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发展前景范文

农产品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发展前景

第1篇:农产品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拓界合作;案例;发展前景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及近年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着成本增加、资金短缺、利润降低、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开辟一片蓝海市场成为当务之急[1-4]。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行业调研,以2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作为案例,应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中国

1案例分析

禾丰农产品公司(以下简称“禾丰”)是某市一家以生产草莓、黄白桃、甜糯玉米等为主的速冻果蔬加工企业,夏、秋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冬、春两季为生产淡季。

泰昌食品公司(以下简称“泰昌”)则是某市一家以生产水饺、面点等为主的速冻加工企业,冬、春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夏、秋两季为生产淡季。

2家企业均是华北地区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但由于近年来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及2家各自行业的竞争压力——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产品雷同且竞争力降低等等,使得两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企业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两家企业各自的行业特点,若能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带动,必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2拓界合作的优势

2.1淡旺季的生产互补、资金共享的优势

传统的速冻水饺面食行业每年的4—9月为淡季,10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而速冻果蔬行业则相反,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为淡季,5—11月为旺季。旺季是工厂的创收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不足、资金紧缺、人手不足的缺陷;淡季是工厂的消耗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过剩、资金富余、人员富余、设备闲置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行业淡旺季问题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2家工厂存在资源互补、共享的条件,若能跨越行业界限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产能、设备、人员、资金等,则能起到规避行业淡季、减少消耗、增加利润的功效。夏秋季节是果蔬业的旺季,以禾丰为平台(果蔬专业厂),扩大定单范围,泰昌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产能,扩大市场供应能力;冬春季节是水饺面食业的旺季,禾丰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2家工厂的合作可达到淡旺季互补、资金共用、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2.2渠道共享的优势

2家工厂的产品都是采用冷链环节生产流通的,销售通路、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若可彼此共享对方的销售网络,可有效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如禾丰可通过泰昌的销售通路拓展部分产品的内销市场(甜玉米、糯玉米、混合菜、毛豆、薯条、烤地瓜等),泰昌则通过禾丰的国内外的渠道向客户推荐自己的产品。

转贴于中国

2.3变废为宝,增加双方边际利润的优势

不同行业对产品标准的定义不同,速冻果蔬业对加工的农产品外观、保鲜程度、口感、品质、农残等有较严格的要求,速冻果蔬业中所谓的“下脚料”大多为外观、鲜嫩程度不符合要求,多数下脚料可以作为水饺的优质原料(如香菇、西兰花、芦笋、甜玉米等),这样提高禾丰的速冻果菜产品利润的同时,也为泰昌的水饺面食生产提供了优势的原料。通过转变淡季的消耗、果蔬厂“次品”的再利用、销售网络成本的分摊等资源共享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中国

3拓界合作的边际创新

2个不同且又关联的行业交叉合作,可碰撞产生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跳出传统产品的限制,通过发展优质特色、有机蔬菜原料基地,提高产品利润,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3.1交叉利用

一般速冻水饺的旺季在冬春2季,但冬春季的蔬菜(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相对夏秋季节,品种单一、价格较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然而,速冻果蔬业的本质就是延长果蔬的保鲜期,缓解供需失衡的压力、调节果菜产销季的价格,达到反季节供应。泰昌可利用裕丰的速冻保鲜技术优势,在夏秋季为自己生产储备旺季所需的低成本、有特色的优质原料,既降低泰昌的生产成本,又能为其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优质的原料。

3.2立体开发

2个行业的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缩短就餐时间、丰富饮食文化,结合2个行业的特点、两家工厂的优势,可开发出多种速冻食品、微波食品、调理食品;向微波、调理以及半成品菜肴食品发展,实施多品牌战略,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利用禾丰的农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绿色、有机原料基地,把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原料的概念引入到泰昌的产品生产研发中,打造成泰昌品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企业利润。如高赖氨酸玉米、绿色小米、高粱米、彩色糯玉米研发特色面点、汤圆、饺子;地瓜(黄、紫)、特种马铃薯开发丸子、汤圆;特殊颜色、特殊功能蔬菜开发的饺子等。参与多个地区的有机原料基地的认证,如我国的ofdc有机认证、欧盟的bcs有机认证、美国的ocia有机论证、日本的ics有机认证等,促进开拓国际市场。

4合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家工厂分属不同的行业,优势组合能产生较好的边际效益,但也容易混淆彼此的主业,这是最大的隐患。2个相近而又不同的行业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水饺面食业原料稳定、机器化作业,管理计划性较强;果蔬业原料不稳、手工作业、市场波动较大,经营管理必须强调灵活性。彼此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各自在自己的行业更具优势、更加专业,因此绝不能混淆各自的主业。管理要释放生产力,而不束缚生产力,这是“1+1能否大于2”的关键。

2008年的这场危机也许更像是前进路上的清道夫,使企业能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出路,与其束手无策等待经济回暖,不如积极开展新局面,希望2家企业的合作能创出一片蓝色海洋。

5参考文献

[1] 任湘怡,赵金晶.出去、进来都是商机——长三角农产品企业合作的故事[j].乡镇企业导报,2008(3):21.

[2] 刘小锋,林阿春.农业高校与农业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探讨[j].福建经济,2003(8):30.

[3] 吴春雅,郭锦墉.中小农业企业合作营销伙伴选择选票体系的建议与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8(12):580-584.

