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防工程新规范范文

消防工程新规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防工程新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防工程新规范

第1篇:消防工程新规范范文

美国已完成性能目标和基本完成性能级别分级的确定,并于2001年了《国际建筑性能规范》和《国际防火性能规范》。加拿大计划于2001年其性能化的建筑规范和防火规范,其要求将以不同层次的目标形式表述。英国于1985年完成了建筑规范,包括防火规范的性能化修改,新规范规定"必须建造一座安全的建筑",但不详细规定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澳大利亚于1989年成立了建筑规范审查工作组,起草性能化的《国家建筑防火安全系统规范》,并于1996年颁布了性能化《澳大利亚建筑-1996》(BCA96),并自1997年陆续被各州政府采用。新西兰1992年了性能化的《新西兰建筑规范》,新规范中保留了处方式的要求,并作为可接受的设计方法;1993~1998年,开展了"消防安全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制定了性能化建筑消防安全框架;其中功能要求包括防止火灾的发生、安全疏散措施、防止倒塌、消防基础设施和通道要求以及防止火灾相互蔓延5部分。

从国外性能化规范的研究过程看,大部分是首先或同时研究与性能设计有关的消防安全设计评估技术,只有少数国家是先修改规范,后开发设计指南。

三、消防安全工程

随着人们对火灾现象及其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火灾过程的定量描述和分析,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兴工程学科--消防安全工程学。在发展以性能为基础的规范的同时,消防安全工程也在快速发展。消防安全工程学由于其潜力、复杂性以及应用性而在基础理论、方法学和实用工具领域得到较大的发展。当然人们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建筑设计中完全量化的消防安全工程方法。

消防安全工程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工程原理与原则的应用,基于火灾现象、火灾影响,以及人的反应和行为的专家判断。由于现在仍然缺乏完全量化的建筑设计消防安全工程方法,因此要求采用由专家或工程分析判断而形成的比较保守的方法。不过,在很多国家,这些能够作出专家判断的经过认可或被接受的消防工程师为数不多。

四、性能化设计方法

性能化设计方法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出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为建筑物提供最合理的防火保护。

性能化设计利用火灾科学和消防安全工程去建立设计指标,评估设计方案;并利用火灾危害分析和火灾风险评估去建立从总体目标和功能目标到火灾场景等领域内所需要的参数。性能化的消防安全设计是一种可以对诸如非工程参数如人在火灾中的行为和反应进行定义的工程过程。

五、性能化规范与性能化设计方法

性能化规范中,一般只确定能达到规范要求的可接受的方法,对建筑物内的要求通过政策性的总目标、功能目标和性能要求来表叙。例如澳大利亚于1996年12月由澳大利亚建筑规范委员会(ABCB)编制的第一个"性能化"的综合性的建筑规范《澳大利亚建筑规范(BCA96)》由四个层次的体系构成,即目标、功能描述、性能要求?quot;视为满足的条款"以及验证的方法。性能化设计是选用以性能为基础的替代办法,即描述能够达到某种规定性能水平的设计过程的术语,其设计方法是设计中的一种工程方法。

如果性能化设计方法同性能化规范一起使用,就必需有一套规范中要求的固定的总目标、功能目标和性能要求。如果不借能化规范,就由以下7个步骤来指导分析和设计,即1确定工程场址或工程的具体内容。2确定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功能(或损失)目标和性能要求。3建立性能指标和设计指标标准。4建立火灾场景。5建立设计火灾。6提出和评估设计方案。7写出最终报告。性能化设计必需考虑的因素至少包括以下因素:1起火和发展。2烟气蔓延和控制。3火灾蔓延和控制。4火灾探测和灭火。5通知使用者并疏散。6消防部门的接警和响应。六、评估方法

