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与股市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政策有效性 DCC-MGARCH 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加深,股票指数在近年来也呈现联动的趋势。众多研究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较强的股票市场联动性。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全球,资本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的联动性也进一步增强。本文力求利用联动性的变化来验证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二、文献综述
谷耀、陆丽娜(2006)应用DCC-EGARCH-VAR模型,检验表明港市在收益和波动上都对沪、深两市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并没有表现出其他国家资本市场的“杠杆效应”。李晓广、张岩贵(2008)运用回归模型表明总体上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不强。徐有俊等人(2010)采用DCC-MGARCH模型研究,认为中国与国际股市的联动性较小,但有增强之势。
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DCC-GARCH模型在研究国际股市联动性方面的应用较多,但基本上侧重于中国与不同国际股市动态相关性的横向比较,基本没有针对于金融危机期间的变化研究。本文将弥补以此为视角,运用DCC-MGARCH模型和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模型进行政策有效性分析的这一空缺。
三、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实证研究结果
(一)样本数据及检验。
本文采用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上证综指、S&P500与S&P Europe 350指数对数收益率的日度数据,来分析我国股市同国际发达股市间的联动性。在分析中采用对数收益率的形式,计算方法如下:
在进行DCC-GARCH模型的参数估计前,我们有必要对数据进行相关检验。收益率序列的平稳性检验表明,数据序列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直接对其建模不会出现伪回归问题。经过收益率的自相关性检验,本文选择AR(5)对S&P500数据进行过滤,采用AR(1)对EUROPE进行建模消除数据自相关性。
(二)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模型分析结果。
通过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模型可计算出的平滑概率,可看出此次危机是逐渐加深的,而且在雷曼兄弟倒闭后,进入了危机的深处。
据此我们将所选取得数据划分为3个阶段:危机前(2006.1-2007.8)、危机中(2007.8-2009.8)、危机后(2009.8-2012.6)
(三)不同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
1、单变量的GARCH估计。
本文直接采用GARCH(1,1)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各参数的估计值都是显著的,并且各市场的波动性都具有明显的持续性。而后对残差序列用Ljung-Box Q统计量进行自相关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残差序列进行ARCH-LM检验结果也在1%的表明均值方程和方差方程的设定都是合理的。
2、多变量GARCH模型估计。
下面利用DCC-MVGARCH 模型对中国、美国、欧洲市场各股市的相关性进行考察,这里的条件方差形式设定仍然为GARCH(1,1)形式,DCC估计的阶数为1。
从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滞后1期的标准化残差的乘积对动态相关系数影响显著。接近于1,说明相关性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同时,和具有明显的统计显著性,我们可以判断一定存在动态可变的条件相关系数。
使用DCC-MGARCH得到的时变相关系数的图,可以看出在整个样本区间,三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时变性特征。分析比较后得出中国股市同国际的联动性仍然较小,远不及国际发达股票市场的联动性。
根据DCC-MGARCH估计结果,分别计算的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的时变相关系数的均值可以看出在危机期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股市普遍下跌,导致美欧间股市的联动性明显升高,而中美、中欧的时变相关系数的均值在此期间却反之降低了,直到危机结束后才又回到了危机之前的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球股市暴跌,各国股市联动性升高的情况下,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同其他国家股市间的联动程度。
进一步,我们发现在2008年9月由于雷曼兄弟破产而导致的全球股市同步快速深幅下跌时期,三组市场间的联动性都在这一时期突然升高了。不同的是,在中国推出四万亿的救市计划后,我国同欧洲和美国的联动性迅速重新回到了较低水平,而美欧之间的联动性却在此之后一直维持的较高水平直到危机结束。这进一步印证了前面的观点:我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宏观经济干预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减少国际股市对我国股市的冲击,减弱我国同国际股市联动性。
四、结论
本文通过不同时间段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联动性的研究,发掘中国股票指数与国际指数的相关规律,力求利用这种股票市场联动性变化的来度量我国在金融危机期间采取的宏观经济救市政策的有效性。通过上文的实证分析表明:在以稳定国内股市的角度考察,宏观经济政策的对我国股市同国际股市的联动性影响十分明显。
根据本文的结论在受到较大外部冲击时,金融监管当局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以减少国内市场波动,稳定国内股市,使股票市场保持正常的筹资功能,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参考文献:
内地经济复苏正面影响香港
席卷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冲击都是很大的。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重镇,同时又是以出口及转口贸易为主的自由港,本身实体经济规模有限,本地经济结构中又严重依赖房地产。这样的特征,使得危机对它的冲击格外明显。很多大型银行在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被迫大量减计资产。而不少香港的富裕阶层人士因为投资欧美股市,特别是投资了欧美大型投资银行发行的累计权证等金融衍生品而亏损累累。另外,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也重创了当地不少的上市公司。世界性的国际贸易量下降,对香港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客观而言,由于其特殊的经济结构等因素,香港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是陷得比较深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就其本地的实体经济状况而言,复苏也不是很明显。
但与之不同的是,内地的状况则要好得多,虽然也受到金融危机的侵袭,但一方面得益于政府迅速采取了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另外内地的金融体系稳定且较少在危机中受到损失,加上其内需市场广阔,这样也就促使内地经济从今年年初开始,就逐渐显示出止跌企稳的迹象,到了年中的时候,已经开始全面复苏了。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内地经济的率先复苏,对香港经济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应该指出的是,就目前而言,内地经济复苏对香港的影响,一个很主要的渠道还是体现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效益的好转方面,在两地“更紧密的经贸关系”框架下,这对于香港股市更是构成了直接的正面拉动,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为特色的香港经济,也有望借此企稳。同时还因为在港交所上市的股票市值远高于当地的GDP总量,因此股市的回升对投资与消费的积极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作为大中华经济圈的重要一员,香港受到内地经济的强大辐射与牵引,内地经济的率先复苏已经成为推动其摆脱金融危机的重要动力。在资本市场上,香港股市同样也越来越倚重内地上市公司,与内地股市的联动也就自然地更加密切。
全球的流动性宽裕导致资金流入
当然,大家也都清楚,尽管说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全面复苏,但这毕竟还是很初步的,不但其基础还不够稳固,同时也还没有发展到企业效益全方位复苏的层面。就上市公司而言,业绩尚不稳定且鲜有明显的回升。不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股市却已经大幅度地上涨起来了。前面已经提到,沪港深股市今年以来出现了很大的上涨,从涨幅来说,还是领先世界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的流动性宽裕导致大量国际资金进入香港,乃至曲线向内地渗透。
还是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相当一批海外金融机构被卷入其中,不断扩大的坏账损失使之不得不增加资产减计。面对日趋紧张的资金供应,它们往往选择“丢卒保车”的战术,即从海外市场(主要是新兴市场)抽调资金,驰援本国市场。这个趋势,在雷曼兄弟倒闭以后,表现得十分明显。雷曼兄弟是美国公司,但在它倒闭时美国以外地区的股市下跌丝毫不亚于美国本土股市,其中,新兴市场的股市跌幅更大。在这过程中,国际化程度比较深,吸纳海外资金比较多的香港股市,也是损失惨重。而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稳定金融秩序,避免危机的蔓延,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是无限制地向金融领域注入资金。按道理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性应该开始宽松,资金也会重返新兴市场。但实际上这种局面并没有出现,问题出在那些得到注资的金融企业,推行的是“金融窖藏”的做法,也就是没有将所获得的流动性向实体经济释放。究其原因,不外是担心金融危机加深会进一步导致资金供应困难,进而发展为挤兑风波。就是由于这样的因素存在,所以尽管各国央行都在向市场注入资金,但反映在一些国家的实体经济上,其流动性仍然很紧张,新兴市场的处境更是艰难。就香港股市的情况来看,至少到今年年初的时候,海外资金仍然是在抽离。因此,在这个阶段沪港深股市的联动程度是不高的。其原因就在于,境内的流动性宽裕局面已经在市场的各个角落体现出来了,而作为全面开放的香港市场,则还缺乏来自国际市场的流动性支持。而在境内经济复苏还只是刚刚开始的情况下,境内股市对香港股市也难以产生什么大的作用。
