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吴东平
江西省贵溪市冷水中心学校 335413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意境想象和情感领悟能力,体会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传承中华优秀古诗词文化,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引言
古诗教学的意义体现于让学生在朗诵古诗中形成高尚情操,在理解古诗时领悟中国文化,在情感体验处了解先人情怀,在学习古诗后热爱古典文学。同其他文学教育一样,古诗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勿拔苗助长
一、注重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
在我国一个优秀的人才不只是指一个人学识的高低,还包括一个人的情怀,智慧以及思想境界等多方面因素。而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包括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怀等在内的多种条件,来培养优秀的学生。在任何一首古诗词的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单个字词的意思,还需要感受诗人在写诗时的心境、情怀以及情感。进而培养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的感知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将小学课堂与社会相互联系起来,将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偏向生活化,引导学生从过去走向未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收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古诗词以及不同诗人对于同一意象的古诗词进行对比赏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心境。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及魅力。此外教师要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天性,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加强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赠刘景文》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词中的意象,结合作者的写作手法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境和情感。因为诗人在写诗词时,通常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不同的意象之中,所以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分析意向及写作方式,表达技巧都十分重要。经过多次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学会足够的意象特点含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其他的古诗词。在诗人的眼里,任何一种花草树木,大海河流都能够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可以从《游子吟》这首诗词的意象中体会到作为母亲的不舍和无限的关心。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有喜悦,有不舍,有忧愁,有想念。每个字词中都流露着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才能够逐渐真正感悟。《浪淘沙》中,诗人仕途失意,不受重用,尽管多次被贬,却一直不畏权贵,而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表达了诗人依旧向往田园生活,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点出刘禹锡对于田园生活的渴望还要点出对于权贵的厌恶。适当的讲解后,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讲老师听的模式,用来检验教师的授课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听懂。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以加强学生听课的专注度以及对于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为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李白《望天门山》这一首古诗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授课。首先这是一首对于大自然风景描写的古诗,学生对于李白这位诗人并不陌生,那对于这首诗的讲解就一定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地方。在新课开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诗中天门山和楚江美景的视频或者请学生欣赏天门山和楚江的照片,并向学生提问“这些视频和图片看了感觉怎么样?”学生对于实际美景的感知肯定是具体的,学生肯定会说“壮阔”“雄伟”“漂亮”等这些简单的词,且能直观表达看法的词语回答教师的问题,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而此时,学生借助另外一种方式已经在无形中认识到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教师在授课前已经给了学生一个关于诗中美景的具象表达。这首诗的教学此时就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借助各种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天门山和楚江美景的认识,可以让学生画画、写作等,再收集学生的作品来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之后就可以进入正题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千年前的李白对于天门山和楚江也有和同学们一样的赞叹。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表达的吗?”这时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此时也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也就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教师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文本的类型、篇章结构、情感表达的方式和体裁等进入深层次剖析,聚集不同特色的思维方法,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这些思维习惯,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让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也能给学生带来竞争、接受、体验等不同的学习体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会使课堂氛围更浓厚,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丰富,其语言思维也会快速增强。
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课堂中,这首诗主要传递的是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其中“异乡”二字就能让学生直接看到这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句。但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首诗的表现风格、思乡情感,就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多角度来剖析这首诗词。其一,教师运用对比法,与《泊船瓜洲》《静夜思》等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分析,看这三首诗词在表现方法、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点,学生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其语言思维被完全激活。
结束语
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变得活灵活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并自愿投入古诗文学习的行列,此时教学目标已经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实现。
参考文献
[1]魏智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探讨[J].天津教育,2020(11):107-108.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已占据着语文教育教学中核心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科学途径和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形成一些惯有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耐心给予学生必要的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意义
素养是指一个人品德修养和素质的体现,素养包括的范围很广,比如:个人的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水平和能力等还有为人处世的能力或技巧、对人的态度或情谊等多种方面都可以统称为素养。小学语文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比较稳定的、基础的、适合当今社会和时展要求的语文素养,学生能够必须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这些基本素养表现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格魅力得到修养。这就要求当今教师能够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阻力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为宗旨而进行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一种培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我们可以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两方面作为切入点来进行语文素养的引导,顺应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培养,从而能够更好、更快、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程度的限制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升学率的压力
升学率的压力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和绩效评比等。所以有些教师就不得不用“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来评估学生的成绩,从而提高升学率。使学生对枯燥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失去原有的兴趣,进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小学语文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
1.具备必要的语文知识
当人一旦离开知识的怀抱后果是不敢想象的。在小学阶段,教学中主要以汉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方法、常用的段落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基本的阅读写作方法等知识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师要对以上内容进行适时恰当的引导,让学生主动自学、乐学、研学,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准确合理的培养学生小学语文知识能力的素养。
2.积累语言能力