建筑防火评估方法是性能化设计的关键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对于这一方法及相关概念体系的逐步完善作出重要贡献的各类方法和模型主要包括:美国的建筑防火评估方法(BFSEM:TheBuildingFireSafetyEvaluationMethod)。评估特定场所内所用产品火灾风险的FRAMEworks方法,火灾致损评估方法(FIVE:Fire-InducedVulnerabilityEvaluation);澳大利亚的风险评估模型(RAM:RiskAssessmentModeling);日本的建筑物综合防火安全设计方法;加拿大的FIRECAM方法。

加拿大国家建筑研究院(NRC)正在研究并已开始应用的性能化设计工具:火灾风险与成本评估模型(FiRECAMTM--FireRiskEvaluationandCostAssessmentModel)),它通过分析所有可能发生的火灾场景来评估火灾对建筑物内居民造成的预期风险,同时还能评估消防费用(基建及维修)和预期火灾损失。FiRECAMTM依靠两个主要参数来评估火灾安全设计的火灾安全性能,即火灾对生命造成的预期风险(ERL)和预期火灾损失(FCE);运用统计数据来预测火灾场景发生的几率,比如可能发生的火灾类型或火灾探测器的可靠性,同时还运用数学模型来预测火灾随时间的变化,比如火的发展和蔓延及居民的撤离;FiRECAMTM利用火灾增长、火灾蔓延、烟气流动、居民反应和消防部门反应的动态变化(以时间为函数)来计算ERL和FCE的数值。它包括:火灾增长模型、烟气流动和居民逃生模型。FiRECAMTM对火灾蔓延的可能性及火灾后修复建筑物的费用采用的是保守的评估模型,所以对财产损失的评估结果比实际的偏高。

澳大利亚消防规范改革中心(FCRC)正在开发一个用以量化建筑消防安全系统性能的风险评价模型叫CESARE--Risk(注:它和FiRECAMTM同基于Beck的预测多层、多房间内火灾的影响的风险评价系统模型),它采用多种火灾场景,其中考虑了火灾及对火灾的反应的概率特性,采用确定性模型预测建筑内火灾环境随时间的变化。某些组成部分如下:事件树与预期值模型、火灾发展与烟气流动模型、人员行为模型、消防队模型和工作人员模型、分隔失效模型、经济模型。

七、消防工程指南

目前,为与消防安全工程相一致,必须为单个消防技术起草实施指南,1996年澳大利亚消防规范改革中心出版了"消防工程指南",为消防安全评估提供了指导。该指南提出设计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制定一个设计大纲,对建筑整体方案进行分析,确定潜在火灾危害以便提出使项目组、消防安全工程师、消防部门和审批机关均认为满意的消防系统设计方案。消防安全系统分析可以分下列几极:

第一极--组件和子系统等效评估(SEE--SYSTEMEQUIVALENTEVALUATION),只考虑一个子系统的单独运行情况。

第二极--系统性能评估(SPE),考虑不同子系统和组件之间的互相影响,这一极分析可能只建立在一个简单的火灾场景和时间曲线分析基础上,也可能需要单独考虑一个以上的"最坏"火灾场景。

第三极--系统风险评估(SRE),适用于大型综合建筑或者高度创新的建筑,能大大降低建筑成本或者解决非常困难的设计问题。它属于概率风险评估,其量化非常复杂,需要消防工程师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也要求有关审批部门掌握更高的评估技能。同时指南还为所考虑的消防安全子系统规定了必要的分析和输入数据。

