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58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流传的却很少,当代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知之甚少。为了让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能够传承下去,新课标规定,让语文教学来承担这一重任,因为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探索的话题。
一、学习传统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比于枯燥的学习,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会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讲解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初中阶段是汲取知识的黄金阶段,这一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育中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语文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老师的引导学习传统文化,体会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策略
(一)汉语传承在诗词
初中生是承接小学和高中的纽带,初中阶段,既是对小学阶段知识的补充,又是为高中语文的学习打基础,更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因此,初中生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量不能少。这要求初中学生要在课外大量阅读古诗词,理解并背诵。学生可以在背诵熟记的情况下理解、感悟诗词大意。除了学生背诵理解之外,语文教师的教学也至关重要。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媒体教学,把诗转化成图片或动画,再播放朗诵声音,让学生在看、听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比如: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送别友人的画面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再配以乐曲,让学生感悟作者和离别人的心情。这种相当于再现情境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感同身受的体会作者感情,也更能体悟古人对友情的重视,在离别时的不舍。
教师还可以根据我国的传统节日教授古诗词。古人对传统节日非常重视,并且在节日期间,他们会作诗留念。对于九九重阳节,古人有相应的诗文记载,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名句,当今人们在节日期间也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除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活动,通过比赛,也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阅读教学紧密联系传统文化生活
阅读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熟悉,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内外读物,增加阅读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用板报的形式在“学生园地”规划一块,作为语文小知识的天地,让学生轮流布置,每隔三天换一次,要求不能重复。这样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那么为了不重复,学生会关注每一期的内容,这无形中让学生增加了知识量。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文言文阅读来讲解我国传统文化礼节和古代圣人的思想境界。比如: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概意思,然后组织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在学生讲出这个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境界,引导学生联系孔子的回答,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让学生要有平和的心理,与先哲靠近。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课件等形式将课文进行多色彩的处理和多元化的归纳。这种方式能通过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高效地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对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介绍,让学生对该篇课文的背景知识有所认知。紧接着教师可以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一种醒目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给学生一种震撼,并且给出相关链接,将现代人学习这种为民、为苍生而尽心尽力精神的实例加以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这种精神。学生在这种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对自己早已熟知的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深刻而良好的认知,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能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以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四)文化在课外教学中传承
语文教学不仅仅只在课堂,语文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教学是课堂和课外的结合,教师在课堂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理论,在课堂之外,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新的知识,并获得新的感悟。与生活相结合的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可以模仿一些电视节目,在学校开展活动。像“中华好诗词”节目,将文化以节目的形式展现,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在无形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学校可根据这个节目举行“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或“成语书写大赛”等,以不同的方式举办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游戏中,比如学生玩“我说你猜”游戏,一个学生描述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或书中的角色,另一个学生猜,在“我说你猜”游戏中,要求学生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而游戏又有竞争性,输了的同学为了下次赢得比赛,他们会再次学习。这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 阅读名著
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内容丰富的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闪耀着璀璨光芒。同志曾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可是中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令人担忧。据笔者了解,中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仅通过影视作品,更不用说阅读《论语》、《孟子》、《史记》等经典。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的润泽,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极其贫乏,缺少信仰。再加上近年来外来文化中的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袭,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精华越来越丧失,导致当代中学生的道德滑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这一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一代学生的思想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进而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呢?
