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改 实践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6-01
面对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标准》本实验教材的试行,中小学教师将迎来改革考验,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课改实验活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语文改革要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实践环节。如果改革偏离了教学的最终要求,那么改革就是没有意义的。同时,明确改革和尝试都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一般来说,无论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还是其他所有学科的改革都应该最终通过考试评价体系的检验。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一个基础性教育环节。课程内容虽然相对浅显,但是在学生成长阶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内容的设定既要重知识覆盖的全面性,更要重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小学语文课改和其他学科相比,改革需要攻破的难题更多。改革过程中不能仅仅要重视表面上的工作,更要重视深层次的调整。在改革过程中开展必要的反思、尝试和总结。同时要不断的遵循课改精神,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明确概念、理清思路,从根本上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让学生自觉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并成为教师的追求。教师们努力钻研教材,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呈现新风貌。
实践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特性之一。小学语文改革要围绕实践性这个原则,不能偏离。同时加大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性的培养。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恰恰又是实践,因此,单纯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片面的。语文本身就是交际工具,学习语文目的就在于运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教授学生学会运用语文来进行交际、沟通。而不是要让学生去研究语文,进行学理探讨。语文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地灌输刻板的语言知识,语文课程必须突出工具性、实践性。我们必须清楚,语文是母语教学,语言环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通畅语感和整体认知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重视情感内涵的培养,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很大。在课改过程中,对内容的设定要加大重视,既要使内容丰富,又要使内容所涵盖的价值取向适应社会的需求。小学语文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过程,它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语文学科应当注重人文价值的感染力,而不必奢求理性化、科学化。比如文科讲“山”,看到的是山的挺拔俊美,而不必去追究山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成分。
小学语文教学应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交际实践能力,这是学科价值取向走向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学生通过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塑造了其健全的人格,学生的社会意识逐渐增强,为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语言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各要素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因而孤立进行教学实践和能力训练是不切实际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社会交流、沟通。这是一种整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动态体现,而不是语文课堂上单调孤立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静态练习。教师采取常规性质的灌输性教学配合机械的课堂练习,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学习能力。新课改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的实用,课外作业内容安排更加丰富,更加多样,课堂师生互动环节多,学生逐渐发挥了课堂主体地位,有效的促进了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实践,因为实践既是其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路径。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使原有单纯的灌输变成了现有的实践和体验。小学语文教学因此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新课改将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并将具体的语言能力分别设定阶段目标。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全面体现小学语文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语言,交流、沟通需求无处不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动力,学生正是在丰富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的。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化,而恰当、合理地处理好学生、教师和素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目的在于通过要素融洽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是评价语文课程教学是否达标的核心标志。
小学语文学习的外延非常宽泛,而小学语文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使学生在看法上分歧很大。因此如果教师不做完整系统的归纳、概括和提升,学生将无所适从,难以建构起自己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和概括,使之上升为完整科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有序化、条理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5).
1.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简言之,素质教育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学科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素质教育的提出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很大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3.1 与其它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3.2 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局限,教师在听说读写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鉴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重视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二是促进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不但不利于吸收运用,而且从客观上起到扼制个性发展的副作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一是评价制度要改革,使评价标准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体现全面,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二是教学方法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三是教学内容为训练服务,加大阅读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能力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蒂,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主要问题;基本对策
字、词、句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单位,字作为基础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小学生的识字数量储备不足,必然直接影响到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学习识字是低年级小学生由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过渡的必要环节。
一、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低年级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小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入门阶段,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开端,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识字作为教学重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小学生在一二年级要掌握将近两千字的常用汉字,面对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小学生,如何顺利完成教学要求是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当前的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首先,小学学校和语文教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上,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课时之外并没有安排专门的识字与写字课程。而在小学语文教师看来,小学生对于课本上要求的汉字可以正确认知便是完成了教学内容,并没有关注小学生的写字姿势是否正确,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质量。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识字内容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难以满足小学生的需求,影响了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果。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刚刚步入小学的校园生活,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又因为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活泼好动,理解能力有限,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难以长期集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单纯的填鸭式识字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认识不到识字教学与小学生学习写字之间的重要联系,忽略了小学生的写字训练,阻碍了识字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的策略
