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能力范文

经济发展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能力

第1篇:经济发展能力范文

研究一个区域以及城市集群的发展,以及相关企业发展战略,要注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要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二个因素是这个地区已有的开发深度,第三个因素是未来的发展潜力。

一个城市集群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关注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偏废了哪一个,我们的决策都有可能出现失误。

国际产业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中国的发展态势很好,我们仍然会有很长时间的强劲发展势头。笔者个人以为,至少在10年之内中国的高速增长不会明显放慢,10年之后可能会放慢,但是在世界上,中国的发展速度仍然会是很高的。

中国的高速发展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好,市场潜力比较大,政治环境比较稳定,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所以世界产业大量转往中国,尤其是制造业,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价值链存在分工,只有在比较有优势的地区和国家,才能够使它的价值链最为增值,中国正好就存在这样的优势。

我们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城市集群形成的时候,就要考虑世界产业以及制造业是否转往这里,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是什么,以及投资者看中这个地区的什么环境,如果是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那这个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还能维持多久?如果看中的是综合竞争优势,那么这个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是否已构造起来?

如果答案全部是肯定的,那这个地方就具有综合竞争优势,这个地方的发展潜力应该说就比较大了。现在世界产业包括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都往中国转移,而且中国作为首选国家,这样就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技术效应、人才效应和其他一系列产业关联效应就会产生,因此世界产业转移给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即加剧我们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包括使我们当地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因为转往中国的有些产业是低端产业,到了我们国家,就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所以,在国际产业的转移过程当中,我们的区域经济也会遇到一些挑战,可能把我们本来处于低端的优势给凝固了,也就是说,你本来有可能往高端走,但它把你固化了。所以,我们要注意区域经济发展能不能使我们原有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上升为综合竞争优势,能不能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转过来,这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的开发都是新的机遇,同时又有更高的要求。

发展阶段对不同区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从现在到2020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整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阶段。“十六大”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它突出的一个标志就是重化工业发展加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非常明显,这段时间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也同样,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是43%,但是,到2001年的时候,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就已经是47%了,我们和那些国家的五六年前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这段时间城镇化进程要加速。只有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时候,我们的区域发展才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比如说,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他们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比较高,在这个区域发展的城市群,对于工业化、城镇化还比较落后的地区,就要发达得多,在这些相对发达的地区,企业发展和投资的回报率显然比其他地方高一些。但即使在这样的地区内,它的发展阶段也有比较大的差别,比如说,广东粤北地区比珠三角落后很多,京津冀这个大的经济圈里面,有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仅仅只有20%~30%。所以,在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就要考虑发展阶段的区别。而且在一个区域内,就发展阶段本身来看,差距也是很大的。

发展机制和发展理念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制约

我们所说的发展机制,主要是指区域经济发展,怎么样才能够让它发展得更为协调,才能够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完善四个机制,第一个是市场机制,第二个是合作机制,第三个是互助机制,第四个是扶持机制,即国家的扶持政策。第四个机制并不是不重要的,而是说它起到一个兜底的作用,更具有根本性,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家的区域政策要加强整合公共服务,但最基础的东西是市场机制。因此我们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投资决策的时候,都需要营造一种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作用,不要把它扭曲了,现在我们的区域经济差距不断地拉大,如果想急于把这个经济差距缩小的话,在中国的国情限制下,以及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大潮下,我们很难在短期内把经济差距缩小,尤其是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配置资源的话,就是让它往回报率最高的地方游、往专业化和配置条件最好的地方集中,包括城市集群、产业集群。这个地方的专业化配置条件非常好,综合竞争优势已经形成了,这个地方才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过来,这反而会使区域差距在一定时间内有所拉大。

研究发达国家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区域差距缩小了,但是过了这段时间,差距又有回升,区域差距的反弹又出现了。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可能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导致了新要素的集中或者配置,按照市场的新导向发生了重组,这时候,区域差距就会扩大。这时候,政府的扶持机制就非常重要了,政府的扶持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拉平各地的公共服务差距,让当地的人民群众享受大体平等的社会福利水平,而不是干预投资,不是在某个地方布局多少项目、撒多少钱。

这四个机制结合在一起,中西部有资源,东部有技术人才和资金,这样就形成一种合作发展,这个区域的优势就出来了。当然还有互助机制,互助机制也需要继续发扬,而且它带有国家横向转移支付的职能。

我们还要注意发展理念的更新,现在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包括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包括确立了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政策。过去我们的某些资源是短缺的,我们经常想的是开发,比如,南水北调是开发优先的思路。现在我们就要考虑节约优先,开发和节约并重,首先调水就不再是重要的、第一位的,节水是第一位的。将来,国家提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非常具体的要求,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等,这些具体要求提出来以后,对某个地区以及企业未来的评估战略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且配套的相关税收、金融政策、市场准入制度都会逐渐完善起来,新的发展理念不能是空的东西,它一定有配套的一系列的政策跟进。

第2篇:经济发展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校;社会功能;校企合作;服务地方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21-03

