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行业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行业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张,在此背景下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高职旅游教育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方面担着重要的责任。为了能够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社会、行业的需求,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能力为目的教学模式,创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就在CBE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及研究。
一、分析CBE教学模式
CBE全称为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译为能力本位教育。CBE模式是近几年在北美国家比较流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从社会行业岗位需求出发,注重人才能力的培养。CBE模式要求人才达到岗位的能力需求、基础知识需求、知识能力的掌握及运用。CBE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教学目标定义为如何使人才具备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与当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相吻合。CBE模式中创新了传统以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全新的以能力培养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CBE模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其流程来组织课程及教学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应该了解教学评价的信息,使学生能够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CBE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意义
(一)使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更具体
以CBE模式为基础,在进行调查和研究之后,可以有效掌握当前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职业需求及素质需求,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使旅游管理专业实现文化教育
旅游专业的教育表现了以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使用CBE模式,既满足了行业的发展需求,也有效提高了旅游专业教育质量,还使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职业技能。
(三)使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及实践性,只有进行实践教学,才能符合职业人才的培养标准。使用CBE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实现实践教学,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以旅游管理职业的能力为基础,又深到浅、由易到难、有基础训练到综合训练,重视实践、实训教学,与当地旅游单位合作教学,实现了旅游管理中专业的实践教学。
(四)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个性化
要想培养实用型、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就要使旅游管理教学个性化及鲜活化。以CBE模式为基础,创建项目化的教学活动,以教课、学习、实践为原则,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才职业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培养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职业素养,达到旅游管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综合性,也就要求培养出来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太明确,这就造成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有冲突,对专业中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步骤、环节、技能、职业素质没有明确的要求。目前旅游管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多都是以饭店的服务、旅游服务、景点服务的实习为主,而且都是针对某一项进行练习,这就使得学生不能综合学习。尽管目前高职院校中安排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多,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也使得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在今后学生的就业中会造成困扰。
(二)没有完善的课程设置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都是管理类、经济类及技术性的课程,此种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狭隘,缺少职业素养及人为素养,导致学生潜力不足。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普遍为传统市场,没有以适合行业需求及就业为目的,造成学生就业率下降及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稀缺等现象。
四、CBE模式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一)创建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
运用CBE模式理论为基础,以就业为目的。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范围较为广泛,可以以饭店、旅游团、旅游景点等为就业群,从而分析他们选用人才的能力需求。在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专业特点、培养人才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点及经验,并且时刻关注社会中旅游管理行业的动向,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创新及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课程中创建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技能。高职旅
游管理教育应创新传统的“学历文本”的教学理念,以就业及市场为基础,创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为首要目的,创建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创建以社会为目的的实践课程
了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创新传统的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建符合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课程。可以按照实习、基础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综合能力培训四个阶段创建实践课程。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实践案例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知识要点、难点,在此过程中穿插实践例子,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最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评价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应该是以知识教学为基础、技能教学为辅助、行业发展对促进进行设置,创新传统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模式。学校可以对旅游管理市场、往年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旅游的发展、旅游管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并且创建评估体系,并且可以邀请社会中旅游管理行业中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提高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质量。
(三)创建旅游管理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创建旅游管理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可以创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创建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是模拟现实的实训室及工作场所,利用先进的设备及软件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一般包括语音实验室、餐厅、房间、旅游企业等等。创建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素养,与校外企业和相关单位互相合作,创建长期的实习基地,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此了解旅游管理行业内部的运行模式及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意识。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效率,使学生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工作环境,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创建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使校外实习基地更加规范和稳定。