第2篇:农产品发展前景范文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家对于农业整体扶持力度持续增长为我国农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而系统的梳理,并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机工业在中低端领域的制造能力已经获得了世界普遍认可。

【关键词】

农机;贸易竞争力指数;竞争力

人口膨胀及强劲的经济增长为我国的农业领域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机化以提高粮食产量及生产率。中国近一半的土地已经实现机械化,但农产品的自给率仅维持在80%左右,保证粮食安全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农机作为机械行业的子行业,近年来几乎未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行业增长速度令人瞩目,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幅已连续十年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

农机购置补贴、劳动力减少、以及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是我国农机得以快速发展的三大主要动力。特别是由于进城务工效益远高于务农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正持续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农村存量劳动力不断减少,通过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日益旺盛,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除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外,我国的农机产品出口已保持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这是否就代表了我国的农机在国际市场中已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经过国内产业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而系统的梳理,并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政策依据。

1 我国农机市场现状及特征

1.1 农机市场格局

我国农机市场在惠农政策拉动下,已连续多年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14大类3000多种农机产品,成为世界上农业装备的生产大国,产品品种和产量基本满足我国农业生产需要。

(1)区域市场格局

如今,农机工业已成为可以代表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从而得到当地政府及金融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从2012年各地区农机工业销售产值所占比重来看,山东省以21.5%的比重位居全国首位,河南以18.7%位居第二,江苏以10.2%位列第三,浙江以5.6%位列第四,上述4省内聚集了行业内51%的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了56%的工业销售产值。

(2)品牌格局

近十年间国家政策对农机化的大力支持,刺激了国内外农机制造企业对我国市场产业布局的加速。尚处于农机普及初始阶段背景下的我国农机市场,品牌众多、市场份额分散。随着我国消费者对精细化农机需求的上升,从客观上对生产企业在研发、制造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份额逐渐向优势品牌和品质、技术类产品聚集,受制于资金门槛、技术门槛和销售门槛,行业内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马恒达等国际著名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纷纷抢滩我国市场,外资企业在行业中的权重进一步加大。

(3)产品结构格局

农机行业近年来一直是资本投入的热点领域,但资金的投入重点多在增加产能,而非新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目前我国的农机行业在选材标准、制造工业等方面尚无法同国际接轨。受农村经济水平及环境的制约,多年来始终以小型、中低端田间作业机械为主。大规模量产的产品种类主要集中在小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中小型整机领域,以及农用泵、各类机械零配件等;而大型机械以及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果林机械等精细化农机产品则较为短缺。

1.2 农机市场特征

我国农机化具有结构性不均衡的特征。按农作物机械化领域来看,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经济作物;按农作物种植地域来看,北方平原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南方丘陵地区;按农业开展工序来看,机械耕地机械化水平要高于机械种植和机械收割。我国各地区的农艺、种植习惯和耕作田地差异明显,对不同类型的产品需求各异。冬麦区是农机产品传统销售区域,成为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收获机械的主要市场。拥有广阔耕地面积的黑龙江和新疆,农机化程度高,代表着我国大型农机具的发展方向。长江以南地区,地形复杂,以小块耕地面积为主,农机化水平提高缓慢。与其他机械设备不同,在我国,农机的销售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农民和经销商都在观望每年出台的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出台早,市场就会启动较早,相反会滞后。在这种政府补贴政策主导购买行为的市场模式下,由于每年的补贴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很难按照去年的销售情况来预判今后的市场需求。农机销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般三四月份是销售农机的第一个高峰期,而到七月份秋收和冬小麦的播种又会迎来第二个销售。

2 农机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

2.1 我国农机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分析

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计算最近四年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来我国农机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均为正值,表明我国在此期间都是农机贸易的净出口国。2010年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仅为0.08,说明我国的农机产品进出叉较为明显,此时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仅接近于平均水平,尚未具备多少优势。进入2011年后,我国农机产品的TC指数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发展趋势,2011年较上年提高了0.05点,2012年较上年提高了0.13点,截止至2013年的9月份,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已达到0.29。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的逐年提高,表明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正在持续加强。同时,指数目前尚未能超过0.3,表明我国的农机产品仅具有相对微弱的出口竞争力,要成为农机贸易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

2.2 研究结论与启示

对我国农机出口来说,入世的影响对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随着世贸组织各国在关税、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限制的不断放宽,近年来我国农机出口保持了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增长。产品出口额由1993年的2.9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250.3亿美元,二十年间增长了8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6%。另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农业机械累计实现进出口额39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147亿美元,出口额250亿美元,同比出口增加8个百分点。中国农业机械的出口市场及出口结构基本稳定,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市场,约占据出口总额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机制造水平在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已经获得了世界普遍认可。

(1)产品出口结构

我国农机出口产品当前以发动机、柴油发电机组、水泵、轻型柴油货车、轮式拖拉机等中小型机械以及农机零件为主,出口品类相对集中,出口排名前20位的产品约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0%左右。其中,轮式拖拉机始终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整机产品,但产品水平、技术含量等均属于较低层次。随着近年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大中型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逐渐优化,农机产品的出口结构也相应有所调整,大中型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上升。

(2)出口主力市场

一直以来,亚洲、北美洲、欧洲始终是我国农机出口的主力市场。其中,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始终占据我国农机出口总额的40%左右。由于我国出口农机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因此面对对产品质量及认证等要求较高的北美洲和欧洲的出口则呈温和增长态势。在主要出口国中,2010-2012年间美国和日本始终位居前两位,约占据了我国农机出口总额24%左右的份额,显示出发达地区强大的购买力。通过实证研究,为摆脱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低层次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机出口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可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面对我国当前的农机产品出口现状,需要国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为我国的农机出口保驾护航。首先,继续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出口农机产品由单纯的价格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售后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变。其次,需要出台具体的出口标准,以期规范农机产品的出口秩序,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以及劣质产品的出口,从而提升国产农机产品的国际形象。第二,技术核心缺失是当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短板,但要求内燃机、传动等领域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并不现实。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的大环境下,国内生产企业可以尝试转变思路,拓宽合作领域。企业未必要全面追求自主研发,集中企业的核心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不擅长的方面则可以考虑寻求国际合作。

