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第1篇: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反思 创新

一提到语文,大多数学生既兴奋又头疼,兴奋的是语文课很自由,可以经常看课外书;头疼的是课堂模式死板,没有新意。其实语文这门学科本身是充满色彩与幻想的,但是因为其教学目标不好把握,因此语文变成了让学生哭笑不得的一门学科。往深处剖析,会发现这与语文教师反思不够的现状是有很大关联的。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反思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创新,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课堂,让学生从此喜欢语文,喜欢探索语文的世界。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剖析

1.课堂无纪律性

初中阶段正是孩子叛逆期开始的阶段,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学生会表现出浮躁,不守纪律的现象,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尤其是在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堂上。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如果采取批评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在课下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思想。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端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才能寻找有效教育学生的方法。

2.教学模式墨守成规

虽然语文是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科之一,但是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看,显然课堂还是过于拘泥,没有创新意识。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对语文学科逐渐失去兴趣。在许多初中生教育课堂中,语文课俨然变为阅读课,学生宁愿在下面偷偷看课外书,也不愿意听教师讲课,这说明教师的能力不足,课堂形式不够吸引学生。因此,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亟待实施。

3.教师缺乏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决定语文课堂有效进行的前提保障。但纵观现在初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并不是出身语文专业,大多是系主任、学校领导,亦或是学校其他代课老师,专业的语文教师数量非常少。这些非专业的老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之余带学生语文课,根本无法在语文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语文虽然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但是其中的审美境界是高于生活的,如果仅凭生活经验去教语文课,那么只会降低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层次,限制了学生对语文的想象。初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1.对教师的语文素养严格把关

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语言积累,语文能力,思想道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与文化积淀。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才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学校在选拔语文教师的时候,应对应聘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现在的初中大多数是寄宿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甚至超过在家里的时间,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做出一定的模范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行为习惯。教师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才能端正对待该学科的态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度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高度,因此,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把语文教学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树立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

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比如课文分段,文章结构,作者的生活背景等枯燥的重视点,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很不利。在语文素养的众多领域中,我们只截取其中一部分进行重复式的教学,这显然是对语文教学理解的局限性造成的。对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要从教学内容重心入手,教师要从知识点教学的模式中挣脱出来,把语文教学的重心放在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如人教版朱自清的《背影》,对于父亲与儿子之间心里对话应多加探讨。学生先各自发表对于父亲的情感,然后与文中的情感做对比,逐渐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于父亲那份复杂深沉的爱。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教育学生尊重与敬爱父亲,理解父亲的艰辛,任性的时候要多想想父母的感受,体贴父母。

教师通过文中每一个细节描写,每一份情感的流露,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真理的探索,让学生逐渐走向成熟。

三、增加语文课堂互动与探讨频率

语文的美在于它的朦胧,在于它的深邃,在于它的包容。语文是一门需要进行不断探讨,总结的课程,是许多智慧结晶的融合。因此,语文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语文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结合学生初中时期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喜欢交朋友,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增加互动频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如在《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可以让学生先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或者描画出自己心中月亮的形象,并向大家展示。接着让学生分组探讨“月亮是如何运行的,比如人是靠双腿行走,小猫靠四只爪子行走,那么月亮是如何行走的呢?”这个问题。这时学生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对科学的认知。有些学生善于学科穿插学习,可以结合物理和地理知识探讨问题。也有些学生善于寓情于景,把月亮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抒发自己对月亮足迹探索的乐趣。接下来派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或者小组分配角色,集体发言。学生们在探讨与展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发挥自己的擅长之处,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之中不断趋于完善,走向成熟。

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表现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贯穿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语文学科的教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学科重视,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层次,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与创新,改变对于语文教学的观念,增强对语文教学的敬业精神,树立对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邱士军.如何利用中学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创造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2]杨志强.简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1)

第2篇: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关注问题

一、课堂上是否关注和爱护学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很多老师仍然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加倍呵护。”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平凡的细节的尊重上。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就学习粗俗浅陋;教师对学生不平等,学生就学习无礼野蛮。教师的无意失误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课堂是否是和谐的、民主的、互动的、共进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新课改环境下,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另外,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领略学习的兴趣与魅力。古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的。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何时介入讨论,何时作出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课堂是否注重实效

第3篇: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师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但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尚存在非持续性的特征。基于此,本文通过交叉学科研讨,导入管理学相关原理与模型,实现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提速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推进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 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  "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第4篇: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深化改革

新课程改革实施快八年,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思想、观点纷至沓来,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一线语文老师满怀激情地走入“新课改的课堂”,大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存在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些值得我们反思。