情况的改变是从二季度开始的,这个时候虽然还没有人公开说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见底,但学界的一个普遍看法是大体上已经进入了尾声,各国的救市政策也从重点救金融企业转为救实体经济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窖藏”已经不再必要,流动性被大量释放,一个资金供应宽裕的局面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个时候,国际资金向什么地方流动呢?当然首先是向经济复苏早的地方流动。此时,中国经济的好转趋势进一步明朗,国际资金自然要流过来。而既然在香港股市中境内企业的市值占了一半以上,那么投资香港股市也就是看好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当然,在这过程中,也有的资金是流向了其它新兴市场,同时也有一部分资金试图以各种方式突破关卡,进入到境内。而在人们的观察中,这个时候沪港深股市都出现了资金争相流入的状况,相互之间的联动得到了强化。无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因素的存在,驱使了国际资金大量进入香港,并且推动了香港股市与境内股市的联袂上涨。细心的投资者还发现,进入2009年下半年以来,海外资金进入香港的速度似乎还在加快,香港金管当局在外汇市场的操作中,正面临港币需求加大的局面。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因为全球流动性宽裕而导致的资金向香港等市场流动的趋势还在强化。在中国经济复苏以及国际资金进入的双重影响下,香港股市的相对强势还会延续,与境内股市的联动态势还会更加明显。
资本市场助推大中华经济圈发展
沪港深股市的联动,从表面来看是境内外三地股市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这种关系也确实反映出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某种变化。不过,当人们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又会发现这种联动对于实体经济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有可能成为推动大中华经济圈加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关键词】金融危机证券市场影响
1.2008年年底之前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1.1出口大幅回落影响企业利润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1月份当月我国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33.3亿美元,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进口721.8亿美元,下降21.3%。根据我国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外贸总额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中国纺织、房产、玩具、钢铁行业以及家具、卫浴、五金、电子等产品的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向美、日、欧出口明显减少。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向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特别是我国沿海企业,很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那些实力不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低的企业纷纷倒闭。同时我国又遭遇大量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摩擦加剧,2009年的出口更加困难。2008年大部分国内企业在销售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表现在企业利润上面就是增速放缓、持平甚至亏损。
1.2零八年度证券市场步入低谷自2008年初,受企业赢利不容乐观的基本面的影响,A股一路走低,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为了刺激股市交易,管理部门两次下调证券交易成本:在大小非成为众矢之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于4月20日出台,中国证监会规定大小非减持超过总股本1%的,须通过大宗交易系统转让;4月24日起印花税税率由千分之三下调至千分之一,9月19日起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两次利好政策出台当天,沪深股市均大涨9%以上。不过,这并未改变大盘下跌态势。在这期间实际上导致证券市场一蹶不振的原因还是金融危机,危机导致我国在短期内需不足、出口下降,外资将会迅速撤离。这种连锁反应才是对外贸依赖性经济结构最致命的打击,无论经济是否还会持续增长,但企业对市场的变动最敏感也最具决定意义。汇率的微调也已经不能再对出口造成决定影响。无论美国是不是通过救市计划,全球金融监管将会日趋严格,消费信用将会收缩,同时美国也在节衣缩食并积极调整自身产业结构。这不但客观上造就全球需求不足,而且还会引发各国就业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汇率的波动相对影响较小。
2.09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微妙变化
2.1内需因素出口下降,企业的利润保障主要还是通过增加国内的销售额来完成。因此,内需的现状与上市企业的业绩联系是相当紧密的。而我们却又不得不面对中国内需不足的现状,如果要探寻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重投入轻分配的结果,直接表现为工资占GDP比例太低,一般工人工资的平均水平较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克鲁格曼说过,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4%,跟1975年的韩国类似。目前,即使墨西哥生产工人的工资也是中国工人工资的3倍。而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内需不足依赖外贸的经济模式,是体制按照自身的利益分配特征,并以其强大的单极政治力量塑造出来的。民间虽然拥有大量存款,但由于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民生体制尚不完善,这些钱并不能转化为消费。因此内需将很难真正被调动起来,因此企业依靠内需完成盈利任务的目标十分渺茫。
2.2外汇储备因素曾经在越南发生的金融危机被认为是逆差造成外汇储备不足,于是很多人认为我国因为外汇储备充裕而不会重蹈越南覆辙。其实更细化而言,外汇储备如果因为结构问题而流动性不足,即使数字庞大,也难以应付短时间内的外汇挤兑。事实上,我国1.8万亿外汇储备中,能即时动用的只有3000亿现金,其他绝大部分都是各种深陷泥潭的债券和一些低价值的股权。因此,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如果我国把目前仅有的3000亿外汇现金仍转化为境外债权,那么我国外汇储备短期将随时陷入挤兑危机,其效果可参考越南,即:如果国内人民币在极短时间内挤兑美元并外流,可以造成人民币急速贬值,国内重现通货膨胀,那么汇率就会出现巨幅波动。从短期分析,当某种货币存在升值预期,汇率与股市的关系是:预期本国货币升值—热钱流入—股市上涨—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加大升值压力—汇率升值—热钱流出—股市大幅下挫。这种股市大起大落的系统风险将减弱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长期分析,宏观经济增速的减退和股市对经济促进作用的减弱必将影响到股市主体上市公司,进而影响整个证券市场发展。人民币汇率稳定则升值预期对股市的短期推动影响很小、有限利率上升空间有利于演绎股市的中长期上升趋势,而人民币贬值则反知。
2.3房地产业的因素2006年初,韩国的国土研究院经过对上万的家庭调查研究,并和英美等国进行了比较,显示韩国国民收入攒六年才能买得起房。在首都首尔地区,需要将个人收入存7.7年才能购买住宅,其他大城市为3.8年,中小城市为2.6年。而在美国和英国,要购买住宅,则分别只需要2.7年和4.1年全部收入。而正是这个2.7年便能购买住宅的美国发生了房地产次贷危机,并成为引爆世界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其他国家的房价还纷纷下跌。反观中国,一份由国土资源部的“2008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逼近4000元关口,达到3919元/平米。初级住房小康标准是人均30平米,三口之家90平米的建筑面积需要将近36万元。而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加上装修的费用意味着夫妻两人和孩子要不吃不喝12年。房价收入比接近于12,该数据数倍于国际惯例,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很大的泡沫。但是这个泡沫现在并不能把他打破,因为与房地产业相关行业众多,有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并且解决了很大程度的就业问题,若房地产泡沫破裂,很有可能引发更多企业倒闭,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房地产业一定程度决定了证券市场的稳定,而持续的高房价依然在大量耗费社会的消费能力。
2.4资金、贷款的因素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提出了4万亿的救市场计划,而且这些钱陆续已经到位。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第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4.58万亿元,已经接近政府设定的2009年全年目标5万亿元。这些钱有很大一部分都流入了证券市场,从09年初A股的成交量放出历史巨量的信号来看,很多机构和游资均杀入了证券市场。而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很多企业运转不灵,产业和市场逐步萧条,投资很难见迅速见效。于是,这个企业和机构选择了投资证券市场以求得较快较好的回报。这样一来很快便形成了证券市场群雄逐鹿的局面,而这些钱并不是以投资的心态进入,取而代之的是投机。因此,证券市场虽然通过短期输送的新鲜血液而产生强劲反弹,而长远点看,这些资金必定会在某个时间段进行撕杀,导致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更加不确定,A股目前的市盈率已经相当高,个股涨幅已经超过300%,风险进一步增强。
