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性金融危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后金融危险时代的大背景下,是否创新改革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成了企业是否能够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首先从我国不断转变的经济体制来看,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若想保持自身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跟随市场的脚步及时创新和改革;其次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上看,经济增长的方式由粗放型逐渐转变为集约型,这就意味着必须创新企业管理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活力;而现代网络经济模式的到来则要求企业加快创新改革的进程,只有不断对企业管理进行调整,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才能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而不会被淘汰。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的企业经济管理特征
1综合性的企业经济管理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盈利就必须控制成本,因此就必须对企业经济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就是说要对企业进行财务、经营、人力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管理,才能达到控制成本,提升效益的目的。
2企业经济管理的广泛性
综合性的企业经济管理涉及到企业的资源分配问题,使得企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这几乎囊括了所有管理人员与员工,毕竟企业经营成绩的好坏与员工收益是成正比关系的,所以营造一个健康的经济管理氛围也会促使企业其它方面的管理顺利进行。
3通过财务报表来反应经营情况
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的一个直观上的反应。这就包括了企业全年上、季度上和月份上的财务指标,所以企业决策高层通常是根据财务报表的反应情况来调整企业的工作重心,一方面促使企业达到生产指标,另一方面也有效的节省人力物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机遇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市场环境也随之有了回暖的倾向,近年来我国总外贸出口额相比金融危机时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就意味着经济贸易即将复苏,市场经济将迎来第二个春天,这就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机遇,而且金融危机下许多企业遭遇了重大损失,这时如果能采取海外并购的方式就能很好的优化产业结构,淘汰一些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老旧型产业,为市场环境注入活力。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创新
1更新管理理念
为创新改革企业经济管理,就必须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必须从高到低的进行新型经济管理理念的培训,使管理人员以及员工都要认识到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形成敢于创新的动力,才能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气氛。再适时引进战略意识以及危机管理等新观念,指引企业高层制定年度生产目标时能够从大局方面出发,科学先进的制定出一个战略目标。
2控制财务支出
控制财务支出的目的是节约成本。即对油费报销、公关接待、电话费、办公费等一系列成本的控制,做到不铺张浪费,合理有效的投入资金,使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发挥作用。为了做到这点就必须重视财务支出的约束制度和预算制度,成立财务约束制度能有效的节约成本、填堵漏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成立科学的预算制度则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预算和计划能力。每一个企业都应该结合自身财务实际情况来执行约束制度和预算制度,避免出现对必要管理经费投入不够的情况出现。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企业应该将财务预算管理当作财务管理的核心,控制协调企业资金的投入,这样不但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也能够更深入的控制企业,实现对企业全方位的管理。
3创新经营方式
企业经营方式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盈利的多少,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若想得到发展,就必须形成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更新以前的经营结构,有弹性的创新经营方式,提高企业收益,为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努力。供应链方面应当扩展自己的业务,不仅只担当采购、生产、验货等方面的职责,应该转变思想,积极寻求合作、整合市场、提供信息和服务,综合性提升竞争力,而销售链方面则应该开拓市场,积极寻找新的买家,提升品牌效益或者结成经营联盟来巩固自己的市场。
4强化内部监管,提升资源掌控力度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中小企业;战略供应商;评价与选择
一、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在生产管理与经营过程中迎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经济激烈、产品滞销等问题,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成为企业稳定与可持续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与企业经济管理的概述
1.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指代自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从触底到回升再到新一轮的增长的时间段。这一时期是不确定的,或短(二至三年)或长(十年乃至更久)。在此阶段内,金融行业、经济实体产业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加之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受国外以及国内的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为适应市场变化需求,避免在下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淘汰出局,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战略改革成为必然趋势。2.企业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总称,其宗旨在于通过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长效发展。随着经济管理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已成为一门系统、全面的学科。通常情况下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企业管理时,会依据企业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经营制度、管理系统、经营方法与运行模式,维护企业正常运营。常规情况下,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管理系统体系,即普遍由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组织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创新系统以及财政经营管理系统等共同组成,用以保证企业稳定与长效发展。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时,需从根本出发,进行系统、模式、制度以及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特征
1.综合性增强。由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概述可知,企业管理的宗旨在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达到管理目标,体现企业经济管理价值,则需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的综合性,实现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强化。即,以价值为导向,对企业各部门、各项经营活动与运行操作进行管控,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2.注重企业领导决策。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组织开展与企业领导决策存在密切的关联性,而采取指标作为反应企业市场经营实际情况的重要指标,对企业领导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为提升企业竞争力,避免出现产品滞销问题,企业领导需以财务指标为基点,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制定经济管理制度、运行模式,进行管理系统调整。从而保证企业发展与市场变化的协调与统一。3.关联性提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性增强,管理范围涉及到各经营活动项目中。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制定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而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发展、企业员工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因此,企业经济管理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关联性得到提升。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1.革新经济管理理念。管理理念的更新是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主动力。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组织者、企业发展的引领者,企业领导应注重自身经济管理理念的革新,并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实现先进管理理念在企业全体员工中的有效渗透。首先,我国企业领导应坚持党的领导,紧跟国家政策支持方向,贯彻落实党政方针,保证企业发展与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目标的一致。其次,企业应用长远的眼观看待问题,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实现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应从整体层面出发,站在全局角度为企业制定经济管理制度,调整管理系统,用以保证企业运行模式的契合性而不是一味的求新求异。2.深化财务管理的认知与理解。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总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企业资金科学配置,提升企业经济活动价值,保证企业经营决策正确的关键点。因此,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财务工作人员,应提升自身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知,树立财务管理意识、会计意识,从而加强企业资金流向的有效控制。对此,企业可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报表格式、完善财务预算体制、建立财务管理教育培训制度等方式,进行相关工作人员管理水平与能力的强化,规范工作人员工作行为,落实工作人员工作职责。3.建立科学财务支出约束机制。财务支持约束机制是企业经济管理内部机制创新的重要体现,对提升企业财务系统管理质量,强化企业财务系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首先,制定完善的财务支持约束机制制度,包括财务工作者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工作日常执行规范、企业经费管理制度、企业公共财务资源管理制度等等。应以保证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实现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落实。其次,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自主参与性,从而实现企业资金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与此同时,在工作经验、经济管理运行模式借鉴的过程中,需依据企业实际情况以及各部门工作属性、工作情况进行财务支出约束机制的调整与改革,保证财务支出约束机制符合各部门发展需求,从而实现财务支出约束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此外,进一步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通过配置专业工作人员、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抗风险能力。4.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在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经营策略的有效落实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企业经营策略,保证经营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完善性是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依据自身实际经营情况与市场变化需求,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进行科学定位,树立企业品牌形象,通过借助多媒体进行企业宣传,营造良好企业文化,从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优化发展。5.引进先进采取管理技术与方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已成为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因此,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引入。例如,在财务管理中,为满足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需求,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化监控技术等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并通过该系统进行财务信息统计、查账、保证、审核等,从而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与效率。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竞争日渐加剧的环境下,企业应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应以保证企业经营符合社会与市场变化需求,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探讨[J].时代金融,2016,09:127-128.
