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规划与建设范文

城乡规划与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规划与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规划与建设

第1篇:城乡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乡规划的要求

1、系统协调

在城乡体系规划中,需要根据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面对人多地少,人均资源贫乏,城乡规模小,城市实力不均横的局面,必须协调好土地资源与城市发展规划的相互关系,协调好水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与城乡发展的相互关系,需要重点协调城乡,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发展目标的相互关系,因此,城乡体系规划首先要注意的是系统协调。

2、科学结合

在城乡规划时,需求对城镇的现有资本进行科学的整理,对城市范围内的现有空间,以及隶属城镇进行整理,全面提高城乡的经济和其他能力。

(1)空间的结合。从大的方向看,城乡规划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需求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优势条件,开展外向型经济,或作为内地与国外的中转站,发挥经济通道的效果,不但要合理地开展中心城市,也要活跃进步改进小城镇的经济建造,结合区域经济优势,分管中心城市压力,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圈。

(2)小城镇结合。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小城镇建造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单位面积上的耕地需求人口减少,不断增加的农业人口需求转化为工人,这就要求需要不断地对小城镇科学结合,对现有城镇进行兼并调整,对要点城镇进行扶持,优先开展,以满足现实情况的需求。

(3)当前,中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完成了经济上与世界的接轨,成为了全球经济化系统的一部分。跟着中国的经济与国内外广泛联络,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开展,对中国的现行城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建造规划合理,功用一致和谐,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网络是处理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也是对中国城市规划者的具体的要求,因而,我们必须要完成城乡体系的全体提高这一目标。

二、城乡规划建设中开展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土地问题,是一个具有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问题,不仅与每一个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土地利用的合理、有效性关系密切,同时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成为影响城市、乡镇发展的关键主体之一,许多城市规划建设项目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因此在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对土地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管理工作能够帮助城乡规划建设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空间,优化城乡规划建设的方案,有助于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使城乡规划建设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挖掘土地潜力,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如何做好土地管理是城乡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推进城乡规划与土地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发挥城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的双重制约作用近几年来,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的使用情况,而土地资源中存在的矛盾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继续前进与发展,还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催使我国房价过高、过快地发展,使很多人不得不背负沉重的房贷负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使房地产行业泡沫经济愈演愈烈。如果通过使用主动的手段开展对土地能源的科学规划,确保城市乡镇建设在前进的过程中和土地的进展速度成正比,使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管理相互产生作用的同时能够相互限制,避免城乡规划建设项目中出现占大建小或者只占不建的现象,使每一寸土地资源都能够合理地利用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不管是在城市建设规划期间还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都要坚持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尽可能地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决土地资源利用紧张的问题,还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等额矛盾。项目上,土地资源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2、规范土地管理,完善土地监督机制

城乡规划建设是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的有效手段,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状况,还和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息息相关,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规范土地管理,完善土地监督机制,在规范土地时要坚持坚持严控总量、优化结构、集约高效的原则,严格规范土地管理,积极主动服务,构建科学的发展新机制,确保新开发的项目能够充分开发土地的使用潜能,大力开发闲置用地,依法征地用地,确保农田用地不被侵占等目标,要充分保障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品质不下降的管理规划原则。同时要强化执法监察手段,严格执行土地法律法规,惩治违法用地,对借机圈地、搭车用地等违法用地行为,必须采取严厉的法律手段依法追究违法者的经济、行政及刑事责任,从而最大限度地遏制土地使用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后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选择影响面大的典型案件,公开曝光并依法处理,以达到“以案说法”“以点带面”的社会效果,起到震慑遏止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的作用。

3、设计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优化利用空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调控城乡用地总量与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优化土地的利用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土地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划标准,要严格按照土地使用标准进行开发和应用,是什么样的土地就用什么样的开发方案。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认真做好村庄、城乡结合部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的衔接工作,注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进行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对于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改,提升建筑土地的使用率,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土地利用的规范发展,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科学的进行土地利用、合理的开发土地,提升土地开发率,降低土地供求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同时加强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部门的协调和联系,开展基础产业建设规划蓝图,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强度,推动城乡规划的顺利进行全面整顿和规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工作的实施强度,定期开展查处违法占地、违法建筑行为,对违法建设作出责令停止建设的决定后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拒不停止建设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违反详细规划或者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的要责令改正,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对逾期不采取改正措施或者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责令限期拆除,对于不能拆除或者无法拆除的,要没收实物以及违法收入,按照规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推进城乡规划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对促进整体经济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将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进行协调应用,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时,不仅要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还要综合考虑城乡规划建设的生态环境意义以及对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影响,合理的土地管理能够使得城乡规划建设更好地实施,创造更加优秀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贾莉. 浅谈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J]. 华北国土资源,2012,01:57-59.