2.5宏观政策因素国家在证券市场上的观点十分明确,就是通过股指的上升来营造氛围,增强人民抗击危机的信心。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引领A股的上升攻势以后,中央不断针对各个行业进行政策刺激和扶持,因此09年初至今一直热点不断,A股也不短上扬。但是,金融危机的影响是长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形式均未出现好转,相关政策得过于频繁很容易引起市场在消息面上的疲倦。现在证券市场的现状是,过度的依靠政策呵护,这是很不健康的,也是十分危险的。4月份信贷资金投放2600多亿,与一季度每月1万多亿的信贷资金投放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谓天壤之别,随着信贷资金的减少,IPO和创业板的开启,特别是再融资的泛起,股市的资金供应将会大大减少,证券市场的波动会明显加深。
3证券市场的定性分析
3.1违背经济规律股指从08年11的1600多点,一路凯歌,在半年的时间里上涨近1000点,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当人们还在熊市的噩梦中没清醒过来时,股指已翻山越岭,一波又一波地攀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们虽然采取了许多的经济刺激措施,先是4万亿的投资,又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更有天量的信贷资金,但效果并不明显,2009年3月份CPI和PPI双双告负,发电量还在继续下降,钢材价格经过短暂的回升后又迎来了新的下跌,关乎居民生活的猪肉几乎降到了2007年上半年的价格,这一切说明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股市却是出奇的火。
3.2与价值相背离市场的估值目前已经非常的高,A股流通市值达7.45万亿,100倍内的股票平均市盈率42倍左右,150倍内的股票平均市盈率达53倍左右,约90%的股票市盈率超过20倍,并且还有400多家没有市盈率的亏损企业。股票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市场估值已严重泡沫化,几乎与2007年6000点的水平相当。泡沫化的股市不仅没有回归合理价值的欲望,感觉却才刚刚涨出点味道,仍然是三线开花,多头排列,激情洋溢,热火朝天。就连亏损严重的ST股也是表现非凡,如ST宏盛,每股净资产负21.24元,就这样一个已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股价也从1.36元涨到了4.21元,上涨3倍还多,令人匪夷所思。
3.3大小非数量超标市场中股市中到处都是几乎没有成本的大小非,据统计,到5月份,累计大小非解禁数量约占流通股的40%年底解禁股比例将占流通股的70%以上。股市流通股已从过去的散户及基金为主的市场,发展成以大小非们为主的市场,股市中大小非已经占有绝对的比例,不用说散户,就是基金也将微不足道。按现在的平均股价计算,年底A股流通市值恐怕将达到20万亿,相对于2万多亿的基金规模来说,基金也将成为“小散”。
综合以上金融危机影响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直观上还是在潜移默化中,证券市场都肩负着沉重的压力。表面上看,我国A股一支独秀,仿佛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是积极的,实际上仔细一看,冲击比想象的要剧烈得多。不过,从长远来看,一个市场必须经过危机的洗礼才会成熟,我也相信中国的证券市场会在这场风暴的洗礼中最终找回自己。
参考文献:
1.《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新华网.2009年01月20日
2.《2008年中国证券市场大事件》.上海证券报.2008年12月30日
内容摘要:文章采用误差修正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了2007年至2009 年上证、深证综指日收盘价和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日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并且通过方差分解发现美国股价变动对中国汇率和股价的关联性有影响。
关键词:向量自回归模型 协整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
问题提出
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后续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情况下,通过研究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股票市场价格的相互关系,探讨外汇市场和中国股票市场的相关性,分析不同金融市场的交互影响,对于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深化汇率制度改革和健全金融市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国内学者关注到了两市之间的关联性,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都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和证明。但也发现,用相同的方法得到的实证分析结果却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因果关系是单向的还是具有反馈作用,这种关系是正相关的还是负相关的都没有定论。陈然方(1999)指出我国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系是松散的、不明显的,看不出从股票价格到汇率或汇率到股票价格有任何的格兰杰因果的关系。陈雁云,何维达(2006)通过对2001-2005年人民币各种汇率与股价的逐日数据所作的ARCH效应检验,得出相应的GARCH和EGARCH模型,并证明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与股价为显著的正向关系,即人民币币值与股价呈反向关系;同时显示人民币兑日元名义汇率与股价两者为微弱的正向关系,即币值与股价为微弱的反向关系,并指出ARCH系列模型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杨清玲(2007)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得出股价与汇率存在双向的负相关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汇率对股价的影响大于股价对汇率的影响。
国外学者对汇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理论方面,西方形成了两种理论模型即Dornbusch 和Fisher(1980)的“ 汇率决定的流量导向模型”与Branson和Henderson(1985)的“投资组合模型”,前者认为存在由汇率(直接标价法)到股价的反向关系,如Dornbusch and Fisher(1980)指出,汇率的波动通过影响一国经常账户国际收支平衡、居民的财富和支出对公司的现金流和股价产生影响。后者认为资本项目的流动是汇率决定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汇率的价格主要是由对本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一方面,汇率的升值预期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国内,进而引起股价上升。另一方面,国内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会吸引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形成对本币的过量需求,导致本国货币汇率升值。这样两方面互为推动,形成汇率与股价之间的正向关联。
本文研究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和上证综合指数收盘价的关联性,通过加入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进一步考察这种关联性是否会受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分析汇率和股票价格的波动对彼此产生影响的传导途径,为国家规避金融风险、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理论基础和方法
(一)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是由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如果向量时间序列{xt}的每个分量都是I(1)过程,且这些分量的某种线性组合a`xt是平稳的,那么向量序列{xt}的分量序列称为协整的,α称为协整向量。这一理论的建立为在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间寻找均衡关系,以及用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奠定了基础。并且Engle和Granger (1987)给出了检验协整关系的EG两步法。即通过对第一步回归方程的残差做单位根检验来确定变量间的协整关系。
(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可以通过两组模型来判断汇率和股指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协整关系不存在,只需建立VAR模型(模型略),如果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在检验Granger原因时要求加入误差修正项,建立VEC模型。
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高频数据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中间价来源于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上证和深证综合指数日收盘价分别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道琼斯工业指数日收盘价来源于雅虎网站。样本区间跨越了2007 年3月2日-2009 年12月31日。进行数据处理应用的软件是Eviews(3.0)。
(二)样本区间划分
基于Quandt-Andrews 断点检验方法,综合考虑重大金融事件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对样本区间进行划分。将674个日数据(每周五天且去掉节假日)分为三个子区间,记为:
Period1(3/2/2007-1/15/2008)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初期;
Period2(1/16/2008-11/5/2008)“全球股灾” 爆发之后;
Period3(11/6/2008-12/31/2009)金融危机延续过程中。