[2]王珏.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1:217+179.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危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后金融时代进入了当前的经济生活。后金融时代,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企业为了在市场经济中立足,就必须以当前经济形势为基础以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创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是势在必行的。企业经济管理的概念十分广泛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即企业不仅需要加强与创新内部管理,企业外部管理的发展也很重要。企业为了促进发展与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发展的最好办法之一。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2008年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危机,为了挽救经济损失全世界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策略,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全球经济的损失。继金融危机之后的后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起着重要影响,尤其是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生产总值飞速下滑,因此在后金融时代我国发展的十分不顺利,导致很多企业面临倒闭。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长时间的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的波动,我国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为了改善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生存发展方式的加强与创新是首要任务即进行企业经济管理革新。相关调查统计,我国很多企业的发展状况都是不理想的,他们的发展模式是传统的粗放型,也就是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仅办事效率低且存在浪费的现象。后金融危机时代,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起着一定的定夺性作用,但它仍旧受市场经济的约束,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前进。由于企业与市场经济互相影响,企业改革自身管理模式是必然发展趋势,不仅可以促使经济发展飞快发展,也加强了企业的兴盛与稳固。后金融时代同样带动了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都是简单化的,首先是他们缺少具有专业管理学的人才,其次是领导不重视企业的管理模式。后金融时代已经要求企业的管理模式趋于人才化与信息化,时代的进步推动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企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引进大量有着专业技术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企业要注重信息化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都具有相关的知识与科技,知识与科技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知识是企业发展的智力支持,科技是引领企业前进的关键点。因此企业为了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相关策略进一步提高经营方式,在后金融发展时代,企业不仅需要考虑到目前企业的发展状态也需要考虑到企业的长久发展,首先企业的作业流程需要更新和创新;其次企业管理需要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从而代替传统的发展模式,最后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发展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在舒适安静的工作环境中都能提高积极性。面对企业竞争,由于每个企业的发展状况都存在差异所以不要盲目跟从其他企业的发展模式;不要把所有的企业都当做竞争对手盲目打压,而是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参考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另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暂时的利益,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企业管理体系,企业才能长期稳定发展。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性管理,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不是光以利益为目的而是创造企业的价值,随着科学信息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可以科学的分层次管理企业经济,最终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二)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广泛联系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资金的应用与调配涉及到的范围十分广泛,也就是说企业的所有管理项目都与企业经济管理细细相关,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包括员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利益。为了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三)经济管理中的财务指标直接反应了企业的市场经营状况
企业的发展一般都是由企业领导直接管辖,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也需要公司的高层领导进行管理与决策,但是企业的市场经营状况主要是由经济管理中的财务指标直接反应。所以企业领导者应以经济管理中的财务指标为基础,制定出企业经济的管理目标与方针,从而有效改善企业的生产技术与营销策略。这样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也提高了企业本身的综合实力。
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举措分析
(一)企业管理者需要有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管理理念
企业的管理制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更新观念,管理者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带领者,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有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管理理念。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理念还需要灌输全体员工的相关理念,且为全体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所以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与想法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实现经济管理理念创新的过程中,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摒弃企业的当前利益,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实现经济管理理念创新;其次企业管理者应以当前企业的发展状况与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为基础,引进最新观点;最后企业管理者应以全局性的观念制定相关的经济管理目标与方针。由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性及其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企业发展的潮流,而是从自身企业出发,制定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
(二)企业管理者需要有现代化的经营策略
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也就要求企业管理者需具备有现代化的经营策略,因为企业的决策都是由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与决策的。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就是改采取虚拟化的知识结构创建良好的企业经营组织结构且不断创新企业管理的全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就是说企业通过与其他相关企业的合作包括生产与销售渠道等,从而创建出一个稳定的企业之间的经营联盟;创新企业的经营品牌是指企业应创造出专属自己的生产品牌代替传统企业帮其他企业生产的发展状态,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上成为主导力量,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就好比人们买东西时也会选择信誉比较好的商店,企业在具备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基础上,再增加企业的附加值,且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必然能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地位。企业赢得市场的同时也会为企业带来相应的利益,企业的利益与全体员工息息相关,企业管理者适当奖励员工并且要为员工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比如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制度与经费管理制度需要完善;公共车辆使用与人员接待等相关制度需要完善;出差费、电话费、住宿费等制度需要完善。无论是综合性的管理制度还是单项的管理制度,都需要有详细明确的记录,因此财务支出约束机制就是企业内部建立用来完善相关制度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制定条例,要求全体员工遵守制度但同时也受全体员工的监督,使制度公开、公正与平等。财务支出约束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提高企业各项资金最优化使用也就说节约资金,避免一些员工趁机在企业报销与企业无关的开销,另外,企业管理者应掌握每个部门的资金使用状况,从而提高整个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每个企业的发展性质与发展状况不同,所以不能盲目模仿其他企业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要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的有效财务制度。企业全体员工都需要不断提高对推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包括充分了解与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保证企业每个细节都可以有效实施的前提;充分了解与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是加强企业更好的建设与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需要;充分了解与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有利于缩小企业的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
(四)实现财务管理手段信息化
后金融危机时代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所以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从传统的人工记录式财务管理模式改变成网络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即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互联网财务管理制度,无论多远的财务问题都可以网上操作实行远程操控,远程操控包括远程审计、远程查账与远程报账等财务问题,这样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财务管理者的时间与精力。另外财务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也为企业领导者与财务管理者带来了便利,对于企业领导而言他们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监督每个部分的财务状况;对于财务管理者而言,除了简化了财务核算人员的日常工作也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了管理决策平台。实现财务管理手段信息化需要企业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才,不是随意找个懂计算机的工作人员就可以胜任财务管理者,财务管理包括很多内容且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因此有效实现财务管理手段信息化是很重要的,从而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结论
后金融危机时代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的策略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地位与获得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策.略论如何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J].科技资讯.2015(26).