八、我国的前景

第2篇:消防工程新规范范文

1. 重视设计阶段消防要求。

一方面,早先许多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均未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设计人员只是一味地根据甲方要求的建筑布局、设想来设计,并未考虑消防安全,且大部分建筑设计未经消防审核、验收就投入使用。对消防设计资质的前提要求是96年颂布的公安部30号令提出的,原先许多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并未提到资质要求的高度上来认识,由设计造成建筑先天性不足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重要的公共场所未设消防双自动系统,缺少消防水源,疏散楼梯不符要求等问题均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这些问题在形成后就成了极难整改的固疾,一次次地被消防部门列为重大火险隐患,又一次次地无法整改。造成设计先天不足,后天整改困难,究其源头,就是设计人员对各类消防技术规范了解不深,对各类消防要求不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高层建筑工程十分复杂,关联的行业多,施工时间长,有个别的工程由于种种原因,投资方与承建方(即甲方、乙方)有多个或是投资方与承建方几经更换,使得建筑方案也随之改变,建筑图有了变更,然而投资方为了降低成本,缩短设计周期,建筑图纸变更了而相应的消防系统未变,而各专业设计人员不相互配合协商,加之对建筑消防不够重视,擅自减少消防器材、设备或改变消防系统,导致建筑工程消防安全隐患突出。例如,现场建筑的消防通道严重不足,内部防火分区过大,安全疏散楼梯前室面积不足,通风排烟系统不够,缺乏室内防火门等等。这些问题在设计图纸中是体现不出来的,只有到现场实地考察,与图纸对照才能发现问题。往往此时建筑再进行改造,困难重重不仅浪费财力、物力,有的甚至整改也不能达到消防安全的要求,为以后使用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消防要求在设计阶段就要有足够的重视。为保证高层建筑自身具有火灾消防能力和减少火灾损害的能力,建筑设计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消防法》及各项技术标准和有关设计规范,不得随意降低防火设计标准,特别是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应按照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同时设计部门要实行建筑设计师消防设计资格证,便于促进设计人员学习新规范,提高设计质量。进一步强化“谁设计,谁负责”,确定设计人员对所设计工程的终身负责制,以督促设计与自查、自审不流于形式。

2. 重视施工阶段消防要求

现在不少高层建筑工程转包、分包现象严重。由于多次转包导致最后建筑承包队施工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差,业务水平低,与高层建筑结构复杂、施工要求高不相适应。特别是建筑消防工程的施工,有些中标单位因自己没有消防资质,便挂靠其它有资质的单位,而施工仍旧是原班人马,安装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标准、规范不熟悉,甚至完全不了解,不按规程、规范施工,造成安装的技术性错误、施工质量粗劣。例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配水支管上直接采用15mm的管子安装喷头,影响了灭火通水能力;没有将末端试水装置安装在管网最末端,虽然也能测试压力和水流量,但所测得的结果是不准确的;防排烟系统线路错接,造成排风阀送风,送风阀排风;应急照明灯亮度不够,疏散指示标志标识方向错误;消防水泵电机的连接线相序接错,致使水泵反转;防火卷帘无联动功能和应急操作装置,不能远程控制和应急操作;火灾事故广播不能在控制室强行切换、无选层功能等等。

还有些施工安装部门为了索要欠款,竟人为造成消防设施故障,导致一些设施无法投入正常运行;有的消防工程公司无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承包到工程后临时招聘施工人员;一些工程同时分包给几个施工安装部门出现问题后互相推诿,造成消防设施从安装调试投入运行起,就无法稳定工作、不断维修的现象。

为了杜绝工程施工中转、分包现象,应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制。严格审查施工队伍的消防施工安装资质。高层建筑消防工程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消防专业资质队伍承接。对施工人员,可以有的放矢的检查施工人员的《上岗证》,严格落实责任制,从而确保了高层建筑自动消防工程设施的施工质量,增加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能。

3. 重视使用阶段的消防要求

现代高层建筑内各种消防设施名目繁多,一般建设即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防排烟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防火卷帘操作系统,有的还有气体自动灭火系统、雨淋或水幕系统、自动闭门装置系统,而现在建筑内的消防人员管理制度往往是沿袭了以前的保安人员工作体制。不要说怎么去定期维护、检测、操作上述各类消防设施,有些管理人员竟连灭火器是否过期怎么判断也不懂,有的高层建筑管理的另一“隐患”是领导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这种淡薄表现在单一使用主体的建筑物上要好一些,若是两家以上单位共租一座高层建筑时问题就出来了,建筑使用上各自为政,造成安全门封闭,疏散楼梯堵死,擅自改建建筑物内部构造,消防问题互相推诿,拖而不决。