对汇率和股票数据取自然对数,记为:LNFUSA=LOG(FUSA),LNSH =LOG(SH),LNSZ=LOG(SZ),LNDJI=LOG(DJI)。其中FUSA为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中间价。SH表示上证综合指数(简称上证综指)。SZ表示深证综合指数,DJI表示道琼斯工业指数。
(三)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首先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IPS,2003)来确定汇率和股票指数的平稳性。由表1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可知,Period1 中的LNFUSA、LNSH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即Period1 中的LNFUSA、LNSH、LNSZ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同阶单整),所以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同理可得,Period2和Period3中的LNFUSA、LNSH序列也为一阶单整序列(同阶单整)。
其次对汇率(LNFUSA)和上证综指(LNSH)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Period2和Period3这两个子区间在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没有协整方程(r0)的原假设,并同时接受了至少存在(r≤1)一个协整方程的假设。同理,对汇率(LNFUSA)和深证综指(LNSZ)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只在Period3 这个子区间上在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没有协整方程(r0)的原假设,并同时接受了至少存在(r≤1)一个协整方程的假设。
表2为协整关系式。对序列VECM1、VECM2 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们已经是平稳序列,并且取值在0附近上下波动,验证了协整关系是正确的。表2中的三个协整关系式反映了不同时期汇率和上证综指的某种长期均衡关系。从式(1)和(2)可以看出,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2),汇率和上证综指呈正向关系,即汇率升高伴随着股指的升高,而全球股灾爆发10个月后(Period3),汇率和上证综指、深证综指分别呈微弱的反向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知Period1中,汇率到上证综指的作用机制是主导。而且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LNFUSA是LNSZ的单向格兰杰成因。Period 2中,上证综指到汇率的作用机制是主导。Period3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上证综指是汇率的单向格兰杰成因。
(五)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
1.金融危机爆发初期(Period 1)。因为汇市和股市是相互联系的,而这一时期汇率和上证综指、深证综指没有协整关系,所以可以考虑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来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考察LNFUSA对LNSH的影响,经过多次试验,LNFUSA和LNSH建立的VAR方程的AIC值和SC值在最大滞后期取1时达到最小,以下为得到的方程:
LNFUSA=1.005407 LNFUSA(-1)-0.000249 LNSH(-1)-0.034071 8
R2= 0.995959 (4)
LNSH= -0.034223 LNFUSA(-1)+0.982994LNSH(-1)+0.372769
R2=0.989408(5)
LNFUSA=1.005046 LNFUSA(-1)-0.000314 LNSZ(-1)-0.031543(6)
LNSZ= -0.114178LNFUSA(-1)+0.975019LNSZ(-1)+ 0.937715(7)
其中,R-squared=0.995962,AIC=-10.75235,SC=-10.70437
从方程(4)-(7)可以看出,汇率的变动对上证、深证综合指数变动的影响是显著的,LNSH、LNSZ都和滞后一期汇率的波动呈负相关性。而上证和深证综合指数对汇率的变动几乎没有影响。这与表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相一致。也就是说外汇市场的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股票市场,而股票市场的风险却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没有显著影响。
在上面所建的模型中,外生变量只有常数项,现在将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作为外生变量考察它对汇率和上证指数的影响。发现标准普尔500指数对上证和深证指数影响也是显著的,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048和0.013,而汇率对上证和深证指数的影响系数为-0.090423和-0.128760。标准普尔500指数对上证和深证的影响是汇率对上证和深证影响的55.6%和10.8%。
可见美国股价的变动对中国股票市场有影响,且对上证综指的影响较大,但在这一时期,汇率的变动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更大。
2.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 2)和金融危机延续过程中(Period 3)。Period2中汇率和深证综指不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建立VAR模型,经过多次检验,得到如下模型:
LNFUSA=0.981429 LNFUSA(-1)+0.000327 LNSZ(-1)+ 0.118986
LNSZ=0.206870 LNFUSA(-1)+ 0.987023 LNSZ(-1)-1.271894
其中,R-squared=0.995792,AIC=-10.63778,SC=-10.58632
从上面的两个式子可以看出汇率对深证综指影响显著,其系数为 0.206870,比第一个时期汇率对深证的影响提高了14%。而深证综指对汇率的影响很小,其系数为0.000327。这与前面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相吻合。
在上面所建立的模型中键入外生变量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结果如下:
LNFUSA=0.976133 LNFUSA(-1)+0.000930 LNSZ(-1)-0.001244 LNBP+0.158443
LNSZ=0.611103 LNFUSA(-1)+0.941066 LNSZ(-1)+0.094957 LNBP -4.283606
其中,R-squared=0.995813,AIC= -10.63225,SC= -10.56365
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对深证的影响提高了,其系数提高到0.094957。标普500指数对深证的影响是汇率对深证影响的16.7%。
Period2中汇率和上证综指存在协整关系,Period 3中汇率和上证、深证综指均存在协整关系,因此考虑建立VEC模型来验证两市的因果关系。通过对这两个时期的VEC模型加入标普500指数作为外生变量,得到汇率和股指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方程略),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2)D(LNSH)的VEC模型中,D(LNFUSA(-1)),D(LNFUSA(-2)),D(LNFUSA(-3))的系数分别为2.388405,0.269892,1.586942。且t统计量均显著不为零。D(LNFUSA)的VEC模型中,股票收益率D(LNSH)各滞后阶的系数都比较小,说明汇率变动对上证综指有影响,而上证综指对汇率的影响较小。加入道指作为外生变量,使得上证综指的拟合优度R2从0.020 提高0.033,提高了60%,说明美国股指的变动对中国股票收益率有影响。下面再来看金融危机延续过程中(Period3)。在此阶段,汇率的变动对股指影响仍然很大,且深证综指的拟合优度通过加入标普500指数作为外生变量得到很大的提高,R2从0.017提高到0.020,说明在此阶段,美国股市对深证综指的影响增大。而这与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2)的模型分析结果类似。与(Period2)不同的是,在(Period3)的股票收益率D(LNSH)的VEC模型中,LNBP(标普500指数的对数)的系数为-0.003025,而在Period2中其系数为0.02856。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全球股灾爆发后,中国股票收益率和美国股指呈正向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第三个阶段(金融危机延续过程中),中国股票收益率和美国股指呈微弱的反向关系。第二,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 2)美国股指对中国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力度是金融危机延续过程中(Period 3)的8倍。
(六)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计算出每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同时根据贡献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确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作用时滞。
对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2)汇率(LNFUSA)和股指(LNSH、LNSZ)的日数据做方差分解,发现加入标普500指数(LNBP)作为外生变量后,在汇率(LNFUSA)的方差分解中,来自以上证综指(LNSH)为因变量的方程的新息的影响由1.12%上升到1.35%(见表3),这进一步肯定了金融危机对两市关联性的影响。美国股市是产生这一影响的重要传导途径。同理,对全球股灾爆发10个月后(Period3)汇率(LNFUSA)和股指(LNSH)的日数据也做了方差分解,发现加入标普500指数作为外生变量后,在汇率(LNFUSA)的方差分解中,来自以上证综指(LNSH)为因变量的方程的新息的影响没有显著变化,由3.50%上升到3.58%(见表3),这说明中国股市在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
结论
本文构建的VAR 模型和VEC较好的系统性度量了沪、深股市和汇率的波动的冲击及动态(时变)条件相关性。各个指标和模型的整体拟和效果都是较为理想的。