[2]刘丽娟.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J].新经济.2016(03).
[3]周清容.试析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研究[J].商.2015(48).
[4]王国宇.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财经界(学术版).2015(24).
[5]章晟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6(05).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需求分析。后金融危机发展背景下,我国的企业也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些企业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针对这一发展现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采取新的措施就有着其必要性。总的来说,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经济管理需求主要体现在几个重要的层面,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发展限制,而在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过程中,企业间的的竞争也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所以面对这一形势,企业的降级管理模式就要能加强改革创新的步伐,向着资源集约型的方向发展。另外和国外的一些企业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企业在认同度方面不是很高,技术方面以及人员的稳定性方面都需要进行加强,所以在这一发展现状下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也就比较重要。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特征分析。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也有着其独有的特征体现,主要表现在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的联系比价强,后金融危机下的企业项目涉及到资金应用,这样在经济和企业管理间的联系就相对比较广泛,所企业部门以及人员也会涉及到,所以就要能形成良好经济氛围,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形成促进作用。在后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属于综合性的管理,也是对集体活动的管理,这对企业的效益提升就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再者就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有着反映,根据相关的指标就能对企业的管理目标方针以来对生产技术和经营活动等进行有效科学的调整,从而推动了企业综合实力的增长。
二、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经济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经济的影响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对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产生了影响,世界经济一直是处在低水平的增长阶段,而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也比较显著,主要就是对我国的GDP增速造成的影响,以及在出口方面的影响,另外对我国的就业情况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出口行业的投资需求得到了降低,造成了就业形势的严峻,随着不断发展虽然在经济形势上已经逐渐平稳,经济有了增长,但所面临的问题还依然比较严峻。尤其是对我国的企业发展而言,使得企业的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的迫切性较高。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究。针对后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要能通过相应的措施来加以应对,主要就是通过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实施创新举措来进行优化。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能够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实施创新,这对内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不仅要能够对企业管理者的经济管理观念加以改变,同时也要能够对企业员工的观念加以创新,如此才能将企业的内部分为良好的营造。在此之中也要能适当将危机管理的意识以及战略意识等在经济管理中科学化引入,从而来促进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再者就是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实施创新发展,这是对企业经济管理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的内部资源组合效率的保障,也是企业的基本框架的组成部分,所以要能充分的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科学化的制定。从具体的措施上来看,企业的活力来源主要就是管理制度的创新,只有在这一层面得到了保证才能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得以有效应对;还有是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实施创新也要能对企业的资源实施科学化的整合,如此才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适合当前的整体形势,才能保证企业在创新中发展进步。另外,企业要能够对专门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创建,这样才能促使企业财务支出以及收入按照相应的章程进行。对企业的财务支出制度中一定要能严格的按照制度办事,对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要能对企业的公共财产使用管理制度加以强化。同时在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上要能得到充分构建,从而实现企业部门预算细化,不仅如此,企业也要能够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实施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算定额标准,将企业的经济管理预测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尤其是在内部的控制管理上要能加强,将经济监督得到充分体现。最后就是要对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实施创新发展,金融危机通常对造成企业的裁员以及降薪和培训减少等,而在后金融危机方面,要能够正确的将人力资源的创新工作得到完善,对人力资源实施优化重组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从而保证企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素养不断的提升,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也要能够将企业的员工在财务预算管理的全面认识上进一步加强,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来促进企业廉政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将企业的经济管理得到较好的发展运行。
三、结语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 经济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257-02
一、引言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运行中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增大、接收的订单减少、产品积压严重以及滞销等现象,因此,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如何使我国经济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冲击,如何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以及敢于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如何对企业发展模式进行改革,是当前企业关注的热点。此时,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必然选择。企业只有对自身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才能在经济管理当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降低相对条件下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推动企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进。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也是企业建立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科学化生产的要求。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指的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全球范围内的实体经济、金融行业等受到严重冲击影响以后,全世界经济在经受了严峻考验后的经济发展缓慢的时期。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全球经济开始从经济发展疲软的低估阶段逐渐缓慢恢复,主要体现在美国和欧共体经济实体开始逐渐好转,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恢复。
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点。第一,世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各大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更大的发展阻力。经历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国为了早日恢复经济发展,恢复经济建设的信心,各国的企业加快了对各种有限资源的争夺脚步。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压力。第二,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大了企业不平衡差距。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每个国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使得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甚至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步加大,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形势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三,世界各国的经济实体发展更加困难。在这个发展时期,大范围内的经济都处于动荡状态,而且经济发展前景变数很大,不能做出可靠性预测,更多的资金都流向虚拟经济,因而增加了经济实体企业发展的难度。