(四)创新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可以结合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目的,创新、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及管理质量,使实践教学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操作等阶段,应该有规律的进行考核,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的学到实践技能知识。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关注旅游企业的反馈内容,根据不同层次进行不同评价。如果在实践教学中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及监控措施,那么所有的教学计划和目的都不会达到目的,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及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就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及制度,制定有效、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细则,以保障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五、结语
在CBE模式下创建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是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及发展空间、能够满足社会及旅游行业需求的有效途径。所以要想培养符合旅游管理行业需求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就要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旅游服务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够适应新世纪社会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旅游管理专业作用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学习的作用
1.1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可以在体验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更多的了解未来职场的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便于他们可以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不仅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且对旅游管理行业的发展有具体的了解,使学生可以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1.2可以加强学校与市场的联系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校通过给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基地,为学生实践创设相应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要,而且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学校准确地认识旅游管理教学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便于学校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这也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2.1教学思想陈旧教学目标单一化
当前旅游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并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而且过多依赖于教材使得教材成为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应试教育理念严重阻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以及消极的学习态度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难以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需要。
2.2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教学内容滞后
当前旅游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其他的学科和专业转向来的,所以一些学校旅游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是按照学校的发展目标或者学生本来的专业特点来设置的,没有考虑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方向,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提高上,没有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轻人文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提高,而且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的机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并且教学严重脱离实际。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专业教学没有体现对外语、跨文化学习等内容,因此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缺乏先进性。
2.3课堂枯燥乏味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旅游业是一种相对开放的产业,但是旅游专业教学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传授教材理论知识,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他们缺乏具体的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教学技术被普遍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于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不够,没有发挥外界的协同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的视野狭窄,缺乏实践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2.4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旅游业作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就目前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组成来看,许多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转行或者兼任的,即使有一些教师是这一专业的,但是他们仅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具体实践缺乏经验,尤其旅游管理专业中一些科目具有较强的实务性,仅仅靠教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重要原因,这种教学模式是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
3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力量,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旅游专业体验式教学中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虽然体验式教学重点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体验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的节奏,严格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掌控课堂的节奏,明确学生的体验目标。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知识的学习很难一次就能掌握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体验式教学中获得的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避免使用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思维来评价学生的体验,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传统的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评分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验反馈来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将学生的体验过程与反馈作为评价的依据,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3.2创新教材内容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以教材为依据的,而且教材在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通常会过分依赖教材,教师严格按照教材来进行教学,而教师讲解的内容也是完全复制教材,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避免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资源,如可以选择专业的报纸、网站和先进的教材,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设置知识框架,并在教学中引进旅游业的相关技术和发(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54页)展趋势,使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更好的满足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避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于常规。
3.3明确专业定位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校培育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就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将旅游行业市场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学校的优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来提高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当前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可以满足旅游业各种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第二种是将旅游管理专业划分为子市场,然后再对子市场进行划分,这是一种精通具体模块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子市场包括酒店管理、旅游策划、旅游开发管理、旅游媒介管理等。第三种是在将人才市场进行划分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市场作为目标培养相应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种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可以更好的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