首先,金融危机爆发初期(Period 1), 汇率到股价的作用机制是主导,汇率波动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比较显著,而股价变动对汇率变动基本没有影响。从理论上分析,这符合汇率决定的流量导向模型。汇率波动将对上市公司进出口价格产生影响,进而改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与预期,对股市产生影响。汇率浮动后,海外游资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或流出以进行汇率投机,从而加大股市的波动性。同时,汇率波动也使得整个宏观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并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造成影响。从现实中探究,这也符合此阶段汇率和股票市场制度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国际金融形势。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性有限,尽管QFII的额度日益放大,但和迅速扩容的股市相比,还远远不成比例。股市风险还不足以通过国际资本流动的途径对汇市形成溢出效应,股价变动对汇率变动的传导性较差。“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 2),股价到汇率的作用机制是主导,两者为正向关系。根据脉冲函数分析可知,在短期内,上证综指对汇率影响显著,股价下跌导致人民币升值,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股价对汇率还不具有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汇市对股市也不具有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直到Period 3,在1%显著水平下,股价对汇率才具有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汇市确实受到了股市的冲击。而汇率对于股指暴跌的反应具有滞后性,这可能与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关,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导致两者引导关系发生扭转的重要事件。
其次,通过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加入道指,得到下面的结论:
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 2),中国股票收益率和美国股指呈正向关系。即美国股票指数的下跌导致上证综指的下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全球股灾爆发10个月后(Period 3),中国股票收益率和美国股指呈微弱的反向关系。这说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在逐渐减小。
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 2),美国股指对中国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力度是全球股灾爆发10个月后(Period 3)的9倍。这充分说明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上证综指的巨大影响。当然,这也说明了国内股市正在迅速走出低谷,全球股灾爆发10个月后正是中国政府宣布4万亿振兴计划之时,自此之后,上证指数大幅反弹,并展开了独立于其他发达国家股市的上涨行情。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发现美国股指变动是两市关联性变强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陈然方.论汇率和股价的相互作用与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2)
2.陈雁云.汇率与股价的关联效应[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杨清玲.股价与汇率间联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发展研究,2007(8)
截至6月18日,上证指数站稳了2800点以上,行情演变并未如看空者预料的那样,二次探底不但迟迟未能发生,反而呈现向上加速的迹象。面对这样的行情,许多专家必定会大呼看不懂并呼吁防范市场泡沫。但从博弈角度出发,也许只有当市场的大多参与者不再理会这些看空的声音时,股指向上的脚步才会停歇。在当前位置,对市场看空的理由比比皆是,如西方经济持续衰退、全球金融危机第二波再度来临、我国经济复苏过程要多次反复、市场IPO重启分流资金、大小非持续套现、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等等。而寻找看多的理由似乎要困难的多。
有观点认为,研究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股票市场带来的影响,只有去比较在全球金融历史上和这次金融危机性质类似的,危机爆发后股市的发展轨迹才能更有说服力。回顾一下1987年美国股灾发生后台湾股市的走势可能会有所启示。1987年10月受美国“黑色星期一”股灾的影响,台湾股市狂跌了近3个月,台湾股市加权指数从4600点一直跌到2300多点,之后行情迅速恢复,至1988年9月股指攀升至8870点的高点。接着受宣布开征资本利得税的影响,台湾股市开始了第二次暴跌,最低跌至4873点。随后台湾监管当局被迫宣布取消征收资本利得税的计划。1989年上半年台湾股指快速收复失地,到6月时创下9000点的新高。当时台湾股市上涨的原因,首先是台湾地区经济持续高增长。1951-1987年,台湾地区年均经济增长率达9%,居全球之首,并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1988年底,台湾地区外汇储备达76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其次是新台币的升值预期让境外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台湾股市。在外汇堆积和升值预期的合力之下,流动性过剩状况开始凸现,对新台币的升值预期使得境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加上长期经济增长累积的居民财富原先以高额储蓄累积在银行体系,一时间居民储蓄大多因利率不断走低而从银行体系流出,这些因素一起造成了当时台湾地区过剩流动性难以消除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各种资产的价格飙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细看当初台湾股市上涨的社会背景就会发现,当下内地市场与80年代末的台湾市场有一定程度的类似情况。因此,流动性将是决定未来市场中长期走势的关键所在。
就短期来说,现在应该关注短期资金的流动性变化。投资者情绪理论认为,投资者在投资时会受到市场氛围的影响,在对股票市场存在过分乐观或者过分悲观时,将会加大或降低对股票市场的投资,资金流量变化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在这种双向的互为因果关系中经常出现的是正向反馈机制,资金净流量的增加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上涨,而股票市场价格的上涨又会进一步带来资金净流量的增加。反之,资金净流量的减少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而股票价格的下跌则会进一步导致资金净流量的较少。如此反复,资金对市场就会形成一种令人担忧的“助涨助跌”作用,使市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具体分析来看,短期资金更多的是充当剂的作用,短线资金不在乎指数的高低,他们选择的策略是跌进涨出,遵循这样的顺序:上涨---资金盈利退出---大盘或个股继续向上突破---资金重新返场---遇到新压力---再次盈利退出,整体呈现台阶似的趋势。短期内流动性的好坏将是决定短期市场方向的主要力量。
除了关注短期资金流动性变化外,现在需要密切关注的是实体经济出现的明显复苏信号。如果近期经济基本面出现令人信服的数据支撑,再加上持续的资金流动性支持,最近一段时间将是股市上台阶的最佳时期。
关键词:SJC-Copula;重尾指数;尾部相关性;
1、引言
股票市场的尾部相关性问题,是研究当某一股市股票收益率发生极端值波动,即暴涨或暴跌时,对其他股市收益率的映射效应,即能否引起其他股市相应的暴涨或暴跌现象,甚至导致全球的金融动荡,这种现象被Forbes和Rigobon称为“金融传染”,并且采用尾部相关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我国国内学者对于Copula模型在金融领域分析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发展迅速,韦艳华、张世英(2003)等人以我国沪深股市尾研究对象系统的阐述额该理论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应用,2004年两人采用多元Copula-CARCH模型再次研究,孙志宾(2004)在其博士论文中针对中国股市相依结构研究,分析阐述适合我国股市的最优的Copula函数,晏海兵(2004)对我国大陆、美国、日本以及香港、英国股市指数进行实证研究,李悦和程希俊(2006)在研究我国上证综指和相关恒生指数的尾部相关性时,采用Copula模型得出两股市有较高的右尾相关性额结论,钟君和史道济(2008)在介绍尾部相关性指标和尾部相关函数时,给出函数估计的非参数估计方法,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我国上证综指、深证成指间有较高的左尾相关性,黄恩喜、程希俊(2010)在分析多资产组合风险时,提出了Pair Copula-GARCH模型,崔百胜(2011)研究人民币对多国货币间汇率收益率的相关变动关系时,提出Pair Copula-GARCH-t模型。
2、参数估计方法
Copula模型的半参数估计法包含伪极大似然估计法、基于伪极大似然估计法的基于秩的极大似然估计法。
首先介绍伪极大似然估计法,令(x1,y1),(x2,y2),…,(xn,yn)为随机变量向量(X,Y)的样本数据,相应Copula函数为C(u,v,),Copula密度函数c(u,v,),由此得到伪极大似然估计的对数似然函数L()=∑ni=11n[c{Fn(xi),Gn(yi)}]其中Fn(xi)=1n+1∑ni=1I(xix)和Gn(xi)=1n+1∑1i=1I(yiy)分别为两随机变量的经验分布函数。基于秩的极大似然法是在伪极大似然估计法上提出的,其对数似然函数L():L()=∑ni=11n[c{Fn(xi),Gn(yi)}]=∑ni=11n[cRin+1,Sin+1],其中Ri表示xi在x1,x2,…,xn中的秩,Si表示yi在y1,y2,…,yn中的秩,根据对数似然函数估计出参数的估计值:^=argmaxL^()。
3、实证分析
3.1数据的选取
选取沪深300材料HSCL(000909)与道琼斯美国基础材料类股票指(DJUSBM)2005年5月10日至2014年5月28日的日收盘价数据作为原始样本,剔除不在同一日交易的数据,采用对数收益率计算方法,以相邻的交易日的日交易收盘价的一阶差分计算股指收益率,yt=1n(pt)-1n(pt-1)=1n(pt/pt-1),考虑金融危机影响时,将2005年5月10日至2008年5月9日(710组)、2008年5月10日至2011年5月9日(707组)以及2011年5月10日至2014年5月28日数据(714组)分别作为危机发生前、中、后期数据。
