学医本身学业压力大,课程繁重,学生难免感觉学习紧张,在笔者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得知多数学生疲于应付考试,经常花大量时间看书复习,而一旦有空闲时间,却不愿意去锻炼,使得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机会和兴趣减少,熬夜、迷恋手机、电脑、网络等已屡见不鲜,让诸多不良行为习惯侵蚀自身的健康,这也是学校健康教育必须加以关注的地方
2.5 考核与评价
目前,我校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以考核为主,学生是主要考核对象。考核内容包括三个模块,各模块设置有相应的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并进行考核,各模块评定合格即获得学分。此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主要评价理念是淡化竞技,重视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是否也可以成为教育评价主体的一部分,能否将学生自评与互评纳人考评范围;能否及如何将学生的各种体育协会活动、自主锻炼等情况纳人体育教学评价范畴;许多难以量化的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个性等,就显得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标准科学化程度不够完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影响民族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因素很多,在调查中比较突出是学校对于《标准》测试的结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和使用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室内活动场地;学生课堂自主锻炼的主动性还不够,科学健身的实践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学评价的量化标准还需不断完善、提高;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机会和兴趣减少也不容忽视
3.2 建议
3.2.1 我校应成立专门《标准》监测教研室,不仅负责测试数据的管理与分析,还应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加强测试效果的追踪,给予学生有建议性的信息反馈
3.2.2 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投人,合理利用体育资源,努力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和学生体育锻炼环境,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 道德健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2005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发展心里研究所“大中专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湖南、重庆、浙江、河南等不同地区选取的16472名大中专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0.8%,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特质,已成为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在大学各学科中,作为思想教育主渠道的政治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大众媒介的发展,广播、电视、电影、书籍、报刊、网络资讯对青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家庭中,青少年每天接受大众传媒的时间超过于和他们父母进行感情交流的时间。原来一些被人们所接受并一直公认的道德观念渐渐远离现实生活,新的道德规范尚未确立,造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在指导青年的道德社会化教育工作滞后。转型期的青年在道德价值观上的认识错位以及由此造成的道德评价问题,也就是说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混乱,使青年人在实际生活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例如:理想信念区域迷茫淡漠,只讲金钱,不讲奉献,不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价值取向上,趋于自我设计和功利化;行为方式上;趋于不文明、中学生早恋、打架、不遵守公共道德;生活态度上,趋于享乐和高消费化,讲吃喝,穿戴讲名牌,相互攀比,胸无大志,沉迷网吧等。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引起党和全社会包括学校、家长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抓好对青年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对策。
强化社会大环境对青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引导和约束
首先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打破封闭格局,改变道德教育过程脱离社会实际、滞后于时代变革的弊端,倡导青年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民主法制教育和“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相结合,使青年在社会生活中感受道德教育的真实性和前瞻性,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达到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其次,青年的道德社会化教育工作必须依赖于社会面貌的根本好转就要优化社会环境。一方面,党和政府应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加强全民的公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大气候;另一方面,要改善局部小环境,缩小大小环境间的差距,增强青年道德社会化教育工作的说服力。此外,对青年实施道德社会化教育的过程既要开放,又要保持其内部系统结构的稳定,实现两方面的平衡。要逐步建立目标体系、教育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使青年道德社会教育制度化,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此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探索
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这种教育要用正确合理的途径和方法去引导大学生,才能真正发挥政治思想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重要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用中国化理论成果,提升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水平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教育主体教师来说,充实自己知识结构,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知识、热情和对学生的关怀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用正反两个方面实例和语言艺术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用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增强学生的说服力。学校可通过环境教育、实践教育、自我修养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教育体系上,学校应积极营造拼搏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
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动力。也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高校要坚持用共同理想、信念来凝聚和武装青年大学生,打牢他们的思想基础。另外,还要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育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对大学生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高校要不断激励大学生和引导他们增强爱国爱党、积极的进取意识。要对学生经常进行历史和国情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教育引导大学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带头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和争取走在全社会创新的前列,为我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队伍而努力奋斗。