[2]陈亮. 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J]. 江西建材,2012,06:40-41.

[3]王亚锋. 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分析[J]. 黑龙江科学,2014,01:104.

第2篇:城乡规划与建设范文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意义

1.应对当前复杂人地关系矛盾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高速增长下日趋明显的资源稀缺、环境污染问题。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人地关系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所形成的巨大利润正逐步被高额的稀缺资源购买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所消耗。21世纪的中国,必须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战略,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要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要求、实施可持续理念与行动计划的人才队伍。“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基础理论。让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地观,是人文地理教育的重大使命。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及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快速城市化及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涌现了诸如城镇化人口质量不高、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适应、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土地利用粗放等一系列共性问题。对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小城市(镇),如何着手城市交通、住房、工程管线布局等城市实体空间规划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务之急;而对于那些已经走向城市化成熟阶段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在解决城市实体空间规划的同时,频频关注起“人地和谐”关系建设、区域协调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人文关怀等问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具备了从城市实体空间规划到“人地关系”人文哲学的多层次素质,拥有从宏观、中观城乡规划,高起点做好城市(镇)规划设计、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到微观项目规划(策划)的综合能力,能较好地满足我国现阶段快速城市化、城镇化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3.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必然需要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地理学科又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具有社会实践性和区域性的时代特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科特性,要求它在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同时,更应在丰富和发展地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能够与硕士、博士“人文地理学”专业进行较好对接,避免了原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对口不清晰,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不连贯等问题,对现代地理科学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意义。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能力要求

1.通用技能要求

通用技能是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所有专业大学生教育阶段均应具备的共性技能,包括资料收集与信息捕获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软件和外语应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2.专业基本技能要求

专业基本技能是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性技能,是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的基本要求。包括地理野外考察与综合分析能力、熟练掌握城乡规划基本规范的能力、计算机专题地图编制的能力、遥感技术运用及分析处理能力和GIS软件应用能力等。

3.专业创新技能要求

专业创新技能是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利用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包括城乡规划实务与图件综合设计与实践能力、科学研究、创新意识与协同攻关能力、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等。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1.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原则

厚实理论基础的原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既应充分体现地理学的理论与前沿发展,又同时体现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如遥感、遥测、GIS技术,以及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方面有所体现。在专业理论基础的构建上应以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平台,充分融合规划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并及时将各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增添到理论课程体系当中。

拓宽实践口径的原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更注重于实践应用,因此,在其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根据本专业目录对学生通用技能、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技能的要求,相应开设课堂实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环节设计的社会关联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相结合,共同建立起课内实践环节、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实践课程体系,达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之目的,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操作能力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型人才。

凸显地方特色的原则。与原有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比,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口径由宽变窄,实现了与硕士、博士阶段人文地理学专业的有机衔接。作为地理学科一个崭新的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必须在培养目标和特色方向定位上发挥其多学科综合的专业优势,解决原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面太宽,专业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应尽量规避其发散缺陷,注重向更深入、更收敛的方向发展,突出其综合性专业特点。在课程开设中,应避免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专业主干课程的简单叠加,过于追求全面,导致课程门类多、衔接不当等问题。应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和各院校教学科研条件,遴选出凸显地方特色的培养方向。

2.课程体系设置案例分析

广东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教育部2012年新专业目录出台后,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与新专业目录归口对接的结果,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既充分考虑了国家教育部2012年新专业目录的基本要求,又汲取了同类院校已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成功经验和相应教训,也结合了本校、本学院的实际情况。