3.4采用多元化旅游教学考评方式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得有效性,就要创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改变传统评价中以学生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笔记来应对考试的现象发生。为此,教师要结合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针对性的建立评价标准和依据,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采用模拟情景、实践操作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目标完善评价体系,并将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表现以及日常考核的结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大,中等职业学校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保证了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各学校也加大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视,但是目前还存在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教学方式单一等等问题,使得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和行业需要,旅游人才数量紧缺质量欠缺。面对当前的教学现状,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是当前我们职教人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来自于20世纪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有效性”主要是指老师通过在单位时间里的教学行为,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强调教学过程的人人参与。主要关注点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不在于老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是一个系统问题,是旅游专业办学的追求,强调培养的人才是面向未来就业岗位和社会接轨的人才是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换句话说,学生通过教学是否掌握了技能,企业是否满意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满意程度如何,是旅游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标准。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现状分析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就旅游管理专业来讲,课程设置、生源素质、学校硬件条件、教师教学水平等都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当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热情。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采用方法大多想多单一,缺乏创新性,部分中职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影视教育的方式,极少的运用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能参与到教学中的少之又少,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缺乏。
(二)教学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大部分教师缺乏相关行业经验,知识更新速度慢,缺乏与行业管理部门、企业的沟通交流,教师所教知识与职业岗位脱节严重,导致学生职业技能较差,毕业后无法适应岗位需求。
(三)教学评价方法简单,学生激励机制不全。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结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学的反思和促进。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技能、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但是现在很多教师依然采取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少有学校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详细评价。而且,就业导向下的职业教育,学校缺乏择优促优的激励机制,学生成绩好与坏的差别不大,学校没有足以推动学生向更优秀发展的长效激励方法,会使得学生整体的进去性不强,教学有效性下滑。
三、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性对策研究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旅游管理专业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实际中,要多开展启发式教学,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要合理的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和设备。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合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将较为枯燥和不便理解的概念知识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二)加强教学实践,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虽然经过课程改革,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符合旅游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教学实践的缺乏还是限制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学校应当在现有的理论教学内容基础上,重新制定相关的各实践环节的内容与方法,改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大多在酒店的局面,比如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和的当地景点进行实习,再回到课堂弥补不足,通过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旅游人才,使学生成为全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建立丰富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学校要探索建立合理丰富的评价激励机制,确保奖励优秀,督促后进,使得优秀学生追求更加优秀,后进的学生有前进的动力。首先要合理运用学分制评价体系,要严格准也课程合格把关,不能对学生太放松,保证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合格掌握。要加强过程学分的运用,对在课堂上有积极表现的同学进行评分奖励,体现在最终的成绩评分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其次,要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提高奖学金的广度与深度,适度提高奖学金的数额,提高获奖比例,扩大奖学金的种类,有特长或者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也可以获得相应种类的奖学金,引导营造积极向学的良好氛围。
四、结论
一、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现状分析
(一)旅游专业教师实习弊端
当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实习存在许多的弊端,首先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没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因为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都是由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以及硕博毕业的高学历人才组成,他们有着坚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这些高学历的教师们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以至于导致了不能熟练的操作专业技能。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在不断的创新,所以造成了原有的理念被一些新的思想代替,使原本的“双师型”能力教师在实践方面变得退化被动,又因为没有具体的实践场所与机会,从而使“双师型”能力变得形式化,因而“双师型”能力教师实习能力不能得到锻炼,从而变得提高的速度远小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再加上教师单一的培养渠道使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被拒之门外,使得当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提升“双师型”的必要性
旅游业要想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站稳脚跟并且可以进行稳定持续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双师型”能力的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旅游院校逐渐减少了在硬件方面的差距,在另一方面来说,一个旅游管理院校的实力的展现标志则是旅游管理专业老师的教学能力以及素养方面,其次,各地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管理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就成了一个城市是否可以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人物,所以为了旅游管理业可以更好的为城市的发展服务,我们必须在保障理论的基础上还需要保证实践的时代性,因此对教师实习提升“双师型”能力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提升“双师型”实习能力的措施
