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

第1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读解;必要性

语文课程作为初中教学中富有人文内涵的知识性学科,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新评估传统的语文教学价值观,去粗取精,用发展的眼光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目标。而文本读解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才行。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读解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长期以来只片面地追求“一元读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依靠教师,在理解课文时几乎都沿着教师预设的问题而行,使得教学文本读解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造成了片面性与单一性的思维逐渐形成。

1.文本读解是对教材的要求

教师在帮助学生训练运用语言能力之前,需要对文本进行理解和疏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教材,做好文本疏解工作。虽然教材不会自己说话,但是教师可以把它所有表达出来的思想描述给学生听。特别是语文,它是一个国家母语学习的载体,承担着历史的重任,对于创新的要求就应该更高了。语文教材应该与时俱进,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传达思想,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果语文教材落后又枯燥,书本上的东西用不到实际生活中去,会影响学生对母语的喜爱,这样不断地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很严重的

后果。

2.文本读解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文本读解是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教学语言重视的表现。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的课堂形式和体态语做好文本解读的工作,以此对学生发挥强烈的感染作用。比如,在学习《皇帝新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文本读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合理的改编,通过话剧等趣味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中,使之对文章的思想和精髓有深刻体会。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备课工作,创新地设计课堂,通过文本读解使课堂效果收到预想的效果。

3.文本读解是学生对语文课文深入理解的前提

学生要写学好语文,就需要重视对课文的文本读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内外的锻炼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读解能力。只有在理解文本的情况下,学生才能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从而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父爱的诠释,在充分做好课堂文本读解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表达亲情,比如,给父母洗脚、帮着做家务等等。这样,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真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读解的培养现状

首先,在新课改实施后,许多学校普遍存在不适应的情况,这使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读解环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比如,教师把持不好新的教材内容,使课程标准和要求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导致教学焦虑。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思维变得固化;另一方面是与过去的语文教学要求所不同,新课程的标准比较宏观,且语文实践部分的内容变化多,使得部分教师无所适从。再加上多数语文教师无法准确把握课程的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迫于无奈,便只能通过单一的讲述方式做做表面功夫了,无法深入文本进行读解。以上这些情况,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更会起到反作用,让学生逐渐反感这种虚假的学习模式,难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改革。

其次,教师在教学上缺乏规划性。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读解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的安排明显缺乏计划性。

最后,技巧与情感无法兼顾。新课程的语文对于教材的文本读解教学没有系统的要求,文本读解内容也无章可循,教师只能跟着感觉走,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

三、对初中语文文本读解的具体思考

1.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开始,教师就应该以各种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比如,在学习《论语》这一课之前,我会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课堂一开始我就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孔子,并依据学生的说法给学生讲述论语里面所表达的智慧,顺势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在丰富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收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2)让感情填满整个课堂。首先在进行文本的基础读解时,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在深入细致地对学生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营造出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师还要对教材的情感内涵深入挖掘,做到深层次的文本分析,并进行德育渗透;最后,教师还应尽量避免“灌输式”情感教育,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辅以师生互动环节,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领悟,从而通过潜在的积累获得持续的知识。

(3)教学手段要创新。无论是对文本的基础读解,还是对文本的深层次分析,教师都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借用教学媒体设备,比如,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简单的手势语言和口语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语文学习的

语言环境。

2.对文本读解在实际训练中的思考

在实际训练中,读解是最基础的能力之一。无论是阅读题还是作文,都需要借助于读解能力。在“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只有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才能正确答题,提升训练的效率。笔者以初中语文阅读为例,详细谈谈文本读解的重要性。

在语文的阅读训练中,文本读解显得异常重要。其中包括审题技巧、中心思想把握、答题思路等等。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我常常运用“三步阅读法”,三步阅读法包括速读、慢读、精读三个步骤。其中的速读是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慢读是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最后的精读就是做题。每个环节都体现了文本读解的重要性,它们“环环相扣”,相互衔接,只要忽略了其中一步,就可能出现差错,一旦误解阅读文章表达的意思,出现审错题、会错意的情况,就无法做对题目,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学生要有计划地开展平时练习,在教师的引导下锻炼自己的文本读解能力,避免做阅读题时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头绪、胡乱作答。

参考文献:

[1]张扬.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读解的思考[J].快乐阅读,2011(23).

第2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85-02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进程,决定着文本阅读的理解与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对文本的“前“解读,比教学更为重要。探寻和掌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策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教师形成对文本解读新的思维方法,决定着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文本的的现实意义及审美存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理性智慧及人格建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积极的深入文本,钻研文本,开掘文本的意蕴,充分地发挥文本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意义的探寻、理解与感悟,并利用“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1],使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实现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从中感受文本的语言,接受文本的浸润,进而形成掌握语言规律、习得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完善个性品质及提升审美情趣。因而,在对文本意义的探寻中,只有深入的阅读和感受,文本才能“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的转换”[2],才能使文本有着现实的意义及审美的存在。