1.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必须以识字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激发小学生对识字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必要。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单一的教学方式,深入研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需求,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迎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激发小学生对语文教学中识字的热情。同时,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可以适当增加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加小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设计既符合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也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使小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识字教学中来。比如,画图画、讲故事、做游戏、编儿歌等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将其灵活地应用到课堂识字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课堂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日、月、明”三个字的教学中,“日”与“月”都是象形字,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向低年级小学生展示由太阳的图案向文字“日”的转化过程,加深小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和记忆,同时,通过播放多媒体动画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于“明”这一汉字的学习,语文教师可以将其讲解为“日和月交朋友”,一个太阳和月亮的转换后便是新的一天,即“明”。
2.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必须以识字为重点,联系学生日常生活
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小学生而言,将语文课堂的识字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更容易引发小学生的共鸣,激发小学生对识字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学习习惯,在生活中主动学习识字。例如,小学语文“菜园里”一节的汉字学习中,语文教师可以将超市中蔬菜选购区拍摄成照片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加以展示,在蔬菜图片与名称文字结合中让低年级小学生学习识字。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将文字和蔬菜正确对应,更可以激发小学生在生活中对识字学习的热情。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在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打好学生的识字基础,才能保证学生在今后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以识字为重点,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与创新,激发小学生对小学语文识字学习的热情,更好地实现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叶莎莎.个性化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浅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2).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引言
小学阶段是儿童离开家庭,接受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对于儿童的智力启发和行为塑造,是一个不可忽视和替代的重要阶段。人的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阶段,根据组织行为学以及心理学研究表明,智慧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智力要根据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适时开发挖掘,这样才能有效的促使个体不断与社会相适应。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素质教育,一个基本的技能就是对于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运用,对此,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1.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教育观念已十几年,但由于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认识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学校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教育观念还没有“转轨”。而充分落实素质教育,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素质教育相比较,应试教育的弊端层出不穷,诸如,教学目的急功近利、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个性、教学的效果则是吃力不讨好。而素质教育则更侧重于全体、侧重于全面、侧重于基础发展,同时,应试教育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其次,要在素质教育中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还必须明确教学要达到立体、全面的目标。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教学所要求的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能力,更要通过语文的学习来感染学生,使他们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陶冶他们真善美的情趣,学会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1.2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经不但表达意思,传递记录信息,而且写字早已经成为了一门艺术——书法艺术。人们常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从一个人了的好坏可以直接感知人的素质与人品。对于小学课堂的学生,由于课程的突然增多,作业、笔记也多了起来。如果没有良好的写字习惯,且不说作业的有时会写得一塌糊涂,笔记更会潦草得连自己都无法辩认,这样势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为此,我在每节课专门拿出五分钟进行写字训练。这种课堂训练比起课后学生自己练字效果要明显得多。我的做法是:从字帖中精选出适合学生的楷书字帖一页,印发给学生。每节课进行五分钟的临摹练习,教师逐个巡视指导,纠正不良的写字习惯,指导学生尽快掌握写字的技巧,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写完后,学生互评,教师课后选出佳作给学生张贴展览。适当时候,可以举行书法比赛、作业评比。这样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写字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让一手好字使学生受益终生。
1.3利用查字典,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学完查字典,教师应重视如何利用查字典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及至形成良好的查找习惯,这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和素养。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训练提高这一能力呢?我们在预习课文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熟练朗读完课文之后,再单独拿出几分钟把遇到的不会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一遍字典。当然,需要限定时间,这也是讲究效率的一个体现。在开始的半学期甚至一学期,这种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的。等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并形成了如何进行预习的习惯,再放在课下进行。这样符合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开始就放在课下进行,学生会因为不知道或不熟练这一环节的程序而无所适从,进而演变为随意应付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而很难形成良好的自学方法、能力和习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重视这一传统教学环节,或者为了赶进度从时间上挤掉了这一环节,今后应引起高度重视。
1.4扎实进行阅读训练
现代媒体虽然已经非常发达,但文献仍然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阅读也仍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功课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基础可采取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每节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三分钟作文赏析。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最新的《优秀作文》课前当堂阅读。由于是同龄人写的文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时采取默读的方式,并提示学生改掉用手指读,晃脑袋,嘴出声等不良默读的习惯,逐渐加快阅读的速度。并把读中遇到的好词句课后记录在笔记本上,不认识的不理解的字词,课后查工具书解决。这样,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读书、学习。
1.5利用课堂测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家长普遍感觉不是学生减负了,更大程度上是老师减负了。作业少了,批改的任务自然也少了;不搞考试排名了,单元试卷都放在课下当家庭作业做了,老师的批阅也简单了,不是有家长的签字嘛。现在家长担心的是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依靠什么途径来了解?现在学校似乎在以一种消极低调的姿态在应对素质教育的改革,并没有深入考虑如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能力素质问题。前面也分析过,学生的各种能力其实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细小环节训练出来的,而本该引起重视的这些环节却又都是普遍遭到教师们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眼高手低、忽略不计,被置入视觉中的盲点区的。适当增加课堂测验,能够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名次可以不排,但对老师来说,对错不可以不改。而且,课堂测验与在家做练习的感觉不一样。
2、总结
总之, 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它涉及到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的改革。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 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改革;时展趋势
引言:
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知识的基础构造而展开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日后学习更深层的语文知识做好扎实铺垫;其特点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从而为学生建构一个宽广的语文知识世界,不断提升学生探索语文文学奥妙的兴趣与能力。尤其在新课改施行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上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对知识的基本传授,而是需要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科学有效、合理有序的设计具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方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一、建构具有阶段性成长特点的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好动、活泼可爱,似乎具有使不完的力气和用不完的想象力,根据他们如此的阶段性成长特点设计语文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