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能力培养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摘抄出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等,使学生在长期积累和生活经验中收获许多新的词和句子,从而能够使学生能够拥有自己的“小题库”。这样不H能够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认知程度和背诵能力的提高,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阅读课外读物感兴趣,最终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好习惯。
四、小学语文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1.利用情感体验教学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情感交流和表达的学科。从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学习内容能够体会到,语文学科是情感表达和生活经验引起共鸣的过程。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设疑入课,让学生阅读全文后进行解疑,使学生理清关系中,体会到小蝌蚪和妈妈的情感故事,从而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而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2.延伸课堂教学知识,使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当今教育下新颖的教学模式,它能够通过同伴之间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同学之间能够相互进行学习和进步。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理解的知识和掌握程度分享给其他学生,大家团结互助,各抒己见,共同进步和共同成长。例如:教师在讲《四季》一课时,先交流已知生活知识,再分组讨论,接着画四季,最后代表上台讲。这样的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拓宽自己学习语文知识的思维模式。
3.学生才是教学中真正的主人
语文素养的教学有时也可以被看作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和教师对外界事物采取探索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例如:在讲解《春天来了》时,可将此课改为课外活动课,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孩子们零距离的与自然触摸,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发现进行探讨,最终得出呵护、保护大自然的建议。使学生在触摸、观察、发现中学会语文知识,最终形成语文的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学生的内心和情感入手,从而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所以,培养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使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教育发展中势在必行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唐珊.试论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6,17:39-40.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 全新变革 职业能力
引言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针对性,侧重于帮学生引导和把握社会就业市场,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环境下,高职语文教学正处于转型、创新阶段,语文属于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教育学科,体现出人文性、工具性以及审美性,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如今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市场就业环境下,以往的高职语文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不能给学生提高良好的职业竞争优势,同时也制约着高职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如此迫切的形势下进行高职语文教学的全新改革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一、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全新变革高职语文教学侧重于帮学生引导和把握社会就业市场,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当下高职语文教学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一,缺乏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如今有很多学校和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思想和观念上,认为语文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文化课程,有的院校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完全没有给予重视,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甚至就没有开设语文课程,这些都是没有意识到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表现。实际上,语文不单单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同时语文也是一门技能型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是满足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的重要途径。
第二,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形式落后,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学方式古板老套,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学生缺乏语文应用能力。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而现实当中有很多走出校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市场存在很大的矛盾。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结构方面,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参与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就当下的实际情况分析,有很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招聘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距离,尤其是学生在接人待物、面试技巧等方面都表现得不是很理想,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写自荐信和求职简历仍然有难度。
第四,高职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任何阶段、任何学科的教学,教师资源都是最基本的保障,它直接影响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语文教学的师资结构不够健全,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和时代的前进步伐相一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高职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需求下的全新变革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对大学语文课程还没有正确的定位,普遍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想法。虽然近年来通过专业教师和相关学者的不断努力,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建议和实践方案,但从实际的教学成果来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没有表现出很大成效。
大学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教育和文化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对提高国民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其实大学语文更多注重的是人文教育,主要是对审美性和人文性的体现。人文教育的形成和提出是因为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并存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谓人文教育是指以文为手段,以人为目的,开展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主要包括内容,其人文精神为教育核心,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主题,以意义追求为导向,以文化建构为底蕴的生命体现、确立和发展法则。在传统的语言教学当中,语文一直被当作一种工具,使语文教学长期陷入误区,教学当中往往比较重视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写作方法、写作特点以及字词讲解等等,而忽略了对作品的整体解读,体现不出文章的整体意境,这种情况下对所谓的语文审美性和人文性也就无从谈起。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利用自然科学以及地理科学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联想和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追求生命意义中掌握为人处事的原则,这是语文教学自身具备的不可替代的优点。
(二)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语文实际上不仅是一种文化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课程。在大学的语文教学中,语文仍然被划分到基础课程范围当中,虽然这体现了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但太过注重语文的基础性往往会淡化和忽略语文的技能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高职院校要把语文当作一门同时具备基础性和技能性的综合学科,并注重其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习作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职业语言能力,提高学生对外界信息的判断、分析和应用能力,这些都是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参与就业竞争的基本技能。高职语文教学要实现语文的技能性教学就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摒弃以往的语文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语文教学体系。
第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大学语文为核心基础进行延伸,培养学生读文字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筛选能力。通过对国内外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化的内涵和精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和文学品味,促进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第二,在语文听说教学中,可以开设英语口语、商务口语以及演讲口才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言听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是每个公民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对人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以及智慧的综合体现,是获得成功事业的必要条件。