1阅读视野的分析——文本解读的浃洽兴起策略

宋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认为读书有“唤醒”、“体验”、“浃洽”、“兴起”四个步骤。所谓“唤醒”,其实就是输入文本信息,激活原有的人生体味和经验,引发阅读期待的过程。即唤醒文本阅读的兴趣,运用原有的知识与方法,深入文本,发挥阅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的过程。这是读书的第一步,也是文本解读的第一环节。第二环节是“体验”,朱熹曾说,读书要切已体察,不可只作文字看。周光庆先生在《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说:所谓体验,在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是主体从自己的认识图式出发,主动地对生命、生活及其意义进行亲身感受。在体验状态中,主体与客体浑然同一,设身处地、平等对话,精察其理,感受作者的原有体验,深入作者的表述心境……驰骋想像,融进自我,反复体验,渐渐相亲,久而合一,形成新的意义世界。在体验的基础上,与作者的理趣与情思发生共鸣,“渐渐相亲”从而达到“浃洽”之境:对文本的意义了然于胸,对作者的表达的意境产生了共鸣,惺惺相惜,感同身受,这是文本解读的高峰体验。但这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而最高境界是“兴起”。即激活表达的愿望,将文本的意义与精神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成为行事处事的行为准则。对文本的解读与把握,重要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虚心涵泳,不是以“他”的角色进入文本,而是以“我”的角色进入文本,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分析,引发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感同身受。教师对文本的态度要达到《诗·大序》一种境界:“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真正体味和感受文本,甚至要为文本而痴,为文本而狂,让心灵与文本融为一体。

朱子的“唤醒”“体验”“浃洽”“兴起”四个步骤的读书之法,附合文本解读的基本过程,附合文本美学的意蕴,亦是教师和学生文本解读的四个过程。教师在解读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走近文本,对文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与文本对话,明确文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价值,领略文本的精微巧妙之处,感受文本动人心弦的激扬之所,小到标点字词、遣词造句之工,大到文法意境、布局谋篇之美,皆应了然于胸,让文本“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义皆出自吾之心”,使身心得以浸润,精神得以澡雪,人心灵得以净化。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立足文本,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水平,适度的拓展学习时空,实现“文本的阅读成为创造性、个性化的欣赏过程”[3],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师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师生的理性智慧及完善的人格建构。

特别指出的是,在教师的文本解读的内容上来看,一方面要对文本的语言深入的解读,另一方面是对文本的人文情感深入的解读,宜把握文本的营构系统,感受文本字、词、句、段、篇的精妙之处,形成对文本“外形”(指文本的语言构成)与“内实”(指文本的内容思想)的全面理解。从这个意义上看,浃洽兴起的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语言层面的解读,另一方面是内容思想方面的解读。《语文阅读活动论》指出:语文阅读活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含文序的剖析、文境的透视、文意的发掘及文法的求索等,在文本的使用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文境的感受和文意的理解,不是文本阅读的本质。在阅读文本解读中就应避免为两个极端,一是重视文本的工具性,放弃了文本的人文性;二是重视了文本的人文性,舍弃了文本的工具性。特别是流行的公开课,呈现出特别强化激发学生的人文性,重视感悟文本中蕴含着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体验,而对文本是如何组织教材,如何进行语言表达及文本的文法之妙、文序之美统统抛在一边,使语文课堂听听感动,想想激动,但对语文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却是“一无所获”。因此,在引领学生文本解读的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在解读的过程自然而无痕,使语言、思维、情感与内涵倘佯其中,才能达到“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

2教学视野的探析——文本解读的深入浅出策略

第3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体分类;课堂对话;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96-01

一、文学理论依据: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是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的关于文学四要素的观点。文学就是一种活动,文本解读亦如此。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作家是文学生产的主体,是以自己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作品是显示世界的载体,它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的接受对象。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它们围绕着作品这一中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关注文体进行解读

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教师在选择教法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魅力,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语文知识,没有文体, 阅读、写作无章可循, 阅读、写作教学也不得要领。关注到文体的分类,文本解读自然能事半功倍。

1、文学类

文学类作品大体来说可以分为四类: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以诗歌为例,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我们教材中必不可少的文本内容,我们在欣赏与解读诗歌时要充分发现它的形式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用自己的情绪去体验美、感受美、品读美,将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诗紧紧联系在一起,让自己漫步在诗意的海洋里。

2、文言文

文言文涉及各种文体,主要从认读开始,了解把握相关知识。解读文言文这种文体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在了解字义词义的基础上,对整篇文章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掌握文言大意,达到与古人对话的目的,才能算真正的解读好文言文本。要达到此目的,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细细品读、感受文言内在美。如王安石的《伤仲永》、刘禹锡的《陋室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文章表达清晰,铿锵有力,非常适合朗读、品味,同时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我们在细细的品读文言作品时,要读出情感,读出历史故事,读出人情世故,读出社会百态。在品味中,架起古人与今人思想情感的桥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文本和学生中介的教师要作好引导、示范作用。品味主要靠各种形式的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语调,品味语言,感知作者的人格魅力。

深入挖掘、领悟文化意蕴美。中国古典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教学本身就是教师文化修养的展现,人格人品的折射。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要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给学生以古典文化的熏陶。此外,论述类文章、应用文文体在教学中也需要留意,在此就不作细说。

三、师生对话消除差异

文本解读效果不佳,除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高之外,还在于课堂中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没有完全的被学生吸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存在差异,教师没有讲出符合学生心理的知识传授,学生不能完全的理解老师的话。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困境,并在课堂上用生动丰富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实现解与读的搭配,消除师生的对话差异。

1、静态的对话:备课的解

“解”的过程指的是教师面对教材文本和学生进行理解的过程,即是备课的过程。备课是教师的课前准备,是知识的储备,这个环节是教师与课本之间静态的对话过程。

钱梦龙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图 1),然后说:“你们先不要看课文,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大拱和小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钱老师按照学生说的位置关系来画图。