4.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书本、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学校、社会和家庭都要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来引导大学生,鼓励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大学生,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培养、道德教育也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1.要改革教学结构,寓德育于智育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改的深入,学生兼职、毕业生自由择业等现象的出现,使道德教育与智育的结合成为必然。要求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内容,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应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活跃学生生活,养成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要积极进行学风建设,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
2.重视社会影响,突出学校教育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训练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除困惑的能力,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更重要的实际有效环节就是让学生在社会中进行实践认知,深化感性认识为理论认识收到德育的实践性效果。
3.要强化青年的道德社会化意识
要进一步强化青年的道德社会化意识,使规律式的道德教育在自我意识的深层激发下,达到进行自律式的道德修养的目的。在社会文化日趋多元的趋势下,青年能动性的发挥使被选择的道德观念的不确定性增强,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要根据青年的心理、思想动态、激发其道德社会化意识的觉悟,促进其道德修养自律性的形成。
4.选择运用多样的道德社会化教育方法,培养青年的道德修养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素质培养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for non-medical undergraduates
CAI Liuhong, ZHANG Bin
Department of Infertility and Sexual Medicine, The 3rd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dong 510630, China
【Abstract】We have carried out the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for non-medical undergraduates for five semesters. This paper summarized our experiences in carrying out this course : First, Teaching objectives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Second, the instructor should be the clinicians majored i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medicine. Third, support and cooperation from the school is needed. Forth, the teaching contents must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students. Fifth, the teaching model should be attractive to student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传统上,医学院的老师往往局限于给医学院的学生授课。得益于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的合并,也由于学校领导倡导的“文、理、医融合的素质教育”理念,作为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师,我们尝试着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开设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至今我们已经连续开课5个学期,下面谈一点我们的体会。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以“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为中心,将教育信息化引进教学建设,从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内容和形式、师资培养、教学管理、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从医学的角度去审视“性与生殖”,从科学的角度去教导“性与生殖”,树立学生的健康观念,增强他们自我保健意识。
2、由性与生殖医学专业临床医师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开设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因为专业化所以更有效。中小学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往往由生物老师或其他科任老师兼任,大多只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最基本的解剖与生理的教育。有些大学开展相关的教育是由公共卫生系的老师或妇产科的老师执行,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宥于专业方向只能局限于某个专题。而我科是全国第一个联合性医学与生殖医学专业成立的独立临床科室,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的临床实例,能为学生进行更系统、更专业、更科学、更形象生动的讲解。
3、课程的开设需要医院和学校的支持和配合。2008年上半年第1次开设课程,我们预计招收120名学生,21个学时。但教务处领导非常支持,建议我们改为36学时。学生报名非常踊跃,很快达到了120人,因此在第2次开课的时候我们将招生人数提高到160人。学校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列为“校级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医院也同意我们成立“性与生殖教研室”,给了我们坚定的支持。也正是由于学校和医院的支持,我们坚持每个学期举办1期,至今共5期,每一期报名人数都达到限定的160人,课程的开设获得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4、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期待。课程由性医学与生殖医学专业的医师分别讲授,包括男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性传播疾病、障碍、男女性器官疾病、妊娠生理与优生优育、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与性保健、避孕与人工流产等内容。每一期期末的考试,必定有一道不变的试题,请学生评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我们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事实上,由于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和网络书籍的宣传,99%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具备一定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但86.7%的学生认为自己既往的知识不够全面, 30.6%的学生认为自己既往的知识有错误[1]。同时大学生所获取的性与生殖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他们普遍对学校提供的避孕节育服务和教育现状不满意[2],因而系统、科学的教育非常重要。
5、“课堂讲授+咨询”的教学模式是有效且可行的。我们现在以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为主,但我们不是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同学们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授进行讨论。课后我们还会安排20分钟的咨询、答疑时间,同时我们开放任课老师的个人邮箱接受咨询,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教学网站进行咨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生活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正在或即将经历的重要生活事件,正如武汉大学的一个研究显示[3],受访的4,769名男女大学生中18.10%有过性生活史,其中 5.31%有多个,女生中性生活史达到29.32%,因此避孕与预防性传播疾病一直是最热门的咨询话题。我们正在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拟在适当的时候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临床见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蔡柳洪,张滨,林慧,等.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性科学,2009,18(3):14-16.