地方高校与其他高校一样,都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大连大学作为大连市唯一一所市属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很好地履行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主要职能。由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在我国发展较晚,是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而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和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校企合作服务服务地方的模式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模式,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对这种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能很好的使地方经济与高校发展相辅相成。因此,本研究以地方高校大连大学为基础,深入探讨“校企”合作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

一、地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发展的共赢模式之一。高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2]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个学生的成功源于高校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高校要有优越的教学环境,地缘环境,宿舍建设,场馆教室的规划等都会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如果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善教学环境,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我国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单单从学费中获得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而与企业进行科技合作,从企业方面获得资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

同时,高校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只有多进行创新立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得启迪,进行改革。一味地闷头苦干,无异于闭门造车,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随着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实习经验,所学知识是否与实践接轨是企业最为看重的。因此作为有责任心的高校,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找学生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给予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的机会。

(二)校企合作的可行性

每个高校除了自身特点外,都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人文环境,这种环境不同与高中、技校。在高校中的学习氛围是自由、自主、自发的,在这种环境里最能激起人的科研意识,这些科研项目一旦成功,必然需要产业化生产,造福于人类。而企业与这些项目合作会将企业引领上一个更高的层次,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限量的优势。

高校的专业多,涉及范围广,尤其是类似大连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有条件进行大型综合项目的研究,这些科技优势是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研究项目贴近实际,一旦成功便可以导致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变革,这便是高校的科技魅力所在。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高校优势便是声望,高校以教学育人为主,是文化的殿堂,每一所高校的师生员工都代表着所在学校的声望,为此而产生的积极影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不直接却深远持久。

二、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贡献求支持,重点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追求。地方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地方高校拥有了高起点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强势,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办学水平的外部环境和资源支持。而这种跨越式发展亦反哺了城市,为地方提供着人才服务、科技服务、社会服务等多领域的支持,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地方高校大多办学历史较短,整体学科实力较弱,但作为地方高校,它们都能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某些行业或领域内取得相当不错的成就。[3]目前,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是项目合作的方式,存在短期化、临时性的特点,未能真正实现各方人员的相互流动与交流,更未能在各方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从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来看,科研工作的开展效果不是很好。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存在着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各方合作主题的定位不明确,没有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合作层次不高,对国家科技方针的导向反应不够敏捷,对企业科技需求缺乏及时响应,适应科技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较慢,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和科技生产力水平较低,未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4]

三、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般地方高校不能“守株待兔”,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合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1.建立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交流分享机制。高校中懂政策、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奇缺,企业中又缺乏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高校和企业之间如能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将有利于双方的发展。为此,学校要建立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机制,学校作为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主体,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其自身必须建立一种与地方经济社会完全接轨的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机制。

首先要以科研作为校企合作的媒介,在服务中争取企业,尤其是技术性较强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从而达到“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互动效果。从而吸引企业的关注。其次要建立企业层面的内在需求机制,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激发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内在要求,形成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最后要建立起使高校与企业捆绑在一起的技术与市场互动的运行机制,使科技人员最快捷地得到市场需求刺激,从而最高速地创造出新成果。

2.以参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使企业在合作中获利。为了使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地方需要,着力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高校应当面向企业找课题,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合作,坚持创新研发,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启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经济项目,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寻找相互发展的结合点和生长点,把开展富有特色的地方企业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生长点和立足点。

高校的科学研究在整个国家科研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其现实立足点,因此地方高校的科研活动要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双向互动合作,只有从地方的实际出发,融入地方的科技创新系统,融入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寻找相互发展的“耦合点”,才符合科学研究地方分工的要求,才能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也只有这样高校的科学研究功能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3.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构建高校的各类教育培训体系,与企业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教育部近期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让高校有了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这对高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形成自己的特点,注重人才强校,调整学科专业,着重发展与城市经济增长相结合的学科,构建高校的各类教育培训体系,与企业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龙头学科,用它来带动周围学科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

4.坚持“以贡献求支持、重点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追求,创建服务型大学,实现校企文化对接。高校不仅为地方社会提供文化人才,而且还能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地方高校一直以来被赋予“尊学崇术”的文化,这种文化定位和办学理念,使得地方高校在办学思想上更易与市场对接,更易形成“大学没有边界”办学格局。这是地方高校能够有效推动校企合作的文化优势。地方高校要一直坚持“开放合作、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探索创建服务型大学,并在管理上积极引入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制度,努力实现校企文化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校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广敏等.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之路探究[J].大连大学校报,2011,(6).

[2]刘伟东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

[3]孙雷.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对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4]赵治月,王炳章.高校与企业战略合作方式的新思路[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

基金项目: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11258008)研究成果;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第3篇:经济发展能力范文

关键词:自主创新;经济发展;附加值

一、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在最新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14年排行榜中,中国名列第29位,当然这个成绩相对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算非常不错,但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R&D投入强度居于世界前列,且近几年都是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在2012年更是与欧盟持平,但相比欧盟形成行业成果的数量却非常少,中国有着数十万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学者,但在科学领域年年都与诺贝尔奖无缘,而瑞士这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效果却产生了20几位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二、 专利成果转换率过低

