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建立学生分项目技能达标体系
(一)建立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项目体系。要进行分项目达标考核,首先是要确定考什么,即有系列的技能达标考核项目。技能项目分解的办法大致有两种:可以按专业模块、课程设置来分解,即按照课程构成、学习内容及学习的先后顺序来分解技能考核项目;也可以按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分解相应的技能,即按照将来就业的实际岗位,从职业行为角度分析技能模块,再从模块中分解技能项目。后者针对就业岗位,与职业行为关系密切,有利于技能训练。
(二)技能达标体系的构成。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达标体系的构成有以下几个方面:1、清楚明了的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适应社会生产岗位需要的初中级技能人才” 。2、与职业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与相关企业岗位管理人员交流探讨的基础上,确定出能满足各专业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制订出相应的专业课教学计划,为教学提供依据与指导。3、确定各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明确教与学的内容,根据生产岗位需要,确定各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的技能教学清单与技能训练项目,明确技能教学内容。4、明确考核评价的方案,针对各专业的技能教学训练项目,结合岗位生产环境实际,制订出各项目的考核评价方案。
二、学生专业技能分项目达标考核的实施策略
1、考核内容题库化
为了使技能分项达标考核更规范,更有导向作用,我们积极开发技能考核的试题库,每一个考核项目至少有两套考核方案,考核时随意抽取。实行教考分离,各专业部与相关的任课教师在由学校统一安排下组织期中、期末考核,也可以从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单项考核或组合考核。由于技能考核在内容上的特殊性,考核的试题在形式上也多种多样,一般有三种形式:简单提出操作要求或说明情境设置、考核项目进行抽取选择、书面规范作答。
2、考核训练竞赛化
分项达标考核的目的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考核是手段,分项达标是过程,而平时训练的情况决定着手段的效果、过程的效率,我们认为平时训练的最佳效果就是训练竞赛化。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从完成项目训练的速度、质量和合作状况进行评比,设立进步奖与项目状元奖,给予相应的荣誉与评优先;二是组织校内、时间段、班级的专业技能竞赛,确定与技能考核项目相对应的比赛项目,由专业部主持进行竞赛,选拔优秀者以参加校内的技能大赛。
3、考核方式项目化
专业技能考核项目分析是基于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的,在进行达标考核时,最佳的选择是以岗位模块技能为考核单位,以项目技能为考核内容,这样更能体现岗位技能模块的优越性,如旅游专业的餐饮岗位或客房岗位,以模块技能进行考核(考核该岗位的一套服务程序,而这套服务程序是由一系列项目构成的,我们进行的是综合考核);也可以按单个项目技能进行考核,但考核的结果必须按模块合成某一岗位的技术能力水平评价。通用技能则不受限制,任意选择考核项目,将其加入到某一岗位或某一项目的考核中。
4、考核标准公开化
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技能达标,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公开考核的内容要求与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效果。我们把技能考核的标准公开,相关教师人人知道,学生也心中有数。这里所指的标准既指专业技能达标考核体系的要求,也指单独项目考核的要求,而以公开单项考核标准为主。公开的考核要具体明确,既说明考核内容,提出考核要求,又具体说明评分的标准,教师与学生完全可以照着标准进行训练。
5、考核成绩分段化
由于我们采取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对于岗位技能下的相关项目的考核结果采用分段制,也就是将学生的技能成绩按分段定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在控制标准的基础上,允许并鼓励学生发挥长处,不死板硬套条框。最低标准不按比例控制,而是设定几个硬性指标,如制作项目以成功为主工艺为次,完成为主,速度为次,不容大错,允许小毛病。考核达标者根据达标任务完成情况者赋予不同的级别:优秀、良好、合格,对没有达标或勉强达标的学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补缺补差,可以多次考核,取最高成绩,力争做到考核一个达标一个。直到该项目技能全部考核合格。
6、考核全程调控化
专业技能分项达标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动态的工作,对其中的变量和状态要进行全程调控,特别是在试验探索的过程中。全程调控主要表现在:及时调整考核项目的评价标准、调整岗位模块下的考核项目内容、调节教学模块与考核模块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冲突、控制考核的有序进行、根据要求进行毕业情况审定。
三、加快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以学生技能达标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达标保驾护航
一方面,为实现学生专业技能项目达标,根据我们制定的考核标准,重新组建课程体系,实行分阶段的技能项目教学。在继续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对对学生的实施技能分项目达标考核。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并建立健全必要的奖惩激励措施,尤其是以学生技能达标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教师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
总之,实行专业技能分项目达标考核的效果是明显的,但项目分析比较肤浅,专业课教师的岗位技能教学意识还有待提高。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建构以专业核心技能为主,以拓宽技能、提高技能相配合的技能课程为辅,从课程方面保证项目教学与项目训练,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
参考文献:
[1]金根中,吴熊彪,成军.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09(1) 105-106
(一)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服务技能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在实训室内进行讲解、示范,学生模拟、操作,形式单一,缺乏新意,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感受实际工作情景,如顾客个性化需求、酒店作息时间等,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的授课内容大多是根据现有教材按照酒店常规技能进行讲授,造成与实际工作所需相脱节的弊端。
(二)学生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在服务技能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通常存在两种观念偏差,一是侧重理论学习,认为毕业以后所从事的是管理层的工作,而诸如铺床、托盘端托、斟酒等基本的客房技能无需学习与掌握,对专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清,造成了“眼高手低”的局面;二是单纯地认为服务技能只是简单的模拟操作,忽视对服务心态、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服务意识的体会和培养,并缺乏对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教师缺乏从业经验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所涉知识应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做到与时俱进。但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直接步入教学岗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其次,虽然许多高校开始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很多教师都具备相应的资格证书,但实践经验仍较匮乏,实践能力较弱,实训课的讲授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此外,虽有部分教师有从事过相关实际工作并拥有实践经验,但脱离企业后,就很少再实地接触行业知识,对酒店的变化情况缺乏了解,造成其所授知识与社会相脱节。
(四)教学设施、设备和实训基地不完善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仍存在校内实训室设备陈旧简陋、校外实训基地缺乏、校企合作不到位等问题,与服务技能课程相配套的中西餐、客房等实训室设备陈旧、环境简陋且面积小,缺少必备器具、操作软件,只有简单的模拟实验系统,甚至很多系统已落后于现有应用,致使学生的具体操作演练受到了很大阻碍。
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服务技能课程积极性的对策
(一)明确企业岗位任务要求,创新服务技能课程
学校应通过与企业合作明确实际岗位任务要求,掌握餐饮服务各环节的具体工作。服务技能课程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本门课程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熟悉酒店餐厅客房的操作技能和各项服务规范,提升学生的服务技能和树立“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在服务技能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将餐厅、客房技能划分为两个大模块进行教学,每个大模块也可分成若干个小模块,将每模块、每阶段的实训项目与目标具体化,如餐厅服务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主要有托盘、餐巾折花、斟酒、摆台、上菜、分菜等;客房服务需要掌握的技能主要有铺床、清扫整理房间、各项接待服务等,在向学生讲授每一项操作技能和 服务规范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流程。
