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国经济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

第1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绿色金融债券;经济转型;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6-0075-05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济总量居世界第2位,但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来的粗放发展方式已日渐受到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约束,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趋于极限,2005年以来,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达到世界第一。环境破坏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负担,也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已经得到社会各界普遍共识,尽管我国进行积极的产业调整,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鼓励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发展,但是囿于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地方政府实际落实动力不足。同时,环境污染成本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我国在降低整体能耗强度方面已然卓有成效,但在传统节能环保模式下如何更进一步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已经缺乏后劲,中国亟须从资源消耗型经济过度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总体来看,绿色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改变传统节能环保模式,推出绿色金融和相关配套衍生品已迫在眉睫,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全球绿色债券的快速发展给我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适时在我国债券市场上推出绿色债券,是我国推进绿色金融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绿色债券概况

根据2015年3月27日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出台的绿色债券原则(The Green Bond Principles,GDB),绿色债券是指任何将所得资金专门用于资助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或为这些项目进行再融资的债券工具。其中绿色项目是指可以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发行主体和相关机构评估和选择的项目和计划。

具体到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12月了39号公告,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绿色金融债券。公告采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对绿色金融债券从绿色产业项目界定、募集资金投向、存续期就资金管理、信息披露和独立机构评估认证等方面进行了引导和规范。按公告规定,绿色金融债券是金融机构法人依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绿色产业项目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金融机构包括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及其他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此外,随公告一起出台的《绿色债券支持目录》,列举了中国绿色金融债券的六大项目: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和清洁能源,以及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相比于普通金融债券,绿色金融债券并无结构或设计上的本质区别,主要区别在于所募集资金投向,项目评估与筛选所体现的“绿色性”,同时,在资金用途监管、信息披露方面也更加严格和透明。公告出来后,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分别于2016年1月27日和28日成功簿记了自己的首只绿色金融债,得到了债券市场机构的广泛关注。

2016年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的通知,其中绿色债券是指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农林业、节能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实验、低碳试点示范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的企业债券。非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的通道也已开启。在金融机构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示范效应下,预计企业绿色债券的发行也将逐步放量。

二、国外发展绿色债券的经验

绿色金融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00年,美国提出绿色金融的概念: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借助于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保护环境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战略。绿色金融涵盖绿色贷款、绿色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基金、绿色ETF和共同基金、绿色债券、绿色银行、绿色保险等不同形式,绿色债券是绿色产业项目融资的重要组成方式。

(一)国外绿色债券发行基本情况

自2007年第1支绿色债券发行以来,截止2015年10月,全球共计发行501只绿色债券,其中4只为气候债券。近年来,绿色债券发行量逐年递增,2013年后出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发行总额365.9亿美元,2015年截止10月发行总额394.6亿美元。从发行人类型分布看,商业银行占比最高,达46%,企业、市政部门和准机构分别占比32%、14%和8%;从募集资金投入项目分布情况看,能源和建筑及工业占比较多,达38%和28%,运输、水源、废物处理和环境适应分别占比10%、10%、6%和4%;从结算币种看,目前已有23种货币计价的绿色债券发行,但大部分绿色债券仍然以美元和欧元发行。而各国的开发银行正在逐步增加小额度债券发行试点,发行货币包括:土耳其里拉、巴西雷亚尔和印度卢比。

(二)对绿色债券予以税收减免

多数西方国家的法律规定,有价证券的收益必须计入投资者的收入总额,并缴纳相关税费。为吸引投资者投资绿色债券,部分国家对绿色债券予以所得税减免。在美国,税收激励已成为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并已采取了多种补助模式。一是投资人补贴模式,债券投资者通过购买绿色债券,可根据认购绿色债券的额度获得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补贴,而由此债券发行人可不需要或者减少其发行绿色债券的利息支出。如美国联邦政府发行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和合格节能债券,该债券主要用于清洁能源和节能项目,市政债券利息的70%由政府对债券持有机构的税收减免和补贴提供,直接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二是直接补贴模式,债券发行人根据所发行绿色债券的票面利率,直接获得政府补贴,减少其净利息支出。这种结构在美国也常见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和合格节能债券。三是利息收入减免债券。绿色债券投资机构不需要支付所持有的绿色债券利息收入,这类补助方式与国内认购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支持机构债券补贴方式类似。在国际绿色债券领域,如巴西为风电项目融资的债券实行免利息税的政策。

(三)采取示范发行绿色债券方式进行引导

公共示范发行的方式对于发展绿色债券市场非常重要,有助于对其他发行人确立发行流程和框架提供示范,了解绿色债券发行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增加绿色债券流动性,提高市场规模,吸引投资机构关注。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其国内市场已发行两支绿色债券,对其国内其他机构发行此类债券发挥了有效的引领带动作用。

(四)信用评级中包含绿色因素

目前,国际市场中,投资机构通过评级报告和自身的内部相关部门评定发行主体时开始考虑环境因素和绿色项目情况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如巴克利银行有专门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体系,涉及贷款、内部评级、环境及社会风险评估等多个部门,而一般的贷款只涉及贷款部门和内部评级部门,若借款企业被认为有潜在的环境风险,则相关部门会介入给予重要依据。

评级报告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了《信用风险的新视角:环境风险纳入信用分析》的报告,建议将环境因素纳入各国信用评价中。

三、我国推出绿色债券的背景

(一) 持续的国家政策支持

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在“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中,首次加入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此前,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了总体框架,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并提出了包括发展绿色贴息与担保、绿色债券市场、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等绿色金融体系的具体内容,研究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绿色信贷资产的证券化。

在此背景下,监管机构也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发展绿色金融:2015年1月19日,银监会、发改委联合《能效信贷指引》,明确要积极探索以能效信贷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推动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12月22日了绿色金融债债券公告和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编制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提供了制度指引。2016年1月13日,发改委印发《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界定了绿色企业债券的范围和支持重点,公布了审核条件及相关政策。

(二)良好的债券市场基础

近年来,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为绿色金融债券的推出准备了成熟的市场基础和完善的市场结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自1997年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截止2015年11月底,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达41.74万亿元,全市场托管余额达46.41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二。2002~2005年11月,债券在占社会融资中的占比从1.80%增长至5.80%。

多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已培育了多元化的发行人和投资人,供需双方参与机构种类丰富,为绿色金融债券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一方面,从发行人角度看。目前,各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境内外机构均可在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发行人种类丰富,涵盖了适合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各类发行人,也具备了较好的发债经验,积累了发债信用基础,能够被广泛的投资人认可。另一方面,从投资人角度看。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涵盖了境内和境外各类机构,能够为绿色金融债券提供中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境内投资人方面,债券市场包括了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大量非法人产品,资金端供给充沛。境外投资人方面,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力度,投资机构包括境外央行、QFII和RQFII等多种类型。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外绿色债券的投资者以银行、保险、养老基金、退休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主,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已涵盖上述所有类型,具备发展绿色金融债券的良好基础性条件。

(三)现实的参与机构需求

绿色债券的推出是企业自身经营需求与国家战略层面的良好结合,对于发行人和投资人都具有积极的参与价值。

对发行人而言,绿色债券为发行人提供了一种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绿色产业项目作为国家重点新兴战略产业,部分项目处于发展阶段,大量新技术和服务被应用到绿色产业领域,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技术升级改造、新技术发展、设备迭代更新均需要大量资金,绿色产业项目融资需求也体现出了总额大、期限长等特点。对于商业银行类发行机构而言,目前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工具不足,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有一定欠缺,普遍采取资产和负债结构期限错配的方式弥补长久期负债成本高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在绿色产业项目中长期信贷资金需求情况下的经营主动性和盈利能力。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长期稳定的专项资金来源,债券久期与绿色产业项目融资周期尽量匹配,缓解资金错配压力,改变商业银行存款为主的负债结构,降低金融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发行绿色债券有助于提升发行人的社会形象,宣传发行人重视绿色环保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感,随着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发行人还可通过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提升其国际形象。

对投资人而言,绿色债券兼具“绿色”和“债券”的特点。债券的属性为投资者拓展了投资品种的范围,选择不同的绿色债券品种可获得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投资产品,在绿色债券发展初期,绿色债券主要会集中在高等级低风险的品种上,符合投资机构安全性的要求。绿色的特性也同时可满足发行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专业投资机构的品牌形象,实现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统一。