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已知在99%、95%、90%的置信水平下,ADF检验分别对应的临界值为-3.433223、-2.862695和-2.567431,我国HSCL统计量值为-43.93649,美国DJUSBM统计量值为-47.10133,都远远大于临界值的绝对值,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数据平稳。
之后,计算两数据的统计特征,HSCL/DJUSBM的偏度分别为5.56593、16.83635,峰度分别为-0.47863、-1.00579;可以看出两样本数据重尾特征明显,且DJUSBM重尾特征要明显高于我国,J-B检验值显示样本数据都拒绝正态性假设,现通过Sum-plot选取顺序统计量个数,后采用Hill估计方法估计样本数据的重尾指数,结果如下:HSCL的左尾顺序统计量为96,左尾重尾指数为2.94861,右尾顺序统计量为77,右尾重尾指数为3.15191;相应的DJUSBM的左尾顺序统计量为114,左尾重尾指数为2.35867,右尾顺序统计量为116,右尾重尾指数为2.78093。表明,两数据左尾重尾程度高于右尾,两国基础材料行业股市发生暴跌的概率高于暴涨。
3.2尾部相关性分析
采用Matlab软件编程,首先根据基于秩的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出两股市收益率时变SJC Copula参数:wL=1.522498、αL=-16.42332、βL=2.362725、wR=0.817021、αR=16.21817、βR=3.329940。进而得到该行业两国股市股指收益率总体数据的两侧尾部相关系数,之后加入金融危机影响因素,按上文方法将数据分为三组,采用时变相关SJC Copula函数,分别考察数据两侧尾部相关性质,计算的出的尾部相关系数同样为一列时间序列,通过动态变化图直观展示系数变化趋势。
通过表中具体计算数值,以及AIC和对数似然函数值判断,三类Copula函数中,时变SJC Copula拟合程度最好,刻画序列间尾部相关性优于静态模型,最能反映数据相关性质,因此在下面具体分析各行业尾部相关性质时,主要采用静态和时变SJC Copula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论述。
对于基础材料行业两国股市股指收益率的分析,静态和时变Copula模型分析出的尾部相关系数略有差异,以拟合效果明显更好的时变Copula结果为分析标准,该行业两国股指收益左尾相关系数围绕0.052703上下波动,右尾相关系数围绕0.060683上下波动,结合上图,可以看出左尾相关系数序列整体均值低于右尾,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和美国基础材料行业股市股指收益率左尾相关性略低于右尾相关性。也即是,我国和美国股市股指收益率同时出现暴跌的概率(约5.27%)低于同时出现暴涨的概率(约6.07%)。
之后,通过对HSCL和DJUSBM分别进行滞后一期处理,计算尾部相关系数,从图3-3和3-4可以明显看出:对HSCL滞后一期后,左尾相关系数明显增大(从0.052703增加到0.131831),而右尾相关系数明显发生了降低(从0.060683降低至0.028967);对DJUSBM滞后一期后,两侧尾部相关系数都降低至极低的水平(几乎为0)。说明美国基础材料行业对我国相应行业股市左侧尾部具有明显映射效应,而右侧尾部相关系数的降低说明DJUSBM发生暴涨对HSCL的影响只在当期较为明显,即映射效应较为模糊;我国能源行业对美国能源行业不具有映射效应。
对比三幅不同阶段的HSCL/DJUSBM的左、右尾动态变化图,可以看出第一阶段金融危机来临前两国该行业股市收益率两侧尾部相关性明显不对称,左尾动态相关系数均值为0.080969,起初左尾相关性较高但起伏波动较大,但在第一阶段后期相关性迅速降低,而右尾几乎不存在相关性,说明该阶段两国基础材料行业股指收益率间不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第二阶段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两侧尾部相关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左尾相关系数在继续保持较低值一段时间之后,在危机中期骤然暴增至近0.8的水平,后又迅速下跌至0.042413的平均水平,右尾相关系数在危机的刺激下,从第一阶段几乎为零的水平一路攀升至0.156475的高度,并同左尾一样在危机中期发生短暂的暴涨后趋于平稳,金融危机使得两国该行业股市相关性显著增加;第三阶段危机逐渐平息后,两侧尾部相关性都有所降低,左尾相关系数降至0.013275、右尾降至0.013118左右,说明第二阶段的金融危机虽然使得两国基础材料行业股市相关性发生剧烈增加,但这种增加只是短暂的,在危机过后相关性不仅下降,而且降低至比危机来临前更加低的位置,金融危机对基础材料行业股市冲击较大,对我国股市向着美国成熟股市发展有一定不利影响,但是危机过后两侧尾部相关系数较之前明显对称,虽然危机的到来使得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小下降,但相关关系愈发稳定,说明我国基础材料行业股市在稳步前进,向着美国成熟股市一步步发展。
从数据值上看,基础材料行业两国股市相关系数较能源行业略高,但总体上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在第三阶段体现明显,结合具体现实来看,基础材料行业股指成分股大部分是与建筑也、房地产业有关,而我国房地产也与美国有着根本性的差别,有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观念上的传统性,房地产需求在我国是刚性需求,进十年来愈发进入行业发展高峰期,而美国房地产自多年前就已被作为一种投资工具,该行业在美国以经属于夕阳产业,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房地产业的与低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也愈发频繁,严厉、频繁的调控政策弱化了该行业两国股市应有的相关性,其直接影响到基础材料行业两国股市相关性。(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韦艳华,张世英.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分析――Copula-GARCH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04(4):7-12.
[2]孙志宾.中国股市相依结构的统计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3]晏海兵,中国股市波动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重庆大学,2004.
[4]李悦,程希骏.上证指数和恒生指数的Copula尾部相关性分析[J].系统工程,2006,24(5):88-92.
[5]钟君,史道济.沪深股市收益率的尾部相关函数[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5):5-12.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伴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依靠政府的救援勉强维持,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纷纷倒下,美国股市也不断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全球股市迎来仅次于“9・11”的黑色星期一。这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美国。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为什么说这次危机是金融危机,而不说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甚至经济衰退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改革的机会成本。
经济衰退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其他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通货紧缩)。当然,如果经济处于滞胀的状态下,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经济崩溃。经济衰退与过量商品存货、消费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技术创新和新资本积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随机性有关。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失业率大约是25%,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
由于目前发生的金融风暴只是集中于金融企业的倒闭,并没有引发经济基本面的极端恶化,因此目前的危机只是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可以发展为经济危机,如1929年出现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由最初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引发的。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又会造成长时期的经济衰退。
关键词:债市;股市;波动溢出;新特征;希腊
JEL分类号:G10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4-0071-03
一、引言
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两个核心组成部分,实践表明两市的价格波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个市场的波动会对另一市场的波动产生影响,这被称债市和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由于波动性是衡量市场风险的关键指标,对波动溢出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市场风险传导的方向与程度,对投资者掌握市场运行规律,从而合理分散风险,获取更高投资回报具有重要意义。
8月24日,美股三大指数普跌。不过在美股开盘前,东半球日本东京股市早盘便大幅下滑,失守19000点关口,截至收盘,日经指数收盘跌4.61%。印尼股市盘中跌势扩大至5%,创2013年12月以来低位;韩国首尔综指盘中跌幅扩大至4%,创2011年以来最大跌幅;中国台湾股市盘中跌幅逼近7.5%,也创下有史以来跌幅、跌点最大纪录;中国香港恒生指数收盘跌5.17%,报21251.57点。当天西半球的欧洲股市也出现较大跌幅,作为欧洲市场标杆的Eurofirst 300指数一度下跌8.2%,随后跌幅有所收窄,但收盘仍下跌5.4%。在伦敦,富时100指数(FTSE 100)下跌4.7%,创下自2011年9月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大宗商品市场也未能幸免,当天的国际油价甚至跌幅超过6%。唯有国际金价和美元指数、美国国债走强。
一次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为糟糕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让8月24日被舆论惊呼为黑色星期一!