3 结束语

伴随着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正在不断提高。而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又刺激了人们对农业投入的热情。这正是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向好的重要原因,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维持其快速发展步伐。受益于农机补贴政策的刺激,我国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市场近年来均处于高位运行,产品保有量急剧攀升。大中型农机产品消费者购买的目的主要是进行经营创收,保有量的增长将直接影响其经营收入。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仍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除价格外尚未建立起真正优势。伴随着国际农机巨头加速布局全球致使我国产品性价比优势的弱化,以及发达国家对低端产品需求的逐年萎缩,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显然缺乏维持长期大幅增长的内部动力。可喜的是,国内企业已逐渐意识到为客户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与此同时,新一轮全球性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给我国农机产品带来新的机遇。相信随着出口产品技术的日臻成熟、出口区域的不断扩展,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第3篇:农产品发展前景范文

高额逆差

根据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的统计资料,在过去30多年,英国食品、饲料及饮料的进口一直大于出口,近10年来(1994-2003)农产品贸易更是呈现高额逆差,年平均贸易逆差为90亿英镑。2003年,英国食品、饲料及饮料的进出口总额为308.25亿英镑,其中进口为209.44亿英镑,出口为98.81亿英镑,贸易逆差为110.63亿英镑(2003年1英镑;1.8美元)。

英国出口产品以饮料和谷物为主,进口主要是水果、蔬菜和肉类。2003年,英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为:饮料35亿英镑,谷物13.4亿英镑,鱼类8.9亿英镑,奶产品7.6亿英镑;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水果和蔬菜49.3亿英镑,肉类33.7亿英镑,饮料33.2亿英镑,奶产品15.4亿英镑,鱼类14.4亿英镑。除了饮料类产品是净出口以外,英国其他大类农产品均呈净进口状态,如水果和蔬菜净进44.6亿英镑,肉类净进12127.6亿英镑,奶产品净进17.8亿英镑,咖啡和茶类净进1215.7亿英镑,鱼类净进口5.5亿英镑。

英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欧盟成员国。2003年,英国食品、饲料及饮料的出口中欧盟所占份额为63%,出口排名前5位中有4个是欧盟国家。其中出口爱尔兰为16.13亿英镑,法国11.87亿英镑,美国9.03亿英镑,西班牙8.59亿英镑,德国6.3亿英镑。英国食品、饲料及饮料的进口也主要来自欧盟,占64%,2003年英国前五大进口来源国均是欧盟成员国,荷兰排名第一,向英国出口26.54亿英镑,随后是法国26.39亿英镑,爱尔兰20.6亿英镑,德国14.48亿英镑和西班牙12.93亿英镑。欧盟以外向英国出口金额较大的国家有:美国8亿英镑,巴西6亿英镑,澳大利亚5亿英镑,南非4亿英镑。而中国向英国的农产品出口金额相对较小,只有1.5亿英镑左右。

从需求出发

冷冻食品和速冻方便食品是近年来英国食品市场上发展最快的品种。食品半成品的种类日渐丰富,食品公司还推出了许多新的低脂肪和不含脂肪的食品。素食类的食品销售量有了极大增长,绿色食品和饮料也逐渐进入主流市场。软饮料产业在英国市场的利润比较丰厚,产品包括碳酸型饮料、浓缩饮料、果汁、矿泉水及瓶装水等。

英国共有20万家食品零售商店,有员工约240万人。近年大型连锁零售业蓬勃发展,店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也趋于多样化。英国超市在全球超市业中以“自有品牌”产品而闻名。自有品牌产品也称专有商标产品,是指零售商使用与店名相同的名称或另外一个自创商标作为品牌推出的产品。英国自有品牌产品销售额已经占到超市销售总额的45%左右,自有品牌商品已经成为“质优价廉”的代名词,英国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要看超市好不好,数数自有品牌有多少”。

英国4家最大的连锁超市主导食品零售业,其市场份额达到70%。最大的超市是Tesco,市场份额为27%左右,第二大是ASDA/Walmart(沃尔玛)超市,占17%,第三大Sainsbury,份额16.2%,第四位是Safeway,份额9.5%。每家超市都有特定的消费群体。如Tesco侧重中档市场,Sainsbury侧重中高档市场,ASDA则为中低档市场。另外,以中小型超市、便民店、折扣店、专卖店等形成的零售经营网络,主要是通过连锁化经营,极大满足不断细分的消费者需求。

食品市场发展趋势。英国疯牛病及其它食品危机使得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和安全方面非常重视。同时也使有机农产品近年在英国销售旺盛,其平均售价较传统农产品高20%5225%,消费者愈来愈愿意花更高的价钱购买健康安全食品。目前,英国有机食品已经进入主流市场,销售额突破10亿英镑,连锁超市占据了有机食品零售业的优势地位,占销售额的82%。有机产品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便利店。

素食主义已经成为英国增长最快的饮食风尚,1/6的人口已经或正在考虑成为素食者。素食品每年销售总额为110亿英镑。按目前增长速度,到2030年,绝大部分英国人将成为素食者。

