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 心理健康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善交往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学生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或交往技巧的问题,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总之,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当今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2.贫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很大;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这种经济悬殊容易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识不健全

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对自我的矛盾体验等等。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当进入大学后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二、医学院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

1.心理健康课程是医学教育课程没计中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其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学制长,理论、见习、实习的层层过关,而且终身学习的强度更大,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如果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牛的心理发展和处理学生所产牛的心理问题,将会影响止常的教学秩序,也难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因此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诠释生命的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过多关注了行为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尤其对于医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只有让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豁达,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也在承受着不断袭来的新疾病的挑战和面临着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设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压力之下不断激活和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对于生命的深层领悟和全新阐释,才能让他信心百倍地面对疾病、面对病人。

三、关于医学院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1.建立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课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只有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的主干课程中,才能从思想深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让心理咨询室也充分体现它的价值,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应该多提供给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给予学生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指导和健康引导。教师需要主动引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3.加强合作机制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但需要学校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学生一踏入大学,彻底摆脱了受父母管制的压力,缺少与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长也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规律,只看重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形成一个融洽的群体,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会力量的援助和支持,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随着前些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显著增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转变的阶段,也是由心理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对其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引导和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使其能通过大学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逐步走向心理成熟。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并设为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这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成长和成熟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难点

 

2.1 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属于选修课,部分高校即便开设为必修课,也属于综合素质类课程,因此在大部分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做一个重要的科目来学习。

 

另外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设置较短,往往只有几周课时或者只是其他必修课课时的一半,使学生从心理上认为本门课程不重要。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逐渐增多,学生却没有将这些事件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学校和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引导,没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

 

2.2 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

 

由于多数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指定教材,教师上课往往自备课程教材,或者直接从网络课件中选取需要教授的内容,自己制作课件。这就造成了每个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课程内容也不一致,使学生的学习不系统、不全面。任课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专长或自认为重要的内容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不规范。

 

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对课程的重要性就认识不够,再加上没有规范的课程教材,使学生更加不注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同时学习内容没有形成体系,只是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3 缺乏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考核方式的有效性也有待商榷。很多学校采用考查的方式,让学生在期末节课时上交考查论文,以此作为课程成绩。有的学校即便采用考试的方式,也大多采用开卷考试,并且试卷考题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学习效果。

 

但不论考查还是考试,学生都没有将学习内容有效的体现出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也不同于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学生要将日常所遇到的生活心理问题用专业知识加以解读,从而解决自身或他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这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对策

 

3.1 通过多手段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欠佳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但是仅仅依靠一门课程是很难达到这个目的的。在学生在校期间,甚至在学生刚入学开始,学校就可以通过辅导员案例讲解、心理健康宣传、心理方面的学生活动等多手段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导,其他多种方式为辅助的形式,最终达到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也自然会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

 

3.2 规范教学教材,提高教学系统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长期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即便在许多知名大学也是如此,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和总结的材料案例给学生上课,这就造成了课程效果参差不齐。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高,则上课效果较好;任课教师水平稍差,则上课效果较差。

 

各高校应规范订制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统一备课,提高教学水平的规范性,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依据教材巩固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也有章可依。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理论知识,教师在课上除了理论讲授外,更多的是依靠教材理论利用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3 提高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考核方式是反映教学效果的直接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考核方式不能单纯用考试分数或结课分数来衡量。综合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方式来看,注重平时的考查分数并综合期末考试成绩分数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生平时上课时阶段性的运用案例分析或结合自身情况撰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以巩固学生平时上课所学知识;期末再以考试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综合得出学生的课业成绩,以此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第3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145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措施的应用,从而细致深入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习惯以及良好心理素质,从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现状来看,对其进行问题的解决已经非常紧迫。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涵义分析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广义来说就是开展维护以及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而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怎样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达到保护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主要就是使得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从而增强维护心理健康自觉性,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创造有利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地位[1]。

(二)高职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深化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加强,是社会以及时展的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的高技能人才进行推进,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国家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重任,合理的高技能人才的心理健康是需要的基础,所以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在因素,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加强是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分析

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有诸多的问题,首先就是学生对心理健康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对心理健康课程持有冷待的态度,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自己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方式也有着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敬而远之不与其进行交谈,认为只有不正常的才和其交谈[2]。

另外就是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方面还存有误解,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思想教育比较重视,但在心理教育方面就忽略了,心理健康课程在教学目标上还存有诸多缺陷,实际的教育并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征来讲授,对学生怎样认识自己没有过多关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没有得到合理,在教材的特色上比较缺乏,还有的院校没有将其纳入到正式的教学计划当中。

还有就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没有创意,常常是表现出形式主义,从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所以受到场地限制只能够在理论知识上进行讲解,很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问题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形式下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对高职院校心理教育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着手,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思想观念是实际行动的向导,所以要想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顺利开展,就需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首先社会以及学校的转变观念,要能够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念转变在认识上进行更新,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使得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以及认识还很不够,所以社会现象的转变就是人们的观念和意识的转变,这就需要在宣传上进行加强,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要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进行明确,要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以及思政教育的关系得到正确认识,对其地位进行明确。与此同时还要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人才培养以及学科的建设高度,对其地位进行确定,高职院校要能够从体制上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学校领导要对其高度重视,学生的观念也要进行及时的转变,将心理健康问题作为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3]。