在学生“心有所思,口不能言”的“愤悱”状态下,钱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体会原文“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中“各有”与“肩”字的使用:“你们看,这个‘肩’字用得多么准确呀!不是顶上,也不是两端,而是两肩。还有一个字很重要,是哪个?”学生回答:“各。”钱老师:“可见说明事物要说得明白,有一点十分重要,哪一点?”学生:“用词准确。”这与那种仅仅依靠教师讲解,把静态的语言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学设计,有着明显的差异。钱梦龙先生,将自己妙悟之得转化为妙教,将备课之得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之上。

2、动态的对话:课堂的读

第4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

一、不同的角色定位,导致师生文本解读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重要的两个方面,但两者所扮演的角色截然不同,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师生在身份上有着一定的冲突。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如此现象:对于小说、童话类课文,同学们往往有着较高的阅读与学习积极性,多数学生会自主预习课文,兴致勃勃地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可以复述故事内容,甚至可以说出一些细节。然而,一到语文课堂上,教学氛围就会变得沉闷,其原因在于学生不喜欢教师单一地提出一些乏味而枯燥的问题。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时,不少教师会直接提问,譬如: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其情节是如何发展的?这一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等等。这些枯燥的问题,特别是在没有连贯性启发的情况下,会影响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与兴趣。但从教学者的角度而言,这些问题是教学内容所在,需要向学生提问,于是就出现了师生身份的冲突,导致对文本的解读出现差异。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希望自由阅读,喜欢想象幻想,讨厌讲客套话,往往愿意用自己的话语来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潜力的有效开发者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者与促进者,需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大胆质疑的机会,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根据社会需要来实现学生的社会化,但僵硬的考试与教学要求却给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带来了束缚,使他们墨守成规,侧重应试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师的教学业绩,于是必考的却很枯燥的问题破坏了童话本身的美好。因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均等性”,换言之,所教内容不一定顾及每一位学生,只与部分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可见,对教师而言,他们代表了规范性与整体性,遵循一致性与统一性的教学原则。而对学生而言,他们则是个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就无可避免地出现身份冲突,致使师生在解读文本时有着不同的出发点,有着各自的落脚点。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师生身份的差异,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打破僵硬、呆板的教学套路,创造出个性化的、统一而和谐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实现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二、不同的知识涵养,导致师生文本解读差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文本解读,因知识素养不同,师生会出现理解与认知上的差异。对语文老师而言,他们经过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因此,其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比初中生高。因而,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灵活地激活已有知识,对文本解读目标进行分解,使之变为紧扣总目标的分目标、小步骤,并具有连贯性,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全面阐释。但对与初中学生而言,在阅读较为复杂的文章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如对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课文,不少学生兴趣不浓,其原因是文章的创作时代距离学生太远,学生感到异常陌生;其次,鲁迅的作品主题深奥,语言深沉晦涩,很难理解。而对教师而言,他们认为鲁迅的文章是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别能力。因为教师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政治背景,可以发掘出特定历史条件的文本深意,可以感受其深刻的思想性以及较高的文学价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生活阅历不足,身心发展与思想尚未成熟,不少学生难以发掘文字背后隐含的深意,他们认为《孔乙己》一文中的人物形象太过僵化且十分迂腐等,而更喜欢大团圆、奇异、有趣的故事情节,喜欢聪明正直的人物形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师生在知识涵养上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拉近生本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第5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读写结合

一、阅读和写作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两大基本且重要的内容就是阅读和写作,叶圣陶先生曾用“吸收”与“倾吐”比喻“阅读”和“写作”的关系,由此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可见一斑。在阅读基础上的写作是一种由理论到实践、从文本到运用的过程,而语言技能的习得正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中读和写的关系在本质上与汉语一脉相承,所谓功到自然成。成功的写作必然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些理念上的误区:

1.重语言知识,轻阅读与写作。

传统教学模式常把阅读课的重点聚焦在英语语法和词汇上。阅读教学常由拼读单词、讲解单词、归纳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等一系列固定活动组成。所谓阅读课就是匆匆“过一下”阅读文本,“踏踏实实”地讲语言点。这种做法不仅使文本与语言无法很好地结合,更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这种一味强调语法词汇的教学必然会减弱学生的篇章意识,更不用说很好地体会文章的主题、感情及思想。

2.阅读教学的功利化倾向。

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急功近利,采用题海战术代替阅读教学,对文本内容的处理只是蜻蜓点水,停留在表层的理解。将高考分数的提高寄予在做大量的阅读理解上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功利化的阅读教学致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3.阅读和写作的分离。

当下很多教师相当重视阅读和写作,但是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完全分离,未能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丧失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渗透写作能力的机会。阅读是写作之源,是写作之木,如果阅读缺失,必然导致写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林。只有通过语言的积累,才能提高表达能力,培养英语语感。读写分离必会造成其语言运用能力的薄弱。

面对当前阅读和写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找准“结合点”,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使之贯穿日常英语教学。

二、充分挖掘读写结合点

笔者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文本为例,从文本的语言、结构和主题等方面论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1.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1)借鉴文章语言和表达,进行高级句型仿写。

现行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取材广泛,表达地道,其中不乏优美的词汇、丰富的句型,如定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倒装、强调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依托文本借鉴文本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确达意,领悟英语语言的妙处,并加以模仿,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Module 6 Unit 4 “Changing the world”中有一句:Instead of sand blowing everywhere, there is mud and water everywhere, making it difficult to travel from place to place.本句在主谓的后面加了个分词结构,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笔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写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等问题的时候,模仿该句型写下如下例句:If we always love children too much, they will turn out to be self-centered and dependent, tending to do whatever they want to.再如:Worse still, parents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scores,ignoring the fact that children’s behaviors should be their greatest concern.