英国心脏病及癌症的发病率较高,消费者在寻求能够增强健康的食品,如粗加工食品,保健品,新鲜的水果、果汁,低糖、低脂肪食品的销售量都在持续上升。

由于职业女性(占总劳动力的46%)和单身人群增多,没有更多时间准备饮食,因此,快餐消费增多,半成品及易加工食品也越来越受青睐。

中国优势

总体上看,近年中国对英国农产品贸易呈现顺差,且顺差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8000万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5亿美元。从1995到2004年,中国向英国出口农产品呈逐步上升趋势,2004年达到了最高峰,出口金额超过3亿美元,较1995年的1.37亿美元增长了126%。2005年1528月中国向英国出口农产品2.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

2004年,中国出口到英国的农产品类别构成是:粮油产品占15%,水产品及其制品占34%,其中水产品为32.4%,而水海产品制品的比例还不到2%,园艺产品占26%,其中果蔬品13.4%,果蔬制品为11.5%,动物产品及制品占5%,其它占20%左右。从出口产品结构中可以看到,水产品及制品和园艺产品合计占总出口的60%,这两类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是我国农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的产品,而粮油产品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例较低,这种结构状况符合中国农业具有的比较优势及中国农业资源秉赋特点。但是中国出口产品中,粗加工和未加工产品占的比例很高,而加工制品所占的比例很低。

今后,中国下列优势产品向英国出口具有广阔的前景:

水果类产品。英国水果产量不足,每年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其中,苹果的国内产量只能满足21%左右的市场,进口数量是国内产量的3.8倍,梨的国内产量只能满足20%左右的市场,进口数量是国内产量的3.9倍;李子的国内产量只能满足9%左右的市场。

蔬菜类产品。英国每年要进口大量蔬菜以满足国内需求,其中,番茄国内产量只能满足18%左右的市场,进口数量是国内产量的4.4倍,莴苣国内产量只能满足38%左右的市场,蘑菇和花椰菜国内产量所占比例也只有近一半。

水海产品。英国主要从欧盟和欧洲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进口水海产品,其数量占总进口40%以上,主要国家有冰岛、挪威、丹麦和爱尔兰。2003年,英国从中国进12124,237吨鱼类产品,只占总进口量的近4%,价值约4840万英镑。

深加工产品。英国深加工及粗加工农产品进口贸易额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而未加工产品的进口呈缓慢增长趋势。2003年深加工产品的进口贸易额已经达到71亿英镑,粗加工达到96亿英镑,而未加工产品仅为42亿英镑。因此,加工过的蔬菜和水果比如脱水蔬菜和果汁,以及加工过的水海产品在英国市场上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出口攻略

首先,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今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上升到质量、价格等多方面的综合竞争。现在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严重,如欧盟从200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该法规强化了食品安全的检查手段,大大提高了食品市场准人标准。因此,中国的出口企业一定要熟悉欧盟及英国的市场准人和食品法规,确保产品能够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标准。

其次,实施品牌战略。借鉴其它国家的做法,在英国设立或资助设立专门的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机构,聘请当地的公关、市场营销公司,通过一系列市场营销手段,在严格把好国内质量关的前提下,打造若干个著名品牌,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良性循环。

第三,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英国当地进口商。英国超市是农产品营销的主导渠道,但产品想要进入英国的大型超市不太容易,可以考虑通过当地进口商将农产品提供给英国零售商,而且进口商在办理正常检测和海关结算手续时还能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第4篇:农产品发展前景范文

随着宿迁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广大农民与农业领域急需农业信息的正确引导。将农业化与信息化通过产、供、销产业链的方式整合起来,建设权威中立的宿迁农业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迫在眉睫。

1.1宿迁农业产业信息产品数据库集成系统

宿迁市建设开发了价格数据库、产能产量数据库、进出口数据库、企业客户库、需求量数据库、指数数据库等十种关系型数据库,将农业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层面全覆盖,为制作各类研究报告提供数据基础,为定量分析预测市场提供支持。系统也为宿迁农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全面权威的数据支持,指导广大农民科学种植,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在种植与养殖、加工过程中只凭经验做出的错误决定造成的惨重损失,降低这种盲目性导致产品滞销或供不应求的风险加剧。

1.2宿迁农产品交易数据挖掘系统

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实现农超对接服务,覆盖面从农资到农产品。计划与各地超市、大型农贸市场、农机推广站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农民与企业的直接沟通桥梁。结合宿迁农业发展现状,搭建更为适合宿迁广大农民易于操作且安全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争取将农产品网上销售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普及,帮助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销售难的问题。

1.3宿迁物联网大数据的采集应用

采集农业产业相关产品在物流过程中需要的各种信息,建设大田种植、果蔬、畜禽、水产、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物流与信息、物流与实体经济交易的网络连接,及时预测行情发展动向,实现远程监控、交易警示等功能,了解区域仓储存量差异,实现跨区域货物调配,对从业者分析判断交易量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1.4完善宿迁农产品指数,提升权威性

通过对农产品长期不断的跟踪、估价、记录、分析研究,研发生成了宿迁农产品综合指数,后续还将建立“模糊数学+三层神经元网络模型”进行市场中远期预测,并形成价格先行指数,供农业相关从业人员、协会和政府相关机构决策参考。随着宿迁农产品指数的完善和影响力的扩大,今后在国际贸易中,可以利用卓创农产品指数的权威性和市场认可度,在国际商品交易中提高我国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在国际贸易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1.5建立完善的宿迁农业信息化培训体系

在指导和帮助农业相关从业人员利用宿迁农业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推销农副产品,购买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同时,还将在土地流转、金融保险、生产补贴等方面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全面带动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大力推动宿迁农业信息化,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1.6开展宿迁“订单农业”和“信用农业”服务