一、让语文课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首先,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传说故事、名人逸事等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导入何其芳的《秋天》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秋天的名篇佳句,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其次,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注重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熏陶。教材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不仅精选了鲁迅、冰心等现当代名家的文质兼美的佳作,还有传统文学名著里意蕴丰富的名篇或优美的古典诗词名篇,或《史记》、《左传》、《战国策》等读来让人荡气回肠的史书佳作,或选自四大名著的《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诸如此类,均是传统经典名篇,文本本身就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如讲授《出师表》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忠君思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如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要让学生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能让学生如春风般无时无刻不接受传统文化的滋润。
最后,要善于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阅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材只是杯水车薪,仅靠语文教材中数量有限的古典佳作,只能让学生浅尝辄止。为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开展拓展性阅读。如学完《关雎》、《蒹葭》,适时引导学生诵读《诗经》中《伐》、《采薇》等名篇。
二、诵读经典美文,积淀文化素养
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中学阶段是人记忆力的黄金阶段,在这一时期对中学生加强诵读训练,让其诵读传统经典篇章,记忆一些经典作品,能够塑造人的个性,发展人的美德,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内涵,使其受益终生。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满腹诗书气自华。”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才能传承文化经典,提高文化素养。
如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呢?根据所诵读的经典的意旨不同,培养学生用不同语气和语调诵读。如指导学生用刚劲、激扬的语调诵读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在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则让学生用较为活泼、欣喜的语调;在读杜甫的“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时,则用抽噎的语调读出悲伤之感。总之,要让学生真切体悟到经典内容和语言艺术合二为一时令人愉悦的至美境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其次,经常开展诗歌朗诵会、古诗文默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诵读经典美文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这样,学生在经典中咀嚼体悟,自然润养身心、净化灵魂,积淀文化素养,铸造人格支柱,使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大胆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那么一定能让经典之风溢满校园,让智慧的源泉滋润亿万中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学生文化底蕴构建、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已经相对严重。而加强高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提高自身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在完成自身文化底蕴构建的基础上自觉抵制各种精神污染的蔓延。因此,为完成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学底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任务,加强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谓意义重大。而基于目前我国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来看,传统文化的应用状况是怎样的呢?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1 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是中国发展的主力军。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青少年的重要性会进一步突显出来。因此,青少年的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只有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教育,才能更好的把每一个家庭和社会紧密的链接在一起。初中语文教学,成为向初中生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可以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出来。这样既可以丰富初中生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初
中语文教学的加强也可以对初中生在德育方面有很重要的影响,让他们在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真正作用能否继续发光发热,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认真地思考,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文明的形成过程是没有受到他国影响的,因此我国古老的文明是特有的、独特的。所以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
1.2 可以丰富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做好教学和教育的衔接
中职语文教材中多数是经典的教学内容,多散文、诗歌、议论文等,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介绍有所缺失。刻意地将传统文化内容添加到语文教学中来,能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古代的语文形式,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传递给他们传统语文的精髓。虽然在教材当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并不多,但是多数是从以前继承过来的,如果想要彻底的理解,还是需要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比如在教学一些现代散文时,老师可以添加古代文章中同样意义的内容,让学生比较现代和古代表达方式的不同,对学生理解文章是很有帮助的。再比如在学习论语时,完全就可以补充儒家孝道,全面了解儒家文化的同时,也丰富精神层面的需要。
1.3 影响学生们的行为规范,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
传统文化当中有不少成分能够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学中引用的语言,都是古人表达的高尚、正确、积极的思想,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弟子规、儒家孝道这些方面的教学,不仅仅在语言上丰富了学生的表达,更是从古文的角度教育了学生,传播了积极正确的思想。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氛围不同,用来表达心境和思想的方式也就不同,我们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和写作都可以有所进步,与别人有更高质量的交流。
二、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保证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渗透呢?以下几个方法希望能够带来启发。
2.1 改变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出现的文学作品等,对普通学生来说不但读音拗口同时理解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改变学习方法如:建立图书角,把同学们感兴趣的图书放在图书角,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进行阅读学习;举办图书互动交流会,定时举办图书互动交流会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讨论,让同学们自己亲自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进行演讲稿的撰写;同时设立奖励措施,让学生在竞争中,产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动力,同时在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学习到新的知识,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的素养。
2.2 在课本中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文章都是从传统书籍上进行截取的,通过对这些文章的仔细研读,我们可以从文章中体会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还能够从这些文章中学习到先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质,如从文人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追求、抱负,从小人物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个模糊的认识,由于社会的变迁,道德品质也随之丧失,当今社会所缺失的就是先人对于崇高信仰以及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所以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在课本中探索先人的精神,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保持正直、率真、自立、自信。