2 周远忠,张玫玫,尹平,等.北京市大学生对生殖健康、避孕教育及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2:74-77.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桂林山水职业学院是2003年8月成立的民办高职院校,现有计算机、旅游英语、经贸、管理、艺术、机电六系及社科部,开设28个专业,在校生1600多人,招生来源主要是本地区,并面向河南,江西,四川等12个省。该院图书馆随着学院的成立而产生,至今拥有纸质图书12.8万册,电子图书1.4万种,有典藏、综合、文学三个库室,以及现刊、过刊和电子文献三个阅览室,占地1196m2,可同时容纳400多名读者。学院图书馆现有专职老师三名,学生自发组织到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图书协会成员60人。笔者从开馆至今一直在图书馆工作,见证了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手工到自动、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并与七届图书协会将近300多名成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与这些学生和诸多读者的交谈,以及思想政治和心理辅导室的老师们反映,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严峻,寻找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
有一位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来自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以“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最为突出的“心病”。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总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当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学习中的矛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其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学习中所遇到的矛盾却常常给大学生们造成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如不能及时得以缓解,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学习缺乏动力、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方面。本院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较本科和其他公办专科院校低,所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基础不好,学习干劲不足。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所设专业都与技能和就业有关,开设的课程与高中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适应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学习依赖性强,学习不自觉,总要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有的学生爱好兴趣广泛,参加学院的文体活动异常积极,但却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甚至有部分学生逃课上网、打游戏或睡懒觉,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也屡见不鲜,考试、考核60分万岁,没有自律性和规划性。
(二)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本院当前在校的学生都是90后,城镇、独生子女所占比率较大,养尊处优的心理及大肆挥霍的行为与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来自贫苦家庭孩子的节衣缩食形成鲜明对比,有的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从而陷入孤寂封闭的境地;有的学生虽能主动与人交往,但对他人的态度常持有偏见、误解和过分苛求,对他人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难以为他人接受。良好的交往愿望和实际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是形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冲突和失调的主要原因。
(三)恋爱中的矛盾。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因为其本身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处理问题不够成熟,恋爱与学习、事业的冲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友情的变形,成了当代高校心理学的突出问题。本院图书协会成员们对眼前“恋爱成风”的现象讨论时,“在学校太无聊,找个人做伴,度过三年漫漫岁月”是他们一致认可的观点,“别人都有异性朋友,整天出双入对的,让人看了羡慕”这样的思想,充分暴露了学生们不成熟的心灵和处世心态。有些学生,常因为异性朋友而向班主任请假不上课,或者干脆逃课,有的整天沉迷于“网恋”的虚拟世界不可自拔,严重者甚至打架斗殴,聚众闹事,在学校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大多数学生从理性上都知道学业是第一位的,感情是第二位的,但在实际行动中,一些大学生用于恋爱的时间远远大于学业的时间。由于大量的时间沉溺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四)求职择业中的矛盾。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与自己的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如有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与条件不知所措,难以抉择;有的学生不知怎样进行适当的自我推荐;有的学生对社会种种现实不能正确分析,产生逃避社会或过于担忧的心理。笔者所在图书馆每年都招聘新生当管理员,每年也都送一批学生走向实习岗位,走向社会就业,而每年将近7月份时,都有学生过来咨询和诉苦,大多问题都是所学专业与实习岗位不符,学到的知识到就业单位派不上用场,更有学生对那些平时成绩及在校表现、领导印象都不如自己的人能轻而易举找到理想的工作耿耿于怀,不能理解。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种矛盾因素表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配合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员,充分利用图书馆有关心理教育的信息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为培养出有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大学生提供服务平台。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尔基也说:“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其实,书对一个人的精神鼓励和支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在遭遇困境时,书有两种作用:一是直接激励你,教会你怎样看待和分析问题,怎样摆脱和走出困境;二是转移你的注意力,调节和减缓紧张情绪。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及时对现有馆藏进行资源调配,不断地有针对性地补充高品味的图书,如《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各种著名人物传记等,以书疗伤,阅读教育,建立名副其实的“心理健康阅览室”。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配合学校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优势,配合高校有关部门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讲座、专题书展,读书报告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图书馆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进行交流,阅读学生心理测验结果分析报告,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第二课堂”的作用,利用自身对学生不构成“教育与被教育”这种心理压力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服务。对心理抑郁、缺乏足够自信心的学生,图书馆可以通过“读者学会”组织专题读书活动,让他们交流读书心得,培养他们的乐群性和自信心;对创造能力较差的同学,图书馆可提供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的图书让他们阅读,还可以组织如书籍封面装帧设计等活动,鼓励同学参与,以提高创造力。