开展宿迁“订单农业”和“信用农业”服务,搭建宿迁农业订单交易及流转平台、现货信用交易支持平台,为农牧行业的客户和广大投资者提供服务。实现以信息服务推动农产品供求,以交易服务引导和方便农民推销农副产品,购买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促进工业品下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2服务特色和创新之处

宿迁农业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提供完善的全产业链信息服务,从农资、农产品至深加工以及各类各级采购销售环节,完整地构建出一个专业服务三农的信息平台。

2.1服务特色

应响应国家号召,为三农提供免费的数据信息服务,以填补了国内空白;专人进行市场跟踪及信息采集,信息和数据的质量有保障;除了网上信息,平台还借助更广阔的手机客户端信息平台、微博、微信平台等,加快传递惠农信息,为农业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实现农超对接服务,覆盖面从农资到农产品。计划与各地超市、大型农贸市场、农机推广站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农民与企业的直接沟通桥梁。将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普及,帮助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销售难的问题。

2.2创新之处

信息和数据范围广泛,涉及三农的各个领域,涵盖种、收、加工、销售、养殖等方面;完备的数据及信息网络支持,研究成果深入,符合国家政策,具备深远的社会效益;服务及时到位;平台投放的信息量丰富,对于服务“三农”,加速“三农”信息化发展,提升整体产业链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前景

第5篇:农产品发展前景范文

出口目标:到2010年达到380亿美元,年均增长7%

过去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8.3%,“十五”期间,尤其是入世以来,农产品出口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2005年出口同比增长18%,出口额达到272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在我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发展良好的环境下,《规划》主动提出了放低出口增长速度,更重质量效益,加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方针。事实上,《规划》提出到“十一五”末我国农产品出口达到380亿美元、深加工产品比重达到50%以上的目标,是综合考虑了过去十多年农产品出口的实绩、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自身优势,以及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和出口市场过度集中等问题而提出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重质量效益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出口方针。

今后五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主要的理由如下:第一,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在加入WTO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将继续向市场更加自由化、主体更加多元化和产品更加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第二,“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采取各项综合措施,继续大力促进农产品的出口;第三,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园艺、畜禽和水海产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第四,中国对一些传统市场的出口还大有潜力可挖,对一些新兴市场的出口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比如中国对美国、加拿大的农产品贸易逆差高达60亿美元,对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的贸易逆差达59亿美元。对东盟国家、前苏联、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开发潜力也很大。

当然,也应该看到,当前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障碍。如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不断升级,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SPS)越来越严;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和其他贸易争端频繁发生;发达国家对农业实行高额补贴;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待加强;农产品出口行业组织发展滞后,出口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体系尚不完备等。所有这些因素将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战略: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建立多元化的全球农产品出口体系

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资源少、经营分散,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靠近日韩等农产品进口大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相对较低,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园艺、水海产品及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旺盛,为我国这类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机遇。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上具有极大的潜力,水海产品、园艺产品及畜禽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将不断显现,出口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不仅具有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而且具有产品多样化、生产空间广阔的优势,可以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农产品出口品种及结构。

多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集中在亚洲(日本、香港、韩国)、欧盟和北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仍保持在75%以上,因此,需要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这些重点市场采取进一步措施巩固我们的出口优势,亚洲市场要依托地缘和饮食习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肉类、水产品在这一市场的占有率;欧洲、北美市场应以高质量、高附加值、深加工的畜产品、园艺产品、水产品以及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通过各种营销手段,逐步占领市场,并通过农产品出口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应该看到,农产品贸易是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领域,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易遭受进口国技术壁垒、反倾销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也不利于规避国际市场风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欧盟、日本食品安全新法规于2006年正式实施,大幅抬高了进口农产品的门槛,会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日本、欧盟是中国农产品的最主要出口市场,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3.3%,仅日本就占约1/3,这势必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应采取多元化战略,以适应今后中国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新形势。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要大力开拓欧洲、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努力发展北美、南美等潜力巨大的市场。通过积极开拓更广泛的市场,特别是发展不发达国家的低端产品市场,可以有效绕开发达国家的技术与环境壁垒,分散出口风险,保证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因此,我国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多元化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保持亚洲的传统出口市场优势;其次,重点开拓北美、西欧地区和大洋洲市场;另外逐步向东欧、非洲、拉丁美洲市场扩展,最终形成我国多层次、全方位、阶梯型发展的农产品多元化目标市场出口贸易格局。

政策措施:三管齐下,共同努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会进一步增加,这必将改变国内原有的生产和贸易格局,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出口企业以及行业组织,都必须面对这一现实,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政府部门:政府部门需要在WTO规则下制定新的农业支持政策,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提高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首先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具有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出口农产品,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支持本地区农产品出口的政策;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要制定系统的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加大对农产品出口支持的力度,提升中国农业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的能力;三要围绕国际农产品市场、优势农产品和出口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农产品出口措施,为农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农产品出口的金融、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出口企业: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融资渠道有限,信息渠道不畅,营销技巧简单,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等,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不强。当前,应该注重出口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与国内自主研发并重的方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另外,应该加强卫生和质量安全管理,对农产品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控制,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履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尽快与国际接轨。在生产、流通以及加工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发展尤其需要政府和行业组织提供支持与补助,政府部门需要采用各种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发展,尽量降低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各种税费和社会负担,大力加强农产品出口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6篇:农产品发展前景范文

多年来,全乡紧紧围绕本地的资源优势、围绕农业产业化一批以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应运而生,迅速崛起,为全乡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了农村工业化进程,成为全乡经济发展新的亮点。现在,全乡从事加工的各种类型经济组织1个,从业人员74人,其中水泥制品加工4家、榨油厂2家、豆腐房11家、磨米房4家按经济类型分:民营经济100%。按加工品种分为三大类:农产品加工、水泥制品加工和砖产品加工。这些小企业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围绕为“三农”服务的目标,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其主要特点:

一是推进了农业向种植、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可转化各类农产品资源,惠及农户,调动激励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推动种植业协调发展。

二是推进了经济由传统农业向农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是龙头企业发挥“领头雁”作用

实践证明,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产业需要龙头企业作载体,市场需要龙头企业来拉动,发展经济更需要龙头企业的有力支撑。可带动农户实施订单农业,转化本乡农产品资源回报农民。

四是显现了农民增收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双赢的效果,农产品加工业惠及众多农民,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买难、卖难的历史问题。

二、我乡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乡加工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客观地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研究、去探讨、去解决。

一是整个产业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形势平稳,农业支柱产业可转换为工业产值的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水泥制品和砖制品也大多是在本乡销售,更没有形成品牌。

二是产品结构优化不明显。市场销路窄,企业效益差,产品附加值低,工业产值增速缓慢的客观现实。

三是资源与加工对接出现矛盾。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融资难度大。金融部门流资贷款渠道越来越窄、难度越来越大、门槛越来越高是制约部分加工企业达产达效的主要“瓶颈”。

三、下步措施

1、坚守不移地稳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量的数据和不争的事实说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工业突破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更是农业、工业双跨越的基础。

2、加快加工产业战略调整。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挖掘产业潜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据现有企业建设若干个加工基地,通过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二是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要有远瞻眼光,不能一直停留在传统式的农产品简单加工上,企业要滚动发展,必须在产品升级上档上下功夫。三是实施质量战略,积极扶持企业依靠质量闯市场,依靠名牌提升效益,各相关部门要下功夫积极协调、扶持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研发。

3、引入扶持和激劢机制。争取各级财政扶持,扶贫资金等要向加工业给予倾斜。

第7篇:农产品发展前景范文

【摘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应积极发挥农产品现代交易方式——农产品期货的优势功能。本文在论述我国农产品期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我国在发展农产品期货方面遇到的问题,并进一步研究出新时期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发展策略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前景展望。

【关键词】我国;农产品期货;发展策略

农产品期货是农产品交易双方在现在就制定未来某一时候农产品的交易价格,并按照合约在未来进行交割的交易方式。农产品期货发达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按照以运营农产品期货著称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对农产品期货的理解,若一个区域的农产品交易超过50%的份额发生在农产品期货领域,受现代化的农产品交易方式带动,那么这个区域一般都会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我国农产品期货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拥有郑州和大连两个农产品期货交易所。从1990年作为我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的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主打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期货品种的郑州商品交易所(简称郑商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简称大商所)为我国农产品期货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力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具体表现在这四个方面:

(一)帮助农民发现价格趋势、更好的避免蛛网困境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机制,即通过判断商品期货合约的一个未来价格趋势和均衡价格得到现货市场农产品的预期价格。由于期货价格在自由、公开、公平环境下进行竞价,所以其比现货价格更真实,更权威,也更具有前瞻性。一般情况下,期货价格与未来时期的现货价格走势基本一致。期货的价格发现机制使农民可以提前预知农产品的价格趋势,从而使农民更好地避免陷入“蛛网困境”的被动局面。

(二)发挥风向标功能、引导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政府行政命令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显得力不从心,必须借助于有效的价格信号和市场手段来正确引导农户和农业企业。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供求信息最集中的地方,汇聚各方投资和预测的专家,这使得农产品期货价格成为未来市场最具代表性的价格,能够反映市场走向,通过农产品价格就可以制订未来的种植和生产方案。这样,农产品的期货价格就成为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如,大商所的大豆期货交易品种是标准化的优质大豆。其价格与我国常见的混合大豆的价格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就促使农民积极主动的去种植优质大豆品种。近几年,我国辽宁、黑龙江等区域就是受大商所大豆期货交易品种的启发,大力推广种植优质大豆;同时,在与期货相关的专业中介机构和农业企业的指导中,这些地区的种植面积都直接受大商所大豆期货的影响,实现了种植面积的随行就市。

(三)改革旧有的粮食流通体制弊端、促进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按照旧有的粮食流通体制,前几年,我国每年都要动用大量的银行资金去收购储藏年高达千亿公斤左右的粮食。巨额的资金占用也给我国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粮食风险基金和超额补贴已占我国财政预算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与此同时,面对目前国际优质低价粮食对我国的冲击,如何改善旧有的粮食流通体制就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我国粮储部门在困境中思变,积极利用郑商所和大商所来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服务。即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上进行储备粮调换。具体为:在期货市场上卖出陈粮期货合约,然后再买入新粮期货合约,进行实物交割和套期保值。这样就避免了旧有粮食流通体制中经常会出现的财政资金运用紧张、粮食储存超期和陈化的现象,同时也使我国粮食流通企业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国际化的视角来进行发展。以郑州商品交易所为依托,郑州在2004年成立了我国首家粮食交易物流市场,彻底在全国率先打开了新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新篇章。

二、我国农产品期货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在农产品期货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种种益处的同时,伴随着农产品期货向纵深发展以及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在农产品期货发展方面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产品期货交易所近几年发展较慢

受国家稳健开展期货业务指导思想的制约,同时受来自世界其他著名农产品期货交易所——诸如芝加哥和伦敦期货交易所的竞争影响,郑商所和大商所在新业务开展、争取国家政策扶植、深入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业务出现较慢发展的现象。