(一)吸取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创新改正自身旅游业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要吸取国外的一些具有可借鉴意义的教学方法,制定一套属于且适合我国的“双师型”教师能力认证模式与制度,比如,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职前职中职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考察,从而将旅游业老师结构进行优化,更好的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老师的培养能力,进而为中国的旅游管理业提供一批优秀的应用型管理的人才。
(二)构建具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能力实习培养模式
为了可以更好地保障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能力的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应该研究制定一份符合时代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比如,三三模式,通过校企以及个人的三方参与,充分的保障了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有效进行,通过完整的培养链条,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具有高学历的基础上,既具有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还具有完整的技能应用能力,通过三方参与,将三三模式最大化的提升了教师“双师型”实习能力。
(三)积极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的情况下实现,所以为了更好的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我们应该积极的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以便于可以更好的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其次有效的利用各大旅游企业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企业为院校进行投资和提供旅游管理方面的老师,以此提高学校的办学与教学力量,同时学校也为旅游企业输送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与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坚持双方互利的原则,旅游企业为旅游院校进提供最新的旅游行业的动态,旅游院校根据旅游业的动态进行及时的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会因为落后的教育理论而与时代脱轨,以及旅游院校可以根据旅游企业的要求进行对向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更好的使教师提高“双师型”能力,其次还可以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以便于培养具有高素质、高学历、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
三、结语
[关键词]现代;旅游管理;大数据;服务
随着近些年来游客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各种丰富多样的旅游主题网站、微博、微信等等社交媒体层出不穷,人们在旅游方面生产的数据越来越多。相应的,多种来源收集数据、储存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也在飞快的发展,在现在旅游管理工作中,大数据的技术能够应用于多个方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结合大数据内涵,突出旅游价值
总的来说,所谓大数据就是数量特别庞大的数据资料,不能通过已有的软件工具进行提取、储存、分析、共享等处理的复杂数据的集合。而对于旅游业来说,其核心内容即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组成分支,都在连续不断地持续生产着数据,不论是从提供基础设施的合作商、提供衣食住行的旅游合作商、介绍旅客的中介商甚至是出行的游客以及管理的旅游部门无一例外,在整个旅游供应链中,数据类型的类型众多并且十分庞大,产生数据的题量大、数据的类型多、数据的流速高且能提供参考价值的数据密度低。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来说,合理利用旅游大数据,积极进行数据深度挖掘,对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有效地通过人民的出行以点带面地带动整个经济。在我国多个文化产业方向都由十分巨大的经济潜在价值和应用前景。旅游大数据主要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结构化大数据和非结构化大数据,结构化大数据就是按照已经规定好的格式进行数据的整理,存储到数据库中以便能被核心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而非结构化的大数据就是指其他类型的数据格式,例如一些办公文件、文本、图片、音频、报表等。非结构化的旅游大数据一般包括旅游景点的监控视频、社交媒体上的音频、视频、出行数据、线上旅游的营销状况等。
2利用大数据分析,推动旅游决策
利用旅游大数据可以有效地分析游客的需求,这样的预测可以更好地帮助旅游运营商设计旅游路线,为推出新的旅游决策提供强有力地依据。究其根本,针对旅游需求的预测不仅仅可以帮助管理局更有目的的规划旅游决策,制定旅游方案,还可以使得旅游服务链上的各个环节衔接得更加紧密,上下协调一致,大大提高旅游业循环效率。旅游需求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旅游者对于旅游过程中享受的硬件设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旅游服务人员等软件的需求。但是旅游产业是一个较为独特的工作链,首先,旅游设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所需材料的庞大,必定需要长期的时间和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 ;其次,在旅游行业中,季节性十分明显,并且不具有其他服务行业的可储存性、无形性等特点,这就造成了旅游行业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很容易就造成了成本风险,使得行业内部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能够为整个旅游业指明发展的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其次,大数据还可以在拟定好的运营方案正式上线之前进行模拟,模拟投入运行时市场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分析其特征和规模,进行有效的市场分析以及定位,预测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运营状况,并通过市场分析进行定位,尤其是对于旅游热门地区来说,对于改变旅游行业规划晚于市场发展这一现状有显著的作用。
3通过大数据特征,优化旅游营销
[关键词]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 教学 质量
1 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特点
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是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目标是培养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以及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修养,能适应旅游企业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有以下两个特点:
1.1 专业实践性强。职业学校旅游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及其它。要求学生有实操经验和较高的服务意识。
1.2 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不管是酒店管理还是旅行社经营都需要有很广泛的知识面,因此,本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2 提升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质量的策略
2.1 营造一个“活”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程式可循,这样就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如:学习旅游服务心理,因学生很少有旅游的体验,为了准确把握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心理需求,以便提供针对,让旅游者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首先组织学生两日游,先做“上帝”体验被服务的感受,旅游地点、方式、准备等都由学生讨论交流确定,师生共同组织实施。学生分别从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导游、购物等全方位的体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了解旅游服务技能技巧。回来后再结合体验探讨如何针对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做好服务工作,学生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教学内容迎刃而解,不需老师讲解。职业学校的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学的场所不能只是教室,根据教学需要亦可是景区、实训室、酒店、走入社会等。课桌的摆放也要灵活,不要始终都是秧田式,而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而变化。
2.2 不断优化教学培养方案。对培养方向的定位决定着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取向,因此,教学培养方案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适应学生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培养方案应体现明显的特色:①突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特色;②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化的特色;⑧瞄准旅游市场动态整合课程内容的特色;④适时调整专业方向特色;⑤适合学生个陛发展实现能力培养的特色;⑥突出能力与技能训练的特色。