三、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在一定条件下是由我国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的。首先,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全球经济陷入到了缓慢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阶段,其在一定条件下也加剧了市场竞争,企业之间竞争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积极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其次,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相比,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点,比如: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不高、人员稳定性较差、企业内部管理松散,管理水平落后等。随着经融危机的爆发,我国企业的弱点和不足更加显现出来。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是当前企业最为关心的课题。因此,必须通过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降低相对条件下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实现是很有必要的。
四、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特征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形式发生变化,企业经济管理也在随着发生改变,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性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心开始向以价值为基础的方向转变,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再是简单的注重经济生产,开始向综合化管理的方向迈进。企业综合化管理也是企业管理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企业在日常管理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企业经济管理和其它管理之间的关联性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内部的所有管理都要触及到企业内部资金的运用,企业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的各项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企业的各个环节都与企业的经济管理存在一定联系,其中也包括企业当中的各个部门和人员。企业经济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的收入状况以及企业今后的发展情况。在企业当中只有形成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在今后的经济管理当中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在一定条件下对企业管理的各项措施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财务状况是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重要体现
在企业经济管理当中,企业的高级管理者的决策对于企业的管理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根据企业全年、季度或者月份的经济收入量所决定的,企业财务状况直接反映着整个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企业管理者制定经济管理的目标和方针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从而制定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方法,加大对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制定促进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较好的推动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而且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后金融危机环境下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方法
(一)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
企业管理观念的先进和落后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管理当中,不仅要使员工观念进行更新,更重要的是使企业高层领导者进行观念更新。企业高层管理者观念更新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在企业经济管理观念更新的过程中,要善于在管理当中引入战略意识,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保证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经济管理方针和目标时,能够树立全局观念和危机意识。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层级,其所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具有影响面大和涉及范围广的特点。企业要在更新企业管理观念的同时,注重对新型管理方法和模式的实践工作,从而在创新当中寻找适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经济管理方法。
(二)经营策略的转变
对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环节,为了能够较好地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理念,在经济管理当中采用柔性化和虚拟化的组织结构样式,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管理方式上进行弹性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经营联盟。注重品牌效应,加大企业形象的宣传力度,树立品牌观念,以品牌效应带动企业的生产经营。通过品牌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的占有率。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对于企业赢得市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环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对财务支出进行有效约束
企业应不断完善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对经费制度进行有效改革,在企业内部实行综合化的管理制度。在企业日常运营中,要从工作的点滴做起,对公用车的使用以及外来人员的接待等进行有效监管,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在日常管理中,对电话费以及各种办公费用进行有效监管,防止企业员工以各种名义的办公支出私吞企业公有资产。根据企业内部实际财务状况,制定适合企业运营需要的财务支出机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要真正做到按制度办事,从而实现企业各项办公资金的有效使用。同时,还要对各部门的预算进行细化,建立有利于企业经济管理的预算制度,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预知性。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对预算定额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对财务预算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企业财产实行登记制度,对企业的各项财产进行排查,从而实现企业各项财务的透明度,为企业高层领导者根据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制定适合实际需要的经济管理方法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对企业各项资金和财务进行定期盘存,对企业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企业还要制定办公设备购买的价格制度,企业在对材料、设备或者办公用品进行购买时,通过价格制度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成本差额的分摊。
(四)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对建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是企业各项收支状况健康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其次,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在一定条件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也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相适应,从而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稳健经营。对企业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推动企业内部运行良性发展,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发展需要。最后,建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风险,并为化解或规避风险提供充足的时间,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五)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财务管理
随着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以及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的财务管理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必将被网络化的财务管理所取代,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财务实施监督和管理,适应了现代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在管理系统中,通过计算机等先进设备的运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较好地突破财务管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从而较好地实现了远程处理功能,比如:远程查账、报账、报表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还能较好地实现高层管理者对下属各个部门的有效监督,利用网络通讯功能,还能较好的实现财务的网络协同以及处理能力的提高,在一定条件下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财务向集中化管理模式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应建立专门的数据库财务管理系统,利用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提高管理层决策的正确性,排除人为因素对财务管理造成的影响,从而加强企业财务的严密性。