第3篇:城乡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把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新专业目录的调整旨在更好地培养资源环境开发与城乡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包括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四市,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 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北部湾将会形成以南(南宁)、北(北海)、钦(钦州)、防(防城港)为中心城市的区域城市群,这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广西 75 所高校中,本科院校只有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理工大学3所高校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仅占4%。可见,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未来针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一)北部湾经济区城乡规划管理的需要

北部湾经济区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乡格局正处于重大转型和调整时期,城市和乡村内部及城乡之间的诸多矛盾正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城乡建设中,小城镇布局不够合理、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有新屋无新村、用地失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也大大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各地、各部门缺乏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不无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改善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就必须实施科学的城乡规划管理。社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提出了市场需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具备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较强的GIS应用能力、遥感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具有一定的国土、城乡、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各类规划和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升级的必然选择[4]。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工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将作为北部湾地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区域,一批大型炼油、造纸、能源等重化工业项目将陆续在沿湾地区落户,在对GDP 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这必然需要具有系统思维、前瞻性以及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结合了环境科学、地理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的内容,但又主要着眼于这些学科的交叉点,综合了规划学科、环境学科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地理学科的分析性、系统性,同时具备管理科学的系统性、条理性,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在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二、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城乡规划管理与建设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各学校培养目标看,该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人多定位为交通、土地、城建、规划等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或规划工作;从专业去向看,主要定位在市政工程设计、城乡规划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但事实上,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有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在交通领域更有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囊括了以上多个专业领域,专业定位比较模糊,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对国内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这一问题的存在,问卷结果显示有14%的同学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说明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定位不清晰,学生的专业目标比较模糊。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国内部分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看,大部分学校本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类专业主干课程简单叠加而成,追求专业主体课程的细而全,特色不明显,交叉性课程建设、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没有形成。多数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趋同性和模糊性,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实践课程设置也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适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创新体系。对部分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很杂乱,实践性教学与实验课应该加强。

三、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需要不同类型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寻找与社会经济最紧密的切入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学校所处区域发展的特点具体定位,在办学模式上体现特色。基于此,作为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更多的依托了财经类院校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有别于区内其他高校(师范类的广西师范学院、理工类的桂林理工大学),突出管理的特点,致力于城乡规划管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区内其他高校多授予理学)。学校进步结合师资及学科发展布局特色,将本专业发展纳入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建设任务,结合该学科下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形成了规划、施工、营销的有效协同创新。

(二)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明确地理科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因为该专业的根基在地理科学,它本身就是由地理科学演变而来的,只有发挥地理科学综合分析的优势,才能实现其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其次要确定经济学理论的内容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内容体系,这是财经类院校的突出优势,也是有别于师范类及理工类院校的特色之一。通过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再者,要体现管理学的内容体系,管理学是财经类院校的强项,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是体现该专业在财经类院校的突出特色,也是学生未来发挥作用的长项,要结合方法目标开设相应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特别是要开设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管理方面的课程,强化专业的实用型原则。广西财经学院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开设有管理学基础课程,并吸收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开设有项目管理学、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等课程,以满足毕业生今后从事规划项目的实际需求。

结束语:

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剧了对城乡规划及管理人才的需求,广西区内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高校较少,人才需求压力大,而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又具有其独特性。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财经类院校的特点,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提出了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结合北部湾实际需求,从而凸显本校办学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中国高校之窗:http:///collegemanage/contentzhuanye26417.shtml

作者简介:

王德光,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研究

第4篇:城乡规划与建设范文

为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决定》和市政府《关于城乡规划分级决策与审批的规定》文件精神,进一步统筹城乡规划,协调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特色,切实发挥城乡规划对城乡景观与环境建设的调控与引导作用,促进城乡建设整体规划上水平,建筑设计出精品,提升城乡文化品位,现就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放开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市场,加强设计方案征集工作

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市场,推行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多方案征集和优选工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建设项目情况,广泛吸纳、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设计单位,鼓励资质高、信誉好的设计单位参与我市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规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运作程序,规范设计方案征集、评议、监督和协调工作。

为提高设计方案水平和质量,城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重要区片详细规划的编制,要在符合资质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规划项目情况结合设计单位业绩综合比选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吸纳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做到高起点规划。重要地段成片开发项目的详细规划设计和单体(群体)建筑设计方案,公共建筑规模10000平方米以上或沿城市主要道路、重要景观节点、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周边及对景观有特殊要求地段的建筑单体,一律采取广泛征集、专家评议的方式优选设计方案。一般地区的建设项目,也要通过多方案比选的方式确定设计方案。优选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要体现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完善配套公共设施,营造优美城市景观,本着“经济、实用、美观”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原则,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提高城乡景观品位与内涵,展现地方文化特色。