另外,要能够明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能够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确定。主要就是要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所产生的消极行为进行预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能够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质量,增强大学生幸福感,对其适应社会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其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最大化的丰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了个体情感体验以及人格特征和个体生存的社会环境,要养成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当中感受,同时渗透积极品质培养。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探索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积极的心理干预和辅导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创建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教师队伍。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现阶段我国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承载着培养重任,所以要能够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加强,从多方面的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够将问题得到高效的解决,也才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卢勤,李旭.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及社交状况影响的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9).

第4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 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生命教育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社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探析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对大学生健康认知与行为的影响 高职院校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浅谈大学教师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的探索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经验重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6]姚利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3):101-103.

[17]张海熹.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文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18]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0.

第5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提高高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就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来说,必须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要澄清两种认识误区与偏差:其一、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或仅将其作为应付检查和评估而设置的浮动项目;其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再另外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建设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应在“宁缺毋滥”的总原则基础上,将硬性要求(如专业、学历、科研成果等)与弹性要求(如综合素质、从事心理工作年限等)结合起来,选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接受系统规范的培训,并将之纳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这种培训,不仅要在岗前进行,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常态化、定期化,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等相关人员、教师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知识、技能培训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态得以正常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及人的全面发展,此目标应包含两个层面: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而预防性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健康心理,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内容是目标的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人格心理、生命教育、学习心理、恋爱与性心理等内容。其中,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健康地提升生命质量,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与扩展。

四、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形式

(一)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

首先,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为全体学生开设规定学分和课时的统一的或有本校本地区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传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心理调适技能。这是课程建设中最有效的途径,它具有系统、干预面广的优势。其次,还应开设依据年级采取“分层目标”的选修课,不同年级各有侧重点。此外,每所大学所处的地域文化特点、历史传承、招生群体都有很大差异,这些特色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资源。

(二)多种教学形式―理论讲授课、活动体验课、网络教学课和热点讲座相结合

在教学中需将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结合,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课外,还应创设各种情境性的活动课程,如人际交往中的“盲行”,使学生体验信任与被信任,体验“用心”交流,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其次、挖掘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师生、生生间互动平台,进行广泛的立体化教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网站,开展参与式的特色活动、专题讨论、网上答疑等,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行为训练法、小组讨论法及角色扮演法等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但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对课程的参与、体验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日常生活或热门影视剧中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阐述和讨论,注重案例教学模式多样化;通过心理游戏、素质拓展、团体心理辅导等行为训练,如在时间管理中创设“拒绝他人”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说“不”,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自我;鼓励学生就共同关心的话题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实现师生和生生互动,使学生更具有多元思维和包容心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境模拟、心理剧、案例再现等活动,使其形成正确认知,塑造正确行为。

第6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环境,探究教与学心理现场与基本规律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大学新生心理现状

基于心理发展周期来分析,高校大学新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上处于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热情激进、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挑战,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稳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其科学引导。

1.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步入大学后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增强;第二,渴望自我能力与人格被认可;第三,自我意识较强。

2.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对大学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第二,情感与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多元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设心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解决部分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这类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长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联动的沟通网络,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本质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应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讲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共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强化大学新生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展开。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背景,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像某些理论性强的课程那样单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推动自身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桂梅,杨红,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36):59-61.

[2]包春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0.

第7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当今大学生处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承载的期望过高,而心理上的发展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差,加上大学生在这一时期要面临一系列的重大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业等,这些课题都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做出成熟的、负责任的决定。然而,由于过度保护的家庭教养模式、事实上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及大学教育一定程度的失衡等原因,一部分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高,面对选择时不能从容应对,难免会产生困惑和迷茫,一旦外界的压力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各种各样的适应障碍和心理问题便会表现出来。从我国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生活适应心理不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人际关系心理不完善,学业和情绪心理方面的缺陷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高校不受重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为应付检查而被动地建立临时性机构,无专业人员,无具体的实施方案。有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完全替代心理健康教育。有的高校虽然意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但没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认识不清

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为“重心理治疗,轻能力培养”“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预防或消除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防患于未然。然而,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一种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状态,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指导。高校普遍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3.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教育活动不规范

很多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但都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中,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些高校虽开设了一定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学也仅限于一般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业水平不高,队伍不够稳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院校,大都建立了以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人员不足,且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的较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一些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因为学校重视不够,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实质

高校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的片面认识,摈弃“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工作模式,树立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以及自我救助的目的。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并由学校领导部门监督其工作,确保其切实履行应有的职责。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开展团体辅导与交流、心理健康调查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互助教育,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利用课外活动以及学报、校刊、网络等手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提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间真情,形成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大学生从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同时,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展个性。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从而愿意去咨询,自觉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复杂细致、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已成为现阶段紧迫的任务,也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首先,应当扩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数量,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足专职人员,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要把心理健康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改变教学方式,创设具有实效性的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心理活动”的“实践体验”,而不是学生个体知与不知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搜寻他们最渴望解决的问题,来确定教学活动的内容,而不是按照心理学体系来分解主体。并且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活动,造成学生个体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目的。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的心理困惑,开展各种心理训练活动,通过活动,将生活中典型的情境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其自我调适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让大学生学会认识自己。通过这种自我认识的回归,使他们学会调控和把握自己,使他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或遇到心理困惑和冲突时能够积极冷静的去应对。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引导大学生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主动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良好的校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学校可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体验,在心智和才智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刘剑斌,邹小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5)104-105.