(三)努力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馆员素质是指馆员在从事图书馆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稳定的品德,即馆员的知识、技能、观念和情感的总和。它是馆员内在综合素质的反映,同时也制约着馆员在工作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去对待本职工作。在图书馆,读者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强制受教育的感觉,对于图书馆员友好的引导,他们更易于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现代观念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图书馆业务技能的图书馆员队伍,图书馆员不仅是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分析利用者,更应是为提高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教育者。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图书馆员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的目的。图书馆员除了应以其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外,还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安静、舒适、宽敞的阅读环境让人静心,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调动图书协会积极性,广泛与读者沟通。图书协会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到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社团,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他们的加入,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图书协会在学生中的沟通作用,通过协会成员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或疑惑,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方法。
总之,图书馆要积极主动与学校团组织、学生会以及心理学授课老师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在心理健康方面涌现出来的各类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经验,让大学生们在典型的经验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各种矛盾。高职院校以及整个社会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寻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措施和对策,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秀玲.关于在高校图书馆设立心理保健阅览室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2(2):49-5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定义;观念;情绪;意义
社会经济的过快发展会引发社会当中的各类问题。其中,大学生由于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前列,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更要注意到心理健康方面,努力培养现代大学生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保留人性中的真善美品质,努力不要被现阶段社会的不良现象所影响。将积极心理学当中的全新理论和正能量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的双向成长,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实行积极心理学对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1.营造积极观念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旨在发现和发展人性当中的闪光点,这不仅是对人性的肯定和赞扬,也是符合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局思想。现代人类更多关注在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方面并且寻求解决,是一种消极式的心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则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处事方法,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预防,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当中的困难。
2.预防负面情绪
积极心理学通过倡导个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达到克服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有着防范负面情绪的作用。积极心理学让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通过自身的力量预防和治疗负面情绪。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升华教学目标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希望大学生不要遇到相关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单纯地将这门课程归类到病理式教育当中,对于发展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并不看重。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运用能够让教师明白现代大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是什么,努力培养大学生本身的优秀品质。这样也就升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为目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2.丰富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起到了丰富教学内容的成效。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使教育陷入瓶颈。在失去了病例讲解之后就会陷入到没有素材可讲的尴尬境界。而积极心理学能够丰富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入手,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教师有物可讲,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单调。
3.拓展教学途径
积极心理学在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起到了拓展教学途径的作用。积极心理学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品质发展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够从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其中能够运用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完成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也就达到了拓展教学途径的目的。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树立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相反,前者关注人类本身的优良品质,强调人类自身的价值和人文情怀,为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全新的诠释,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培养人类本身具有的积极信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够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念,努力开发大学生本身的优良品质并不断发展。积极面对大学生心中的消极情绪,保证心理健康的发展。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能让大学生有着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是和某种需要满足的情绪并且伴随着愉悦心理的主观体验。对于提高人类积极活动能力和积极性都有着显著的成效。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认知的成长,提高应对消极事物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效果,而这也就是一个情绪体验完成的过程。
3.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完善,能够让心里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和积极心理学当中的教育理念,在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下引导大学生塑造和培养他们本身积极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和自我调节,在面对困难时,提高受挫折的能力和处理能力,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培养层面,即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提高的能力。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