第三,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适当开设一些文学写作、应用写作以及商务写作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可以不是文学人才,可以不会写文学作品,但一定要有写作生活和工作当中实用性文章的能力。
(三)实施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语文评价考核制度
在传统的语文评价考核模式中,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是主要考核内容,只是侧重于学生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的评价和考核,没有对听说读写方面引起重视,这种陈旧的语文评价考核制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职业能力需求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更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转变当前的语文教学评价考核模式,结合社会上的职业岗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考核,帮助学生打好职业技能基础,加强职业能力方面的培训,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第一,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考核模式。把以往以知识考核为主的语文考核模式转化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考核模式。以往的语文考核模式,语文知识是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没有意识到评价学生听说写能力的重要性,进而使整个语文教学和学习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高职语文教学的评价和考核要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变,考核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第二,社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以往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是以学校考核为主,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观点以及自己的习惯爱好以书面形式进行考核命题,这种形式的考核存在一定主观性,整体上缺乏准确性,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学校考核和社会考核相结合的实施语文教学的评价考核,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在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同时,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不仅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能让学生获取多方面能力的技能性课程。尤其是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高职院校一定要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从根本意义上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职业能力需求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和探讨对高职语文教学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山.以就业为导向理念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职业,2010(03).
[2]吴洁菲.高职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探微[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9(02).
[3]林鹏,曲华君.从职业倾向看高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J].中国培训,2008(02).
[4]谢祁,林慧.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倾向分析及开展就业指导的对策[J].职教通讯,2005(09).
[5]陈硕.高职生所学专业、职业选择与职业倾向一致性研究报告[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 .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 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3
高等职业教育其教育性质综合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导向型的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培养;以就业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实践为教学重点,以技术应用为课程目标,学科设置灵活,适应市场需要。人有多种能力,其中职业能力是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和社会生活的最重要能力。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还影响到高校的就业竞争力,而对职业导向型的高等职业学校来说,这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将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直接衡量标准。
一、高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虽然高职教育是职业导向型的教育,但是语文教学属于基础素养培养的一部分,是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基础,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高职语文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职语文教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利于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而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了高职语文教学课堂的针对性和目标导向性,使得学生在提高母语应用技能的同时,也强化了职业能力;同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高职语文教学课堂带来全新的教学方式,改善了语文课堂被边缘化的现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二、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无论从哪方面看,高职语文教学都不应该被荒废。然而多年的教学活动中,却发现当前我国高职语文教学课堂问题重重。
(一)学生语文基础水平不一,学习兴趣不足
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入学时的基础水平差异较大,这也为高职语文课堂带来了困难。
(二)高职语文课程职教特色不足,脱离高职培养目标
目前的高职语文课程职教特色严重缺乏,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思想,以文化教化为主,缺少相应的人际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缺乏教学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也脱离了高职语文的核心教学目标。
(四)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化,填鸭式教学质量欠佳
据听课调查,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仍旧以传统的教师主讲为主,教学模式单一,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学的学生来说就是中学语文课堂的再现,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反感情绪。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对策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指导,从多个方面深入探究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面向高职教育规划,重新定位高职语文课程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改革高职语文课程首先就应该对高职语文课程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要在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宗旨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定位。因此,高职语文课程在定位时既要关注其基础性,又要重视其实用性。
(二)根据能力培养规律,进行高职语文课程专业化模块设计
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还要根据能力培养规律,进行高职语文课程专业化模块设计,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导向下,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专业性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化模块的设计应该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为不同职业导向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能力培养计划。
(三)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加强高职语文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通过加强实践活动设计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是改革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关于高职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建立语文教学仿真实验操作平台,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操作、自行管理、自行\作的专业化工作室。
(四)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考核方式作为激励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将是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建议高职语文教师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通过学生平时讨论的参与度、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外相关比赛的参与和获奖情况等多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切记不要单凭一次成绩评价学生。在考核形式上,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设计不同形式的考核,让学生自行选择。
(五)加强合作能力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分工变得越来越细,项目的完成已经不能只靠单个人的力量,因此,加强合作能力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教学过程的开展也需要进行合作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然后将教学问题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而将任务落实到个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六)加强课外活动拓展,构建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外活动拓展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也将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注点。面对大多数高职学校语文教学课时有限的现状,拓展课外活动无疑是一个创举。这样既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7.