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国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快, 特别是在近10年,基本上每年都以30%的速率在增加,在2012年的专利申请数更是与美国、日本和欧洲持平,但是,对比国际专利申请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呈现着缩小态势。一方面,中国国内专利申请从某一个角度可以说明重量不重质,过于追求数量,而未注重将专利更多的转化为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的专利申请更多的是局限于国内,而在国际上仍然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样在专利申请以及专利成果上能够得以体现。

其次,中国专利申请数在2002-1012十年间要大于2002年以前的十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早在十几年前都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开始着手于向创新型国家转型。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增长了10倍以上,但是增加来源更多的是以华为,中兴等这类大型企业,小企业无意也无这个能力去增强企业创新和加大专利申请。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的迅猛发展来源于中国低廉的劳动成本以及其改革所释放的政策红利,但当今世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是有限的,从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可以看出,只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经久不衰的。而创新又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唯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应当新形势下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强大引擎。

中国自2012年以来,经济增速从9.8%降低的7%左右,进入经济增速的换挡器,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小觑,同时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大多以代工为主,专利保有量较小等都成了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难题。特别是科技企业,例如在国内比较成功的小米公司,一走出国门进入印度市场,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专利控告,导致最后不得不被迫在国外市场下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国内部分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构建长期服务网络的重要性,原因在于短期利益能够更快的收回成本实现盈利,构建大的服务网络周期较长且未来盈利结果尚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分工网络大致我国生产业的恶性和短期竞争,没有发挥出专业分工的优势和效益。

四、 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

面对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这对我国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巨大的情况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中国经济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以自主创新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研究质量

基础研究是其他创新研究的载体,是高新技术的源泉,历史证明,其他在科技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发达国家都是十分重视基础研究的,我国要真正成为“科技强国”,也必然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的R&D占比与发达国家都有着较大的差距直接导致了我国自主创新后劲不足,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我国必须以更加长远的目标加强基础研究。

(二)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

研发投入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释放创新驱动能量,让企业能够将研发成果真正得运用于市场,同时,政府也应该进一步简政放权,为创新活动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同时,应该加快推进产业改革,鼓励创建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三)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积极

国家应不断树立和强化人才优先发展观念,急需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改革选拔任用机制,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同时,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和顶尖人才,为其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鼓励其进行创新活动。

五、总结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从最近中国政府的《中国制造2025》可以看出,未来的世界发展潮流更多的是倡导以技术主导,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同时也是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的制造业不仅面临着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夹击”,同时,由于劳动力,土地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以及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一系列原因都导致中国必然会更加注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使中国从过去的低端的代工制造业,逐渐向工业4.0过渡,同时,依靠科技创新,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抢占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谋求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未来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更是我们共同的愿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才能真正的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华天海, 徐达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1)

[2] 殷凤春. (2009).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开发战略分析.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31(4), 4-8.

[3] 柳洲, 王洁, 陈士俊. 自主创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2):156-160.

[4] 李兴文. (2007).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

第4篇:经济发展能力范文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市场增加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利用内部及外界各种资源,不断的改革自身的生产技术,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壮大企业的自身实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客观、准确、科学的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因素

企业的自主创新是由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资源组成的,涉及到企业生产发展的多个环节,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经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1.1 自主研发能力

自主研发能力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保障,企业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将科学技术同生产结合起来,自主研发新的生产技术和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自身的生产技术同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取得的良好研究成果,企业在进行自主研发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员及各种外部资源的投入,在研发新技术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自主研发能力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生产制造能力

生产制造能力是指企业将自主研发的成果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良好的体现出研发成果的经济效益,生产制造能力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企业的研发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经过生产制造,然后投入市场,促进企业的发展。

1.3 市场经营能力

市场经营能力是企业将自主研发的产品推向市场,让消费者使用,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价值,市场经营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经营能力,产品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都不能体现出研发产品的价值,市场经营能力将直接决定企业自主研发成果成功与否,企业的市场经营能力包括市场的占有能力、对消费者的了解情况、企业市场知名度等,企业要想经自主研发成果的价值完全体现出来,必须不断的提高市场经营能力,提高新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1.4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人员参与进来,在自主研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因此,企业必须对自主研发进行整体规划、组织管理,确保企业自主创新的顺利进行。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将决定企业的自主创新进展情况,企业要科学的安排人员、资源、资金等,最大限度的发挥各部门的作用,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自主创新方向的指明灯,对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企业在构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应遵守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互斥性的原则,从而建立完善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目的性原则是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有目的的指出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改进措施,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性原则是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要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而保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能科学、客观的对企业的研发成果做出评价;系统性原则是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全面的反映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经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各种因素,全面的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要有要有对比性,企业同其他企业进行对比,找出不足,加以改善,从而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要有明确的评价等级,并且有合适的评价人员,评价指标要便于掌握和推广;互斥性是指各项评价指教要相互独立运作,防止在评价过程中出现重复评价的现象。

2.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建立在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企业要从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经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自主研发能力的评价包括企业研发资金投入量、研发技术人员的投入量、研发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核心技术的水平、新技术的结合能力等;生产制造能力的评价包括企业生产设备的先进水平、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生产工人的工作效率、生产制造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等;市场经营能力的评价包括企业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售后服务质量、市场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组织管理能力的评价包括企业信息的收集能力、自主创新规划的可行性、自主创新风险的预测能力、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能力等。

3总结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市场增加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构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出评价,企业要加快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梅花,肖沪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专利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29(01):85-88.