(2)利用文本“一句多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的迁移能力是指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由此及彼进行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利用文本一句多译是提高知识迁移能力的最佳途径。如:Module 6 Unit 4 “The UN-bringing everyone closer together”中的“Apart from the urgent problems caused by wars and conflicts,the UN helps countries with other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education,starvation,disasters, AIDS and other diseases,可以将本句中分词充当定语改成同义词短语,或者改成定语从句:Apart from the urgent problems that are caused by/ resulting from/arising from wars and conflicts, the ...通过长期这种练习,必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构建篇章结构,以读促写。

(1)解读文本结构,学会布局谋篇。

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结构的基础上感知、理解,并把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最终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常见的英语文本篇章结构如总分总的篇章结构introductionbodyconclusion;问题解决型problem/phenomenonanalysis/reasonssolutions;不同观点型topicdifferent attitudesyour attitude;利弊型topicadvantagesdisadvantagesconclusion等。例如: Module 6 Unit 2的“Golden days”讲述的内容是你认为一生最幸福的时光是什么时候及其理由分析,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梳理篇章结构:

通过梳理文本的篇章结构,学生真正建立英语篇章模式。在此文本框架的引领下,笔者布置任务,让学生以“You opinions on students’ bringing mobile phones to school”为标题写作。基于上述铺垫,学生思路清晰,落笔流畅。

(2)分析段落,掌握英语段落结构。

篇章由段落组成,段落的写作质量直接影响篇章的整体写作水平。要写好段落,必须掌握段落结构布局、段落组织与展开。例如:Module 6 Unit 1 “Stand up for your health”最后一段的段落结构是:topic sentence(主题句)supporting sentences(扩展句)concluding sentence(结论句)。鉴于此,给学生布置任务:The safety of school buses has aroused public concern, can you give some tips to improve it?有了文本的段落的结构做铺垫,同时鼓励学生使用连接词使文章层次清晰,学生的表达流畅,结构严谨。习作之一如下: On a personal note, effective measures as follows should be taken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school buses. On the one h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money be invest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buses.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to have school buses examined regularly. Meanwhile, we are supposed to make drivers aware that they should take mor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afety of students.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situation be improved.

3.深入文本情境,激感共鸣

英语阅读教材不仅是知识和语言的载体,而且是情感、文化的载体。教师自身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训练,并与语言文字训练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Module 6 Unit 2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文本讲述了体操运动员桑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却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她所寻求的幸福的故事。鉴于此,笔者抛出问题:We are bound to meet with some difficulties in our life, and faced with them, what attitudes should we take?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Sanglan? What does happiness mean to you?通过深化文本内涵,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促进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三、结语

阅读是读写之路的铺砖石。教师应该使文本的语言、结构、主题内容融会贯通,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力求促使读写成为教学的常态。教师要使阅读和写作成为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追求,而非“怕阅读,厌写作”的学习包袱,如此才能够实现学生英语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娇玲. 基于文本阅读的写作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8):14-18.

第6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可谓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对初中英语阅读的文本教学中,要从文本解读的视角,对文本进行写作意图的把握和文本主题的概括,运用一定的阅读文本解读策略和技巧,增强初中英语的词汇学习能力以及文本理解能力,从“跨文化”的角度,深入、精准、到位地对初中英语进行文本解读,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初中英语阅读的问题设计,实现学生与英语阅读文本的深度对话。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基于文本解读的问题设计

(一)问题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基于文本解读,对阅读文本不能仅依赖于基本的事实判定,而应当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分析、判定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开放性的氛围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学生的思想。

2.层次性原则。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要设计层次较为简单和难度较大的问题,在这两种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中,可能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英语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3.循序渐进性原则。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循序渐进的教学问题设计中逐步推进,以前者的问题作为后续问题的铺垫,从而突破阅读文本中的难点内容,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语的《Module 8 Unit2》一课中,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语法水平,进行重点句型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在逐步理解的过程中掌握重点句型,如在“There were lots of things to do in Quincy”和“There was a big garden with lots of trees”的句型讲解中,要循序渐进,逐渐让学生领会动词不定式后置做定语的语法用意。

4.生成性原则。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以文本解读为重点,进行问题的预设,但是这种课前预设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突发问题而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能一味地强调预设,而不注重课堂的生成,因此要在文本解读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生成性问题,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质疑,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素质能力的提升。

(二)问题设计策略

1.基于文本解读视角,进行阅读前的问题设计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进行阅读前的问题预设,在引导学生导读之前,可以对文本进行概括性的预测,激活学生固有的英语知识体系,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求知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阅读预期”进行导读,并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制造出相关的悬念,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基于文本解读的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对于学生英语阅读过程的问题设计要围绕文本内容,进行重点、难点、亮点问题的设计,由于学生难于把握阅读文本的主题内容和长句的意思等,因而可以根据文本的主旨和延伸含义进行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疑惑时豁然开朗;在对文本亮点的解读之后,感觉思路清晰而条理分明,这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从更深的层次使学生领会了文本思想。