2.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技能培训。旅游管理行业需要较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以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专注于收购企业管理实践和合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建设,尝试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和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教学案例,网络课件,教学录像等必须打开Intemet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它的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2.4 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树立职业理想。系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很多旅游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仅仅是在学生实习前安排几场报告了事。其实,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期间,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在入学教育时,实习指导部门就要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帮助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在校期间,定期请旅游行业专家来校介绍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以及人才需求状况,加深学生对旅游业的了解和献身旅游业的决心。还可以邀请业界的优秀代表来校作报告,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2.5 为实践教学创设完善的基础条件。
2.5.1 加强实践教学所需的校内设施建设。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有促进作用的校内设施建设项目包括:①导游行业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完善的教材、配套的教学设备等。②校内实习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等方面的建设。③导游基础教学项目的设置。除了必要的导游知识教育外,还包括形体、才艺、美容化妆,甚至交际训练等课程方面的建设。④学生生活环境设施建设,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保证学生以饱满的姿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新时期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述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各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都是根据各自的旅游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外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大学教育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在英国,一般旅游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会为第三学年学生提供48周的实习机会,且实习多在假期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公司等[1]。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你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在酒店管理学院自己的饭店和高级管理人员教育中心,学生在平时或暑假都可以得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计、前台、宴会等岗位的实习机会[2]。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阶段时的必要举措。
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各普通高等院校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例如,有些院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体系;一些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对其他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具有很好参考价值,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调研分析
旅游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如今,中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已经建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起点,高职高专、普通本科为主体,并且涵盖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目前,多渠道、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形成[3]。
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对培养对象——旅游专业在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目标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为相关的旅游院校参考借鉴。
在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高考选择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专业主要是出于爱好和兴趣,占总人数的41%。并且男女生比例达到7:93,主要是女生喜欢并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
作为大三的学生,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未来并不看好,认为旅游行业累、不稳定的占了一半以上。可以看出来到学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与外界的接触,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有所改变。
由于旅游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上急剧增长,知识和技能上逐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明显跟不上市场不断提出的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表现在:知识陈旧,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对旅游管理的应用认识不够,认为学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伺候人,就是为别人服务,端盘子、洗碗;不能迅速解决实际工作中随时遇到的难题,实践能力不强[4]。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旅游管理开设的课程提出了许多想法和建议。在调查问卷中,对回答“大学已经学过的课程感兴趣的课程有哪些?”这个问题上,有25%的同学选择了礼仪课,29%的同学选择了中国旅游文化,21%的同学选择了英语,20%的同学选择了餐饮,可以看出实践类的课程更加吸引学生。对于回答“有没有什么知识是你非常感兴趣,而我们的教学计划里没有的?”这个问题时,16%的同学提出想学习小语种类的课程,还有17%的同学只是提出想学习实践类的课程。在回答学习感到吃力的课程这个问题时,有19%的同学选择了高等数学,35%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学,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学功底比较薄弱。
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没有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占26%,对未来的工作问题,有38%的学生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也有26%的同学选择了“走一步看一步”。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中有70%的同学愿意和老师谈谈未来的职业规划,但是不知道哪些老师能就这方面沟通,这表明了学校在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方面做的还很不到位,老师也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调查问卷统计以及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更新培养观
转贴于 念,实现由培养以专才型人才为主到培养以通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改革培养方式,实现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转换培养体制,实现由封闭式培养向开放式培养的转变。旅游管理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实践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开设一些模拟实验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调研对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构想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设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能力评估系统;将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人才培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一)构建四阶段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学术”四阶段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第四学年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通过四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1.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程的研究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
2.重视英语口语交流和表达和计算机能力培养。开设各类英语口语课,如基础英语口语、专业英语口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外,鼓励学生经常到学校“英语角”锻炼和提高口语能力。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设计》等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多引入探讨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发展。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参与精神;运用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实务感;引入角色模拟教学法,可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采用专题研讨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5]
4.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有真实的认知。