(六)以“协同”促发展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运行当中存在与其它子模式关联性不足的问题,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更多地是关注企业的效益和服务的整体战略,这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不相适应。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封闭、自立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企业更多地是实行产业化的经营发展道路,各个关联企业之间在利益的驱动下,结合成一个市场竞争主体,从而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因此,企业之前的协同关系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协同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组成:第一,与外部业务之间的协同关系。主要包括上游与供应商之间、下游与客户之间的协同关系,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价值的最大化利用。第二,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其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最大化发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方面的沟通联系力度。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实质上就是整个价值链之间的协同,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财务在整个价值链系统中的管理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协同的财务管理模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是争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最好办法,对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企业避免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语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企业只有不断采取措施,对现有经济管理大胆创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保障企业稳健发展,促进企业社会形象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巍.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品牌:理论月刊,2013(25)
[2] 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2(05)
[3] 吕玲花,焦学强.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中国商贸,2012(34)
[4] 胡志雄.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管理观察,2014(12)
[5] 周家华,张立金,吴玲.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并购整合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辨证关系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6] 王华,孙少波.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贸易战略的制约因素及汇率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1(02)
[7] 陈星榕,谢赤.金融危机背景下基金家族绩效与风险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02)
[8] 许为男.浅议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50)
关键词:金融开放 金融安全 影响
金融开放、金融安全概述
金融开放也称为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是经济开放的主要内容,经济开放主要包含外贸自由化、国内金融体系自由化、减少财政赤字、汇率自由化以及外汇自由化这五个方面,金融开放与金融抑制是相对应的。在金融开放政策下,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金融管理当局减少对国内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并逐步降低银行等准入门槛;逐步建立健全多样化的金融机制和现代金融市场,深化金融市场;放松对利率的监管,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并在确保实际利率为正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取消信贷额度管制,通过市场完成信贷配置;放松对汇率的监管,逐步实现汇率市场化,防止汇率扭曲僵化等。
对金融安全的理解,各个学者的认识有所差别。一般可以将金融安全理解为货币资金融通上的安全可靠性,只要是跟货币流通、信用等直接相关联的所有经济活动都纳入到金融安全的范围之内。另外,也有学者对金融安全做过较为全面的范畴上的界定,认为安全属于国际关系学概念范畴,因而金融安全则是从国际关系学的概念引申来的。在国际关系学中,国家安全一般指维护国家核心价值,包括保护国家、内外经济秩序正常、制度不受外来干扰,以及社会对国家维护该状态的信息及感受等。金融安全则是维护国家金融核心价值,既包含了维护该价值的能力,又包括社会公众对此能力的信心。金融核心价值首先表现为国家金融财富的安全性、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制度正常维持并正常运行。并将金融安全是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切实掌握本国的金融,掌控控制本国金融体系的力量,保持对本国金融正常运行及发展的控制等。
依据金融安全的内在含义,金融安全讲的是金融结构以及金融活动具有稳定性,金融能够稳定地支持实体经济的运行、宏观政策能够有效落实,而且金融完整、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充满信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安全对于经济安全以至于国家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确保金融安全,稳步推进金融开放,才能够有效地防止国外资本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冲击,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增长。
总的来讲,金融安全指的是国家低于国际资本冲击,并保持本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健康有序运行发展,或者即使受到冲击也能避免本国金融体系发生重大损失、波动,保证本国金融财务流失、维持本国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维护该种能力以及对保持该能力的主观信心,以此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关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逐步实现金融开放是大势所趋,金融开放在增强国家金融收益情况下,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金融风险,面临着金融安全的考量。回顾最近几十年世界金融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一系列危机的背后都隐含着金融安全的风险因素。
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经济进入一体化时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全球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不少国家都加快了本国金融开放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经济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逐渐放宽甚至取消对国际资本的流动限制,金融自由化已成为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最为显著的表现之一。这种现象一方面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大量的国际货币资金,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另一方面,金融开放政策也会造成金融危机,引发金融风险,造成国家经济动荡、混乱,威胁金融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加快了金融改革和经济开放步伐,并于1994年允许有条件地兑换经常性项目,于1996年实现自由兑换经常性项目。在2001年加入世界货币组织之后,我国更是加快了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金融开放,并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督,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
金融开放过程中,对金融安全的考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内金融开放会将之前隐藏于经济体中的潜在金融风险释放出来,并引发新的风险,由此产生的新的金融交易活动以及新的金融工具会导致剧烈的投机活动,增强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其次,金融开放会进一步积聚经济中的微观风险,引起资本外逃、外债剧增、经常性项目逆差加大等风险,进而导致外资投机活动加剧。再次,导致其他风险转移至金融领域,引发金融风险。金融开放会引起经济泡沫形成并不断膨胀,泡沫是金融风险的主要载体,泡沫的膨胀说明风险正不断变大,泡沫破灭则表明风险已向明确的损失转化或者风险减少。加之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到位,更是为金融风险的膨胀提供了沃土,为泡沫的产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进而在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债务领域、货币市场以及金融机构资产等各个方面都形成泡沫,引发风险。最后,金融开放会促使金融越来越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导致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弱,并使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加。尽管经济泡沫会膨胀,但受制于资金供应量等因素的制约,经济泡沫不会无限制膨胀,一旦资金供应无法跟进,大众心理预期下降,就会导致泡沫收缩,使得经济逐步回归正常水平,甚至会引起进一步的价格下跌,造成资产价值远低于实际价值,形成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正是造成金融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危害金融安全的最主要途径,金融开放为金融安全危害因素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危害金融安全的危机常常会表现出普遍性、突发性、综合性等表征。金融开放引发的经济泡沫常会突然破灭,而且金融开放所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几乎在所有的金融开放国际地区中都普遍存在,所产生的危害也常是多种不安全因素综合造成的,这都是基于金融链条的复杂性及安全阀门的缺失。
金融开放过程中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