熔断机制和48号规则显威力
8月24日,美国股市还未开盘,恐慌的情绪就体现在早上5点就开始交易的美国股指期货市场上。当日早晨6点,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的9月交割的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合约和道琼斯股指期货合约均跌逾5%,触发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设定的价格涨跌限制,上述三大股指期货皆告跌停。其中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还是首次跌停。
上午9点,为防止股市动荡,纽交所紧急宣布实施48号规则,即9:30准时开始股票交易不必等待场内做市商经纪人确认个股开盘价。道琼斯指数开盘即大跌1000点,成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跌幅。标普500指数一度下跌5.3%。纽交所新闻发言人表示,如果标普500指数大跌7%,将触发熔断机制,交易所将暂停交易15分钟。幸运的是,一些投资者重新进场,使得美国标普500指数跌幅在纽约午后收窄至1.2%。截至8月24日美股收盘,标普500指数仍然下跌了3.9%,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则下挫了3.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滑了3.8%。
当天尽管纽交所没有全部暂停交易,但个股价格异动不断。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的报道,根据纽约证交所运营商的数据,仅8月24日当天,一只证券停牌5分钟的情况发生了1278次,而一般情况下每天不超过10次,占到了2400余家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8月24日,美股成交量也创下了4年来的新高,买卖股票数量超过了139亿股。
美股遭遇黑色星期一,事实上是大盘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滑,在8月17日到8月25日的一周多时间内,美股持续下跌。在今年5月,道指创下18351点的历史最高值,此后关于美股估值是否有泡沫就争议不断。前述接受采访的对冲基金交易员即认为此次回调有利于美股估值回归。
库克一封信促苹果股价反弹2.25%
8月24日美国三大股指跌幅均超过3%的情况下,在纽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甚至跌破了68美元的发行价,收报65.80美元/股,跌幅为3.49%。随后阿里巴巴CEO张勇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表示“请大家把眼光从股市回到客户身上”。与去年双十一后创下的接近 120 美元的历史最高位相比,阿里巴巴的股价已经累计下跌了近 40%,市值也蒸发约1000亿美元。这个跌幅,远远超越了同期道琼斯指数或标普指数的跌幅。
同样面临下跌的还有美国科技巨头苹果,8月24日,苹果公司股价也5年间首次跌破100美元大关。对于美国股市的投资者来说,对苹果在中国市场表现的焦虑正在向对苹果未来的担忧发酵。
就在此时,苹果CEO库克罕见地以邮件形式答复CNBC记者采访称,过去三个月间,苹果在中国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增长。
库克表示,从6月到8月苹果的在华业务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iPhone激活量在过去数周内激增,就连大中华地区的App Store应用商店,在过去两周里的表现都创下了新纪录。库克发言2小时后,苹果股价迅速反弹大涨2.25%,而就在2小时之前,苹果股价曾一度遭遇重挫下滑13%,跌至每股92美元。
道指周三大涨4%
对于美国股市的下跌,美国政府和投资者也高度关注。在8月24日的白宫例行新闻会上,白宫发言人乔希・厄内斯特称,已经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周一全球股市的大跌做汇报,美国财政部则正继续密切关注全球形势的发展。同时他指出,从长期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目前美国经济表现强劲。他认为,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前相比,现在美国经济的基础要牢固得多。
周三美联储副主席杜德利表示,今年9月美联储加息的说服力正在下降,他认为,股市下跌肯定会对消费者支出造成长期性的影响,同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大宗商品期货价格走低以及市场波动已经使(美国经济)向下的风险增大。
在周二中国央行降准降息,并于周三向中国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消息提振下,不少美国投资者表示,已经意识到中国央行正在竭尽所能减少实体经济遭受的冲击。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的报道,从周一(8月24日)到周三(8月26日),美国纽交所连续三天的开盘都采用了极其罕见的48号规则,以保证顺利开盘。在经历了两天的调整后,周三(8月26日)美国股市的投资热情获得提振,迎来了回涨,道琼斯指数收盘大涨4%。
【名词解释】
美股熔断机制
临时停牌制度是1987年10月19日,美国经历道琼斯指数单日大跌22.61%的黑色星期一后开始引进的。在2012年美国证监会对这一制度修订后,目前该制度规定,标普500指数较前一交易日下跌7%以及下跌13%时,纽交所将全部暂停交易15分钟,如果下跌20%,纽交所当天将全部暂停交易,迎来假期。而对于个股而言,当一只价格高于3美元的股票,在交易时段突然较前5分钟的平均价下跌或上涨逾5%时也遭遇临时停牌5分钟。
48号规则
与A股由集合竞价来确定发行价不同,纽交所采用的是做市商报价来确定开盘价。由于担心做市商迟迟无法确定个股报价,以至于耽误开市交易的时间,2007年12月,美国证监会批准了48号规则,该规则允许在极端情况下,纽交所的股票交易可以在股票价格还没有得到交易所场内经纪人确认前就可以开始。2015年初由于大规模的暴风雪席卷美国,该规则一度被调用。
A股市场持续疲弱,包括最近全球性的股市下跌,究竟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还是对股市有利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机构:
环球牛市仍未结束,投资者信心修复最关键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刘永刚 | 北京报道
暴跌。
8月25日,A股跌破3000点,重回“2”时代,今年年内的涨幅已经全部回吐。相比于6月底7月初的那跌,这跌更为迅速与惨重,特别是与亚太、欧美资本市场的大跌同步发生。
与上跌相比,一贯积极救市的中国证监会并未发声,曾经护盘的“国家队”也是损失惨重。就在人们犹豫监管机构是否出手救市时,央妈出手了!8月25日晚,央行宣布,自26日起下调存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自9月6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一连串的市场反应,让外界产生了两个疑问:A股与全球股市震荡有何关系?A股的底线究竟在哪儿?
A股随全球股市同步下跌,
美联储是祸根?
就在两个月前,A股还是站在5000点的高位。
从6月15日起,A股便开启了“跌跌不休”的模式。当天,A股还收于5062.99点。7月9日,A股跌至3709.33点。算下来,从5000点跌到3700点,A股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然而从3700点跌到3000点以下,这次只用了4个交易日。
8月20日,A股报收3664.29点。8月24日,A股报收3209.91点,其中近2200只个股跌停,两市仅有15只股票上涨,狂跌8.49%,创下8年半以来最大的跌幅。在经历“黑色星期一”之后,8月26日再跌7.64%,突破3000点下限,报收2964.79点,创下了半年来的新低。
与上轮不同,这次不仅是A股在跌,全球资本市场也跌得肆无忌惮。
除亚太市场之外,欧美市场、大宗商品市场也都呈现暴跌的情况。
一时间,很多外电报道称,中国的A股暴跌是这次全球“股灾”的根源。“有人将人民币贬值视为全球危机的关键点,但实际上更深入一层来看,正如同我们之前所判断的,这轮股灾来自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在大规模货币放水之后并没有推动实体经济的根本好转。”中信证券分析师卢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指出,此次全球股市大跌的根本性原因还是与美联储加息预期有关,另外西方各主要资本市场已经持续上涨了至少四五年,尤其是美国在长达6年的上涨之后,市场估值已经接近20倍的上限。他认为,中国股市下跌是全球股市下跌的一部分,但并不是主要矛盾。
资产价格最怕恐慌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汇率市场开始与股票市场有了更为明显的联动效应。8月11日与12日,受央行改革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影响,人民币汇率接连暴跌,而彼时A股却波澜不惊。
8月24日,自8月14日以来连升7日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突然走软,离岸人民币(CNH)一度大跌至6.5058;A股也一度跌幅达9%,创自涨停板制度实施以来新低。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股票也好,汇率也好,都有资产价格的属性。“资产价格都被恐慌情绪和预期决定,当投资者对股票失去信心,恐慌情绪将蔓延至汇率。”他说,汇率的恐慌情绪也同样将影响股票价格。
至于此次暴跌缘由,他分析,或许因为当前A股偏离基本面,出现的恐慌情绪才会被市场放大。“原因首先是向长期合理价值的回归,同时也受美股大跌的恐慌传染。”宝慈资产投研总监陈瑛分析道。
此时全球的风险资产都面临抛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避险情绪急遽上升,A股难以独善其身。“全球资产价格的不确定,还是来自美联储的加息决策,人民币贬值只是一个应激反应,并非核心驱动因素。”谢亚轩认为。
后市:
股民看熊,机构则坚持看多
连续的暴跌,让市场信心严重受挫,凤凰财经的一项调查显示,逾九成股民认为A股已进入熊市,逾九成股民认为沪指将跌至2000点之下。
不过,花旗银行却指出,股市目前的调整似乎是由市场对于新兴市场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忧虑、商品价格下跌,以及各国政策回应的不确定性所引发。花旗银行认为,环球牛市仍未结束,环球股市只是进入调整,尚未落入持续熊市。
野村证券也表示,由人民币贬值所引发的中国硬着陆恐慌,是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的原因。市场对经济增长与汇市风险的看法过分悲观,现时已有不少风险指标显示环球股市超卖。
如果水位(股指)还会上升,是否还要嘲笑裸泳?