(二)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
学生之所以在学习技能课时存在两种极端心态,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服务技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在学习中缺乏自觉性与主动性。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将实训与学生的兴趣要求联系起来,制订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任务规划。
(三)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
针对当前旅游管理教师缺乏专业技能的现状,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教师要经常到酒店做实地调研,充分掌握社会发展动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聘任具有旅游行业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培养打造出一支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完善实训条件,加强校企联合
关键词:评论;记忆力;纠错;创造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年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学会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在餐巾折花的教学工作中,过去我采用的是讲授法,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即教师示范讲解折花方法,学生跟着老师学,这种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不利于将教学过程发现、探索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实行主体性教学后,我将餐巾折花的图谱印好后装订成册发给学生,然后采用讨论、练习、纠错、自创花型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通过讨论的方式学习餐巾折花,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边看餐巾折花图谱边讨论花型的折法,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并且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们认定谁的意见最准确,教师再进行指导归纳总结,指定理解正确的学生负责将正确的方法教给大家,为了鼓励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每节课最先展示正确花型折叠方法的学生给予加分的鼓励。
二、通过练习使学生的餐巾折花技能加以巩固,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要在活动中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就是手脑并用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的人,只有认识能力而没有动手操作能力,他的工作是很难成功的,尤其是技能技巧的反复应用,达到会用和熟练的结果。因此需要多次重复练习才能达到“熟”的状态,技能也就随之升华为技巧了,正对这一特点,教师在餐巾折花教学中可采用课前复习,单元测试、阶段测试的方式反复练习:即每节课课前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花型,每学习新的十种花型作为一组进行单元计时测试,每再多学习十种花型,在进行单元测试后阶段抽签计时测试,最后进行餐巾折花大赛。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幼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克服了过去学得快、忘得也快的现象。
三、通过纠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每次学生练习测试后,过去都是教师评判打分,实行主体性教学后,教师要求学生互相评判纠错,指出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另一方面改变了教师单项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通过学生自创花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主体性教学的灵魂。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新点子”和解难题等。在课堂教学结构趋于多元整合的课程环境中,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资源。因此,教师不能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要把精力放在好的教学的“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在学生掌握了60种花型后,要求每名学生创新五种花型,能力强的要创新十种以上,这样既体现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五、主体性教学原则在餐巾折花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首先,认真贯彻发展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餐巾折花技能训练中由不会到会,然后由会到熟,由会之不多到会之较多,因此,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餐巾折花技能经常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注意分轻重,别主次,先抓基础技能的训练。第一阶段:从餐巾折花的基本技法和基础折叠法学起,严把质量关。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餐巾折花尽管品种繁多,千姿百态,使人眼花缭乱,但是仔细分析起来也有规律和要领,熟悉并掌握了这些规律和要领(餐巾折花的基本技法和基础折叠法),对学会餐巾折花的技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阶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50种杯花。第三阶段:学习10种盘花。第四阶段:自创花型。通过不同阶段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对每一个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充分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训练情况,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对接受能力强,拔尖的学生,在餐巾折花质量、速度、数量上要高标准要求,使他们尽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对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要循循善诱,耐心教诲,使他们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各得其所都有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要正视现实,积极引导,一方面既要看到学生对餐巾折花技能所产生的强烈动作要求和浓厚的兴趣,因势利导,做好餐巾折花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餐巾折花基本技法及基本折叠法与花型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重视基本技法、折叠法的学习。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建设型、管理型、服务型等高技术应用性型才为主,所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较为全面,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构建方面较为薄弱。而我国中职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而旅游业是一种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拥有很高的管理以及服务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的沟通交流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提出对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满足理论研究与现实的意义。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根据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立的新型课程,本专业以工商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等基础知识教育为主,主要是为培养从事国内外旅游服务型人才以及从事于旅游企事业和酒店管理的工作者。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专门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性人才,但是就目前的中职生教育而言,中职生所掌握的技能偏低,同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为迅速发展的旅游业提供旅游人才而设立的,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直接上岗的导游人员以及酒店管理服务人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因此,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强化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兼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现状
1、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不强