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活动中包含着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既包括微观方面也包括宏观方面。如金融市场的各个参与者所面临的汇率、违约、利率、技术等风险因素,或者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制度性风险、资本外逃、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这些风险因素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一般来讲,只要有金融活动,必然就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即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对金融安全具有反作用,两者存在联系又有区别。但是存在金融风险并不一定意味着金融安全受到威胁,只要金融风险没有影响到社会经济和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金融安全就不受到威胁。金融安全只是说的那些能够威胁到社会经济和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的金融风险,并不是针对一切金融风险。对于金融风险,要敢于面对,承认其客观性,针对不同的风险研究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应对。遵循金融运行的潜在规律,避免人为干扰金融的正常秩序,保证金融正常运行。
金融危机对金融安全具有直接的威胁。尤其是面对那些突发性的、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安全常会受到严重危害。严重的金融危机会通过以下途径来损害金融安全:剧烈冲击国家金融体制,是国家金融制度无法正常运行,扰乱国家经济生活;导致资本外流,极大损害国家经济利益,国家财富外流致使经济实力降低,国家长期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信息、资金的流动,干扰货币供应过程,影响就业和生产,抬高物价,影响社会再分配,激化社会矛盾。金融危机跟金融安全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国家经济逐步放开过程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安全越发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且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处于开放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更应当积极树立金融安全意识,从战略高度来加以处理,确保国家金融安全、金融稳定。
金融开放产生的金融安全问题影响
(一)影响到本国的资本流动
如果不考虑本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以及金融结构改革,一般认为在资本逐渐由管制到自由化放开的过程中,资本的流动跟国内外利率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在本国利率高于国外利率的情况下,资本会向国内流入;本国利率低于国外利率时候,则会出现资本外流现象。金融开放应当与国家的金融结构改革步调相一致,但是也不能形成公式化的理念。依据巴切塔模型,金融开放与国内外的资本流动之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能将国内的利率水平作为资本流动方向的绝对依据。在自由化的社会经济中,仅仅开放金融并不一定会致使资本外流,如果本国的资本边际产出不变或者下降较少,本国的投资机会较多,可能就不会出现资本的急剧外流。金融开放对于本国的金融资本的流动会产生不确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本国金融体系稳定和金融安全,应该看到资本的过渡流动会扭曲国家金融结构,威胁到金融安全。
(二)会影响到本国汇率及利率的稳定性
金融开放政策实施之后,金融资产的转移更方便快捷,因此可以显著影响到本国的汇率,同时也会对利率产生影响。首先,依据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见图1)假设在货币需求量Md一定的情况下,货币的供应量Ms是根据外汇储备R以及国内信贷差额构成,并且货币乘数为Y,有:
Md=Ms=YD+YR=Y(D+R) (1)
式(1)可变成:
R=Ms/Y-D (2)
通过公式(2)可以发现,在保持货币需求和供给稳定的前提下,国内信贷如果增加则会引起外汇储备减少。
如果本国金融放开,资本开放,一国政府依靠加大货币的发行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会导致该国的外汇贬值压力增大,为了维持本国的货币汇率的稳定性,会进一步消耗掉本国的外汇储备,并因此遭受国际资本的投机性攻击,进而引发本国固定汇率的稳定性,威胁到本国金融安全。在汇率超调模型下,剧烈的资本流动往往伴随着过度的波动汇率,而且对于商品市场,在金融市场上波动表现的更加迅速,进而导致汇率产生偏离。
(三)会影响到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
银行资产一般都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的主体,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银行体系不稳定常会影响到本国的金融安全以致经济安全。金融开放对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冲击。金融开放之后,大量外资会进入本国银行体系之中,使得银行可贷资金增加,造成银行信贷膨胀,造成不良信贷增多。短时间内银行的信贷急剧增加,会导致银行管理滞后于形势,对风险评估失误,造成风险管理的失控。而且,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得银行的特许价值降低,致使银行利润下降。银行特许价值,就是依照未来的银行预期利润贴现得到的现值。银行门槛越高,则意味着其垄断利润就越多,特许价值越大。伴随着银行的门槛降低,外资银行介入,原先的特许价值大大降低,垄断利润也大大缩水。这就造成本土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不如前,极易造成高不良贷款率,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1.姜波克,朱云高.资本帐户开放研究:一种基于内外均衡的框架[J].国际金融研究,2004(4)
2.张幼文,周建明.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M].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邢毓静,巴曙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4.王方华,肖林.金融贸易全球化战略协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活力与契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到来。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随着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提升,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由于缺乏完善化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基于此,本文以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为主要出发点,重点探讨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途径,旨在推动我国经济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变动性的双重特点,其中周期性特点主要表现为经济的繁荣期和萧条期,这也是经济发展必须要经历的两个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金融危机的产生则会使世界经济处于一种萧索状态之中,并且随着金融危机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愈发重视财务管理理论对本国经济的复苏和推动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公司财务管理学还基本是从西方照搬照抄过来的,面临现实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如金融危机),理论的缺乏导致无法对实践进行正确的指导。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要想企业做出明智的财务决策,构建非常态下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势在必行。金融危机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有效市场假说、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的决策理论等冲击很大。本文在分析、反思财务管理理论存在的诸多缺陷与漏洞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的思路,这是非常态经济下财务理论继续延进的方向。因此,在金融危机时期构建非常态经济下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当前研究学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金融危机;非常态经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财务管理
一、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对基础性假设的冲击和可持续发展假设的冲击。一方面,基础性假设当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人假设,主要是通过个体的投资行为对集团乃至整个经济市场产生的重要影响,而个体投资人会因个人的情感变化而产生一定的不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这种不理进一步得到强化,最终将颠覆财务管理理论中的“理性”经济行为模型;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假设以经济稳定发展为前提,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可持续发展假设理论则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以此为基础的相关理论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主要有财务管理目标理论、财务要素顺序理论、融资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二、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逐步完善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充分挖掘市场的发展潜力,为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性内容。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以经济人为基础,但是这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成分,并且将人的非经济性也纳入其中,这将影响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的科学性。市场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和运作之中,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要在人本非理性的思想基础上,实现理性假设到有限理性假设的有机转变,以此为前提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推动新古典财务管理的稳步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制定科学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设置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较强的未来发展计划,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经济稳定下的财务管目标以提高经济的稳定性为前提,具体可细化到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自身经济理论的最大化,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绝大多数企业濒临倒闭破产,此时的财务管理目标应以规避企业风险,缩减企业负债成本为基础,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及时调整企业的投资计划,并对自身的发展资产进行重新的评估,实现企业负债最小化。