第5篇:经济发展能力范文

沿海发达地区给外地参观考察者留下的直观印象就是繁荣,而这繁荣的载体则是城乡一体化。在高速公路两侧,那集中连片的工业园区,那数不清的乡间小洋楼,无不散发着欣欣向荣、 日新月异的信息。 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经济发选、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但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造成城镇化严重滞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中的关键因素。这一结构性矛盾在西部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以内蒙古为例, 虽然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千,但城镇化质量却很低。这主要是因为,一是由于撤盟设声、旗县改市以及撤乡并镇所带来的城镇人口“虚高’现象较为突出:二是内蒙古的城镇大都规模较小、功能不健全,而且城镇布局过于分散。

我国在“十五”计划牛首次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这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的根本出路;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是改变农村消费下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动力之一;也是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我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城镇化道路的选择,要突出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扩大城市人口和建成区规模,增强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同时,要加快发展中小城市,进一步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要素集聚和扩散能力。依托现有旗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中心镇,积极发展小城镇,使其成为“生态移民”、移民扶贫开发和转移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栽体。城镇发展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逐步形成符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城镇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推进城镇建设和运营市场化。改革城镇管理体制,破除影响城镇发展的体制及政策,促进人。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所有体制性和政策中最核心的东西恐怕就是户籍制度。现行户籍制度形成于半个世纪前的建国初期,在当时那个特定年代也许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制度和政策方面.的东西都在广泛地与国际接轨,户籍制度更应当与国际接轨。只有彻底拆除横亘于城乡之间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逸堵“柏林墙”,我国的城镇化才能最终得以顺利实现.

小城镇,大战略.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已充分说明,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快小城镇经济发展,特别是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显著提高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

第6篇:经济发展能力范文

(一)发展成效

20__年,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克难奋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是1997年以来最快和最好的一年。主要表现在:

1、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__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1.3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增速比20__年快3个百分点,比20__年快2.5个百分点,是近8年来增速最快最高的一年。

2、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__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39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3.7,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创近6年新高。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国税收入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地税收入也是近几年完成任务最好的一年。

3、工农业生产全面升温。20__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5595万元,同比增长32.5。纳税过100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个,比去年增加8个;全县农业获得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2.9万亩,比去年增加11万亩,增幅15.3,粮食总产量达到35.8万吨,同比增长38.9,恢复到了九八年受灾后的最高水平,扭转了连续6年粮食下降局面。棉花种植面积达到14.9万亩,增长0.4,总产量达到1.46万吨,增长13.18。油菜面积33.0万亩,同比增长1.[!]5,油菜总产量4.2万吨,同比增长15.8。畜牧业生产虽然受到禽流感疫情的严重影响,但由于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畜牧业生产仍获得了一定发展,全年生猪出栏24.8万头,同比增长3.5。水产品总量达到6.2万吨。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不变价)10.7亿元,增长5.98。

4、招商引资成绩斐然。20__年,全县招商引资项目135个,总投资10.47亿元,已到位资金5.17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24个,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9个,招商引资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5、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__年,全县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初步统计,全县民营企业421家,比去年增加20家,从业人员2.97万人,比去年净增1600人,个体工商户10506户,从业人员2.8万人,当年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500余户,新增从业人员900余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76.5,实现利税8500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80.0;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1.9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7.7。

6、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__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4812元,同比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2490元,同比增加308元,增长14.12,增加额和增速均高于全市水平,增加额居全市第4位,增幅居全市第2位。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首次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8.12个百分点。

(二)发展差距

20__年,我县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与过去相比变化很大,发展很快,但与全国全省发展水平比、与周边县市相比还有差距,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仍属于发展滞后型经济。

1、迟到的发展周期。20__年,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而我县新一轮发展周期可以说是20__年刚刚到来。从全国、全省情况看,我县至少落后了两年。20__年,全国GDP增速是8.0,全省GDP增速是9.1,而我县仅为7.3。20__年,全国GDP增速是9.1,全省GDP增速是9.3,而我县是6.8,20__年、20__年均低于全国、全省水平。20__年,全国GDP增速是9.5,全省是11.5,周边九江市15.2,我县GDP增速为9.8,仍低于全省水平1.7个百分点,低于九江市5.4个百分点。

2、滞后的发展时期。20__年,我县经济发展虽然较快,但前一段时期,我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1996——20__年,我县GDP年均只增长7.0,比全国低2.0,比全省低2.2,比全市低0.5。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位中由1996年的23位下降到20__年的44位。(20__年以后未排位)

3、粗放的增长方式。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增长不是走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而是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资源大量占用、环境严重破坏基础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20__年,我县工业用电量达到13456万度,比20__年增加7019万度,年均增长20,而我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3.8,工业用电增幅比工业发展速度高6.2,耕地被大量占用,1994年——20__年我县耕地面积从74.3万亩减少到64.3万亩,年均减少1万亩,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工业“三废”日益严重。