二、严格规划决策运行程序,提高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科学化水平

城乡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的决策,实行“部门问策、专家议策、社会征策、规委决策、阳光亮策”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部门协调联动、专家技术咨询论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运行程序,确保城乡规划建设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设计方案的评议应在综合城乡规划管理要求、专家评议意见和建设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推荐方案。

城乡规划的审议决策,按照规划事项实行由市规划委员会、市政府、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审查决策工作制度。城乡规划审批与规划实施的管理,除需要上报国务院和省政府审批的城乡规划之外,按照法定要求及程序,实行市政府和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两级审批工作制度。

强化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决策程序。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市区河道景观控制规划方案和整治规划方案;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占地5公顷以上或单体建筑规模10000平方米以上、以及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周边的公建项目及城市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占地10公顷以上的居住小区及重要工业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古城区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7处建设控制地带以及东、西大街、城隍庙街、北大街等传统历史街区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在组织专家委员会评议后,需提交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决策。

强化城乡规划公示制度。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应结合项目情况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审批后的规划成果,应予以公告。经规划许可的建设工程,要将规划许可内容和要求在现场进行公示。

三、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确保规划和建筑设计严格落实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充分采纳专家评议推荐意见的基础上,要结合城乡规划管理相关要求,认真做好设计方案审查审定工作。为确保设计方案的深化落实,无论获选方案设计单位是本地,还是外埠的,单体或群体建筑施工图设计,原则上由获选方案设计单位负责。城乡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设计方案征集与施工图设计合同审查等相关工作的衔接和协调。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和施工图设计,应严格按照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对于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擅自变更已经审定的设计方案造成建设工程设计总平面图、施工图设计与审定方案不一致,违反有关要求,导致设计水平下降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责令改正,若拒不改正,且属于不具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条件的,将不予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于不认真落实规划设计条件和有关规范要求,弄虚作假、违背职业道德进行设计的,应予以警告,问题严重的,有关部门要追究单位和设计人责任。

第5篇:城乡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乡统筹,村庄规划,问题,探索

一、农村居民点统筹用地的特点

(一)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二)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三)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二、新农村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规划的城乡统筹及体系框架问题

由于城乡“二元化”体制的长期存在,重城市发展轻乡村建设,我国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办法及相关标准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框架,而新农村规划则显薄弱,尚未形成自身独立、完整的理论框架、编制方法及指标体系,所以新农村规划不得不参照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及技术指标。但由于城市与乡村在经济职能、人口规模、生态环境、社会系统、行政级别、空间尺度、建筑形式、生活习惯及民风习俗等要素方面差异巨大,所以它们的规划要素必然也不一样。

(二)规划缺乏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引导

有些地方领导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抱着快出成效、急功近利的想法,以为搞大拆大建,或者把房子外立面粉刷一下,搞好环境卫生,就叫做新农村建设,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新农村规划往往只侧重于村容村貌整治,而忽视了对农村的产业引导,没有经济发展的带动,必然导致农民缺乏实施规划的持续动力。

(三)新农村规划缺乏有效指导,未能充分发挥其利用效益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用地是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排一定比例的留用地,用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被征地后农民的生活来源,也常称为“带征地”。农村的土地征收主要是应城市建设项目的需求,由于我国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规划的严肃性不够,规划常因城市项目建设进行调整,但在调整的同时却未对原有农村“带征地”的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考虑,导致建设项目用地的安排与“带征地”脱节。

(四)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用地空间缺乏统筹规划

由于受农民“建了新村不拆旧村、多占用地”的小农意识影响,目前我国农村“一户多宅”的情况普遍存在,空心村数量众多,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在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加大,但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国土政策的影响,且农村建房缺乏适合的管理办法,农村零星住宅建设的审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农民改善生活环境和婚娶分户的迫切需求现实存在,导致农民占用农田、路边等非建设用地加建、抢建现象严重,农村建房布局凌乱,对土地资源的浪费较大。