四、我国绿色债券发行的情况与特点

在人民银行正式推出绿色金融债之前,国内已经零星有绿色债券发行的实践。2015年7月,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发行了首单中资企业绿色债券,3亿三年期美元绿色债券,获得了来自全球66个机构投资者账户近5倍的超额认购。2015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市场发行10亿美元绿色债券,3年期息率为2.125%,5年期息率为2.75%,获得亚洲和欧洲近140家投资机构的超额认购。

2015年12月,继人民银行正式推出绿色金融债券后,浦发银行、兴业银行、青岛银行分别获得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行政许可,核准额度共1 080亿元。截止2016年5月,浦发银行、兴业银行、青岛银行已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券490亿元。

(一)基本要素与普通金融债一致

从发行规模来看,浦发银行、兴业银行获得的绿色金融债券行政许可发行额度均为500亿元,浦发银行首期发行200亿元,兴业银行首期发行100亿元,发行规模适中,基本符合市场实际需求,与普通金融债券发行规模类似,也和自身绿色产业项目储备情况匹配。二者均为公募发行,从发行利率来看,两期发行利率均为2.95%,略低于同评级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从发行期限来看,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发行均为3年,也主要考虑的是市场需求和发行成本之间的平衡。首批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在税收政策、风险权重等方面的政策也跟普通金融债一致。

(二)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认证

在人民银行39号公告中,并未强制要求第三方机构对绿色金融债券进行认证,但实际操作中,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均有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绿色金融债的绿色产业项目情况进行认证,浦发银行的认证机构为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兴业银行的认证机构为中央财经大学下属机构。其中,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具备国际绿色债券认证经验,中央财经大学参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起草工作,两者均具备一定的认证经验和能力。

(三)绿色特色突出

在募集资金用途方面,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绿色产业项目贷款。根据信息披露,浦发银行将基于发行前筛选确定的绿色信贷项目,首选用于雾霾治理、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相关的重大民生项目、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环保项目,并根据浦发银行的自身优势,重点投放于京津冀、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项目类型将覆盖《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的深绿项目。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和清洁交通等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项目投放。在资金监管方面,浦发银行、兴业银行都将设立专门账户或专项台账,对募集资金进行管理并持续跟踪专项用于绿色项目;信息披露方面,将按照季度披露资金使用情况信息。

(四)审批流程加速、申报材料简化

按人民银行39号公告要求,绿色金融债券的行政审批环节已进行了大量简化。在申请发行环节,发行人仅需提供募集说明书、绿色金融债申请报告、公司章程或相关权力机构的书面同意文件、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项目的承诺函。在发行备案环节,发行人再提供评级报告、法律意见书、承销协议和承销团协议等文件,不强制要求提供第三方绿色认证机构报告和银监会发行金融债券批复等文件。总体来看,人民银行对于绿色金融债券的审核,更为关注募集资金的用途,如绿色产业项目情况、项目筛选标准、项目决策程序和环境保护效益等内容。绿色金融债券申报材料简化的举措大幅减少了绿色金融债券发行人的申请时间,提高了绿色金融债发行速度,拓展了绿色产业项目获取资金的渠道。

五、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和相关建议

(一)鼓励发行人多元化,简化审批流程,推动绿色债券产品的创新实践

从全球经验来看,从2007年到2012年,绿色债券发行人局限于欧洲投资银行(EIB)、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多边金融组织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而自2013年以来,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企业也展现出强大的发行潜力。

绿色债券的发行机构不一定是绿色科技企业,主要是指募集资金投向绿色项目。在我国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由商业银行率先发行绿色金融债,再由金融机构发行主体向企业外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仍存在多头监管问题,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发改委、证监会在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环节都各自有一定的监管权。不同监管机构需出台相应的制度办法,支持发行机构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探索其监管领域内的产品创新。

其中,财政部负责国债、地方政府债的发行审批。近一两年,美国、欧洲的市政绿色债稳步发展,长期来看,地方政府债在置换债务完成以后,也可基于地方发展需要发行专项用于绿色项目的地方政府绿色债;人民银行负责金融机构发行债券的发行审核,已率先推出绿色金融债券,金融机构包括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及其他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明确发行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可以采取一次足额发行或在限额内分期发行,可探讨发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人民银行下辖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单独管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包括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金融企业定向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收益票据等,符合绿色债券标准的非金融企业可公开发行中短期融资券,公开或定向发行项目收益票据以及非公开发行定向债务融资工具,推广附加碳收益权的碳债券,其发行管理办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制度规范;国家发改委管理企业债的发行和上市交易,日前已《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放宽调整了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准入条件,鼓励上市公司及子公司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企业、绿色投资基金发行绿色债券,开展项目收益债券、可续债、超长期债等创新品种,探索采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收益权,以及知识产权、预期绿色收益质押等增信担保方式,审批方式上比照“加快和简化审核类”债券审核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证监会主要负责公司债的发行与交易,发行主体已从上市公司拓展到所有公司制法人,发行方式还分为公开发行(大公募、小公募)以及非公开。2015年交易所公司债券得到了迅猛发展,证监会可采取发文形式鼓励企业到交易所发行各类公司债券,探索绿色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交易。

(二)对绿色债券的参与机构给予激励政策支持

海外经验表明,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我国绿色债券发展初期,鼓励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支持绿色金融债券发展。其中人民银行已明确发行人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可以按照规定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货币政策操作的抵(质)押品范围,募集资金闲置期间,发行人可以将募集资金投资于非金融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以及具有良好信用等级和市场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工具。发改委鼓励地方政府通过投资补助、担保补贴、债券贴息、基金注资等多种方式,支持绿色债券发行和绿色项目实施,鼓励市级以上(含)地方政府设立地方绿色债券担保基金,专项用于为发行绿色债券提供担保。除上述政策落实外,建议的其他政策包括:财政部对绿色债券执行类似国债的免税政策,银监会对绿色债券的风险权重给予优惠,证监会对于符合评级要求的绿色债券给予更高的质押比例等。

(三)明确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准入标准,规范认证工作

相比普通债券,绿色债券主要特征体现在其“绿色性”上。除了主体信用评级和债券信用评级外,国际上大部分绿色债券的发行都请独立的专业认证机构对绿色债券进行绿色认证及效益评估,出具了“第二意见”或“第三方认证”。在绿色债券发行之前,发行主体可以请第三方机构提供绿色债券的认证。在发行之后,第三方机构可以提供对资金用途和节能减排效益的评估。目前国外的专业认证机构有7家,我国目前尚没有独立专门从事绿色认证的第三方机构。随着绿色债券的推广,预计第三方认证机构也会应运而生。绿色债券的透明度、安全性、绿色项目效益评估等都是投资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培育专业的认证机构,明确认证机构的准入标准,要求必需的研究能力,可以提升投资人对绿色债券的信心,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规范绿色债券的有序发展。在实践操作中,鼓励所有绿色债券进行发行人认证和债券存续期间的定期认证,在进行认证过程中,既要遵循相关部门的制度指引,也要兼顾国际标准,尽量与国际标准统一。

(四)培育责任投资人,成立绿色投资基金投资绿色债券,开发绿色债券指数,丰富绿色债券投资主体

人民银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证券投资基金及其他投资性计划、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社会公益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投资绿色金融债券。我国绿色金融专业委员涵盖了多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券商,还有很多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这些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对绿色债券可进行专业价值判断,同时绿色经营也符合其长期发展理念,通过鼓励引导,实现投资机构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的统一,培育一批我国绿色债券的投资机构。政府鼓励成立绿色投资基金专项投资绿色债券,此外,鼓励我国企业发行境外人民币绿色债券,引进境外专业投资机构参与我国绿色债券投资,提升绿色债券发展的国际化程度。同时,积极推进绿色债券指数开发,让投资者更容易定位绿色债券并追踪其绩效,推出绿色指数ETF等基金类产品及其他债券类衍生品,除机构投资者,还可吸引个人投资者参与到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中来。

六、结 论

绿色债券是我国推进绿色金融的重要部分,绿色金融债的成功发行,将带动发行主体的进一步拓展到绿色企业,也将越来越受到长期责任投资人的关注。绿色债券市场潜力巨大,进一步引导绿色债券市场的有序发展,需要监管机构建立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推动绿色债券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培育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K.Stability and Suatainability in Banking Reform:AreEnviromental Risks Missing in Basel[Z].CISL&UNEP FI,Cambridge,2014.