一、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主要如下: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体制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国家所培养出的人才,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却缺乏实践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且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存在低下的现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下,不断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时代教育对现代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传统应试化和灌输式的知识灌输模式,难以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只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忽视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功能,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功能,这对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渗透的现状
当前,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人文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严重缺失,主要如下:首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缺失。对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一门心思地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是广大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忽视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教师,资历浅,人文素养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教师自身缺乏人文素养,从而极大的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其次,过于模式化的教学,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过于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人文素养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从而使得高中语文的人文精神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彻底该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强化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不能忽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教育目标。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不断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奠定基础。
1.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般而言,教师的人文素养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产生的榜样作用是极大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为实现人文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学会自律。这种自律是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和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并将这种阅读的习惯带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也热爱阅读。从根本上讲,这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一种感染,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其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身的教学进行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对于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实现良好的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渗透良好的人文教育理念,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3.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人文光辉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特征培养策略
现阶段,我国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从“三维目标”逐步转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选择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但是语文核心素养一旦形成便会慢慢积淀,伴随一生,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文章针对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特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即个体在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中,对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是在个体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核心”则是关键而不可或缺的。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道德品质,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等,是一种普遍的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使人们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而去适应时代的需要,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并去适应不同的不可预测的情境,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动态性和终身性。一,基础性。无论什么课程,学生只有能看懂文字,理解题目的意思,才有可能去完成它。语文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以及长期的积累,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二,动态性。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积累起来的。论语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在一定教育阶段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一个又一个教育阶段的飞跃,只有不断阶梯式地学习,才能不断丰富、拓宽知识,才会让一个人的学识、阅历、能力、价值观等不断丰满。三,终身性。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到遣词造句,到文辞飞扬,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再接受着语文的教育。语文核心素养则是一个人在不断积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持续长久的能力和习惯,而将其不断运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种最根本的素养。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道路。而语文教育核心素养则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为了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培养,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在教学管理上有绝对的权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一些有创新性的见地用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地训练,简单重复地死记硬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将语文教学融于生活,融于自然、融于社会、使学生在自我生活中选择性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二)重视阅读
语文课程中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生重视阅读,阅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内阅读,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潜心阅读。其二,重视课外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习惯就是素养。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佳作,更需要重视国学经典阅读学习,如《大学》、《孟子》、《中庸》、《论语》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扩大课堂化教学的外延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其组织策划、互助合作、分析交流、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创建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