(三)建立导师制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很多实际问题愿意和老师沟通的现实,应抓紧建立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问题进行引导,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的对策,力争缩小导师制的生师比例,进行学生与导师的情感体验互动和思维模式互动,真正为学生“解惑”。
(四)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院校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相关学科通过一定的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转入本专业的,所学知识不系统,再加上没有从事过实际旅游工作,很难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更谈不上承担大型的科研任务,必将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7]。因此,要求旅游院校推行“双师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旅游院校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增加专业课“现场教学”的学时比例,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参考文献
[1]舒惠芳,石强.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5):91- 93.
[2]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179-181.
[3]陈健平,黄安民.浅析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旅游职业化——以华侨大学旅游专业大学生问卷调查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49-253.
[4]周旗.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2000(3):93-95.
[5]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对81 家旅游企业调查结果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95-463.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每年坚持人才培养方案滚动修改,组织各专业骨干教师开展市场调研,通过教师、行业企业人员和院校专家的共同论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职业面向和课程结构,努力构建具有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几年的努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完善,紧贴行业和市场需求,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良好发展态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强化各类考证考级
学校主动适应市场,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专业+证书”的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职场准入能力。目前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规定了6个以上不等的考证项目,同时明确学生毕业除修满规定的学分外,必须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在强调各类证书考证的同时,采取目标管理保证考证的通过率。目前,学校每年的考证项目多达20多个,累计参考人数达4000人次。职业资格证书和高级工证书的取证率更是逐年提高。
3、以质量管理为抓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建立了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广泛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工作,2009年起启动学生对教师的网上测评,这一公开、民主、透明的创新评价手段,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师德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学校积极探索以第三方评价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构建,由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的专家对各专业进行集中专项督导,以推动学校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
推进特色建设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途径,形成自身文化和教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强化英语,培养国际化人才
针对全球化进程中,英语在旅游商贸行业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一现状,我校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通过开展“英语口语天天练”、EEC英语俱乐部、外语节、与丹麦、瑞典学生交流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优化了学习方式,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校还非常重视英语的考证,从公一、公二、公三,到英语导游证、大学英语四级,学生通过各类考证,明确了学习目标,检验了英语学习效果。2010年春,学校引入斯坦福英语课程,探索E+C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今年学校还在无锡首次引入托业考试,使多数学生取得国际认可的职场英语证书,为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平台奠定基础。
2、专本联通,培养复合型人才
针对旅游商贸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紧迫要求,2009年起,我校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设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专接本班。专接本班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量身定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资格考证,强化实践教学,采用国际化的英语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学生花六年时间通过所有课程的考试,可同时获得大专、本科两张文凭和管理学士学位,这一模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也适应了财会商贸和旅游管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3、因材施教,改革文化课教学
我校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生为本,采用了分级分类的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对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选择教育部和联院的规划材进行教学,而对以升学为目标的学生,则选择了高中教材。如2010年新开办的“5+1”实验班,它的基础课程全部使用高中教材,为以后的专接本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文化课教学要求。例如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延长了数学的开设时间,而国际商务专业则增添了不少英语听说的内容。为学生所想,开设符合学生需求、符合专业要求的分级分类文化课程,为学生后期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推进品牌建设工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学校以建设国家级高水平示范院校为契机,着力打造品牌专业、培育招牌教师、培养名片学生、铸就行业名校,通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适应经济转型,打造品牌专业
学校始终坚持“创职教名校,施优教于民”的工作目标,面对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认真研究分析全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走向,构建了以旅游商贸类专业为主体,多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目前我校拥有江苏省骨干示范专业5个,无锡市骨干示范专业6个。学校被授予江苏省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成为江苏省五年制旅游管理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学校旅游管理实训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实训基地。在专业建设中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文化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同行中建立了专业权威。
2、培育招牌教师,打造名师队伍
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我校以“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建设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优秀教师,在青年教师中培育教坛新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打造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学校还邀请行业专家、教育学者走进校园,多渠道指导教师成长,帮助教师提高创新能力和教育服务业务水平。目前我校拥有副教授17名,专业学科带头人6名。
关键词:上海 迪士尼 旅游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07-03
一、引言
迪士尼入沪将带来上海旅游发展的新时期。迪士尼的入沪将丰富上海旅游项目的内容,增大上海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也将强化上海都市旅游的地位和形象,加速上海旅游格局的变化。
迪士尼作为世界最顶级的主题公园品牌,拥有世界一流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拥有先进的管理团队和专业人才,最重要的是迪士尼拥有极具创新的培训理念与方法,而这正是上海旅游业发展亟需的。
反观上海高等旅游教育,虽然对旅游人才需求强烈,但上海的旅游高等教育并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机制和就业现状都不甚理想。因此。在旅游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尴尬局面,一边是对高素质人才的高需求,一边是大批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对口工作,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