和花旗看多相似,广发证券也表示,在国内宏观数据下行以及本币汇率贬值的环境下,最关键的问题是货币政策放松和利率下行还有没有空间,这决定了是否真的到了退潮的时候。而目前不仅远远没有到退潮的时候,甚至水位还可能继续上升。
安信证券分析师徐彪认为,从证监会重启再融资到全球市场普跌,再到市场怀疑证金公司开始退出救市,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随即A股市场也出现了恐慌性的资金流出。虽然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但风险偏好元气大伤以后,投资者信心的自我修复需要一定时间。
华安证券认为,政府引导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有助于对冲部分A股下跌压力,但要完全缓解市场悲观预期,仍有待于海外跌势的减缓、国内稳增长力度加大以及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
暴跌。
8月25日,A股跌破3000点,重回“2”时代,今年年内的涨幅已经全部回吐。相比于6月底7月初的那跌,这跌更为迅速与惨重,特别是与亚太、欧美资本市场的大跌同步发生。
与上跌相比,一贯积极救市的中国证监会并未发声,曾经护盘的“国家队”也是损失惨重。就在人们犹豫监管机构是否出手救市时,央妈出手了!8月25日晚,央行宣布,自26日起下调存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自9月6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一连串的市场反应,让外界产生了两个疑问:A股与全球股市震荡有何关系?A股的底线究竟在哪儿?
A股随全球股市同步下跌,
美联储是祸根?
就在两个月前,A股还是站在5000点的高位。
从6月15日起,A股便开启了“跌跌不休”的模式。当天,A股还收于5062.99点。7月9日,A股跌至3709.33点。算下来,从5000点跌到3700点,A股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然而从3700点跌到3000点以下,这次只用了4个交易日。
8月20日,A股报收3664.29点。8月24日,A股报收3209.91点,其中近2200只个股跌停,两市仅有15只股票上涨,狂跌8.49%,创下8年半以来最大的跌幅。在经历“黑色星期一”之后,8月26日再跌7.64%,突破3000点下限,报收2964.79点,创下了半年来的新低。
与上轮不同,这次不仅是A股在跌,全球资本市场也跌得肆无忌惮。
除亚太市场之外,欧美市场、大宗商品市场也都呈现暴跌的情况。
一时间,很多外电报道称,中国的A股暴跌是这次全球“股灾”的根源。“有人将人民币贬值视为全球危机的关键点,但实际上更深入一层来看,正如同我们之前所判断的,这轮股灾来自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在大规模货币放水之后并没有推动实体经济的根本好转。”中信证券分析师卢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指出,此次全球股市大跌的根本性原因还是与美联储加息预期有关,另外西方各主要资本市场已经持续上涨了至少四五年,尤其是美国在长达6年的上涨之后,市场估值已经接近20倍的上限。他认为,中国股市下跌是全球股市下跌的一部分,但并不是主要矛盾。
资产价格最怕恐慌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汇率市场开始与股票市场有了更为明显的联动效应。8月11日与12日,受央行改革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影响,人民币汇率接连暴跌,而彼时A股却波澜不惊。
8月24日,自8月14日以来连升7日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突然走软,离岸人民币(CNH)一度大跌至6.5058;A股也一度跌幅达9%,创自涨停板制度实施以来新低。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股票也好,汇率也好,都有资产价格的属性。“资产价格都被恐慌情绪和预期决定,当投资者对股票失去信心,恐慌情绪将蔓延至汇率。”他说,汇率的恐慌情绪也同样将影响股票价格。
至于此次暴跌缘由,他分析,或许因为当前A股偏离基本面,出现的恐慌情绪才会被市场放大。“原因首先是向长期合理价值的回归,同时也受美股大跌的恐慌传染。”宝慈资产投研总监陈瑛分析道。
此时全球的风险资产都面临抛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避险情绪急遽上升,A股难以独善其身。“全球资产价格的不确定,还是来自美联储的加息决策,人民币贬值只是一个应激反应,并非核心驱动因素。”谢亚轩认为。
后市:
股民看熊,机构则坚持看多
连续的暴跌,让市场信心严重受挫,凤凰财经的一项调查显示,逾九成股民认为A股已进入熊市,逾九成股民认为沪指将跌至2000点之下。
不过,花旗银行却指出,股市目前的调整似乎是由市场对于新兴市场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忧虑、商品价格下跌,以及各国政策回应的不确定性所引发。花旗银行认为,环球牛市仍未结束,环球股市只是进入调整,尚未落入持续熊市。
野村证券也表示,由人民币贬值所引发的中国硬着陆恐慌,是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的原因。市场对经济增长与汇市风险的看法过分悲观,现时已有不少风险指标显示环球股市超卖。
如果水位(股指)还会上升,是否还要嘲笑裸泳?
和花旗看多相似,广发证券也表示,在国内宏观数据下行以及本币汇率贬值的环境下,最关键的问题是货币政策放松和利率下行还有没有空间,这决定了是否真的到了退潮的时候。而目前不仅远远没有到退潮的时候,甚至水位还可能继续上升。
安信证券分析师徐彪认为,从证监会重启再融资到全球市场普跌,再到市场怀疑证金公司开始退出救市,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随即A股市场也出现了恐慌性的资金流出。虽然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但风险偏好元气大伤以后,投资者信心的自我修复需要一定时间。
华安证券认为,政府引导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有助于对冲部分A股下跌压力,但要完全缓解市场悲观预期,仍有待于海外跌势的减缓、国内稳增长力度加大以及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
当前全球金融风暴根源是市场情绪过度恐慌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易宪容
当前全球股市金融风暴,其根本原因还在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国央行都在通过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救经济。当全球央行都在进行过度信用扩张、当大量的货币从银行体系流出之后,这就必然造成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投资机会。而在全球经济衰退或没有复苏时,这些钱不可能进入实体经济,只能流向股市、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及大宗商品,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泡沫。但是,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这些泡沫随时都可能破灭。
比如,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轮又一轮,从而也让大量的资金流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从而推动这种国家的各种资产价格快速上升,推动各种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飙升,从而让这些国家货币及财富短期内快速增长。但是当美国量宽政策一退出,资金从这些新兴国家流出时,这些新兴国家的资产泡沫随时都面临着破灭的危险,人民币的突然贬值仅是一个诱发这些泡沫破灭的引子而已。
还有,国际油价泡沫破灭同样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油价很快就升到100美元附近水平,并由此带动石油产出国的财富暴涨。全球石油产出国的财富基金规模,在2009至2014年间增加约80%,升至约4万亿美元。而这些巨额的资金又不断地流向国际金融市场,推动全球各种资产价格上升,从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泡沫。当热钱回流美国,美元升值,油价下跌,必然会导致石油产出国财富严重缩水、财政紧缩,流向全球的“油元”突然枯竭。
这两个星期以来全球股市汇市商品市场的剧烈震荡,或价格暴跌,一方面有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心,担心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外需减弱而严重影响资源性产品出口国的经济增长,担心中国居民内需减弱不利于带动全球经济。不过,实际上有这些方面的因素,但国际市场对此是严重高估了。
比如最近国际油价暴跌,并非是仅中国因素使然,因为,当前国际油价的暴跌中国的需求不仅没有减少,反之中国对国际石油需求大增。7月份中国进口原油3071万吨,同比大增29%,创历史新高。也就是说,今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暴跌实际上与猜测中国对外需求减少没有太多的关系。国际市场过度夸大了中国外在需求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夸大了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也正因为这种过度夸大中国外部需求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与作用,这就成了国际市场热钱做空全球各国股市、汇市、商品市场最有利的舆论准备及工具。比如说,全球实际性贸易交易量和实体经济的外汇需求量占外汇市场的交易量不到2%,而98%以上都是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关系的非实质易。如果说整个股市、汇市等的交易都是与实际易没有关系,而更多的是金融市场上的内部循环和炒作,那么股市、汇市的暴跌并非与实体经济有多大关联,更多的是市场炒作。所以当前全球股市、汇市、大宗商品的暴跌更多的是衍生工具炒作的结果,与中国实体经济变化的关联性不是那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