(五)规划缺乏公众参与

规划师往往根据自己或决策者的审美喜好,简单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或现代时尚的风格,按照城市住宅小区的模式布局农村,大量使用非乡土性材料,忽视了对村民生活习惯、新农村原有的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布局肌理和建筑风格的考虑,造成了规划不符合村民生产生活习惯、涉及工程量大(如较大的拆迁量、需要改变乡村原有的地形地貌等)、实施困难和农村地域特色缺失等问题。

三、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农村规划的几个可参考的思路

(一)规划要保证质量、有特色、高起点

既然是新型的农村规划,就要区别与以往的老式建设模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要突出不同地域、不同农村的特色和人文特点。

新型农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领导模式,因此,做好这些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我们在进行新型农村建设的规划时就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科学、全面有条理地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设计。

(二)规划既要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又要重视农村的现实情况,在长远目标引领下逐级推进

我国推行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城乡的均衡统一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对城镇发展的战略指导,新型农村建设的发展格局是个远期目标,是一个与传统观念决裂的长期过程,绝不是在短期内能实现,但随着经济水平与人们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会逐步实现。因此,在规划中应本着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分批开展建设活动,立足实际,逐步实现预想目标。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农村规划的具体方面要考虑的内容

(一)规划的定性方面要考虑打造特色农村

我国地域广阔,地理位置所跨越的经度与纬度范围都很大,因此,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农村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人文理念都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规划时既要保留村和镇的原来各自的不同性质,同时又要使二者在性质上实现完美地统一。新型农村的定性,要突出新型的性质,在大区域上要有共同的主题,而一村一庄也要独具特色,比如依托本地、本村的传统文化来打造特色建筑,树立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特色品牌形象,如“桃园春色”“梅园春景” 等规划主题,突出地方特色。

(二)规划的定位方面要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

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倾听农民的意愿,不能因为发展而不顾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赶农民上楼”的做法是不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的,也不符合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因此,在规划中对农村的定位一定要结合农村实际,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交通优势,对产业布局的规划建设提出明确目标,使其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长期而渐变的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农村居民的心理变化过程,提高农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规划的定量方面要有准确数字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农村建设之前,我们要对农村的现实情况进行摸底和考察,尤其是农村的数量以及每个农村的整体规模与他们的发展水平,这些情况都要调查清楚。如果村庄道路情况较差,在规划就应该从修路入手,来改善居住环境,而不是单纯盯着房子的改造。如果农村的土地面积非常紧张,就要在规划中注意保护耕地,尽量减少住房挤占耕地。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更无法做出规划与理论指导。所以我们必需得首先搞清楚工程建设的量的方面的问题才能使规划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总之,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一些典型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适时创新和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应该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靠侵害农民的权益来发展经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以后,应充分抓住这个机会,把农民的权益和经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土地可持续利用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雯,李嘉林,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启示[J]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2008

[2] 赵虎,王兴平,基于城乡统筹理念的农村规划改进措施探讨[J] 规划师,2008(10)

第6篇:城乡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艺术构想

一、城市规划功能与设计概述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

二、现代城市发展理论的完善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三、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

2.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3.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4.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

5.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四、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

五、建筑设计的艺术构想

设计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在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要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

第7篇:城乡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配电网 规划与建设 因素 策略

一、引言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的经济也在稳步上升,城市中配电网作为城市的重要部分之一,发挥着很重要的意义。过去的城市配电网由于资金的短缺,使得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在配电网的改造中,大多都是根据一些用户的自身需求来进行改进的,因为配电网中有时会存在供电不可靠、自动化程度不够、设备容量太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自身的发展,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要想得到更好的质量与水平,就要改进城市配电网中的问题加大对配电网的规划才能更好的发展城市的水平。

二、城市配电网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因素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规划中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城市中配电网设计很多的部门,同时所涉及的知识也很广泛,除了要满足城市发展经济的成本、城市用电的安全与可靠问题,此外城市的规划要及时的协调,也就是说,要全面的满足城市的低压电网的规划之前就要想到城市中所提及到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做好更好的相关防范的工作。