[2]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Z].World Energy Investment Outlook,Paris,2014.

[3]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4-Investing in SDGs[Z].UNCTAD,Geneva,2014.

[4] BNEF.Green Bonds Market Outlook 2014[R].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Report,2014.

[5] 王起国.绿色证券法制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3).

[6] 董战峰.“十二五”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中期评估[J].环境经济,2013(9).

第2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虽然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对体育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使得体育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体育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展,其覆盖面越来越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使得对体育经济发展的研究变得更具有意义,本文将对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体育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结果,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体育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

体育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发展飞速的必然结果。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取得了显著地效果,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进步。虽然体育与经济的融合出现的较晚,但发展确实十分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领域不断延伸,体育用品,体育项目,体育健身娱乐等行业发展红火,全国各地的体育馆,健身房遍地开花,而且一些体育竞赛的表演项目越来越受人民的青睐。据数据调查显示从2006年到2011年,我国体育经济每年的增长幅度都会超过15%,以健身娱乐,体育表演项目,体育服务等行业为主的体育产业性经济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超过2万多家。体育产业覆盖面非常广,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每年体育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大约有1000多万,其中包括直接的就业机会和间接的就业机会,此外每年也会提供近100多亿的家庭收入,随着体育经济的发展,体育经济对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看到,单是2008年我国体育经济所实现的增值为1500百多亿,占2008年GDP的0.5%,我国体育经济仅在展业活动方面取得的收入就超过1000亿人民币,而且具数据显示,体育服务业占我国第三产业的4%。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到体育经济的发展前途是十分光明的,它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同时也产生重大的作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税收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都有非凡的意义。

二、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问题

虽然我国体育经济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相对于体育产业的蒸蒸日上,体育经济的发展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其发展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我国体育经济的机制不健全。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根据国家体育部门的规划进行,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的运转方式,极大地打击了体育经销商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主体的积极性,降低了其在体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除了受到传统体制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了体育市场体制的制约。中国的计划经济不仅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的束缚,同时也使得体育与经济严重的脱节,使体育产业的起步较晚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其机制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问题,例如体育市场结构的许多层面都不够完善,体育管理机制没办法满足市场机制运行的要求,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竞争机制发挥不了作用等等。其次,体育经济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大部分处于小本经济阶段,主要是进行加工作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相对于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体育名牌,我国体育品牌的知名度十分低并且在体育服装市场的占有率与这些国际知名品牌存在悬殊的差距。和其他的产业一样,体育产业也需要服务措施,但是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对产品的销售培训,消费咨询等方面不重视,没有提前和产后的服务措施。从整体上卡我国体育经济的产业化急需加强。最后,我国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缺乏。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懂经济,管理,还要懂体育,但是我国目前体育产业的管理人才不具备这样的综合全方位的知识。而且这样的人才短时间内没办法培养出来,并且我国现在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的机构很少,所以导致我国从事体育经济的管理人才或者是只懂得经济方面的知识,或者是对体育十分了解,而复合型人才则少之又少。

三、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对策

首先,加大体育机制的改革。面临体育发展是的现状,体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们要解放思想,加大对体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使政府体育部门的职责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减少政府对体育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体育经销商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支持体育产业协会的建立,加强对体育产业的管理,为体育经济提供保障。其次,推进体育经济产业化经营。增强品牌意识,利用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的体育产业需要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在材料,样式,功能上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并且学习借鉴国外知名体育品牌的经营模式,让我国的体育品牌走向世界。同时意识到体育产业是一种服务性行业,所以加大服务措施体系的建立。培养体育经济管理人才。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才,所以可以引进国外的较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也要建立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改变人才缺乏的局面。同时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训,组织与其他国家的体育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学习,方便我国人才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体育经济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其发展也面临许多的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实现体育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红梅,陶淑华.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探析[J].当代经济,2011(09):68-69.

第3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摘要:本文概述了在长白山地区发展林下经济的现实意义,总结了长白山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及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长白山;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林下经济是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萌空间的高效、可持续的林业产业经济。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自2010年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发展林下经济。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国务院和国家林业局分别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对促进林下经济快速、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其林地面积为585万hm2,单位蓄积量为128m3,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随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自2015年起,长白山国有重点林区已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发展循环经济,还可以促进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提高林地综合效益,是实现长白山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长白山地区开展林下经营的时间相对较晚且集约化程度低,致使其发展相对迟缓。因此,本文对长白山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长白山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1长白山林下经济现状

1.1林下种植

林下种植是指利用林地空间和林萌优势,在林冠下种植林药、林菌、林菜和林果等经济植物。其中,林药主要有人参、天麻、五味子、龙胆草和黄芪等药材,林菌主要为木耳和香菇等食用菌,林菜主要有山芹菜、荠菜、刺龙芽及蕨菜、猴腿等蕨类植物,林果主要以松籽、核桃等干果为主。2013年,通化市红松果林累积营造面积约2.4万hm2,实现产值2.7亿元;以核桃、榛子为主的坚果林培育面积达到3.8万hm2,实现产值1.1亿元。位于抚松县的万良人参交易市场是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集散地,被誉为“中国人参之都”,2013年其人参产业增加值为172亿元,预计2020年可达到550亿元。

1.2林下养殖

由于林地具有空间大、昆虫杂草多等特点,因此,林下养殖的范围也相对较广,主要包括林下家禽养殖、家畜养殖、林蜂养殖、林蛙养殖及野生动物繁育饲养等。长白山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林蛙之乡”,位于永吉县星星哨水库,是“吉蛙”有机研发基地和种源保护基地。2014年林蛙放养面积已达20多万hm2,年回捕量1.8亿只,年创收可达6亿元[12]。在家畜养殖方面,珲春市延边黄牛的养殖面积达1000hm2,发展数为10.8万头,可实现年产值0.82亿元。

1.3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林下产品主要包括山野菜、食用菌、坚果、鲜果及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加工。2013年,通化市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的产值为2.5亿元。其中,山野菜产值为1.6亿元,食用菌产值为0.5亿元,坚果、鲜果及其他采集加工的产值为0.4亿元。

1.4森林景观

利用长白山不仅自然景观丰富,还拥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长白山旅游区内四级以上单体旅游资源达13处,其中,天池、锦江峡谷和高山花园更是被评为五级单体旅游资源。由于长白山是朝鲜族同胞的聚集地,所形成的朝鲜族风俗已经成为长白山景观一道亮丽风景线。自1982年长白山正式进行旅游开发以来,景区客流量日益增加,1996年接待游客数量达18万人次,2001年超过30万人次,2009年突破100万人次,2015年达到215万人次,全区实现旅游收入达29.7亿元。

2长白山林下经济存在问题

2.1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目前,长白山林下经济生产方式仍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处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初级阶段。虽然出现了一些多种林下经济的集约经营模式,部分建立了示范基地,但仍难以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态势。大部分地方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旅游处在自发组织状态,由农民承包山林后自发发展,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基础条件差及生产成本高等现象。

2.2林区劳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区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使得林下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供应紧张。2012年,我国林业劳动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2.5%,农户比10年前减少了7%。由于环境的限制,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劳动力不能完全被技术所替代,林下经济发展仍需要大量人工作业。然而,目前长白山地区多地林下经济发展存在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现象。

2.3信息技术匮乏

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发展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承包户由于市场信息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其对于种植的品种、数量以及采用的种植技术都缺乏系统的规划,种植的林下产品多存在投机成分,一旦市场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则会导致产品价格暴跌,既降低效益又浪费人力。另外,绝大多数承包户仍采用传统种植和养殖方法,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识和利用不足,致使种养产品成本大、产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4资金投入不够

目前,林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林产品加工能力较弱,产品销售成本高。只有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然而,由于银行贷款的金融手续繁杂,后续资金投入风险大,融资困难,从而导致林地承包户很难有能力进行规模化基础设施建设或进一步扩大规模,致使一些先进的生产方式很难推广,制约着林下经济的发展。

3长白山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3.1加快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通过建立一批能够带动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加快林下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过程。根据长白山地区独特的森林资源,重点开发以下产业:以人参为主的林药种植加工产业,以木耳和香菇为主的林菌种植加工产业,以山野菜为主的林菜采集加工产业,以红松果林为主的林果采集加工产业,以林蛙为主的林下养殖加工产业等,建立一系列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林下产品产业基地,形成长白山地区独有的产业竞争优势。

3.2提高政府扶持力度

为了促进长白山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投资力度,完善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制定一系列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融投资体系和信贷政策,为林下产业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建立健全相关仲裁调解配套制度,解决各种林地承包纠纷;鼓励相关人才进入林区,提高当地生产技术水平。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示范户,带动长白山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3.3普及现代生产技术加快

林下经济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积极组织搭建龙头企业、示范户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机制。依托网络通信,快速准确掌握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确保承包户的切身利益。另外,中小企业可利用网络营销交易快速、成本低廉、交流便捷的优势,开辟林下产品销售线上平台与线下交易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培林,房海灵.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4,42(6):35-39.