当今的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以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中职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欠缺,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旅游业是涉外性极强的专业,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尤其需要外语口语交流能力强,同时旅游业还是一个与形形的人打交道的行业,需要从业者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和与人合作的能力[1]。
2、教师的储备不足
旅游业是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的支柱型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预期的速度,因此我国在旅游专业教师的储备上没有做好准备,造成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缺失,结果很多学校采取“以次充好”的办法,将非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推上岗位,这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3、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滞后
我国大多数旅游学校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老师以教材讲解为中心,运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理念,知识没有及时跟更新。同时,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时,老师凭借固有的经验教导学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旅游管理的情况大相径庭,从而严重制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各占一半,纵观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有的院校竟然连最基本的客房和餐厅实训室都没有,这严重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影响学生的就业[2]。
二、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模式探究
(一)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快速入职企业的硬性指标。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主要依赖参与情景再现教学模式的锻炼。情景再现教学指的是学校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情景教学能将学生带入“现场”,通过现场出现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应急、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操作中,将理论知识无意中传授给了学生,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情景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旅游管理的实践操作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战的能力[3]。
(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的是使其能够顺利进入职场,同时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也会按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来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也让学生深切地了解到企业的需要,这将是学生的自我定位更加准确[4]。
(三)改善教学方法,突出旅游教学的特色
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明显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是一个应用型、实践型很强的专业,同时社会需要复合型、实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要培养这种人才,必须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改善目前滞后的教学方法。旅游业是一种服务行业,为此课堂上应有意识的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同时,旅游行业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综合型专业,注重学生的技能能力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比如开设外语口语交流课程,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等等。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对旅游业及其相关的人才需求急切,但是就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而言,其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造成人才浪费严重,失业率高。为此,学校应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创新教学模式,与企业建立好联系,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设置自己的教学方案,力争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知识综合型的人才。
【摘要】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改革过程的一些问题,提出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确定专业方向,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及从多角度进行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等建议。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改革
为了满足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改革势在必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方向所在。综观各高职院校的改革,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是关注的重点。笔者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专业意识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建议。中国
一、 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确定专业方向
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目前,在专业的设置上,旅游院校利用其优势,开设有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专业,但也有不少的院校只设旅游管理专业,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培养的是具有宽泛知识、在各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多面手”。
然而从学科的分支来看,旅游管理学科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风景区管理、会展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休闲娱乐管理、旅游行政管理等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而不应该是各行业都能用的“多面手”。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有去旅行社当导游的,有去酒店做服务的,也有去会展企业的等等。但从忠诚度来看,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经常换单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高,感觉不合适就换工作,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广却不专,似乎在哪个岗位都能用,但用起来又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旅行社需要的新手少,却有很多毕业生想进旅行社;酒店需要的毕业生多,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愿去酒店;会展企业的人才少,而会展专业的学生不多。
如何解决学与用的问题、解决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把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多个专业方向,按市场需要灵活、及时地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如旅行社方向、旅游酒店方向、旅游景区方向、会展方向等,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可以解决以上矛盾。针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情况,目前旅行社的员工趋于饱和,酒店人才缺乏,随着广西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设置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我校地处南宁,南宁市的会展业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会展人才和酒店人才的需求量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侧重点应在于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
二、 注重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所谓专业意识是指自觉运用本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其职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在从事本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具体内容涉及服务意识、自觉行为意识、竞争意识、服从意识与创新意识等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侧重于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专业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形成的过程较长,旅游专业意识的培养应从学生进校开始进行。