(一)对配电网现状的调查不够全面

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对于配电网的现状的认识与分析还不够透彻,在分析配电网的规划内容时没有按照要求去进行,而且不够深入,其中原因主要是收集的数据不够齐全,或者收集的数据不对应、不准确等等问题,同时,对于配电网的现状也没有深入细致的进行分析与讨论,比如:在我国的一部分地区,只是简单的说明电压偏低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研究与分析,所以不起作用。

(二)计算预测和电气的准确性不高

因为,由于一些数据不真实并且不够全面的问题,所以在配电网的规划中,会使得预测的偏差大,这样不按照要求进行的测验会使得误差变大,同时,配电网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也会大大降低,而达不到要求,从而准确性不够。我国配电网自动化的建设本来就比较晚,所以一些相应的技术与政策等等还不够完善,对于工程与技术的要求也缺乏具体规划,并且关于配电网的建设的建议却一直没有提出来。

(三)主网与配电网的发展不协调

配电网是主网的基础,配电网的规划是主网规划的基础,并且对配电网规划起着导向的作用,在配电网的改造中也是关键问题,但是由于配电网建设比较落后,而且很难去改进与完善,不能做到主网的规划与地区网络的规划,所以就使得可靠性过差,电压太低等一些缺点会发生在部分地区。城市配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从客观上已经脱离,所以,他的权威性与重要性需要加强,要做到实现城市配网工作的法制性、规范性等等。

三、对于城市中配电网规划的策略问题

(一)全面规划设计

在城市配电网建设改造前,城市配电网科学的做好全面规划设计是关键因素,与此同时,规划设计也要做好,才能符合现代化城市配电网的需求,以合理的进行投资与改造,只有在改造中才能使配电网的质量与能力不断提升,在建设中才能满足其长期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合适的电压等级与网架建设

配电网中的分层分区工作也是重要的一部分,选择合适的电压等级对于电网结构简化,可以让电能的损耗降低与电层减少,也有利于配电网的运行性的提高,还能让城市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对于中小城市而言,采用0.4KV、10KV、119KV三级电压。高压配电网在配电网络与输电网络之间,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城市配电网的基础,在进行改造配电网的结构时,应该依照以下安全准则:在检查停运时,为了能够继续供电,应该通过系统自动的或者手动操作,要根据分层分区的原则来对城市的配电网进行规划操作,把配电网的电源线接成单环网或双环网,然后,在规划配电网时一步一步的实施,做到科学合理的建设配电网架。

(三)建设合理的配电网结构

配电网结构要合理化,要做到下面几点:简单的电压等级,合理的供电半径,安全的电网设备,简单的操作运行方法,科学的模式等等,在通过配电网结构合理的安排,可以降低配电网的损失,也能让配电网更好的运行,这样可以送输电能给每个客户。

(四)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

为了使用户对电网更加满意,更加可靠,质量更好,所以,为了降低损耗,是人员的劳动强度减轻,所以,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是很重要的。在我国城市中,最重要的就是让配电网自动化水平提高,让配电网的处理速度更快,减少停电的时间,然后全面的进行自动供电,最重要的是对配电网进行自动化的改造,恢复良好的区段。因为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大的工程,实现多个功能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进行全面的推广与实施策略。

四、总结语

配电网规划与城市配电市场发展的好坏有关系,配电网的的发展与建设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提出更高要求的城市配电网的供电,才能解决配电网的问题,提供有力的配电网的发展规划,将促进完善配电网的研究管理,同时也与当前居民生活的用电量的需求很有关系,提升供电的安全与质量,合理的利用城市的资源与资金才能获得足够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隋大伟,张洪波.城市配电网的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J].魅力中国,2013.

[2]胡志林.城市配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

第8篇:城乡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 修建性规划 规划调整

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属于详细规划阶段,在规划过程中,修建性详细规划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对上一层次的规划要求进行落实,也要为下一层次建的设计提供依据。

在城市发展中,随着中心城区的旧区改造如火如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规划编制审批量也是逐年增加,在相关地块的利用开发方面,“以规划占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且从管理上难以控制。最近几年,由于建设项目供地政策和供地规模的调整变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管理也发生了变化。