现代高楼特别是高层写字楼出租率很高,几个单位共用一幢高层建筑的现象屡见不鲜,单一用户的建筑消防安全抓起来比较统一,而用户多而散的建筑防火安全管理就比较难。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明确的约束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加强管理人员的消防培训工作,提高消防安全意识,设立专职消防管理人员。消防器材要定期维护检修等等。

第3篇:消防工程新规范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消防规划;火灾;火灾动力学

1.前言

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每年火灾造成的直接损失就已经占了12%,整个火灾代价则占了1%,人员死亡率为2/100000。 在城市经济水平日益提高,财富日益积累的今天,防火救灾意识显得十分重要。而在城市火灾中,最常见的还是建筑火灾。在建筑火灾中,因可燃物的过度积累,导致火灾荷载量变大,热量积聚时间变短,轰然速度显著提高,从而给扑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作为城市防护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城市消防规划在城市防火救灾工作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火灾动力学的理论,不仅为城市防火救灾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在研究城市消防规划中建筑火灾防治意义之时,应充分运用火灾动力学理论。

2.我国城市消防规划研究概况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消防规划已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研究,其适用范围为城市火灾风险评估。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多以某一建筑物或企业为对象。而事实上,国内还有实话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法和软件开发的先例,也有利用模糊评价法来评价高层民用建筑安全性的成功案例。某些学者,曾利用指数法,基于城市人口密度、建筑面积、火灾平均发生率、城区面积,以建筑面积为主导参量,形成了一套以建筑面积为单一因子的火灾危险评价方式。在上海消防研究所的“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重点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消防灭火力量如何得以集中和优化的问题。

对城市火灾危险性、消防安全保障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极具系统性的研究,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近几年来,微电子、探测传感器、通信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火灾防范领域的全新面貌,不仅火灾探测报警的时间缩短了,消防通信网络、计算机接警指挥管理等技术也得以实现,为将来城市消防规划工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规划研究人员、专家、工程设计人员的主要任务在于:切实做好城市消防规划的设计工作。

3.影响城市消防规划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3.1 消防响应时间及灭火时间

作为衡量城市消防规划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消防站布局时就应慎重考虑消防相应时间问题。须知,在火灾的防治过程中,时间的拖延不仅会导致伤亡的增加,更有可能引起火灾性质的变化。而火灾性质的变化,就必然导致各灭火要素(如灭火药剂、灭火力量等)发生改变,付出的灭火代价将变得更大。所以,衡量消防规划的成败的关键之一,便是能否在灭火救援过程中争取更多的时间。

以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而言,消防站的布局和规划,一般是以责任区最远点的初期消防时间(15分钟)为依据的。而这15分钟的时间,是根据消防队扑救砖木结构建筑初期火灾,并有效防止其蔓延的工作量来确定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时间:(一)发现起火;(二)报警;(三)接警出动;(四)消防车到场;(五)开始扑救。

3.1.1 报警时间、自动灭火时间的提前与延迟

因当前国内城市火灾报警技术方面的局限性,要真正做到及时、准确还有难度。从2012~2013年的十大火灾统计情况来看,火灾扩散大多与报警时间延迟有关。从火灾动力学的角度分析,若是火灾在轰然之前便得以控制,其损失将变得很小,反之则大。因此,报警时间越短,则意味着火灾带来的损失越小。

火灾探测器是否灵敏,将直接影响火灾探测的时间和速度。因此,要有效减少报警时间,应选择灵敏度较高的探测器。通常来说,火灾探测器的响应时间都相对较短。而自动喷水及其他灭火系统多依靠喷头,闭式喷头的应时间一般在300秒以下。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安装和管理消防工程,也可有效缩短报警时间和自动灭火时间。

有效缩短报警时间还有另一个措施,那便是自动报警系统的网络监控。但在当下的城市中,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建筑并不多。因此,时间仍然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但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缩短规划时间,并在城市火灾的综合评估中提升网络监控建筑的等级。