2.3 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道德素养
教师不但是课堂的引导者,还是学生未来生活的榜样,所以教师自己要对传统文化有热爱的心,这样的热情会在授课过程中感染到学生,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学生也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够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保持积极好学的特性,传统文化覆盖了天文地理、经济政治哲学等诸多方面,因此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把这些知识一点一滴的渗透给学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燃烧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2.4 开拓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途径
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时,不应该仅局限于授课,还可以开展多样的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可以开展情景剧演出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扮演传统人物的言行举止,为了能够成功扮演学生必须查找资料,在这时学生就会积极认真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阅读活动,在暑期或寒假给?W生预留读后感,将传统文化书籍列表留给同学让学生找到自己爱看的传统文化书籍,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不让时光白白的浪费,从阅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寓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中职语文教学活动有促进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文化传承
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将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相融合
从当前中职语文教材来看,其中设计了很多优秀课文,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文笔优美,情感真挚。我们教师应该依托教材,深刻解读教材,将教材中蕴含的隐性文化知识挖掘出来,通过课堂教学来展示传统文化,并对文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强调和升华,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教学《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挖掘文章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将其中的“在逆境中发愤图强”“不空不松,从严以终”等思想进行拓展;再比如《我有一个梦想》,可以引导学生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为毕业后就业夯实基础;又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唤醒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懂得“高贵”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做一个懂得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于思想,不在于外在的形体的人,勉励学生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在生活中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如此教学,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中职语文学习中提升道德修养。
2仔细了解作者背景,将传统文化与作品本身融合
能够被选入中职语文教材的文章一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一定都是蕴含着特殊文化背景或者思想情感的文章,其都是镌刻着传统文化的痕迹。作品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值得人人细细品味。因此,笔者以为要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们就应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背景,从文章背景中解读文章的内涵、思想、情感。这里所说的文章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历史社会背景、作者的成长经历等等。当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后,自然人文情怀也会随着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解读能力也会提高,这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本身蕴含的文学魅力。比如教学《拿来主义》这类课文时,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了解鲁迅本本人的生活处境和时代背景,然后才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对“拿来主义”的认识与想法。最后再鼓励学生课后多读一读鲁迅的其他书籍,真正了解作者后回头理解作者所作之文,似乎更容易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这篇文章的教学即可如此,让学生真正通过民俗文化领悟文本中的民族精神。
3穿插民俗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合于课堂教学
当然,民俗知识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我们教师出来利用教材内容之外,还可以适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一些民俗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我国优秀民族文化,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民族文化风情,进而实现传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别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都具有哪些品质,深刻地感受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以及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此一来,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
4引导课外阅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当然,课堂是教学主要阵地,课后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单靠简短的课堂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笔者个人倡导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以活动为形式,择取不同的活动主题,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因为每一次阅读,都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通过精心阅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人格品味以及性格志趣,最终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认知到认同,在理解文本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8―0048―01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和民族特征,印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把语文教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不仅能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而且在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怀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成绩成为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指标,教师的教学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语文教学逐步 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成了学生最头痛的课程,语文教学一度走入瓶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乐学”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精品,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是讲讲字词,让学生背背课文,而是要引领学生走近屈原、诸子百家,陶渊明、李白,走近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走近李清照、范仲淹、龚自珍,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交流,理解他们天上人间的浪漫豪放,忠贞不二的爱国情怀,魂牵梦萦的婉约缠绵。