二、采用具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语文教学方法
我认为增强课堂、知识的趣味性与新鲜感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2]。从教师层面说,一方面拓展了语文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在前期备课阶段将时代特色与新生潮流有机结合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尽可能的不让孩子们与现代化社会脱节;另一方面迎合了新课改下的教育体制,新的教育体制重点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用他们易于吸收、乐意接受的方式为他们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使学生主动的热爱学习,而非过去那种被动式、强迫式的学习。
而从学生层面来说,首先是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生理与心理需要,生理需要是因为小学生天性好动,让他们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在课堂上坐四十分钟是不容易;心理需要是因为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其次,时代在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必定存在无法适应时展趋势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现代的孩子成熟的早、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因此通过大胆创新建构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对孩子们积极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
这里以识字课程“画家乡”为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大体是老师讲生字写在黑板上,并以书本上的简短课文为铺垫,为同学们传授生字的写法、意思与特点等。但是为了构建具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摒除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在上课前老师可以为同学们布置任务:“同学们,大家都爱自己的家乡,那么在你们的脑中,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用自己的想法与理解画一幅家乡画,明天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让同学们做展示,看看谁画的家乡最美丽。”孩子们天真烂漫,比起认字他们更喜欢画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提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同时,孩子们在画家乡时,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能让他们学到课程中的生字,还会培养他们画图、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画树、花、房子、池塘,有的学生可能画出了太空、飞船甚至外星人等等。这样不仅让孩子们认识到了课标要求的生字、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无形中培养了孩子敢想、敢做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再如,在语文园地中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简单的“助人为乐”即兴朗诵比赛,让孩子们谈一谈助人为乐的意义或者自己曾经做过的助人为乐的事迹等等。这样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即兴表达能力,也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既调动了他们的课堂热情,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充实度。或者教师也可以将这个环节设置成“助人为乐”讨论会,改变课堂固守的“排排座”形式,让孩子们围成一圈,针对话题进行讨论,并且鼓励他们勇敢的各抒己见。
三、实施“以人为本”教育宗旨下的语文教学方法
“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第一是重视人的重要性;第二是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第三是让教师成为辅助学生的有效助力,帮助学生不断进步。然而以往的课堂都是“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3]。因此,现在的课堂应该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无限蔓延,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同伴、老师对自己的包容与关爱。
例如在进行课文学习时,教师应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学空间,通过课本的部分提示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或者对课文内容、情节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当教师为学生打好汉语拼音、认字等环节的基础后,小学语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由式与放任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烂漫天性、活跃思维为主,而不是给学生建造一个固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框架,限制他们的思想扩宽与天性发展。
结语:根据学生阶段性成长特点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利于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开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运用具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手段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利于不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热爱,从而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目标;凭借新课改下“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阳光友爱的学习环境,从而增强九年义务教育下的校园基础教育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赵厚锋.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应用
一、引言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新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显得枯燥乏味,毫无趣味。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能极大的改变目前的现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充分重视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积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乐学新知
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使小学生知晓学习的目标,吸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采用各种各种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情境,为小学生乐学新知作积极的铺垫。
2.自读质疑
学生自读是自学的基础,是自主学习的前期准备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自读,自主思考,自主理解。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安排去主动学习,感知学习的具体内容,自主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领悟,进一步总结自己的质疑、思考过程,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进一步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3.细读研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的内容,特别是要明白学习和理解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能够围绕教师教学的重点、难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自读进行思考、研讨,进一步领悟语文课程的思想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并做到主动积累素材。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小学生提供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和机会,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的形式包括:全班集体讨论、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讨论的内容可包括教师设问、学生质疑。教师应积极重视集体效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4.自我回顾
在此阶段,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通过采取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形式对小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开展有效评价。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加强练习,积极学习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进一步促进所学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学生可按定向目标进行自我设计,积极练习自测题,进行课程的基础训练,同时,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
6.开拓延伸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积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平时的课外积累。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现在逐渐多元化、多样化,一般而言,教无定法,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材,且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且也可以具有针对性。小学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和具体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以适应不同授课情境。
1.根据不同年纪的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具体而言,教师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语文自读提示和在表达方面的指导;而针对中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可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并结合背诵、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开展教学;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针对较为复杂的文章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领悟中心思想,不断提高理解能力。
2.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质疑问难、把握中心思想等练习;侧重表现手法的,要增加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等练习。
【参考文献】
[1]马德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小学教学,2011(02).