4、较低的发展水平。我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20__年,全县人均GDP只有5270元,比全国的10500元,低4630元,比发达地区江苏省人均2万元,低14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90元,比全国2936元,低436元,比全省最高县市钟祥市3690元,低1200元,比江苏省低2264元。城镇居民可 支配收入4812元,比全国9422元,低4610元,比全省8023元,低3211元。

5、不优的产业结构。20__年,我县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3.7:46.9:29.4,而全国水平为15.2:53.0:31.8,全省水平为16.1:47.4:37.4,发达地区江苏省为8.5:56.5:35.0,我县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

6、人才资金的外流。人才、资金、技术是一个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功能的增强,加之我县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我县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早已流失殆尽,教育、卫生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在纷纷外流,我县每年输送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出去的多,回来寥寥无几,我县经济发展面临人才枯竭现象。同时,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银行贷款风险意识的增强,我县资金外流十分突出,20__年我县存款余额38.84亿元,比20__年净增19.5亿元,贷款余额19.89亿元,比20__年只增加4.3亿元,4年时间,存款净增额比贷款净增额多15.2亿元,可以说我县4年时间,就金融系统外流资金10多亿元。去年,我县某银行就有2亿元资金在县外寻找投放渠道,获取更大的回报。

(三)原因剖析

20__年,我县经济之所以取得较快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发展思路“准”。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制订黄梅后五年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举措上定位准确,切合黄梅实际。

二是发展措施“硬”。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营造发展环境、改革改制、招商引资、转变干部作风上狠下功夫,并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发展环境“好”。20__年,我县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好环境,主要是:①政策好:中央制订的支农惠农的政策,我县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机遇好:20__年我县经济处于全国经济发展周期的“高涨”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急剧扩张,消费和出口两旺,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对我县经济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③天气好:20__年,几十年难遇的好天气为农业大丰收奠定了基础,20__年我县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四是发展热情“高”。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制订的政策和措施暖人心,顺民意,领导同心,干群一心,全县人民发展经济热情高涨。

但是,从1997年到20__年,我县在全省排位大幅下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我县丧失了大好发展的机遇,既有客观的外部因素,也有深刻的内在教训。

一是宏观政策的影响。财政方面,自从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力逐步向中央集中,县级财政日益捉襟见肘,只能维持保工资、保运转,难有财力推动经济发展;金融方面,随着银行贷款风险责任和风险意识的增强,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在资金上的支持日益弱化。同时,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城市集中效应不断增强,加快了县域资金、人才向城市流动。

二是自然灾害的损失。97年、98年、99年我县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97年虫灾使我县棉花大幅减产,有的单产还没有正常年份的一半。98年、99年连续两年遭受洪涝灾害,不仅损失巨大,而且分散全县干群抓发展的精力。

三是思想观念的陈旧。由于我县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思想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小农”经济意识多,改革创新意识少,偏重经济总量扩张,忽视经济发展后劲。我县企业改革改制比沿海发达地区晚十年,比我省仙桃市晚五年。而我县对正常生产的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仅从20__年才开始在建陶开展,20__年取得重大进展,而仙桃市在99年企业改革改制就全部到位。

四是发展环境的退化。由于我县财政日益紧张,人头经费供给不足,形成了“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怪圈,企业包袱越来越重,严重影响民众创业热情和招商引资。这种现象只在20__年全县优化发展环境以后,才得到逐步改善。

除上述四种因素影响我县经济发展外,工作自身出现的问题对我县经济发展也造成一定影响,如96年计划生育“进笼子”、“5.11”事件、县级班子两次非正常调整,分散了各级领导抓发展的精力。过去县城南迁决策未到位,不仅削弱了县城建设,而且使外地客商投资和民众创业投资举棋不定。

过去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教训深刻表明,只有团结一心,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制订切合黄梅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才能促进全县经济更快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二、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我县经济发展的机遇期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机遇期。纵观当前形势,我县虽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所处的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一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旋律,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大国关系稳定,我国会有15—20年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20__年全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从国际发展经验看,如果举措得当,将是消费升级、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各方矛盾突出、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时期;二是经济发展周期机遇期。当前,全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市场全面回暖,投资大幅升温,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政策机遇期。国家对县域经济和“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出台的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及中央制定的“中部崛起”战略,更有利于我们农业大县;四是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期。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沿海发达地区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特别是去年“民工荒”,加快了这一转移进程,为具有独特区位和资源优势的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借梯上楼”的良好机遇,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必将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五是干群同心机遇期。当前全县干群同心同德,创业热情高涨,为我县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这些机遇,我们要进一步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加快我县发展进程。

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 总结前段我县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要切实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不断增强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应以培植经济发展增长点为核心,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财源增长为目的。我县过去一段时期,非生产性投资大、生产性投资少,对增强全县经济发展后劲有一定影响。二是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在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关键在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工作关键在发展环境,发展环境的优化关键在干部素质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工作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人才,建立有效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河北廊坊市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靠的是引进人才,该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引进人才,使大批优秀人才云集该市,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2、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关系。经济发展要特别注重人口增长的关系,吸取以前计划生育“进笼子”的教训。1996年,我县计划生育“进笼子”,连续两年全县3000干部集中抓计划生育,严重影响全县干群抓发展的精力;同时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搞“掠夺式”发展,吃“子孙饭”,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并举,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只注重速度的增长,而忽视质量效益的提高,只注重总量的扩张,而忽视结构的优化,要注重对朝阳产业的扶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经济发展后劲。