3.1.2 消防救援力量响应时间的缩短

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得以发展,火灾指挥能力迅速提升的今天,国内消防部队的应对水平得以提升。消防车、队出动时间仅需1分钟。再从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来看,夜间是火灾频发的时段,有利于消防车的正常行驶及快速抵达现场。在交通较为顺畅的情况下,消防员抵达现场并展开工作的时间,大致可控制在起火后的15分钟以内。

3.1.3 灭火剂的输送时间

在发生火灾险情后,消防主战车的连续出水量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达到的量越大,那么火灾险情受到控制及及时扑灭的可能性就越高。消防车运送的火灾救援力量主要是消防人员、设备和灭火用品。以当前我国内部以及国外的消防状况来推断,摆脱水这类低价的灭火用品还是存有难度的,不过我们可以在如何进行运输上大幅度的改进。我们应当大力对城市中供水的能力比较差的地方开展必要的调整,如果其他灭火条件不变,灭火剂的供应将成为火灾现场控制和扑灭的核心。

3.1.4 灭火时间的合理分配

由于每个火灾的范围及情况千差万别,消防人员扑灭火灾所耗费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一般的建筑物火灾可以在2小时左右扑灭。03年11月初,在衡阳市的衡州大厦发生了一起火灾,因为需要疏散大楼内的群众,造成最后火灾扑灭耗时约4个小时。然而,如果是石化等的特殊原因的火灾,基于需要灭火冷却,扑灭的耗时就可能要在5天以上。譬如在93年10月下旬发生的南京金陵石化公司罐区发生的火灾,由于油罐爆炸,直到17个小时以后火情才得以控制。现场天气条件的转变对于扑灭火灾所需要的时间也有较大的影响,比如风向对火灾烟气的走向有影响,附近的其他建筑物就有发生火灾的威胁。不过,以整个扑灭火灾的过程来看,对其耗时造成最主要影响的还是疏散用时、天气条件以及灭火剂的供应速度和效率。

3.2 火灾过程与灭火时间的关系

轰燃是火灾中的一种危险情况,通常是建筑物内的火灾持续发展的结果。在建筑物的室内温度超过600e时,室内绝大部分的可燃物就开始进行热分解或升华为气体,这样就使空气中的可燃气体的总量变大。如果这些可燃气体在室内的浓度到达其极限的时候,就会产生其整体性的燃烧,这就是“轰燃”。这种现象在火灾中常常被用来衡量火灾发展的情况,轰燃在火灾中的主要影响包括:

(1)火灾的受难群众如果没能在轰燃的情况发生前离开现场,那么生还的可能就很渺茫;

(2)轰燃的情况出现后,如果室内有较好的通风情况并有足够的可燃物,那么室内的火灾仍会继续持续和增强;

(3)火苗乱窜到附近建筑,失火面积扩大;

(4)燃烧所产生的烟雾气体使得危害牵涉更广。

若是在高层建筑火灾中发生轰燃,那么火灾的险情就更为严重。火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整个建筑物中蔓延并终将烧毁建筑物。对建筑物火灾会否出现轰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其内部的可燃物的热分解速度。在城市的建筑物里,不同的建筑物之间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荷载,其可燃物的热分解速度也不相同。所以,对建筑物的热分解速度进行详细的解析具有关键作用。

4.城市消防规划对策与建议

(1)在城市的专项规划中添加消防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和交通部门、城建部门以及绿化部门的专家共同研究讨论,确保消防规划和其余的规划是匹配的。

(2)创新研发更高效率的灭火剂使用技术,通过地面空中双重输送技术进行输送,确保在重大火灾发生时,消防人员能获得足够的灭火剂。

(3)研发利用网络手段的火灾自动报警的监控,让误报概率减小,减小消防重点单位报火警所需要时间。

(4)增强城市内对消防安全的监督,预付移动危险源和有可能出现的火灾隐患,建立避难所,确保灾后的受难群众得到应有救济。

(5)研发新的灭火技术,新的消费器材,在灭火过程中能节约使用灭火剂,绿色环保,提高使用效率以及缩短灭火时间。

(6)使用消防工程所涉的有关理论,对城市辖区的火灾风险进行评测,把该结果应用于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