(三)优化配置财务决策的排序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优化配置财务决策的排序,重组财务要素的顺序理论,为企业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般情况下,财务管理理论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济为主要前提,因而其财务决策依据则是投资、融资到股利分配,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这一决策方式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加大企业的负债压力。因此,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要优化配置财务决策顺序,以提高偿债能力为中心进行相关活动的有效扩展,实现企业的经济复苏。
(四)健全金融投资的相关理论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健全金融投资的相关理论,对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进行综合性考虑,考虑到多种投资主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顾及其投资成本,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在金融危机时期,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较为强烈,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实现先股后债。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之中,不同股利结构的企业其支付方式也不尽相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制定相应的股利结构管理理论,并完善法规对其进行一定的约束。
(五)确立套利定价理论的地位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确立套利定价理论的地位,进一步完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为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行性发展思路。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投资者的目标则是实现了由经济利益的提高到规避风险最大化的有效转变,因此,在在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期当中,要以投资者的投资目标为基础,并以此为理论构建的方向,确立套利定价理论的地位,更好的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形式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不断完善我国财务管理理论,更好的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服务。在金融危机时期,制定出一套非常态经济下的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是时代迫切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在较差的经济大环境中,脱颖而出,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理论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会使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有效的财务管理能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以及帮助企业度过危机,进而维持经济的稳定。因此,在金融危机时期内,要通过完善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优化配置财务决策的排序等方面来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其对企业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爱民.金融危机冲击与企业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15,04:107-120
[2]高汉祥.应对金融危机发展财务理论促进经济繁荣[J].会计研究,2015,06:88-90
[3]姜霖.论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4,12:139-141
加强监管与鼓励创新的平衡:强化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积极稳妥地开展金融创新
《规划》提出,“建立健全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同时“推动发展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这充分体现了加强监管与鼓励创新之间的平衡,是在辩证看待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实际作出的合理选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成为国际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宏观审慎政策是指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宏观审慎管理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微观审慎监管更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定,宏观审慎管理则更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根据《规划》相关内容,下一阶段,我国将在借鉴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和国际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互为补充的体制机制,保持金融体系稳健,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强化金融监管特别是宏观审慎管理的同时,《规划》也体现了对银行综合化经营、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创新的鼓励。众所周知,背离实体经济需要和不受监管限制的金融创新,是触发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危机爆发以来,各界普遍认识到:过度的金融创新将酝酿金融泡沫,因此应通过加强监管来防止过度创新带来的潜在风险。从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的签署到巴塞尔协议Ⅲ的正式出炉,从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出现重大变化到中国监管部门部署实施新的监管标准,都使全球金融监管的改革指向一个目标——强化监管,尤其是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但是,从我国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来看,金融创新程度不但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也明显滞后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创新过度,而在于创新不足。这种创新不足带来的风险既体现在宏观金融体系层面,也体现在中观银行业以及微观金融机构层面。从宏观金融体系层面来看,金融市场发展不足、创新程度不够,导致的一个突出后果就是金融结构的显著失衡,也就是直接融资占比偏低、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从中观行业层面来讲,在资本监管全面加强的大趋势下,金融创新滞后导致“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接通道”不能及时打通,将使银行业面临流动性风险以及补充资本缺口的双重压力。从微观机构层面来看,综合经营程度低、业务创新空间狭窄使银行面临经营“同质化”带来的战略风险。研究表明,在国际大银行通常经营的22项综合性业务中,国内银行已经开办的只有10项,相对于国际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发展程度,相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程度偏低、新兴业务领域的开拓明显不足。
《规划》中对金融创新的鼓励推动,则分别对应着上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从宏观层次看,“鼓励创新,加快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并提出直接融资占比提高至15%;从中观层次来看,提出“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稳步发展场外信用衍生品市场”;从微观层次来看,引导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开展综合经营试点,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
长期战略与中期目标的平衡: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同时注重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扩大了跨境使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在全球的占比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7%上升到目前的超过10%,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占比从1.1%上升到现在的9.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占全球跨国投资的比重也从1991年的0.5%上升到目前的5.7%。另一方面也是来自国际社会的需求日益提升。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的地位和作用面临广泛的质疑,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需要从单极走向多极,除美元之外的其他主要货币地位,需要得到全面提高。这直接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
中国利用经济高速增长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时间窗口,积极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不会产生突变,人民币国际化也不会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人民币跨境使用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最终目标。总的来看,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仍不相匹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较低。例如,在全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比重仅占到0.58%。在全球外汇交易中,人民币占比仅为0.9%。人民币货币互换占全球储备总量的比重仅为1.9%。因此,在《规划》中未提及“人民币国际化”,而是强调“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这既体现了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也体现出监管层更着眼于中期可操作目标的务实态度。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循序渐进,而纳入《规划》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改革等相关领域的改革和突破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就人民币跨境使用本身而言,除了继续做好跨境结算、完善回流渠道、加强风险防范等应有之义外,《规划》中新的看点包括“逐步开展个人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继续推动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即重启“熊猫债”),“探索建立人民币对外债权债务管理框架”等。