(一) 在入学时注重专业意识培养
入学教育的环节之一是专业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中既要让学生认识本专业,了解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学习环节,又要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领域有所了解,让学生喜欢本专业。同时,把专业意识培养的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注意自己的专业意识的培养,比如礼貌待人、人际交往等。
(二) 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注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意识是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养成可从日常生活做起。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缺乏服务意识。建议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为老师服务的班规,如每天都有学生做好值日工作,帮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等,日积月累,学生的服务意识会慢慢形成。礼貌待人是做好服务的前提,在教学当中,把礼仪相关知识教给学生,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在班级中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礼貌待人的氛围。有的旅游院校要求学生进校后购买统一的服装,要求上课统一着装,这也是培养酒店方向的学生良好专业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 按高职教育的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训练。按高职的教育要求,实践技能训练应占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教学当中,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了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视。转贴于中国
(二) 口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口头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如同服务意识的形成一样,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的训练。每一堂课的课前十分钟可用来进行口才训练,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将得到多次上台讲演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将大大提高。
(三) 以赛代训
技能竞赛是丰富和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能逐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中国
目前,旅游行业的技能竞赛已在各高校和企业大力开展。大力倡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优秀学生的参赛表现会得到相关业务单位领导的肯定和赏识,从而直接赢得参与企业工作的机会。
(四) 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校的旅游协会成立多年,一直以来是在旅游管理教研室的教师指导下开展工作。但近年来,旅游协会每年主要做一件事,就是协助开展科技活动月的导游技能大赛这一活动,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发挥其它作用。其实,旅游协会还可以开展多项活动,比如邀请专家举办与旅游相关的讲座,组织知识竞赛,组织协会成员到户外参加活动,利用协会会员的力量开展科研活动等等。通过组织活动,可以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会员也可以在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起专业意识,从而更加热爱旅游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教师把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的基本原理渗透到各门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其专业技能,专业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童金杞.浅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j].资治文摘,2009(1)
1、旅游管理专业内容划分过细
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学的整体配套水平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为低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容划分过细,使得学生兼顾的课程过多,无法充分的掌握课程内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有酒店、餐饮、旅行社、旅游物业、旅游交通、商务旅游与会展等方面的管理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有单一的课程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同时,教学还保留传统的模式,将大部分的课时花费在外语以及政治等一些基础课程上,大大占用了旅游专业的课时和大量的教师资源,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专业课程,无法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而在国外,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而是将该专业设置为接待管理学、休闲学等类别,注重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
2、课程制定不符合旅游行业需求
当下,大部分高校在制定旅游课程时,没有深入探讨整个旅游行业的需求,在制定课程时也没有邀请相关资深旅游人士共同参与探讨研究,使得课程的制定并不符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另外,由于在更改高等教育教学计划问题上,我国操作程序较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更改的课程很少,而且教学计划制定时间久,所以导致了旅游教育课程的制定长时间同旅游行业的需求不相呼应。同时,我国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在课程制定方面较多的受到原专业课程的影响,例如前专业是学习历史的学生,课程大部分以史学为主,这种因人设课的现场使得与旅游行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背道而驰。
3、教师资源较为薄弱
近几年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快,高校的教师资源显得尤为薄弱。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资源都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在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实践水平方面并不完全符合教师的专业要求。另外,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职位有限,在学历上有着较高的要求,普遍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学位,而大部分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基本上都是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在学历上又难以到达要求,这就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较为低下。
二、改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的措施
1、明确制定专业培养方向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我们应将管理型转化为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服务素质教育,培养全方位的旅游服务业人才。在旅游专业课程中,要着重增强实践、法律、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保障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备良好的服务素质水。教师在教育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培养学生的认真敬业的精神,有效的调节学生自我情绪的控制力,促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与外界交流时,能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以及计算机水平,有效的提高旅游行业的综合素质水平。
2、弱化专业方向
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思维转化性,导致学生的就业面以及知识面受到限制,抑制了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没有尊重学生本身的意愿。所以,弱化专业方向,给与学生广泛选择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合理的制定专业课程,降低固定专业课程的课时,从而保障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知识,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将旅游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效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学实践活动和选修课程。