一、气氛活跃而扎实不足

自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但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便又觉得这堂课活泼有余,扎实不足,学生未能潜心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语文课堂的基础应该是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严华银呼唤“让语文课堂安静下来”,让学生“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因此,我们要从课堂学习的本质意义上入手,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到了什么,这些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活泼的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我们应通过营造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使其保持兴奋状态;有时也要让学生“静下来”,听讲、思考、默读、自省等。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如果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但听不到琅琅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就迷失了。

二、过分强调个性而疏于引导

新课改提倡教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与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与体验不尽相同,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但也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有意识地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2.要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效地参与讨论。例如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设计出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按照组号进行明确分工。每次讨论由学生主持、汇报、记录、代表其他学生交流发言。这种形式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也不会有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3.要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制定过多的学习目标,会“贪多嚼不烂”。魏书生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却使学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

三、学生答问踊跃而思维肤浅

课堂上,答问积极与否是衡量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重要标准。教师应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经过训练,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的确增强了。但仔细观察,难免又会发现一些问题:不少的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刚出口,学生便急于表现自我,小手齐刷刷高高举起,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如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是这一表现。但听学生的回答,大多数是低质量、比较肤浅的。也难怪,举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读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见解怎么深刻?接着看学生的表现,当老师请一名学生站起来表达时,更多的学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现的机会,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声叹气,有的仍不甘地举着小手……至于那位发言的同学讲了什么内容,又有几位同学是在认真倾听的呢?本来课堂上的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互动,是心理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可缺少了倾听,还是“交流”吗?

因此,为了提高交流质量,教师应引导学生专心倾听,细心揣摩,深入思考,虚心接纳,以免使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维肤浅和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四、急功近利“做课”而失去自我

第5篇: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决定了教材编写的思想和呈现方式,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明显的差异,当我们翻开人教版教材时,感到耳目一新,它不仅是教材,更是“学本”。从前言、单元说明、课本提示、研究与练习到写作心语交际、综合学习都是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呈现,它按照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反驳了“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搭建了平台,单元主要以专题方式呈现,不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化,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作用。在内容安排上,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给学生的思考和语文实践留下足够的空间。教师要适应这个变化,最主要的是解放思想,大局在胸,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话语系统和新的行为策略,抛开以往旧的教学模式,花力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新的观念构建课堂。我们在重建课堂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想,才能满足新教材实施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教学计划,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用新的尺度来迫问我们的教学行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课堂面貌才会呈现新景象,否则我们还是逃不出穿新鞋走老路的循环。

2.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浮光掠影,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削弱,语文教学质量下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在学生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知识、思维和情感探究的过程,是互动互学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性、动态性、创造性,切切实实走进学生,用心体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如在某个环节中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哪儿,难点在何处;哪些课文要重点敲打,让学生牢记不忘;哪些内容让学生实践,自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规划,流程清楚,成竹在胸,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运用合理恰当。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成果,教师要恰到好处的给予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遵循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课堂上教师如果只用几个简单的“好”作评价,那么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淡漠、无所谓、乃至厌倦,也就见怪不怪了。教师的课堂评价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民主平等。在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加,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情感。学生是有理智、有个性、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过程。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吝啬自己的微笑与掌声,也不能一味地包容与赞扬,课堂评价应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心声。

第6篇: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应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一是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二是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三是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第7篇: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教育改革;语文教学;反思

一、学习语文的态度不端正

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侧重点,中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是关于对实际交往技能以及文学欣赏阅读的学习。然而,这阶段学生的年龄还较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容易受教材以及课程的内容所左右,可是现阶段教学中所采用的传统教材已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学生对于语文提不起兴趣,长时间的兴趣缺乏,造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越来越不端正。具体表现为:

1.漠视语文

具体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想不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至表现为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

具体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能回答上来。这类学生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学习语文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二、合作讨论成为形式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后,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往往以分组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资源与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完善并扩展知识面。但是分组讨论的运用不当及形式化使得合作讨论变得没有意义,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应付而讨论成了阻碍课改发展的屏障。其具体表现为:

1.讨论的内容不合理

没有含金量的讨论内容没有思维价值可言,没有价值的讨论只是对时间的浪费。

2.讨论时间安排不合理

其一是讨论时间不足,学生讨论蜻蜓点水般开始,没有深入便被叫停,这样一来,讨论成了花瓶。其二是讨论时间过多。讨论结束,老师没有别的安排,学生没事可做,松散的课堂成了学生休闲聊天的场所。其三是讨论中分工不明确。