(7)将消防安全管理规划放在关键位置。当软硬件条件限定的情况下,评判规划好坏主要看管理。要管理好现代化城市中的消防工作牵涉到诸多方面,许多未知情况下发生的火灾往往归咎于消防管理的不到位。比如说,现在经常发生的公交车、私家车的火灾事故,危险品或化学制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火灾事故等等都与对消防管理上的不重视,人们缺乏一定的消防知识有关。现代的科技和完善的法规制度是进行消防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8)做好安全疏散及避难场所的建设。如今,城市中较为容易产生严重灾难,所以防灾公园等避难场所的建设势在必行。 这与世界其他城市规划协调一致。在火灾发生后,防灾公园可以收容大批周围群众,并能够有效避免灾害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除上述八点之外,还要做好灾害发生时的通信、供电等一系列预案和规划,发挥应急功能,使各种资源在灾害发生时能妥善运用。

参考文献

[1]白海波.浅谈城市消防规划[J].林业科技情报.2010(03):74-75

第4篇:消防工程新规范范文

一、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推动

(一)产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充分发挥海洋、港口优势,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初步形成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框架,水产品精深加工、船舶等临港工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宁波港2009年货物吞吐量达5.77亿吨,位居全球海港吞吐量第一。但存在:产业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供给不足,为海洋经济发展作支撑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熟练技工明显匮乏。产业发展缺乏支撑,亟需培育创新平台。公共实验室质量不高、集聚度不高,重点产业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缺乏检测基础条件的有效支撑,在检测能力和项目规模上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急需培育服务产业的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

“十二五”期间省和市将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级、培育新兴产业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省层面,省在《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海洋装备制造业、现代港航服务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四类产业为海洋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层面,将以批准设立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契机,以加快海洋产业集群集聚、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为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重点开发中国海洋科学城等区块,发展船舶、水产精深加工和港航等六大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临港石化等四大海洋新兴战略产业。

(二)海洋产业发展对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的要求

从质监系统的发展要求看,2007年,省局提出了全面构建一流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的要求;2008年,号召系统各级技术机构参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2009年,提出加快块状经济所在地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技术服务水平;2010年,提出把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技术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打造重点产业集群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经济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对于加强集群内企业有效合作、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的这种集群态势要求与之相对应的科技创新和一体化服务以支撑和满足产业集群化发展。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是面向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基础支撑体系,为其提供研发、中试、检测等与创新相关的公共服务。

1、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船舶检验是国家对船舶和水上设施执行技术监督和鉴定的重要措施。船舶检验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法定、入级和公证检验三大类,一般均由政府授权的船检机构实施检验。按照国际惯例,验船师在检验过程中需要的大量检测数据或船舶材料及产品检测结果,都需要验船机构认可或接受的检测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检测数据。一是材料检测。船舶及海洋装备用材料十分关键,为了保证安全、可靠,应提高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耐疲劳性能、耐腐蚀性能、可焊性等,需要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各种性能进行检测。二是结构力学分析。主要对船舶应急拖带等结构部件、大型桥梁结构部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钢结构件进行结构强度试验,对结构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为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数据。三是船舶部件检测。船舶舾装件及海洋工程装备需要进行电磁兼容、高低温湿热、振动和盐雾霉菌等环境试验,产品在振动冲击等机械环境条件下的仿真分析、试验评估和改进设计,为企业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和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提供帮助。四是检测技术研究。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船舶的环保、安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提出了新的造船规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正在制订新的标准,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绿色、节能、高附加值和可靠的安全性能将成为船舶产品及材料的发展方向,需要密切跟踪国际新趋势、新技术、新规范,围绕《国际船舶污染防止公约》和《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相关的检测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并逐步开发配套检测技术能力,制定和修订部分国家标准,努力使我国船舶工业标准体系适应船舶工业发展需要。