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消退、双向波动幅度加大的背景下,人民币跨境使用要取得进一步突破,关键是从两方面入手培养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需求:一是在转变增长方式中继续拓展国内需求。积极推动企业、个人及金融机构“走出去”,以“产能输出”辅助“产品输出”,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贸易项下输出、资本项下回流”的模式转换到“资本项下输出、贸易项下回流”的模式。二是在对外合作中培育国际需求。首先,通过推动建立多种形式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可以推动人民币在全球范围的需求和使用。继香港之后,还可以在新加坡、东京、伦敦等世界金融中心逐步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其次,要积极扩大人民币在主要经贸伙伴国家的使用,推动人民币与非美货币的直接交易,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大宗能源商品的结算本币化。
参与竞争与加强合作的平衡:推动金融机构“走出去”以提升国际金融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以谋求国际规则话语权
首先关注:新型金融危机对资产价值的影响混乱
我国持有美国国债是市场选择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短期上下波动不代表美元趋势性的变化。首先需要明确的第一点是:美元的短期价格不代表长期价值。美元价格的波动不是价值的体现,市场不应停留在美元短期价格和评估长期价值上,这样将困惑我们的投资选择与判断。第二点是:美元的市场地位并没有改变,美元独霸依然是事实,美国国债的投资选择是市场结果,而非理想化的简单对应。第三是:美国国债持有量的上下波动是市场规律的必然,而非异常,不能过于炒作。
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投资抉择和风险评估是在美国式金融危机的独特、复杂而恐慌于美元危机的基础之上的,而透过美国式新型金融危机的美元地位、作用和影响力,美元实际上是在强化主导作用和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概念被市场认定的时候,美国的资本流动与同样经历金融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以及转轨国家的资本流动方向截然相反,美国出现的大规模和超常规的资本流入完全有别于传统金融危机,而其他国家呈现的是快速的资本撤离。尤其是在2008年以雷曼事件为特征的时期,美国9月份的资本流入超出常规的百亿美元,创记录的达到1480亿美元,2008年10月份进一步上升到2800亿美元。这一简单的数据表明的是美元的投资价值和美元的投资魅力。因此,从美元持有和美元投资的角度看,美元短期和中期依然存在投资价值和保值基础,我们并不能用短期价格变动的指标来考量长期价值的选择。具体表现在三点:
美元根基的长期经济优势短期内难以改变美国式新型金融危机改革和改变的是美国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改变的是美国经济规模和实力。美国式新型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3年,美国这3年表现的经济指标参差不齐,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经济衰退态势使得全球对美国经济的担忧扩大,全球经济也随之进入不同的经济衰退和下降阶段。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经济的短期指标虽然在下降、负增长,但美国总体的经济价值却在直线上升。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指标为2.2%,经济总量为14.03万亿美元;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指标为1.1%,经济总量为14.26万亿美元,2009年美国经济增长指标为-2.4%,经济总量为14.33万亿美元。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美国经济的全球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25%。面对美国式新型金融危机,美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是值得关注的。虽然美国将传统的制造、汽车和房地产行业不景气表述严重,但美国却具有全球之首的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军事装备、服务信息技术、金融主导规模以及创新衍生品的巨大优势,当今,美元货币的地位和作用仍是其他任何货币所无法相比的。尤其是美国经济金融战略的新型、现代和高端,以及远远超出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力量,这些都表明美国式金融危机至今没有改变和削弱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和金融创新力,美元汇率根基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美元根基的长期金融垄断被替代的可能性很小美元根基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动摇,全球局部或阶段性的调整,并不代表美元总体状况的改变。相反,美元正在凝聚新的力量,展现美元主导的新时代,即美元报价体系的金融格局渗入资源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乃至农产品价格的控制,货币价值组合将演变为具有美国特色的新组合――美元、石油和黄金,新“三足”将鼎立全球金融架构,成为金融财富的新象征。虽然欧元问世之初,所谓的全球货币竞争格局的两级分化――美元和欧元并列的货币制度并没有实现,而最终组合为“三足鼎立”的货币制度,但是新型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仍回归到独霸的美元货币制度,这显示出美元战略的成功。美元和欧元的货币竞争演变为当今的欧元债务危机,美元正在以自己的力量和战略规划协调与控制欧元,制造与酝酿欧元风险和溃退环境,未来美国必将力图维护与扩大美元霸权根基,而非全球恐慌的美元危机。美元危机定论为时尚早,未来美元将以先强后弱、先优后险面对全球舆论的抗拒与挑战,美元汇率的金融基础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美元独霸的再回归显示的是美国制度货币和战略货币的能量,美国更具有势力货币和实力货币的控制力。
美元价格的短期波折难以消除美元长期价值魅力美元自2002年以来实行贬值策略,其初衷在于调整自我的结构压力和应对欧元的竞争。因为美元贬值策略带来的是美元基础条件与实际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包括市场关注的美国双赤字压力的缓解,自我收益是明显的,但后果是欧元货币地位和形象的困难与压力。尽管欧元区的数目在增加,但欧元竞争力在下降则是事实。欧元区经济增长弱于欧元启动之前的西欧经济增长水平;欧元区货币合作的协调小于欧元区启动之前的西欧协作能力;欧元区乃欧盟政治协商的合力低于欧元区启动之前的西欧政治力量。欧元区与欧盟之间的差异以及整体西欧合作意愿的分歧和分离逐渐突出,英国独立和靠拢美国的趋势具有与美国谋略的嫌疑。透过金融市场的价格较量可以看出,美国自我价格需求意愿的明晰,其他价格主见的缺失,被动于美元价格调整的表现预示着美元投资魅力和前景难以被替代。美元的短期价格波折是一种策略和技术运用,并不代表美元长期投资价值的消失。
透过美元汇率以及美元战略意图的观察,美国式新型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变化更集中于对美元货币地位和市场份额具有重大挑战的经济体和货币体,美元应对和保护的货币竞争,是预期美元汇率的重要观察角度。美元汇率短期价格变化的根本在于长期规划的远见战略与短期策略的搭配性,美元汇率并不能脱离其长期应对的思路和规划。货币的根基在于经济,美国式新型金融危机在改变着美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未来必然形成美元更加牢固的基础,美元汇率将进一步垄断和强势于全世界。
新型金融危机对外汇储备定义简单
全球对于资产储备的关注存在偏差,国际资质定位十分关键。日本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经济竞争力和金融实力与中国欠发达和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有别,在国际竞争范围内,两者不可等而论道。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的持有量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国家间的差距。如果简单定论“中国超日本”的概念,不仅不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相反。还会加大国际竞争压力,中国将承担不可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种压力将不利于中国的自我发展。国内外舆论尽在关注一个点,即中国经济规模简单超过日本,中国金融规模超过日本,美国国债持有量只是一个点,并非代表整体和全部,这严重忽略了中国与日本的质量比较。因为从目前国际竞争的诸多数据看,日本的多数数据遥遥领先中国。如科技含量方面,日本领先于中国,目前日本垄断和主导了中国企业的许多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日本的技术性影响领先于中国。而日本再度成为全球债权国的焦点在于美国国债投资的选择,它有国际关系的复杂背景,也是国际风险评估后的自我选择。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比较,发达国家对风险评估的认识比中国或更多发展中国家要强和优,因为他们的市场充分、机制灵活、效率明显,最为重要的是金融实践和历史长远,积累了相当充分的经验教训,这正是我们的差距所在。
新型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外汇储备把握
我国外汇储备逐渐高涨是国际关注的焦点和我国政策拘谨的关键。我国最新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23万亿美元,规模之大和增长之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因为简单地从传统金融理论衡量,维持进口贸易、偿还债务和资本结构需要的外汇储备看,5-6个月的数量为5000亿至8000亿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的数量规模严重超标,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数量和规模。然而,现代金融的发展规模比我国还要大,仅国际外汇市场的规模一天就已经达到3.4万亿至5.0万亿美元。时展的变化导致问题判断和应对的复杂,更何况新型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错综复杂。因此,从新型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的角度看,我国不仅仅要改变数量,更要改变质量――即以制度的变化来消化数量的问题。
近期,中国减持或增持美国国债是在评估市场风险之后作出的选择,是中国金融成熟的体现,同时也与中国海外投资组合的结构性调整有关,当前中国减持或增持美国国债并不意味着放弃美元或投资美元。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仍持有大量美元资产,放弃投资美元必然会对现有资产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从海外金融市场的品种来看,美国国债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仍然比较好,尚未有一种货币能够取代美元的地位。尤其是面对美元升值,以及美国舆论和政策给予中国的压力乃至制造的麻烦,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