[2]袁军,石斌,谭晓风.林下经济与经济林产业的发展[J].经济林研究,2015,33(2):163-166.

[3]张连刚,支玲,王见.林下经济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3,33(6):562-567.

[4]朴春杰,宿其连,韩永胜,等.汪清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14,43(5):50-53,60.

[5]谢方福.林权制度改革下长白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204,206.

[6]杜凤国,张淑媛,王戈戎,等.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183-184,262.

[7]孙伟,朱志,丁相君.长白山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J].吉林林业科技,2013,42(4):33-36,52.

[8]王昆,白帆,黄利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评价[J].林业科学,2010,46(1):1-8.

[9]翟英.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经济价值及恢复措施[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5):103-105.

[10]李晓东,方立军.在“休闲时代”大背景下,发展长白山森林休闲特色旅游的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12):1659-1703.

[11]马晓斌,韩士军,刘银玲,等.通化市林下经济发展调查与分析[J].绿色科技,2014,(12):20-22.

[12]宋玉清,张艳梅.白山市林蛙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人参研究,2016,(2):59-61.

[13]李镇,刘利,金国彪.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8(6):24-25.

[14]钟爱斌,王岫春,刘银玲,等.通化市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绿色科技,2013,(11):84-85.

[15]温艳玲,施溯筠.长白山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研究[J].吉林地质,2003,22(1):69-74.

[16]孙道玮,陈田,姜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5):97-99.

[17]冯保新,冯博,陈建军,等.关于长白山林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16,45(4):49-51,62.

[18]张茵,许学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100-104.

[19]曹玉昆,雷礼纲,张瑾瑾.我国林下经济集约经营现状及建议[J].世界林业研究,2014,27(6):60-64.

第4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1.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其一,客观全面的原则。因为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是预警模型体系的基础,确保预警指标客观。全面、真实、准确,才能够进行后续的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评估、分析,调整等工作。其二,“3R”原则。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一定要做到“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这三点。其三,先行性原则。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实施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预警指标,通过预警指标对循环经济现状予以分析。为了充分发挥预警指标的作用,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一定要具有先行性。在以上三则原则的约束下,科学合理的构建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可以促使所构建的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有效果应用。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构建的具体指标如下:区域环境发展预警指标包括三个大方面,经济社会方面、资源方面和环境方面。其中经济社会指标包括:人均GDP、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R&D占GDP的比重、自然人口增长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GDP的比重和恩格尔系数。资源指标包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耕地面积、土地产出率、单位GDP耗能、单位GDP耗水、煤炭自给率、石油自给率和人均发电量。环境指标包括:万元产值三废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率、人均绿地面积、单位GDP的COD的排放强度、化学氨肥的使用量、可降解农膜比重、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率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2.循环经济发展警度测度模型循环经济发展的警度是根据期望水平,对循环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期望水平向偏离的程度进行度量。目前,在国内,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警度的预测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或者压力指数法。本文将在现有的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向量夹角对循环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期望水平的偏离程度进行预测,利用向量的夹角将循环经济发展偏离期望值的程度表示出来。对于循环经济发展警度测度模型的构建,主要是:①数据规范化处理。为了确保所构建的警度测度模型可以充分表现循环经济各方面,在数据规模化处理中,采用效益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这两种方法。②循环经济发展偏离度为了确保所设置的循环经济发展偏离度能够充分体现一段时间内循环经济发展的期望值,在此采用的循环经济发偏离度测量方式是利用两个向量的夹角余弦值来测量。

二、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

体系的具体应用综合上文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笔者就江苏循环经济发展进行预警验证,确定江苏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江苏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实证的内容为:

1.明确江苏预警指标。江苏站我国国土面积的1%。,承载着全国6%的人口,在发展经济方面又要保证环境良好,又要提高全省经济水平的确是较难的一项任务。在此种情况下,明确江苏经济预警指标,对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参照循环经济期望水平,掌握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调整,可以大大促进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当前江苏省所开展的各种金融活动及江苏省当前现状,江苏省循环经济预警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土地产出率、人均发电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率、。人均绿地面积等。

2.循环经济发展警度的测度。对于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警度的测度,主要是根据所构建的循环经济发展警度测度模型,对江苏省近些年经济发展警度值进行计算,将其作为了解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依据。

3.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警度的预测。利用上文所构建的循环经济发展精度预测模型,对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警度值序列进行光滑性检验,得到警度值序列的所满足的光滑性条件及其所满足的准指数规律条件。从此点出发,对江苏省未来循环经济发展予以科学、合理的预测。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当前我国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当前江苏省循环经济与期望的循环经济水平之间的偏差。按照江苏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中所得到的内容,适当的调整江苏省经济发展战略,可以促进江苏省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将逐步实现。

三、结束语

第5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休闲产业;郑州市;旅游业;会展业

我国休闲产业虽起步较晚,但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已经成熟,具有了强大的发展潜力,逐步富裕的中国人开始享受假日和高薪之后,日常休闲活动已经如火如荼。但是休闲主体的消费能力还比较低,周平均休闲消费支出不足百元,休闲旅游也只停留在观光、探亲访友等层次上,度假基本未形成概念。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

一、郑州休闲产业发展现状

1.旅游业发展现状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龙头地位凸显,首位度进一步增强,但旅游业对全省乃至周边省区的辐射度不够,与南京、青岛等旅游成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新型旅游产品发展较慢,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休闲度假旅游。相关旅游企业分散且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郑州的旅游资源不足以吸引入境游客。

2.会展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投入使用为标志,郑州会展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大型流动展荟萃郑州,自主品牌展会迅速成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会展经济体系,初步奠定了中部会展之都的地位。虽然郑州及周边城市产业优势明显,但与之配合的展览会尤其是具备一定品牌影响力的展览会却寥寥无几。

3.体育健身业发展现状

郑州市体育市场有多种形式并存,并且集体和个体经济形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一些本土企业也逐渐看到了郑州体育市场发展的潜力,有意通过体育竞赛这个市场树立企业产品品牌,也为河南体育做贡献。体育健身市场管理不健全,投资环境不宽松,制约了体育市场发展。

4.文化业发展现状

郑州市的文化消费的产品对大众的吸引力下降,而文化的主流消费意识未能很好地引导消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郑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郑州市文化产业仍是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的,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广阔的现代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贡献的增加值份额偏小。 郑州文化产业单位规模较小,缺少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

5.娱乐业发展现状

尽管郑州市的娱乐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逐步走上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但是无证经营、变相经营的情况层出不穷,也成为娱乐业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郑州市歌舞厅作为一个文化娱乐场所,只是规模外延上的不同,在内涵、品位建设上没有什么新特色,基本上是面貌趋同,品种单调。特别是中小歌舞娱乐场所更为严重。同时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力量薄弱。