[2]邹柳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59-60.

[3]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8)126-127.

[4]肖静.建设和谐校园不容忽视学生心理健康[J].教育与职业,2007,(12)45-46.

[5]张旭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75-78.

第8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自杀或他杀的事件屡见不鲜,给自己和家庭、学校及社会都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多次下文要求各级政府及高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后,全国高校都陆续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工作,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纵观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多年的摸索,从自发到自觉,从介绍引进到开展自己的研究,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从无序化到逐渐规范化,从冷到热,各高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了一些经验,工作机构、队伍、方法等初具雏形。但是,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迅速发展和取得积极成果的今天,仍然存在一些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有不少主管领导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不少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出成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导致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工作流于形式。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工作者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有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是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或是专业人员少,非专业人员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这些现状都制制约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高校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单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简单粗暴的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为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成绩就是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

受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接受程度较低。有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或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或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心理问题。也有一些学生讳疾忌医,出现心理问题时宁可去普通医院拿药也不肯接受心理咨询。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途径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主管部门及有关领导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之中,各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某个部门或几个心理咨询老师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高校应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得到顺利发展。[1]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大力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努力培养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同时,要重视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升专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还包括所有的学管人员,因此也不能忽视对全体学管人员的业务培训。[2]尤其是长期处在学管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作为日常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学管人员,将他们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能够极大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更应走出课堂,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校报校刊、黑板报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采用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更贴近学生的方式,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同辈辅导员队伍,充分调动同辈学生和朋友的力量更及时更高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建设,积极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教育和预防;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新的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并未系统的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所持有的心理健康观仍十分保守和陈旧,对心理健康缺乏客观准确的认识。[3]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加强“健康新概念”的宣传,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偏见。高校要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广泛宣传,积极扭转学生保守落后的观念,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第9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1.研究对象。武汉某高校大二和大三学生,共182人,收到有效问卷178份。其中,文科72人,理工科106人;大三94人,大二84人。(在所选学校的学生中,部分大三学生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大二学生全部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本研究选取了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大三学生和已经上过课的大二学生进行对照分析)。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根据重要性、有效性和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形式的理解,进行单项选择,统计各选项人数百分比;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根据需求程度进行五级评分。问卷集体测试,当场回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1.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调查发现,根据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效性、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结果所得均分都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同度普遍较高。这与刘海燕等人(2010年)的研究是一致的。按照不同年级分类,结果发现大二学生在“课程有效性”和“课程受欢迎程度”上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是没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可见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生对其有着更高的认可和喜爱。按照不同专业分类,结果发现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显示,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的理解。①课程开设方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以何种方式开设较为合适”进行单项选择。结果显示,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开设,其中37.4%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16.4%的人认为应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40%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开设。②开课年级。根据调查结果发现,34.8%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2.4%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二开设,10.3%的支持在大三开设,希望各个年级都开设者占39%。这说明学生也意识到每个年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所以每个阶段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③开课人数。根据调查结果发现,26.7%的学生希望心理健康课程的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45.6%的人希望控制在30~60人之间,21.5%的人希望在60~90人之间,仅有6.2%的人希望在90人以上,可见学生多数倾向于小班教学。④开课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发现,73.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以传统讲授、团体活动、案例分析、心理测试、多媒体辅助等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从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需求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调节心态”和“探索自我”是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完成的首要目标。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由此可见,大三学生在选修心理健康课程时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前来的,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更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解决自身的一些疑惑;而大二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了解到心理健康课程不仅仅对他们当下的学习起作用,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指引性的作用,所以他们更愿意将“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这类长远性的作用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在其他的目标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从对教学内容的需求来分析,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内容前四位分别是“认识自我”、“恋爱指导”、“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大二学生已经上过心理健康课程,普遍认可教师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内容的讲解,也认同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而大三学生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的内容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理解和猜测,认为可能很枯燥或者很理论化。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认识自我”和“生涯规划”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理工科生和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知识”和“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可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研究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从对教学方法的需求来分析,结果见表4,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方法前四位分别是“心理测试”、“视听教学”“、案例分析”和“团体辅导”。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测试;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团体辅导,差异具有显著性。这说明,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切身体会,学生对于团体辅导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可。而没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出于自身的好奇,更希望通过心理测试这样直接的方式来了解和帮助自己。文科生与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角色扮演、团体辅导和情境体验,而理工科生与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案例分析和心理测试。这可能是由于文科生更喜欢探索和体验的缘故,这也说明,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