3、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在制定专业课程的同时,要全方位调节专业课时、技能课时、实践课时之间的比例,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旅游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专业,要求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所以应该减少课堂授课,尽量以实践和模拟的方式进行授课,有效的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另外,尽量调节拓展课程体系,加强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中的教学比例,运用学术讲座的模式教学一般专业课程,着重增加学生的课外教学,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创新力。另外,也可以增加一些旅游职业资格职称等级考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促使学生全方位的掌握旅游专业知识。
4、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应该不断加强与国际之间的旅游文化交流,学习国外高校的旅游教学方式,有效的增强与国外旅游公司之间的学术交流、经验交谈,合理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采取“交换生”的模式,与国外优秀高校进行学员培养,打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的教学环境。
5、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在制定教学课程的同时,要将实践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可以将教学楼改造成教学酒店,以酒店管理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验旅游行业的职业要求和服务素质要求,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逐步优化实践教学的过程,降低学生单次实习的课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次数和类别,实施实习岗位交换的模式,以一实习一理论的方式,将教学模式交错展开,全面的掌握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综合素质水平。
三、结语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规格,实现矩阵
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改革、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发展趋势, 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优化培养过程,构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就成为其重要的支撑条件,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矩阵分析,并据此探讨了其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和模式
在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基础宽厚、特色鲜明、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总的框架下,我们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和本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为实现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在“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下,具体拟采取“233”模式,即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的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依据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的培养规格要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应, 其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整体上设置五大类课程平台和2个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3个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五大类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一)五大类课程平台
1、通识课程平台
依据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健康、民族理论与政策、应用写作。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识课课程还要求学生必须选满10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类的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主干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服务管理等课程。
4、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基本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了旅游管理的主要基本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一个教学环节,其课程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等3个方面的实践课程体系所组成,相关的主要实践课程主要有导游业务课程综合实务、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旅游管理“六个一工程”实务等实践课程。
5、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该课程平台主要基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技能拓展、创业实践、读书阅览、等级或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活动,最低需取得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考核办法详见《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每学年由二级学院按教务处要求组织学生申报、登记、公示一次,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据此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模块主要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二设置。依据现有学生的要求和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主要课程模块主要由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和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
1、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是在同时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课程体系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凝练学生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个性模块课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方向课程。依据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意愿,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其中,旅游企业管理方向开设的课程体系主要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行社操作实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礼仪、会展管理、会计学、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文化、客源国概论等课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放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旅游美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图件设计与制作、会计学、生态旅游、旅游法规、旅游摄影、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策划、旅游景观设计等课程。
2、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而设置,以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为例,该方向设置了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性课程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性课程模块等3个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打算可从模块中选择学习需要课程。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我们的培养特色定位于: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具体措施为:
1、构建“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下的“233”培养模式