二、提高郑州休闲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郑州市要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努力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为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供组织保证。同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建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为旅游规划、宣传促销、配套设施建设、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公益性支出等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证,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吸引外资和民营经济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完善协调机制,为加快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提升会展业发展的建议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发展政策,健全会展管理体制。引导市会展行业协会发挥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完善会展基础设施,加大郑州会展城市的推介宣传力度,努力提升郑州会展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外力,内引外联,积极引进全国巡回展。立足自身,扎根郑州,大力培植本土品牌展会。要壮大会展职业人才队伍就必须强化人才教育培养,健全我市的会展职业人才培训机制。积极与发达国家和国内主要会展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必须建立城市会展业的开放体制和运行机制。

3.促进体育健身业发展的建议

郑州市居民对体育消费已有初步的认识,在经济收入及体育锻炼环境改善的情况下,将会有更多的体育消费者,更好地促使郑州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重视对体育场地的建设和维修,支持和扶植本省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注重对体育事业队伍人员的人力资本投资,培养引进优秀体育经营人才。抓好少林拳与太极拳的竞赛和培训工作,以登封市为重点,研究制定武术竞赛表演、培训、武术用品制造与销售以及武术旅游业的开发措施,以武术产业为突破口,谱写郑州市体育产业开发的新篇章。

4.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政府及有关部门鼓励、优先发展的娱乐行业政策,适当引入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娱乐行业领域,发展大型娱乐项目,使娱乐行业向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充分利用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丰富的郑州市文化旅游资源,要进一步提升嵩山少林、黄帝故里、黄河风景等文化旅游的经营水平,全力打造商都、武术、寻根、炎黄始祖祭拜等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大力发展网络动漫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大企业,大品牌。还需要加大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实施文化人才引进工程。

第6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国外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 山东省服务业 制约因素 对策建议

国外服务业发展概述

(一)国外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变化

服务业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就业能力也在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成功地利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两大趋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使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另外,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近几年服务业比重已经上升到70%以上,它们都是由制造业为主而变成以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

(二)国外服务业结构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服务贸易的方式、内容和构成。服务贸易已不再是运输、工程建筑等传统领域,而是新知识、新技术和数字处理等领域。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得到提高。

同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也引领了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服务实现了服务产品在全球化经营,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多项技术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

(三)国外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国外服务贸易发展快速,其主要表现在:服务贸易比货物贸易的增长迅速,1997-2002年的五年间,国外服务贸易进口年增长率是5.5%;而出口额年增长率为5.8%,均比货物贸易增长快。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是服务业,主要集中于零售、金融、商业服务和通信行业。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美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1.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服务业迅猛发展。1955年,美国服务业比重大致在55%左右,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50.8%;而到2000年,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到74.5%,而就业比重也到76.6%,美国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并且有些行业如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旅游业等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在其整个国际贸易中占很大的比重。

2.美国服务贸易持续稳定发展。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其服务业贸易产值占整个GDP的80%,服务贸易额占总对外贸易额的21.5%,服务贸易顺差抵消了8.1%的商品贸易赤字。美国近年来的货物贸易表现为逆差,而服务贸易表现为顺差。据预测,美国未来就业机会的增长大部分集中在服务领域。

3.美国信息技术使服务贸易网络化、综合化、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出口每年递增23.7%,而新兴服务业,如商业服务、教育业、旅游、金融、、运输、通讯、维修、娱乐、医疗等行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世界竞争力。美国税收优惠大多用于高科技产业,如生物科技、光纤通讯等,使服务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日本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1.日本的服务贸易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状况相对落后,但是日本服务业产值占到国内GDP总量的70%以上,服务业就业岗位约80%超过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

2.日本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日本服务业大多是进口大于出口。其服务贸易常年处于逆差状态,但其货物贸易一直保持巨额顺差,与美国相比,日本的服务贸易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比较低。这也是日本与美国人均GDP差距的主要原因。

我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并处于发展初期

国外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一般占GDP的60%以上,中等收入的国家平均50%左右,而我国2004年仅为31.78%。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业多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而与世界贸易量最大的知识密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相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期。据统计,2000年,我国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3%,国际运输收入占12%,两项和占65%,所以旅游、货运是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部分,而以信息技术、高科技为核心的新型服务业处于劣势。

(三)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这就为服务业如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平台,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山东省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扶持力度大

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多项政策。“十一五”期间,山东把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十大产业列入服务业发展重点规划,并实施了税收、土地、信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力争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而且大规模的资金注入更是对服务业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服务业发展基础雄厚

山东省作为沿海经济大省,海岸线很长,占全国海岸线的六分之一,在全国位于第二位;另外山东省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凸显圣人文化和河湖生态特色、文化源远流长,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服务业发展面临机遇

2010年全年,山东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同比增长28.6%。零售额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消费品市场零售额的增长。随着旅游、休闲、娱乐、商务活动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好客山东”著称的山东省面临发展服务业机遇。

(四)服务贸易总额增长

2010年山东省服务贸易总额增长23%。其中出口增长34.5%,进口增长18.9%。贸易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商贸服务领域,其中2011年1-6月,该省服务贸易总额达36.3亿美元,增长9%,占全省贸易总额的5.1%;服务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8亿美元,占全省的11%。

山东省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

近几年来,山东第三产业与领先全国的一、二产业相比,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名列全国倒数第二,成为明显的产业“短板” 。服务业总量小、比重低、人均服务水平不高、吸纳就业能力偏弱和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且结构不合理

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比较传统的领域,共占90%,而那些新兴产业如技术服务业、科研、金融、房地产业仅占服务业总值的24.6%,国际竞争力还不是很高,而美国1994年现代服务业就已经是50%以上。山东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发展,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还是比较低,仅占全省贸易总量的5%。

(三)服务业改革进展慢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山东除商贸餐饮、房地产外,服务业基本上还是以国有为主,占70%以上。而对外开放程度低的领域,基本都集中在服务业,导致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难以提高。近年来山东省服务业利用外资仍处于初级阶段。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利用外资仅占全省的13.3%,是利用外资的一个薄弱环节。

跨越式促进山东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服务业研究的投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发达国家都在大幅度的增加对服务业的研究支出。而山东省对服务业的研究投入是微乎其微。因此要加大教育、科研投入,特别是高新技术项目。同时,还应该完善科技评估标准,监督和检查国家科技投入的效果,使科技投入发挥最大功效。

(二)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按照国际标准完善服务贸易法规,在金融保险、电信等基础设施行业部门放松管制,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格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与此同时,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特别是产业龙头项目,对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力度。

(三)实施品牌战略来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对一批基础好、有发展潜力、有前途的品牌,在财政、税收、金融、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信息服务、跨国经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从而提高服务企业与服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集群效应和知名度。

(四)多渠道、多形式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并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

一是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二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充分利用软件外包、咨询服务、基础性研发、增值电讯、现代物流等国际服务外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三是鼓励外商投资,以中日韩、中国-东盟、两岸四地和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商贸合作为重点,开展务实、高效的区域商贸合作。

(五)根据不同的区域结构特点制定不同的服务业发展战略

因地制宜是保证山东省的区域结构呈现出“东中西”三大经济发展地区。山东半岛沿海城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更加注重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房地产、电子、金融、通信、咨询等服务业;开发海洋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物流服务业等;鲁西南地区资源富集,应当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对鲁西南的文化产业象孔府、孔林、孔庙,还有牡丹之乡,革命根据地等,要发展特色文化;中部以省会济南为中心地区,向周边到黄河和鲁北地带,工业、交通发达,应该以信息化的服务网络和物流配送系统为主发展服务业,包括连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

(六)完善服务业发展评价体系并建立市场竞争机制

目前我国服务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的倾向,过分偏重于短期利润。今后应注重对企业长远发展潜力、内部流程和外部竞争力的动态评价。在新的评价体系中,逐渐提高智力投资、员工知识水平、科研设计水平、顾客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等指标比率。

参考文献:

1.张明贵,石立峰.美国服务贸易及其借鉴.国际经济合作,1998(12)

2.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技术进步与国际竞争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李敏.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信息报,2007.6

4.肖志鹏.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5.吴士元.我国省级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统计与决策,2003(10)

6.小文辑.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扫描.中国财经报,2007-6-19

7.任旺兵,刘中显.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思路.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第7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软件外包产业发展迅速。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软件外包产业得到高度重视,南京的软件外包产业也因此飞速发展。然而,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我国软件外包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劣势因素,与外包产业发达的国家(如印度)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国的和平崛起在给软件外包产业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将使之承受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南京软件外包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并探讨解决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关于我国服务外包、国际外包的研究较多,对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对策分析透彻,而南京软件外包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分析南京软件外包产业具有指导意义。