因此,迪士尼入沪将起到集聚上海旅游业人才资源的作用,将上海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与迪士尼的培训模式相结合,培养一枇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吸引大量优秀人才进入旅游行业,提高旅游专业的地位。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结合迪士尼的教育模式与上海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试图找到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高等教育新模式。
而学界对于迪士尼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以深圳锦绣中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正如雨后眷笋般层出不穷,学术界对于主题公园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主题公园鼻祖的迪士尼乐园,更是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对象。近几年来,随着迪士尼海外拓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休闲方式的不断深入,娱乐功能的不断完善,迪士尼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因此,从搜集的论文来看,国内对于迪士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对迪士尼经营管理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孙元欣认为迪士尼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最优的经营理念与质量管理模式;二是对迪士尼跨文化的研究,例如陈学清、丁艳平等学者对迪士尼的跨文化营销与管理的相关研究i三是对迪士尼的经验分析,例如王大悟对迪士尼成功的十大要素的分析和李天元对欧洲迪士尼开发的教训总结;四是迪士尼对周边主题公园的影响研究,例如张玲等研究香港迪士尼对珠三角主题公园影响的分析;五是对迪士尼选址的研究,例如段吉盛对迪士尼海外拓展路线的研究;六是对迪士尼创意的研究,例如褚劲风所研究的迪士尼的创意产业化。
国外学者对于迪士尼的研究主要也是从迪士尼的经验教训、形象、文化主题与领导者才能这四个角度出发。与国内学者的研究较为类似。因此便不赘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学界对于迪士尼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研究由浅入深,并逐步细化与深入,但也应当同时认识到。我们对于迪士尼的认识仍是不够完善的,缺乏从新颖的角度看待迪士尼。入沪的问题。因此,本文特意从教育的角度。结合迪士尼进驻上海这一机遇。阐述上海旅游教育的未来发展的问题。
二、迪士尼培训模式及特点分析
(一)迪士尼培训模式
1955年,沃特・迪士尼在美国洛杉矶建成世界上第一个迪士尼乐园,到2009年全球第六个迪士尼乐园――上海迪士尼项目获批。迪士尼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主题公园品牌。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迪士尼依然能够保持强劲的市场吸引力和发展势头,其秘密武器之一便是它给游客提供的优质、高效、细致服务,而这种品牌服务是来自其系统而又严格的员工培训系统,这个培训系统包括新员工培训和老员工培训两个部分。新员工模式由由Tmdidon(传统培训)、Discovery Day(探索迪士尼)以及On-work Training(岗住培训)三个阶段组成。“传统培训”这一阶段的培训过程是在迪士尼大学完成的。传统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非常注重员工的团队精神培养与待客之道。帮助游客找到激情与快乐。“探索迪士尼”是为了更好训练员工观察每一位顾客,以便根据不同顾客对欢乐的不同感受。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岗位培训”这一阶段主要是技能培训,紧急应付,游客满意服务(GSM)等,让员工学会为顾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迪士尼新员工培训严格全面,而又注重细节,对老员工的培训则另具特色。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丰富,涵盖各种语言培训、个人职业发展以及融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标准体验经济营销方式等,员工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大。人力资本的战略重要性越来越被认为是企业的关键性资源,而迪士尼充分意识到了人力资本这一重要性,始终走在培训前列,并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
(二)迪士尼培训特点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迪士尼的员工培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20世纪60年代迪士尼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公司大学――迪士尼大学,进行员工培训,核心课程主要有卓越领导、忠诚度、人员管理、质量服务以及企业创新等。并且培训的内容需要通过第三阶段的岗位培训来实践,而新员工只有熟练掌握训练单上的所有项目后,才能单独接待客人。
2.重视员工自身素质的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当个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被满足之后,对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的需要成为主要动力。迪士尼的培训不仅是使其能够胜任日后工作,同样关注员工的未来发展。为各级员工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和核心培训计划。通过这些培训,让员工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感受到公司的重视,从而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与迪士尼一起发展。
3.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迪士尼对公司员工给予人性的关怀。以形成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的工作制度、丰富的闲暇生活、优越的福利设施和奖励机制等给予员工曼大的权利和自主空间,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与热情,加强了员工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从而为游客提供欢乐的体验。全“全意地为员工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们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激励因素的存在,这也是迪士尼能留住优秀员工的重要原因之一。
4.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迪士尼特别注重对员工尤其是新员工的企业文化熏陶。它要求每一个新员工都要接受由迪士尼大学的企业文化训练课,强化新员工加深对迪士尼文化的认识。而且公司上下层级均要接受企业文化训练课,认识迪士尼传统、成就、经营宗旨与方法,管理理念与风格。通过培训让员工适应
和认同迪士尼的企业文化。从而把“提供最好的娱乐为所有人创造幸福”的文化理念延伸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使员工形成在迪士尼工作的一种兴奋感和自豪感。
(三)迪士尼培训成果
1.企业层面。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迪士尼对新员工的严格培训以及对有经验员工的在职培训都保证了迪士尼员工高水平的业务素质,从而使迪士尼完善了管理组织结构。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并高效地完成。
巩固与强化了品牌竞争力。在企业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的今天,培训无疑是企业培养高素质员工的重要途径,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009年《福布斯》杂志评选出的全球十大主题公园中,迪士尼的三座乐园位列前三甲。品牌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喜欢,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投入。而且更需要软件服务的支持。迪士尼的特色培训培养出11.2万名优秀员工,其提供的细心周到、优质服务巩固了品牌地位,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2.个人层面。员工工作能力得到提高。迪士尼的员工培训系统而又全面,除了最基本的技能培训,还包括后期个性化、专业化的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培训,因此,通过严格的培训,员工的工作能力也得到较大提高。职业道德和素质得到提升。迪士尼的员工培训重视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员工“以迪士尼为荣”理念,重视员工团队精神和自我成就感的培养以及业余生活情调的调节,在这种培训氛围之下,员工除了具备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还形成对公司高度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三、上海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上海旅游高等教育现状概速
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拥有旅游类院校70家,其中:高等院校43家,职业高中、中等旅游职业技术学校27家。上海市高等旅游院校开设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有: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英语、旅游日语等。上海市职业高中、中等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有: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
在这其中,具备颁发博士学位的院校有4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为工商管理专业下设的博士点:9所大学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20所院校本科专业中开设了与旅游相关的专业,30所院校设立了与旅游相关的高职、专科。从整体来看,上海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机制。
(二)上海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缺路