3.基于文本解读的阅读后的问题设计

对于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要设计与文本主题相延伸的问

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独创的想象和联想,并对阅读后的问题进行引申的思考,从而拓宽对文本内容的人物刻画、写作风格的体悟和认知,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文本解读视角的教学策略设计

1.研习和判读英语阅读文本的标题,明晰阅读文本的体裁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基于阅读文本,对文本的标题进行解读,通过对文本标题的解读,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写作意图的猜测,由于文本标题是文章的总括和“窗户”,因而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标题要旨,并且根据标题分析阅读文本的体裁,初步明确阅读文本内容的体裁,如叙事型、议论型、描述型、说明型等,为后续的文本阅读奠定基础。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语《Module 4 Unit 1 He lives the farthest from school》文本中,可以基于文本内容进行叙事型体裁的确定,重点叙述一个学生去学校上学的路途远近,理清阅读文本所要叙述的内容。

2.解读文本结构,梳理文本的脉络

初中英语阅读文本内容有各自的文本结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要明确文本的写作思想和观点,宏观上把握文本的结构,从整体结构上感受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而不能仅仅从文本词汇、文本句型上对文本加以解读,这不利于对阅读文本主题的把握,因而,在阅读文本指导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分析阅读文本的结构,找寻文本的主题句,并拟定文本结构的大纲,如阅读文本的整体布局如何?由几个部分组成?各段落所表述的是什么?各段落的相关性体现在哪里?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文章的空间与深度,依循文本的结构脉络,体味作者精妙的构思与语句的逻辑关系。另外,还可以借助阅读文本中的图形、流程图、表格、思维导图等进行文本脉络的梳理,使其结构清晰可见。

3.解读阅读文本中的插图,把握阅读文本的内核

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快速明晰文本的中心内容,可以借助于文本中的插图,它们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了文本的核心信息。学生在阅读文本插图的同时,也可以直观地预测文本的内容,在把握文本内核的条件下,进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语《Planes,ships and trains》文本中,可以通过不同运输方式的插图,对阅读文本进行直观的预测,从而推测出阅读文本的大致情节。

4.解读阅读文本中的关键词和中心段落,了解阅读文本主题

在对初中英语阅读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的解读,要挖掘出阅读文本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与关键词相关的思考,在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心词语解读之下,对阅读文本进行整体理解,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阅读教学效果,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语《How to learn English》文本中,要注重对文本关键句的阅读解

读,如:

(1)How about listening to the radio or reading a newspaper in

English?

(2)And why don’t you write down the correct spelling and grammar

next to the mistakes?

(3)I think everyone should have a pen friend and write email

messages to each other?

(4)Many people are shy when they speak English,so before you begin,take a deep breath and smile!

(5)And when you’re shopping,how about counting the English

words,or saying the English names for everything you see?

5.培养学生对初中英语阅读文本的阅读技巧

为了实现基于阅读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教学,还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在初步阅读文本材料的同时,还要进行高效的阅读,在初中英语文本阅读的策略之中,主要有Predicting,Scanning和Skimming等不同策略,在把握阅读文本的篇章结构和主旨教学中,可以采用Skimming的教学策略;在细致了解文本具体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选用Scanning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语的《Module 8 Unit 2 Smile,please!》文本中,可以进行快速阅读,设计两个相关问题:(1)What’s the name of this man?(2)Did the phone help the man in the end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阅读,重点根据以下问题进行careful reading:(1)The snake bit Henry again when(① he was throwing it across the kitchen;② he was trying to pick it up ;③ it was climbing out of a box);(2)When Henry was trying to find the snake,(① he could take a photo;② the snake became cool;③ his hand began to hurt badly)。

6.解读阅读文本的写作背景,体悟阅读文本的情感因素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阅读文本文化背景的介绍,在传授英语阅读文本中的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中,还要渗透阅读文本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阅读能力和水平。

7.解读阅读文本中的语意,发散学生思维

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要在基于文本阅读的前提下,潜心体会作者的语意,要以反复吟咏和阅读的过程中,感知阅读文本的内在意境。例如在浙江英语外研版的初中英语《Module 8 Unit 2 Smile,please!》中,有一段内容为:“So if a snake bites you,

take out your mobile phone or camera。Take its photo,and show the photo to the doctors”,“But as you know,the snake won’t smile!”在对这个段落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意会句中的幽默含义,并引发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f Henry?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之下,得出结论:If we are in danger,we should stay cool and smile!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基于文本解读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设计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学生对于文本的分析和词汇的把握比较困难,对于词汇的学习与文本内容有脱节,这就导致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解析的时候,产生思维上的阻断,不能在连贯的思维之下进行文本解读。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初中英语阅读的兴趣就会大幅降低,影响英语综合素养的生成。因此,我们也要重视文本阅读中的词汇学习和处理,在把握基本词汇的前提下,理解词汇的含义及具体的应用方法,对文本中的词汇进行赏析和研读,将文本解读与词汇学习相整合,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语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以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语《Module 6 Save our world》为例,下面进行英语文本阅读的词汇学习设计与处理:

1.呈现阅读文本的内容概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Save our world”文本内容中重点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这个主题内容的把握可以通过句首的阐述进行理解:“We all need healthy environment,but we produce waste every day and it does harm to our environment。”在对这个关键句的解读之下,我们可以得知文章的主题,即为:环境保护。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词汇的理解和把握,即:“reduce,reuse and recycle”,这些重点词汇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这三个重点词汇的含义理解和认知,即:“Reduce means use less,don’t waste things。Reuse means use again,use things for as long as possible。Recycle means change things into something else。”

2.通过对关键短语的学习和处理,掌握文本的写作背景

在“Save our world”阅读文本之中,我们还要注重关键词汇及短语的衔接,要对关键短语进行梳理和学习,在这个阅读模块中,有以下短语需要加以学习和处理:“care about,save energy,throw away,waste,environment”。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相关的短语进行学习,可以借助改述、追问等方式,将这些短语加以延伸,设计相关的短语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短语的变化练习。同时可以结合阅读文本的写作背景,进行短语的问题设计,巩固学生对于不同词汇以及短语的应用,可以添加对词汇或短语的前、后缀等练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组合和搭配,为文本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其中的内涵,要从阅读文本之中的语言符号体系里,找寻到阅读文本的主题内核,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把握阅读文本的脉络,在词、句、段的联系和衔接之下,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要设计相关的文本解读问题,掌握文本解读教学策略,使学生在阅读文本、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增加对阅读文本的情感解读和体悟,从而“盘活”教材,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升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邵正阳.语用能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探索[J].英语教师,2015(18).

第7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它是图和文的艺术,利用图画和文字配合讲述故事,表达意思。其图画精美,色彩明艳,文字简洁浅显,尤其适合学龄前孩子和刚识字的低年段孩子阅读,当然也是孩子们最乐于看的书籍之一。优秀绘本的图画信息丰富,呈现了文字中没有讲的,或者没讲完的内容,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何通过绘本阅读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孩子语言的氛围,依托绘本的图画丰富一年级孩子的写话资源,拓展写话形式,有效地指导孩子写话呢?我和教研组的老师们努力探寻着绘本阅读和写话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

经典绘本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它们对儿童的情感、想象力、美感体验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是孩子快乐的源泉,因此每一部经典绘本都是孩子的好朋友。世界上的经典绘本众多,可作为写话题材,我们对绘本的选择有更高的要求。

一、与教材单元主题内容结合,寻找绘本和写话训练的契合点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训练主题,我们可以根据每个主题为学生推荐与单元主题内容相关的绘本。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增加了阅读量,拓宽了视野,丰富了语言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举一反三,向课外辐射,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要从一本语文教科书的学习扩展到几本、十几本优秀绘本读物。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面才能迅速扩大,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写话能力。

写话设计案例一:《春天什么时候来》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多彩的春天”,结合单元主题,我们推荐孩子们阅读的绘本有《春天什么时候来》。

小熊奥菲经历的第一个冬天,熊妈妈说,要一觉睡到春天到来。“那春天什么时候来呢?”奥菲很想知道。熊妈妈告诉奥菲,当花儿盛开,阳光照耀,鸟儿在枝头歌唱的时候,春天就来了。可是奥菲好像有点等不及了……《春天什么时候来》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冬天和春天不同的景色和特征,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季节变换的自然常识。小熊奥菲和妈妈的对话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写话练习的空间。

“春天什么时候来呀?”奥菲问,“我怎么知道春天来了呢?”

熊妈妈回答道:“____________,那就是春天来了。”

不少孩子用上了课文中所学的词汇和句子。

“当万物复苏、泉水叮咚、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时候,那就是春天来了。”

“当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在地上,沙沙沙,沙沙沙……那就是春天来了。”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积累的目的则是运用。以绘本的图和文作为引子,结合单元主题内容进行练写,让孩子们在单元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得到运用,得到强化,同时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既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又激活了他们写话的欲望。

二、选择绘本故事里生动、奇特的角色,进行“就画写话”

绘本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一些角色很有特色。极为传神的图画成为指导观察和写话的优秀教材,孩子们就这些角色的特点展开想象,使图画在文字中得到丰满。

写话设计案例二:《黛西和月亮》

这是一个小鸭子黛西跟着鸭妈妈一起探索世界的故事。兴奋的小鸭黛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她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版画的浓重色彩描绘戴西碰到的一切,画面极具冲击力。在阅读完第一页后,教师可让孩子们看着图上的两三只鸭子猜猜哪只是黛西,然后用句式“你看那鸭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看它就是黛西!”写话。

一年级写话训练从看图写话抓起,“就画写话”的绘本训练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有序地抓特点观察图画,写出动物最基本的外形特征,长此训练下去,孩子们的写话基础将得到夯实。

三、选择极具想象空间的绘本,进行补白

图画是绘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绘本中的图画是延展的、跳跃的、活动的,蕴含了文字无法表达的语意,能引领孩子们走进故事情境,这就是绘本图画的空白。这种“空白”给孩子们预留了想象的空间,在绘本写话中,如果我们引导孩子们仔细读图,展开想象,给画面补白,会收获别样的精彩。

写话设计案例三:《蚯蚓的日记》

这是一本极为有趣的图画书,以日记书写的方式,记录和表达了小蚯蚓的观察及思考。绘本从小蚯蚓的观点看世界,记录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还有对自我、未来的想法,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同。