(二)我国农产品期货参与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现象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尽管我国有一部分农民参与到农产品期货的交易体系中,但我国大部分农民对农产品期货还很陌生,农产品期货意识参与薄弱。其二,参与到农产品期货交易的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影响有限,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三)期货交易占我国农产品交易的比重不高

在我国整个农产品交易的份额中,期货交易占的份额并不高,期货交易方式亟待创新。按照2007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期货交易大概尚不到整个农产品交易的6%,这就给期货交易方式提出了创新的契机。

三、新时期我国农产品期货发展策略

(一)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的发展

1.要积极在各方面支持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的发展

郑商所和大商所是我国非常宝贵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资源。我国相关部门为支持推动这两者的发展,应该在税收、期货业务开展、农产品期货基地等方面给予郑商所和大商所最大程度的力所能及的帮助。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需与交易所联合起来,努力争取中央决策层的支持,加大研发水平和投入,改变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局限的瓶颈,尽快推出有影响力的新品种,形成交易品种推出的市场化机制。因为只有改变农产品期货品种单一的现象,才能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2.大力支持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参与全球竞争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国应该积极鼓励郑商所和大商所这两个农产品期货交易所与上海期货交易所、沪深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等通过联合监管、共建信息平台、共同设计新产品等方式,整合我国的交易所资源,同时要协助郑商所和大商所大力构建同国外主要交易所的合作体系,建立战略联盟,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全球竞争,以提升郑商所和大商所在国际期货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努力培育农产品期货参与者

1.增强农民对农产品期货的市场意识、加大对农民的期货教育工作力度

虽然农产品期货对农民非常有裨益,但如果农民认识不到这一点,再好的政策也是空话。在美国,有65%的农民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农产品期货交易中来,但我国却寥寥无几,这与我国农民缺乏市场意识与金融意识非常有关联。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的现代期货教育工作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的市场意识,期货交易所要发挥主导作用,有计划地给农民普及期货知识,要让农民有现场感,提高农民对期货的了解程度与兴趣。

2.大力培养农产品期货的机构投资者、增强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影响

机构投资者是构成成熟的期货交易市场的核心和主导部分,但在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地位仍比较薄弱。为大力培养农产品期货的机构投资者,首先应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适当放开市场准入限制,放开一些国有大型粮食企业,培育机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以优化期货市场的主体结构;其次应积极培育期货投资基金,像培育股票投资基金的机构投资者那样来全面发展机构投资者;同时还需设立一系列的保护投资者的制度,以促进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

(三)农产品期货具体运做实施过程中的创新型研究

1.壮大发展农产品中介服务组织、以其为依托大力开展农业公司与农户联姻的捆绑经营方式

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仅为总农户数的21.8%,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生产分散,规模太小,同集中而大宗的期货交易相矛盾,一个标准的农产品期货合约规定的交易一般每次不得少于一手吨,一般的农户显然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因此如果让各家各户分散播种的农户参加期货交易根本不现实,这也是为什么要提倡培育农产品中介服务组织,以其为依托,大力开展农业公司与农户联姻的捆绑经营方式的原因。

为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我国可以在农产品中介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构建面向期货交易的期货合作社。期货合作社是指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的自治性合作组织。它以集体的名义签订远期合约,同时利用现货市场、远期市场和期货市场,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进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民资金互助。其核心在于利用合作社组织农户的优势把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结合起来,规范合作社与农民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充分利用期货价格信号来组织生产,解决农产品价格风险和农民资金问题,实现农产品高效流通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扶持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定单加期货的运营模式

这种模式的运作机制是:一是先把粮食存到公司,待日后认为价格理想了再进行结算;二是现款现粮,按照订单及时结算;三是与公司签订了保值订单的农户,可以把粮食存到公司后,到三个月后再进行结算,结算价格为三个月中的最高市场价格。这样可以使企业减少资金占用量并节省了三个月的银行利息,同时掌握粮源,避免农民在家中存粮造成的品质下降。在此期间粮价上涨给企业造成的风险,则由企业通过期货经营在期货市场上规避,如果利润较大还可二次返利。

这种运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订单签订模式中履约困难较大和容易引起纠纷的缺点,而通过期货操作,订单等于为种植农户买了“保险”,期市不但为订单和企业经营买了“保险”,同时又增加了增值赢利的空间和机会,可以说一举多得。

四、我国农产品期货发展前景展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发展历史,虽然我国在农产品期货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之处,但是展望未来,依靠郑商所和大商所这两家稀缺性农业发展资源,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植,日渐理性的我国农产品期货各级参与者一定会把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运作得更稳健、更成熟;而更稳健、更成熟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又势必会把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带动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蔡胜勋.我国农民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再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2.

第8篇:农产品发展前景范文

一、"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互联网+”时代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互?网+”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讲已不陌生。结合当前农村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等现实问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近年来,农村用户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8成,越来越多的农民成功转型成为“新农民”。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不仅提高了农民对于新兴技术的认知,也提升了部分农民的素质。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网络,学习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购买更加方便的农业载具。在提升自我认识的同时,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术,使农民的工作方式不再繁重化和单一化,从而利用互联网真正的可以实现技术共享、成果共享、经验共享。“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跟不上时展的农民,也只能被动的望洋兴叹,这样的农民会被时代所逐渐淘汰。因此,只有让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展现真正对农民有价值的作用,他们才肯买账。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农业发展走向机械化、现代化、智慧化的重要任务。职业农民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增强自己的本领,反哺到现代化农业发展与经营中。空巢化和老龄化是农村的真实写照。如何在日益老龄化的农村地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一个难题。例如:农业电商助力经济腾飞。近年来,电商企业进军农业科技领域的例子十分常见:从产品O2O延伸发展;通过互联网进行全面服务,找到创新盈利模式;与政府和大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其服务不仅包括产品供销,还包括金融产品、农资交易、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追溯等平台的搭建。这样一来,“互联网+”才算真正的走进农村,帮助农民。而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兴模式的产业链带动农业发展,提升自身的经济,从而用简单、快速、有效的线上模式,创造更高的价值。此外,供应渠道、农村电商、土地电商等领域在近几年也均有巨头出手和创业者入围。互联网改变的其实不仅仅是农产品流通,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向产中、产前等领域扩展。因此,在各个垂直细分领域,特别是在猪肉、粮食、大豆类经济作物、农机装备、仓储物流、农机金融等领域会产生更加优秀的农业互联网企业。