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可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设置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限选的个性模块和专业口径拓展、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三个任选的个性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通识课选修平台、个性发展任选平台、课程实践任选平台,在拓展学生发展领域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相关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构建选修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注:
本文为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重点教改项目: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JY006)研究成果之一。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这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体,职业教育主要体现为技能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中最有特色的内涵。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是在江苏省扬州商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该校最能体现高职特色的专业之一。该专业目标是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能从事旅游基层管理、独立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主要教学形式这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保证,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制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
旅游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三大板块组成。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前提而设置,专业课强调职业基础素质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实践性教学要改变过去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例如我校设立理论课时为42%,实训、专业岗位实习课时为58%,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除单独制定总体的专业技能等级目标及实训课程的实训计划外,还在涉及实践环节较多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单独列出各门课程的课堂训练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指出某一课程及该课程涉及的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样,不仅确定了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而且还有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内容包括各个阶段的实训目标、训练内容、考核标准等,有利于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将其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尊重人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实现理论升华,形成一种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循环模式。整个实训体系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大部分专业课有课堂实训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谁的责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案例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案例教学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2)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类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外部条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企业事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尤其是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2、实训课的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教学与普通文化课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学生的操作训练是从模仿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分解动作到连贯动作,由单一动作到复杂动作,在模拟实验室内教师的指导、示范下练习。如果教师指导、示范不准确,没有巡回个别辅导,将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好技能。
我校的实训训教学一般采取如下做法:
第一,老师先理论讲授操作的程序和要领或要求学生课前事先预习,老师以提问或抢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操作的程序和要领。第二,操作示范。技能教学中,指导教师严格按程序和要求采取分步骤示范,使学生从这种规范和固定的模式中学好操作技能技巧。第三,通过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景点的讲解,组织学生观看,对某些难解、精华部分可通过反复播放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进行模仿操作,这样学生容易掌握,训练效果较好。第四,指导老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评。第五,规范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是技能教学中的最后一环,是检验学生技能是否达标的重要手段。为了鞭策、督促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制”,即学生除需要有一张毕业证书之外,要求学生获还要有多张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如“导游员资格证书”、“调酒师证书”、“中级烹调师”、“营养师资格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按照实纲的要求,学习、观察、分析问题,虚心向老师和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请教,并整理在实习报告中。
3、认识实习,巩固基础知识。
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我校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一是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如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二是在假期安排课外集中实习,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4、生产实习,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生产实习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实际,感受现实。其主要的实习方法主要是校外实习。我学校与一些大的旅行社、酒店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校外生产实习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旅行社或酒店主要岗位的实习、管理实习,企业和学校共同评价、考核学生实习成绩。其重点应放在对具体岗位技能的掌握上,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达到直接上岗的要求。达到规定的技能标准外,还需要在主要管理部门实习,掌握各部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成为知识型、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为了保证实习效果,我校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确定实习人员、确定实习地点、委派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动员、发放实习指导书、与实习单位联合制定实习培训计划、实习带队指导教师现场讲解、中期总结考核、学校、学生及企业座谈、综合实习评估、实习论文总结与讲评、实结等环节进行全程、全面和全员的控制与管理,以保证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学走上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
四、师资队伍、教材、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条件
1、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双师型”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我校将其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各大院校仍存在不足,仍是制约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具体表现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数量达不到要求(教育部的规定,高职学院的“双师型”师资应占到专业课教师的80%以上);在教师结构上存在着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在管理上重数量和形式,而轻质量和实质;、在职称评