李英(2009)认为良好的软件产业基础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已使南京成为最具实力打造中国软件名城的城市之一。南京成为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这也给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了良机。南京的软件外包产业虽然发展很快,却存在不少问题,曾臻(2010)认为存在以下制约因素:1、产业规模较小,仍以中小企业为主;2、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相关出口内容不合理,主要集中在软件和IT服务外包方面;3、南京本土企业规模较小,整体实力较弱;4、研发实力偏低,缺少自主创新的成果5、服务体系偏弱,服务能力不够强。

关于南京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优劣势,金柘苗、臧新(2010)认为南京软件外包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3方面,即优质的教育资源,人力成本相对不高,基础设施完善;劣势主要表现为5点,意识软件外包人才中高端缺口很大,二是南京软件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三是软件产业总体实力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五是软件产业工程管理水平不高。在总结南京软件外包产业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就南京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制约因素及建议进行进一部的分析研究。

二、南京软件外包的发展现状

自2005 年南京提出建设“软件名城”和2006 年底南京市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以来, 软件外包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0年已正式成为软件名城。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承接外包服务,但是到2003年前后才真正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十一五”期间,软件产业收入和软件出口年均增速超过50%,迅速成长为千亿元级产业。2009年,江苏省软件销售收入总量由2002年的全国第7位上升至第3位,全省累计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1805家,累计登记软件产品8334个。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竞相涌现,电信、电力、轨道交通等行业系统集成软件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根据《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10-2012年)》,到2012年江苏产业规模保持全国领先:全省经认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力争超过3000家,收入达4000亿元,年均增长47%,软件出口80亿美元。此外,在“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及成长型企业”会上,江苏省新宇软件、方正国际软件等22家江苏服务外包企业跻身中国成长型企业百强,其中,南京9家,苏州7家,无锡5家,常州1家。南京的软件外包企业正在发展壮大,在未来的几年里,软件服务外包将成为推动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南京已是“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设有鼓楼区等5 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南京的软件外包发展较为集中,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其中,润和软件外包园、雨花台软件外包园等都带动了周围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

三、南京软件外包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反应某个主体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SWOT分析法,有利于南京软件外包企业充分了解自身的发展瓶颈,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积极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

1、地理优势和区位经济优势

南京处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地段,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且对外开放程度高,大量引进外资企业,带动了外包产业的发展,软件外包产业整体实力比较强,已经成为“软件名城”。目前江苏省拥有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苏州软件园、无锡软件园、常州软件园5 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且这五大园区已构筑成明显的产业圈,南京软件园作为该产业圈的中心,发展更为迅速。

2、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雄厚的人才资源

南京在传统的电力、通讯等行业占据优势,且基础设施完善。除了以往为大家所知的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外,2012年更是南京交通建设大会战、大推进之年。长江四桥、绕越高速东北段相继通车;纬三路过江隧道顺利推进;5条轨道交通线先后开工;宁杭高铁、禄口机场二期加快建设等都为软件外包产也提供了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此外,排水、供气、供电系统也逐步完,乘数效应十分明显。江苏省是全国的教育大省,南京市内有100多所高校,软件方面的理科专业更是不胜枚举,同时,一些高校在软件园内设有培训基地,为软件人才积累经验提供了平台,优质的高等教育和硬件支持使得外包人才资源雄厚。

3、制度支持

南京市政府对南京软件产业给予充分重视,从制度支持到资金支持都大大促进了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和《南京市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文件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产业集聚效应强

产业集聚效应指的是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产业不断扩大的积极因素。南京已经有徐庄软件园、南京软件园、江东软件园、江苏软件园、新城科技园和雨花软件园等一些著名的软件外包园,产业集聚效应强,它们的建立和兴起带动了周围中小型软件外包公司的发展。

5、国际环境

发包国的技术管制、经济形势、外包需求、法律政策等都对我国的软件外包产业起着重要作用。继制造业之后,全球出现以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研发环节转移为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一些发包国逐步放宽了技术管制,将中国作为其主要接包国,南京的软件外包业也得以飞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软件跨国公司设立软件企业或研发中心。且目前国内经济形态良好,南京将成为全球软件外包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二)劣势

1、企业规模较小

南京软件外包企业在经历数十载的发展后仍然处于中小规模的阶段,大型的软件外包企业较少,即使是富士通、文思海辉、中软这样较大型的企业也存在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缺乏、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与印度、爱尔兰、中国上海、中国浙江等地区的软件外包企业相比,规模较小,资金不足。此外,产业集聚效应虽然较强,但很多企业处于产业园之外,很难发展壮大。

2、业务来源具有区域局限性,资质认证形势较单一

企业的业务来源主要来源于日本、国内发包企业或国内承包商,来自欧美的很少。大部分企业通过的是CMM/CMMT和ISO9001,其他认证形势很少。

3、外包业务形式较单一

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低级阶段,很少具备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外包业务形式多为软件开发类,不利于承接多样化的软件外包。

4、语言转换及文化差异

软件外包涉及外语、软件、外贸、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领域,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而我国的外语教育大多以基础英语为主,而科技英语,尤其是软件专业技术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语言转换问题导致很多西方公司选择与印度软件外包公司合作而非中国。因此,了解发包国及发包企业的文化背景、语言和企业贸易惯例显得尤为重要。

(三)威胁

货币的汇率波动频繁,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接包企业利润下降。软件外包的运作离不开外币和本币的兑换,南京作为接包方,在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中所得的利润与人民币汇率息息相关。在接包过程中,若以外币计算收入,人民币计算支出,本国的软件外包企业利润将会减少,企业资金链可能存在缺口,规模将很难扩大。因此,人民币汇率的提高将会对中国软件外包业造成一定威胁。

来自外国和本国其他地区的竞争压力。全球软件外包的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美国市场被印度垄断,欧洲市场被爱尔兰垄断,而南京软件外包主要是以一些亚洲国家和其他国内地区为主。同时,南京与国内其他城市,如上海、大连、杭州等城市的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竞争压力十分强大。

(四)机遇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发达国家的一些软件发包国规模不断扩大,更迫切地寻求海外市场,客观程度上为南京软件外包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南京的软件外包企业更需提高外包业务的层次,及时更新海外市场的信息。

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更加注重科技的进步。“科学发展是第一生产力”仍然是中国发展的不二法则。科技的发展更加推动了IT业的进步,带来软件外包业务的增加。政府也会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将软件外包的服务政策落到实处,为软件外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支撑。

四、促进南京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增加产业扶持基金,扩大投资提供软件外包企业所需要的公共服务支撑。针对企业规模较小的发展瓶颈,政府应支持和鼓励企业迁移到产业园内,利用产业集聚效应,促使企业规模扩大,提高整体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完善税收政策,鼓励外包企业的发展,避免外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遭受损失。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业务,政府还应该优化出口鼓励政策和吸引外资的政策。

(二)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高端软件人才和全能型人才

企业应定期进行人才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定期接受深造,不断接受新知识,及时认清全球及全国软件外包的发展形式。高校应与软件外包企业合作,建立软件外包专业大学生培训基地,为软件外包培养后续人才。同时,高校应加强软件外包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体系建设,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为解决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企业还应培养技术人员的外语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吸引人才,尊重人才。

(三)企业完善自身环境,减少软件外包发展的制约因素

企业应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软件外包业务往来中,以诚信为本,谋求长久的合作与共同发展。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南京软件外包的各个产业园应该集中力量树立自己的品牌,并把它们做大做强。此外,企业应明确外包市场定位,不仅要克服业务来源的区域局限性,还应该丰富外包业务形式,拓展欧美市场,开发软件服务、应用维护、客户服务等业务形式,积累承接大型项目的能力,吸开拓高端外包业务,吸引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包企业。

(四)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每个企业都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能推进软件外包市场秩序的规范化、合理化。企业还应做好技术保密工作,加强核心技术保护,防止技术外漏。

参考文献:

[1]张新军.江苏省软件外包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

第8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房地产信贷 税务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迅速,其发展也拉动了与其相关的金融行业以及建筑行业的发展。并且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直接地提高了人们的住房质量水平。随着国家关于房地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正在稳步发展,而在这种拉动作用的带动之下,突出了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对人民的重要性。所以,为了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房地产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开发不同档次以及不同面积的住房,在满足人们住房需求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预测到的是,房地产公司作为房地产经济的主体,房地产开发商在初期需要大量的资本去开发和建设,而这种资金基本依靠于银行的贷款,因此,从资金上来看银行对房地产经济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以上的种种原因都从各个方面支持了房地产经济的可发展性。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房价与社会经济水平不符

我市城镇房价与社会经济水平不符表现为房价上涨幅度过快,价格过高。致使大多普通百姓承担不了与收入不符的住宅销售价格。出现此问题的原因在我市来看并不是因为房地产开发面积不足导致的供应不足,而是部分房地产公司为了公司的经济利益,资本炒作以及生活成本的上涨等原因,致使房价与大多数普通百姓收入十分不相符,与我市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度不匹配。尽管我市在政策上进行了众多政策手段,但对于现状并无太大改变。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发展。

(二)房地产信贷问题

对现在的房地产经济状况而言,房地产相关的投资十分火热,甚至能占到所有贷款的一半左右。政府政策也对房地产贷款一路开绿灯,致使一批又一批的信贷资金都开始投入到房地产经济中,使得房地产泡沫飞速膨胀。但如果政府对房地产信贷实行收紧政策,资本的投入增长将会下降,并且开发商和各级政府的众多债务没有办法对银行进行及时偿还,对我国经济体系会产生重大影响。但若对房地产信贷实行放松政策,将会产生房地产的泡沫,通货膨胀等问题会越发突出,从而导致的物价飞速上涨对百姓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总的来看,政府对房地产信贷的政策的制定应松紧有序,平衡好通货膨胀和房价。

三、房地产经济发展对策

(一)深化机制和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的房地产经济管理系统和预警机制。首先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特性和城乡发展不一致的现状,依据当地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和出现的各种问题,实施符合当地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制度,方便对症下药,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要加强对市场供求总量、结构、价格的调控,指引房地产公司理性投资、购房者理性购买,通过对房地产交易的动态监测,对市场的运行现状做出评价,预测和分析未来的房地产经济走向,并向有关部门提供及时的信息,以便做出适时、适度调整市场的政策,致使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并稳健的发展。还要使用技术手段针对全国房地产交易市场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和分析,对房地产交易市场现况做出总结和预测,定期市场分析报告,指导购房者理性消M,为国家宏观政策提供建议。

(二)促进房地产集约化发展

房地产商各自为战的发展现状,致使众多房地产公司因缺乏资金或者人脉,在开发过程中出现资金不充裕或信息来源不足周等现象,还可能产生烂尾楼等现状,不但侵犯了购房者的正当权益的同时,还深深的影响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并且房地产各自发展,还可能致使资金不足的开发商为经济利益持续拉高商品房价格。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政府应大力支持房地产集约化发展,通过资本整合,将房地产公司整合在一起,在房地产公司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保障环境的不受污染、成本的降低等,为求得商品房房价的稳定性和合理性,真正实现房地产公司与社会经济的共同高速稳健发展。

(三)注重保障性住房的开发与构建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要注重保障性住房的开发与构建。对我市政府而言,应把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条件放入调控政策中。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应根据市场经济的一贯规律,在政府的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多增加保障性住业的建设,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面积,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环境。政府还应把房地产开发作为社会保障性投资的一部分。对房地产公司而言,不能只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同样重要,这也是未来房地产经济开发的新思路。

四、结束语

房地产经济拉动了众多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的水平,其持续稳健的发展应是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房地产行业持续稳健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对环境和金融的影响。房地产行业持续稳健的发展不但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百姓的根本利益。目前来看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政府推出了针对性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目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与控制房价和保护环境之间保持平稳。不管政府推出任何政策之前,都必须考虑我国目前的发展现况,把百姓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进一步完善管理和监督制度,只有这样才会维持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健的发展。把房地产经济融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良性推进的背景下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许宪春,贾海,李皎等 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 [J].中国社会科学,2015,(1).

[2]敖青,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演进与风险抑制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5,(05).

第9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条件;发展现状;规划思路;福建龙岩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90-04

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科学经营林地,而在农林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1-3]。龙岩是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是我国南方丘陵红壤水土治理的一面旗帜,是全国的毛竹主产区,是全国马尾松主产区和优良种源区,是全国著名的盆栽花卉主产区,是全国重点集体林区、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是全国少有的森林高覆盖地。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建立规模适度、品种丰富、布局合理的林下经济体系,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龙岩市林下经济现状的调查,阐述了林下经济发展条件与必要性,分析了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思路。

1 林下经济发展条件

1.1 优越的自然环境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地处东经115°51′~117°45′、北纬24°23′~26°02′,地貌以低中山为主。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7~20.3 ℃,极端最高气温达40.3 ℃(漳平);极端最低气温为-6.5 ℃(长汀)。相对湿度72%~80%。年平均无霜期262~317 d,年太阳辐射量4 397.8~4 701.0 MJ/m2。年日照时数1 599.3~1 999.0 h。年降水量1 209.9~1 730.0 mm。气候条件优越,具有多样性的气候类型和季风气候特点,夏凉冬暖、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适宜植物的生长发育。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河流众多,河网密布,适宜设施农林业生产。红壤是龙岩市的地带性土壤,林地立地条件较好,全市Ⅰ、Ⅱ类地立地面积占57.3%以上,肥沃的土地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

1.2 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龙岩市辖新罗、永定二区和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四县,代管漳平市。总人口302.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9.19万人,占总人口的69.1%,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 479.9亿元,财政总收入249.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2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 578元,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近年来,龙岩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1个机场、4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8条国省道为主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各县(市、区)通高速公路和铁路,同时基本完成国道和通县道路路面改造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实现村村通公路,良好的交通运输状况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基础的条件。

1.3 丰富的林业资源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57.65万hm2,占土地面积的83%,有林地面积145.25万hm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23%,居全省第1位。林地资源充足,为林下经济的总体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此外,全市现已查明高等植物293科971属2 841种(含亚种),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为林下种植乡土植物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

龙岩市是福建三大竹产区之一,全市竹林面积为19.71万hm2,约占全省竹林面积的20%,其中毛竹林面积18.36万hm2,小径竹面积1.35万hm2,丰产竹林面积约占50%。我市又是马尾松中心产区,全市马尾松林面积达62.13万hm2,马尾松林面积、蓄积分别占林分总面积、总蓄积的51.4%和41.0%,是福建省马尾松面积最大的区市,丰富的竹林、马尾松林为笋、松脂等采集加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龙岩境内山清水秀,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既有山地丘陵景观,又有峡谷溪流,盆地田园风光,而且植被繁茂、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目前,龙岩市已建立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总面积4.19万hm2,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建立森林公园12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8个,总面积2.47万hm2,丰富多样的景观资源为森林人家、休闲山庄等景观利用提供广泛发展空间。

1.4 坚实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各类林下高效种植养殖模式,截至2014年底,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55.42万hm2,参与农户118 404户,产值达101.63亿元,各级财政累计补助金额1 896.24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进一步加快林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林下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1 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

林下经济具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能够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情况下持续产生效益,实现“以短养长”,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育林、护林积极性,稳定农村林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更好地保护生态建设成果,更好地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巩固林改成果。发展林下经济,可以让大地增绿,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掘农村经济新增长点[4]。

2.2 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将不同生长期、不同收获期的种养殖业与林地有机结合,改变林业生产的单一性生产活动,提高林业生产的时间效率和土地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地生产潜力和综合效益,实现“靠山养山,兴林富民”。让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只有让林地早点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2.3 是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林下经济属于典型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正是统筹了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两方面的要求,把生态和民生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走上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发展林下经济符合当前我国发展立体经营、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促进林粮、林牧、林药、林游等协调发展,使农民不砍树能致富,为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实现林业生态文明提供重要保障[5-6]。

2.4 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发展林下经济既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又可以实现林农致富增收,是一种双赢的林业发展战略。同时,发展林下养殖业,把禽畜养殖由村内转移到林内、林间,改变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可有效减少病菌传染,改善居住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加快 “美丽乡村”建设,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7]。