2、海水产品精深加工。一是海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理化性质分析。主要包括干燥失重、熔点、灼烧残渣、水分、渗透压、旋光、莹光、粒径、形态等常规项目和常量元素分析等。质量安全检测。安全性指标内容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测、致病微生物定性/定量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检测、非法食品药品添加剂检测、农/兽药残留检测、生物毒素、真菌毒素污染等。重金属含量及形态检测。许多海洋水产品在海水环境中容易富集各种重金属元素,如砷As、镉Cd、汞Hg、铅Pb等,而这些重金属元素往往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理毒性,进入人体后会对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开展上述不同种类重金属定性和定量及不同形态的检测分析。添加剂检测。检测内容主要包括甜味剂(木糖醇、甜蜜素等)、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等)、辅形剂、矫味剂、抗氧化剂(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等)等。毒理学检测及安全性评价。对海水产品、深加工产品及其加工过程中的一些添加物质开展各种细胞毒理学实验以及安全性评价。二是海水产品活性物质和功效成份检测。主要包括蛋白质含量和组成、脂肪酸含量及组成、脂肪、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多肽、酶类物质种类及活力测定、维生素(A、B、C、D3、E、B1、B2、B6、B12)含量、多糖种类与含量、天然色素组分、硒(Se)等成分分析。在对海水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前,必须首先了解其活性物质及功效成份,并研究先进的提取、加工工艺以保持这种成份和功效。

3、现代港航服务业。现代港航服务业中,油品、矿石、粮油、煤炭等大宗商品动态交接系统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涉及到大宗商品的动态计量和在线计量技术,而现代港航服务业中的港口服务、库区储运、物流中转等方面涉及的检测内容更为广泛。一是大宗货物储运配套检测。主要包括石化等物流中转大容量、大流量检定测试工作、煤炭等大宗商品动态交接系统的检定测试工作、船舶在船交易中的水尺计量技术以及大宗商品的质量检测、鉴定等项目。二是物流包装检测。出口产品的包装按进口国要求进行检测,主要包括纸类包装、塑料类包装、运包类包装以及新型包装材料等产品。三是物流装卸搬运设备检测。主要有起重机械、装载机、叉车、吊车、平板运输车、集装箱装卸桥、自动梯及自动人行道、升降机、各类起重机、载客电梯、液压千斤顶等检测,重点设备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耐疲劳性评估等。四是集装单元化器具检测。主要包括集装箱检测和托盘检测,涉及的箱种包括通用干货集装箱、保温集装箱、罐式集装箱、无压型干散货物集装箱和台架式集装箱,开展各类特殊用途箱种的性能测试。五是安全设施检测。包括储运企业和运输船舶消防工程检测和安全防范系统检测。

二、海洋产业发展凸显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意义

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打造检产学研相结合,以检为主的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强化平台建设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在省、市出台的诸多经济工作政策意见和产业发展规划中,都把检验检测作为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发展节能减排的环保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合理调整,都需要平台的有效支撑。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是现代生产业的重要内容。通过平台服务企业,符合市场化运作要求,符合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总体趋势。

2、强化平台建设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是建立创新型城市的迫切需要。没有良好的检测基础条件,就不可能具备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不可能拥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追求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平台,以提供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技术支持,而通过区域检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全能够为产品质量和科技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有利于吸引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一流的科研活动,提高区域产品质量和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3、强化平台建设是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对我国的产品质量声誉和国际形象造成了重大影响,对区域安全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对外贸易中,发达国家不断设置技术贸易壁垒,不断提高准入门槛,使各地经济遭受巨大损失。而科技创新平台能及时跟踪国际前沿,帮助建立快速反应监控体系和应急支撑体系,能够迅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4、强化平台建设是优化检测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检测技术机构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平台作为一个集聚点,能够吸引联合相关的检测机构,同时,质监技术机构的事业性的局限和公益化的运行,也需要通过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统一规划、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公正高效”的原则,有效提高检测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而且对检测机构规范管理、理顺体制、科学定位和公正性建设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5、强化平台建设是提升质检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技术机构贴近产业的迫切需要。质监部门对流入平台的人才、设备、技术、资金、信息等各种要素的整合过程,是机构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内部流程的再造过程,有利于增强部门技术水平和整体实力,同时依托平台资源有利于建设国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平台的建立和其组织结构也决定了与产业结合的紧密性,因此,强化平台建设可针对性地输出企业急需的技术和服务,延伸技术机构价值链。