调皮的小蚯蚓老喜欢吃作业本,有一次竟因为忘带午餐又吃作业本了,这则日记画面生动,但文字并不多,舍去了很多繁琐的叙述,给孩子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这里设计文本补白就是要让孩子们乘着想象的翅膀,依托已有的图文,对言简意浓处进行扩充。梦瑶在写话纸上写道:

“午餐时间到了,蚯蚓孩子们都到学校的饭堂吃午餐。大家坐在用啤酒瓶盖做成的凳子上,围着蘑菇餐桌吃着自己带来的午饭。有的吃报纸,有的吃树叶,还有的吃泥土。我发现自己忘带午餐了,只好拿出昨天的作业纸,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蚯蚓老师走过来,严肃地对我说:‘不能吃作业纸!’我脸红了,说:‘以后我一定记得带午餐来。’”

阅读绘本,我们应当引导孩子们读好图,教会他们观察图,这样想象补白时才会文思如泉涌。运用好绘本的空白处,创造性地进行写话训练,孩子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乐趣。

四、选择令人意犹未尽的绘本,进行续写

绘本往往篇幅较短,读完之后让人回味无穷,让人浮想联翩,有的故事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忍不住续写故事。

写话设计案例四:《鸭子骑车记》

在一次班级读书分享会上,李雨霏介绍了一本有趣的绘本《鸭子骑车记》。绘本作者大卫·夏农用大胆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个平平常常的下午,农场的动物们目睹了一只疯狂的鸭子骑车后的不同反应……孩子们听得兴致勃勃的。

第二天,我用一节阅读课和孩子们阅读这本书,当看到书的封三画着这只鸭子站在一辆高大的拖拉机前时,孩子们浮想联翩:鸭子会想些什么?它又会怎样做?我接着让孩子们大胆想象:在拖拉机、飞机、坦克、轮船面前,自信勇敢的鸭子又会有怎样的冒险经历呢?请拿起你的笔,画一画、写一写接下来的故事。

孩子们有了之前的阅读体验,加之丰富的想象,一个个全新的独创的故事在他们笔下诞生:“鸭子穿上小朋友们落下的冰鞋,在结冰的湖面上快速旋转。”“鸭子爬上农场主的汽车,组织动物们参加汽车大赛,五颜六色的汽车像彩虹一样成了农场美丽的风景……”

这次续写,孩子们就一幅图展开联想,他们的参与和创造愿望得到满足,形象思维被激活,各种创造性的情节、对话以及细节不时闪现,写话轻松而充满了乐趣。

五、选择有一定语言规律的绘本,进行仿写

仿写是提高写话水平的重要途径,它最直接、最有效。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迁移文本中精彩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语言鲜活起来。绘本的文字都经过精心挑选与整理,这些语言往往非常简练,活泼生动,但是蕴含着一定的语言规律,是孩子们模仿的经典范本。在阅读绘本时,我们可以抓住绘本中有特色的句、段,让孩子们迁移仿写。

写话设计案例五:《逃家小兔》

绘本《逃家小兔》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简单到了只剩下几段有规律对话的绘本故事,正是它的简单和有规律,才给我们的写话教学创设一片丰富和温润的空间。书中讲述了一只小兔子和妈妈玩语言捉迷藏的故事,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

阅读时,我让孩子们根据前一组图画想象后面的图画,接着趁热打铁,引领孩子们的想象继续“滑翔”:小兔还会逃到哪里,兔妈妈又是怎么追的?并且出示一组与书中风格相近的句子:

“如果你张开手臂抱住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 ____________。”

“如果你变成____________,” 兔妈妈说,“我就变成____________。”

在这组文字的引领下,孩子们的想象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了,兔妈妈和小兔的追逐游戏也深深地留驻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在这次仿写中,孩子们在绘本画面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探索画外的天地,不仅体会到兔妈妈的爱,更可贵的是学会用语言和各种方式表达爱。

第8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

一、教师要注意文本阅读的深度。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在文本解读中必须把握解读的“度”。不能不足或超越其“度”,若不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超过了,就会产生负面效应。

放眼今天的语文教学,对文本解读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解读文本要么超过了学生的限度,造成效率低下,损害学生健康,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么远离学生的限度,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让学生“吃不饱”,“干着急”。所有这些都在于教师对文本及学生的解读的“度”不够,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失衡的、顾此失彼的,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能力的失调,甚至是畸形的发展。为了防止文本教学的无“度”现象继续发展,我们必须从新建立我们的教学观和教学行为。

二、教师文本解读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对于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千重要、万重要,文本解读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读文本就没法。”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三者之间的对话,教师是核心、是灵魂。教师惟有首先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广阔、多维的对话,把握文本的精髓,深得文本的宗旨,方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

但是,请语文教师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你能不能静下心来,不凭借任何现代化手段,独立解读教材吗?拿到教材后,还拥有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现代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耐心和细心。还有更多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一旦离开了这个拐棍,几乎寸步难行。教师没有对文本反复咀嚼,长此以往,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从这一点来看,在当前背景下,需要教师静下心来深入细读文本,甚至有些地方可以深入研究。那么,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第一,要读出文本的思想性,也就是文本承载的对学生的教育使命,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即编者编入此文本目的和其指导思想。教师只有明白这些,才能在教学中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才能起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教学的第一要务。