二、"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模式下的农村创新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呈现出创业主体多元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明显特征。但创业项目同质化、科技创新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融资难、政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成为当前制约农村创新创业的主要问题。因此,未来农业领域发展机会,可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作业方式势必成为主流。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机智能化发展息息相关,我国农业现代化经过落后到追赶的演进,如今正向创新迈进。在农业发展的新时代下,将呈现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全新现代化农业形态。农机行业发展要突破“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的双重挤压,必须加快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升农机装备的供给能力,缩小与国外产品差距。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和产业安全,既是农机人的历史机遇,也是农机人的历史挑战。在呈现科研领域农机化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才能谈互联网+、智能化、电商平台、农机新能源、农业新技术、金融助力等新型而广义的农机化概念,为推进现代化农业出谋划策。农业硬件装备的需求增加,也将带动着农业机械的智能升级及衍生服务的创新,例如无人驾驶农机、自动化设备、植保无人机、农机贷款等。

2.“互联网+”大背景下,农业化生产有量可依,产品有路可销。随之农业创新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等应运而生,它囊括了农业资源、技术、市场、气象等各方面的数据,使农业生产有量可依,产品有路可销。市场需求加大,农业保险的创新,又将进一步拉动农业气象、农业大数据的发展。但是从实质来讲,我国“智能化”的农业市场并不乐观,不少人都在盘算自己的小九九,从而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的发展前景。国家方面对农民的补贴有限,而且只对部分机型补贴,这就形成了新产品在研究和推广上的成本很高,产品的成本增高,相应的售价也会增高,这样一来,不少农民也只是对“互联网+”抱着观望的态度而已,从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不少农民就又会决定重新“吃老本”。其实只要国家适当改变策略,农民还是很乐意接受“互联网+农业”这种新兴模式的。例如:适当放宽政策,加大优惠力度,让农民从慢慢接触互联网电商开始做起,一点一点的派遣专人指导与讲解“互联网+”模式的良好运营与发展。而且还应改变农民对“互联网+”的偏执看法。利用互联网将原本各自为政的每户农民团结起来,建立完善的农业企业生态链,让每个人可以在这个圈里分享经验和优秀的技术,使农民更快速地掌握新技术的要点,从而带动农民谋求“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全面走向致富的道路。

3.电商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将主导未来的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升级、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电子商务就是在互联网线上做营销和销售,与传统零售一样,有各式各样的销售渠道,从近几年大的发展方向平台店铺模式到微商再到社群电商,品牌都在逐步亲近消费者,用内容和信任获取更高的转化和复购,社群电商将是大品牌如何实现规模化销售的挑战。电商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另一道大门,如今模式虽已成熟,但缺乏创新动力,如何打通供应链通道,或能更快的撬动农村市场成为一个困扰农民的大难题。

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才是重点。当务之急,农民应利用互联网建立一条相对完整的供货-出货体系。例如:可以模仿奇安软件的模式来完善自己的电商渠道,从而快速有效的掌握一手信息。利用多渠道的信息更能让农民掌握有价值的供货和出货渠道,从而使原本无力的市场加入创新元素,让市场不再只具备雏形。同时市场一体化后,营销模式将变得不再单一,从而真正有效的实现农业新需求和供给侧的有效衔接。使“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相融合。

第9篇:农产品发展前景范文

近日,记者冒着蒙蒙细雨专赴浙江省永康市采访,浙江旺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健宁向记者介绍了公司近年来发展情况。

俞健宁说,浙江旺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浙江旺盛达食品商贸有限公司,食品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国内十几个知名品牌食品和粮油,建立和完善了一套销售网络和物流配送系统,招来一批优秀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连续两年销售过亿,在此基础上企业开始进军山茶油市场,推出“旺盛达山茶调和油”,由此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遂成立浙江旺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公司以山茶油、赣南脐橙、青果青橙、富硒大米、富硒番薯、富硒花生、富硒西兰花等为主要品牌农产品,2012年销售总额已突破2亿大关,带动了浙江、江西部分地区一大批农民的增收致富。

采访中,俞健宁一再强调质量是企业发展之本。他说,我们坚持“责任、创新、共赢”的企业精神,以“服务求成,质量求精”的企业宗旨为指导,制定了高标准高起点发展规划,大胆探索、实践,充分利用现有的规模优势,致力于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和效益农业的推进,打造自主品牌,开拓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和效益农业的建设,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为使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公司采用了严格的责任划分制,由公司基地的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品的生产种植及日常维护,由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进行土壤检测、土壤改良,富硒产品优选等并提供技术支持,以金华市农科院对种植、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公司负责农产品商标注册、加工、包装、销售等。旺盛达基地全部采用无公害种植模式,全部使用有机化肥,以此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和原汁原味。所得利润采用了“3+3+3”的分配模式进行分配,即公司33%、基地33%、农户33%,收益公开透明,先期投入全部由公司进行投资,这首先保障了基地和农户的利益,大大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为公司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