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如虚实情境、观念情境、社会情境以及生活情境等,能够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讨论、思考以及阅读等,发散学生的思维,对问题情境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赠汪伦》,诗词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汪伦对李白的真挚友谊,这种浅显的问题,学生们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上来,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无情”。然后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汪伦早不送、吃不送,偏偏这个时候送”,这种真实的情景和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的思考,对两人的友情展开丰富的想象。此外,通过实施探究性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从课内外阅读、个性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知识的积累、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从启迪反思、开阔视野等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外延,更要从教学方式上矫正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通过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勇.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32):155.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71-02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根深蒂固,遏制了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不少小学将分数视为学生考核的唯一标准,教师的相关系列教学活动也以知识灌输为重点,忽视了学生内在品质的养成与提升,最终导致语文教学实效不高。语文素养综合体现了学生听、说、读、写、用等几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础。新时代,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重新定位素质教育发展航向,关注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1 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需求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趋势的影响下,语文素养作为学生内在品质的基本构成,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培养中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档位层次,并经过系列教学创新改革之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纵观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情况,其与现实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
1.1 价值
语文是我国小学义务教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其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转化能力,继而为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提供服务支持。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促进学生提高整体学习实效的重要手段。同时,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期,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还比较懵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形成体系。在这个特殊的成长时期,加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认知世界,并有利于其内在潜质激发,进而使之在全面发展中大受裨益。此外,信息化时代环境下,社会对教育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鼓励学生了解知识背后的文化,强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重在摆脱应试教育阴影,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普泛化发展的基本体现。由此可见,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有着十分巨大的潜在价值。
1.2 问题
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渲染,很多小学语文教学教师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仍然强调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进而影响了其参与兴趣,导致语文素养培养实效不高。这种教与学脱离的状态,显然违背了素质教育以生为本原则,语文教学内容、方法等的滞后性,遏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利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尤其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接踵而来。部分小学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或提高升学率,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高分期望,更是加重了应试教育色彩。与此同时,折射出的一个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问题是,评价机制不尽完善,单纯地以分数论英雄,势必会误导学生学习观念,致使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现象严重。究其根本,造成上述系列问题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执教理念、教学机制以及家长认知等,应有针对性地予以改变,重塑语文素养培养环境。
2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对其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应得到高度重视。作者基于上文的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转变思想观念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参与者、实施者以及推动者,其具备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了工作成效。新时期,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已然成为了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其中,师资专业化不仅仅是指知识结构专业化,还包括业务素质及能力专业化。对此,小学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促进业界研讨活动,及时传达素质教育精神文化与理念原则,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服务意识,分享成功教学经验,并督导他们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去。同时,小学还应制定完善的制度化文件,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及要求,进一步量化高年级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等工作项目,体现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此指导和推进相关教学升级发展。此外,小学还需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对话交流,优化家庭教育辅助服务,转变其对教育发展的认知,树立他们正确的学生全面发展意识,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2.2 优化课程内容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实施工程,需在简短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知识、情感、思想的灌输,无疑是对教师的巨大考验。教师要注重课程设置优化,深研语文教学教材,并依据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调配时间和整合资源,以期达到最佳成效。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前情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比演示圆明园毁灭前后的真实场景,将学生引入到历史的长流当中去,以此激发他们内心情感思绪的波动,并要求其通过详细的语言表述出来,进而加以点评和指导。如此,把教学与生活、历史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解读和掌握,又有利于增强情感渲染色彩,树立他们正确的认知观念。同时,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是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值得提出的是,高年级语文教学内容设置不应局限于教材上,还应重视生活、网络、历史等背景知识资源的渗透。
2.3 导入游戏情景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事实证明,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情景是兴趣发生的重要阵地。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导入游戏情景,在良好的兴趣影响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具体而言,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情感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尊重其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和开发游戏教学项目。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任务、目标等要求,创设游戏情景,融入学科知识,继而组织学生实践。例如,在《孔融让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还原故事情景,并让学生将其中隐含的思想情感演绎出来,增强其主观体会。在此过程中,为了维护课堂秩序,提升教学实效,教师应明确游戏规则及内容,如此也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一种考验手段,并藉此做出引导或启示。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时下热播的动画故事,补充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将娱乐与学习结合起来,养成其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3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十分重要和必要。未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语文素养培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将日益凸显。因此,作者希望业界同仁更多地参与相关研究,认真总结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深化语文素养培养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实践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兆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427.
[2] 林春花.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培养之探究[J].亚太教育,2015(9):22.
【关键词】陈继英;人生语文;大视野;大构建;大实践;大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123-02
最近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的新著《语文教学的战略思维与艺术》,这部书内容厚重而大气,高擎起“人生语文”的大旗,彰显了语文教育的大境界。