定上重论文和研究,而轻教学和应用;在培训上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为解决以上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如下措施:
(1)积极引进,充实教师队伍。在师资引进中,要突出教师的“应用技能”这一重点,严把“能力”关。(2)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任兼职教师,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3)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4)努力培育合作式的“双师型”教师集体——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有完整育人功能的师资集体。(5)利用假期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6)建立“双师型”教师科学的考评体系。
2、教材建设
作为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目前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很少。当前高职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材的编写匆促;二是编写人员缺乏;三是高职教材大多数以本科或专科为依据,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以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造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大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管理力度;聘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编写既重理论又讲实用的专业教材和高层教材;编写时注重素质教育;做好高职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专业或实践课教材,可以先由各校自编教材。
3、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同样是职业技能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了刀刃上。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有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形体、古筝、茶艺、插花、美容化妆等几个实训室。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本文主要从能力和素质等层面来分析“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和旅游管理专业队伍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研究出适应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发展要求的师资培养的多种途径。
关键词:
中职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能力素养现状存在问题培养
1“双师型”旅游专业教师的能力素养
新时代的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的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素养。
1.1掌握中职旅游专业现代化的理论同时兼具教育实践能力
“双师型”专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活动,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能力,还应跟上现代化职业教育步伐,谙熟中职旅游教育专业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此外,还应积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及拥有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
1.2拥有此专业前沿的理论知识
中职旅游“双师型”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理论水平,积极参与本学科的科研工作,争做学科带头人,如具备旅游相关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通过互联网或者现场参加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成果,让高理论水平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
1.3具备较高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能力
旅游专业“双师型”的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和临场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临场教学、动手实践、亲自示范,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此外,能够带领指导学生获取各种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能够不断获取掌握最新本专业相关就业岗位的操作技术。
2“双师型”旅游专业教师发展现状
2.1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人才
缺乏专业师资尤其是缺乏“双师型”师资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如许多中职学校缺乏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
2.2“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合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集中体现在:青年教师少,中年教师多;低职称教师多,高职称教师少;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老师少。如文化课老师基本不参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
2.3“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整体基本素质是好的,虽然有一些极为优秀的教师。但同时也应看到,师资素质也还存在待提高的方面。
2.4“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
相当一部分“双师型”教师只是持有两个资格证书而已。相当一部分老师还抱有错误思想,“单纯”的认为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就是达标的“双师型”教师。导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来取得各种证件,如教计算机的、教语文的拿导游证等等,造成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后果。
3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双师型”教师有多重标准,不统一
当前,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存在多重标准,这种标准上的不统一造成对“双师型”教师的错误看法普遍存在,校领导和教师个人不再注重提高专业技能,中职学校也不再重视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因此,造成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下滑,降低了整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养还满足不了中等职业教育现展的需要。
3.2专业课教师自身的原因
部分中职旅游教师不重视专业知识素养,自身才疏学浅,另外,该专业教师的职业薪资不理想,或者学校对专业教师的奖惩机制不合理,奖励机制落实不利,从而造成部分教师消极怠工,不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对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手段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效利用。
3.3教师培训环节薄弱
近年,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因此也日益重视针对中职教师的各类培训。但是培训模式单一,名额有限。学校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具有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规范的管理方法。
4对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4.1到高级别的星级酒店或者旅行社企业实习锻炼
首先是轮训:以半年或一年为一周期,前往县市或者省内高级别的酒店或者旅行社,可以任一定职务、挂职锻炼或进行相应部门的基层锻炼,对教师接受新的服务理念、了解新的服务动向及程序都有很大的帮助。然后是多去企业学习锻炼。学校可以鼓励教师申请去现代化企业学习,教师通过在企业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素养。如根据企业需要,做旅游服务、形体训练等专题培训和安排设计旅游推介会等。最后是教学实训模式。学校采取鼓励机制让旅游专业的老师或学生引进对外经营管理,大力实施“企业进校、校进企业”的模式,学以致用,强力打造“企业建在学校,课堂设到企业”的新模式,切实推进教学实训模式的开展。
4.2开展校内技能集训
旅游专业教师间每学期进行一项专业技能方面的大比武,比如第一学期中餐摆台,第二学期西餐摆台,第三学期导游讲解,第四学期才艺比拼。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
4.3积极参加新秀评选、课程改革,提升专业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县市教坛新苗、新秀、学科带头人等活动的评选,以不断提升自身乃至整个学校的旅游专业的教学水平。
4.4引导旅游专业教师参加旅游行业协会或论坛
比如参加国内城市间甚至是国内外城市间交流的旅游协会等,不断了解旅游行业协会的新动向,使自己在专业技能素养和行业思想上处在行业发展前沿,跟上时代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
4.5组织教师参加行业考试
旅游专业的教师要参加服务员考评员(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导游考评员(国导、海外领队)以及星级饭店考评员等考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