第二,要读出文本的知识性,即文本在知识方面所蕴含的价值。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饱含丰富情感与理趣的文字、语言。对于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句、段教师需要“浸入”文本,涵泳体悟,“穿透语言表义,深入文本深层,探究文中滋味”。②起画龙点睛作用的修辞。在解读文本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是如何运用修辞达到表达效果的。并且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和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掌握修辞手法。③典型的表现手法。对于典型的表现手法,教师要善于将它提炼到“类概念”,这样便于学生的迁移,今后用于理解同类文本或者同一种语言现象。④要读出文本的内在结构。每一个文本都有它独有的逻辑,解读文本要抓住文本的内在结构,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像造房子先要搭框架一样,努力在文本中找出合适的问题、情节,或以某个句子、某个词语作为切入口辐射全篇,将文本适度整合,使内容清晰地呈现出块状结构,进而成为教学结构。⑤还要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文本的体裁不同,解读的着力点就不同。“顺林之天,以致其性”,按照文本的自然纹理去解读,就容易到位。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写作背景,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写作心境的充分把握,这样解读也才会更为真实、丰满、深刻。

第三,对文本的解读即要放在文本之中,又要放在文本之外。文本之中的字斟句酌、品词析句,这是文本的根本,固然重要,但文本之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读出个性、彰显自我同样更有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选择同一作者、不同写作内容的文本进行延伸阅读,可以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和对文本的把握。②可以选择同一写作对象,不同体裁、不同角度的文本进行阅读,有助于发展多角度思维能力。③可以选择同一主题、不同特点的文章进行对照阅读,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文章的“神韵”。只有文本解读深刻了,才会有更精彩的课堂。

三、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要考虑的几个因素及采取措施。

第一、要注意教学时间。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无论多么广,多么深,最重要回归课堂45分钟。所以对解读的文本在细致扎实的基础之上,有取舍,提炼精华。把想说的思想用最简练的话语释放到课堂上。

第二、要考虑学生年龄和接受水平。

教师对文本深入细致地解读,是为了丰富教师课堂情感和知识的储备,使教师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和厚重感。这样做并不是要教师把掌握的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课前把文本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及接受水平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取舍所研读的知识,把最有效的,学生最能接受的知识教给他们,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和《教学参考》。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使自己文本教学建立在厚实的知识和独特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把每篇文本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使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精髓不断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第9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

一、语文本质立足于人的精神层面

纵观国内外的教学,可以发现语文是引导人走进精神世界的第一学科,帮助人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并形成一定的精神世界。一个人从学习语言开始,就开始了语文学习,也就开始了精神的塑造。但当学生进入了学校,语文学习变得技术化,囿于应试的语文教学常常脱离精神层面,背离语文教学初衷。

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中学生最期待的语文学习,不是工具层面的,而是人文层面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对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的学习中获得洞察人生与世界的精神食粮。譬如W《阿房宫赋》,他们固然要通过工具性问题的解决读懂文本,但他们更希望能够在对“敬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解读中,悟出杜牧借古讽今的真正意味。这种精神需要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启蒙。这也反映了我国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以来或隐或现的家国天下的情怀,反映出语文教学的精神本质。值得肯定的是,即使学生普遍承受着高考的压力,但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希望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能够少一些工具性特征,多一些人文精神的输送。这意味着高中语文教学的精神火种不灭!

二、精神自由乃是语文的天然属性

谈及精神无法回避精神自由,语文教学如果不能赋予学生以精神自由,那必然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秉承精神自由的需要而实施,是语文教师的理性选择。

精神自由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样的体现?这里不妨回顾一下顾黄初先生对语文的理解,他认为语文“在实际运用中承载着人所要表达的情、意、理、趣”。笔者从中读出了两点意味:一是语文的承载作用是通过工具性来体现的;二是所承载的情、意、理、趣是属于精神层面、人文层面的。情、意、理、趣等,严格来说都是精神自由的产物。入选高中语文的经典文本,无论是作者的原始思考,还是编者的后期加工,表面上看都有诸多约束,但实际上却是作者与编者精神互动的产物,其留给学生解读的空间往往是巨大的,只看学生带着什么样的目光去解读之。如莫砺锋教授将“唐诗宋词”换成“唐宋诗词”,仅仅是调整了词序,意义便大不相同。笔者以为,这种基于传统却又超越传统的认知,正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要向学生传递的一种信息。无论是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还是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可以让学生基于经验,基于想象,解读出非传统的味道,只要这种解读符合逻辑即可,这也是燕国材教授指点弟子时所说的“标新立异,自圆其说”的真义。“标新立异”是一种思维的创新,而“自圆其说”强调的是逻辑的自洽,只要满足这样的基本的逻辑认知要求,语文教学就不会囿于传统,也不会逾越轨道,真正表现出其精神自由的一面!

三、超越技术理性的高中语文教学

顾黄初先生在归纳其一生语文教学的观点时,强调了“三生”(即生命、生活与生态)。仔细琢磨这三生,你会发现无一不与精神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生命不自由不成其为生命,生活不自由很难说是真正的生活,而生态本就有绿色、自由的含义。

相比较而言,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却难越技术理性的层次,因高考需要而衍生出来的种种应试技巧,已经占据了几乎所有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显然不能称之为精神自由的课堂。高中语文教学要超越这种技术理性,真正抵达人文层面,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自由放飞的精神世界。其做起来并不复杂,只要教师真正基于文本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真正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到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并尝试在文本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需要,而教师并不刻意用已有的标签答案去约束学生的思维。只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定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