3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发展现状

3.1.1 围绕辐射带动,抓好典型示范。武平作为全国林改发源地,被评为全国20家、全省唯一的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县;武平、长汀、漳平被福建省林业厅、省财政厅列为2013年全省林下经济示范项目县。2014年,新罗、永定、上杭、连城、长汀五县(区)又被列为全省林下经济项目县,实现项目县全覆盖,目前正在落实示范项目并积极组织实施。市林业局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扶持,抓好典型示范。

3.1.2 围绕政策扶持,抓好资金落实。2014年11月21日,龙岩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龙政综[2014]315号),明确了今后林下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提出2015―2017年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以奖代补资金500万元支持林下经济发展。

3.1.3 围绕区域特色,抓好品牌打造。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培育特色产品,初步形成“永定巴戟天、武平金线莲、连城铁皮石斛、漳平金花茶”的林下种植区域特色。通过规范种植、养殖业,引导规模化种养,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不断壮大林下经济企业规模,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打造具有规模和知名度的林下经济产品品牌。新洲(武平)林化公司2011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2014年5月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主导产品“帆船”牌松香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长汀劲美生物科技公司和福建丰农食品公司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连城冠豸山铁皮石斛、武平金线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长汀河田鸡荣获“2013年中国最具成长力商标”,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地理标志商标。

3.1.4 围绕科技支撑,抓好服务指导。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实施方案的通知》(龙政综[2014]155号)要求,2014―2020年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2014年安排一期林下经济培训班,邀请国内林下经济首席专家、原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梁一池教授讲授林下经济知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人。武平县被评为全国20个、全省唯一的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该县选择了20个项目作为第一批武平县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由县林业局授课,并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扶持,还组织部分林业专业合作社、林农群众到三明、泉州等地参观,学习发展林下经济的先进经验。

3.1.5 围绕规模经营,抓好合作组织建设。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立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通过政策推动、示范带动,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全市现有林下经济合作组织564个,其中林下种植212个、林下养殖144个、林下产品采集加工162个、森林景观利用46个。

3.1.6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多样,经营面积初具规模。据统计,2014年龙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55.420万hm2,产值101.63亿元,参与户数118 404户,合作社、协会564个,各级财政累计补助金额1 896.24万元。其中,林下种植经营面积1.475万hm2,产值9.34亿元,参与户数12 892户,合作社、协会212个;林下养殖经营面积6.103万hm2,产值10.30亿元,参与户数6 530户,合作社、协会144个;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经营面积44.039万hm2,产值52.29亿元,参与户数98 606户,合作社、协会162个;森林景观利用经营面积3.803万hm2,产值29.70亿元,参与户数376户,合作社、协会46个(表1、图1、图2)。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认识不到位。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大部分林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林下经济带来的效益,以及发展林下经济的空间和潜力,只有少数林农认可部分林下种植、养殖的经营类型和模式。加之媒体对林下经济报道较少,大多数林农还不是十分了解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导致林下经济在林农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进而制约了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

3.2.2 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划滞后,总体布局不明确。林下经济大多为农民自发行为,呈零散分布,规模小,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全。

3.2.3 产业链尚未形成,合作组织发展慢。林下经济尚处于萌芽阶段,资源、资本、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有机整合不足,产业化水平不高,集约化程度低。目前,不少林下经济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简单生产,自产自销,没有形成规模经营,龙头企业少,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力弱,服务功能不健全。

3.2.4 科技支撑能力较弱。林农缺乏专业技术,许多林下经济产品品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一些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时仍然沿用传统的种养方式和管理模式,成本高,效益差。

4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思路

4.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系列讲话和来闽来岩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坚持“林下种植为主、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为辅,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为补充”的原则,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林下经济产业素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现代林下经济体系,着力加强政策扶持、科技服务和监督管理,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4.2 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协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原则;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四是坚持龙头带动、集约经营的原则;五坚持科技创新,提高质量和效益。

4.3 规划期限

2014年为基准年,规划年限为6年,即2015―2020年。

4.4 发展目标

4.4.1 总体目标。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森林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水平等,因地制宜,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大规模、潜力、幅射带动能力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注册商标。

近期(2015年):到2015年,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56.7万hm2,惠及8万户25万人,实现综合产值 120亿元以上。全市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5个。

远期目标(2016―2020年):到2020年,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66.67万hm2以上,惠及15万户50万人,实现综合产值220亿元以上,全市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0个。

4.4.2 具体目标。2015―2020年各年度的经营面积、预测产值、示范基地个数具体见表2、图3、图4。

4.5 总体布局

4.5.1 发展布局。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的要求,结合国家林下经济发展区域布局,根据龙岩市“林下种植为主、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为辅,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为补充”总原则和我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按照林农意向、市场导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结合林地保护与生态建设布局,确定全市林下经济发展突出“一县一品或多品,七区多点”的总体布局思路,具体规划布局见表3。

4.5.2 发展类型及模式。一是林下种植。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林下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主要发展模式:①林药模式。重点发展金线莲、铁皮石斛、巴戟天、金花茶、喜树、草珊瑚、姜黄、黄栀子、黄花远志、野山薯等;②林菌模式。在林下种植培育香菇、木耳、灵芝、竹荪等菌类;③林菜模式。种植黄花菜、蕨菜等;④林花模式。在林缘、林荫及林中空地培植富贵籽、兰花等花卉苗木;⑤林苗模式。在林缘、林荫及林中空地培植香樟、桂花、桃、千年松、茶花、罗汉松、山杜英、冬青、福建樱花、红榕、野鸦椿、厚朴、紫珠等绿化苗木;⑥林油模式。种植油茶等;⑦林果模式。种植蓝莓、杨梅、银杏、李、蜜柚、脐橙、柑桔等果树。二是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适度发展立体养殖,主要发展模式:①林禽模式。重点发展林下养殖河田鸡、贵妃鸡、象洞鸡等。②林蜂模式。利用林木放养蜜蜂,发展养蜂业;③林蛙模式。人工驯养繁殖棘胸蛙、牛蛙等野生动物;④林畜模式。在林下圈养或放养梅花鹿、牛、羊、豪猪、果子狸等;⑤林鱼模式。利用林下森林环境和气候条件,林下养殖娃娃鱼特色珍稀野生动物等。三是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充分利用林下产业的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业,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重点发展林笋(鲜笋、笋干、清水笋等)、油茶加工、茶叶、松脂、竹藤棕草制品、菌类采集等采集加工模式。四是森林景观利用。充分发挥林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绿色生态优势,合理利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试验区)森林景观,开展生态旅游,利用自然文化环境和林下无公害产品,重点发展 “森林人家”、生态休闲农庄等,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食品、果品、茶叶、药材等森林旅游商品,逐步形成功能比较完善的旅游精品景区。

4.5.3 建设内容。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四大类型21种经营模式以及基础设施及附属工程建设,到2020年,规划林下经济经营面积66.67万hm2,示范基地100个,规划林道700 km,宣传牌350块,详见表4。

5 结论与建议

(1)项目区优越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丰富的林业资源,为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总体布局、发展类型及模式;通过林下经济重点项目实施与示范,为林农利用绿色资源搭建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平台,带动林农按照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途径走脱贫致富的道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

(3)项目规划总投资1 187 289万元。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点多面广,示范带动性强。因此重点项目的示范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实施。

(4)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对龙岩市林下经济的发展形势、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主要任务加以明确的阐述,提出了全市林下经济发展突出“一县一品或多品,七区多点”的总体布局思路和保障措施,并对项目投资及效益等进行了科学地估算与评价,必将对林下经济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将起指导作用,规划方案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建议严格按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加强林下经济重点工程示范项目后续森林保护与管理,以确保示范项目建设成效。

6 参考文献

[1] 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89-393.

[2] 张盛钟.汀江流域森林生态修复对策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1):51-53.

[3] 卢春英,郑建英,张盛钟.龙岩市重点生态区域提升封山育林措施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1(6):71-74.

[4] 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1(3):47-49.

[5] 倪竞德,张敏,韩杰峰.关于泗阳县发展林药经济的几点思考[J].江苏林业科技,2012(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