一、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申请要求中,住房容积率和密度的增加是主要内容,而住宅公建项目和规模则表现为减少要求,这些内容支撑于改造拆迁难度大和相关账目的核算。这样一来,公建项目就由从一个地块转移到另一地块,再进行改造,再进行转移。在早期规划当中,开发单位对于经济效益的单纯追求,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封闭小区,这些小区主要表现为密度较高、连接体过长、空间较为封闭的小区,绿化空间只能在“极精确”的间距内做文章。

容积率高是好事,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制度的改革,商品房的快速发展已经让居住者在住房选择时不再满足于住房面积的改善,对于住宅周边环境、小区内的绿化覆盖率、物业管理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性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细致。加上国家、地方对城市规划管理的逐步规范和完善以及开发商自律意识增强,综合因素使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规划调整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规模较大范围用地统一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后,分地块实施过程中的深化调整;其次是开发商开发理念发生变化,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布局进行调整;第三种是因城市规划要求,如城市道路红线、绿线调整、河道改造整治等因素修建性详细规划需相应调整。在上述三种情况中都存在对已实施部分的调整。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管理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的规划和设计操作环节中,修建性详细规划管理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表现出城市设计和规划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部分通病。

1 有效期问题:对于城市规划的实施来说,延续性是主要特征,当然,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样也具有这个特征。规划成果的有效期问题并没有明确界定,而相关的处理依据是随着上一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而调整。不过很多成片的大规模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就会根据具体情况按现状对待,这样一来有效性的问题也就在实际处理中模糊化了。

2 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执行: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的加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公共卫生安全、创建绿化园林城市、商业配套生态变化以及物业管理强化等问题,越来越受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关注重视。针对这一需求,一系列文件的下发修订增加了配套指标。不过规划管理的地方标准并未修订,这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障碍,特别在规划公示阶段。

3 规划管理要求的执行:首先是规划依据,作为编制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规划设计条件的准确性全面性直接影响着内容和深度。其次是规划面积的问题,从修建性详细规划批复到实施建设,还要经过建筑设计方案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两个阶段的审批。最后是管理技术规定的问题,就目前的执行技术规范来看,日照标准的执行需要修订,景观环境控制没有具体的章节提出要求和规定。

4 相关程序和内容:《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开始实施,不过实施细则并不能配套颁布,而对某些术语、概念、条款的解释不明确界定和规范,尤其是公众参与、决策程序、公示、公开文件的范围、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日照分析等问题。

三、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的原则

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不等于随意规划,在调整当中,合理性、公平性、规范性都应该有所体现,而且都应该有严格界定。对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调整,应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必须要符合审批权限以及审批程序。

2 应该符合上一级城市规划尤其是强制性规划的具体要求,符合土地出让或划拨的规划设计条件的要求,包括规划的控制指标、对周边环境的综合影响、配套公建尤其是公益性公建项目的设置、绿化环境空间的组织、公共停车位的安排等。

3 对于部分已实施建设的项目,调整更应慎重,不能因局部调整而牺牲公共利益和已有居民利益。首先应当保证规划结构的完整性。其次要强调“边界条件”不变,尤其是所对应的绿地、低层配套公建的位置不变,毗邻建筑的性质和相对关系不变。最后要保证原规划中对已实施部分的绿地、配套公建、物业管理及停车设施的安排、小区出入口的设置。

4 应注重市政点位置的设定。市政场、市政点以及市政站的建成在位居住区提供必要的服务的同时也对居住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规划中这些设施站点的位置一旦确定,就不应当随规划调整而调整。

5需要注意统一规划项目中分地块分由不同单位实施的部分,在配套设施合理分摊方面要协调好,比如小区内部的交通组织以及地界出入口的设置、地界围墙的划分等。对原规划中居住区级公建和绿地应考虑公共性,不能封闭。

四、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的建议

城市规划的实施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城市功能逐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现阶段,规划的调整应从有利于城市发展,有利于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和城市环境改善的角度出发,不是一味地限制,而是在有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引导和规范。

1制定严格、规范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制度,对调整原则、调整程序、规划公示等要求予以明确,避免出现调整的随意性。

2对于市场化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管理,要深入研究其要点和特点,在强化政府宏观管理控制的基础上对市场化内容进行增加。