三、海洋产业发展谋求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总体思路

一个目标:以检测能力和科技攻关能力为基础,集聚资源,打造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质监系统技术支撑力,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要求。

两种方式:一是积极争取和参与科技、经贸等系统的各种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使检验检测成为科技创新服务中的基础内容。二是整合系统内外部力量,延伸各种载体功能作用,打造检验检测公共大平台。

三大中心:一是提升国家海洋食品检测中心研究和检测能力;二是建设国家船舶舾装产品及材料检测中心;三是规划建设港口物流检测服务中心。

四项载体:发挥好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海洋公共实验室、海洋水产品检测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市标准化信息平台这些载体作用。

五个上水平:即装备条件、人员素质、技术能力、科技创新、服务企业要上水平。

(二)功能定位

在平台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拓展平台的服务内涵外延,着力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检验检测。在完善检验检测项目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一批关键检测参数、填补空白参数的公共检测能力,推进检验检测技术升级换代。构建开放式的检验检测网络,加强质量跟踪和过程检测服务,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产品研发和性能调试、工业设计提供公正可靠的分析测试服务。

科研。发挥平台的纽带和窗口作用,推动高水平检测机构、企业、科研院校的联动协同与产学研联合,一方面开展平台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检验检测难题、关键检测技术的科研攻关;另一方面,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先进适用性技术的推广和成果转化,成为产业的科研基地。

标准化。更多的制(修)订检验检测技术标准,提高标准水平,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和标准信息,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导企业走规范化、标准化、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技术服务。积极融入产业发展各阶段和产品生产各环节,完善技术诊断服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构建开放型的设备使用和人员培训体系,为企业培养技能型和复合型的人才,满足产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建设措施

1、加强领导,加大平台扶持力度。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创造性的工作。要把平台建设提高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来认识,把平台建设作为落实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服务经济发展,培育支柱产业、重点产品和产业集群的重点投入方向。政府要加强领导,在支持、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同时,把质监系统为主打造和参与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纳入到地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经济、科技的发展规划中,作为整个地区支撑产业发展的现代生产业加以统筹考虑和统一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装备和人才投入,确保平台建设的高水平。质监系统要积极与市政府和各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各种资源配置,制订平台建设的政策、制度和措施。

2、整合集聚,保障平台要素投入。平台的搭建是一个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的过程。要拓宽整合范围,整合生产试验、技术研发资源,打造检产学研相结合,以检为主的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集中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多种渠道,充分运用各种有效可行的投资手段,用政府的投入引导,鼓励资源向平台聚集。按照一流水平要求,进一步加强平台环境设施和关键检测装备建设,特别要加大服务产业所需的试验设备的投入,满足企业和产业多方面的功能需求。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带领平台占领高端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市场,解决企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锻炼和培养一批实用性和复合型人才,打造技术精干、梯次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及时跟踪国外技术发展动向,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着力打造检验检测服务品牌,做大做强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3、合理规划,优化技术能力布局。围绕“三大中心”建设目标,强化海洋食品、船舶产品及港口物流的检验检测和科技创新能力。一是重点提高涉及海洋食品安全性控制指标的检验检测能力,大力推进基于国际新技术的高通量、快速准确的生物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初步构建海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监测控制信息系统,具有应对国际技术壁垒和全国性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紧紧抓住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船舶工业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抓紧建设国家船舶舾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建设船舶材料检测分析、船舶舾装设备检测、船舶结构件性能检测等项目以及现场检测能力。三是要充分调研港口物流业发展对检验检测的需求,找准服务切入点,主动对接、提前介入现代港航服务业和物联网等生产业,深入、等物流功能岛,重点提高大容量检定、消防工程、物流装卸设备等检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