[2]张丽.论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0(03).
【关键词】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基本规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我们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一、认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1、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2、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3、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4、重视运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程创新 能力发散
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要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角度来进行。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单一的目标,就没有时间去展望、塑造整个的生命。对教育的不断追问和反思是教育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国际和国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当前整个社会的语文教育和语文环境,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反思,因为小学语文教育是人接受正规母语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又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学习的最好时光,如果没能让一个人在小学阶段接受最扎实的、最丰富的、最富创造性的、充满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母语教育,并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那么,一切将是不可想像的。
1 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缺乏创新的原因
课程创新,具体是指教师改变过去单一念课本,讲大纲,出习题的授课方式,转而通过其他手段并采取不同方法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而对学生施以正面教育和积极影响,让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获取新知识、熟悉新事物、掌握新方法,并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学科,人教版教材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若能有效运用,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课程创新还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没能完全发挥作用。具体原因:①部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着课程创新的真正落实;②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由于教师性格的原因,导致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纸空文。③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缺乏,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让创新无从谈起;④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没能树立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教学观。在具体教学中一味强调通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单一的传授教育手段,从而导致小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受到阻碍与束缚。单向的“要我学”从思想相就限制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没有了自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模式智慧导致教学任务与效果停滞不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枯燥的课本知识在这时很难勾起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向往。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传统的考试制度,扼制了学生对与语文创作的发挥力。能够激发学生内在最大的潜能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味的模仿只会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阻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之所以没有发挥出它真正的功能和意义,很多方面在于学校师资力量的不平衡,重视程度也不高等,教师专业技能的欠缺直接导致教学成果的低效率。语文教育是一门特别能够培养学生文学造诣和艺术修养的学科,我国语文历史发展悠久,更是涌现出一批至今仍对我国文学界有着重大影响的诗人学者,他们在文学界所取得的成就也同样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教育理念就导致了当今语文教育模式的约束性与滞后性,大部分院校的教育理念还是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它是构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力量,我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不但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培养更应当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融入对于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通过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进行对扩展其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课程再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历练之后,已经有了属于自身的特有的模式与理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英语教育以及其他课外特长课程的培养已经开始威胁到我国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然而我们应当清楚的是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教育对与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社会还是比较陌生的小学生,语文教育应当提到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议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决定在未来的5到10年左右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在高新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新颖的学习模式学习枯燥的课本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的单一的接受模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3 怎样开展小学语文教育
3.1 怎样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3.1.1 发挥语文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认真抓好语文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环节。语文教师的备课与上课这两个环节能体现出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的效果,而且效果实现也通过这两个环节。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就需要认真抓好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环节,来实现利用语文教学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备课环节,为便于在正式上课时能够实施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教师备课时对小学德育相关内容应当详尽、细致地列清楚。在上课环节,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身心特点和发展特点,通过实践教学,依据教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德育场景,采取小学生喜爱、容易接受的方法来鼓励小学生参与其中,逐渐使小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水平,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3.1.2 从语文教材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是由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契合性决定的。首先,学校和教师甚至其他教职工都要认识到利用语文教学强化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和德育的重要性,对利用语文教材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水平能够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奠定挖掘语文教材德育内涵的思想基础。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全面、深层次地把握教材。小学语文教材理解透彻,不但能够看到小学语文教材表面的知识和内容,而且还要从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看到小学语文教材潜在的德育内涵,并且能够体现在教学中,来促使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
3.2 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知识和能力是构成小学语文基础能力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知识是能力的前提,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师传授、媒介宣传、网络覆盖等多种方式获得,而能力是必须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且经过亲身的实践锻炼才能够获得,学生在理解能力、表达方式、观察和思维等能力方面要加强练习,才能够增强基础能力。
3.3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这个年龄段心智不成熟,头脑简单,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教师应该区别对待,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必须做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们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他人交换观点,以此来扬长避短。学生们在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低年级学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可能性,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眼、手、口、脑并用的基本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利用自己的基本能力来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4 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课程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这项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课程创新的思维方式,鼓励质疑,优化设计,改变旧有思维模式,精心组织教学,科学进行指导,大胆创新尝试,唯有如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课程创新上才能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