三、学习语文的外部环境缺失

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语文德育越来越被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四、信息技术的不合理运用

现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其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为经济发展做支撑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了许多新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

第8篇: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

一、教学反思的主要几个问题

(一)不重视语文,认为按部就班即可无需用心学习

有些同学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视语文课为休息课;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有些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同学,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不用心也拉不下,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学科如数理化。因为学得再认真,中考时也不象数理化那样的能考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不会太低。于是开始应付老师,根本不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认真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的就相当满足了。他们从不对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做积深刻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学是处于消极应付状态。

(二)教师滥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平心而论,初中语文的教学资源是匮乏的,如音视频教材。学生没有看过一次与教材有关的影像资料,没有听过一次配乐诗朗诵,只能靠想象去探索那些本来可以轻易感知的东西,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当多媒体技术引入时,许多教师好像如鱼得水,于是大家蜂拥而起,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多媒体教学的制作和运用中去了,几乎每节课都用多媒体教学,但在我看来多媒体教学却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

首先,不利于课堂上师生交流,很多教师简单地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显示在大投影上,便布置给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掌握,这样会使教师摆脱于课堂之外,本应该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最初还有些新鲜感,一段时间后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其次,提供的信息量过多过快。走马灯一样的幻灯片让学生连记个笔记、思考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不知道这样的教学会有什么实际效果可言。

(三)语文过度强调自主性,造成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结果。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思考、积累、体验,有效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认为: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就是解放了自己。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针对性,废时间确效率,学生漫无边际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道理。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信马由缰。教师要组织课堂,有效引导,使学生有的放矢。

二、教育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创新教学模式

模式的总体思路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能力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这种学习的方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有效学习。

(二)做好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

教学中,切忌华而不实、把原本意蕴无穷、魅力四射的“文本”弄成胡乱包装的新玩意,只引导学生追求感官愉悦。而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形式服从效果的原则,在素材的选择和操作上要加强科学性,简捷性、实用性、深刻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选择最合适的素材。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愿地深入到教学中,不断激活他们的思维潜力,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勇气和能力。

(三)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第9篇: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

一、教学反思的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它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正,其反思的核心是关于自己教学行为的审视、澄清、质疑与批判,通过连续地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成长的催化剂。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可以说,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日月积累的反思,记录自己平日的所做、所思,是最有实用价值的,也是教师最简朴、有效的继续教育、自我教育、自律教育。如果说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是原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再研究。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二、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

参与性等诸多方面。目前在大班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情境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接受状况的差异,通常教学只能满足部分同学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的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讲授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课前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教师既要注重“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还要研究“学生的学”。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整体。

三、教学活动前要反思

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的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地说课、磨课,并且不断地否定、修改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公开活动时。其实这样一个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前反思的过程。能使教师们更关注学生的感受,更认真地研读教材,明确教材的中心思想,更准确地把握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同时,更进一步熟练教学过程。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及价值,教师在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活动时都要不断地思考、否认、修改、自己磨课、再次修改、提炼。确定教育目标后,还要认真思考:活动对推动学生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在哪里?它包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选用哪些关键的素材和资源才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教学前的反思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是丰富和开发学生生活经验的依据。因此,在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学生的知识、社会、生活经验进行充分思考:学生已有哪些经验?适合本班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最具有挑战性的经验是什么?学生的经验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迁移运用?如我在组织分享阅读巴金的《小狗包弟》观摩活动时,认真研读教材,思考教材的中心思想,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多次对该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修改。因此,在观摩活动中,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得到指导老师和领导的肯定。但是,因为课前的反思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社会经验,当学生对读本的理解和掌握高出老师的要求时,就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和提升。因此,教师在开展每一个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经验多一份了解与思考,活动的质量也就多一份保证。

四、教学活动中要反思

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兴趣、热点、生成问题及学习状况调整活动方案和教育策略。它能体现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这也正是我校教师的弱点。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自发生成的事件或突发事件,及时地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如有经验的、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在进行“值日生”的公开主题活动中,原本还是艳阳高照的天气忽然打雷下雨了,学生一下子将视线转向窗外。教师当即做出判断: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教育契机,于是马上让学生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将怎样记录这样的天气呢?学生顿时醒悟,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根据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反应进行瞬间反思与调整,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通常会预设一些问题,但是,在活动实施中,就会发现学生对该问题很难理解和掌握,而教师却没能够及时地调整问题的提问方式,而只注重引导。

五、教学结束后要反思