第7篇:经济发展能力范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能力评估。

1.引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河北省“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要机遇。目前,协同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河北省在承接产业中还存在诸如产业配套能力弱、高端人才在“虹吸效应”的影响下比较匮乏、产业位移造成区位优势弱化使得发展停滞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工程,河北省如何解决产业承接相关问题并能保证所承接产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非常关键也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Reid等理论上总结了国外区域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国内相关研究稍晚,2002年,陈璐提出了“京津冀大三角”、“河北金三角”等概念,关注了区域的产业发展。2004-2013年,陈璐,张贵,祝尔娟,田学斌等,就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渤三角”并深入分析该区域崛起给河北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较早地研究京津冀企业协同、探索京津冀资源整合与协调,提出了形成京津冀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对策。2014年,张贵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产业对接与转移、产业创新与能力提升进行研究,认为要构建适宜京津冀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祝尔娟也关注了京津冀产业承接中的生态文明,并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此外,文魁等从战略、科技创新层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方略。2015年,彭璇、祝尔娟等对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承载力、协同创新力给出评价,构建了能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也显示河北能源承载力、创新力较差。前期的研究比较多地关注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但对和谐可持续发展及发展能力评价的关注较少。本文从河北省产业现状出发,构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级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估,最后提出提升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力的有效措施。

2.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的构建

2.1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及筛选步骤

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是度量产业发展特征的参数,由于产业结构复杂、产业多、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某个元素或子系统的变化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优劣变化。选择合适且有意义的指标并构建指标体系不是一件易事。为此,在选择评价指标及构建指标体系时,要遵循相关原则:(1)目的明确:针对评价对象、目标,围绕内容要求,指标概念明确;(2)科学可操作: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能够度量和反映产业复合系统的发展特征,采集数据方便、分析数据有法可依;(3)系统完备:作为一个整体,指标体系能全面的反映被评价的区域的产业的发展特征;

(4)定性定量结合: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还可以量化分析。

在进行指标筛选时,要综合考虑以上的原则,由于各原则各具特殊性,并且目前认识上的差距,不能要求原则衡量方法和精确度完全一致,指标筛选程序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分析相结合。

2.2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产业发展所要求的条件改善的结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产业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产业输出能力的增强、资源环境的利用率提升。可从四个方面描述产业发展特征:

①产业动态:产业动态能力是指企业群体所共同具备的适应环境、整合资源和把握机遇的能力。评价指标包括新兴产业集中度、企业新增速度和产业创新能力:②社会经济发展:反映产业坐在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它能直接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评价指标包括:人口增长率、受教育水平、就业人数、人均GDP、工业增加值等:③资源与环境:反映产业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程度。评价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万元GDP能耗等:④其他指标:反映产业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包括:产业中研发支出、产业中每万人本科学历以上人数等。

2.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产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它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层次、不同作用和特点的功能团构成。根据指标设置、筛选原则,并考虑与河北省产业相关的产业动态特点、自然环境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参考2011-2014年《河北统计年鉴》《河北工业统计年鉴》《河北物流统计年鉴》等资料,并分别对煤、铁矿石等物流产业以及医疗、卫生、交通等行业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数据,建立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库(表1)。

3.2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

利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计算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出2011-2014年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计算过程略)如表2所示:

综上,在产业动态等四大类14个主要指标中,大多数指标明显提高,产业优化明显,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初显良好效果。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万元GDP能耗高且状况没有好转、河北省高学历人员比例虽有提高但相比于国家其他地区较低、科技投入和科研强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4.促进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1多管齐下降低能耗

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能耗较高,而河北省能耗位居全国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要讲重点放在能耗强度在1.0以上的产业,持续发展,节能优先,做到能源在供给、价格上的平衡稳定;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做到经济节能,积极扶持能源利用率高的新兴产业同时对高耗能的产业进行技术改进、管理改善:压缩煤、天然气等能源直接燃烧的消耗,提高转化利用率,开发能源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替代能源。

4.2积极吸引尖端人才应对“虹吸效应”

每万人大专学历以上人数相比于国家其他地区较低(2013年四川为1830人,河北仅为880人)京津两地虹吸效应强大,对河北省的人力资源是个重大挑战。河北省要积极提升本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开发利用本地区人才,留住人、发展人、使用人。同时,制定合理政策吸引外来高精尖人才,以京津冀及协同发展为契机,制定合理的人才协同培养计划,构建合理的人才联动机制。

4.3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河北省各市、县都应积极加强科技投入,同时制定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激励机制,制定对科技创新活动减免税收、减免土地租金、贷款优惠等利好激励措施,积极推动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政府牵头推动实施产学研结合,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业,并提供优惠政策。

第8篇:经济发展能力范文

一、中国保税区的发展情况

我国提出设立保税区的设想是1984年。1990 年,中国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决定在上海外高桥设立第一个保税区。1992年始,国务院又相继批准了大连、天津港、广州、深圳的福田、沙头角和盐田,海口、张家港、福州、宁波、青岛、厦门象屿、汕头、珠海共计15个保税区。其经济功能为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四大功能。