1.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未能和旅游产业卖际相结合。旅游专业与课程设置是为旅游业发展服务的。目前,上海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专业与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旅游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在本科以及其上的教育中,课程设置宽泛。面广而深度不够;对学生的培养针对性不强,应用性较弱。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在就业市场上反而不如专科生有竞争力。以饭店管理为倒,本科生在四年学习期间只有1~2门针对饭店管理的课程,而专科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以饭店管理为核心,并每年安排饭店实习,对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饭店行业来说,专科生比本科生更受欢迎。旅游管理行业是一个注重实践的行业。许多新的思想和做法通常是在饭店管理或是旅行社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普及之后,才反映到理论研究领域,这就使得在旅游研究领域出现一个“怪”象――实践指导理论。在实践经验反映到理论研究阶段并运用到教学这一过程中,时间滞后现象非常明显。这无疑会造成理论发展无法跟上产业实际的发展步伐的困境。
2.旅游学学科地位与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1998年之后,旅游学科被定位为I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是旅游业不同于其它经济部门,它的发展涉及到了国家产业目录中大部分产业。而旅游管理专业仅被视为I商管理下的一个分支,偏重管理类知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学科的发展。同时,国家对旅游学科研究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我国政府主导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关于旅游学的研究课题寥寥无几,即使出现,也只是作为经济学类课题中一个组成部分,比如作为产业发展研究课题中组成部分。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情况也不例外,旅游学科研究多依附于自然地理课题中。
3.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满意度不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是硕士生对专业对口岗位兴趣不高,很多人在择业时选择了非旅游专业的岗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旅游行业缺乏大型、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的企业,导致旅游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高,且旅游行业企业的起薪不如上述单住,很多人不愿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第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素质不完全符合各旅游企业的要求,使得企业更偏爱的是具备更多实践操作经验的专科生。
四、上海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创新模式――STl人才发展模式
随着迪士尼的入沪,上海旅游高等教育将会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因此,借助迪士尼的管理人才与培训经验,充分结合上海旅游高等教育的现状,将上海高校与迪士尼两者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我们就可以提出上海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将旅游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与迪士尼的管理培训作为双驱动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即STl人才发展模式(图略)。
(一)STI模式体系介绍
从宏观角度来看。STI模式分为三个层次:校企战略层次、联合培养层次以及个人提升层次。
1.枝企战略层次(Strategy)。战略层次强调了迪士尼与上海高校的战略联盟关系。同时,迪士尼与高校的结盟也将是整个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基础。在战略合作的环境下,双方能够明确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行业中复合型管理人才。而不仅仅是为迪士尼提供专业型人才。因此,迪士尼将参与高校学生理论与实践性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为日后的培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高校也将参与迪士尼培训计划的拟定与执行。使得教学活动能够更具针对性。通过双方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的互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多样化和个性化。
2.联合培养层次(Training)。培养层次主要针对高校旅游人才的联合培养。我们认为。高校的旅游教学活动将分为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性教学应形成以专业基础课为基石,以专业必修课为支撑。以专业选修课为跳板的旅游学科体系。而实践性教学则应包括行业实用技能的讲授和旅游从业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的讲授。前者例如教师对饭店服务礼仪等相关内容的讲授,而后者则可邀请迪士尼的管理人员与分享其实际工作经验。与此同时,迪士尼也将在高校设立迪士尼奖学金,以选拔的方式鼓励优秀的学生进入迪士尼进行实景培训。
3.个人提升层次(Improvcmcnt)。提升层次将更加注重个人未来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迪士尼完善的培训体系,完成学生的培训工作,包括传统培训、探索迪士尼以及岗位培训,让
学生对迪士尼的工作有更生动与形象的认识,并掌握行业所必需的相应技能,提高学生的个人工作能力,为将来在旅游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利用迪士尼强大的人力资源,完成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通过此项培训,让学生获得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全景认识与规划,为学生走向社会岗位指明了方向。通过提升层次的锤炼之后,学生可选择自主就业或留在迪士尼工作。
(二)sTI模式特点
1.针对学生个人的培养模式。sTI模式的一大特色便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理论教学的自主化。在设置专业选修课时将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能力需求与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引导学生向各自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深入探究。其次,迪士尼岗位培训的差异化。根据在迪士尼前两阶段的培训效果。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通过迪士尼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将在第三阶段获得适合自身的岗位。最后。未来职业规划培训的个性化,即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为每位学生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
2.具有一套完整教学体系。从迪士尼与高校统一战略目标的设置、旅游教育方案的实施、迪士尼个人培训计划的执行这三点来看,sTI模式具有一套完整的教与学的体系。该模式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为战略目标,以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协调,以迪士尼的学生培训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相结合。形成战略、培养、提升依次递进的三大层次,从而使该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更具完整性与系统性。
3.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STI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弥补学科体系并未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缺陷。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邀请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分享其管理经验让学生获得间接实践经验;二是在迪士尼岗位培训中,通过直接上岗工作,获得真实的直接的实践经验,为将来进入社会累积工作经验。
4.适应上海未来的发展。上海近两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因此笔者认为,旅游行业必将成为突破重点,因此对旅游人才的急需也将成为更加严峻的现实。通过该双驱动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弥补高等旅游教育所出现的缺陷,完善上海旅游人才的培养机制,提高学生旅游技能水平,增加投身于旅游业的从业人数,从数量和质量上适应上海未来对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
(三)sTI模式实现建议
1.充分利用迪士尼资源,培养具有国际实力的旅游专业化人才。在STI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充分利用迪士尼的管理与人力资源,通过在迪士尼的培训项目,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旅游专业型人才。因此,培训计划分为两部分。
一是上海迪士尼培训计划,即参与迪士尼上海主题公园的建设。培训不仅仅是岗位培训,更应当是有意识地将学生作为中高端人力资源进行培养的过程,让学生将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二是海外迪士尼培训计划,即选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去美国迪士尼实习。通过海外的培训项目,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迪士尼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同时也能切身体验迪士尼员I的工作,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2.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该模式的成功实施也将依靠于观念的转变,即旅游学科并不能只是纯理论教学,更应当在继续保持现有理论知识培养的前提下,增加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操作能力。此外,上海各高校应对旅游专业的课程进行统一规划与设置,避免出现教与学的脱节现象。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深化旅游人才教育的改革。以全新的理念完成教育模式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