与学生一道牵手走进离骚、先秦散文、魏晋风骨,走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学会仰望苍穹、亲近自然、感受亲情,纯洁心灵,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朗诵比赛、名句赏析、文体改写,旧曲新弹、古为今用,凡此种种,都可以极大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调动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心去理解、细细地品味、感悟其中的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自己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传统文化的营养就会象春夜的喜雨,悄然滋润学生的心田,老师播下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成长。要用事实让学生懂得古往今来,那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无不与他们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息息相关,他们用文字记载下来的研究成果,同样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他们博大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堪称楷模。一个具备了丰厚传统文化知识的人,往往是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高雅的气质和文明的言行会使人油然而生敬意。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凡是那些被人称道的锦绣文章,字里行间闪耀着的一定是深厚积淀的传统文化的光芒。“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养成了学习和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习惯,假以时日,他们收获的将是丰硕的成果。
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因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学艺术中,从先秦散文、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先人的思想观念、朝代的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变化都浓缩积淀在其中。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我们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对汉字曾这样评述:“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写字教学既能育人,又能培养高尚情操;既实用,又关联民族艺术,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途径之一。
中国的方块字极具特点,可以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进行形义联想,如:美,羊大为美,它的本义是“美味”,传递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与现在常用的“美丽”“漂亮”的意思有所不同。“红、绿、紫、线、纱、细、纺、织、绣、经、纬”,形旁都是“绞丝旁”,包含了染色等与纺织有关的一些概念,说明丝织品是我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纺织品。因而“蚕”就成了天底下最好的虫——天虫。汉字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造字之初,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代社会存在与先民意识心态的结合,各种造字方法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学生形义联想的过程,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而且,这种解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果。
用毛笔写字与会用筷子吃饭一样,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从写字教学的实践中,我感受到写字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利用综合性学习发扬传统文化。我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记得《中国娃》中有这样的描述,“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这样的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到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指导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头正身直脚放平,一寸、一尺、一拳要保持。”的正确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二、在诵读积累中品味传统文化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但要做好它却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每一年段的诵读内容。具体时间安排可以每学期一周,每单元一两节课,也可利用晨读等。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孝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学生懂得了见利要思义……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被称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人一辈子受用。
新教材推出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十首。我从学生进入三年级开始,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古诗词积累本,然后印发了七十首必背古诗词的目录让学生把它贴于积累本扉页。然后展开我是“小诗谜”的活动。师生共同参与这一活动:周一、周三早读时由老师在黑板一角开辟的“古诗词天地”中提供一首,全班共同背诵积累。周二、周四由学生自主进行,但不能随意或盲目,要求至少一首不得超过两首。周五在班队活动课上举行十分钟的赛诗、对诗比赛。双休日还可以和家长一起再赛诗、对诗。这一活动深得家长认可和推崇。
由于学生记忆力强,加上古读词字句简洁、短小精悍、韵味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一首古诗一般不到五分钟就会背了。由于活动旨在积累,只要求能大声吟诵,耳熟能详,熟读至背即可,对诗词的音律、情感、内涵等不要求做透彻的理解,所以遇到难以理解的诗句或生僻的字词我也只需稍加点拨就足矣。这样每周至少四首,等学生们升入四年级时,他们所积累背诵的古诗词已远远不止七十首了。其间我们还根据不同的节日进行情景吟诵。例如:清明时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时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新年时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并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也是时代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加以挖掘。
1.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无论是《采薇》中“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戍边的战士,《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死表示忠贞的屈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冒死为国、身受委屈也不抱怨的蔺相如,还是坚苦环境中“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也放下符节的苏武,穷困潦倒流离失所仍“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杜甫,失意忧郁中仍高呼“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到后来发问“谁主沉浮”的,无不充满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他们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对他们的学习、了解,可以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如《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美丽的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赤壁怀古》描绘了赤壁雄伟壮观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充分领略祖国的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感。
二、完美人格和道德的教育
追求高尚节操,保持完美人格,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也由此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宠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亲情教育。《陈情表》中李密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祖母刘氏的真挚情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对祖母的拳拳之情一览无余。对此可以引导学生孝敬老人,尊重兄长,关爱他人。
2.乐观豁达。贬谪之时,仍能于山川“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于山林“吟啸且徐行”的苏轼,告诉学生身处何境都要乐观豁达,相信自己,才能走出困境。
3.宽容待人,知错就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值得我们去学习,同样廉颇知错就改也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一切能够教育学生怎样去和他人交往。
4.不怕挫折,执着追求。《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充分的表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对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放弃,“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的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仍“思垂空文以自见”。这种精神不正是当代青少年缺少的吗?