国家规定在保税区内, 实行保税制度。具体的办法是, 对于从境外输入保税区的货物, 在一定时间内, 海关暂时保留征税权, 视其最终流向而确定关税的征收或免收。对于从境外进入保税区内的货物或进入以后复出境的货物, 不视作进出口, 免办进出口手续, 免征关税、工商统一税、产品税或增值税,免验进出口许可证。在保税区内, 允许外商从事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和进出口贸易, 为区内企业出口业务, 开设外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

中国保税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扩大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保税区吸引外资和促进进出口贸易的绩效显著,总体运作面积不足35平方公里,但是吸引了占全国约3%的外商投资,从单位土地面积累计利用外资额看,保税区中最高的上海外高桥达到217百万美元/平方公里,中等水平的如青岛、天津约在60~80百万美元/平方公里。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均超过100%,有5个保税区超过200%,厦门最高,达到921%。这说明保税区的贸易功能显著。几个保税区的确具有进口口岸的功能,进口延迟纳税的保税政策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我国保税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建立保税区的初衷,并不是发展制造业,“仓储、转口、出口加工”中的“加工”仅指与贸易相关的简单加工装配活动。但在实践中,很多保税区都形成了较强的出口加工能力。我国保税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保税区与港口分离,口岸功能受到限制。我国保税区尽管在法规体系、管理制度与政策上存在缺陷,但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保税区与港口分离, 港口功能优势未能得到发挥,口岸功能受到限制。

2.转口贸易极不发达。我国保税区发展转口贸易的初衷未能实现。保税区转口贸易的功能未能发挥出来,港口功能优势与保税区政策优惠优势未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另外,我国目前对国际转口贸易的管理体制及政策与国际上的枢纽港口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国保税区及所邻港口的转口贸易量所占比重极低。我国香港、高雄港,以及新加坡国际中转业务分别占其总业务量的40%、70%、70%,而深圳盐田港的国际中转业务只占0.65%。

3.保税物流业不发达、区内各类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国保税区的“区港分离”的运作原则,也极大地限制了保税区的物流功能,区内出口加工企业比重过高,而物流企业比重过低,出现了区内各类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许多保税区的运营状况不尽如人意。即使运营状况较好的保税区也主要是依靠出口加工业和进口仓储分拨, 而口岸贸易、转口贸易、出口仓储和物流加工等产业没有得到发展, 更没有形成区港联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三、加速发展保税港区

国务院已经确立:“保税区区港联动(保税港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

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使得保税区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关税减让将影响保税区现时的“保税效应”;取消以配额为主要形式等非关税壁垒将削弱保税区现有的贸易自由度优势;国民待遇的实施也将削弱保税区在服务贸易和优惠政策方面的吸引力。入世对保税区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多层面的, 保税区的运作应尽快与国际接轨。

国务院已经批准有条件的保税区向“区港联动”方式发展,2003年12月,正式批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和外高桥港区作为第一个区港联动试点;2004年8月,批准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象屿、深圳盐田和天津保税区与其邻近港区为第二批区港联动试点。2005年12月10日,中国第一个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开始封关运作。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批准了“天津港东疆港区设立保税港区。”

区港联动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第一步, 即保税区与临近的港区合作, 在港区划出部分区域作保税区(不包含码头泊位), 实行保税区政策。保税港区是“区港联动”的升级模式,国家将按照国际枢纽港、自由港及自由贸易区的运作模式和惯例赋予优惠政策。

保税港区的经济功能为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保税港区优惠政策的宗旨是将保税区的优惠政策放大到港口作业区、保税物流区和临港工业区(出口加工区),实行国外货物入港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内加工产品不征收增值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等政策。在税收、外汇、船舶及人员等方面实行“境内关外”更为开放的管理模式和政策。

保税港区是实现保税区政策优势与港口功能优势协调发展的选择,其内涵为“政策叠加、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体现了保税区与港区在区域、资产、信息、业务等方面的联动发展。 保税港区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步骤,是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发挥港口优势,促进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的新的助推力。

保税港区设立的目标是实现区港功能的互相结合,区港联动,滚动开发;形成区港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统筹资源、优化配置、科学管理、统一调度;落实“前港后区”的发展格局,除了港口作业区、保税物流区和临港工业区的建设之外,各种功能小区也要互相促进,联动发展;实施“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滚动落实”方针,逐步推进和扩大自由港区的范围。

保税港区的运作首先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所在地的区位优势,实现区港联动发展,迅速形成特色物流园区。其次,确实在保税港区内落实保税区、自由港的优惠政策,使各个港区和物流园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再次,全面实施高度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现有保税区的功能,尽快发展国际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在发展大宗散货集疏能力的同时,有计划地建设集装箱码头、铁路与港口集结区等配套工程。临港工业区应结合港口和腹地经济结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四、保税港区的主要建设工作

保税港区即按照“境内关外,全面放开;物流主导,综合配套;区港结合,协调发展;统一领导,属地管理”的目标模式,全面实施高度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政策,拓展国际贸易自由区的功能。重点工作如下:

1.港口作业区建设。港口作业区主要是港口为了便于生产管理,根据货物的种类、流向、吞吐量、船形和港口布局等因素,将港口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装卸生产单位。港口作业区以航运、停泊、装卸业务为主。保税港区将以发展大宗散货疏运为主,因此,必须确保港口的泊位能力,此外船舶的停泊管理工作也成为关键因素。港口作业区应该有计划地建设集装箱泊位,以适应临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业务的开展。

2.保税物流区建设。保税物流区通常是作为连接港口和保税区的纽带,是实现港区互动的运作模式的基础。保税物流区的建立和运作应以实现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转口贸易、保税商品展示等功能为目标。要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专业物流企业、相关服务机构、机械加工制造项目等如进入港区,从事保税货物存储、加工、分类、检测、包装、组配等增值业务。要将一定财力用于保税仓库的建立,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允许私人建立保税棚,以补充公营保税仓库的不足。

3.临港工业区建设。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临港工业正是为了缩小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优化配置国际生产要素,从而节省大量物流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根据港口腹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主导产业,既能够发挥本地传统技术优势,又能够利用港口功能,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有效对接。

4.制定保税港区发展规划、保税港区条例、保税港区产业政策、入区企业的申请、注册及审批办法等。

第9篇:经济发展能力范文

【关键词】创设 积极 思维 情境 发展 阅读 思维 能力

思维是在一定的语言形式下进行的。科学的阅读训练,必定是思维与阅读统一的训练。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边读边思的习惯,对发展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二者可以得到协调发展。然而,阅读教学中边读边思的习惯,只靠教师讲,学生听显然是不行的;反之,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也是不行的。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贯穿于阅读活动的始终,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引导,要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思维能力与阅读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一、创设假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思维不深或阻塞的现象,此时,如果我们运用假设的方法,能让学生在不易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如学习《孔乙己》时,对其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理解不深,认为这是一句病句。对此我没有直接否定学生,而是作了这样的假设:把原句改成“孔乙己的确死了”或“大约孔乙己死了”行不行?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都可以”。可当我顺此深入提出“这两句哪句好”这一设问时,学生竟愣住了,但又很快反应过来:有的认为“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好,因为在那个社会里孔乙己必死无疑;有的认为“大约孔乙己死了”这一句稳妥,因为谁也没有看到“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说到这儿,有学生突然醒悟道:还是书上的原句好,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人们当然两种矛盾的心理……大家也很快被这一发现所点醒。通过假设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深深体会到这句包蕴的内涵,而且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并感受到了文学大师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作艺术。

二、创设多维思考情境,引发学生探寻特色深入理解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多是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理解力顺着文章的阅读,有时很难发现文章的细节或特色。这时,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探寻课文的细节或特色,从而深入地领悟作者立意的高超、构思的精妙和遣词造句的匠心。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课,一是课文紧扣题目《背影》,以“背影”来结构全文,二是作者选材角度的创新。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特色呢?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描写人物一般从人物的哪个方向去描写人物呢?本课作者是从人物的哪个方向去描写的,而且又要以此来作题呢?多角度的提问也带来了学生多维的思考:多数学生认为“背影”角度的选择,主要是为了避免落俗成套而独辟蹊径;但也有学生认为是与“我”对父亲的感情发现有关――开始“我”自作聪明,对父亲的送行不以为然,至于父亲要去买桔也没放在心上,就由父亲去买吧,所以自然自己也没阻止父亲,更没有抢着去,但就是在“我”不经意中发现父亲过铁道,爬月台那艰难的“背影”,把“我”从麻木中惊醒,深深地被父亲那吃力的背影吸引住,感动流泪,以至后来父亲离开时“我”还在寻觅他的背影,在文章的最后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而泪水模糊了眼睛……从而深化了对文章写作特色的理解。

三、创设横向比较情境,引发学生拓宽思路深入分析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比较,才能找到差异。而差异就是问题,就能引发学生思考,对于横向比较,就更需要学生全方位的深入分析了。如学完了《晏子使楚》一课后,我让学生与同单元的《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等课文横向比较,与配套课外读本的同单元的一组写人的文章横向比较。反复让学生比较,同样都是写人,他们在选材的角度上有什么异同?同样是写多件事来表现一个人,那么它们的结构方式有什么异同?同样是赞美人的品质,他们在选材上又有哪些异同?通过对课文的横向比较,引发学生拓宽了思路思考讨论,深入理解了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立意,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创设联系实际情境,引发学生融入课文深入领悟

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接近,如果我们教师的问题创设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问题,必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共鸣感,因而我多注意这方面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当代青少年,从小就生活中父母、爷爷奶奶等亲人关爱的幸福生活里,以致许多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把亲人为他们的付出看着是理所当然的事,更缺乏一颗感恩的心。如何才能使学生知恩、感恩呢?我在教学中巧妙利用教学中的相关课文创设联系实际情境,进行渗透教育。在《父母的心》一课时,通过读课文,讲故事主要内容,议“一对穷夫妻为什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联系自己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体会其间父母的心,论“天下父母的心”,谈“自己应该怎样做”,从而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深入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