其境界之大在于大视野。诚如陈先生书中所言,当今语文教育功利化泛滥成灾,教学和评价都在围着考试转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多数教师打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旗号行“应试教育”之实,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为应试分数而教,为了0.1的平均分师生们也得拼个死去活来,语文教学完全沦为考试的附庸。对于这种短视、功利的语文教学现状,对于这种连教育教学常识都被社会挤压的现实,陈先生站在战略的制高点,把目光聚焦于为学生人生长远的发展为目标,并从人生发展的角度观察思考,“人生发展需要什么语文能力,国家需要语文学科为未来人才培养哪些能力,人才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怎么形成的,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他以语文研究专家的敏锐洞察力,发现当下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缺失的是对学生人生发展智能和精神境界提升的重视与引导,缺失的是对语文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缺失的是对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认识能力的重视与培养,缺失的是对学生实际语文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视与培养,缺失的是对百分之八十多的学生基本阅读和基础写作能力的重视与培养,缺失的是对学生这一群体学习语文的特殊心理与规律及其个体差异性的重视与研究,缺失的是对中华经典文化名著阅读的重视和有效阅读方法的指导与研究”, 而这些正是人生与人才发展最需要的素养和能力。陈先生正是以语文教育的大视野提出了“人生语文”教学理念,“明确了语文教学要从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视角实施教学,注重从人的语言、思维、文化、精神等人生发展所需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实施教学,丰富人生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突破了语文教学与学生人生体验隔离的现状,打通了语文与人生密切关联的路径,为语文教学实践注重人生智慧的启迪起到了奠基与导航作用”。如此看来,较之那些围绕着高考转悠的所谓“教学改革”与仅限于一招一式的“技术化研究”,“人生语文”直抵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陈继英先生的语文教育大视野。
其境界之大在于大构建。何谓“人生语文”?陈先生诠释道:“人生语文”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从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它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体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书探究、言意互转,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目标是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5种能力,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和精神根基。为了使“人生语文”得以贯彻与实施,陈先生将语文素养培养途径细化为5条:一是通过语、修、逻、文、字、词、句、篇的教学训练,夯实语文知识基础,培养语文读写基本技能;二是通过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语文智能;三是通过读写互动探究、专题阅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道德观、价值观、责任感,并提升理想、精神境界等;四是通过学习习惯和运用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情趣,形成终身学习的语文能力;五是通过对经典文学文化作品的阅读和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创造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并提升文学文化素养,提升人文精神境界。他还研究制定了语文的教学向度与策略,如文本内容解读的“尊重学生的初始阅读与体验”“再现与还原”“披文入情,入境通情,出文悟道”“知人论世”“注重思维训练”等向度与策略,语言教学的“联系语境咬文嚼字”“联系作者思路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其声,品味其形”“品味语言的反复呼应”等向度与策略,学习方法的“读书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训练与指导”等向度与策略,还有文化教学、精神教学等方面的向度与策略。在此基础上,他又构建了“三面一思八课型”的教学模式:“三面”,即文本层面、生本层面与精神文化层面;“一思”,即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八课型”,即导读型、导练型、自读型、拓展型、探究型、创练型、测练型与展演型等八种常用教学类型。并且以大量的实例展示了人生语文教学的艺术与方法。通观全书,可清晰地看到“人生语文”从宏观到微观、既形而上又形而下的大构建。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因为语文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及其丰富,所以在高中生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必然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可以?f,语文素养是学生融入社会并得以发展的一种条件,是促进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素质。基于此,本文就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结合自己的经验,浅谈一些观点,希望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旨在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事无大小,一定要做到细心,因为学生只有把身边的小事、细节做好,将来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不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对于生活中的细节,很容易忽略。另外,还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好的习惯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础。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教学的精辟论述,“不教”讲的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靠养成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从点滴抓起,从细枝末节处着眼,在细微处落实。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更要善于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具有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逐步养成。学校靠教师,家庭靠家长,社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多方面的通力合作、相互促进,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不至于使不良习惯滋生蔓延。
三、注重朗读训练,培养语文语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是基础,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读的训练。朗读可以使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朗读诉诸口,而手、眼、耳、脑并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因此,我们在朗读时要声音洪亮,要有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语言的磨炼,情感的熏陶,它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朗读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读无法熟悉文章,不读不能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不读不能感悟文章的灵魂所在,不读更谈不上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洗礼。教室没有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称之为课堂,没有声情并茂的语文朗读就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范读课文,有时还配之以音乐。在朗读中,让学生领略《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感受《我有一个梦想》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滕王阁序》的描写,感受《登高》的气势与胸襟。教师适当的范读与引导能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四、重视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重视字词句篇的常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心灵需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与新课程理念严重背离。
1.创设氛围,整体感知
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体会、去感知。很多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在一定的氛围中通过朗读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文学阅读的方法很多,整体感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应该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分析、结构的整体把握、美好情感的获得等。鲁迅小说的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此我进行了整体认知的教学。比如,《药》这篇课文,从结构上看,它有两条线索,一是华老栓买药给儿子治病,二是革命者夏瑜被杀,连接这两条线索的是人血馒头,学生把握了这两条线索就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情节;就课文的基本内容而言,课文写的是华夏两家的悲剧,实际上是批判着的不彻底性。学生整体感知了作品的内容,理解把握人物的形象就有了基础,环境描写也就有了根基。因此,对作品的整体认知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熏陶感悟,净化心灵
文学教育在于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如《我与地坛》中“我”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材料。优秀的作品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加强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修养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营造语文教学美的意境来鉴赏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心灵得到升华。名著阅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可以从中尽自己最大可能地了解名著、理解名著,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