5.坚守节操,珍爱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屈原,不放下手中使节的苏武,不是对今天那些甘愿为钱而放弃人格的那些人的很好讽刺吗?它们可以启发学生,每个人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人格,即使是面对死亡,更不要说为了金钱。
三、哲辩性思维的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哲辩性思维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点在高中课文中也得到了体现。
1.对历史的哲辩性思维教育。《过秦论》指出秦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阿房宫赋》则指出秦的灭亡是由于秦不“爱六国之人”,《马嵬》则一反“红颜祸水”的认识,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唐玄宗……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教育学生辨证的去认识历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对生命的哲辩性的思维教育。《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都表现对生命的思考,教育学生珍惜光阴,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四、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怀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汉文字和汉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深刻感受汉文字和汉语言的美丽,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怀。
1.汉语言的抒情性。这一点在古文尤其是诗词曲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在感受中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怀。
(1)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文化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学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灌输式”的,在课堂上将大量的民俗传统点交给学生,或照本宣科,完全按照教材上的例文或进度进行,使得老师不能对学生的民俗传统掌握情况做到实际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并未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有问题,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去,只会导致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又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发展。因此,要老师正确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中引进传统文化教学机制,全面发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
(2)由于在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学手段,学生对语文学习中的民俗传统了解不够深刻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历史中,课堂传统文化教学的手段一直没有被实际利用起来,没有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民俗传统的了解,更能有效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反馈,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于安排之后的教学计划。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体系明显受到老师的轻视,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深刻,对民俗传统的了解也不充分,是造成我国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探究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手段与措施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增加相应的趣味民俗传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
我国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自身学习控制能力较差,本身的语文基础不牢固,需要传统文化性的语文教学来带领学习,需要激起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但是语文课堂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直接导致学生丧失了对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学习,所以要引进从传统文化出发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民俗,形成固定学习体系。
(2)积极进行初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尝试,加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现状分析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06-01
对于传统文化,目前人们对其有着很多不同的理解。语言学家人文,传统文化就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一个总和,传统文化的表象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传统文化也具有丰富的内涵。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备注重人道的修养,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主张人们通过自身修养和学习逐渐成为一个有用、高尚的人才。同时我国传统文化还倡导对自然的爱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推动,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与不足,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语文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文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类文化继续传承和延续。接下来我们主要分析一下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看的最多的并不是语文教材,而是教学的一些辅助资料,例如:文言文解析宝典、教材全解等等,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对参考书的依赖性的程度。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并不是机械性的将某种传统文化一层不变的进行接收。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时,我们应该保持辩证的态度,只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一些不正确的传统观点我们应该大胆的摒弃。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大都只是知识的机械传授,特别是涉及传统文化的讲解时,教师大多是根据教辅资料,将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子的含义机械性的进行讲解,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种机械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因此该种教学方式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静态学习上,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契合。
2 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教学策略
2.1立足课本,科学设计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为了确保传统文化能够有效的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师应该立足课本,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出发。首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掌握,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全面、整体的确定教学目标。并进一步的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与方法一定要满足能够促进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2.2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任何知识的学习,想要去的较好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兴趣的推动。因此为了确保传统文化能够与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完美的契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运用。例如:在进行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音乐、灯光等辅助教学工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从一些历史典故出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还可以结合猜谜和笑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便将传统的文化进行了掌握。
2.3开展名著拓展教学
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学生对古代经典名著的了解比较少,因此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为经典的名著,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善传统语文教学,学生机械性的将传统文化进行搬运和死记a硬背的现象,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从而去接受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J].教育导刊,2006,(4):49-50.DOI:10.3969/j.issn.1005-3476.2006.04.
017.
[2]江旭华.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浅议中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之策略[J].考试周刊,2014,(55):37-37.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4.55.029.
[3]张薇.浅谈在幼师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的策略[J].科教文汇,2014,(26):48-49.DOI:10.3969/j.issn.1672-7894.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