3对于规划以及建设管理的技术规范要尽快完善,对于那些已经不适应现阶段要求和管理不明确的空白点,要及时进行修订补充。

4 政务公开力度继续加大,管理部门从深化修建性详细规划公示制度和总平面图现场悬挂制度入手,与此同时还可以借鉴周边城市的成功经验,要求建设单位对相关内容以及配套安排情况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5 严格把关居住项目建设,在住宅以及配套公共建设上要求规划和建设的同步性,立足于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6 应当明确责任并严格把关,对于开发建设单位,要要求其对临时绿化环境进行明示,一旦经有关部门认定发现有虚假行为,建设单位应当承担全部责任。

五、结语

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对于整个城市的规划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不断变化的发展和不断增加的内容也表现出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协调性,以及我们的城市规划发展表现出的多样性。在实时变化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规划的合理有效落实,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工作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邹丽东.在修建性详细规划评审阶段调控消极外部效应――以上海市为例[J].规划师,2004(09)

[2]王绍妍,李松.初析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调整――以天津市为例[J].城市,2006(05)

[3]何明俊.作为行政法的城市规划[J].规划师,2005(06)

[4]卢新宇.统筹学指导下的我国快速城市化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8.

作者简介信息

第9篇:城乡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养成教育

调查数据显示,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的高职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离职率相当高,企业在招聘是也不是很青睐刚毕业的高职生。存在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未能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划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因此,充分的理解金融企业的文化并使之与校园文化建设合理的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金融企业文化的性质来说,其内容涵盖了企业精神、经营战略、服务宗旨、人才观念、指导思想、质量意识、人际关系、员工教育等各个方面。金融企业文化是在群体的工作中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软性因素,它不同于硬性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行政命令。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价值观念,以其无形的力量促使员工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把金融企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有效地把金融业务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融为一体。据美国一家调研公司的调查分析,表现出色的公司、企业、银行,员工们均有一套清楚的企业价值观(信念),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财务指标定得非常清楚,但没有统一企业价值观的企业,其表现不如注重共同信念和崇高目标的公司。

金融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要花费几代人的心血,它是历史发展的结晶。金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长期地沿袭下去,并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金融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不竭动力,并且对它的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金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便能提供一整套为其员工所接受并用以约束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及其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调研,我发现在金融企业文化中,“规范”是所有金融企业的座右铭,对金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来说“规范”的含义有以下几种:

一、金融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

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在金融企业运营过程中,金融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都应有一定的规范受到公司制度和法律的制约。在规范的制定和对规范的履行中,就会形成一定的金融企业文化。

二、金融企业服务行为规范

服务行为是金融企业行为的重要方面,是提高金融企业知名度的重要法宝。金融服务作为金融事业的主题曲,为金融企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一个金融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努力赢得人心。一方面要赢得金融企业员工的心,另一方面必须赢得顾客的心。以优质高效多方位的服务活动和服务行为不断争取客户,赢得顾客的心,是金融企业一切业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竞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所以,良好的服务形象是金融企业的无形资产,是金融企业形象增加附加值的永恒法宝。于是金融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企业的服务行为规范、合理。而很多金融企业在新员工入职之前的培训,业务培训占的比重非常小,绝大多数是规范工作人员的言行,学习对客户服务的礼仪规范。

为了更好的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要使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相结合,这样既节省了金融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时间,也可以拓宽就业渠道,使毕业生较早适应工作环境。针对金融企业文化的特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在言谈举止上规范在校大学生。

金融企业的员工培训中,言谈举止占很大一部分。要求员工在工作中注意员工形象,言谈举止符合企业文化很好的服务客户。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学校和家长片面的追求成绩,以至于忽略的学生的言谈举止的教育,导致学生上大学以后不懂得什么样的言谈举止是规范的。如果学校不加以引导,就会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雅的言谈举止导致求职不成功。

二、在穿着打扮上引导在校大学生符合金融企业文化。

在校大学生在穿着打扮上,往往追求新潮,个性,金融企业要求员工穿着打扮严谨,符合商务规范。很多在校大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穿着不符合规范,影响了进一步的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在穿着打扮上引导在校大学生符合金融企业文化,符合商务规范。

三、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在校大学生。

学校要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规范学生,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寝室卫生整洁,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等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自律和严谨。这些品质正是金融企业最需要的员工品质,颇受金融企业的青睐。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